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艾滋病宣传工作总结

2024-11-28

预防艾滋病宣传工作总结(共10篇)

预防艾滋病宣传工作总结 篇1

20xx预防艾滋病、性病宣传工作总结 艾滋病已成为我国重点控制的重大疾病,我国已步入艾滋病的快速增长期,据专家估计,我国有hiv感染者达84万人。目前仍无治愈艾滋病的药物,也无有效的疫苗,对艾滋病的控制措施主要是预防,因此宣传教育至关重要。20xx年12月17日,教育部下达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xx—20xx年)意见。为了贯彻落实《行动计划》,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有专门的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预防控制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1、为了有目的、有教育意义、科学地开展预防控制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按照《中长期规划》及《行动计划》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后进行考试,掌握率达100%。培训内容包括(1)艾滋病流行态势及对人类危害的普遍性、长期性及严重性(2)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着重介绍了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与hiv感染者区别;艾滋病临床表现;艾滋病毒的体外消毒方法。3)艾滋病预防原则:洁身自爱、拒绝毒品,增强自我防护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1)学制作各色各样的宣传板报、宣传画、宣传艾滋病基本知识。(2)广播与电视:为了使大家有深刻的认识,组织放映有关录象、片子有《艾滋《拒绝毒品、珍爱生命》等。(3)做好娱乐场所基线调查和重点人群的干预工作(4)积极宣传艾滋病防治工作信息和防治知识,以突出科普知识教育为主。“12·1世界艾滋病日”前后,组织全院人员进行预防艾滋病的常识学习与宣传。利用艾滋病日进行上街咨询,方法宣传资料。

总之,艾滋病的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问题,目前世界上无治愈艾滋病药物,且相当长的时间也难以有治疗的方法,只有坚持预防为主,坚持不懈的加强宣传,普及艾滋病的知识,提高人们的自我防护能力,才是预防流行的主要途径。在近期无特殊治疗及预防疫苗情况下,开展以学校健康教育为中心的全民宣教,是预防艾滋病在我国蔓延的最有效手段,健康教育形式很多,其中采用参与性教法,生活技能培训,同伴教育等在青少年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活动中,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方法。

预防艾滋病宣传工作总结 篇2

关键词:艾滋病,女性性工作者,行为干预,Meta分析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近年来艾滋病感染比例有所上升,娱乐场所的女性从事商业性性服务的队伍不断扩大,她们是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和传播的重点人群,我国目前对该人群做过许多的健康干预活动以及效果评价,这些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预防中是否有效?效果如何?需要进行必要的分析,为了更好更客观的评价干预效果,在目前信息发达的大背景下,利用信息检索,对国内12篇以我国性工作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干预活动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Pubmed、Springer,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结合文献追踪收集2006~2008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性工作者艾滋病预防干预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关键词:Aids prevention,Female sex workers,FSW,prevention meddle,Meta analysis;中文检索关键词:艾滋病预防;女性性工作者;行为干预;Meta分析。

1.2 文献纳入标准

(1)文献必须为2006年~2009年的,具有前后对照研究;(2)人群为女性性工作者;(3)主要干预方法为艾滋病健康教育;(4)文献报道内容避免同一地区;(5)由于文献知识点繁多,所以根据艾滋病在女性性工作者中的流行特点:以性传播为主,仅选择文章中覆盖有“无套性交传播艾滋病”,“使用安全套是否能有效预防艾滋病”两个知识点以及“最近一次是否使用安全套”行为进行评价。

1.3 统计分析

采用RevMan4.2版软件,对12篇纳入文献进行同质性检验(P>0.05)和异质性检验(P≤0.05)。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过程

共纳入中文文献12篇,未找到合适的英文文献。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所有纳入文献均为对照研究,干预手段均为一般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包括发放宣传材料、安全套等。各文献概况见表1。

2.3 Meta分析结果

12篇文献中,知识点1在干预前样本量为3221,干预后为3514,异质性检验得:χ2=86.58,自由度为11,P<0.00001,全部文献不具有同质性,故在随机效应模型下进行META分析,得到:合并OR=0.24(95%CI:0.15~0.39),合并效应量检验结果:Z=5.87,P<0.05(如图1所示),表明对于知识点1来说,干预前与干预后具有统计学意义。12篇文献的3个艾滋病知识点,其森林图分析结果显示P<0.05,认为各研究的异质性较好,因此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对文献使用计数资料分析,其森林图如图1~图3所示,合并OR值以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24[0.15,0.39],0.26[0.18,0.39],0.26[0.17,0.42]。

知识点2在干预前样本量为3221,干预后为3504,异质性检验得:χ2=68.17,自由度为11,P<0.00001,全部文献不具有同质性,故在随机效应模型下进行META分析,得到:合并OR=0.26(95%CI:0.18~0.39),合并效应量检验结果:Z=6.77,P<0.05(如图2所示),表明对于知识点2来说,干预前与干预后具有统计学意义。

行为干预在干预前样本量为3214,干预后为3494,异质性检验得:χ2=141.81,自由度为11,P<0.00001,全部文献不具有同质性,故在随机效应模型下进行META分析,得到:合并OR=0.26(95%CI:0.17~0.42),合并效应量检验结果:Z=20.81,P<0.05(如图3所示),表明对于行为干预来说,干预前与干预后具有统计学意义。

2.4 发表偏倚评估

由于纳入的文献研究范围较广,涉及国内各个地区,为了检验纳入的文献是否存在发表性偏倚,应用Review manager 4.2分析软件绘制Meta分析漏斗图,结果显示图形点分布类似漏斗图形,不存在明显的发表性偏倚(图4)。

3 讨论

Meta分析是询证医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近年来在非实验的综合研究与分析中广泛应用,是对具有相同目的且相互独立的多个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综合评价和定量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14]。行为干预具有突出的健康教育意义,因此有必要对行为干预与预防艾滋病效果间的联系和意义进行评价,本文评价了各研究的同质性、发表偏倚,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漏斗对称性较好,提示本次Meta分析的结果是可靠的。

本次研究在艾滋病知识、态度等众多知识点中,综合选取了两个知识点以及一个行为点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对12篇文献的分析,各OR值(P<0.01)>0,菱形完全位于垂直线左侧,显示干预后效果较干预前明显。提示健康教育对女性性工作者在预防艾滋病中具有良好效果,而良好的健康教育对于女性性工作者行为的改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女性性工作者进行行为干预以及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的控制艾滋病的传播,这对预防艾滋病有积极作用。

Meta分析是一种观察性研究,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偏倚,meta分析的偏倚主要产生在研究设计和资料收集阶段。因此,合理的纳入和剔除标准,对控制meta分析的质量有积极作用。本文的12篇纳入文献,都没有对其干预过程进行详细描述,无法确定各干预强度是否深入以及干预工作是否顺利,所以所得的结果可能有所不同。

预防艾滋病宣传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 预防艾滋病 农村妇女面对面 问卷调查 宣传教育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305

资料与方法

从莒县23处乡镇中先选取了一个中楼镇为启动点,中楼镇全镇各村妇女主任、农村妇女100名,其中村妇女主任中男性5名,其他均为女性。年龄26~56岁,小学2人,初中103人,高中88人,中专7人。

方法:参照卫生部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制定的《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知识要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采用答卷方式,内容除年龄、性别、学历个人基本资料外,还包括AIDS的一般知识、传播途径、AIDS的相关政策、心理接受度4大类22项。培训前后均现场发卷,有答卷人员自行填写,不留姓名,当场收卷,统一评价各项指标,比较培训前、后正确知晓率。通过进行培训宣传后问卷调查,掌握该人群对艾滋病认识、态度和行为情况,了解该乡镇妇女目前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回收有效试卷200份。共调查了200名农村妇女暨计划生育主任。

统计学处理:本组资料采用t检验、X2检验。

结 果

一般知识:发放试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初中以上对AIDS全称、AIDS损伤人体哪些功能回答正确率:初中以上分别是98.1%、97.14%,小学以上分别是81%、67%。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面对AIDS能否预防能否传染、能否治愈,两者回答正确率:村计生主任分别为99.05%、98.10%、97.14%,村妇女人群分别为96.84%、95.79%、94.70%,两者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1。

AIDS传播途径的认知情况:两者对主要传播途径认知率均较高,但对日常中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传播AIDS病毒、对AIDS非传播途径认识不足。

AIDS防护知识:对初中学历农村妇女有关AIDS防护知识回答问卷调查中,显示大多数人能够理解方面的知识,只有少数村妇女不清楚。调查中发现,对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该项知识了解人数较少,应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强化。见表2。

