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价值

2024-09-01

专利价值(共11篇)

专利价值 篇1

近年来,兼并和收购的风潮迅速在全世界范围蔓延。虽然大多数公司合并或收购成功后并未获得预期的结果,但是他们仍热衷于这种复杂而又昂贵的商业活动。事实上,公司愿意花巨资购买的并不是另一家公司本身,而是这家公司所有的专利技术。专利权作为受法律保护最强且最突出的一种形式,由于具有排他性所有权的特点,已经对公司的商业成败和市值大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技术对商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新技术在公司内部会引发一连串的效应。在经济理论中,价格是供求的函数,但是新技术会带来更多的需求和更低的价格,公司为了获得更大收益就必须更高效,而获得高效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技术实现,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市场环境下,技术和战略是不可分离的,要想获得先进的能迎合市场的技术,就必须采取正确的战略,两者结合才能获得成功。

1 专利权收购战略

公司可能会经常面临生产线落后竞争对手或新竞争对手进入同一市场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用内部创新的方法解决,但是这需要对市场、相似技术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而公司可能没有所需的时间、能力和通过内部创新解决问题的意愿,而且一旦发现自己正要研发的技术别的公司已掌握,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损失惨重的后果,因此公司将会通过外部获得所需的技术来解决问题。选择专利权收购战略可以快速进入某一市场、规避新产品发展的成本和风险、在市场中迅速占据主导地位和获取特定知识。

专利权收购战略涉及到两方面的内容:所有权和控制权的转移[1]。对专利所有权的收购包括直接购买目标公司的专利资产和对目标专利所在营业部门的收购。对所有权的决策包括两个纬度:资产利用和资产增值。前者着眼于将其有竞争优势的专利资产带入被收购公司,从而开拓新市场,这种收购本质上可以称之为“市场搜索”;后者则是需要利用被收购公司的专利技术以达到巩固其技术上和当前市场的竞争优势或者开发新技术以获得行业领先,这种收购本质上为“资源搜索”。[2]涉及专利控制权转移的收购则通过买入目标公司的股票获取专利技术的支配权。一般在公司获得股权一半以上时,有时对于股权相对分散的公司,只要拥有10%~20%的普通股就可以建立有效的控制体系,专利控制权的收购可以近似等同于专利所有权收购中的专利资产直接收购。当收购方购买了目标公司的全部股票时,一般需要承担目标公司的所有债务。但相对于所有权的收购,股权收购可以降低成本,一部分所有权达到控制目的,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股权收购不但要考虑专利技术,还要特别关注所收购公司的经营状况以及产品与本公司的相适应性,并且在只获得一部分股权的情况下,既无法完全控制专利技术,又不得不与对公司具有一定控制影响力的外部股东共处,在技术使用上就会受到限制,而且有可能在公司发展战略上产生意见分歧。

2 专利价值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在专利价值的研究方面是相对成熟的。一般而言,可以将对专利价值的研究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类为根据专利数据库或广泛调查所获得的不同信息而进行的专利经济价值的估算;第二类为利用加权专利数量分析创新和知识产权对公司价值或绩效的影响;第三类为利用已提出的指标和得到验证的相互关系研究专利价值中的决定因素或模式。[3]

Trajtenberg[4] 提出用专利引证代替简单专利数作为创新价值指标,通过对CT扫描仪这种特定领域的创新的实证分析证实,专利引证指标和该领域创新的社会价值密切相关。Harhoff et al.[5]通过调查的方式对德国专利持有者同时在德国和美国获得的专利进行分析,发现整个寿命期限内一直维持有效的专利引用频率明显高于提前停止支付维持费的专利,并且验证了后继专利会大量引用有较大经济价值的专利。

Zeebroeck N.V.[3]运用引文、授予决定、专利族、专利维持和异议五个指标,在专利发明可能会有潜在市场的存在而不是经济价值的前提下,提出了对专利价值进行排序的准则和方法。Ruiz A.M和Banet A.T[6,7,8]分两个阶段讨论专利价值,第一阶段将影响专利价值的指标划分为知识存量、技术范围和国际范围三部分,将其设定为外生变量,专利价值为内生隐变量,运用结构方程PLS路径模型,分析专利申请时期专利价值的影响因素,然后加入技术有用性作为反应性内生隐变量,进一步判断授权后这些指标对专利价值的影响。近年来,技术交易逐渐受到关注,针对专利价值的研究延伸到了拍卖领域。Sneed K.A.和D.K.N. Johnson[9]利用专利拍卖数据,将拍卖会上的所有专利分为交易成功和未卖出两类,应用Heckman两步模型首先讨论决定一项专利能否卖出的因素,然后在价值方程模型中阐述了各变量对专利价值高低的影响,他们得出结论,国有机构和个人的专利价值更高,同时验证了被引次数与专利价值高度正相关。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对专利价值评估进行了研究。范银华和粟娟从期权的角度出发,认为专利是风险投资公司的经营性看涨期权,并运用Black-Scholes期权风险厌恶定价公式对专利价值进行计算[10]。孙玉艳和张文德通过分析传统评估方法存在的优点和缺陷,提出将传统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市场法、成本法)和改进方法(修正收益法和收益分成法)联合起来,通过组合预测建立综合评估模型[11]。夏轶群,陈俊芳认为专利技术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考虑到专利的市场价值、投资成本、专利价值的时间贬损性和专利技术的可替代性,建立了基于上述因素的期权定价模型[12]。

3 专利价值指标选取原则

鉴于本文是从公司专利权收购角度出发,因此将基于以下原则初步选取专利价值指标:

1)公司收购专利资产时评估专利技术必须考虑到的指标。公司在对另一家公司做收购分析时,除了要考虑公司的经营状况、公司信誉和品牌等,还要对这家公司所拥有的技术进行分析,对于技术型公司更应该将评估技术放在第一位。对于技术的评估,往往要从法律层面、技术层面、经济层面和社会贡献层面考虑,法律层面涉及到专利是否有效、有效期等问题;技术层面则主要从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靠性方面考虑,例如该技术被其他技术引用的次数等等;经济层面主要从经济收益方面考察;社会贡献层面则考虑从创新的角度选取专利指标。

2)经过文献证明和专利价值密切相关的指标。正如创新有渐进式和突破式两种形式一样,文献也有在前人基础上作进一步发展的积累式的研究和自己提出一项新观点的突破式的研究,不论是积累式的还是突破式的都是有其理论依据,并且经过仔细的推敲和严谨的论证,因此本文采取将在不同情况下经过验证的专利价值指标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验证这些指标对中国公司评估专利价值的影响。

3)专利数据库中可查、通过手工搜集的指标。为了方便公司对专利文献的搜索、查阅,快速评估专利价值,本文选取直接从专利数据库就可以查询,并可以通过简单计算就可以获得的数据,减少评估耗费的时间。

4 专利价值指标的选取

长期以来,由于专利文件中提供的专利信息较全面,并且这些信息都可以通过专利局网站提供的数据库轻易获得,许多学者一直专注于通过专利价值指标研究专利价值。其中,被引次数(forward citations)是用于专利价值评估的指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之一,并与专利私有价值和社会价值有较强的相关性[4,5]。另外,引文数量(backward citation)[13]、专利族(family size)[14]、 技术范围(scope)[15]等指标也陆续受到关注,被用于专利价值评估。

4.1 被引次数(Forward citation)

被引次数是指专利被后来专利引用的次数,并且是频繁用于价值评估的指标之一。现有的研究普遍认为被引次数与专利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有较显著的相关关系。专利被引次数可以作为衡量一项专利技术在法律和经济上重要性的有效工具。Harhoff et al.[5]通过对德国和美国的专利持有者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专利价值与被引次数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4.2 引文数量(Backward citation)

引文数量是指专利所引用的科学文献、专利文献等技术的数量。在专利文献中所引用的前人的科学技术是已经存在的,他们可以作为知识用于发明过程中,并且证明申请的专利具有创新性,并不存在以前专利的内容。有文献经实证分析证实引文数量与专利价值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4.3 专利族(Family size)

Putnam和后来的许多学者都证实专利族可能作为专利价值指标之一。专利族与保护专利的地理范围相关,也可以看作专利所活跃的市场规模,可以用相同的专利寻求保护的国家的数量来表示。相同的发明可以在许多国家受专利保护,从而建立一个专利族。有研究人员发现专利族与专利价值或公司价值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由于在许多国家申请和维持专利需要更高的成本,专利所有者只有在认为专利有较好的可预期的价值时才会愿意承担国外专利保护的成本。

4.4 专利范围(Scope)

可以用国际专利分类(IPC)来衡量,代表技术范围。IPC可以使我们知道与发明相关的技术领域,以及可能应用的领域的数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发明的最终使用就限制在了一个特定的领域。更多的分类代码对应更多的应用领域,相应的专利的技术范围就越大。

4.5 权利要求(Claim)

专利申请中权利要求是关于创新和定义专利保护范围的问题,每一个权利要求意味着一个直接的发明成果,描述了发明者确实已经发明的和发明可能的应用。权利要求作为专利的基本组成部分,决定了一项发明是否可获得专利权。权利要求越多则意味着专利包含更多有创意的信息,使得一件专利更有价值或有更多潜力。大量的权利要求意味着更多创新的信息,而且可以使得一个专利更有价值。

4.6 专利维持(renewal)

一旦授权一项专利,专利持有者为了使专利在其申请保护的国家有效必须支付维持费用。如果没有按时支付某一个国家的费用,发明就会被释放到公共区域,即专利失效。专利维持费随着时间不断增加,专利持有者经常因为高成本的问题考虑是否继续维持专利。因此随着时间和地域的扩大继续保护专利的价值与发明的经济重要性相关。当维持成本高于获得的收益时,专利持有者可能放弃专利。

4.7 发明人数量(the number of inventors)

获得专利技术固然重要,但关键是掌握技术的发明者。如果在收购前只关注技术的重要性,没有发现掌握技术的专家已经离职,那么即使获得专利,也无法获得其中的知识,并且不利于专利技术下一代的开发。发明人数量近似代表发明背后的技术价值,并和发明的技术价值相关。有文献将发明者数量作为一项衡量专利经济和技术价值的指标。

