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联盟(共5篇)
专利联盟 篇1
摘要:技术标准联盟以制定和推广应用技术标准为目标,技术标准下的专利价值评估和专利筛选是联盟管理重点。设计了技术标准联盟的专利价值评估指标、方法及专利筛选规则,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产权管理方法,为技术标准联盟重要专利识别与专利群布局提供有效的支持。
关键词:技术标准联盟,专利价值,专利筛选,评估
技术标准联盟是以制定和推广应用技术标准为目标而组建的联盟,通常包含产业内大量的创新主体和涉及合作伙伴的众多专利技术,以专利的高度共享与综合集成为重要特征。以技术标准为目标导向的专利价值评估与专利筛选是技术标准联盟的一项常规性工作,需要定期和不定期开展,通过专利价值的科学评估与专利的合理筛选,可以明确联盟伙伴的专利价值,识别出标准的核心专利和外围专利以及必要专利和非必要专利,将必要专利纳入技术标准,为联盟技术标准的专利群布局和专利许可模式选择及收益分配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在专利价值评估环节,评估的对象是联盟各伙伴拥有的专利,既可以对单一专利进行评估,也可以对组合专利进行评估; 评估的范围既包括已有专利,也包括新生专利; 既考虑专利自身的价值,又重点强调专利对于技术标准的重要性。在专利筛选环节,需要根据各专利价值的高低,筛选出必要专利将其纳入技术标准。由于专利价值评估和专利筛选是一项复杂的管理工作,如果评估指标和评估的过程以及专利纳入技术标准的规则不合理,将无法使伙伴达成一致并愿意贡献各自的专利,因此要求技术标准联盟的专利价值评估和专利筛选的方法手段既要科学合理,又要简单、易操作,使该项工作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
1 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关于专利价值的研究,主要包括专利价值的影响因素、评估指标与方法。一般认为,专利价值包括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市场价值、权利价值等[1,2]。
专利价值主要从引用次数、被引次数、同族专利数、专利范围、专利所有者身份、专利请求数、专利异议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估[3],其中引证文献和被引情况两项指标是学者们普遍采用的基础性指标,然而Harhoff等[4]也发现被异议的专利往往具有较高的价值。专利价值主要取决于专利质量,专利质量受到多因素的影响[5],Ernst[6]将衡量专利质量的指标分为专利授权占专利申请的比重、技术范围、国际范围、专利引用频率等。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集中于专利的技术价值,如胡小君等[7]提出基于结构化数据的专利技术价值多维分析框架,认为基于“专利向心引用网络”的专利结构指标可以对专利技术价值的全面判断提供参考。一些学者的研究涉及专利的商业价值,如李正卫等[8]的研究表明,研发力度大、校企合作、技术激进度低、具有过程创新特征的专利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借助代理机构进行专利研发和推广以及提高技术重要性对专利的商业价值有积极的影响。
一些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专利价值评估指标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从专利文本自身的价值出发,可利用数值类数据( 包括权利要求项数量、专利被引用数量、引用其他专利数量) 和非数值类数据( 分为名称类、编号类、日期类和其它类) 进行专利价值评估[9]。还有很多学者从专利存续期的视角切入,如张古鹏等[10]基于专利收益指数分布特征重新构建了专利价值模型,考虑了存续期未终止专利数据,以及专利及申请人特征对专利价值的影响[10]。
部分学者对特定情境下的专利价值影响因素和评估指标进行了研究,以处于专利质押状态下的专利价值为例,薛明皋等[11]以我国2004—2010年176份专利质押贷款数据为样本的研究表明,质押状态下的专利属性仍是决定专利价值的关键因素; 唐恒等[12]以专利质押贷款中的专利价值为对象,构建了包含法律价值、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3个一级指标的专利价值分析指标体系。
目前,关于专利价值的传统评估方法包括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也有学者进行拓展性研究,提出的评估方法包括实物期权法、产业标准法、价值增量法、专利组合的算数估价等[13],还有很多学者给出基于专家判断和智能化的专利价值评估方法,如AHP方法[14]、机器学习方法、神经网络方法[15]。
综上,关于专利价值,国内外众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当前研究侧重于挖掘影响专利价值的因素并设计专利价值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多数学者能够在某些专利价值衡量指标方面达成一致,然而,很少有学者对技术标准中的专利价值及其在技术标准中的价值体现开展研究,相关研究只涉及技术标准与专利的关系[16,17],技术标准下的专利许可与定价[18]、技术标准中的专利引用网络[19],此外,对于技术标准中的专利筛选问题研究较少,还难以为技术标准联盟的专利价值认定和专利纳入技术标准的相关活动提供有效的理论方法支持。
2 技术标准联盟的专利价值评估体系
2. 1 专利价值评估指标
已有的研究很好地解决了专利价值评估问题,但多数是从专利自身的价值出发,未能充分考虑专利在技术标准中的重要性和价值体现形式,因此,结合有关文献和专家意见,根据科学性、简便性、易获取性和标准导向性等原则,设计技术标准联盟专利价值评估指标,如表1所示,表中给出的指标权重值是通过专家咨询给出的示意性权重值,具体应用时,可根据技术标准的实际情况及其专利特征进行调整。
指标内涵与说明如下。
( 1) 技术含量。专利所包含技术的水平,一要考虑专利是发明、实用新型还是外观设计,由于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3种专利的技术含量和获取的难易程度不同,因此其价值也不同,发明专利最能代表专利的技术水平; 二要考虑专利属于哪类标准,包括: 技术基础标准,设计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艺标准,检验、试验方法标准,设备、基础设施、工艺装备标准,包装、运输、储存标准等,其中技术基础标准的技术含量最高。
( 2) 技术生命周期。用专利引证的所有专利年龄的中位数来表示,指标值越低,说明专利是基于新技术而进行的创新,技术越先进。
( 3) 专利引证次数。对新生专利进行评估,用引证其它专利数量,即专利引用在先专利的数量,数量越多,说明该专利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主要是对先前技术的改进; 对已有专利进行评估,用专利被引次数,被引次数越多,代表该专利技术属于基础性或领先性技术,技术含量越高。其中,专利被引证是指自专利申请公开日起至今,专利的被引情况。
