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模式

2024-07-31

专利模式(精选12篇)

专利模式 篇1

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结合实际,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技术转移工作, 专利技术转化作为技术转移工作的一部分, 也表现为各种不同形式。近年来, 我国高校专利申请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专利逐渐成为高校技术转移的重要对象, 产学研合作成为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重要渠道。但是, 由于我国高校专利转化和市场应用脱离, 专利质量和专利转化率反而呈下降趋势, 不利于我国高校的专利技术转化。笔者在此概括了国内外高校专利转化的主要模式, 分析了高校专利转化模式的共性因素, 以为研究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提供参考借鉴。

一、高校专利转化模式类型概述

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纷繁复杂并在实践当中不断创新和完善。目前, 系统研究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的论文和专著还比较少, 更多的是关注高校技术转移和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而我国的相关研究则更少, 这与我国高校的专利技术转化现状有关, 因为我国高校的专利技术转化往往是伴随着技术转移和产学研结合的过程进行的, 很少有单纯的专利技术转化。众多学者分别从相同的或者不同的角度对高校专利转化模式做出了不同划分。

(一) 从合同和类型角度的划分

关于高校专利转化模式的分类, 根据高校的技术合同的分类, 应包括以下7种情况: (1) 单纯的专利技术实施许可合同; (2) 单纯的专利权转让合同; (3) 单纯的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 (4) 合同中包含专利技术二次开发 (含技术开发合同) ; (5) 合同中包含专利技术实施许可 (含技术转让合同) ; (6) 委托开发合同中约定共同申请、共同所有、共同使用专利等 (委托开发合同) ; (7) 合作开发合同中约定共同申请、共同所有、共同使用专利等 (合作开发合同) 。

(二) 从组织和过程角度的划分

Brain Harmon等人在研究中根据所转化的专利技术源于大学还是源于企业、技术是转化到一个已经存在的企业中还是为了实现技术市场化而新创一个企业以实现技术转化、作为技术发明者的高校与实现技术市场化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和契约本质等三个方面, 将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细分为5种类型[1,2]: (1) 专利技术发明于高校实验室, 被卖给现有的企业进行市场化;并且高校实验室与企业之间在技术开发之前就有联系, 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并非仅仅限于新技术的开发和转化。 (2) 专利技术发明于高校实验室, 被卖给现有的企业进行市场化;但是高校实验室与企业之间在技术开发之前并没有任何联系, 企业往往是通过相关的文章或会议文集等正式途径获知该技术的。 (3) 专利技术发明于高校实验室, 被卖给由风险资本投资建立起的小企业进行市场化;这些企业一般规模都非常小, 其购买该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希望围绕着新技术将新企业创建发展起来;这些企业在获知专利技术之前一般与技术发明者之间没有联系。 (4) 专利技术发明于高校实验室, 并由此创建一个新的企业将技术进行市场化和出售技术;技术发明者或者作为新企业的创建成员之一与高校以外的其他人合伙创办企业, 或者独资经营以出售其发明成果, 并与高校分享收益。 (5) 专利技术最初产生于企业, 进而企业在该技术需要专家意见的方面进一步再寻求高校的援助。

Henry Etzkowitz在其研究中也做了类似的划分, 他根据高校参与其中的程度与形式将高校专利技术转化区分为3种方式[3]: (1) 专利技术产生于高校, 而由现有的企业对其进行开发和转化; (2) 专利技术产生于高校之外, 但在其被开发和转移的过程中需要运用高校知识来援助和支持; (3) 专利技术产生于高校, 并且技术发明者直接通过创建新企业来实现该技术的商业化。

以上两种划分, 都抓住了高校专利技术转化中最核心的大学与企业两者间的组织关联和转化过程。但这种划分, 更多的是一种外部组织上的描述, 未能从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内部性质和转化实质的角度来加以区分。

(三) 从性质和形式角度的划分

高校技术转移模式按照性质和形式可以划分为诸多种类, 并且随着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创新、发展和丰富, 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也在不断地增加。一般而言, 对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的划分较多采用的就是这种划分形式。表1分别对部分学者在这一角度上对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的划分做了归纳整理。

这种从性质和形式上的划分, 还可以列举出一些种类。这种划分虽然比较细致、形象和具体,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 这种划分的随意性较大, 一些模式的外延甚至有重叠交叉的部分, 彼此间的界限较难区分;其次, 其中的一些划分也并非完全处于同一层面之上, 因此可比性也较弱。

(四) 从参与主体、发展阶段和技术来源角度的划分

高校的技术转移涉及参与主体、阶段划分、技术来源等方面。技术转移的参与主体主要有高校、企业、政府、中介机构、投资机构等。技术转移的过程基本可分为3个阶段:技术开发阶段、技术推销阶段和技术应用阶段。技术起源主要有:高校 (技术提供方) 的已有技术、高校因企业 (技术接纳方) 提出而研发的技术[17]。根据参与主体、阶段划分、技术来源地不同, 可以把高校的技术转移模式分为点对点形态、点对线形态、点对面形态、点对体形态和多元化形态5种类型。点对点形态主要是指传统高校与企业直接合作模式, 以技术的提供方 (高校) 为一个点, 对应另一个点即技术的接纳方 (企业) , 即直接专利转化模式。点对线形态主要是指以大学为点对应技术转移的孵化过程, 此种模式的技术转移可以通过多种技术转移机构实现, 包括大学科技园模式、国家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模式、省 (市) 校研究院模式、校企联合研发机构模式、校企合作研究模式。点对面形态指在高校中设立类似中介性质的平台以促进技术转移的模式, 以大学为点对应着技术转移中技术接受方的整个层面, 既包括所有的企业、地区等, 也包括技术转移办公室模式、技术转移中心模式、技术转移公司模式、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模式、校企合作委员会模式、产学研基地模式。点对体形态是以大学的技术为起始点, 对应另一个成长的实体, 即因技术转移而新生的一个科技企业, 包括技术创业模式和师生创业模式等。多元化形态是指不局限高校一个点, 而是有外部主体协助进行转化的模式, 包括中介机构模式、投资机构模式、产业联盟模式、技术市场模式等。

二、我国高校专利转化主要模式分析

我国高校的技术转移机构结合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技术转移工作, 专利技术转化作为技术转移工作的一部分也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形式, 主要包括高校直接将专利技术转移给企业、高校成立技术转移机构进行专利技术转化、高校与地方政府成立合作机构进行专利技术转化、高校与企业联合成立合作机构进行专利技术转化、高校通过技术市场进行专利技术转化、高校通过大学科技园进行专利技术转化、高校通过国家工程中心进行专利技术转化、高校与企业合作研究进行专利技术转化、高校兴办独立企业进行专利技术转化、高校通过参与产业联盟进行专利技术转化、高校师生个人创办公司进行专利技术转化、高校通过中介机构或投资机构进行专利技术转化等11种类型。

通过对上述11种类型进行细分, 又可分为直接专利转化模式、技术转移办公室模式、技术转移中心模式、技术转移公司模式、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模式、省 (市) 校研究院模式、产学研基地模式、校企联合研发机构模式、校企合作委员会模式、大学科技园模式、国家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模式、校企合作研究模式、技术创业模式、产业联盟模式、师生创业模式、技术市场模式、中介机构模式、投资机构模式等18种模式。

笔者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13所高校的专利技术转化模式进行实证分析和对比分析, 总结出我国不同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既有共性之处也有不同特点, 具体如表2所示。

通过对上述13所高校的统计可以得出, 我国不同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既有相同之处, 也各有特色。其中13所高校均包括大学科技园模式、校企合作研究模式、技术创业模式。此外, 这13所高校还涉及师生创业模式、技术市场模式、中介机构模式、投资机构模式、直接专利转化模式, 但不是这些学校专利技术转化的主要方式, 因此不再赘述。12所高校涉及国家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模式, 该模式虽然比较普遍, 但只涉及学校某重点专业或领域, 直接给学校层面专利转化带动作用也不明显。11所高校涉及校企联合研发机构模式, 该模式对学校向企业进行专利技术转化推动效果较好。9所高校涉及省 (市) 校研究院模式, 对于推动学校和目标地区之间的专利技术转化有一定作用。9所高校涉及产业联盟模式, 特别是技术标准联盟和专利联盟, 目前正在成长为推动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新生力量。8所高校涉及技术转移中心模式、4所高校涉及技术转移办公室模式、2所高校涉及技术转移公司模式, 对高校专利技术转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是高校技术转移的主要模式。此外, 还有5所高校涉及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模式、2所高校涉及产学研基地模式、1所高校涉及校企合作委员会模式, 对于推动学校和目标地区之间的专利技术转化有一定作用。

三、高校专利转化成功模式共性因素和启示

通过我国及美国、日本、英国高校的专利转化模式进行研究可以发现:高校专利转化成功模式没有标准的模板, 每个学校有自己的特色, 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探讨和研究我国高校的专利转化模式, 应结合高校自身发展特点, 服务于高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因此, 我国高校的专利转化模式应当因校制宜。虽然我国高校没有标准的专利转化成果模式, 但通过研究不同高校的专利转化成功模式, 可以总结出不同转化模式的共性特征, 为高校在推动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 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

在高校设立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 是促进高校专利技术成功转化的前提条件。我国专利技术转化比较成功的高校, 一般都设有技术转移中心、技术转移办公室等专业技术转移机构, 级别设置比较高, 并通过单独或联合营造大学科技园、政府和高校联合机构、校企联合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机构、校企合作研究、校办企业、工程技术 (研究) 中心、中介服务机构、技术市场、产业联盟等方式建立通畅的专利技术转化平台和公共服务空间。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和多元化的配套服务机构, 为建立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提供机制保障。

(二) 配套的专利转化政策

配套合理的专利转化激励政策和专利转化扶持政策, 是推动高校专利技术成功转化的政策保障。我国专利技术转化比较成功的高校, 一般都建立了较为合理的专利转化激励政策和相当力度的专利转化扶持政策。这些政策的推行和落实, 不仅为高校内部的相关利益主体, 包括专利发明人、专利管理人员和院系等提供资金、设备和渠道上的保障, 而且为高校专利技术转化体系中其他主体, 包括企业、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提供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三) 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是促进高校专利技术转化体系有效运行的保障, 它包括高校内部和高校与外部机构之间的利益分配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涉及高校、院系、发明人及其他参与人员之间的利益分配, 这种分配机制既要保障发明人的合法权益, 又要调动其他利益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个层面涉及高校、企业、政府及中介机构之间的利益分配, 这种分配机制要求建立高效的合作架构, 发挥互补效应, 保障专利研发、申请和市场化的有序进行。

(四) 必要的研发投入和产出

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研发投入和产出, 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研发投入, 除了包括研究设施、研究条件、研究人员等基础条件, 还应以市场导向和企业需求为目的, 涵盖市场主体的参与。高校专利技术的有效转化还需要以必要的产出为保证, 以确保专利技术转化的可持续性。因此, 高校专利技术转化体系应综合考虑专利转化数量、专利转化额、专利转化率等涉及研发投入和产出的评价指标。

(五) 科学的专利管理和经营

科学的专利申请和管理, 是促进高校专利技术成功转化的基础和前提。高校专利技术转化应当贯穿技术研发、专利申请、专利管理、专利保护和专利应用的全过程, 而不仅仅是专利技术转化本身。科学的专利管理体制, 可以保证专利转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 以及整个转化过程的明确、有序和高效。因此, 评价高校的专利技术体系, 必须充分考虑其专利申请流程和专利管理体制。

(六) 明显的专利转化效益

高校专利技术最终目标是实现产业化, 同时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 转化效益是衡量高校专利转化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效益既包括直接效益, 也包括间接效益。直接效益主要体现在通过专利技术转化为高校创造的财富和对学科建设的贡献。间接效益主要体现在通过专利技术转化为高校竞争力、影响力和软实力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因此, 明显的专利转化效益是评价高校的专利技术体系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专利模式 篇2

1.2.3.4.5.保护技术点,同行或是他人不可仿冒。公司实力的展现,便于宣传,有利于销售。增加品牌的含金量,也是产品加价的筹码。可以申请东莞政府的资助,同时也可以申请科技企业,更有利于扩大市场。若没有申请专利保护,自主辛苦研发的技术被别人做为拿来主义。同时自已没有注册,他人都可以注

册,更甚者是反过来告侵权。

6.是一利无形的资产,是信誉的载体。

专利资助

一、国内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后每件资助1000元;外观设计专利授权后每件资助500元;国内发明专利每件的申请费、实审费在授权前按实际发生额给予全额资助,授权后再资助10000元。

二、获美国、日本、欧盟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每件资助50000元;在设有专利审批机构的其他国家或地区(港澳台除外)获授权的发明专利每件资助25000元;获得港澳台授权的发明专利每件资助10000元。同一件专利最多资助2个国家或地区。

三、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初审的发明专利具备专利三性的,即国际检索报告中显示专利同时具备新颖性、实用性、创造性的发明专利每件资助15000元。

四、同一资助对象一年专利申请资助总额不超过50万元;同一专利不能重复申请政府其它相关专利资助。

五 专利申请资助每年1月下旬和7月下旬各受理一次。

六、专利培育企业专利试点企业资助标准:专利培育企业每家资助5万元,专利试点企业每家资助10万元

七、专利培育企业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1件或实用专利3件或外观设计专利10件以上。

高通模式:强大专利网带来定价权 篇3

和固定专利费等,与授权厂商结成利益联盟。

高通一直是技术导向型公司的典范,并非其技术壁垒有多高,而是其商业模式令人艳羡,研发投入的高回报、产品生命周期的快速更替、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使得高通将技术直接转化为利润的效率极高,其“技术一利润”的利润产生链条与传统技术企业依托产品的“技术—产品—利润”方式相区分。

编织CDMA技术专利网,收购完善专利网,推动行业标准

成立于1985年的高通,1989年才找到发展方向,即用于无线和数据产品的码分多址(CDMA)技术,这一技术改变全球无线通讯的版图。

截至2007财年,围绕CDMA技术,高通在全球范围内共申请39300件专利,授权件数达12400,授权率高达31,55%。就地域来说,不管是申请数还是授权数,美国之外的专利数为美国国内的4,5倍。

