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流行现状(精选12篇)
艾滋病流行现状 篇1
温岭市自2000年发现首例外籍(印度)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以来,HIV感染者逐年增多,其流行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截至2010年12月30日,全市共报告HIV抗体阳性者185例,其中艾滋病(AIDS)患者63例,20例已死亡。为全面了解温岭市HIV感染现状及流行特征,探讨有效的预防控制对策和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笔者对温岭市2000年以来的HIV抗体阳性者的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0—2010年温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疫情报告和HIV抗体阳性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1.2 统计分析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建立Excel数据库,运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自2000年发现首例外籍HIV感染者以来,经过6年的缓慢增长期,自2006年,温岭市的AIDS流行进入快速增长期,HIV感染者由性传播显著增多,出现本地人口感染者显著增多,配偶间传播,男性老年感染者增多及男男同性恋感染者,AIDS疫情已从吸毒、专业供血、性乱者等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
2.2 时间分布
2000—2010年,全市共报HIV抗体阳性者185例,其中AIDS病人63例,已死亡20例。HIV抗体阳性率逐年增多,自2006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见图1。2000—2004年共报告HIV阳性抗体者13例,2005—2010年共报告HIV/AIDS抗体阳性者172,占累计报告数的92.97%,约为前5年报告数的13.23倍,2005—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7.65%。
2.3 人群分布
185例HIV抗体阳性者中,男性138例,占74.60%;女性47例,占25.40%。年龄最大年龄93岁,最小年龄5岁;以20~49岁组为主,共142例,占76.76%;50岁以上40例,占21.60%。见表1。职业以民工为主,65例,占35.14%;其次为农民,39例,占21.08%。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共计135例,占72.97%。
2.4 地区分布
185例HIV抗体阳性者中,本地人口99例,占53.51%;外来流动人口86例,占46.49%。特别是近几年,本地抗体阳性者急剧增加。见表2。疫情波及温岭市16个镇(街道),其中以泽国镇、太平街道等经济发达镇(街道)为最多,共累计报告73例,占39.46%。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5 感染途径
历年均以性传播为主,185例抗体阳性数中,137例为性传播,占74.05%。其中男男同性传播11例,占5.95%;8例为有偿供血感染,占4.32%;21例为静脉吸素共用针具传播,占11.35%;2例为输血传播,占1.08%;1例为母婴传播,占0.54%;另有14例传播途径不祥,占7.57%。
2.6 病例来源
根据监测类型分类统计,累计报告的185例抗体阳性者中,51例来自开展的各项主动监测,占27.57%;134例来自监测点监测,占72.43%。其中,66例来自术前检测,占35.68%;31例来自临床就诊,占16.76%;26例来自阳性配偶检测,占14.05%。见表3。
3 讨论
温岭市自2000年发现首例外籍HIV感染者至今已10年,根据HIV感染者平均8~10年潜伏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呈现多元化流行模式,开始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应采取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以控制艾滋病迅速蔓延的态势。
3.1 流行特征
我市历年感染者均以性传播为主(74.05%),其中男男同性传播开始出现,与福建及台州市以性传播途径为主一致[1,2],与我国于1989年首次报告HIV以注射吸毒为主要传播途径[3]及浙江省以注射吸毒为主要传播途径[4]情况不同。而从感染者来源分布分析看,对阳性配偶、吸毒人员、在押人员、场所服务人员等针对高危人群中开展的主动监测,检测阳性构成比低(27.57%),特别是场所服务人员(0.54%),检出率低可能与场所服务人员配合度不高、逃避检测等原因有关;而术前检测,临床就诊者检测、有偿供血检测、单位体检等针对一般人群检测占总报告数的72.43%,特别是术前检测占35.68%,加上累计报告感染人数中,本地人口感染构成比明显上升(52.51%),提示我市艾滋病疫情已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社会上可能存在部分 HIV抗体阳性未发现者。从年龄分布趋势看,老年男性感染者增多,自2005年开始出现50岁以上感染者以来,已发现感染者40例,占21.62%,除1例输血传播,5例传播途径不祥外,余34例均以性接解传播,提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寿命延长,身体更健康,老年男性仍会有性需求。而他们普遍缺乏相关的防护知识,在与暗娼发生高危性行为时,很少使用安全套,说明今后我市在开展行为干预时,应扩大干预对象划定范围,将50岁以上人群一同纳入我市艾滋病预防控制重点人群。
3.2 预防控制对策
温岭市艾滋病预防控制形势严峻,亟待采取综合的科学预防控制措施,以有效控制艾滋病疫情进一步蔓延。①各级政府牵头,各部门协作,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群防群控的局面。目前,虽然社会、政府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已高度重视,但似乎实际工作落实并未很到位,防治效果并不理想。②加强对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管理。为他们创造健康、宽松的生活环境,改变他们的危险行为,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并通过他们向周边密切人群进行相关防治知识宣传,提高自我防护及自愿检测率。③深入开展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和行为干预工作。虽然已在全市开展高危人群干预工作,但存在覆盖范围小、工作力度不够、业主不理解和不配合等问题,特别是对站街女的干预工作难以开展,她们居住在出租房内,地点比较隐蔽,目标人群无法确定。而她们的艾滋病防制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差,主动咨询检测意识不强,安全套使用率低和高性病感染率是促使艾滋病在性乱人群中流行的重要因素[5]。④努力提高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尽可能多地发现社会中更多潜在存在的HIV感染者,及早对他们进行统一管理,促使他们改变传播HIV的高危行为。总之,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人财物投入,认真落实省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是控制温岭市艾滋病进一步流行的重要措施。
摘要:目的 分析温岭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和艾滋病(AIDS)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和高危因素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温岭市2000—2010年艾滋病网络疫情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自2000年温岭市发现首例HIV感染者,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报告HIV抗体阳性者185例,其中AIDS患者63例,20例已死亡。自2006年以来,疫情呈现迅速上升趋势,该地人口感染者所占比例逐年增加(53.51%),感染者以男性(74.60%)和20~49岁的青壮年组(76.76%)为主,但呈现高龄化趋势,50岁以上占21.62%;3种传插途径均存在,以性接触传播为主(74.05%)。结论 温岭市AIDS进入快速增长期,呈现多元化流行模式,开始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应采取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以控制AIDS迅速蔓延的态势。
关键词:HIV/AIDS,流行病学,分析
参考文献
[1]陈舸,严廷生,陈亮,等.福建省AIDS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防治,2005,11(1):34-75.
[2]冯济富,林海红.1996—2007年台州市HIV/AIDS流行态势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4):284-287.
[3]张敏黄,吴尊友.中国女性吸毒者、性行为特征及感染性病/艾滋病情况[J].中国艾滋病性病防治,2002,8(12):368-370.
[4]陈恩富,杨介者,孙颂文,等.浙江省2000—2001年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防治,2002,8(5):287-289.
[5]丁贤彬,徐世民,邝富国.重庆市200名女性劳教人员艾滋病知识及高危行为特征分析[J].重庆医学,2004,33(2):2222.
艾滋病流行现状 篇2
了解四川省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现状,为分析艾滋病流行现状和趋势、评估防治需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导出的2007-2009年四川省自愿咨询检测数据为依据进行分析。
结果 截至2009年底,全省已建的558个VCT中,有近2 /5没有上报数据,总的VCT点有效工作率为59.68%。15~44岁的青壮年咨询者3年的构成比分别为89.56%、77.07%和82.94%,求询者原因为非婚异性性行为史3年分别占34.07%、25.75%、30.48%,其次是有手术史者、有注射毒品史者、有性病史者,其他与不详者所占分别为31.07%、45.46%和39.85%。阳性检出率较高的求询者类型主要为配偶/固定性伴阳性、男男性行为史者、母亲阳性者、注射毒品史者、非婚异性性行为史等。结论
四川省VCT点有效工作率低,咨询者以青壮年为主,求询原因以其他与不详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非婚异性性行为史者。
1997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提出了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oluntary Counseling & Testing,VCT)的概念,并将其作为艾滋病预防的重要公共卫生策略之一【1】。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是指人们通过咨询,在充分知情和完全保密的情况下,自愿选择是否接受HIV抗体检测、改变危险行为及获得相关服务的过程【2】。根据2004年卫生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和自愿咨询检测的办法》及《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四川省于2005全面开展VCT工作,目前全省181个县区均建有数个VCT点,开展艾滋病的自愿咨询检测工作,现将全省2007-2009年开展自愿咨询检测情况做一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2007-2009年自愿到全省各县区VCT咨询点自愿咨询检测人员和高危行为干预队(高干队)外展服务获得的咨询检测者。
1.2 方法
全省各自愿咨询检测点(VCT)或自愿咨询点(VC)对咨询者的信息按国家统一的<咨询个案登记表>登记,对需要检测者按规程采血样送当地县区疾控中心初筛实验室进行HIV抗体筛查,2次初筛阳性者,送至省市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认。将每个自愿咨询检测者的个案资料录入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
1.3 统计分析
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中导出原始数据,用 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
2.1 VCT点建设情况
截至2009-12-31,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上反映出四川省共建558个检测咨询点,除去未启动、停用和疾控机构重复建设的点,全省正式运行的有462个自愿咨询检测点,其中疾控机构198个、综合医院192个(包括部分乡镇中心卫生院)、妇幼保健机构72个。全省已建的558个VCT中,有近2 /5没有上报数据,全省总的VCT点的有效工作率为59.68%,各市州VCT点建设及有效工作率见表1。
2.2 VCT点完成工作量