( 4) 同类专利市场价格。市场上同类或相似专利的价格或价值,由于专利可以以商品的形式出售、或转让或许可,因此可能有市场价格可供参考[20]。
( 5) 专利实施概率。专利在未来能够许可实施的可能性,实施概率越大,说明专利能够纳入标准专利包并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 6) 剩余有效期。已经授权专利的剩余保护年限,剩余有效期越长,专利潜在价值越大,其经济寿命越长。
( 7) 专利家族数。同一项专利获得授权的国家总数,由于一项专利可以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申请专利保护,而且部分发达国家专利申请和维护的费用远高于国内,因此部分国家的专利比国内获批的专利更能体现专利的价值,它不但直接反映了专利的地域保护范围,同时也间接反映了专利的技术和经济价值; 由于许多有价值的专利只要在几个重要的国家和地区受到保护就够了[21],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获得专利的重要性不同计算当量值,欧美日等国的权重应高于其它地区。
( 8) 专利贡献。专利对技术标准的贡献度,一项重要的专利远比几十项一般专利的作用大得多,它决定了联盟的专利战略取向和标准竞争地位。
( 9) 专利后续价值。能否在该专利基础上进行后续深入研究和改进,申请新的专利,完善技术标准。
当评估对象不同时,可对指标进行筛选和处理,以简化评价过程。例如,当评估单项专利价值时,可应用全部指标; 当评估某一伙伴贡献的全部专利对联盟技术标准的价值时,也可只考虑“专利贡献”和“专利后续价值”。
2. 2 专利价值评估方法
在专利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上,根据实用性和易操作性的原则,可采用专家打分法,由专家根据所有定量指标的数值和定性指标( 技术含量、专利贡献和专利后续价值) 的基础信息,给出各三级指标的定性评语和量化分值; 然后通过加权求和得到一级指标专利价值的得分值。为了同时体现联盟标准管理者的权威性、联盟技术委员会的指导性和联盟决策的全员参与性,参与专利价值评估的专家应包括联盟标准管理者、联盟下设的技术委员会和联盟伙伴代表。
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的定性评语和量化分值及其所属等级,如表2所示。
在专家对三级指标进行打分后,可通过加权求和方法得到一级指标“专利价值”的得分值。对于一项专利,设其专利价值总得分为A,其第i个三级指标的权值和得分分别是ωi和Ai,其中Ai是多位专家打分的平均值,则该项专利价值总得分为
3 技术标准联盟的专利筛选规则
制定专利的筛选规则至关重要,原因是一方面,技术标准联盟的技术标准要纳入大量的专利技术,需要联盟各专利权人贡献各自的专利,然而并非所有专利都能纳入技术标准,只有标准的必要专利才能纳入标准; 另一方面,选择哪些专利作为标准专利将会使联盟的利益格局发生变化,由于联盟各伙伴拥有不同价值的专利,其专利共享意愿也各不相同,一旦专利被纳入标准,需要制定合理的价格,并遵守相应的规则,避免专利权人借助标准的强制力或公信力放大其实际价值。因此,在对联盟伙伴专利价值进行评估之后,需要对专利进行筛选,以科学地选择技术标准所包含的必要专利,实现标准的全面覆盖。专利纳入技术标准的流程,如图1所示。
根据联盟各伙伴的专利价值,选择标准的必要专利,剔除非必要专利,征得专利权人同意后,将其纳入标准专利群,如果标准的必要专利尤其是核心专利的专利权人由于加入标准使其私有利益受损从而降低专利纳入技术标准的意愿,则联盟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偿使其能够加入技术标准; 通过专利的筛选,可以审查标准专利构成是否全面,并根据联盟技术标准的专利群布局,明确有待开发或可从外部获取的专利; 当标准体系较健全的情况下,标志着联盟可以着手于标准的商用,将标准专利广泛地转化运用。在筛选专利的过程中,需要决定专利是否应纳入标准以及纳入标准的条件,专利的筛选规则,如表3所示。
综上所述,技术标准下的联盟专利筛选规则包括先进性、必要性、重复性、意愿性、合理性、可共享性、可集成性和可转化性8个维度,其中必要性需要根据专利价值判断其是否属于标准的必要专利,判断方法是: 在求得专利价值的分值之后,得到其对应的专利价值定性评语和等级,从而判断出专利在技术标准中的地位( 是必要还是非必要专利,是核心专利还是外围专利) ,如表4所示。
表4中,标准核心专利AAA、AA、A和外围专利BBB、BB都是联盟技术标准所必须使用的专利,其中外围专利BBB和BB两类专利也是构成技术标准的必要专利,是标准实施无法绕开的专利,有利于实现标准专利的全面覆盖,它们共同构成了联盟技术标准专利群。只有标准的必要专利,才能纳入标准专利群。
4 结 论
技术标准下的专利价值评估与专利筛选,对于技术标准联盟形成和运作技术标准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构建的技术标准联盟专利价值评估体系,从科学性、简便性和易操作原则出发,不但体现了专利自身的价值,也突出了专利在技术标准中的作用,而且评估过程可以充分集成联盟标准管理者、技术专家和联盟伙伴各方的意见,提高专利价值评估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并提升联盟伙伴的专利共享和合作意愿; 设计的专利筛选规则,可以对技术标准下的专利重要性和地位作出判断,为合理地筛选出标准的必要专利提供参考。上述研究可为技术标准联盟基于技术标准的专利群布局以及伙伴间的专利分层共享和专利许可收益分配提供参考。
专利联盟 篇2
春节的祥和喜悦将与汪国钢无缘。在深圳福田区看守所内,汪国钢怎么也没料到自己不仅会因专利侵权而身陷囹圄,而且辛苦打拼的事业也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蓝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国钢和副总经理王丽萍因涉嫌假冒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罪,被深圳市公安局刑事拘留。“这应该是全国首例因侵犯知识产权而被国际蓝牙技术联盟推上被告席的案件”,湖州明芯微电子公司董事田松林告诉《IT时代周刊》,而且他们因为侵犯别人的劳动成果受到法律制裁,一定是板上钉钉子了。
“事实上,蓝鸟涉嫌假冒行为仅反映出中国蓝牙产业现状的冰山一角。”中国蓝牙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谭贻国指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蓝牙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基地,在深圳生产和销售蓝牙产品的厂家有近200多家,但60%以上的企业都在非法经营,蓝鸟不过是其中一个经营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
蓝牙市场究竟蕴藏了多大的宝藏,引得国际蓝牙技术联盟与国内蓝牙企业玩起了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游戏?在这场游戏的竞技中,谁又将成为最后的胜者?
