专利管理(共12篇)
专利管理 篇1
摘要:专利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 专利技术通常代表着本行业的技术和市场发展水平以及发展方向。企业如何有效地进行专利管理, 实行专利整体谋划, 对其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专利管理,专利理念,策略
1 概述
专利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产权保护制度的延伸和扩展。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种法律工具,在市场竞争和经营活动中为企业保持优势,并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任何企业要拥有市场,增强竞争优势,就不能忽视专利管理。
2 企业专利管理理念
企业专利管理工作的开展应与企业的经营发展密切相关,将专利工作纳入企业管理各个环节之中,与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紧密衔接,为企业服务。从整体上讲,专利第一、全员专利、专利导向、专利融合、专利成本控制的理念与思维是现代企业专利管理理念的基本指导思想。
2.1 专利第一理念
企业专利技术代表了企业的创新和优势,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只有充分利用法律赋予专利权人的合法的独占权,才能为企业的技术成果提供强有利的保护,防范和打击竞争对手,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确立专利第一的理念,对于企业保持竞争优势,保持企业内生力,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2.2 全员专利理念
企业未来市场竞争优势地位的保持,不仅需要独具一格的创新管理方法,更离不开全员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专利是智力劳动的结果,只有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才会有专利的产生。全员专利,就是企业全体员工要普及专利知识,并贯穿于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每个人都要有这个观念。
2.3 专利导向理念
专利技术影响和引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贯彻专利导向理念的关键在于,专利管理战略要与企业经营发展目标相一致,做到产品开发专利检索先行、产品生产专利申请先行,坚持技术创新和专利申请、管理、实施保护相结合。从而,正确选择创新方向,明确专利产出目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4 专利融合理念
专利不仅有导向作用,还应具有融合功能。一方面,专利管理应该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及管理过程之中。这种专利管理理念有利于专利管理部门与研发部门以及相关事业部门行动的协调一致,在遇到与专利相关的问题时,能够与其他部门共同处理,及时协商解决。另一方面,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保护等保护方式的功能不尽一致,相辅相成。单一地对专利、商标、版权等进行的知识产权保护都有各自的优点,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只有知识产权的组合保护,才能达到迅速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减少商业秘密泄露、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和创立品牌优势的综合效果。
2.5 专利成本控制理念
有数据显示,在所申请的专利当中,98%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意义,并且专利的申请和维持都是有成本的,因此,企业专利申请量和维持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企业专利管理必须贯彻成本控制理念,关键在于专利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使专利申请符合公司的总体发展策略,在专利管理环节做到投入与产出的合理化,实现成本节约。
3 企业专利申请和维护
一项技术成果的产生必然汇聚了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是研发人员辛勤劳动和大量科研经费投入的成果。但是,专利制度不同于著作权制度,作品一旦创作完成,法律即会自动保护,技术成果只能通过专利申请,才能获得法律保护。
3.1 专利申请策略
专利申请策略是有效地提出专利申请,进而获得专利保护的前提和关键,必须服从于企业专利战略和企业整体发展战略。
3.1.1 发明专利的申请策略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专利保护状况力度日益加大,通过对跨国公司专利布局的细致分析,无论其属于哪一行业,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均遥遥领先,并且发明专利所分布的技术领域均是对企业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的领域,涉及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因而,制定合理的发明专利申请策略是企业获得内生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 制定合理的发明专利申请策略。发明专利对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要求较高,审查周期较长,一般约1-2年。但一旦获得专利权,其权利稳定性较高,保护期限为自申请日起20年,非常有利于企业利用专利技术形成市场优势。因此,应根据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对象、技术的先进性和对市场的影响程度等做出申请决策。如,对生产工艺方法、产品使用方法、测试方法和产品新用途以及新的化学产品、化学组合物等应申请发明专利。
(2)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提高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根本途径。我们所知,世界级的大公司均十分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研发投入非常多,因而,它们的新产品,新技术源源不断,发明专利的数量也遥遥领先。
(3) 发明专利申请应集中在对企业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技术领域。从欧、美、日跨国公司在中的专利申请状况看,不同行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明专利申请所侧重的技术领域大相径庭,同行业的跨国公司的发明专利申请也由于各公司的业务重点不同而呈现较大的差异性。我国企业在制定发明专利申请策略时,也应侧重于保护能够真正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4) 发明专利申请应根据企业的发展动向适时调整。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业务重点不同,但是发明专利申请要紧紧围绕企业的技术发展进行。
3.1.2 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策略
外观设计专利同发明专利相比,并不是能够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最终动力。在我国,有不少企业都存在外观设计专利多,发明专利少的状况,由此反映了我国目前技术创新率仍然较低的现状。但是,外观设计对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产品多样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体现在家电、手机、汽车等行业,如果优质的外观设计能赢得消费者的喜爱,无疑能大大提高产品的销量。有数据显示,三星电子从1998年开始就在中国申请了73项有关手机外观的专利,仅2005年一年获得批准的手机外观专利就有15项。因此,企业在制定专利申请策略时,既要提高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也要对外观专利申请予以重视。
3.1.3 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策略
实用新型又称为“小发明”,实用新型制度的宗旨是相对于发明专利权,以一种较快捷的手段保护创造性较低、内容限于“产品的形状、构造或其结合的发明创造”。尽管实用新型专利易造成“创新不足,完善有余”的特点,但不可否认它对鼓励和保护“小发明”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只需经过形式审查,创造性要求较低,审查周期短,保护期较短,只有10年,但审查过程较发明专利简单,相对容易获得,有利于快速抢占市场,并对竞争对手实施防御。
近年来,随着专利保护意识的提高,一项专利既申请发明专利又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的专利申请策略,已经越来越为众多企业所采用。这样,既能够利用实用新型专利审查周期短、授权快的特点及时获得专利保护,又能在发明专利经实质审查、授权前景明朗的情况下,通过主动放弃实用新型专利权,获得发明专利权,以延长核心、关键技术的专利保护期限,延长独占市场的时间,获取最大的市场利益。
3.2 专利权维持策略
受专利技术生命周期,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等因素的影响,企业专利获得授权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企业发展目标、专利战略和市场战略的调整,进行专利维持决策。专利维持决策一般由专利管理部门和研发部门以及其他事业部门合作,共同决定。其中,关键因素是成本核算。
当企业获得的专利授权越来越多后,专利权维持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例如,在本田公司,只有30%左右的专利能够维持到其权利终止。对于已授权专利,企业应根据其对企业和社会的贡献,重新进行评估,决定是否维持。主要的做法有: (1) 应每年对拥有的专利进行审核,考察其市场价值和战略价值,以考虑是否有必要继续维持。 (2) 要对专利技术本身进行价值评估,权衡专利实施能够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和所需的成本。
4 结语
专利代表着企业的一种差别优势、产权优势和创新优势。在知识经济中,专利管理的成败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有效的专利管理能够促进创新,创造大量专利尤其是核心专利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而竞争力的提高将进一步推动企业专利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孟俊娥.专利检索策略及应用.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2]胡佐超.企业专利管理.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3]莫丹, 吕岩甲, 高安娜, 李东斌.探讨企事业单位专利管理与保护创新策略[J].价值工程, 2012 (31) .
专利管理 篇2
关于2009级经管类专业认识实习的安排意见
学院决定2009级经管类专业认识实习安排在今年暑假进行。实习采取分散的方式,学生自己(或自愿组成小组)在家庭所在地或其它地区自行联系实习场所,自行安排实习时间(要求不少于2周时间)。为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习,特对本次认识实习做出如下安排。
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认识性实习(实践)的具体要求 要求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管理学、经济学的原理和市场营销方面有关知识,在今年暑假能够进入一个工商企业或者几个工商企业的管理部门,完成认识性实习(实践)这一教学环节,同时为三四年级的专业学习和实习打好基础。
具体要求;在调研的基础上,对调研资料要进行认真的整理与分析,并且撰写出3000~5000字的针对“多功能文具盒、或者家庭用太阳能热水器、或者李宁牌运动鞋”等新产品(可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品种,也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其他产品)的开发管理的报告,下学期开学后第2周内上交辅导员。
新产品开发管理报告应该包含⑴对你所调研单位的总体情况作以介绍(包括企业规模、人员数量、人员素质、生产特点等);⑵这种新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是多少?⑶你所调研的这个企业在开始的几年内能够提供给市场的产品销售量是多少?在开始的几年内市场占有率和目标利润各是多少?⑷记录收集资料的过程;⑸说明自己所使
用的调研方法;⑹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要提出自己对于这个单位改进新产品开发管理工作的建议;⑺要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还需要学习哪些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培育哪些方面的技能)。
注意问题(1)请实习单位在实习表格上签注意见、加盖公章。
(2)注意安全;遵守规章制度。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关于2009级经管类专业认识实习的安排意见
学院决定2009级经管类专业认识实习安排在今年暑假进行。实习采取分散的方式,学生自己(或自愿组成小组)在家庭所在地或其它地区自行联系实习场所,自行安排实习时间(要求不少于2周时间)。为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习,特对本次认识实习做出如下安排。
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认识性实习(实践)的具体要求
要求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管理学、经济学的原理和市场营销方面有关知识,在今年暑假能够进入一个工商企业或者几个工商企业的管理部门,完成认识性实习(实践)这一教学环节,同时为三四年级的专业学习和实习打好基础。
具体要求;在调研的基础上,对调研资料要进行认真的整理与分析,并且撰写出3000~5000字的针对“多功能文具盒、或者家庭用太阳能热水器、或者李宁牌运动鞋”等新产品(可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品种,也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其他产品)的开发管理的报告,下学期开学后第2周内上交辅导员。
新产品开发管理报告应该包含⑴对你所调研单位的总体情况作以介绍(包括企业规模、人员数量、人员素质、生产特点等);⑵这种新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是多少?⑶你所调研的这个企业在开始的几年内能够提供给市场的产品销售量是多少?在开始的几年内市场占有率和目标利润各是多少?⑷记录收集资料的过程;⑸说明自己所使用的调研方法;⑹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要提出自己对于这个单位改进新产品开发管理工作的建议;⑺要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还需要学习哪些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培育哪些方面的技能)。
注意问题(1)请实习单位在实习表格上签注意见、加盖公章。
物本管理、人本管理和心本管理 篇3
物本管理、人本管理和心本管理
