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病毒(共12篇)
艾滋病病毒 篇1
自从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 应用以来, 多项研究发现艾滋病患者的病死率显著下降, 生命质量明显提高。HAART不仅能够缓解和改善临床症状, 而且有利于病毒载量的控制和免疫功能的重建。笔者对147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AART前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及病毒载量的检测结果的分析, 以观察HAART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10月-2013年11月《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HIV/SIDS抗病毒治疗资料。将符合《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治疗手册》标准[1]。经患者本人同意, 治疗前签署免费抗病毒治疗知情同意书, 进行服药依从性教育, 且接受HAART治疗满1年的147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确定为本次观察对象。其中男119例, 女28例, 男女比4.25:1;年龄17~73岁, 平均 (40.35±12.08) 岁;婚姻状况中未婚32例, 已婚或同居90例, 离异或分居16例, 丧偶6例, 不详3例;感染途径中输血1例, 单采血浆2例, 静脉吸毒3例, 同性传播62例, 异性传播76例, 尚不明确3例。观察期内无死亡病例。
1.2 方法
选用符合国家抗病毒治疗标准的方案, 选择一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NNRTI) 加2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NRTIs) , 初始方案共分为7组, 最终方案共分为9组。所用药物为:拉米夫定 (Lamivudine, 3TC) 、齐多夫定 (Zidovudine, AZT) 、司他夫定 (Stavudine, d4T) 、克力芝 (Lopinavir and Ritonavir, Kaletra) 、替诺福韦 (Tenofovir, TDF) 、奈韦拉平 (Nevirapine, NVP) 、依非韦伦 (Efavirenz, EFV) , 药物组合使用方案, 详见表1。服药方法:3TC, 300 mg, 1次/d;AZT, 300 mg, 2次/d;d4T, 30 mg, 2次/d;Kaletra, 200 mg, 50 mg/片, 2片, 2次/d;TDF, 300 mg, 1次/d;NVP, 14 d以前, 即导入期200 mg, 1次/d, 14 d后200 mg, 2次/d;EFV, 600 mg, 1次/d。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 治疗1年后病毒载量。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抗病毒治疗情况
按照《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指南》规定结合治疗前体检结果、有无合并机会性感染等确定6种初始治疗方案, 治疗中根据药物副反应及耐药情况更换治疗方案, 最终治疗方案为9种。初始和最终方案均以NVP+AZT+3TC为主, 各治疗方案及其构成比见表1。
例 (%)
2.2 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情况
147例患者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7~449个/μl, 平均 (212.72±108.25) 个/μl其中≤50个/μl者14例, 51~200个/μl者49例, ≥201个/μl者84例;治疗6个月后, 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26~884个/μl, 平均 (336.95±165.55) 个/μl, 其中≤50个/μl者1例, 51~200个/μl者32例, ≥201个/μl者114例;治疗12个月后, 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26~1045个/μl, 平均 (344.81±169.28) 个/μl, 其中≤50个/μl者2例, 51~200个/μl者30例, ≥201个/μl者115例;各时间段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F=109.99, P=0.000) , 详见表2。
2.3 病毒载量的检测结果
HAART12个月后, 病毒载量检测结果为HIVRNA<50copies/ml者115例 (78.23%) , 50~1000 copies/ml者6例 (4.08%) , >1000 copies/ml者26例 (17.69%) 。
3 讨论
艾滋病 (AIDS) 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以特异性免疫功能受损为主要特点的全身性疾病。最终因感染者免疫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 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 继发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等死亡。HAART治疗虽不能根除体内的HIV, 但可使被HIV破坏的免疫功能获得恢复或部分恢复, 而使艾滋病患者长期存活[2]。临床上主要是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的检测来了解抗病毒治疗的效果[3]。本组147例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HAART治疗6个月后均值为 (336.95±165.55) 个/μl, 较基线平均上升124.23个/μl, 治疗1年后CD4+T淋巴细胞均值为 (344.81±169.28) 个/μl, 较治疗6个月后平均上升7.86个/μl, 3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经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结果表明经抗病毒治疗后CD4+T细胞数在6个月内增加最快, 以后增加缓慢, 经HAART治疗后, HIV可以快速有效的得到控制, 使破坏了的免疫系统得到一定的重建[4]。
根据Hill等[5]报道, 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 (<50 copies/ml) 即达到病毒学治疗目标, 可以作为治疗终点。本次观察147例治疗患者, 经HAART12月后, 有78.23%的患者病毒载量<50copies/ml, 达到了病毒学治疗目标, 高于姚正林等[6]67.57%的结果, 但与刘小利等[7]的80.00%相仿, 可能与病毒载量的检测时治疗时间长短有关。17.69%的患者病毒载量>1000 copies/ml, 较汤恒等[8]的32.63%要低, 可能与抗病毒治疗监督管理, 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时间等不同有关。文献[9]报道治疗后病毒载量的检测>1000 copies/ml时, 病毒耐药性增加, 这提示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对病毒载量的监测, 对于病毒载量>1000 copies/ml的患者须要进行耐药检测, 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摘要:目的:评价HIV/AIDS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HAART) 方案的疗效。方法:对治疗满1年的147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CD4+T淋巴细胞及病毒载量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AART的患者CD4+T淋巴细胞在6个月后有了明显的升高, 6个月、12个月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 (336.95±165.55) 个/μl、 (344.81±169.28) 个/μl;HAART的患者病毒载量12个月后, 有78.23%的患者<50 copies/ml。结论:HAART疗效明显, 但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对病毒载量的监测, 对于病毒载量>1000 copies/ml的患者要进行耐药检测, 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关键词:艾滋病,HAART,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
参考文献
[1]张福杰.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5-34.
[2]肖明英, 毕志刚, 等.艾滋病免费治疗疗效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 2008, 7 (12) :48-50.
[3]林旭东, 徐莲芝, 冯毅, 等.病毒载量和T淋巴细胞计数在HIV感染者临床治疗疗效观察中的应用[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2, 16 (3) :211-214.
[4]富志南.53例HIV患者抗病毒治疗一年后疗效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9) :183-184.
[5]Hill A, Miralles D, Vangeneugden T, et al.Should we now adopt the HIV-RNA<50 copy endpoint for clinical trials of antiretroviral-experienced as well as naïve patients?[J].AIDS, 2007, 21 (12) :1651-1653.
[6]姚正林, 苏慧勇.148例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分析[J].传染病信息, 2009, 22 (6) :359-361.
[7]刘小利, 王少杨.HAART治疗20例艾滋病患者疗效评估[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6, 12 (2) :101-116.
[8]汤恒, 鲁发先.湖北省2006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耐药监测结果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7, 18 (5) :26-28.
[9]颜苹苹, 谢美榕, 等.福建省艾滋病患者抗病毒疗效和耐药性检测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8, 24 (10) :896-900.