蓝牙市场成“掘金圣地”
公元10世纪,凭借出色的沟通和说服能力统一了当时的丹麦和挪威的丹麦国王哈罗德(Harold)没想到自己因爱吃蓝梅使牙齿染蓝而得的绰号(Bluetooth),在一千多年后竟成为象征卓越沟通能力的信息传输技术标准的代名词。
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发端于爱立信的蓝牙技术因当时蓝牙芯片成本很高、运用不普及而经历了初期的命运多舛之后,在2002年终于柳暗花明。
无需线缆、无需网络基础设施,即可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的无缝连接的蓝牙技术逐渐渗透到超市及零售店、办公室、家庭、飞机场、火车和地铁、饭店、展会等各行各业。拥有庞大手机用户的中国大陆更成为蓝牙技术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蓝牙市场目前占全球市场的15%以上,并且这个比例正逐渐加大。而据ABI公司的报告预计,到2011年,蓝牙设备的综合年增长率为40%,可见,蓝牙产业的前景十分可观。
与可观的市场前景不相称的是,目前蓝牙产品的普及率并不高。2002年前后,尽管蓝牙芯片价格下降致使蓝牙耳机削价约10%~20%,蓝牙耳机仍然以高贵的姿态为少数手机用户所享用。据IDC数据,2004年全球生产的手机中,约13%都采用了“蓝牙”连接技术。“而事实上,真正使用蓝牙耳机的用户还不超过蓝牙手机市场的1%。”深圳晶联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市场部赵容告诉《IT时代周刊》。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市场空缺?“根本原因在于价格。”曾从事过蓝牙产品生产的于先生说。由于生产蓝牙芯片的企业较少,蓝牙芯片尚未实现量化生产,2003年蓝牙芯片价格卖到了60美元/片,蓝牙耳机更是卖到千元高价。即使在现在,一款正规厂家生产的蓝牙耳机的价格仍不低于400元人民币。
“我买的这款带蓝牙功能的MOTO手机也就两三千块钱,但是它所配的蓝牙耳机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得七、八百块,这个价都可以买一部低端手机了。”精明的曹女士说。因为业务繁忙需要经常驾车奔波于应酬,而开车期间手持电话接听又不安全,因此她很希望有一款价位适中的蓝牙耳机。
正是瞄准了蓝牙技术应用的广阔市场前景及用户需求,在珠三角、长三角一带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大批蓝牙产品生产和销售企业。汪国钢在2001年创办了以蓝牙无线系列产品研发与生产为主营业务的蓝鸟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蓝牙掘金大军的一员。
作茧自缚
正当国内蓝牙企业如火如荼,争食蓝牙产业的大蛋糕时,国际蓝牙技术联盟组织挥舞着大棒,俨然以蓝牙技术知识产权的捍卫者自居,把守着挖掘蓝牙宝藏的大门。
于是上演了开头的一幕。事实上,汪国钢所经营的蓝鸟科技只是众多主营蓝牙产品企业的一家。据统计,目前全国从事蓝牙相关产品开发、生产制造的企业应有三、四千家,其中以深圳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就聚集了近1000家蓝牙企业。
不算起眼的汪国钢和他经营的蓝鸟科技,为什么就被国际蓝牙技术联盟盯上而且还不依不饶地给推上了审判席呢?
为探其就里,本刊记者以蓝牙耳机经销商的身份找到了蓝鸟科技前市场人员小赵。此时的小赵在汪老板被抓之后,跳槽进了另一家生产销售蓝牙产品的公司做市场经理。她告诉本刊记者,“老板就是因为产品没有做BQB认证,才出事的。”所谓BQB认证,就是通过由BQRB(蓝牙认证评估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来自9个蓝牙SIG发起企业的代表选举产生)授权的,提供蓝牙产品认证服务的团体获得认证服务的程序。
“其实,在深圳没几家做蓝牙产品的企业去做这个认证,只不过我们公司(蓝鸟科技有限公司)做的比较大,我们一个月的出货量就有几十万。而且由于无需缴纳认证费用,我们的蓝牙耳机售价在100元左右,这远远低于正牌产品的价格。产品除了销往内地,还出口到中东等地。所以蓝牙技术联盟这次就是拿我们杀一儆百。”
为何当初不未雨绸缪,做个产品认证也不致遭牢狱之灾。“原因在于蓝牙技术联盟的测试认证费太昂贵了。”小赵告诉记者。
蓝鸟科技消失了,在对其全盘收购之后,深圳晶联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取而代之。现任市场部经理的前蓝鸟员工小赵,在向记者介绍的10余款蓝牙产品中仅有2款申请了BQB认证。当记者对剩余十几款并未通过认证的产品表示担忧时,她满不在乎地说:“不会有问题,即使有问题也不是我们的问题。”
据美国布鲁特斯SIG有限公司(下称“SIG”,蓝牙技术联盟的法人组织)执行董事麦弗利(Dr. Michael Foley)所称,通过蓝牙认证流程是获得蓝牙技术知识产权许可,以及在产品上使用蓝牙商标的先决条件。
但是,通过蓝牙认证流程的费用是昂贵的。据了解,蓝牙技术联盟实行三级会员制,一级会员每年交纳1万美元的会员费,二级会员每年交纳5000美元的会员费,三级会员是免费和开放的,任何一个企业和个人都可以注册。然而,SIG并没有在中国大陆设立分支机构,所以中国大陆蓝牙产品要通过测试认证,就必须要送到台湾或者新加坡检测。
“出于成本考虑,规模不大的国内蓝牙企业大多不愿去做这个认证。”
在商标方面,SIG已经在全球注册了包括“蓝牙(Bluetooth)”汉字简体和繁体字甚至藏语在内的商标。只要中国企业打着“蓝牙(Bluetooth)”相关商标在市场上销售,都必须向其交纳商标使用费。“其实,这是不合理的条款。按照国际惯例,一种技术协议付费的应该由采用该技术协议的芯片厂家支付。蓝牙产品厂家只要采用了蓝牙芯片就应该等同于向SIG交纳了费用。”早年曾在新加坡某半导体企业从事芯片研发,现为湖州明芯微电子公司CEO的杨鎏向《IT时代周刊》指出蓝牙技术联盟霸道条款的不公平。
突围之路何在
遭遇国际蓝牙技术联盟组织的无情打压,初尝蓝牙技术应用甘露的国内蓝牙企业心有不甘,于是开始探寻突围之路。
“正是因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短距离技术标准,才造成现在国内蓝牙企业发展受限的困局。”湖州明芯微电子公司董事田松林告诉《IT时代周刊》。
“要想突破壁垒,只有绕开国际蓝牙技术联盟的霸道条款,建立一套中国人自己的无线短距离传输标准。”有着深厚技术背景的明芯微电子公司CEO杨鎏在这点上与董事田松林不谋而合。“我们最初是做音频技术开发的,在一次技术交流峰会上,我们把想法告诉了国资委研究中心新产业研究部副部长卢奇骏,得到了认可。并获得700万元的产业孵化基金,参与无线音频技术的‘中国标准化进程’。”
2007年1月22日夜,一位风尘仆仆的青年男子快步行走在上海市南京东路上。《IT时代周刊》记者在南京东路的某酒店大厅里约到他——明芯微电子公司CEO杨鎏。他告诉记者,自己刚下飞机,此次到上海的目的是与几家Design House(手机设计公司)就新研发的无线短距离传输技术产品洽谈合作事宜。
“我们要一元钱推广我们的新技术、新产品。”杨鎏将一元钱计划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现在大多数DH(Design House)所采用的蓝牙芯片是英国CSR(Cambridge Silicon Radio Ltd)芯片企业的产品。尽管他们的芯片现在已经降到2美元售价,但价格上仍然是我们占优势。”
而且,我们研发的无线短距离传输技术不同于蓝牙技术,可以说是非蓝牙技术或者蓝牙2.0版本。与蓝牙技术相比,它具有功耗更低、传输距离更长、成本更低等优势。
杨鎏介绍说,现在的蓝牙技术标准外延性太大,兼容的范围太多,协议复杂,更何况收费门槛高,不符合蓝牙产业发展的需要。“市场将决定一切”,他向记者透露,目前他们采用新技术研发的产品已经生产出来,计划2007年春节前进入市场。如果能占有国内手机市场的20%的份额,就会有几千万的盈利。他们也将迎来产业化的丰收年。