物本管理即制度化管理或叫硬管理。它把管理工作中的员工当成机器人,通过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与约束来达成管理目标。它只关注工作效率而不关心人,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工作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强调管理者要制定严厉的管理制度、规章和严格的工作规范,来加强对员工的法规管理,用权力和控制手段来保护组织的利益和引导员工为其工作,用金钱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消极怠工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物本管理的积极方面就在于它将以往那种分散的劳动力,通过组织化、程序化的管理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效率,其消极方面就是在一定的角度扼杀了人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人本管理即人性化管理或叫柔性管理,就是指管理中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去发挥其他资源的作用从而达成管理目标。它认为人除经济利益以外,还有许多社会性需要,管理者不仅要关心工作更要关心人,多倾听员工的意见、要求,了解他们的情感与需要,创造机会或平台让他们获得各种需要满足,让他们参与管理,提倡以集体奖励制度为主,不主张个人奖励。人本管理的特点是:①组织即人,强调管理要以人为本;②组织为人,“造物之前先造人”;③组织靠人,组织要靠人去决策、靠人去经营才能达成管理目标。人本管理的积极方面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抓住了管理的根本,通达组织与协调、教育与激励调动了人的工作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它消极方面是,人是被动而非自动接受管理,仍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人的潜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特别是当管理者用人不当时易导致人力资源的破坏性。
心本管理,就是指管理的关键是抓住人的心,让员工自觉自发地参与管理,并积极主动工作,以达成管理目标。心本管理的特点是攻心为上,假如你要用一个人的“手”,必须要用他整个的“人”;假如你要用他整个的“人”,你必须影响他整个的“心”;“治人者必先治己,治己必先治心;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争人者必先争心。”心本管理的積极方面是通过沟通、教育与激励触及人的思想与心灵,让人产生心灵的自觉自发自动,建立起相同的价值观、社会观标准,由于使用同样的标准看问题,自觉地把自己当成集团中有责任的成员,就不会再感觉外在的强迫,从而真正充分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其局限性就是只有当组织创建为一个具有共同目标、共同愿景的真正团队时心本管理的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物本管理重在对人的控制,人本管理重在对人的尊重,但要激发人的潜能更强调心灵的外在感动,心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进一步升华,由心灵的外在感动,转为管理者与员工的内心自觉(详细见表1)。即通过心本管理达到人力资源的自动化。中国人人懂兵法、会使计谋,但带员工如带兵,要让他们自觉自动自发不容易。《孙子兵法》有三个特征:①以人为中心,掌握人性;②以水为榜样,模拟学习;③以中为标准,力求和谐。强调管理要治心、治力、治变、治气,强迫只能解决单个或短期小问题,长期强迫无用,且越强迫越反抗,管理最高境界是让员工自觉自愿,心甘情愿服从于团队的目标,忠实执行职责。如风与太阳比赛,看谁能让人自动脱衣服,人自动脱衣你就省力了。这也符合哲学观点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趋势:结合
物本管理告诉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使员工工作有标准,管理监督、检查与考评有依据。过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总是出了问题首先找人的麻烦,处理几个人以后管理制度不变,下次照样出同样的问题;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出了问题先找制度及管理上的问题,关键是制度管理上堵漏洞,当制度管理上没有问题后,再去检查人的问题。人本管理告诉我们管理者要关注员工最切身的利益,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要求组织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人,着眼于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心本管理告诉我们要让人打心眼里服你、敬你、爱你,死心踏地跟随你,攻心才是上策。
企业专利管理与战略制定 篇4
这种状况与国外相比, 差距是十分明显的。发达国家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都十分重视专利工作, 部分企业年均专利申请量在千件以上。以日本松下公司为例, 2008年申请专利1000余件, 平均每天为4.3件, 其中仅在日本境外申请的专利量高达几百件。这些专利为保护技术创新成果、获取经济利益、保持竞争优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国许多企业技术创新不利的一个直接原因, 就是知识产权创新、管理、保护、应用的意识薄弱。与此相反, 在实施专利战略的技术创新活动中, 企业不仅要重视专利工作, 更要从经营战略角度出发, 制订与之相适应的专利战略。所谓专利战略, 是指企业运用专利手段, 寻求市场竞争优势的战略。企业专利战略的主体自然是企业, 对象是专利技术及预备申请专利的技术;专利战略的目标是以市场为中心, 寻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企业专利战略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和层次性三个基本特征。以下结合笔者实际管理工作来谈企业专利战略的制定及管理研究。
1. 企业专利战略的定义及其目标
企业专利战略, 是企业结合自身研究开发、经营与管理的实际情况, 通过对专利信息及其有关信息的收集和研究, 获取相关的技术发展信息、市场竞争信息、法律信息等, 预测相关技术、经济发展趋势, 以赢得知识产权竞争乃至整个市场竞争主动权, 谋取更大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为目的, 在专利方面采取相应对策的总体性谋划。
企业专利战略研究的目标:通过企业专利战略方案的制订和实施, 提高企业主动运用专利战略的能力, 强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活动, 以具有专利保护的核心技术或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获得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 最大限度获取市场份额和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
2. 企业专利战略的作用
专利战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基本动力机制, 是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体现。专利战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 扩大和保护技术创新成果, 激励人们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2) 有利于维护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 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及发展。 (3) 培养创造意识, 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信息网络, 提供重要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等。 (4) 避免重复研究开发, 节省企业战略资源, 有效防止企业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无形资产的流失。
在当前激励竞争的条件下开展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必须充分运用专利战略这一激励机制。
3. 企业专利战略的主要类型
企业专利战略主要分为进攻型战略和防御性战略两类。
(1) 企业专利进攻型战略。
(1) 基础性专利战略。是指基于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 为保持自己在行业中拥有领先的技术、产品竞争优势, 将自己的基础性、先导性的核心技术或主体技术、基础研究成果作为开拓性专利来保护, 并控制该技术领域发展的战略。对于企业整体竞争实力的增强而言, 这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经济利益。例如, 世界上第一件电灯专利、第一件电话专利、第一件电视专利、第一件飞机专利等。在科研活动中取得的基础性、首创性发明创造, 都应当申请专利, 依法进行专利保护;不仅可以申请本国专利, 也可以向外国提出专利申请, 从而扩大保护范围。
(2) 专利包围战略。是指企业对每一项创新方案都申请一项专利, 在基本专利的周围设置大量原理基本相同而不同权利要求范围的专利并及时申请专利的战略。拥有基本专利的一方, 通过实施专利包围战略形成专利网, 并且经过技术开发不断升级, 可最大限度地保护核心技术以维护自己的垄断地位, 迫使对手放弃竞争或进行许可谈判, 既可以抵御竞争对手的进攻, 又可以获取更多的专利许可使用费。此外, 围绕他人的基本专利, 及时开发相应的应用技术并申请专利, 乘竞争对手基本专利周围尚未设置专利网之前, 先申请外围专利包围基本专利, 变被动为主动, 突破基本专利的垄断。这是美国、日本企业经常使用的招术。如美国CREE、日本日亚化学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发明了LED发光二极管的加工工艺及其生产方法, 尽管其基本专利于2010年到期, 但大量的外围专利在那之后仍在有效期内, 使得基本专利可以继续得到有效保护。
(3) 专利再创新战略。企业在引进输出方的专利后, 对专利进行研究、消化、吸收和创新, 再将创新后的技术以专利的形式卖给原输出方, 这就是专利出售战略与专利网战略相结合的形式。引进方既可以改进和提高原有创新技术, 又能摆脱专利输出方的控制, 对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4) 专利诉讼战略。就是充分运用专利制度保护功能的体现作为一种进攻型的专利战略。专利诉讼战略指的是利用法律富赋予的专利保护权限, 收集竞争对手专利侵权的可靠证据, 向竞争对手提出侵权警告或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 迫使对方停止侵权, 支付侵权赔偿费, 以达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有力打击竞争对手, 确保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的目的。企业积极运用专利诉讼战略, 不仅可以有效遏制与制约竞争对手, 维护自身形象, 而且还可以从专利侵权赔偿中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
(5) 专利实施战略, 包括专利转让战略、专利引进战略、专利与商标相结合战略、专利与标准相结合战略、专利技术和产品相结合战略等。
专利转让战略是指企业通过从发明人或其他企业购买专利权, 或企业研究开发出的专利技术、产品除自己实施、生产外, 通过有偿转让专利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以获取经济利益的战略。专利“收买”战略的运用须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 而我国大多数企业由于经济实力不强, 难以适用;而被“收买”的专利权人或企业, 可以与其签订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收取高额使用费, 即以专利为武器, 控制和占领市场。
专利引进战略的最大特点是简便、快捷, 可以免去研究、开发的经费, 也不存在研究、开发的风险。企业获得专利权大部分是采取专利申请的形式而不是通过引进所有权, 而一些资金雄厚但研发能力不足又亟待进入市场的企业, 可采取直接引进专利的方式。然而, 单纯地全盘引进会限制自主技术创新与进步, 因此, 创新型的专利引进战略应是中国企业的首选, 即在引进专利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改进、革新, 开发出性能更优、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的战略, 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战略在引进专利技术领域中的延伸。据美国科学基金会调查, 1970-1986年, 美国售给日本的专利从4%升至19%, 1980年以来, 日本输入美国的高技术产品则增长了266%;1965-1985年, 日本对美国在知识密集型产品方面的贸易顺差从1.43亿美元猛增至130亿美元, 达90倍之多。
专利与商标相结合战略目的是扩大本企业产品销售量, 并提高商标知名度;反之, 允许其他企业实施自己的专利, 以换取对方的商标使用权。专利与商标是知识产权领域保护技术和产品的两种法律手段, 作用是不同的。专利保护的是新产品以及新产品的制造方法, 涉及产品的生产、制造方法, 产品的用途或产品外观设计;商标保护的是产品的“信誉”和质量。企业在实施专利战略或商标战略时, 如能成功结合两者, 将取得更好的效果。尤其在权利方是知名企业时, 对于提高企业商标知名度, 扩大企业影响力非常有用。
专利与标准相结合战略能够使企业的新技术得到迅速地推广和发展, 达到领先市场的目的。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的规定, 标准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对活动和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指导原则或特性文件。而专利权是发明人或其权利受让人对其发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的独占实施权, 是知识产权的一种。核心专利是技术创新的精华, 核心专利进入标准能够保证标准的先进性, 而标准采用这些先进技术, 将加快先进技术的传播速度, 促进技术的跨越式进步。标准已经成为各国企业专利技术追求的最高形式, 技术标准和专利的结合也是不可回避的趋势。
专利技术和产品相结合战略是指专利权人在许可他人使用本企业专利时, 要求他人必须同时购买自己的专利产品, 借以扩大产品销售量, 提高企业竞争地位。企业向准备输出技术和产品的国家先行申请专利, 旨在使技术和产品在输出国获得充分的专利保护, 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 这对基本专利拥有方来说是很有利的。
(2) 企业防御型专利战略。
(1) 无效对方专利权战略。其实质是利用竞争对手专利的漏洞、缺陷, 运用无效程序, 使对方所取得的专利不能成立或者无效的战略。请求宣告无效的理由如公开不充分、权利要求未以说明书为依据、修改超出原申请公开的范围等。这种战略既可作为企业主动进攻的手段, 也可以在企业遇到专利纠纷时作为防御策略。
(2) 文献公开战略。可以将发明内容在报刊上公开发表, 以阻止他人获得专利权。公开技术创新成果不适宜于申请专利和技术秘密的情况, 更多是作为一种战略手段, 即通过公开成果使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丧失新颖性, 阻止他人获得专利权。但应注意, 所说的公开并非是关键内容, 而只要达到阻止竞争对手的目的就够了。由于技术公开意味着不受任何法律保护, 可以自由利用, 如企业认为自己的技术、产品没有必要取得专利权, 同时又不能让其他竞争对手取得这一技术的专利权后反制于已, 通常运用这一战略。这也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常用的战略, 如美国专利与商标局公报中有一“防卫性公告”专栏, 日本有“公开技报”, 英国有“研究公开”。
(3) 交叉许可战略。是企业间以专利技术作为标的进行对等交换, 求得“双赢”的战略, 适用于双方专利比较接近, 但专利权归属又错综复杂或互相依存, 可能产生恶性竞争或相互指控专利侵权造成两败俱伤的情况。一个企业不可能开发某个领域所有的技术, 也不可能保证所有开发的技术都能获得专利权。如果本企业拥有自主开发的优秀专利, 而竞争对手的专利对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构成妨碍时, 就可实施交叉许可战略。这是当前世界各国企业公司使用最频繁的专利战略之一, 可有效避免侵权纠纷发生。
(4) 利用失效专利战略。专利权的保护期一旦届满, 即进入公有领域, 成为公共财富, 任何人自由利用都不会涉及专利侵权问题。利用失效专利战略就是从失效专利中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开发、生产的一种战略, 这对于科研经费不足的企业, 不失为一种简捷、经济的战略。
(5) 绕过障碍专利战略。在专利申请策略中, 如果企业竞争对手的专利权十分牢固, 并且将对本企业构成制约, 可绕过已有专利的权利要求、主张先用权、在不受专利地域保护范围内使用他人的专利技术等。
(6) 主动和解战略。如确属侵犯他人专利权, 在权衡利弊后, 如认为即使向对方支付一笔使用费或交叉许可自己的专利权仍有利可图, 便可主动求和。和解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庭外和解, 另一种是在法官主持下和解。庭外和解可签和解协议, 或补签实施许可合同;在法院开庭调解达成协议的, 法院将制作民事调解书。主动和解战略和交叉许可战略一般同时作用, 相互依存, 使双方企业取得双赢目的。
