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专利(共4篇)
自主专利 篇1
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太原市促进专利转化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已走过了一年历程, 这是太原市鼓励发明创造, 促进专利成果转化的一项重要的地方性法规, 对于促进太原市专利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办法》实施一年来, 太原市专利工作在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取得了很大成绩。建立健全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 全市10个县 (市、区) 均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部门, 明确了专人负责专利工作, 做到了组织落实、人员落实和工作落实;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专利申请、咨询、信息服务等得到拓展延伸;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专利管理制度, 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太原市知识产权局与太原市公安局、太原市检察院建立了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工作机制。全市形成了结构合理、职责明确、基础扎实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太原市专利申请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专利申请结构日趋合理。1985年至2007年的22年间, 太原市专利申请总量为11 343件, 其中, 2003年至2007年专利申请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 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当年申请量的30%以上, 申请专利共计5 733件, 发明专利2 042件, 占35.6%;实用新型2 916件, 占50.9%;外观设计775件, 占13.5%。这5年专利申请总量占22年全部专利申请总量的50.5%。2008年1月至9月申请专利1 800余件, 同比增长35%以上, 预计全年突破2 500件。全市专利申请当年突破1 000件, 用了20年的时间, 《办法》实施一年专利申请即突破2 000件, 这是全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史上的一次大的跨越。
专利转化实施硕果累累,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太原市已有40%以上的专利成果被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 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4年太原市设立专利资助专项资金以来, 投入资金900多万元, 资助专利申请1 500项, 资助专利转化项目91项, 其中, 机械工程项目25项, 冶金项目6项, 电子应用项目21项, 现代农业项目8项, 化工项目19项, 其他项目12项, 扶持了一批具有行业优势、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专利技术, 培育和发展了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 形成了机械工程、电子应用、不锈钢、IT、化工、生物等创新型企业, 有力地促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太原市专利工作者与全社会方方面面的辛勤耕耘和共同努力下, 太原市专利工作谱写了辉煌、壮丽的篇章, 提升了全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同时,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当前全社会的专利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 专利制度在鼓励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没得到广泛认同, 专利权人的权利遭受侵犯的现象依然存在。加强对全社会的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利事务管理, 进一步提高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加大专利行政执法力度, 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市场环境, 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专利工作的重要内容。太原知识产权工作要以创建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新的起点,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积极进取, 奋发有为, 努力为建设宜居城市做出更大贡献。
辽宁省专利发展与自主创新研究 篇2
一、辽宁省专利发展概况
自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二十多年来,辽宁省专利事业发展迅速,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高,专利申请量与专利授权量逐年上升,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专利制度在激励发明创造、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总体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截止到2009年12月底,国家知识产权局和辽宁省知识产权局公布的全国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专利授权总量为2,460,413项,其中发明专利229,303项(占9.32%),实用新型专利1,239,654项(占50.38%),外观设计专利991,456项(占40.30%)。全国前六位分别是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上海市和北京市,专利授权总量都在15万项以上。
辽宁省授权的专利总量为103,443项,占全国的4.20%,其中,发明专利10,982项(占10.62%),实用新型专利78,584项(占75.97%),外观设计专项13,877项(占13.42%),居全国第七位。辽宁省授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占全省授权专利总量的比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外观设计专利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单位:项)
辽宁省拥有发明专利授权量10,982项,占全国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4.79%,排在全国第七位,在东北三省中排名第一位。排在全国前六位的分别是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在全国前七位的地区均在1万项以上。(见表2)
(单位:项)