心理接受度:初中以上农村妇女对AIDS的心理接受度中,对心理上厌恶AIDS持肯定态度6人(3.0%),以为对AIDS患者不能歧视21人,较同情输血或献血而患AIDS 171人(85.5%),对患有AIDS的人是否能正常接触31人(15.5%),在道德上接受艾滋病感染持肯定态度4人(2.0%),接受AIDS为朋友持肯定态度30人(15.0%),担心接触AIDS患者受感染持肯定态度186人(93.0%)。

讨 论

进一步加强AIDS一般知识的全面教育。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针对中楼镇各村妇女主任及农村妇女,做为全县妇女面对面艾滋病宣传教育培训为启动点,来掌握艾滋病相关知识对艾滋病的流行和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刻不容缓。经培训后的各村妇女主任,要求回各村后负责对本村的育龄妇女等人群,进行走门串户面对面宣传教育,还可以利用村“留守媳妇”进行宣传。由于农村妇女相对来说较保守,健康宣传时需要苦口婆心让宣传对象接受宣传教育。本次调查结果还发现,农村妇女虽然属于文化层次较低的一个群体(中楼镇各村妇女主任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68.75%),但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尚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听说过艾滋病的比例较高92.3%。对于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有一定的正确认识。结果较其他地区相关调查结果要高[1],表明近几年通过不断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社会宣传力度,人群对艾滋病的整体认知水平得到提高,但相比预期目标和“中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规定的目标仍有差距。

加强有关AIDS传播途径的知识教育:调查结果比较显示,文化素质高者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高,提示文化程度较低者应是今后干预的重点[2],调查也发现,被调查对象对于非传播途径和非预防措施还是认识不够,尤其对蚊虫叮咬,共用毛巾、衣物等日常接触是否会导致传播的问题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等的正确回答率只有40.6%、46.8%,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了相似的结果[3,4],这些正确认识会增加她们对艾滋病的误解,加深歧视,客观上不利于艾滋病的预防。本次调查还发现,调查妇女人群中有的不知道用安全套会杜绝性病、艾滋病的传播。提示我们今后在开展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中,要开展安全套能有效预防性病艾滋病功能的宣传教育活动,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大力推广安全套的使用[5]。还要加强非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的宣传工作,让受教育既能减少对艾滋病的恐惧与歧视,又能正确认识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从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为控制莒县艾滋病疫情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尊友,祈国明,张家鹏.艾滋病流行与控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9-56.

2 杨放,吴尊友,徐臣,等.农村地区HIV感染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流行情况研究.华南预防医学,2004,30(1):10-13.

3 张孔来.艾滋病.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29-30.

4 郑锡文.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及预防与控制成就.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20(3):131-134.

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活动总结 篇4

大关县翠华中学七年级149班

2014年12月1日是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主题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副标题为“凝聚量,攻坚克难,控制艾滋”。艾滋病已成为我国重点控制的重大疾病,我国已步入艾滋病的快速增长期,目前仍无治愈艾滋病的药物,也无有效的疫苗,对艾滋病的控制措施主要是预防,因此宣传教育至关重要。为此,在校长的领导下,我们以世界艾滋病日为契机,以今年艾滋病日主题为口号在班上进行一次艾滋病宣传主题班会活动。为了搞好艾滋病防治宣传周活动,我们149班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把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与禁毒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教学活动结合起来。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1、为了有目的、有教育意义、科学地开展预防控制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按照上级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2、为了提高学生有关艾滋病基本知识水平,增强学生自我防护能力,利用主题班会宣讲以下内容:

(1)艾滋病流行态势及对人类危害的普遍性、长期性及毁灭性。(2)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着重介绍了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与HIV感染者区别;艾滋病临床表现;艾滋病毒的体外消毒方法。

(3)艾滋病预防原则:洁身自爱、拒绝毒品,增强自我防护能力。

(4)同情艾滋病人和HIV感染者;告知同学们目前全人类的敌人是艾滋病,而不是艾滋病人和HIV感染者;我们要关心他们,如果歧视,只会加速艾滋病的传播。

3、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利用课件、讲座和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为学生们提供预防吸毒和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并教会他们一些学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如何倾听,促进同学们交流过程,尊重别人,学会如何与人亲密相处,学会如何拒绝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不良诱惑,提高自尊,将其学到知识融入预防艾滋病中去。

总之,开展以班级健康教育为中心的全民宣教,是预防艾滋病在我国蔓延的最有效手段,也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方法。通过活动,教师和学生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知道了对待HIV感染者、艾滋病人不应歧视,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今后,我们149班将在加大宣传力度、建立艾滋病预防工作的长效机制,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力争为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预防艾滋病宣传工作总结 篇5

2008年12月1日是第21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大力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认识,我校组织动员全校师生共同参与艾滋病的宣传防治工作,现将宣传活动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成立艾滋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我校高度重视,明确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认识,迅速成立了学校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杨俊(校长)副组长:白帆(副校长)

成员:各处室负责人、少先队辅导员、各班主任 具体工作由教导主任吴桂雄负责安排组织实施。

二、认真部署,明确目标及任务

我校将艾滋病防治工作列入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确立了活动的目的和任务——“树立正确的理念,帮助青少年建立一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方式,从而避免可能导致艾滋病的危险行为。让青少年直接参加防艾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并推动社会防艾工作深入开展。”确立了活动主题——“遏制艾滋,履行承诺。”从而更好地做好艾滋病的宣传和防治工作。

三、组织活动,扎实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1、12月1日的晨会上,杨校长做了预防艾滋病专题讲话,让学生认识了艾滋病及防治措施,号召师生将有关知识带进各户、各村寨。同时利用下午第一节课召开全体教师会议,校长传达了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并专门对教师上了一节艾滋病防治专题讲座。

2、校园广播宣传

2、宣传栏、黑板报宣传:12月8日我校卫生室刊了4期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栏,全校61个教学班都出一期防艾知识黑板报,学生会还进行检查评比。

3、举办专题知识讲座:12月13日下午第三节班会课时间,学校关工委邀请金井镇卫生院妇产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徐鲤礼为高二年和高三年的1400名学生作防治艾滋病专题讲座,以此强化高中生的防艾禁毒意识。我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李云富、校关工委副主任吴和平和陈天祚、校行政叶章华、吴健康、陈晓斌、谢良胜出席会议。大会由叶章华主任主持。

4、召开主题班会:12月6日下午第三节,我校61个教学班都召开防治艾滋病主题班会,动员学生对家庭、社区开展宣传。班主任上交主题班会教案。全校3325名学生都撰写了防艾活动心得体会,高二年10班李燕虹同学说:“一个人的生命是何其宝贵,在病魔面前,又是何等的脆弱!生命去了,又何日有再来的时候?面对艾滋病的威胁,我们应更好地认识艾滋,预防艾滋,控制艾滋。”;初三年10班王玲玲同学写道:“爱惜自己的生命,也是爱惜别人的生命。不要等到犯了错误,才来后悔,那时就来不及了。”

5、张贴宣传标语:12月3日,我校在校园醒目位置悬挂了3条横幅标语——“遏制艾滋,履行承诺”、“关心艾滋病病人,预防艾滋病,从我做起”和“拒绝毒品,珍爱生命,预防艾滋病和性病”,以此营造活动气氛。

预防艾滋病宣传工作总结 篇6

太和县宫集镇刘营学校

2017-12-5

2017年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总结

2017年12月1日是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活动的主题为“共担防艾责任,共享健康权利,共建健康中国”。我校在太和县防艾办、太和县教育局及宫集镇中心校的指导下,按照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持续抓好宣传工作,确保我校防治艾滋病工作正常开展,现将我校开展的防治艾滋病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防治艾滋病工作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康,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上级有关防治艾滋病工作文件精神的学习,我校充分认识到了加强防治艾滋病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将防治艾滋病工作纳入我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防治艾滋病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防治艾滋病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狠抓落实,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扎扎实实地开展防治艾滋病工作。

二、认真部署,制订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方案

结合校情,学校制订了预防艾滋病教育活动方案,将艾滋病防治工作列入12月学校安全和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确立了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让全校师生直接参加防艾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意识,并推动社会防艾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将预防艾滋病的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并纳入健康教育课计划。通过课堂教学、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授预防艾滋病知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预防艾滋病侵袭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艾滋病及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健康教育的重点为讲解艾滋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如何预防艾滋病以及无偿献血、禁毒等知识。