5 变量设置、样本选取与方法模型

5.1 变量设置

由于被引次数是使用频次最多,并且大部分文献都证实其与专利价值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4,5,13,16,17],因此本文用被引次数代替专利价值作为因变量,验证其他专利指标对专利价值的影响能力。引用数量、专利族大小、权利要求数、IPC分类数、专利寿命和发明人数量作为自变量。另外,由于所有样本专利来自于不同行业,各个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涉及的专利指标也存在各自的特征,因此本文借鉴Greenberg[18]的分类方法,并结合本国专利申请涉及的技术领域特点,将专利分为6大类,分别为化学、计算机与通讯、医药(生物医药)、电子与电气 、机械和其他。为了消除时效性和行业差别对模型的影响,本文设置了两个控制变量:授权年份和行业。

5.2 样本选取

鉴于中国专利数据库尚未发展完善,信息提供不全面,本论文选取1996—2006年期间中国公司①作为受让者在美国获得授权的专利作为研究对象,美国专利分为发明专利(Utility)、设计专利(Design)、植物专利(Plant)、再公告专利(Reissue)、防卫性公告(Defensive Publication)和依法注册的发明(Statutory Invention Registration),由于发明专利最能体现研发成果的创新性,因此选用发明专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筛选,最后确定633件有效专利,以下以这633件授权专利为分析对象。本文专利数据来源于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她包括了过去二百年授权的专利信息和2001年以来发布的专利申请[18]。

在筛选过程中,由于被引次数(Forward citations)受到时效性(Timeliness)的影响,数量会随着时间的迁移不断增加,并且知识资本会迅速贬值,5年内会损失大部分价值,因此考虑专利从授权之日起的5年内统计数量。[3,19,20]除了被引次数,专利维持也涉及时效性的问题,美国专利数据库提供专利授权日起第4年、8年和12年的缴费情况,一般缴费期为一年,Lanjow et al[21]提出了使用专利授权后第4年是否维持这个变量判断专利质量的好坏,Barney[22]通过对 1996年授权的美国专利进行技术分类,计算专利授权后第4年的维持率判断专利,因此本文设置授权后第4年是否维持专利这一指标判断其对专利价值的影响程度,维持状态所统计数据的截止日期为2011年12月31日。对于专利范围,本文以IPC的前四位分类数作为统计对象。[7,9]

5.3 方法与模型[23]

本文因变量为非负整数,即计数数据,可以考虑使用泊松回归(Poisson regression),但泊松回归需要满足被解释变量的期望与方差相等的条件,而专利数据有过度分散的特点,因此选用负二项回归(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负二项分布实际上是当Poisson分布中强度参数λ服从Г分布时所得到的复合分布。此时λ是随机变量,服从Г分布。负二项回归模型与Poisson回归模型类似,都是对事件发生强度λ建模:

log(λ)=α+β1x1+β2x2+…+βmxm

其中,负二项分布的方差为λ(1+κλ)。

6 专利价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描述性统计

表1显示了选取的专利价值指标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引文数量和权利要求数相较于其他变量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和不对称性,并且被引次数和引用数量标准差相较于均值比较大。专利范围最大值为9,最小值为1,说明专利之间差距较大,均值和标准差都较小,说明专利应用的技术领域相对较小,差异也较小。偏度值大于0的指标表示右偏,并且引文数量右偏现象明显,被引次数、权利要求和专利族的偏态系数相近,并且也存在明显的右偏现象。另外,峰度值大于0表明峰形相对于正态分布陡峭。因此,如果假设这种类型数据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将可能出现有偏差的结果,这也验证了本文前面提到的使用负二项回归判断哪些变量对专利价值影响较大的合理性。

表2显示了1996—2006各专利价值指标在不同技术类别下的均值。从表中可以看出电子与电气和化学行业占的比例较大,分别占26%和24%,其次为医药(12%)、计算机与通讯(10%)和机械行业(7%)(排除其他部分)。被引次数方面,机械行业相较于其他行业被引用的较多,说明我国在这一行业的发展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医药行业平均被引次数为0.47,一方面说明我国在美国申请的医药方面的专利不可模仿,另一方面也说明专利技术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延伸。同样地,机械类在引文数量这一指标上也具有较大的平均值,可以推断机械行业大部分是渐进式、积累式的创新,比较依赖前人基础上的研究成果;医药类在引文数量上的均值为5.56,为所有行业中最小,可以得出我国医药类大部分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在专利族大小方面,各行业差距不大,相比之下医药、计算机与通讯和化学行业寻求保护的地理范围较广,活跃的市场规模也较大。化学和医药类在权利要求数量方面的均值较大,这意味着可能在这两类的专利技术中有更多的创新信息。IPC数越大意味着所涉及的技术领域越多, 医药和计算机与通讯在这个指标上的均值较大。相对于其他各行业,化学类有较多的发明者,其次为医药类行业。在专利维持方面,各行业的维持度均超过50%,其中化学和医药行业第4年的专利维持度相对较高,均值均为0.92,机械则在专利维持方面的均值相对较低。

6.2 回归分析

表3显示的是负二项回归的7个模型。7个模型的显著性均较好,其中模型1只包括控制变量,由于本文并不是主要分析控制变量,因此并未表格中列出,随后的模型逐一加入解释变量,观察模型变化。模型2加入引文数量,回归系数在0.001下显著,说明引文数量与专利价值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引用数量越多,专利价值就越高。模型3在引文数量的基础上引入专利族大小,结果发现回归系数为负值,并且并不显著,说明专利族与专利价值呈现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与文献中提到的不一致,可能由于对于专利资产感兴趣的购买者来说,在别的国家申请专利并维持需要支付较多的费用,申请的国家越多,支付成本就会上升,专利价值就会相对降低。模型4引入权利要求发现相关关系并不显著,但在模型5加入发明者数量后,权利要求显示出与专利价值的显著的正相关性,其显著水平为0.05,说明权利要求数越多,专利价值越高,这可能是由于每一个权利要求意味着一个直接的发明成果,代表着创新点所在;而发明者数量则显示出与专利价值的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发明者数量越多,专利价值反而越低,这可能由于我国部分行业的专利被引次数较少,有的涉及中国特色的产品可能被引次数为0,而部分专利的发明者数量较多,导致发明者数量与专利价值呈负相关。模型6加入专利范围,发现并不显著,并且为负相关,说明专利所占技术领域的数量多少对专利价值的影响并不显著。模型7加入专利维持变量,结果表明其与专利价值为不显著的正相关。因此确定影响专利价值的指标为引文数量、权利要求和发明人数量,其中引文数量与专利价值为较显著的正相关,权利要求为显著正相关,而发明人数量则为显著负相关。

括号内的值为标准误差; *p<0.05, **p<0.01, ***p<0.001分别表示系数在 5%,1%和0.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

7 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从专利权收购角度出发,论述了基于购买专利技术的公司专利价值评估中专利价值影响因素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发现:①部分专利指标存在一定的不对称性,并且有右偏现象;②从1996-2006年各行业指标来看,化学和电子与电气行业专利授权量相对较多,所有专利都存在被引次数和IPC数量较少,意味着我国公司专利的影响力还较小,利用价值不高,所涉及的技术领域范围较窄;③从负二项回归分析来看,引文数量和权利要求与专利价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发明者数量与专利价值呈负相关关系。

本文仅对影响专利价值的指标进行了筛选、分析,未来可以将得到的指标作进一步的处理,用于专利价值的评估中,以提高专利价值评估的准确性。由于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的问题只选取了上述指标作为分析对象,希望未来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更深入挖掘专利价值指标。

摘要:在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后现代经济时代,专利权由于可以通过许可、出售、建立屏障以及作为第三方侵犯专利权时的证明而成为公司最重要的资产。本文从公司外购专利技术的战略角度出发,运用负二项回归,以1996—2006年中国公司在美国专利商标局获得授权的专利为样本,对专利价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专利价值,专利指标,收购

专利价值 篇2

一、企业基础资料

1.委托方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生产许可证等(如技术为自然人所有,则提供自然人的身份证明); 2.委托方企业简介; 3.委托方公司章程; 4.企业营销网络分布情况; 5.企业产品质量标准;

6.新闻媒体、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服务的相关报道及评价等信息;有关该项技术的媒体报道资料、政策扶持文件。7.近期的资产评估资料; 8.其它。

二、专利技术资料

1. 委托方专利产品研发情况简介、专利研制人简介;

2.专利证书复印件(需核实原件)、专利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及其他相关的专利申请书及申请材料;

3.与同行业比较,委估技术的先进性、垄断性的比较资料。

4.技术实质性内容的详细资料(包括文字、图纸、图片、实物模型等),其中文字部分至少应包括技术的适用领域、功能、结构、运行原理、技术和技术产品特点、工艺流程等内容;

A.如属于自创技术,提供该项技术的研发过程简介、主要研发人员简介; B.如属于外购技术,提供该技术历史交易值及交易情况;如属于自创技术,提供自创技术的有关成本、工时等历史资料;

5.专利技术获奖证书、技术产品获奖证书等相关荣誉证书; 6.专利技术检测报告、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专利技术检索资料、有关部门或专家对该项技术的评价及技术鉴定资料、用户使用报告;

7.专利技术产品项目建议书、合资合作意向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或技术改造方案;

8.最近年度缴纳的专利申请费、维持费、年费等各项费用的收据、凭证。

三、财务资料

1.委托方企业近三年经审计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或与专利产品相关财务收益统计;

2.专利产品开发研制资金投入及费用统计; 3.委托方未来发展规划;

4.委托方对该专利产品未来几年的收益预测(C、C1、C2、C3、C4表)及预测表中各项指标详细的预测思路、预测说明。

四、其它资料

1.技术产品市场潜力分析、市场竞争分析; 2.关于实施该项技术的最新可行性研究报告;

3.委估技术目前的实施状况、未来实施面临的积极积极因素和不利因素分析; 4.专利技术维持年费按期缴纳承诺函; 5.委托方承诺函;

专利价值 篇3

关键词:专利质押;评估风险;评估体系;审查资源

专利质押贷款是一种以“知识换资本”的新兴融资手段,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困境的有效途径。虽然专利质押贷款的前景很好,国家和政府也陆续出台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来促进这种新兴融资模式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实践中,银行开展专利质押贷款业务的积极性并不高,专利质押贷款融资并没有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展开。

一、专利质押贷款的瓶颈及现状

专利质押贷款业务中,对专利价值的准确评估是银行开展专利质押的基础和前提。专利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银行实际发放的贷款额度多少。在2006年9月湖南省湘潭召开的“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代表们都认为专利的估值风险是银行惜贷、专利质押贷款业务步履维艰的关键因素[1]。

