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现状

2024-08-07

联盟现状(共11篇)

联盟现状 篇1

1 引言

在我国实施标准化战略的12项重点保障措施中, 第六项明确指出:确立团体 (联盟) 标准的法律地位, 鼓励和支持企业将自主创新的技术融入行业标准、协会标准或企业联盟标准中, 确保标准与知识产权的有机结合, 推动技术进步;第八项指出:积极推进以国家标准为主体, 企业标准为基础, 以行业标准、团体 (联盟) 标准、地方标准为补充, 重点突出、结构合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国家标准体系的建设。由此可见, 联盟标准作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补充, 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联盟标准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对推广实施联盟标准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2 联盟标准的内涵

联盟标准是多个组织或者企业为了共同目的, 以获得局部最佳次序或最大合法利益, 在某个产业、特定地区或者管理领域共同制定并承诺执行的标准, 联盟组织以标准为纽带促进各企业变分散发展为整体发展的一种模式。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 联盟标准具有以下3个特点:

第一, 联盟标准具有团体联盟性, 即两个以上的企业共同协商一致并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一个企业制定、发布、实施的标准不能称为联盟标准;第二, 联盟标准是同一技术水平的标准, 由联盟组织成员自愿发起, 共同起草、制定并承诺执行的标准;第三, 联盟标准具有法律认同性, 发布实施后, 一经采用需经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登记或备案。

3 联盟标准的意义和作用

3.1 加快标准的制定速度

由于多重原因, 我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存在总体技术水平偏低, 标龄普遍偏长, 标准制修订周期长, 无法及时反映市场和企业需求等问题。因此, 亟需寻找好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联盟标准由该组织内的成员自己协商制定, 联盟成员一旦决定制定某项标准, 标准工作组能够集中精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 节省了多次会议、立项、审查、批准、标准草案审查、颁布、出版等环节, 同时节省各个环节的时间和资源成本。联盟标准制定速度能紧跟市场的变化, 具有极高的市场适应性。

3.2 提高标准覆盖率的方法

现在, 部分企业还存在无标生产的现象, 部分行业还存在标准缺失的情况, 之所以产生这种状况, 存在以下两点原因:一方面, 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新产品开发速度加快,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往往会处于滞后状态;另一方面, 企业对国家、行业、地方标准非常依赖, 自身标准化能力欠缺, 造成产品在生产了相当一段时间后, 仍然处于无标生产的状态。无标生产、标准缺失, 不仅无法控制产品质量, 而且对于企业自身利益的维护和消费者权益的保障都存在隐患。

制定联盟标准可以填补企业无标可依的空白, 适应产品升级, 解决标龄过长和标准滞后的问题。可以为今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奠定基础, 甚至主导起草国家、行业标准, 抢占更高层次的标准话语权。

3.3 提升产业集群的有效途径

联盟标准在提升品牌、引领市场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上发挥出了巨大的潜力。一方面, 联盟标准的制定是在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情况下才产生, 因此标准的水平和技术含量一定会高于现有的标准, 充分体现了联盟标准在内容和水平上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 联盟标准可以灵活地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 促进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 使企业快速迈向高端制造和精品制造, 并不断通过技术升级巩固联盟组织在产业中的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

3.4 促进专利标准化的有效途径

联盟标准将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专利技术集成在一起, 形成专利池。在联盟内部, 以专利交叉许可或专利池协议的方式, 允许联盟成员使用其他方所拥有的专利, 实现了更好的技术融合, 降低了联盟成员的产品互换性交易成本。

在联盟外部, 专利池对非联盟企业成员具有专利封锁作用, 而采用区域联盟标准就必须购买相关专利, 使其支付巨额的专利费或技术转让成本, 联盟成员则获得由于标准而带来的垄断利益。

3.5 规范市场的有序竞争

“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产业联盟标准这种模式, 避免了产业集群存在的集群间、企业间无序竞争的状况, 实现了同行业联盟内的企业既存在竞争又存在合作的竞合关系, 进一步规范了市场行为。一方面, 联盟标准由联盟成员共同协商制定, 体现了联盟内成员的平均技术水准, 避免因低价竞争导致的产品质量下降, 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声誉, 体现了联盟内企业合作的一面;另一方面, 联盟内企业为了各自的利益, 在市场的拓展和市场份额的维护上又存在竞争关系, 利用联盟标准可以统一竞争的技术平台, 有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以山东省太阳能产业为例, 山东省太阳能产业联盟自成立以来, 通过制定和实施联盟标准, 在20多家太阳能产品生产企业中统一了《分体式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 解决了企业生产依据的标准不规范, 生产规模难以扩大, 市场秩序混乱等实际问题, 促进了产品的结构优化, 最终形成了太阳能产品的品牌特色和竞争优势。

4 联盟标准存在的问题

4.1 联盟标准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确立了我国现行的标准体制, 将我国标准分为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四个层次, 联盟标准在该法律中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不能直接作为产品交货的依据, 企业必须转化为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后才能使用。

4.2 联盟标准的监管和约束机制尚未形成

目前, 联盟标准存在重制定, 轻实施的现象。一方面, 联盟标准出台以后, 如何使企业严格执行, 缺少相应的约束机制。如何促使联盟成员自觉执行联盟标准, 缺少有效的监管手段。另一方面, 部分联盟企业责任意识欠缺, 自我意识强, 往往忽略对联盟的承诺。尤其是一些小企业, 标准化基础薄弱, 标准化人才欠缺, 影响了联盟标准在整个区域内的有效实施。

4.3 联盟标准的外部效应不强

由于联盟标准本身缺乏法律地位, 宣传缺少系统的规划和具体措施, 联盟标准本身的意义不能充分体现, 联盟内建立的联盟标准还没有为外界特别是产品的需求方所认识, 因而影响了企业开展联盟标准工作的积极性。

5 我国联盟标准发展模式探索, 实现标准化工作新跨越

5.1 加快确立产业联盟标准的法律地位

美国已经将联盟标准作为全球标准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2005年12月8日发布的《美国标准战略 (2005版) 》的战略远景中就提出:美国标准体系是多样性的和包容性的, 支持灵活的标准解决方案, 以联盟和论坛的形式为代表的灵活性标准方案是全球标准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国家机关政府机构也在努力争取修订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确立企业作为标准化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 尽快确立联盟标准的法律地位, 更加充分发挥产业联盟标准的积极作用, 从而推进全国标准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更有力地提高各产业科技竞争力和全国综合经济竞争力。

5.2 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在制定联盟标准过程中, 政府部门需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 加大对联盟标准的宏观指导力度, 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相结合, 强化企业的标准意识和标准化基础工作, 帮助企业增强自身实力, 助推块状产业转型升级, 提升市场竞争力。

5.3 发挥标准化机构和行业协会的号召力和主导作用

技术机构拥有检测资源丰富、产品熟悉度高和掌握整个区域产品质量状况等优势;行业协会是由企业会员组成的自治组织, 在企业中具有良好的号召力, 既可以及时向企业传达政府的意图, 同时可以直接向政府表达企业的诉求。因此, 技术机构和行业协会在联盟标准研制中能够发挥独特的优势。应进一步加强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和行业协会的建设, 重点培育、吸收和支持技术机构和行业协会成为产业标准化工作的实际主导者、协调者和推动者, 以产业联盟标准甚至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纽带, 对块状产业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5.4 强化企业的联盟主体地位

企业是制定和实施联盟标准的主体, 可以用以下方法来加以体现和引导。首先, 在团体标准制定环节应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 及时处理反馈的建议, 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与企业共同解决标准制定过程中的问题, 共同推动联盟标准的出台。企业广泛参与标准的制定, 可以有效保障联盟标准的公平性和普遍可执行性。其次, 地方政府和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明确联盟标准的企业主体地位,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让企业成为联盟标准的实施主体, 建立必要的标准实施体系, 在实施体系中与质量诚信建设有机结合, 改变重制定轻实施的现象。再次, 需要引导产业联盟向更高的平台发展, 发展产业联盟标准除了用于解决无标生产的问题外, 更应使其成为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 成为带动产业整体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最后,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建立一种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体现的激励和惩罚机制, 确保联盟标准工作落到实处。

5.5 通过媒体宣传, 积极推进

国外很多的产业联盟标准一经制定就立即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发布, 大力推广, 形成了事实上的国际标准。这样, 产业联盟优先占领了市场, 维护了参加联盟的各方利益, 国家利益通过参加联盟的本国企业的利益得以体现。

在中国, 虽然产业联盟标准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但是, 它的开放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需要进一步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工作模式, 使企业和用户都意识到联盟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高企业制定和执行联盟标准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联盟现状 篇2

北京大学联盟的13所高校简称“北约”

●北京大学联盟的13所高校简称“北约”,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香港大学,他们在自主选拔录取中联合命题、统一组织笔试并共享考试成绩,根据考生笔试成绩确定参加本校面试考生名单。根据“联盟约定”,考生最多可以报考13所高校中的3所,而报考学校没有先后顺序之别。

清华大学联盟的7所学校简称“华约”

●清华大学联盟的7所学校简称“华约”,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7所高校。7所高校初试采用笔试形式,即“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英文简称AAA测试。考试科目为阅读与写作(含中文和英文)、数学、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其中,阅读与写作、数学为必考科目,考生可以在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两个科目中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一科。考生可以同时申请两所学校,如果初试成绩没有达到所申请学校的要求,还可以向第三所学校申请。

“卓越联盟”

●“卓越联盟”是指由重庆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9所工科突出的985高校组成的高校合作联盟。由于是以同济大学为首建立的联盟,这9所高校也被媒体称为“同盟”,与清华大学领头的“华约”、北京大学领头的“北约”相对应。同济大学校长裴刚为第一届联盟轮值主席。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为第二届联盟轮值主席。

2010年11月25日,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8所高校在上海同济大学宣布签署《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同意全方位合作,并宣布2011年自主选拔录取实行联考。重庆大学于次月宣布加入,至此,同盟的合作高校增至9所。

联盟现状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联盟;合作

当前世界是和平的世界、发展的世界,更是合作的世界。联盟与合作已成为各种政治、经济、商贸、学术等正式或非正式场合惯用的协作方式,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利益的最大化。改革开放以来,在吸取国外成功的大学联盟经验,并综合考虑我国客观情况的基础上,我国大学联盟快速发展,获得了一定的佳绩。然而,与预期目标相比,我国大学联盟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内部机制不够健全,项目合作深度不够完善,合作内容浮于形式等,我国大学联盟今后的发展道路以及进一步发展的策略成为摆在眼前的课题。