艾滋病病毒 篇2
总 则
一、目的 为了保障我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定义 职业暴露是指在从事艾滋病、梅毒、乙肝防治工作及执行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被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梅毒、乙肝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从而可能被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感染的情况。
三、适用范围 卫生、医护人员,包括从事艾滋病病毒检测的实验室人员,负责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医疗护理的医务人员。
预警及分级
医(技)人员发生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职业暴露后,应急领导小组应对其职业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一、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三级。
1、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一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短。
2、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二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3、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三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
(1)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2)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
(3)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
应急措施
一、应急处理
(一)局部应急处理措施:
(1)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 75%乙醇或 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4)衣物污染:尽快脱掉污染的衣物,进行消毒处理。(5)污染物的泼溅:发生小范围的泼溅事故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发生大范围泼溅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领导和安全负责人到达现场,查清情况,确定消毒范围和程序。
(二)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l、预防保健科对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2、暴露者根据专家评估意见遵循自愿的原则实施预防性用药。
3、暴露者应分别在暴露后即刻、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对HIV抗体进行检测,并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发现异常情况尽快报告预防保健科。
4、暴露者应如实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完成后资料交预防保健科存稿。(三)发生乙肝病毒职业暴露后
l、已知暴露者HbsAg阳性或抗HBs阳性,则可不予特殊处理,如抗HBs滴度低(<10IU/mI),需加强乙肝疫苗1次(5ug)。
2、已知暴露者HbsAg和抗HBs均阴性,尽快给暴露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和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种期间按第0—1—2—12月执行,并分别在暴露后即刻、4周、8周、12周检测乙肝两对半,发现异常情况尽快报告预防保健科。
3、不明确暴露者HbsAg阳性或抗HBs是否阳性,立即抽血检验核心HbsAg和抗原HBs,并尽快给暴露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并根据检验结果参照上述原则进行下一步处理。
4、暴露者应如实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完成后资料交预防保健科存档。
二 预防性用药: 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参见 附表 1)
1、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 28 天。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 28 天。
2、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 4 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 24 小时;即使超过 24 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1)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2)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3)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3、病人梅毒病毒阳性者,给予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抗生素预防治疗,推荐长效青霉素240万单位,每周一次,每侧臀部注射120万单位/次,连续注射两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等。
停药后1个月、3个月进行梅毒抗体检测。
三、登记和报告
1、职业暴露报告程序
(1)、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30分钟内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在2小时内上报预防保健科,暴露源为HIV阳性或疑似病人,应当在暴露发生后l小时内上报。
(2)、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 物损伤、伤口多大多深、现场处理措施、医疗处理措施、处理记录、用药记录。
(3)、进行职业暴露后登记,由护士长组织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两份,科室、预防保健科各留一份备案。
2、建立职业暴露登记制度 职业暴露事故的事故发生单位应建立“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附表 2),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保存和上报。详细记录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暴露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它体液)和含有 HIV 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包括赴现场专家或领导活动);是否采用暴露后预防药物,并详细记录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暴露后几小时或几天)、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包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用药的依从性状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
3、保密制度 无论职业暴露、事故,对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均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均应做好保密工作。
4、事故的报告 小型事故(存在任何一种小的损伤或一级暴露)可在紧急处理后立即将事故情况和处理措施报告本单位主管领导。重大事故(存在严重损伤或二级及以上暴露)在紧急处理的同时要向本单位主管领导报告,主管领导要立即派专家到现场对处理进行具体指导,并立即向所在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储备点)报告,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24 小时以内)开始预防用药。各职业暴露处理单位及时将填报的“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附表 2)报至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监测
1、监测暴露源:如果暴露源没有阳性或阴性的血清学化验结 果应立即检测,最好做快速试验,因其结果可在几十分钟内得到。如果暴露源有急性 HIV 综合征的症状,应同时检测病毒载量。
2、监测职业暴露者:由本省 HIV 监测(或确认)中心抽血检测职业暴露者的 HIV-1/2抗体,(包括做快速试验)该血清留样备用。如果职业暴露者以前已有 HIV 抗体的化验结果,则应加以记录。暴露后 1 年内要定期监测 HIV 抗体,即分别在暴露后 4 周、8 周、12 周、6个月监测。结果填写在报来的“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附表 2)内。
当家人染上艾滋病病毒…… 篇3
心理呵护至关重要
当一个人在得知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往往会出现多种反应,如震惊、拒绝、愤怒、孤独、恐惧、自惭、 厌世等。出现这些过激情绪是正常的,但若长期不能自拔对身体却是有害的。虽说被感染的现实不可改变,但从感染到发病还有很长时间,而生存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自己把握。
一个家庭出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患者后,给家庭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是巨大的,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亲属们的情绪。人们有时会无意识地在言谈中流露出不耐烦或不满的情绪。需要提醒的是:要努力克服这种情绪,至少应避免在感染者或患者面前流露这种情绪。因为他们都很敏感,对家庭成员或同事好友的态度格外留意。一些无意识的情绪流露,很可能破坏彼此之间的融洽关系,甚至可能导致感染者或患者离家出走或自杀等严重事件的发生。营养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是十分重要的。加强营养可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从而增强抵抗力以预防各种机会性感染。由于患者常发生口腔感染,以致不能顺利进食而导致营养不良,因此还要非常注意饮食卫生。要鼓励他们按时吃饭,不要偏食,尽量避免吃生的海鲜以及未煮熟的鸡蛋、肉类等食物。如果食用固体食物有困难,可吃些半流体或流体食物;有习惯性腹泻者,应给予口服补液或每日喝淡盐糖水,以维持其体内电解质的平衡。值得提醒的是,补充营养对感染者或患者固然重要,但如果亲属能与他(她)一起进餐,这种亲情在某些时候可能比食物的营养更有价值。
健康人的自我防护