2007-2009年全省大部分市州咨询检测人次数呈增加趋势,2009年,全省累计完成HIV抗体咨询检测99228人次,完成中央补助地方艾滋病防治专项资金要求的工作量的199.70%(2009年计划目标为49689人次)。有19个市(州)完成2009年目标,完成率依次为资阳市469.61%,达州市398.05%,绵阳市332.93%,巴中市293.63%,内江市267.65%,而甘孜、凉山2个市(州)分别仅完成工作量的58.22%和53.55%(表2)。
2.3 VCT在全省HIV抗体检测中的比例
2007-2009年,全省总的 HIV检测份数分别是33701、1558389和1921955,而自愿咨询检测提供的检测构成3年分别为12.24%、4.92%和5.16%,有递减趋势。
2.4 VCT咨询者的人群特征
2007-2009年到VCT/VC咨询的人员年龄以15~44岁的青壮年为主,3年的构成比分别为89.56%、77.07%和82.94%,2008-2009年大于45岁组人群有所增加;2007-2009年女性构成比分别为47.87%、52.38%、51.72%,有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3.78,P<0.01);求询者求询原因以有非婚异性性行为史为主,接近或超过30%,其次是有手术史者、注射毒品史者、性病史者,其他与不详原因者所占比例3年分别为31.07%、45.46%和39.85%(表
3、表4)。
2.5 HIV检测结果
2007-2009年,VCT点HIV抗体阳性检出率呈上升趋势(=247.56,P<0.01);阳性检出率较高的求询者类型主要为配偶/固定性伴阳性、男男性行为史者、母亲阳性者、注射毒品史者、非婚异性性行为史等,其中配偶/固定性伴阳性、男男性行为史者、母亲阳性者及非婚异性性行为史的阳性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表5)。讨论
VCT是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关怀的切入点,是促进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改变危险行为、预防传播的重要手段。我国的VCT工作起步较晚,有近80%的HIV感染者和患者不知他们的感染状况,这给实施艾滋病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及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实施治疗、关怀及救助带来很大困难【3】。有资料证明,更早的知道自己的感染状况,会促进感染者改变个人的高危行为,减少艾滋病的传播【4~5】。根据《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国办发【2006】13号)和四川省2009年中央补助地方艾滋病防治项目管理实施方案要求,县级以上疾控机构、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至少要建立和完善1个免费自愿咨询点,承担国家免费自愿咨询检测任务。调查发现在四川省的181个县区中,疾控系统VCT点建点数符合每个县区至少1个的要求,需要加强的是在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VCT点的建设,同时需提高所有VCT点的利用率,提高工作效率,让建立的每一个点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自愿咨询检测由检测前咨询、检测、检测后咨询3个过程组成。在进行检测前咨询时,医生通过对求询者的问询、交流后判断出求询者的类型。四川省各VCT点求询者类型以有非婚异性性行为史为主,其次是有手术史者、有注射毒品史者、有性病史者,其构成比均未超过10%。而其他与不详所占比例很高,均超过30%以上。说明在开展检测前咨询时存在一些问题,分析原因可能为咨询医生经验不足、技巧欠缺或与求询者沟通不够仔细等。准确地判断求询者类型,结合检出的阳性率,可以分析全省高位人群、重点人群的变化,分析艾滋病流行现状和趋势,评估防治需求有着重要意义。全省咨询人群特征以青壮年为主,这与这部分人处于性活跃期、社交频繁、流动较大有关【6】。而中老年及女性人群逐年有所增加,此与全省近年疫情分布状况相吻合。从检出阳性率的变化看,四川省重点人群为配偶/固定性伴阳性、男男性行为史者、母亲阳性者、注射毒品史者、非婚异性性行为史等。
昭通市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防治策略 篇3
[关键词] 艾滋病; 流行; 防治; 策略
[中图分类号] R512.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129-02
Current status of HIV/AIDS epidemic and prevention strategy in Zhaotong
YANG Ting ZENG Yihu JIN Birong
Zhaoto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Zhaotong 657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Anticipate the trends of HIV/AIDS transmission and develop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for the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hrough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epidemic feature and impact factors. Method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HIV/AIDS infectious and surveillance report and epidemiological data from 1996 to 2010. Results By the end of 2010,Zhaotong had 1619 known HIV/AIDS virus carriers,of whom there were 309 AIDS patients and 186 people died of AIDS,Sexual transmission has replaced intravenous drug useas the main cause of HIV/AIDS in Zhaotong,accounting for 39.87% of infections,with 44.09% of migrant workers. Conclusion Sexual contact continues to be the major route of disease transmission. The largest group of HIV infections is migrant workers in zhaotong. Currently the key to the prevention and disease control is to raise their awareness among migrant workers about HIV/AIDS and teach them preventive measures.
[Key words] HIV/AIDS;Epidemic;Prevention;Strategy
昭通市自1996年首次報告本地艾滋病病毒HIV阳性感染者以来,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 2005年昭通市已进入中度流行期[1]。为探讨制定艾滋病防治措施,对1996~2010年艾滋病的流行现状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根据1996~2010年全市各种途径发现并报告的HIV/AIDS个案流调资料及随访信息,建立网络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检测方法均按国家HIV检测规范,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初筛,初筛阳性标本送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核和确认,并对阳性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进行随访,所有HIV感染者资料由疫情专管人员录入艾滋病直报系统,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昭通市1996年首次报告镇雄县1例暗娼在浙江温州被检测出HIV抗体阳性,1997年在本市首次检出10例HIV感染者,其中昭通籍7例。
2.1 HIV感染情况
1996~2010年累积报告HIV/AIDS共计1 619例,其中AIDS患者309例,死亡报告186例,市区及11个县均有感染者。截至2010年底,全市己累计监测各类高危人群血清522 995人份,检出HIV抗体阳性1 044份,检出率为0.20%。
2.2 性别与年龄分布
HIV感染者男女之比为2.08∶1,0~19岁以下占6.40%;20~44岁组占88.81%;45岁以上占4.78%;最大82岁。感染者主要集中在20~44岁组。
2.3 职业和学历
农民工占46.28%,无业占22.9%,其他和不详占18.5%,工人3.56%,公共场所服务员2.1%,商业服务1.93%,干部职员0.96%,幼托和散居儿童0.81%,长途驾驶员0.74%,离退人员0.67%,餐饮食品业0.67%,学生和教师0.52%,医务人员0.37%。大专2%,中专1%,高中5%,初中41%,小学37%,文盲10%,不详4%。
2.4 区域分布
全市11县区城乡均有分布,昭阳区706例,鲁甸236例,镇雄196例,巧家113例,永善94例,盐津81例,彝良49例,威信49例,大关37例,绥江20例,水富11例;外地报告地址不详27例。
2.5 传播途径及变化
2004年前传播途径以静脉吸毒为主(86.6%)[2];截止2007年底,静脉吸毒人群感染数下降至40%~45%,性接触感染数上升,表明艾滋病传播途径逐步转向性接触传播[3];2009年疫情分析表明40%是通过性接触感染,性传播已成为昭通市艾滋病传播的主要方式[4],但鲁甸县仍以静脉吸毒传播为主,占本县71.43%[5]。截止2010年底,累积报告的1619例HIV感染者中经性传播占39.87%(同性传播占0.97%,异性传播占35.65%),注射吸毒占39.57%(注射毒品占35.65%,吸毒+性传播占3.92%),母婴传播占1.09%,义务献血人群占0.42%,不详占19.06%。
2.6 流动人口感染情况
2010年底流动人口达到123.46万,其中外出务工人员105万人。累计感染者在外地检查报告544例,占33.60%;男女比例为1.93∶1。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逐年增加,流动人口感染数量和构成比逐年上升,2010年新检出感染人数274例,本地检出133例,外地检出141例,外地报告占51.5%。外出流动人口感染者占总数的44.09%,感染者年龄集中在20~40岁,男女比例为19.3∶1。
3 讨论
目前昭通市艾滋病疫情处于中度流行的局面,感染者以外出农民工和无业流动人口为主,男性青壮年所占比例大,感染者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首,性接触传播已经取代了静脉注射毒品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全市城乡都有感染者,地域分布呈高度分散,流行因素广泛存在。流动人口数量和规模的日益增长是艾滋病流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口的流动无形中加速了艾滋病病毒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传播,使得艾滋病疫情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6]。因此,应加强流动人口的防艾健康教育力度,加强外出务工人员高危行为干预工作,并推广使用安全套,提高外出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防护意识,切实加强外出流动人口高危行为干预措施是昭通市防治主要策略。同时,减少对感染者的社会歧视,继续推进吸毒人群的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推广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扩大监测检测覆盖面,加强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随访和管理,贯彻落实国家艾滋病防治政策和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昭通市艾滋病防治最有力的防治策略。
[参考文献]
[1] 陆林.云南省1989~2005年艾滋病流行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6):517-519,540.
[2] 金碧荣.云南省昭通市1990-2004年艾滋病监测结果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41-42.
[3] 曾义虎,张金元,张永瑞,等.昭通市1997-2007年艾滋病流行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2):28-30.
[4] 张金元,王兴金,杨云梅,等.云南省昭通市2009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疫情监测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2):184-185.
[5] 芶家林.鲁甸县105例HIV/AIDS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9,(3):345-346.
[6] 刘攀,汤先忻.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0,(2):39-40.
