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预防控制

2024-10-11

艾滋病预防控制(精选12篇)

艾滋病预防控制 篇1

艾滋病预防控制效果评价是依据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通过定量的方法评价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效果,肯定成绩,发现不足,为今后更好地指导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建议。过去对艾滋病预防控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侧重于绩效方面[1],不能全面系统地评价艾滋病预防控制效果。该研究采用Delphi法与层次分析法,从支持与保障、过程和绩效3个方面建立一套比较全面的艾滋病预防控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确立各级指标的权重,为客观、定量地评价艾滋病预防控制效果提供参考标准。

1 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步骤与分析方法

1.1 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步骤

第一步:拟定艾滋病预防控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文献分析法,从中国知网、维普、Pubmed等数据库查阅国内外近几年有关艾滋病预防控制效果评价体系[2];然后课题组骨干成员进行专题小组讨论,初步确定三级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第二步:第一轮专家咨询。采用Delphi法,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征询专家对各级指标的意见[3]。咨询的对象来自省内4个艾滋病高发县的卫生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人员共10名,其主要目的是对课题组拟订的3级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并了解各指标的可行性。

第三步:第二轮专家咨询。从河南省防治艾滋病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专家库中筛选16名专家进行咨询。该轮咨询的主要目的是对指标的重要性、可行性和灵敏性进行定量的评价,从而为各级指标权重的计算提供依据。

(1)专家积极系数:即专家咨询表的回收率,其大小说明专家对该项目的关心程度。

(2)专家权威程度:Cr=(Ca+Cs)/2(Cr表示指标的权威程度,Ca为指标的判断系数,Cs代表熟悉程度系数)。

(3)专家协调系数:即Kendall和谐系数,用W表示,用来检验专家对指标的评分结果是否一致,是咨询结果可信度的指标。W值介于0-1之间,W值愈大,表示一致性愈高。和谐系数的假设检验若P<0.05,说明专家对指标的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结果可取;反之,则结果不可取。

第四步:评价指标的筛选。根据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分别计算重要性、可行性和灵敏性评分的算术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其中算术均数表示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算术均数越大,说明对应的指标的重要性越高,可行性越好。变异系数表示专家意见对某个指标的协调程度,说明专家对指标相对重要性、相对灵敏性、相对可行性的波动程度[4]。变异系数越小,专家对该指标的协调程度高。进一步计算重要性、可行性和灵敏性的综合评分,综合评分低于6.5分的指标直接删除;综合评分大于6.5分,但重要性、可操作性或者灵敏性有一项平均分低于6.5分,则需要进行专题小组讨论决定是否删除。

1.2 指标评价体系的分析方法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5],其基本步骤参照孙振球《医学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6]:(1)建立判断矩阵:依据各位专家对每一个指标评价的综合得分分别建立判断矩阵。(2)计算各层因素的权重系数(W):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及其相应的特征向量Wmax,Wmax中的各分量即各指标的权重。求权重的公式:。(3)一致性检验:用一致性指标CI检验该项目的相对优先顺序有无逻辑混乱,如果可认为无逻辑混乱,即通过计算得到的各项权重可以接受。(4)将各层权重相乘,得到各项具体指标的组合权重。

1.3 统计分析软件

将专家咨询结果用Epi Data软件双录入,利用SPSS13.0分析各指标的算术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协调系数和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Delphi法结果

2.1.1专家基本情况

在第二轮咨询的16名专家中,年龄最小的30岁,最大的55岁,平均年龄41岁;男性占68.8%,女性占31.3%;高级职称占25.0%,副高级职称占31.3%,中级职称占37.5%,公务员占6.3%;文化程度方面,硕士以上占56.3%,本科占37.5%,大专占6.3%;有56.3%的专家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37.6%的人从事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科研工作,6.3%的人从事卫生管理工作;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占33.3%,5-10年的占66.7%。

2.1.2 专家的积极系数

专家咨询表的回收率100%。

2.1.3 专家的权威程度

专家权威程度系数为0.819。

2.1.4 专家的协调系数

见表1。

2.2 指标体系筛选结果

根据第二轮专家咨询的结果,确定预防控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即支持与保障、过程和绩效;9个二级指标和43个三级指标有(见表2)。

2.3 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

层次分析法显示支持与保障、过程和绩效3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37、0.32和0.31,λmax=3.01,CI=0.005。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艾滋病是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目前我国艾滋病防控取得积极进展,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工作正处于攻坚阶段[7]。建立一个有效、可靠、实用及敏感的艾滋病预防控制综合评价体系,有利于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向纵深发展。

该研究采用文献法、专题小组讨论法和德尔菲法,确立预防控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其中Delphi法是当前被广泛应用于专业各种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具体指标确立的方法[8]。根据专家对各级指标评分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且通过一致性检验判断专家咨询结果是否符合逻辑性,从而使得该研究得到的指标评价体系更加可信。专家的积极系数和权威程度均较高,且专家对指标的评价结果一致性较好,说明专家咨询的结果可取。该研究所咨询的专家中从事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5年及以上者占63.6%,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者占50.0%,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90.6%,反应了咨询的对象均为艾滋病领域中的权威专家。

该研究从指标的重要性、可行性和灵敏性3个角度对拟定的三级指标评价体系进行了综合性的评价。重要性反应了在评价指标体系中,该指标的重要程度和代表性;可行性反应了在实际评价工作中,获取该指标的难易程度和可信程度;灵敏性反应了在实际评价中,该指标的区分能力,这样避免了单一角度评价的弊端。该研究还采用层次分析法确立了预防控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权重,即支持与保障、过程和绩效3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37、0.32和0.31,一致性判断结也说明无逻辑混乱,即通过计算得到的各项权重可以接受。层次分析法能够把定性的资料定量化,且能充分利用专家咨询结果,对指标进行全面和系统地分析和评价,从而得出各个指标的组合权重,这样比单纯凭经验所确定评价因素权重的专家咨询法更为科学,是指标体系确立指标权重较好的方法之一[9]。

与国内同类研究比较,该研究较为系统全面地构建了综合防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选择涵盖了支持与保障、过程和绩效指标三个方面,使指标体系的建立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该指标体系存在不足和局限性:由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复杂性,在指标筛选中该领域的专家在认识上由于角度不同而存在局限性,因此造成了指标体系在内容上虽然比较全面,但是仍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总之,建立的艾滋病预防控制效果指标评价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政府部门提供了评价艾滋病预防控制效果的测量工具。作者将应用该指标评价体系评价各地艾滋病预防控制效果,从而在实践上进一步验证指标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权重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李绍奎.艾滋病综合防治绩效评价中需求评价与组织保障评价指标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08.

[2]Rivara FP,Johansen JM,Thompson DC.Research on injury preven-tion:topics for systematic review[J].Inj Prev,2002,8(2):161-164.

[3]钟生艳,魏巍,甘华平,等.四川省医院科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5:379.

[4]Phelan MJ.Boardman HF.Millson DS.Higher medical trainingpharmaceutical medicine:Delphi exercise on clinical pharmacologyand medicines regulation advanced modules[J].Int J PharmMed,2005,13(6):341.

[5]方鹏骞,李翠.层次分析法在艾滋病健康教育评价体系中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4):389-392.

[6]孙振球,王乐三.医学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7]陆春,杨永利,施学忠.河南省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卫生经济学评价[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2(4):649-651.

[8]Lopopolo RB,Schafer DS,Nosse LJ.Leadership,administration,management,and professionalism(LAMP)in physical therapy:aDelphi study[J].Physical Therapy,2004,84(2):137.

[9]李娇月,景琳,陈玉兰,等.层次分析法在确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胜任力指标体系权重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2:80.

艾滋病预防控制 篇2

基本知识

1.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严重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治愈药物,但已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2.艾滋病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被感染。

3.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4.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大大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5.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高危险行为,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6.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必要时,使用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合格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并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具。

7.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时采取抗病毒药物干预、减少产时损伤性操作、避免母乳喂养等预防措施,可大大降低胎、婴儿被感染的可能性。

8.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是及早发现感染者和病人的重要防治措施。

9.关心、帮助、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鼓励他们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是控制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10.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重要信息

1.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严重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治愈药物,但已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艾滋病的医学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医学全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人的免疫功能,使人体易发生多种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可存活数小时到数天。100℃20分钟可将其完全灭活、干燥以及常用消毒药品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感染艾滋病病毒2-12周后才能从人体的血液中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但在检测出抗体之前,感染者已具有传染性。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经过平均7-10年的潜伏期,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他们在发病前外表上与常人无异,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但能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感染者便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常出现原因不明的长期低热、体重下降、盗汗、慢性腹泻、咳嗽、皮疹等症状。

已有的抗病毒药物和治疗方法,虽不能治愈艾滋病,但实施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传播危险,延缓发病,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要在经过艾滋病防治技能培训的医生指导下,对艾滋病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

艾滋病病人要坚持规范服药,治疗中出现问题应及时寻求医务人员的帮助,随意停药或不定时、不定量服用抗病毒药物,可能导致艾滋病病毒产生耐药性,降低治疗效果,甚至治疗失败。