任何人在最初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生活时都会感到紧张。作为护理者,您有双重责任,第一是努力使自己护理的感染者不发生感冒及其他的机会性感染,第二是在护理工作中要防止自己及其他家庭成员受到感染。在护理感染者或患者过程中,接触污染物最多的是手,因此保持双手皮肤的完整或使用手套,是抵抗艾滋病病毒的最佳防卫方法。用肥皂仔细地洗手,仍然是一种最简便而有效的防护措施。当您接触了感染者或患者的体液或被体液污染过的物件后,或者帮助患者上厕所后,或者自己上厕所后以及准备食物前,一定要洗净双手。如果您的皮肤有破损,或者皮肤发炎或有湿疹,在处理患者的体液和开放性创口时,一定要戴上橡胶手套。在接触患者意外泄露出来的体液及尿、粪便、呕吐物之前,也要戴手套。但是在多数情况下不必戴手套,如做一般的室内清洁工作、给患者喂饭、搀扶患者走动或在患者的皮肤没有损伤时替病人沐浴等。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歧视在世界范围内仍然还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护理者必须有同歧视做斗争的心理准备。在目前情况下,对外界实施保密仍是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如果您感到自己护理的对象或家里的其他成员受到了外界的歧视和压力,您可以向一些社团组织寻求帮助,如本地的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也可以打电话向本地的艾滋病热线咨询,了解如何解决自己遇到的难题以及到哪里寻求帮助。
有关物件消毒
餐具:艾滋病病毒并不会通过食物和餐具传播,感染者或患者可以与家人一同进餐。用常规的洗涤方法(用热水或用市场上出售的餐具洗涤剂)洗涤餐具已经足够了。如果发现某餐具被体液污染,则单独清洗。
床单、衣物:为感染者或患者选择柔软的衣物和床单,易于洗涤。脏的衣物和床单,应将其放在2%漂白粉溶液内浸泡30分钟,然后在洗衣机内洗涤。如果衣物或床单上沾有污物(体液或排泄物),应先戴上手套除去污物再单独洗涤。
艾滋病病毒 篇4
随着全球艾滋病毒的蔓延,慢性丙型肝炎病患的增多,艾滋病合并慢性丙型肝炎已经成为艾滋病毒感染者的主要死亡病因,笔者通过工作中的治疗护理实践及复习文献对合并感染患者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以期更好的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
1 院内护理
1.1 临床护理
本病患者经常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以及抗病毒治疗后出现的药物副作用,故在院期间的护理工作重点集中在配合主治医生治疗并且提供症状护理,最大程度地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目前国外这类报道较少,分析原因可能是国外对症护理手段已经较为成熟,并已开始制定相应规范。而国内的本病的相关护理的文献也大多着眼于此部分,结合临床实践,本病涉及最多的是呼吸道管理。由于常合并肝损害以及免疫系统的破坏,患者常常合并严重的呼吸问题。常用的护理措施包括:对患者体位的调整;对病房的隔离,减少探视,减少感染几率;密切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1];以及对患者本身的指导。同时对于已有症状患者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严重时可使用麻醉剂。再有就是对皮肤损害、口腔、高热的护理,由于本病患者的肝功能常一定程度受损,对于本病的护理常以物理手段为主,如皮肤药外用,冰块冷敷降温等等。
1.2 心理护理
1.2.1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入院后,医护人员应有同情心,责任心,热情主动及时的与病患沟通,介绍同室病友,以使其尽快适应医院生活,并详细告知患者的患病情况及治疗措施,尽量使用中性词语,清晰明了避免患者产生负面情绪。同时妥善安排治疗日程,让患者建立信心,信任,主动配合治疗。
1.2.2 引导病患积极参加活动
艾滋病合并丙肝患者常存在悲观抑郁心理,害怕与人接触,对治疗信心不足,甚至消极避世,放弃治疗。医护人员应尽量鼓励患者不要总呆在病房,多做户外运动,积极参与病房义工活动,使患者享受帮助他人的乐趣,感觉到被需要。
1.2.3 争取家人及社会的理解配合
患者虽表面消极被动但内心深处仍渴望家人社会的关怀,或感觉愧对家人,但仍想为家人尽一份力。对此医护人员应及时与病患家人联系,帮助家人与病患沟通,争取亲人、朋友的理解、原谅,用友情亲情帮助患者恢复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心理阴影。同时也应加强宣教,多做讲座,让患者及家属对丙肝及艾滋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传播途径、治疗措施、预后转归等方面有个全面的理解,让群众明白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不会传染,避免社会对其的疏远歧视[2]。
2 院外护理
2.1 定期复查
本病患者应建立自己的健康档案,并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如果自觉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或感冒发热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在检查中如果发现异常,必须到定点正规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不要轻信江湖游医,以免延误了正确的治疗,使病情加重甚至恶化。
2.2 切断传播途径
本病患者的血液及精液中含有完整的病毒颗粒,可以通过血液精液将病毒传播,应尽量做好防护,防止传染他人。嘱患者不要参加献血,也不要从事餐饮行业和幼儿教育等工作。平时保护好身体,避免外伤,一旦发生出血时要妥善处理伤口,被血污染的器物及时焚烧,以防其对周遭环境的污染。同时应节制性生活,使用安全套,避免性伴侣的感染[3]。
2.3 合理膳食
本病患者的饮食原则应是“三高一低”,即应该多吃碳水化合物、维生素、蛋白质含量高和脂肪低的食物。因为碳水化合物是机体所需能量的最主要来源;而维生素、蛋白质则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提高免疫力故多食;脂肪尤其是动物脂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都需要在肝脏的协助下进行,增加肝脏的负担故少食。因此,合理膳食对本病患者的肝脏修复,提高免疫力极为重要[4]。
3 结论
艾滋病合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是个特殊的群体,医护人员不仅应具有熟练的业务水平,扎实的技术功底,还应有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应详细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如文化程度、职业背景、经济条件、家庭成员、感染途径等,与患者沟通时态度诚恳,主动热情,同时细心观察,多途径了解病患,对病患性格特点有大致了解。在治疗过程中把握病患心理的动态变化来有针对性的制定护理对策,帮助患者身心恢复。
参考文献
[1]AlterMJ.Epidemiology of viral hepatitis and HIV co-infection.JHepatol, 2006, 44:6-9.
[2]马建新.上海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合并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微生物与感染, 2006, 1 (4) :207-208.
[3]王敏.范长沙地区HIV/AIDS合并HBV/HCV感染的调查分析.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8, 7 (3) :194.
艾滋病病毒 篇5
行)
索引号: 002645443-04-2011-5011 生成时间: 2007-05-06 发布机构: XX市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
XX市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处置
技术预案(试行)
(XX公卫委办〔2007〕5号)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4〕141号),进一步加强我市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工作,有效防范医务及监狱管理等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规范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措施和程序,提高处置效果,切实维护其健康权益。根据《浙江省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技术预案(试行)》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1、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定义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监狱管理等有关人员在从事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保健、检验、随访、管理、执行公务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或其它锐器刺破皮肤、粘膜,从而发生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2、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适用范围
卫生、公安、司法等系统有关工作人员。具体包括从事艾滋病病毒检测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负责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医疗护理的医务人员,负责抓捕和监管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嫌疑犯、犯人、吸毒人员的公安、监狱、劳教等系统的工作人员。-1-
3、工作原则
3.1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原则是预防为主、属地管理、部门负责,确保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时,能够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
3.2各级卫生、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应重视工作人员的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
3.3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和本预案制定有关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的工作制度开展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并为工作人员提供合格的防护用品。
4、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的处理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后,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应采取应急措施,对暴露者进行危险性评估和暴露后的应急处理,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24小时以内)开始预防用药,同时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报告。
4.1报告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后,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在采取应急处理措施的同时,应立即报告所在地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技术小组或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紧急处理的同时要向本单位主管领导报告。
4.2危险性评估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对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评估工作可由所在地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技术小组或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
4.2.1暴露级别评估
