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现状(共7篇)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现状 篇1
卫生行政管理 卫生职业教育 Vol.27 2009 No.3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及预防策略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是由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艾滋病自 1981 年被发现至今已有 20 余年,对社会、家庭造成极大影响,其广泛流行成为当今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虽然艾滋病的流行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但迄今为止,仍无特效治疗药物及安全、有效的抗 HIV 疫苗。因此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等措施仍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最有效方法。关键词:艾滋病;流行现状;预防策略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09)03-0135-02
戴翠萍
(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淮安 223300)
1.2 传播途径
1.2.1 血源性传播 HIV 经血源性传播方式包括:(1)静脉注射
吸毒。静脉注射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或注射器消毒不严是感染
HIV 的危险行为。截止 2007 年 10 月底,累计报告的 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中,经吸毒传播的占 38.5%,2007 年新增病例中经吸毒传播的占 42.0%。(2)血液或血液制品。这是 20 世纪
[4]
年代中期 HIV 传播的特点,有偿供血污染和临床用血污染
[5]
导致艾滋病在局部地区的特殊人群中爆发流行,据统计输入一
次 HIV 感染者血液受到感染的危险几乎是 100.0%。目前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医务人员和广大群众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不必要的临床用血也大幅度减少,经血液或血液制品感染 HIV 艾滋病概况
1.1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 的现象已基本得到控制。(3)医源性感染。主要指医疗器具不洁,造成接受医疗服务者感染 HIV,或医务人员在为艾滋病病人抽血或输血时发生意外感染。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由于针刺或锐器损伤造成医护人员感染 HIV 的危险发生率约 0.3%~
[6]自 1985 年我国发现首例 HIV 感染者以来,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经历了 3 个阶段:1985~1988 年为第 1 阶段即传入期或散发期,HIV 感染者主要为外来人员,4 年报告病例总数为 22 例;
0.4%。
1.2.2 性接触传播
[5]
性接触传播发生在同性恋或异性恋之间,1989~1994 年为第 2 阶段即扩散期或局部流行期,6 年共报告病例 1 221 例;1995 年至现在为第 3 阶段即增长期或广泛流行期。我国在 2001 年前 HIV 感染主要发生于高危行为人群和部分脆弱人群,一般人群感染率低。2003 年 HIV 感染从有高危行为的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HIV 感染者约 84 万,艾滋病病人约 8 万,成为世界上艾滋病感染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05 [2][1]
HIV 经性接触传播的比例从 1997 年的 5.5%上升至 2002 年底的 10.9%,2007 年 5 万新发感染者中,异性性传播占 44.7%,男男性传播占 12.2%。提示性传播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并逐渐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应引起社会关注。
1.2.3 母婴垂直传播 母婴垂直传播可以发生在孕期、分娩时
和产后哺乳期(尤其是初乳产生的阶段),母亲体内病毒载量
[8]
[7]
[4]年 HIV 感染者约 65 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 7.5 万人,2005 年 越高,围产期母婴垂直传播的危险性就越大。邓莉平等对我国 中部某血源性艾滋病流行地区的母婴垂直传播情况进行调查 [3]当年新发生的 HIV 感染者约 7 万人。2007 年底,我国现存
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 70 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 8.5 万
2007 年我国艾滋病流行呈现出疫情上升速度有所减缓的特点。目前,云南、河南、广西、新疆、广东和四川 6 省累计报告的 HIV
[4]人,2007 年当年新发 HIV 感染者约 5 万人。与 2005 年相比,感染者和病人数占全国累计报告数的 80.5%。HIV 感染者以
研究,发现 107 例 HIV 阳性母亲及其 136 名子女中,有 50 例儿童 HIV 阳性,HIV 母婴传播率为 36.8%,与李关汉等报道的中国部分地区 HIV-1 的母婴传播率(35.0%)基本一致。
[9]
1.2.4 其他传播途径 目前有经肾脏、肝脏、心脏、皮肤和骨髓移植以及人工受精而造成 HIV 感染的报道,也有实验室工作人
员经皮肤感染的报道。此外也存在通过纹身、共用刮脸刀、穿耳洞感染 HIV 的可能。预防策略
[10]20~39 岁年龄组为主,占报告总数的 70.0%;艾滋病病人和患艾滋病死亡以 20~49 岁年龄组为主。表明我国的艾滋病疫情处于总体低流行、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艾滋
目前艾滋病虽无特效治疗药物及安全、有效的抗 HIV 疫 [4]病疫情地区分布差异大。
苗,但它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各地方应贯彻落实《艾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 40.0%的注射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有 滋病防治条例》,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60.0%的暗娼不能坚持使用安全套;有 70.0%的男男性行为者有多
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艾滋病流行史表明,在预防和控制艾滋个性伴侣,其中只有 30.0%坚持使用安全套;约 50 万感染者还
病上只要严格执行有效的预防措施,人类就一定能将艾滋病没有被发现,不了解自己是否被感染。由于社会对感染者的歧视,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这些措施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许多有高危行为的人不愿接受艾滋病检查,检出的感染者不愿暴露 2.1 宣传教育
自己的感染状况。因此我国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仍广泛存在,扩2.1.1 宣传教育形式 HIV 感染与流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行