辽宁省拥有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10,982项,占全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总量的6.34%,排在全国第六位,在东北三省中排名第一位。排在全国前七位的分别是广东省、山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北京市、辽宁省、上海市。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排在全国前七位的地区均在7万项以上。(见表3)
(单位:项)
辽宁省拥有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13,877项,占全国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总量的1.40%,排在全国第十二位,在东北三省中排名第一位。排在全国前六位的分别是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山东省、四川省。外观设计授权量排在全国前六位的地区均在4万项以上。(见表4)
(单位:项)
(单位:项)
(单位:项)
(二)辽宁省专利授权类型情况。
由表5可以看出,从1985至2009年,辽宁省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绝对数量均呈现增长的趋势,其中发明专利所占比例增长缓慢,1986~2002年十七年间均不到10%,2003年开始比例高于10%,2009年达到最高16.35%;外观设计专利发展快速,在专利授权总量中所占比例上升较快,但是在1998年达到最高21.88%之后有上升幅度有减小的趋势;实用新型专利所占比例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04年降到最低65.26%之后六年有小幅提升。总的看来,辽宁省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而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三)辽宁省专利授权结构情况。
由表6可以看到,从1985年至2009年,辽宁省专利授权给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及个人的专利绝对数量均有增长的趋势,其中授权给个人的专利数量所占的比重每年都是最多的,连续25年都超过50%,在2002年达到最高80.64%之后逐年下降。授权给企业的专利量始终低于授权给个人的,在2007年之前,占授权的专利比例除了1987年以外均低于20%,2007~2009年这一比例上升迅速,说明近年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有很大提高。辽宁省授权给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数量增长较为缓慢,在授权专利中占的比例一直最小。
二、辽宁省专利发展与自主创新问题分析
辽宁省是“专利大省”,从1985年我国有专利申请至今,专利授权量累计达103,443项。从专利授权情况看,在专利发展的过程中,辽宁省在专利意识、科技含量、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专利质量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一)专利意识有待加强。
专利的数量是区域研发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区域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辽宁省虽然科技基础较为雄厚,但是全社会的专利意识依然薄弱,与上海、北京等地相比还有待提高。2008年,上海市每万人平均专利授权数达12.96项,北京市达10.47项,而辽宁省仅为2.47项。
(二)专利的科技含量有待提高。
发明专利代表了自主创新的水平和发明创造的技术含量。从辽宁省的专利授权类型来看,实用新型专利一直是辽宁省专利授权的主要方面,而发明专利占辽宁省专利授权总量的份额较少。从数量上看,虽然辽宁发明专利的总数排在全国第6位,高于总体专利的排名,但仍不到北京市发明专利数量的三分之一。
(三)企业专利申请数量有待增加。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对申请专利保护知识产权的认识程度还不够。1985~2009年上海市、江苏省和广东省企业专利授权量分别占本地区专利授权量的61.92%、46.82%和39.21%,分别占全国专利授权量的4.45%、5.13%和7.25%。而辽宁省企业专利授权量占本地区专利授权量的18.24%,仅占全国专利授权量的0.77%。
(四)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利申请能力有待提升。
辽宁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资源丰富,拥有中科院驻辽宁的研究机构包括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沈阳金属研究所等6家单位以及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40多所高等院校。但是,辽宁省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利成果少,运用专利制度的水平和能力低,在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技术创新机制方面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1985~2009年辽宁省高校和科研院所授权专利9,716项,年均389项,所占份额最低。
三、提升辽宁省专利质量和自主创新水平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营造良好环境是促进专利产出的重要保障。政府应逐步建立和完善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制度,整顿和规范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市场,提高行政执法与监管的效率,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适度提高创造性标准,从而提高专利的整体质量,促进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
(二)加强专利意识宣传。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专利意识,是提高专利质量和数量的重要前提条件。充分利用多种新闻媒介加大专利知识的宣传力度,发挥各种行业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作用,指导和推动行业内的企业制定和实施企业专利战略。切实加强专利制度的实施工作,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以及申请专利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增加研发投入力度。
研发投入是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加大研发投入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政府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拓宽自主创新的投入渠道,对重大技术开发给予重点扶持,积极引导企业增加对研发的投入,培育核心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性创新。
(四)促进产学研结合。
促进产学研结合是迅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基地作用,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联盟,实现深层次的合作,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为主导、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从而实现全社会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五)培养和激励创新人才。
