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联盟(共8篇)
媒体联盟 篇1
8月28日,百余家媒体齐聚北京发起并召开了“新媒体版权联盟成立仪式暨首届成员大会”。新媒体版权联盟是由中国版权协会指导,人民网、中国网、国际在线、央视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台湾网、中国广播网、中国新闻网等9家中央级媒体联合发起的非营利性协调机构。
在联盟成立仪式上,中国版权协会秘书长孙悦对“新媒体版权联盟”的成立给予了充分认可,并表示“新媒体版权联盟的成立,对保护原创内容的互联网传播,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版权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将不仅是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也是一个打击侵权盗版,维护版权权益的利剑。”
人民网副总裁官建文代表联盟发起方致辞时表示,希望借助“新媒体版权联盟”这个平台,与大家一起深入了解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各个环节,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各自在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发现自身的价值,找准发展方向,携手向前,共同成长。
此外,在联盟成立仪式上。承办方人民网还邀请了知识产权及移动互联网领域多位专家进行圆桌对话,讨论我国目前媒体版权保护的状况、新媒体时代的版权保护的困境、媒介技术发展对媒体版权保护的促进,以及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版权内容的合作与共赢等内容。
媒体联盟 篇2
2014年03月18日 11:17:43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本报记者 晋雅芬
传统媒体开通自己的微信公共账号,如今早已不算什么新鲜事。但面对4亿手机网民带来的这场“世纪良机”,年轻的媒体微信公共账号尽管数量在不断增加,但仍然显得势单力薄。不仅用户规模尚小,而且没有实现很好的赢利,绝大多数依然是名副其实的“微力量”。
那么,如何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提升传统媒体在新传播形势下的社会影响力,挖掘好新媒体这片富饶的金矿?由掌上青岛微信联合近100家报纸新媒体成立的中国媒体微信联盟,用一种联合的力量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缘起:掌上青岛微信快速发展
青岛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掌上青岛微信,在国内媒体微信圈内有着较高的知名度。据掌上青岛全媒体集群、掌控传媒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杨家波介绍,2012年9月,青岛报业传媒集团与腾讯公司合作,推出了山东省第一个媒体微信公众账号——掌上青岛微信。当时,腾讯微信公众平台开放才不过一个月。
运用先进产品运营理念、依托腾讯微信建设起来的掌上青岛微信,运营半年即实现了赢利,市场价值超过2000万元。如今经过一年半的迅速发展,整个微信矩阵现有用户数已经超过50万人,其中精准互动用户近20万人。经数据分析显示,该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用户年龄段集中在15岁~35岁人群,75%的用户为青岛本地用户,10%为身在外地的青岛人,剩余15%为友好城市用户,主要包括宁波、佛山、杭州、大连、哈尔滨等全国其他城市用户。2012年,掌上青岛微信被腾讯评为2012年微信公共账号经典案例;2013年5月,掌上青岛微信成为山东地区第一个成功申请和上线内测菜单的公众微信账号;在2013年5月召开的第九届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掌上青岛微信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优秀示范项目,与海尔、海信等7家企业一起代表青岛参会。
“美女播报、微电台、优惠券、互动吧等功能均为掌上青岛微信首创,用户规模与社会影响力在国内首屈一指。在商业合作开发方面,掌上青岛微信同样有着不俗表现。2014年青岛世园会、青岛市知识产权局、青岛水族馆、少年科学院等先后主动登门寻求合作;乐客城、麦凯乐、海信广场、中国移动青岛分公司、百盛、东风日产等众多公司与掌上青岛微信联合开展商业运营和市场营销,均取得很好的活动效果。”杨家波介绍道。在他看来,正是掌上青岛微信的快速成长,直接决定了之后的中国媒体微信联盟和中国移动媒体微信联盟的诞生。