艾滋病流行现状 篇4
1.1 疫情报告的情况
哈尔滨市自1993年报告首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 截止到2009年10月31日, 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533例, 其中艾滋病感染者353例, 艾滋病病人180例, 死亡72例。在报告的病例中, 城区占65.5%%, 农村占10.0%%, 外地占25.5%。男女比例为5.13:1。在报告的病例中年龄最大的78岁, 最小的3岁, 20~45岁的393例, 占73.8%。经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 共328例, 占61.5%。其中同性传播占43.7%, 异性传播占17.8%。在发现途径中, 医疗机构30%、专题调查29%、检测咨询28%、供血人员检测10%、其他3%。在职业分布上, 工人、农民、干部、退休人员、无职业等各职业人群均有分布。
1.2 疫情发生的特点
(1) 报告的人数近4年迅速增加, 1993年~2002年为传入期, 10年间共报告24例, 占报告总数的4.4%。2003年~2005年为扩散期, 报告79例, 占报告总数的14.3%;2006年~2009年为快速增长期, 4年报告448例, 占报告总数的81.3%, 是前13年的4.4倍。 (2) 性传播的比例上升, 2009年1月~10月底, 哈尔滨市新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150例, 死亡12例, 经性传播的99例, 占72.9%, 其中经同性性传播占60%, 经异性传播占12.9%。 (3) 在同性性传播中, 高学历和年轻化是不可忽视的群体。 (4) 专题调查和免费自愿咨询检测 (VCT) 所占比重较大, 为51.4%。
1.3 疫情升高的原因
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发现的多, 二是新发感染增多。发现的多在以下几方面体现。 (1) 2006年7月全球基金项目的启动, 加大了VCT工作的力度, 并增加了这方面的投入, 更多高危行为的人接受检测并被发现。 (2) 医疗机构手术前的检测, 劳改、劳教及赴刑人员的强制检测。 (3) 2008年中盖项目的启动及全国男男性行为调查试点工作的动员检测, 使很多的感染者被发现, 仅2008年一年就发现181例, 是2007年的2.6倍, 新发感染增加。最近, 我们对近几年MSM人群进行队列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 MSM人群新发感染率在3%~6%, 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 近年来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2.1 政府高度重视
全市已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艾滋病防治机制。市政府成立由32个委、办、局为成员单位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 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 每年对工作职责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形成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合力。随着艾滋病防治经费逐年增多, 特别是2006年全球基金项目启动后, 每年配套经费又在原有的基础上, 2007、2008、2009年经费每年都大幅度增加, 各项工作随着经费投入的增加也逐渐深入。在各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 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良好氛围已经初步形成。
2.2 广泛开展宣传
充分利用媒体、社区、网络等媒介在不同人群中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及反歧视宣传活动, 不同人群的艾滋病知晓率逐年上升, 其中公安、司法人员由2006年的44.5%上升到2009年的94.1%。大众人群由2006年的15.7%上升到2009年的70.7%。
2.3 加大干预力度
借助第五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中盖艾滋病防治项目、中央转移支付等艾滋病防治项目在暗娼人群、男男性行为人群、吸毒人群、流动人群4类重点人群中调查摸底基础上进行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地高危行为干预, 暗娼人群的安全套使用率由2006年的42.9%上升到2009年的89.6%, 男男性接触的人群的干预工作有所深入, 干预的覆盖面在逐渐扩大。
2.4 拓展咨询检测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VCT) 工作逐年深入, 全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建立VCT, 近几年每年为2万余人开展艾滋病咨询及检测服务, 为高危人群减轻了心理压力, 为感染者建立了生活信心。拓展了VCT工作范围并建立后续随访机制, VCT已经成为发现感染者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 通过VCT发现的病例占28%, 并通过工作人员耐心的沟通和交流, 挽救了很多轻生的感染者。
2.5 规范救治病人
贯彻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 对艾滋病病人进行随访和关怀, 及时对感染者和病人进行CD4检测, 对符合治疗条件的感染者全部实施抗病毒治疗, 并对一部分感染者实施中药治疗。
2.6 扩大检测网络
到目前为止, 全市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网络已达74家,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证实验室自2006年通过国家确证实验室验收以来, 较好地完成了全市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确证工作。遍布全市18个区县 (市) , 初筛检测样本数逐年增加, 近两年每年完成了约10万份标本的艾滋病筛查、复检和确证工作。
2.7 促进民间合作
近几年在国际艾滋病防治项目支持下, 艾滋病防治民间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他们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发挥了政府不能替代的作用, 与专业部门密切合作, 为我市艾滋病防控工作贡献了力量。民间草根组织由最初的3个, 现已发展到17个, 他们活跃在全市的一些高危场所, 开展艾滋病的宣传和干预工作。
3 问题与困难
3.1 宣传普及不够深入
虽然艾滋病知识的普及逐步深入, 但是, 发展的还不够平衡, 大学、中学仍是宣传的重点, 农村地区艾滋病的知识普遍偏低, 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尚未做到家喻户晓, 城市社区仍需进一步加强。
3.2 扩大干预难度较大
组织相关专家, 几次对MSM高危人群规模进行估计, 目前, 保守估计具有高危行为的约4万人, 按目前我们干预的数量, 干预覆盖率仅仅为29%, 还有相当数量的MSM人群尚未接受任何干预, 而这个人群中, 有大约3%甚至更高的人已经是感染者。另外, 在这个群体中存在“高知低行”现象。
3.3 性病治疗仍需加强
目前MSM人群的梅毒检出率已经高达16.6%, 但是接受过性病检查及治疗的比例只有21.5%。虽然已设定了6家性病转介服务点, 其中只有少数运行情况良好, 不规范的性病诊治或不及时诊治, 在艾滋病的传播上, 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4 歧视现象仍然存在
由于受传统的文化影响, 艾滋病似乎是一种“不检点”的疾病, 那种“病耻感”仍根深蒂固。在日常生活中, 歧视现象仍较为普遍。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 大众人群中愿意与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一同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比率虽然比2006年的24.8%有所增加, 但是仍未达到半数, 仅为41.0%。这种歧视不仅仅来自于知识的缺位, 很重要的是文化的背景, 这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来改变人们的这种观念。
3.5 溯源调查难度较大
最近, 在盖茨基金的支持下, 在国内的部分省、市进行了溯源工作, 由于哈尔滨市报告的病例以MSM人群为主, 因此, 在溯源调查中, 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提供其密切接触者的检测率较低, 主要是因为新报告的感染者大多数是男男同性恋人群, 他们的特点是多性伴且不固定。由于检测阳性率相当高, 且检测率低, 使很多艾滋病感染者未及时发现, 溯源调查工作难度较大。
4 应对策略
4.1 贯彻法规落实计划
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第一部艾滋病防治的法规《艾滋病防治条例》, 该条例规定了各级各部门的职责, 明确了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权利和义务。为预防艾滋病发生和流行, 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 实现“遏制艾滋, 履行就承诺”, 无疑是法律的保障。2006年国务院颁布《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明确了工作原则、工作目标、防治策略、保障措施及督导评估等方面的要求。特别是《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2010年将是实现该目标的最后一年, 宣传、干预、自愿咨询检测等8项指标, 需进一步落实。
4.2 部门配合广泛合作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部委成员单位在防治艾滋病工作职责中明确了相关方面的职责, 各省、市也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 制订了工作要求。全市有良好的部门配合的基础,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此基础上, 我们仍需加大部门之间的配合, 使成员单位将艾滋病防治工作作为自己工作的一项内容, 卫生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成员单位的考核力度, 使艾滋病的各项防治工作真正的落到实处。
4.3 加大宣传普及知识
从政府层面上, 应在政府常务会上进行一次艾滋病形势的分析与应对的报告, 将艾滋病知识的普及与全市的艾滋病疫情纳入市党校的课程, 有一定的学时宣讲艾滋病相关知识和形势。纳入高等教育和高中初中健康教育的课程。在宣传部门的支持下, 媒体的宣传纳入每年的工作计划, 作为常规的宣传。专业机构组成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讲团, 常年深入机关、企事业、工厂、学校、公共场所、社区等进行相关方面知识的宣传。采取电视、视频、网络、广播、报纸、宣传单、演讲、演出等多种形式, 使人们形成一种立体的视觉冲击, 强化知识的普及和高危行为的改变。这种普及不仅仅在城市, 农村是艾滋病防治不可忽略的重要群体, 城市的流动人口是我们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
4.4 理解关爱营造氛围
1999年4月卫生部颁布《关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管理的意见》, 明确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管理的原则、方式和措施, 明确了感染者和病人的权利和义务,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不受歧视, 他们享有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社会福利。不能剥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工作、学习、享受医疗保健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 也不剥夺其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等权利。2003年我们国家就出台了“四免一关怀”的政策。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艾滋病防治条例》, 其中第3条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些法规和政策的出台, 不仅仅是保证这些人的合法权益, 也是遏制艾滋所必须做到的。
我们要认真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 在我们所有的宣传中都应增加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关爱及反歧视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在医务人员中, 进行反歧视的宣传和教育, 医务人员的歧视是最大的歧视, 因为发病后第一个接触的就是医生, 而医生也能够影响周围的人群。在政府官员中进行宣传, 是做好反歧视的重要环节。全市已经在人大的倡导下, 对艾滋病病人机会性感染给予了一定的经费补助, 在生活救助等方面还应出台相关方面的政策, 鼓励感染者接受随访、接受治疗, 鼓励有高危行为的人接受免费自愿咨询检测, 从而达到及时发现感染者的目的。要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理解他们的氛围, 使他们感受到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宽容、人们的友爱、家人的亲情。让关爱取代歧视, 让温暖驱走孤独, 让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权益, 更是一种尊严, 社会获得的将是文明和进步。