专利的生产和发明创造,最终要落脚于人的创新活动之中。政府应继续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力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端人才;引进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尤其是高端人才;设立专利奖励基金,加大对职务发明的发明人报酬力度;积极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环境。
摘要:文章基于对辽宁省专利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本省专利发展和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专利分析,自主创新,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论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专利战略运用 篇3
关键词:自主创新,专利,专利战略
1 自主创新与专利战略
1.1 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目前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决定了技术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核心,它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
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
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发展中国家通过向发达国家直接引进先进技术,尤其是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式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实现自主创新,不仅大大缩短了创新时间,而且降低了创新风险。
1.2 专利战略
专利战略是指企业面对激烈竞争、严峻挑战的环境,自觉主动地利用专利文献提供的新技术新产品信息,利用专利权提供的法律保护和其它种种便利条件,促进专利技术开发和科技创新,分析竞争对手的发展状况,在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有效地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谋取最大经济利益,从而求得企业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制定和实行的一种长远规划和整体谋略。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依靠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是自主创新的必然结果,也是自主创新追求的直接目标。对企业技术进步的追求必然会引发企业之间的技术竞争。这样企业的自主创新就离不开专利制度及专利战略的运用。自主创新的过程事实上是专利战略运用的过程,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必须实施专利战略。
2 专利战略的运用
我们把企业自主创新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创意阶段、研发阶段、握有专利权阶段。由于这三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专利战略的运用也各不相同。
2.1 企业自主创新创意阶段的专利战略
“创意”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点子”、“主意”或“想法”,好的点子就是“好的创意”——“Good Idea”。这些“点子”、“主意”、“想法”一般源于个人创造力、个人技能或个人才华。创意人人都有,而且自古就有,发展到后来有些创意成果便开始形成知识产权及专利。在自主创新的创意阶段我们应该执行如下的专利战略。
2.1.1 技术动向调查战略
这是指在广泛搜集过去及新近出现的技术信息的基础上,分析当代技术水平并预测今后技术发展动向而进行的调查。主要供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参考。
2.1.2 专利性调查战略
这是把在专利申请前为判断该发明创造有无专利性而进行的调查。这里讲的有无专利性,对发明和实用新型而言,是指有无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对外观设计而言,是指有无新颖性和实用性。
2.1.3 公知性情况调查战略
这里指为判断己公开或公告的发明创造专利申请,或己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的专利性(专利可靠性)而进行的一种调查。这种调查,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回避侵权行为和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等,是必不可少的。
2.1.4 法律状态调查战略
所谓法律状态,是指某项特定技术是否专利技术、是何种专利技术、是否有效专利、专利权的期限还有多长,以及特定技术和特定专利之间的关系等情况。这种调查,对于技术和新产品进出口、技术价值评估十分重要。
2.1.5 同族专利调查战略
这是指特定国家的特定专利是否在其他国家取得专利而进行的一项调查。这种调查,对该技术商业价值的评估、技术和产品的进出口十分重要。
2.1.6 监视调查战略
这里讲的“监视”,一是指对特定竞争对手专利申请动向和取得专利权的情监视,二是指对特定的引人注目技术的专利发展过程的监视。这两种监视,可以相互结合,或交替使用。
海尔集团公司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经验。公司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手段的品牌经营模式,在自主创新创意阶段,重视专利调查战略的利用。公司重视技术开发与专利信息紧密结合。其在研究开发的立项阶段所采取的专利调查工作的主要做法是:在立项前,先进行该项目课题的国内专利检索,了解该技术在国内的起步、发展及目前最先进状况;同时,进行相关国外检索,确定在项目产品中处于优先地位的目标公司,掌握其最早申请专利的国家和地区以及相关技术资料,再进一步了解其专利申请的广度和范围,分析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形成一系列技术资料,以此为立项依据之一。
2.2 企业自主创新研发阶段的专利战略
研究开发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工作,以研究开发为核心的自主创新是企业专利战略的重要目标,在实践中研究开发战略与专利战略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企业自主创新研究开发的成果很大一部分表现为技术发明,而这种技术发明一般是应以专利形式加以保护的。因此,从专利战略的角度看,企业研究开发战略即表现为专利技术研究开发战略。一般地说,企业研究开发有以下几个具体的目标:一是开发出全新的技术即原始创新。二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即集成创新,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三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此,企业在技术研究开发阶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专利战略.