联合:中国媒体微信联盟成立
2013年7月26日,由青岛报业传媒集团与中国传媒咨询网联合举办的微信微博客户端应用与营销创新研讨会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位媒体同行、企业用户和移动互联网营销人士到会交流,其中一个重要话题就是解析“掌上青岛现象”。研讨会上,国内十多家地方主流媒体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媒体微信联盟。
具体来说,中国媒体微信联盟就是由掌上青岛微信联合腾讯网、《扬子晚报》《现代快报》《钱江晚报》《东南商报》等近100家报纸新媒体成立的媒体微信联盟,以主流新闻单位新媒体为主要成员,以微信公众平台为资讯发布工具,旨在实现全国各地省市媒体原创内容共享,全国范围内微信用户实时联动,最大程度利用新媒体手段提升新形势下媒体社会影响力,共同挖掘新媒体金矿。
“联盟成立半年多来,通过微信平台整合各城市相关内容、营销资源,正在全力建设有价值的新闻资讯、活动、广告互动发布平台。”杨家波介绍说,2013年10月26日,中国媒体微信联盟亮相第20届中国(南京)国际广告节并正式运营,开始以新媒体平台联盟的形式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广告业务承接和服务。
升级:中国移动媒体联盟启动
成功运营中国媒体微信联盟后,青岛报业传媒集团的新媒体团队将目光放得更远。2013年12月,由青岛市委宣传部、市经信委、市科技局等主办,掌控传媒具体负责执行的2013年首届中国(青岛)移动互联网大会举行,青岛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蔡晓滨与多家国内主流媒体代表共同启动中国移动媒体联盟。
据了解,中国移动媒体联盟是在中国媒体微信联盟基础上,升级而成的全国主流媒体的APP、微信、微博、微视等众多媒体移动资源,是共同打造的一个全新媒体开发交流平台。联盟成员包括全国各地报社、电视台、新闻网站的移动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具备优质原创内容的各类媒体,所有联盟成员在内容资源、技术经验、品牌推广和商业收益等多个层面展开全面合作,实现价值共享,共同探索新媒体时代的媒体合作共赢模式。
据了解,中国移动媒体联盟筹备发起成员包括中国网络电视台、CCTV7、《北京晚报》、青岛报业传媒集团、上海报业、广州日报大洋网、东方网等。有媒体观察人士认为,中国移动媒体联盟的成立,是中国媒体微信联盟的一次成功升级,将有助于推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同时给正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诸多新媒体指出一条发展路径。
中国媒体微信联盟合作进行时
□本报记者 晋雅芬 中国媒体微信联盟成立半年多来,充分发挥广告联动、新闻互动等平台优势,以其精准互动和即时服务等功能,与政府和众多知名品牌联合实现合作和渠道共享。据统计,目前联盟已有“2013中秋15城联动”“海尔洗衣机、‘碧桂园’邀您来看房”“2014青岛世园会、微盟带您过大年”等多个成功案例,充分体现出微信作为最大移动互联网应用及互动平台的媒体价值。
案例一:
微信矩阵助力世园会走向全国
在2014年青岛世园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中国媒体微信联盟联合世园执委会,根据世园会主题“让生活走进自然”,同时借助母亲节的契机说出对母亲的祝福。六城媒体公众账号——掌上青岛微信、扬子晚报微信、钱江晚报微信、东南商报微信、辽沈晚报微信、佛山微新闻微信形成六城联动的微信矩阵,只要微友参与,就有机会获得2014年青岛世园会吉祥物青青和纪念书签等礼品。同时进行信息宣传,总覆盖量达500万人,每天近3000用户参与活动。2014年青岛世园会通过开展本次活动,做到了世园会信息在全国范围内覆盖,提高了青岛世园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案例二:
多城联动“微盟带您过大年”
2014年马年春节期间,中国媒体微信联盟发起“微盟带您过大年”活动,《钱江晚报》《现代快报》《扬子晚报》等30余个城市媒体微信利用第三方后台,以图文+语音、视频拜年模式推出“微盟带您过大年”特辑,带来全国各地最传统、最地道、最接地气的大年吃喝玩乐地方秘笈,通过微信带领大家“畅游”中国,不出家门就能体验各种“正宗年味”。在体验各地“正宗年味”的同时,用户还能通过参与砸金蛋、刮刮乐等游戏互动环节得到各种小奖品。据统计,本次联动活动在全国覆盖近千万“粉丝”,拜年视频点击量达400万余次。
案例三:
碧桂园项目借微盟一炮走红
中国商人媒体联盟吹响号角 篇3
是否在国家民政部门申请成立?
是否在国家工商部门申请注册成立联盟公司?
如何让联席会议常态化、商媒组织怎样运行正常?