暴露源的概念:含有艾滋病病毒的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根据暴露源接触的不同方式,将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一级暴露、二级暴露、三级暴露3级。
(1)一级暴露: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2)二级暴露: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3)三级暴露: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且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4.2.2暴露源病毒量水平评估
根据暴露源不同病毒量水平,分为轻度类型、重度类型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
(1)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2)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且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
(3)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
4.3暴露后的应急处理
4.3.1紧急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和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
(3)受伤部位的消毒:伤口用消毒液(如75%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
4.3.2预防性用药
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
(1)用药时间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2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超过24小时的,如果危险性评估较高,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2)用药原则
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评估为轻度时,由本人
决定,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但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但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评估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评估为轻度或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3)用药方案
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
①基本用药程序:两种逆转录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服用28天。如双汰芝(AZT与3TC联合制剂)300 mg/次,每日2次,用药时间为连续服用28天。或参考抗病毒治疗指导方案。
②强化用药程序: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如佳息患或利托那韦。均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服用28天。
③毒副反应
应注意监测药物的毒副作用,如果用药后出现毒副作用,应在专家的指导下,减少剂量或换用药物,并详细记录药物毒副作用情况。
5、监测
5.1暴露源监测
如果暴露源没有阳性或阴性的血清学化验结果应立即做快速检测。必要时,应同时检测病毒载量。
5.2职业暴露者监测
重大事故中的暴露者要立即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该血清留样备用。如果职业暴露者以前已有艾滋病病毒抗体的化验结果,则应加以记录。HIV确证中心实验室在收到送检的血样后应以最短时间(最迟不超过48小时)做出实验室检测结果并及时反馈。
6、职业暴露事故登记
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单位要建立事故登记制度,对事故情况
按要求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附表1),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接触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他体液)和艾滋病病毒载量水平;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包括赴现场专家或领导活动);是否采用暴露后预防药物,并详细记录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包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用药的依从性状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日期、项目和结果),并按统一规定保存和上报。
7、随访和保密工作
所在地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发生职业暴露事件单位的配合下,应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后对暴露人员进行随访和提供咨询。随访的内容包括: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暴露人员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暴露人员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结果填写在“艾滋病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内,报至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逐级上报到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半年进行一次汇总(附表2),逐级上报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随访的同时,向暴露人员提供咨询。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在随访过程、咨询过程、档案记录和机算机信息等各个管理与服务环节中均注意保护求询者的隐私。要建立完善的保密措施和职责。
8、组织管理
8.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成立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技术小组,由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临床医疗技术人员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其职责是:
8.1.1负责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处理的具体组织实施、技术指导、质量控制等。
8.1.2保证药品及时供应,避免浪费。
8.1.3为管理人员和医务等相关职业暴露人员提供并完成与工作相关的充足有效的技术培训,强化全员安全培训和“普遍性防护原则”安全意识。
8.1.4职业暴露登记和监测。收集管理各单位的“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监测暴露源和职业暴露者,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8.1.5应急药品储备库(点)的管理,做好药品的使用、发放、更新和管理以及事件的登记、处理和跟踪检测等工作。
8.1.6事件后的咨询、技术指导、分析总结等工作。
8.1.7做好有关卫生宣传教育和职业暴露者心理辅导工作。
8.2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设立艾滋病确证实验室之前负责本辖区内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工作,设立确证实验室之后负责本辖区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确认和指导工作,开展职业暴露预防和应急处理的培训工作;职业暴露事件发生所在地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初筛、流行病学调查、日常检测工作等。
8.3各级医疗机构负责暴露者和被暴露者就诊时的伤口消毒处理。
8.4应急药品储备库(点)的建立和药品的供应参照《卫生部关于印发〈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下拨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用药的通知》执行。应急药品储备库(点)要完善药品更换机制,确保供给,避免浪费。
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药物储备库(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也可指定医疗卫生等单位设立药物储备点。市级常规储备1-2次应急处理事故用药。职业暴露防护用药不得擅自用于非职业性原因暴露的事件。
附表1: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
感染艾滋病病毒以后的生存方式 篇6
HIV感染者该怎么做,方能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请看下面三点建议。
一、心理适应
1.客观认识艾滋病的病情发展,对未来保持乐观。从艾滋病的发展规律看,有相当一部分人感染HIV后十余年里,仍能维持相对正常的免疫功能、过着相对正常的生活;在需要抗病毒治疗后,药物可以有效地延缓病情发展,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四免一关怀”政策,几乎所有需要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人(AIDS)都能得到治疗。只要坚持规范服药,保持良好的依从性,就有可能长期控制病情进展,过上相对健康的生活。
2.以适当的方式及时疏泄内心的痛苦、悲哀等负性情绪。有的人向最亲的亲人或朋友倾诉自己的不幸和痛苦;有人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痛痛快快地哭上几小时;也有人给报刊或在网络上写文章……这都是可行的疏泄方法。
3.正视现实,坦然接纳现实,并在此前提下调整自我。在疏泄负面情绪之后,要正视现实,与值得信任的人(亲友、专业人士、志愿者或病友等)建立长期稳固的关系,定期交流,从中得到理解与支持,体验关怀和信任,恢复与病魔作斗争的勇气。
二、生活调适
1.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让生活充实而有序。有条件的可以适当工作,劳逸结合;饮食多样化,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注意个人卫生和居室卫生,不要饲养猫狗等宠物;避免在人群拥挤的场所逗留,防止着凉等。
2.避免传播疾病。妥善处理血液和体液,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用品,杜绝危险行为,使用安全套并注意安全套的有效期和质量等。
3.生育上的选择。不提倡感染HIV的女性生育,因为在未经预防控制的情况下,婴儿感染HIV的机会较大。如果夫妇双方决定生育,怀孕、分娩及产后等各时期需要进行一系列干预,以尽量阻断母婴传播。
三、就医指南
在HIV确证试验阳性之后,可前往当地指定的医院咨询就治。大部分HIV感染者暂不需要治疗,但需要在门诊定期复诊以了解病情发展状况。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疗者,大部分可以接受国家免费治疗;如果自费使用国产药物,每月大约花费300元;使用进口药物,每月花费则在2000元左右。一般地说,每三个月需要检测一次细胞免疫和其他必要的化验,以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每次花费大约300元。