憧憬固然美好,在真正实现产业化之前,他们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据了解,作为国际蓝牙技术联盟成员之一的手机业巨头诺基亚,已经在市场上推出了蓝牙2.0技术标准的蓝牙耳机。这些拥有强大研发和生产能力的手机巨头更不会掉以轻心,放弃已在股掌之中的“肥肉”。
而更让人担心的是,更多的蓝牙企业在遭遇国际蓝牙技术联盟的大棒挥喝时,不是积极寻求解决之道,而是采用鸵鸟策略,怀着侥幸心理,能躲就躲。
专利联盟 篇3
一、数字电视专利收费机构持续增加
国外已出现多个数字电视专利联合收费机构, 开始收取一站式许可费。例如, 法国电信、荷兰飞利浦、日本松下、日本胜利等组建了D V B-T专利联盟, 用全球十多个国家的专利收取联合许可费, 每台数字电视可负担0.75欧元、0.5欧元两档不同的专利使用费。我国已有企业购买该联合许可。飞利浦、LG、松下、三菱、三星、亚特兰大科技、Zenith电子等组建了ATSC专利联盟, 用来自美国、韩国、墨西哥、日本、英国、德国、加拿大、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俄罗斯等地区的专利收取联合许可费, 从1998年1月1日开始生产或者销售的每个ATSC数字电视接收终端需负担5美元专利使用费。我国深圳、浙江等地已经有一些企业签署购买协议。
2007年, 欧洲D V B-T标准的其他专利权人陆续发函给数字电视制造商长虹、康佳、Coship、DVN (Digital Video Networks) 等, 要求这些企业就每个使用DV B-T专利的产品支付2.5美元使用费, 付费周期要回溯7年, 即从2000年开始制造的产品都要支付专利使用费。
二、数字电视专利纠纷不断涌现
完全通过和平方式让企业支付专利使用费, 这并非易事。为了说服企业付费, 更为了证明专利的品质和价值, 国外专利权人发起了大量数字电视专利侵权诉讼。
例如, 例如, 2007年, Funai公司在美国ITC和联邦法院起诉Vizio等侵犯专利权。2009年4月, ITC宣判Vizio和其他10家被告公司侵犯Fu n ai公司的6115074号专利, 并宣告Funai的另外一项专利无效。Vizio对Funai提起反垄断诉讼, 认为其从汤姆逊许可公司获取相关专利的手段违法, 而且违反无歧视地实施对外专利许可的准则。2010年5月, 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各自撤销了自己提出的诉讼, 并把数字电视接收器、录制/回播装置在多个国家的专利交互许可给对方。
2007年, L G电子公司在美国起诉T C L公司、法国汤姆逊公司, 认为其ATSC数字电视侵犯4项美国数字电视专利。
2008年2月, MPEG LA、CIP许可公司、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信托管理人、GE技术发展公司、松下电气工业公司、三菱公司、飞利浦公司、三星公司、索尼公司、汤姆逊许可公司、日本胜利公司等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法院对Amino公司提起专利侵权诉讼, 控告其数字电视产品侵犯MPEG-2中的方法专利。
再如, 2008年4月, Rembrandt公司对迪斯尼的A BC公司、GE的N BC环球公司、CBS公司、新闻集团的福克斯广播公司, 电视制造商夏普公司, 以及有线电视运营商Comcast、时代华纳等十四家企业提起诉讼, 指控其侵犯ATSC专利, 要求被告支付就使用AT SC标准获得的总收入的0.5%作为专利使用费。该案仅涉及一项专利, 最早由AT.T公司的下属企业Paradyne公司所有。原告在十多年前获得这项专利, 待到ATSC标准普及后开始收取专利许可费用。该案可能大大加重ATSC标准的推广成本。
2009年2月17号开始, 美国将停止模拟电视信号广播, 仅提供数字电视信号。为此, 美国政府拨款15亿美元, 向用户提供价值40美元的购物券, 用于资助用户购买数字电视机顶盒。
美国反垄断协会认为, 原告发起的诉讼违反了美国法律和政策。鉴于此, 它已申请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调查Rembrandt公司在数字电视专利许可中的垄断违法行为。这些诉讼表明, 未来, 不单单数字电视设备的制造、销售企业会遭遇专利侵权诉讼, 其他企业, 例如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电视节目运营商, 歌华有线、广电网络、东方有线网络公司等网络运营商等也会卷入数字电视专利侵权诉讼。
和保护硬件的专利一样, 一些保护方法、系统、网络的专利也将发挥其作用。
此外, 还有一些大型企业卷入数字电视专利侵权诉讼;涉及的专利已经从A T S C核心专利扩展到节目控制、内容播放路径等外围专利。例如, Acacia研究公司的下属企业——Acacia媒体技术公司曾对美国九家著名的有线电视、卫星电视运营商发起数字电视专利侵权诉讼。麻省理工大学曾用数字电视专利对S o ny、东芝、夏普、IB M、莲花等公司提起专利侵权诉讼。ACTV和HyperTV曾起诉迪斯尼、ABC、ESPN公司侵犯三项数字电视节目选入技术专利。Gemstar-TV指南国际公司还曾起诉有线电视运营商Virgia媒体公司, 指控其侵犯电子节目指南技术专利。这些诉讼表明, 今后, 不仅仅是被动纳入标准的核心专利会引发侵权诉讼, 一些貌似“小发明”的外围专利也会引发侵权诉讼。
一些非核心的必要技术, 也会引发专利纠纷。例如, 美国监护人媒体技术公司曾在2009年起诉海尔、海信、康佳、创维、厦华、宏基等电视出口企业, 认为其侵犯视频过滤软件方法专利。
三、国内数字电视标准存在局限
我国自主研发的数字电视标准不可能在海外推广;在国内, 欧洲标准取得了较大的竞争优势。我国自主研发的D M B-T H标准中, 大量技术来源于欧美数字电视标准, 不能回避专利付费问题。DMB-TH标准的研制单位也承认, 尽管DM B-TH标准有数十项自主专利, 但是也使用了欧美企业的一些专利技术, 与DVB、ATSC标准有不少技术重叠。
检索报告还显示, 我国C M M B标准披露的22项专利技术中, 有三项缺乏专利性, 有18项可能分别侵犯如下中国专利:C N1243629A (诺基亚) 、C N1757213A (高通) ;C N1196859A (摩托罗拉) 、C N1318238A (多米拉斯) ;CN1241847A (艾利森) 、CN1722868A (高通) ;CN1465150A (松下) 、CN1509555A (东芝) ;C N1421101A (诺基亚) 、C N1751455A (高通) ;C N1515080A (西加特技术) 、CN1481130A (休斯电子) 、C N1701515 (索尼) , C N1902828A (英特尔) ;C N1515080A (西加特技术) 、C N1481130A (休斯电子) 、C N1701515 (索尼) 、C N1902828A (英特尔) ;C N1463563A (松下) 、C N1708040A (朗讯) ;C N1291385A (世界空间管理公司) ;CN1465150A (松下) 、CN1509555A (东芝) 、C N1839604A (诺基亚) ;CN1481130A (休斯电子) 、CN1993892A (三星) 、C N1838543A (三星) 、CN1010053C3C3A (华为) ;CN1788439A (高通) 、C N1757213A (高通) 、C N1889404 (华为) ;C N1481130A (休斯电子) 、C N101005333A (华为) ;C N1788439A (高通) 、C N1757213A和C N1998212A (高通) 、C N1889404 (华为) ;C N1941763A (美国博通) 、C N1788439A (高通) 、C N1757213A (高通) 、CN1889404A (华为) ;CN1481130A (休斯电子) ;C N1179037A (索尼) 、C N1751455A (高通) ;C N1179037A (索尼) 、CN1751455A (高通) 。
上述检索报告认为, 我国CM M B标准可能仍需向华为公司、高通公司、索尼公司等第三人支付专利费。
我国颁布的两项数字电视标准虽然使用了很多第三人的专利技术, 但是这并不影响它们的自主知识产权地位。现在, 很多全球技术标准都侵犯第三人的专利。在数字电视等高新技术领域, 想搞出一个不侵犯任何第三人专利的技术标准,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四、中彩联力挽狂澜, 奋发有为, 成就卓著