一、大学联盟的内涵、特点与类型

大学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高校之间,围绕某些共同的目标,通过一定方式建立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合作体,共同构成一种全方位的深层次合作形式。历来学者们对大学联盟的概述综合了几点共同的特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数量;联盟以合作方占有优越性或互补性的优势资源为前提;基于共同的目标而联盟;成员拥有独立的性质。

二、我国大学联盟的发展历程

根据我国大学联盟的特征变化,大致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联盟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探索和发展三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1978-1992):联盟的行业性

于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掀开了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序幕。该时期,政府负责管理所有高校,高校联盟的宗旨是为部门和产品经济服务。各部门、行业所开办的学校致力于为本部门、本行业培养人才。在教育部的号召下,部分高校以“协作组”的方式达成高校间的联盟合作。教育部为其提供经费,“协作组”每年向其汇报工作。因为这些成员高校是在政府力量的推动下,基于共同利益的诉求而结成联盟,他们相互具备独立的身份,并且执行协作组暂定的工作方案,所以这个时期的“协作组”已初具高校联盟的特性。这个时期的大学联盟所具备的特征如下:一是政府决策的产物,二是具备行业协会的特征,三是合作内容为该行业的教育研究。

(二)探索阶段(1992-2005):联盟不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再由部门、行业来统筹规划,转而以区域为指导,各大高校亟需以市场为导向来实现人才的培养。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鼓励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之间的协作与联合,促进国家教委所属院校、中央业务部门所属院校、地方所属院校以及地方院校之间的联合,合理调整高等教育的布局。”依据国家关于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决议,在政府的推动下广州、杭州、武汉、上海、北京等市区的高校,与地理位置相近的高校形成联合体。

(三)发展阶段(2006-):联盟的多样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政府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由直接干预逐渐转变为宏观调控,基本确立了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政府、高校、市场三种力量相互作用下我国大学联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联盟模式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第一,政府仍是各高校的主要承办者,因此在高校的管理中依然有着重要作用。

第二,高校自主性逐渐扩大,办学自主权逐渐增强;高校联盟合作的意识逐渐递增。

第三,竞争机制的介入推动了高等教育机构对其发展战略作出调整,在市场的引导下,部分高校以资源共享为目的自主联盟,对政府决策形成影响。

这个时期的大学联盟形成了如下特征:构成多样化的联盟模式;推动联盟形成的力量多极化。

三、我国大学联盟的现状——基于C9联盟的个案分析

(一)C9联盟的基本情况

从2003年开始运作,于2009年正式成立的中国名校C9联盟,包括9所首批985名校:北大、清华、复旦、南大、浙大、中科大、哈工大、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国家“985”实施后,9所高校签署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主要内容包括九校间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模式,以优势学科的强强联盟实现协同发展,形成学术联盟;人才培养方面主要进行互认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互认学分,开展暑期学校,提高九校联盟的影响力和领导地位;对外与国外优秀高校联盟进行合作与交流,以此推动联盟的国际化发展。其主要任务致力于解决高校资源配置的匮乏与浪费的矛盾,国内高校扩招面临的数量和质量的矛盾,缓和国内外高等教育生源的竞争问题等。

(二)C9联盟组织结构

1.区域分析

通过位置分析可看出,C9联盟分别分布于中国西北、东北、中部、东部等地区,距离甚远,杂乱分离。C9联盟在高校选择的过程中,忽视了地域距离,从而大大缩减了更多的学习与交流机会。

2.学生组织的作用

C9联盟在校长、党(校)办公室、规划办公室、研究生院及教务处5个部门形成了相应的会议机制,按部门划分为5个小组来展开会议,然而迄今为止依然没有形成一个联盟内的学生组织机构。

3.项目合作的开展

C9联盟高校间开展的实质性合作项目包括:暑期学校项目、本科生的交流项目、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项目和联合实践教学项目。以下来分析C9联盟的两个重要合作模式:

(1)本科生的互相交流以及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本科生的交流项目主要包括:学生第二校园交换、互认课程学分。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为:各校分别设立若干个优势学科的培养平台项目,以此作为校际互访研究平台,并接受9校研究生的申请,获准者可进行为期半年或更久的访学研究,9校互认访学期间学生在他校取得的学分和成绩。

(2)九校联盟的暑期学校。九校联盟建立暑期学校的目的在于有效利用9校的优质资源,联合各自的优势学科,共同开展系列暑期学校,对内为各级本科生与研究生开设系列课程及讲座;对外加强与国外优秀大学联盟的交流与合作,拓展C9联盟的国际化发展。

综上所述,C9联盟侧重于物质层面的共享,精神层面的引导与培育亟待加强;迄今为止C9联盟还没有设立一个具体的联盟章程,应加快建立规范的联盟组织结构,密切联合9所高校,建设优势学科特色,在互补的过程中取长补短;9所高校的联合不应局限于中层干部的会晤,更需要成立相应的学生组织,以此来加强学生间信息的沟通与问题的反馈;在注重高校间的学术交流的同时,还应加强艺术体育等文化方面的交流与沟通,使交流渠道多元化,进一步拉近彼此的距离;C9联盟应建立与其他优秀大学联盟的联系,拓展高校联盟形式,面向全国大学生,扩大自身影响力;未来的C9联盟高校应跳出固有的个体概念与范围,真正地把9所高校当成统一体来建设,保证成员高校间的平等性与一致性。

四、我国大学联盟的发展策略

构建大学联盟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高校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研创新等功能上的共赢互享。针对我国大学联盟发展至今所取得的成效及所存在的问题,要想进一步发挥联盟的互惠互赢作用,全面提高我国大学的整体综合实力与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可由以下发展策略来达成目标。

(一)树立互利共赢的新型合作竞争观

大学联盟旨在借助联盟整合各大学的优势资源,由“单兵作战”转为“团队攻坚”,以实现互利共赢、协作制胜的目标。这就要求各联盟高校摈弃“本位主义”的思想,转变以往的大学竞争方式即以超越竞争对手为目的,孤军作战寻求发展。

(二)提升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间的联盟合作在本质上就是一组核心力量的组合,只有各联盟高校都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力,才可以与合作伙伴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不然即便在短期内达成了联盟合作,也较难获得长远的成效和发展。这要求各高校排除“大而全”的思想,审查自身的不足与优势,理性分析当前的经济市场、就业市场与人才市场,找准自身的定位,力求将有限的资源投放于最具优势的某一点或某几点上,打造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构造战略联盟所必备的优势实力,从而才能在联盟合作中获得整体竞争优势,使联盟体进一步变大、变强。

(三)构建协调作用的组织机制

由于各联盟高校在学科建设、文化氛围、战略目标与优劣组合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在实践操作中易引发各种冲突和矛盾,而这些冲突和矛盾若没得到适当的调解,就可能会导致联盟体的瘫痪与解体。

(四)协调政府关系,为联盟谋求寻求政策支撑

政府对大学发展具有宏观调控作用,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本土化可操作性的支持政策如法律法规、优惠政策、财政支持等,促进高校间有效合作良性竞争,统筹联盟的发展规划,加强对有关合作项目的协助,为高校的有序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

为鼓励和支持大学联盟工作的开展,调动参与联盟合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还应出台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物质与精神激励并重的奖惩政策,对在教学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高校互聘教师以及在联盟合作的教研工作中获得实际成果的教师,实行物质和精神激励,并以此作为典型鼓励大家互相观摩效仿,致力于在联盟合作中营造一种互相学习、互相观摩、互相激励、自我反省的学术氛围。

(五)提高联盟的对外影响力

1.加强联盟引领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效能

高校的职责可概括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大学联盟把高校联接成为一个整体,使其更加充分地为社会、国家贡献力量。高水平的大学联盟应发挥对社会和经济的服务与反哺功能。

2.加强联盟与国际市场的互动,提高其国际影响力

相对我国大学联盟的发展时间较短而言,国外大学联盟在理论研究及实际教学管理上的经验更为丰富,因此我国大学联盟需充分借鉴国外大学联盟的成功经验,加强与对方的交流互动,积极创造彼此间更多的合作机会,逐渐缩小差距,努力提高我国大学联盟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阳荣威.试论高校战略联盟及其构建策略[J].江苏高教,2005(6)

[2]周光礼,吴越.从竞争到合作:C9联盟组织场域的构建(上)[J].高等工程教育,2011(4)

[3]李昂,武晓兰.比较“常春藤”联盟看中国C9大学联盟的未来发展[J].黄山学院学报,2012(6)

[4]王金莲.我国大学战略联盟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3

[5]樊丽萍,王乐.中国版常春藤联盟,管用吗[N].文汇报,西南大学,2009-10-18

[6]聂辉华.中国版常春藤流于形式—没有竞争的自由,哪有学术的自由[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10-20

[7]朱小龙.不妨对“大学联盟”多些期待[N].光明日报,200910-15

作者简介:

谢景(1989.1~),女,汉族,安徽安庆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高等教育。

关于职业体育联盟的研究现状综述 篇4

关键词:职业体育联盟,现状,综述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稳步进入后工业化即经济服务化时期,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结构,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第三产业的兴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职业体育联盟是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一种中介组织,了解职业体育联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于我国职业体育联盟如何有效地进行运作,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获取经济收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随着职业体育联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日渐提高,职业体育联盟逐渐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热点,国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职业体育联盟进行了探讨,具体研究内容综述如下。国外有关职业体育联盟的研究,最早出现于北美。当时主要以职业棒球、橄榄球、篮球和冰球四大职业体育联盟的经营管理作为研究重点,目的为了职业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西蒙·罗腾伯格是美国第一个研究体育经济的学者,他试图界定职业体育联盟产品的性质,研究的重点是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在一个利润最大化的俱乐部中怎样聘用优秀运动员。在研究职业体育运动中的垄断问题方面上,美国的先驱杰·托普奇斯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而瓦尔特·尼尔从组织的视角阐述职业体育联盟是一个卡特尔组织,它调整、组织、控制各种各样的赛事活动,其实质是一种自然垄断。它着重于职业体育联盟的自然垄断和运动员市场的买方垄断问题。对职业体育联盟的产品做过分析,也探讨了职业体育联盟产品的性质。他从交易的角度谈到这一产品的特征,而不是从服务产品的角度进行分析,该研究为我们研究职业体育联盟的赛事服务产品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基础。