4.5 男男干预重中之重
最近, 国家借助于第五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的支持, 在全市进行全国的试点, 聘请中国航天北京信息控制所 (国家艾滋病战略规划制定权威机构) 的专家, 共同分析了哈尔滨市目前的艾滋病流行形势。结果显示, 如果继续按照现有的工作模式, 哈尔滨到2019年通过男男同性性行为感染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将占到感染者总数的80%以上, 将达到约万人。而且, 从2011年起男男性接触 (MSM) 人群的感染率将超过5%而进入中流行地区, 到2019年感染率将达到约30%。针对目前哈尔滨市MSM人群的实际情况, 我们应当把MSM人群疫情防控相关工作放在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首位, 广泛宣传, 提高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 采取网络干预、场所干预及家庭式干预等多种干预模式加大MSM人群的干预力度, 扩大干预及检测的覆盖面, 持续开展溯源调查, 进行减少多性伴及降低高危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融入更多学科的理性思考, 积极实践, 加强与不同层面的男男同性性接触者的交流, 有效的控制艾滋病在MSM人群中的蔓延。这项工作难度大、情况复杂, 任重而道远, 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
4.6 调查研究, 科学应对
艾滋病流行现状 篇5
艾滋病患者自知道被感染后就面临着严重的心 理负担和社会压力,心理上迫切需要来自社会各种 团体或组织的关怀和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包 括亲属、朋友、同事、同伴等社会人)、社会组织与社 会团体(包括家庭、单位、党团、工会、妇联等)所产生 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社会支持是患者应对 疾病和治疗过程中最有潜力的资源之一,无论哪种形 式的社会支持均有助于患者维持良好的心身状态[1]。通过对西安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进行关怀和 干预,了解其接受社会支持的现状并进行分析研究,能够为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和相关政府部门制 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根据西安市市区现有艾滋病患者的分布情况,通过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西安市进行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干预和调查。按照 2009年西安市艾滋病患者人数、城区分布以及愿意 接受治疗的比例来估算样本量,调查艾滋病患者共 83人次,其中有效参与并完成调查和评估的艾滋病 患者72人次。
1.2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研究对象的一 般资料,含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经济收入、职业、文 化程度、受感染方式等。②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 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共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 持(2、6、7题),主观支持(1、3、4、5题)和对支持的利用 度(8、9、10)3个维度,社会支持总分即10个条目之和,总分越高表明社会支持越好,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 得分常模为34.56分。该量表已在国内20多个项中应 用,量表设计基本合理,条目易于理解无歧义,具有 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研究方法
在社会支持干预活动完成后征得调查对象的同
意和配合,发放调查问卷,必要时对被调查对象进行 面对面的口头交流。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使 用统一导语,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 性分析、t检验等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分析
2.1艾滋病患者的基本情况
首次社会支持活动于2010年8月-9月份进行,干 预对象分别是江岸区和武昌区部分艾滋病患者,其 中江岸区21人(19人有效参与)、武昌区21人(18人有 效参与),共37人参加调查评估。第2次社会支持团 体干预活动于2010年11月份进行,干预对象中江岸区 24人(18人有效参与)、武昌区17人(17人有效参与),共35人有效参与调查评估。
两次接受社会支持的对象男性均多于女性,男性占总人数的有效百分比分别为: 78.8%和57.9%,这一方面反应了接受治疗的男性艾滋 病病人多于女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男性感染HIV病 毒的风险高于女性;从工作状况可以看出艾滋病患 者表示有工作的所占比例较低,缺失者可能为待业 或无工作状态。两次调查都显示艾滋病病人失业率 高;婚姻状况首次调查已婚有效百分比较高,占64%,再次团体干预艾滋病病人已婚有效百分比较低,占 47.8%,缺失数据较多的原因可能是同性恋者占有一 定的比例;从教育水平分析,艾滋病病人的受教育水平在高中/中专以上的均在70%以上,两次调查结果 无太大差异。
2.2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对艾滋病病人进行团体干预的同时,项目组针 对艾滋病病人的社会支持现状进行了调查,采用社 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活动对象进行调查。
调查数据在主观支持上显示最小得分为8-9分,最大得分为23-24分,在对支持的满意度方面不同个 体间差异比较大,可能与获得的社会支持不足和利 用方式不正确有关系。在客观支持上显示,艾滋病 患者个体差异显著,最小得分为1,最大为10左右,两 次调查标准差都很高,这说明艾滋病病人客观支持 差异较大,体现在与家人相处的关系差异大,在急难 情况下获得各种来源的经济帮助差异大,获得心理 支持的差异更大。在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方面,两 次调查都显示分数很低,说明大部分患者即使可以 获得支持,但有的时候因为对这种社会关怀不能够 理解却拒绝帮助。
两次调查结果比较:两次社会支持总分经f检验 结果为—0.0368,iM).9708,无显著性差异,可能是因 两次调查间隔较短(<3个月)’样本量有限,并且两次 人员不完全重合,暂未看出进行社会干预后的效果,社会支持干预效果还有待后
续活动和研究的结果来 求证。讨论和建议
目前西安市针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怀活动是政府 提供的“四免一关怀”,即以直接的物质关怀为主,但是有关社会组织给予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情感上 的支持和帮助还不够深入和广泛。虽然对艾滋病患 者开展了一定程度社会支持活动,但由于多数患者 的认识偏差而隐瞒自己的特殊身份,人们对艾滋病 知识的认识,对艾滋病患者的理解、心理支持、社会关怀不够,从而给政府和社会团体组织对艾滋病患 者进行干预与关怀活动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建议 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同时社会各团体加大宣传力 度与干预措施,尽早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完善的社会 支持网络。
3.1积极发展同伴教育,营造和谐的支持氛围 在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方面两次社会支持活动 的评估数据都显示极差较大,一方面说明西安市艾 滋病患者获得的主客观支持和患者对支持的满意度 存在很大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些患者获得 的社会干预没有持续性。因此应积极发展同伴教育,让患者分享自己与家人、亲戚、同事、朋友等关怀以 及获更多的帮助途径。在提供社会支持时,应以团 队干预的形式为主,增加干预的次数和时间,积极营 造有效的社会支持氛围。
3.2加强宣传教育,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本次调查评估显示的大多数患者对社会支持的 利用度不高的原因可能与宣传不到位有关系,应加 强对艾滋病患者关怀的宣传,消除这些患者内心的 恐惧和自我歧视感。全体公民要多学习、多了解有 关艾滋病的知识,关爱和帮助艾滋病病人免于疾病 痛苦、精神困扰和生活贫穷,这样才能同舟共济将艾 滋病对中国的危害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2]。各种社 会组织人员应当充分利用与病人密切接触的机会,结合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不断探索新的心理关怀理 论和方法,促进心理关怀和心理治疗的发展。
3.3 探索新型社会支持模式,创新支持性环境 两次调查结果都显示西安市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总分低于常模,说明艾滋病患者得到的社会支持 缺乏,原因可能为艾滋病的传染性、特殊感染方式及 不可治愈,使社会人群对艾滋病具有强烈的恐惧心 理,朋友、同事、亲戚甚至家人纷纷回避患者,造成严 重的社会歧视和孤立气个别艾滋病患者甚至被家庭 所遗弃。同时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而
拒绝接受支持 和帮助,从而不能充分利用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最 终造成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水平低下。因此,对艾 滋病病人的关怀在贯彻政府“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同 时,还要积极探索适应艾滋病患者的新型社会支持 模式,为患者创造一个支持性环境,使患者保持良好 的心态接受治疗。
3.4 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
艾滋病流行现状 篇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35-01
我院于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共收治82名艾滋病患者,病人入院后产生多种心理问题,通过临床观察患者心理性格特征大致分为六个类型。为了减轻患者思想压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采取了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效果良好,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分析
1.1自我封闭型此类患者数量较多,以性行为感染为多(尤其是同性恋者)。在就诊过程中戒备心较强,不愿与人(包括医务人员)多交流,害怕碰见被熟人认出。他们取药后会立即将药片倒换至自带的空药瓶中,扔掉原包装,以防被人看到所服药品的名称猜测其患了什么病。在集中检测CD4时,因为人群集中,他们可能表现的尤其紧张,有的会要求在大批患者和感染者离开后再来诊室。考虑到患者的心理状况,我们一般也会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
1.2懵懂型此类患者一般年纪较小,多为未婚,生活阅历较少,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对疾病认识多有不足。他们对自己患艾滋病的事实相对来讲心理压力较小,不至于长时间沉浸在悲观绝望的情绪中。但由于未能认识到患病后配合检查和治疗的重要性,这类患者在服药和检查的依从性方面通常做的不好。有时会发生将抗病毒药物服错或中断的现象,有的甚至会在开始抗病毒治疗之后自行停药、也不来检查、甚至失踪。
1.3自暴自弃型此类患者主要是一些静脉吸毒感染的患者,也包括一部分其他方式感染的患者。他们破罐子破摔,不再珍惜自己的生命,有的不配合检查治疗,有的擅自断药或停药,极个别吸毒患者甚至会对工作人员态度蛮横,提出无理要求。
1.4悲观消极型此类患者心理压力非常大,认为自己已无药可医,没有治疗价值,活着只是在混日子、等死。其中有的患者一直隐瞒家人自己患病的事实,害怕被家人知道,独自承受着疾病本身以及疾病相关问题所带来的所有压力。极个别患者消沉颓废如行尸走肉,有的甚至会有轻生念头。
1.5内疚自责型此类患者多为性行为感染(同性或异性),他们内心自认为道德品质低劣,觉得自己患病是一种惩罚和报应。对自己曾有过的不检点行为感到内疚、自责,自我否定,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来。大多有较正常的道德观,对疾病的认知度一般也比较高,依从性较好,大多能较好的配合检查和治疗。
1.6阳光型此类患者对疾病认知度高,会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和医学上的最新进展,能很好地配合检查治疗,自觉遵从养生之道,锻炼身体,科学饮食,以较积极的心态与疾病抗争。有的患者甚至参与到艾滋病公益事业中,在自助的同时也积极帮助病友。2采取方法