目前大多数银行都不拥有专利评估的专业人员,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另外,社会上的专利评估机构又不规范,不同机构对同一项知识产权权的评估值可能相差数十倍,银行普遍对其评估结果持不信任态度。该不信任从银行的限定授信额度可见一斑,以北京地区为例, 银行规定,根据银行聘请的专业评估机构对专利权的评估价值,发明专利的授信额不能超过评估值的25%,实用新型专利不能超过15%,而同期有形资产的授信额度则接近80%[2]。

二、影响专利权价值评估的因素

1.专利权固有属性

专利权作为无形资产,其价值的不确定或易变性是与生俱来的。影响专利价值的因素主要有三类:首先是法律因素。例如专利所表现出的创造性、专利权范围大小、专利权的法律状态及实施状态等。其次是技术因素。例如该专利技术的成熟度、实施的难度、所属领域的发展情况等。最后是经济因素。如创造该专利的成本、预期的收益、市场因素等。除了这些因素外,专利权人所拥有的其他同类型专利的整体数量、专利对业界的影响、被引用的次数、专利技术的寿命等也是影响专利权价值的因素。

2.评估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专利权评估工作涉及到技术、法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多门学科,要求评估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及实操经验。当前,我国评估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且不少评估执业人员是从行政机关分流的人员,未经严格的业务培训和资格审查,结果导致评估中操作不规范,鉴定不科学,数据不准确,评估质量不高。

三、国内专利价值评估现状

我国目前还比较缺乏评价无形资产所需的完备技术标准和系统的信息储备,无形资产评估事业也正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缺乏权威的价值评估机构。当前很多地市还没有符合资质的专利权评估机构,从市场上仅有的几家无形资产评估机构了解到,专利权的评估,本身要比房产等不动产评估复杂很多,很多价格指数没有一个完整的对比系统,而且受市场开发的潜在风险的影响,专利权的价值更难以精确计算。

目前国内专利权价值评估一般采用收益现值法进行估算。采用该计算方法得到的预期值很容易受到评估人、委托方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与实际状况相背离的情况,使得质权人可能承担了其债权得不到充足担保的风险。

四、对于专利权价值评估体系的建议

我国专利制度起步较晚,相应的专利运营也是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的,技术交易市场、运营机制还不成熟,特别是对于专利价值的评估还处于摸索阶段,而传统的价值评估方法往往依托于完善的交易市场、专利后期的运营等条件。基于目前国内专利运营的现状,需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摸索适合国情的评价体系,现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价值评估法规

目前虽然存在若干资产评估公司可以开展专利权价值评估,但是其采用的估算方法多种多样,对于专利权的法律属性、技术属性如何考虑,均没有统一规范的做法。尽管2001年财政部出台了《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但其只是对无形资产评估制订了总体标准,并未针对不同的知识产权制定独立的操作规则,因而实际操作性不强,很难对不同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估,也不利于加快知识产权的商业化进程。故而相关部门应整合法律界、会计学界的力量,结合我国实际制定专利价值评估标准和办法。

2.依托审查资源,建立规范、权威的专利权评估体系

(1)整体环境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的指导方针,将知识产权工作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提升专利创造质量和运用效益”也已写入国家知识产权局2015年工作重点,并具体提及拓宽知识产权资本化、产业化渠道,创新专利变现和转化方式,大力发展知识产权金融,建设好全国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和特色试点平台。同时,随着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队伍建设的深入进行,已经形成了一局七中心辐射全国的布局规划,专利审查机构既要承担专利审查工作也要履行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基本职能。

(2)审查资源的固有优势。当前的专利体系中,审查资源中的专利信息、人力资源最为集中,国家知识产权局近年来开展了许多领域的专利分析课题,对于领域内的技术发展脉络、关键技术均有清晰的梳理。而审查员凭借在审查工作中积累的职业素养,对专利权技术属性、权项保护范围的认识有着得天独厚的先觉条件。同时审查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是法律和技术复合型人才,是从事专利价值评估的最佳人员。首先,审查员具有深厚的理工科背景知识。多数审查员都具备理工科硕士研究生教育背景,不少审查员拥有理工科博士学位或实业从业经历,他们经历了系统的学校教育,或在行业中的实际历练,因此,具备专业背景知识、具备对工业生产的了解和认识、也具备一定科研能力,有利于对专利的技术价值做出较为客观的判断。其次,审查员从事专利审查工作,都补充了法律知识的学习。在经历多年专利审查之后,法律知识和技术知识在审查员身上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融合,既使得他们能够判断专利的法律价值,也能进一步促进他们对专利技术价值的认识和判断。第三,在专利评估过程中,审查员还可以运用扎实的检索功底,通过相应的现有技术检索,对评估专利运用专利大数据分析,给出待评估专利权价值的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如以专利检索结果再次核定其法律稳定性,从权利保护范围评价其竞争性,依据领域专利分析报告从技术角度考量其技术效果,基于专利分析预判其市场前景等。

借助审查资源,可充分利用其信息全面、人力丰富、专业水准高、涉及门类广的优势,开展专利权的法律价值和技术价值的评级,从而能够有效解决目前专利权质押过程中准确评估的众多难题,为专利权价值转化提供良好基础。

(3)以审查资源为依托的专利评估体系。专利权价值的评估工作涉及法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多门学科,要求评估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及实操经验。而这些技能不是一个普通评估业务从业人员都能具备的,通常需要众多行业专家进行联合评估。因此,笔者认为,在借助审查资源进行专利权评估的基础上,还需增加行业协会和会计师等领域的从业人员,由行业协会提供相应的经济价值评估,如包括市场应用情况、市场规模前景、市场占有率、竞争情况、政策适应性等评价。由会计师根据专利保护地域、专利交易市场、预期收益等选择合理的评估方法,通过多方最优组合对专利评估中的法律、技术、市场等要素提供权威的专业护航,确保专利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对评估机构进行有效监管,完善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估机构能否公平公正、尽职尽责对专利权进行客观评估,关系到专利权质押双方当事人能否知悉专利的真实价值,因此,相關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督管理,明确评价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法律责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如对评估机构逐步建立认证标准,明悉评估机构的准入和退出规则、经营业务活动规范、业务违法责任;监督审核评估机构的职责意识,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因评估人员的过错产生的责任应由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总结与展望

专利价值评估是专利技术运营中的核心环节,科学合理评估对发展专利运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专利评估中的需求,提出了依托审查资源建立的专利评估体系,旨在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估结果,推动专利融资的顺利发展,解决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参考文献:

[1]专利质押融资瓶颈亟待打破.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12月13日

[2]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进程和出路.宋伟等.《科技与法律》,2010年地2期

专利价值 篇4

关键词:技术标准联盟,专利价值,专利筛选,评估

技术标准联盟是以制定和推广应用技术标准为目标而组建的联盟,通常包含产业内大量的创新主体和涉及合作伙伴的众多专利技术,以专利的高度共享与综合集成为重要特征。以技术标准为目标导向的专利价值评估与专利筛选是技术标准联盟的一项常规性工作,需要定期和不定期开展,通过专利价值的科学评估与专利的合理筛选,可以明确联盟伙伴的专利价值,识别出标准的核心专利和外围专利以及必要专利和非必要专利,将必要专利纳入技术标准,为联盟技术标准的专利群布局和专利许可模式选择及收益分配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在专利价值评估环节,评估的对象是联盟各伙伴拥有的专利,既可以对单一专利进行评估,也可以对组合专利进行评估; 评估的范围既包括已有专利,也包括新生专利; 既考虑专利自身的价值,又重点强调专利对于技术标准的重要性。在专利筛选环节,需要根据各专利价值的高低,筛选出必要专利将其纳入技术标准。由于专利价值评估和专利筛选是一项复杂的管理工作,如果评估指标和评估的过程以及专利纳入技术标准的规则不合理,将无法使伙伴达成一致并愿意贡献各自的专利,因此要求技术标准联盟的专利价值评估和专利筛选的方法手段既要科学合理,又要简单、易操作,使该项工作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

1 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关于专利价值的研究,主要包括专利价值的影响因素、评估指标与方法。一般认为,专利价值包括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市场价值、权利价值等[1,2]。

专利价值主要从引用次数、被引次数、同族专利数、专利范围、专利所有者身份、专利请求数、专利异议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估[3],其中引证文献和被引情况两项指标是学者们普遍采用的基础性指标,然而Harhoff等[4]也发现被异议的专利往往具有较高的价值。专利价值主要取决于专利质量,专利质量受到多因素的影响[5],Ernst[6]将衡量专利质量的指标分为专利授权占专利申请的比重、技术范围、国际范围、专利引用频率等。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集中于专利的技术价值,如胡小君等[7]提出基于结构化数据的专利技术价值多维分析框架,认为基于“专利向心引用网络”的专利结构指标可以对专利技术价值的全面判断提供参考。一些学者的研究涉及专利的商业价值,如李正卫等[8]的研究表明,研发力度大、校企合作、技术激进度低、具有过程创新特征的专利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借助代理机构进行专利研发和推广以及提高技术重要性对专利的商业价值有积极的影响。

一些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专利价值评估指标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从专利文本自身的价值出发,可利用数值类数据( 包括权利要求项数量、专利被引用数量、引用其他专利数量) 和非数值类数据( 分为名称类、编号类、日期类和其它类) 进行专利价值评估[9]。还有很多学者从专利存续期的视角切入,如张古鹏等[10]基于专利收益指数分布特征重新构建了专利价值模型,考虑了存续期未终止专利数据,以及专利及申请人特征对专利价值的影响[10]。

部分学者对特定情境下的专利价值影响因素和评估指标进行了研究,以处于专利质押状态下的专利价值为例,薛明皋等[11]以我国2004—2010年176份专利质押贷款数据为样本的研究表明,质押状态下的专利属性仍是决定专利价值的关键因素; 唐恒等[12]以专利质押贷款中的专利价值为对象,构建了包含法律价值、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3个一级指标的专利价值分析指标体系。

目前,关于专利价值的传统评估方法包括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也有学者进行拓展性研究,提出的评估方法包括实物期权法、产业标准法、价值增量法、专利组合的算数估价等[13],还有很多学者给出基于专家判断和智能化的专利价值评估方法,如AHP方法[14]、机器学习方法、神经网络方法[15]。