经济学家阿曼·阿尔钦以职业足球运动为例论证了职业体育联盟的团队生产,并对职业体育联盟的垄断性、职业运动员过度投资现象、俱乐部老板在俱乐部的分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英国学者格拉顿等对体育和娱乐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微观经济学分析,并以职业足球项目为例,探讨了职业足球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市场失灵现象和职业体育政策选择等问题;1990年,美国的罗伯特·平狄克和丹尼尔·鲁宾费尔德对体育卡特尔现象进行了分析。诺鲁运用俱乐部理论,分析了职业体育联盟规模的选择,研究表明由于各个俱乐部有共同利益,各自只有在平均收入最大化的前提下才会同意职业体育联盟扩张,为了职业体育联盟利益应构建职业体育联盟进入壁垒。这些学者的研究更侧重于职业体育联盟的组织分析,从组织层面而不是从生产和经营层面进行分析和探讨。美国的马修.D.尚克对体育产品的定义是:体育产品是为给体育观众、参加者和赞助商带来好处而设计的一种实物、一种服务或是两者的结合;其中体育赛事是主要的体育产品,它包括运动员与竞技两个基本的相关产品。马林认为比赛是所有运动产品的核心,所有的相关活动,包括食品和饮料、商品销售、半场娱乐活动和设施本身等,都是延伸产品。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福尔特对职业体育进行过大量的详细研究,影响甚广,是美国学界公认的职业体育经济研究大师。他对职业体育联盟垄断特征的研究表明,职业体育联盟给卡特尔行为和反垄断研究提供了机会。他主要从五个方面对职业体育联盟进行研究:一是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俱乐部的目标;二是产品市场;三是劳动力市场;四是作为凯特尔的职业体育联盟分析;五是公共政策的选择。在职业体育联盟的扩张上他认为,只有在受到新的职业体育联盟进入该产业威胁的情况下才发生扩张。正像经济学家卡恩所说的那样,由于职业体育联盟相对其他产业的管理透明度高;经济数据更公开,因而成为经济学家或管理学者提出或者验证理论的理想领域。美国经济学家夏普.雷吉斯特.格里米斯认为,俱乐部之间既竞争又彼此相互依赖,职业体育的一个独有特征就是俱乐部相互依赖。

以上文献都是以职业体育联盟作为研究对象,对职业体育联盟运作和特征进行分析,对职业体育联盟成立的动机进行探讨,其中也涉及职业体育联盟的生产和产品,一般以职业体育联盟活动的直接结果和职业体育联盟作为分析对象进行探讨,而不是从职业体育联盟生产的最基本层面的产品及产品的生产与经营进行探讨。

国外学者一般依据经济学原理和理论对于职业体育组织的独特性进行研究和探讨,针对赛事的特殊性,特别就俱乐部之间竞争力量的均衡性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一般的观点认为,职业体育联盟是一种体育赛事组织,而不是经济组织,它的独特性在于单一的俱乐部不能进行产品的生产,职业体育联盟是生产产品的最基本单位。

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近年来对职业体育联盟的研究已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但专门研究职业体育联盟的文献非常少见,只能从一些文章或著作中发现关于这方面的一些观点。总体上国内对职业体育联盟的研究数量十分有限,而且研究方法手段比较单一,从《中国学术期刊网》可检索到1994—2008年有关职业体育联盟的文献仅仅9篇。

国内学者在早期对俱乐部的研究中,涉及到职业体育联盟。鲍明晓在体育产业的研究中谈到职业体育联盟,他认为美国的职业体育联盟体制实际上是指职业队的业主们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把经营权委托给一些专家,让他们代表自己的利益来对职业体育联盟进行经营和管理的一种制度。它的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建立的一种经济上的合资企业,法律上的合作实体,它的实质是通过垄断经营来获取最大利益。张林在其著作《我国俱乐部运行机制的研究》中以北美职业体育联盟为分析对象,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北美职业体育联盟的一些特征。在对俱乐部的运行机制的分析中,他认为国外的俱乐部是以职业体育联盟为枢纽的组织机制、职业体育联盟俱乐部经营活动的市场机制等。杨铁黎通过对NBA篮球市场发展过程和运营机制的研究,总结出NBA的几个主要经验,拥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殊运营机构;保证NBA迅速发展的特殊政策;具有严格的法规制度;与媒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全面灵活的公关手段和拥有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

联盟现状 篇5

——联盟结合打包式团购活动方案

一线品牌联盟是遵循江苏省常州市家具建材行业协会的民主精神,以聚合更广泛的品牌厂家和商家,组成更有拓展实力、更有市场进取精神、更有务实效益的商业机构。

联盟的成立,通过品牌间的相互协作,让广大市民的家居消费更加便捷、更加实惠、更加有保障。

活动商家简介:

***

产品类型以及部分主打商品介绍:

***

活动名称:

庆国庆:金秋十月,品质团购每一天

活动流程待定

团购须知

1、本次庆国庆:“金秋十月,品质团购每一天”团购活动适合所有有购买家居建材需求的业主

2、“庆国庆:金秋十月,品质团购每一天”商品限定1个业主只能买1件,买家无法修改购买数量。

3、因团购机会有限,“庆国庆:金秋十月,品质团购每一天”商品在下单后属性活到付款的方式,定货后业主需缴纳部分押金。

4、“庆国庆:金秋十月,品质团购每一天”活动时间:2012年十月一日国庆节期间。“庆国庆:金秋十月,品质团购每一天”活动以当天商家限定的数量卖完为止。活动结束后不能再以团购价购买该商品。

5、卖家将于团购结束后第一时间发货,具体时间视卖家情况为准。

联盟现状 篇6

每个人的人生都像一个金字塔,只有往上攀登,才可能享受最大的自由和空间。

一部分人庸庸碌碌,终其一生都在老地方徘徊,另一部分人按部就班、辛辛苦苦地在从E层爬到C层,只有少数人,能很迅速地攀到A层,跻身成功者之列,享受顶峰风光。

杨小华原来的身份是建筑小工,每天在工地挥汗如雨,工资寒碜;仅仅三年,他改写自己的人生,每天西装革履,日进斗金,资产上百万。

站在金字塔的塔峰,杨小华靠的不过是观念的转变:从普通工人变成新鲜的“看房参谋”,提供新的服务,从而一炮打响,并且事业仍在发展壮大。

500元的命运转机

杨小华出生于湖南衡阳县界牌镇,1996年,父亲退休,只有初中文化的他顶替补员到县里某建筑工程公司,做了个小小的泥工。难道一辈子搅灰拌泥?杨小华不乐意,偷偷报名参加了衡阳市电大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学习,想拿到施工员资格证书,做名衣领干净的技术人员。

后来公司发生财务危机,连续八个月拖欠工资,杨小华不仅无力支付学费,到1999年春节,甚至连一挂喜庆的鞭炮都买不起。

过完那个紧巴的新年,杨小华恨恨地想:干脆南下广东打工,挣得多点儿!正月初八,杨小华就来到了东莞某施工队,在东城区一个大楼盘做泥工。

刚去,杨小华就后悔了。由于工地采用了新工艺,只在小地方做过“大师傅”的杨小华,井底之蛙一样不知所措,因此进度总是上不去,还影响其他师傅做事。他在一片怨言声中被换了下来,做修修补补的计时工,一个月只拿两三百元工资,刚好就够吃饭。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为了养家糊口,杨小华扛着一根扁担做普工,挑泥浆,搬水泥,什么脏活儿累活儿样样都抢着干,争取多挣一毛两块的。回家?也无颜见江东父老埃先立足后发展,机会总比家乡要多!

1999年8月的一天中午,杨小华正在工地保安室休息,看见一对年轻的夫妇走过来,想请一位师傅修补一下房屋。那男人笑嘻嘻地递给杨小华一根烟:“我姓王,买的房子就在这个小区内,事也不多,一个小时就能搞掂。”

杨小华看他们挺诚恳的,就带了几件简单的工具,跟着他们来到一套住宅内。

原来这是一套简单装修的新房。王先生说:“其实不是修补。上午我们看中了这套住房,户型、朝向没得说,可心里就是不踏实,对房子建筑质量不太放心。您是基建队的师傅,我们想请您作个参谋。”陪人看房子,这对有着泥工实践的杨小华来说,简直小菜一碟。

杨小华一边在房子里转悠,一边头头是道地说开了:重点要检查门窗、地板、顶棚、厨厕。一听一看:听门窗开关时有无异响;坐厕下水是否顺畅,冲厕水箱有无漏水声;看地板、墙壁和顶棚是否有水渍,有无明显的倾斜、弯曲、起浪、隆起或凹陷的地方……这对购房的夫妇听得心服口服。

杨小华仔细地“听”“看”之后,又用水平尺和吊线检验墙体的平整度和地板的坡度,检查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杨小华肯定地点点头:“房子没什么问题,你们放心住吧。”

王先生喜笑颜开:“这一下塌实了。您是专业人士埃”说完,他从兜里抽出钱包,数了五张老人头,送到杨小华跟前:“给!看房的咨询费!”

500元?自己在工地忙活一个月,也就挣这么多!杨小华不敢去接,连连摆手。王先生笑了:“这是你该得的!买套房子几十万,如果有质量问题,500元钱可解决不了埃”陪人看房也能生财,大大出乎杨小华的意料!一次偶然机会,成为改变杨小华命运的起点。

价值100万法郎的答案

日子还是照常过,天上不会老掉馅饼。但杨小华没有料到的是,一个星期后,王先生又来了,陪他的同事来看房,照样请杨小华担当看房参谋。看完房后,王先生劝杨小华:“你不如离开工程队,买部手机,专门从事看房工作!”

这可没谱。谁干这种事情啊?自己人生地不熟的,如何找业务?别人怎么相信自己

王先生看他一脸怀疑,又笑了:“我给你讲个故事,法国有位贫穷的年轻人,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为媒体大亨,跻身于法国50名大富翁之列。1998年他去世,将自己的遗嘱刊登在当地报纸上,说:我也曾是穷人,知道‘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的人,将得到100万法郎的奖赏。几乎有两万人争先恐后地寄来了自己的答案。答案五花八门。大部分的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金钱。另一部分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机会、技能……但没有人答对。 杨小华也瞪大眼睛,问:“答案是什么?”

王先生回答:“穷人最缺少的,是成为富人的野心!”

杨小华被震住了。王先生说:“你不缺技术,不缺机会,就是缺少这种野心。所有买房子的都想请个内行当参谋,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买套住房,还会在乎这点儿看房费?500元买个质量保证,买个踏实。”是啊,自己为什么如此胆小呢?放手一搏,说不定明天就是艳阳天!