[4]大流行的潜在危险性很大。
35-为密切相关,加强全社会的宣传教育至关重要,包括发放宣传性材料、张贴宣传画、建立宣传栏等;鼓励受益人群,特别是
以上。通过预防干预措施,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减少了近60.0%。
[4]
2.3 加强对艾滋病病人的管理
HIV 感染者参与艾滋病宣传工作;新闻媒体定期介绍有关艾滋
病的防治常识;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艾滋病知识培训;在医疗机构设立咨询站或咨询电话;专业人员每年根据不同主题进行有关防治艾滋病宣传活动等。
2.1.2 宣传教育内容(1)预防性接触传播的教育。遵守性道德
加强对无症状 HIV 携带者和艾滋病病人的严格管理,对发现的艾滋病病人应集中进行治疗,并积极探索适合 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综合管理的模式。
2.4 哨点监测
目前各国均开展了艾滋病、性病的哨点监测工作,以及时了解艾滋病流行动态。1995 年我国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推荐和帮助下,开始对部分高危人群进行哨点监测,截至 2006 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积极鼓励人们使用安全套。(2)预防血源性传播的教育。禁毒、戒毒教育,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减少不必要的输血。(3)预防母婴传播的教育。女
年底,我国艾滋病监测哨点已达 3 930 个,省级哨点达 500 个,基本覆盖各地区。监测内容包括病例报告、行为监测和专题调查等,哨点监测范围覆盖吸毒者、暗娼、男男性行为者、性病门诊就诊者、长途卡车司机等重点人群,哨点监测不仅对高危人群非常有效,对脆弱人群和一般人群更可以提前发现艾滋病流
[4]性艾滋病感染者应尽可能避免怀孕,若执意怀孕,要主动向专业医生咨询,及时采取母婴垂直传播阻断措施。(4)对 HIV 感染者和 AIDS 病人的关怀教育。通过强化关怀教育,让全社会充分认知艾滋病的性质,努力为 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创造一个宽容、接纳的社会环境,使他们理性面对疾病,积极治疗,最大限度降低社会危害。
2.2 行为干预措施
[12]
行的潜在威胁。小结
近年来,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虽逐步加强,但人们对艾滋病的危害、传播途径、防治方法及意义并没有全面的认识。早期进行目标性防治仍十分必要。实践证明,正确、及时治疗和管理性传播疾病,在重点人群推广使用安全套,坚持对 HIV 感染者的追踪、管理及终生治疗;提高妇女地位;打击非法采、供血行为,提倡无偿献血;在吸毒人群开展不共用注射器行为、禁毒教育;使用药物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等措施已被公认为全球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成功经验。许多国家的实践经验已经证实,艾滋病传播是完全可以控制的。目前我国艾滋病行为干预的重点是对可能造成艾滋病传播的危险行为进行干预,减少和改变高危行为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有效途径。
2.2.1 针对血液传播途径的行为干预措施 对吸毒人群的干预措施有以禁毒、戒毒为基础进行的教育及干预;加强血液、血液制品和其他生物制品的 HIV 检测,严禁血液及血制品的进口,献血和供血时,做到 HIV 的双检测,保证安全供血,加强对高危和重点人群的血液监测,鼓励和发展自体血液输注,从而杜绝
HIV 通过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播;坚决贯彻《献血法》,打击、取缔非法地下血站,坚持受血标准。据统计,到 2007 年上半年止,全国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的比例由 1998 年的 22.0% 上升到
98.0%,其中自愿无偿献血比例从 1998 年的 5.5% 上升到
95.0%,全国已有 100 个城市率先实现临床用血 100.0%来自自
[4]愿无偿献血。
参考文献:
[1]曾毅.艾滋病的流行趋势、研究进展及遏制策略[J].中国公共卫生,2001,17(12):1061~1062.[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中国艾滋病防
治联合评估报告[R]. 2003.[3]孙宝志.艾滋病流行形势与艾滋病健康教育[J].中国热带医学,2006,6
(7):1299~1301.[4]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R]. 2007.2.2.2 针对性接触传播的干预措施 使用避孕套是控制 HIV 经
性接触传播的有效手段。我国在加大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并从法律上禁止卖淫、嫖娼的同时,推出了以暗娼为目标的推广安全套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2007 年暗娼行为干预工作扩大到全国所有的县(区),干预覆盖率比 2005 年上升了 12.0%。男男性行为推广使用安全套人群干预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正逐步扩大和深入。
2.2.3 针对母婴传播的干预措施 HIV 感染的高危人群是青年妇女,预防生育期妇女感染 HIV,是预防母婴传播途径的主要策略。对孕产妇免费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在高感染率地区应对所有妊娠妇女进行 HIV 检测,HIV 阳性妇女怀孕前应进行医学咨询,指导其怀孕;对 HIV 阳性已孕妇女应实施特别护理,孕期适当服用预防性药物避免感染胎儿,分娩时行选择性剖宫产 [4]
[5]梁浩.艾滋病及其诊断治疗的进展[J].广西医学,2006,28(2):169~
173.[6]王陇德.中国艾滋病流行与控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7]Lallemant-le-coeur S,Nzingoula S,Lallemant M.Perinatal transmis-
sion of HIV in Africa[J]. Child Worldw,1993,20(2):23.[8]邓莉平,桂希恩,庄柯,等. 中国某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母婴传播与阻断的调查研究[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3):183~186.[9]李关汉,程雨荷,何云,等.中国部分地区艾滋病病毒 1 型母婴传播回顾性追踪调查[J].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8(4):204~207.[10]庄坤玉.艾滋病预防控制培训教材[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术,可使母婴传播的风险降低 50.0%[11]。所有 HIV 阳性产妇分娩 的婴儿均需进行常规临床、免疫学和病毒学监测,并免费为其
提供药品进行治疗。对 HIV 感染的产妇提倡安全人工喂养,以
2005.[11]Kind C,Rudin C,Siegrist CA,et al.Prevention of vertical HIV trans-
mission:additive protective effect of elective Cesarean section and zi-
dovudine prophylaxis[J].AIDS,1998,12(2):205~210.
