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评价

2024-09-24

专利评价(精选10篇)

专利评价 篇1

1 前言

随着我国专利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我国专利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局面。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提高知识产权的应用能力,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是空前的, 为更好的保护自主知识产权, 国家已经规划建立知识产权法院, 这使得知识产权将在司法层面上得到更加有力保护。2015年1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 (2014—2020年) 》, 其中明确提出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 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行动计划》中规划了到2015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件, 到2020年达到14件。可见,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 我国专利将进一步优化布局, 一方面, 要进一步提高专利申请量, 同时更进一步注重专利质量的提升, 实现量质并举;另一方面, 着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提升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和管理能力,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专利信息服务和调查统计是知识产权服务的基础工程, 专利资源区域分析和产业分析是专利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助于地方政府全面了解本地区专利资源状况, 能为政府进一步优化专利区域和产业布局提供基础性导向参考。而在专利资源区域与产业分析中, 专利质量状况分析是区域和产业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在专利分析中, 关于专利质量状况评价的指标较为单一, 本文作者试图构建专利质量评价模型, 综合多个专利质量指标来综合评价区域产业专利质量状况, 以更为客观、全面反映区域、产业专利质量状况。

2 模型构建

发明占比是表征区域或产业发明专利类型占有比值, 我国发明专利是经过实质审查程序, 实用新型不经过实质审查, 发明占比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专利资源的总体质量状况。专利授权后, 专利维持的时间长短一定程度表明专利权人对专利技术的维持应用状况, 也从侧面反应专利质量的状况, 理论上质量好的专利, 专利权人会更好加以应用和保护, 一些研究中将区域专利维持的时间长短划分几个等级, 对应反应区域专利质量现状。专利授权量与申请总量占比直接反应该地区或产业的专利整体创新水平, 对整个区域或产业的大数据分析来说能一定程度上说明专利质量状况。专利投入市场应用的方式有质押融资、实施许可等方式, 专利投入市场的应用量反应了专利技术的市场应用效益能力, 从大数据分析来说, 专利投入应用量的多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专利的质量状况。

本文的专利质量评价模型将综合发明占比、专利维持时间、授权量占比、专利应用量4个指标来评价区域或产业专利质量状况, 上述4个指标相对来说哪个指标能够更好反应专利质量状况, 哪个指标对专利质量状况表征更为合适, 其存在差异性, 因此, 采用层次分析法给每个指标匹配权重, 用权重来反应各个指标在评价专利质量状况的相对重要性, 计算专利质量总体评分值, 评分值的高低直接反应区域或产业的专利质量的优劣。专利质量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3 专利质量评价

层次分析法 (Analytial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是一种能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问题分成不同的组成因素, 按照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隶属关系将其分层聚类组合, 形成一个层次结构, 然后对每一层因素两两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依据客观现实的判断给予定量表示, 再用数学的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的权重。

3.1 评价模型指标权重分配

第一步:构造判断矩阵A:通过征询专家意见, 对层次中各个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 重要性的差别分为九个层级, 如表1所示。

判断矩阵A中的元素为aij=1/αji (i, j=1, 2, …, n) , 矩阵A为正交矩阵。

第二步:通过计算特征向量确定权重。计算正交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珨W={w1, w2, …, wn}, 则w1, w2, …, wn即为对应指标的权重。

3.2 专利质量评分值计算

将发明占比、专利维持时间、授权量占比、专利应用量4个指标分别用A1~A4来表示, 按照表1对A1~A4指标来构造矩阵, 矩阵中的元素aij (i, j=1, 2, 3, 4) 表示ai对aj的比较结果, 通过多个专家打分讨论后我们可确定出判断矩阵A。

求取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 最大特征值λmax对应的特征向量珨W={w1, w2, w3, w4}, 特征向量值w1、w2、w3、w4即为上述四个指标的权重值, 得到指标权重值后, 专利质量评分值求和公式:E=w1×A1+W2×A2+W3×A3+W4×A4。

为了使得权重分配能够合理计算出评分值, 在计算专利质量评分值之前, 需要对上述四个指标A1~A4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然后进行评分值求和计算。

3.3 区域与产业专利质量评分值计算

采用上述层次分析法对指标分配权重, 以综合考虑各个指标因素对专利质量评价的衡量, 应用于区域和产业的大数据专利质量评价将更为客观, 最后只要将评分值E进行排序, 就能得出专利质量较高的区域和产业领域, 直观反映区域和产业专利质量状况。图2展示了区域和产业的计算结论。

4 结束语

本文尝试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综合考虑反映区域和产业专利质量的各个度量指标, 建立相对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评价模型, 用综合评分值的高低直观反映专利质量状况。本文提供的区域和产业专利质量评价体系为专利区域产业分析中质量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估思路和方法, 相比于单指标专利质量评价将更为客观合理。

(作者孙付东、杨林对作文做了同等贡献, 为等同第一作者。)

参考文献

[1]肖国华, 王春, 姜禾等.专利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 2008, (3) :96-99.

[2]袁林, 齐凯, 谭文.企业专利创造能力评价体系的跨层次构建[J].技术经济, 2014, (4) :28-32.

[3]万小丽, 朱雪忠.专利价值的评估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评价[J].科研管理, 2008, (2) :185-191.

专利评价 篇2

关键词:专利 企业 技术竞争力 评价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4)04-0086-06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已经成为影响一个企业兴衰的重要因素,企业竞争焦点正在转向对知识产权的争夺与控制。2008年4月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并在一次企业座谈中指出:什么是竞争力?竞争力就是知识产权,是专利,是标准。尽管专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由于其具有的同质性、详细、准确、可获得性、低成本等特点,学者普遍认为专利数据是进行技术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且丰富的实证数据源,可以用来分析企业的技术领域分布以及各技术领域的竞争状况。因此,基于专利来评价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比较和分析同一领域内不同企业的研发重点、技术优势和劣势,有助于判断企业间的专利战略,为相关企业的技术战略布局提供参考,进而为如何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提供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目前,许多学者就基于专利的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开展了研究。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调研和梳理,在简要分析相关理论问题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目前常见的利用专利评价企业技术竞争力的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优劣势,总结了基于专利评价企业技术竞争力的基本流程。

1 专利与企业技术竞争力

关于企业技术竞争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它是一种资源,有的认为它是一种能力,还有的认为它既是一种资源又是一种能力。资源学派的代表人物Wernefelt从企业内部资源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竞争力来源于自身特有的、不易被模仿的资源集合,并且依据企业的资源位障碍(resonree posetion banrier)可以进行新战略的选择。基于此,在对企业技术竞争力的研究中,资源学派认为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源于企业拥有的技术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利用效率,认为技术资源是企业产生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然而,由于技术资源是企业高度知识密集

专利评价 篇3

一个地区的专利发明与转化对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专利是技术创新的法律表达,其申请与产出是一个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征与指标,专利的申请和产出从很大程度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活力,也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路径。专利影响力直接反馈了一个城市专利创新实效,是评价其技术创新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所指的专利影响力包括了专利生产影响力、专利学术影响力、专利技术影响力、专利国际影响力四个方面,其中,专利生产影响力通过专利转化率和生产许可率体现,专利学术影响力通过专利被引次数体现,专利技术影响力通过同族专利量体现,专利国际影响力通过授权国际专利量体现。

地区专利评定指标

对一个地区专利创新能力评判需要从政策特别是专利技术活力、潜力、实力、影响力等维度进行系统评价。为此,构建了地区专利技术创新评价的三级指标。其一级指标包括了专利政策、专利活力、专利潜力、专利实力和专利影响力等五个方面。专利政策可以调查一个地区民众和企业专利申请环境的优劣。其二级指标从体制和奖励措施两方面着手,体制下的三级指标则包括专利指导思想和申请体制,奖励措施三级指标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奖励和单位企业等的奖励。

专利活力是一个地区民众和企业单位技术创新意识的反映。其二级指标从专利申请量、授权专利量和有效专利量入手,三级指标分别都从专利三种类型,即发明专利、新型实用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个角度统计,评价标准以各类型专利的拥有量与城市人口数及GDP之比进行评估。

专利潜力是一个地区民众和企业单位等技术创新能力大小的一个主要评价指标,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申请年增长率直接反映了该城市创新强度。其二级指标从专利申请量年增长率、授权专利量年增长率、有效专利量年增长率三个方面设置,三者三级指标均从专利三种类型,即发明专利、新型实用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个角度统计,评价标准根据计算出的年增长率,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打分。

专利实力是一个地区民众和企业单位等技术创新质量的关键评价指标。其二级指标从专利授权量、有效专利授权增长率、专利维持度三个角度打分。专利授权量三级指标直接为发明专利授权量打分,有效专利授权增长率三级指标为有效发明专利授权增长率打分。专利维持度三级指标从专利三种类型,即发明专利、新型实用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个角度统计,分别考察三种类型有效授权专利数和总授权专利数的比例。

专利影响力直接反馈了一个地区专利创新实效,是评价其技术创新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二级指标包括了国际专利申请量、同族专利申请量、专利转让量三个方面。三种二级指标下设三级指标,均从专利三种类型,即发明专利、新型实用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个角度统计,各类型分别与一地区总体国际专利授权量比较,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打分。以上分值设置中,专利活力、专利潜力、专利实力、专利影响力的权重都偏向发明专利,更有助于我们对地区专利创新活动的有效评估。本课题研究具体评价标准体系见表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网络调查法,通过网上文献和数据库文献的查阅来获得相关专利数据信息。各类有效授权专利研究中涉及专利法律状态的许多细节数据只有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http://www.pss-system.gov.cn)获得,所以有效授权专利数据全部采自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特此说明。

在研究对象选择上,由于上述指标大多都需要对每条专利进行逐一调研,工作量巨大,因此,在本次调研中,除国际专利指标外,其他指标仅从最关键的发明专利展开。其次,在研究时间范围设定上,由于2011年至2015年授权公告发明专利期均在五年内,不便于了解专利转化与生产许可情况,同时也为了前后研究的一致性,所以将同族专利量、专利转让量、生产许可量、被引次数等的研究时间范围设定在了2006年至2010年,而国际专利的时间范围设定在2006年至2015年。

杭州专利影响力调研

专利生产影响力

通过对2006年至2010年杭州市授权公告的发明专利进行逐一跟进调研,统计出了这5年间授权发明专利的专利转让与生产许可情况,具体数据见表2。

(1)发明专利的转让率不高,经济价值不大。2006年至2010年的5年间杭州市发明专利授权总量达9071件,实现转化的仅1392件,只占总量的15.35%。即使2006年已经授权10年的853件发明专利中,也只有153件实现了转化,转化率仅17.94%。由于发明专利一半以上申请人为大专院校,过低的转化率就意味着这些发明专利仅仅被作为科研成果而束之高阁,没有产生相应的经济价值。