至今还没有研制出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疫苗。

2.艾滋病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被感染。

在世界范围内,性接触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目前在我国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但经性接触传播艾滋病的比例逐年上升。

艾滋病可通过性交(阴道交、口交、肛交)的方式在男女之间和男性之间传播。性伴侣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越大。

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经血液传播艾滋病的重要危险行为。

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手术、注射、针灸、拔牙、美容等进入人体的器械,都能传播艾滋病。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有可能把艾滋病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在未采取预防措施的情况下,约1/3的胎儿和婴儿会受到感染。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共同进餐,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品、钱币等不会感染艾滋病。

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

咳嗽和打喷嚏不传播艾滋病。

蚊虫叮咬不会感染艾滋病。

3.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树立健康的恋爱、婚姻、家庭及性观念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传播的治本之策。

性自由的生活方式、多性伴且没有保护的性行为可极大地增加感染、传播艾滋病和性病的危险。

卖淫、嫖娼等活动是艾滋病、性病传播的重要危险行为。

青年人过早发生性行为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夫妻之间忠诚可以保护双方,避免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和性病。

4.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大大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安全套可大大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每次性交都应该全程使用。

安全套预防艾滋病、性病的效果虽不是100%,但远比不使用要安全的多。

除了正确使用安全套,其它避孕措施都不能有效预防艾滋病。

由于生理上的差别,男性感染者将艾滋病传给女性的危险明显高于女性感染者传给男性。妇女应主动使用女用安全套或要求对方在性交时使用安全套。

安全套不能重复使用,每次使用后应打结、丢弃。

性病患者或患有生殖器脓疮、溃疡、炎症的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也容易将病毒传染给他人。及早发现和规范治疗性病和各种生殖器感染,可以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危险。

怀疑自己患有性病时,要尽早检查、及时治疗,争取治愈,还要动员与自己有性接触的人接受检查和治疗。

部分女性感染性病后无明显症状,不易察觉,如有多性伴等高危行为,应定期去医院检查和治疗。

正规医院能提供规范、保密的性病咨询、检查、诊断和治疗等服务。找游医药贩求治、购药自治,会误诊误治、延长病程、增加治疗困难,增加感染艾滋病的机会。

5.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高危险行为,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吸毒是一种违法行为,不仅严重危害吸毒者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也危害家庭和社会。

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吸毒的人感染艾滋病的危险特别大。

不共用注射器、使用清洁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可有效地减少吸毒传播艾滋病的危害。

与注射吸毒的人发生性行为时不使用安全套,很容易感染艾滋病、性病。

在注射吸毒人员中开展美沙酮维持治疗或针具交换,可切断因注射吸毒经血传播艾滋病的途径。

6.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必要时,使用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合格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并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具。

提倡无偿献血,杜绝贩血卖血,加强血液管理和检测是保证用血安全的重要措施。

严格筛选献血员,劝阻有危险行为的人献血,是血液安全的重要保证。

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防止艾滋病经采供血途径传播。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必要时使用检测合格的血液和血液制品,以及血浆代用品或自身血液。

使用一次性或自毁型注射器是防止艾滋病经血液传播的重要环节。如没有条件,注射器具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

酒店、旅馆、澡堂、理发店、美容院、洗脚房等服务行业所用的刀、针和其它刺破或擦伤皮肤的器具必须经过严格消毒。

7.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时采取抗病毒药物干预、减少产时损伤性操作、避免母乳喂养等预防措施,可大大降低胎、婴儿感染的可能性。

在艾滋病高发地区,大力推行孕产妇的孕产期保健、艾滋病咨询检测和住院分娩,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关键措施。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怀孕妇女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孕期和产时服用抗病毒药物、住院分娩减少损伤性危险操作、以及产后避免母乳喂养等预防传播的措施,可大大减少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的机会。

孕妇在怀孕早期发现感染艾滋病病毒,应向医生咨询,充分了解艾滋病对胎、婴儿和自身的潜在危害,自愿选择是否继续怀孕。

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产妇如果选择终止妊娠,应到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寻求咨询和终止妊娠的服务。

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产妇如果选择继续妊娠,应到当地承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任务的医院或妇幼保健机构,寻求免费预防母婴传播的抗病毒药物和婴儿检测服务。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产妇应进行婴儿喂养咨询,对所生婴儿实行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养。并在婴儿第12和第18个月进行免费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8.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是及早发现感染者和病人的重要防治措施。

有过高危性行为、共用注射器吸毒、卖血、怀疑接受过不安全输血或注射的人以及艾滋病高发地区的孕产妇,要主动到当地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室)进行咨询检测。

国家实施免费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和检测的人员,可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得到免费咨询和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检测。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法医疗机构,都可设立艾滋病咨询室和筛查实验室。

咨询和检测是保密的。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个人可自愿选择是否接受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阳性者,可通过咨询获得有关艾滋病病毒抗体确认试验、治疗、预防母婴传播、预防感染他人和得到关怀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或转介信息服务。

接受艾滋病咨询和检测,可消除或缓解因怀疑感染艾滋病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还可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及时采取适宜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

9.关心、帮助、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鼓励他们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是控制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是疾病的受害者,应得到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帮助。

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可到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区(科)的综合医院,接受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

各级政府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纳入政府救助范围,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必要的生活救济,并积极扶持有生产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开展生产活动。

地方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开展艾滋病遗孤的心理康复和提供免费义务教育。

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歧视不仅不利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还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是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重要力量,应鼓励他们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

家庭和社区要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营造一个友善、理解、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帮助他们采取正确的生活态度、改变高危行为,并为他们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创造条件。

10.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处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临界点。如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民族兴旺带来严重影响。

我国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艾滋病防治决不只是卫生部门的责任,必须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艾滋病预防控制机制,形成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非政府组织是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点人群宣教、高危人群干预、感染者和病人关怀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公民应积极参加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学习和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避免危险行为,加强自我保护,并把了解到的知识告诉他人。

艾滋病预防控制 篇3

关注HIV阳性母亲出生的婴儿是预防HIV母婴传播的重要环节,儿科医生对HIV 感染母亲的产前咨询和指导要了解母亲对HIV感染的知情程度、产后预防作用和预防方法的理解,将HIV 母婴垂直传播的知识告诉母亲,帮助HIV阳性母亲做出最终的选择。

1.妊娠期的宫内感染可以通过胎盘或羊水传染给胎儿;分娩期经宫颈和阴道分泌物及血液感染新生儿;长期母乳喂养通过乳汁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和婴儿。

2.受母亲垂直传播给婴幼儿的感染,病情发展比其他途径感染或成人发展更快,由母婴垂直传播HIV感染的婴儿近50%在1岁时发展为艾滋病。

3.垂直传播的药物预防包括妊娠期宫内感染的预防,分娩时的预防和新生儿出生后的药物预防。应将用药的方法、疗效、花费告诉孕妇,使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预防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新生儿HIV 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

1.平均胎龄小(平均为37周),未成熟儿和超未成熟儿的比例上升,分别为33%,18%。

2.低出生体重、小头畸形、其他畸形发生率高。

3.肝、脾、淋巴结肿大,间质性肺炎。

4.CD4百分比率(或CD4/CD8)下降。出生时CD4<30%,早期出现危重病情比例增加3倍。

5.平均IgG水平高于非感染新生儿。

三、新生儿药物预防及注意事项

新生儿药物预防的方法与母亲产前和产时采取的预防方法有关(母亲产前和产时预防方案见相关章节),详细了解母亲产前、产时药物阻断的情况是决定新生儿出生后选择药物预防的依据:

(一)AZT+NVP联合用药方案

1.婴儿出生后72小时内服用NVP糖浆2毫克/千克体重,最多不超过6毫克(只服用一次)。

婴儿从出生后8~12小时开始用药,AZT糖浆2毫克/千克体重/次,每6小时1次。

2.母亲产前用药时间满4周,新生儿仅用1周AZT;母亲产前用药不足4周,新生儿连续用6周AZT。

(二)AZT方案

1.婴儿从出生后8~12小时开始用药,AZT糖浆2毫克/千克体重/次,每6小时1次。

2.母亲产前用药时间满4周,新生儿仅用1周AZT;母亲产前用药不足4周,新生儿连续用6周AZT。

(三)AZT+3TC方案

婴儿出生后8~12小时开始服用AZT 4毫克/千克体重,每日2次;3TC 2毫克/千克体重,连续用药1周。

(四)维乐命(NVP)单剂预防方案

1.母亲按常规预防的新生儿在出生后72小时内服用NVP 2毫克/千克体重(或混悬液0.2毫升/千克体重),最多不超过6毫克(或混悬液0.6毫升),1次。

2.如果因某些原因产妇产前未能进行药物阻断,可参照以下方法阻断:

(1)产妇临产时服用NVP

服药2小时内分娩,新生儿出生后60分钟内服用首剂NVP 2毫克/千克体重,至少在生后48~72小时内重复服用第二剂2毫克/千克体重。

服药2小时后分娩,则新生儿生后4小时内服用NVP 2毫克/千克体重即可。

(2)产妇临产时未服用NVP

新生儿出生后60分钟内服用首剂NVP 2毫克/千克体重(或混悬液0.2毫升/千克体重),至少在生后48~72小时内重复服用第二剂2毫克/千克体重(或混悬液0.2毫升/千克体重)。