四、组织活动,扎实开展艾滋病防治宣教工作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在今年的 “世界艾滋病日”期间,动员广大师生广泛参与,利用预防艾滋病图片展、板报、校园广播、主题班会、图书阅览室、讲座等宣传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师生的预防艾滋病常识教育知晓率达100%。

1、“防艾”图片文字资料展。

充分利用学校的橱窗、黑板报、班级学习园地等各种宣传渠道,对艾滋病的基本情况、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的严重危害性等内容进行了宣传,把预防教育作为根本,使大家在学习有关知识的同时,增强了“相互关爱 共享生命”的社会责任,举行“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仪式上校长发表讲话对全校师生进行宣传教育。

2、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学校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宣传画、宣传标语等形式营造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们提供预防吸毒和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并教会他们学会如何倾听,促进同学们交流过程,尊重别人,学会如何与人亲密相处,学会如何拒绝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不良诱惑,提高自尊,将其学到知识融入预防艾滋病中去。

3、为了有目的、有教育意义、科学地开展预防控制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按照上级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每周安排健康教育课。4、12月3日下午对全校师生开展了一次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讲座,内容包括:

(1)艾滋病流行态势及对人类危害的普遍性、长期性及毁灭性。

(2)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着重介绍了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与HIV感染者区别;艾滋病临床表现;艾滋病毒的体外消毒方法。

(3)艾滋病预防原则:洁身自爱、拒绝毒品,增强自我防护能力。

(4)同情艾滋病人和HIV感染者;告知同学们目前全人类的敌人是艾滋病,而不是艾滋病人和HIV感染者;我们要关心他们,如果歧视,只会加速艾滋病的传播。这次讲座共发放防治艾滋病宣传单100余份。

5、各班开展相关的主题班队会加强宣传教育活动。

医学生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调查 篇7

湖北省十堰市2010年5月至7月对湖北医药学院这所高校随机抽取1600名大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知识的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湖北医药学院8个专业的学生,共1600人,收回有效问卷1500人,其中男生918人,女生582人;

大学本科91.3%,大专8.7%;年级分布:一年级学生占17.5%,二年级学生占19.3%,三年级学生占25.7%,四年级学生占17.9%,五年级学生占19.6%。专业分布:临床医学系31.1%,麻醉系12.8%,护理系18.7%,影像系7.2%,检验系8.0%,药学系7.9%,公共管理系6.5%,口腔系7.8%。

1.2 方法使用IX项目设计的大学生问卷调查表(E)进行调

查,问卷共25项内容,不记名、现场填写回收,所有资料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及态度:

100%的医学生听说过艾滋病,96.5%的医学生认为在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很有必要;93.7%的医学生认为防治艾滋病不只是卫生部门的事,需要全民参与;100%的医学生认为艾滋病患者有就医的权力,并且应该得到关怀;87.9%的医学生认为医生应该为艾滋病患者保密;87.4%的医学生认为艾滋病会威胁到自己的健康;12.6%的医学生认为不会。

2.1.1 关于医学生对艾滋病感染途径的认识:见表1。

2.1.2 关于医学生对艾滋病预防措施的认识:见表2。

2.2 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

83.3%的医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来源于学校讲课内容,61.7%的艾滋病知识来源于报刊杂志,31.4%的艾滋病知识来源于广播电视,14.1%的艾滋病知识来源于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

2.3 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预防艾滋病的情况:

97.3%的医学生知道在诊疗每个患者前要洗手,89.1%的医学生知道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时应有保护性措施,64%的医学生知道自己手或其它部位被沾有血液的锐器刺伤后应采取报告制度等,只有29.1%的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把所有患者认为是感染性患者。

2.4 医学生使用安全套情况:

初次性经历安全套的使用:35.8%的学生在初次性交时使用安全套,男女间初次性交使用安全套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安全套的获得:药店或商店购买占2.5%,自动售货机上购买的占1.0%。

3 分析与讨论

3.1此次问卷调查表明:医学院学生对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超过90%,但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只有68.1%,高年级学生尤其是进入实习期在临床工作的同学预防艾滋病观念较强,特别是与病人密切接触的专业如临床医学系、麻醉系、护理系、影像系、检验系、口腔系学生在工作中较好地预防了艾滋病经血液传播。医学生在医院实习过程中,不可避免有亲自操作的机会,这时应视每一份血样及体液标本为污染标本,是做好HIV自我防护的关键[1]。医学生应同医护人员一样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减少各种危险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学生的安全。

3.2本次调查发现,大多数医学生性态度较端正,但性知识欠缺,婚前发生性关系也存在一定比例,首次发生性关系时,使用安全套的学生仅占1/3,说明大学生处于性活跃期,缺乏自控能力,是感染和传播艾滋病性病的脆弱人群,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3.3医学生知道艾滋病会对他们的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因此,在无有效疫苗和药物控制此病之前,宣传教育与行为干预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策略[2]。学校应采取各种形式的宣传方式,如板报、电视、定期开展学术讲座等,让每一个医学生学习有关艾滋病预防的健康教育知识,通过学习,影响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如果他们采取一些行动是可以避免或降低这些威胁的,而且他们有能力采取这些行动,这些行动是符合社会潮流的,有利于自己和他人[3]。这些医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也肩负着向其他人或社会宜传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任务,通过宣传,使人们自觉地改变危害自己健康的行为,达到有效控制和减少艾滋病感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新明.泉州市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及性观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12):933.

[2]武英,张思华.周蕾蕾控制艾滋病在医院内的传播[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96-97.

预防艾滋病宣传工作总结 篇8

(一)加强孕期保健

对艾滋病感染孕妇及家庭提供健康教育和咨询,提高其本人和家人对艾滋病以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认识,充分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对本人及胎儿、婴儿的伤害,使其知情选择妊娠结局。

对于要求终止妊娠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孕妇,应尽早实施人工流产手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决定终止妊娠者提供人工流产服务,并给予有效的避孕方法指导和提供相应的服务。

为要求继续妊娠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孕妇提供常规孕期保健、监测和随访,建议并鼓励孕妇定期进行孕期检查,并为感染孕妇提供特殊心理支持和综合关怀服务。

给予优孕、优育、孕期保健及孕期哺乳准备,孕产期抗病毒药物应用、产后婴儿喂养等问题的咨询和保健,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

产前避免进行羊水穿刺、胎儿镜等有创性检查。

感染孕产妇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应加强营养监测和指导。

了解孕产史、有无并发症和合并症、既往分娩方式等,了解其他疾病史和药物(尤其是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

密切观察可能出现的症状和体征,预防和积极治疗孕期并发症、生殖道感染和性传播疾病。

(二)提倡住院分娩

在孕期提供充分的咨询以使孕产妇及家庭了解住院分娩时对保护母婴安全和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的作用。

倡导住院分娩,鼓励所有孕产妇尤其是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住院分娩。

为所有住院分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提供自愿咨询和检测、母婴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应用、安全助产、避免产时损伤性操作、产后保健和婴儿喂养指导等服务。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的处理

(一)预防母婴传播抗病毒药物的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考虑到药物的耐药性及毒副作用,目前对尚未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推荐使用的预防用药方案如下,各地可根据孕妇及当地实际情况选用。

方案一(推荐用药):孕期+分娩期+产后新生儿(AZT+NVP联合用药)

孕妇自妊娠28周开始服用齐多夫定(AZT)300毫克,口服,每日2次,至临产。

分娩过程中每3个小时AZT300毫克,口服,至分娩

结束。

孕产妇临产后服用维乐命(NVP)200毫克,若孕妇服药24小时后仍未分娩,则于临产后给予重复剂量维乐命200毫克。若选择性剖宫产术终止妊娠,应在手术前2小时服用维乐命200毫克。

新生儿在出生后72小时内一次性服用维乐命2毫克/千克(或混悬液0.2毫升/千克),最多不超过6毫克(或混悬液0.6毫升)。

新生儿出生后服用AZT每6小时1次,2毫克/千克,如果母亲用药时间满4周或4周以上,婴儿用药1周;如果孕妇用药不足4周,婴儿用药应持续

6周。

方案二:孕期+分娩期+产后新生儿(AZT方案)

孕妇自妊娠28周开始服用齐多夫定(AZT)300毫克,口服,每日2次,至临产。

分娩过程中每3小时AZT300毫克,口服,至分娩

结束。

新生儿出生后服用AZT每6小时1次,2毫克/千克,如果母亲用药时间满4周或4周以上,婴儿用药1周;如果孕妇用药不足4周,婴儿用药应持续

6周。

方案三:孕期+分娩期+产后新生儿(AZT+3TC联合

用药)