(2)发明专利的生产许可量过低,专利影响力十分有限。2006年的授权发明专利中仅仅94件有生产许可,占比只有11%;2010年的2854件授权发明专利中,也仅有135件有生产许可,占比更是小于5%。专利的转化率特别是生产许可率低,说明大多数专利影响力特别是经济影响力偏低。

专利学术影响力和技术影响力

通过对2006年至2010年杭州市授权公告的发明专利进行逐一跟进调研,统计出了这5年间授权发明专利的同族专利申请量与被引次数情况,具体数据见表3。

(1)杭州发明专利的学术影响力较高。专利学术影响力主要从被引次数来分析。通常认为一件专利文献被引用的次数越多,有可能专利的价值越高。2006年杭州授权公告的发明专利至今已经十年,其被引次数达到了634.94%,超过其本身数量的六倍。5年间授权发明专利的平均被引率也高达405.65%。

(2)杭州发明专利对相关发明的影响力较大。发明专利技术对其他相关发明的影响力则从同族专利数进行分析。一般认为,一件专利的同族专利数量越多,其对相关专利技术的重要性越大,被重视的程度越高。杭州发明专利技术同族专利比例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基本保持在百分之两百的水平,说明专利技术重要性在这几年均保持较高水平且波动不大。

专利国际影响力

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外国及港澳台专利检索,在公告日栏输入调查年代,申请人栏分别输入关键词杭州和浙江,再对浙江的申请人进行甄别,筛选出杭州申请人;两项合计就可以得到杭州市国际专利申请量。

(1)近十年杭州市授权国际专利的国别和地区较少。根据统计,2006年至2015年,杭州市授权国际专利主要集中在日本,也有部分申请人申请了台湾专利。

(2)近十年杭州授权国际专利量较小。近10年杭州国际专利授权公告量仅204件,其中,申请日本专利173件,台湾专利31件。

(3)杭州国际专利授权呈快速增长势头。杭州授权国际专利申总量虽然较小,但2013年以来明显加快,2006年至2012年的7年间仅授权87件,而2013年至2015年的3年间就授权了117件,速度明显加快。

(4)与国内专利申请人机构属性特点不同,国际专利申请人以企业为主。在204件国际专利中,来自大专院校的仅3所共计32件,仅占总量的15.69%,说明国际专利申请更体现市场与生产导向。

提高杭州专利影响力策略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与新途径,是调结构、稳增长、转方式、促升级、扩就业的重要举措。这个观点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而发展专利技术并促进专利转化和生产许可,则是促进万众创新的重要因素。

(1)通过对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宣传和奖励提高杭州专利国际申报量。目前杭州国际专利申请主力军是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申请人明显偏少,市政府、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应制定和完善申请国外专利申请的奖励措施,采用政府搭台,院校和研究所唱戏的方法促进国外专利的申请。

(2)通过境外专利申请培训宣传等措施拓展杭州专利国际申请种类。杭州国际专利申请类别单一,大部分是日本专利和台湾专利,缺少美、欧洲以及其他国家专利的申请。

(3)通过提升杭州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使用率来维持并提高杭州专利的学术影响力。虽然杭州专利平均学术影响力较高,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些专利的价值较大,但是,专利学术影响力分布不够均匀。比如,有些专利被引次数很高,而有些专利即使已经被投入生产运用了,被引次数却是零次。所以,对专利检索系统的使用和宣传是提高专利文献学术影响力的举措之一。

(4)探索帮扶专利申请、盘活授权专利的网上与网下平台。对想申请、正在申请的专利给予技术指导和市场分析;对已经获得授权的专利设法盘活,促进转让和转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专利影响力,使专利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5)加大对授权专利生产实施过程的资金支持、场地支持和技术支持。专利生产实施远比专利申请困难,可能缺资金、原材料、场地,也有可能遇到技术问题,如果能在这些环节给予支持,才能更好地将专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专利评价 篇4

关键词:发明专利申请;创造性;“三步法”;最接近的现有技术

一、引言

根据我国专利法的相关规定,具备创造性是发明专利申请可被授予专利权的必备条件之一,目前我国一般采用“三步法”来判断发明是否具备创造性,具体内容为:①确定最接近的现有技术;②确定发明的区别技术特征和其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即分析要求保护的发明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有哪些区别特征,然后根据该区别特征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确定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③判断要求保护的发明对本领域的技术人来说是否显而易见的,即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和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出发,判断要求保护的发明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否显而易见。可见,选取相对于申请的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是创造性评价方法,即“三步法”的基石,其直接影响到三步法的判断结果,从而影响整个创造性的评价。如上所述,最接近现有技术的选取对于创造性的评价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其在现行《专利审查指南》中的规定并不明确,造成了专利审查员在遇到该问题时经常存在困扰,甚至影响到对发明专利申请的创造性的有效评价,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如何选取现有技术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相关规定以及存在的问题

现行《专利审查指南》规定: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是指现有技术中与要求保护的发明最密切相关的一个技术方案,它是判断发明是否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的基础。最接近的现有技术,通常与要求保护的发明技术领域相同、并且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效果或者用途最接近和/或公开了发明的技术特征最多,或者虽然与要求保护的发明技术领域不同,但能够实现发明的功能,并且公开发明的技术特征最多。应当注意的是,在确定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时,应当首先考虑技术领域相同或相近的现有技术。

上述规定似乎表明,在确定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时,公开的技术特征的多少是一个主要因素。但是紧接着又规定“应当注意的是,在确定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时,应当首先考虑技术领域相同或相近的现有技术”,根据这一规定,又表明技术领域是确定最接近现有技术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即使公开的技术特征少于不同技术领域的现有技术,相同或相近技术领域的现有技术也应当优先考虑。那么假设申请存在两篇非常相关的现有技术,其中一篇现有技术公开的技术特征最多,但和本申请相比不属于相同的技术领域;而另外一篇现有技术虽然公开的技术特征较少,但和本申请相比属于相同的技术领域,或者两篇现有技术都和本申请的领域相同,且分别公开的技术特征数量也相同等等,在这些情况下如何选取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不同的审查员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擇。而审查实践中,碰到的实际案情往往比上述情形要复杂地多,因此在选取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时存在很多困扰和争议。

三、思考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在选择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时,不能片面、机械地理解《专利审查指南》的相关规定,而是应该深入理解确定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在整个“三步法”评价中与其他两个步骤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评价方法中所起的作用。具体而言,判断创造性的“三步法”中的第1步,确定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其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其与第2和3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成的创造性的评价方法。而在创造性的评价过程时,评价是否显而易见,一般情况下即指多篇现有技术之间是否存在结合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是说理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哪篇最有利于后续评述,最容易说服申请人,就应该确定哪篇作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而不应该仅仅拘泥于哪篇公开的技术特征最多,或者是哪篇与本申请领域相同。

举例而言,权利要求1包括A,B,C,D,E多个技术特征,经检索找到2篇与申请相关度较高的现有技术,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其中对比文件1与申请的技术领域相同,其公开了技术特征A,B,没有公开技术特征C,D,E;而对比文件2恰好公开了技术特征C,D,E,且该技术特征C,D,E在对比文件2中所起的作用也和本申请相同,针对这种情况,虽然对比文件1公开的技术特征较少,但是由于其涉及的领域和本申请相同,而且由于技术方案中不具备技术特征C,D,E,因此在运用中很可能会面临需要解决C,D,E技术特征所能解决的技术问题,将其选择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更有利于后续的说理,即存在将对比文件2与对比文件1相结合的技术启示,因此即使对比文件1公开的技术特征较少,也仍将其确定为本申请最接近的现有技术。

实践中常见的还有另外一种情形,权利要求1包含技术特征A,B,C,D,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和本申请均属于相同的技术领域,且均公开了技术特征A,B,C,而对比文件3中公开了区别技术特征D,这时究竟确定对比文件1还是对比文件2作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就看对比文件1和2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与区别技术特征D在对比文件3中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相关性,哪篇对比文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与区别技术特征D在对比文件3中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最相关就选取哪篇作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这样作的目的也是为了使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与对比文件3的结合更具有合理性,从而使创造性的评价更充分、合理,更容易让申请人接受。

综上,笔者认为在选择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时,不仅要考虑①技术领域相同或相近;②所要解决得技术问题、技术效果或用途最接近;③公开得技术特征最多;而且最重要的还需要考虑“技术启示”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专利评价 篇5

斯特恩等(Stern,Porter and Funnan)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由生产一系列相关的创新产品形成的[1];国内学者倾向于把区域创新能力看成是一种各项指标的综合能力,魏后凯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区域创新就是特定地域范围内发生的所有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的总称,区域创新能力即是开展这些创新活动的能力和创新成果的产出[2]。由于专利比较接近创新的商业应用,且专利数据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各地区发明和创新信息,故专利常被选作衡量地区创新能力的指标[3],在研究中常采用发明专利的申请数和授权数[4]。

相比于一般专利指标,有效专利指标因其更能反映出专利的质量特征而逐渐呈现出诸多优势。有效专利是指截至报告期末,专利权处于维持状态的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简报称:专利的有效状况,特别是发明专利的有效状况,可以体现专利技术的运用情况和市场价值,是衡量企业、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一项新指标[5]。

杨中楷描述了有效专利的存量模型,认为有效专利数量的变化表现为一个连续的“生产—失效”过程,生产包含着专利申请、授权过程,是正向的流量;失效包含着撤销和放弃的过程,是负向的流量。这2个方向的流量决定着有效专利存量的动态变化[6]。可见,有效专利指标的考察范围由专利申请授予的暂态过程拓展到生命周期的尽头,具备一定的时间连续性。香克曼(Schankerman)则解释说,从专利个体的特点来看,技术含量高的专利会带来较高收益,也会具备较长的寿命[7],这是一般专利申请和授权指标所无法体现的。综上可以认为,有效专利指标更能准确和全面地反映出区域的暂态和累积创新能力,将有助于对创新能力的考察从静态拓展到历时态的过程中。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采用有效专利的相关指标,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进而对我国八大经济区的创新能力差异进行分析。

1 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

1.1 有效专利相关指标的选取

本文参考国外常用的专利衡量的做法,采用有效专利这项新指标来对我国内地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

我们选取有效专利存量、专利存活率、有效发明专利比例、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比例和职务有效发明专利比例作为分析指标。有效专利存量反映专利有效数量特征。专利存活率是有效专利存量占专利授权量的比值。由于维持专利权需要缴纳专利年费,一般来说专利权人只会对有价值的专利续费,因此该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专利的重要性和技术水平[8]。例如,某地区可能有效专利存量很高,但专利存活率并不高,那就证明该地区专利产能相对过剩而专利质量不高,核心专利不多。所以专利存活率指标可以看作是对有效专利存量的有益补充。由于专利中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最高,因此,在进行评价中选取有效发明专利比例指标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企业是地区创新的主体,企业拥有的有效专利不仅体现出企业创新成果,还体现出企业知识产权的市场化水平、市场价值和产业化程度。职务发明专利比例指标则能体现研发机构与个人之间的合作,往往比个人独立研发的专利的质量要高,更容易实施。