服药注意事项:
1. 坚持每天按时按量服药。如果不这样做,就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不但不能控制病毒,反而会造成耐药,引起治疗失败甚至无药可治,更快地出现致命的感染或肿瘤。
2.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腹痛、胃口减退、恶心呕吐、小便发黄、贫血、肢体感觉异常、精神兴奋等,开始治疗的两三个月内特别容易出现,一旦发现应当及时与医生联系。
今年底,上海又将把这项工作扩展到孕妇当中,为她们提供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如积极干预、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可能,生一个健康宝宝。
保持乐观情绪和积极态度,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配合检查和治疗,HIV感染者也能活得长久、活得幸福。
相关连接:
近两年,在我国一些城市和地区开始开展了艾滋病免费咨询服务工作。
以上海为例,2005年9月,上海市在全市设立了第一批21个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不管是上海户籍居民,还是外来人员、外籍人士,只要是地球人,都可以在这些机构进行艾滋病免费咨询检测。
具体流程是:
1.接受咨询并为之保密 本项工作不需提供身份证等任何证件,也不涉及求询者敏感的问题,在不损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求询者的个人隐私受到法律保护。
对于符合以下情况的,如患有性病(特别伴有溃疡性损害者)者,有高危行为者(如静脉药瘾者、性乱、男同性恋者),免疫功能低下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输过血液或血制品者,接受过组织或器官移植者,有HIV职业暴露者,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配偶,HIV阳性母亲所生子女,丙型肝炎患者,建议尽早接受检测。
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的护理 篇7
关键词:孕产妇,HIV感染,护理
母婴传播是艾滋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 是指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的妇女在怀孕、分娩或产后哺乳过程中将HIV传染给胎儿或婴儿的传播方式[1]。全国历年的感染病例报告中通过母婴传播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患者比例已由原来的0.1%上升到了现在的0.8%[2]。加强HIV母亲的监管尤为重要。现总结本院住院HIV阳性孕妇在分娩过程中采取的母婴阻断护理措施,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孕妇18例, 年龄18~32岁, 平均 (25.3±0.4) 岁, 初产妇14例, 经产妇4例, 所有产妇实行剖宫产。
方法:对全市孕妇进行HIV抗体筛查, 采集抗凝血液5 m L, 分离血浆送广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实验室筛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 试剂为有效期内使用。均在孕妇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血清HIV抗体筛查, 阳性标本全部送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实验室做确认试验。按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3], 进行判断。
护理
加强HIV阳性孕妇的监管:经产前检测共发现HIV阳性孕妇18例, 由专业人员采取1对1艾滋病咨询服务, 告知孕妇国家关于艾滋病的相关政策及其他一些信息。严格遵守保密制度, 征得孕妇同意后将情况告知其丈夫及家人。让孕妇及丈夫保持手机畅通, 实行1对1的跟踪服务。
心理疏导:主动与HIV阳性孕产妇沟通, 态度和蔼, 以减轻孕产妇的心理压力, 消除思想上的障碍, 并通过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提高阻断成功率[4]。
接受指定生产方式:目前认为HIV的母婴传播绝大多数是发生在分娩期间, 由于此期间进行阴道分娩、产钳助产、会阴侧切术、破膜延长 (>4 h) , 胎儿直接接触母体血液及阴道分泌物, 传播风险增加。
合理喂养方式:HIV母婴传播约20%~30%发生在哺乳期 (产后) [5]。经过健康教育, 18例产妇皆采用人工喂养, 经电话随访18例产妇一直保持人工喂养。经实验室检测结果无一例婴儿感染HIV。
规范操作流程, 严防职业暴露: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 当进行的操作接触或者可能接触到患者的体液、血液及阴道分泌物时必须戴手套, 接产及手术人员应戴防护目镜、双层手套, 穿一次性隔离衣。接产及手术过程中使用的一次性材料及胎盘应该在术后单独放入黄色垃圾袋, 并扎紧袋口, 贴好标签, 送指定地点焚烧。手术中或接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器械用含10%氯消毒剂浸泡1 h后, 清洗干净上油再高压灭菌。手术室层流消毒、并对产房进行通风、空气消毒、地面消毒, 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用20%漂白粉乳液搅匀放置1~2 h后倒入下水道。
行为训练:通过进行极限训练, 激发患者潜力, 提高抗压能力和意志力, 通过行为训练培养强大的心理[6]。
实施健康教育:普及宣教HIV相关知识, 做好心理咨询。倡导健康性生活方式, 若性伴侣一方HIV阳性, 另一方须检查并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对高危性行为者进行定期检查, 有利于早发现、早诊断。对确诊为HIV感染的产妇, 应帮助其对艾滋病的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及防治的相关知识进行充分的了解, 反复就艾滋病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药物等治疗措施进行有效控制的一种疾病, 使患者知道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对艾滋病的进行治疗和恢复的前提条件[7]。
结果
18例HIV阳性孕产妇皆行剖宫产, 所产婴儿无一例感染HIV, 无一例医护工作者感染。
讨论
近年来, 中国艾滋病的发病率仍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孕妇感染艾滋病的人数也逐年增加。母婴传播是艾滋病的一项重要传播途径, 如何预防母婴传播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对妊娠合并HIV阳性的产妇在孕产期全程实施有效的母婴阻断护理, 防止艾滋病的传播。专业系统的护理有利于提高母婴阻断率, 防止艾滋病的传播, 有效避免医护人员感染。对HIV阳性产妇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护理产妇婴儿, 同时应进行自身防护, 并妥善处理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垃圾、生活垃圾, 防止艾滋病病毒的传播[8]。
参考文献
[1]王万民, 陈昭云.河南省HIV感染孕产妇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 (1) :4.
[2]杨华明.新特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感染与消毒[J].现代医院消毒学, 2008, 7 (14) :315.
[3]WS293-2008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4]胡健女, 陈蓉, 叶满婷.HIV感染的孕产妇全程母婴阻断的护理体会[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3, 12:905-906.
[5]桂希恩.乙型肝炎、艾滋病及梅毒母婴传播的综合防治[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46.
[6]郭芳, 周沛林, 金晓舟, 等.随州市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母婴阻断的效果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7 (10) :1978-1980.
[7]颜道金.艾滋病患者的临床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J].现代护理, 2006, 10 (9) :514.
艾滋病病毒 篇8
1 医院职业暴露的定义
医院职业暴露是指医护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 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 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2 临床资料
本院是重庆市急救中心, 就诊患者不是病情危急就是满身血污的外伤患者, 不可能等到艾滋病病毒筛查后才对患者进行抢救, 往往是经过医护人员积极抢救, 患者脱离危险后才知道患者是艾滋病患者或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此时, 所有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已经发生了职业暴露。
例如, 去年有1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与人打架, 被对方砍伤大腿, 当被送到急诊部时全身被鲜血浸透, 为了争取时间, 患者被直接由急诊部送到手术室进行手术。由于患者大腿股骨被砍断, 创口有很多碎骨, 医生在清创时被碎骨刺破手指, 患者的血液污染了医生的手术衣, 造成医生体肤的污染, 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台上递送手术器械或清理手术器械时缝针刺破了手套伤及手指。这次职业暴露就涉及5名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幸运的是这5名医护人员经过服用预防药物后进行了半年多的追踪观察, 未发现有感染情况。
3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紧急局部处理
3.1
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玷污的皮肤, 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禁止进行伤口局部挤压。
3.2 如有伤口
应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和流水冲洗。
3.3 受伤部位的消毒
伤口应用消毒液 (如75%酒精、0.5%碘附) 浸泡或涂抹消毒, 并包扎伤口, 被暴露的黏膜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
4 艾滋病病毒的防护措施
4.1 医护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操作完毕,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4.2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护人员的面部时, 医护人员应当戴手套、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和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到医护人员的身体时, 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4.3 医护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 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5 讨 论