综上,关于专利价值,国内外众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当前研究侧重于挖掘影响专利价值的因素并设计专利价值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多数学者能够在某些专利价值衡量指标方面达成一致,然而,很少有学者对技术标准中的专利价值及其在技术标准中的价值体现开展研究,相关研究只涉及技术标准与专利的关系[16,17],技术标准下的专利许可与定价[18]、技术标准中的专利引用网络[19],此外,对于技术标准中的专利筛选问题研究较少,还难以为技术标准联盟的专利价值认定和专利纳入技术标准的相关活动提供有效的理论方法支持。

2 技术标准联盟的专利价值评估体系

2. 1 专利价值评估指标

已有的研究很好地解决了专利价值评估问题,但多数是从专利自身的价值出发,未能充分考虑专利在技术标准中的重要性和价值体现形式,因此,结合有关文献和专家意见,根据科学性、简便性、易获取性和标准导向性等原则,设计技术标准联盟专利价值评估指标,如表1所示,表中给出的指标权重值是通过专家咨询给出的示意性权重值,具体应用时,可根据技术标准的实际情况及其专利特征进行调整。

指标内涵与说明如下。

( 1) 技术含量。专利所包含技术的水平,一要考虑专利是发明、实用新型还是外观设计,由于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3种专利的技术含量和获取的难易程度不同,因此其价值也不同,发明专利最能代表专利的技术水平; 二要考虑专利属于哪类标准,包括: 技术基础标准,设计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艺标准,检验、试验方法标准,设备、基础设施、工艺装备标准,包装、运输、储存标准等,其中技术基础标准的技术含量最高。

( 2) 技术生命周期。用专利引证的所有专利年龄的中位数来表示,指标值越低,说明专利是基于新技术而进行的创新,技术越先进。

( 3) 专利引证次数。对新生专利进行评估,用引证其它专利数量,即专利引用在先专利的数量,数量越多,说明该专利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主要是对先前技术的改进; 对已有专利进行评估,用专利被引次数,被引次数越多,代表该专利技术属于基础性或领先性技术,技术含量越高。其中,专利被引证是指自专利申请公开日起至今,专利的被引情况。

( 4) 同类专利市场价格。市场上同类或相似专利的价格或价值,由于专利可以以商品的形式出售、或转让或许可,因此可能有市场价格可供参考[20]。

( 5) 专利实施概率。专利在未来能够许可实施的可能性,实施概率越大,说明专利能够纳入标准专利包并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 6) 剩余有效期。已经授权专利的剩余保护年限,剩余有效期越长,专利潜在价值越大,其经济寿命越长。

( 7) 专利家族数。同一项专利获得授权的国家总数,由于一项专利可以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申请专利保护,而且部分发达国家专利申请和维护的费用远高于国内,因此部分国家的专利比国内获批的专利更能体现专利的价值,它不但直接反映了专利的地域保护范围,同时也间接反映了专利的技术和经济价值; 由于许多有价值的专利只要在几个重要的国家和地区受到保护就够了[21],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获得专利的重要性不同计算当量值,欧美日等国的权重应高于其它地区。

( 8) 专利贡献。专利对技术标准的贡献度,一项重要的专利远比几十项一般专利的作用大得多,它决定了联盟的专利战略取向和标准竞争地位。

( 9) 专利后续价值。能否在该专利基础上进行后续深入研究和改进,申请新的专利,完善技术标准。

当评估对象不同时,可对指标进行筛选和处理,以简化评价过程。例如,当评估单项专利价值时,可应用全部指标; 当评估某一伙伴贡献的全部专利对联盟技术标准的价值时,也可只考虑“专利贡献”和“专利后续价值”。

2. 2 专利价值评估方法

在专利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上,根据实用性和易操作性的原则,可采用专家打分法,由专家根据所有定量指标的数值和定性指标( 技术含量、专利贡献和专利后续价值) 的基础信息,给出各三级指标的定性评语和量化分值; 然后通过加权求和得到一级指标专利价值的得分值。为了同时体现联盟标准管理者的权威性、联盟技术委员会的指导性和联盟决策的全员参与性,参与专利价值评估的专家应包括联盟标准管理者、联盟下设的技术委员会和联盟伙伴代表。

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的定性评语和量化分值及其所属等级,如表2所示。

在专家对三级指标进行打分后,可通过加权求和方法得到一级指标“专利价值”的得分值。对于一项专利,设其专利价值总得分为A,其第i个三级指标的权值和得分分别是ωi和Ai,其中Ai是多位专家打分的平均值,则该项专利价值总得分为

3 技术标准联盟的专利筛选规则

制定专利的筛选规则至关重要,原因是一方面,技术标准联盟的技术标准要纳入大量的专利技术,需要联盟各专利权人贡献各自的专利,然而并非所有专利都能纳入技术标准,只有标准的必要专利才能纳入标准; 另一方面,选择哪些专利作为标准专利将会使联盟的利益格局发生变化,由于联盟各伙伴拥有不同价值的专利,其专利共享意愿也各不相同,一旦专利被纳入标准,需要制定合理的价格,并遵守相应的规则,避免专利权人借助标准的强制力或公信力放大其实际价值。因此,在对联盟伙伴专利价值进行评估之后,需要对专利进行筛选,以科学地选择技术标准所包含的必要专利,实现标准的全面覆盖。专利纳入技术标准的流程,如图1所示。

根据联盟各伙伴的专利价值,选择标准的必要专利,剔除非必要专利,征得专利权人同意后,将其纳入标准专利群,如果标准的必要专利尤其是核心专利的专利权人由于加入标准使其私有利益受损从而降低专利纳入技术标准的意愿,则联盟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偿使其能够加入技术标准; 通过专利的筛选,可以审查标准专利构成是否全面,并根据联盟技术标准的专利群布局,明确有待开发或可从外部获取的专利; 当标准体系较健全的情况下,标志着联盟可以着手于标准的商用,将标准专利广泛地转化运用。在筛选专利的过程中,需要决定专利是否应纳入标准以及纳入标准的条件,专利的筛选规则,如表3所示。

综上所述,技术标准下的联盟专利筛选规则包括先进性、必要性、重复性、意愿性、合理性、可共享性、可集成性和可转化性8个维度,其中必要性需要根据专利价值判断其是否属于标准的必要专利,判断方法是: 在求得专利价值的分值之后,得到其对应的专利价值定性评语和等级,从而判断出专利在技术标准中的地位( 是必要还是非必要专利,是核心专利还是外围专利) ,如表4所示。

表4中,标准核心专利AAA、AA、A和外围专利BBB、BB都是联盟技术标准所必须使用的专利,其中外围专利BBB和BB两类专利也是构成技术标准的必要专利,是标准实施无法绕开的专利,有利于实现标准专利的全面覆盖,它们共同构成了联盟技术标准专利群。只有标准的必要专利,才能纳入标准专利群。

4 结 论

专利价值分析体系的全方位解析 篇5

近年来,国内知识产权交易日趋活跃,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交易数量还是交易金额方面,都还处于较低水平,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现实需求。与此同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也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但多数仍停留在试点阶段。究其原因,最核心的问题在于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的价值缺乏相对客观的认定标准。 由于专利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等特性,其价值一直无法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衡量。而在现实当中,所有涉及专利技术的交易、转让、许可、出资和融资等活动,又都无法回避专利价值的评价和评估。如何对专利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判断,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在这方面进行过许多研究与思考,但基本都没有跳出专利资产评估的范畴。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是目前被采用较多的三种专利价值评估方法,由于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三种方法的评估结果往往差距很大,而其中所包含的高度主观随意性,也广受批评和质疑。 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委托中国技术交易所研究并建立的专利价值分析指标体系,立足于从本质上对专利价值进行全面的分析,与传统评估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套专利价值分析指标体系的推出,将不仅仅改变专利价值评估的方式,还将改变人们对专利价值分析的思考方式。可以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探索性工作。

企业专利的价值在于创造利润 篇6

1 国家政策的偏向导致企业不重视专利实施

发达国家和地区专利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强调创新成果转化为专利并予以保护, 但不强调对专利技术的利用;第二阶段, 在强调创新成果转化为专利并予保护的同时, 更强调专利技术的利用, 从而使专利技术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实现经济利益及技术优势, 提升市场主体/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然而, 纵观目前各地区的专利扶持政策, 不难发现, 这些扶持政策主要围绕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转化方面, 尤其是专利申请方面, 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利申请的资助, 根据专利申请的类型与数量予以资助;另一类是高新科技企业的认定, 企业所获得的专利证书的数量与类型成为其是否被认定为高新科技企业的依据, 进而在税收等方面获得倾斜。不可否认的是, 这两类政策的实施确实有力促进了我国专利申请数量的增长, 提升了专利质量, 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专利大国, 对我国今后专利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但同时, 这些政策的实施也带来了负面效应:为了扶持, 企业过于重视专利的申请及专利数量, 而忽视了专利的实施。这样不仅产生了大量的垃圾专利, 而且很多具有极高价值的专利闲弃不用。显然, 现状与专利政策的第二阶段并不吻合, 现有的专利扶持政策确有改革的必要, 只有通过改革, 才能实现专利制度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消费者福祉的根本目标:鼓励发明创造, 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 提高创新能力, 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专利法》第1条) 。可喜的是, 我国部分地区已意识到这一问题, 并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对专利的实施, 如上海市人民政府于2009年8月10日通过了《关于本市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实施意见》, 在2009年9月5日举办的第三届银行家高峰论坛上又宣布上海拟投百亿元资金, 以100亿元的财政资源“撬动”社会1 000亿元乃至5 000亿元,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2 科技创新及专利理论要求企业积极实施专利

(1) 科技创新理论要求实施专利

现代专利制度的产生源自于工业革命。为了促进技术的不断创新, 法律必须对作为技术成果的发明加以保护, 为此, 专利法赋予了发明创造人在法定期内独占实施并排除他人使用的特权, 这样, 鼓励发明创造就成为现代专利法或专利政策的基石之一。但是, 鼓励发明创造的专利政策的实现依赖于专利权人的实施, 因为专利权人只有实施专利才能实现获利, 才能将所获利益投入新的研发并产生新的创新成果。

“创新—收益—创新”是经济学“投入—产出—投入”在创新领域的体现。创新模式的实现依赖于创新成果的实施, 无实施即无收益, 不仅无法填平研发成本, 而且导致长期的创新资金链断裂, 创新受阻, 无法进行新的创新。跨国公司已经成功建立的“R&D投资———知识产权———实施收入———R&D投资”的良性循环、以利润创造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实施战略模式对于我国企业积极实施专利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2) 专利理论要求企业实施专利