本文采用国家知识产权局2007年统计年报[9]有效专利部分数据,计算得出相关指标值(见表1)。

1.2 熵值法

目前,国内外建立的评价方法有数百种之多,其中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而且计算过程相对简单,因此,本文采用熵值法进行赋权。在信息论中,信息熵被定义为

(1)将各指标同度量化,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方案指标值的比重pij

(2)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为

(3)定义权数

(4)计算综合经济效益系数vi

vi即是第i个方案的综合评价值。

2 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创新能力分析与评价

2.1 测度结果

对原始数据矩阵作标准化处理后,根据表1中有效专利相关指标数据,运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的熵值ej,进而确定出各指标的权重aj(见表2)。

最后,用综合评价值vi的计算公式得到各地区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及排序(见表3)。

2.2 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创新能力的总体分析与评价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专利存活率普遍较低,平均存活率仅为30.6%,平均有效发明专利比例则为17.69%,这说明我国专利总体水平还不高,高质量核心专利数量不多,创新能力普遍不强。从表3的测度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市区创新能力呈等级分布,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仍较为明显。创新能力居于前列的分别为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山东、天津等,多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排位靠后分别为广西、海南、内蒙古、江西、新疆等,多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我国东部板块囊括了排名前7位的地区。广东一直是我国专利申请量最大的省份,其有效专利存量也高居第1,超过12万件,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省份之一,其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比例高达95.21%;其创新领域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且以大型企业为主,而其他领域以及多数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则相对不足。上海作为我国另一开放阵地和国际大都市,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科技与人才资源丰富,市场发育程度高于其他省份,创新综合能力较强。北京是我国传统的科技创新中心,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不少大型企业的总部和研发中心也设在北京,研发基础好、实力强,北京的有效发明专利的比例达到42.27%,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9倍。浙江、江苏、山东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较快,其中浙江市场活跃,中小企业研发创新活动较强;江苏和山东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投入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天津的职务有效发明专利比例达66.42%,在31个省市区中最高。福建、河北和海南分别排在第16、22和28位,需要加大科技投入,依托地理优势,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能力。

中部板块中湖北、陕西的排名相对靠前,分别为第9、11位。这2个省份的共同特点是大学和科研机构较多,但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机制和专利转化渠道。山西、河南、内蒙古、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区与经济和文化实力较强的省市仍有一定的差距,区域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东北板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为第12、26和21位。其中辽宁科技资源较为丰富,创新能动性较强,每年的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都较大,但专利存活率并不高,仅为23.51%,应该着力提高专利的质量,使投入和产出尽可能相符。东北三省是我国老工业基地,需要通过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来实现经济再增长,而人才匮乏成为其提高创新能力一大瓶颈,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吸引科技人才。

西部板块中重庆和四川2个地区较为突出,分别排在第8、10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重庆于1997年成立直辖市,而有效专利的统计是从1985年计起的,所以重庆的创新能力得分的实际值应该比计算值略高些。西部其他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等省区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科研投入及科技人才较为匮乏,因此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其中西藏和云南排名靠前是受到指标中比例类指标影响的缘故,这2个地区专利产量较小,可以将其作为特殊值考虑,不作具体讨论。

2.3 区域间及区域内创新能力差异分析

在对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创新能力总体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区域间及区域内的差异比较。以往在进行区域差异研究时常把东、中、西三大地带作为地域单元,但由于地域范围太大,划分过于粗糙,这种方法已经不合时宜。本文采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划分中国大陆经济区域的新方法,即把中国大陆划为八大经济区域,即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区。这种划分方法已经逐渐被学术界所接受,成为新的研究分析框架。

这里选择的区域差异测算方法主要是标准差系数(SD)和变异差系数(CV),分别对区域内部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进行测度。具体公式如下:

通过对八大经济区域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测算,将其同度量化,并结合平均得分得到测算结果(见表4)。

从平均得分来看区域间差异,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这3个区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得分最高。也就是说,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并且东部沿海地区的创新能力最强。相对而言,内陆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创新能力较为接近,与沿海地区仍存在明显差距,其中西北地区创新能力最弱。

从标准差来看区域内差异,南部沿海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的标准差高于全国平均值,说明这2个地区内部差异较大,其中南部沿海地区的区域内绝对差异最明显,创新能力差距最大。其他6个地区的标准差均小于全国平均值,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区域内绝对差异最小,说明上海、江苏和浙江三省市以及东北三省这2个区域内的创新能力比较接近。通过变异系数来分析区域内相对差异,得到的结论与上述分析相同。

3 结论与展望

通过有效专利指标测度,对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的创新能力进行排序,并对所得结果进行评价。我国专利总体水平还不高,高质量核心专利数量不多,创新能力普遍不强。各省市区创新能力呈等级分布,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仍较为明显。从区域视角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创新能力最强,西北地区创新能力最弱。南部沿海地区区域内创新能力差异最为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最小。

本文为我国区域创新能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的新的视角,但尚存一些不足:例如指标选取过于单一,只从专利质量层面做一探讨,不能十分全面地反映区域创新能力;熵值法虽然避免了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但由于忽略了指标本身的重要程度,有时得到的结果有所偏差,理想的方法是结合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由于篇幅所限尚未进行比较。笔者将对有效专利这项新指标从专利执法、技术转化能力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以期为地区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STEM S,PORTER M E,FURMAN J L.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 y[R].Cambridge: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0.

[2]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BODE E.The Spatial Pattern of Localized R&D Spillovers:AnEmpirical Investigation for Germany[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4,4(1):43-64.

[4]张经强,夏恩君.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9(15):189-190.

[5]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统计简报[EB/OL].[2009-11-18].http://www.sipo.gov.cn/sipo2008/.

[6]杨中楷,孙玉涛.基于专利持有模型的我国有效专利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2):254-257.

[7]MARK S.How Valuable Is Patent Protection? Estimates By Technology Field Using Patent Renewal Data[J].Rand Journalof Economics,1998,(29).

[8]肖国华,等.专利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3):96-99.

专利评价 篇6

我国长期坚持自主创新道路, 已经为专利工作从重数量向求质量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一过程中,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 国内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已连续十年以高于20%的速度增长, 企业自主创新持续发力。

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 专利价值是指专利预期可以给其所有者或使用者带来的利润在现实市场条件下的表现。Harhoff et al. (2003) 认为对于一个参与技术竞争的企业而言, 专利的价值能最好地解释其资产的价值;方曙等 (2007) 以华为为例, 对技术创新型企业的专利产出与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发现二者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线性相关性。但是, 有研究表明, 专利的价值分布具有很大偏度, 5%~10%的专利代表了专利总体价值的一半。因此对技术创新型企业来说, 并不是每个专利都能给其带来利益, 即不同的专利对企业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专利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方式, 是技术创新型企业的重要创新成果和创新产出, 只有从价值和利润的角度出发, 识别专利价值, 将专利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才能将企业的创新行为落到实处, 才能保护企业知识成果, 并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研究技术创新型企业的专利价值评价, 不仅可以使企业重视该项专利, 还能使企业客观地运用专利,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为决策提供依据, 保证企业管理决策的正确性。

二、文献回顾

国内外均有一些对专利价值评价的研究, 学者们提出了一些评价指标, 有些学者甚至建立了综合评价体系。如Markus Reitzing (2002) 从商业化角度提出了包括专利寿命、市场价值、专利战略、所有权、申请者数量、法律纠纷等在内的13个著名指标;Hirschey和Richardson从技术的角度提出了基于科学的三个维度的指标, 包括当前影响指数 (CII) 、科学关联系 (SL) 、技术生命周期 (TCT) 。我国学者对专利价值的评价也做了一些研究, 如黄庆等学者 (2004) 认为专利的价值可以采用广义技术实施类、技术周期类和对外申请专利类指标来进行评价;葛仁良 (2006) 认为应从专利活动的特征上来研究和设置评价指标体系, 整个评价体系应由专利的投入、专利的产出、专利的运营、专利的保护和专利的效益五个模块组成;李清海等 (2007) 从专业性指标和综合性指标两大类指标构建专利的评价体系,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专利的价值进行一个评价;汪雪峰等学者 (2008) 提出可以用技术生命周期 (technology cycle time, TCT) 、引证指标 (Ci ted Index, CI) 、科学关联性 (Science Lin Kage, SL) 、专利实施率 (Actual izat ion Rate of Patent, ARP) 、专利族大小 (Family Size) 5个指标评价专利价值;万小丽等人 (2008) 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综合起来, 通过技术价值、市场价值、权利价值三个一级指标, 创新度、市场化能力、专利独立性等17个二级指标对专利的价值进行评价;李春燕等人 (2008) 筛选了29个指标对专利的质量进行评价, 29个指标被分为应用指标、科学指标、内容指标、国际指标、时间指标和其他指标六大类;李秀娟 (2009) 给出了影响专利价值的因素, 将影响专利价值的因素分为技术因素、市场状态、技术转移、法律因素四大类。

综上所述, 可以将大多数学者对企业专利价值的评价分为以下几类:从宏观方面分为技术、市场和企业三个方面来评价;从专利自身来评价;从专利引用来评价以及一些其他衡量专利价值的指标。我们可以看到, 现有的对专利评价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 大多数研究是从宏观角度对专利价值进行评价的, 即都是评价一个企业或地区甚至是国家的专利水平;其二, 对专利本身的价值进行的研究多集中在专利的经济价值上, 而专利其他方面的价值少有触及;其三, 缺乏衡量专利对企业尤其是技术创新型企业的价值的评价研究;其四, 有些指标难以获得, 可能会影响评价结果的正确性。

三、理论分析与指标体系开发

(一) 理论分析

技术创新型企业是指具有健全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持续技术创新, 并取得显著技术创新效果的有活力的现代企业, 持续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本质。其内涵包括两个当面:一是要持续进行技术改造或新产品研发等技术创新活动;二是将技术开发置于企业的核心地位, 不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企业都不能称之为技术创新型企业。专利是知识产权的一部分, 它作为一项无形资产对技术创新型企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合理评价技术创新型企业的专利价值, 对保持企业的技术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 专利作为一项技术创新成果, 本身的价值具有模糊性的特点, 难以精确量化, 因此, 本文拟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为技术创新型企业专利价值的评价提供一个科学、适用性强、操作性强的方法。

专利作为一项资产, 其价值不是仅仅由自身价值孤立确定的, 而是取决于它对其他相关资产或整体资产的价值贡献, 即对企业而言, 主要表现在对企业的技术、市场、经济、战略等方面整体的利益贡献。彭灿等 (2009) 认为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战略选择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在近几年国内外对专利价值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以及结合技术创新型企业自身的特点, 本文认为, 对于技术创新型企业而言, 专利价值的评价应从几个技术、市场、收益、风险和企业自身5个方面来进行 (图1) 。