[12]陈宏平.艾滋病的防治进展[J].中华医学与健康,2007,1:55~56.降低母婴途径传播率。目前全国 31 个省、市、区已建立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 4 293 个,每年接受咨询检测的总人数在 100 万人
-136-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现状 篇2
1 AIDS在世界与我国的流行情况
1.1 全球贫困与农村地区的AIDS防治形势
自1981年首例AIDS患者在美国的男性同性恋人群中被发现以来, 该病已形成了全球规模的流行。尽管近10年来全世界的共同防治努力很有成效, 但AIDS已从城镇蔓延到农村, 由于贫穷、文盲、妇女地位低下、人员流动频繁、缺乏防治AIDS的基本知识以及无法得到与防治有关的医疗服务等因素的影响, 农村地区的AIDS在迅速蔓延[1]。在印度, 有73%的HIV感染者生活在农村, 在全球不少地区, AIDS在农村地区的传播速度明显高于城镇[2]。因此, 全球贫困与农村地区的AIDS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1.2 AIDS在我国的流行
1985年我国大陆发现首例外籍人员AIDS患者后, HIV感染与死亡病例陆续出现, 其流行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985—1988年为输入散发期, 以病例高度分散为特征, HIV/AIDS病例多为境外输入性, 主要分布在大城市;1989—1994年为局部流行期, 主要通过共用末消毒注射器静脉吸毒传播为特点, 以1989年首次在云南瑞丽市注射吸毒人群中报告的146例HIV聚集性感染为标志;1995年至今为广泛流行期, 特征是:静脉吸毒人群中的HIV流行在新疆、广西、四川等更多的地区出现, 中东部数省非法不安全采血人群中发生HIV感染播散, 部分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的性乱人群中HIV感染率越来越高, 母婴传播开始出现[3]。截至2012年10月底, 我国大陆地区已累计报告HIV感染者/AIDS患者 (HIV/AIDS) 492 191例, 存活383 285例[4], 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均已发现HIV感染者。在总体上, 全国报告的HIV感染者人数迅速上升, HIV感染流行地区明显扩大, 疫情主要发生在广大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但是关于全国农村AIDS的流行情况, 目前并无详细公开的数据。目前认为AIDS在我国的流行仍然处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中高流行并存的态势, 同时逐步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5]。
2 我国农村AIDS的流行形势
2.1 总体流行形势及主要特征
2.1.1 我国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HIV/AIDS流行严重
据原卫生部公开的数据, 至2011年底, 估计我国存活的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 (Persons living with HIV, PLHIV) 有78万人, 2005年公布的数据称, 目前中国80%的HIV感染者在农村[6], 主要是有采供血和注射吸毒史的人群。据此估计, 有62.4万PLHIV在农村地区, 因此, 农村地区的AIDS防治工作无疑是全国AIDS防治工作的重点。
2.1.2 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方式威胁我国农村脆弱人群
除了既往有偿采供血、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外, 估计在全部PLHIV中, 经异性传播的占46.5%, 经同性传播的占17.4%[7]。这说明性传播已成为HIV主要的传播方式, 这将会通过以农民工为主力的城乡流动人口作为传播桥梁之一, 严重威胁我国农村亿万家庭和以妇女、儿童为主体的农村脆弱人群。
2.1.3 我国既往有偿采供血HIV感染者主要是农村人群
既往有偿采供血、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感染HIV基本都是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 估计感染人数约为6.9万人, 其中河南、湖北、安徽、河北、山西5省占全国该人群HIV/AIDS人数的80.4%[7], 即约有5.5万人, 这部分人主要是农村人群。
2.1.4 全国绝大多数县域农村地区已经被AIDS波及
截止2010年12月, 全国有92.0%的县已报告了AIDS疫情, 其中有69个县累计报告HIV/AIDS人数超过1 000例[8], 说明全国广大农村地区已经被AIDS波及。
2.1.5 以农民工为主力的城乡流动人口是农村AIDS传播的桥梁之一
农民是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来源, 目前, 我国的HIV感染者以农村人口为主, HIV感染者中农村流动人口占70.91%[9], 通过以农民工为主力的城乡流动人口为传播桥梁, 会造成HIV由吸毒、既往有偿采供血、暗娼和嫖客及男男同性恋等AIDS高危人群向农村普通人群的传播流行。
2.1.6 农村地区是我国当前AIDS防治工作的薄弱环节
目前, 我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80%, 农村人群对AIDS的认识还很不足。据调查, 2001—2011年我国农民对AIDS的知晓率处于24.4%~72.2%的较低水平[10]。而目前我国农村AIDS疫情监测、行为干预、健康促进与宣传教育等防治措施覆盖面和力度仍不够。因此, 广大农村地区无疑是我国当前AIDS预防与控制工作的薄弱环节。
2.2 全国主要地区农村AIDS的流行现状
2.2.1 造成HIV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
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不安全性行为、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是我国HIV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 并存的易患因素有贫困、缺乏知识导致错误观念、人口流动、社会歧视[5]。这些危险因素在我国农村AIDS流行区中都普遍存在, 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更多地出现在云南、新疆、广西等毒品危害严重的边境地区的村民中。
2.2.2 地区分布
我国AIDS流行地区分布极不均衡, 仍表现为明显聚集性分布。根据各省目前公布的官方数据, 目前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的广西、云南、新疆、广东、四川等省区, 全国AIDS流行最严重的前5个省区中, 有4个位于西部地区并且农民占的比重很大, 各地的调查和监测结果均显示, HIV/AIDS患者主要是农村人群。如陕西省的监测显示, 感染者以农民为主, 占68%;云南1990年发现的HIV感染者中, 农民的比重达到了93.8%, 以后虽逐渐下降, 但2001年的监测报告依旧显示农民占40%[11]。至2010年10月底, 云南全省累计报告HIV感染者67 869例, AIDS患者25 698例, 报告死亡14 340例, 按62.2%为农民估算[12], 有58 198例PLHIV是农村人群, 这个变化提示, 云南的HIV感染已由农村向城市蔓延。2009—2011年广西新报告HIV/AIDS患者36 669例, 全省14个市112个县 (市、区) 均有新报告病例, 其中农民占65.7%, 即有24 095例为农村人群[13]。新疆1995年报告首例HIV感染者, 至2011年底, 累计报告HIV/AIDS患者36 159例, 其中农民占16.7%, 居第2位[14]。四川省2005年报告的2 430例病例中, 560例为农民, 占23.1%[15]。甘肃省截至2011年10月31日, 累计报告HIV/AIDS患者1 068例, 其中农民占26.9%。贵州省截止2012年9月, 累计报告HIV/AIDS14 658例, 其中农民及农民工占25.6%。