不仅如此,高通积极收购技术互补的公司,消灭竞争对手。2006年,高通斥资8,05亿美元收购FlarionTechnologies,将OFDMA技术的人才和专利收入囊中。

高通还参与制定开放标准,将技术成果转化为行业标准,和所有市场参与者共享。目前,公司在负责提出和改进UMTS/WCDMA和CDMA2000标准的标准组织(分别是3GPP和3GPP2)中有广泛的参与和贡献。

广泛许可迅速普及技术应用,加速技术转化利润的速度

高通的许可大致有两类:首先是芯片许可,即ASIC(专用集成电路)许可;第二类是设备许可,包括用户设备许可、系统设备许可和测试设备许可。

广泛许可,即在公平合理、无歧视的条款上,向任何用户设备提供商提供其专利池中所有专利的许可,包括CDMA2000、WCDMA、OFCIM(A)和/或其他无线技术。同样,所有系统设备和测试设备供应商都被许可使用高通公司的专利,甚至芯片厂商也可以被许可使用执行标准所必需的高通公司专利。

在广泛许可机制下,不管是德州仪器(TI)、飞利浦、英飞凌和NEc等大型芯片供应商,或是LG、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大型用户设备商,甚至很多小型厂商(如0ption、Novatel等),都迅速掌握了高通技术,这种模式也使日本、韩国、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新进入市场的厂商以及小型的欧洲厂商受益,使它们能更快地将竞争性产品推向市场。

固定专利费,与生产商结成利益共同体;交叉许可,减轻“专利费堆积”负担

作为许可协议的一部分,授权厂商对所售产品向高通所支付的专利费率在协议期间不变,而不管高通专利网内的专利数量是否增加。实际上,专利权使用费率不及一部终端手机批发价格的5%,手机价格不断走低,但其费率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以来一直持平,而专利池中的专利和创新技术数量却急剧增长。而且,在许可协议中,往往包含“捕获期”条款,即授权厂商有权在一个标准的生命期内(而非协议期内,捕获期可能超过协议期),使用高通未来的核心专利和非核心专利;在大多数情况下,高通对新专利也不提高其全球的标准CDMA专利费费率。这种安排使高通公司和被许可方都可从中受益,一方面,被许可方可得到持续的技术改进,无须支付额外的专利费;另一方面,这些改进可提供更多的最终用户利益,因此刺激更多的产品销售。

高通还通过交叉许可,减轻芯片和软件购买方的“专利费堆积”(即累计支付的、多个专利持有人分别收取的专利费负担)。获得交叉许可的第三方授权高通制造、使用和销售其芯片和软件解决方案,芯片和软件购买方因而有权使用其他第三方专利,并根据第三方授予高通公司的专利许可的权利用尽机制,无需支付额外的专利费。

朗科能否成长为“高通”?

从表面上看,高通模式是朗科模式的高级阶段,依照同一种商业模式,朗科可以成长为“高通”。

实际上,真正区分二者的是定价能力,高通的定价能力远强于朗科,这是高通净利率(35%)远高于朗科(12,68%)的原因。首先,从专利网的覆盖面来看,高通的专利网覆盖整个CDMA技术,包括CDMA2000、WCDMA/OFDM(A),只要市场参与者进入遵循CDMA标准的无线通讯领域,就不能绕过高通的专利网;而朗科主要覆盖闪存盘技术,而对闪存盘之外的闪存主流应用领域的技术还不具备控制力,也就是说,市场主体进入闪存盘之外的主流应用领域,无需经过朗科的专利网。

其次,从专利数量的地域分布看,高通在美国地域之外的申请和授权数量都是美国本土的4~5倍,这令高通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专利保护;朗科国内和国外的授权数量才将近持平,离全球保护尚远。

再次,高通只是收取固定专利费,表面上看,专利数量在增加而专利费用不增加,这不划算。实际上,这是高通较强定价权的核心体现,固定专利费可以使高通免受授权厂商的销售业绩波动,并防止技术贬值(时间越久、技术越不值钱)。而朗科的专利技术按固定费率或者销售额比例收取,尚缺乏足够的定价权。

朗科能否成长为“高通”,取决于能否始终占据技术的高端,控制行业的核心专利技术,并不断提升专利网对相关领域的覆盖,并在更大程度上掌握定价权。

朗科中国创造的一个样本

朗科作为一家创新性企业,采取知识产权战略、人才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目前已建立了研发、专利和品牌三维一体的企业发展模式,并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维护自主知识产权和有效的专利运营,将知识产权转变成了可持续性的专利收益,从而开创了专利盈利这一新的商业模式。

专利盈利的商业模式对于中国的创新型公司而言,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在资金实力稍弱的情况下,创新型公司开发产品相对单一,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差,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企业的生命线。朗科一方面对自己的知识产权进行了保护,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传统渠道的销售费用,将更多的精力再投入到研发当中。

芯片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这对企业的快速反应速度要求较高,同时对企业的技术情报及知识产权信息、前瞻性技术研发的要求比较高,专利盈利的商业模式对企业的研发体系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同时,该商业模式的主要风险在于如何保证技术的持续领先优势,以及在相关产品价格下降的规律中保持较好的利润率。

此外,专利盈利对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要求比较高,需要有较健全的保护机制。

国外专利投资公司商业模式分析 篇4

由于专利的主要价值是一种排他权,专利以往都作为企业限制竞争对手的防御性工具,但专利投资公司将这种排他性全新的价值,通过将专利资本化使其逐渐变成一种进攻性工具。专利价值的变化以及专利投资公司的发展,对我国目前知识产权战略、专利管理和运用以及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专利投资公司现状

专利投资公司主要业务

20世纪末,专利投资公司出现并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类企业的发展而增加,据Patent Freedom统计,截至2011年1月1日,全球有380家NPE,且数目仍在增长。专利投资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专利授权和专利诉讼。

专利授权。专利授权是专利投资公司的重要收益来源之一,专利投资公司可以获得高额的专利授权费。有时还会与交易对手达成专利合作协议,在获得专利授权费用的同时获得交易对手所拥有的专利,并部分享有这些专利的授权费用。目前无法准确统计专利投资公司的专利授权数量及金额,但有资料显示,高智发明2010年的收入为7亿美元;阿卡西亚研究公司(Acacia Research Corporation)2010年的年度报告显示,该公司累积专利授权960次,2010年的31次专利授权费用超过13亿美元。

专利诉讼。据Patent Freedom统计,1985年以来,专利投资公司对超过5 000家不同经营类型的公司发起了4 000多起专利诉讼。

2005年以来,专利投资公司发起的专利侵权诉讼数量增长迅速,第15页表1是2006—2010年遭受专利投资公司诉讼数量最多的25家企业所面临的诉讼情况。电子和通信类企业所占比例最高,占比达84%;超过一半的企业为美国企业,且前十名中有7家来自美国。

2010年有超过2 600家企业遭受专利投资公司诉讼,较前三年的平均水平增长了48%(见图1)。

虽然我国企业不是专利投资公司的主要攻击对象,但随着企业国际化进程加快,企业遭遇专利侵权威胁或诉讼的可能性正在增加。表2给出近年来国外专利投资公司对我国企业发起专利诉讼的情况。

专利投资公司主要类型

根据专利投资公司的发展模式、专利来源及业务类型不同将其分为纯粹型(True Blue Trolls)、意外型(Incidental Trolls)、竞争型(Competitor Trolls)和发明型(Thinking Person’s Trolls)等几个类别。

纯粹型。纯粹型专利投资公司是专利投资公司的最原始状态,其主要的商业模式是通过收购个人或企业专利并利用这些专利提出诉讼,诉讼成功后与原专利所有者共同分享诉讼收益,这种模式与创业风险投资通过投资特定项目,并从项目的成功中获得收益有相似之处,但是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创业风险投资的行为关键是选择项目并对项目的运作提供指导,而专利投资的核心则是投资专利后成为司法诉讼的绝对主体。美国纯粹型专利公司最多,如高智发明及众多小型NPE。

意外型。意外型专利投资公司在发展过程渐渐不再继续从事原有产品的制造而专门从事专利投资或者其持有专利成为其获利的重要手段。例如柯达公司不从事软件行业,1997年收购王安公司软件部并成立伊士曼软件公司;2002年,以收购王安公司时继承的专利起诉Sun公司,两年后获得Sun公司支付的9 200万美元专利费用;2008年,柯达公司起诉三星电子公司和LG公司专利侵权,并为此获得9.5亿美元专利授权费用;2010年,柯达公司起诉苹果、黑莓制造商RIM专利侵权,虽然案件还未结束,但柯达公司CEO安东尼奥·佩雷兹(Antonio Perez)认为柯达公司起诉苹果和RIM的案件将为处于挣扎状况的柯达公司带来最多高达10亿美元的专利费用。从目前伊士曼软件公司的业务状况看,属于典型的意外型专利投资公司转变。

竞争型。竞争型专利投资公司是指:商业中竞争对手间为实现打击竞争者而通过购买特定专利对竞争对手发起专利诉讼,从而实现打击竞争对手目的。许多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竞争型专利投资公司的角色,如Broadcom(博通)诉Qualcomm(高通)案就是典型的竞争型专利投资公司行为,博通和高通在许多产品和服务方面存在竞争,2007年博通购买到一项专利(美国专利No.337-TA-543),并控告高通侵犯该专利。这种专利投资行为就是典型的竞争型专利投资公司的特征。

发明型。发明型专利投资公司不仅通过购买获得专利,自身对研发活动也有投入,通过对其拥有专利的授权、诉讼等方式营利,这类公司多数由科研机构发展起来。由于其对产业的不利影响相对较小且为专利产生进行了研发投入,因此产业界对其批评较少。

典型专利投资公司及其商业模式

阿卡西亚研究公司

阿卡西亚研究(Acacia Research Corporation)公司成立于1992年,其子公司拥有180多个专利组合,公司在99个技术领域的专利授权协议数量超过1 000个。阿卡西亚研究公司是一个典型的以专利侵权诉讼为主要业务的公司,且其子公司Acacia Technologies是一家纯粹型专利投资公司。该公司成立以来已经发起了近400起专利侵权诉讼,是发起诉讼最多的专利投资公司,诉讼对象包括微软公司、三星电子公司、雅虎公司等。阿卡西亚研究公司按照技术领域不同成立多家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在其领域内,利用其掌握的专利开展诉讼,这也是专利投资公司中较为普遍的商业模式,只是阿卡西亚研究公司这家NASDAQ上市公司做得更为成熟。表3列出部分阿卡西亚子公司提出的专利侵权诉讼。

高智发明

高智发明(Intellectual Ventures)的商业模式更加接近风险投资,该公司成立了三支功能不同的基金,所有的商业活动都围绕这三支基金开展,这与阿卡西亚研究公司围绕子公司开展业务的模式有很大差异。高智发明这种以基金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可能成为专利投资公司发展的主要方向。

高智发明在专利投资公司传统业务方面也做了探索:第一,专利保险是高智发明专利授权业务的衍生,企业通过向高智发明交付一定额度专利费用与高智发明结成专利同盟,高智发明以为企业提供巨型专利保护伞为服务内容,当企业面临专利侵权诉讼时,为其设计一个可绕开原告主诉专利的专利池,从而避开专利诉讼。据高智发明中国区一名高层人员介绍,在实践中,面临诉讼的公司通过购买高智发明的这种专利保险不仅可以绕开专利诉讼的专利池甚至会形成对原告主诉专利的反诉。第二,高智发明的借壳诉讼业务机制。高智发明在2010年之前没有进行过专利诉讼,公司更像是专门从事专利投资的风险投资公司。但实质上,公司却进行了“借壳诉讼”,即通过一个壳公司对企业进行专利侵权诉讼。最典型的案例是Oasis Research起诉Adrive案(见图2),表面上看高智发明并未涉及专利诉讼,实质上该公司通过一个成立仅12天的小型专利投资公司实现了“借壳诉讼”。

创智发明

韩国的创智发明(Intellectual Discovery)成立于2010年,是韩国政府和企业应对高智发明进入韩国的产物。该公司已经筹集大约700亿韩元组成创意资本基金,资本来源主要是国内的大企业(包括三星电子公司及LG公司)及投资人。

由于创智发明具有鲜明的政府背景,因此该公司的业务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专利孵化。除购买专利外,创智发明也通过孵化的方法获得专利,并为此设立了一支专项基金(Invention Capital)用来支持大学教授和研究人员发明专利,目前已与首尔国立大学就合作开发运作专利项目达成协议。

专利联盟。2011年,创智发明启动了一批专利联盟,以提高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专利的购买和管理能力。

专利诉讼咨询。创智发明成立以来一直为韩国企业、韩国海外投资企业提供专利诉讼咨询的义务。

我国专利管理运用现状

专利投资公司利用专利主动获得经济利益,是专利运用的全新模式。目前,我国的专利管理运用主要集中在专利代理等传统业务,专门的专利投资公司非常少。国外专利投资公司的发展也对我国专利市场发展提出了挑战。

政府缺乏对国外专利投资公司的应对措施

高智发明进入日本和韩国后,两国政府均出台政策禁止科研机构和高校向高智发明出售专利;两国已经或筹备设立专利投资基金。我国政府目前既未出台限制科研机构和高校向高智发明出售专利的相关政策,也未设立与高智发明形成竞争的专利投资基金。相反,还在很多高校鼓励高智发明设立基金,实际上是促使科研人员向高智发明出售专利。政府未立即采取应对措施,造成了我国专利大量被国外专利投资公司收购。

企业缺乏专利策略规划

国外很多企业都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控股公司,是企业专利运作专业化的一种表现。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搜索引擎检索结果中发现,国外多家企业所属的知识产权公司在我国申请专利。第18页表4为国外企业所属知识产权公司作为专利申请(专利权)人申请专利数目超过100项的企业情况。

相反,我国企业很少成立自己的知识产权控股公司,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仅申请发明专利就为27 034项,但并没有设立自己的知识产权公司,同样作为专利申请大户的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也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公司。

国内投资机构缺乏专利等无形资产的投资经验

中国的投资机构大多将目光集中在房地产、资源甚至农作物,很少关注无形资产,即便创业风险投资机构也较少关注无形资产项目,《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11》显示中国还没有专注于投资无形资产的风险投资机构。

我国专利管理和运用的发展方向的政策建议

完善专利管理运用法律体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指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要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大幅度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目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和《专利代理条例》已形成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框架,但对专利运用、管理的规定还较少。一些地方出台了有关专利管理的条例,如《江西省专利促进条例》,在专利创造、专利运用、专利保护和专利管理4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其中专利管理中要求申请政府资助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或者技术改造项目,申报政府资助科学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申报政府科学技术奖等情况下,申请人或申报人应向有关行政部门提交专利检索报告。2007年,太原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太原市促进专利转化办法》,在专利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中营造鼓励发明创造、加强专利转化及专利保护的法制环境。国家应尽快出台《专利管理条例》或完善《知识产权法》,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管理,进一步规范专利创造、转让和运用活动,营造健康的知识产权市场环境。

加强专利转移中介体系建设。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要求,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充分发挥技术市场的作用,建设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目前我国的专利中介机构以专利代理机构为主,还未形成专门的专利转移体系,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机构虽然发挥了专利转移的作用,但并不能满足我国的专利规模。因此应建立专门的、专业的专利转移中介机构,将专利创造和专利运用两者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有机结合。

专利申请须知和专利维权须知 篇5

一、什么是专利?