(7) 先用权证明战略。根据我国专利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 在专利侵权纠纷中, 被控侵权人有证据证明其实施的技术或者设计属于现有技术或者现有设计的, 不构成侵犯专利权。也就是说, 如果被告能够证明在原告专利申请日前已做好实施准备, 甚至已在制造该产品或使用该方法, 并且仅仅在原有范围内制造或使用, 则可以不受追究, 还可以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或者使用, 无需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也是作为专利侵权诉讼的被告在上述几种战略不能奏效时使用的一种战略。
4. 制定企业专利战略的基本方法
市场竞争形式是不断变化的, 作为服务与市场竞争的知识产权战略也要因时因地而变化。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实施特别强调时限和外部环境, 企业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市场竞争形式制定和调整知识产权战略。
在制定专利战略的过程中, 专利信息利用是核心, 全面、准确、深入的专利分析是知识产权战略工作成功与否的基础。专利战略内容重点包括:本领域的专利技术的态势分析;专利技术的地理区域分布及各区域技术构成;专利技术的热点、难点、空白点、发展趋势;本领域的主要技术拥有者的技术侧重点、现状及发展历程等。以此分析结果为基础, 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 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专利工作。
知识产权战略的工作要点可以把“一套制度、一个平台、一张地图、一个方案”作为基础内容。
(1) 一套制度。
即为知识产权管理规划、设置构架, 草拟制定完善的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文本及其执行表单。
(1) 组建企业专利战略课题组时要注意人员的职能构成和智力结构。专利战略是企业总体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及经营、技术、法律、管理等多方面, 要求组成人员:一是具有决策资格的企业领导;二是能够进行文献检索, 提供定性定量数据, 分析专利权利要求影响范围的专利事务专家;三是能够判断已有专利技术对本企业产品、技术开发影响的工程技术专家;四是能对专利产品的市场占有现状及前景走向做出判断的销售专家。
(2) 资金和资料准备。要保证研究经费的落实, 同时要收集足够的专利和非专利技术情报资料和市场情报资料, 并注意情报的时效性。
(2) 一个平台。
即可实现专利检索、竞争对手专利监控、专利技术监控预警、专利技术领域情报收集、专利技术分析、专利法律状态查询、公司专利事务管理的信息化工作平台。
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专利文献和主要非专利文献, 特别是主要竞争对手的资料, 对其法律状态、应用前景、有效期限、相关技术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等数据分析、研究, 画出统计比较分析曲线;通过专利情报分析, 搞清与本企业主导产品和技术有关的问题:专利的数量及分布、专利的先进性、保护的区域、法律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专利技术分析和预测, 对竞争各方势力范围的划分、竞争对手的专利战略意图、剩余市场、技术的空白领域等得出定性和定量的结论。
(3) 一张地图。
即制作专利分析报告 (专利地图) , 阐述企业所处的技术领域的技术构成、技术发展趋势、技术线路的演变、技术热点与空白点。此外还要分析市场发展趋势、市场占有强度、市场预测、发展方向及新兴市场领域, 以保持垄断地位为战略目标, 进而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利防御体系, 避免盲目研发和侵权风险。
专利战略制定的基本方法有专家问答法 (德尔菲法) 、市场跟踪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可采用混合运用原则, 且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研究对象:专家问答法的研究对象是专家的答案;市场跟踪法研究的对象是跟踪对象的答案;数理统计法的研究对象是专利文献。
(4) 一个方案。
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合理组合专利技术开发的策略、专利申请的决策和专利权运用的手段, 就成为适应本企业专利战略目标的战略方案。不同的组合会产生不同方案, 从使用的完整性、预测的科学性、方案的可行性和可调性等方面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论证, 最终确认企业专利战略方案。
5. 结语
专利战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创新者获得高额经济回报的一种策略, 制订、实施企业专利战略的终极目标就是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已实施专利战略数百年的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 正是这种科学的运行机制, 减轻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和负担, 减少了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和开发, 促使企业乃至国家实现了创新过程中资源合理、有效配置, 有力地促进了创新成果的转化, 保证了技术创新投资者的经济回报。企业专利管理和战略制定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 是企业通过专利战略的研究与实施获得的技术垄断优势, 发挥专利战略的激励作用, 推动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从而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第三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4.
[2]王可达.现代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的对策探讨[J].探求, 2008 (1) :53-58.
[3]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政策研究处.优秀专利调查研究报告集5[M].第一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4]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EB/OL].2008-06-05.http://www.sipo.gov.cn/sipo2008/yw/2008/200806/t20080610_406106.html.
专利管理 篇5
担任班主任十多年,我一直强调班主任的权威,往往面面俱到、事事俱细、一管到底,不重视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通过这些年的不断尝试和探索,我深深意识到班主任应该改变自己一贯“权威”的威严形象,还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从而唤醒他们对班级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能自觉地表现他们的意愿和才干,成为班级管理的真正主人。而事实也是如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只应是导演,学生才是故事的真正主角。基于此,在班级的组织和活动建设上,我开始尝试“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提高自尊心、增强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为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在近两年的班级管理中,我摸索出了自己的一个四“自”法则:
一、自我选举—实施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前提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一个班集体里,班干部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班干部的产生与定夺也是我们班主任应该思考的问题。以前班干部都是由老师心中的理想人选来担任,但是不是学生心中的最佳呢?我想不尽然。既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否则还谈什么“以学生为本”呢?班干部是班级的脊梁骨,要带领全班同学搞好班集体的,因此只有深受同学拥护的班干部才能令同学信任,叫同学听从,从而更好地为班级服务。我们不难看到,许多没有通过民主选举而根据班主任所好指定的班干部没有号召力的例子。所以,每学期初我都十分重视班干部的选举工作,我实行“自我推荐”和“无记名投票”相结合的竞争上岗的方式来产生班干部。先由学生自我推荐,展现实力,再由全班同学投票决定,产生班长。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由班长组织选举产生其他班干部,根据当选的学生的特长、再征求他本人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他们的工作职责。由于班干部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所以平时学生大都尊重班干部的意见,而当选的班干部也有很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他们都更乐于为班级服务,为同学服务,为老师分忧,从而为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自我约束—实施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基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班级的形成离不开班级制度的建立。班级制度是班级工作开展的准绳,是学生行动的指南。有了班级制度,学生才不至于迷失前进的方向,否则,学生只能如一群脱缰的野马,四处乱闯,给班级的管理带来难度。班级制度的建立要由学生民主讨论制定,因为制度涉及到每一个学生,制度能否顺利执行则要看它是否切合本班学生实际,是否能让学生承受得了,“过严”则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过松”则无法起到约束作用,而由学生自己讨论制定出来的制度一般比较切合学生自我实际,实施起来也比较顺利。由于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制定班级制度的讨论,所以,当他们违纪受到处罚时,就比较容易接受。(班主任工作)因此,在制定班级制度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把制度的制定权和确定权交给他们。具体做法是:开学初,先由班主任拟定出班级制度若干细则,再拿到班上给学生讨论修改和补充,最后印发成文付诸实践。但这并不等于班级制度在此划上句号,我们的制度还要在学习实践中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由学生讨论制定出来的班级制度,能起到应有的规范作用,在管理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自我监督—实施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保障
班级即是一个小社会,这个社会的秩序是否井然,除了领导者的得力、法制的健全,肯定还少不了公众的监督。为了更好地监督班干部的工作,我在班上设置了班干部工作监督小组,并由他们共同制定了班干部监督管理条例。监督组的职责是协助班主任,规范任课教师和学生干部的民主管理行为,维护正常的班级管理秩序,更好地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我班班风、学风的进一步转变。凡学生意见大,工作能力不高的班干部都会受到监督组的批评甚至“弹劾”。这样,既让班干部锻炼了工作能力、组织能力,更让他们懂得身为同学“公仆”的责任感。因此,作为学生干部更要多为同学办实事,为班集体服务,丝毫不能懈怠。与此同时,也能让所有的同学都发挥自己的主人翁精神,极大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让大家切身感受到这确是“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家。
四、自主活动—实施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核心
每位班主任可能都有一个认识:但凡一个充满活力、凝聚力的班级,肯定少不了精彩而丰富的班级活动。每学期初,根据学校和年级工作要求,再结合本班实际,由班长和团支部书记分别制定工作计划和活动计划,并向全体同学公开征集班级活动方案,再由全体学生自主选择和决定班级活动。这样,一学期开展的班级活动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成长,进步。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并融入班集体之中,深切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我还鼓励不同特长和爱好的学生,通过参与班级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体验成功感受,增强自信心。开展这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能开发各种类型学生被压抑着的潜力,尽可能地为全体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成功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挥自我的空间。通过开展班级活动,更有利于增强班级意识和班级凝聚力;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更有利于建立同学之间的协调的人际关系。在共同活动中,每位学生都承担了各自的任务,有助于使他们建立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形成“我在团队中、团队在我心中、团队成功我成功的”的责任意识。
强化管理 优化管理 篇6
一、先行试点,总结经验,把着眼点放在积极引导和广泛宣传上
2006年,市政府先后4次组织农业主管部门和部分乡村领导外出参观学习,在思想上、组织上和技术上为全面搞好沼气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试点先行的原则,他们结合新农村建设试点,在省级试点村溪河镇双印通村、县级试点村莲花乡东大村进行了沼气建设试点。为确保试点一次成功,农业环保站站长带领沼气池建设技术人员吃住在村里,从设计到建池6处,并一次投料成功,顺利点火。试点成功后,市委、市政府组织各乡镇街党委书记、主管乡镇长,各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村书记、村主任,市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沼气建设技术人员150多人,在双印通村召开了全市沼气工程建设现场会,极大地增强了各级新农村试点村建设沼气池的信心和决心。与此同时,他们先后印刷了沼气建设小册子、宣传单15000余份(册),下乡进行宣讲发放,并在电视台举办沼气建设专题讲座,使全市42个沼气池,15天全部建完,经过验收全部合格。2007年以来,他们的沼气池建设显现了农户踊跃报名,乡镇村领导主动找市政府和农业局抢要指标、积极要求先建的好势头。
二、坚持标准,确保质量,把工夫下在强化管理上
为严格按照“一池三改”标准抓好沼气池建设,他们细化了每个工作步骤和施工环节,严格把关,强化管理。一是选好建池地点,在鼓励支持的同时,制定了严格的入选标准,明确提出了“四不原则”即所在村没有积极性的不建,没有综合利用“三沼”能力的不建,“三改”不配套的不建,居住地点不固定的不建。二是抓好技能培训。三年来,他们先后举办培训57场次,从 知识普及到技术推广,从日常管理到综合利用,都进行了详细讲解,现场操作。目前已累计培训建池农户6000余人次,真正让建池农户达到“三会”即会建池、会管理、会使用。组建了6支专业施工队,农业环保站的技术人员定期到现场进行督察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既解决了工程质量问题,也解决了专业力量少的问题。三是实行“三包”。即:包建池、包质量、包建设服务,确保建一个,成一个,见效一个。四是实行综合利用。沼气池建设不光是解决炊事问题,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也是非常重要的。2008年春,他们在莲花乡东大村、吉舒镇联盟村首先抓了沼液浸种,苗床应用沼液沼渣和蔬菜田的沼液沼渣的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09年春,在全市所有沼气村推广了此项技术,沼液、沼渣在大田上的应用面积达45000亩,在蔬菜田应用面积达1500亩。