东部沿海地区:目前还属于AIDS低流行区, HIV/AIDS也主要是农村人群。山东省2010年共报告HIV/AIDS 725例, 农民260例, 占35.86%;虽然受AIDS影响人群增多, 农民由2006年的45.0%减少到35.86%, 但比例仍超过1/3[16]。长三角地区目前是我国流动人口集聚度很高的地方, 江苏省1986—1999年感染者中52%为外省流动人员, 感染者中农民比例最大 (江苏籍感染者中农民占36%) , 2011年报告HIV/AIDS共1 821例, 工人和农民共占39.43%[17]。1985—2009年浙江省共报告HIV/AIDS 5 119例, 其中农民839例、民工803例, 分别占16.4%、15.7%[18]。中部地区:湖北省1988—2002年共发现739例HIV/AIDS, 农民占68.47%[19]。湖南省截止2013年7月31日, 累计报告HIV/AIDS 18 430例, 其中农民占43.32%。华南地区:广东省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是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最多的省份, 达3 000多万人, 2008、2009和2012年1—10月报告的HIV/AIDS患者数分别为5 557例, 6 273例和5 172例;传播途径已从经注射吸毒为主发展为经异性性传播为主, 感染者中的流动人口病例占了近50%。累计报告现住址在广东省的感染者中, 有42.6%为以农民工为主的流动人群, 广东累计报告的HIV/AIDS病例中, 外省籍所占比例从2009年的34.0%增加到2012年10月份的46.0%, 长江三角地区也正在出现类似情况, 因此, 流动人口造成的AIDS在我国城乡大范围扩散的压力在增大。海南省1991—2001年共发现48例HIV/AIDS, 其中以农民最多, 占27.1%[20]。台湾及港澳台地区则属于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 农民人口只占少部分, 对我国农村AIDS流行形势影响不大。东北及华北地区:内蒙古1996—2010年累计报告HIV/AIDS 835例, 死亡94例, 农民占18.8%[21]。目前, 东北、除山西外的华北、西部的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省仍属于AIDS低流行区, 但这些省份农村地区的AIDS防治工作宜早做准备, 做好应对工作。福建、江西等省仍属低流行区, 农村AIDS疫情没有公开数据。
2.2.3 既往有偿采供血者中AIDS的流行是中国农村AIDS流行的一个重要特点
1995年在我国中北部的河南、安徽、山西等省的农村地区逐渐发现了因有偿供血或输血而感染HIV的病例, 其中河南因此成为我国AIDS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我国中部数省的某些地区有偿献血员的HIV感染率为9.1%~17.0%[22], 这些有偿献血员主要是农村人群。1995—2009年, 河南省累计报告HIV/AIDS患者46 187例, 其中既往有偿采供血感染者30 602例, 占66.26%, 主要集中在既往不安全采供血 (浆) 严重的地区, 即以驻马店市为中心的豫东、豫南地区6个省辖市的48个县区的农村人群[23];2006年安徽省累计报告HIV感染者4 069例, 主要分布在皖北农村地区, 占全省感染者总数的80%以上;至2012年累计报告HIV/AIDS患者8 352例。山西省截止2013年9月, 累计报告HIV/AIDS共5 490例, 全省119个县 (区) 中有117个县 (区) 存在HIV/AIDS患者, 2008年以前主要以上世纪90年代非法的采供血造成的血液传播为主, 占42.6%;经非法采供血传播得到有效控制后, 到2013年底, 性传播比例达91.1%, 既往采供血 (浆) 传播降至1.20%。
2.3 流动人口加速了城乡AIDS的传播
2010年, 我国流动人口总数为26 093.8万人,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9.6%[24], 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 省际内流动人口中有54%来自农村, 跨省流动人口则有近82%来自农村。主体是农村20~29岁的中青年劳动力, 为7 236.3万人, 占流动人口总数的27.7%。该人群受教育程度较低, 初中以下教育程度人口占59.3%。流动人口AIDS流行有以下特点[25]:HIV/AIDS检出率高, 是AIDS传播的高危人群, 存在着使HIV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危险。如2010年广东省流动人口AIDS知识知晓率仅为55.5%[26];高危行为多, 相对于非流动人口来说具有更大的传播和感染HIV的危险。有调查表明, 流动人口中在1个月内有多个性伴侣的占7.2%, 9.9%的人有商业性伴侣, 只有18%的人经常或总是使用安全套。多数流动人口正处于性活跃期, 因长年在外工作, 家庭及道德规范的约束力较弱, 易发生商业性行为、多性伴及静脉吸毒等感染和传播HIV的高危行为;该人群HIV自愿检测率低, 一些人患病后, 常不及时就诊或没有条件就诊, 不了解自己的HIV感染状况, 易导致疫情扩散, 对周围人群构成威胁;另外, 某些AIDS疫情较重的国家和地区的妇女远嫁至华东、华北某些农村地区, 还有一些暗娼流动频繁以及返乡或异地组建家庭, 这两类人群HIV感染率为2%以上, 因而具有较大的家庭内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的危险[5]。因此, 大量人口的频繁流动既加速了城乡AIDS的传播速度, 也给AIDS防治措施的落实带来许多实际困难。
3 影响我国农村地区AIDS流行的主要因素
3.1 农村地区卫生服务体系难以满足AIDS防治工作的需要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仍相对落后, 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不平衡, 很多地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不完善, 缺乏受过良好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27]。农村人群对AIDS防治知识的了解有限。河北省的调查表明[28], 农村人群对AIDS的严重危害性、流行情况等均不太了解, 大部分人缺乏自我防护意识, 从不同方面反映出农村人群接受AIDS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机会较缺乏, 卫生资源的相对匮乏难以满足在广大农村进行AIDS宣传教育和对重点人群实施行为干预的需要。
3.2 农村人群普遍缺乏AIDS预防控制知识
农村人群对AIDS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低于城市人群。王英等调查表明[29], 高达50%的农村人群不知道AIDS的3种传播途径, 缺乏最基本的防范意识;70%的人不知道AIDS的非传播途径, 从而在人群中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成为人们远离、歧视HIV/AIDS的原因之一。目前, 我国农村文盲人口高达6 000多万, 农村人群整体文化知识水平较低, 成为AIDS防治知识普及的障碍。2001年国家计生委预防AIDS宣传教育项目基线调查发现[30], 我国农村居民对AIDS知识知晓率很低, 对AIDS蔓延的危机感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3.3 我国农村人群对HIV/AIDS患者的歧视严重
由于农村人群的整体文化知识水平较低, 对AIDS知识的知晓率较低, 易造成对HIV/AIDS患者的歧视与羞辱。如:父母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与HIV感染者小孩玩耍, 学校里老师歧视HIV感染者的孩子, 乡村医生不愿给HIV感染者治病等[31], 给AIDS防治工作的开展造成了较大的阻力。
3.4 大量城乡流动人口的流动加速AIDS在农村地区的流行