孕妇从妊娠36周开始服用齐多夫定(AZT)300毫克+拉米夫定(3TC)150毫克,每日2次,至临产。

分娩过程中齐多夫定300毫克每3小时1次+拉米夫定150毫克,每日两次,至分娩

结束。

产后产妇齐多夫定300毫克每日两次+拉米夫定150毫克每日2次,持续用药1周。

新生儿齐多夫定4毫克/千克每日2次+拉米夫定2毫克/千克每日2次,持续用药

1周。

方案四:分娩期+产后新生儿(维乐命方案)

孕产妇临产后服用维乐命(NVP)200毫克,若孕妇服药24小时后仍未分娩,则于临产后给予重复剂量维乐命200毫克,若选择性剖宫产,应在手术前2小时服用维乐命200毫克。婴儿出生后72小时内一次性服用维乐命2毫克/千克(或混悬液0.2毫升/千克),最多不超过6毫克(或混悬液0.6毫升)。若新生儿服用维乐命1小时内呕吐,则应重复服用维乐命一次。

(二)选择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用药方案

选择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用药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孕产妇自身,孕产妇及丈夫以往是否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及用药时间,可能产生的耐药性及毒副反应等因素。

(三)艾滋病感染孕妇的处理

如有条件应定期对艾滋病感染的孕妇检测CD4细胞及病毒载量,随时观察感染水平。

孕早期,病毒载量>1000拷贝/毫升,或CD4细胞<350个细胞/立方毫米者(仅一个条件符合即可),应建议终止妊娠(<孕14周)。

自愿继续妊娠,如有抗病毒治疗指征(CD4<250个细胞/立方毫米或病毒载量>1000拷贝/毫升,仅一个条件符合即可),应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但使用时间必须在孕14周以后。

抗病毒治疗原则

对于妊娠期间HIV阳性孕妇进行抗病毒治疗,必须同时考虑两个相对独立但是又密切相关的问题:其一是针对HI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另外是降低母婴传播的危险。对孕妇进行抗病毒治疗时,必须权衡抗病毒药物对孕妇、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

用药方案

参考“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手册”的要求,推荐用药方案:

用药标准:CD4<250个细胞/立方毫米或病毒载量>1000拷贝/毫升

nlc202309051502

推荐使用AZT+3TC+NVP,AZT+3TC+EFV

若仅有AZT可采用单一用药方案:自孕14周开始服用,AZT100毫克/次,

5次/日。

HIV的垂直传播可以发生在任何CD4水平

AZT在母亲病毒载量>1000拷贝/毫升时对于减少围产期传播具有独特作用。因此在抗病毒治疗方案中,如果妊娠妇女的病毒载量>1000拷贝/毫升,不论CD4计数是多少,都应该给予AZT。如果无法进行病毒载量的检测,也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由于AZT对预防母婴传播有较强的作用,如果该方案不含AZT,应考虑将一种NRTI改为AZT。如果某孕妇还没有进行抗病毒治疗,确定开始治疗的时间和选择治疗方案时一定要考虑母婴传播和母、子安全的问题。三联的抗病毒治疗应推迟到妊娠3个月后(妊娠>12周),可以不考虑当时的CD4细胞

计数。

产后应继续抗病毒治疗,并在产后6~8周进行CD4细胞计数测定。如果CD4<350个细胞/立方毫米,则应使用安全的方式停止抗病毒治疗。

(四)哺乳产妇的抗病毒治疗

母乳喂养造成HIV垂直传播的危险性很高,因此应避免哺乳并使用配方婴儿食物。如果母亲仍要选择母乳喂养,则要在整个哺乳期其进行抗病毒

治疗。

妊娠和非妊娠妇女采用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是相同的,但是要考虑以下

3点:

使用AZT替代d4T(d4T会增加妊娠妇女的肝毒性,AZT则对母婴传播有较好的阻断作用)。

应避免对基线CD4>250个细胞/立方毫米的妊娠妇女使用含NVP治疗方案(增加严重肝毒性的风险)。

因为会造成孕妇严重的乳酸酸中毒,应避免d4T和ddI的联合使用。

(五)妊娠期间禁忌的抗病毒药物

依非韦伦(Efavirenz,EFV)具有潜在致畸性,因此不在怀孕的前三个月和没有有效避孕措施时使用。育龄期妇女应在开始EFV方案治疗前进行妊娠检测。对于那些已经服用EFV的晚期孕妇,应告知可能存在的危险。

由于妊娠时两种NRTI(如d4T/ddI)的联合使用可增加乳酸酸中毒的危险,故在妊娠期应该避免。

(六)避孕药对抗病毒药物的影响

不希望怀孕并且正在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妇女应采取有效、合适的避孕措施。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抗病毒药物,尤其是NVP、EFZ和PI类药物和激素类避孕药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将对两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都产生影响。因此,使用安全套是非常重要的,并应大力提倡。

安全分娩

(一)阴道分娩

阴道分娩时应避免增加传播机会的产科损伤性操作,如宫内胎儿头皮电极监测、会阴侧切术、产钳或吸引器助产等。

如果出现胎膜早破或临产早期出现胎膜破裂,应积极处理,缩短

产程。

(二)剖宫产分娩

择期剖宫产可降低母婴传播机会,在有条件地区可以选择择期剖宫产终止妊娠。但由于剖宫产可能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目前尚不主张在条件有限地区将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作为剖宫产指征。临产后的剖宫产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没有明显作用。实施择期剖宫产术同时应按照所选方案正确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三)新生儿产科相关处理

新生儿出生时应及时清除新生儿皮肤黏膜、鼻腔、口腔等处的母血、羊水及分泌物。清理呼吸道时避免咽喉部黏膜损伤。

新生儿出生后注意保暖。

清洗新生儿时手法应轻柔,避免损伤新生儿皮肤和黏膜。

新生儿脐带处理严格消毒。

预防艾滋病宣传工作总结 篇9

为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市疾病防控中心关于《学校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要求》的部署,加强对我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扎实开展我校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防为主,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努力提高青少年对艾滋病防范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培养青少年良好健康行为习惯,维护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二、工作目标

1、将艾滋病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编入课程表并正常上课,保证每学期6课时,并做好教案的长期保存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

2、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的“换水游戏”,确保每一名在校生都要参与。

三、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我校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落实到位,成立朱桥中学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战宏伟

副组长:刘克伟张伟光

成员:付秋林滕春城贾广亮吕中兴王新良

王书良孙晓光王 琛孙爱兵

四、工作措施

(一)、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工作领导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本校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开展学校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计划,落实授课人员,完成规定的课时,定期检查工作的开展情况。

(二)落实任务和责任

1.学校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学校各处室有序开展工作。

2.学校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校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将艾滋病防控(治)知识纳入学校教学内容,并保证每学期6学时,向师生发放艾滋病防控(治)知识资料。举办本校教师预防艾滋病知识培训。

3.各班班主任利用主题班会时间带领本班学生通过班班通观看《艾滋病警示录》和换水游戏并形成两个教案上交长期存档。与学校领导小组约定时间进行换水游戏实际操作。另自2012年起新生入学的班级都要利用每年12月1日的“世界艾滋病日”时间观看《艾滋病警示录》和进行换水游戏操作并形成两个教案上交长期存档。学校将对游戏开展情况进行评比、总结、归档、上报市局。

预防艾滋病宣传资料 篇10

世界卫生组织在1988年1月在伦敦召开了一次“全球预防艾滋病规划”的部长级高级会议,提出把1988年作为全球防治艾滋病年,把12月1日作为全世界宣传防治艾滋病的日子,称之为世界艾滋病日(更确切的说是“世界同艾滋病作斗争日”)。目前,世界上每天有万余人新感染上艾滋病病毒。不但医学界在竭尽全力研究预防治疗艾滋,各国政府,社会各阶层也都纷纷投入了对抗艾滋病的运动。到目前为止,我们人类还没有找到一种治疗此病的方法。因此,为了自身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大家都应该关注艾滋病。了解艾滋病,进而预防艾滋病。

什么是艾滋病(AIDS)?

艾滋病是英语“AIDS”中文名称(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英文缩写。它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HIV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体逐渐丧失防卫能力而不能抵抗外界的各种病原体,因此极易感染一般健康人所不易患的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一个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人,也许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看上去或是自我感觉起来很好,但是他们却可以把病毒传染给别人。艾滋病从发现至今还不到20年,但它在全球所引起的广泛流行,已使3000多万人受到感染,1000多万人失去了生命。

什么是艾滋病病毒(HIV)?