专利制度从其产生至今, 有多个不同的理论阐述了专利理论, 主要理论有激励论、不正当竞争论等。

激励论是报酬论的更一步发展。报酬论认为, 发明人对社会提供了有益的成果, 社会应予以回报, 为此法律赋予其垄断性的权利:在法定期限内, 权利人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许可制造、使用、销售其专利产品。一旦专利过期, 该成果进入公有领域, 成为社会公众财富。由于该理论未涉及到专利权人获利的程度, 也未涉及到对专利技术商业开发者的利益, 于是激励论认为, 工业化进程或社会发展需要技术开发及其商业化运用。如果发明人及商业开发者 (如被许可人、受让人) 仅能收到与竞争者相同的平均利润, 那么发明及商业化使用将难以令人满意 (注:美国专利许可使用费采用二五原则最能体现保护商业开发者的利益。二五原则是指专利权人收取的使用费一般不高于被许可人基于使用专利技术所获得利益的25%。采用这一比例的原因在于被许可人承担了商业开发中的诸多风险) 。“最简单、最便宜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即是社会赋予发明临时垄断性的排他性的使用权”, 以使其发明者及商业开发者获得更高的利润[1]。

不正当竞争论认为, 为了维持正常的竞争秩序, 必须对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行为的不当竞争行为予以制止。反不正当竞争理论虽然从维护社会正常竞争秩序出发, 但其落脚点却是专利权人或商业开发者禁止他人侵犯其专利技术的行为。但在实际运用时, 尤其是国际大型跨国公司针对侵权行为所运用反不正当竞争理论或依据公司的专利政策所采取的措施是通过警告函、提起诉讼为手段, 最终与侵权人达成许可协议, 如在美国只有1.5%专利曾经被提起诉讼, 其中只有0.1%专利坚持到法庭判决, 绝大部分专利纠纷通过庭外和解等方式得以解决[2]。

因此, 从企业层面上看, 激励论与反不正当竞争理论的目标是相同的, 都是保护专利权人或其商业开发者的利益, 只不过激励论是从积极层面、反不正当竞争理论是从消极层面所进行的阐述, 这些理论都强调了保护发明人或商业开发者的利益, 未强调专利权的无形资产或竞争工具的功能。

3 企业专利实施方式的选择

专利权实施的模式具有多种形式, 包括积极实施 (专利权人自己实施、转让或许可) 与消极实施两种模式。

对权利人自己实施而言, 由于专利所保护的是思想方案, 其实施及实施利益的最大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技术方面的因素:当专利技术本身不成熟, 需要后续研发;当不同专利在技术上的关联性或阻却性, 某些专利依赖于其他专利的一并实施;当专利技术具有多个适用领域时, 专利权无法完全自己实施。二是生产经营方面的因素:专利技术本身是“使各种互补的生产要素实现结合的要素之一” (1995年美国司法部与联邦贸易委员会共同颁布的《知识产权许可反托拉期适用指南》的三大原则之一) , 其必须与其他生产要素一体化后才能实施, 这对企业生产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如此, 专利产品投入市场亦有销售人员与销售渠道等方面的要求。因此专利产品的生产、经营对专利权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这是个人、研究机构所无法跨越的鸿沟。三是法律方面的因素:专利权受保护期限的限制, 一旦走出保护期限, 该专利技术则进入公有领域, 这就要求专利权人尽早实施。因此, 由专利权人完全自己实施专利并不是专利实施最理想的模式, 专利权人亦无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如“2006年1月到10月, 上海的专利申请总量已接近2.5万件, 其中发明专利高达9 000多件, 比去年同期增长11.6%, 但令人遗憾的是, 这些专利能转化生产、推向市场的只有不到10%。” (http://www.smg.

专利权转让与许可是对专利权的处分, 也是专利积极实施的方式。专利权转让包括合同转让与投资两种形式。通过合同转让, 原专利权虽收取了转让费, 但也因此丧失对专利技术的控制, 故合同转让的总体数量不高 (如日本三菱公司2001年取得的3 000件专利中, 转让出去的只有1%左右) ;投资转让后, 原专利权人虽然未完全丧失控制权, 但其收益依赖于专利技术的实施后的分红。因此, 专利转让应视情形而定。

专利许可是专利实施最为理想的模式, 可实现利益最大化。一方面其可解决专利权人自己实施的困境, 同时不丧失对专利技术的控制, 具体表现为专利的天然独占性导致专利权人独占这一生产要素, 通过许可不仅实现了与他人资本的结合, 而且还可扩大商品市场与地域范围, 从而解决了专利权人生产经营能力的不足。不仅如此, 由于专利技术的非物质性, 专利许可并无次数的限制, 专利权人收取的使用费可远远高出专利权价值。事实上, 权利人所为的许可完全符合边际成本为零的前提下追求更多的边际收益的经济学规律。

专利权人消极实施专利是指专利权人通过各种途径或手段制止未经许可的使用, 这是专利竞争工具的体现。但由于竞争目的在于获利、专利诉讼的风险与高昂的成本, 专利权人采取各种手段不应以真正制止他人使用为终极目标, 而是促使对方与专利权人签订许可合同以实现获利才是明智之举。

作为市场经济社会中理性的经济人, 专利权人必然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其最终目标, 专利权人积极实施专利与消极实施专利都是经营专利的不同手段。为实现经营上的利益最大化, 目前主要跨国公司的专利战略都在弱化专利竞争工具色彩, 即弱化专利地雷功能 (专利地雷战略主要是专利申请的战略, 而不是专利实施战略) , 同时强化专利营利的功能。

当然, 由于企业不同、专利不同, 专利实施并无统一模式, 但许可是最佳的选择。“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采取知识产权开放政策, 利用其知识产权资产获取丰厚的收入和利润[3]。”1999年IBM公司的知识产权许可收入只有3 000万美元, 而2001年知识产权许可收入达到了15.4亿美元, 占IBM公司收入的1.8%, 却占其总利润的14%。英国飞利浦公司自2000年开始, 完全是以利润为中心进行运作, 通过应用知识产权来为公司创造收入, 其知识产权许可的利润从1980年20亿美元急升为2000年的1千亿美元[4]。日本三菱公司对专利权的运用所采取的也是开放政策, 尽量将专利便宜地让别人利用[5]。

4 结语

我国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了“为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有利于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对知识产权充分运用, 这样知识产权创新、保护与管理才有运作的空间。对企业而言, 不应一味强调专利的垄断权与竞争工具属性, 还应同时注重专利技术更是生产要素属性, 只有充分实施, 尤其是通过专利许可, 专利权人才能获得高额的回报, 专利才能回归到其本意, 才能促进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GILES S RICH.The“Exclusive Right”since Aristotle[Z].Ad-dress at the Foundation for a Creative America Bicentennial Celebration-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Copyright Laws, 1990-05-09.

[2]LANJOUW, JEAN O, MARK SCHANKERMANN.Characteristics of patent litigation:a window on competition[J].B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1, 32 (1) :129-151.

[3]包海波.美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构成及其特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4 (2) :105-109.

[4]蒋德祥.知识产权战略和管理[DB/OL]. (2006-08-15) ht-tp://tech.tom.com/1126/2448/2004525-101170.html.

专利价值评估方法研究综述 篇7

国内早期的专利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是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三种。胡元佳等 (2007) 认为传统价值评估方法较充分地捕获了市场信息, 但是通常耗时耗力, 主观性较强, 有可能出现应用相同的方法评估同一个专利, 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结果的情况;李振亚等 (2010) 认为三种传统的评估方法各有特点, 但都存在逻辑上的缺陷;戴大双等 (2011) 认为, 由于评估目的、条件和对象的差异, 用一种方法得到的评估值往往不适用于其它环境下的评估要求。对于三种方法中较为合理的收益法, 各研究学者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王敬等 (2011) 认为传统的贴现现金流法只适用那些未来确定可以产生稳定现金流或增长率接近于整个经济体系增长水平的公司, 而大多数专利不满足这一条件。冯丽艳 (2011) 在运用收益现值法对专利价值进行评估时发现其预期收益很难与所依附的有形资产区分开来, 因此无法对其预期收益单独进行估算。

传统的专利价值评估方法存在许多不足, 因此各种方法不断得到研究改进。马忠明等 (2006) 分析了专利所具有的期权特征, 认为专利权赋予了企业进入专利产品领域的投资机会, 因而将专利看作企业的投资机会来评估, 并在研究中引入了技术生命周期的概念。但夏轶群等 (2009) 认为现有的专利价值实物期权评估模型都只是基于最严格条件的评估模型而放宽某一个条件, 而技术专利价值是受多种不确定因素同时综合作用的, 因此建立了有可替代性的不确定条件技术专利价值实物期权评估模型, 考虑多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万小丽等 (2008) 从理论上尝试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估法评估专利价值, 建立比较全面、系统的专利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的权重, 比较合理地设计了专利价值的初评值和偏差等级及其分值, 很好的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在一起, 为专利价值评估提供一种新方法。

其他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专利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优化。张希等 (2010) 认为非市场基准的专利价值评估方法可以在数目众多的专利 (组合) 需要评估、待评估专利 (组合) 的技术法律和市场风险较低、待评估的专利组合由非常相关的专利构成、其他专利价值评估方法难以运用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李振亚等 (2010) 综合考虑了技术、竞争、市场、法律等因素的影响, 以技术质量指标、目标市场价值为基础, 量化了竞争程度和法律保护强度, 通过数学运算来评估专利的价值, 克服了传统评估方法缺乏客观性的弊端。张彦巧等 (2011) 构建了企业专利价值量化的金字塔, 提出用分级法确定专利收益贡献率, 建立企业专利价值量化评估模型。冯丽艳 (2011) 在运用收益现值法对专利价值进行评估时, 根据专利在资产获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贡献确定其在利润中应分享的比例, 即技术分成率, 进而从资产总收益中计算出专利的预期收益。

通过对国内专利研究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 可以看出对专利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日益增加, 评估方法也更加全面、系统。诸多评估方法各有利弊, 成本法是计算专利价值的最简单的方法, 但其计算大量依赖于历史成本, 不能反映任何专利将来可能带来的垄断利益。市场法对市场的成熟度具有很高的要求, 对专利而言, 寻找相关的交易案例非常困难。而收益法尽管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评估方法, 但是这一方法由于存在折现率、预期收益等与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直接相关的因素而变得复杂。实物期权法必须以专利资产的预期收益作为主要计算参数, 也无法彻底解决在对未来预期收益进行预测时的不确定性。其他方法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不足。而某种单一的专利价值评估方法往往不够全面准确, 因此在使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 以期更为准确的对专利价值进行评估, 为专利转让等提供合理依据。

摘要:研究对专利价值评估方法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从传统的价值评估方法、发展中的价值评估方法两个角度展开论述, 为专利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提出建议。

关键词:专利价值,评估方法,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胡元佳, 卞鹰, 王一涛.非市场基准的专利价值评估方法探讨[J].软科学, 2007 (04) .