以农民工为主力的城乡流动人口是HIV/AIDS由高危人群传入一般人群的桥梁人群之一, 他们大部分人平时在外务工, 农忙时则回到农村, 有可能将HIV从城市带回农村, 从而造成AIDS在广大农村地区的迅速广泛流行。目前, 我国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 而70%的HIV感染者分布在农村。一方面, 农村人群自我保护意识、经济水平与医疗保健条件较差, 容易通过吸毒、人口流动、有偿供血等途径感染HIV。另一方面, 大量处于性活跃期的青壮年劳动力由农村流入城市务工, 易发生无保护的商业性行为、卖血和吸毒等高危行为, 从而容易感染HIV并可能传播给其家人, AIDS防治知识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接受医疗服务少以及缺乏心理疏导等因素更增加了感染HIV的危险性。因此, 加强对农村人群进行AIDS健康教育, 提高他们对AIDS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 对预防和控制AIDS流行有重要意义[32]。
摘要:收集目前文献上公开的数据, 对我国农村艾滋病流行情况进行综述, 系统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地区艾滋病流行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以期能使全社会更重视农村艾滋病的预防工作, 为有效控制艾滋病在中国农村的流行探索科学实用的策略和措施。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 篇3
关键词:艾滋病;流行现状
我国自1985年6月3日,发现首例输入性艾滋病病例,截止2015年12月31日,全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共577423例;报告死亡182882 例;2015 年新发现感染者和病人共115465例,既往HIV感染者本年转化为病人16561例[1]。由此可见,艾滋病在我国的传播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公共社会问题。
一、艾滋病概述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T淋巴细胞损害为主的免疫缺陷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全身衰竭和免疫功能低下所致的一系列机会性感染,目前尚无法治愈[2]。
艾滋病经以下三种途径传播:性接触(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血液及血制品(包括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介入性医疗操作)和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时和哺乳传播)。
二、艾滋病流行现状
(一)艾滋病流行过程
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日益严重,形势严峻[4]。AIDS在我国流行经历3个时期:1985—1988年被称为输入散发期[6];1989—1994年为局部流行期,此时期AIDS在我国的流行日益严重,共报告病例1221例[7];1995年至现在为广泛流行期[8]。
(二)艾滋病流行高危地区
亚洲拥有的HIV感染者数居全世界第2 位[5]。大多数的HIV感染者分布在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和广东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这些省(自治区)高的HIV感染率和患病报告人数,约占全国总数的70%-80%,艾滋病主要在高危人群内传播,尤其是男男性行为者(MSM)中传播呈上升趋势[15]。
(三)艾滋病流行的性别差异及传播途径差异
2015年新发现的HIV感染者及AIDS病人中,HIV感染者男女之比为3.6:1;AIDS病人男女之比为3.8:1;15岁以下HIV感染者662例,AIDS病人147例[1]。2015年新发现的HIV感染者及AIDS病人中,异性性传播76492例(66.25%);同性性传播32617例(28.25%);注射毒品传播4675例(4.0%);母婴传播697例(0.6%);性接触加注册毒品传播336例(0.02%)[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HIV及AIDS还是以性传播为主,15岁以下的HIV感染者及AIDS病人数量和男性数量增加。
(四)艾滋病流行因素
我国HIV/AIDS主要流行因素有:不安全性行为;静脉注射毒品;人口流动的频发造成HIV/AIDS疫情的变化;自我保护意识差;对艾滋病的歧视影响预防及治疗的工作开展;安全套使用率低等[8-9];当前,性传播成为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10],而不安全的性行为是造成感染的主要原因[8]。如:在没采取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和通过购买商业性服务来解决生理需求,感染上HIV病毒。
而静脉注射毒品也是不可忽视的,个别地区注射吸毒人群感染率甚至高达80%[8]。在吸毒之后发生的乱性行为等,及一些女的以性换毒、以性养毒,有的存在多性伴等,加剧了艾滋病的传播,在加上新时期社会的转型,不可避免的使艾滋病问题依然是公共健康问题的威胁。研究[9,11-12]显示,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严重影响工作开展。由于各种原因,安全套的使用率不高;不同经济环境影响了艾滋病知识的传播及知晓途径和艾滋病治疗,也导致艾滋病的流行。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2015年12月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及主要防治工作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22(2):69.
[2]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艾滋病学组.艾滋病诊疗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5,5(8):385- 401.
[3] 张鹤,杨虹,王铁英.21例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外医疗,2011,3(12):165.
[4] 张孔来.中国卫生系统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做出的反应[J].生殖医学杂志,2004,13(6):330-333.
[5] UNAIDS.UNAIDS World AIDS Day report 2011[R].UNAIDS.2011:1 - 48.
[6] DZC.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China[J].Chin Med J(En-gel),1991,104:795-798.
[7] ZX,TC,CKH,eta1.Injecting drug use and HIV infection in southeast China[J].AIDS,1994,8:1141-1147.
[8] 宋琴,袁家麟.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流行因素及其防治对策[J].职业与健康,2012,28(23):2974-2976.
[9] 张孔来.中国艾滋病知多少-中国艾滋病流行趋势预测的影响因素[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5,25(6):481-486.
[10] 陈任,赵然,马颖等.公民社会组织参与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探讨[J].安徽医学,2014,35(9):1306-1309.
[11] 赵二江,崔丹等.艾滋病的流行现状与预防措施[J].现代预防科学,2012,39(7):1597-1599.
[12] 高洁,陈任,吴泥亚等.我国高中低流行地区居民艾滋病知识及态度调查分析[J].安微医学,2016,37(9):1162-1165.
[13] 王永红.某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态度、技能及性健康教育需求的调研[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4):376-379.