艾滋病病毒的医学名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英文缩写HIV,它侵入人体后破环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有哪些不同之处?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是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没有被确诊为艾滋病的人;艾滋病病人指的是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并且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被确诊为艾滋病的人。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携带艾滋病病毒,都具有传染性.不同之处在于艾滋病病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外表看起来跟健康人一样。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展到艾滋病病人可能需要数年到10年甚至更长时间。

为什么说艾滋病是“超级绝症”?

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通过性、血液和母婴三种接触方式传播,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当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体内免疫系统可以有效抵抗各种病毒的袭击。一旦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体内,这种良好的防御体系便会土崩瓦解,各种病毒乘机通过血液、破损伤口长驱直入。此外,人体内一些像癌细胞之类的不正常细胞,也会迅速生长、繁殖,最终发展成各类癌瘤。通俗地讲,艾滋病病毒是通过破坏人的免疫系统和机体抵抗能力,而给人以致命的打击。

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

艾滋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人员及经费投入惊人。据统计,目前全球有近40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成千上万人命丧于此。据专家介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感染初期算起,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人因抵抗能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直至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

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目前,这种病死率几乎高达100%的“超级癌症”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故此我们把其称为“超级绝症”.艾滋病当前在我国的流行情况

我国正处在艾滋病真正大流行的前沿,艾滋病感染者估计累计人数为100万,目前存活85万,我们现在发现的只有4万多例,也就是说,95%的传染源我们根本就不知道。

2003年12月1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艾滋病日。此时,关于艾滋病的话题又一次成了人们谈论的焦点。艾滋病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如何?是否会进入暴发流行期?对此,央视《面对面》栏目的记者对中国艾滋病预防控制领域的首席专家邵一鸣研究员进行了专访。

记者:如果纵向地看中国的艾滋病情况,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邵:第一个时期叫传入期,从1985年开始,每年只有几例感染者被发现,多数是国外来华的人士,或者是我们出国的人士,这样大概持续了四五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出现了第一个流行期,在云南边境,中国开始了艾滋病的流行。第三个时期就是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们叫快速增长期,其特点就是以很快的速度波及全国。从1994年到现在,将近10年的时间,一直是以两位数在增长。

记者:多少?

邵:40%以上的速度增长。

记者:这个速度具体来说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邵: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7%到8%,是全球最高的,这个速度可以使得我们的经济连续翻番,艾滋病比这个速度要高得多,以这种翻番的速度,我们1993年估计的一万,1995年我们估计数字就是10万了,那么到2002年累计数字已经到了100万。

记者:(对于我国艾滋病感染人数)我这里有三个数字,一个是100万,一个是85万,也有一个500万到600万,到底哪个数字是准确的?

邵:我认为100万是我们所能掌握的一个最接近于真实情况的科学猜测。85万是一个更科学的(数字),它反映我们现在还有多少感染者和病人,这些是仍然存活的,可以作为传染源传播疾病,100万是加上过去已经死亡的,他们已经不可能再传播疾病。

记者:100万这个数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多大?

邵:我认为由于我们还存在着监测上的一些薄弱环节,所以这个数字只能说是我们掌握资料的一个科学猜测。我们找到的只是它当中的冰山一角,我们现在发现的只有4万多例,而我们估计累计是100万,那么也就是说,95%的传染源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控制好的国家,多数的传染源他们都是能掌握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报告数字和估计数字之间只有20%左右的误差,而我们是多少?我们是只掌握了5%,完全倒过来了。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控制就不容易做得有力。

记者:作为中国艾滋病的首席科学家,你现在最担忧、最忧虑的问题是什么?

邵:我现在最担忧的问题是,我国正处在艾滋病真正大流行的前沿,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很大,100万相对于13亿来说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我们正处于以高危人群为主的一种流行状态,能不能阻断他们进入到一般人群,这是一个能不能在中国控制艾滋病的关键。这一工作给我们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我国进入快速增长期已经十年了,我们绝不可以再丧失亡羊补牢的最后机会。央视《面对面》供稿

艾滋病的病原学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这是一种慢性致死性传染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感染后导致人体免疫机能缺陷,从而发生机会性感染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病死率几乎达100% HIV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灵长类免疫缺陷亚属。现已证实HIV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它们又有各自的亚型。不同地区流行的亚型不同,同一亚型在不同地区也存在一定差异。

艾滋病的发病机理

HIV病毒是一种杀细胞性病毒,此病毒主要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内大量增殖使细胞破坏。而„辅助性T淋巴细胞‟是人体中极其重要的免疫细胞,它的破坏,逐渐导致免疫功能衰竭。这样,即使一个对正常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感染,如小伤口或普通感冒,也可以致艾滋病人于死地。

艾滋病机会感染的临床表现

所谓机会感染,即条件致病因素,是指一些侵袭力较低、致病力较弱的微生物,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不能致病,但当人体免疫功能减低时则为这类微生物造成一种感染的条件,乘机侵袭人体致病,故称作机会性感染。尸检结果表明,90%的艾滋病人死于机会感染。能引起艾滋病机会感染的病原多达几十种,而且常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主要包括原虫、病毒、真菌及细菌等的感染。

1.原虫类

(1)卡氏肺囊虫肺炎:卡氏肺囊虫是一种专在人的肺内造穴打洞的小原虫。人的肉眼看不见,而且用一般的生物培养方法也找不到。卡氏肺囊虫肺炎主要通过空气与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健康人在感染艾滋病毒后,免疫功能受到破坏,这时卡氏肺囊虫便乘虚而入,在病人体内大量繁殖,使肺泡中充满渗出液和各种形态的肺囊虫,造成肺部的严重破坏。卡氏肺囊虫肺炎在艾滋病流行前是一种不常见的感染,过去仅发现于战争、饥饿时期的婴幼儿,或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白血病患儿。卡氏肺囊虫肺炎是艾滋病患者的一个常见死因,在60%以上的艾滋病患者中属于最严重的机会感染,约有80%的艾滋病患者至少要发生一次卡氏肺囊虫肺炎。艾滋病患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时,首先有进行性营养不良、发热、全身不适、体重减轻、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以后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病程4~6周。发热(89%)和呼吸急促(66%)为肺部最常见的体征。某些人肺部还可听到罗音。卡氏肺囊虫肺炎常复发,病情严重,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致死原因。卡氏肺囊虫肺炎病人胸片显示两肺广泛性浸润。但少部分患者(约占23%)其胸片可示正常或极少异常。据对180例卡氏肺囊虫肺炎X线胸片检查所见,表现为两侧间质性肺炎的77例,间质及肺泡炎症45例,肺门周围的间质炎症26例,单侧肺泡及间质炎症24例,未见异常者8例。肺功能测定示肺总量及肺活量下降,随着病程的进展而进一步加剧。气管镜或肺穿刺所取之标本可以查到卡氏肺囊虫,有时还可以查到其它病原体,此时为混合性机会感染。本病病程急剧;亦可缓慢,终因进行性呼吸困难、缺氧、发展为呼吸衰竭而死亡,其病死率可达90%~100%。

(2)弓形体感染:艾滋病人得弓形体感染主要引起神经系统弓形体病,其发生率为26%。临床表现为偏瘫,局灶性神经异常,抽搐、意识障碍及发热等。CT检查可见单个或多个局灶性病变。依据组织病理切片或脑脊液检查可见弓形体。极少数弓形体累及肺部(1%)。该病是由寄生性原虫动物鼠弓浆虫所致的一种动物传染病。人的感染途径,先天性感染是由母亲经胎盘传给胎儿.后天性感染是因吃了含有组织囊虫的生肉或未煮熟的肉而感染。

(3)隐孢子虫病:孢子虫是寄生于家畜和野生动物的小原虫,人感染后,附于小肠和大肠上皮,主要引起吸收不良性腹泻,病人表现为难以控制的大量水样便,每日5~10次以上,每天失水3~10升,病死率可高达50%以上。诊断靠肠镜活检或粪便中查到原虫的卵囊。

2.病毒类

(1)巨细胞病毒感染:根据血清学调查表明,巨细胞病毒广泛存在,多数巨细胞病毒感染者无症状,但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病人可在尿、唾液、粪便、眼泪、乳汁和精液中迁延排出病毒。并可经输血、母亲胎盘、器官移植、性交、吮哺母乳等方式传播。艾滋病伴巨细胞病毒感染时,常表现为肝炎、巨细胞病毒肺炎、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皮疹等。确诊巨细胞病毒感染必需在活检或尸解标本中找到包涵体或分离出病毒。根据Guarda等对13例艾滋病人尸解的研究,最常见的诊断是巨细胞病毒感染(12例),其次是卡波济氏肉瘤(l0例)。所有12例巨细胞病毒感染均为播散性,并且经常影响两个或多个器官。