职业暴露后存在着感染HIV的危险性, 但是实际感染的概率是很低的。有研究资料表明, 医务工作者刺伤后感染率0.33%, 黏膜感染率0.09%, 2 712名无破损皮肤暴露者无1例发生HIV感染。但必须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做好自我防护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 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在抢救患者的同时, 又不要忘记做好自己的职业防护, 把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降至最低, 努力完成医院的“以患者为中心, 以急救为特色”的宗旨, 做人民健康的保护者。
艾滋病病毒 篇9
关键词: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
2009年6月20日下午4时左右, 接章丘市某医院院内感染科报告, 该院耳鼻喉科的一名医生不慎被一抗-HIV初筛呈弱阳性反应的患者的麻醉注射针头刺伤, 另外一名医生的眼睛不慎溅入该患者的血液, 要求前去调查处理。接到报告后, 章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专业人员立即前去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处理。
1 事件经过
患者李某, 男, 20岁, 未婚, 农民, 山东省章丘市双山办事处某村人。于2009年6月18日上午9时30分因车祸去章丘市某医院急诊科, 需行气管切开术。参加手术者为牟医生、孙医生、张医生。由牟医生对患者行皮下局部麻醉, 拔出注射针头时, 忙乱中将麻醉使用后的针头刺到孙医生戴有一层乳胶手套的左手无名指和小指之间, 当时由于忙于急诊手术, 孙医生对刺伤的手没做任何处理, 待手术完成后, 脱去手套时发现刺伤部位有出血。牟医生在为患者手术时, 由于患者呼吸将血液溅入左眼内, 也未作任何处理。19日早晨患者入院后常规采血做抗-HIV筛检 (ELISA法) , 呈弱阳性反应, OD值为0.715, 第二次复检OD值为0.707。20日两名医生得知化验结果后向院方报告曾有刺伤, 眼溅入血液史。该医院了解情况后, 立即报告章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处理措施
疾控中心接到医院报告去调查后, 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了请示汇报, 上级有关专家根据其暴露情况研究决定:一是要求有暴露史的两名医生先去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取预防性用药 (齐多夫定和拉米夫定) , 每人三天量, 按时服用;二是通知该医院立即由专人上送初筛呈阳性反应患者的血样, 待济南市和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筛、确认结果报出后, 再做下一步处理。24日下午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报告阴性, 将其结果告诉该医院。
3 讨论
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 是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和防止艾滋病医源性感染的重要工作内容。随着我国艾滋病流行趋势的日益严重, 到医院就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越来越多。医务人员的艾滋病病毒暴露机会也相应增加[1], 并且目前还没有治愈艾滋病的药物, 一旦感染, 其后果极为严重。发生本起事件的医院在2005~2007年也先后从就诊患者中筛查发现了3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术前2例, 神经内科1例, 均由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 。因此, 重视临床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问题尤为重要。通过本起事件提示:一是要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教育, 认真学习《艾滋病防治条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试行) 》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试行) 》等, 制订切实可行的相应处置预案, 使医务人员掌握发生暴露后的应急处理措施。二是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标准防护原则[2]、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 尤其对高危人群进行诊疗、护理、使用锐器操作时要戴双层手套, 防止锐器刺伤, 当血液等体液有可能喷溅时, 要佩戴防护眼镜等防护设施, 做好自身防护。三是医院应将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工作前移, 特别是对急症、急产手术等, 在术前可用快速检验法进行初筛, 以便及时指导参与手术的医务人员有更好的心理及技术上的准备。四是医院要建立严格的职业暴露报告制度, 医务人员一旦发生相关职业暴露后, 要做到早报告、早处理, 以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虽然本起事件中患者李某最后确认结果被排除是HIV感染者, 但从两名医务人员手术中操作不规范, 防范意识差, 到发生疑似职业暴露后, 未作任何处理, 又没及时报告及医院初筛工作滞后等问题, 提示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参考文献
[1]徐国英, 应菊素, 王晶, 等。急诊科护士针刺伤及其对策的调查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 (13) :428。
艾滋病病毒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11年平湖市各医院就诊病人,包括术前检查、孕产期检查、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自愿咨询检测(VCT)、婚前检查、羁押人员、男男同性恋(MSM)、暗娼嫖客等共20 357例,由各医院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采血,分离血清后送检。
1.2 方法
1.2.1 试剂来源
1.2.1.1 外部对照质控血清
严格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修订版制备弱阳性对照血清。收集阴性及阳性血清若干,经高压灭菌,按要求将阴阳性血清混匀,做梯度稀释,用ELISA法检测,选择吸光度值为临界值(Cut-off)2至3倍的稀释度作为质控血清配置的依据[1]。
1.2.1.2 HIV诊断试剂盒
珠海丽珠HIV-1/HIV-2抗体诊断试剂盒,均在有效期内。
1.2.2 仪器
使用美国宝特ELX-800酶标仪及ELX-50洗板机,仪器检定合格。
1.2.3 操作
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用ELISA法检测HIV抗体,并设置外部质控。初筛阳性的样本用硒标法和乳胶层析法复测。复测阳性样本送嘉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证实验室确证。
2 结果
2.1 HIV抗体阳性率
共检测20 357份样本,阳性14份,阳性率0.069%。
2.2 户籍分布
14例感染者中,本省籍4例,外省籍10例,分别来自四川、河南、安徽、云南、湖南、新疆。
2.3 不同性别检出情况
被检的20 357份样本中,男性8 952例,占43.98%;检出阳性10例,阳性率为0.11%。女性11 405例,占56.02%;检出阳性4例,阳性率为0.035%。男女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5)。见表1。
注:HIV—艾滋病病毒。
2.4 人群分布
20 357人中,孕产妇8 360人,阳性数2例,检出率为0.024%;羁押人员910人,阳性数3例,检出率为0.33%;MSM 42人,阳性数2例,检出率为4.76%。VCT门诊咨询371人,阳性数4例,检出率1.08%;其他就诊者、术前检查、娱乐场所从业人员体检检出率分别为1.33%、0.034%、0.034%,外来务工人员及暗娼嫖客等检测4 707人,检出率均为0。见表2。
注:HIV—艾滋病病毒。
2.5 年龄分布
被检的20 357人中,阳性者均集中在20~40岁。
2.6 感染途径
14例感染者中,8例通过性接触而感染,4例通过吸毒共用注射器而感染,2例为不明原因感染。
3 讨论
检测结果显示,平湖市2011年被检人群中艾滋病感染率为 0.069%,高于“中国全人群的感染率(约为0.058%)[2]。感染人群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从户籍分布来看,阳性检出者中大部分来自外省市,属于流动人群(12/14)。由于平湖市地处杭嘉湖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开放,流动人群约25万,而这些流动人群大部分是青壮年,正处于性活跃期,很多已婚者配偶不在身边,缺乏正当满足性需求的条件,很可能会通过不安全的性行为等活动感染HIV,有些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HIV的已婚者在与家人团聚时,还可能将HIV传染给配偶,是最危险的传染源[3]。
根据检测结果,平湖市艾滋病阳性检出者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检出者主要集中在羁押人员、VCT及MSM人群。而羁押人员一般男性多于女性;经过调查VCT人群中以男性有过不安全性行为者居多,前来VCT的女性较少,而VCT的阳性发现率又较高,女性检出者只能通过孕产期检查和术前检查等途径发现;MSM传播明显上升。
检测结果发现,平湖市艾滋病仍然以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阳性者主要集中在高危人群中,但在孕产期检查、术前检查及一般人员体检中也检出阳性者,说明在该市艾滋病已有向一般人群扩散的趋势,还有不少感染者和患者尚未及时发现,感染艾滋病的风险人人都有[4]。平湖市从2011年开始实现全市手术患者HIV检测全覆盖,对及早发现新感染,掌握疫情流行有很大帮助。
针对平湖市2011年艾滋病检测结果,结合我国艾滋病流行趋势,依据《浙江省艾滋病防治条例》,为更好地做好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建议:①加强领导干部对艾滋病防治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和培训;②提供财政支持,扩大艾滋病干预覆盖面,提高艾滋病综合干预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③促进和完善VCT工作,鼓励艾滋病患者重返社会[5];④促进健康教育,加强防艾滋病知识宣传;⑤进一步规范基层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做好实验室质量控制,逐步建立临检点。
摘要:目的 通过对20 357例样本的检测结果分析,了解平湖市2011年艾滋病流行情况,并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采用ELISA法对各医院送检的血清样本做HIV抗体检测,对初筛阳性样本再用硒标法和乳胶层析法复测,复测阳性血清送嘉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证实验室确证。结果 20 357份样本中确证阳性者14例,其中自愿咨询检测(VCT)4例,羁押人员体检3例,孕产妇2例,男男同性恋(MSM)2例,术前检查、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及其他就诊者各1例。结论 平湖市艾滋病流行主要还是集中在高危人群中,也有向普通人群扩散的趋势,性传播已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HIV,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修订版)[S],2009: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2011年)[R].2011.
[3]沈美萍,王永根,石仁其.某医院H IV抗体血清学筛查结果[J].浙江预防医学,2009,21(11):26-29.
[4]罗晓英,石仁其.378名建筑工人艾滋病知识和态度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3):84-85.