围绕这些问题,大半个中国的商人媒体在3月中旬齐聚合肥,共议媒体发展转型之路。
第一声号角在美丽的三河古镇吹响
“2016全国商人媒体联盟联席会”的第一声号角在美丽的三河古镇吹响。3月17日下午,全国商人媒体联盟各位总编辑、社长云集三河,一边观赏古镇美景,一边共议商媒发展。徽商传媒副总编辑、徽商全球理事会副秘书长许祝生主持了此次会议。“商人媒体始终对中国的商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商人媒体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更好地服务中国商人,助推中国经济发展。”肥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光艳,肥西县三河镇人大主席马晓梅分别发表了欢迎致辞,并表达了与各大商人媒体进一步合作的意愿。
徽商传媒总编辑,徽商全球理事会秘书长韩新东在开场欢迎辞中提到,“这次全国商人媒体来到三河古镇聚首,共商商人媒体发展,可能是个偶然而魅力的巧合。但是各位总编辑、社长在百忙之中来到了合肥,领略了三河的美景,这里其实就是一个中国美好乡村建设的样本和缩影,希望这样的缩影通过你们带回去,能够给商人媒体的发展带来思考,也通过你们的生花妙笔,让更多企业家到这里投资。”韩新东说,“三河古镇有着不亚于乌镇的精彩,但如何将安徽文化转化成生产力和生产价值,要好好向《浙商》的同行学习,在这一点上徽商是有底气的,因为这种底气来自于勤劳智慧的江淮人民。”
创刊20年的《中国商人》杂志近几年开启了加速转型之路。“去媒体化,实施内部公司制”,《中国商人》杂志社社长李宏刚和与会商人媒体领袖分享了中国商人杂志社的转型历程,他认为,只有打通平台,未来才会有更多合作渠道,才能更好地服务中国商人。他同时表达了与三河古镇合作的美好愿景。
“两只脚一踏进安徽的土地,人就醉了!” 《苏商》杂志总编辑俞文勤感叹道。他说,江淮大地上的安徽和江苏始终地缘相亲、一衣带水。其执掌的苏商传媒12年前走上了商人媒体的道路,他笑言苏商和徽商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关系,未来会有更多的合作交流。他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苏商传媒内容、活动、商业这三大板块的运作和发展,并分享了新媒体发展的经验。
《浙商》杂志副总编臧铯形容三河古镇是个拥有历史的胜地,“人在历史文化面前,一是会觉得渺小,二是会激发创造历史的基情。可以说,全国商人媒体今天创造了一个历史时刻。”她同时还介绍了《浙商》杂志。《浙商》虽然是一本杂志,但却在较短时间跳出了杂志概念,将自己定位为“做浙商的综合服务商”,因此打造了一系列商学院和智库服务平台。在“浙商回归”的大背景下,刚刚成立的、以马云为首的浙商总会希望把浙商企业家都凝聚起来。而《浙商》现在的重点工作是把“世界浙商网”做成一个能够提供综合服务的互联网平台。
《商业2.0豫商》杂志总经理于莉说这是她第二次来三河古镇,而这次的感觉特别不一样,“希望未来有机会带河南的企业家来参观、投资、考察”。她介绍说,《商业2.0豫商》创刊后的第一次学习就来到了徽商传媒,特别感谢徽商同行给予的支持和鼓励。“豫商经过了几个阶段的转变,由杂志转向关注创新和创新者,聚焦、关注和扶持创新型企业。2016年将注重与资本的对接,提供资本和智慧的服务。”
《楚商》杂志总编辑李玉申说,“我是第一次知道三河古镇这个地方,而我们在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来到了这里,所以今后一定会带朋友过来。”《楚商》杂志注重线上推进服务外包业务,线下尝试企业帮带服务,并同时关注创新创业市场,今年进一步发现好的项目,引导本地企业家对优质项目进行投资和孵化。新的一年,“楚商联合”的大氛围提出了“楚商抱团从杂志开始”的响亮口号,湖北企业界迎来了2016这样的好起点,也希望各界一如既往支持《楚商》。
“徽商有魅力,徽派有文化”,当天中午在徽商传媒的交流让《川商》杂志副总编辑李永红感受到了徽商的魅力,而下午三河古镇的游览则让他深受徽派文化的感染。他表示,《川商》杂志在创刊八年过程中不断摸索,在全国商人媒体中占有一席话语权,而在商业化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向在座媒体学习。“希望未来能多加强交流,也欢迎各位来成都和优秀川商企业家交流指导。”
“对于安徽的印象是有着厚重文化和历史的积淀”,从东北远道而来的《天下吉商》杂志社社长张琦对徽州古韵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合肥的幸福指数、徽商同仁的热情,三河的徽派建筑和手工糕点都是她的燃点。她还分享了《天下吉商》的创刊历程,从2012年到现在,她越发感受到做杂志的艰难,就在去年,他们在纸媒没落之势中突出重围。尽管张琦反复提到“杂志社还很小,在路上,在努力,要向各位学习”,但事实上,其打造的“悟空在东北”平台去年帮他们获得了一整年60%的收益。和商帮建立合作,用低价拿到优质特产,助推东北农业经济发展,也许正是值得商人媒体探索学习的模式。