(2)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直接接触和性接触,也可经飞沫传染,病毒可由呼吸道、口、眼、生殖器粘膜或破报皮肤侵入人体。孕妇在分娩时亦可传给婴儿。感染病毒后可引起艾滋病患者皮肤粘膜损害、累及口周、外阴、肛周、手背或食道以至支气管及肠道粘膜等,以唇缘、口角的单纯疱疹最常见,其损害呈高密集成群的小水疱,基底稍红,水疱被擦破后可形成溃疡,其溃疡特点为大而深且有疼痛,常伴继发感染,症状多较严重,病程持续时间长,病损部位可培养出单纯疱疹病毒,活检可查到典型的包涵体。

(3)EB病毒:该病毒在艾滋病人中感染率很高,有96%的艾滋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EB病毒抗体,EB病毒可致原发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溶血性贫血、淋巴结肿大、全身斑疹,T细胞减少等。

3.真菌类

(1)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真菌,常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肤、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和阴道粘膜上,可从皮肤和粘膜分泌物、大小便、痰液中培养出来。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或机体菌群失调时,可使白色念珠菌变为致病菌导致念珠菌感染。可分为皮肤念珠菌病和粘膜念珠菌病,后者多见为鹅口疮--口腔粘膜、舌及咽喉、齿龈或唇粘膜上的乳白色薄膜,易剥离,露出鲜湿红润基底。多见于严重疾病的晚期,或艾滋病毒感染者。如果同性恋者持续有鹅口疮无其他原因解释时,往往表明患者已感染了艾滋病毒或将发展为艾滋病的指征。念珠菌性食道炎可造成吞咽困难及疼痛或胸骨后疼痛,食道镜检查可见食道粘膜有不规则溃疡和白色伪膜。其它尚有念球菌性口角炎、念珠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内脏念珠菌病等。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诊断有赖于临床表现和求助于真菌检查。

(2)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容易经呼吸道,偶可经肠道或皮肤入侵致病。隐球菌脑膜炎是艾滋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很高的病死率,表现为发热、头痛、精神错乱及脑膜刺激症状。肺部隐球菌,以亚急性或慢性发病,伴咳嗽、粘痰、低热、胸痛、乏力、X线检查为非特异性改变。对隐球菌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确诊。

4.细菌类

(1)结核杆菌:结核病常发生于有艾滋病感染但尚无艾滋病的病人,这可能因为结核杆菌的毒力强于其它与艾滋病相关的病原体,如卡氏肺囊虫等,所以结核病更易发生于免疫缺陷早期。74%~100%的艾滋病感染伴结核病人有肺结核,其症状和体征常很难鉴别于其他艾滋病相关的肺部疾病。艾滋病患者常表现为扩散性的感染。艾滋病感染病人并发结核最突出临床特征是高发肺外结核,艾滋病伴结核病人或发现结核而诊断艾滋病人中70%以上有肺外结核。艾滋病伴肺外结核最常见的形式为淋巴结炎和粟粒性病变,还常波及骨髓、泌尿生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

(2)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为艾滋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常波及肝、肺、脾、肾、血液、骨髓、胃肠道、淋巴结等,其表现为发热、消瘦、吸收不良、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为非特异性,确诊靠病原分离培养及活检。

(3)其他常见的致病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等均可引起机会感染。卡波济氏肉瘤的临床表现

卡波济氏肉瘤原为一种老年男性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在北美及欧洲确诊为艾滋病的人约30%伴有这种肉瘤。卡波济氏肉瘤并发于艾滋病者,在初期同性恋中占46%,一般为27%,在有卡氏肺囊虫并存时为16%,而异性恋或静脉药物成瘾者卡波济氏肉瘤的发病率仅为3.8%。卡波济氏肉瘤多侵犯皮肤,但由于艾滋病合并卡波济氏肉瘤时,其病变迅速扩散,可侵犯全身多种脏器,尤其是肺、消化道和淋巴结等。引起胸腔积液、咳血及上消化道出血等。肺部卡波济氏肉瘤很少出现症状,常与肺部机会性感染并存。肺门淋巴结肿大及其周围结节样浸润,并有双侧间质性改变,胸腔积液是其典型X线表现,把有卡波济氏肉瘤者与无卡波济氏肉瘤病人作比较,发现有卡彼济氏肉瘤者,其肺部及胸膜病变发生率明显增加。肝脏的卡波济氏肉瘤的发生率为14%~18.6%,多为播散所致,但也有原发于肝脏者,尚无临床诊断方法,死亡前通常已累及肝脏。

艾滋病的传染源有哪些?

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不洁性交、吸毒/静脉注射、母婴传播。

接吻会传染艾滋病吗?

在日常生活中与艾滋病人或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进行通常性的交际接吻一般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不过如果与滋病人或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进行较亲密的深吻,则被感染的机会会随同接吻的程度会呈现上升趋势,因为在接吻过程中虽然肉眼很难看到皮肤的损伤,但实质上,口腔中的毛细血管损伤会随道接吻程度的加强而加大,这样就会艾滋病的传播提供了一条无形的通道,其传染机会相对性传播要小得多。

艾滋病病毒感染后,有哪几个发展时期,各有多长时间?

一个艾滋病患者从感染到死亡,一般可有3个发展时期。

1)急性感染期

一般在感染后2-6周出现,症状似感冒,能很快自愈。这个时期可以检测到艾滋病病毒抗原,但是检测不出艾滋病病毒抗体。

2)无症状感染期(潜伏期)自从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到发展成艾滋病病人,这一段时间成为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个体差异很大,短至不到一年,长至可达15年以上,平均5-7年。

3)艾滋病发病期

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便出现很难治愈的多种症状,成为艾滋病人。成为艾滋病人后,一般会在半年至两年内死亡。

艾滋病患者常见症状和特征

艾滋病有哪些表现特征,大家应该了解,这是早期发现病人不可缺少的依据,也只有全面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帮助医务人员对该病做出正确的诊断。

当感染艾滋病毒后,多数成为无症状艾滋病毒携带者或表现症状不明显,即医学上称为亚临床患者,仅部分病人出现有临床症状。艾滋病毒感染者约为艾滋病例人数的50~100倍,究竟有多少可能发展为艾滋病呢?据新近资料分析表明,艾滋病毒感染后在5年内只有10%~30%的人发展为艾滋病,25%~30%可能发生艾滋病相关综合征,绝大部分艾滋病毒感染者在感染后10年内发展为艾滋病,一些感染者还可发生艾滋病毒神经系统疾病,艾滋病以致命的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为其主要表现,病死率极高。并发症主要有卡氏肺囊虫性肺炎(占60%)和卡波济氏肉瘤(占33%)。艾滋病毒感染后的3~6周,可出现全身不适、发热、寒战、关节痛、腹泻等症状,持续7~14天,2~3个月后可出现血清抗体阳性,随后感染者转为无症状期(潜伏期)。艾滋病的潜伏期(感染艾滋病毒后到发病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随患者的年龄不同,感染途径不同,感染病毒的剂量及种类不同而有差别。据近年报导,一般认为成年人潜伏期8~9年,儿童平均为1.2年。也有部分病例虽然感染多年,仍为持续性无症状的艾滋病毒携带者。经输血感染艾滋病毒的剂量较大,潜伏期相对较短。儿童平均为1.97年,成人8.23年,老人5.5年。性接触感染的剂量较小,潜伏期相对较长,一般6~8年,最长为15年。不同的种类,如艾滋病毒(HIV-Ⅱ)所致的艾滋病潜伏期长达16~19年之久。患者在潜伏期虽无临床症状,但艾滋病毒携带者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传染源。

(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

1,全身症状

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是反复出现的低热(约占72%),伴有寒战、消瘦、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可达5~22公斤),继之极度嗜睡无力,不能支持平常的体力活动。慢性腹泻也是某些艾滋病人的十分明显的早期临床表现。并且常找不到发热、腹泻和体重减轻的原因。根据38例艾滋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分析,以上症状及体征均占总病例数的80%以上。