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它是国家专利行政机关依据专利法授予专利申请人在一定时间内对其发明创造成果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它是一种财产权,是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发明创造成果、独占现有市场、抢占潜在市场的有力武器。

二、为什么要进行专利申请?

一是为了保护发明创造的专有权,尊重发明人、设计人所付出的劳动,另一方面是为了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专利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价值具有商品性,并可以进入交换领域,这就要求有一种法律制度《专利法》,将这种发明创造及其价值进行保护。

三、专利的类型包括哪些?

我国专利法规定的专利类型有三种: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

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它又分为产品发明和技术方案的方法发明。产品发明是指一切以有形形式出现的发明,即用物品来表现其发明,例如机器、设备、仪器、用品等。方法发明是指发明人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是针对某种物质以一定的作用、使其发生新的技术效果的一种发明。方法发明是通过操作方式、工艺过程的形式来表现其技术方案的。

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实用新型专利只保护具有一定形状的产品,没有固定形状的产品和方法以及单纯平面图案为特征的设计不在此保护之列。实用新型专利及申请具有无需进行实质审查、审批周期短、收费低的特点。

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即产品的样式。它也包括单纯平面图案为特征的设计。

四、专利权的特点是什么?

1、专有性: 专有性也称独占性,指专利权人对其发明创造所享有的独占性的制造、使用、销售、和进口的权利。也就是说,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不得进行以生产经营为目的的制造、使用、销售、和进口其专利产品。否则,就是侵犯专利权。

2、地域性: 除签有国际公约或双边互惠协定外,指一个国家依照本国专利法授予的专利权,仅在该国法律管辖的范围内有效,对其他国家没有任何约束力,外国对其专利权不承担保护的义务。也就是说,一项发明创造只在我国取得了专利权,那么如果有人在别国制造、使用、销售该发明创造,则不属于侵权行为。

3、时间性: 指专利权人对其发明创造所拥有的专有权只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有效,期限届满后,专利权人对其发明创造不再享有制造、使用、销售和进口的专有权,这时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无偿使用该项技术。我国现行专利法规定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限自申请日起分别为20年、10年、10年。

五、什么样的发明创造才能获得专利权?

取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必需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

新颖性是指:①在专利申请提交到专利局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创造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②在国内没有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它方式为公众所知。③在该申请提交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实用新型由他人向专利局提出过并且记载在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

创造性是指:专利申请同申请提交日前的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

实用性是指: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能够在工农业及其它行业的生产中制造、或能够在产业上或生活中应用,并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1— 专利法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应当与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或国内公开使用过的外观设计不相同并且不相近似。

六、不给予专利保护的情况有哪些?

专利法规定对下列各项,不授予专利权:①科学发现;②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③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④动物和植物品种;⑤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

七、什么是现有技术?现有技术能否申请专利?

专利法实施细则中的“现有技术”一词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或者以其它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专利局提出过申请的技术。这和专利法中所称的“已有的技术”是同一概念,也包含说明书所指的技术背景。现有技术,不再具有新颖性,因而不能申请专利。

八、什么是职务发明非职务发明?发明人、设计人和专利权人有什么关规定?

职务发明:发明人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发明创造;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包括资金、设备、材料、或不公开的技术资料等)完成的发明创造;退职、退休或调动工作一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和专利权归单位所有,但单位应给予发明人奖金和报酬。

非职务发明:职务发明以外的发明为非职务发明。其专利申请和专利权归发明人个人所有,几个人共同完成的,归几个人共有。

发明人、设计人: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重点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在发明完成过程中,帮助进行一般性的测试、试验、加工、计算或资料整理以及进行领导和后勤支持工作的人员不是发明人。

我国专利法规定:专利申请或专利权可以有偿或无偿转让、或继承。(而专利技术转让只是使受让方在规定的范围内有权使用该专利技术)。

专利权人:是某项专利这一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即为该项专利的专利权人。

九、什么是专利代理?

依照专利法的规定,专利申请人或其他当事人可以委托专利代理机构向专利局申请专利或办理其他专利事务。专利代理机构配有专利代理人。专利代理人是经过专业培训,通过考试,并在专利局登记的、专门从事专利代理业务的人员,是既懂技术又懂有关法律的专家。专利代理人办理的业务有:①为专利申请提供咨询;②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申请专利的各种手续及各项事务办理;③代理专利无效宣告程序中的各项事务;④为技术转让中的有关专利的问题咨询;⑤行专利检索及专利技术的鉴定工作;⑥其他有关专利事务。

十、专利从申请到授权要经过那些程序? 依据《专利法》,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批程序包括:受理、公布、实审以及授权5个阶段,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申请不进行早期公布和实质审查,只有3个阶段。

(1)受理阶段。专利局收到专利申请后进行审查,如果符合受理条件,专利局将确定申请日,给予申请号,并且核实过文件清单后,发出受理通知书,通知申请人。

(2)初步审查阶段。经受理后的专利申请按照规定缴纳申请费的,自动进入初审阶段。

(3)公布阶段。发明专利申请从发出初审合格通知书起进入公布阶段,如果申请人没有提出提前公开的请求,要等到申请日起满15个月才进入公开准备程序。如果申请人请求提前公开的,则申请立即进入公开准备程序。申请公布以后,申请人就获得了临时保护的权利。

(4)实质审查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公布以后,如果申请人已经提出实质审查请求并已生效的,申请人进入实审程序。如果申请人从申请日起瞒年还未提出实审请求,或者实审请求未生效的,申请既被视为撤回。

在实审期间将对专利申请是否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以及专利法规定的其它实质性条件进行全

—2— 面审查。经审查认为不符合授权条件的或者存在各种缺陷的,将通知申请人在规定的时间内陈述意见或进行修改,逾期不答复的,申请被视为撤回,经多次答复申请仍不符合要求的,予以驳回。实审周期较长,若从申请日起两年内尚未授权,从第三年应当每年缴纳申请维持费,逾期不缴的,申请将被视为撤回。实质审查中未发现驳回理由的,将按规定进入授权程序。

(5)授权阶段。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以及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未发现驳回理由的,由审查员作出授权通知,申请进入授权登记准备,经对授权文本的法律效力和完整性进行复核,对专利申请的著录项目进行校对、修改后,专利局发出授权通知书和办理登记手续通知书,申请人接到通知书后应当在2个月之内按照通知的要求办理登记手续并缴纳规定的费用,按期办理登记手续的,专利局将授予专利权,颁发专利证书,在专利登记簿上记录,并在2个月后于专利公报上公告,未按规定办理登记手续的,视为放弃取得专利权的权利。

十一、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1)专利权人有以下权利:①制造权,②使用权,③许诺销售权,④销售权,⑤进口权、⑥标记权、⑦转让权、⑧许可权、⑨质押权、⑩起诉权。

(2)专利权人有以下义务:①充分公开其发明创造,②积极实施其专利,③不得滥用专利权,(如针对无效或终止的专利许可他人实施、控告别人侵权、在制造销售的产品或者产品包装上继续打印专利标记等等。)④按时缴纳年费。

十二、何谓无效专利?专利被无效后会造成什么法律后果?

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专利权无效的专利为无效专利。被宣告无效的专利权视为自始不存在,即根本没有这个专利。

十三、何谓专利权的终止?专利权终止后会造成什么法律后果?

专利权的终止是指专利保护期限已满或因某种原因使专利权失效。主要有三种情况:(1)没有按照规定缴纳年费,导致专利权提前失效;(2)专利权人以书面声明放弃专利权,导致专利权提前失效;(3)专利法律保护期届满,专利权即行终止。专利权终止后,则原专利不再受专利法保护,不再具有法定的垄断性,该专利技术即进入公知领域,社会公众可以随意无偿使用。

十四、涉及专利的纠纷和违法行为有哪些?

根据我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涉及专利的纠纷和违法行为有下列几种:(1)专利申请权或专利权归属纠纷;(2)专利侵权纠纷;(3)在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后,专利权授予前,使用发明而未支付费用的纠纷;(4)关于转让专利申请权或专利权的合同纠纷;(5)关于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奖励和报酬的纠纷;(6)关于实施强制许可和许可使用费的纠纷;(7)发明人、设计人资格纠纷;(8)诉前申请停止侵权、财产保全;(9)冒充专利行为;(10)假冒他人专利行为。

十五、什么是专利侵权?侵权人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专利侵权一般是指在专利权有效地域和有效期内,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的行为。具体的说,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的行为,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行为;或者外观设计专利权被授予后,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制造、销售、进口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行为,属于专利侵权。

侵权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1)停止侵权;(2)赔偿损失。

十六、假冒专利行为有哪几类?假冒专利行为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假冒专利行为也属于专利侵权行为。假冒专利的,除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外,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公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四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 下列行为属于假冒专利的行为:

(一)在未被授予专利权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专利权被宣告无效后或者终止后继续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或者未经许可在产品或者产品包装上标注他人的专利号;

(二)销售本条第(一)项所述产品;

(三)在广告或者其他宣传材料中,将未被授予专利权的技术或者设计称为专利技术或者专利设计,将专利申请称为专利,或者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公众将所涉及的技术或者设计误认为是他人的专利技术或者专利设计;

(四)伪造或者变造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者专利申请文件;

(五)专利权人制造的专利产品投放市场后,未经专利权人许可,故意制造、销售与该专利产品相同的产品,使公众误认为是该专利产品;

(六)其他使公众将未被授予专利权的技术或者设计误认为是专利技术或者专利设计,将所涉及的技术或者设计误认为是他人的专利技术或者专利设计的行为。

专利权终止前依法在专利产品、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在专利权终止后许诺销售、销售该产品的,不属于假冒专利行为。

十七、发生专利纠纷通过何种渠道解决?

发生专利纠纷后有以下解决途径:一是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二是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的,专利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请求专利管理机关处理。

对于专利侵权纠纷、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归属纠纷、职务发明人奖酬纠纷、在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后专利权授予前使用发明而未支付费用的纠纷、发明人或设计人资格纠纷等,既可以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请求当地知识产权局调处。关于转让专利申请权或专利权的合同纠纷、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纠纷、关于实施强制许可和许可使用费的纠纷、诉前申请停止侵权、诉前申请财产保全等均需到人民法院起诉。

通过专利管理机关调处专利侵权纠纷,手续简便,周期较短,处理起来直接快捷,同时,专利管理机关有一批既有较强专业知识,又熟悉法律的执法人员,并且在长期的专利执法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有利于纠纷的尽快解决。

十八、发现假冒他人专利或者冒充专利行为,通过何种渠道解决?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人假冒他人专利或涉嫌冒充专利,都应当向当地知识产权局举报,由知识产权局对违法行为人进行查处;对假冒他人专利行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十九、专利纠纷的诉讼时效是多长?

请求处理专利纠纷的诉讼时效为2年,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之日起计算。在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调处的专利纠纷中,大多数情况是以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之日作为时效的起算日。例如以授权公告日起算,因为专利公报公告的法律事实,可以作为推定其`应当得知`的条件,而不管当事人实际上是否得知。因此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要及时行使自己的请求权,以免丧失胜诉权。

二十、怎样请求专利管理机关处理专利侵权纠纷?

(1)请求专利管理机关处理专利侵权纠纷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①请求人是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 ②有明确的被请求人; ③有明确的请求事项和具体事实、理由; ④属于受案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的受案范围和管辖; ⑤当事人没有就该专利侵权纠纷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一项所称利害关系人包括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专利权的合法继承人。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中,独占实施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可以单独提出请求;排他实施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在专利权人不请求的情况下,可以单独提出请求;除合同另有约定外,普通实施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不能单独提出请求。

(2)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专利侵权纠纷的,应当提供专利侵权纠纷处理请求书,并且按照被请求人的数量提供请求书副本。请求书应当记载以下内容:①请求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委托代理人的,代理人的姓名和代理机构的名称、地址;②被请求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③请求处理的事项以及事实和理由。

有关证据和证明材料可以以请求书附件的形式提交。请求书应当由请求人签名或盖章。

—4—(3)请求专利管理机关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处理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鉴定结论等。书证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证明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有权提出处理请求的依据,如:专利证书、专利申请文件、交纳当年度年费的收据复印件,专利实施许可或专利权转让合同书等;二是证明侵权方实施了侵权行为。物证主要是侵权产品,它是十分重要的证据,无法提供侵权产品的应当提供相应的照片资料。

二十一、专利管理机关解决专利侵权纠纷的程序有哪些?