三、落实责任,整体推进,把精力投入在优化服务上
为保证农村沼气国债项目顺利实施,他们重点抓了三个工作环节。
一是成立组织,落实责任。2007年,市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农村工作的副市长任组长,市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项目实施办公室,设在市农业环保站,对农业环保站人员进行了调整,充实了两名高级农艺师,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实施、技术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将沼气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目标管理,明确责任和任务。相关乡镇也分别成立了沼气建设实施领导小组,在全市上下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推进机制。按照“市规划、乡组织、村实施、站监督、户落实”的要求,市政府与任务乡镇签定了目标责任状,任务乡与项目村签定了目标责任书,项目办与农户签定了“一池三改”合同书。为确保有序推进,他们专门制定了《舒兰市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质量标准、进度要求和责任目标,对沼气池建设进行责任定位。
二是强化了建后服务工作。为把建后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他们成立了市级沼气池建后技术服务站和8个村级服务站,公布了服务电话,专门为建池户提供建后服务,保证随叫随到。为使建成的沼气池安全越冬,2007年10月份,市技术服务站的工作人员逐户进行了越冬指导,并与建池农户签定了沼气池安全越冬协议书,给建池户吃下“定心丸”,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三是坚持整村推进,不断扩大工作成果。整村推进沼气建设是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不断扩大工作成果的有力措施。为此,在2007年,他们选择了建池积极性新农村试点村——朝阳镇合兴村进行整村推进,当年建设沼气池264个,成为舒兰市第一个沼气村。
科研院所专利管理关键问题研究 篇7
在科研院所的层面上, 专利管理是利用专利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增强竞争力, 谋求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的措施和策略。
专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其结构和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专利战略管理处于决策地位, 确定整体的思路和方向, 具体分为专利申请管理、专利运营管理和专利权维护管理。专利申请管理贯穿技术研发的各个环节, 包括专利信息利用、申请决策管理等。专利运营管理是对专利技术的商业化运作, 包括自主实施、专利转让、专利许可、专利质押贷款等。专利权维护管理主要指专利争议处理, 从广义上讲, 还包括专利资产评估等方面。上述几个部分有机结合在一起, 相互配合, 共同构成了科研院所的专利管理体系。
2 专利申请管理
专利申请管理包括专利信息利用和专利申请决策两个方面, 在科研院所开展研发工作的各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 贯穿科研开发的整个过程, 并对科研院所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学科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 专利信息利用
专利信息是指某项技术在申请专利权的过程中产生的信息, 通常包括专利权的范围、专利的申请日期、专利权归属、专利技术内容、专利的状态和法律情况等信息。专利信息利用在科研院所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1) 在研发开始前, 通过专利文献检索和分析, 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待研究技术相关的最新信息、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等, 作为立项评审的依据。在帮助研究人员获得较高研发起点的同时, 避免侵犯他人专利。
(2) 在研发过程中, 通过专利文献分析, 借鉴前人的方法、手段和经验, 有利于确定最佳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 加快研发速度;当发现原定方案与他人专利相同或近似时, 可以调整研究方案, 设法改进或者绕开他人的保护范围。
(3) 在研发完成后, 通过对相关专利文献和其他文献的检索分析, 可以判断研发成果的技术水平,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专利保护策略。
2.2 专利申请策略
科研院所在科研工作中产生的科技创新成果, 采用何种方式对其进行保护, 如何创造更多的价值, 是需要仔细衡量的。因此, 必须在专利申请的过程中, 进行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
在专利申请决策的过程中, 分为四个步骤:申请与否决策、申请类型决策、申请时机决策和向外申请策略。
(1) 申请与否决策
对于发明创造, 有多种保护形式, 包括申请专利进行保护、作为商业秘密进行保护, 还可以利用主动放弃保护的方式将其公之于众。因此, 在发明创造成形时, 首先需要决策是否申请专利。
专利保护与其他形式的保护相比是一种更严格的法律保护方式, 具有排他性。但专利也是一把“双刃剑”, 由于其本质是通过公开, 获得一定区域和一定时间内的保护, 用技术公开换取保护的同时促进整体的技术进步。专利的核心技术和有关操作细则等内容的公开, 使得竞争对手以及生产仿冒产品的“山寨”企业很容易获得发明创造的信息, 损害专利权人的利益。
因此, 科研院所对于一项技术成果是否申请专利需慎重, 除了考虑技术解析的难易程度、技术的生命周期等因素外, 还需考虑该项技术是否涉及国家的机密或者重大利益等因素, 慎重考虑选择何种方式保护发明创造。
(2) 申请类型决策
科研院所对于某项技术创新做出申请专利的决定后, 第二步就是要考虑申请何种专利。
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 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类型。此外, 我国法律还对于涉及国防利益的国防专利, 以及涉及国防利益以外的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需要保密的保密专利进行了专门的规定。
科研院所经常承担各种国家重大课题和国防项目。因此, 当某项发明创造确定申请专利后, 需要慎重考虑申请专利的类型。一般而言, 普通的技术创新可申请发明专利, 如果形成产品则可以申请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对于涉及重大利益的技术创新适宜申请保密专利;对于涉及国家秘密和国防安全的发明, 须申请国防专利。
(3) 申请时机决策
在决定申请专利, 并确定申请何种专利后, 进一步需要考虑的就是何时申请专利。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先申请制, 即同时的发明创造授予最先提出申请的人。从这点来看, 一旦有发明创造, 应当尽快提出申请, 防止竞争者创造出同样的发明后抢先申请专利。但并非越早提出申请越好。过早提出, 首先会使专利权提早到期。其次会使竞争者过早得知发明创造的内容, 阻碍进一步的技术研发和专利实施。再次, 仓促申请专利, 如果申请文件撰写不当, 会给竞争者留下攻击的漏洞。
因此, 科研院所在专利申请时机决策时, 应根据技术成果的具体情况, 结合竞争对手的情况、该项技术所处的生命周期、产业化的前景等因素进行多方面的考虑, 因技术不同、情况不同确定申请时机。
(4) 向外申请策略
专利的地域特性决定了只有在目标国家申请专利才能在该国获得保护。因此, 向外申请专利是实施专利技术输出战略的重要前提, 也是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
科研院所如果决定向外申请专利时, 需要对其可行性进行和必要性进行评估。在申请途径选择方面, 若希望获得专利保护的国家或地区较少, 可以根据《巴黎公约》的规定, 直接向该国递交申请;若需要向多个国家申请专利, 则更适宜根据《专利合作条约》等, 向指定的受理局提交一次国际申请并指明多个要给予保护的国家, 避免重复申请。
3 专利运营管理
专利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专利保护不是最终目的, 完成商业化并实现其市场价值, 带来经济效益才是最终目标。专利运营将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将知识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是实现专利产权效益的重要手段。
一般而言, 专利运营管理包括自主实施、专利许可、专利转让、专利作价入股和专利质押贷款等。对于科研院所而言, 除了自主实施外, 专利转让和专利许可是比较常见的专利运营方式。
(1) 专利转让
专利转让是专利权人按照买卖合同的方式将相关权利出售给他人, 使专利相关权利转移给受让人所有的行为, 是所有权的转移。
在科研院所进行专利转让时, 需要考虑专利技术的发展前景, 确定目前专利的法律状态;然后对受让方进行资质调查, 特别是针对国防专利, 国家法律规定禁止向国外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在国内的外国人和外国机构转让;在调查对受让方资质合格后, 需对方谈判确定转让方式和价格;最终签订专利转让书面合同。
(2) 专利许可
专利许可 (又称专利实施许可) , 是专利权人或者其授权人作为让与人将专利的实施权许可受让人在约定的范围内使用, 并获得专利许可费的行为, 是一种使用权的转移。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专利许可已经成为构筑竞争优势的重要武器。这使科研机构在不丧失专利权的前提下, 将专利技术推向市场, 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 推动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 可观的专利许可费更能为科研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4 专利权维护管理
专利权维护是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已经取得的专利权的行为。
对于专利而言, 科研院所在研发、申请、实施等环节, 虽然采取了诸多措施加以保护, 但由于市场竞争主体具有多元化和复杂性, 专利侵权纠纷不可避免会发生。根据我国现行法律, 专利权纠纷的解决途径主要有当事人协商解决、请求专利行政管理部门处理以及向人民法院起诉。
专利侵权的官司基本会涉及专利无效宣告请求, 官司旷日持久, 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尤其是面对一些“山寨”企业的专利侵权, 即使赢得了官司, 往往也难以真正获得赔偿。因此, 在面对专利纠纷时, 科研院所不仅要积极应对诉讼, 还要努力寻求和解。
5 结束语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提出的目标和任务, 科研院所应当对专利管理工作从战略高度上予以重视, 将其纳入科研管理的全过程。因此, 从专利申请管理、专利运营管理和专利权维护管理等关键问题入手, 逐步建立起一套适用性强的专利管理体系, 对科研院所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科研院所拥有雄厚的技术研发实力, 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领域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但由于长期以来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等原因, 使得目前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着专利数量少、专利管理和保护投入不足、专利成果转化难等问题, 这与科研院所的实际科研实力和水平很不相符。本文从科研院所专利管理的结构为切入点, 深入分析了专利申请管理、专利运营管理和专利权维护管理等三个关键问题, 对科研院所实施专利管理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医院专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以南通大学为依托, 为卫生部首批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承担着医疗、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任务。作为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高校附属医院, 同其他高校附属医院一样, 已经成为医疗技术知识产权的集中之地, 近年来, 尽管医院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所增强, 做了大量工作,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从整体上讲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医院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不健全, 保护措施不得力, 管理工作不规范, 转化实施不到位等, 知识产权的流失现象时有发生, 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1 资料与方法
通过搜集我院已经获得授权的专利信息, 对2004~2013年这10年来, 已经获得授权且专利权人为我院的专利进行分析。根据我院授权专利登记的原始信息, 对专利的数量、类型、获得授权专利第一发明人的所在学科、学历、职称、进行分类统计, 并对统计结果进行详细地分析。
2 结果
2.1 专利数量及类型分布
从整体上来看, 10年来我院获得授权专利97项, 其中发明专利14项, 占总数的14.43%, 实用新型专利83项, 占总数的85.57%。2004~2007年的总体数量较少, 增长趋势不明显, 但从2008年开始, 增长速度明显增快, 2013年比2009年增加了约6.5倍。见表1。
2.2 按专利发明人的所在学科分类
如表2中统计数据显示, 护理学所占专利数量比例最大, 达到了67.01%;而且全部是实用新型专利, 占实用新型专利总数的78.31%。发明专利分布在临床医学、医技、其他这3个学科类别。医技所占发明专利比例最大, 达到了57.14%。从医技人员的专利总数来看, 共获授权专利9项, 其中发明专利8项, 占88.89%。
注:所在学科以专利第一发明人为标准;其他:药学、医学工程等学科
2.3 按专利发明人的学历分类
如表3中统计数据显示, 本科学历的发明人所占比例最大, 达到了60.82%, 大专其次。从按学历分类获得专利数量的排名来看, 发明人的学历与获得专利数量不成正比, 即不是发明人学历越高, 获得专利数量越多。从专利类型与发明人学历的关系来看, 本科学历与大专学历的发明人是实用新型专利的发明主体, 占83.13%。而获得发明专利数量最多的是博士学历的发明人, 博士学历的发明人共获得专利11项, 其中发明专利6项, 占54.55%。而且只有博士学历的发明人获得发明专利的数量超过实用新型专利的数量。
2.4 按专利发明人的职称分类
如表4中统计数据显示, 副高职称的发明人所占比例最大, 达到了49.48%。其次是中级。副高和中级职称的发明人是获得专利发明人的主体, 达到了发明专利总数的79.38%。从按职称分类获得专利数量的排名来看, 发明人的职称与获得专利数量不成正比, 中级职称和副高职称的发明人获得专利数量均超过了正高职称的发明人。从专利类型与发明人职称的关系来看, 中级职称与副高职称的发明人是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人的主体, 占到了实用新型专利总数的85.54%。而正高职称的发明人所占发明专利数量最多, 达到了发明专利总数的57.14%。
3 讨论
3.1 医院专利管理存在的问题