(二) 指标体系开发

根据上述的理论分析及框架设计, 本文需建立一套具有层次结构的指标体系来科学地评价技术创新型企业的专利价值。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 是一个从上层到下层、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 在明确评价目标、研究大量文献及对象属性后, 本文开展了对校企专家的访谈, 在多项工作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技术创新型企业专利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其中, 各二级指标的具体含义如表2所示。

四、模型构建

由于指标体系中既包括定性指标也包括定量指标, 所以本文采用Saaty教授的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权重设计。层次分析法 (简记AHP) 是将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从而提供一种简便决策。

(一) 构造判断矩阵

本文的研究聘请了技术创新和专利研究领域的学者、企业高管和实务工作人员共7名, 制作专家打分表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评判, 给出相对重要性的定量结果。比较标度采用了著名的1-9标度, 将7位专家的打分进行加权平均, 构造判断矩阵X、X1、X2、X3、X4、X5如下:

(二)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与权重向量

在得到判断矩阵后, 接下来开始计算比较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和特征值max (可以得知该特征值是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 这一步骤主要是得到同一层次要素对于上一层次某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权值。但是, 比较判断矩阵是由评价者通过两两比较得到的, 只是个人的一种主观估计, 如果在估计时偏差过大, 出现严重的思维不一致的情况, 就必须对比较判断矩阵进行修正。随机一致性指标CR≦0.1时, 比较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当CR﹥0.1时, 比较矩阵不一致, 则必须进行修正。

经过计算, 判断矩阵X的特征向量W= (0.190, 0.088, 0.301, 0.053, 0.368) T, 特征值λmax=5.038, 一致性指标CI= (λmax-n) / (n-1) =0.082, CR=0.074﹤0.1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比较判断矩阵X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判断矩阵X1的特征向量W= (0.139, 0.088, 0.252, 0.452, 0.069) T, 特征值λmax=5.279, CI=0.069., CR=0.062﹤0.1, 通过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X2的特征向量W= (0.231, 0.665, 0.104) T, 特征值λmax=3.087, CI=0.043, CR=0.084﹤0.1, 通过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X3的特征向量W= (0.110, 0.309, 0.581) T, 特征值λmax=3.004, CI=0.002, CR=0.003﹤0.1, 通过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X4的特征向量W= (0.581, 0.309, 0.110) T, 特征值λmax=3.004, CI=0.002, CR=0.003﹤0.1, 通过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X5的特征向量W= (0.057, 0.039, 0.215, 0.404, 0.285) T, 特征值λmax=5.382, CI=0.095, CR=0.085﹤0.1, 通过一致性检验。所有矩阵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因此, 可将其特征向量作为权重向量。

(三)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以上权重向量的计算, 得出技术创新型企业专利价值评价指标的权重, 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表3可得如下的结论或建议:首先, 从一级指标的权重来看, 企业应首先从自身能力出发, 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及主要业务开展专利的研究开发, 同时, 科技创新型企业往往是以专利来获取风投, 因此, 企业要重视专利实际能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其次, 从二级指标的权重来看, 技术创新型企业专利价值的评价在技术、市场、经济、风险及企业这5个方面应主要将着眼点放在技术适用性、市场需求度、综合经济效益、投资风险以及战略契合度这几个方面, 从而实现专利的经济价值。

五、结论

专利是技术创新型企业的重要创新产出, 其价值贡献的大小对该类企业而言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技术创新型企业专利价值的评价问题, 并建立了以AHP为基础的评价模型。在进行文献综述及专家访谈后, 提出了本文理论分析的框架, 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设计了技术创新型企业专利价值的指标体系, 随后进行专家打分, 以层次分析法计算了指标体系的权重。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技术创新型企业甚至是我国企业在开放创新的环境下对专利的研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使企业重视专利、科学的运用专利, 为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了相关理论指导, 在某种程度上保证管理决策的正确性。但是, 本文仅从理论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 模型运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和检验。后续研究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类型进行, 以进一步开发通用和完善的理论模型。

参考文献

[1]万小丽、朱雪忠:《专利价值的评估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评价》, 《科研管理》2008年第2期。

[2]D.Harhoff, F.Scherer, K.Vopel, Citations, family size, opposition and the value of patent rights, Research Policy 32 (2003) 1343–1363.

[3]方曙、武振业, 、朱月仙、高丽丹:《技术创新型企业专利产出与其经济产出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7年第4期。.

[4]SCHANKERMAN M, PAKES A.Estimates of the value of patent rights European countries during the post-1950 period[J]The Economic Journal, 1986, 96 (384) :1052-1076.

[5]Yu-Jing Chiu, Yuh-Wen Chen.Using AHP in patent valuation[J].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46 (2007) 1054–1062.

[6]王雪峰、刘晓轩、朱东华:《专利价值评价指标研究》, 《科学管理研究》2008年第6期。

[7]葛仁良:《我国专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15期。

专利评价 篇7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其作用已越来越强, 世界各国也逐渐将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技术创新能力包括科技研发与创新的投入、创新的产生过程和创新的产出3个方面。其中, 专利是创新实现的最直接、最主要的体现。它是大量技术创新信息的载体, 是创新活动的成果。专利技术的商业化, 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技术优势和经济价值, 继而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

1 相关理论回顾

国内外很早就有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能表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要素, 与能体现产业国际竞争能力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而展开的。其中, 学者们的研究思路主要分为两种: (1) 在现有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体系的基础上, 加入技术创新能力要素并将其演化、扩展, 通过研究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其他要素继而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 继而得出包含技术创新能力的新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2) 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假设, 通过数学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后, 得出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最早将技术创新能力纳入经济学研究范畴的, 是创新经济学之父J.A.Schumpeter。他认为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高无上的作用。Fagerberg (1988) 通过实证分析一国专利拥有数、国内R&D经费投入增长量和人均GDP之间的相关关系, 得出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1]。Agosin & Machado (2005) , Alvarez & Magana (2007) , 对众多发展中国家 (地区) 工业化过程中, 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 类似韩国、中国台湾的地区, 都会将发展的重心放在培养国内企业的技术优势;而类似马来西亚、泰国的国家, 更多的是提高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和技术升级。尽管被研究国家的具体国情各不相同, 研究结果也不经相同, 但这些结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具有内向型技术转移特征的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都能赶上, 甚至超过那些不具该特征的经济体[2]。Isabel Alvarez, Raquel Marin (2013) 基于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 通过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 技术创新和引进吸收这两方面, 运用GMM模型分析研究了技术创新能力对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他们认为, 技术创新能力, 尤其是一国的创新能力体系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存在很强的正向相关, 这种关系在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表现更为明显[3]。

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周叔莲、王伟光 (2003) 从所有权结构、企业规模、技术创新3个维度, 对影响我国高技术行业出口的因素进行研究发现, 研发投入和专利申请这两个技术创新因素对高技术产业出口的影响最为显著[4]。沈亚军、王宁 (2006) 通过实证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数、科技研发人员比重同贸易竞争力指数 (TCI) 之间的关系, 发现技术创新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起到了明显促进作用[5]。计国君 (2007) 在《我国产业科技创新与国际竞争力研究》一文中, 通过比较我国同其他发达国家在研发投入、研发支出结构、研发人员数、CII、专利强度、技术密集型产业出口额等指标上的差异, 得出结论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 并基于上述指标提出了一套我国产业技术与创新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6]。

尽管国内外学者在技术创新能力对产业国际竞争力这一问题上的研究方法、研究指标、研究样本对象等有所差别, 但他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技术创新能力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有重要的正向影响,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上。

2 数据来源、样本选择

2.1 数据来源

2.1.1 确定获取专利数据的数据库

当今世界主要专利数据库数量较多, 但主要分为两大类: (1) 由各国和地区政府组织建立的官方专利数据库, 如: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 美国专利与商标局专利数据库, 欧洲专利局数据库,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数据库等; (2) 由信息公司建立的商业化数据库, 如:德温特专利数据库。考虑到本文研究中国风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需要对通过各国相关的专利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分析, 同时考虑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 故本文主要采用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为数据来源。

2.1.2 确立发明专利检索方式

专利检索有多种方式, 在大多数专利数据检索平台上, 都提供了表格检索、高级检索、IPC分类检索和逻辑条件检索等检索方式。为了尽可能准确、完整地检索到风电产业的相关专利技术, 我们主要按关键词进行专利检索。

2.1.3 确立关键词

为了使关键词能最大程度的涵盖风电产业的相关技术, 本文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欧洲专利局、美国专利商标局的专利分类查询系统, 查找出与风电产业相关技术的关键词。同时由于使用的是德温特专利数据库, 在使用关键词查询的同时, 还根据其特有的德温特分类代码DC, 进一步刷选相关专利信息。最终确定的检索表达式为:

资料来源:根据DII检索方式编辑

2.1.4 数据提取与筛选

通过上述检索表达式在德温特专利数据库进检索, 总共获得56692条专利检索信息, 其中去除同族专利数、已过专利保护实效的专利和非相关专利, 最终获得相关的专利信息35791条[7]。

2.2 样本选择

目前世界上已有42家专利机构, 包含的超过80多个国家和组织的相关专利发明信息被收录至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中。从检索结果中发现, 申请相关专利的国家总数较大, 但其中占检索专利总数份额超过1%的只有12个国家 (其中的苏联已解体, 并且其专利中大多数保护期将失效) , 它们持有的专利数量已占到检索总量的96.9%, 其余国家的数量相对已经很少, 同时考虑到专利到商业化并产生经济价值这个过程的转化率并不高, 要想通过专利获得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和较高的经济回报, 需要有大量的专利基础才可能实现。将其余国家也划入分析范围, 已没有实质性的必要和意义, 因此本文选取专利数量排名前十的国家作为研究样本, 比较分析我国风电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数据来源:DII专利数据库统计整理

3 全球风电技术发展现状

数据来源:WWEA, DII数据统计整理得出

从全球风电产业专利数量的时间变化来看, 其整体都是在快速增长的[8]。从图中可以看出, 新增装机容量也保持了同步快速增长, 这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技术创新新能力的提升。

对检索专利的国际专利分类号 (IPC) 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可以发现, 全球风电产业的技术创新主要集中于风力发电机。包括它的机械转动、传动, 机电转化, 机电控制等部分。虽然发电机只占到风力发电机组成本的5%, 但它对风机的电能生产效率、故障维修率等关键性能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随着风电产业向大规模机组、海上风电机组发展, 需要新的风电机组来满足需求, 因此其一直成为研发的重点。而同样占到了风电机组成本5%左右的风机控制系统也是近年来的研发热点, 因为它不仅进行机组的并网、脱网控制, 还要根据风速、风向的变化对风机进行优化控制, 以提高机组的运行效率和发电量, 它对风电机组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目前兆瓦级风机传动链中最薄弱的齿轮箱, 由于其易过载、过早损坏利率较高, 直接影响风机发电效率, 而其养护、维修成本也较高, 同时海上风机面对复杂的海洋环境的影响, 需要它满足更高的技术要求。这直接关系到风机的性能, 是风电企业增强其产品竞争力的关键, 因此对它的研发力度也不断加强。作为风电机组关键核心部件的叶片, 占据了总成本的15%~20%, 对其制造成本的控制是降低风电机组总造价的重要途径, 能够提升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总的来说, 伴随着风电产业向大功率机组、海上风电机组发展, 其技术创新动力不断增强。