拒录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歧视吗 篇11
10月13日,我国首例艾滋就业歧视案在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法院不公开开庭审理。当事人小吴(化名)没有出庭,他的两位代理律师——北京瑞风律师事务所李方平律师、安徽江淮律师事务所郑继能律师,安徽省安庆市教育局的一位副局长及该单位聘请的律师,安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一位科长及该单位聘请的律师,出庭参加了当天的庭审,法庭没有当庭宣判。
就在同一天,民间反歧视公益机构北京益仁平中心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寄送了一封建议信,建议修改《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保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平等就业权。
因体检不合格被拒录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小吴从小就希望成为一名教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小吴说。高中毕业后,小吴考上了一所师范院校,毕业时取得了教师资格证,目前在一所中学担任临时代课教师。
今年5月19日,小吴参加了安庆市教育局组织的安庆市直学校教师招聘考试的笔试。笔试通过后,又顺利通过了6月28日的面试,入围体检名单。
7月12日,小吴依照安庆市教育局的安排在安庆市市立医院参加了入职体检。安庆市市立医院出示的生化检验报告单显示,小吴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一项的结果为待查。被教育局告知体检结果有问题,需要进行“梅毒、丙肝、艾滋病”复检后,7月27日,小吴向安庆市教育局提出书面申请要求复检。8月6日,安庆市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检验确定小吴HIV-1抗体阳性;12日,安庆市市立医院向安庆市教育局出具了小吴“HIV-1抗体阳性,不合格”的体检报告。安庆市教育局经过讨论,认定小吴不具备从事教师岗位的身体条件,不具备聘用教师的资格和条件,决定对小吴因体检不合格不予录用,并于15日将该决定以书面形式通知了小吴本人。
根据安庆市人社局和教育局发布的《2010年安庆市直学校公开招聘教师公告》,体检按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进行。得知自己被拒录后,小吴“担心、害怕、焦虑”,当即在百度上输入“艾滋携带者是否可以报考公务员”进行搜索。“铺天盖地都是可以报考的消息。”小吴说,“因为当初《公务员体检通用标准》在网上征集意见后,有了一个改动——以前是说‘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不合格’,后来把‘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这个词去掉了,所以网上有很多消息都是说可以报考。”
“所以我认为安庆市教育局的做法是违法的,跟教育局协商不成后决定起诉他们。”小吴说。
8月26日上午,小吴向安庆市迎江区人民法院递交行政诉讼状,4天后,法院立案。在诉状中,小吴认为,安庆市教育局在公开招聘教师的体检中对其进行HIV检测,获取了自己的身体隐私信息;同时,该局以自己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携带者)为由认定其体检不合格,从而使其失去了被聘用为教师的机会,违反了相关法律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规定,侵犯了自己依法享有的平等就业的权利。因此,他请求法院依法确认安庆市教育局认定自己体检不合格不予录用的行为违法,并责令其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据了解,这是《就业促进法》实施后我国首例公开报道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就业歧视诉讼案。自1999年起就从事艾滋病法律工作的北京君方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巍指出,尽管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遭受歧视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因为有诸多顾虑,通过诉讼途径来维护自身就业权利的案例此前没有出现过,此案表明“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法律意识和权益意识在增强”。
依法拒录还是就业歧视?
对于获取对方身体隐私的说法,安庆市教育局的答辩状指出,性传播疾病是《标准》规定的体检必检项目,对其进行解释的《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以下简称《手册》)明确指出,性传播疾病“包括艾滋病在内”。因此,在体检过程中进行HIV检测不存在侵犯隐私或获取其身体隐私信息问题。
安庆市教育局也不认可拒录行为违法的说法。尽管《标准》规定的是“艾滋病,不合格”,但《手册》却明确规定:“HIV感染的诊断一经确定,即作体检不合格结论。”从表面上看,两者有所不同,但《手册》同时明确指出,根据HIV感染(血清HIV初筛阳性并经确认试验证实)后的临床表现。(艾滋病)可分为HIV感染的急性期、无症状期及艾滋病期。《标准》条款中所指的艾滋病,包括其各临床分期,而且不存在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这一概念。“这是因为HIV感染后几乎100%都会发病,发病后如果不给予抗HIV治疗,大部分艾滋病患者将在进入艾滋病期后的2年内死亡。因此,HIV感染的诊断一经确定,即作体检不合格结论。”
而据《安徽省教师资格实施细则》、《安徽省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关于修订(安徽省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的通知》的相关规定,性传播疾病(经二级以上医院或专门医疗机构检查确已治愈者除外)属于体检不合格,不允许授予教师资格。“由此可见,小吴本就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更遑论被聘为教师了。”
对于安庆市教育局的说法,小吴的律师李方平、郑继能并不认可。郑继能认为,小吴报考的是教师,教师不是公务员,教师招聘时按照公务员体检标准拒录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合法。同时,郑继能和李方平指出,宪法及劳动法等相关法律都规定公民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应受到歧视;《传染病防治法》也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规定。而《就业促进法》更是明文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
现在的问题似乎是,目前没有专门针对教师招聘的体检标准,教师招聘体检时应适用什么标准?更为关键的是,当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时,该如何执法?然而,看似简单的问题,解决起来并不简单。
小吴不理解《手册》为什么认为艾滋不存在携带者和患病者的区别。“当时对着电脑。看着这些话,我真的很伤心。怎么会不存在区别?怎么就一定会发病?”小吴觉得《标准》制定时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不合格”中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去掉简直就是玩“文字游戏”。
“政府部门宣传说,握手、拥抱、礼节性的接吻、共同进餐、共用办公用具等都不会传播艾滋病,难道教学过程会比这些更容易传播?”小吴认为,这样的结果(因感染艾滋病病毒而遭拒录)只会引发公众对艾滋病更大的恐惧和对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感染者更严重的歧视。
“制度性的健康歧视”
“艾滋病患者不是我们的敌人,艾
nlc202309012229
滋病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无知、恐惧和歧视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最大阻碍。”几年前,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发布的《艾滋病常识越缺乏对艾滋病及艾滋病病人的歧视与恐惧越强》一文就这样指出。
据卫生部网站资料,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联合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约74万人。其中2009年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万人。
艾滋病感染者关怀公益机构“爱之关怀”的负责人托马斯(化名)也是一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006年曾获得联合国颁发的“红丝带奖”。托马斯认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歧视。
如果公务员招聘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会产生负面的示范效应,甚至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一方面,有可能使得公众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产生更多的歧视和恐惧,同时也可能使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更加隐蔽化,抵消相关部门这些年的艾滋病防控工作。”北京爱知行研究所相关负责人江天勇表示。
今年7月份,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发布了《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调查报告》。这项调查显示,企业的就业歧视占60.70%,政府机关占43.44%,事业单位占38.61%。该研究所所长蔡定剑教授直言,一些现行规定导致了“制度性的健康歧视”。他因此建议国家尽快制定一部反就业歧视的基本法。“对就业歧视进行一个明确的定义,设立一个专门调解就业歧视的机构,让遭遇就业歧视者得到及时的救助。”
“《标准》及《手册》对体检项目和体检程序的不完善规定。引发了贫血基因携带者、糖尿病患者、梅毒既往感染者报考公务员过程中的争议,本次艾滋病争议也是因为这些规定引起的。”北京益仁平中心负责人于方强表示,“如果各行各业都按照公务员体检标准来招聘人的话,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就无法找到工作了。”
对于艾滋,现在的小吴已不像当初得知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时那样恐惧了。“当时很害怕。”小吴说。“了解了也没什么可怕的,比如在美国,人们认为艾滋病就是一种慢性病,跟糖尿病、高血压等一样。美国媒体称中国人现在对艾滋的态度是美国三十年前对于艾滋的态度。”小吴觉得,中国人对艾滋的了解太少了。“中国的宣传力度也大,至少比乙肝(的宣传力度)大,但是效果却不怎么样,人们还是害怕艾滋,根本不了解。”
“想想也很巧合,当年的‘乙肝歧视第一案’发生在安徽芜湖,如今的‘艾滋歧视第一案’也发生在安徽。其实艾滋和乙肝的传播途径是一样的,国家可以为乙肝改变法律,为什么对艾滋不可以呢?乙肝不可以查,难道艾滋就可以查?我觉得艾滋比乙肝更隐私,是隐私中的隐私。只不过是患乙肝的人数比较多,闹得比较大罢了,比如之前的周一超杀人案。”小吴说。
小吴期待有一个好的诉讼结果,借此机会改变人们对艾滋病的歧视态度。“我觉得这个案件的宣传作用比每年12·1艾滋病日的宣传作用大得多。”小吴说,“还有一个就是促使公务员体检标准的改变,如果连这个(《标准》)都歧视,怎么叫普通民众不歧视?”