(1)对于符合立案条件的专利侵权纠纷请求,专利管理机关在收到请求书之日起7日内立案并通知请求人,同时指定3名或3名以上单数承办人员处理该专利侵权纠纷;请求不符合条件的,专利管理机关在收到请求书之日起7日内通知请求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2)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请求书及其附件的副本送达被请求人,要求其在收到之日起15日内提交答辩书一式两份。被请求人逾期不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专利管理机关进行处理。

(3)被请求人提交的答辩书,专利管理机关在收到之日起7日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请求人。(4)专利管理机关根据需要依职权调查收集有关证据。

(5)专利管理机关根据案情需要决定是否进行口头审理,并至少在举行口头审理的3日前让当事人得知进行口头审理的时间和地点。

(6)专利管理机关根据请求人和被请求人的意愿进行调解,不同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的,由专利管理机关做出处理决定。

二十二、专利侵权纠纷中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1)对专利权本身要正确评估。专利管理机关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结果的胜与负,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专利权人手中的专利权是否无懈可击,即专利权是否安全有效。因此,专利权人应当对自己专利权的专利性重新进行分析、评估,对该发明创造的专利性强弱做出判断,切不可因为自己已经获得专利权就认为一定胜券在握,如果是这样,在侵权处理中一旦该专利权被反诉无效,将会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还可能造成在处理过程中败诉。

(2)可以尝试侵权警告手段。在提起专利诉讼前,专利权人向侵权方发侵权警告,这在我国专利法中并无规定,但在现实生活中却被经常使用,而且还常取到较好的效果。要切实做好警告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必须在对侵权认定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专利侵权纠纷的特殊性是由于专利权是技术与法律结合的产物,请求人如果不是很熟悉法律及技术,最好是请专利代理人或有专利代理资格的律师帮助,再向有处理专利纠纷职能的部门请求处理或起诉,以免走弯路,浪费人力、物力。

专利模式 篇6

国内银行卡“换芯”进程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上海市信息委经济信息化处处长蔡伟杰透露,“换芯”工作的方案制定已经基本完成,将于下月底递交上海市政府审议,如果审议通过,上海将于今年上半年展开银行卡的“换芯”工作。

所谓银行卡“换芯”,即将现在使用磁条的银行卡改换成使用IC卡的银行卡,也就是EMV迁移。蔡伟杰1月17日在参加“2005年信用卡发展论坛”时表示,上海今年将启动EMV迁移和金融税控收款机推广两大试点工作,其中EMV迁移方案的制定已经接近尾声,而与之配套的商户所用POS机的改造,将争取在2006年前完成,以赶上国际EMV迁移的步伐。据了解,上海EMV迁移工作的前期,极可能采用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试点则采取按行业试点与按地域试点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刘燕玲)

中国DVD专利费再增2.5美元

据悉,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与动态图像专家组(MPEGLV)的专利谈判近日基本结束。尽管协议尚未最后签署,但专利费用谈判的空间已经非常小,今后中国的DVD制造企业可能还要在现有专利费基础上再交2.5美元,达到22美元之多。这是涉及DVD产品基础功能的最后一项专利。

尽管专利费用根据各个企业的产量、缴纳方式而有所不同,但随着利润率的逐步降低,缺乏核心技术的国内DVD企业仍然不堪重负。我国年产DVD6000万台,其中出口达4500万-5000万台,一年的专利费至少7.2亿元人民币。因为专利费的打压,我国原有的100多家DVD企业到2004年只剩下20多家。因此,中国DVD也开始试图减轻压在自己头上的“专利费大山”,一些DVD企业委托香港的无锡多媒体有限公司在美国发起了诉讼,但是胜负难以逆料。(甄荣军)

手机短信探索新模式

1月18日,由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信产部电信研究院、中国联通、中国移动联合发起的 “短信网址联合信息中心”宣布成立。据了解,该中心将建立统一的端口号、根数据库,在手机上设置一个根目录位置,人们只要利用手机上专门的按键就可以直接使用短信寻址服务了。利用短信这一便捷手段为行业用户和企业用户在手机上建立网页,是移动运营商发展短信的新思路,这一商业模式的创新对移动产业来说意义重大。

专利模式 篇7

专利信息作为记在人类智慧创造成果的载体,是世界上数量最大的信息资源之一[1]。专利信息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而日益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专利信息服务满足企业专利情报需求,帮助企业搜集行业内企业的专利信息;通过专利分析来评估与预测未来的计划与发展;分析专利权利等[2]。

美国专利咨询行业相对成熟,一方面由于美国的大学、发明家、大型企业、以及专门的研发实验室提供大量的专利,而大型企业、主题专家、风险投资者们积极地应用专利;另一方面由于美国通过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一个公平竞争、规范运作的咨询市场。尽管欧洲同样有着丰富的“知识产权生产商”和“知识产权利用商”,但多数的“知识产权生产商”对专利能带来的机会缺少认识。从行业构成看,国外咨询机构可分为:以为政府部门提供新兴技术和行业发展方向与前景,对重要课题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等为主的政府决策咨询机构;以协会或科技部门为后盾,一方面面向企业提供咨询,另一方面参与市场投资兼有投资功能的咨询机构;以大学的专利技术推广部门进行技术转让为主的咨询机构;纯盈利性咨询机构。

与国外相比,我国专利信息服务行业起步较晚,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庞大,但对专利信息的利用存在障碍[3];咨询市场尚在培育中。目前国内专利信息服务主体模式主要有:

(1)隶属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决策咨询机构。

(2)专利文献收藏单位。

(3)高校内的科研院所。

(4)以信息咨询为职能进行软科学研究的情报信息机构。

(5)民营信息咨询服务公司。

这些模式,目前以提供搜集行业和具体企业的专利信息以及评估与预测行业或企业的技术发展趋势的服务所占比重较大,而以专利信息分析为主的信息服务相对较少;同时,这些专利信息服务机构深入中小企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从而为企业提供切合企业发展模式的专利信息咨询服务还做得不够[2]。

综上所述,我国的专利信息服务在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及服务内容、服务技能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差距,使得我国目前的专利信息服务缺乏创新和竞争能力,不足以与客户共创价值。专利信息服务迫切需要对服务创新模式、过程、技术及组织管理进行科学的研究,以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优质服务。

随着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全球的服务业正经历着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核心,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知识服务、智能服务的迅猛发展,正在为服务创新提供有力的工具和支撑环境,服务业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端和战略性产业。以此为背景,IBM公司率先提出了“服务科学”的概念。“服务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复合交叉型学科,是计算机科学、运筹学、工业工程、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集成。它不仅研究战略、结构、运作、营销,还研究服务需求、服务产品、服务定价、服务品牌等。服务科学对专利信息代理机构服务创新具有指导意义。

2 面向服务科学的专利信息服务创新模式

2.1 创新服务

创新离不开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需要有良好的运作环境。图1给出了创新服务的分类模型。

模型中创新服务可归于三类: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组织模型创新[4]。它根据服务的广度,将其划分为:孕育(创新的构思阶段)、发展(模型的识别)和部署(开发原型和定义产业化过程)三类。金融资源作为创新的辅助手段,参与到服务活动中。根据服务的深度,将服务分为信息、协助和积极参与服务供应三个层次。

根据分类模型,对专利信息服务进行分类,其结果如表1所示。

我国现有专利服务机构,目前的服务多集中在信息服务上。若要更好地帮助企业自主创新,专利服务机构需强化专利分析功能,同时结合企业实际提供创新协助,并提供更多商业化的服务。

2.2 组织模式创新

专利信息服务机构帮助企业自主创新的同时,自身也不断实现创新,扩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创新并不是逻辑思维的结果,尽管其结果与逻辑结构密切相关。”创新系统模型合成定义了创新的核心元素,它们的行为相互交互。其中,领导与管理提供灵感,做出决策,并组织发展过程;战略定位连接创新战略与公司的目标、策略和任务;创新过程定义了创新的主体、对象、时机和方法;组织与人员具体定义规范,提供基础设施、渠道、资源,驱动创新;度量为创新系统提供指导和控制;组织文化则决定了上述因素的行为和交互。

要持续地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有三个方面需要考虑:文化-允许个人或团队发挥想象,谨慎行事,去追求,创造和引入创新解决方案;过程-使职能团队能为了共同目标有效操作和协作的商业过程和实践,以及一套创新方法和工具;结构-使能跨职能合作的组织结构和支持技术。下面结合这三方面,介绍几种支持创新的组织模式,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目标和复杂性,组织结构是虚拟的非正式的,涉及的人员仍属于传统的职能部门。

2.2.1 创新项目团队

这是一个多学科的虚拟团队,它们在一段时期内同时工作———识别创新的机会或完成特定项目。团队由不同职能人员(客户需求、研发、市场营销、品牌管理、制造、渠道管理、销售或外部赞助业务单位等),或有着不同层次和角度的人(决策者、主题专家和实现者),以及不同思想的人(战略思想家以及业务思想家)组成。

2.2.2 专家网络

组织内部通常有一些特殊专长或知识的人,他们平时并不常交流,然而,可在“活动”的基础上汇集这些专家解决具体问题。随着这些专家互相之间积极地交互,专家网络可能演变为实践社区。有时,组织外部的专家可形成外部咨询委员会。

2.2.3 共享服务组织

一些企业建立企业级的功能群体提供专门的服务(如企业市场营销、企业市场研究、研发中心),作为业务单元对应职能的资源。这些团队往往提供业务能力以外的专门技能他们可以不断进行研究(扫描新兴技术,大型趋势分析),或与第三方资源寻求合作。这些共享服务团队与业务部门紧密合作,以便他们能提供明确的价值,同时他们对业务活动进行尝试和探讨。

2.2.4 创新实践社区

实践社区是一个自管理、多学科的虚拟社区,侧重于围绕特定主题(创新)学习,创造知识和能力。其目标之一即收集“隐性知识”成为可以利用的,组织内能获取到的“显性知识”。依赖在线协作工具和技术平台的支持,创新实践社区可以分享以下信息:市场研究,消费者观察,工作进展设想,具体的新产品和概念,过程,模板等。随着时间推移,社区目标,形式和参与层次将会变化,从最初的信息交流,到各成员之间实际协作。

2.2.5 创新理事会

由不同职能部门的高级人员组成(如企业创新的发起者,研发,行业主管,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创新理事会的角色是确定商业冒险的优先级,赞助并支持企业进入新的领域。“冒险团队”(或个人)并缺乏资金支持的想法或商业概念提交给理事会,理事会提供反馈,资助那些最有前途的商业冒险,或提供各种资源和便利以引入外届的支持力量等。

2.3 服务流程创新

法律保护的知识资产,包括知识产权,是商业成功的根本。企业在部署创新战略时,知识产权战略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包含知识产权的开发、知识产权的保护、市场观察和知识产权交易四部分[5]。

知识产权开发负责计划与实现知识产权,引导创新环境,激励员工;知识产权保护包含法律保护、商业机密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纪律措施等;知识产权交易涉及知识产权的获取与出售、衍生产品、联合开发、许可机会等;市场观察则识别市场机遇、竞争对手等。

提升服务意识,提高服务品质是专利服务机构服务社会的宗旨。实现这个宗旨离不开方法。图2给出了创新服务管理的体系结构。

首先识别出新的服务,然后根据需求特征定义该服务,使服务制度化,并支持服务的部署和操作,通过收集服务实践资料,对服务进行规范。这一过程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服务规范化包含服务方式、服务方法、服务内容、服务支持的标准化。企业可根据服务实践,总结出最有效的服务模式,定义服务的参与者、服务的实践活动、服务的具体表现形式、服务的人员、设备配置,服务的时间节点等。为保证服务品质,可结合时间节点定义与用户的交互活动。

专利信息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专利服务,可在企业创新过程的各阶段帮助企业,具体服务包括知识产权培训、专利获取、专利分析、法律援助等。为提高服务品质,信息服务机构可实践中定义基本服务流程,建立服务扩展机制,规范服务方法与步骤,拓宽服务形式,强化服务意识。

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差异性等特点决定了服务模式、服务方法、服务手段不可能一成不变。为提高服务创新意识,保障服务品质,信息服务机构可在服务管理中引入业务流程管理的思想,指导服务创新并迅速响应这些创新。

3 结论

综上所述,把服务科学这一新的学科应用于专利信息转换服务工作中,将会有助于专利信息服务机构进行系统性的创新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从而实现全方位地协助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帮助他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专利信息服务机构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对加快科技成果的转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荣波.对专利信息服务四大矛盾的思考[J].中国发明与专业,2007,(5).

[2]刘启强,夏立新.试析我国企业专利信息咨询服务[J].中国信息导报.2007,(1).

[3]赵勇.中小企业专利信息利用中的障碍研究[J].现代情报,2004,(11).

[4]INSME Project.Classification model for Innovation Services,2006,3.