2.2.1 基本专利战略
基本专利战略是企业进攻型战略的“重头戏”。基于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为保持自己新技术、新产品的竞争优势,企业将其核心技术或基础研究作为基本专利来保护,并控制该技术领域的发展。基本专利战略中的基本专利,往往是企业那些划时代的、先导性的核心技术或主体技术,它具有广泛应用的可能性和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前景。
企业通过申请基本专利享有强而有力的专利权,这种法律赋予的垄断权即可转化成排除竞争对手和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份额的法宝。可以说,在规范的市场环境中,谁拥有基本专利,谁就可以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取得垄断地位和支配权。自主创新中的原始创新就是主要实施基本专利战略。
运用基本专利战略,需要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正确预测市场前景、对某一技术领域有充分了解,并投入大量的资金与技术力量,比较适合一些资金技术力量都较为强大的企业,或者是在一些新兴行业。例如,美国的微软公司,开发研制了先进的windows XP操作系统,它的许多基本算法申请了专利。因此,微软几乎垄断了整个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市场。国际上著名的跨国公司都拥有在某些领域具有垄断地位的基本专利,依靠技术许可和转让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获取最大的利益。为此,中国企业在完成科研开发后,应尽快将核心技术申请基本专利。
2.2.2 外围专利战略
外围专利战略是企业围绕专利技术,开发与之配套的外围技术,并及时申请专利,获得专利权的一种战略。外围专利战略有两种实施形式,一种是拥有基本专利的一方在自己的专利周围设置许多原理相同的小专利组成专利网,抵御他人基本专利的进攻。围绕基本专利,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并及时将研究开发成果申报专利,这既是对专利保护功能的充分运用,也是有效保护基本专利的重要手段。另一种形式是在他人基本专利周围设置自己的专利网,以遏制对手的基本专利。企业如果能把基本专利与外围专利结合起来,就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自身力量,获得竞争优势。但基本专利的创立是受条件限制的,对于那些不具备开发基本专利的条件的企业,如果发现竞争对手形成以本技术为核心的专利网使自己难以开发时,可以绕过对方的基本专利,挖掘对方“空隙”技术,积极开发外围技术构建自己的专利网,与基本专利分庭抗争。这一战略在自主创新中的集成创新中利用的最为普遍。
例如,海尔集团“小小神童”洗衣机,第一次申报专利即达12项,技术构建自己的专利网,根据技术开发与专利申请相结合的战略,从外观到内部结构所有新技术的应用均通过专利申请方式获得了市场保护。“小小神童”洗衣机至今已推出第九代产品,从自动型、全自动型、电脑型到透明视窗,每一代产品都形成了全面专利保护,共获国家专利26项,在国内微型洗衣机市场中,占有98%以上的市场份额。
再如,美国菲利浦石油公司在取得耐热性能出类拔萃的热塑性树脂聚苯流醚的基本专利后,又陆续取得了从制造、应用到加工等外围专利300余件基本专利到1984年11月到期后,大量的外围专利仍然在有效期内,使得基本专利可以继续得到有效保护。缺乏经济实力的企业可以采用包围他人基本专利的策略,使得拥有基本专利的企业缺乏开发的空间,这样为了能拥有更大的市场,不得不购买或许可使用外围专利。
2.2.3 改进专利战略
改进专利战略又称“摹仿改进型战略”、“跟随型战略”。它是指企业通过对本企业和他人已采用的技术进行改进、完善,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以控制和占领市场的一种专利技术研究开发战略。在自主创新中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用的最多。
例如,法国阿尔斯通、日本川崎重工、加拿大庞巴迪、德国西门子、美国GE、EMD等公司,都是世界著名的铁路技术装备制造企业,他们拥有当今世界一流的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和大功率电力、内燃机车设计制造技术。经过艰苦努力,我国成功实现了这些技术的转让引进,使我国铁路装备技术一下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随后,我国技术人员开展再创新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动车组方面,正在全力推进大编组动车组、卧铺动车组等自主创新工作,同时在时速200公里的技术平台上,自主创新研制的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即将下线,将在京津、武广、京沪等客运专线上投用,成为未来我国高速客运的主力车型。大功率机车方面,在6轴总功率7200千瓦的技术平台上,正在组织实施牵引变流器、牵引电机、车体、转向架以及整车集成技术的自主创新,机车总功率可提高到9600千。
改进专利战略有自己的优势,在改进他人专利的基础之上获得专利权,可以凭借己获得专利实施交叉许可战略,变被动为主动。因为在已有专利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开发,如开发的原专利产品的新用途、新方法,往往可以形成从属专利。由于从属专利是在原有专利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它和原有专利在技术性能上相比具有实质性的特点和显著性的进步,市场竞争力更强。虽然从属专利的实施需要取得原专利权人的许可,但原专利权人实施该从属专利也需要获得从属专利权人的许可。这样就为从属专利权人与原来的专利权人实施交叉许可奠定了基础。