3.新生儿在服用NVP以后1小时内出现呕吐,应及时补服一剂,并观察1小时。

4.服用方法:NVP有两种剂型,混悬液为10毫克/1毫升,(混悬液0.2毫升/千克体重· 剂)可直接滴入新生儿口中。

片剂为20毫克/片(2毫克/千克体重·次,最大剂量不超过6毫克/千克体重·次),用水溶化后,用小勺或奶嘴喂入新生儿口中。

5. NVP方案是最具有实用性且最便宜的方案。花费少是其最大特点。目前我国较多采用的是NVP维乐命单剂治疗。

注 意

上述3种预防方法预防效果较好,但用药时间较长,依从性较差,费用昂贵。如果出现早产,预防效果也要受到影响。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孕妇和新生儿的骨髓抑制情况。

四、喂养方式治疗

由于母乳中可以检测到HIV 病毒,HIV病毒可以经母乳传播给婴儿,长期母乳喂养将大大增加传播HIV的危险性。所以在3种喂养方式(人工喂养、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中,人工喂养是HIV病毒感染母亲最安全的选择。

在人工喂养有困难的地区,应该在充分咨询的基础上,权衡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利弊,帮助HIV感染的母亲对婴儿出生后喂养方式做出正确的选择,但坚决不要混合喂养。

(一)人工喂养

HIV感染的母亲在整个哺乳期中应为婴儿提供干净、安全、营养的母乳替代品。

1.人工喂养必须使用干净开水。

2.喂养的器皿(奶嘴、奶瓶、小勺、杯子等)必须保持干净。

3.确信母亲能按照母乳替代品的配置要求配置。

4.人工喂养食品的选择

(1)配方奶粉:根据婴儿不同胎龄、不同月龄生长发育的需要对基本的营养物质进行了改良,更适合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是人工喂养的首选。

(2)新鲜牛乳: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或不能承受配方奶喂养的家庭,牛乳也是很好的选择。早产儿早期牛乳喂养,应适当稀释。在交通不发达地区可用牛乳制品代替新鲜牛奶。

(3)添加泥糊状食物:满4个月后开始添加泥糊状食物,从1/4个鸡蛋黄开始,逐渐增加米糊、粥等其他糊状食品。增加泥糊状食物的原则是从一种到多种,从少量到适量,从稀到稠,从细到粗。

(二)纯母乳喂养

如果母亲确实不能得到(购买、配给)干净、安全和营养的母乳代用品,或在充分咨询的基础上人工喂养仍不能被母亲接受时,才可选择纯母乳喂养。若母亲选择纯母乳喂养,给予婴儿抗病毒药物可以降低由母乳喂养而致的传播。但应特别注意:

1.纯母乳喂养是指只用母乳喂养,不给婴儿吃其他液体或固体食物。

2.纯母乳喂养只能是短时间(3个月)的,长时间将大大增加感染机会。

3.建议纯母乳喂养不要超过4个月,4个月以后开始人工喂养,并逐渐添加泥糊状食物。这样既满足经济不发达地区HIV感染母亲的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又最大限度地减少母乳喂养HIV 感染的风险。在替换食物时应杜绝混合喂养的过渡。

4.如果在纯母乳喂养过程中母亲出现乳头皲裂、乳腺炎和乳腺脓肿,此时应避免母乳喂养。

(三)杜绝混合喂养

多项研究表明3种喂养方式(人工、纯母乳、混合喂养)中混合喂养母婴垂直传播的几率最高。HIV感染母亲的婴儿应避免混合

喂养。

艾滋病预防控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2月1例男性病人, 21岁, 因吸毒染上了艾滋病, 在戒毒所戒毒时, 由于发生了上呼吸道感染, 我院应戒毒所邀请, 派医护人员前往治疗。其中1 名护士在给病人注射退热药物时, 因操作不慎, 被污染有病人血液的针头刺伤手指。2004年10月1例在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确诊为艾滋病的男性病人, 因胃肠道疾病来我院内科住院, 检验人员在采血时由于过度紧张, 被沾有病人血液的采血针刺伤了手指。

1.2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方法

发生职业暴露后, 2名医务人员首先对伤口进行了冲洗, 并由科室立即报告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和院领导。感染管理部门先后对2名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包括暴露情况、暴露程度、病人所污染的物品及环境等, 及时将调查结果上报院领导和县疾病控制中心。院领导高度重视, 先后将2名医务人员送往市疾病控制中心。市疾病控制中心的专家对2名医务人员暴露情况进行风险评估, 制订防治方案。专家认为, 由于2名医务人员被艾滋病病人的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 被感染几率较大, 建议:①采取预防性用药治疗, 即口服齐多呋定、拉米呋定等;②服药期间监测肝功能;③在暴露后第6周、12周及第6个月、12个月进行HIV抗体检测;④临床医学追踪观察。

2 结果

2名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 由于及时采取了补救措施, 经临床追踪观察2年多, HIV抗体检测均为阴性。提示职业暴露后, 只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HIV感染发生的可能性较低。发生职业暴露案例后, 医院领导及感染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加强了对HIV、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梅毒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管理, 制订了相关制度、措施, 如《消毒隔离制度》《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务人员发生HIV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措施》等;建立了HIV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预防控制预案, 举办了多期艾滋病防治、职业暴露防护及处理的培训班。在临床科室强化实施了输血前、手术前、特殊诊疗 (侵入性操作、介入治疗) 前、产前等常规进行HIV、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梅毒等检测。通过全院感染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 使我院HIV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职业暴露率明显下降。详见表1。

3 讨论

3.1 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通过对我院2例艾滋病职业暴露案例的分析,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为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和缺乏自身防护意识。①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缺乏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 发生职业暴露后常常惊慌失措, 绝大多数医务人员不能正确区分发生HIV职业暴露的风险, 个别人在发生职业暴露后还存在侥幸心理。②缺乏自身防护意识, 有的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 不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不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长期形成的不规范的操作习惯, 如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及一些锐器时不戴手套、防护面罩、不穿防护衣, 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结果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给医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2 预防控制措施

随着艾滋病病人和HIV病毒携带者数量的不断增加, 医务人员面临HIV职业暴露的风险越来越大。因此, 提高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注重安全操作, 规范消毒隔离技术, 是艾滋病防治工作中, 有效防止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前提和保障。

3.2.1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培训

为了增强医务人员的院感意识和职业防护意识,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和宣传活动, 分期分批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防艾滋病知识、医感染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宣传艾滋病等血液传播性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预防措施等。同时, 增强医务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暴露感染危险性的认识, 使之转变观念, 在医疗护理活动中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 变被动防护为主动防护。

3.2.2 配备防护用具

医院设备科根据各科室、各部门工作性质的需要, 配备防护用品, 如隔离衣、防护面罩、防护镜、外科口罩、手套、鞋套等。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有相应的防护用品, 可为医务人员诊疗护理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3.2.3 规范操作

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 常会接触到病人的唾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因此, 在接触这类物质时应采取标准预防措施,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 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 必须采取防护措施[2]。具体要求凡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前后均应洗手、戴手套、帽子、口罩, 必要时穿隔离衣, 当上述物质可能发生喷溅时, 应戴眼罩、面罩, 并穿防护衣, 以防止医务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被污染;污染的床单、衣被、仪器设备应及时消毒处理;在进行手术、注射、穿刺、备皮等医疗护理操作时, 严防被锐器损伤;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病员的黏膜, 口唇、眼睛、耳朵等;用后的医疗器械、物品、医疗垃圾及时消毒灭菌或无害化处理;在回收处理医疗垃圾时, 应注意锐器、针头刺伤。总之, 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和消毒灭菌工作时, 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3.3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发生职业暴露案例后, 我院制订了许多相关制度、职责, 并纳入医院管理目标考核中, 将考核结果与各科室、各部门奖金挂钩。为了确保各项制度, 各种措施落到实处, 医院实行了三级管理, 成立了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管理科、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各级管理人员层层把关, 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医院感染管理, 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制订工作计划和各种制度、职责, 定期不定期到各科室、各部门进行检查、督促。每月对全院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每季将医院感染管理情况向全院通报。各科室、各部门感染管理小组的质控人员对本科室、本部门的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质量监控, 随时检查本科室消毒隔离措施的执行情况, 登记情况, 并指导本科室感染管理工作。

每项新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均有一定的阻力和难度, 医院感染管理人员要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我院感染管理人员每天下病房检查临床医务人员进行各种操作时防护措施是否到位, 操作技术是否规范。手术室、妇产科、口腔科、检验科等部门是检查的重点。开始时, 有些医务人员对这种防护措施不能接受, 甚至有的医务人员认为是不必要的、耗时耗费的事情, 如:口腔科医务人员在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口罩, 必要时要戴防护镜 、面罩等。曾有人认为这些防护用品的使用, 增加了病人的材料费用, 对于有这种想法的医务人员, 我们既要告知手术或诊疗过程中可能对医护人员造成的危害, 又要强调双向防护, 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 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说明防止医源性感染的重要性, 并以我院2例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为教训, 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职业防护对于病人和医务人员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它所具有的价值远超过经济价值。同时使他们自觉遵守职业防护制度和各种消毒隔离制度。为了确保病人的医疗安全和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避免医疗纠纷, 医院要求手术病人和需要进行特殊检查 (如内镜检查) 的病人在手术前和检查前要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IV等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查, 这些检查对不知道自己患有传染病的病人提供了及时发现, 及时治疗的机会;同时也减少了病人对家人、对社会以及对医务人员潜在感染的威胁, 也为医院加强消毒灭菌工作提供了依据。

综上所述, 艾滋病等血液传染性疾病对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存在着极大的危害。我院感染管理部门通过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 采取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 规范操作行为等方法, 使全院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下降, 防护意识明显增强, 医务人员普遍从被动防护意识变为主动防护。这对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职业暴露, 保障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等,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名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资料。[结果]我院2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 由于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经医学观察2年, 无一例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同时, 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明显增强, 职业暴露状况得到控制。[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健全制度、职责, 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等措施, 可减少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危险, 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

关键词: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刘文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45.