专利模式 篇8

(1)隶属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决策咨询机构。

(2)专利文献收藏单位。

(3)高校内的科研院所。

(4)以信息咨询为职能进行软科学研究的情报信息机构。

(5)民营信息咨询服务公司。

X网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展研究中心下属某企业投资开发的,以专利信息服务为核心,集合技术转化、产学研、电子商务等服务为一体,为企业创新提供专利技术支撑和增值服务的平台。

1 网络营销模式分析

1.1 在线检索分析

X服务网为企业提供在线免费专利检索和在线分析功能,帮助企业利用专利信息。它检索速度快,检索方式全面,用户输入方便,检索结果内容全面。X服务网服务内容丰富,其专利信息查询为企业提供如下服务:掌握企业行业技术全貌和发展动态;确定研究方向;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确定市场方向,找到新的产品应用领域;及时申报专利;引入专利;避免侵权。

目前企业在专利检索中遇到的问题有:检索复杂,对使用者要求较高;查阅全文困难,响应速度慢;数据量大信息分散,收集、整理困难;委托专门机构检索,需要上门,不方便,收费高;缺乏根据企业技术特征为所有技术人员提供专利信息服务的工具。通过体验国内外相关网站专利在线检索服务,得出表1的X服务网与国内外专利服务网的在线检索服务性能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X网在检索的范围,检索的速度以及检索的方式,专利信息的显示和对用户的友好度上都有明显的优势。但对比也发现X网在检索结果排序和在线统计分析上有待加强。X网在检索结果排序上较单一,其在线分析需要用户自定义分析参数,用户输入较繁琐。据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在检索结果的排序方面:依据内部计算相关度、或定义一些用户可能关心的指标,让用户可选排序方式;提供同族、同类专利检索。

(2)在在线分析方面:可以考虑定义针对不同类型的分析,定制分析模板,而不需要用户重复设置;支持分析图形的导出以及分析报告的多样性生成;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定性分析(如竞争对手分析、专业技术领域分析,发明人分析);针对系统分析功能对用户提供免费培训或提供在线自学习功能;加强分析功能,增加、扩展专利分析能力,对专利的数据进行二次加工,深挖掘所包含的信息,给用户提供更准确、更有针对性的信息;提供专利分析报告的生成功能。

1.2 网络服务平台分析

X网是一个为企业创新提供专利技术支撑和增值服务的平台。它拥有强大的检索功能、查全率和查准率;服务内容几乎包含了所有专利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它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交流平台。表2对佰腾网与国内外其它相关网站从开发技术环节进行了对比分析。

从表2对比可以看出,虽然X网业务面广,但是网站平台本身没有凸显出宣传媒介以及服务的优势,联系网站的推广与优化。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网站目录结构与公司业务内容之间不匹配。

(2)网页内容重复,功能模块分散没有体现网页功能主题。

(3)网页用户操作较繁琐。

(4)网站内部数据库存在不一致性。

据此,给出的优化建议如下:

(1)修改网站模块结构,突出网站业务功能;增加网站导航以及网站地图;修改网页内容分布,相关主题内容放在同一页面,减少页面中内容的冗余度。

(2)改进网页关键字、标题、链接等设置,提高搜索引擎排名为每个网页重新设置关键字, 每个页面设置标题,采用文章名、分类名、网站名的格式。

(3)改进网页编码,精简网页内容。

(4)可考虑参与网络搜索引擎推广等推广计划。

2 网站营销推广

2.1 病毒性营销方法

病毒性营销方法并非传播病毒,而是利用用户之间的主动传播,让信息像病毒那样扩散,从而达到推广的目的。病毒性营销方法实质上是在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免费服务的同时,附加一定的推广信息。X网推出的免费产品业务体验以及专利速递,通过专利速递可以免费下载200条专利来体验专利速递,企业可据此向用户推出一定量的合适信息,扩大企业影响。

2.2 论坛推广

通过在论坛每个版粘帖广告,或者将网站地址加在签名里疯狂刷屏的方式进行论坛推广既耗费精力且效果也不见得好,可能被论坛管理员视为垃圾贴而删除。和同类专利服务机构没建立论坛相比,企业已在X企业专利网站上建立了自己的论坛,但仍建议企业宣传人员将他们网站上的各种文章做成链接形式,分类放好,一次性贴在各个论坛上,这样既能给某些需要的人带来方便,同时又不会因为过于直白的广告而被删贴,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2.3 网站资源合作

资源合作营销是一种相互之间资源互惠互利的合作推广方式,具体方法有:

(1)友情链接资源合作营销

为了提高网站浏览量,可加入友情链接交换队伍,相互推广。还可参与交换链推广,由一些网站同时申请友情链接,批量交换链接,批量合作。X服务网在这个方面表现突出,有较多友情链接放在首页等网页的下方。但这样做也存在不足,不仅占用较大空间,而且操作不灵活。国内外一些专利服务网站用一个网页专门用来显示链接,有效避免了上述缺点。

(2)网站资源合作营销

网站联盟资源是一些网站推出新的频道栏目,为了更好的打开频道栏目市场,采用提供站内资源的方式,通过注册申请放至调用代码,或者绑定域名,在帮别人推广频道栏目的同时,也丰富自己网站的资源。常见网站联盟资源合作有:新闻资源合作、电影视频资源合作等。在这方面,X网开辟了共建频道,拥有较多的合作伙伴,相比同类网站具有较大优势。

(3)信息推广合作营销

信息推广,可以通过同行业中几家公司合伙做一个网页,然后分别把自己的广告放置在网页中,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不但节省了费用,而且实现了竞价广告。在这方面X公司与省教育厅科技和产业处、省高校科技发展中心共同开发了校果网,已经走在同类网站的前面。

(4)广告资源合作

网站主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广告主,一部分是网站主,广告主可以投放广告,网站主可以申请广告,相互获利。

(5)媒体信息合作

一些网站协同合作,把自己的新闻内容相互共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内容相互合作。

(6)广告互换

所谓广告互换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广告媒介,互为对方发布广告而不产生广告费用的往来的广告。广告互换除具有所特有的免费优点外,还具有真实性、即时统计和网络基础面广等特点。通过这种资源合作,最终实现共赢的目标。X服务网可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实现广告互换。

(7)博客营销

注册各大站点的博客,博客名由自己的博客网站名和网址组成。明确关键字,在文章中附上网站的超链接。通过加快文章更新速度提高点击量和搜索率,以提高搜索引擎的权重,达到提高网站排名的目的。

2.4 Email营销

研究表明,80%的互联网用户在36小时内会对收到的电子邮件作出答复,而在直接邮寄(简称直邮)活动中,平均答复率仅为2%。同时,与在线营销的其他方式相比,电子邮件不仅能够建立起与客户的联系,而且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并且,其所花的费用仅是直接邮寄所花费用的一小部分。

Email营销是在用户事先许可的前提下,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目标用户传递有价值信息的一种网络营销手段。Email营销有三个基本因素:基于用户许可、通过电子邮件传递信息、信息对用户是有价值的。三个因素缺少一个,都不能称之为有效的Email营销。基于用户许可的Email营销与滥发邮件(Spam)不同,许可营销比传统的推广方式或未经许可的Email营销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可以减少广告对用户的滋扰、增加潜在客户定位的准确度、增强与客户的关系、提高品牌忠诚度等。常用的许可Email营销有八种模式:顾客关系E-mail、企业新闻邮件、提醒服务/定制提醒计划、许可邮件列表、赞助新闻邮件、赞助讨论列表、鼓动性营销、伙伴联合营销。

但许可Email营销也有自身的障碍,美国某机构曾对一些企业的许可Email营销的一次调查结果。这些被调查的公司都建立了数量达100万~500万之多的邮件列表订阅数,其中54%的营销人每天发送。在电子邮件内容方面,62%的邮件是促销内容,54%的邮件属于发给直接消费者的B2C促销邮件,而46%属于新闻通讯。大部分被调查者希望实现邮件内容的个性化特色。目前58%的公司在邮件个性化水平上仅限于问候称呼等方面,31%的公司可以做到在邮件主题实现个性化。

目前国内的E-mail营销处于一个初期的阶段,大家已经对E-mail营销有了初步的认识,日常的商务中已逐渐应用E-mail营销。但由于对E-mail营销缺乏充分的认识,导致营销行为具有盲目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X公司可以在获得用户赞同、加深个性化服务、了解许可水平、开展提醒服务、扩展 鼓动性的 应用、采用交叉品牌/交叉商业计划、投资的绩效评价和回报和改进“频率”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Email营销。

3 结束语

论文例结合我国专利信息服务的现状,广泛调研国内外的专利服务网站,为国内某专利服务机构X专利服务网网络营销模式提出了一些营销对策。对策充分利用国际服务科学的最新理念,结合该企业和国内中小企业的特点,达到提高该平台和专利网站的服务功能、服务能力和服务手段等目的,从而实现全方位地协助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帮助他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吕荣波.对专利信息服务四大矛盾的思考[J].中国发明与专业,2007,5:95-96.

[2]赵勇.中小企业专利信息利用中的障碍研究[J].现代情报,2004.

专利模式 篇9

1 专利信息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1.1 创新驱动战略中的第四种竞争力

作为继资本、技术、人才之后的第四种核心竞争力, 专利信息的深度挖掘和应用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其一是专利中的“专”业性、“专”有化知识对理论创新的引导功能;其二是专利实施后产生的高额“利”润;其三是专利信息作为竞争性情报对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力量。

专利作为显性科技信息的一种形式, 囊括了全球90%以上的最新技术情报。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估算, 如能将企业产品的研发建立在有效搜集、分析、集成专利信息中可挖掘、可集成知识的基础上, 可使企业研发周期平均缩短60%, 节约研发经费40%[1]。2013年我国发明专利拥有量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划分的35个技术领域中, 虽已有21个占据优势, 但是在新兴产业领域依然面临知识产权瓶颈的挑战[2]。随着专利信息中新知识挖掘作为科技信息工作的重要分工的崛起, 专利信息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广泛重视, 正在成为战略新兴产业抢占制高点的策略选择。挖掘专利信息中的知识, 无疑已成为科技信息研究机构工作调整的重点内容。

1.2 专利信息的竞争性情报属性

专利分析与专利知识挖掘是将专利中的知识转变成竞争性情报服务的具体行动。专利信息的竞争性情报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将专利信息中隐含的知识挖掘作为竞争性情报研究的重要内容, 分类组织相关专业知识的情报分析、知识挖掘情报人员, 对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中大量、分散、零碎的专利信息进行细致、严密的分析、综合与加工;二是从发现的行业专利文献携带的新知识点出发, 以科学图谱为工具, 从发展趋势分析中获取在多领域可拓展应用的新信息;三是对可应用信息知识点进行面向对象与问题相结合的知识集成, 使拓展集成后的信息在新领域有一定的针对性、指向性与可应用性;四是将可利用专利信息向相关企业群体推荐, 从而提升单项专利技术的多元化、多维度应用, 以增强专利信息服务覆盖为手段, 提升科技信息服务的经济价值;五是实现综合科技情报机构的专业、专门分工同基于信息挖掘形成知识综合集成的“变形”, 特别要重视“变形”过程中, 对情报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从分析中发现专利信息转化为企业竞争情报的有效路径, 从而将专利信息作为竞争性情报的重要情报源之一, 纳入综合情报服务机构。

2 通过信息挖掘向竞争情报服务注入知识内涵

2.1 大数据和云技术带来的新问题

大数据、云技术正在成为信息时代的新的关键词, 并对竞争性情报服务质量提出了挑战。一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专利信息数据总量增大, 尽管由于专利搜索引擎智能化的同步发展, 不会对检索带来较大的影响, 但对基于专利技术内核知识分析的可拓展应用服务的针对性、指向性, 特别是专利技术信息群发展趋势的系统分析, 增大了不确定性。为此, 要加大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超前培训, 使之尽快掌握智能分词和词典扩展查询的标引和检索技术, 使分析人员的反应速率能与秒级检索响应时间同步提升。二是要适应批量下载、分类管理、自动标引等新技术的发展, 拓展专利信息分析人员的知识覆盖和联想能力, 使他们掌握对多种数据源、多种类型文档进行自动分析和挖掘的技能。三是要培养技术人员分析诸如“谷歌”等专利搜索引擎的发展趋势对其新知识、新能力的要求, 实现相关技术人员“检索、分析、挖掘、服务”综合能力的集成提升。总之, 只有复合型的情报研究队伍, 才能保证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竞争情报服务, 也才能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 最终形成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3]。

2.2 认识竞争性情报“竞争”的时间内涵

美国著名管理学院彼德·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指出:未来竞争唯一持久的动力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快!笔者认为, 竞争性情报“竞争”内涵的集中体现, 是竞争性情报从检索到应用的时间。通过挖掘专利信息而获取的竞争性情报 (即有创新内涵的知识) , 具有在“开放性系统”中自主传播的特征。开放性系统中的组织, 不应被看作是机器, 而是一个生命体。因此, 在这个开放的组织系统中, 如何将基于专利挖掘的知识快速变成有市场规模的产品, 在规定的时间域内, 能持续走在竞争对手的前面, 这就要用社会系统工程的思路完成基于时间进程的相关研究, 同时用“快速广义学习”, 通过“选择”“机会”和“组织变革”的系统对接, 尽快设计竞争性情报产品经由改进、试生产直至推向市场的系统流程。这是向竞争性情报注入的关键“知识内涵”。

3 知识集成是提升竞争性服务收益的新路径

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山西省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 不仅拥有数量多、覆盖广、有产权、数字化的专利资源, 有一支专业服务队伍, 而且在多年专利信息服务的实践中, 初步建立了完备的基于专利信息知识挖掘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 该模式包含以下内容。

3.1“对象+问题”:用完备的整体解决方案提升服务质量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既是专利发明者也是专利需求者。我们在帮助企业利用专利信息的过程中, 应在企业原有专利的基础上, 通过专利信息检索和对专利信息中的知识挖掘, 为企业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提供竞争情报, 为企业创新提供新的切入点和新的研发方向, 提升面向“对象+问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能力。这是整体方案要解决的关键所在。

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是我国《专利法》中的3种专利信息表述形式 (部分发达国家只有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两种形式) , 不同类型的专利信息通过知识挖掘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在创新构思阶段, 基于知识集成的发明专利能助推企业敏锐感知市场机遇;在创新决策阶段, 3种专利信息集成的竞争性情报能全面推进并优化企业创新决策;在研发阶段, 基于3种专利信息知识挖掘结果的知识集成, 作为企业竞争情报的新知识能大幅度提升创新的效率;而在新产品生产销售阶段, 以视觉感观为核心的外观设计的竞争性情报, 能够增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另外, 就非技术层面的企业竞争情报而言, 还应包括行业市场竞争情报、产品竞争情报、政策环境竞争情报、产业链竞争情报、金融情报信息、人力资源情报信息等[4]。我们制定企业竞争情报方案时, 既要针对企业发展的技术内涵, 也要针对企业长期战略性合作中的问题, 结合企业个性需求, 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以及基于专利系统分析的预警情报等。

3.2“专家+杂家”:组建一支竞争性情报服务队伍

随着复杂系统和复杂性科学的发展, “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 (简称WSR模型) ”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和应用[5]。基于专利的企业竞争性情报的服务过程, 涉及服务主体和客体的“人” (企业创新团队专业技术人员、专利信息服务专业技术人员) 、“事” (用最快的速率检索并提供最有用的专利信息) 、“物” (经过对专利知识挖掘抽取的专利核心知识集) 。近年来, 针对山西省主干产业———钢铁产业自主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们制定了竞争情报工作流程:“采集→整理→挖掘→分析→提交情报用户”。具体而言, 一是组建竞争情报工作中基于“人理”分析的队伍构成, 主要包括首席信息官、情报收集人员、情报分析人员、情报服务人员;二是专利竞争情报系统中流转的信息 (物理) 构成, 即在充分利用山西省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对技术、市场、政策等信息的收集分析 (事理) , 对竞争性情报信息的流转程序、流转效率与收益进行评价。