“三河文化底蕴丰厚,我一定会故地重游”,《赣商》杂志总编辑助理龙志伟首先表达了对三河美景与文化的赞叹。他和与会企业家分享了《赣商》杂志的发展过程。2012年创刊的《赣商》为了抵御市场风险,成立了赣商文化传播公司,而一系列平台的建立则使得杂志有足够底气服务好赣商企业家。
《接力》——这本关注传承家族企业的杂志在当天的联席会中显得格外醒目,“二代企业家、富豪之子、知名家族企业孩子都是我们关注的对象”。《接力》杂志副主编钟海泉认为,大众对于富二代有刻板印象,但事实上很多二代企业家都“富而思进,自富思源”。他表示,杂志摸索了五年,目前已经在二代群体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现在正在做制造业家族调研,计划走访全国制造业家族”,对于杂志未来的发展,他充满信心。
《甬商》杂志总编曹云不仅是第一次来到三河,也是第一次参加全国商人媒体联盟联席会,他别具心裁提出了“三河古镇是杨振宁的故乡,而宁波是屠哟哟的故乡,在这一点上,两地是否可以合作打造‘诺贝尔奖特色的合作?此外,曹云还介绍,甬商作为古代十大商帮之一,《甬商》杂志希望以传媒为核心,做成甬商针对经济类的公共服务平台,并大胆提出了“甬商大学”的概念,打造“投融资平台”和“甬商人才服务平台”。
《甬商》杂志总编曹云不仅是第一次来到三河,也是第一次参加全国商人媒体联盟联席会,他别具心裁提出了“三河古镇是杨振宁的故乡,而宁波是屠哟哟的故乡,在这一点上,两地是否可以合作打造‘诺贝尔奖特色的合作?此外,曹云还介绍,甬商作为古代十大商帮之一,《甬商》杂志希望以传媒为核心,做成甬商针对经济类的公共服务平台,并大胆提出了“甬商大学”的概念,打造“投融资平台”和“甬商人才服务平台”。
会议最后,徽商传媒运营总监,徽商全球理事会副秘书长许以信介绍了徽商传媒的各个平台情况,并表示徽商传媒将“做足徽商,做透徽商”,并与全国商人媒体联盟各家单位抱团发展,共创明天。
我们要打造中国商人媒体的航空母舰
3月18日上午,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徽商传媒主办的“全国商人媒体联盟联席会”继续进行,各家商人媒体的总编辑、社长们在合肥松原红木馆进行了数小时的深入探讨,并在激烈的讨论中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全国商人媒体联盟副主席、《苏商》杂志总编辑俞文勤主持了此次会议。
“商人媒体内部各家平台能不能实行公司制、合伙制?我们设想的合作或项目如何落地?如何实施?”《中国商人》杂志社社长李宏刚直言,“如果找不到好的方式,那么就没有必要走形式。”他建议将组织名称简化为利于传播的“中商会”。
六七年前就在思考如何整合全国商人媒体资源的徽商传媒总编辑、徽商全球理事会秘书长韩新东告诉与会媒体同仁,“我有一个梦想:我们不姓徽不姓苏不姓浙,我们就姓中国,我们要打造中国商人媒体的航空母舰。”作为商人媒体联盟的发起人之一,他表示在座各位的相聚都是自觉自愿,是历史和现实把大家推到了这里,资源亟待整合,而认认真真成立组织机构、扎扎实实做好公司化运营平台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单打独斗绝对不是我们的方向,我们的相加不是1+1=2,而是要能产生各种裂变。”
“在座的商人媒体组织,要做好的无非是内容、社群和生意”,《苏商》杂志总编辑俞文勤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一是走回去,回到企业的需求,回到企业家的原点,回到我们创立这个平台的原点;二是走上去,要让企业家觉得你有他没有的东西,你才有价值,我们的内容是我们最大的生产力;三是走下去,做内容的人一定要往下沉,跟企业打成一片;四是走出去,带着企业家去交流,抓住新生代、转型者、投资人及投资机构的力量。”在联盟成立公司的问题上,俞文勤表示,在政府部门成立全国性组织,更利于社会化公众化的推广,《苏商》杂志社将不遗余力地支持,“不能只做传统传媒业务,而是要面向投资领域、面向制造业、移动互联网等,关键是要打通全国的资源。”
“联盟、联众、联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资源的整合”,《浙商》杂志副总编辑臧铯说,“成立公司一定要催生新生的事物,绝不能是简单的相加。”她表示,目前看到的媒体都是要做小而全,浙商传媒未来会反其道而行之,收缩业务做到小而美。在此观点上,她希望能从小而美的角度考虑合作点,“成立联盟公司一定要聚焦、精准,越是小的东西未来越能做大。”
《商业2.0 豫商》杂志总经理于莉则认为新思路才是传统媒体的惟一出路,她始终关注着移动互联网的新玩法,“罗辑思维”的年会门票一次性卖了20年,让她慨叹不已。她表示,“我们这个群体的碰撞需要把过去媒体的辉煌放下,只有这样,才能立地成佛。”
“企业家有投资、融资的需求”,《楚商》杂志总编辑李玉申表示,在经济下行环境下,希望借力商人媒体的企业家有很多,而在座商人媒体本身又有着巨大的资源储备,“把握好内容、社群和生意的关系,才能把握好企业家资源。”此外他表示,联盟公司制度必须尽快确定下来,细致到秘书处的工作、开会时间等等,具体下来,组织才能运营常态化。