1999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正是楼市最火爆的时候,杨小华点点积蓄,狠狠心,花500元买了一部二手手机,再花200元印制了20盒名片,又向工程队请了一周的假,开始探点儿。报纸广告说哪家楼盘开盘了,交楼了,不管多远,他一大早就出发,踩着一辆自行车穿梭于各大楼盘的售楼处,一天顾不上吃顾不上喝,守在新楼盘外围,给客户推销看房服务,派发名片。

这些天和购房者聊天,杨小华发现购房人有严重的盲从心理。他们往往无法获得购房决策所必需的完整信息,而盲从于开发商的宣传,盲从于邻居、亲友。商品房从规划征地到销售成功,涉及100多个质量验收标准和300多个法律法规,作为购房人根本就不可能完全了解,仅仅是作“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一锤子买卖,吃亏的还是购房者。留意各类媒体,杨小华还发现在全国各地消费者投诉中,商品房投诉量名列前几位,居高不下,都是因为建筑行业太专业,而地产市场还不规范等等……这里就存在商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个星期过去,杨小华的名片派出了近千张,可是没有接到一单业务。腰酸背疼地躺在床上,杨小华自己安慰自己:肯定有市场的!只要坚持下去!

为了让购房人更信任自己,杨小华开始系统地学习。

白天他还是在工地上挑砖担瓦,晚上就去电大认真上夜课。近半年时间的学习,2000年9月,杨小华顺利拿下了工民建筑专业毕业证书,同时,半工半读的杨小华深得基建队老板的赏识,被委以重任,成为项目负责人,工作也日益繁重。

不,当然不能为此放弃那块巨大的蛋糕,一定要将看房进行到底!只有做没人做过的事,才会大有“钱”途。杨小华干脆辞去工程队项目负责人的职务,在其他建筑工人不解和惋惜的目光中,做了一位全职的看房参谋。

野心是真正的无价之宝,杨小华决心机智地打开市场东莞某大型楼盘第四期地产项目动土不久,杨小华以购房者的名义深入施工工地,察看施工质量,从基础槽开挖,到项目封顶,每一道工序都没有落下。

2000年9月,该地产项目公开发售,趁着看房的机会,杨小华对身边几位准业主说:“我建议你们别买A号楼,虽然A号楼户型、朝向和景观都不错,但经过一个雨季,墙垛就会有裂缝。”这几位准业主都不信,笑笑哄哄的:哪有替楼盘算命的?杨小华递张名片上去,准业主们都不肯接。杨小华不气不恼:“要相信科学。如果明年春季房子果真如我所言,5月1日,我们还在老地方见。”

五一前后,该项目交楼了,那几位业主,果真在A号楼前等杨小华——A号楼墙垛果真裂了几条缝。其他几幢楼的业主把杨小华围住了,都来刨根问底。这时,杨小华才娓娓道来:“A号楼在挖基础槽时,没有挖完浮土,便开始捣制垫层和构造柱,通过春雨的下浸,浮土必定下沉,这就导致了承重墙受到牵引而开裂。”

业主们这才服了,趁着还没收楼的关键时刻,都纷纷请杨小华去看房,杨小华说:“可以,不过每套住房要收取2000元看房咨询费!”贵是贵点儿,可是对于几十万的一套住房,值得!花点儿小钱可能就一劳永逸,业主当然愿意。

导致了这家开发商的高层“大换血”,这在当时东莞的房地产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这次杨小华赚了10万元,名声大噪,同时也使“看房参谋”成为街头的热门话题,市民渐渐接受了“购房一定要请专家把关”的观点。

业务开始应接不暇,杨小华成了“看房参谋”的代名词。不满足“散兵游勇”,他找到当时服务过的工程队,请施工员和技术骨干兼职。凡是兼职的员工,通过业务的多少提取报酬,以壮大这支“看房参谋”的队伍。到了2002年5月,杨小华手下的“看房参谋”已经有了50人之多,其中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3人,中级职称的31人。

去年国庆期间又是楼市的旺季,杨小华准备大干一场,他仔细分析了东莞楼盘的布局,渐渐摸清了东莞的豪宅、水岸楼盘、白领公寓的位置和价位,然后再针对客户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同时杨小华把有相同需求的客户集中起来,组成“看房联盟”,众多购房者在一起也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杨小华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新的麻烦也层出不穷。看房参谋私下跑单,甚至自立门户,使杨小华的业务量大减。根本不需要什么投资、仅靠技术和智慧获取利润的新鲜行业,一定会有人“追尾”。杨小华曾经为此苦恼过,但慢慢又定下脚步,有了更大的野心。

在推出“看房联盟”的时候,杨小华和售楼人员直接沟通,了解到商品房的销售价格由成本费用、期间费用、税金等等组成,其中期间费用和利润有很大弹性空间,开发商能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但购房者并不清楚其中奥妙。

杨小华想,如果把“看房联盟”升级为“集体购房联盟”,用大业务去和开发商谈判,会取得更低的价位;另外,自己具有专业知识,能对公共设施的计算、相关管线的设计、营建成本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也能让开发商不得不让价。

于是,杨小华代表购房者,和售楼经理斗智斗勇,屡战屡胜。同时,杨小华也坚持自己的立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些开发商主动邀请杨小华带客户去看房,并支付车马费,让他按购房成交量提取报酬,但都被杨小华拒绝。生存之本、发展之本都是购房者,陪客户看房才是他的正经职责,他代表的是客户立常也有一些开发商畏惧杨小华“挑刺”,所以专程找他加盟,每月付2万元聘请他为质量监督员……杨小华都婉言拒绝。

既而,杨小华又和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和环保检测部门联系,互通有无,共享业务资源,增加了看房参谋的法律服务、会计服务和环境检测等功能,从客户看房、签订购房合同到装饰后房屋的环境质量检测和整改,进行一站式服务。

“看房参谋”替人看房,又替人免费谈判,让购房人省心不少,增加了看房附加值,老客户带来了许多新客户,如今杨小华在当地已经赫赫有名,顺利赚到第一桶金,引导事业朝更大的空间发展。

联盟现状 篇7

综观目前的在线旅游市场的BAT阵营,百度旗下有去哪儿、百度地图和百度旅游; 阿里自家有淘宝旅行,一淘网,还收购了高德地图、战略投资在路上、穷游网、佰程、快的打车等; 腾讯虽然起步较晚,但旗下有QQ旅游,腾讯地图,也入股了艺龙、同程网、大众点评、滴滴打车等。当下的OTA混战时代,各家背后基本上都有着BAT的烙印,这之中携程的体量巨大,因而自成体系成为在线旅游的另一阵营X。因此本文将在线旅游几大阵营称为BATX,分别对应百度系、阿里系、腾讯系以及携程系。本文选取百度、阿里、腾讯、携程阵营中的在线旅游企业为研究对象,根据各阵营企业联盟现状,分析其联盟动机。

2 研究综述

对于在线旅游行业的研究,国外研究焦点包括网络和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影响,旅游者在线旅游消费行为,重点分析网络与信息技术对在线旅游业在减少交易成本、促进信息流动等层面的作用。国内关于在线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企业商业模式、业务功能方面的研究。在线旅游代理商竞合关系、在线旅游企业成长策略,创新活动是亟待加强的研究方向。大部分研究侧重理论研究,案例研究较少,从在线旅游行业BATX阵营企业联盟角度进行研究的几乎没有。

3 BATX 阵营特点解析

3. 1 百度阵营: 流量优势,集聚用户

2011年6月,去哪儿网获得百度战略投资3. 06亿美元,百度持有去哪儿网62% 的股权,成为第一大机构股东。百度给去哪儿网的最大支持不在资金上,而是搜索流量。具体内容包含五个方面: 第一,百度优先展示去哪儿的搜索结果; 第二,百度展示的航班、酒店和火车车票信息均采用去哪儿的搜索结果; 第三,百度查询特惠酒店信息均为去哪儿搜索结果; 第四,去哪儿网与百度地图合作,百度地图提供一切技术上的支持; 第五,百度展示的历史 ( 酒店等度假产品) 价格走势图均采用去哪儿网的数据。去哪儿网也为百度布局在线旅游市场奠定基础。

由此,百度阵营中的四大主角百度搜索、去哪儿网、百度旅游、百度地图四合一便打造了一个立体生态圈,实现对流量的多次往复利用,以及用户黏性的提升。

3. 2 阿里阵营: 电商平台,更懂得交易

自2010年5月推出淘宝旅行平台以来,阿里巴巴围绕在线旅游市场持续发力。阿里在线旅游阵营的成员包括淘宝旅行、一淘网、在路上、穷游网、佰程、快的打车、高德地图。

2013年5月,阿里宣布战略投资旅行记录及分享应用APP在路上,之后在路上被引入支付宝和淘宝旅行;2013年7月,一淘网高调进军旅游垂直搜索领域; 同月,阿里巴巴集团又发布公开消息,称将战略投资旅游资讯和在线增值服务提供商穷游网,为淘宝旅行提供旅游中的分享、决策和旅游产品预订等服务。这是阿里为数不多的战略级投资。2014年3月,阿里巴巴联合宽带资本两千万美元投资佰程旅行网。

从在线旅游市场本身来看,阿里巴巴近两年正逐渐加大投入。相比携程、艺龙和去哪儿等专业的传统在线旅游服务商,阿里巴巴虽然是后入行的门外汉,但凭借其在电商平台和比价搜索领域的资源、以及不断的投资并购,阿里巴巴正在不断打开市场缺口。

3. 3 腾讯阵营: 短期财务投资,长线布局

腾讯对在线旅游的布局是深耕细作,其在线旅游阵营第一梯队的成员包括: QQ旅游、腾讯地图、艺龙网、绿人、高朋旅游团购、F团旅游团购、同程网、大众点评、滴滴打车。而艺龙网和同程网又自成派系。其中艺龙系的成员包括住哪儿、阳光旅行网、米途、火车网 ( 高铁预订) 、远方旅行网。同程系的成员包括一起游、旅交汇、来订吧。

腾讯对于在线旅游的布局由来已久。2011年5月,腾讯斥资8440万美元投 资艺龙,占艺龙总 股份数约16% ,成第二大股东。2011年8月,腾讯与刚刚布局景区门票市场的同程接洽,次年5月腾讯以数千万元人民币投资同程。2014年2月腾讯联合博裕、元禾三家机构共同出资5亿元投资同程网,这是腾讯第二次投资同程。投资同程和艺龙被认为是腾讯在在线旅游领域的两大重要布局。