2007年3月, 厦华、T C L、长虹、康佳、创维、海信、海尔等10家中国彩电骨干企业联合创立了中彩联公司。
在激烈的专利竞争中, 中彩联公司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1、通过集体谈判压低专利费。例如, 汤姆逊、MPEG-LA、索尼、LG等专利权人开出的专利费价格曾高达约41美元/台。经过多轮谈判, 中彩联把专利费价格压低到了约28美元/台。
2、建立数据共享平台, 逐条分析全球专利。中彩联建立了专利预警信息平台, 对全球近万篇数字电视专利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专利性进行分析, 并实施人工标引, 对每个专利的稳定性、法律状态、使用程度进行跟踪。
3、建立专利池, 从全球范围内收集专利, 争取与国外专利池进行抵消和置换, 随着时间的推移, 技术的进步, 中彩联经营的专利池将覆盖越来越多的全球核心专利, 增强与国外专利联盟的谈判能力。
4、代表大批被诉企业, 应诉国外专利侵权案件, 并取得了针对国外顽固性“专利海盗”的阶段性胜利。
专利联盟 篇4
关键词:专利联盟,法律环境,完善建议
1.我国专利联盟发展现状
1.1专利联盟的内涵
专利联盟 (Patent Pool) 指由多个专利拥有者, 为了彼此之间能够分享专利技术或统一对外进行专利许可而形成的一个正式或者非正式的联盟组织[1]。专利联盟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开放联盟, 指两个或更多企业组成联盟许可专利给第三方:一种是封闭联盟, 即由三个或更多企业组成联盟, 相互之间共享专利。专利联盟可分为进攻性和防御性两种类型。
1.2专利联盟在我国的发展
专利联盟最早发源于欧美等技术市场发达的国家, 专利联盟在我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直到发达国家频繁运用“3C”、“6C”专利联盟对我国DVD行业进行强势打压 , 我国DVD行业几近破产, 专利联盟这一新型知识产权组织才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6年10月诞生了我国首个专利联盟———电压力锅专利联盟。2007年, 由长虹、TCL等13家中国彩电企业共同组建了专利联盟———深圳中彩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此外, 我国还组建了e家佳、闪联、AVS、清洁能源汽车等知识产权战略联盟。这些专利联盟为保护产业国内市场、开辟海外市场提供了知识产权保障。
2.我国专利联盟发展的现有法律环境
我国缺乏专利联盟运行的统一法律规定, 相关规定散见于《反垄断法》等多部法律当中。
2.1《反垄断法》
我国《反垄断法》虽然没有明确对专利联盟垄断性问题进行规定, 但对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政垄断等常见的垄断形式进行了详细规制。《反垄断法》是专利联盟运行必须遵守的 法律。
2.2《专利法》及实施条例
《专利法》第48条专利强制许可的规定 ;第50条交叉许可的规定;《专利法实施条例》第72条第4款强制许可仅限于供应国内市场的需要等规定。这些规定虽然不直接针对专利联盟, 但内容均可适用于专利联盟。
2.3《合同法》
我国《合同法》并没有明确规定专利联盟, 仅对技术合同垄断性进行了规定, 我国《合同法》第329条、343条及相应的司法解释均对技术合同反垄断问题进行了规定, 可应用于专利联盟具体运行。
2.4《反不正当竞争法》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2条的规定:“经营者销售商品, 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附加不合理的条件。”虽然该条并没有明确针对专利联盟, 但该条关于规制搭售等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 可视为专利联盟运行的法律规制。
3.我国专利联盟发展法律环境存在的不足
3.1相关规定零散而无明确统一规定
专利联盟发展运行的法律分散于《反垄断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等法律。这些规定较为分散, 缺乏统一的法律对专利联盟运行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规定, 不利于我国企业适应未来联盟式竞争。
3.2相关规定不完善而存在较多法律漏洞
专利联盟发展涉及专利联盟的成立、专利许可、标准制定、垄断性等多方面内容。 我国现有专利联盟的法律规定主要涉及专利联盟的反垄断性问题。我国《专利法》规定的强制许可、交叉许可;《合同法》对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合同的规定等, 这些规定均涉及专利联盟的垄断性问题。
3.3法律规定适用范围有限而无相关配套程序
一方面, 我国专利联盟发展现有的法律规定适用范围非常有限。例如, 《技术合同司法解释》第10条关于“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的6种情形的解释, 是根据《民法通则》、《合同法》、《专利法》做出的, 不能超越民事法律保护权利、维护合同自由等原则。另一方面, 《反垄断法》存在管理机构多元化、管理权限相互交叉、缺乏相关配套措施等问题, 在实践中的具体可操作性和执行性较差。
4.完善我国专利联盟发展法律环境的建议
4.1制定统一的专利联盟法律规范
我国应该在专利联盟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制定统一的专利联盟法律规范。通过统一的法律规范, 对专利联盟设立程序、反垄断审查及专利相互许可、标准制定、利益分配等运行机制进行专门规定。为专利联盟在我国各行业建立, 增强企业知识产权应诉能力, 提升企业专业技术水平, 充分利用专利联盟开展国际竞争奠定坚实基础。
4.2完善专利联盟运行配套程序
我国应制定专利联盟运行的配套程序, 增强现有法律环境的可适用性。具体来说, 应当针对专利联盟运行的设立程序、专利许可程序、标准制定程序、利益分配程序等内容[3]制定专门的实施程序。以标准制定程序为例, 完善专利联盟标准制定法律程序, 应当建立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专利披露制度, 必将专利纳入标准制度、标准中专利许可制度等进行规定, 防止专利联盟通过将专利纳入标准而形成专利垄断。
4.3制定反垄断审查的指南
我国应制定反垄断指南, 增强《反垄断法》的可操作性。专利联盟具有促进创新与垄断性的双重属性。[4]如何有效防止专利联盟垄断性, 充分发挥专利联盟促进创新作用, 应以专利联盟反垄断调查为前提。《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垄断性调查还缺乏相应规定, 应当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制定反垄断调查指南。
4.4明确相关机构的职责范围
我国应当明确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反垄断调查机构等部门在专利联盟构建和运行过程中的职责权限。[5]政府行政机构是审批机关, 对专利联盟的反垄断性、促进创新性、成员是否核心等方面进行考察。行业协会是具体执行者, 负责协调组织专利联盟成员的组成和运行机制。企业是主体, 负责参与和监督专利联盟的运行。反垄断调查机构是专利联盟运行的监督机关, 负责调查垄断性经营行为。
参考文献
[1]Carl S.Navigating the patent thicket:Cross licenses, patent pools, and standard-setting[C].Adam Jaffe, Joshua Lerner, Scott Stern.Innovation Policy and the Economy.USA:MIT Press, 2001.