2.3 企业自主创新握有专利权阶段的专利战略
2.3.1 专利交叉许可战略
交叉许可是指企业以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的输出换取对另一个企业的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的使用。一个企业不可能开发所有的技术,也不可能保证所有开发的技术都能获得专利权。如果企业拥有一些自主专利权,而竞争对手的专利对本企业技术实施有用或构成障碍,就可以采取交叉许可战略。交叉许可既适用于企业之间专利技术相互关联的情况,也适用于不相关联的情况,前者不难理解,对于后一种情况主要体现在企业各方为了合作垄断市场,将各自的发明创造交叉许可。
例如,日本东莱公司从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引进碳纤维制造技术,采用的就是这种战略。东莱公司许可联碳公司实施其丙稀睛技术,联碳公司许可东莱公司实施其碳纤维专利。又如,1992年,飞利浦公司推出数字密集型(DCG)音响,索尼公司也将推出微盘录音机,为避免发生侵权纠纷,相互许可对方实施自己的有关新专利技术。
西方国家的“专利池塘”就是值得我国借鉴的。“专利池塘”是在专利交叉许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要用于减少技术交易成本,把作为交叉许可客体的多个知识产权,主要是专利权放入一揽子许可中所形成的知识产权集合体。进入“专利池塘”的公司可以继续用池塘中的全部专利从事研究和商业活动,而不需要就池塘中的每个专利寻求单独的许可。甚至池塘中的公司彼此间不需要相互支付许可费。池塘外的公司也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许可证自由进入池塘中的全部知识产权。我国企业也要力求增加研发能力,多掌握一些有份量的技术,力争加入国外技术联盟的专利池塘,以规避国外的专利陷阱。
2.3.2 专利联盟战略
国外许多大企业并非单独享有某种专利或某一系列专利,而是形成一个专利联盟。例如DVD制造商的C3、C6联盟,通过联盟的形式控制了DVD制造的核心技术,从而共同垄断了DVD市场。这种联盟,不仅可以共享专利收益,还可以节约研发成本,以集团优势排挤其他竞争对手,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这种战略非常适合我国企业。我国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如果能形成联盟,从而实现技术共享、信息共享、共同研发和共享专利,这种共享效应和规模效应将非常具有竞争力。
2.3.3 专利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战略
当专利成为技术标准,或者技术标准成为专利时,只要使用该技术,就必须达到技术标准,也就必须支付专利使用费,这无形中实现了专利权限的扩张。我国企业也要学会运用这种策略,将专利与技术标准捆绑,捆绑许可其专利,收取丰厚的专利使用费。当然,要使专利成为公认的技术标准,并非一厢情愿可以实现。成为技术标准的专利只有通过市场的考验,被市场广泛接受而推行。一般而言这种技术就是本文所说的基础专利,因此,说到根本,仍是基础专利与技术标准相捆绑的战略。
2.3.4 专利与品牌、人才相结合的战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企业的品牌无形资产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企业的有形资产。如经常处于世界品牌榜首的“可口可乐”价值高达360亿美元,其配方历经百年,仍然保密,所以能独占软饮料行业的大哥大位置。当然,品牌最终是依靠技术、专利和商标的共同支撑。实践证明,只有将企业专利战略与品牌战略结合起来,才能积淀品牌价值,充分发挥商标权延伸专利权的时效价值,达到最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而一个名身斐然的企业,也能招来更多的高精尖的人才,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持续发展。这种战略联动战略可以将企业引入良胜发展和健康发展的轨道。
2.3.5 应用专利战略
主要是指通过专利权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专利许可实施形式应用转化具有一定市场发展前景的适用专利技术。专利转让和许可使用的情况分以下几种:一,企业看好专利的市场前景,通过国内外专利权转让和许可实施,获取最大利益。国外一些持有专利权的企业,往往以允许其他企业使用自己的专利为交换条件,把本企业的产品和商标强加给对方。二,如果企业的专利有可能使技术标准化,那么通过专利技术的转让和许可可以加速该技术标准化的进程。三,企业依照自己的发展战略,有相当数量的专利权自己并不实施,而是用于转让和许可,以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目前国际上新兴的知识产权公司,这种公司并没有产业化生产规模,有的是强大的研发队伍,如中国的牡丹江光电研究所,拥有18项高精尖的专利项目,其中百瓦级准分子激光器、金刚石薄膜等专利技术均属高科技前沿项目,为了能够更好的研制开发新项目,该所转让5项专利技术和6项专有技术,仅转让费就收入900万元。
2.3.6 独占实施战略