情报分析研究人员将通过专利挖掘形成的竞争情报传递给首席信息官, 再由首席信息官转达给企业决策层;如果决策层不满意再反馈给竞争情报部门, 进行情报的重新收集分析, 这其中还包括了对用户的信息反馈[6]。

另外, 结合实际工作, 为企业制定了竞争情报流程整合的方法:一是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竞争情报流程;二是拓展企业竞争情报内部人际网络;三是构建虚拟竞争情报团队;四是促进知识转化、共享和创新进程;六是简化竞争情报流程, 高效率地服务于自主创新。

我们在与省内某大型企业的长期合作中, 一方面为其跟踪大型挖掘机的国内外关键技术专利信息, 定期提供分析咨询报告;另一方面在其新产品开发、出口之前进行专利查询, 保证研发产品的先进性。比如, 其挖掘机拟出口欧洲某国时, 我们对全球专利进行了查询分析, 发现其使用的专利技术在该国受到保护, 建议取消出口。此建议为企业避免了经济损失及国际贸易争端。这种服务模式就是信息、知识流转过程的无缝对接, 可提高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效率, 避免专利侵权与贸易争端。

3.3 平台建设:提升竞争性情报服务的效率

在以云技术和大数据为特征的新的信息化时代, 信息源的类型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分布广泛化, 导致企业的信息采集往往无法实现广、快、精、准的目标。而企业竞争情报的产生需要有连续而全面的信息作为支撑, 信息缺失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判断力, 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形成优势。针对企业需求, 我们利用综合完整的科技文献资源与专业的人才队伍,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载体, 开发了基于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支撑的“山西省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 将“数据、信息向知识变换”全过程中的产权信息实施高度集成, 实现专利数据资源的“一站式”异构检索。该平台涵盖了中外专利数据库、专利族与法律状态、专利引文、全球产品样本数据库等专利信息资源。利用该平台, 完成了以下工作:一是设立了法律法规、专利成果展示、专利统计、专利技术需求、典型案例等十余个栏目, 用户利用网络就可进行远程访问;二是开发了不锈钢、装备制造、煤化工专利专题数据库和山西省重点产业专利分析预警服务平台, 开发了在线专利信息分析系统, 具有定性定量分析、专利引证分析以及统计报告自动生成等功能;三是对知识产权信息资源进行了深度挖掘的二次开发应用, 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专利信息服务, 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专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系统。

3.4 年度报告:从发现问题中改进服务质量

我们从2008年开始编写《山西省专利分析研究报告》, 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了解全球企业专利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 使企业及时了解专利年度申报、授权整体动态信息, 对山西省专利工作的发展提出针对性对策和建议。该年度报告不仅成为山西省专利统计信息发布体系, 也为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提供客观的宏观决策参考。二是结合《山西省专利分析研究报告》, 利用专利信息资源, 开发具有山西地域优势的服务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专题专利数据库。专题专利数据库的建立, 使研发人员和决策者能及时跟踪、了解技术发展动向和知识产权分布情况, 为产业发展战略制定、项目立项、专利布局、竞争对手分析、侵权防范等工作提供信息支持。由于配备有功能强大的专利信息检索及分析平台, 在企业内部形成可共享的专利信息检索服务系统, 从而满足了研发人员在进行科技创新和专利战略决策时对专利信息的及时性、个性化的需求。三是开展了专利预警研究与失效专利的开发利用, 在规避侵权风险、打破国外专利垄断、把握研发方向、发现竞争对手、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环境的同时, 构建了重点产业专利分析预警机制, 作为引深专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推动专利战略分析、产品市场预警等特色专利信息服务, 培育发展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抓手, 对山西省专利信息应用能力、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要:专利作为重要的文献资源蕴藏着大量的信息。从专利信息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地位、在竞争情报中的作用以及提升竞争情报服务收益的新路径三个方面, 探讨了省级综合科技信息机构如何通过专利信息挖掘、定向传输、同企业固有技术基础实现显性对接, 实现企业群体自身拥有持续创新能力。

关键词:专利信息,企业竞争情报,知识挖掘,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360百科.专利地图[EB/OL]. (2013-12-05) .http://baike.so.com/doc/6651290.html.

[2]蒋建科.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申请连续3年世界第一[EB/OL]. (2014-02-21) .http://news.sohu.com/20140221/n395408873.shtml.

[3]刘启强.基于企业创新与竞争的专利情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7.

[4]才华.企业技术创新中获取竞争情报效果的评价[J].竞争情报, 2006 (冬季刊) :10-12.

[5]顾基发, 康锡晋.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6:3-4.

专利模式 篇10

作者也致力于专利地图和TRIZ应用与发展的研究, 如用TRIZ理论对潜水电泵及止推轴承进行设计[4,5], 用专利地图分析我国煤层气开采领域的技术现状[6]。在对专利地图和TRIZ的应用研究中发现, 二者各有侧重, 前者注重从宏观角度研究技术薄弱环节并指明技术发展方向, 后者注重从微观角度解决技术系统存在的关键矛盾并进行创新, 由此将其融合互补以提高创新效率。基于此, 本文提出一种专利地图和TRIZ的融合创新模式, 并将其应用于矿用潜水电泵的创新设计。

1 专利地图和TRIZ及其融合创新流程

专利地图和TRIZ均在专利信息挖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这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专利地图通过“可视化”图表形式挖掘专利数据中的情报信息, 进而规划技术发展方向、突破技术壁垒障碍、拓展技术发展空间;TRIZ理论可以准确定义创新性问题和矛盾, 打破知识领域界限, 从而运用合适的创新工具寻求问题的创新性解决办法, 实现技术突破。

1.1 专利地图概述

专利地图是通过将各类专利情报进行缜密剖析整理, 制成各种可分析解读的视觉直观图表, 使其具有类似地图的指向功能, 以分析技术分布态势、指明技术发展方向。专利地图工具在技术分析和预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指对通过专利数据源检索而得到的专利数据, 经过整理、统计形成专利地图, 用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启下作用体现在通过对专利地图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 预测和判断技术动态和趋势, 进而制定相关企业自身的技术研发策略。专利地图形式繁多, 包括专利管理图、专利技术图、专利引证图和专利权利图[7]。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资料显示, 全球每年发明成果中90%~95%会在专利文献中出现[8]。专利地图作为系统化整合专利文献的工具, 可以地图性视觉的效果将专利相关信息用二维方式表现出来, 企业如能充分利用专利地图资源, 将可节省40%的科研经费, 同时缩短60%的研发时间。

1.2 TRIZ概述

TRIZ是1946年由前苏联以根里奇·阿奇舒勒 (G·S·Altshuller) 为首的数百名专家从160万件高水平发明专利中归纳提炼出的一套技术创新方法[9]。之后, Altshuller等[10]将原TRIZ理论的39个工程参数增加为48个;Nakagawa等[11]提出了改进的USIT-TRIZ理论。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 又加入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和理想解等基本原理, 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TRIZ基本理论体系, 如图1所示。

1.3 专利地图和TRIZ融合创新流程

专利地图和TRIZ作为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工具, 相互影响又相互补充。前者可以从宏观角度挖掘现有的专利信息, 分析技术趋势、技术成熟度、技术生命周期、重点技术、核心技术、潜在或空白技术, 并指明技术发展方向, 而后者可以从微观角度对技术难题进行系统分析, 针对不同矛盾类型采用不同的解决工具, 如技术矛盾矩阵、通用工程参数、发明原理、物场分析等工具。二者的融合创新流程如图2所示。

(1) 技术创新目标确定。通过分析产品或设备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运用TRIZ理论对问题的情境进行系统分析, 发现问题的主要矛盾, 从而确定技术创新目标。

(2) 技术现状战略布局分析。技术是不会凭空产生的, 大多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演进而来, 创新技术的产生也需要规避技术陷阱并把握技术空白, 因而可以利用专利地图展开技术分析, 预测技术活跃度、技术生命周期和技术进化方向, 进而指明技术的改进方向。

(3) 技术创新设计。采用发明原理、物理矛盾和分离原理、物-场模型分析等TRIZ工具解决矛盾, 提出设计方案。

(4) 技术创新方案估评。根据专利地图分析, 初次筛选设计方案, 删除侵权类方案。

(5) 技术创新保护。对筛选的技术创新方案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2 实证研究

由于我国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 矿山资源的开采受水灾害威胁严重, 突水事故频繁发生, 不仅严重破坏了矿山的正常建设和生产,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还时刻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安全。潜水电泵是抢险救灾的重要设备, 加强潜水电泵的技术研发对于防治矿山水灾害意义重大。

2.1 潜水电泵问题分析

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不断延伸, 地下涌水量也在逐步增加, 其抗灾与救灾难度也随之增大, 这要求矿用潜水电泵向高扬程、大流量方向发展, 以适应深井开采[12]。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突水淹井危险的矿井, 应当在井底车场周围设置防水闸门或在正常排水系统基础上另外安设具有独立供电系统且排水能力不小于最大涌水量的潜水电泵排水系统。这一规定要求潜水电泵在井底车场周围固定安装, 长年备用, 与临时安装短期使用的抢险排水不同, 将对潜水电泵的结构、安装、维护提出新的要求。现有技术中, 潜水电泵立井安装、潜水运行, 且最低吸入水位必须高于水泵上吸入口0.8 m~1.0m, 其局限性带来的问题如下:

(1) 潜水电泵立井安装不适合防灾。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必须配备防水闸门或潜水电泵。受井下安装条件和现有加工技术等因素影响, 目前超过600米深的矿井只能配备潜水电泵。然而, 目前使用的潜水电泵多为井筒立式运转, 作为救灾设备, 其虽具有拆卸运输方便等特点, 但作为井下防灾用潜水电泵, 在井下使用时, 因巷道多为平巷和斜巷, 给运输、安装、起吊、拆卸等作业均带来不便。

(2) 潜水电泵为潜水运行, 不易于检查与维护。潜水电泵只能在被水淹没之后方可运转发挥效用, 然而, 潜水电泵长期处于水下, 易受水中淤泥和杂物侵蚀, 不仅会影响潜水电泵的使用寿命, 同时不易于检修和维护。

(3) 潜水电泵非潜水运行不利于电机散热。潜水电泵为了实现非潜水运行, 需要在潜水电泵底部安装接力泵 (混流泵) , 为主潜水泵供水, 增加了设备的复杂度, 也不利于潜水电机散热。

(4) 对于涌水量较大的矿井, 为了提高排水效率, 需要配备两台甚至多台潜水电泵, 这造成了设备占地空间过大, 不利于潜水电泵在巷道中的安装、拆卸。

2.2 潜水电泵专利地图分析

创新大多以现有技术为基础, 而90%的发明创新会呈现在专利文献中, 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 首先需要对已有专利文献进行分析研究。

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数据库为信息源, 检索1999—2012年间在中国申请的有关矿用潜水电泵的专利。从已有专利可知, 潜水电泵的IPC分类号是F04D13/08, 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和服务系统, 以分类号F04D13/08为初次检索, 以“矿用潜水泵&矿用潜水电泵”为主题词进行二次检索, 共得到专利72项。利用Excel表格的分类汇总功能, 对专利数据集的各个字段进行基本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和共现分析, 并绘制出专利技术地图, 通过对专利地图的信息情报进行分析, 可以得出我国矿用潜水电泵的技术现状。

2.2.1 历年专利数量动向图

通过对矿用潜水电泵的专利申请总量进行统计, 可以知道该技术领域的专利产出情况。由图3可以看出, 矿用潜水电泵专利申请总量在1999—2008年增长速度缓慢, 每年的专利数量不超过6件, 但从2009年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两个维度可以看出矿用潜水电泵专利申请的基本格局, 即1999—2012年潜水电泵的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 并在2012年达到峰值。矿用潜水电泵专利以实用新型类为主, 且申请总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2.2.2 技术生命周期分析

创新技术周期大致可以分为技术引入期、技术发展期、技术成熟期和技术衰退期。运用指标评价法评价技术生命周期, 通过技术生长率 (v) 、技术成熟度 (α) 、技术衰老度 (β) 以及新技术特征系数 (N) 等指标直观反映技术的发展状况以揭示生命周期[13]。

由图4可知, 1999—2003年期间, ν、α、β、N的数值保持不变, 表明这段时间为矿用潜水电泵的引入期, 起步阶段技术发展极其缓慢;从2003开始, ν值持续快速增长, 到2005年达到第一个峰值, 之后在2008年达到第二个峰值, 而2007年和2009年则处于低谷, 从2009年之后ν值进入另一个持续增长期。从ν值的变动趋势上看, 虽偶有起伏, 但总体趋势趋于稳定, 表明我国现阶段矿用潜水电泵的技术研发趋于成熟;α值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表明我国矿用潜水电泵技术研发处于成熟期;β值在此期间保持不变, 没有体现明显的技术衰老特征;N值的变动与ν值的变化趋于稳定, 表现出持续的新技术特征。

2.3 潜水电泵技术创新设计

由潜水电泵的专利分析可知, 潜水电泵的技术创新虽然处于成熟期, 但仍会出现新的技术特征, 这说明对潜水电泵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可能性较小, 而对潜水电泵的性能、环境适应能力等的改进成为了潜水电泵的主要发展方向。针对潜水电泵现有问题, 运用TRIZ理论对其进行创新设计, 以便改进潜水电泵的性能及适应能力。

2.3.1 潜水电泵技术矛盾分析

技术矛盾指技术系统中2个参数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即在提高技术系统的某一个参数或特性时, 导致了另一个参数或特性恶化而产生的矛盾。39个通用工程参数是阿奇舒勒通过对大量专利文献的分析后, 为了更好解决实际问题而陆续总结出来的。利用这39个工程参数足以描述工程中出现的绝大部分技术内容, 可把实际工程设计中存在的矛盾转化为标准的技术矛盾。通过对潜水电泵问题的分析可知, 上述问题涉及到6个工程参数, 改善参数为设备的适应性、易维修性和生产率, 恶化参数为设备的复杂度、温度和空间体积。根据阿奇舒勒所创建的矛盾矩阵表可知, 解决设备适应性和设备复杂度的创新原理编号为:6#、28#、29#、31#、35#、40#、17#、1#;解决设备易维修性和温度的创新原理编号为:24#、13#、4#、37#、10#、29#、25#、36#;解决生产率和设备体积的创新原理编号为:35#、10#、1#、2#、13#、5#、37#、24#、3#。