[14] 贾平.中国艾滋病法律与公共政策--以权利保障和受影响人群为核心[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22(3):222-225.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现状 篇4
艾滋病患者自知道被感染后就面临着严重的心 理负担和社会压力,心理上迫切需要来自社会各种 团体或组织的关怀和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包 括亲属、朋友、同事、同伴等社会人)、社会组织与社 会团体(包括家庭、单位、党团、工会、妇联等)所产生 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社会支持是患者应对 疾病和治疗过程中最有潜力的资源之一,无论哪种形 式的社会支持均有助于患者维持良好的心身状态[1]。通过对西安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进行关怀和 干预,了解其接受社会支持的现状并进行分析研究,能够为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和相关政府部门制 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根据西安市市区现有艾滋病患者的分布情况,通过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西安市进行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干预和调查。按照 2009年西安市艾滋病患者人数、城区分布以及愿意 接受治疗的比例来估算样本量,调查艾滋病患者共 83人次,其中有效参与并完成调查和评估的艾滋病 患者72人次。
1.2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研究对象的一 般资料,含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经济收入、职业、文 化程度、受感染方式等。②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 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共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 持(2、6、7题),主观支持(1、3、4、5题)和对支持的利用 度(8、9、10)3个维度,社会支持总分即10个条目之和,总分越高表明社会支持越好,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 得分常模为34.56分。该量表已在国内20多个项中应 用,量表设计基本合理,条目易于理解无歧义,具有 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研究方法
在社会支持干预活动完成后征得调查对象的同
意和配合,发放调查问卷,必要时对被调查对象进行 面对面的口头交流。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使 用统一导语,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 性分析、t检验等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分析
2.1艾滋病患者的基本情况
首次社会支持活动于2010年8月-9月份进行,干 预对象分别是江岸区和武昌区部分艾滋病患者,其 中江岸区21人(19人有效参与)、武昌区21人(18人有 效参与),共37人参加调查评估。第2次社会支持团 体干预活动于2010年11月份进行,干预对象中江岸区 24人(18人有效参与)、武昌区17人(17人有效参与),共35人有效参与调查评估。
两次接受社会支持的对象男性均多于女性,男性占总人数的有效百分比分别为: 78.8%和57.9%,这一方面反应了接受治疗的男性艾滋 病病人多于女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男性感染HIV病 毒的风险高于女性;从工作状况可以看出艾滋病患 者表示有工作的所占比例较低,缺失者可能为待业 或无工作状态。两次调查都显示艾滋病病人失业率 高;婚姻状况首次调查已婚有效百分比较高,占64%,再次团体干预艾滋病病人已婚有效百分比较低,占 47.8%,缺失数据较多的原因可能是同性恋者占有一 定的比例;从教育水平分析,艾滋病病人的受教育水平在高中/中专以上的均在70%以上,两次调查结果 无太大差异。
2.2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对艾滋病病人进行团体干预的同时,项目组针 对艾滋病病人的社会支持现状进行了调查,采用社 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活动对象进行调查。
调查数据在主观支持上显示最小得分为8-9分,最大得分为23-24分,在对支持的满意度方面不同个 体间差异比较大,可能与获得的社会支持不足和利 用方式不正确有关系。在客观支持上显示,艾滋病 患者个体差异显著,最小得分为1,最大为10左右,两 次调查标准差都很高,这说明艾滋病病人客观支持 差异较大,体现在与家人相处的关系差异大,在急难 情况下获得各种来源的经济帮助差异大,获得心理 支持的差异更大。在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方面,两 次调查都显示分数很低,说明大部分患者即使可以 获得支持,但有的时候因为对这种社会关怀不能够 理解却拒绝帮助。
两次调查结果比较:两次社会支持总分经f检验 结果为—0.0368,iM).9708,无显著性差异,可能是因 两次调查间隔较短(<3个月)’样本量有限,并且两次 人员不完全重合,暂未看出进行社会干预后的效果,社会支持干预效果还有待后
续活动和研究的结果来 求证。讨论和建议
目前西安市针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怀活动是政府 提供的“四免一关怀”,即以直接的物质关怀为主,但是有关社会组织给予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情感上 的支持和帮助还不够深入和广泛。虽然对艾滋病患 者开展了一定程度社会支持活动,但由于多数患者 的认识偏差而隐瞒自己的特殊身份,人们对艾滋病 知识的认识,对艾滋病患者的理解、心理支持、社会关怀不够,从而给政府和社会团体组织对艾滋病患 者进行干预与关怀活动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建议 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同时社会各团体加大宣传力 度与干预措施,尽早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完善的社会 支持网络。
3.1积极发展同伴教育,营造和谐的支持氛围 在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方面两次社会支持活动 的评估数据都显示极差较大,一方面说明西安市艾 滋病患者获得的主客观支持和患者对支持的满意度 存在很大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些患者获得 的社会干预没有持续性。因此应积极发展同伴教育,让患者分享自己与家人、亲戚、同事、朋友等关怀以 及获更多的帮助途径。在提供社会支持时,应以团 队干预的形式为主,增加干预的次数和时间,积极营 造有效的社会支持氛围。
3.2加强宣传教育,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本次调查评估显示的大多数患者对社会支持的 利用度不高的原因可能与宣传不到位有关系,应加 强对艾滋病患者关怀的宣传,消除这些患者内心的 恐惧和自我歧视感。全体公民要多学习、多了解有 关艾滋病的知识,关爱和帮助艾滋病病人免于疾病 痛苦、精神困扰和生活贫穷,这样才能同舟共济将艾 滋病对中国的危害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2]。各种社 会组织人员应当充分利用与病人密切接触的机会,结合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不断探索新的心理关怀理 论和方法,促进心理关怀和心理治疗的发展。
3.3 探索新型社会支持模式,创新支持性环境 两次调查结果都显示西安市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总分低于常模,说明艾滋病患者得到的社会支持 缺乏,原因可能为艾滋病的传染性、特殊感染方式及 不可治愈,使社会人群对艾滋病具有强烈的恐惧心 理,朋友、同事、亲戚甚至家人纷纷回避患者,造成严 重的社会歧视和孤立气个别艾滋病患者甚至被家庭 所遗弃。同时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而
拒绝接受支持 和帮助,从而不能充分利用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最 终造成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水平低下。因此,对艾 滋病病人的关怀在贯彻政府“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同 时,还要积极探索适应艾滋病患者的新型社会支持 模式,为患者创造一个支持性环境,使患者保持良好 的心态接受治疗。