2.1自我封闭型一般只谈治疗和护理方面的具体问题,尽量不涉及患者的私人信息(如工作、婚姻、家庭住址等),多解答,少询问。针对其害怕被人知道自己患病的特殊心理,我会在适当的时机指导患者如何更好的瞒过其他人。比如,可以告诉别人自己是乙肝患者,需要每天服用抗病毒药物,并以此为理由顺理成章的将自己的洗漱用品、内衣等与他人分开放置和洗涤。我觉得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帮助患者减轻忧虑,缓解他们的心理负担。
2.2懵懂型对此类患者我们应该尽可能更早更多的向其宣传疾病知识,强调配合检查和治疗的重要性,并耐心指导患者如何避免将疾病传染给其他人。如果患者有家属了解其患病事实,我们可争取与家属保持联络,让家属督促患者用药和检查。
2.3自暴自弃型对此类患者,除了向其讲道理,劝告其按医嘱按时服药和检查之外,还应在沟通交流中保持警惕,态度要平和,沉着冷静。对其合理要求尽量协助解决,对提出不合理要求,甚至蠻横无理、对工作人员进行语言威胁者,务必要冷静对待,不激怒他们,避免正面冲突。如有危险要马上向相关领导及保卫科等部门及时报告,以防人员受伤或财产受损。
2.4悲观消极型对这样的患者,在与其沟通交流时应强调,随着医学的发展,现在艾滋病的性质已由最初的致死性疾病转变为可控性的慢性疾病,患病后虽然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寿命,但毕竟比患上癌症等要好得多。就如同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正确的药物治疗,配合定期检查,还要有科学的生活方式,如充足的休息、均衡的营养、适度的锻炼和积极平和的心态。这样大多数患者的寿命都会长于他们自己最初的心理预期。同时在与此类患者的交谈中可以提醒其在家庭中的存在价值,让患者知道自己的存活对其父母、子女、配偶的重要意义,以唤起亲情,激发患者的求生欲望。
2.5内疚自责型在与此类患者接触的过程中要注意人格平等,不随便询问其感染途径。不歧视,不取笑,不揭其疮疤,不做道德评价,让患者保持应有的人格尊严。同时还应使其了解疾病的转归治疗效果与患者情绪心理状态的密切关系,鼓励其放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
2.6阳光型特别谨与此类患者交流时,我们可以对他们对待疾病的态度多加赞扬,肯定其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他们把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保持下去。3结果
通过以上心理护理措施的落实,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教育和支持,对疾病的好转、延缓疾病进程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产生了较好的效果。85%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95%的患者积极地配合各种治疗,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生存质量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疾病的康复。4体会与讨论
艾滋病流行现状 篇7
1 材料与方法
六枝特区2002年至2007年HIV/AIDS常规、哨点监测和专项调查等资料, 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群艾滋病毒感染概况
2002年至2007年止, 共发现艾滋病毒携带者及患者79例。艾滋病毒感染者分布相对分散, 涉及六枝特区十一个乡镇, 其中以平寨镇30例、新窑乡8例、木岗镇7例等发病人数居多, 目前还有毛口、酒志等八个乡镇尚未发现病例。传播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 51例, 占65%;性传播7例, 占9%;传播途径不详21例 (多数为性传播) , 占26%;母婴传播目前尚未发现。在这79例感染者中, 男67例, 占84%;女12例, 占16%;20~40岁67例, 占84%;40岁以上的12例, 占16%;已经死亡8例, 均为因病医治无效死亡。在治疗5例中男3例, 占60%;女2例, 占40%;以男性为主。
2.2 艾滋病病毒感染特点
(1) 发现地统计:79例艾滋病感染者中, 劳教、戒毒所哨点35例, 娱乐场所1例, VCT检测发现4例, 血站发现2例, 医院术前发现1例, 配偶家属1例, 其它2例, 外地发现33例。 (2) 目前传播途径以吸毒为主:六枝特区和全省情况一样, 吸毒仍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六枝特区自2002年至2007年开始在劳教、戒毒所开展吸毒人群监测, 情况及分析见表1。HIV阳性吸毒者年龄集中在20~40岁之间, 说明HIV感染以青壮年为主, 这对社会的危害非常大, 今后应加强对青少年在毒品及艾滋病方面的宣传教育[1], 从而有效地控制HIV在青年中的传播。 (3) 性传播是引起大范围人群感染的因素:2005年对暗娼中开展HIV流行病学调查, 共调查112例暗娼, 发现HIV抗体阳性1例。2006年调查98例未发现阳性感觉者。但由于监测工作的范围有限, 艾滋病是否已在六枝特区性乱人群中传播还未能确定。有2例是血站在无偿献血的人群中检测出来的, 其传播途径很有可能就是通过性传播。六枝特区艾滋病毒携带者中, 性接触传播7例, 不详21例, 这21例传播途径不详的携带者也极有可能为性传播。这提示艾滋病毒已经在六枝特区普通人群中传播, 如不加强对娱乐服务场所HIV的监测, 以及血液、血液制品的监测, 艾滋病毒很有可能感染无辜人群。根据世界上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可知, 艾滋病的流行规律为:同性恋→静脉吸毒者→妓女→嫖客→家庭妇女→儿童, 由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发展。其中, 由于静脉吸毒者本身行为的特殊性, 其必然有嫖娼史, 静脉吸毒者将艾滋病毒传播给妓女再传给嫖客后, 其发展趋势非常迅猛, 危害也将扩大到整个人群。所以性接触传播将是未来HIV传播的主要途径, 如果目前不对暗娼进行有效地监控, 艾滋病的传播将势不可挡。 (4) 医院感染问题值得关注:在监测到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中有1例是在医院术前手术检测过程中发现, 而一旦发生医院对艾滋病的监测不力或医生责任心不强、相关知识匮乏, 也会扩大艾滋病毒的传播范围, 加快其传播速度, 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国内其他省份已经发生因手术输血感染艾滋病毒而引发法律纠纷的案例, 广东省也发生了医院外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感染HIV的医疗事故。
3 防控策略探讨
为了更加全面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结合六枝特区的实际情况, 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领导, 实施综合治理。各部门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发的《艾滋病防治条例》及《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2006年至2010年) 》、《六枝特区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2006年至2010年) 》的各项措施[2], 各施其职, 密切配合, 实施六枝特区艾滋病综合治理。 (2) 加强监测力度, 扩大监测范围。加强对中心血库、血站的血液艾滋病监测及医疗单位血制品监测, 杜绝医疗感染艾滋病事故发生。同时, 对发生HIV感染/艾滋病行为的高危人群应进行血清流行病学和行为监测。全面推行针具交换工作, 杜绝共用注射器发生的血液传播, 全面推行进美沙酮门诊工作, 提高入组人数。 (3) 加强宣传教育, 改变人群中危险行为, 控制艾滋病病毒经性接触和经吸毒途径传播;规范性病防治管理;落实性病监测和防治的各项措施;严格控制艾滋病病毒经血液、血液制品及医源性传播;营造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减少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影响。 (4) 根据六枝特区的实际情况, 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坚
实事求是、标本兼治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在控制上以预防为主, 预防上以宣传教育为主, 实施上以经常性工作为主, 在研究上以应用研究为主。 (5) 充分发挥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区在防治艾滋病工作中的作用。鼓励和支持有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开展艾滋病病人的家庭护理和心理咨询服务以及针对有高危行为人群的预防宣传教育活动尽可能为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帮助, 在减少对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亲属、家庭成员的社会歧视方面发挥特殊作用。 (6) 保证艾滋病防治经费。当前六枝特区的艾滋病防治需成立独立的科室、固定专业人员从事该项工作。加强公众宣传力度、扩大监测范围和发病病人的医治。
参考文献
[1]陆焯平, 朱作金.流动人口AIDS知识与态度现状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4, 10 (2) :99~101.
我国农村艾滋病的流行概况 篇8
1 AIDS在世界与我国的流行情况
1.1 全球贫困与农村地区的AIDS防治形势
自1981年首例AIDS患者在美国的男性同性恋人群中被发现以来, 该病已形成了全球规模的流行。尽管近10年来全世界的共同防治努力很有成效, 但AIDS已从城镇蔓延到农村, 由于贫穷、文盲、妇女地位低下、人员流动频繁、缺乏防治AIDS的基本知识以及无法得到与防治有关的医疗服务等因素的影响, 农村地区的AIDS在迅速蔓延[1]。在印度, 有73%的HIV感染者生活在农村, 在全球不少地区, AIDS在农村地区的传播速度明显高于城镇[2]。因此, 全球贫困与农村地区的AIDS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1.2 AIDS在我国的流行
1985年我国大陆发现首例外籍人员AIDS患者后, HIV感染与死亡病例陆续出现, 其流行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985—1988年为输入散发期, 以病例高度分散为特征, HIV/AIDS病例多为境外输入性, 主要分布在大城市;1989—1994年为局部流行期, 主要通过共用末消毒注射器静脉吸毒传播为特点, 以1989年首次在云南瑞丽市注射吸毒人群中报告的146例HIV聚集性感染为标志;1995年至今为广泛流行期, 特征是:静脉吸毒人群中的HIV流行在新疆、广西、四川等更多的地区出现, 中东部数省非法不安全采血人群中发生HIV感染播散, 部分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的性乱人群中HIV感染率越来越高, 母婴传播开始出现[3]。截至2012年10月底, 我国大陆地区已累计报告HIV感染者/AIDS患者 (HIV/AIDS) 492 191例, 存活383 285例[4], 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均已发现HIV感染者。在总体上, 全国报告的HIV感染者人数迅速上升, HIV感染流行地区明显扩大, 疫情主要发生在广大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但是关于全国农村AIDS的流行情况, 目前并无详细公开的数据。目前认为AIDS在我国的流行仍然处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中高流行并存的态势, 同时逐步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5]。
2 我国农村AIDS的流行形势
2.1 总体流行形势及主要特征
2.1.1 我国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HIV/AIDS流行严重
据原卫生部公开的数据, 至2011年底, 估计我国存活的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 (Persons living with HIV, PLHIV) 有78万人, 2005年公布的数据称, 目前中国80%的HIV感染者在农村[6], 主要是有采供血和注射吸毒史的人群。据此估计, 有62.4万PLHIV在农村地区, 因此, 农村地区的AIDS防治工作无疑是全国AIDS防治工作的重点。
2.1.2 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方式威胁我国农村脆弱人群
除了既往有偿采供血、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外, 估计在全部PLHIV中, 经异性传播的占46.5%, 经同性传播的占17.4%[7]。这说明性传播已成为HIV主要的传播方式, 这将会通过以农民工为主力的城乡流动人口作为传播桥梁之一, 严重威胁我国农村亿万家庭和以妇女、儿童为主体的农村脆弱人群。
2.1.3 我国既往有偿采供血HIV感染者主要是农村人群
既往有偿采供血、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感染HIV基本都是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 估计感染人数约为6.9万人, 其中河南、湖北、安徽、河北、山西5省占全国该人群HIV/AIDS人数的80.4%[7], 即约有5.5万人, 这部分人主要是农村人群。
2.1.4 全国绝大多数县域农村地区已经被AIDS波及
截止2010年12月, 全国有92.0%的县已报告了AIDS疫情, 其中有69个县累计报告HIV/AIDS人数超过1 000例[8], 说明全国广大农村地区已经被AIDS波及。