[2]李振亚, 孟凡生, 曹霞.基于四要素的专利价值评估方法研究[J].情报杂志, 2010 (08) .

[3]戴大双, 石纪.技术资产评估的方法选择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1 (09) .

[4]王敬, 李舒.知识型企业专利估值方法研究[J].管理学报, 2011 (03) .

[5]冯丽艳.专利价值评估中技术分成率的确定方法[J].工作研究, 2011 (03) .

[6]马忠明, 刘康泽.应用实物期权方法评估专利价值[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6 (03) .

[7]夏轶群, 陈俊芳.有可替代性和时间贬损的不确定条件技术专利价值评估[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08) .

[8]万小丽, 朱雪忠.专利价值的评估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评价[J].科研管理, 2008 (02) .

[9]张希, 胡元佳.非市场基准的专利价值评估方法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和挑战[J].软科学, 2010 (09) .

专利价值 篇8

我国长期坚持自主创新道路, 已经为专利工作从重数量向求质量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一过程中,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 国内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已连续十年以高于20%的速度增长, 企业自主创新持续发力。

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 专利价值是指专利预期可以给其所有者或使用者带来的利润在现实市场条件下的表现。Harhoff et al. (2003) 认为对于一个参与技术竞争的企业而言, 专利的价值能最好地解释其资产的价值;方曙等 (2007) 以华为为例, 对技术创新型企业的专利产出与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发现二者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线性相关性。但是, 有研究表明, 专利的价值分布具有很大偏度, 5%~10%的专利代表了专利总体价值的一半。因此对技术创新型企业来说, 并不是每个专利都能给其带来利益, 即不同的专利对企业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专利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方式, 是技术创新型企业的重要创新成果和创新产出, 只有从价值和利润的角度出发, 识别专利价值, 将专利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才能将企业的创新行为落到实处, 才能保护企业知识成果, 并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研究技术创新型企业的专利价值评价, 不仅可以使企业重视该项专利, 还能使企业客观地运用专利,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为决策提供依据, 保证企业管理决策的正确性。

二、文献回顾

国内外均有一些对专利价值评价的研究, 学者们提出了一些评价指标, 有些学者甚至建立了综合评价体系。如Markus Reitzing (2002) 从商业化角度提出了包括专利寿命、市场价值、专利战略、所有权、申请者数量、法律纠纷等在内的13个著名指标;Hirschey和Richardson从技术的角度提出了基于科学的三个维度的指标, 包括当前影响指数 (CII) 、科学关联系 (SL) 、技术生命周期 (TCT) 。我国学者对专利价值的评价也做了一些研究, 如黄庆等学者 (2004) 认为专利的价值可以采用广义技术实施类、技术周期类和对外申请专利类指标来进行评价;葛仁良 (2006) 认为应从专利活动的特征上来研究和设置评价指标体系, 整个评价体系应由专利的投入、专利的产出、专利的运营、专利的保护和专利的效益五个模块组成;李清海等 (2007) 从专业性指标和综合性指标两大类指标构建专利的评价体系,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专利的价值进行一个评价;汪雪峰等学者 (2008) 提出可以用技术生命周期 (technology cycle time, TCT) 、引证指标 (Ci ted Index, CI) 、科学关联性 (Science Lin Kage, SL) 、专利实施率 (Actual izat ion Rate of Patent, ARP) 、专利族大小 (Family Size) 5个指标评价专利价值;万小丽等人 (2008) 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综合起来, 通过技术价值、市场价值、权利价值三个一级指标, 创新度、市场化能力、专利独立性等17个二级指标对专利的价值进行评价;李春燕等人 (2008) 筛选了29个指标对专利的质量进行评价, 29个指标被分为应用指标、科学指标、内容指标、国际指标、时间指标和其他指标六大类;李秀娟 (2009) 给出了影响专利价值的因素, 将影响专利价值的因素分为技术因素、市场状态、技术转移、法律因素四大类。

综上所述, 可以将大多数学者对企业专利价值的评价分为以下几类:从宏观方面分为技术、市场和企业三个方面来评价;从专利自身来评价;从专利引用来评价以及一些其他衡量专利价值的指标。我们可以看到, 现有的对专利评价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 大多数研究是从宏观角度对专利价值进行评价的, 即都是评价一个企业或地区甚至是国家的专利水平;其二, 对专利本身的价值进行的研究多集中在专利的经济价值上, 而专利其他方面的价值少有触及;其三, 缺乏衡量专利对企业尤其是技术创新型企业的价值的评价研究;其四, 有些指标难以获得, 可能会影响评价结果的正确性。

三、理论分析与指标体系开发

(一) 理论分析

技术创新型企业是指具有健全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持续技术创新, 并取得显著技术创新效果的有活力的现代企业, 持续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本质。其内涵包括两个当面:一是要持续进行技术改造或新产品研发等技术创新活动;二是将技术开发置于企业的核心地位, 不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企业都不能称之为技术创新型企业。专利是知识产权的一部分, 它作为一项无形资产对技术创新型企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合理评价技术创新型企业的专利价值, 对保持企业的技术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 专利作为一项技术创新成果, 本身的价值具有模糊性的特点, 难以精确量化, 因此, 本文拟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为技术创新型企业专利价值的评价提供一个科学、适用性强、操作性强的方法。

专利作为一项资产, 其价值不是仅仅由自身价值孤立确定的, 而是取决于它对其他相关资产或整体资产的价值贡献, 即对企业而言, 主要表现在对企业的技术、市场、经济、战略等方面整体的利益贡献。彭灿等 (2009) 认为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战略选择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在近几年国内外对专利价值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以及结合技术创新型企业自身的特点, 本文认为, 对于技术创新型企业而言, 专利价值的评价应从几个技术、市场、收益、风险和企业自身5个方面来进行 (图1) 。

(二) 指标体系开发

根据上述的理论分析及框架设计, 本文需建立一套具有层次结构的指标体系来科学地评价技术创新型企业的专利价值。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 是一个从上层到下层、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 在明确评价目标、研究大量文献及对象属性后, 本文开展了对校企专家的访谈, 在多项工作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技术创新型企业专利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其中, 各二级指标的具体含义如表2所示。

四、模型构建

由于指标体系中既包括定性指标也包括定量指标, 所以本文采用Saaty教授的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权重设计。层次分析法 (简记AHP) 是将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从而提供一种简便决策。

(一) 构造判断矩阵

本文的研究聘请了技术创新和专利研究领域的学者、企业高管和实务工作人员共7名, 制作专家打分表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评判, 给出相对重要性的定量结果。比较标度采用了著名的1-9标度, 将7位专家的打分进行加权平均, 构造判断矩阵X、X1、X2、X3、X4、X5如下:

(二)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与权重向量

在得到判断矩阵后, 接下来开始计算比较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和特征值max (可以得知该特征值是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 这一步骤主要是得到同一层次要素对于上一层次某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权值。但是, 比较判断矩阵是由评价者通过两两比较得到的, 只是个人的一种主观估计, 如果在估计时偏差过大, 出现严重的思维不一致的情况, 就必须对比较判断矩阵进行修正。随机一致性指标CR≦0.1时, 比较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当CR﹥0.1时, 比较矩阵不一致, 则必须进行修正。

经过计算, 判断矩阵X的特征向量W= (0.190, 0.088, 0.301, 0.053, 0.368) T, 特征值λmax=5.038, 一致性指标CI= (λmax-n) / (n-1) =0.082, CR=0.074﹤0.1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比较判断矩阵X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判断矩阵X1的特征向量W= (0.139, 0.088, 0.252, 0.452, 0.069) T, 特征值λmax=5.279, CI=0.069., CR=0.062﹤0.1, 通过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X2的特征向量W= (0.231, 0.665, 0.104) T, 特征值λmax=3.087, CI=0.043, CR=0.084﹤0.1, 通过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X3的特征向量W= (0.110, 0.309, 0.581) T, 特征值λmax=3.004, CI=0.002, CR=0.003﹤0.1, 通过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X4的特征向量W= (0.581, 0.309, 0.110) T, 特征值λmax=3.004, CI=0.002, CR=0.003﹤0.1, 通过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X5的特征向量W= (0.057, 0.039, 0.215, 0.404, 0.285) T, 特征值λmax=5.382, CI=0.095, CR=0.085﹤0.1, 通过一致性检验。所有矩阵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因此, 可将其特征向量作为权重向量。

(三)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以上权重向量的计算, 得出技术创新型企业专利价值评价指标的权重, 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表3可得如下的结论或建议:首先, 从一级指标的权重来看, 企业应首先从自身能力出发, 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及主要业务开展专利的研究开发, 同时, 科技创新型企业往往是以专利来获取风投, 因此, 企业要重视专利实际能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其次, 从二级指标的权重来看, 技术创新型企业专利价值的评价在技术、市场、经济、风险及企业这5个方面应主要将着眼点放在技术适用性、市场需求度、综合经济效益、投资风险以及战略契合度这几个方面, 从而实现专利的经济价值。

五、结论

专利是技术创新型企业的重要创新产出, 其价值贡献的大小对该类企业而言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技术创新型企业专利价值的评价问题, 并建立了以AHP为基础的评价模型。在进行文献综述及专家访谈后, 提出了本文理论分析的框架, 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设计了技术创新型企业专利价值的指标体系, 随后进行专家打分, 以层次分析法计算了指标体系的权重。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技术创新型企业甚至是我国企业在开放创新的环境下对专利的研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使企业重视专利、科学的运用专利, 为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了相关理论指导, 在某种程度上保证管理决策的正确性。但是, 本文仅从理论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 模型运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和检验。后续研究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类型进行, 以进一步开发通用和完善的理论模型。

参考文献

[1]万小丽、朱雪忠:《专利价值的评估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评价》, 《科研管理》2008年第2期。

[2]D.Harhoff, F.Scherer, K.Vopel, Citations, family size, opposition and the value of patent rights, Research Policy 32 (2003) 1343–1363.

[3]方曙、武振业, 、朱月仙、高丽丹:《技术创新型企业专利产出与其经济产出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7年第4期。.