3.4 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现状 篇5
ERP是管理者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一种工具。中国的ERP市场呈现出寡头垄断、中外领导厂商合力主导,存在较高行业壁垒,领导厂商拥有定价的主动权,强者捡回一直强的特点。本文基于对国内外ERP产品性能、产品定位、产品营销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和中国ERP市场发展的现状分析,对中国ERP企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ERP是一款针对物流、人流、财流和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一家11公司预测在未来的信息时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发生变革,从而提出了ERP这个概念。ERP是管理者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一种工具,但是它不可以取代管理,解决企业的问题也不能依靠ERP,只能依靠管理者自己。中国ERP市场的特征
1.1 市场结构体现寡头特征
2003~2008年,在中国,用友、金蝶、SAP、浪潮四家ERP龙头企业的销售额总和占到整个ERP行业的一半左右。并且随着ERP市场容量的迅速增长,ERP市场的几家领导厂商的阵营却长期保持着稳定。综上分析可见,中国ERP软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直都维持在较高水平,呈现出近似寡头垄断的格局。
1.2 中外领导厂商合力主导中国市场
主导我国ERP市场的厂商前面分析到,既有国内品牌用友和金蝶,也有国际品牌SAP等。长期以来,用友和金蝶—直在国内品牌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SAP等国际品牌也处于我国ERP市场的领先位置。
1.3 ERP市场存在行业壁垒
企业并购和品牌影响力是ERP行业壁垒的形成的重要因素。ERP巨头们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通过企业并购实现自身的规模升级,从而形成较高的市场壁垒。在ERP市场,并购已经成为提高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以及加快企业实现产业转型、促进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市场上的中小企业,面对行业巨头强大的资金实力和研发实力,很难与之进行竞争,面临着生存的难题。所以,ERP市场上通过企业并购形成的大巨头直接提高了ERP行业的进入门槛。2009年是ERP本土厂商与国际品牌竞争十分激烈的一年,这一年国内ERP市场上掀起了一股狂热的并购风潮,用友、金蝶等大企业不断加速对ERP行业的中小软件企业进行并购,至今,我国ERP市场上已经完成了多次企业并购。
其次,ERP行业长期积累的品牌美誉度、客户、专业经验也成为市场进入壁垒。高品牌美誉度让很多中小企业很难进入ERP市场,从而形成市场进入壁垒。
1.4 领导厂商拥有定价主动权
ERP领导企业通过加速并购实现了对行业的垄断,从而对价格进行垄断,ERP市场上的领导厂商因此拥有主动定价权,所以ERP领导企业能长期将自身的经营维持在较高的利润水平。由于企业客户对ERP市场的领导企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他们对ERP行业垄断只能适
从。SAP公司预计在2014年前,公司的软件及相关营业收入将实现翻倍,营运利润率也将至少达到35%。
1.5 强者将会一直强
在未来,ERP市场上的优势企业和劣势企业的分化将会进一步加剧,产业集中度会进一步得到提高。随着国际ERP巨头在中国本土化发展速度加快,本土领导厂商的表现也日益卓越,扩张速度不断加快。在中国,未来的ERP市场将会表现出强者恒强的格局,激烈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一线厂商,二三线的厂商都将会面临生存的难题。国内外ERP企业产品对比
2.1 产品性能方面
与国内产品相比,国外领先厂商的产品功能更加齐全、性能更加优越。SAP的生产制造模块功能十分强大,而且拥有丰富的业务经验和现金业务管理的方法。但是国内品牌的产品更加适合中国企业的业务模式,中国企业在业务模式上的销售返还等业务环节不同于国外企业,在产品性能上,虽然国外产品功能齐全,性能优越,但是国内产品更加能满足企业本土化需求。
2.2 产品定位方面
产品定位方面,国外ERP厂商毫无疑问地占据高端,国内企业把握低端。SAP、ORACLE在中国高端ERP市场占尽了优势,其客户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的大型企业。然而,用友、金蝶等国内知名厂商的产品定位主要在中小企业的ERP市场。但是随着近年来中国ERP市场的竞争加剧,国外ERP厂商已经开始向低端ERP市场拓展业务,国内的用友等品牌也逐渐在向高端市场扩展。
2.3 产品营销方面
国外ERP厂商的营销策略是凭借在ERP市场的专业优势,锁定重要客户资源。国内ERP厂商的营销策略则是利用自身广泛的用户基础和营销渠道,努力加大用户覆盖面。3 中国ERP市场发展的现状
3.1 中国ERP企业的竞争领域集中在成长型企业
成长型企业在这里是指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有管理转型或者业务集团化需求的企业,成长型企业的差异性很大,对ERP系统的二次开发要求比较高。之所以中国ERP企业的竞争领域集中在成长型企业,是因为本土ERP企业具有以下两方面优势。第一是售后服务的支持和网络比国外的企业更有竞争力,供需更适合中国成长型企业客户,于是中国ERP企业在成长型企业客户的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第二是中国本土的ERP企业拥有本土资源的积累优势、沟通优势以及技术开发的后发优势。
3.2 ERP的实施率低
国外厂商提供的ERP实施价格很贵,对中小企业的需求没有足够针对性和售后支持,实施成功率较低。由于本土ERP供应商在用户需求上等各方面更加了解本土国内客户企业,所以本土ERP供应商的成功实施案例比较多,售后服务和产品培训也比较容易实现。
3.3 应用ERP系统的需求逐渐增大
中国ERP实施的成功率较低,但是中小企业经历了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对市场应变的需求会大幅增加,出口型企业与上游的供货商和下游的销售商都相互制约,产品的品质、规格、交货时间上都有要严格的限制。所以,应用ERP系统来协调和计划的资源也变得更加重要。
3.4 制造业是应用ERP的主要行业
在中国,制造业的市场份额在全部ERP市场中占的比例超过50%,据调查,2008年中国生产制造郎心市场规模37.8亿元。在中国生产制造ERP市场中,电子和机械占据最大的比重,分别为23%和17%。
3.5 用户企业满意度不高
虽然产品的成熟度与用户满意度都在提高,但是总体的实施能力在满足客户要求方面仍有欠缺。本土ERP企业的实施也在某程度上影响了用户满意度。中国ERP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4.1 着力打造行业影响力,开发更灵活的软件
本土的中小型ERP企业,只有保证自身在ERP市场上的行业影响力才能保证其即使在被大型ERP企业并购的情况下仍有充分的议价能力。同时,小型ERP厂商应该充分领跑新技术领域,针对中小型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发更加灵活的企业管理软件。
4.2 发挥本土化优势,提升企业管理咨询能力
尽管国外ERP厂商在技术和管理方面更具优势,但是中国本土的ERP企业在对中国的本土文化的把握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所以我国本土的ERP企业只要发挥其本土的优势,致力于某些行业,就会实现很大的作为。技术力量是ERP企业进行竞争的最基本能力,随着ERP在我国发展的逐渐成熟,针对ERP实施的管理咨询能力则体现了ERP厂商的竞争能力。
4.3 提高实施成功率,提升企业竞争力
本土ERP企业在ERP市场竞争中存在一个不可忽略的劣势,就是中国本土ERP企业发展历史短,缺乏企业经营、组织、管理、流程等方面的积累,在高端市场竞争力相当有限。
4.4 进一步提升用户满意度
神州数码系统突出强调了缩短制造周期、提高产能利用率、降低制造成本、快速建立有效地生产模式,加上其咨询顾问团队有着较好的口碑,在本土品牌中享有突出的用户满意度。
4.5 做好系统维护与升级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现状 篇6
股利信号传递理论及其在我国资本市场研究现状
股利分配的信号传递理论是现代股利政策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资本市场分析和企业分配方案的.决策中.本文简要阐述了这个产生于有效市场的理论的传承和缺陷,并进一步分析了该理论在我国资本市场应用限制条件.