数据来源:DII专利数据统计整理, 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局

4 我国风力发电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国家技术竞争力 (National Competitive Index, NCI) 指标, 是由印度Parthasarathi Banerjee, B.M.Gupta, K.C.Garg率先提出来的一组指标[9]。在他们看来:专利数量和专利技术涉及的主题分布方式描述了国家的能力和企业的竞争力。因此, 专利统计的意义在于预测未来技术研究内容、数量和技术领域的变化, 掌握相应的战略数据。

从本质上来说, 竞争指标描述的是技术竞争的状况。如果将分析的内容限定于一个特定的产业, 并将比较的对象设定为不同国家, 那么也可以用来分析比较不同国家在同一产业领域的技术竞争力, 从而了解到各个国家在该产业的技术发展现状、技术发展趋势, 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能力。通过这组指标, 可以从整体上衡量一国在特定行业的整体技术竞争力。

4.1 创新活动指标

专利增长率 (Patent Growth Rate, PGR) 指标。该指标测算的是专利数量增长随时间变化的百分率, 可显现技术创新随时间的变化是增加还是迟缓。专利增长率计算公式如下:

ΡGR= (ΡΝ1-ΡΝ0) ΡΝ0×100 (1)

其中, PN1是指近期专利数量, PN0是前期专利数量, 而一期指的是技术革新的周期。根据不同行业技术特征的不同, 对应的技术变革周期也不同, 一般周期在2~5年。通过对风电产业技术特征的研究, 考虑到其从研发到产出、再到产业化、最后到新技术的出现之间的周期较长, 所以选择周期为5年。

数据来源:利用DII统计专利信息计算得出

从表4可以看出, 在近10年的发展中, 我国风电企业在专利申请上的投入呈现爆发式的增长, 在世界各国中发展最快。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1) 技术瓶颈一直阻碍着我国风电企业的发展, 核心技术需要完全或部分依靠外国企业, 国内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有很强烈的愿望和动力去进行相关技术的研发和突破。通过对我国风电上市公司年报的分析可以发现, 这些公司的研发费用支出正逐年提高。同时, 为了保证企业自身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 企业都加快了对相关技术的专利申请; (2) 通过对专利信息的分析发现, 在我国新申请的专利中, 存在很多仅是对国内外相关技术专利进行改进、风电设备外观设计等的申请, 这些技术与设计的研发设计投入不多、周期较短。因此出现了我国风电产业在相关专利数量上的激增。与此同时, 丹麦和西班牙的增长也较为迅速, 这主要是由于丹麦是近代风力发电的起源国, 其国内有较为完善的风电基础设施、风电研究机构和人才, 吸引了世界许多风电企业到丹麦设立了研发机构, 国内企业运营经验丰富、技术积累雄厚, 并通过区内各国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 促进了丹麦风电企业的研发效率与速度;而西班牙作为世界第四大风电市场, 拥有全球最大风力发电场Iberdrola、最具实力的风力发电机制造商和开发商, 在市场巨大需求的刺激下, 具备强劲技术基础的西班牙风电企业也加快了将风电研发成果转化为专利。

4.2 国家专利竞争指标Mci

Μci=AΝi (j) /AΝn-1 (j) AΝi9/AΝn-19 (2)

其中, ANi (j) 为某年授予某国的专利数, ANn-1 (j) 为某年授予其他国家的专利数, ANi9为10年中其他9年授予某国的专利数, ANn-19为10年中其他9年授予其他国家的专利数。国家专利数量的多少反映了技术持有人在未来技术竞争上的期望, 因而, Mci反映了随后几年国家竞争地位的大小。

数据来源:利用DII统计专利信息计算得出

通过表5的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风电产业专利竞争指标在起初是远低于发达国家最低水平, 而在2008年之后才有明显提升, 但与发达国家最高水平仍有很大差距。这表明:我国在风电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动起步较晚、基础较差,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引导, 国内市场急速扩张的刺激下, 国内风电企业开始投入到技术创新活动, 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但由于资金、人才、技术基础等创新条件的不足, 我国在风电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 通过对比其他国家的变化趋势还可以发现, 我国风电产业对于技术潜在发展方向的判断与掌握能力也较弱, 表现在相关技术热点的发现晚、研发投入迟、创新成果滞后上。这直接影响到风电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继而影响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5 提升我国风电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5点建议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 风电产业作为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产业内企业的发展。而技术创新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才、设备, 并且持续时间长, 最后能否带来经济回报还依赖于技术转化率, 它带有很高的投资风险。要想企业能够投入到创新活动中, (1) 要有充足的市场需求来保证企业的产品能够被很好地消化, 同时通过分析各国风电产业政策发现, 风电市场非常容易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 (2) 要有良好的环境和制度设计来保护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很好的保护技术技术创新成果, 这样企业就可以利用这些成果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 并继续投入到技术创新活动中。通过这一良性循环是企业始终保持竞争力, 不断成长。反之, 若企业的创新成果得不到保护, 就不会有人再愿意去创新。与此同时, 考虑到专利技术的转化率的影响, 本文提出以下关于提升我国风电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5.1 实施三位一体的专利战略

建立从国家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三级的专利战略体系。在国家层面, 首先不断改善我国专利审查与授权指制度和加强专利管理;通过知识产权及创新的相关立法为专利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继续开放和营造国际化的专利环境, 遵守和灵活运用国际知识产权规则, 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新规则的制定, 掌握规则的国际话语权;考虑到风电产业的国际贸易特点, 国家应在国际贸易中以坚定、强势的态度确保专利战略能够良好实施;构建专利信息平台, 运用国家资源及时、全面获取国内外最新的专利技术信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和培训, 提高国民的专利意识。

在产业层面, 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共同开展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共享专利, 有效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促进我国风电产业内以及跨行业的资源整合与共享, 完善风电产业链, 推动建设完善的标准和知识产权体系, 搭建信息交流、技术合作、市场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与政府部门和相关产业界的沟通, 支撑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 提升整体竞争力。

在企业层面, 制定各自企业从技术开发、专利申请、专利运用、技术引进与输出、技术标准化各阶段的专利战略。从以上的分析和对专利信息的研究发现, 尽管我国在风电专利拥有数量和增长速度上占有很大的优势, 但一些核心技术仍旧依赖于国外的进口或者专利授权, 国内的新申请的专利中, 有较大部分申请是对现有技术的简单改良、产品外观的设计, 这些专利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较差, 并不能提高风机发电的效率或降低相关风电设备的成本, 没有商业化的价值。而对类似风机发电机、叶片、轴承、变速器等核心部件的关键技术并未有较大的突破。因此, 在下一步企业应该将精力更多的投入到实用创新型的核心技术的研发设计中。同时, 企业应当将专利的规划提升到战略高度, 通过对全球最新技术、最新专利, 以及竞争对手技术、专利变化状况的及时了解, 掌握全球风电业的技术发展趋势、洞悉竞争对手的发展战略, 并在相关专利信息的分析研究基础上, 预测未来技术的发展点, 从企业战略角度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 促进企业高效、可持续的发展。俗话说“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的企业卖技术、一流的企业卖标准”, 我国风电企业不仅要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更要积极参与到产业国家、国际标准的制定中, 从最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2 利用后发优势, 赶超发达国家

根据技术后发优势理论, 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较为不足, 科技实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然而他们也因此具有无法比拟的后发优势。对于我国风电企业, 可以利用国外先进的专利技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5.3 加强校——企——研合作, 扶持科技中介机构, 提高研发成果的转化率

通过对相关专利的内容进行详细了解发现, 有近1万多项专利的所有人是各国的高等院校、研究所, 而其中有一定数量的企业作为专利的共同所有人。相比于其他国家, 这些专利中以我国企业作为共同所有人的数量很少, 绝大多数所有人只是我国的高校和研究所。高校、研究所作为科研单位, 在技术研发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人才、仪器装备等的优势, 却缺少相关技术商业化所需的资金、厂房、设备、人员、运营管理等, 而风电企业恰好相反, 因此我国风电企业应当进一步加强和高校、研究院的合作, 通过定向培养风电技术人才、合作开发风电项目、成立产业科研联盟等方式, 继续走好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同时应当在产业内扶持建立科技中介机构, 如技术咨询或经纪公司、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转移办公室、产业孵化器、技术评估组织、技术测试和示范机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风险投资机构, 为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产业化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支撑服务。

5.4 政府充分利用资源, 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政府作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者, 应当继续利用自身的资源, 结合我国风电产业的特点为企业提供更加合理、优惠的产业政策, 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经营成本, 促进企业的发展。借鉴国外先先进经验, 在政策的制定上, (1) 要为风电企业的研发投入给与适当的补贴; (2) 要为风力发电企业提供上网电价补贴; (3) 政府还要在了解风电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为相关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研发投入给与政策支持。同时在涉及相关重大技术的研发上, 可以设立国家级、省级、市级的专项科研基金, 通过整合各方资源, 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优良的内部环境。

近年来我国产品出口已越来越多的受到其他国家的贸易争端, 2012年12月美国商务部就做出终裁决定, 向中国输美风电塔筒征收44.99%~70.63%的反倾销税, 以及21.86%~34.81%的反补贴税。我国企业在相关贸易法律和申诉过司法诉讼程序等方面经验、人才极度欠缺, 也无法承受长期高昂的诉讼费用, 因此屡次遭受了不公正的贸易制裁。政府可以用司法援助、费用支持、组织产业贸易争端律师团等多种方式, 保护国内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合法权益。

5.5 设立风电产业技术创新基金, 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风电产业不仅技术密集, 而且技术研发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全球风电产业近几年爆发式增长, 使PE等风险投资企业开始争先恐后进入风电市场, 为市场带来的充足的资金支持。然而从投资模式来看, PE都是将资金投注于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并使其向IPO发展, 或是已经处于PRE-IPO的企业, 通过上市后套现退出企业来获得高回报。但去年以来产业状态低迷, PE的投资回报率从最高的184倍 (华锐风电) 将至2012年行业平均1.5倍[10], 这大大降低了这些企业的投资热情。所以对于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来讲, PE这种类似投机的投资方式并不有助于企业真正的成长, 它更看重的是短期的资本溢价, 而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而通过设立风电产业技术创新基金, 将资金投资于产业内具有技术、研发能力强的优质企业, 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并借助于基金平台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通过早期进入、长期持续投资, 来获得资产的增值, 以真正的价值投资获得更稳定、更持续、更高的投资回报, 并继续将收益投入到新的技术研发中, 形成良性发展的闭环, 使二者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FAGERBERG J.Why Growth Rates Differ[M].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 1988:432~457