3.1.1 知识产权基本知识匮乏, 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医院的核心能力和竞争力是科学技术的创新, 即医疗技术水平和医学科研水平的创新, 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可以保护医院的科技创新。医护人员普遍缺乏对知识产权的基本认识, 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鼓励创新的激励制度, 更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是医院保持科技创新的持久动力。具体表现在:由于大部分医务人员从未接受过正规的有关知识产权知识的系统学习与教育, 对知识产权基本法不了解, 概念模糊。如:对职务发明、非职务发明的概念界定模糊, 对知识产权的定义、内涵体系不了解, 对专利文献的利用水平差、对专利申请的流程不熟悉, 对专利的实施转化前景不明朗等。尤其是对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的概念混淆的问题比较普遍, 误把在医院的物质条件基础上产生的职务发明当成专利权属个人的非职务发明, 使得医院的无形资产很容易流失, 导致管理上的缺失, 专利维护实施资金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医院从事知识产权管理的人员大多不是知识产权管理专业出身, 只能对专利的申请、授权进行简单地信息统计备案, 不能够很好地指导院内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 利用现有的技术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创新点, 不能为科技人员提供知识产权信息和法律咨询, 在技术合作、专利转让等过程中, 不能很专业地审查各种合同的类型和具体内容是否合理、预测存在的风险、估算经济效益等。医务人员申请专利大多完全依赖于专利代理公司。因此, 只有培养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专业人才, 才能更好地适应医院知识产权管理日益专业化的需要。
3.1.2 专利多集中于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专利较少
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发明专利的创造性要求是“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技术进步, 显然对创造性的要求远远高于实用新型专利。从专利的申请到授权的审批过程复杂, 审批时间长, 对技术的要求也更高。因此, 授权一项发明专利需要一个艰难、复杂、历时长久的过程。而实用新型专利审批时间短, 一般只要半年的时间, 对创造性要求相对较低, 申请成功率高, 费用也较低。有的发明人一年之内能从利用同样的技术方法、物质条件挖掘出好几个创新点, 同时申请并获得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如前面的统计数据显示, 我院的实用新型专利占了总数量的85%以上, 而且护理人员是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人的主体, 占了实用新型总数量的78.31%, 专利的内容大多是辅助医疗的护理器具, 如“卧床患者专用汤勺”、“一次性伤口拆线刀”、“医用寻针器”等。
3.1.3 发明专利发明人多集中在临床、医技学科
如前面的统计数据显示, 发明专利的发明人的主体是临床医生和医技人员, 而且数量很少。护理人员发明的专利都是实用新型专利。由于发明专利对于创造性的要求很高, 临床医生和医技人员的科研水平相对较高, 而护理人员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 比较容易发现和寻找更有效的护理方法来辅助治疗, 而简单的护理设备就由此产生了。因此, 对于护理人员来说, 或许不需要复杂的科研思路和过程, 就可以发明一些简单的护理设备。但是, 护理人员也可以利用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 在此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加工再创造, 进一步申请发明专利。
3.1.4 专利成果流于形式, 很少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医院的专利不像企业那样可以迅速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 很多是原创性技术, 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缺乏二次开发, 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再加上人员的精力和经费投入都比较大, 且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在客观上制约了专利的转化。从主观上来讲, 医务人员申请专利一方面为了在临床上应用, 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另一方面为了职称、职务等方面的晋升。因此, 在专利授权之后, 很少会有发明人去关注专利的转化问题。同时, 由于医务人员对专利转化实施流程不熟悉, 本身的工作任务繁重, 压力较大, 很难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利实施与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中。
3.2 医院专利管理的解决对策
3.2.1 普及医护人员专利基本知识, 增强保护意识
学法、知法、懂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 知识产权法同样如此。医护人员首先要学习知识产权的基本法律知识, 熟悉知识产权的基本问题, 才能运用知识产权法保护自己的核心技术。医院管理人员也应当充分意识到知识产权在医院长远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充分重视该项工作, 增强医院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意识。大力加强知识产权的法律宣传教育, 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普法讲座、培训班, 并引导医护人员积极参加此类活动。向全院医护人员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 尤其是经常涉及的专利法基本知识。
3.2.2 加强专利管理队伍建设
提高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基本管理素质是增强管理水平的首要基础和重要保障。对于知识产权管理人员, 要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关于知识产权业务管理知识培训, 努力培养一批精通业务、谙于管理、熟悉法律法规的专业的高水平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通过他们对知识产权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 提高医院的知识产权工作的整体水平。其次, 还要对知识产权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具体来讲, 对专利的申请要进行登记、备案;对专利的授权也要进行登记、归档等事务;专利授权之后, 还要进行专利的维护, 分析专利的产业化应用前景, 积极筹备专利的实施转化工作。在专利授权后, 对专利的资助、奖励工作等激励措施也要逐步到位, 尤其对发明专利更要加大对发明人的奖励力度。总之, 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管理工程, 要全面提高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管理方法和水平。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以提高知识产权工作水平的重要作用。
3.2.3 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申请专利的积极性, 大力促进专利的转让与实施
基于前面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我们清楚的看到, 护理人员是专利发明人的主体, 他们对于申请专利的热情相对较高。因此, 要进一步鼓励护理人员多申请更高级别的专利, 注重专利的申请质量。对于临床和医技人员来讲, 要进一步鼓励临床医生和医技人员积极挖掘科研中的创新点, 充分发挥他们的科研水平优势, 申请更多的发明专利。在申请经费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同时加大对发明专利的奖励力度。尤其医技人员, 他们是专职的科研人员, 有一手的科研数据资料, 申请发明专利相对容易。
医院的专利转化有其特殊性, 应充分发挥与医药企业联系相对较多的优势, 有效提高专利成果的转化效率。管理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与大型企业形成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 召开成果转化与洽谈会, 充分发挥发明人的积极性, 组织他们直接与企业洽谈介绍自己的发明成果, 促进专利技术的成熟, 提高转化的成功率, 对于成功转让实施的, 还要加大对专利发明人的奖励力度。
3.2.4 建立专利文献检索制度
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百胜。每一项科研项目都有所在的技术领域, 对所在的技术领域进行全面的国内外专利信息检索, 充分利用专利文献来拓展思路, 加速进程, 为形成自主性知识产权创造条件。这种检索既要在科研立题设计阶段进行立题的新颖性检索, 也要为立题标书中涉及的知识产权指标制订提供依据, 同时要为在科研过程中所形成的信息、可能成果以及研究方向与方案、研究过程的修正和专利的申请时机及方案等提供依据。所以, 专利信息检索制度应该是跟踪性制度, 其贯穿在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在各个阶段检索内容与重点都会有所不同, 一般每2~3个月进行1次, 以防重复研究与侵权。
3.2.5建立知识产权经营制度
可行性分析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环节, 因此对每一项课题均须编制知识产权可行性分析报告。该报告可以由科研管理人员与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协助科研人员做出, 作为科研项目跟踪管理的目标之一。该报告应包括通过与专利信息检索得到的现有技术进行对比, 分析课题可能解决的技术问题, 可形成的创新技术点, 以及该创新技术归属的知识产权类型、数量、可能获得的阶段、可能形成的产品及其市场前景等。
3.2.6 建立关键性数据或阶段性成果报告制度
当前科技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每项技术都带有明确的权属, 而法律上权利的获得又是以时间的先后为确定标志的, 这就要求在做完必要的实验、获得关键性数据后, 立即报告本单位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或科研管理部门, 以获得知识产权专利化的指导, 编制策略, 建立档案, 而绝不要仅局限于在课题的中期检查或结题阶段才做这些工作, 以免丧失技术秘密, 丧失专利申报的最佳时机和争取最大权益的机会。
3.2.7 为专利管理 (专利申请、专利授权、专利实施、专利维护) 等提供一系列的配套服务和激励政策
专利从申请到授权到实施再到维护这一系列过程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在申请阶段, 需要申请费、代理费、服务咨询费等, 而专利实施更需要大量的资金, 特别是风险基金的支持。所以在专利授权后, 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做好中介服务工作, 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及共享的公共技术平台, 争取风险基金及企业的支持来实施专利。专利实施有多种形式, 既可以自己实施, 也可以转让或许可等。如何在专利保护期内取得最大效益, 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而这一部分正是成果转化中最关键、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的部分, 即成果产业化。这就需要科研管理人员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积极参与, 提供咨询服务工作。同时, 对于在知识产权工作中做出贡献的职务发明专利发明人、专利权人及管理与中介人, 不但要制订相应的激励政策, 还要加大奖励的力度、扩大奖励的范围, 以保证医院知识产权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目的 深入了解医院专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提高医院专利管理的水平, 从而提升医院的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方法 通过对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042013年已获得授权的专利进行统计, 结合专利发明人的学历、职称、所在学科等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专利多集中于实用新型专利, 占专利总数的85.57%;护理人员是专利发明人的主体, 占专利总数的67.01%;发明专利发明人多集中在临床、医技学科。专利成果流于形式, 很少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结论 针对前面的数据分析, 提出对策:普及专利基本知识;加强专利管理队伍建设;大力促进专利的转让与实施;实行知识产权跟踪管理。
地方性高校专利管理问题的思考 篇9
1 地方性高校专利管理的主要内容
专利管理作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总体目标是通过规范的制度建设,调动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产生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最终形成鼓励创新、保护到位、运行良好的专利管理机制。因此高校的专利管理应该是对专利技术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见图1)。主要内容包括[3]:(1)科研过程的管理。高校专利管理必须从课题立项、研究开发、成果形成、评价及其转化等环节深入跟踪,挖掘可申请专利的成果。(2)专利申请和授权管理。对可能申请专利的科研成果,从申请程序、费用交纳、专利权维持和放弃等实施规范化日常管理。(3)专利产权的动态管理。高校对拥有的专利技术要采取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贸易等形式实现其产权价值,不仅可以为高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而且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4)专利纠纷的管理。高校应该对学校内部、学校与其他单位之间出现的诸如专利侵权、专利权属等纠纷及时解决,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
2 地方性高校专利管理的现状分析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调查[4],尽管我国高校在知识产权创造方面硕果累累,但专利申请量主要集中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25%左右的知名高校内,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均衡,其它大部分高校专利申请数很少甚至空白,尤其对于一些新建的地方性高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更是少的可怜。此外,从专利技术的转化来看,高校输出专利技术很少,转化率很低。据北京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专利技术交易数据显示[5],2001—2006年北京地区大学输出专利技术60项,成交额0.63亿元,占北京市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额的0.95%,专利转移实施率仅为1.32%。由此可见,地方性高校不断增加的科研投入与持续低迷的成果转化率极不相称,大量技术创新成果及其知识产权束之高阁,这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存在严重的背离。这说明我国地方性高校的专利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组织和制度层面上的专利管理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6]
目前,很多地方性高校在科研管理上仍保留着重经费、项目、成果及获奖等有形资产的落后观念,不能与时俱进,有的甚至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配备人员[7],而仅仅由科技处的科技管理人员兼任专利管理工作,造成高校专利管理不规范。据统计[8],我国高校中仅有45.5%的高校明确学校科研处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36.4%的高校设置了知识产权办公室或在学校科研处下设专利科,仍有18.1%的高校既无专门的专利管理机构,也无专人管理专利工作。另外,地方性高校的有关专利技术转化的人才队伍还没建立起来[9]。由于专利成果的转化是一项技术性、服务性和经济性要求很高的工作,高校科研优势的发挥既需要创新型的研究人才,更需要具有懂专业、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推广人才,对专利技术转让做出充分的市场预测、技术评估和投资效益分析。目前,这些专利技术经纪人大多是高校的科研开发人员和专业教师,尽管他们拥有较强的科研水平,但缺乏法律、商品流通等方面的知识,影响了专利成果的转化。