不过,小吴慨叹在中国维权很难!“美国有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有专门的公平就业委员会,有这样的司法实践,塞克马戏团马修的案子就是很好的证明。”
民间反歧视公益人士陆军则希望政府消除艾滋歧视的努力更进一步。他表示,近年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就业歧视问题,行政部门正在努力成为“模范雇主”,2005年制定的公务员体检《标准》和《手册》在乙肝、身高等问题上已经为社会各界起到了消除歧视的示范作用。“如果《标准》和《手册》在艾滋病方面也能进一步完善起来,政府消除艾滋就业歧视的努力将大大地前进一步。”
责任编辑:刘潇潇
艾滋病病毒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运城市某县2004年—2012年期间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IV/AIDS) 病例595例, 年龄最小18岁, 最大70岁。本次抗病毒药物入选标准参照《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治疗手册》 (第二版) [1]。
1.2 研究方法
按照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观察、检测、分析和研究。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病例首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了解治疗者的人口学特点、HIV感染史、临床症状和体征、用药史、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等情况, 另外还要进行基本的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测。在抗病毒治疗后的4, 8, 12周分别对病例进行检测和随访, 以后每12周随访1次, 进行药物毒副反应随访和临床指标检测, 另外对一些药物毒副作用大的患者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调整等情况的调查。
1.3 治疗方案
治疗用药方案为两种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NRTIs) 类药物和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NNRTs) 类药物, 每例治疗对象服用3种抗病毒药物。药物的剂型和用量依据《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治疗手册》 (第二版) [1]。设监督员对每名接受治疗患者进行服药监督指导等治疗管理。
1.4 实验室检查
艾滋病病毒抗体确认试验 (WB) 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定的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完成;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临床化验指标的检查, 由医疗机构部门设定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化验室完成。
2 结果
2.1 接受治疗者人群结构和用药方案分析
595例抗病毒治疗患者中, 男328例 (55.1%) , 女267例 (44.9%) ;平均年龄 (42.2±9.28) 岁, 年龄范围18岁~70岁;已婚429例 (72.1%) , 丧偶100例 (16.8%) , 离异48例 (8.1%) , 未婚18例 (3.0%) ;职业以农民为主539例 (90.6%) , 其他职业有干部、工人、教师、学生等;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29例 (38.5%) , 初中309例 (51.9%) , 高中及以上57例 (9.6%) ;传播途径:既往有偿供血者324例 (54.5%) , 既往输血者128例 (21.5%) , 经性传播115例 (19.3%) , 传播途径不详28例 (4.7%) ;按照NNRTs进行分类, NVP类方案418例 (70.3%) 、EFV/IDV类方案177例 (29.7%) 。
2.2 抗病毒药物毒副反应分析
595例抗病毒治疗病例, 服药后有药物不良反应病例586例 (98.5%) , 有药物毒副反应336例 (56.5%) 。具体的药物毒副反应为:食欲减退33例 (5.5%) 、恶心呕吐22例 (3.7%) 、入睡差8例 (1.4%) 、腹部不适3例 (0.5%) 、皮肤干燥8例 (1.4%) 、出现皮疹12例 (2.0%) 、四肢麻木7例 (1.2%) 、四肢疼痛4例 (0.7%) 、乏力33例 (5.7%) 、体形改变1例 (0.2%) 、头发脱落1例 (0.2%) 、视力改变9例 (1.5%) 、头痛15例 (2.5%) 、做清晰而生动的梦1例 (0.2%) 、贫血 (血红蛋白<120 g/L) 89例 (15.0%) 、肝功能轻度异常150例 (25.2%) 。所有毒副作用中, 轻度贫血、肝功能轻度异常、乏力和消化道症状的毒副反应比较多见, 其他比如头痛、皮疹、四肢麻木等毒副作用较少, 本组分析对象中没有发生1例严重药物毒副反应, 如药物性胰腺炎、神经精神失常、眼睛失明、乳酸酸中毒、严重肝毒性、恶性贫血、泛发性皮疹等。
通过对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传播径途、确诊时间、初次治疗方案等类别的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分析, 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用药方案不同、传播途径不同的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不明显。
3 讨论
在2004年国家将艾滋病患者纳入免费抗病毒治疗之初, 由于对抗病毒药物的毒副作用了解不多, 对抗病毒药物的毒副作用存有恐惧心理,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几年来, 国内很多学者对此类抗病毒药物治疗艾滋病的临床治疗观察、临床治疗状况和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和报道。参考文献[1,2,3,4], 研究结果为治疗艾滋病患者的抗病毒药物临床疗效肯定, 药物毒副反应轻微, 是当前控制艾滋病患者病情发展和减少艾滋病病死率的首选药物。
本文通过对595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药物冶疗的毒副反应进行研究分析, 毒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56.5%, 其中肝功能轻度异常发生率为25.2%, 轻度贫血发生率为15.0%, 消化道症状的发生率为9.7%, 服药早期有轻度乏力症状的发生率为5.7%等。给予对症治疗或者调整药物后症状均消失, 患者能够坚持抗病毒治疗。本组结果中除轻度肝功能异常和轻度贫血发生率与上述文献报道有差异以外, 其他不良反应基本一致, 可能与所用药物的剂量、用药方案和人群体质差异有关。
国家实行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艾滋病几年来, 使艾滋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本文通过对595例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者的药物毒副反应分析研究, 结果为此类药物可以引起部分毒副反应, 多为轻度反应, 未引起较为严重的毒副反应;这些不良症状只要加强药物毒副反应的监测、及时对症或调整方案是能够消失的, 不会影响到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证明国家目前用于治疗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的临床疗效肯定, 毒副反应轻微, 临床上可以安全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毒副反应。方法 选择运城市某县595例纳入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病例, 采用回顾性队例研究方法。结果 595例抗病毒治疗患者中男328例, 女267例, 平均年龄 (42.2±9.28) 岁。已婚占72.1%, 农民占90.6%, 既往有偿采供血占54.4%, 2004年之前确诊为HIV占53.6%。有毒副反应病例占56.5%, 以轻度肝功能异常和轻度贫血反应较多, 没有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毒副作用。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传播径途、确诊时间、初次治疗方案等类别的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明显。结论 目前治疗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的毒副反应是较轻的, 在临床上可以安全应用。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免费治疗,药物毒副反应
参考文献
[1]韦秋玲.109例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临床观察[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0, 16 (4) :375-378.
[2]王惠兰, 谭艳, 李桂英, 等.深圳市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状况的临床评估[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9, 15 (6) :633-634.
[3]李群辉, 高艳青, 孙欣, 等.HIV/AIDS病人高效逆转录病毒治疗效果的临床评价[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8, 14 (4) :354-356.
【艾滋病病毒】推荐阅读:
艾滋病病毒/艾滋病05-17
艾滋病病毒感染09-09
艾滋病病毒抗体09-15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06-12
三年级作文:艾滋病病毒的自述07-27
什么是艾滋病病毒?该怎么检测?01-10
关于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11-24
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预防艾滋病倡议书01-16
云南艾滋病07-15
艾滋病抗体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