艾滋病预防控制 篇5

一、填写通知单

已知具有感染的手术患者,手术医师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感染类别名称。

二、手术安排

手术应安排在专用感染手术间内实施手术,谢绝参观。

三、患者转送

1、合并有空气或飞沫传播疾病的患者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2、患者应更换清洁病号服并使用敷料覆盖裸露的感染部位;转运过程中,应避免不必要的停留。

3、平车使用防水的一次性床单和被套,严禁与其他患者共用。

四、隔离措施

医务人员应在遵循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传播(或血源性传播)的隔离与预防,如合并有空气或飞沫传播疾病时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一)术前

1、物品准备:

(1)手术间开启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

(2)将手术间内本次手术不需要的物品移到手术间外。

(3)准备一次性铺单、手术衣及医用耗材用品等,手术中均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4)患者转运床上粘贴隔离标识,手术间门口根据病原菌的传播途径悬挂相应的隔离牌,如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

(5)医疗废物桶大小要合适,套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6)手术间内各种设施、设备专用。

(7)器械护士备齐术中所用物品、术中常规的器械包、中心吸引等手术设备。

(8)手术间备含氯消毒剂。

2、医护人员准备:

(1)手术人员进行外科洗手和手消毒。(2)手术人员皮肤完整无破损。手术人员戴帽子;戴外科口罩,若为空气传播疾病的患者应戴医用防护口罩;戴防护面罩;在日常手术着装外加穿专用一次性防水防护服,长短要合适;穿防护胶鞋和高筒鞋套; 戴双层乳胶手套。

(3)巡回护士和麻醉医生戴防护面罩、双层乳胶手套。(4)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

(5)手术间外应配备1名巡回护士,以便传递短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6)巡回护士核对病人,使用安全封闭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7)协助麻醉医生进行麻醉,遵守无菌技术原则,利器直接放入利器盒内。

(8)配合手术医生安置好合适的手术体位。(二)术中

1、应始终保持手术间房门关闭,不要随意走动,手术间保持安静,禁止接打电话。

2、医护配合:

(1)器械护士手术中应全神贯注,根据手术步骤按顺序摆好手术器械,传递做到稳、准、轻,保持手术台清洁与干燥。(2)较小锐器的传递

2.1 传递手术刀、剪、缝针及骨凿等锐器时,应将锐器放在无菌弯盘中,由近术者器械护士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2.2术者用后应将锐器放在弯盘中,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

(3)较大锐器的传递

(3.1)传递电钻等较大锐器时,应上好钻头或探针,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3.2)术者用后也应将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

(4)缝合伤口时应使用组织镊和钳

(4.1)术者应一手持持针器,一手持镊夹起组织,不应徒手操作。

(4.2)助手在协助中应使用止血钳夹住缝针或组织,使用拉钩扩大术野。

(4.3)缝合结束后,术者应用持针器夹住缝针递予护士,不可将持针器与针分别递予护士。

(5)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辅助器械

充分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牵开器等辅助器械,以免锐器穿越组织后刺伤。

(6)微创穿刺时应使用止血钳

放置伤口引流时,应使用止血钳撑开组织,以免锋利器械穿入时刺伤。

(7)安装、拆卸手术刀片应使用持针器

安装和拆卸手术刀片时,应使用持针器协助,不应徒手操作,以免刀片划伤。

(8)注射器覆帽时应借用止血钳

注射器若需覆帽,应一手持注射器,一手持血管钳夹针头保护套而覆帽,或单手覆帽。

(9)术中缝合时,严格一针一线缝合,防止锐器损伤。对易产生体液(如剖宫产大出血、颅脑损伤、开放性外伤等)和血液的手术使用带有收集功能的手术巾,贴在手术切口两侧和下边进行收集,防止污染。

(10)用后的手术器械及时收回,并将手术器械上的血液、体液擦拭干净,随时清理台面,保持台面整洁。

(11)术中取出的病理标本,放入双层戴锁边的厚标本袋内,再由外巡回护士外套一次标本袋注明HIV字样送检。

(12)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垃圾放入医疗废物桶内,禁止用手向下直接挤压废物。

(13)术中发现手套破损立即更换;帽子、口罩、防护面屏污染立即更换。

(14)手术过程中,术者完整的皮肤接触到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时,应立即用清水和皂液进行清洗。

(15)手术者在术中黏膜被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暴露时,立即用大量清水进行冲洗(可由助手和巡回护士协助)。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进行评估和阻断用药。

(16)手术者在术中如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利器刺伤、划伤皮肤时,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将污染的血液挤出,同时用大量清水冲洗,用碘伏或酒精消毒。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进行评估和阻断用药。

(17)手术中医护人员之间相互提醒,手术室定时音乐提醒,防止手术时间较长时产生麻痹思想,降低防护意识。

(三)术后

1、手术后清点手术器械及敷料,数目无误。手术中未使用的物品使用清洁包布集中打包,由巡回护士使用清洁污衣袋收纳,注明感染性标识后,由相关部门按照相应标准操作规程处理。

2、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操作流程应遵循卫生部消毒供应中心相关规范要求。由器械护士到处置间穿全套防护用品进行初步清洗处理后放入密闭容器内,由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回收处理。

3、医务人员在手术间按照规定脱卸防护用品并洗手。脱手套、防护眼镜、口罩、帽子、防护服、鞋套和防护胶鞋,手套、口罩、帽子、防护服、鞋套放入套有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的桶内,防护眼镜和防护胶鞋分别放入待消毒桶内进行清洗消毒处理,然后洗手离开。

4、病人用过的一次性用物、手术敷料、血纱布等物品放入套有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的桶内密封,放医疗废物暂存处待回收。利器盒关闭盖口,2/3满时密封盖口放医疗废物暂存处待回收。

5、手术中产生的污水、污血全部吸入一次性负压吸引装置内,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

(四)环境清洁

1、空气:手术间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应继续开启至少30 min。

2、物体表面:清洁消毒人员应按照相应隔离标准操作规程的相关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先使用清水擦抹各种物体表面,注意擦拭顺序应从污染较轻的表面到污染较重的表面;再使用相应浓度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保留30 min以后再使用清洁抹布清除残留消毒剂。

3、地面:地面有明显污染时,应先使用消毒剂覆盖消毒,再按照常规清洁消毒程序处理。有大面积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消毒剂浸泡过的吸水物质覆盖被污染的地方,待15分钟后移走吸水物质,再消毒剂覆盖消毒。

预防艾滋病的基本常识 篇6

1.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死亡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世界上没有治愈的药物和疫苗。预防传播是控制这一疾病的唯一方法。

2.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所以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绝大多数感染者要经过5~10年时间才发展成病人,一般在发病后的2~3年内死亡。

3.与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器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室等公共设施传播,也不会经咳嗽、打喷嚏、蚊虫叮咬等途径传播。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4.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5.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正规医院能提供正规、保密的检查、诊断、治疗和咨询服务,必要时可借助当地性病、艾滋病热线进行咨询。

6.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7.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注射,避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具和未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艾滋病预防控制 篇7

1MSM的AIDS流行现状

近年来我国MSM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呈快速上升趋势,引起广泛关注。经性途径传播是目前我国AIDS蔓延的主要途径,MSM的AIDS疫情上升明显,历年报告的病例中,同性传播所占比例从2006年的2.5%上升到2011年1—9月的13.0%;2007年估计的5万新发感染者中同性传播占12.2%,而2011年估计的4.8万新发感染者中同性传播大幅增加到29.4%[2,3]。 我国各地区针对MSM HIV感染率的调查很多,包括血清学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由于调查方法、抽样方法和检测方法的不尽相同以及地域的差异,人群中检测出HIV阳性率也高低不一。不同地区MSM的AIDS感染率不尽相同,同性传播多分布在大、中城市及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2],地区之间在流行强度、变化幅度以及分布特征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2008—2009年全国61个城市调查MSM平均感染率为5.0%[4],2005— 2011年我国大陆MSM合并感染率为4.4%[5]。北京地区MSM感染率从2001年的1.33%递增为2010年的15.33%[6]。2012年包头市MSM的HIV感染率为5.9%[7]。2012年辽宁省MSM的HIV感染率为6.7%,其中大连市、沈阳市、营口市、鞍山市、抚顺市的HIV抗体检测率分别为12.0%、6.3%、5.5%、5.2%、4.8%[8]。重庆市2006年MSM HIV感染检出率已经高达10.6%,2007年上升到12.5%,最近的报告显示,重庆市MSM HIV感染率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19.0%[9,10]。面对MSM AIDS流行现状日益严峻的局面,加强对MSM的AIDS防治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2MSM人群高危行为现状