2.淋巴结肿大

发生率为55%~100%,当高危人群患者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又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时,很可能与艾滋病毒感染有关。肿大的淋巴结虽然是全身性的,但是多见于颈后、颌下或腋下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不融合,质硬,偶有压痛,表面皮肤无改变。淋巴结肿大的程度与血清内艾滋病抗体滴度高低相关。此外,艾滋病伴发有淋巴瘤,包括Burkitts淋巴瘤,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及何杰金氏病等亦可发生淋巴结肿大。

3.皮肤损害

皮肤粘膜是艾滋病侵袭的主要部位之一。许多艾滋病患者是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在临床上有多种表现,如皮疹、全身瘙痒、尖锐湿疣,接触性湿疣、荨麻疹等。但皮肤损害最具特征的是卡波济氏肉瘤的皮肤改变,其损害表现在后面章节还要专门介绍,在此不多述。

4.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紊乱病症已被公认为儿童与成年人艾滋病患者发病与致死的常见原因。临床表现有20%~40%的艾滋病患者有神经性疾病。在尸体检验中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高达7Q%~80%,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常与各种机会感染引起的症状并存,较常见的有亚急性脑炎。本病为原因不明、无明显炎症反应,非特异性白质变性、常为艾滋病的首发症状,往往以疲倦、性欲减退等起病,后期发展为严重痴呆。据美国纽约对102例患艾滋病死亡者作尸检时发现,96例(占94.1%)有弥散性或局限性脑病变。这些患者死前显有痴呆症的65例中,45例(占69.2%)有弥散性脑病变。此外还有报导,对235例艾滋病患者做精神神经病的会诊,发现有121例(占51.5%)患有不同程度的痴呆。另外,后期患者常可见条件致病菌所诱发的脑炎或大脑炎。

儿童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儿童艾滋病的临床表现,除无淋巴结病变、卡波济氏肉瘤及机会性感染外,其他症状与成人患者相似。几乎所有艾滋病儿童均有肝脾肿大,间质性肺炎和发育差的表现。对记录艾滋病存活者资料的分析表明,艾滋病诊断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年龄都与存活率有关。有50%的儿童在确诊后存活12个月,不足12月龄的卡氏肺囊虫肺炎患儿的一年存活率仅为30%;年长卡氏肺囊虫性肺炎患儿为48%;其他病情的年长儿为72%。这些发现在性质上与不同临床中心调查的结果相一致。临床表现的特征出现在儿童组早期,通常在4~8月龄的儿童中出现包括卡氏肺囊虫肺炎、消瘦综合征和脑病等症状。在表现较早及较迟的儿童中都会出现从持续性中耳炎直至重型细菌性脑膜炎或肺炎。在机会性感染中儿童艾滋病患者与成人患者不同之处是儿童艾滋病患者细菌性感染十分多见,而卡波济氏肉瘤较成人少见。实验室检查中大多数儿童艾滋病的淋巴细胞绝对数正常,这是区别于成人艾滋病的唯一免疫学指标。

艾滋病相关综合征

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指的是易感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如男性同性恋者、静脉药物成瘾者等),出现一组艾滋病的症状或体征。由艾滋病毒携带者或急性感染发展而来,表现为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伴有不规则的发热、疲乏、夜间出汗、慢性腹泻、厌食、体重减轻、舌尖毛状白斑病,及各种神经症状。也可出现轻度机会感染,如鹅口疮,单纯疱疹、带状疱疹、软疣等,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均减少,贫血,T4细胞减少,T4/T8比值下降,变态反应性消失;细胞免疫指标和免疫功能低下,血清球蛋白增多,血清中可检出艾滋病毒抗体。

艾滋病的传染途径有哪些

艾滋病虽然很可怕,但HIV病毒的传播力并不是很强,它不会通过我们日常的活动来传播,也就是说,我们不会经浅吻、握手、拥抱、共餐、共用办公用品、共用厕所、游泳池、共用电话、打喷嚏、蚊虫的叮咬而感染,甚至照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都没有关系。HIV的传播途径只有三个:

(1)性交传播

HIV可通过性交特别是性乱交传播。男性同性恋肛门性交,阴道性交,口交都会传播HIV。生殖器患有性病(如梅毒、淋病、尖锐湿疣)或溃疡时,会增加感染HIV的危险。无论是同性、异性、还是两性之间的性接触都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艾滋病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毒,在性活动(包括阴道性交、肛交和口交)时,由于性交部位的摩擦,很容易造成生殖器黏膜的细微破损,这时,病毒就会趁虚而入,进入未感染者的血液中.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直肠的肠壁较阴道壁更容易破损,所以肛门性交的危险性比阴道性交的危险性更大。

(2)血液传播

输血传播:如果血液里有HIV,输入此血者将会被感染。

血液制品传播:有些病人(例如血友病)需要注射由血液中提起的某些成份制成的生物制品。有些血液制品中有可能有艾滋病病毒,使用血液制品就有可能感染上HIV。

共用针具的传播:使用不洁针具可以把艾滋病毒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例如: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具;医院里重复使用针具,吊针等。另外,如果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一只未消毒的注射器,也会被留在针头中的病毒所感染。使用被血液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拔牙工具,都是十分危险的。

(3)母婴传播

如果母亲是艾滋病感染者,那么她很有可能会在怀孕、分娩过程或是通过母乳喂养使她的孩子受到感染。

谁是艾滋病的易感人群

人们经过研究分析,已清楚地发现了哪些人易患艾滋病,并把易患艾滋病的这个人群统称为艾滋病易感高危人群,又 称之为易感人群。艾滋病的易感人群主要是指男性同性恋患 者、静脉吸毒成瘾者、血友病患者,接受输血及其它血制品者、与以上高危人群有性关系者等。1.男性同性恋患者

男性同性恋者,包括双重性生活者(指既有同性恋又有异 性恋者)占全部艾滋病病人的70%~76%,在美国为75%。这类人的性关系混乱,常常大量使用非法的性刺激药物。

2.吸毒者

经静脉注射毒品成瘾者约占全部艾滋病病例的15%~17%,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吸毒过程中反复使用了未经消毒或 消毒不彻底的注射器、针头,而其中被艾滋病毒污染的注射器 具无疑造成了艾滋病在吸毒者中的流行和传播,使吸毒者成 为第二个最大的艾滋病危险人群。

3。血友病患者

第三大易感人群为血友病患者,在所有艾滋病患者中,因 血友病而感染病毒的占1%左右,美国略高,这一比例为1%~3.6%,西班牙为0.2%。血友病病人之所以易感染上艾滋 病,因为血友病是一种因体内缺乏凝血因子Ⅷ而得的疾病,如 果不输入外源性凝血因子Ⅷ,则病人可以在受轻微外伤后就 流血不止。据报导,凝血因子Ⅷ主要存在于治疗血友病的血液 制品冻干浓缩制剂中。而这种冻干浓缩制剂是近年的产品,暴 露于传染性病原体的危险性较大,每一批号浓缩剂来自2000 至5000个不同供血者的血浆,目前在美国约有6%~8%的 供血者带有艾滋病毒,故有许多例子证明用美国生产的凝血 因子Ⅷ引起血友病病人感染艾滋病。据统计,接受这种因子Ⅷ 治疗的A型血的血友病人,血清艾滋病抗体阳性率高达60% ~90%。在我国大陆曾有数例因使用因子Ⅷ而染上艾滋病的 报导;在香港的一次调查中,有71.2%的感染者为血友病患 者。另外,根据对血友病的检测分析,普通血友病患者本身机 体中淋巴细胞成份已有轻度失调,这种免疫功能本身就有轻 度异常的患者,就更易感染上艾滋病病毒。

4.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

除了抗血友病制剂外,其他血液与血液制品(浓缩血细 胞、血小板、冷冻新鲜血浆)的输注也与艾滋病的传播有关。首 次报告的与输血相关的艾滋病患者是一名婴儿,该婴儿接受 了1名艾滋病病人提供的血液后发病。最近,有人总结了美国 18例与输血有关的艾滋病病例的资料,这18例患者从接受 输血到临床症状出现的时间为10~43个月(平均24.5个月)出现卡波济氏肉瘤的时间是在受血后16个月。这18例艾滋 病病例分别接受了浓缩血细胞(16例)、冷冻血浆(12例)、全 血(9例)和血小板(8例)。在调查中至少发现8名供血者属于 艾滋病危险人群。所以受血者受染与否与供血者是否艾滋病 人或是否属艾滋病危险人群有关。另据广州卫生检疫所在 1986年9月至1989年期间对我国进口的10批丙种球蛋白 进行艾滋病毒检测,其中有8份(80%)艾滋病抗体阳性,这表 明使用进口丙种球蛋白者也可成为艾滋病毒感染对象。