[2].Agosin, M., Machado, R.Foreign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Does it Crowd in Domestic Investment?[M].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2005, 33 (2) :149~162

[3].Alvarez, I., Marin, R.FDI andTechnology as Lever-ing Factors of Competitiven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13:5~19

[4].周淑莲, 王伟光.我国高技术行业出口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 2003, (8) :9~13

[5].沈亚军, 王宁.技术创新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J].企业经济, 2006, (5) :5~8

[6].计国君.我国产业科技创新与国际竞争力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 2007, (2) :81~88

[7].娄岩, 刘燕玲, 黄鲁成.基于专利分析的北京高端制造业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9) :39~43

[8].刘悦, 时志刚, 胡颖, 等.海上风电技术特性对比分析[J].船舶工程, 2012, (1) :95~99

[9].Parthasarathi Banerjee, B.M.Gupta, K.C.Garg.Patent Statistics as Indicators of Competition Analysis of Patentingin Biotechnology[J].Scientometrics, 2000, (1) :96~116

专利评价 篇8

专利综合实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自主创新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对区域专利综合实力的比较和评价, 把握专利在科技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对区域科技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进行客观分析, 找出专利综合实力的影响因素和不足, 有益于区域专利战略的制定,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区域专利资源, 及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进行了研究。Pavitt在1985年就探讨了用专利统计评价创新活动的可行性和相关问题[4];刘凤超等对15个副省级城市专利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与分析, 并通过国际比较, 指出中国在国家和城市区域层面均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足[5];王剑峰等基于发明专利指标, 探讨了中国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特点[6];田雅娟等以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等指标对中国西部12省区的专利产出情况进行了研究, 从专利量化的角度分析了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7];张玉明等以专利数据作为衡量创新产出的指标, 研究了中国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及空间相关性[8]。

中国自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以来, 国家从各方面推动西部科技环境的创造, 提升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 然而, 对于西部开发以来, 西北各省区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宏观研究较少。基于此, 本文以国家知识产权局西北五省区近10年专利为数据源, 在详细分析西北五省区的专利资源布局的基础上, 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省区的专利综合实力进行评价, 以期形成对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北各省区的专利资源的定量认知, 从专利资源的角度反映西北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和特点, 为区域专利战略制定,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1 专利资源基本情况分析

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中西北五省区2003-2012年之间的中国专利数据, 从专利申请量、机构属性、技术合作和技术领域方面, 对西北各省区的专利资源基本情况进行初步分析。专利数据检索与分析采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

1.1 专利申请量分析

近10年西北各省区专利申请总量如图1。从专利申请总量看, 近10年, 陕西的专利申请总量远大于其他省区, 达到112673件, 位居西北地区之首, 甘肃和新疆的申请量相当, 新疆在总量上略大于甘肃, 宁夏和青海的申请量最少。因此, 单从专利申请总量来看, 陕西的自主创新能力最强, 相比较, 宁夏和青海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按照我国专利法的规定, 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类。陕西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最大, 占其三类专利申请量的52.47%;甘肃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大于新疆, 占其三类专利申请量的48.62%;新疆的实用新型专利比例较大, 占了53.91%;宁夏和青海的三类专利布局较为均匀。

1.2 专利机构属性分析

为了分析西北五省区自主创新主体布局, 统计了五省区发明专利权利人的机构属性布局 (图2) 。各省区发明专利权利人的机构属性有差异, 陕西大专院校的发明专利比例较大, 占了49.95%, 可见大专院校是陕西的首要创新主体, 这与陕西的高质量高校相对较多有关, 企业是第二创新主体;甘肃、新疆和宁夏的创新主体均以企业为主, 尤其是宁夏, 企业发明专利占了74.81%, 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创新能力次之;青海的创新主体以科研单位和企业为主, 大专院校和机关团体的创新能力较弱, 可见青海应加大大专院校投入, 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

1.3 创新主体分析

以2003-2012年发明专利的授权量为主, 得到西北各省区排名前5位的专利权人 (表1) , 依次分析各省区主要的创新主体。陕西、甘肃和新疆的TOP5的创新主体均为研究所和大学, 宁夏以企业为主。陕西TOP5创新主体的专利授权量最大, 且其所占省区专利授权量的比例仅次于青海, 达到38.27%, 可见陕西不但整体专利创新实力强, 而且专利资源比较集中。青海的专利授权量较少, 但是TOP5创新主体专利授权量比例最大, 达到42.99%, 可见青海的专利创新实力弱, 有实力的创新主体较少。

1.4 技术合作分析

技术合作能够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风险、提高研发成功率。针对西北各省区前10位的专利权人的发明专利申请, 采用专利合作强度和合作率分析西北五省区专利技术合作情况。专利合作强度指专利的项均发明者数, 合作率指合作的专利项数占全部专利项数的比率[9]。从图3看出, 专利合作率和合作强度有同样的布局趋势。宁夏的技术合作程度最强, 而甘肃、陕西的技术合作程度相对较弱, 可见, 宁夏和青海比较注重技术合作, 而陕西的专利技术合作程度低, 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强。

1.5 技术领域分析

技术领域是指区域专利所涉及的技术领域范围。IPC国际专利分类号是使各国专利文献获得统一分类的一种工具, 通过比较各省区的专利资源的IPC分类, 可很好对比了解各省区的研发重点和优势。IPC部类专利可以了解各省区在各大领域的创新能力, 而Lerner (1994) 最早提出用头四位国际专利分类号个数来计算技术领域范围[10]。所以, 本文统计了西北五省区近10年发明专利申请的IPC部类和小类布局, 对各省区的创新特点和重点研发领域进行对比分析。

西北五省区专利部类布局如图4。可以看出, 陕西在各个领域的专利申请均具有区域优势, 相比较, 优势领域分布在A农业、B作业, 运输、C化学, 冶金、G物理、H电学, 而在D纺织, 造纸、E固定建筑物、F机械工程;照明…领域创新研发相对较弱, 可以加大投入;甘肃的研发优势主要集中在A、B、C部, 而在D部的研发能力较弱;新疆的研发优势主要集中在A和B部, 而宁夏和青海的整体研发实力相对较弱。

发明专利申请的前10位IPC小类分布所反映的重点专利如表2。西北五省区排名前2位的均为A61K (医用、牙科用或梳妆用的配制品) 和A61P (化合物或药物制剂的特定治疗活性) , 可见五省区的专利研发重心存在相似性。从表中可见陕西的专利申请布局比较均匀, 研发能力在多领域布局较为均衡, 前10位IPC小类比例最小, 仅为25.58%。相比较, 青海的专利申请布局相对集中, 前10位IPC小类占了46.93%。甘肃和新疆虽然前10位IPC小类比例相当, 但涉及的研发领域有较大差异。

2 区域专利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专利评价的指标很多, 但对于不同的评价目的, 应该选择不同的指标以及指标组合。国外有影响力的有关专利评价指标体系有1999年日本特许厅公布了《知识产权管理评估指标》和美国知识产权咨询公司CHI Research研发的专利评价指标, 主要针对企业的包括专利的知识产权评价, 提升企业竞争力[11]。国内关于专利评价主要从宏观[12] (领域) 、中观[13] (企业) 和微观[14,15] (单个专利) 三个层次来设计不同的专利评价指标体系, 邱均平从以上三个层次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专利评价指标, 并从领域层次进行了专利评价实证分析[12], 但是对于区域专利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较少。笔者认为专利作为国家或区域创新的产出和基础, 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 从区域角度对专利资源进行评价, 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认识, 以及创新战略的制定。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 从专利数量、质量、价值和区域布局方面, 选取了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授权率、每万人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存活量、存活率、技术市场成交额;布局系数8个指标构建了区域专利资源评价体系, 并对西北五省区2012年的专利资源进行了评价。

2.1 专利数量指标

数量类指标反映了专利申请的意识和对专利的关注程度, 较好地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技术创新活跃程度, 主要用专利申请量来表征。从2012年西北各省区三类专利申请量分布 (图5) 可以分析各省区近期的创新活跃程度。陕西三类专利申请量均高于其他省区, 甘肃申请量较高于新疆, 而宁夏和青海近期的创新活跃度相对较弱。

2.2 专利质量类指标

质量类指标反映了专利的技术创新程度, 较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区域的科技实力。采用发明专利授权量、授权率、每万人专利授权量来表征。我国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平均要经过3年左右的时间, 因此, 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授权率指标选取2009年的专利申请数据分析。从图6可以看出, 陕西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授权率均大于其他省区, 达到2950件和36.68%, 可见陕西的技术创新程度最高, 甘肃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授权率大于新疆, 而宁夏和青海技术创新程度较低。

每万人专利授权量指平均每万人拥有的专利授权量, 即中国专利授权量/区域常住人口数。该指标从人均的角度反映城市专利技术创新活跃程度。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 (图7) 和授权量 (图6) 分布趋势相似, 陕西最大, 依次为甘肃、新疆、宁夏和青海, 发明专利授权量更能代表区域的科技实力, 因此, 陕西人均专利技术创新活跃程度最大。从每万人专利授权量看, 宁夏每万人专利授权量较大, 是因为宁夏的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较大, 加之宁夏人口较少, 可见宁夏在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资源方面有优势。

2.3 专利价值类指标

价值类指标反映了专利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采用发明专利存活量、存活率、技术市场成交额来表征。发明专利存活量和存活率是发明专利申请最终获得授权后, 自申请日起某年统计的有效发明专利量和其占发明专利授权量的比率。专利授权后维持专利权是有成本的, 因此只有当实施专利带来收益或存在潜在收益时, 专利权人才会继续维持专利, 所以发明专利的存活量和存活率可以表征专利价值。发明专利授权后, 往往有3年的专利年费减免期, 因此, 认为存活在7年以上的发明专利市场价值较高, 所以发明专利存活量和存活率的数据取2005年的数据。从发明专利的7年存活量看 (图8) , 陕西的存活量最大, 然而陕西的存活率却是西北五省区最小的, 只有50.32%, 可见陕西专利技术更新较快。甘肃的发明专利存活率最大, 可见甘肃在专利资源维持方面投入比例较大。

技术市场成交额反映了专利实施的经济效益。在《中国统计年鉴》中查取2012年西北五省区的技术市场成交额 (图9) 。可以看出, 陕西的技术市场成交额在西北地区具有绝对优势, 占了西北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额总量的73%;甘肃技术市场成交额占了总量的18%, 而青海的技术成交额占了总量的6%, 新疆和宁夏的技术市场成交额最小, 不到3%, 可见, 陕西的专利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最强, 青海的专利授权量较小, 但专利实施经济效益不错。