[4]SCHANKERMAN M, PAKES A.Estimates of the value of patent rights European countries during the post-1950 period[J]The Economic Journal, 1986, 96 (384) :1052-1076.

[5]Yu-Jing Chiu, Yuh-Wen Chen.Using AHP in patent valuation[J].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46 (2007) 1054–1062.

[6]王雪峰、刘晓轩、朱东华:《专利价值评价指标研究》, 《科学管理研究》2008年第6期。

[7]葛仁良:《我国专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15期。

专利价值 篇9

通过对本行业各个竞争情报对手在某一技术类别中的专利总数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 研究主要竞争对手, 对主要竞争对手经营战略和产品技术开发路线进行分析与跟踪, 是企业竞争情报研究的中心任务。借助于对专利文献中的专利申请人、同族专利、专利的有效性分析可以帮助企业确定究竞谁是本行业中最强有力的竞争者, 特别是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竞争对手, 起到良好的预警作用。

1. 专利申请人分析

专利文献上列有申请人的单位名称或姓名, 在同类技术产品中的专利占请人则必然是竞争对手, 故只要将这些申请人的单位名称或姓名定期收集, 并按各个申请人申请专利数量的多少进行排序、归纳和统计, 就能得出本企业竞争对手名称的一览表。如:我国某机构曾研究了世界各国微波炉的专利申请情况, 发现世界各国微波炉的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日本, 其中松下、东芝、日立、夏普和三洋的实力较为雄厚, 而松下和东芝拥有一半的专利申请量, 是最强劲的竞争对手。此外, 韩国的金星和三星也是不容忽视的竞争者。在对国内打火机专利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情况调研时发现, 我国公司 (包括合资企业) 或个人有32家, 其他是外国公司的来华申请, 其中, 多数是日本公司。值得注意是的, 申请量前40名申请人中, 发明专利的拥有量有44件, 占发明总数的44.90%。进一步研究发现, 申请量排名第3位的日本株式会社东海, 拥有发明专利13件, 其专利的技术主题主要涉及放电点火式气体打火机、液体燃料技术和材料、焰色反应物载体和制造焰色反应件的方法、安全装置及打火机外壳技术等方面, 其技术内容十分广泛, 是打火机技术领域强有力的竞争者。而碧克公司, 拥有发明专利16件, 在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中名列第一位, 其专利的技术主题主要涉及防儿童的打火机, 可选择性启动的打火机和打火机安全保险等方面的技术, 它同样是打火机技术领域强有力的竞争者。2001年, 欧盟拟定了进口打火机的CR法规草案。其核心内容是:规定进口价在2欧元以下的打火机必须带有防止儿童开启装置即带安全锁。这意味着, 素有“打火机王国”之称的温州打火机正遭受严峻考验。如果我国相关企业能及时关注这些国际上主要竞争对手的专利动态, 就有可能在欧盟CR法规遭遇战之前先知先觉, 处于主动迎战的地位。为此, 相关企业应引以为戒。

2. 同族专利分析

同族专利属于一组具有相同发明主题、用相同或不同文种向不同国家或国际组织多次申请、多次公开或批准, 内容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族专利, 所以在专利检索中如能对其加以利用, 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通过对同族专利的检索, 可以得知申请人就该相同发明主题在哪些国家申请了专利, 这些专利的审批情况和法律状态如何。另外, 通过同族专利之间的相互比较, 可以获悉那些在基本专利中没有记载的最新技术进展。通常情况下, 越是重要的发明创造, 申请的国家越多, 技术发展也越活跃。所以对于从事技术创新的企业和科研机构来说, 不论是在开题准备阶段, 还是在技术研发过程中, 都应当在检索或跟踪专利文献时, 对同族专利的作用予以特别关注。

国外企业往往将同一项发明技术向多个国家申请专利, 为的是在全球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获取更多大利益。这类向多国申请的“同族专利”, 不但反映出专利权人研究了专利申请指定国的重要性, 即这些国家市场的规模、购买力水平、竞争对手的活动等, 而且反映了潜在的技术市场和经济势力范围, 也表明能在多国申请专利的这项发明, 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经济价值。如辉瑞公司开发的西地那非, 最早作为抗心衰药开发, 临床试验发现抗心衰效果不佳, 但有很好的治疗男子性功能障碍作用, 辉瑞公司意识到其巨大的潜在市场, 于1993年6月9日首次在英国申请该化合物的用途专利 (GB0011920) , 随后在许多国家申请了“同族专利”, 如: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德国、西班牙、芬兰、以色列、日本、挪威、新西兰、波兰、罗马尼亚、南非等。

解析同族专利对企业了解一项发明创造的技术流动走向和市场范围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为同技术领域的企业制定符合本企业的竞争策略以及市场战略提供参考。

3. 专利有效性分析

有效专利不仅体现出技术创新成果的法律状况, 而且体现出专利的质量。专利的有效状况, 特别是发明专利的有效状况, 是衡量企业、地区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为了准确地评估有关项目的技术水平及其法律状况, 专利文献便成了最重要的依据。例如在80年代初, 我国曾从英国皮尔金顿公司引进浮法玻璃生产线, 有关部门详细检索了专利文献, 发现该公司有关浮法玻璃技术的137项专利中, 有51项已经失效, 从而在谈判中据此迫使英方要价从2500万英镑降低到52.2万英镑。与此相反, 我国某公司花费100万美元从日本三家公司引进的22项生产乙二醇的所谓“专利技术”, 事后才发现其中7项专利已过期, 2项仅差几个月就要过期, 5项无用, 这使我方支付不必要的费用达64万美元, 如果当时认真检索专利, 这样的失误率完全可以避免的。核查专利是否有效, 防止遭遇专利欺诈;核实授权方是否为合法权利人, 以及国内外有无相同、类似技术已抢先获得专利权, 以规避潜在的专利侵权风险, 该专利技术方案在国内外所处水平及实施的可能性, 以合理评估技术的价值。

目前, 全球90%的新发明新技术产生于发达国家, 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的专利许可证贸易占了80%, 在从事技术引进和设备引进时, 唯有对特定技术主题进行专利文献检索, 取得数据, 进而分析、对比, 这才有可能判断某项技术是处于进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还是衰退期, 从而决定自己的取舍和对策。另一方面, 在我国技术、产品或设备打入国际市场时, 也唯有通过专利文献的检索, 才能确定自己在国际技术市场中的位置, 明确自己是否符合独创性、先进性等要求, 从而确立是否可以在我国和其他有关国家申请专利。

总而言之, 专利文献是一种集技术、经济和法律信息于一体, 完整详尽地记录发明创造成果的信息载体。通过专利文献信息的分析, 我们可以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同行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的数量、专利布局及研发动向, 为决策者把握特定技术的开发、投资方向、竞争对手间的动向或技术合作策略, 制定竞争情报战略提供了一个科学依据, 从而有利于社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 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摘要:企业竞争情报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本行业各个竞争情报对手在某一技术类别中的专利总数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 并对主要竞争对手的经营战略和产品技术开发路线进行分析与跟踪。文章通过对专利申请人、同族专利以及专利有效性等的分析, 阐述了基于专利文献信息中竞争情报的价值。

关键词:专利文献信息,竞争情报,价值,分析

参考文献

专利价值 篇10

5月22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作出一项初裁,柯达起诉苹果、RIM等公司侵权的一项关键的图像专利,被判决无效。ITC的理由是,美国专利商标局称此专利有效期限为2010年12月。

这项被柯达描述为“屏幕实时显示图像与相机共享”的专利,是该公司正在出售的数字信号捕捉(DC)相关专利组合的一部分,被认为是柯达图形图像专利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就在一周前,柯达在为自己的两项专利组合寻找东家,一项与数字信号捕捉相关,另一项则涉及柯达的成像系统和服务(KISS)。这两项专利组合的最终价值就取决于柯达对苹果、RIM的诉讼结果。

根据柯达聘用的专利咨询公司的估计,以及柯达在今年1月向美国破产法庭提交的文件,该公司的两项专利组合共价值22.1亿美元至25.7亿美元。

柯达与苹果、RIM的专利诉讼已经持续了两年时间,2010 年,柯达控告苹果与RIM侵犯其影像专利。

此次ITC的裁决,意味着柯达向这两家公司收取专利授权费用的如意算盘有可能落空。同时,对于柯达出售的专利组合的价值也将造成负面的影响。

百年落幕

今年1月19日,柯达正式宣布根据《美国破产法》第十一条规定申请破产保护。

柯达公司成立于1880年,是曾经的胶卷和影像产品业界的王者。上世纪90年代,柯达曾占据过全球2/3的胶片市场份额。

从2000年起,数码相机市场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佳能、索尼、尼康、三星等数码企业纷纷杀入这一领域。尽管柯达在数码相机领域的布局在行业内是最早的——1975年,柯达发明了全球第一台数码相机;1991年,它又与尼康合作推出了一款专业级数码相机。但是,由于担心主业胶卷的销量和利润受到影响,柯达的决策者一直未敢大力发展数字业务。

2000年,柯达的数字产品只卖得30亿美元,仅占其总收入的22%。到了2002年,柯达的竞争对手日本富士公司的产品数字化率已达到60%,柯达却只有25%左右。在数码相机大行其道之时,全球彩色胶卷的需求量却以每年25%的速度下滑。这样的反差终于让柯达的决策层感受到了重重危机。

2003年,彭安东加盟柯达,担任总裁兼COO一职,此后,他为这家公司确立了“全力进军数码领域”的发展战略。2005年,彭安东走马上任成为新的CEO。但由于肩负巨额债务,“影像之王”柯达在2011年7月中旬召开的一次董事会上,批准了出售专利的计划,从此走上了靠卖专利为生的道路。当时,柯达董事会拟出售的1100项专利,占其专利总数目的10%。

在申请破产保护之前,为了筹措新资金尝试业务转型的努力也没有成功。柯达退出了大部分传统业务,在全球关闭了13家工厂、130家实验室,并从2003年开始削减了4.7万名员工。

在提交破产保护申请的同时,柯达方面表示公司已获得花旗集团提供的9.5亿美元18个月期信贷支持,试图进行业务重组从而实现复苏,并在2013年重新出发。

不仅是专利

在过去的131年中,柯达积累了近1万余项专利技术。此前,苹果、谷歌等公司就曾因涉嫌使用柯达专利被告上法庭。2010年,三星曾支付给柯达5.5亿美元的专利赔偿,这个赔偿金额甚至超过了柯达目前的市值。