这是指本企业的专利由本单位实施,不对外转让或许可他人实施,以便独占市场。例如,1956年美国哈罗德·兰斯伯格发明了静电喷漆技术,获得专利后,建立了兰斯伯格公司自行实施。后来发现不少侵权行为,成竹在胸的哈罗德一方面扩大经营,另一方面利用法律手段迫使400多家侵权企业向其支付了20多亿美元的赔偿金,从而在1972-1976年跨入美国利润最高企业的之列。”总之,企业在自主创新的全过程中,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取得成功,更需要的是深思熟虑地利用专利战略,企业对专利战略的制定和利用应该是灵活的、系统的,这将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企业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制定和实施最适合于企业自身特点所需要的专利战略。
参考文献
[1]傅家骥等.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2:42-49.
[2]徐家力.略论中国企业的专利战略[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7(,15):35-38.
[3]赵超.企业专利战略: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7(,1):9-11.
[4]王明友.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123-130.
[5]刘凤朝.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2):19-25.
[6]李玉潭.中日美欧小企业理论与政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132-148.
自主专利 篇4
专利权是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是体现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指标之一。专利数作为自主创新的成果之一, 是衡量区域自主创新现状, 制定相关科技扶持政策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对芜湖市近年来专利申请和授权状况的分析, 研究芜湖市自主创新的特征, 分析芜湖专利事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以期提升芜湖自主创新能力, 进而为区域自主创新建设提供参考。
1 芜湖专利发展概况
我国专利法自1985年正式实施以来, 专利事业有了蓬勃发展。芜湖市专利事业从初期的发展缓慢, 到逐步加速, 特别是近年来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成为芜湖市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最好证明。
1.1 芜湖市专利申请总体情况
统计芜湖市企业申请专利及发明专利的数量, 我们欣喜地看到:芜湖市无论是专利申请的绝对数, 还是占安徽省的比例数, 都有了显著的提高。2005、2006、2007和2008年分别占安徽省专利数的7.0%、18.0%、35.3%、31.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的5.87%、11.78%、26.72%和33.0% (数据来源:根据安徽省知识产权局网站公告数据整理, 以下同) 。
(单位:件)
如果以合芜蚌自主创新区建设为分析背影, 从合芜蚌三区的专利申请数据也能清晰地看出芜湖市在专利成果上的巨大突破。
上述表格数据显示, 2006年, 合肥有1510件专利申请, 而芜湖只有843件, 差不多是合肥的一半, 2007年, 芜湖市的专利申请就已经超过了合肥, 在安徽省居首位, 而到了2008年, 则超过合肥专利申请数的400多件。根据上述表格数据, 制出合芜蚌三区专利申请柱状图, 可以更加清晰体现芜湖专利申请的迅速发展。
1.2 芜湖市专利授权总体情况
通过上述对芜湖市专利申请状况的分析, 可知芜湖市自主创新的成果是显著的。而进一步考察芜湖市专利授权数, 则可以更加确切地知道芜湖市自主创新的状况。
与专利申请的发展基本一致, 芜湖专利授权数在近三年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但是与专利申请数相比较而言, 两者并不是同步增加的。显著的特点是:芜湖专利申请数在2007年就超过了合肥, 但专利授权数一直是低于合肥, 2007年和2008年的专利授权数基本上都相差300件。
另外, 从近三年的专利授权数来看, 合肥专利授权数的绝对增加额保持在每年300件左右, 而芜湖的专利授权数则变化较大, 与其同时, 蚌埠的专利授权数的变化不大。
2 芜湖专利与自主创新特征分析
专利成果是创新的产出, 也是维护创新的有效手段。没有专利权, 不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不占有自主品牌, 也就谈不上真正的自主创新。从芜湖专利申请以及授权情况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特征:
2.1 专利申请与授权的增加不同步
首先, 芜湖专利申请数的急剧扩张, 是芜湖市地方政府做出了相当出色的工作。通过实地调查发现, 芜湖市地方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对区域专利申请非常重视, 对芜湖市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一直给予相当的关注。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完善政策, 建立保障机制;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企业对专利的认识和能力;优化环境,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组织相关企业积极申报专利。这表明, 地方政府可以对区域自主创新有相当积极的推进作用。