[2]谢科范, 刘介明.湖北省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湖北发展研究报告2010.武汉大学版社, 2010 (5) :176-188.
[3]赵湜, 刘介明.专利联盟运作中的利益关系与约束条件研究.科技创业月刊, 2009, 3.
[4]岳贤平, 顾海英.专利联盟的微观机理研究[J].情报科学, 2006 (5) :653-657.
专利联盟 篇5
在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电子、化学及生命科学等领域,产品的生产往往需要成百上千个互补性专利技术的支持。专利技术产权的过度分散将产生“反公共地悲剧”,阻碍技术的商业化。Heller和Eisenberg[1]首次提出了“反公共地悲剧”的概念。“公共地悲剧”是指在产权缺失的情况下,资源会被过度使用;而“反公共地悲剧”则与之相反,当资源的产权被过度分割时,资源的使用需要经过过多的产权人的允许,则会导致资源使用不足。“专利丛林”使技术创新与商业化呈现出“反公共地悲剧”的现象,阻碍了技术创新与商业化的进程。专利联盟是目前应对“专利丛林”的主要措施之一。从策略角度看,专利联盟是指联盟成员交叉许可或集中向第三方许可的技术许可策略;从组织角度看,它是一种基于技术分享与集中许可的战略联盟。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反垄断部门放松了对专利联盟的管制,1995年美国司法部与联邦商业委员会发布了《知识产权许可的反托拉斯指南》[2],认为一定条件下的专利交叉许可和专利联盟有利于竞争,并在之后的司法解释中支持了MPEG-2及两个DVD技术标准联盟。此后,对专利联盟的理论研究成为热点。Shapiro[3]提出了“专利丛林”的概念,研究表明互补性专利的独立许可会抬高技术许可费,产生效率损失,而专利联盟可以避免“互补品问题”,降低技术许可费,减少交易成本,减少“敲竹杠问题”产生的机会主义威胁,从而提高社会福利。Lerner和Tirole[4]提出了专利联盟促进社会福利及促进创新的条件,认为专利互补性越强,专利联盟越有利于提升社会福利。Mentiere和Parlane[5]考虑了互补性技术的许可与下游产品市场的差异化竞争,对比了创新者的数量抽成、固定许可以及两部制许可策略。上述研究假定专利联盟中创新者的结构是对称的。由于大学与企业在技术研发中各有优势,因此,实践中许多互补性技术分别掌握在内部创新者与外部创新者手中。内部创新者也称为纵向一体化创新者,他们既研究新技术,又具备生产能力,参与下游新产品市场的竞争。内部创新者通常由大企业构成。外部创新者是纯粹的科研机构,他们只开发并转移新技术,而不直接生产新产品。外部创新者由大学及其它研究机构构成。如果专利联盟需要由内部创新者与外部创新者共同组成,则这种专利联盟的结构将是非对称的。Akoi和Nagaok[6]分析了非对称结构的专利联盟的形成问题,分析表明专利联盟的公平合理非歧视性定价条款(RAND)并不足以保证外部创新者加入专利联盟,为使专利联盟成立,需要建立内部创新者向外部创新者的利益再分配制度。Kwon和Kim[7]对非对称专利联盟的参与激励及创新激励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当互补性技术由多个外部创新者与多个内部创新者拥有时,如果内部创新者组成了联盟,这时外部创新者更愿意独立许可,这降低了内部创新者的利润,但是,无论专利联盟是由内部创新者单独组建、还是由所有创新者共同组成,专利联盟都提升了创新者的研发投资水平。
上述关于非对称结构的专利联盟的研究中没有考虑网络外部性因素。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ies)是指产品对客户的价值随着使用该产品或兼容产品的客户规模的增大而增大的经济现象[8]。例如,传真机的价值随着使用传真机的用户规模的增大而增大,技术标准的价值也是如此。在信息技术与通信产业等网络外部性较强的产业里,网络规模是新技术商业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技术许可可以促进技术的兼容与标准化,增加产品与服务的规模,从而增加产品的价值与竞争力。夏皮罗与瓦里安[9]认为,在网络外部性环境下,对知识产权的控制力是技术的开放与控制的主要权衡因素之一。梅开等[10]定量分析了网络外部性对专利联盟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专利联盟许可费率随着网络外部性的增强而降低,而消费者需求与厂商的利润随着网络外部性的增强而提高。
本文分析了专利技术存在互补关系并且创新者在纵向结构上不对称时(互补性技术分别由外部创新者与内部创新者拥有),网络外部性对创新者的技术许可策略及专利联盟形成的影响。在互补性专利技术由多个创新者分别持有的情况下,如果技术许可的范围仅仅限于拥有互补性技术的创新者内部,本文称之为封闭式许可;如果技术许可的范围包括了其它不拥有互补性技术的下游制造企业,本文称之为开放式许可。根据创新者之间是否实施专利联盟(独立决策与专利联盟),以及创新者是否对外部制造商实施许可(开放式许可与封闭式许可),技术许可策略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开放式独立许可、开放式专利联盟、封闭式独立许可与封闭式专利联盟。本文将分别对这四种策略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内部创新者与外部创新者的最优技术许可策略。
本文共分为5个部分,除前言之外,第2部分提出了模型的基本假定;第3部分对四种类型的技术许可策略进行研究;第4部分对不同类型的技术许可策略进行了比较,从而确定出内部创新者与外部创新者的最优决策;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结论。
2 基本假定
假定一种新产品由两种专利技术构成,两种专利技术完全互补,如果离开其中一种技术,新产品将不能够被商业化。设两种专利技术分别为技术1与技术2。假定两种技术分别由两个创新者拥有,创新者可以在技术市场上独立进行许可决策,也可以组建专利联盟,统一对外实施技术许可。一个创新者为内部创新者,拥有生产新产品的其中一种技术,并且具备新产品的生产能力。设内部创新者为V,V拥有专利技术1。另一个创新者为外部创新者,是纯粹的技术研发公司,不进行产品的制造。设此创新者为T,T拥有专利技术2。此外,市场上还有一个制造型企业,该企业不拥有专利技术与研发能力,但具备新产品的生产能力,如果得到技术许可,将可以制造新产品,本文称之为外部制造商。设外部制造商为M。技术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市场结构如图1所示。