《川商》杂志副总编辑李永红对臧铯“小而美”的观点表示了赞同,“公司定位很重要”。此外,他还另辟蹊径,“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建立全国商人大数据,从这个方向去发展产品,实现各家资源的优势互补。”
与其他商人媒体总编辑、社长的角度不同,《天下吉商》杂志社社长张琦着重强调了在一个团体中“拍板者”的重要性,“谁强谁做主。在座的商人媒体,一定不都是老大,我们要形成真正的共同体共融体,一定是分工协作的。既有统一性,又有项目性。”她还建议将“全国商人媒体联盟”改为“中国商人媒体联盟”,“因为未来我们是要走向国际的。”
《甬商》杂志总编曹云的建议较为细致,“建议一年两次会议,定期实施交流机制,设置轮值主席,每年能有一次全国性大活动”。在他看来,机制的正常运行对一个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公司注册,他提出了两个思路:一是各自出资参与,二是以项目为主体的合作。
《接力》杂志副主编钟海泉、《赣商》杂志总编辑助理龙志伟也发表了真知灼见。
会议最终达成四项基本决议:一是“全国商人媒体联盟”改名为“中国商人媒体联盟”,成立“中商会”;二是将在国家民政部门申请成立“中国商人媒体联盟”,《中国商人》杂志社、《徽商》杂志社、《苏商》杂志社、《浙商》杂志社、《商业2.0豫商》杂志社分别作为创社发起人之一;三是成立“中国商业媒体联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拟定)”,在座七家杂志社分别作为公司发起人之一;四是成立公司筹备组。
共创行业云联盟推动媒体融合转型 篇4
随着互联网媒体的飞速发展, 在业务形态、内容制作、传播方式、技术体系、服务和团队的支撑能力等方面都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传统媒体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这为我们推进广电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是对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
广电总局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工作, 提出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划, 在“十三五”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科技发展规划中, 对广电行业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大力推动构建融合媒体制播云平台, 积极推动各广播电视台建设广播电视融合媒体制播云平台, 建立面向全媒体、不同传输网络、不同接收终端的综合制播体系, 并推动各广播电视台制播云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 打造全国性的融合媒体制播云;二是大力推动构建融合媒体服务云平台, 积极推动有线网络、直播卫星、网络广播电视台以及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等运营机构建设融合媒体服务云平台, 满足广大用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终端”享受广播电视融合媒体服务的需求;三是大力推动构建广电媒体云, 积极创新融合媒体生产、传输、服务和管理模式, 推动广电融合媒体服务云与制播云的互联互通、协同联动、融合创新, 建立广播电视融合媒体大数据应用平台, 打造“广电+”生态链, 推动广播电视行业服务的升级转型。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 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 要求全面加快融合体系建设, 尤其是加快广电媒体融合制播云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技术体系转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国家和总局提出媒体融合发展战略和规划, 目的是通过媒体融合发展推动行业转型。传统媒体要以融合为指导, 以技术为驱动, 以云平台为核心, 以互联互通为手段, 以全资源共享为目标, 通过打造融合一体化的广电行业技术新体系, 推动产业升级, 促进行业转型。
技术是媒体转型发展的根本驱动力, 技术体系的转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云计算, 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与发展, 都带来了技术体系、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的改变, 也使得媒体的生产模式、传输方式和服务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云计算、虚拟化和大数据技术在媒体行业的应用, 为构建融合一体化技术体系, 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手段。