腾讯对于在线旅游的日益重视不难理解。眼下BAT都将O2O生态圈的建设和强化视为战略重点,而旅游业本身的特性注定了其与本地服务和支付能够实现很好地对接,这意味着互联网巨头获得的流量将更加有效,同时也将显著提升其支付业务的盈利空间。

3. 4 携程阵营: 长期深耕细作,全面整合

携程一直以来都不惜重金,整合在线旅游产业链上的各种资源。目前携程阵营的成员已经十分庞大,包括同程网、中国古镇网、途风网、松果网 ( 经济类酒店预定) 、途家网 ( 度假酒店预定) 、铁友网 ( 火车票预定) 、蝉游记、易游网 ( 台湾) 、驴评网 ( 点评) 、订餐小秘书、途牛网、快捷酒店管家、太美旅行、易到用车、一嗨租车。携程的联盟涵盖短租、酒店、旅游、社区、游记、休闲度假、租车等旅游出行生态链上下游领域。自2013年以来,据未经完全确认的数据统计,携程便已耗费2. 6亿美元左右用于战略投资。

2014年6月携程以超过2亿美元战略投资同程,合作双方将在景点门票等业务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对于携程而言,投资同程只是其布局在线旅游版图的一部分。此前,携程已经收购或者投资了一大批小型的在线旅游公司,比如途家网、途风旅游、蝉游记等。更为关键的是,携程还以1500万美元投资正在IPO的途牛。

4 联盟动机分析

4. 1 优化产业价值链

价值链中的每一个环节在实现最终产品的价值中的重要性均不同,决定了价值链中各环节所依赖的生产要素也各不相同。为达到强强联合以求双赢的协同效应,合作各方在各自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环节展开合作,就可以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旅游产品的产销同步性和旅游消费的异地性决定了旅游企业价值链的特殊性。联盟各方在各自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上展开合作,可促使彼此核心专长得到互补,在整个价值链上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是在线旅游企业进行联盟的根本原动力。

分析BATX阵营各个企业的联盟行为,都是为优化产业链而进行的。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携程。从携程阵营的成员属性分析来看,携程的联盟涵盖短租、酒店、旅游、社区、游记、休闲度假、租车等旅游出行生态链上下游领域。阿里投资穷游网和在路上是为了整合在线最终端用户群,与自有品牌淘宝旅行、一淘网一起形成比价搜索—在线消费—在线分享评论的闭环。

4. 2 战略发展需要

企业进行联盟的战略动机的根本动因是获得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企业通过联盟可以实现多样化经营,从而降低风险,保护组织资本和声誉资本,另外还可以通过外部直接获得目标企业的现成资源。战略缺口理论认为企业在竞争所要取得的战略绩效目标与它们依靠自有资源和能力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存在一个战略缺口,而战略缺口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走依靠自有资源和能力自我发展的道路,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企业走联盟的道路。企业的战略缺口越大,参加联盟的动力越大。

百度有巨大的搜索流量,而在线旅游市场却缺乏集中度高的用户和旅游产品,因此投资去哪儿网。阿里作为国内电商老大,打造全面完整电商交易平台,旅游产品自然是不能缺少。腾讯虽旗下拥有淘宝旅行,但旅游社交平台体系并不完善,因此投资了穷游网和在路上,培养属于自己的社交圈。腾讯借助QQ、微信积累了大量活跃用户,投资同程和艺龙。完善其景点门票和酒店、机票产品。

4. 3 优势互补

市场组织理论认为,企业是截取整个价值链的某些阶段从事分工活动的实体,不可能拥有从事全部活动所必需的全部能力,同时由于成本高、制度限制、企业的灵活性较低、资源依赖的暂时性等原因,企业进行内部扩大或外部购并也不可取,因此建立企业间交换关系的网络结构,形成联盟合作关系就成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百度与去哪儿网的联盟是典型的实现优势互补的例子。去哪儿网上市前的招股说明书中显示了与百度达成的“知心搜索”合作协议: 百度授予去哪儿网对百度“知心搜索”旅游产品和旅游类中间页的独家运营权,承诺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给去哪儿网带来的流量最低在21. 9亿、21. 9亿和21. 96亿次。去哪儿网在机票、酒店等旅游信息搜索上能提供更精准实时的搜索结果。这是对百度通用搜索是有利的补充。同样,携程借力其他网站的专业优势,如同程网的景点门票业务、铁友网的火车票预定,途家网的度假酒店预定,驴评网的点评社区等。而其他专业型网站的则借力携程巨大的流量优势和庞大的在线旅游群体来提升交易量。

4. 4 资源共享

资源理论是通过资源的特性来分析联盟的行为的。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完全可模仿性和不完全可替代性,市场在配置资源上就存在障碍,因此企业就采取企业联盟。旅游企业与其他行业的企业相比较,企业关联度高,业务范围广,企业运作所需要的资源更为多样和复杂,单个的旅游企业很难拥有提供旅游服务所需要的所有资源。通过企业联盟进行资源共享,是让旅游企业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BATX阵营企业的联盟合作,主要共享主要资源是流量、数据、用户和旅游产品。百度阵营的去哪儿网作为国内领先垂直搜索平台,与百度合作后可共享百度的巨大流量和大数据。百度则共享去哪儿网旅游产品。携程作为在线旅游的龙头老大,核心业务是机票 + 酒店,在景点门票业务上则主要依靠同程网的供给。同程则享受携程带来的流量。阿里布局在线旅游,其核心是强大的交易平台,用户黏性的把握不是很好,因此依靠在路上和穷游网这两个社交平台拉拢在线旅游用户群体。在路上和穷游网也借助淘宝旅行提升自身的网站曝光度。

5 结 论

联盟现状 篇8

联盟组合 (alliance portfolio) 作为焦点企业的自我中心网络, 蕴含着更大的联盟规模、更多的联盟结构以及更复杂的联盟关系[1], 近年来已成为企业实现长期战略目标, 以及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途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 企业从联盟组合中产生的绩效各不相同, 一些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好地规划和利用联盟组合, 从而创造更高的价值。之所以出现联盟组合绩效的极大差异, 主要是由于企业具有不同程度的联盟组合管理能力。联盟组合管理能力越高, 企业越能够利用联盟组合蕴含的网络资源创造租金收益。

联盟组合管理能力 (alliance portfolio management capability) 是指企业通过设计、构建、协调和配置联盟组合形成竞争优势的能力, 简而言之, 是企业同期管理多个联盟并使之满足战略目标的能力。联盟组合管理能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 (见图1) :第一, 联盟组合管理能力以二元联盟的有效管理为基础, 融合了联盟能力 (alliance capability) 的概念;第二, 联盟组合管理能力意在同时管理着重外部关系, 涵盖了关系能力 (relational capability) 的维度;第三, 联盟组合管理能力以联盟组合为应用对象, 即企业的自我中心网络, 所以它具有了网络能力 (networking capability) 的特征。

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关系能力、联盟能力与网络能力这几个概念的定义和侧重点各不相同, 联盟组合管理能力聚焦于企业联盟组合层面;联盟能力泛指企业识别合作伙伴、组建联盟、持续管理以及解散或重建联盟的能力;关系能力的落脚点是关系本身, 解释企业与外部组织形成不同类型关系的核心能力;而网络能力则专指集聚、整合和配置网络资源的能力。但在实际的研究中, 这几个概念经常混用, 尤其更为常见的是, 将联盟组合管理能力与联盟能力的概念相混淆。追根溯源, 早期对联盟能力的研究主要针对企业之间的二元关系, 关注点在于企业之间建立的联盟关系以及治理问题。

近年来, 联盟网络以及联盟组合的研究逐渐兴起, 部分研究人员将联盟能力进行了延伸, 已与网络能力的概念等同。而另一部分研究人员将联盟能力划分成两个层面: (1) 联盟管理能力 (alliance management capability) , 即特指某个企业在管理单个联盟的能力; (2) 联盟组合管理能力 (alliance portfolio management capability) , 即某个企业在管理整个联盟时的能力。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划分, 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应从属于联盟能力。

本文认为, 可以将联盟组合管理能力看成是联盟能力的高级层次, 但是必须重视: (1) 联盟组合管理能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 融合了关系能力以及部分网络能力, 如对组合内的关系进行治理, 以及对组合内的网络资源进行配置等; (2) 必须对联盟组合管理能力进行独立研究。

联盟组合管理能力相对于简单地以单个联盟作为研究对象的能力, 具有更复杂的动态性。可以说, 单个联盟的管理能力是整个联盟组合能力的基础, 但联盟组合的能力并不仅仅是单个联盟能力的简单累加。首先, 单个的联盟能力主要是指控制与治理已有联盟的能力, 具有明显的利用 (exploitative) 的特征。而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同时强调资源的利用和探索 (explorative) , 具有二元性 (ambidexterity) 的特征, 如动态探索外部环境, 抢占具有价值的合作机会, 引入新合作伙伴, 扩大及巩固现有的资源基础等。其次, 单个联盟的成功并不代表联盟组合的成功, 联盟组合的成功关系到整个联盟组合的管理、设计、战略, 以及资源的配置。例如, 在租金的创造过程中, 企业必须跟各个合作伙伴之间权衡好各自的利弊, 在组合层面上设置好知识转移、冲突协调、联合问题等的解决机制, 并通过协同效应, 使联盟组合产生的效益超过单个联盟的价值总和。最后, 在管理的思路上, 联盟组合管理能力要求企业的高层人员从联盟组合的整体出发, 参与到各个流程的方方面面中, 而单个联盟的管理能力则侧重于对管理的内容, 高层人员并不需要全程的参与其中。

二、联盟组合管理能力的研究分类

目前, 对联盟组合管理能力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 (1) 研究企业如何形成联盟组合管理能力; (2) 探索企业联盟组合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这两大类都研究了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在对企业绩效和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

针对企业是怎么形成联盟组合管理能力这一问题, 普遍的观点认为, 企业通过对企业间关系的经验累积, 构建联盟学习流程 (alliance learning process) 来获取、编码、分享以及内化联盟知识, 从而形成联盟组合管理能力。例如, Rothaermel与Deeds[2]分析了1993-1997年325家生物制药企业建立的2226个研发联盟的数据, 证明企业的联盟经验与联盟组合管理能力正相关, 同时对比下游联盟, 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对高科技企业的上游联盟更重要。