MSM的行为方式较多,主要包括接吻、口交、肛交、 股交、指交等。上述多种性行为方式以肛交和口交行为多见,而无保护的肛交和口交性行为具有感染HIV的高风险,使MSM成为了AIDS侵袭的对象。从MSM行为特征调查发现,MSM感染HIV的主要原因是该人群中多性伴率高,且安全套使用率较低。AIDS监测资料显示,87%的MSM最近6个月与多个同性性伴发生性行为,只有44%的MSM在肛交时坚持使用安全套[2]。长沙市通过调查957名MSM发现,MSM多性伴情况普遍存在,66.8%的MSM有2个及以上的男性性伴,无保护性肛交比例达60.5%[11]。山东省对3 086名MSM调查显示,最近半年与同性发生过肛交性行为者占72.68%, 其中每次都使用安全套者仅占32.59%;与异性发生性行为者占22.72%,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者仅占22.97%[12]。 与异性发生性行为使得我国MSM中的AIDS流行并不局限于男男性行为的人群内,还直接影响到女性人群, 导致HIV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3MSM知识与行为分离现状

3.1知识与行为分离现状知信行模式是改变人类健康行为的模式之一,它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3个连续过程。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 近年来我国对MSM的宣传干预使得其AIDS知识知晓程度较高,但安全套使用率仍然很低,无保护的性行为普遍存在,MSM AIDS相关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分离现象十分普遍。天津市对MSM的监测显示,2008—2011年MSM对AIDS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85.4% 、74.8% 、 87.2%、82.1%,肛交时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51.1%、39.1%、32.6%、10.7%,无保护性行为普遍存在,安全套使用率低,知识与行为出现分离[13]。南京市对MSM的哨点监测结果分析显示,2009—2011年MSM对AIDS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95.7%、96.6%、94.9%,肛交时坚持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43.6%、 42.7%、53.6%,存在着严重的知识与行为分离[14]。宁波市监测发现,2010—2012年MSM对AIDS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74.8%、80.7%、88.6%,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波动于35.4%~42.6%,安全套使用率处于较低水平,知识和行为之间存在着分离现象[15]。

3.2减少“知行分离”的措施MSM AIDS感染风险意识淡薄导致其对无保护性行为产生侥幸心理,使得“知行分离”现象在MSM中普遍存在,原因主要是缺乏对当地AIDS疫情的了解,一旦MSM了解了周围人群的AIDS疫情,就很容易主动提高风险意识[16]。既往定量或定性研究往往只关注MSM对AIDS相关基础知识的知晓情况[17],而未涉及对AIDS风险意识水平和当地AIDS疫情了解程度的调查。将知识 / 信息的知晓率和影响率相结合,筛选出有助于MSM行为改变的知识 / 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知行分离”的问题[18]。在MSM行为干预时,除常规的防治知识宣传外,深入分析研究该人群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调整干预策略和方法,才能取得实质效果,减少“知行分离”的现象[19]。良好的AIDS知识宣传和定期的AIDS性病相关检测服务可以降低MSM无保护性行为的发生率,增强MSM人群AIDS风险意识,从而降低HIV传播的风险。

4针对MSM的AIDS预防控制

MSM的社会需求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健康需求、 社会关怀和社会支持。其中健康需求包括保密的HIV自愿检测咨询服务、轻松和谐的就医环境、AIDS知识健康教育和机会性感染后的治疗;社会关怀包括得到社会认同、理解、无歧视、提供感染后的关怀和心理支持;社会支持包括国家免费提供高质量的安全套、有效的感染者管理和国家制定法律支持。要针对MSM的社会需求开展其AIDS防控工作,控制AIDS的传播流行。

4.1提高MSM的安全套使用率目前,还没有有效预防AIDS传播的疫苗问世,坚持并正确使用安全套被认为是预防HIV传播的最有效方法。推广使用安全套是预防和控制AIDS经性途径传播的有效措施,也是一种低投入、高效益的干预手段[20]。因此,要加强在MSM人群中宣传推广使用安全套,提高MSM人群安全性行为的意识,减少HIV的感染,预防HIV的传播。

4.2加强宣传教育,减少MSM的高危行为及性伴侣数目安全性行为认知低者感染HIV的风险高[21],树立MSM的风险意识,鼓励其减少性伴数,可以降低感染HIV的风险。多性伴和无保护性肛交的性行为方式, 是HIV在MSM中快速传播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健康教育和卫生服务是行为干预成功的经验,结合社区卫生服务、咨询,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MSM的防病意识,减少其高危行为,减少性伴数,降低HIV感染率。

4.3相互尊重和理解,减少或消除对MSM的歧视尽管人们对MSM逐渐持宽容和理解态度,但MSM仍然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和歧视,MSM的性活动比较隐蔽,MSM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危险性行为的发生有关[。MSM渴望一份与异性之间一样的感情,但是得不到,只能选择频繁更换性行为的对象,而且有时没有合适的场所,性行为的安全就更无法得到保障。以往对MSM心理的研究和干预较少,只有在理解、平等的基础上,才易于与他们沟通和交流,产生信任感,便于AIDS防治工作开展。 因此,MSM人群的AIDS防治不是单纯的行为干预就能解决的,创造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大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4.4加大监测检测力度,密切关注MSM人群的HIV感染HIV检测可以促使MSM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性伴及减少发生高危性行为的可能性,及时检测出HIV感染状况,也能促使其性伴更多地采取保护措施,从而减少HIV的传播。扩大HIV检测面,早期检出更多的感染者并使他们得到治疗,才能有效的降低人群中HIV的感染率[22]。通过监测检测,可以掌握MSM的行为趋势和HIV感染率,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对于检测阳性者加强随访干预,及时开展抗病毒治疗,同时提供感染后的关怀和心理支持,可防止HIV的进一步扩散传播。

4.5提供可及、规范、无歧视的HIV/STD咨询、检测、 诊疗服务通过提供良好的HIV/STD诊疗服务,既可以为MSM人群解决就医的实际困难,又可与MSM建立相互信赖关系,为开展干预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梅毒等性传播疾病会增加MSM人群感染和传播HIV的概率,预防和正确治疗梅毒等性传播疾病也是预防HIV传播的一种有效措施。因此,加大MSM预防梅毒、 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宣传教育与检测,增强其正确求医、及时规范治疗的意识,可以降低MSM感染HIV的风险,控制AIDS的传播与流行。

5结语

MSM人群的AIDS感染率高,流行趋势严峻,多性伴和无保护性交高危行为普遍存在,AIDS知识知晓率相对较高,安全套使用率相对较低,存在严重的知识与行为分离现象。今后在针对MSM人群开展AIDS防治工作时,不仅要深化MSM人群的防病知识宣传,提高其AIDS感染风险意识,促使其减少高危行为及性伴数,提高其安全套的使用率,同时要减少或消除对MSM的歧视,并向其提供可及、规范、无歧视的HIV/STD咨询、检测、诊疗服务,才能有效的控制AIDS在该人群中的流行传播,不断推进我国AIDS防治工作的发展。

艾滋病的临床治疗及预防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53例艾滋病患者, 其中男28例, 女25例。传播途径:异性性传播43例, 同性性传播1例, 静脉吸毒4例, 原因不明5例。

1.2 抗HIV病毒的药物

叠氮胸苷 (AZT) 逆转录酶的抑制剂, 主要作用在于抑制HIV的复制, 长期大剂量口服 (>1 g/d) 后易引起全血细胞减少和继发性感染加重, 还可引起药物热、皮疹及线粒体肌病等。现多主张早期病例小剂量。服用1年以上者效果差, 原因可能是病毒变异株对AZT产生耐药性。双脱氧肌苷 (DDI) 其半衰期长, 和AZT相比对骨髓抑制作用小, 与AZT无交叉耐药的现象, 可用于AZT耐药的患者。双脱氧胞苷 (d C) 常用剂量0.75 mg。d C的耐药株已发现。D4T其作用和d C相近, 在体外试验中, 比AZT效果好且毒性小, 它能降低血P24抗原, 使T4细胞数增加, 其作用和所用剂量相关。IDV蛋白酶抑制剂, IDV 800 mg/次, 空腹服用。上述4种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可选2或3种联合1种蛋白酶抑制剂以成“鸡尾酒”疗法, 以减少每种药物的用量, 减轻毒性反应, 发挥协同作用。