一是, 云计算技术在媒体行业的应用, 可以有效实现技术资源的整合以及弹性调度。
云计算, 为融合一体化技术体系提供了基础支撑。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的云化, 打破了硬件设备难以灵活共享的壁垒, 也打破了传统的资源管理方式。云计算实现了资源的全方位整合、按需分配和弹性调度, 使得有限的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
二是, 媒体制播工具的虚拟化发展, 使得媒体制播能力具备共享特性, 可以在云端灵活部署。
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 媒体制播工具摆脱了与硬件设备和制播流程的锁定, 一个制播工具可以适配多种业务制作和播出的需求, 以媒体服务能力的方式进行共享, 降低建设和运行成本, 提升媒体生产力。
三是, 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 提升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目前, 各种数据呈指数级增长, 数据已经是重要的媒体生产资料, 同时也是融合媒体业务发展的驱动力。大数据的应用, 极大提升了数据精确统计的能力, 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 可以将传播内容和对象准确匹配, 增强媒体传播的精准性。
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制播新体系, 将丰富和完善媒体制播手段和应用服务, 推动建立开放融合、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广电融合媒体云平台, 是广电行业技术转型发展的目标。
三以互联互通为手段, 实现全资源共享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 引导和规范我国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制播云平台建设, 提升广播电视台面向媒体融合的综合制播能力, 广电总局科技司发布了《广播电台/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白皮书以云计算、大数据和宽带互联网为基础, 设计新的业务流程, 推动媒体生产的集约化和智能化。这是继广播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改造之后, 媒体行业在制播领域技术变革的里程碑。
目前, 各广播电视台以白皮书为指导, 先后开展了制播云平台建设的探索, 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网络公司也在开展媒体服务云的建设。
我们应该看到, 云的本质是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 通过高效、强大的处理能力, 使得资源可以统一分配、灵活调度、按需使用, 将资源变成可量化的服务。因此, 建立广电融合媒体云平台, 是要实现全方位的资源共享, 通过协同联动、互联互通的机制, 最终形成完善的媒体云, 打造互联互通的“广电+”生态链。
我这里所说的全方位资源共享, 指的不单纯是计算、存储、网络这些云基础资源, 还包括在云上承载的制播能力、节目内容和数据资源, 以及技术服务、团队和新媒体业务等全部资源。要实现全资源的无边界共享, 协同联动、互联互通是必备手段。
一方面, 从技术体系上来讲, 在云的三层架构里, Paa S层是互联互通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具有统一规范接口的媒体Paa S层, 联通分布在各单位的云, 构建开放融合、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广电融合媒体云平台;另一方面, 从机制上,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协同互助、互联互通的机制, 保障媒体云平台的良性运行。
具备技术和机制双重保障的媒体云平台, 是保障媒体云平台良性发展的基础。可以有效提高广电媒体的生产效率, 带动人才队伍的转型, 为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转型探索可行的路径, 为行业转型寻求突破。
四适应媒体行业的Paa S, 是实现互联互通的技术手段