(2)激励机制不健全,专利申请量低
虽然高等院校的专利申请的绝对数量上升了,但我国整体的专利申请量也在增加,所以高校专利申请量在整个社会中所占比例并没有明显的变化[10],而对于地方性高校而言,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就更低了。这同我国地方性高校的科研机构和人员的数量并不相称。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A)不少高校教师专利意识淡薄,专利申请成了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被忽视的领域;(B)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工作业绩考核和评价主要以论文数量、鉴定成果、获奖情况等来确定,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产权在评价标准中占得比重很小,缺乏相应的专利申请激励机制[11]。(C)高等院校的专利代理机构服务水平较差,在很多地方性高等院校没有自己的专利服务机构、专利代理机构。
(3)保护措施不到位,职务性专利流失严重[12]
我国专利法明确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目前大多数地方性高校并没有一个明确区分职务与非职务专利的界限,导致许多利用学校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被发明人申请为非职务专利,造成高校知识产权的流失。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教师流动频繁,高校科研人员借调动或退休之机擅自把职务专利占为己有,使其随着发明人的流动被带走,还有的科研人员私自将职务专利以低廉价格转让给外单位,而高校有关的管理机制对此又缺乏有效的约束,这些都造成了高校知识产权的流失,严重地损害了学校的经济利益和学术利益。
(4)缺乏有效的专利转化机制,转化率低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产业化历来是一个薄弱环节。虽然近些年来,高校纷纷设立大学科技园等转化和孵化器,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在对接企业的科研成果需求方面仍然步履艰难。其中的原因可概括为:(1)目前我国对高校和教师的科研评判是仍然是以科研成果及其获奖等为依据的,技术专利转化的相关指标几乎没有,这样对教师而言形成了较强的导向性,即为了拥有专利而申请专利,而不是为了拥有并转化专利产生相关经济社会效益而申请专利。(2)很多地方性高校的技术成果尽管已经申请到了专利,但还不完善,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转化;再加上我国的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方性高校与企业缺乏应有的沟通,致使来自企业方面的推力不足。(3)缺乏应有的转化资金。项目申请到资金一般仅仅能满足技术的研究开发,申请到的专利到实际的转让应用,还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或者由科研教师自己或者由学校设立一定的基金提供,但现实是教师不愿意预先支付,大部分地方性高校又没有设立这方面的专项基金。
3 地方性高校专利管理瓶颈突破的对策
3.1 普及专利知识,强化专利意识
地方性高校为提高专利的申请量、授权量以及专利的实施量,应该把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科技人员,特别是高校有关领导、校办产业负责人、专利管理人员的专利意识作为学校专利管理工作的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来落实。为此,应当采取多种形式,有重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普及专利法及相关法律知识,进一步强化科技工作人员和教师的专利意识,提高专利权保护的自觉性、针对性、积极性;还要对领导层、科研人员以及专利管理工作人员加强专利知识的教育,培养专利意识,重视专利管理工作,对专利管理人员应加强专利策略培训。
3.2 要重视专利工作,鼓励发明创造
在专利工作中,地方性高校应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并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鼓励发明创造,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一方面,高校应恰当权衡,在晋升、奖励设定上对专利技术成果的开发应用及其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要给予同论文一样的地位,加强职称晋升与科研成果转化的关联度。这样,才能使科研人员在科研立项时,除了要充分考虑研究技术的可行性,还要考虑成果的可转化性。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专利申请、专利实施和专利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对学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学校将给予奖励,并作为工作业绩考评的重要参考。只有在专利管理工作中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才能产生更多更好的专利成果,才能产生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3.3 加强职务专利的保护,提高专利管理人员素质
地方性高校应多借鉴国内外成功的专利管理成功经验,完善专利管理体制,切实保护职务专利。(1)明确科学合理地界定职务专利的范围。根据《专利法》第六条规定,一切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所有权归单位所有,同时引入合同优先原则。由此可见,利用本单位物质技术条件非执行本单位任务所创造的发明专利应规定为非职务专利。另外,应将职工退休、退职、调动工作单位之后的发明专利应不在职务专利范围之内,但职工调动前的发明专利所有权应归高校,造成专利产权流失的,应追究相关责任。(2)为防止职务专利非职务化,各高校应组织专业人员建立专门的机构或委员会对学校的技术发明是否为职务发明进行认定,特别加强对申请非职务专利的审核。通过建立完善的专利管理规章制度,特别是科学合理的约束机制,才能促进我国高校专利工作有条不紊的发展。(3)通过组织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研讨,不断提高高校专利工作人员的管理素质,提高管理的效益和效果。
3.4 建立高效的专利转化体制
首先,地方性高校应立足自身优势设立专门技术转移机构, 负责管理高校专利成果的转化,充分整合学校的信息资源为企业提供服务。这样既能帮助高校进行科研选题,又能协助企业向高校进行技术招标或买进技术,使高校和企业的资源都能得到优化配置。其次,地方性高校应扩大与企业和校外机构的合作范围和方式,除了单纯的转让专利外,还可以采取其他一些方式,比如教师到企业兼职、订单式技术服务、合作进行技术开发等。再次,建立完善的专利人才培训机制,不断培育高校专利工作的年轻力量和专门人才,尽快形成一支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经营和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专利管理队伍,提高学校专利工作质量,促进高校专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宏.论地方性高校服务区域社会的意义与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2-33
[2]傅成业.知识产权制度:为智慧之火加油——美国高校专利与知识产权工作一瞥[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4(10):28-31
[3]朱显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初探[J].江苏高教,2004(12):51-53
[4]李健.知识产权局调查:七成多高校专利没有产业化[N].中国青年报,2005-06-20
[5]林耕,陈靖,张若然.北京专利技术转移发展情况与思考[J].科技潮,2008(4):60-61
[6]汪克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亟待加强[N].科技日报,2003-02-22
[7]徐大为,等.对高校专利成果现状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11-112
[8]赵敏祥,等.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2):123-128
[9]薛三勋.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因素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5):71-72
[10]牛瑞阳,等.论如何促进高等院校专利申请工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4):9
[11]万彭军.浙江省高校专利工作现状及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6):519-522
专利管理 篇10
一、高校专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专利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国际化进程日益加重,国际之间的竞争不单单只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更多的是关注于知识产权的竞争。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更应该关注自己的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但是在大多数高校中, 由于科研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及大多数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导致国际专利数不多、其知识产权流失较为严重、知识产权方面的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一方面,高校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仍然停留在以量取胜的阶段(例如SCI、EI等高水平论文数量和专利申请数量),从而忽略了专利质量和社会效益的产生评估上,导致高校科研人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为申请而申请”的思想。另一方面,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健全,专利的维护成本偏高,削弱了科研人员的申请和保护的意愿。所以,高校专利管理工作变得更为重要。
2.高校专利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不专业的高校专利管理工作。从专利的申请、审核到专利的评估、转化,各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专利管理人员参与。而目前,高校管理中既没有设立专门的专利管理部门,也没有单独设立在职在编人员对专利进行管理,更多是由科技处中的科研管理人员兼管知识产权的申请、 管理、转让等工作。这些工作人员,一般都身兼数职,很难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专利管理工作。在日常专利申请阶段,专利管理人员只是单纯的去协助教师的申请工作,而不会对其申请专利的质量进行把关, 更不会为他们提供很多市场的需求信息和专业分析评估该专利的市场前景,从而使得一部分专利因为高昂的维护费的压力而失效,导致高质量专利资源流失。与此同时,也会让一些没有市场价值的专利成功申请, 造成严重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
(2)陈旧的科研考核评价导向。在很多高校中,科研考核评价关心的是获高层次奖项的数量、国内外高水平论文发表数量和授权专利的数量等科研指标,并非其真实的科研成果质量和产生的社会价值。尤其是对于专利来说,高校更多的是停留在行政管理层面,关注的是当年知识产权授权数量的增减,而不是授权之后的专利如何评估、激励、运营和保护,使其最大限度的产生社会价值,运用于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去。相应的,科研工作人员更多的是为达到科研考核分数而申请专利,对于专利的实用性、社会价值、市场认可度以及今后的专利经营维护都考虑甚少。
(3)匮乏的科研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还处于发展中阶段,中国的知识产权研究开始较晚,国民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整体比较薄弱。虽然说高校科研人员是主要知识产权的生产者之一,但是我国目前的高校科研人员受全国大环境的影响,对于专利保护意识不高。他们对知识产权的概念的理解、保护对象的确定、保护范围的认识等问题都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高校很多科研人员申请专利也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如获取科研考核分数、评聘职称等目的, 从而忽略了专利授权对自我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二、高校专利管理的措施
1.培养专业的高校专利管理专员。随着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变得格外重要,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经作为知识产权保护重要的一部分,加强高校专利管理专员的业务能力也变成了一个必然的趋势。首先,高校应重视专利管理工作并将其纳入日常工作的议题,应成立专门机构或派专人专职管理专利的申请、授权和转让等各个环节的事情,做到专一化管理责任到人,全权对高校知识产权进行全程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其次,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参加培训会或者调研活动,提高高校专利管理专员们的整体业务能力和素养, 使其与时俱进,对于新常态、新形势下的专利管理工作有一个更为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并更好的融会贯通到自己的日常专利管理中,更加有效地推动和开展高校专利管理工作。
2.树立科研人员的专利保护意识。高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在师生员工中普及专利知识,强化专利保护观念,提升他们的专利保护意识,有计划、分阶段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加强专利法和专利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定期与不定期的邀请专家就如何申请专利、如何维持和实施专利、如何运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等方面为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是他们加强对专利保护的意识。除此之外,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或条例并印刷成册发给高校师生。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平台,如学校官网、微信/微博平台等,一方面定期推送专利保护的知识, 另一方面提供在线答疑,使老师们遇到问题能第一时间得到专业的指导和回到。
3.建立完善的专利管理体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号 《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教育部对于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制定总的规定和给予新的要求,各个高校为响应该规定的要求,从激励和保护广大师生专利成果的角度出发,制定符合自己学校发展的专利管理条例。高校可借鉴欧美一些大学的知识产权管理运作方式,建立较为完善的专利管理体制。与学校人事处沟通,将专利成果列入教师的职称评定范畴,加大教师其的重视程度。在科研奖励方面,高校不单单奖励已授权发明专利,而且对专利成功转让的并达到一定金额的专利再次的进行奖励,促使教师加大专利转化率。
参考文献
[1]张丹.高校专利保护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0(01).