1.3 重建免疫功能的治疗

干扰素-α主张用于HIV感染的早期。用量是300万单位/次皮下注射。白细胞介素-2 (IL-2) 一般临床对AIDS患者用重组IL-2每天250万单位连续静脉点滴24 h。应用IL-2后, 可使患者周围血淋巴细胞数增加, 从而改善免疫功能。

1.4 预防性治疗

HIV感染而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异烟肼治疗4周:CD4+T细胞<0.2×109/L者用喷他脒或复方磺胺甲恶唑预防肺孢子虫肺炎;针刺或试验室意外感染者, 2 h内用AZT治疗, 疗程4~6周。

2 结果

43例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 CD4+细胞上升, 病毒载量下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显著延长艾滋病患者生存期。

3 对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

阻断性传播途径:取缔娼妓, 采用避孕套, 减少静脉吸毒者的危害。使用避孕套可在较长时间内预防HIV经性接触感染, 但不正确使用仍可造成HIV感染。防止母婴垂直传播HIV感染的育龄妇女应避免妊娠, 已怀孕者可采取终止妊娠、择期宫产等措施加上抗病毒干预治疗, 可用AZT加NVP方案、AZT加3TC方案或NVP方案干预孕产妇, 已分娩者不喂母乳, 采取人工喂养, 新生儿应采用一次性服用NVP方案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降低HIV母婴传播的机会。注意个人卫生, 不共用毛巾、牙刷、刮脸等用具。做好美发、洗浴等服务性行业的卫生管理, 避免接触感染。防止经血液和血制品传播加强血液、血制品的管理, 严禁HIV感染者献血、血浆、器官、组织和精液等。推广使用一次性医用器材, 感染者所用的医疗器械必须严格消毒。预防医务人员感染不慎被污染物, 如血液、体液等污染了破损的皮肤粘膜, 应及时处理, 首先消除精神紧张, 同时进行清洗、消毒和定期随访, 查抗-HIV抗体, 并注意观察有无症状。首次检查为抗体阴性者, 在1.5、3、6、12个月, 各复查1次, 如为阴性, 以后可每0.5或1年复查1次。

4 讨论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药物漏服率达5%, 很难实现的治疗成功的目标, 所以在HAART中应与患者有充分的沟通, 以便他们能理解治疗服药的必要性, 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 用药依从性的重要性, 必须定期检测, 有任何不适的反应并及时与医务人员联系。在同间让他们得到朋友或家人的支持, 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2]。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 保存和恢复免疫功能, 降低病死率和HIV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艾滋病的传播。

摘要:目的 观察艾滋病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与预防。方法 对53例艾滋病患者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3例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部分感染者无症状期可达10年以上。进入艾滋病期后, 如不进行抗病毒治疗, 病死率很高。

关键词: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

参考文献

[1]叶晟, 冯宇良, 柯云峰, 等.艾滋病现症病人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中国热带医学, 2006, 6 (7) :1143-1144.

社区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探讨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武汉市武昌、汉口、汉阳选取6个有代表性的社区,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分层抽样,分别抽取四类目标人群:社区管理人员120人,娱乐场所休闲管理人员180人,外来务工人员120人,社区居民6 000人。

1.2 方法

1.2.1 宣传教育工作推进模式

建立“市CDC→区CDC→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四”级工作网络,确立市疾控中心全面组织督导,区疾控中心协调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体落实,社区配合执行的工作模式。该模式整合优势资源,便于工作层层推进,有效落实。

1.2.2 宣传教育内容与措施

宣传教育的内容为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艾滋病相关国情国策、社会伦理等。采取大课堂与小讲座并举,重点辅导与广泛宣传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活动:(1)举办师资培训班;(2)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3)编印并发放预防艾滋病知识传播材料;(4)举办艾防知识竞赛;(5)在社区公共场所播放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片,悬挂横幅,编办墙报,制作展牌。整个宣传活动过程为6个月,并于宣传活动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

1.2.3 宣传教育传播材料

为提高健康传播效果,采取多种传播媒介的组合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1)《社区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读本》;(2)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折页;(3)艾滋病防知识宣传片(DVD光碟);(4)《艾防知识》挂历式讲义;(5)印有项目LOGO的小礼品。

1.2.4 评价内容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一般性调查: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等基本情况;(2)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包括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非感染途径;(3)防御技能;(4)对HIV/AIDS的态度。

1.2.5 测试方法

在干预对象中采取分层抽样的调查方法分别在宣传教育活动前后抽取500人进行基线调查,抽取400人进行终期评估调查。调查问卷共10道题,在通常采用的大众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的8个问题(国八条)上,又增加了“我国实行艾滋病免费咨询和初筛检测吗”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吗”这两个问题。但为了知晓率的横向可比性,仍以国八条中答对6道题为知晓。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01软件完成调查资料录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基线调查组522人,其中女性340人,男性182人。25岁以下组118人,25~49岁286人,50岁以上组118人;城市居民125人,管理人员119人,娱乐场所人员177人,外来务工人员101人。终期评估组406人,其中女性280人,男性126人。25岁以下组87人,25~49岁组213人,50岁以上组106人;城市居民89人,管理人员106人,娱乐场所人员128人,外来务工人员83人。

2.2 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知晓情况

基线调查显示,社区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比预期的低。对“蚊虫叮咬会感染艾滋病吗”这个问题,回答正确的还不到50%。从调查的人群看,娱乐场所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知晓率较低。

干预活动后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大幅度提高(由73.95%提高到97.2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3.355,P<0.05),说明项目开展的全方位多形式干预活动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求,有非常切实的效果。每项基本知识知晓率上升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 讨论

⑴社区是由若干社会群体在一个特定地域内所构成的相对独立生活共同体,社区居民都拥有对社区的认同感[3]。他们在社区居住、交流、休息、活动,并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接受健康信息并传播健康信息,所以社区已具有影响社区成员艾滋病相关态度与行为的能力[4],是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最有效的场所。

⑵建立一个高能高效的工作执行网络是做好社区预防艾滋病工作的组织基础。根据武汉市的情况,建立“市CDC→区CDC→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四级工作网络,以社区居委会为平台,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抓手,以区疾控中心为纽带,以市疾控中心为牵头,既扩大了艾防工作队伍,改变了过去疾控部门大包大揽,力不从心的被动局面,又能将艾防工作最有效地落实到社区,推进到老百姓中间去。在这个四级网络中,市疾控中心牵头,负责组织实施与技术支持,包括制订工作方案,培训工作人员,部署工作任务等;区疾控中心协调,负责工作督导与业务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行,具体负责各项活动的组织与落实;社区居委会配合,负责协调活动场地与组织各类人群参与活动。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向社区的人际优势和卫生服务的专业优势使其在四级网络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⑶加强骨干队伍培训是做好社区预防艾滋病工作的技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向社区贴近群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长期服务于社区居民,与其建立了朋友亲人般的信任,最能有效地组织发动、教育社区各类人群,所以要想把防艾健教工作切实推进到社区必须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虽然具有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基础,但其艾滋病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某些人员甚至对艾滋病仍然有一些知识误区[5]。针对基层社区有关人员进行艾滋病基本知识、心理伦理及工作技巧等全方位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艾滋病的认知,让其充分了解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对社会、经济的危害,提高他们致力于艾防工作的责任感及工作能力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⑷开展有效的社区组织动员是做好社区预防艾滋病工作的重要环节。居民是社区活动的主体,动员居民参与社区艾滋病防治活动是人本主义取向的基础。社区有效组织和广泛动员,可增强社区成员归属感、认同感和互助感,增强其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主动精神,形成浓厚氛围,使社区成员充分认识艾滋病危害,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活动,掌握相关知识并能采取不同措施预防感染,达到知识→信念→行为的改变。社区动员还可建立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发社区有效资源进行艾滋病防治的综合干预。

⑸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是取得良好干预效果的有效手段。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应与需求相匹配,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社区居民、社区干群都愿参加健康讲座、知识竞赛、观看宣教DVD等公众活动,而外来务工人员和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因其文化素质偏低和较为特殊的生存状态更适宜进行小型访谈和发放宣传资料,同伴教育也是针对这类人群较为理想的方式。在健康教育的内容方面,既要关注艾滋病传播途径,更要强化非传播途径,澄清认识误区。教育中,还要注意树立权益观念,逐步消除社会偏见和歧视现象,从而达到教育干预和纠正不良行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艾滋病病人的社区支持与家庭关怀服务:国外的实践及经验[EB].http://chinaids.cn,2001-09-01.

[2]朱元芳,刘益民.在社区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6):60-61.

[3]孟敏元.艾滋病防治中的社区组织职能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3):334-335.

[4]徐丹,熊志伟,杨旭丽.社区组织资源配置及其参与艾滋病防治能力评估调查[J].实用临床医学,2008,9(5):112-120.