2.1.5 以农民工为主力的城乡流动人口是农村AIDS传播的桥梁之一
农民是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来源, 目前, 我国的HIV感染者以农村人口为主, HIV感染者中农村流动人口占70.91%[9], 通过以农民工为主力的城乡流动人口为传播桥梁, 会造成HIV由吸毒、既往有偿采供血、暗娼和嫖客及男男同性恋等AIDS高危人群向农村普通人群的传播流行。
2.1.6 农村地区是我国当前AIDS防治工作的薄弱环节
目前, 我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80%, 农村人群对AIDS的认识还很不足。据调查, 2001—2011年我国农民对AIDS的知晓率处于24.4%~72.2%的较低水平[10]。而目前我国农村AIDS疫情监测、行为干预、健康促进与宣传教育等防治措施覆盖面和力度仍不够。因此, 广大农村地区无疑是我国当前AIDS预防与控制工作的薄弱环节。
2.2 全国主要地区农村AIDS的流行现状
2.2.1 造成HIV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
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不安全性行为、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是我国HIV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 并存的易患因素有贫困、缺乏知识导致错误观念、人口流动、社会歧视[5]。这些危险因素在我国农村AIDS流行区中都普遍存在, 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更多地出现在云南、新疆、广西等毒品危害严重的边境地区的村民中。
2.2.2 地区分布
我国AIDS流行地区分布极不均衡, 仍表现为明显聚集性分布。根据各省目前公布的官方数据, 目前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的广西、云南、新疆、广东、四川等省区, 全国AIDS流行最严重的前5个省区中, 有4个位于西部地区并且农民占的比重很大, 各地的调查和监测结果均显示, HIV/AIDS患者主要是农村人群。如陕西省的监测显示, 感染者以农民为主, 占68%;云南1990年发现的HIV感染者中, 农民的比重达到了93.8%, 以后虽逐渐下降, 但2001年的监测报告依旧显示农民占40%[11]。至2010年10月底, 云南全省累计报告HIV感染者67 869例, AIDS患者25 698例, 报告死亡14 340例, 按62.2%为农民估算[12], 有58 198例PLHIV是农村人群, 这个变化提示, 云南的HIV感染已由农村向城市蔓延。2009—2011年广西新报告HIV/AIDS患者36 669例, 全省14个市112个县 (市、区) 均有新报告病例, 其中农民占65.7%, 即有24 095例为农村人群[13]。新疆1995年报告首例HIV感染者, 至2011年底, 累计报告HIV/AIDS患者36 159例, 其中农民占16.7%, 居第2位[14]。四川省2005年报告的2 430例病例中, 560例为农民, 占23.1%[15]。甘肃省截至2011年10月31日, 累计报告HIV/AIDS患者1 068例, 其中农民占26.9%。贵州省截止2012年9月, 累计报告HIV/AIDS14 658例, 其中农民及农民工占25.6%。东部沿海地区:目前还属于AIDS低流行区, HIV/AIDS也主要是农村人群。山东省2010年共报告HIV/AIDS 725例, 农民260例, 占35.86%;虽然受AIDS影响人群增多, 农民由2006年的45.0%减少到35.86%, 但比例仍超过1/3[16]。长三角地区目前是我国流动人口集聚度很高的地方, 江苏省1986—1999年感染者中52%为外省流动人员, 感染者中农民比例最大 (江苏籍感染者中农民占36%) , 2011年报告HIV/AIDS共1 821例, 工人和农民共占39.43%[17]。1985—2009年浙江省共报告HIV/AIDS 5 119例, 其中农民839例、民工803例, 分别占16.4%、15.7%[18]。中部地区:湖北省1988—2002年共发现739例HIV/AIDS, 农民占68.47%[19]。湖南省截止2013年7月31日, 累计报告HIV/AIDS 18 430例, 其中农民占43.32%。华南地区:广东省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是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最多的省份, 达3 000多万人, 2008、2009和2012年1—10月报告的HIV/AIDS患者数分别为5 557例, 6 273例和5 172例;传播途径已从经注射吸毒为主发展为经异性性传播为主, 感染者中的流动人口病例占了近50%。累计报告现住址在广东省的感染者中, 有42.6%为以农民工为主的流动人群, 广东累计报告的HIV/AIDS病例中, 外省籍所占比例从2009年的34.0%增加到2012年10月份的46.0%, 长江三角地区也正在出现类似情况, 因此, 流动人口造成的AIDS在我国城乡大范围扩散的压力在增大。海南省1991—2001年共发现48例HIV/AIDS, 其中以农民最多, 占27.1%[20]。台湾及港澳台地区则属于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 农民人口只占少部分, 对我国农村AIDS流行形势影响不大。东北及华北地区:内蒙古1996—2010年累计报告HIV/AIDS 835例, 死亡94例, 农民占18.8%[21]。目前, 东北、除山西外的华北、西部的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省仍属于AIDS低流行区, 但这些省份农村地区的AIDS防治工作宜早做准备, 做好应对工作。福建、江西等省仍属低流行区, 农村AIDS疫情没有公开数据。
2.2.3 既往有偿采供血者中AIDS的流行是中国农村AIDS流行的一个重要特点
1995年在我国中北部的河南、安徽、山西等省的农村地区逐渐发现了因有偿供血或输血而感染HIV的病例, 其中河南因此成为我国AIDS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我国中部数省的某些地区有偿献血员的HIV感染率为9.1%~17.0%[22], 这些有偿献血员主要是农村人群。1995—2009年, 河南省累计报告HIV/AIDS患者46 187例, 其中既往有偿采供血感染者30 602例, 占66.26%, 主要集中在既往不安全采供血 (浆) 严重的地区, 即以驻马店市为中心的豫东、豫南地区6个省辖市的48个县区的农村人群[23];2006年安徽省累计报告HIV感染者4 069例, 主要分布在皖北农村地区, 占全省感染者总数的80%以上;至2012年累计报告HIV/AIDS患者8 352例。山西省截止2013年9月, 累计报告HIV/AIDS共5 490例, 全省119个县 (区) 中有117个县 (区) 存在HIV/AIDS患者, 2008年以前主要以上世纪90年代非法的采供血造成的血液传播为主, 占42.6%;经非法采供血传播得到有效控制后, 到2013年底, 性传播比例达91.1%, 既往采供血 (浆) 传播降至1.20%。
2.3 流动人口加速了城乡AIDS的传播
2010年, 我国流动人口总数为26 093.8万人,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9.6%[24], 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 省际内流动人口中有54%来自农村, 跨省流动人口则有近82%来自农村。主体是农村20~29岁的中青年劳动力, 为7 236.3万人, 占流动人口总数的27.7%。该人群受教育程度较低, 初中以下教育程度人口占59.3%。流动人口AIDS流行有以下特点[25]:HIV/AIDS检出率高, 是AIDS传播的高危人群, 存在着使HIV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危险。如2010年广东省流动人口AIDS知识知晓率仅为55.5%[26];高危行为多, 相对于非流动人口来说具有更大的传播和感染HIV的危险。有调查表明, 流动人口中在1个月内有多个性伴侣的占7.2%, 9.9%的人有商业性伴侣, 只有18%的人经常或总是使用安全套。多数流动人口正处于性活跃期, 因长年在外工作, 家庭及道德规范的约束力较弱, 易发生商业性行为、多性伴及静脉吸毒等感染和传播HIV的高危行为;该人群HIV自愿检测率低, 一些人患病后, 常不及时就诊或没有条件就诊, 不了解自己的HIV感染状况, 易导致疫情扩散, 对周围人群构成威胁;另外, 某些AIDS疫情较重的国家和地区的妇女远嫁至华东、华北某些农村地区, 还有一些暗娼流动频繁以及返乡或异地组建家庭, 这两类人群HIV感染率为2%以上, 因而具有较大的家庭内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的危险[5]。因此, 大量人口的频繁流动既加速了城乡AIDS的传播速度, 也给AIDS防治措施的落实带来许多实际困难。
3 影响我国农村地区AIDS流行的主要因素
3.1 农村地区卫生服务体系难以满足AIDS防治工作的需要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仍相对落后, 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不平衡, 很多地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不完善, 缺乏受过良好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27]。农村人群对AIDS防治知识的了解有限。河北省的调查表明[28], 农村人群对AIDS的严重危害性、流行情况等均不太了解, 大部分人缺乏自我防护意识, 从不同方面反映出农村人群接受AIDS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机会较缺乏, 卫生资源的相对匮乏难以满足在广大农村进行AIDS宣传教育和对重点人群实施行为干预的需要。
3.2 农村人群普遍缺乏AIDS预防控制知识
农村人群对AIDS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低于城市人群。王英等调查表明[29], 高达50%的农村人群不知道AIDS的3种传播途径, 缺乏最基本的防范意识;70%的人不知道AIDS的非传播途径, 从而在人群中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成为人们远离、歧视HIV/AIDS的原因之一。目前, 我国农村文盲人口高达6 000多万, 农村人群整体文化知识水平较低, 成为AIDS防治知识普及的障碍。2001年国家计生委预防AIDS宣传教育项目基线调查发现[30], 我国农村居民对AIDS知识知晓率很低, 对AIDS蔓延的危机感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3.3 我国农村人群对HIV/AIDS患者的歧视严重
由于农村人群的整体文化知识水平较低, 对AIDS知识的知晓率较低, 易造成对HIV/AIDS患者的歧视与羞辱。如:父母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与HIV感染者小孩玩耍, 学校里老师歧视HIV感染者的孩子, 乡村医生不愿给HIV感染者治病等[31], 给AIDS防治工作的开展造成了较大的阻力。
3.4 大量城乡流动人口的流动加速AIDS在农村地区的流行
以农民工为主力的城乡流动人口是HIV/AIDS由高危人群传入一般人群的桥梁人群之一, 他们大部分人平时在外务工, 农忙时则回到农村, 有可能将HIV从城市带回农村, 从而造成AIDS在广大农村地区的迅速广泛流行。目前, 我国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 而70%的HIV感染者分布在农村。一方面, 农村人群自我保护意识、经济水平与医疗保健条件较差, 容易通过吸毒、人口流动、有偿供血等途径感染HIV。另一方面, 大量处于性活跃期的青壮年劳动力由农村流入城市务工, 易发生无保护的商业性行为、卖血和吸毒等高危行为, 从而容易感染HIV并可能传播给其家人, AIDS防治知识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接受医疗服务少以及缺乏心理疏导等因素更增加了感染HIV的危险性。因此, 加强对农村人群进行AIDS健康教育, 提高他们对AIDS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 对预防和控制AIDS流行有重要意义[32]。
摘要:收集目前文献上公开的数据, 对我国农村艾滋病流行情况进行综述, 系统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地区艾滋病流行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以期能使全社会更重视农村艾滋病的预防工作, 为有效控制艾滋病在中国农村的流行探索科学实用的策略和措施。
我国艾滋病流行情况及其防治措施 篇9
1 艾滋病流行情况
1.1 流行趋势
近20年来,艾滋病疫情一直呈增长态势。据专家估计,每年新发性病病人约2万人,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性病发病率呈高流行趋势,防治形势严峻;性病作为艾滋病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自1984年在云南省死灰复燃以来,发病亦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疫情漏报率估算,其实际患性病人数是报告病例数的5~10倍。2003年,专家估计中国当时有84万存活的HIV感染者和病人。2005年评估显示,中国现有HIV感染者和病人约65万,其中艾滋病病人约7.5万。2005年新发生的HIV感染者约7万人,因艾滋病死亡约2.5万。尽管2005年评估的存活HIV感染者和病人数低于2003年的估计数,发病和死亡依然严重,存在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危险,不能有丝毫的松懈[5]。
1.2 人群分布