2.4 专利区域分布指标

布局系数 (location quotient) , 是一个以相对比例表示的, 用于考察某一时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专利的申请数量相对于考察对象所有地区平均分布的分析指标, 可以用其标度各区域专利结构分布的不均匀, 分析各区域的专利资源布局的重点[16], 其数学表达式如下:

式中LQij表示i地区j类专利的布局系数, Lij为i地区j类专利的申请量, Li表示i地区三类专利的申请量, Lj为西北五省区j类专利的申请量, Lt为西北五省区三类专利的申请量。一地区某类专利的布局系数LQ=1, 说明该地区该类专利的分布处于研究区平均状态;如果LQ>1, 说明该地区该类专利的分布与研究区平均状态比较相对集中, 即该地区该类专利的分布相对集中;如果LQ<1, 则说明该地区该类专利的分布相对分散。

从图10可以看出, 三类专利空间分布地区之间差异很大。陕西、宁夏和青海发明专利的布局系数均大于1, 说明2012年, 陕西、宁夏和青海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在各自的专利申请总量中比例较大, 发明专利分布相对集中。甘肃和新疆的发明专利比例较小, 相对分布较为分散, 而甘肃的外观设计专利布局系数最大, 可见甘肃的专利资源申请量优势集中在外观设计上。从各省区看, 陕西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分布相对集中, 专利资源优势明显;甘肃只有外观设计分布集中, 创新优势较弱, 其他省区各有差异。

3 西北五省区专利资源综合实力评价

专利是衡量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和现状的重要指标, 而发明专利又最能反映原始创新能力。在利用区域专利评价指标对西北各省区的专利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针对2012年各省区的发明专利数据, 选取相关指标, 对西北五省区的专利资源现状和实力进行综合评价, 已期形成西北各省区专利资源综合实力的客观认知。

主成分分析方法是通过线性组合把原来多个可能相互含有重复信息的指标转换成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 选取在方差贡献率比例较大的几个综合指标来替代原来多个指标, 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价。主成分分析能较为客观地对对象进行分析评价,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 基于所选的指标对西北五省区的专利资源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关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详细过程可查阅相关书籍[17], 分析软件为SPSS16.0, 分析结果如下。

(1) 指标数据选取

以2012年各省区的发明专利数据为主, 选取了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授权率 (%) 、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存活量、存活率 (%) 、技术市场成交额 (万元) 、发明专利布局系数8个指标, 数据如表3所示。

(2) 通过SPSS16.0将表2中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标准化后的变量依次为Z (X1) 、Z (X2) 、Z (X3) 、Z (X4) 、Z (X5) 、Z (X6) 、Z (X7) 、Z (X8) 。将标准化后的数据矩阵求变量间的相关系数, 得相关系数矩阵 (数据略) , 可以看出各因子之间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因子之间重叠的信息较多。所以, 可以提取主成分来有效地综合所有变量的信息。

(3) 主成分选取

求解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以及累计方差贡献率 (表4) 。主成分选取有两个原则:一是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或超过85%的特征值对应的主成分即可;二是选取的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结合两个原则, 选取前两个主成分F1和F2进行分析。

(3) 主成分载荷和特征向量

主成分F1和F2的载荷, 以及由前两个特征值和主成分载荷计算得到的特征向量如表5。可以看出, 主成分F1在变量Z (X1) 、Z (X2) 、Z (X3) 、Z (X4) 、Z (X5) 、Z (X7) 载荷较大, 说明F1能很好地反映此类变量的信息, 可见F1更能集中表现专利资源本身优势, F2在变量Z (X6) 、Z (X8) 载荷较大, 说明F2更能反映专利相对于区域的布局情况。

(4) 区域专利资源综合实力评价

由特征向量和标准化的变量构建主成分F1和F2得分表达式:

F1=0.4073Z (X1) +0.4070Z (X2) +0.3289Z (X3) +0.4081Z (X4) +0.4036Z (X5) -0.2386 Z (X6) +0.4034Z (X7) +0.1090Z (X8) ;F2=0.0506Z (X1) +0.0473Z (X2) +0.3523Z (X3) +0.0133Z (X4) +0.1077Z (X5) +0.6077 Z (X6) +0.0410Z (X7) -0.6989Z (X8) 。由主成分得分F1和F2, 以及对应的方差贡献率构造区域专利资源综合实力综合得分模型:F=0.7493F1+0.2158F2。因此, 可以计算西北各省区专利资源在主成分F1和F2的得分, 以及综合得分 (表6) 。

各省区在主成分F1和F2的得分高低说明了不同省区专利资源在主成分方面的优劣势, 综合得分反映了各省区专利资源综合实力的高低。如果得分为正看做专利资源的区域比较优势, 得分为负看做比较劣势, 可以看到, 陕西F1和F2的得分最高, 而且为正, 可以说陕西无论在专利资源本身, 还是专利区域布局方面都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其他省区在专利资源本身和布局方面都处于比较劣势, 宁夏和青海专利资源在两方面相当。从综合得分看, 陕西综合得分最高, 且为正, 具有明显的专利资源优势。因此, 仅从专利资源综合实力看, 西北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陕西、甘肃、新疆、宁夏和青海, 陕西是西北地区的创新核心。

4 结论

本文构建了区域专利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西北五省区的专利资源布局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省区的专利资源综合实力进行评价, 得出以下结论:从专利资源基本情况看, 近10年, 陕西专利申请量最大, 大专院校是其首要创新主体, 甘肃、新疆和宁夏的创新主体均以企业为主, 青海的创新主体以科研单位和企业为主。宁夏的技术合作程度最强, 而甘肃、陕西的技术合作程度相对较弱。西北各省区专利资源在IPC部类布局各有差异, 在IPC小类上, 重点专利资源布局具有相似性;从专利数量、质量、价值和区域布局方面构建的区域专利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能较好的分析对比区域专利资源, 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西北五省区专利资源综合实力进行了评价, 得出陕西是西北地区的创新核心, 甘肃创新能力次之。

摘要:在构建区域专利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西北五省区的专利资源布局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省区的专利综合实力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 从专利资源基本情况看, 近10年, 陕西专利申请量最大, 各省区的创新主体有差异。各省区专利资源技术领域在IPC小类上, 重点专利资源布局具有相似性;从专利数量、质量、价值和区域布局方面构建的区域专利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能较好的分析对比区域专利资源, 同时, 主成分分析方法能较客观地对区域专利资源综合实力进行评价。

加强专利管理 实现专利价值 篇9

一项由Ned Davis公司主持的独立研究表明,美国上市公司价值的80%源于无形资产,而在30年前,这一比例只有20%。其中,知识产权是无形资产中最大的部分。现在,专利成了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有效形式和取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对于我国多数大型企业尤其如此,所以,与之密切相关的专利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专利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中国的印刷机械行业专利数量也出现井喷现象,但目前我国印刷机械行业专利情况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专利管理机构缺失、专利保护运用意识不强、专利管理水平不高等。

1.缺乏专门专利管理机构

当前,印刷机械行业企业大多都没有设立真正意义上的专利管理机构,即使设立了专利部门,也往往附属于其他部门之下,或者由其他部门人员兼职。就算有企业建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部,也没有把企业的专利管理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这对企业的专利管理制度以及专利管理战略,都会有较大的阻碍,不利于企业的良好发展。

2.专利管理意识不强

专利由于自身属性所限,属于无形资产,这使得企业对于专利的管理往往难以把握,其表现之一就是专利意识不强,缺乏对知识产权价值的超前意识。比如:对于企业的名称、商标,商号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往往被企业所忽视。对于专利的申请缺乏积极性,对于专利的保护则存在滞后性,无视其他企业的仿冒滥造,这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3.专利管理水平不高

我国印刷机械企业在专利管理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企业内部的专利管理还没有形成像美、欧、日等工业化国家一样完善的体系,非常不利于我们印刷机械企业在全球市场范围内的竞争,需要政府、印机协会和各企业共同努力尽快改善现状。

印刷企业专利管理建议

专利在经济生活中不仅作为无形资产具有经济价值,而且作为一种法权,具有巨大的商业竞争价值,是一种重要的竞争资源,也是企业参与竞争、抢占市场取得先机的重要保证。因此,建立健全专利战略,注重专利的管理,对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专利管理是复杂的活动,在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中,企业需要灵活解决各种专利管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框架,专利管理模式适应了企业的这种需求。

企业专利管理模式就是在企业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等运营、发展的全过程中,将企业专利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反复运用,形成的一种或一套管理体制、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

为提高企业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专利的能力,建立和健全专利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的专利环境,充分发挥专利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以下几个措施:

①建立健全管理机构,配备专利管理专职人员

一个企业要有较强的专利管理意识和理念,要从企业全局进行考虑专利管理,从企业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和决策,把专利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在企业领导的带动下,形成自上而下的注重专利的氛围。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企业专利管理的成功经验:首先,建立知识产权本部负责企业的专利管理各项事务;其次,知识产权本部下设专利部、专利委员会、专利战略委员会、专利工作小组等部门,这些部门要分工明确、各行其职、协调配合,与企业其他管理部门一起,形成公司专利管理组织体系。专利管理决策层最好由企业的高层领导,保证知识产权部门能够参与企专利管理前景决策,重视企业专利战略。

②建立完善、科学、全面的专利管理制度

专利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专利管理的有效制度保障。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科学、全面的专利管理制度,对企业实现有效的专利管理、促进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印刷机械企业应重视将专利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包括:企业专利信息管理制度、企业专利研发管理制度、企业专利申请管理制度、企业商业秘密管理制度、企业专利运营管理制度、企业专利权维护管理制度等。

③形成专利文化,提高专利意识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占有重要作用。要实现企业专利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需要企业有一套多层次的知识产权教育培训体系,以切实提高全体员工的专利意识。印机企业要制定一个长效、完善的知识产权教育培训体系,定期向企业全体员工普及专利知识,并贯穿于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

④完善专利激励机制

在企业的专利管理建设中,应将该专利激励扩展到公司专利管理中的各个环节,激发技术人员研发热情和专利申请与实施的积极性,调动全体员工参加专利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建立起适合本企业专利管理和企业发展,具有企业特色和员工需求的开放性激励体系,促进企业专利管理,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⑤建立行业专利数据库

通过对现有专利文献的分析,对企业技术、产品领域的知识产权发展状况和动态进行分析,为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技术引进与合作过程中提供建议和对策,及时对企业已有的专有技术实施保护,同时预防企业侵害他人专利或落人专利陷阱。

为方便企业进行专利检索,可以建立行业的专利数据库。事实上还存在技术人员在法律和专利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而法律人员的技术背景尤其是对电力行业的状况熟悉程度不够等现实问题,都使检索分析难度增大。因此,若能够组织一批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法律和专利制度方面的培训,协助完成电力行业数据库的开发、维护和更新,将会大大方便相关企业进行专利检索,便于他们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利用专利信息,进行企业专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⑥加强对专利的转化与应用