医学生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调查 篇10

湖北省十堰市2010年5月至7月对湖北医药学院这所高校随机抽取1600名大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知识的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湖北医药学院8个专业的学生,共1600人,收回有效问卷1500人,其中男生918人,女生582人;

大学本科91.3%,大专8.7%;年级分布:一年级学生占17.5%,二年级学生占19.3%,三年级学生占25.7%,四年级学生占17.9%,五年级学生占19.6%。专业分布:临床医学系31.1%,麻醉系12.8%,护理系18.7%,影像系7.2%,检验系8.0%,药学系7.9%,公共管理系6.5%,口腔系7.8%。

1.2 方法使用IX项目设计的大学生问卷调查表(E)进行调

查,问卷共25项内容,不记名、现场填写回收,所有资料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及态度:

100%的医学生听说过艾滋病,96.5%的医学生认为在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很有必要;93.7%的医学生认为防治艾滋病不只是卫生部门的事,需要全民参与;100%的医学生认为艾滋病患者有就医的权力,并且应该得到关怀;87.9%的医学生认为医生应该为艾滋病患者保密;87.4%的医学生认为艾滋病会威胁到自己的健康;12.6%的医学生认为不会。

2.1.1 关于医学生对艾滋病感染途径的认识:见表1。

2.1.2 关于医学生对艾滋病预防措施的认识:见表2。

2.2 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

83.3%的医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来源于学校讲课内容,61.7%的艾滋病知识来源于报刊杂志,31.4%的艾滋病知识来源于广播电视,14.1%的艾滋病知识来源于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

2.3 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预防艾滋病的情况:

97.3%的医学生知道在诊疗每个患者前要洗手,89.1%的医学生知道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时应有保护性措施,64%的医学生知道自己手或其它部位被沾有血液的锐器刺伤后应采取报告制度等,只有29.1%的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把所有患者认为是感染性患者。

2.4 医学生使用安全套情况:

初次性经历安全套的使用:35.8%的学生在初次性交时使用安全套,男女间初次性交使用安全套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安全套的获得:药店或商店购买占2.5%,自动售货机上购买的占1.0%。

3 分析与讨论

3.1此次问卷调查表明:医学院学生对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超过90%,但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只有68.1%,高年级学生尤其是进入实习期在临床工作的同学预防艾滋病观念较强,特别是与病人密切接触的专业如临床医学系、麻醉系、护理系、影像系、检验系、口腔系学生在工作中较好地预防了艾滋病经血液传播。医学生在医院实习过程中,不可避免有亲自操作的机会,这时应视每一份血样及体液标本为污染标本,是做好HIV自我防护的关键[1]。医学生应同医护人员一样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减少各种危险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学生的安全。

3.2本次调查发现,大多数医学生性态度较端正,但性知识欠缺,婚前发生性关系也存在一定比例,首次发生性关系时,使用安全套的学生仅占1/3,说明大学生处于性活跃期,缺乏自控能力,是感染和传播艾滋病性病的脆弱人群,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3.3医学生知道艾滋病会对他们的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因此,在无有效疫苗和药物控制此病之前,宣传教育与行为干预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策略[2]。学校应采取各种形式的宣传方式,如板报、电视、定期开展学术讲座等,让每一个医学生学习有关艾滋病预防的健康教育知识,通过学习,影响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如果他们采取一些行动是可以避免或降低这些威胁的,而且他们有能力采取这些行动,这些行动是符合社会潮流的,有利于自己和他人[3]。这些医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也肩负着向其他人或社会宜传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任务,通过宣传,使人们自觉地改变危害自己健康的行为,达到有效控制和减少艾滋病感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新明.泉州市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及性观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12):933.

[2]武英,张思华.周蕾蕾控制艾滋病在医院内的传播[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96-97.

艾滋病预防任重道远 篇11

人类天生具有免疫功能,当细菌、病毒等侵入人体时,在免疫功能正常运作下,就算生病了也能治愈。然而,HIV所攻击的正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细胞-T4淋巴细胞,致使人体丧失抵抗能力。艾滋病病毒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细胞作为攻击目标,大量吞噬、破坏T4淋巴细胞。这种病毒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失去抵抗能力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2年至13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艾滋病主要通过输血、不正当的性行为、静脉注射(比如吸毒)和母婴遗传四种途径传播,被称为“20世纪的瘟疫”。国际医学界至今尚无防治艾滋病的有效药物和疗法,因此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所以,艾滋病防治,任重道远。

传染途径

艾滋病传染主要是通过性行为、体液的交流而传播。体液主要有:精液、血液、阴道分泌物、乳汁、脑脊液和有神经症状者的脑组织中。其他体液中,如眼泪、唾液和汗液,存在的数量很少,一般不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

唾液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一般接吻是不会传播的。但是如果健康的一方口腔内有伤口或者破裂的地方,同时艾滋病病人口内也有破裂的地方,双方接吻,艾滋病病毒就有可能通过血液而传染。汗液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的。艾滋病病人接触过的物体也不可能传播艾滋病病毒的。但是艾滋病病人用过的剃刀、牙刷等,可能有变量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如果和病人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就可能被传染。

一般的接触并不能传染艾滋病,所以艾滋病患者在生活当中不应受到歧视,如共同进餐、握手等都不会传染艾滋病。艾滋病病人吃过的菜,喝过的汤是不会传染艾滋病病毒的。艾滋病病毒非常脆弱,在离开人体,如果暴露在空气中,没有几分钟就会死亡。

性交传播艾滋病病毒可通过性交传播。生殖器患有性病(如梅毒、淋病、尖锐湿疣)或溃疡时,会增加感染病毒的危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毒,通过肛门、阴道性交,就会传播病毒。口交传播的几率比较小,除非健康一方口腔内有伤口,或者破裂的地方,艾滋病病毒就可能通过血液或者精液传染。一般来说,接受肛交的人被感染的可能非常大。因为肛门的内部结构比较薄弱,直肠的肠壁较阴道壁更容易破损,精液里面的病毒就可能通过这些小伤口,进入未感染者体内繁殖。这就是为什么男同性恋比女同志恋者更加容易得艾滋病病毒的原因。

血液传播输血传播,如果血液里有艾滋病病毒,输入此血者将会被感染。血液制品传播:有些病人(例如血友病)需要注射由血液中提起的某些或份制成的生物制品。有些血液制品中有可能有艾滋病病毒,使用血液制品就有可能感染上艾滋病。

共用针具的传播使用不洁针具可以使艾滋病毒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例如: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具;医院里重复使用针具、吊针等。另外,使用被血液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拔牙工具,都是十分危险的。

母婴传播如果母亲是艾滋病感染者,那么她很有可能会在怀孕、分娩过程或是通过母乳喂养使她的孩子受到感染。但是,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有关抗艾滋病的药品,婴儿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就会降低很多,甚至完全健康。有艾滋病病毒的母亲绝对不可能用自己母乳喂养孩子。

易感人群

人们经过研究分析,已清楚地发现了哪些人易患艾滋病,并把易患艾滋病的这个人群统称为艾滋病易感高危人群,又称之为易感人群。艾滋病的易感人群主要是指男性同性恋者、静脉吸毒成瘾者、血友病患者,接受输血及其他血制品者、与以上高危人群有性关系者等。

男性同性恋者包括双性恋者,由于肛交,所以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但同性恋不等于艾滋病。

吸毒者经静脉注射毒品成瘾者约占全部艾滋病病例的15%-17%,主要是因为吸毒过程中反复使用了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注射器、针头。被艾滋病毒污染的注射器具造成了艾滋病在吸毒者中的流行和传播。

血友病患者在所有艾滋病患者中,因血友病而感染病毒的占1%左右。因为血友病是一种因体内缺乏凝血因子Ⅷ而得的疾病,如果不输入外源性凝血因子Ⅷ,则病人可以在受轻微外伤后就流血不止。目前在美国约有6%-8%的供血者带有艾滋病毒,故有许多例子证明用美国生产的凝血因子Ⅷ引起血友病病人感染艾滋病。另外,根据对血友病的检测分析,普通血友病患者本身机体中淋巴细胞成份已有轻度失调,这种免疫功能本身就有轻度异常的患者,就更易感染上艾滋病病毒。

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除了抗血友病制剂外,其他血液与血液制品(浓缩血细胞、血小板、冷冻新鲜血浆)的输注也与艾滋病的传播有关。首次报告的与输血相关的艾滋病患者是一名婴儿,该婴儿接受了1名艾滋病病人提供的血液后发病。最后,有入总结了美国18例与输血有关的艾滋病病例的资料,这18例患者从接受输血到临床症状出现的时间为10-43个月(平均24.5个月)出现卡波济氏肉瘤的时间是在受血后16个月。

现在全世界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以上二类病人因为输血而得艾滋病病毒的几率是越来越小了。

与高危人群有性关系者与上述高危人群有性关系者是艾滋病的又一易感人群。同性恋的易感性在前面已提过,这里主要讲有异性性关系者对艾滋病的易感性。有例子证明艾滋病可以在异性性生活中相互传播。有人报告过两例非静脉吸毒成瘾者的女性艾滋病患者,她们也没有输血史,但是她们都有固定的男性艾滋病患者的性伙伴,尽管这种性关系是在男患者诊断之前就已存在,但是轻症或无症状的艾滋病同样有传染性。与同性恋者、血友病患者、受血者、静脉吸毒者等高危人群发生性关系都可能染上艾滋病,因而成为艾滋病传播的易感人群。