除了经验累积之外, 企业还可以通过设置结构性机制及企业流程的方式, 形成联盟组合管理能力。Kale和Singh[3]发现, 专职的联盟部门 (dedicated alliance function) 将对企业形成联盟组合管理能力更加有利, 其功能不仅仅更加有效的协调着企业内部的相关联盟活动, 还能有助于企业联盟知识库的储存。Heimeriks等[4]根据192家企业的3400个战略联盟, 以及7位产业专家的调查, 明确了有效管理联盟组合的四大类方法:设置职能和职位 (如设立联盟管理部门及管理经理) 、对联盟管理的工具进行开发 (如设立内网及对实践编码) 、培训 (如企业内、外培训) 、对第三方资源的利用 (如调解和咨询) 。综合来看, 这些研究分析了联盟组合管理能力的形成原理和关键因素, 但是并没有直接给出联盟组合管理能力的测量维度。

第二类研究主要探索企业联盟组合管理的相关构成要素。已有研究指出, 联盟组合管理能力集成了单个联盟管理能力的核心要素, 但在管理范围上, 联盟组合管理能力与单个联盟管理能力存在两个显著差异:一是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强调对所有联盟的整体调控;二是联盟组合更加强调机制的设立, 即建立起统一、规范的联盟管理机制, 有利于更方便的应用到各个联盟的管理中。

在测量维度方面, 学者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Hoffmann[5]基于43家企业的半开放式访谈与25家企业的问卷调研, 指出联盟组合管理能力涵盖三个维度, 即设置联盟组合战略、建立联盟管理体系和协调和监督联盟组合。Schreiner等[6]把联盟的组合管理能力划分为以下几个维度: (1) 形成与现有的联盟无竞争关系的新联盟; (2) 对现有的联盟合作方进行仔细筛选, 确保它与现有的其他联盟能够和谐共处; (3) 设立合适的治理机制, 监管组合内的各种联盟; (4) 对联盟组合内的单个联盟活动及知识流动进行协调。Sarkar等[7]通过对184家企业的问卷调查, 把联盟组合管理能力细分为合作主动性、关系治理和组合协调三个维度。

总而言之, 学者采取了问卷调查、案例分析以及面板数据等多种方法, 提出并验证了联盟组合管理能力核心维度对组织绩效的作用机制和作用绩效, 从不同层面证实了联盟组合管理能力是一种异质性的且难以被模仿的特殊能力, 这种能力有助于企业构建并优化联盟组合, 快速提升企业的组织绩效, 并且最大限度地形成和保障竞争优势。

三、联盟组合管理能力研究的局限

由于目前对联盟组合的管理能力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相关研究还存在着较大争议, 并且对于绩效提升的作用机制、权变因素及演化路径仍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和验证。总体而言, 联盟组合管理主要存在着以下三个理论缺口。

(一) 维度划分方面还需进一步推敲

现有对联盟组合管理能力的实证研究, 尽管在细节上有所差异, 但普遍将联盟治理、关系构建及沟通协调作为维度之一。然而, 这些研究都忽略了联盟组合管理能力中另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设计能力。联盟组合作为企业的自我中心网络, 是一种不可模仿也不可替代的资源。由于自我中心网络的整体结构演变遵循着“随机-规划-调整”的过程, 所以联盟组合的战略规划也成为一个关键的管理内容。事实上, 企业完全有能力去构建及规划整个联盟组合的架构和范围, 包括根据外部环境特征和内部需求来设计联盟组合整体结构, 细化联盟组合的冗余度、密度及多样化程度, 从而实现联盟组合配置最优化。例如, 企业通过少量核心的强联结和大量的外围弱联结构建“双重网络 (dual network) ”、调控联盟组合的结构洞数量提升企业的绩效[8], 以及通过嵌入多方竞争降低合作企业的议价能力。因此, 设计能力是联盟组合管理能力重要且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二) 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比较单一和片面

已有研究证明了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对企业绩效具有直接、正向的作用, 但是理解联盟组合管理能力的作用机制需要一个更全面、更细致的框架, 应该进一步考察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影响企业绩效的过程和途径。更关键的是, 现在对联盟组合的研究大多从共同价值入手, 探讨联盟各方在创造共同价值过程中对联盟绩效的影响, 对私有价值占有的影响和动机的研究较少触及, 且鲜有文献将这二者整合到一个研究框架之中。

本文认为, 联盟组合的成功应该是“两条腿走路”, 即焦点企业从联盟组合获取的个体价值来源于两条途径:一是“蛋糕”越做越大;二是该企业在“蛋糕”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高。因此, 企业必须同时兼顾联盟组合中的共同价值创造和私有价值占有, 这类研究目前还比较稀少。

(三) 缺乏对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在动态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

情境因素是能力与绩效之间关系的重要变量。同样的, 探索联盟组合管理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必然离不开权变因素的影响研究, 这正是现有研究所缺乏的。并且, 目前的研究还忽视了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形成的历程。一部分文章将联盟组合管理能力看作是已知的、给定的, 忽视了能力是从无到有、从劣到优慢慢发展而来的, 或者反之, 所以对于“如何形成高效的联盟组合管理能力”这个关键性问题并没有确切的答案。

四、未来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 联盟组合管理能力是一个新兴的、多视角的研究领域, 它将分析单元从单一的二元关系, 拓展为以焦点企业为核心的联盟网络, 同时还强调将联盟组合的管理纳入到高层战略的范畴, 对联盟组合管理能力进行培养和发展, 使得伙伴选择机制、学习机制以及资源配置机制更加有效的嵌入到联盟组合的管理当中。

在未来的研究中, 研究人员可以从目前相关理论缺口入手, 结合我国企业联盟的组合特色, 对联盟组合能力进行更加细致和深入的探讨。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 我国目前对联盟组合管理能力的研究尚处于理论综述阶段, 缺乏实证研究以进行校验和修正, 亟须建立全面的、系统的、可验证的理论框架对实践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张翼, 陈耀, 夏茂森.不完全信息下联盟组合形成动态博弈分析[J].技术经济, 2012 (7) .

[2]Rothaermel F T, Deeds D L.Alliance Type, Alliance Experience and Alliance ManagementCapability in High-technology Ventur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6, 21:429-460.

[3]Kale P, Singh.H.Building Firm Capabilities Through Learning:the Role of the Alliance Learning Process in Alliance Capability and Firm-level Alliance Succ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8) :981-1000.

[4]Heimeriks K H, Duysters G.Alliance Capability as a Mediator between Experience and Alliance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lliance Capability Development Proces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7, 44 (1) :25-49.

[5]Hoffmann W H.How to Manage a Portfolio of Alliances[J].Long Range Planning, 2005 (38) :121-143.

[6]Schreiner M, Kale P, Corsten D.What Really is Alliance Management Capability and How Does It Impact Alliance Outcomes and Succ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9, 30 (13) :1395-1419.

[7]Sarker M, Aulakh P, Madhok A.Process Capabilities And Value Generation In Alliance Portfolios[J].Organization Science, 2009, 20 (3) :583-600.

联盟现状 篇9

关键词:专利联盟,法律环境,完善建议

1.我国专利联盟发展现状

1.1专利联盟的内涵

专利联盟 (Patent Pool) 指由多个专利拥有者, 为了彼此之间能够分享专利技术或统一对外进行专利许可而形成的一个正式或者非正式的联盟组织[1]。专利联盟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开放联盟, 指两个或更多企业组成联盟许可专利给第三方:一种是封闭联盟, 即由三个或更多企业组成联盟, 相互之间共享专利。专利联盟可分为进攻性和防御性两种类型。

1.2专利联盟在我国的发展

专利联盟最早发源于欧美等技术市场发达的国家, 专利联盟在我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直到发达国家频繁运用“3C”、“6C”专利联盟对我国DVD行业进行强势打压 , 我国DVD行业几近破产, 专利联盟这一新型知识产权组织才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6年10月诞生了我国首个专利联盟———电压力锅专利联盟。2007年, 由长虹、TCL等13家中国彩电企业共同组建了专利联盟———深圳中彩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此外, 我国还组建了e家佳、闪联、AVS、清洁能源汽车等知识产权战略联盟。这些专利联盟为保护产业国内市场、开辟海外市场提供了知识产权保障。

2.我国专利联盟发展的现有法律环境

我国缺乏专利联盟运行的统一法律规定, 相关规定散见于《反垄断法》等多部法律当中。

2.1《反垄断法》

我国《反垄断法》虽然没有明确对专利联盟垄断性问题进行规定, 但对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政垄断等常见的垄断形式进行了详细规制。《反垄断法》是专利联盟运行必须遵守的 法律。

2.2《专利法》及实施条例

《专利法》第48条专利强制许可的规定 ;第50条交叉许可的规定;《专利法实施条例》第72条第4款强制许可仅限于供应国内市场的需要等规定。这些规定虽然不直接针对专利联盟, 但内容均可适用于专利联盟。

2.3《合同法》

我国《合同法》并没有明确规定专利联盟, 仅对技术合同垄断性进行了规定, 我国《合同法》第329条、343条及相应的司法解释均对技术合同反垄断问题进行了规定, 可应用于专利联盟具体运行。

2.4《反不正当竞争法》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2条的规定:“经营者销售商品, 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附加不合理的条件。”虽然该条并没有明确针对专利联盟, 但该条关于规制搭售等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 可视为专利联盟运行的法律规制。

3.我国专利联盟发展法律环境存在的不足

3.1相关规定零散而无明确统一规定

专利联盟发展运行的法律分散于《反垄断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等法律。这些规定较为分散, 缺乏统一的法律对专利联盟运行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规定, 不利于我国企业适应未来联盟式竞争。

3.2相关规定不完善而存在较多法律漏洞

专利联盟发展涉及专利联盟的成立、专利许可、标准制定、垄断性等多方面内容。 我国现有专利联盟的法律规定主要涉及专利联盟的反垄断性问题。我国《专利法》规定的强制许可、交叉许可;《合同法》对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合同的规定等, 这些规定均涉及专利联盟的垄断性问题。

3.3法律规定适用范围有限而无相关配套程序

一方面, 我国专利联盟发展现有的法律规定适用范围非常有限。例如, 《技术合同司法解释》第10条关于“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的6种情形的解释, 是根据《民法通则》、《合同法》、《专利法》做出的, 不能超越民事法律保护权利、维护合同自由等原则。另一方面, 《反垄断法》存在管理机构多元化、管理权限相互交叉、缺乏相关配套措施等问题, 在实践中的具体可操作性和执行性较差。

4.完善我国专利联盟发展法律环境的建议

4.1制定统一的专利联盟法律规范

我国应该在专利联盟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制定统一的专利联盟法律规范。通过统一的法律规范, 对专利联盟设立程序、反垄断审查及专利相互许可、标准制定、利益分配等运行机制进行专门规定。为专利联盟在我国各行业建立, 增强企业知识产权应诉能力, 提升企业专业技术水平, 充分利用专利联盟开展国际竞争奠定坚实基础。