5.与高危人群有性关系者

与上述高危人群有性关系者是艾滋病的又一易感人群。同性恋的易感性在前面已提过,这里主要讲一下与高危人群 有异性性关系者对艾滋病的易感性。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艾 滋病可以在异性性生活中相互传播。有人报告过两例非静脉 吸毒成瘾者的女性艾滋病患者,她们也没有输血史,但是她们 都有固定的男性艾滋病患者的性伙伴,尽管这种性关系是在 男患者诊断之前就已存在,但是轻症或无症状的艾滋病同样 有传染性。与同性恋者、血友病患者、受血者、静脉吸毒者等高 危人群发生性关系都可能染上艾滋病,因而成为艾滋病传播 的易感人群。另据我国10个省市性病及艾滋病感染联合调查组最近报导,对性病高危人群中的2687人进行了分析统计,男性 1027名,占38.2%,女性1660名,占61.8%、15~29岁年龄组的2119名,占78.9%,平均年龄24.3%岁。在2687名被调查者中,发现性病患者885例,以淋病为主(占74.3%),女性患病率(34.0%),是男性(16.0%)的2.1 倍,2687人中,艾滋病抗体虽然全部阴性,但是为艾滋病发病 危险人群。如有艾滋病流行,这批人将为主要发病对象。

6.艾滋病的其他高发人群

艾滋病从理论上说任何人群都可易感,但真正的艾滋病 易感人群主要为上面所提的五类人群。从年龄上,艾滋病虽可 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但事实说明90%以上发生于50岁以 下的人群,而其中又主要发生在两个年龄组,即20~40岁的 成人组和婴幼儿组。据从美国对21726例艾滋病的分析中可 看出,发病率以中青年为主,20~49岁占89%,其中30~39 岁占47%。在扎伊尔病人中,平均患病年龄为33.6岁,其中 3/4的病人在20~39岁之间。这说明青少年在艾滋病发病者 中居于重要位置。而且青少年艾滋病患者在以前大多为男性,但是统计数字表明女性患者正在增加,男女性别比例已由 1985年的4:1下降到1988年的3:1,在1987年~1988年 间女性患者增加了80%,那么,青少年患艾滋病的危险因素 有哪些呢?低年龄组(20岁以下)主要因使用血制品和接受输 血而感染。据报导在15~16岁因接受输血或血制品患者的比 例为72%,但随着年龄增长,这个比例则下降,到17~19岁 降为20%;但是因性行为而染上艾滋病的则随年龄的增加而 增加,从13~14岁的9%上升到15~16岁的24%和17~18 岁的69%,而20~24岁的男性患者中,90%以上是由于性接 触而染上艾滋病的,其中36%的患者是因同性恋行为而感 染,有7%还有静脉注射毒品史。在女性中,最常见的原因是 异性恋接触(约占44%);其次为静脉注射毒品成瘾者(占 28%),但是在所有女性青年成人的艾滋病患者中,有28%的 人其配偶为男性静脉注射毒品成瘾者。由于性别、民族或种族的不同,青少年艾滋病的发病率及 发病原因也不同。在美国13~19岁年龄组中艾滋病发病率男 性(18/百万)为女性(4/百万)的4.5倍,黑人患者(27/百万)和拉丁美洲人患者(25/百万)分别为白种人(7/百万)的3.8 倍和3。6倍。在白人青少年中,大部分(50%)经血制品感染。24%经同性恋接触感染;在黑人中,44%的艾滋病患者经同性 恋接触感染,19%因异性关系感染;在拉丁美洲青少年患者中 有35%经静脉注射毒品感染,29%经同性恋性接触感染。与 白人相比,黑人和拉丁美洲青少年中异性恋性接触和静脉注 射毒品者比例较大,这是因为他们中女性患者所占比例较多。由于患有艾滋病的母亲也可通 过胎盘、产道、乳汁传播给出生前或出生后的婴幼儿,因而由 患有艾滋病的妇女所生的小孩,也是艾滋病的易感者

艾滋病在全世界的流行情况(2003年的报道)

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摘自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3年11月26日数据),2002年,全世界已有300万人死于艾滋病,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约有500万——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亚洲和一些人口大国仍在继续蔓延。

目前,世界上艾滋病发病最严重的地区仍然是非洲,紧随其后的则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报告说,亚太地区2002年有97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病毒携带者总数已达到720万,比2001年增长了10%。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艾滋病病毒也在蔓延: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已达100万人,官方预测,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今后10年这一数字可能会成倍增加;印度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更是达到了397万,而且今后很有可能大幅增长。

东欧和中亚地区则是世界艾滋病增长最快的地区。2002年,这两个地区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有25万人,病毒携带者总数已达120万人。波罗的海国家、俄罗斯和一些中亚国家艾滋病病毒的蔓延速度也在加快。

报告警告说,目前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达到4200万人,如果不扩大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在2010年前,世界126个中、低收入国家还将有45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40%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我们决不能对此熟视无睹。

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26日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02年,全世界已有300万人死于艾滋病,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约有500万——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亚洲和一些人口大国仍在继续蔓延。

目前,世界上艾滋病发病最严重的地区仍然是非洲,紧随其后的则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报告说,亚太地区2002年有97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病毒携带者总数已达到720万,比2001年增长了10%。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艾滋病病毒也在蔓延: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已达100万人,官方预测,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今后10年这一数字可能会成倍增加;印度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更是达到了397万,而且今后很有可能大幅增长。

东欧和中亚地区则是世界艾滋病增长最快的地区。2002年,这两个地区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有25万人,病毒携带者总数已达120万人。波罗的海国家、俄罗斯和一些中亚国家艾滋病病毒的蔓延速度也在加快。

报告警告说,目前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达到4200万人,如果不扩大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在2010年前,世界126个中、低收入国家还将有45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40%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我们决不能对此熟视无睹。

为什么说艾滋病是能够预防的

首先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其次,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环境下很脆弱,很容易被杀死,因此艾滋病病毒不通过空气、食物、水等一般性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蚊虫体内生存,不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关,完全可以通过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被阻断,是能够预防的。

艾滋病病毒的特性是什么

艾滋病病毒的特性主要有两个:

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高温、干燥或者通常用的化学清洁剂或消毒剂(如碘酒、酒精或医院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消毒药品)都可以杀死这种病毒,甚至用自来水冲刷,水中的余氯就会使它失去活性。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昆虫(如:蚊子、跳蚤等)体内存活。

具有迅速变异能力。艾滋病病毒的“外貌”经常发生改变,有许多的亚型。例如,最早引起艾滋病流行的I型病毒(现在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现有11个亚型,而且这些亚型还在不断变化着。

为什么说性病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和机会

性传播疾病易造成生殖器或生殖道的皮肤或粘膜的炎症、破损、溃疡,在性交过程中易造成进一步的破损和出血,从而使艾滋病病毒经性传播更加容易。一方面,可以使性病患者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另一方面,也使性病患者更容易将体内艾滋病病毒传给性伴。另外,孕妇的生殖道粘膜破损和出血,会造成艾滋病病毒在产程中的母婴传播。所以说,性病会增加艾滋病病毒传播的危险和机会。

一旦感染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哪些危害

艾滋病是一个健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可能成为艾滋病流行的直接或间接受害者。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

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

2、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

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其沉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因为多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处于养家糊口的年龄,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当他们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时,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很快恶化。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

3、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强的20-45岁的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国家的保卫者。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

4、艾滋病对儿童的影响

艾滋病使千千万万的儿童沦为孤儿,使千万无辜儿童被迫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经常忍受人们的歧视、失学、营养不良以及过重的劳动负担。

艾滋病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要消灭艾滋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培养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从“我”做起。

艾滋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有些感染者在HIV进入人体内约2~4周时,可能出现类似流感一样的表现,如发热、肌肉疼痛和皮疹等,不会引起重视也不是所有感染者都有这些表现。

艾滋病病人则发生多种疾病,如严重的腹泻、肺炎、结核病或某些癌症,最后病人因身体的衰弱而死亡。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展到艾滋病病人需要数年到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无症状期或潜伏期)。

艾滋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初期一般性感染消耗症状:持续发热(低烧)、盗汗乏力、慢性腹泻、体重下降;

中期淋巴结及神经系统检查的症状:浅表浅淋巴结肿大、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甚至痴呆和瘫痪;

上一篇:搬家祝贺词怎么说下一篇:人生励志、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