[2]郑艳梅,于冰.高校专利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0(09).
[3]刘洋.关于高校专利管理工作的思考[J].科技与管理.2008(04)
谁来“管理”管理者 篇11
问题的解决只有靠制度、规则,尤其是经济制度,迫使有关当事人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必须满足社会的利益。否则,将受制度的严厉制裁,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公正的制度将改变人的行为和行为预期,迫使人与客观物质对象的结合方式发生变化,这又是通过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式而实现的。经济制度是通过权利规则、利益规则和义务、责任规则边界的设定和公平配置来完成的。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有关规则的边界是否清晰;另一方面,相关规则配置是否公平、合理,也就是说是否有利于效率的产生。规则配置不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报酬(利益)过小,而义务太多;权利过多,而义务太少;利益与权利过大,而责任太小;或有权利而无义务;有义务而无权利;等等,都会影响效率,改变人与客观物质对象的结合方式,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
那么,为什么人类不能完全实现这种“理想”的制度安排呢?从客观上说,人类的理性还达不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找不到一种理想的制度,因为制度也是稀缺的。再者,还不能对自己制订的规则、制度的行为后果,作出准确的预期,规则是否适应千变万化的客观实际,以及它在执行中会遇到哪些问题,人们是不可能准确预知的,只能是错了再试。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去完善制度。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社会是分为集团和组织的,这些集团和组织的行为规则如何,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的规则和行为方式。这些众多的社会集团、组织之间的联系方式——规则,是最高层次的规则形式。如果社会集团、组织之间实现了均衡、对称和相互约束、相互制约,即制衡,那么,整个社会宏观的权利、义务、利益规则便可以实现均衡 ,这种均衡是有效率的必要条件之一。
但是,人们不仅要问,实现了这种均衡为什么在有的社会也并没有高效率呢?其中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这些集团所代表的利益是否仅仅是本集团的利益。如果是这样,社会将在分配既得利益的过程中僵化;如果不是,社会将在对瓜分新产生的利益的进程(即生产性努力)中加速发展。
有了合理的制度结构,还必须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具体制度安排。最重要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产权安排;二是社会机制的配置;三是收入分配制度安排;四是社会补偿性制度安排。
产权,是一个社会经济权利的微观基础性制度设计。它规定了人赖以生存的物权,其根本特征是人格权的平等,尽管每个人占有的物权是不可能平等的;它承认财产所有者人格权权利的平等,尽管物权有可能对人的“人格权”造成侵害。产权的设计,包括对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的制度安排两个方面。尽管二者各自的所有者主体不同,但设计这些制度的原则应该是完全平等的。对这些制度的设计都必须包括占有、使用、处分、收益四项权能、他物权、债权和合同的规则安排。同时,产权的安排,还必须使各项权能对称;每一项权能规则边界清楚;规则还应包括违犯规则所受的惩罚规则;以及对执行规则的人约束的规则,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规则执行者而制定的规则是更为重要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两种情况是,不是公权侵害私权,就是私权侵害公权。而后一种情况更为普遍。其根本原因在于,公权的产权不清晰,私权的产权边界也不清晰,它们所共同利用的是制度设计不严谨这个漏洞。
前面已说过,要设计一个严密的制度,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立法者必须维护全社会的共同利益,法律所维护的是全体人民的最大福利。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具备一个前提,就是对立法者的位置进行竞争,当全体公民对立法者不满意时,就让彼立法者登上这个宝座,循环往复,一直到公民满意为止。当然这个过程又是通过程序规则来实现的。大浪淘沙,适者生存,万事万物莫不如此。
真正的难点,还在于如何设计公有制的产权上。公有的财产,且不论其渊源如何,是“大家”的财产,是毋庸置疑的。为什么设计这样的财产规则,就十分困难呢?原因是多方面。财产是用来获取收益的,要取得收益,财产必须流动起来,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财产增值的利益由谁分享?由于财产所有者不可能都去使用、占有财产,如果让使用财产的少部分人分享“大家”的财产收益,公有产权的所有者不能答应;如果让产权所有者享受收益,使用者没有动力,造成激励机制失灵,为解决这个矛盾,现实中采用了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但是这个矛盾仍然没有解决。还有第三种办法,就是让作为所有者的代表——国家与使用者共同分享这个财产增值的收益。如果能够确定一个标准,既可以使所有者满意,又能激励财产经营者的话,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但是从理论上说,所有者必须选出一个代表组织,经营者也必须有一个代表组织,并由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管理,这就需要一笔交易费用和代理费用,这笔费用数额之大,在经济上不划算,足可以抵销收益。这姑且不论。根本的问题在于,经营风险由谁来承担,如果企业破产,只能破所有者的产,而财产又是全体人民的,由国家代行职权的,经营者拿什么承担经营责任呢?这就导致“拿社会的财产,而不是拿自己的财产来进行昌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二十五卷,第497页)
如果不能解决经营风险这个难题,所谓的自主经营、自我开展、两权分离都是一句空话。只负盈不负亏,并不是什么真正的企业,而是利用别人的财产为自己挣钱,是作无本生意。什么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产权制度?所谓市场,就是一种选择、淘汰,适者生存,优胜劣败。市场通过对投入、产出、分配的选择,使那些在竞争中失败的企业、个人、机构,即市场主体淘汰,通过这种机制,使社会资源不断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领域去。实现这个过程的最根本的前提,是市场主体拿自己的财产、才能、荣誉、社会地位、甚至生命去冒险,而财产又是最关键的约束条件。如果市场主体没有自己的财产,就用不着也不可能去冒险,有自己财产的人,才能去冒险。否则,如果拿国家和全体人民的财产去冒险,是一种变相剥削和赌博。
从宏观上看,对全社会来讲,设计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对于微观的、个体的效率有决定性的影响。一般而言,设计宏观的制度标准是,在满足个体利益的同时,必须使其实现社会的目标,使社会参与者,如机构、个人、家庭、社会组织,在为自己争得利益的同时,不得不也要满足社会的利益。也就是像庇古所言的,使个人边际纯产值等于社会边际纯产值。当然,这个设计的实现也要以立法者的公正为前提,而能使立法者公正的前提,必须是能对立法者进行有效的竞争和规则约束,而实现这种竞争又以集团的均衡为条件。在一个立法者与执法者争相设租的社会,安排这种机制,确实有点天方夜谈,这也是经济学家的天真之处。
社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均衡,首先表现在收入分配规则的公正、平等上。所谓收入分配的平等,是指在市场规则公正有效的前提下,按照平等、等价交换的原则,按照每个人向市场提供的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获得相应的报酬。这实际上是一个效率原则,是骡子是马必须拉出来遛遛。不如此,就不能向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有效的激励,就会使各种资源,出师未捷身先死,浪费在无形之中。
但是,按照这样的原则分配收入,是以承认个人禀赋、财产占有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为条件的。由于每个人的天赋是不相同的,每个人的财富也是不一样的,这就会引起收入的差别。加之竞争又是连续的一个过程,财富会衍生收入,动态的收入流量总是积淀为财富存量。从长期的动态观点来看,收入差距悬殊,导致两极分化是必然的。但要把收入拉平,搞人人有饭吃的大锅饭、铁饭碗式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必然损害财富所有者和能者的积极性。这就产生一个悖论:要根据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行事,必然会带来收入悬殊,最终破坏效率;但要实行收入均等化(不是平均)的分配原则,也会损害效率。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
持有不同价值观的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不同。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获得者科斯认为,只要法定的权利可以自由交换,或者只要交易成本零,或者只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不论财产权的初始分配如何,都可以通过不同所有者之间的权利自由交换,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短期和静态的角度看,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只要充分界定了产权,交易成本就会降低,生产成本也会减少,资源就会配置到市场最需要的部门中去。但是,从动态的、长期的、宏观的观点看,财富、收入两极分化,会严重影响宏观效率和社会效率。
为什么这样说呢?理由有四点。第一,收入有一定差别,有助于形成层次性的需求结构(根据莫底里安尼的研究,富者的储蓄倾向,并不一定比穷者高),并影响相应的供给结构,有利于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但是,收入差距大到一定程度,会使收入低者有效购买力萎缩,有效需求减少,会从整个社会范围内造成需求与供给的不均衡,消费者主权不能有效约束生产者主权,导致生产过剩,破坏效率;第二,收入两极分化,对社会运行机制造成双重后果:一方面,对众多的穷者的社会激励失效,极低的收入无法激发穷者的奋斗精神;另一方面,富者掌握了大量的财富,会侵害社会约束机制。为富者不仁,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道理。社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失灵,会从宏观上破坏一个社会的均衡状态,社会不稳定、无序是必然发生的;第三,暴富者掌握了一部分财产权,会千方百计地寻租,寻租与设租者的结合,会严重破坏规则的执行。更为严重的是,多元化的分配格局,会导致立法者和执法者的多元化,这种不均衡的多元化,形成利益刚性,导致特殊社会集团的产生,将从根本上导致社会的反动、僵化和停滞。第四,收入两极分化,会使竞争机会不均等,一个身无分文的要饭花子和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竞争机会肯定是不一样的。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应该怎样防止收入、财富两极分化呢?这就需要建立社会补偿机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效率原则,收入两极分化会严重影响效率;二是在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劣汰者,以及鳏寡孤独,老弱病残者,也应有一定的收入,这有利于社会稳定机制的建立。根据天赋人权原则,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自由、博爱的权利。当然,这些权利的实现又是以社会的高效率为基础的。
专利管理 篇12
一、关于高层管理团队的基本概述
本次研究高层管理团队主要是指企业高层经理的一些相关小群体, 比如公司CEO、总经理、副总经理、高级经理 (直接汇报工作) 等, 这些管理人员都是在关键经营决策中发挥重要效用的人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 高层管理团队将企业所有者除外, 如企业的大股东们, 只是单纯的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内部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整合, 也具有共同的追求目标, 内部各人员之间的互动氛围很好, 具有高效能的特点。现代管理理念主张集体决策机制, 并不赞同过去由最高领导者独自进行决策的管理机制, 认为只有集体决策才更加合理、科学、民主。在市场条件瞬息万变,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 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应该更加紧密的共同努力工作, 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及时、快速的做出更准确、更有效的管理决策, 更好的解决问题, 获得最大的成效。在企业绩效考核以及绩效管理过程中应该将团队绩效考核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上述关于高层管理团队的界定实际上主要源自1 9 9 4年Mason、Hambrick提出的一个理论——“高层梯队理论”, 这个理论主要是对整个高层管理团队进行研究, 并不只是局限于管理者个人。组织领导需要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 虽然最高管理者是主要的决策制定者, 但是和组织其他成员一样, 他们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和权利。根据当前关于高层管理团队研究报道可以发现,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高层管理团队和组织绩效、组织战略变革、组织战略、组织创新等之间的相互关系。②高层管理团队和国际多角化、公司多角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报道结果表明, 高层管理团队在不同的背景下会有不同的运行结果, 但是相对于一般工作团队而言, 其在决策功能方面的能力更强。我国目前很多企业仍然实行的是领导个人决策管理机制, 并没有建立有效的高层管理团队, 而且在高层管理团队管理实践方面也缺乏实践经验, 因此有必要对高层管理团队绩效进行研究。
二、关于绩效管理的几大要素
(一) 构建目标体系
通常情况下, 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方向都是由董事会、股东大会进行决定, 高层管理团队应从大局发展角度, 客观、科学的分析企业总体发展战略, 比如, 制定的企业战略目标的可行性, 企业目前面临的环境状况, 企业面对的机会和挑战, 是否分解了总战略目标, 战略实施策略的有效性等。在实际工作中, 可能有的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体系缺乏科学、合理性, 这样也就会导致绩效管理目标并不贴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导致绩效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不足, 无法有效、正确的指导企业战略规划的实施, 并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只有企业战略目标比较明确的情况下, 才可以统一高层管理团队的绩效考核标准, 使企业领导者明确绩效管理方法和手段, 使高层管理团队行为和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相适应。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目标体系, 才可以确保绩效评价的公正性、公平性、公开性。