4.2完善专利联盟运行配套程序

我国应制定专利联盟运行的配套程序, 增强现有法律环境的可适用性。具体来说, 应当针对专利联盟运行的设立程序、专利许可程序、标准制定程序、利益分配程序等内容[3]制定专门的实施程序。以标准制定程序为例, 完善专利联盟标准制定法律程序, 应当建立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专利披露制度, 必将专利纳入标准制度、标准中专利许可制度等进行规定, 防止专利联盟通过将专利纳入标准而形成专利垄断。

4.3制定反垄断审查的指南

我国应制定反垄断指南, 增强《反垄断法》的可操作性。专利联盟具有促进创新与垄断性的双重属性。[4]如何有效防止专利联盟垄断性, 充分发挥专利联盟促进创新作用, 应以专利联盟反垄断调查为前提。《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垄断性调查还缺乏相应规定, 应当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制定反垄断调查指南。

4.4明确相关机构的职责范围

我国应当明确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反垄断调查机构等部门在专利联盟构建和运行过程中的职责权限。[5]政府行政机构是审批机关, 对专利联盟的反垄断性、促进创新性、成员是否核心等方面进行考察。行业协会是具体执行者, 负责协调组织专利联盟成员的组成和运行机制。企业是主体, 负责参与和监督专利联盟的运行。反垄断调查机构是专利联盟运行的监督机关, 负责调查垄断性经营行为。

参考文献

[1]Carl S.Navigating the patent thicket:Cross licenses, patent pools, and standard-setting[C].Adam Jaffe, Joshua Lerner, Scott Stern.Innovation Policy and the Economy.USA:MIT Press, 2001.

[2]谢科范, 刘介明.湖北省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湖北发展研究报告2010.武汉大学版社, 2010 (5) :176-188.

[3]赵湜, 刘介明.专利联盟运作中的利益关系与约束条件研究.科技创业月刊, 2009, 3.

[4]岳贤平, 顾海英.专利联盟的微观机理研究[J].情报科学, 2006 (5) :653-657.

联盟现状 篇10

2008年正式启动的《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明确指出要围绕区域重要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发展,以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提升需求为目标,推动区域产学研合作。因此,分析长三角地区官产学研联盟的状况,对于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加速区域科技资源的集聚、流动、辐射与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长三角科技资源的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1 长三角官产学研的现状分析

1.1 官产学研中“官”的视角分析

“官产学研联盟”①是指政府、产业界、学术界与科研界为了共同实现产业科技创新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通过股权和非股权的方式建立的较为稳固的合作关系。突出强调政府的主导参与地位,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运作模式。随着长三角第一份区域创新体系规划——“十一五”科技规划出台,为长三角区域内官产学研联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极大地推动了长三角的官产学研联盟的发展,体现了政府在产学研构建过程中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开通以来,并联合长三角16城市构建了区域协作网络,受到了社会各方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的好评。在2008年8月7日国家科技部首批正式确定的76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长三角地区获此殊荣的机构就有14家,占全国总量的18.4%,反映了长三角地区近两年来科技资源丰富、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活跃、技术转移机构发展稳健、官产学研联盟紧密。

从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实施情况看(见表1),2007年长三角地区火炬计划和星火计划项目分别为2191项和976项;落实资金星火计划是2331397万元,星火计划是529403万元。远远高于北京、天津、河北京津冀地区。

资料来源:2008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1.2 官产学研中“学”的视角分析

(1)大学科技园

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大学科技园是大学教学、科研和产业结合的载体,以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组织形式,是官产学研联盟的形式之一。目前我国有6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长三角区域有15个,上海占8个、浙江占2个、南京5个,占全国总量的24.2%。2008年国家将新增8个,其中长三角地区上海财经大学科技园、上海电力学院科技园、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常州市大学科技园等4所最终入围,有望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2)高等学校科技服务

2007年长三角地区高等学校科技服务情况远远高于北京、天津和河北的京津冀地区。从高等学校科技服务的课题数量看,长三角地区是15490个,是京津冀地区的约3.6倍。江苏省高校科技服务的课题数最多6369个,占到了长三角地区总量的约41.3%。从高等学校研发机构的数量来看,长三角地区有251个比京津冀多38个。从经费支出看,长三角地区高等学校科技经费支出是275108万元,是京津冀的2倍。上海市的支出力度最大,达到了138827万元,是全国第一。从投入人员看,长三角地区是京津冀的3.25倍,上海高等学校科技服务投入的人员是全国最多的,达到了4669人。

(3)高等学院科技活动经费

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济主要来源于政府和企业,其中政府科研支持占较大比重。2007年长三角高等学校筹集的科技活动经费总额为1571887万元,比京津冀地区高224272万元。从来源渠道看,长三角地区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中,来源于政府的经费是836781万元,占高校科技活动经费总额的53.23%,来源于企业的经费占总经费的38.42%。京津冀地区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总额中,来源于政府的比重是59.7%,来源于企业的比重是32%。表明长三角地区高等学校的科研活动对政府的依赖程度小于京津冀地区,服务于企业的意识较高,官产学研联盟程度较高;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长三角地区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来源于企业的比重高出国家近3个百分点(见图1)。显示了长三角地区与企业合作发展较快。

资料来源:同表1。

1.3 官产学研中“研”的视角分析

2007年,长三角地区科研机构总共有395所,其中地方属的研究与开发机构是304所。科研机构从事科研的人员69856人,其中地方属的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为20617人。表明地方属的研发机构实力较弱。研发机构最活跃的属中科研(中科院上海分院)。长期以来,中国科学院发挥科技创新“国家队”优势,积极支持各地科技基地设施建设、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对促进各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科院一直以来都与长三角两省一市有着长期友好的合作。2001年、2003年、2008年,中科院与上海市政府三次签署合作协议,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格局,在共建研发平台、凝聚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中科院与上海市政府共建的研究机构有②:国家基因研究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南方中心、上海新药筛选中心、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上海光源、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上海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其中,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飞船在太空释放一颗伴飞小卫星 “神七小伴星” 就是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的成果。中科院积极与企业合作,如与上海电气、上海广电、华谊集团、上海医药集团等签订了合作协议。

中科院与浙江省共建杭州科技园和金华科技园,合作领域集中在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技术等产业。共建了三个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转化)中心。2008年中科院与浙江省政府、宁波市政府共同建成了落户浙江省的第一个国家级研究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中科院与江苏省、苏州市共建苏州纳米研究所。从成果转化工作成绩看,中科院85个单位的近700个项目落户江苏,其中“龙芯”实现了产业化;“高功率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化”项目实现销售额达到数千万元;“燃料电池的关键技术开发及规模产业化”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1.4 官产学研中“产”的视角分析

在长三角各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长三角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数不断增多、从事科技开发的人员不断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力度持续增长,官产学研联盟产生显著成效。上海市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153.43亿元,新产品的主营业务收入4529.09亿元,其中新产品出口761.87亿元。江苏省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总额685.9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7.77%;企业专利申请数和拥有的专利数分别为8860件和6101件,分别比上年增长了41.37%和44.81%;新产品的销售收入是4995.3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2.75%。

从高技术产业看,2007年江苏省高技术产业R&D活动最突出(见表2),无论是R&D人数、R&D经费、R&D项目及R&D项目经费都是长三角地区之最,R&D人员全时当量是23966人年,占长三角地区的46.45%;R&D经费占长三角地区的45.99%。从长三角整体情况看,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R&D活动远高于京津冀地区,2007年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R&D经费是159.52亿元,是京津冀地区的3.27倍;高技术产业R&D项目数长三角比京津冀地区少了816项,但R&D项目的经费却是京津冀地区的3.2倍。显示了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企业较强的研发能力。

资料来源:同表1。

2 长三角地区官产学研联盟的瓶颈分析

综上所述,长三角地区官产学研联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全国都处于较高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但长三角地区官产学研联盟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政府管理的力度失衡

从“产学研合作”发展到“官产学研联盟”, 政府的角色发生重大转变,由“间接参与”转变成“直接调控”。如何“直接调控”,关键难点在于“调控火候”把握,把握好这个度才能凸显出“官”的主导地位。目前,长三角各行政管理机构在官产学研中管的过宽,阻碍了区域产学研的正常发展。

此外,各地方政府则是过多干预了当地官产学研工作,根据战略联盟理论,如果政府在官产学研合作中干预过多,势必造成高校、科研所、企业的自主决策权难以发挥。长此以往,合作中不同群体之间就会出现协同危机,发展不同步,出现1+1+1+1<4的效果。

2.2 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较弱

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来源,要实现其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长三角地区高等学校科技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来源企业的比重相对较少。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更弱,远低于高等学校,据统计,2007年长三角地区科研机构的科技经费来源于企业的不足10%,上海市只有3.8%。显示了长三角地区“学研”与“产”的合作较为薄弱。

2.3 企业群的主体地位不明显

企业作为技术的需求方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是官产学研联盟的核心,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虽然从表2我们发现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企业的研发明显高于京津冀地区,但就整个长三角而言,2007年高技术企业R&D经费支出却很低为159.52亿元仅占长三角地区R&D经费的16.59%。其中浙江省高技术企业R&D经费只占到R&D经费总支出的12.67%,处于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以下。显示了企业参与官产学研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此外,长三角许多企业在研发问题上存在“短视效应”,缺乏长远规划,而创新研发是一个长期过程,而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企业持续的参与进来,这样科研成果才能更符合企业的要求。因为在官产学研链条中企业比高校、科研机构都更直击面向市场,更了解市场的需求状况,所以企业积极参与研发,更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更好的巩固其官产学研主体地位。

2.4 金融机构的支持作用不足

2000—2007年长三角地区获得授权专利有351185件,但每年实施产业化的却很少,说明风险投资尚未真正实施。金融机构对官产学研联盟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2007年长三角科技活动共筹集了20786025万元,金融机构提供贷款金额却只达到总数的6.27%。上海市有各类金融机构604家,其中银行业机构109家,金融机构虽然多,可上海科技经费来自金融机构的却只有1.2%,远远低于浙江和江苏。

总之,长三角地区虽然科技繁荣,尤其是上海,但走的是以技术引进为主的“二次创新”路线,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很少,研发活动的档次不高。如果金融机构仍持观望态度而不积极将参与到官产学研联盟落实到行动中,长三角自主技术创新比例无法迅速提高。