市场上存在网络外部性,新产品的市场逆需求函数为p=a-Q+βQe。其中,β是网络外部性强度系数,反映了网络外部性强度;Qe为消费者对市场规模的预期。根据Kate和Shapiro[8]关于实现预期均衡的分析,本文假定消费者按照厂商最优产量来确定对市场规模的预期。本文将在实现预期均衡分析的基础上对创新者的技术许可策略进行研究。此外,假定消费者预期的市场规模对价格的影响程度小于厂商的生产规模对价格的影响程度,即β∈(0,1)。新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c=0。根据创新者之间是否实施专利联盟策略(独立决策与专利联盟),以及创新者是否对外部制造商M实施许可(开放式许可与封闭式许可),技术许可策略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策略Ⅰ:开放式独立许可策略。在这种策略下,创新者V与创新者T独立进行许可决策,并且都将对外部制造商M实施许可。
策略Ⅱ:开放式专利联盟策略。在这种策略下,创新者V与创新者T组建专利联盟,统一实施技术许可决策,并且专利联盟将对外部制造商实施许可。
策略Ⅲ:封闭式独立许可策略。在这种策略下,创新者V与创新者T独立进行许可决策,但创新者并不对外部制造商M实施许可。
策略Ⅳ:封闭式专利联盟策略。在这种策略下,创新者V与创新者T组建专利联盟,统一实施技术许可决策,但专利联盟不对联盟成员以外的制造商(外部制造商M)实施许可。
本文假定外部制造商没有机会成本,即只要接受许可后外部制造商的利润大于零,则外部制造商愿意接受许可。对于创新者而言,由于产品的生产需要同时拥有内部创新者V与外部创新者T的技术,因此,最优的技术许可策略只有在内部创新者V与外部创新者T同时愿意参与下才可行。以下对四种类型的技术许可策略分别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出创新者的最优技术许可策略。
3 技术许可策略分析
3.1 策略Ⅰ:开放式独立许可策略
3.1.1 产品市场均衡分析
在开放式独立许可策略下,内部创新者V与外部创新者T在技术许可市场上独立实施技术许可。其中,外部创新者T就其技术2对内部创新者V以及制造商M实施技术许可,单位抽成许可费为rT;内部创新者V就其技术1对M实施技术许可,单位抽成许可费为rV。技术许可之后,内部创新者V与外部制造商M在新产品市场上进行产量竞争,产品市场逆需求函数为p=α-qV-qM+β(qVe+qMe)。其中,qV与qM分别表明V与M的产量,qVe与qMe分别表示新产品消费者对V与M的市场规模的预期。V与M的利润函数分别为ΠV=(p-rT)qV+rVqM,ΠM=(P-rV-rT)qM。产品市场上V与M进行产量竞争,一阶条件为:
实现预期均衡时qV*=qVe,qM*=qMe,可知均衡时V
与M的最优产量分别为均衡时M的利润为ΠM*=(qM*)2,创新者V与创新者T的利润分别为ΠV*=(qV*)2+rVqM*,ΠT*(rV,rT)=rT(qV*+qM*)。为保证qM*>0,单位抽成许可费应满足约束条件为:
3.1.2 技术许可市场均衡分析
根据产品市场均衡,内部创新者V与外部创新者T在技术许可市场上分别对单位抽成许可费进行决策。根据可知均衡时内部创新者V与外部创新者T的最优单位抽成许可费为:
不难发现(2-β)满足qM*>0的约束条件式(2),外部制造商将接受技术许可。对比rV*与rT*可知,rV*
3.1.3 技术市场与产品市场均衡下的产量与利润
根据技术许可市场的均衡,不难发现均衡时内部创新者V与制造商M的产量为均衡时外部创新者V与内部创新者T的利润如下:
3.2 策略Ⅱ:开放式专利联盟
3.2.1 产品市场均衡
在开放式专利联盟策略下,内部创新者V与外部创新者T组建专利联盟,由专利联盟统一对外实施技术许可,单位抽成许可费为R;同时,专利联盟的许可对象并不只限于专利联盟内部成员,还向外部制造商M实施许可。在技术许可后,新产品市场上内部创新者V与外部制造商M进行产量竞争,市场逆需求函数为p=α-qV-qM+β(qVe+qMe),其中,qV与qM分别表明V与M的产量,qVe与qMe分别表示新产品消费者对V与M的市场规模的预期。V与M都要向专利联盟支付单位抽成许可费R。假定创新者V与创新者T在专利联盟中的谈判能力对等,专利联盟的总技术许可收益在V与T之间平均分配。在新产品市场上,创新者V与制造商M的利润函数分别为双方进行产量竞争,一阶条件为:
实现预期均衡时qV*=qVe,qM*=qMe,可知创新者V与制造商M的最优产量为为保证qM*>0,单位抽成许可费应满足约束条件:
3.2.2 技术许可市场的均衡及均衡状态下的产量与利润
根据产品市场均衡,专利联盟对最优单位抽成许可费进行决策。专利联盟利润Πp(R)=R(qV*+qM*),由可知:
不难发现R*满足qM*>0的约束条件式(7)。根据专利联盟的最优单位抽成许可费R*,可知内部创新者V与制造商M的均衡产量分别为专利联盟利润内部创新者V与外部创新者T利润分别为:
外部制造商利润为:
3.3 策略Ⅲ:封闭式独立许可策略
在封闭式独立许可策略下,内部创新者V与外部创新者T在技术许可市场上独立实施技术许可,但创新者V与T中至少有一家不对外部制造商M许可,这样外部制造商M被排斥在新产品市场之外,新产品市场由内部创新者V垄断。这时,新产品市场实际上形成一个两级供应链结构,由外部创新者T向内部创新者V供应技术1,而内部创新者V制造新产品,同时就每一单位新产品向T交纳单位抽成许可费rT。市场逆需求函数P=α-qV+βqVe。内部创新者V利润函数为则内部创新者最优产量与利润分别为为保证qV*>0,单位抽成许可费需要满足R
由此可知内部创新者V的最优产量内部创新者V与外部创新者T的利润分别为:
3.4 策略Ⅳ:封闭式专利联盟
在封闭式专利联盟下,内部创新者V与外部创新者T组建专利联盟,由专利联盟统一做出技术许可的决策。但专利联盟的许可对象只限于专利联盟内部成员,即专利联盟不对外部制造商M实施许可,而只对内部创新者V实施许可。在封闭式专利联盟下,产品市场由内部创新者V垄断,市场逆需求函数p=α-qV+βqVe,内部创新者V向专利联盟交纳单位抽成许可费R,同时专利联盟的总技术许可收益在V与T之间平均分配。内部创新者V的利润函数为可知内部创新者V的最优产量与利润分别为单位抽成许可费需要满足R<2a。根据新产品市场上V的产量,专利联盟进行最优单位抽成许可费的决策。专利联盟利润对R求导,可知最优的单位抽成许可费为:
这时创新者V的最优产量专利联盟利润内部创新者V与外部创新者T的利润分别为:
对比策略Ⅳ与策略Ⅲ可知,封闭式专利联盟与封闭式独立许可策略下创新者的利润相同。不难发现,封闭式专利联盟下,内部创新者实际上为生产新产品而向外部创新者支付了抽成许可费α/2,并垄断了新产品市场,这与封闭式独立许可策略相同,因此两种策略下创新者的利润相同。本文假定,如果专利联盟不能给创新者带来更多的利润,创新者将选择独立许可策略,因此策略Ⅲ与策略Ⅳ相比,创新者倾向于选择策略Ⅲ。以下关于最优技术许可策略的分析中,仅对策略Ⅰ、策略Ⅱ与策略Ⅲ进行比较。
4 最优技术许可策略分析
4.1 三种策略下内部创新者V的利润比较
根据前面的分析,开放式独立许可、开放式专利联盟以及封闭式独立许可三种策略下内部创新者的利润分别为即对于内部创新者而言,开放式专利联盟下的利润最大,其次是开放式独立许可策略,而封闭式独立许可策略下的利润最低。因此,开放式专利联盟是内部创新者的最优许可策略。
4.2 三种策略下外部创新者T的利润比较
开放式独立许可、开放式专利联盟以及封闭式独立许可三种策略下外部创新者的利润分别为不难发现,对于外部创新者而言,,即开放式独立许可策略下的利润大于开放式专利联盟下的利润。开放式独立许可策略与封闭式独立许可策略相比,当网络外部性强度较小时即封闭式独立许可策略下的利润大于开放式独立许可策略下的利润;但是,当网络外部性强度较大时即封闭式独立许可策略下的利润小于开放式独立许可策略下的利润。因此,总体而言,当网络外部性较小时, 封闭式独立许可策略是外部创新者的最优选择,而当网络外部性较大时,开放式独立许可策略是外部创新者的最优选择。无论网络外部性强度大小,外部创新者都不会主动采用开放式专利联盟策略。