作 者:杨光 魏亚萍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会计学院,天津,300160刊 名: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COLLEGE OF FINANCE AND TAXATION年,卷(期):“”(3)分类号:F830.91关键词:信号传递理论 实证研究 限制分析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现状 篇7
1 材料与方法
六枝特区2002年至2007年HIV/AIDS常规、哨点监测和专项调查等资料, 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群艾滋病毒感染概况
2002年至2007年止, 共发现艾滋病毒携带者及患者79例。艾滋病毒感染者分布相对分散, 涉及六枝特区十一个乡镇, 其中以平寨镇30例、新窑乡8例、木岗镇7例等发病人数居多, 目前还有毛口、酒志等八个乡镇尚未发现病例。传播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 51例, 占65%;性传播7例, 占9%;传播途径不详21例 (多数为性传播) , 占26%;母婴传播目前尚未发现。在这79例感染者中, 男67例, 占84%;女12例, 占16%;20~40岁67例, 占84%;40岁以上的12例, 占16%;已经死亡8例, 均为因病医治无效死亡。在治疗5例中男3例, 占60%;女2例, 占40%;以男性为主。
2.2 艾滋病病毒感染特点
(1) 发现地统计:79例艾滋病感染者中, 劳教、戒毒所哨点35例, 娱乐场所1例, VCT检测发现4例, 血站发现2例, 医院术前发现1例, 配偶家属1例, 其它2例, 外地发现33例。 (2) 目前传播途径以吸毒为主:六枝特区和全省情况一样, 吸毒仍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六枝特区自2002年至2007年开始在劳教、戒毒所开展吸毒人群监测, 情况及分析见表1。HIV阳性吸毒者年龄集中在20~40岁之间, 说明HIV感染以青壮年为主, 这对社会的危害非常大, 今后应加强对青少年在毒品及艾滋病方面的宣传教育[1], 从而有效地控制HIV在青年中的传播。 (3) 性传播是引起大范围人群感染的因素:2005年对暗娼中开展HIV流行病学调查, 共调查112例暗娼, 发现HIV抗体阳性1例。2006年调查98例未发现阳性感觉者。但由于监测工作的范围有限, 艾滋病是否已在六枝特区性乱人群中传播还未能确定。有2例是血站在无偿献血的人群中检测出来的, 其传播途径很有可能就是通过性传播。六枝特区艾滋病毒携带者中, 性接触传播7例, 不详21例, 这21例传播途径不详的携带者也极有可能为性传播。这提示艾滋病毒已经在六枝特区普通人群中传播, 如不加强对娱乐服务场所HIV的监测, 以及血液、血液制品的监测, 艾滋病毒很有可能感染无辜人群。根据世界上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可知, 艾滋病的流行规律为:同性恋→静脉吸毒者→妓女→嫖客→家庭妇女→儿童, 由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发展。其中, 由于静脉吸毒者本身行为的特殊性, 其必然有嫖娼史, 静脉吸毒者将艾滋病毒传播给妓女再传给嫖客后, 其发展趋势非常迅猛, 危害也将扩大到整个人群。所以性接触传播将是未来HIV传播的主要途径, 如果目前不对暗娼进行有效地监控, 艾滋病的传播将势不可挡。 (4) 医院感染问题值得关注:在监测到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中有1例是在医院术前手术检测过程中发现, 而一旦发生医院对艾滋病的监测不力或医生责任心不强、相关知识匮乏, 也会扩大艾滋病毒的传播范围, 加快其传播速度, 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国内其他省份已经发生因手术输血感染艾滋病毒而引发法律纠纷的案例, 广东省也发生了医院外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感染HIV的医疗事故。
3 防控策略探讨
为了更加全面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结合六枝特区的实际情况, 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领导, 实施综合治理。各部门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发的《艾滋病防治条例》及《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2006年至2010年) 》、《六枝特区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2006年至2010年) 》的各项措施[2], 各施其职, 密切配合, 实施六枝特区艾滋病综合治理。 (2) 加强监测力度, 扩大监测范围。加强对中心血库、血站的血液艾滋病监测及医疗单位血制品监测, 杜绝医疗感染艾滋病事故发生。同时, 对发生HIV感染/艾滋病行为的高危人群应进行血清流行病学和行为监测。全面推行针具交换工作, 杜绝共用注射器发生的血液传播, 全面推行进美沙酮门诊工作, 提高入组人数。 (3) 加强宣传教育, 改变人群中危险行为, 控制艾滋病病毒经性接触和经吸毒途径传播;规范性病防治管理;落实性病监测和防治的各项措施;严格控制艾滋病病毒经血液、血液制品及医源性传播;营造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减少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影响。 (4) 根据六枝特区的实际情况, 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坚
实事求是、标本兼治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在控制上以预防为主, 预防上以宣传教育为主, 实施上以经常性工作为主, 在研究上以应用研究为主。 (5) 充分发挥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区在防治艾滋病工作中的作用。鼓励和支持有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开展艾滋病病人的家庭护理和心理咨询服务以及针对有高危行为人群的预防宣传教育活动尽可能为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帮助, 在减少对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亲属、家庭成员的社会歧视方面发挥特殊作用。 (6) 保证艾滋病防治经费。当前六枝特区的艾滋病防治需成立独立的科室、固定专业人员从事该项工作。加强公众宣传力度、扩大监测范围和发病病人的医治。
参考文献
[1]陆焯平, 朱作金.流动人口AIDS知识与态度现状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4, 10 (2) :99~101.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现状】推荐阅读:
我国艾滋病防治政策06-21
艾滋病流行现状08-07
让红丝带在这里飘扬艾滋病演讲稿05-26
关于在医疗场所消除与艾滋病相关的羞辱与歧视的倡议书10-07
艾滋病病毒/艾滋病05-17
云南艾滋病07-15
艾滋病门诊06-02
合并艾滋病06-24
艾滋病/梅毒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