3 促进长三角地区官产学研联盟的对策分析

3.1 制定长三角官产学研联盟的区域政策,深化政府的服务

在官产学研合作中“官”要充分发挥其主导地位,深化服务,同时要防止其行为角色的功能错位。

首先,就服务功能而言,各地政府针对本地已扮演好了政策“制定者”的角色,但是长三角地区官产学研联盟是在大经济圈内的合作,涉及两省一市,区域内地方政府需要统一协调,制定统一政策,实现长三角圈内官产学研联盟。在《长三角“十一五”科技规划》、《长三角区域合作信息化“十一五”合作规划》等政策指导下,可在人才、税收、金融等方面制定统一优惠政策,促进长三角区域的官产学研联盟。

其次,政策贵在“落实”和“兑现”,三地的地方政府在技术创新政策和环境的引导宣传的同时,要不断跟踪长三角官产学研联盟,对官产学研联盟项目管理运作的规律和评价指标体系预先思考,建立规划的动态管理和评价体系,以不断调整官产学研联盟项目的部署。

3.2 推动长三角区域内“产”与“学、研”的密切结合

根据创新理论,高校和科研机构处于创新链上游,是科技创新供给科技创新成果的源泉。企业处于创新链的下游,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现者。在实现创新到应用的整个过程中,需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这两种力量的相互补充、协调综合。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是加强区域内产学研之间的技术与信息交流。通过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上海技术交易所、江苏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服务平台,高校和科研机构及时向企业公布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还要及时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和技术瓶颈。

二是引导和建立产业专业技术协会,使协会成为沟通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桥梁。

三是大学教育要与产业密切结合。要对长三角区域内的大学的教学、科研力量和学科进行调整和规划,根据长三角区域内主导产业和新型产业的需求设置学科和专业。为区域内产业,特别是主导产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支撑。

四是把产学研成效作为“学、研”业绩考核的标准。鼓励“学、研”走出去,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产”与“学、研”的结合是双向的,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吸引大学和科研机构参与科技项目的合作,为其提供持续的技术创新资金,形成创新与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3.3 建立长三角官产学研联盟的金融支持平台

要提升长三角官产学研的发展,必须建立多方面多元化的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是区域内地方金融机构开放灵活多样的融资渠道,对科技企业进行资金支持,如设置绿色贷款通道,对于信誉较好发展前景广阔的科技企业的研发提供快速、优惠的贷款方案。

二是设立官产学研联盟特别基金,资金来源渠道是整个社会,政府出面以其信誉为担保来募集,然后交由第三方——风险管理公司管理。政府需对申请此基金的企事业单位设定一套严格程序,保证此资金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现在,创业板块的上市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有条件机构公司可积极申请,弥补其创新资金的不足。

三是申请国际资金援助项目,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产学研结合计划”,长三角地区可组织相关机构进行申请,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促进长三角官产学研的发展。

3.4 完善长三角官产学研联盟资源共享机制

目前,长三角官产学研联盟资源共享机制有: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促进区域内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技信息资源和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取得了良好的收效。其次是2007年6月正式启动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为技术、资本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服务平台。

为了更好实现长三角长学研合作资源的共享,促进官产学研的发展,可继续构建以下两个平台,完善资源共享机制。一是长三角区域科技中介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区域内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构筑一个网络化的市场,促进区域内外要素的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区域内知识创新。二是长三角科技专家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合产三角地区官产学研科技专家资源,构筑长三角科技专家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推动长三角官产学研科技专家的服务合作。

摘要:通过对长三角官产学研的现状分析,指出长三角官产学研联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深化政府的服务、加强“产”与“学、研”的密切结合、建立长三角官产学研联盟的金融支持平台、完善长三角官产学研联盟资源共享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长三角,官产学研,区域创新

参考文献

[1]钱纪明.官产学研联盟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的作用[J].今日科技,2007(5):11-12.

[2]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52006: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体系发展进程中的产学研合作[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联盟现状 篇11

河南省高新区产业发展现状

在中部各省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 高新区开发成为河南省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的创新点。研究河南省高新区发展现状, 可以使我们了解河南省高新区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 及河南省高新区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阻碍, 从而为找到相应的发展对策。

高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较集中的一个特定区域, 具有一定特殊的措施和优惠条件, 主要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 以促进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1988年河南省建设郑州高新区, 成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最密集、最发达的区域。截至目前, 河南省省级高新区达到10家, 国家级高新区4家。其中, 郑州、洛阳、南阳、安阳高新区为国家级高新区。这些高新区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 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 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 成为河南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如河南省在郑州高新区拥有中部软件园、国家863中部软件孵化器及河南科技市场软件城等软件集中区域;在洛阳高新区有洛阳软件园, 这些软件基地已经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知名度较高的软件产品。

近年来, 河南省高新区也形成了一批产业技术联盟, 不仅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并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如“十五”以来, 河南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机构或实体110多个, 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660多项, 已完成项目380多项, 新增年销售收入300多亿元、利税60多亿元。

由此可以看出, 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发展, 现已初具规模, 拥有一批具有高新技术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和产品, 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竞争优势, 推动了河南支柱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 由于河南省是农业大省, 经济发展水平低、科技文化相对落后等原因, 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体上并不强大, 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如:创新能力薄弱, 不少企业存在“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现象。因此, 针对这些现状, 通过发展产业技术联盟来提高河南省高新区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速度。

发展产业技术联盟的必要性

所谓产业技术联盟,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伙伴, 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 以共性技术创新和重要标准为纽带, 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等为战略目标, 通过某种契约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制度化的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关系网络组织。

产业技术联盟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推动高新区产业发展的新型组织形式。它通过互补优势资源形成强大的技术联盟, 可以实现更多的技术创新及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不仅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同时又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从而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 打造产业技术联盟对高新区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高新区企业通过技术联盟, 使不同企业形成合作关系, 进行企业间的技术共享和优势互补, 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能更快更准确地掌握国际领先技术, 从而提升联盟内部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 促进高新区产业组织创新

产业技术联盟通过技术纽带, 即产业联盟内部的知识网络、经济网络等, 使集中在高新区相关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合作, 有效协调了产业联盟内部组织之间的资源配置和优化管理, 从而促进了整个产业的组织创新, 并实现了组织间互利、互助和相互依赖的紧密关系。

3.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产业技术联盟在高新区这一特殊区域内, 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以及由不同创新联盟体构成的创新体系的自组织作用, 不仅实现了整个产业技术创新的持续发展, 同时又形成了多元的创新网络, 促进了不同创新联盟体的紧密联系, 更加完善该区域创新体系。

4.加快产业集群式发展

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完善的创新机制和创新网络, 以实现主导产业自身的不断更新和可持续发展。而产业技术联盟正是由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组成创新联盟体, 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机制, 为产业集群带来了技术和规模效应, 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 产业技术联盟加快了产业集群式的发展, 促进了产业链的形成。

河南省高新区产业技术联盟的发展对策

目前, 河南省高新区技术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在产业技术联盟发展的进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一些问题, 可能导致高新区产业发展缓慢。因此, 要进一步发展产业技术联盟, 并引导高新区产业技术联盟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发展, 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1.是否一定要形成自主的核心技术

通过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跟踪和了解国际先进技术, 并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 研究开发出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 来提高河南省高新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这一点是正确的, 也是产业技术联盟发展的一个方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产业技术联盟都必须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 由于河南省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河南省大多产业联盟是以发展食品制造加工业、纺织服装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及煤炭业等产业为主。这些产业联盟可能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但可以形成一定的规模生产, 并具有河南特色, 从而带动了高新区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2.如何选择最佳的联盟伙伴

企业之间正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战略目标, 才形成合作的联盟体。而选择不同的联盟伙伴就会产生不同的合作形式和利益关系。因此, 如何选择最佳的联盟伙伴是使产业技术联盟团结合作, 达到最终战略目标的关键。目前, 河南省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等有几百家, 可以建立多种不同的产业联盟, 要选择该产业最佳的联盟伙伴只有通过对相关产业的潜在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 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资源分析等, 从中选出能互相满足多方面要求, 并能获得共同利益的战略伙伴, 作为该产业技术联盟的合作者。

3. 是否需要建立联盟内部约束和制衡机制

由于产业技术联盟是通过某种契约建立的松散型网络组织, 联盟中的各企业具有不同的技术、管理与文化背景, 并且高技术企业之间有着紧密合作与激烈竞争的双重身份等多种因素, 因此高新区产业技术联盟内部管理非常复杂, 不容易进行约束和制衡。如果要在联盟内部建立约束和制衡机制, 一方面可能会加强组织管理, 保持合作双方的稳定关系。另一方面也可能会适得其反, 联盟双方由于受到约束和制衡, 互相之间产生猜疑, 失去信任, 最终导致联盟解体。最好的办法是以共同利益为前提, 通过合作双赢, 互利互惠, 使联盟伙伴之间紧密联系, 提高合作效率, 从而增强产业技术联盟双方的稳定合作关系, 提高产业技术联盟的整体竞争力。

4. 建立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有效性

产业技术联盟内部之间是通过网络进行组织合作, 因此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对产业技术联盟伙伴之间的愉快合作是非常有效的。通过建立联盟内部公共网络信息服务平台, 并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 不仅有利于进行专业化分工合作, 还能促进联盟各方成员之间进行广泛的、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充分发挥出技术创新潜力, 从而提高产业技术联盟的网络组织管理和知识创新效率。但是这个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也有可能成为一些有其他企图的利用工具, 从而产生虚假信息、信息障碍等不利因素, 使联盟内部管理混乱, 甚至产生内部矛盾, 影响联盟合作关系。因此, 这一方面在产业技术联盟发展过程中也是值得注意的。

5. 政府对产业技术联盟发展的重要性

政府大力支持高新区产业技术联盟, 在资金、税收、创新、项目合作等方面给予高新区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引导计划和扶持措施, 提高技术联盟共同研发的积极性, 为高新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 这在产业技术联盟发展的初期是十分重要的。河南省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省政府应该学习欧洲经验, 同时要吸取美国半导体产业技术联盟的教训, 鼓励更多的高新企业、外资企业等进入河南, 积极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合作, 并建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和法规体系, 提高技术联盟共同研发的积极性, 从而扩大河南省高新区产业的合作范围和整体创新能力。

【联盟现状】推荐阅读:

品牌联盟07-22

联盟风险10-14

区域联盟10-20

联盟计划05-09

专利联盟05-23

采购联盟05-29

联盟博弈06-10

校际联盟06-22

营销联盟07-22

内容联盟07-24

上一篇:艾滋病流行现状下一篇:混凝土和钢筋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