艾滋病的其他高发人群艾滋病从理论上说任何人群都可易感,但真正的艾滋病易感人群主要为上面所提的五类人群。从年龄上,艾滋病虽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但事实说明90%以上发生于50岁以下的人群,而其中又主要发生在两个年龄组,即20-40岁的成人组和婴幼儿组。由于患有艾滋病的母亲也可通过胎盘、产道、乳汁传播给出生前或出生后的婴幼儿,

因而由患有艾滋病的妇女所生的小孩,也是艾滋病的易感者。

四期症状

急性感染期HIV侵袭人体后对机体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病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还会发生乏力、出汗、恶心、呕吐、腹泻、咽炎等。有的还出现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表现为头痛、神经性症状和脑膜刺激症。末梢血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加。急性感染期时,症状常较轻微,容易被忽略。当这种发热等周身不适症状出现后5周左右,血清HIV抗体可呈现阳性反应。此后,临床上出现一个长短不等的、相对健康的、无症状的潜伏期。

潜伏期感染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潜伏期不是静止期,更不是安定期,病毒在持续繁殖,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潜伏期指的是从感染HIV开始,到出现艾滋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艾滋病的平均潜伏期,现在认为是2-10年。这对早期发现病人及预防都造成很大困难。

艾滋病前期潜伏期后开始出现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直至发展成典型的艾滋病的一段时间。这时,病人已具备了艾滋病的最基本特点,即细胞免疫缺陷,只是症状较轻而已,主要的临床表现有:

1.淋巴结肿大此期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主要是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生的部位多见于头颈部、腋窝、腹股沟、颈后,耳前、耳后、股淋巴结、颌下淋巴结等。

2.全身症状病人常有病毒性疾病的全身不适,肌肉疼痛等症状。约50%的病有疲倦无力及周期性低热,常持续数月。夜间盗汗,1月内多于5次。约1/3的病人体重减轻10%以上,这种体重减轻不能单纯用发热解释,补充足够的热量也不能控制这种体重减轻。

3.各种感染此期除了上述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和全身症状外,患者经常出现各种特殊性或复发性的非致命性感染。反复感染会加速病情的发展,使疾病进入典型的艾滋病期。约有半数病人有比较严重的脚癣,通常是单侧的,对局部治疗缺乏有效的反应,病人的腋窝和腹股沟部位常发生葡萄球菌感染大疱性疱疮、病人的肛周、生殖器、负重部位和口腔黏膜常发生尖锐湿疣和寻常疣病毒感染。口唇单纯疱疹和胸部带状疱疹的发生率也较正常人群明显增加。口腔白色念珠菌也相当常见,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糜烂、充血、有乳酪状覆盖物。

其他常见的感染有非链球菌性咽炎,急性和慢性鼻窦炎和肠道寄生虫感染。许多病人排便次数增多,变稀、带有黏液。可能与直肠炎及多种病原微生物对肠道的侵袭有关。此外,口腔可出现毛状白斑,毛状白斑的存在是早期诊断艾滋病的重要线索。

典型的艾滋病期艾滋病的终期,免疫功能全面崩溃,病人出现各种严重的综合病症,直至死亡。

确诊艾滋病不能光靠临床表现,最重要的根据是血液检测是否为阳性结果,所以怀疑自身感染HIV后应当及时到当地的卫生检疫部门做检查,千万不要自己乱下诊断。

临床表现

艾滋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一般初期的开始症状像伤风、流感、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体重减轻、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黏膜出现白色念球菌感染,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肿、血疱、淤血斑、皮肤容易损伤,伤后出血不止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不断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短、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呼吸困难等。一般常见一、二种以上的症状。按受损器官来说,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如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等;如侵犯血管而引起血管性血栓性心内膜炎,血小板减少性脑出血等。

1.一般性症状

持续发烧、虚弱、盗汗、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在三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

2.呼吸道症状

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

3.消化道症状

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

4.神经系统症状

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风、偏瘫、痴呆等。

5.皮肤和黏膜损害

弥漫性丘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黏膜炎症及溃烂。

6.肿瘤

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希氏肉瘤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

艾滋病预防

浅谈艾滋病社区预防措施的实施 篇12

1 第一级预防措施

第一级预防是保证健康的根本性措施, 亦称基础预防, 是预防艾滋病的关键所在, 具有社会性。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1.1 全民参与

艾滋病是一种社会性极强的疾病, 社会因素对此病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影响。应提高社区居民对艾滋病流行及其危害性的高度认识, 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规范性病防治管理, 采取多部门协作配合, 形成全社会参与防治的局面。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从以卫生部门为中心的时期, 发展为以社会为中心的时期和全民参与的时期。

1.2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最重要、最经济、最可靠的也是唯一有效预防艾滋病的关键性措施。选择目标人群集中活动的场所开展工作;建立业主负责制, 确保在场所内摆放宣传资料、设置安全套发售装置, 方便目标人群购买;采取广播、电视、报纸、广告牌、专题讲座、画栏流动宣传和举办公众活动等形式, 宣传安全套防病知识, 营造推广和使用安全套的社区氛围。在建有妇女健康活动中心的地方, 依托中心开展同伴教育员培训, 提高她们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安全防护意识。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 使具有艾滋病高危行为的人改变其危险行为, 使没有高危行为的人避免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发生。控制艾滋病不能单靠传统的宣传教育的方式来影响行为, 应考虑个人因素以及社会、法律、经济等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处于HIV感染最危险的人群是传统宣传教育最难触及的人群, 正是这组人群的行为改变是决定能否控制艾滋病在人群流行的关键。

1.3 开展生殖健康服务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以来, 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群众性的服务工作逐步推向社区, 深入家庭、HIV/AIDS健康教育服务亦随同进入社区。通过逐步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将HIV/AIDS健康教育服务纳入到学校的青春期保健中, 纳入到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中, 不断杜绝不良的社会行为, 创造防制艾滋病的社会新环境。

1.4 开展健康咨询活动

对于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健康教育要包括心理支持、爱心引导、防治知识和技能的咨询, 使之在各方面能自觉地配合工作, 避免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对高危行为的人群, 在提供知识和技能咨询的同时, 要使之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定期检测HIV抗体, 提供戒毒机会等。

1.5 切断医源性传播

卫生机构应在血液及其制品、骨髓和器官移植、器械消毒等工作中, 严格控制艾滋病病毒的医源性传播。

1.6 营养与免疫措施

提高营养有利于防止艾滋病的发生与传播, 以免营养不良因其免疫缺陷;主动免疫, 目前HIV疫苗尚处于研制和临床试验阶段;被动免疫, 如使用高效价抗HIV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

1.7 其他第一级预防措施

搞好环境卫生, 注意个人卫生, 对具有高危险行为的人群尤为重要。积极治疗口腔溃疡和破损处, 因为口腔溃疡者与HIV/AIDS接吻, 感染艾滋病的机会大为增加。积极治疗男性包皮过长, 注意经常清洗消毒。提倡牙刷和剃刀单人单用。洁身自爱, 固定性伙伴, 遵守性道德, 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关键措施。通过教育、心理支持和帮助生活在高危环境中的少女, 劝导并阻止她们去卖淫、参与性旅游或者参加街头流氓团伙;选择其他经济来源以寻求改变她们那种被动的生活方式, 使之树立自尊心。

2 第二级预防措施

第二级预防即及早发现, 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2.1 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VCT)

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VCT) 活动, 主要在于扩大HIV抗体检测的人群范围, 并对HIV感染者作特定的医学指导。

2.2 加强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对HIV抗体阳性的孕妇实行早期母体管理和胎儿管理, 怀孕时可预防性服用抗病毒药物, 以减少HIV传染给婴儿的机会, 新生儿也应预防性服用抗病毒药物。艾滋病孕妇分娩时, 尽量减少婴儿接触母体体液和产道分泌物的机会, 尽量实施剖宫产。对HIV抗体阳性者的母亲不应采取母乳喂养。艾滋病评分高的新生儿, 生后最初几个月应进行严密的医学监护。

2.3 开展清洁针具交换试点工作

为静脉吸毒人员提供免费的清洁针具交换, 发放宣传资料、安全套, 鼓励吸毒者戒毒并接受艾滋病检测。在宣传不吸毒的同时, 选择培训吸毒者同伴教育宣传员。

3 第三级预防措施

第三级预防是及时治疗疾病, 防制并发症的发生。其措施包括:

3.1 支持疗法

加强营养, 控制感染, 恢复免疫功能。早期可静脉输入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可以阻止或逆转某些患者免疫功能的恶化。出现机会性感染时, 应根据药敏试验, 选择适合的抗菌素, 提高艾滋病抗菌治疗水平。免疫重建, 如骨髓移植、淋巴细胞输入等, 取得了一定的暂时疗效。应注意重要和针灸疗法在艾滋病治疗中的价值。

3.2 进行抗病毒治疗

上一篇:财务管理咨询下一篇:间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