其次, 芜湖专利申请数急剧扩张, 表明芜湖市企业通过技术创新,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给予越来越高的重视。同时, 企业自身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有相当的提高。通过走访芜湖相关企业, 不难发现, 芜湖市企业除了对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等环境的创新给予足够的保护外, 对产品研发过程、制造过程的细节, 以及经营秘密、管理特色等方面的企业秘密都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
再次, 芜湖专利授权数的增加在总体上, 落后于专利申请数。这一方面是由于专利认定与专利申请相比较而言, 是更加复杂的工作。专利申请, 只要企业自身认可, 再向有关部门申报就可以了。而专利的授权、认定则受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 比如:技术因素、程序因素和人为因素等等。另一方面, 芜湖专利授权数滞后的现象表明, 芜湖市自主创新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还需要真正体现企业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出现。
2.2 专利申请分部不均衡
2008年的专利申请数据显示, 南陵县、芜湖县、繁昌县的专利申请数分别是350件、327件、309件, 相差不大。
首先, 从总体上看, 芜湖市的专利申请更多的是外观设计, 基本上占专利申请总数的60~70%, 而真正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明专利较少, 这与前面专利授权的分析结论是一致的。
就2008年的数据来看, 芜湖市三县在专利申请上, 南陵县的发明专利较突出, 繁昌县的实用新型专利占优势, 而外观设计, 南陵县与芜湖县的相差无几。
此外, 从企业申请的专利数来看, 芜湖专利申请具有集聚现象。作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奇瑞公司, 在创立之初就将自主创新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 建立了一支包括50名博士、160多名海内外专家在内1600多人的专职研发队伍, 2006年创新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的5.86%。这一点可以从奇瑞公司的专利申请上获得更好的表现, 仅2008年, 奇瑞公司就申请了1211件专利, 在全国所有企业中居第七位, 成为全国汽车行业申请专利最多的自主品牌企业。除了奇瑞公司这个典型外, 安徽鑫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申请27件, 盛力制动有限公司19件, 繁昌县金贸铸造有限公司11件。
这一方面表明, 芜湖自主创新能力集中体现在一些大企业中, 而另一方面, 芜湖市众多的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显得相当欠缺。
2.3 专利申请与科研项目申请不同步
从绝对数据来看, 芜湖市申请科研项目经费数是逐年增加的, 从占安徽省的比例来看, 也是逐年增长的, 2005、2006和2007年分别占安徽省申请科研项目经费数的6.5%、8.0%和11.8%。
根据芜湖市科技成果所占安徽省的比例关系, 我们能看到芜湖市的科技项目数和新产品项目数在安徽省所占的比例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说明芜湖市的科技研发项目这几年发展的并不好。同时, 一个有趣的现象, 虽然科技研究项目和新产品项目数量都是下降, 但科技项目的经费这几年却有了显著的增加。
这一方面说明芜湖市今年来科技项目所获得的资金支持越来越大, 而且是绝对资金额度的增加, 从2005年的6%, 增加到2007年的11%。有趣的是, 这种增长是在科技项目数相对减少的情况下, 项目经费的增加, 表明芜湖市近年来的单个科技项目规模扩大, 项目有集中化的趋势。
但另一方面, 芜湖市中小企业的科技研究项目发展有萎缩的现象。一般而言, 中小型科技企业的研发项目不可能在一开始就是重大项目, 而是从一个个的小项目慢慢做起, 逐步发展, 再做大、做强。这种萎缩的状况表明芜湖市的中小型企业在科技项目申请方面做的并不好。
如果将芜湖专利申请数与科技研发项目申请数进行比较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 芜湖市企业自主创新更多的是“自己创新”。这一方面显示, 芜湖市企业自主创新更多的是根据自身对市场的判断, 以及基于自身的技术基础, 而进行的科技研发活动, 对申请国家及地方政府支持的科技研发项目的申请似乎兴趣不高, 从而不能更多地获得科技研发经费的支持。
另一方面, 政府及相关项目申请的服务机构对芜湖市企业在申请专利研究的项目支持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作。
3 发展芜湖专利事业与提高芜湖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政策初探