有些企业申请数量过多,导致一些专利束之高阁。对于企业已经获得而又没有有效利用的专利,通过有偿转让或许可,可以促进专利的转化与应用,发挥更大的作用。

有些相似企业可以尝试形成专利联盟,互相免费或者优惠使用对方的专利技术,以促进本企业的技术创新,快速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⑦建立标准专利战略

专利和标准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专利是知识价值的权利化、资本化。技术标准是技术成果的权力化、规范化。如果将企业里面的专利、标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标准知识产权,在标准的推广与应用过程中,将企业的独占技术置于行业标准的制高点,可形成对技术的合法垄断,从而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随着印刷机械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将越来越多,同行业内的市场竞争也将愈演愈烈,国内外专利纠纷和专利保护将步入一个更加广阔的阶段。只有建立健全专利管理战略,让自主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之一,才能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因此,印机行业只有加强专利的申请、转让、交易以及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规划好企业的专利管理战略,才能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保持行业内技术领先地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

专利评价 篇10

专利资产评估是促进知识成果产业化的关键一环,对规范专利交易行为、推动专利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专利资产评估常用的方法是收益法[1]。而收益额是收益法中的重要参数之一。采用利润分成率来测算专利资产收益额则是常用的一种实用方法。因此,科学、合理地确定利润分成率是收益法在专利资产评估中得以恰当运用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但同时也是难点之一。在当前,有必要重新审视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的确定方法,以求进一步提高专利资产评估的质量。

1 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的现有确定方法评析

利润分成率反映专利资产对整个利润额的贡献程度。在目前的评估实践中,对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的确定主要有以下两类方法。

1.1 经验数据法

利润分成率确定为多少合适,目前有不少经验数据可供参考。例如,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对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引入技术价格分析,认为利润分成率在16%~27%之间是合理的。在挪威召开的许可贸易执行协会会议上,多数代表认为利润分成率为25%左右比较合理。美国认为一般在10%~30%之间是合理的。我国理论工作者和评估人员通常认为利润分成率在25%~33%之间较合适[2]。

上述各种确定利润分成率的经验数据均来自于实践分析,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问题是上述数据的范围均较宽,在这一范围内如何选择某一合理的比例数据比较困难。在实际评估操作中,由于缺乏统一的遵循原则,且受评估人员的专业素质及对被评对象的了解程度不同的影响,造成对利润分成率的选择标准不一,极大地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公信度。

1.2 要素贡献法

所谓要素贡献法就是根据构成生产经营的要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贡献,从利润中估算出专利资产带来的收益。例如,我国理论界通常采用“三分法”,即主要考虑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三大要素:资本、技术和管理。这三种要素的贡献在不同行业有所不同,一般认为对资金密集型行业,三者的贡献依次为50%、30%、20%;技术密集型行业,依次为40%、40%、20%;一般行业,依次为30%、40%、30%;高科技行业,依次为30%、50%、20%。[3]

从表面上看,这种确定方法统一了选择标准,具有可操作性。但如果是同一行业中所有企业的所有专利技术一律采用相同利润分成率的话,则该方法显然已失去了科学性的基础,根本无法反映不同专利技术之间的差异,不能体现不同专利技术在获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或贡献的差别。

2 基于集值统计的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综合评价方法

综上分析,考虑到不同专利技术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这一事实,笔者认为,只有对每一项被评估专利进行具体分析,以此为基础确定其利润分成率才是科学、合理的。

专利资产价值主要受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即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及风险因素。其中,风险因素对专利价值的影响主要在折现率中体现,其余三个因素均可在分成率中得到反映。因此,对被评估专利应该从上述三方面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确定最终的利润分成率。此外,笔者还尝试将集值统计方法引入模型的计算,创建了基于集值统计的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综合评价法。具体方法如下。

2.1 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主要受前述三个因素的影响。对于这三个因素,还应按照其内在的因果、隶属关系进行分解,形成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般认为,影响专利资产价值的法律因素通常包括专利资产的权利属性及权利限制、专利类别、专利的法律状态、专利剩余法定保护期限、专利的保护范围等。影响专利资产价值的技术因素通常包括替代性、先进性、创新性、成熟度、实用性、防御性、垄断性等。影响专利资产价值的经济因素通常包括专利资产的取得成本、获利能力、许可费、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等。[4]根据上述分析,可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在上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对目标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当衡量各指标对目标的贡献时,应赋予不同的权重。计算权重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专家调查法(Delphi法)、层次分析法、区间打分法、特征向量法等。

2.2 专家评价的集值统计处理

对被评估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高低程度的判定,应该按照表1所列明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鉴于专利资产评估专业性较强的特点,笔者认为应借助专业的力量,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评价,最后还应对不同专家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对于如何进行综合评价,朱红文等提出可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5]。由于利润分成率的各项影响因素均属于定性指标,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因此,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来估算品牌实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将经验判断程序化、量化,得到一个比较接近真实值的数据,从理论上说是可行的。但模糊综合评价法简单地将专家的意见用一个确定数或模糊数的某个隶属度来表示却是不合理的。实际上就等于在建立数学模型时,就将指标的模糊性提前去掉了[6]。并且该方法还无法衡量在专家参与的情况下专家们判断的准确度问题。笔者经过研究后认为可以利用集值统计这一模糊数学方法来进行分析评价。

集值统计是经典统计和模糊统计的一种推广。经典统计在每次实验中得到相空间的一个确定点,而集值统计每次实验中得到的是一个模糊子集。因此,可以利用集值统计处理不确切的判断,而且方便地集中了多种不同意见,减少了专家判断中的随机误差[7]。在对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的高低程度进行评价时,由于客观因素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以及专家具有的知识、经验的有限性,使专家们没有把握对每项因素做出精确判断。于是专家在对指标进行评价时,对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的高低程度给出的是一个区间估计值,记为[u1(k),u(k)2],其中k表示专家k,分成率较高的用该区间上较大的数值u(k)2表示,分成率较低的用该区间上较小的数值u(k)1表示,u(k)1≤u(k)2。若有 n个专家,便可以得到 n个判断区间值,从而形成一个集值统计序列:[u(1)1,u(1)2],[u(2)1,u(2)2],……,[u(n)1,u(n)2]。指标评价的计算式可以证明为 :

u¯=12k=1n[(u2(k))2-(u1(k))2]/k=1n[u2(k)-u1(k)]

利用上述方法除了获得u¯以外,还可以通过计算置信度获得专家们对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高低判断的把握程度。置信度(b)的计算公式为:

b=11+g

其中:g=13/k=1n[(u2(k))2-u¯)3-(u1(k)-u¯)3]/k=1n[u2(k)-u1(k)]

g越大,b越靠近0,说明对指标的评价越离散,反映了专家整体上对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高低程度的把握程度越小。反之,g越小,b越接近1,说明该指标的评价值越集中,反映了专家整体上对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高低程度的把握程度越大。

2.3 分成率调整系数的综合评定

根据专家们对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价值和权重系数,确定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调整系数。其公式为:

Ζ=i=1nwiui

式中:Z——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调整系数;

wi——第i项指标的权重;

ui——第i项指标的评价值。

最终的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调整系数取值范围在0~1之间。分值越高,说明分成率越大,反之,说明分成率越小。

2.4 计算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

根据被估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的取值范围及调整系数,可最终得到分成率。其公式为:

R=Rm+(RM-Rm)×Z

式中: R——待估专利技术的分成率;

Rm——分成率的取值下限;

RM——分成率的取值上限;

Z——分成率的调整系数。

上式中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的取值上限和下限可以根据前述经验数据予以确定,也可以通过分析参考企业数据来确定取值范围。

3 案例分析

3.1 案例背景

BM公司是我国冶金行业领域装备制造的大型骨干企业,现该公司准备利用WY产品制造专利作为出资与DFDZ公司设立新公司,生产和销售WY产品,特委托评估公司对其拟出资的WY产品制造专利进行评估,为其出资提供价值参考意见。本项目评估方法为收益法,其中收益额的确定采用利润分成率法。

3.2 利润分成率的确定

(1)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在对该专利技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由于层次分析法是系统分析中的一种实用又简洁的多准则决策方法,故这里采用该方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评估人员综合相关专家的意见和自己的职业判断,构建判断矩阵并确定层次总排序权重见表2。(因篇幅限制,本处计算过程从略)

(2)专家评价的集值统计处理。

本评估项目聘请7位专家组成评估小组对该专利技术利润分成率的高低程度进行评价,再按照集值统计模型进行处理。由于擅长领域的不同,故专家们对其熟悉且评价把握程度较大的因素给出的是区间较小的评分,对其熟悉但评价把握程度不大的因素给出的是区间较大的评分,而对于其不熟悉的因素则不评分。7位专家的评分及集值统计处理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专家们对各项指标评价的判断把握程度均高于0.98,说明专家们的判断意见较为一致。

(3)分成率调整系数的综合评定

Z=0.1226×0.6423+0.0747×0.75+……+0.0126×0.5167

=0.6352

(4)计算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

评估人员根据相关经验数据,分析确定被估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的取值范围为25%~33%,则利润分成率计算如下:

R=25%+(33%-25%)×0.6352

=30.08%

4 结论

笔者所构建的基于集值统计的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综合评价方法是对利润分成率确定方法的优化与发展。该方法与现有的确定方法相比,具有自身的优点:

(1)虽然基于集值统计的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综合评价法有时也是在经验数据范围之内来确定某一比例作为最终的利润分成率,但与经验数据法相比,这种确定方法并非是定性的估计,而是采用数学模型,经过科学计算后的结果。这大大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可信度,使得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的估算更为科学、精细。

(2)与要素贡献法相比,基于集值统计的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综合评价法通过具体分析被估专利来确定利润分成率,其计算结果能够反映不同专利技术之间的差异,体现了不同专利技术在获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或贡献的差别。这充分说明了该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比,集值统计可以处理不确切的判断,而且方便地集中了多种不同意见,减少了专家判断中的随机误差,真正实现了模糊指标的量化。

摘要: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的现有确定方法存在诸多缺陷,将模糊数学方法引入利润分成率的计算,创建基于集值统计的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综合评价法,并通过案例探讨该方法在评估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专利资产,评估,利润分成率,集值统计,综合评价法

参考文献

[1]董晓峰,李晓英.对我国知识产权评估方法的调查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5):119-125

[2]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编写组.资产评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编写组.资产评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R].北京:中国资产评估协会,2008

[5]朱红文,赵海林.技术型无形资产利润分成率评判模型的研究[J].中国资产评估,2002(3):21-23

[6]孔峰.模糊多属性决策理论、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12

【专利评价】推荐阅读:

自主专利07-14

日本专利05-14

专利战略05-17

专利计量05-20

专利联盟05-23

制药专利06-18

创新专利06-29

专利地图07-31

专利模式07-31

苹果专利08-13

上一篇:温度模拟下一篇:幼儿园活动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