《2005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指出,艾滋病疫情仍呈上升趋势[5]。吸毒人群是我国感染HIV的主要人群之一,吸毒者的不安全性行为可促使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6]。高流行地区孕产妇中的HIV感染率从1997年的0上升至2004年的0.26%。2004年度报告的47 615例HIV感染者中,男性占63%,可能与男性的行为习惯有关,此外,女性感染者的比例较往年有所上升。从年龄分布上看,青壮年仍为受艾滋病影响的主要人群,以20~29岁年龄组感染人数最多,占50%左右,其次为30~39岁年龄组(约30%)和40~49岁年龄组(约10%),年龄<15岁儿童所占比例2004年比2000年明显增加[7]。由于生活条件的特殊性,外来务工人员成为HIV传播的高危人群[8],他们有较多的危险性行为,而使用安全套的人数也不多[9],另有迹象表明,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10]。HIV向一般人群传播途径包括性乱、生殖道感染、医源性感染以及其他途径,而中国现在的防治工作中并没有能全部覆盖到这些途径,也没意识到性传播最终将成为主要传播途径,这也许能解释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原因。
1.3 地区分布特点
艾滋病疫情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衡,2000年报告HIV感染者最多的4个省份(云南、新疆、广西和广东)多位于我国的西南、西北部一带,经静脉注射毒品感染HIV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而海南、福建等南部及东南沿海省份,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河南、山西、安徽等中部地区,感染者主要为有偿采供血人员及流动人口,感染途径多不详。显示了艾滋病疫情在地区上也呈现聚集性特点。另外,一些历年处于低流行水平的省份,如江西、陕西、甘肃和山东等地报告HIV感染者病例数明显上升[11]。我国西南、西北部地区HIV感染者主要为吸毒人群,中部地区是以流动人口或有偿供血员等为主,而东南部沿海地区或大城市主要以性病病人、暗娼等为主[12]。
1.4 职业分布
李慧英[7]的《我国艾滋病政策法规的社会性别分析报告》中显示,我国艾滋病职业分布:商人、退休干部、村干部、公务员、医生、外资企业员工、乡镇企业干部、推销员、司机等9个人群相加,占80.6%;流动农民工和企业杂工为 25%。近年来,干部及国家公职人员性病的患病人数增长最快,平均增长幅度为290.71%[13]。
2 防治措施
2.1 艾滋病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把有关预防知识交给群众,预防为主,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是目前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最有效方法之一。健康教育应立足于全方位,加强综合宣传教育[14],充分利用媒体宣传艾滋病预防知识。对大量流动人口流出的地区,从小学开始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健康教育,将会对流动人口及其家属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做用[15]。
2.2 减少毒品的非法供应与需求
我国政府对吸毒问题高度重视,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吸毒问题仍有蔓延趋势。应总结经验和教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减少毒品非法供应、需求和危害3方面开展综合防治工作。对于减少毒品的非法供应,应采取严格有效的措施,一是禁止毒品在我国境内的非法种植和生产;二是严厉打击毒品的贩卖。对于减少毒品的需求,应通过大众宣传和预防教育活动使公众对毒品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拒绝吸毒;对吸毒者采取戒毒治疗措施,减少对毒品的需求。除此之外,应从实际出发,积极转变观念,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实践经验,降低吸毒的危害,减少HIV的传播。此外,对静脉吸毒者提供清洁注射器/美沙酮替代维持,是预防艾滋病的最有效手段,此举在学术界已形成共识。
2.3 使用安全套
许多研究表明安全套对易感者的确有保护作用。在各种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中,促进使用安全套也是主要目的和内容。通过广告、社区健康教育项目等渠道开展促进使用安全套项目,可明显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降低经性传播的危险性。
2.4 加强性病管理,控制艾滋病流行
当前,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趋势日益严重,经性途径的传播呈不断上升趋势[16]。加强性病的管理对控制艾滋病的流行至关重要。暗娼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呈上升的趋势并向一般人群播散,调查显示,女性性服务者的年龄普遍较低,甚至还有部分未成年人;大部分女性性服务者为非本地人口,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17]。提醒政府、公安部门和卫生部门应负责做好妓女、嫖客的性病查治工作,打击贩毒、吸毒,对抓获的妓女、嫖客、吸毒人员进行强制检查、治疗。
2.5 加强采供血及用血单位监督管理,确保血制品的安全
在我国中部地区,感染者主要为有偿采供血人员及流动人口,感染途径多不详。因此,严格加强采供血机构及用血单位的监督管理,确保血制品安全显的尤为重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及供血单位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严禁一切采供血环节上的违法违规操作,加强血站组织制度、技术设备建设,加强消毒质量管理,实验室操作规范管理,对献血员要严格实行健康管理和检测制度。防疫部门每年必须对血液制品实行科学抽查筛检制度。依法对血液制品实施预防性监督监测,未经监测合格不能提供临床使用,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活动,切实杜绝艾滋病、性病等严重传染病通过输血环节危害健康人群。
艾滋病流行现状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某部2013年入伍的新兵508人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508份问卷, 有效回收答卷481份, 有效率为95.7%。
1.2 方法
在参考国内外各级文献的基础上, 自行设计调查表, 内容包括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高危人群、对待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和个人行为态度方面共18道是非题。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 统一指导语, 现场答卷, 当场收回。总体知晓率的判定:18个艾滋病相关知识问题中正确回答14个及以上为知晓。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结果进行统计学描述与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调查481名新兵, 年龄16~24岁。其中男性433名, 占90.02%;女性48名, 占9.98%。按受教育程度分成5组, 本科学历34名, 占7.07%;大专学历106名, 占22.04%;中专学历117名, 占24.32%;高中学历192名, 占39.92%;初中学历32名, 占6.65%。
2.2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见表1。在481名新兵中, 艾滋病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为86.07% (414/481) 。其中, 男兵的知晓率为86.39% (374/433) , 女兵的知晓率为83.33% (40/48) 。由表1可见, 99.79%的新兵知道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性生活及母婴传播;99.17%的新兵知道共用未经消毒的针头和注射器也可传播艾滋病;98.96%的新兵认为吸毒、同性恋、卖淫嫖娼者比其他人易感染艾滋病。但蚊虫叮咬不能感染艾滋病这一项的知晓率最低, 仅有28.58%的新兵答对;其次是感染HIV后不会很快出现症状的知晓率为55.51%;57.17%的新兵认为不会远离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
注: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3 不同文化程度对新兵艾滋病态度的影响
见表2。知晓率最低的知识点第6题认为蚊虫叮咬不能传播艾滋病的正确率最高的是大专学历, 最低的是初中学历,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711, P<0.05) 。对于第14题是否远离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正确率最高的是本科学历, 与大专、中专、高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460, v=3, P<0.01) 。第15题感染HIV后不会很快出现症状的正确率大专最高, 与其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6.396, P<0.01) 。总体知晓率与文化程度关系不明显,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5.897, υ=4, P>0.05) 。见表3。
注:每题内容与表1的知识点相同。
3 讨论
目前, 在全球HIV的感染、发病呈逐年递增, 且又无可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和有效疫苗的严峻形势下, 加强健康教育, 普及预防艾滋病传播知识, 是防御艾滋病蔓延的最好方法。新兵不仅是部队的新生力量, 也是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部队基础教育的对象。探讨他们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以及对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态度的情况, 有利于今后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开展部队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 该部新兵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和态度上总体较好, 对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 但对一般日常生活接触是否传播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上存在模糊的认识和不足, 知晓率偏低, 如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只有20.58%, 远低于其他相关报道[3,4]。在调查中发现, 部分新兵对艾滋病患者或HIV感染者存在恐惧心理, 愿意与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交往的所占比例只有57.17%。在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上, 不同学历新兵间有差异, 总体来看学历越高, 知晓率越高, 受文化程度的影响较大, 国内也有类似研究结果的报道[5]。
以上这些说明新兵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掌握准确, 对于非传播途径的认识存在误区, 如果不及时予以引导, 易造成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对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态度。值得一提的是, 绝大多数新兵认识到预防艾滋病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事也与个人相关;艾滋病不但危害家庭, 对社会也是一个严重问题;超过91%以上的新兵渴望多了解有关艾滋病的知识。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新兵对艾滋病知识教育的渴求, 提示我们今后要加强对新兵艾滋病教育的深度和力度, 开展综合性的艾滋病防治教育、性教育和反歧视教育, 充分利用网络、课堂、板报等多种媒介, 使广大新兵不断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自身防护能力, 确保军队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介绍中国艾滋病疫情现状[J].首都公共卫生, 2010, 4 (1) :1.
[2]赵二江, 崔丹, 梁淑英, 等.艾滋病的流行现状与预防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7) :1597-1599.
[3]冯冰, 陈居浩, 曹春霞, 等.武警某部战士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与需求分析[J].武警医学, 2011, 22 (12) :1064-1066.
[4]何弘, 钱奎国, 刘献朝.某高原边防官兵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状况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1, 29 (4) :279-280.