2.3.2 技术矛盾设计方案

(1) 技术矛盾一的设计方案。

创新原理1#分割原理:把物体分成几个独立的部分。根据该创新原理, 将潜水电泵与接力泵分割, 接力泵周围设置浮子使其漂浮于水面上运行, 潜水电泵进水口与接力泵出水口用皮管连接, 接力泵随水面移动, 可实现潜水电泵在斜井中的非潜水运行。虽然潜水电泵与接力泵通过软管连接, 提高了潜水电泵的适用性, 但是设备装置并没有减少, 并且该设计也不适合长年安装。

创新原理35#状态和参数变化:改变物体的物理状态或浓度、温度、体积等;29#气压或液压结构原理:使用气压结构或者液压结构代替原有的固体结构。根据这两个创新原理对潜水电泵进行创新设计, 将立式安装改为卧式安装, 便于在井下安装;运用虹吸管代替接力泵, 其一端与潜水泵进水口相连, 另一端放入吸水池中, 由于潜水电泵卧式安装, 在允许吸上真空度范围内潜水泵可以利用虹吸原理将水吸入水泵。潜水电泵可以长年安装于矿井水仓附近, 而不必在水仓下, 当涌水量正常时, 潜水电泵可以运用虹吸原理进行非潜水运行;当矿井涌水量增加, 潜水电泵转换为潜水运行。

(2) 技术矛盾二的设计方案。

创新原理25#自服务原理:使物体通过附加功能产生自身服务功能, 或利用自身废弃的能量与物质。考虑潜水电泵整个系统工作时排水泵出水速度大, 如果充分利用此水流将加快电机散热。潜水电机采用机壳一体外夹层流道设计, 即潜水电机的外壳与一个带有水流通道的潜水电机机壳夹层的内壁为一体结构, 构成水流通道, 该进水流通道端与进水管路相连接, 另一端与潜水泵的进水口相连通, 当潜水电泵运行时, 流道内的水可将电机运转时所产生的热量带走, 保证潜水电机在任何工况下安全运行。

(3) 技术矛盾三的设计方案。

2#抽取原理:从系统中抽出产生负面影响的部分属性;5#组合原理:把相同或相近似的物体组合在一起并行运行。根据这两个原理, 将潜水泵更换为相对较小的离心泵, 同时用联轴器将两台规格相同的离心式潜水泵中部的泵轴端头固定连接在一起, 再与一台功率足够大的潜水电机连接, 使两台潜水泵能同时工作。相对于现有的立式潜水泵, 离心泵的中间段与叶轮数量减少, 使潜水电泵体积变小, 同时一机双泵构成完整的潜水电泵, 占用空间减少, 易于在巷道的运输、安装和拆卸。

2.3.3 潜水电泵优化设计方案

通过运用上述创新原理提出一种潜水泵的设计方案, 即可两栖运转的一机双泵式抗灾型卧式矿用潜水电泵, 其示意图如图5所示。

该潜水电泵是由一台潜水电机拖动两台对称布置的卧式离心泵组成, 两台卧式离心泵的高压出水轴端部由一个双泵联轴套连接, 高压出水轴端由一横截面为闭环型中间联接体密封, 潜水电机的外壳与一个带有水流通道的潜水电机机壳夹层的内壁为一体结构, 形成水流通道, 该通道一端与进水管路相连接, 另一端与离心泵的进水口相连通。该方案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1) 潜水电泵在矿井尚未淹没时便可工作, 在矿井突发水事故、水位急剧上升时, 该潜水电泵能与原排水系统一起立刻投入到抢险排水中, 由此可提高矿井排水能力;在矿井完全淹没时, 其转换为潜水电泵参与救灾, 实现抢险排水及灾后复矿排水的功能, 将矿井突发水事故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2) 该潜水电泵不需要在淹没水中进行试运行, 使保养、检修、运输、拆卸等工作与立式水泵相比更加便捷, 同时可避免淤泥和矿物质及杂质对潜水电泵的侵蚀。

(3) 该潜水电泵采用离心式潜水泵, 由于离心泵的单机扬程高, 与现有技术立式潜水电泵相比, 本离心泵的中间段与叶轮数量减少, 使潜水电泵的整机体积缩小很多, 便于安装、拆卸和卧式运行。

3 结论

做好专利管理,应对专利运营 篇11

作为《中国知识产权》杂志多年的老朋友,借此次参会的机会,张重立给与会观众带来了一场生动而又深刻的演讲,分享了他对知识产权的一些切身体会。他坦言这次年会举办的非常好,云集了政府、法院、高校、企业和代理机构的知名人士,完全称得上是国内知识产权界的一次盛会,业界朋友也都把《中国知识产权》杂志每年的年会当做一个IP Party,大家一起了解业界动态,分享经验,交流感情。与此同时,他个人也受益匪浅,不仅学习了很多新思想,开拓了自己的视野,还借此机会认识了很多业界前辈。

从最初的控制工程师到技术研发工程师,到多年从事专利代理人工作,继而转为企业知识产权负责人,拥有自动化和法律双学士背景,张重立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产权实务管理经验,先后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高级人才”,“科技部与战略咨询评审委员会特邀专家”和“2014中国杰出知识产权经理人”。目前,张重立担任海信集团知识产权部副部长及海信多媒体知识产权部部长,主要负责海信集团内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以及各项知识产权工作推进(主要包括专利诉讼、专利许可、专利防护体系建设和专利申请等),构建海信知识产权防护系统,保障海信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安全行销。

作为一个特大型的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海信集团拥有海信电器(600060)和科龙电器(000921)两家分别在沪、深、港三地上市的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持有海信(Hisense)、科龙(Kelon)和容声(Ronshen)三个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集团。海信电视、海信空调、海信冰箱、海信手机、科龙空调、容声冰箱全部当选中国名牌。海信是国家首批创新型示范企业,国家创新体系企业研发中心试点单位,中宣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宣部共同推举的全国十大国企典型,全国唯一一家两获“全国质量奖”的企业。海信的多媒体产业致力于基于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局域网、家庭网络的数字多媒体系统与终端产品以及主要部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产品线涵盖电视、专业电视、机顶盒、交互电视系统、芯片、PLC、数字家庭系统等,已成为全球家庭网络终端产品最丰富、技术最可靠、方案最全面的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

量身打造海信知识产权管理架构

“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一定要因地制宜,而不能盲目照搬他人经验,通过结合企业的研发实力和所处行业地位,量身定制一套符合企业长期发展和产业需求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张重立说。

据了解,海信集团知识产权部成立于2013年,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企业知识产权团队。该部门在集团层面是一级部门,直接由海信高级副总裁领导。张重立建议将集团各公司的知识产权人员集中到该部门,进行统一管理, 这就从管理体制上解决了之前各子公司知识产权部门各自为政、管理松散、不能紧跟集团战略部署开展工作诸多弊端,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知识产权部门在集团内部的话语权和被关注度,与此同时,也确保了部门制定的各项知识产权措施能够在集团内更快、更有效地执行,而不是仅仅存在于“政策”层面。

尽管没有先例可循,张重立带领团队勇于探索,结合海信的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了公司的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及各项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其一,制定《海信集团专利管理办法》,明确部门职责和奖惩范围,理顺部门在知识产权事务上对各分公司的管理关系;其二,制定《研发项目专利申请规范》,明确新技术和新产品必须申报一定数量的专利,该制度极大提高申请专利的技术提案数量和质量;其三,制定《专利质量考核办法》,该制度保证了专利申请案件质量的快速提升。通过上述规章制度,规范各项业务处理流程和考核制度,使集团知识产权工作管理进入专业化轨道。

同时,针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骨干技术人员和市场策划人员等,他还先后组织了100多场次的IP培训,讲解知识产权管理和应用实践,让集团高层管理者普遍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加大资源投入和支持力度,在集团内培养起浓厚的重视知识产权氛围,为后续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打开局面。

目前,海信集团知识产权部有近30名员工,其中16人具有专利代理人或律师资格,半数具有5年以上从业经验,可以说称得上是国内一支一流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团队。按照各自职能分工的不同分为4个小组,即多媒体业务专利申请组、白电业务专利申请组、国外专利申请组和专利许可诉讼组。为了保证海信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安全行销,海信知识产权部可谓责任重大,目前部门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内外快速积累专利权,特别是能够覆盖竞品的专利权;二是应对今年突增的国外专利纠纷和诉讼案。知识产权工作有细分工也有大合作,专利申请、专利诉讼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抓,是这个团队自成立以来所寻求的共识。

做好专利管理、应对专利运营

经过在海信多年的摸爬滚打,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国内挑战,张重立对于如何做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特别是对如何做好专利管理、应对专利运营,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

过去的半年,张重立先后受邀参加了多个由政府、协会组织的知识产权论坛、演讲,结合在海信的实战经历,他毫无保留地跟我们分享了自己对知识产权运营尤其是专利运营的看法。

从一个终端厂商的知识产权负责人的角度去看待专利运营,他将自己的核心观点归结为以下三方面:

其一,专利运营不能违背《专利法》制定的初衷,如果形成垄断局面,肯定不利于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政府应当对涉及行业标准的专利权使用进行一定的限制,以维护行业整体利益。最近我们看到政府也在积极组织制定相关条例,来规范专利许可行为,我们非常高兴看到政府作出的这些努力。

其二,在中国搞专利运营,必须符合中国国情。我们目前最重要的国情特征是中国仍然还是制造大国,不是技术强国,如果完全按照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知识产权规则来指导中国的专利运营行为,必然会损害大部分生产企业的利益,进而损害国家利益。如何做到同时兼顾专利权人和终端企业的利益,是值得我们共同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其三,呼吁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在遇到牵涉共同利益的知识产权问题时,尽量抱团取暖,联合起来应对共同的麻烦;反之,若一味隔岸观火,最终可能会唇亡齿寒。

谈到在企业如何做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张重立强调,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而定,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照搬某些知名企业的管理模式,由于每家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适时求变才是最重要的。“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的企业在面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时,应该先搞清楚一个问题:企业的研发实力和所处行业地位如何,这个问题是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关键。”张重立表示,如果一家企业是行业的领导者,研发实力雄厚,那么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应该优先将资源倾斜在知识产权的有效获得和运营上;如果一家企业是行业追随者,研发实力较弱,那么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应该优先将资源倾斜在知识产权的风险规避和专利信息利用上。

海信每年都要携超强新品阵容亮相多个国际展会,包括美国的CES展,德国IFA展会,汉诺威电子产品展,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展等,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张重立坦言,相比较于国内展会,国外展会知识产权问题更突出,因此,在每次国际重要展会前,他的团队都要对参展的产品、宣传资料、演示资料等进行严格排查,以明确来源,确保不侵犯他人版权和商标权。在专利方面,由于手机、电视等技术密集型的消费电子产品涉及的专利众多,对每件相关专利都逐一展开分析并不现实,因此海信在这方面主要针对收费专利池、主要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和相关专利进行排查,以尽可能降低风险。截至上半年,海信知识产权团队在他的带领下,已经取得了诸多可喜的工作进展。前不久,海信知识产权团队在德国打赢了和一家欧洲著名的NPE公司的官司,这家NPE惯于在德国IFA展会、汉诺威展会查抄中国企业展品,给中国电子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造成很大障碍。海信的这次胜诉,会对其利用临时禁令在国外重要展会查抄中国企业展品的一贯行为产生一定遏制作用,很好地保护了海信产品甚至是中国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安全行销。

在专利申请方面,海信上半年发明专利的授权量也有了大幅提高,预计全年发明授权量将超过400件,专利文本质量也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目前海信集团专利申请工作已实现了从“重数量”到“重质量”的跨越。这些都是这支团队在专利申请方面坚持不懈,下了很大功夫才做到的。另外,张重立还带领他的团队组织了几十起专利诉讼和专利纠纷的应对,均取得不俗战绩。同时,他还积极呼呼并推动标准必要专利权人按照公平合理无歧视原则许可专利,为规范行业内的专利许可行为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最初的研发工程师到专利代理人,再到从事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多样的工作经历对自己的专业积累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张重立坦言,做知识产权对自己最大的吸引力就是每天工作不重复,可以接触不同的发明人,在与他们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能清晰地了解他们的技术思路,还能在无形中逐渐开拓自己的视野。同时,从技术、法律和商务谈判的角度应对和处理专利纠纷的过程,不仅能快速增长业务技能,也很能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在海信这样一个快速国际化的公司做知识产权,不仅仅要将眼光放在国内,还要放眼国外,时常保持对欧美国家重要IP判例和业界大事的关注;不能单纯地关注知识产权这一块,还要多方面了解公司产品在各国的销售情况和竞争对手情况,从而准确评估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同时要了解公司产品所涉及技术的发展脉络,熟悉业内主要竞争对手专利申请情况,以便合理安排自身的专利布局和申请计划。

在海信,紧张、繁重的工作有时会让人感到疲惫,但是张重立最大的快乐在于工作中的努力和奋进能让他感觉到踏实和安全,充实的工作使他能够跟随社会一起进步,每天都有新收获,不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当然,工作之余他也会适当的放空自己,通过学习英语进行自我充电,偶尔和家人、朋友一起爬爬山,一起出游、烧烤,让身心从紧张的工作状态中释放出来,以迎接更多的挑战。

专利模式 篇12

1 众包的含义与发展———从商业管理领域到政府管理领域

“众包”一词的英文是Crowdsourcing,由Crowd和Outsourcing复合而成,从字面意思上看,即“外包给大众”的意思。可见,众包是外包的一种特殊形式。“众包”一词最早是由美国《连线》(Wired)杂志的记者杰夫·豪(Jeff Howe)[1]在2006年提出的,他认为众包是指企业或机构将以前由雇员完成的任务以开放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群体的一种行为。这是对商业领域中众包现象与实践的一种描述。近些年来,众包的模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众包的形式推陈出新,例如:Wikipedia众包知识,i Stockphoto网站众包库存图片,Threadless公司众包T恤衫的设计,Eli Lily公司创立的Inno Centive众包“问题解决与创新项目”,Amazon公司通过Mechanical Turk众包“内容分析与人工智能”等。