自主创新是一个经济体发展内在的动力所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提升芜湖市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由于芜湖市总体创新能力不高, 创新资源极度不平衡, 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偏低, 科技资源分散, 政府服务自主创新的能力与效率偏低, 激励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创新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机制还不完善, 高层次、实质性的产学研机制还未形成, 合芜蚌区际之间的联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根据芜湖市的现状及特点, 我们为提升芜湖市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如下建议:
3.1 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 建立高效、覆盖面宽的投入机制
从科技创新的投入方式上, 为了进一步整合地方政府财政各类专项科技资金, 提高科技创新投入效率, 设立专门机构, 集中管理, 同时协调政府各级部门的投资行为, 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 在专项资金中设立不同的专项, 分项管理, 规范、统筹使用, 同时实施对项目资金使用过程和使用效果的评估与监督。
其次, 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上, 由于主要侧重于引导企业从事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环节的创新。而创新的内容不仅指产品设计创新、产品制造创新, 同时现代市场竞争重点也不再拘泥于单个产业环节的优势, 而是产业链的整体优势。从价值创造的贡献看, 产业链基本上可以称作“6+1”模式, “1”是产品制造, “6”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从发展趋势上看, 产品制造在产业链价值创造中的地位有逐渐弱化可能, 其它6个环节的作用则不断增强。
对此, 提高企业运营过程中整体创新能力, 除了加强现有企业科技创新项目支持基础上, 设立“企业管理创新项目专项基金”, 该基金主要用于企业以下的创新环节:
企业经营、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能源管理、清洁生产、法律事务和创业辅导等。
3.2 完善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扶持机制
近年来, 芜湖市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做出显著的成绩, 芜湖市信息产业局、科委、经委分别对本市企业的自主创新设置许多支持项目, 并且积极帮助企业申请国家、省部级的项目基金, 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是, 由于芜湖市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差别较大, 大型支柱企业比较容易获得科技创新的项目支持, 而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 实际很难获得基金支持。
因此, 首先, 设立“初创期中小企业创新项目专项基金”。在该专项基金的使用上, 坚持面广额小原则, 尽可能扶持更多的初创期中小企业的成长。同时, 该专项基金侧重于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特别是发明专利的中小企业。
其次, 完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和担保机制。
芜湖自2004年就建立了风险投资公司, 直接向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股权投资, 委托经营和管理其他风险投资公司的风险资本, 为高新技术企业和其他中小企业提供风险投资担保, 为企业提供投资、融资咨询服务, 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与创业投资有关的项目。风险资金在实际投资过程中, 更多的使用有形资产的质押, 很少采用专利、股权和信用的质押方式, 而中小企业有形资产很少, 甚至基本没有, 这样容易造成中小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很难获得风险投资, 同时, 也很难获得风险投资的担保。
针对这样的问题, 中小企业在采用专利、股权、信用作为风险投资的质押同时, 相关主管部门应提高对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资助额度。
参考文献
[1]董建忠, 王琛玮.山西省专利发展与自主创新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3) :181-182.
[2]芜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办公室.芜湖年鉴 (2005-2008) [M].合肥:黄山书社, 2005-2008.
[3]芜湖市统计局.芜湖统计年鉴 (2005-2008) [Z].
[4]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 (2005-2008) [M].北京:国家统计出版社, 2005-2008.
[5]周元, 王海燕, 赵刚.中国区域自主创新研究报告[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