艾滋病流行现状 篇11
【关键词】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建设;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553-01
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建设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务院[2010}48号文件中“五扩大、六加强”[3]的主要内容之一。2011年1-12月对全市开展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现状进行调查,其目的是了解昭通市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建设情况,推动全市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规范有序地开展工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昭通市13家通过省卫生厅验收的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和187家通过市卫生局验收批准的艾滋病检测点(市级医疗机构3家、县级医疗机构3家及乡镇卫生院143家)。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查看相结合的方法。发放问卷份,收回200份,内容包括实验室基本设置、人员情况、仪器设备、检测方法、所用试剂、检测情况、质量控制、生物安全等方面。
2 结果
2.1 实验室分布情况 截止2011年12月,昭通市共建有一家艾滋病确证实验室(市疾控);13家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分别分布于疾控系统11家,医疗机构1家,采供血机构1家;有187家市、县、乡医疗机构艾滋病快速检测点。目前全市已形成确证实验室-筛查实验室-检测点的网络检测体系。
2.2 检测人员情况 13家筛查实验室共有检验人员46人,职称以中级为主,占56.52.1%(26/46),其次为初级和高级,分别为36.95%(17/46)和6.52%(3/46),均从事血清学检测工作2年以上,100%接受过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持有上岗证, 100%%实验室人员满足3人[1]。187家快速检测点(市、县、乡医疗机构)100%有2人以上接受过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持有上岗证,市级3家、县级31家均有2人以上专职检验人员;但143个乡镇卫生院中没有检测人员(妇产科医生兼职)占71.3%(102/143),有检测人员占29.7%(41/143)
2.3 实验室建筑及仪器设备 筛查实验室均有独立的实验室,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仪器设备包括酶标仪、洗板机、普通冰箱、水浴箱(恒温箱)、离心机、加样器、污物处理品消毒设备、实验室恒温设备,安全防护用品和生物安全柜,符合管理办法要求[1]。市、县级艾滋病检测点均有检测台、普通冰箱、离心机、加样器、安全防护用品,实验室恒温设备3污物处理设备符合管理办法要求[1]
2.4所用试剂 13家筛查实验室主要用ELISA(丽珠、万泰、科华),快速(雅培、SD)。187家医疗机构主要用快速(科华、英科新创、雅培、艾康等)符合《全国艾滋病检测管理办法》要求。
2.5检测对象 13家筛查实验室中11家疾控中心主要是VCT、监管场所、娱乐场所、哨点监测、新兵体检和专题调查等;34家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主要针对手术、输血前、孕产妇筛查、性病门诊、婚检及其他就诊者;采供血机构主要针对无偿献血人员;143家乡镇卫生院主要是孕产妇筛查和新婚登记免费检测为主。
2.6质量控制及年度考核 在13家HIV-抗体筛查实验室中100%实验室设立了内部对照和外部对照,并建立了质控图,开展了较好的质量控制。2011年12月在市确证实验室组织的考核中,所有实验室对下发的HIV-抗体盲样检测的正确性达到了100%,其中优秀实验室8家,良好实验室4家,合格实验室1家。187家医疗机构的检测点100%参加一次质控考核,100%合格。
2.7 生物安全 13家筛查实验室均建立了生物安全制度,检验人员每年接受生物安全培训,均使用生物安全柜,并建立了工作人员年度健康体检档案(HBV,抗HIV检测),废弃物处理经高压或化学消毒后再进行焚烧,实验室工作人员未发生HIV职业暴露。从现场查看,个别检验人员生物安全意识淡薄,尤其是医疗机构,2家实验室均没有高压灭菌器,在操作過程中不穿防护服,个别实验室存放废弃物未使用医用垃圾袋。187家检测点中34家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有部分实验室制度,但不健全;143家卫生院均没有制度,现场发现部分人员检测不在实验室,直接在医生办公桌上检测,并且检测时不带手套。
3 讨论
昭通市1家艾滋病确证实验室,13家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187个艾滋病快速检测点已形成确证—筛查—检测点这一比较完善的检测网络,各实验室基本符合《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的要求[2],网络运转状况良好。基本能满足市-县-乡人民群众对艾滋病检测的需要,也符合国务院提出的五扩大、六加强的要求[3]。
3.1 检测网络已初具规模,覆盖面广,规范管理有待加强:1个艾滋病确证实验室和13家筛查实验室主要分布在疾控系統,中心血站和县医院和1家,187个艾滋病快速检测点全部分布市—县—乡医疗机构,许多医疗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尚未建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筛查实验室覆盖面不广。从日常确证实验室接收的可疑标本中,可了解到许多医疗机构正在开展HIV抗体检测,他们的病人流量多,检测对象多[3],但工作很不规范,从标本采集、运输、送检、试验过程等都存在很多问题。建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艾滋病检测点的监督管理工作[3],使艾滋病检测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地开展。
3.2 检验人员能力需要加强 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2006年版)的要求, HIV-抗体筛查实验室人员至少由3名医技人员组成,检测点2人以上。经调查,部分筛查实验室(2家)人员未达到要求,原因是原有人员调离后,人员补充不上,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缺少检验人员(大部分是兼职)。建议有关部门制订相应政策,借助医改的东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建设,增加检测人员,提高待遇,稳定检验队伍。
3.3 提高质量控制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艾滋病实验室检测不同于其他疾病,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会对被检测者造成不良的影响。为防止漏检、误检,HIV筛查实验室应建立较完善的质量体系[4],确保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因此,提高质量控制,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的培养[2],是网络实验室今后的工作重点。通过调查,实验室生物安全还存在薄弱之处,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基础保障[5],在实际工作中,检测样本无论是HIV抗体阴性还是阳性,都应作为具有潜在传染性加以防护[2]。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与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 2006.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
[3]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 〔2010〕48 号.2010年12月31日.
[4] 史晓林,史荣秋.HIV抗体筛查实验室弱阳性血清制备及其应用.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647.
浅谈国内艾滋病题材电影的现状 篇12
《颍州的孩子》是由华人女导演杨紫烨执导的一部长度为39分钟的纪录短片, 2006年于美国发行。摄制期间, 剧组跟踪拍摄了安徽省颍州市多个受艾滋病影响的家庭, 对当地的艾滋病孤儿做了翔实深入的记录。因此, 《颍州的孩子》可以说是一部讲述中国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的真实生存状态的纪录片, 也被称为我国预防艾滋病宣传的开篇之作。
2007年, 在第7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 《颍州的孩子》以黑马的姿态冲出重围, 摘得最佳纪录短片奖。之前, 在美国华盛顿AFI/Discovery Channel电影节上, 它还获得了Silverdocs国际卫生纪录片最佳奖。导演杨紫烨在获奖后说道:“如果因为我所拍摄的影片, 使人们消除对艾滋病的误解和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推动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们的生存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那才是对这部纪录片最大的艺术肯定。”事实证明, 《颍州的孩子》在一定范围内确实收到了这样的效果, 比如, 许多个人和慈善机构纷纷伸出援手, 为改善我国艾滋孤儿的生存环境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持。但由于其过于尖锐、过于写实, 在中国国内却遭到了禁映, 至今尚未解禁。
二、禁锢之门:艾滋病题材电影的遮遮掩掩
近几年, 除了《颍州的孩子》, 国内又陆陆续续出现了一批以艾滋病为题材的电影 (包括纪录片) , 比如陈为军执导的《好死不如赖活着》、顾长卫执导的《最爱》, 以及《青春的忏悔》、《爱上HIV女孩》、《艾滋病患者》等。综合这几部电影的际遇与内容我们不难发现, 《颍州的孩子》不是个例, 此种题材的电影在国内确实有着诸多禁忌。下面, 我们将对中国艾滋病题材电影的特点和现状做简要分析, 以有效地寻求改变现状的方法。
1、阻力重重, 避重就轻
由于中国内地的电影审查制度严格, 再加上“艾滋病”这一话题的敏感, 以艾滋病为题材的电影面临着层层困难。以2003年上映的《好死不如赖活着》来说, 此片于2001年春末夏初开拍, 讲述的是河南上蔡县文楼村的一个四人染病的五口之家面对死神的故事。据中国青年报2004年6月30日导演陈为军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 当时拍摄工作很艰难, 得不到政府的支持。村干部以不能报道疫情为理由, 告知村民检举一个记者奖励50元 (50元对当时的村民来说不是小数目) 。陈为军曾多次被村干部抓住, 写过保证书, 也被押送上火车。每次拍摄他都是从玉米地穿进村, 溜进离村最近的人家, 让别人把摄像机用化肥袋提到主人公家, 然后自己乔装打扮成农村人溜进主人公家。所以, 片中很少出现外景。
2、影片视角“年轻化”, 以孩子或是青少年为对象
《青春的忏悔》、《爱上HIV女孩》、《艾滋病患者》……这些都是展现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艾滋病电影。据有关数据表明, 艾滋病患者中15—29岁的青年人占77.6%, 每天有超过8500名青少年感染HIV, 平均每14s就有一个青年感染。
《青春的忏悔》提醒着青年人和家长, 不能再认为HIV离自己很远, 要加强防范, 青年要自律、要对“性”与艾滋的关系加强了解。《爱上HIV女孩》是2007年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学生拍摄的首部艾滋病题材的校园DV作品, 可见大学生在艾滋方面的觉悟渐渐提高, 但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却有待进一步提升。据悉, 艾滋病教育一直被视为一种公益事业, 高校的艾滋病教育缺乏资金, 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很少。据调查, 有96.89%的大学生愿意获得艾滋方面的知识, 作为艾滋的高发人群, 高校必须做好这方面的教育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打破禁锢之门:公益事业的温情脉脉
从传播学角度角度来讲, 传播可分为自我、人际、群体、大众、组织传播。综合分析文献发现, 目前在我国艾滋病健康教育中广泛采用的是前四种形式。大众传播, 主要途径是播放与艾滋病有关的宣传片与电影及公益广告、广播、出版卫生期刊、张贴宣传画等。调查资料显示, 对于静脉注射吸毒者、暗娼以及有偿献血者等艾滋病高危人群来说, 广播电视、电影相对于报纸、宣传册等, 在艾滋病健康传播中效果最佳。因为它们的受众更广、表达更直观易懂, 而且不伤害患者情感。
然而, 电影作为艾滋病健康传播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由于诸多禁忌而无法最大化实现其应有的作用, 这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作为影视专业又十分热心于公益的学生, 我们也在积极思索艾滋病题材的电影如何才能打破禁锢之门。
首先, 政府的包容和支持是打破禁锢、实现自由创作的关键。具体到影视领域, 相关部门应适当放宽题材限制, 制定合理的审查方案, 鼓励多元化创作, 积极推进电影分级制度的确立。
其次, 就创作者自身而言, 要本着对社会负责的心态, 在如实反映艾滋病患者生活状态的同时, 积极寻找阳光面, 传播有效信息和正能量, 杜绝猎奇心态。
再者, 全社会应形成一种关心、关注、关爱的氛围, 为创作者提供软性的环境支援。
2011年, 我国歌唱家彭丽媛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的称号。近期, 她又以“第一夫人”的身份访问刚果布拉柴维尔遗弃儿童收养中心, 感谢中心为防治艾滋病所做的贡献。艾滋病儿童再度引发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广大网友也积极响应, 甚至将两年前彭丽媛为世界卫生组织拍摄的关注艾滋病儿童的公益广告找了出来, 迅速传播。短片中的主角就是“颍州的孩子们”。令人欣喜的是, 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下, 他们的脸上有了笑容, 像其他同龄人一样, 对未来充满希冀。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无论是艾滋病感染者还是艾滋病题材的电影都会有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结局, 那扇禁锢之门终将被彻底打破!
摘要:在国内, “艾滋病”一直是一个敏感词汇, 在电影界也同样是一个禁忌话题。本文从被国内禁映的奥斯卡最佳短片《颍州的孩子》入手, 谈了处于社会边缘的艾滋病患儿的真实生活、我国在艾滋病预防方面的弊病等问题。接着, 将视野拓展到近年国内的艾滋病题材电影, 归纳了国内艾滋病题材电影的特点。最后, 我们希望通过“第一夫人”彭丽媛的公益事业为突破口, 在国内电影审查机关、电影创作者以及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下, “艾滋病”这一禁锢之门将被彻底打开。
【艾滋病流行现状】推荐阅读:
艾滋病流行12-25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现状07-12
泰州市HIV抗体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现状分析12-19
艾滋病病毒/艾滋病05-17
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预防艾滋病倡议书01-16
云南艾滋病07-15
艾滋病抗体01-13
艾滋病门诊06-02
合并艾滋病06-24
艾滋病/梅毒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