(二) 制定统一的绩效考核标准
就高层管理团队绩效管理而言, 想要确定一个统一的定量化考核标准实际上难度系数非常大。因为决策会受到人、物、财、机遇、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而这些因素变化具有不确定性,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每一个方案只可能对于当时的情况、条件而言是最佳的。而且, 任何一项决策方案都具有一定的风险, 有的决策方案明确了风险程度, 但有的决策并没有明确风险决策, 一旦发生风险, 势必会对企业经营管理造成一定影响。因此, 有时就算整个高层管理团队共同努力, 也有可能会导致战略目标失败。其次, 以往我们常常会将利润、销售额等定量指标作为考核的依据, 但是经过相关实践研究表明, 如果在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下仍然采用这种定量考核指标, 可能会导致高层经理们一味的强调当前短期收益, 而不顾及企业未来的发展。这样的理念下, 高层管理团队在面对具有一定风险的企业决策时, 会习惯性的站在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 不会认可风险系数高而经济效益大的投资项目, 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因此, 关于高层管理团队绩效考核标准不仅仅需要定量化的指标, 同时也需要定性化的指标。一旦外部环境出现较大改变, 和预测的情形出现较大偏离时, 此时主要依靠定性化指标进行判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采用量化指标, 应应该强调绩效考核体系的公正性、公平性。如果是持续绩效考核, 采用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作为考核标准, 也有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论。例如, 产品周期中的成长期应该是业绩增长速度最快的阶段, 在产品的成熟期, 产品的业绩增长速度却会大大降低。如果将增长速度作为考核指标的话, 可以很容易的得出, 成长期的产品收益更好, 但是实际上在产品的成熟期, 产品经济收益更更加稳定。由此可见, 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和个人考核、一般员工考核存在很大不同, 需要企业经营者和所有权人共同协商、沟通确定有效的绩效考核标准。
(三) 关于考核指标的基本内容
根据我国当前的体制环境、经营管理实践, 主要从组织运营状况、团队内部运营状况方面考核高层管理团队的绩效。具体而言,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趋势, 制定应对对策, 改善竞争格局。②团队人员组成状况。主要是指内部团队人员的实践经验、学历知识水平、对事件的有效判断能力、团队团结与否、个人努力水平、资源共享情况等。其次, 应评价企业完成经营业绩指标的情况以及财务状况。③企业的实际运转情况以及企业组织结构是否合理, 员工的满意度以及员工离职率。④有没有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 在做出企业决策时, 有没有站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
就以上列出的几项绩效考核内容可以采用KPIs (个性关键绩效指标) 、BSC (平衡记分卡) 、BI (商业智能技术) 等一些先进的管理理论、信息技术以及BPM (企业绩效管理) 系统进行绩效考核。
三、提高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绩效值得注意的几点问题
绩效管理不仅是一种工具、方法, 更是一种哲学、观念, 是一种先进的管理哲学。绩效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导管理者养成一种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 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使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尽早实现。个人认为, 想要提高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绩效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 注意团队的容量
按照组织理论的观点, 一般一个有效、合理的团队人数大概在5-7人左右, 若团队的人数较少, 可能会提高错误决策率。假设团队决策是一个独立事件, 2个人团队中, 某一个成员做出错误决策的概率占到50%;如果团队是3个人, 则犯相同错误的概率也是12.5%。如果是5个人的团队, 那么团队成员犯同一种错误的概率在3%左右。如果是7个人的团队, 犯同一种错误的概率会降低到1%以下。由此可见, 如果管理团队人数过少, 决策错误率越高。但是管理团队的人数也不是越多越好, 如果成员过多, 管理决策也会越分散, 缺乏统一性, 这样可能会对企业的正常运转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在高层管理团队绩效管理中需要注意控制团队的人数。
(二) 应确保责权利对等, 保持目标一致
如果企业管理层、经营层、执行层的管理人员出现职责不清、越位的情况, 这样很难制衡企业管理权力, 不利于企业运行的统一管理。更严重的是, 这种混乱的管理形式可能会导致员工无所适从, 缺乏责任感, 一旦出现问题时, 可能会相互推卸责任, 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应对处理, 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因此, 企业应进一步完善治理机构, 明确划分各层管理人员的职责、权利, 确保团队管理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保持一致。
(三)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和谐、良好的企业文化是绩效管理的基础平台, 也是做好绩效管理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文化存在差异, 绩效评价、行为行为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企业绩效管理实际上也是希望更加直观、具体的向企业员工展现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价值取向, 使企业经营理念、价值取向更容易被他们接受。高层管理团队行为, 会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对管理者权力分散程度、企业对于外界环境变化的灵敏度以及监控程度、企业对于战略目标的重视度等。营造一种和谐、健康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引导高层管理团队做出正确的行为。
(四) 应注意和战略决策层进行良性沟通
在实施企业战略规划的过程中, 若没有战略决策层管理人员的大力支持以及正确引导, 可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也可能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因此, 在实施过程中, 高层管理团队必须和决策层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 全面了解战略决策层的价值取向以及发展目标, 明确战略发展规划的意图, 有利于提高高层管理团队的绩效。
(五) 应满足员工的需求
员工是执行、落实高层管理团队各项措施的关键, 因此如果想要提高高层管理团队的绩效水平, 首先应做好员工的激励工作, 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使员工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管理工作中。同时, 应使企业员工和管理者站在同一战线上, 将员工的个人价值和企业的绩效联系起来,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高层管理团队应尽量根据员工的特长、特点为他们安排相应的岗位, 使员工能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满足员工的个人成就感。同时应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 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
四、提高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绩效的建议和措施
(一) 合理安排管理团队的结构
作为一个整体, 高层管理团队素质不仅仅体现在每个成员的个人素质方面, 同时也体现在各成员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团队结构方面, 想要提高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绩效, 就应该合理安排团队成员的构成, 加强高层管理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首先, 应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合理安排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 如果处于成长期, 团队应主要以年龄的高层主管为主, 这样可以保持整个团队具有较高的创造力, 敢想敢做, 勇于拼搏。如果处于成熟期, 应主要以年长者为主, 实践经验较为丰富, 考虑比较全面, 会以发展的眼光做出决策。如果处于衰退期, 应以中年高层主管为主, 精力比较充沛。同时, 应尽可能聘请一些知识技能多样化、教育背景良好的高层管理者, 从而提高整个高层管理团队的素质水平。
(二) 营造一种特色的高层管理团队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提高企业的信誉度、知名度, 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高层管理团队在企业管理中具有主导作用,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而言, 高层管理团队文化也代表了企业文化, 因此, 应打造一种优秀的管理团队文化。具体而言, 优秀的管理团队文化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特点:①保持持续的工作热情。高层管理团队的成员每天应保持较高的热情面对工作。在团队中不仅应强调团队的整体发展, 也应该积极鼓励成员的个人发展, 使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个人发展和企业战略发展目标联系起来, 并且很有信心能够达成团队目标。在面对困难时, 能够勇于挑战, 勇往直前。②团队精神。团队成员的个人利益应无条件的服从团队利益, 每一个团队成员都应该尽心尽力的为整个团队的利益努力奋斗。培养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忠诚度, 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使团队员工具有荣誉感、归属感。③创新精神。高层管理团队的成员之间应相互信任, 相互配合, 彼此信任, 做到相互关心, 相互爱护,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团队中, 成员之间应平等、开放、坦诚的交流, 建立一种民主的工作环境, 多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激发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创造性、积极性。
(三) 应重视团队冲突管理
高层管理团队的成员一般都是企业经营经理, 他们平时的工作比较繁忙, 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少, 因此团队成员全部聚在一起的时间很少, 平时的交流、互动也比较少, 成员之间的默契度较低, 因此很容易出现矛盾, 这样势必不利于高层管理团队绩效的提高。因此, 应正确认识团队内部的矛盾、冲突, 允许在团队里出现不同的“声音”, 多种意见可以并存。同时, 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团队冲突管理预警机制, 在高层管理团队中应推选出一位具有较强领导能力的领导者, 训练团队各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度, 使成员保持对团队氛围的敏感度。其次, 应维持一种较为平衡的权利结构, 总体而言, 领导者的权利应多一点, 而其他团队成员也需要拥有自己的权利, 尤其在他们各自负责的领域具有绝对发言权和决策权。
(四) 应制定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高层管理团队体现了企业的总体经营管理水平, 也是企业经营效益的核心, 对高层管理团队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对于高层管理团队应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措施,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益激励。可以通过承包提成、工资年薪、递延奖金、实股、认股权、期股、年度花红等方式给予个人报酬激励。也可以制定合理的“职位消费”激励, 也就是指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业绩、企业规模享受相应的消费, 使管理团队的成员和企业共同享受发展成果。②创造新平台。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知识能力水平较高, 在工作中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质薪酬激励, 他们希望拥有自己的独立发展平台, 能够自己做出管理决策, 并且亲自监督、指导员工执行, 从而满足成员的自我实现需求。③制定高额退休金制度。如果是年资较高的高层管理人员, 即将面临退休, 应确保他们能够有高于一般职工的退休金, 以及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
综上所述, 高层管理团队是企业的中坚力量, 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高层管理团队绩效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绩效, 因此, 现代企业应高度重视高层管理团队的绩效管理工作, 合理安排团队结构, 营造良好的团队文化, 做好团队冲突管理, 制定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全面提高团队绩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飞相, 葛玉辉.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人力资本研究视角探讨[J].商业研究, 2012, (1) .
[2]罗丹尼.揭开绩效管理的面纱[J].总裁, 2012, (11) .
[3]李红浪, 李星, 邓金锁.经营者绩效考核的有效工具——企业绩效[J].管理纵横, 2013, (6) .
[4]佘慧景.中国式绩效管理[J].经营管理者, 2012, (10) .
【专利管理】推荐阅读:
专利资料管理制度08-12
专利文档管理办法09-24
企业专利战略管理问题07-24
专利侵权责任保险管理10-04
现代企业专利事务管理10-08
专利管理系统说明书11-04
淄博市专利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10-04
丰田汽车公司的专利工作及其管理模式06-18
自主专利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