4.3 三种策略下社会福利比较
社会福利包括行业总利润(内部创新者、外部创新者及外部制造商利润之和)和消费者剩余的总和,即W=ΠV+ΠT+ΠM+CS。消费者剩余CS=∫0Q*(p(Q)-p(Q*))dQ=1/2(Q*)2,其中Q=qV+qM,Q*=qV*+qM*。由此可知,开放式独立许可、开放式专利联盟以及封闭式独立许可三种策略下社会福利分别为:
比较可知,WⅡ>WⅠ>WⅢ,即开放式专利联盟下社会福利最大,其次是开放式独立许可策略,而封闭式独立许可下社会福利最低。不难发现,即使仅考虑创新者总利润或行业总利润,开放式专利联盟下总利润也是最大,其次是开放式独立许可策略。因此,开放式专利联盟有利于行业利润及社会福利最大化,从公共管理者的角度,开放式专利联盟是其最优选择。
如表1为当α=10时,随着网络外部性强度β的增加,各种策略下内部创新者利润、外部创新者利润及社会福利的算例分析。表1的算例结果也表明,从内部创新者与公共管理者的角度,开放式专利联盟是最优选择,而对外部创新者而言,其最优选择需要根据网络外部性强度的大小而定。
注:1)策略Ⅰ为开放式独立许可;2)策略Ⅱ为开放式专利联盟;3)策略Ⅲ为封闭式独立许可;4)黑体数字表示最优策略下的利润
根据本节的分析,得出本文命题如下:
从内部创新者与公共管理者的角度,开放式专利联盟是最优许可策略,但是并不是外部创新者的最优选择。当网络外部性强度较大时,外部创新者倾向于选择开放式独立许可策略;当网络外部性强度较小时,外部创新者倾向于选择封闭式独立许可策略。如果希望外部创新者做出使创新者总利润及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选择,需要建立内部创新者对外部创新者的补偿机制。
事实上,如果希望外部创新者做出使创新者总利润及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选择,内部创新者需要支付给外部创新者一定数量的固定许可费,作为外部创新者加入开放式专利联盟的补偿。根据本节的分析,不难发现固定许可费(补偿费)的标准为:
5 结论与展望
由于企业与大学在技术研发中各有优势,因此,实践中许多互补性技术分别掌握在内部创新者与外部创新者手中。本文分析了当技术存在互补关系且创新者在纵向结构上不对称时,网络外部性对创新者的技术许可策略及专利联盟形成的影响。按照独立许可与专利联盟、开放式许可与封闭式许可两个维度,本文分析了开放式独立许可、开放式专利联盟、封闭式独立许可与封闭式专利联盟四种策略。研究表明,从内部创新者与公共管理者的角度,开放式专利联盟是最优许可策略,但是并不是外部创新者的最优策略。当网络外部性强度较大时,外部创新者倾向于选择开放式独立许可策略;当网络外部性强度较小时,外部创新者倾向于选择封闭式独立许可策略。如果希望外部创新者做出使创新者总利润及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选择,需要建立内部创新者对外部创新者的补偿机制。Akoi和Nagaok[6]研究表明,为组建稳定的非对称结构的专利联盟,需要建立内部创新者向外部创新者的利益再分配制度。本文的研究表明,网络外部性的存在并没有改变这种“利益再分配”的需求;此外,本文还分析了内部创新者与外部创新者对不拥有互补性技术的下游制造企业的技术许可倾向。本文的研究为网络外部性环境下互补性技术的许可策略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考。
摘要:分析当技术存在互补关系且创新者在纵向结构上不对称时,网络外部性对专利联盟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从内部创新者与公共管理者的角度,开放式专利联盟是最优许可策略,但是并不是外部创新者的最优策略。当网络外部性强度较大时,外部创新者倾向于选择开放式独立许可策略;当网络外部性强度较小时,外部创新者倾向于选择封闭式独立许可策略。该研究为网络外部性环境下互补性技术许可策略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网络外部性,专利联盟,技术许可,纵向一体化
参考文献
[1]HELLER MA,EISENBERG RS.Can patents deter innovation? The anticommons in biomedical research[J].Science,1998(280): 698-701
[2]U.S.Department of Justice and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Antitrust guidelines for the licens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EB/OL]. (1995 - 04 - 06).http://www.usdoj.gov/atr/public/guidelines/ 0558.pdf,1995
[3]SHAPIRO C.Navigating the patent thicket:Cross licenses,patent pools,and standard - setting[C].MIT Press,Innovation Policy and the Economy,2001
[4]LERNER J,TIROLE J.Efficient patent pool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3):691 -711
[5]MENTIERE Y,PARLANE S.Decentralized licensing of complementary patents:Comparing the royalty,fixed - fee and two - part tariff regimes[J].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2010,22(2): 178-191
[6]AKOI R,NAGAOKA S.The consortium standard and patent pools [J].The Economic Review,2004,55(4):346-356
[7]KWON Y,KIMY,SONG Y.Effects of patent pools on innovation investment - ex ante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Business&Economics Research,2008,6(7):27-42
[8]KATZ ML,SHAPIRO C.Network externalities,competition,and compatibili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 (3).424-440
[9]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