站在柯达的立场,数字捕获技术专利对于众多移动和消费电子设备来讲至关重要。这些专利组合曾经在2003年为柯达带来了超过30亿美元的授权收入,柯达认为破产保护和拆分策略能够帮助其在增长的数字业务上获得优势。

重组咨询公司Development Specialists的CEO比尔?布兰德(Bill Brandt)对柯达出售专利资产的行径表示肯定:“柯达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转型为一家知识产权公司。在此之前,柯达应先将旗下的专利产品组合待售,根据竞购方的出价来决定是否出售,或是保留这些专利,几年之后再试图重振公司。”

有观点认为,柯达之所以频频就专利问题向其他公司发难,除了想通过专利授权收取巨额的专利使用费之外,也是其向投资者和潜在买家展示其专利价值的手段。至于能否借助专利重拾当日辉煌,这在目前看来并非那么重要。“退而求其小”,是多方分析机构对柯达的定位。

主要研究金融、保险及房地产的非营利性机构——中心地带研究所主管埃里?利尔(Eli Lehrer)表示,从长远来看,柯达最佳的前景能近似于宝丽莱的结局。宝丽莱以其即时胶片相机闻名于世,2008年申请破产。然而破产后,宝丽莱仍以私有的名义运营,只是公司的规模更小了。

这样的定位符合柯达自身的诉求。眼下,彭安东正在出售摄影和专利资产,旨在缩减公司规模,使其成为一家专业致力于数字打印的公司,从而出售速度更快、更加灵活的商业和个人消费者打印机。

这一观点被业内人士认同。“破产是可以避免的,但公司会越来越小,在摄影专业市场领域会成为摄影发烧友们喜爱的小众公司。”

未来叵测

分析指出,此次ITC的初步裁决无疑会降低柯达专利组合的价值,还将直接影响买家对于柯达的竞拍价格。与此同时,侵权官司的败诉更是让柯达重组的前景变得迷雾重重。

布兰德就悲观地表示,“柯达尽力了,不过已无力回天”。NHB Advisors重组顾问公司的总经理加里?阿德尔森亦是柯达振兴的唱衰者:“如今无论柯达做什么,看起来都是不够的,而且太迟了。”

眼前,柯达还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是:2011年的以专利组合为目的的收购浪潮已经降温。加拿大RIM公司拥有与移动设备相关的专利达到3134项,远远超过摩托罗拉和诺基亚,但无论是三星还是亚马逊,或是其他公司,都对收购RIM的专利兴致索然。

另外,老牌公司在新科技时代步履维艰转型困难最终轰然倒地的前车之鉴也比比皆是。

美国第二大传统图书零售商鲍德斯集团在面对数字阅读时代的冲击之时,曾推出电子书店以求得新生,并在2009年时进行了重组,关闭了180家书店。但这些动作并没能力挽狂澜,鲍德斯集团最终破产。

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在申请破产保护后被戴姆勒公司收购,瑞典萨博汽车干脆变卖了资产,这些品牌巨人在黯然谢幕之前无不竭尽全力与新挑战进行殊死搏斗,企图找到应对之策,但最终还是无奈倒下。也正是这样残酷的先例,让柯达可能步这些公司后尘的声音甚嚣尘上。

加里?阿德尔森就毫不客气地预言:“我想象不出柯达会有灿烂的前景,我觉得柯达将步那些不能东山再起、成功转型的公司的后尘。”

也有专家认为,如果柯达通过减少养老金及员工福利成本等方式削减债务,并在破产过程中处置那些最不具价值的产品,这可能帮助彭安东渡过难关。

专利价值 篇11

生物技术专利价值评估方法是确定在特定条件下生物技术专利现行公允价值的特定技术规程。根据《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的规定, 当前条件下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资产评估业务时, 根据评估目的、评估对象、价值类型、资料搜集情况等相关条件, 分析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三种资产评估基本方法的适用性, 恰当选择一种或多种资产评估方法。基于生物技术专利具有成本数据难于搜集、市场交易活动不频繁、未来收益波动性大的特点, 使其并不适用上述三种资产评估方法, 本文试图引入基于放弃期权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其进行价值评估。

此处可用决策树模型对生物技术专利的价值评估方法选择模型进行描述:

二、实物期权的内涵及分类

(一) 实物期权的内涵

实物期权是指投资人进行项目投资后,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 可通过采取某种管理行为影响该项目未来现金流量的权利。投资人在项目持续期间, 随时关注外部条件的变化, 若有迹象表明未来前景比当初设想的好, 将维持项目的进程;反之则会放弃项目以减少损失。

(二) 实物期权的分类

1.扩张期权。扩张期权是指投资者拥有在未来时间是否增加项目投资规模的权利。由于项目的投资风险很大, 投资者在进行项目投资时, 可在第一期项目投产后, 根据市场发展状况再决定是否进行第二期投资, 即投资第一期项目使投资者有了是否开发第二期的扩张期权。

2.时机选择期权。时机选择期权是指投资者拥有选择延长一段时间再进行项目投资的权利。对于前景不太明朗的项目, 正的净现金流量并不意味着立即执行项目是最优的, 可以选择观望一段时间, 以确定未来是更好还是更差, 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

3.放弃期权。放弃期权是指投资人拥有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放弃投资的权利。若项目执行一定时间后, 实际经营价值远低于预期, 则投资人会考虑放弃项目而不会坚持到底, 此处, 我们将项目转让价值称为清算价值。实践中, 可通过比较继续经营价值与清算价值进行判断。若继续经营价值大于清算价值, 则持续经营;若继续经营价值小于清算价值, 则终止投资。

(三) 生物技术专利的看跌期权特性

企业获取生物技术专利的目的就是进行后续的投资获取投资收益, 为生物技术专利付诸实施所支付的生产、销售、管理方面的投资总额, 即该特殊标的资产的约定价格。生物技术专利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可以选择是否终止运行, 生物技术专利具有看跌期权的特性。

实物期权的非交易性等特殊性决定了标准金融期权的定价模型必须经过对相关变量的修订才能用于对实物期权的价值确定, 具体参数对比见下表:

三、看跌期权定价原理

以看跌期权对生物技术专利进行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是风险中性原理。假设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中性的, 所有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都应当是无风险利率。风险中性的投资者不需要额外的收益补偿其承担的风险, 只需将期望值用无风险利率折现, 可以获得项目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而计算出任意年末项目价值。

四、基于放弃期权的生物技术专利价值评估多期二叉树模型

二叉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构造一个表示期权标的资产价格在有效期内可能遵循的路径的二叉树图。当投资项目的价值是离散情况时, 二叉树方法是一个常用的方法。生物技术专利在投资运行过程中的任何时段, 都存在项目未来净现金流量现值小于其清算价值的情况, 此处将生物技术专利的生命周期均匀分为N期, 假设每一期末都进行未来净现金流量现值与清算价值的比较, 构建了基于生物技术专利的多期二叉树模型, 具体示意图如下:

假设项目的价值 (未来净现金流量现值) 为S, 项目的清算价值为X, 每一期净营业现金流量为NCF。实践中我们可以分正推法和逆推法求出投资日项目价值S0, 然后扣除为生物技术专利付诸实施所支付的生产、销售、管理方面的投资总额, 即为生物技术专利价值。具体计算过程如下所示:

运用正推法, 以投资日当期项目营业净现金流为起点, 利用通过风险中性原理推算出的每期净现金流量上行和下行的概率, 分别推算出以后各期末各节点项目的净现金流量, 对于多期二叉树模型, 第i期末项目净现金流量具有 (i+1) 种可能,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运用逆推法, 以项目生命周期结束日的清算价值Xn为起点, 按照前面风险中性原理介绍的计算项目价值的公式结合正推法计算出的各节点项目净现金流量, 计算出每期末各个节点的项目价值, 并与该期末项目的清算价值进行比较。若Sij>Xij, 表明该节点项目继续经营价值大于清算价值, 将Sij作为该节点的项目价值;若Sij

五、基于放弃期权的生物技术专利价值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相对于传统的评估方法, 运用实物期权法对生物技术专利进行评估具有以下优点:充分考虑了生物技术专利收益的风险性与其价值的相关性。通过建立生物技术专利项目的多期二叉树模型, 综合考虑了项目进行过程中的盈亏平衡状况, 并据此对项目进行取舍, 获得考虑了放弃期权价值的生物技术专利价值。但是, 运用实物期权对生物技术专利进行价值评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 存在的问题

1.参数选取的准确性。运用实物期权对生物技术专利进行价值评估受到众多参数选取的影响, 像无风险利率的选取标准、项目未来现金流量变动标准差的计量等。这些参数的选取主要取决于操作者的主观判断, 缺乏一定的评价标准。另外, 实物期权的价值还受企业自身执行能力、消费者偏好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影响因素未在实物期权定价模型中得以体现。

2.价值波动率的问题。多期二叉树模型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项目未来收益的波动率在整个生物技术专利有效期内是不变的。然而在现实情况下, 我们无法获知充分有效的关于生物技术专利项目未来收益波动性的数据, 并且未来收益的波动性受众多相关因素影响, 难以保证波动性在生物技术专利的有效期内保持不变。

3.投资资产的可转让程度低。由于与特定生物技术专利相关的投资资产具有专用性, 许多投资资产是不可逆的, 特定企业为了生产经营特定产品而购买的设备、生物技术专利以及营销上的投资都是不可逆的, 对于投资者来说, 选择适宜的时机转让因投资形成的资产显得格外重要。

4.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关于无形资产评估的相关法律有《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 (试行) 、《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等, 在这些法律规范中仅对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进行了规范, 并未对实物期权法进行相关的法律规范。

(二) 建议

1.制定参数评选标准。对价值评估公式中涉及的参数制定初步选择标准。如无风险利率可采用同期同档次国债利率, 收益率标准差采用标的资产连续复利收益率的标准差等。并在该计量标准的基础上允许不同的评估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变更。

2.生物技术专利价值波动率的确定。若存在具有和评估的生物技术专利相同或类似业务的上市公司, 可采用上市公司的业务波动率相关数据作为生物技术专利价值波动率的参照, 否则可聘请专业的机构对价值波动率进行估计。

3.选择合适时机进行生物技术资产的转让。当生物技术资产不再具有投资价值时, 需积极主动地联系具有相关类似业务的企业, 进行相关资产的转让清算, 以确保与生物技术专利实施相关的资产能及时转让, 减少损失。

上一篇:伺服液压机下一篇:新课标下习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