在杰夫·豪使用“众包”的语词之前,众包的实践早已存在,难怪连杰夫·豪自己也承认,众包作为一种涵盖性的术语,其明显的共性是众包依靠群体的贡献,但是这些贡献的本质有相当大的不同。进而,杰夫·豪[2]将众包的应用分为4种类型:智慧众包、创造众包、投票众包和出资众包。更有人进一步地认为,众包是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大规模协作生产,它是一种生产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完全依赖于个人组成的自发组织的平等社区,这些人自愿地聚集以生产出一个共同分享的成果[3]。

然而,众包模式的应用并不局限于商业管理领域,也渗透到政府管理领域之中。据考证,历史上最早的众包实践就是有关政府众包的例子。1714年英国政府为了解决航海中的经度精确测量问题,公开举行比赛,胜者将获得2万元英镑的奖励,最终约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因发明了“精密航海记时器”成功胜出赢得奖励[4]。这就是政府将难题众包的一个例子。实际上历史记载的政府众包实践还有很多,例如,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的产生也得益于政府众包的实践。1839年英国财政部向全国公开征集“标签”(当时还不叫邮票),在收到的2 600多份应征图案中4份作品获奖,在这4份作品的基础上,后期创作形成了黑便士邮票[5]。黑便士邮票图案的产生体现了众包的智慧,这是政府将邮票设计众包的一个例子。

可见,政府管理中应用众包模式具有相当的历史渊源和基础,在互联网时代,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政府管理中众包模式必然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事实上,近些年来,众包模式正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广泛地应用于美国政府管理领域之中。

2 美国政府专利审查中众包模式应用的实践

美国专利商标局(以下简称USPTO)在专利审查过程中尝试应用众包模式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在2007年与纽约大学法学院合作推出了“同行专利审核”(Peer-to-patent)试行项目,建立了公众专利审查的制度。

2.1 美国政府专利审查中众包模式应用的背景

美国是世界上公认的专利大国,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专利危机,其中的关键就是信息不足。随着技术创新的发展,近年来美国的专利数量急剧增加,正在进入一个专利爆炸的年代。事实上,美国专利商标局专利审查员的数量增加远远不及专利申请数量的增加,专利积压问题日益严重[6]。美国专利审查的标准是新颖性和非显而易见性,判断的关键是现有技术信息。专利审查员通常只能在一个封闭的数据库中对现有技术信息进行检索,掌握的信息明显不足,特别是随着申请专利的技术日新月异,专利审查的复杂程度加大,现有技术信息的掌握匮乏愈显突出,这进一步导致了专利审查效率低下,专利质量大打折扣,专利诉讼也呈现爆炸性增长。

2.2 美国政府专利审查中众包模式应用的程序

面临着专利的危机和困境,美国USPTO推出了“同行专利审核项目”,对专利审查中获取现有技术信息不足的难题采用了众包模式的解决方案。美国政府专利管理中众包模式应用的具体程序如下:

第一,众包任务的公开发布。专利申请人提交同意表格,申请要求参加“同行专利审核”项目,同意在线公开专利申请。纽约大学法学院的项目团队在“同行专利审核”的网站上在线发布这个专利申请,以公开众包任务的信息,打开外包之门寻找潜在的任务完成者。

第二,众包主体的分散锁定。通过在线发布信息,即向感兴趣的公众评审人员发出电子通知,公众评审人员根据自己的专长确认自己感兴趣的专利申请,通过注册成为专利公众评审员。公众评审员可以邀请更多人参加,以形成不特定的公众群体,分散化地锁定任务主体。

第三,众包任务的开放分解。确立4个月的专利申请公众评议期间,在这个期间内自我选择公众专家自动组成一个审查小组,在一个共享网络空间内对特定的专利申请进行审查。将众包任务分解为:面向公众评审员开放讨论专利申请,每个人尽其所能地分担检索和发现现有技术文献的任务,每个公众评审员上传与专利申请相关的现有技术文献并加以注释说明,评论其他成员提交的现有技术文献;通过技术工具为公众提供可视化的公众成员和活动信息;公众评审员根据提交的现有技术文献和意见建立现有技术的知识库。

第四,众包意见的集体生成。在线网络平台汇聚集体智慧、生成集体意见,由在线的公众评审员对提交的现有技术与申请的专利的相关性进行投票评价,评出得票最多的前10个最相关的现有技术文献连同注释,一并交给USPTO专利审查员进行参考。专利审查员参考公众提交的现有技术决定可专利性。

第五,众包任务的激励机制。根据公众评审员的表现,网站将会评出优秀的公众评审员。当公众评审员提交的现有技术文献信息被专利审查员采纳时,网站将会在主页和评审员的个人网页上为评审者颁发“现有技术专家”称号的图像[7]。

2.3 美国政府专利审查中众包模式应用的效果

“同行专利审核”第一次为具有科学技术的大众提供直接的机会直接参与专利审查的过程,为社会参与政府的管理过程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网络。这个项目开放评审的过程不仅面向律师,也面向科学家、工程师、学生和其他专利爱好者们,通过公民专家(Citizen-experts)的协同网络与专利商标局分享他们的专长,提供高质量的现有技术信息[8]。

在这个项目初期运行的两年间,“同行专利审核”网站吸引了来自161个国家(地区)的74 000个访客,其中2 600多个人已经注册成为公众评审员。公民积极参与同行专利审核项目,由公民专家审查的专利申请数量共有226件,其中:48%被授予专利,20%被拒绝,32%需要重新审查或者上诉[7]。鉴于项目取得的良好收效,2010年美国专利商标局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启了第二轮为期一年的“同行专利审核”试验项目,项目所涉专利申请范围不断扩大。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专利审查中都面临着与美国类似的问题,因此,美国“同行专利审核”项目所采用的众包模式不仅在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在国际上产生广泛的影响,为其他国家专利管理提供了示范性模板。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先后试行这个项目,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3 我国政府专利审查中现有技术信息不足的问题

截止到2013年年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82.5万件,已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1位[8]。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4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的报告,2013年中国(82.5万件)和美国(57.1万件)受理的专利申请占全球专利申请量的一半以上[9]。这足以见得我国专利申请数量之多。我国专利数量逐年递增,近10年间专利申请与授予的数量几乎增加一倍左右。随着我国专利申请数量的大幅增加,专利审查的规模也迅速扩大,专利审查员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14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共设立了北京、江苏、广东、河南、湖北、天津、四川等7个专利审查协作中心,连同专利复审委员会,形成了“一局一委七中心”的专利审查格局,审查员总数已经超过万人[10],大大缓解了专利审查负荷的快速增长与审查人力资源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确保专利审批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然而,我国专利的迅速发展也为专利审查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专利审查的现有技术信息不足问题日益突显。我国专利的实质审查过程中对新颖性和创造性的判断标准需要比对现有技术。现有技术日新月异,又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技术信息不仅庞大繁杂,而且分散流动;而政府专利审查过程是封闭的,现有技术信息的获取途径相对单一,缺乏多元的外部信息来源,仅仅依靠政府内部专利审查员的检索获得现有技术信息,检索手段和水平是有限的,专利审查员并不能保证通过检索可以找出所有的现有技术,特别是非专利技术文献。专利审查员不能通过常规检索数据库“检索”得到的现有技术信息,相关公众可能是这方面的技术专家,非常熟悉并且容易获得相关的现有技术,例如,企业的竞争对手对于一些公知公用的现有技术信息往往是最为熟悉的。

由于现有技术信息不足,导致专利审查质量受限。在我国专利数量快速攀升的同时,专利质量则有下降的趋势,在授予的专利中不乏充斥着问题专利、垃圾专利等,影响技术创新的发展,因而专利审查的质量令人堪忧,由于不当专利授予引发的专利纠纷增加。“专利钓饵”在中国还处于收购专利的“布局”阶段,诉讼行为尚不多见,但如果不及时做好防范与应对,一旦其开始大规模、频繁的诉讼,必然会给我国专利制度带来巨大的冲击,给我国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11]。

面对我国专利审查中现有技术信息不足的问题,我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48条规定:“自发明专利申请公布之日起至公告授予专利权之日止,任何人均可以对不符合专利法规定的专利申请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意见,并说明理由”。虽然没有关于公众意见的法律地位、作用,以及社会公众如何提供审查意见等具体规定,但这也为众包模式下公众参与专利审查提供了一个合法框架下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5年6月,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我国网民总数已达6.68亿人[12]。中国网民数量之大为公众广泛参与专利审查提供了充分保障。

因而,我国政府专利审查中尝试应用众包模式对于解决现有技术信息不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美国政府专利管理中众包模式应用的有益启示,为我国所借鉴。

4 美国政府专利审查中众包模式应用对我国的启示

4.1 开放政府是政府专利审查中众包模式应用的基础环境

传统的官僚体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马克斯·韦伯[13]对官僚机构的“职务机密”曾经分析到,“任何官僚体制还企图通过对它的知识和意图保密的手段,提高从事职业内行的这种优势。官僚体制的行政管理按其倾向总是一种排斥公众的行政管理。官僚体制只要有可能,就向批评界隐藏它的知识和行为。”他更直言道,“‘职务机密’的概念是官僚体制的特殊发明,任何其他东西都不能像这种态度一样受到如此狂热的捍卫,它在那些具有特殊专业资格的领域之外,不能起因于纯业务的动机。”官僚制的这种封闭性是官僚行政时代的特征,为政府管理发展带来了障碍。然而,我们正面向后官僚制行政范式的转换[14],特别是随着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web 2.0时代电子政府的形成促使政府正在经历由封闭性到开放性的变革。除了信息可及性外,开放性还包括开放互动的意涵[15]。所谓开放政府[16],就是政府与其他的社会部门处于同一个水平,他们面对面互动的一种新范式。不同于传统的政府,传统的政府凌驾于公民之上,无需与公民商量直接决策和执行。开放政府为政府专利审查众包模式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使得专利审查趋于开放性,既可以实现专利申请和审查信息的公开透明,也促进作为个体的公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参与专利审查的行政决策过程,公民有机会成为协作生产者,每一个在线参与者擅长某一个技术领域,不需要付出太多成本就可以迅速确认现有技术,这种专利审查的众包模式可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公共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因此,这种开放是有益的。

4.2 协同治理是政府专利审查中众包模式应用的模式再造

专利审查的众包模式中,在在线平台上注册即可成为公民评审员,只要现有技术在他掌握的范围之内,他都可以提供相关的技术信息,几乎没有对参与的制度性限制,公众获得了平等参与的机会,每一个公民专利审查员根据自己的专长,在自己擅长的技术领域内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个体公民的自愿性参与的类型。政府专利审查的众包模式中不仅存在个体公民的自愿性参与,还容纳了公民集体的合作性参与。参与者不是个体之间孤立的参与,无数个体公民通过公共在线平台汇集到一起,完全根据兴趣自发形成网络社区,从各自分解众包任务到通过投票产生集体意见的过程,对专利审查中的现有技术信息进行共享,公民个体可以随时参与,自由协商,互动讨论,自动组成虚拟的审查小组,达成共识,完全没有外力的强制干预,自愿协助完成政府专利审查的公共事务。

专利审查的众包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政府作为唯一权威主体实行自上而下的单一中心治理模式,允许公共机构和私人的个人及机构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实现多中心的协同治理模式再造。参与者基于一种默契自发参与分享专利审查中现有技术信息,在内部规则基础上进行持续的互动;参与者的协作形成联合行动,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反馈和谈判协商达成共识,通过与政府自愿合作产生的内生性力量形成自发的秩序,实现各种资源的协同增效。热情的公众参与者对决策质量产生的作用也不会比政府认可的专家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泰特洛克[17]曾说,专业地位与我们所期望的信息质量无关,他曾发现没有证据表明专门知识可以理解为更有能力作出非常标准的或是有识别力的预期。

4.3 集体智慧是政府专利审查中众包模式应用的实质内核

在“同行专利审核”项目中,专利审查公共任务实现众包,依靠某一特定技术领域具有专长的个体公民评审员提交现有技术信息,再通过在线网络平台汇聚公民评审员提供的所有信息,形成集体协作,衍生出集体智慧,作出集体的判断和意见,解决了专利审查员信息有限所导致的专利审查问题,发挥了集体智慧在解决政府面临的公共问题方面的优越性。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公共事务急剧增加,行政疆域不断扩大,行政职能日趋复杂,政府面临的环境不断变化,政府的现代环境受到了47种趋势的影响,并且这些趋势又存在2 000多种直接互动的潜在线索[18],突发性危机因素增多,政府处理公共事务面临着诸多难题。因此,我国政府应该积极探索创造性解决复杂公共问题的路径。利用众包模式中形成的集体智慧,可以为政府专利审查中复杂公共问题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集思广益,汇聚创意,加强政府的开放式创新。

政府专利审查中现有技术信息提供的集思广益背后如何能真正汇聚集体智慧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集体智慧”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集体智慧中心广泛地界定为是个体组成的团体共同作出智慧行为[19]。没有人可以无所不知;但是每个人都会有所知。在这样假定的情况下,集体智慧存在广泛的发展空间。我国政府应依托web 2.0技术支持下交互式网络的发展,通过众包让分散的公民个体产生联系、互动、分享和相互依存,以专利审查中现有技术信息提供的公共问题解决为纽带,组成明智的集体。在众包模式中,分散的知识、技能、信息得以流动,公民丰富的知识、技能和信息得以汇聚,形成基于网络的集体智慧,能够对政府的公共问题产生深刻的洞察力。这种集体智慧不是每一个参与者提供的信息简单相加,而是这些普遍分散化信息的汇总、协调、聚合、增强,并衍生出了新的智慧形式和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人类基于互联网的帮助变得更聪明。

上一篇:二氧化硅颗粒下一篇:多参数联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