具备适应媒体行业需求的Paa S平台, 规范Paa S平台接口, 是构建广电融合媒体云平台的技术关键, 也是实现互联互通、全资源共享的必要技术手段。包括深圳台、北京台、江苏台、国际台和中央台很多台建设媒体云平台的时候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 大家一开始对Paa S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 但在后续的建设和研究中发现, 这块形成整体资源的共享是关键的环节。
由于媒体行业的特殊性, 媒体云的Paa S平台既要对上支持Saa S层, 支持广电多元化和定制化应用产品;也要对下适配Iaa S层, 具备私有云、公有云和专属云的多结构混合云资源管理能力;同时还要实现对媒体制播能力、数据和资源的整合、管理, 支持媒体云的可管理, 可运行。因此, Paa S平台在媒体云中, 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国际台在中宣部的指导下参与了媒体融合的项目, 按照中宣部的部署建设了中华云平台, 在中华云平台建设过程中, 我们的研究重点就是在建设混合云的基础上着重关注Paa S层的作用, 中华云平台的建设要兼顾海内外节目的制作、交换和发布的能力以及效果, 在研究过程中, 通过考虑Paa S层的作用来设计, 连通国际台的海外制作室以及北京总部各种制作中心的资源, 管理这些资源。
我们所说的适应媒体行业的Paa S, 应该起到三个中心的作用:
一是“能力管理中心”, 通过对各种媒体制播能力进行整合, 形成为媒体云的公共服务能力, 比如像转码、技审、大数据分析这些通用功能, 把它变成大家都可以使用的媒体工具服务, 为上层Saa S应用提供共享式的服务, 从而降低运行成本, 提升生产能力。
二是“数据管理中心”, 利用大数据工具, 对各种渠道获取的用户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整理, 形成完整的“用户画像”, 为媒体内容生产提供更为有效的数据支撑, 对用户进行精细化服务。
三是“内容管理中心”, 通过对海量内容资源, 包括音视图文和各种工程文件等在内的富媒体内容进行统一管理, 结合分布式管理、深度搜索等技术, 实现内容资源的交换共享, 降低内容管理成本。
具备媒体制播工具, 内容、用户数据和云资源调度能力的Paa S平台, 可以有效地支撑媒体云的运行, 而通过规范接口标准, 可以实现基于Paa S平台的媒体云互联互通, 实现云资源、内容、用户数据和制播服务的全资源共享。同时, 媒体Paa S层还需要具备运行管理能力, 采用可计量、可定价的方式, 探索建立一种良性、符合媒体发展需求的管理运行方式和盈利模式。
五打造媒体云联盟, 是实现全资源共享的机制保障
建立统一完善的Paa S平台, 从技术上解决了媒体云互联互通的问题, 但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资源共享, 还需要有效的机制保障。对广电来说, 能否建立一套有效的、适应技术基础变化的新机制, 恐怕是对我们这个行业最大的挑战。应该说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调整, 而这些机制是不是能建立起来、有效地运行, 实际上是保障广电向新的技术体系转型的基础条件。
广播电视台和各级运营机构作为传统媒体的中坚力量, 有责任、也有义务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 推动行业转型。我们可能要跳出以往仅以本身台、网为资源的思路, 建立满足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开放共享机制, 盘活现有资源, 降低运行成本, 汇聚新媒体业务资源, 提升广电行业媒体整体价值。
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 对广电行业的转型做了逻辑的分析, 实际上行业的转型手段是通过媒体融合, 而媒体融合带来的效果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不仅是内容资源、云的基础资源、数据资源, 还包括人力资源的共享, 这是广电能走上全新水平的基础。而实现这些资源共享的技术基础是互联互通, 互联互通的基础条件核心是各单位Paa S平台的互联互通。如果能做到这一点, 就为整个行业的转型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保障。技术的转型带来了运行机制, 也就是上层建筑的变化, 第一步的探索是希望通过联盟的方式, 大家联手共同实现资源共享。
本着发挥行业优势、整合多方资源、联合推动广电融合媒体云平台建设的宗旨, 中广联合会技术工作委员会联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上海广播电视台、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等单位, 共同发起成立广电媒体云技术产业联盟 (以下简称:云联盟) , 试图通过联盟的方式促进媒体云的资源共享和对媒体云应用的探索。
云联盟将在总局科技司指导下, 本着开放、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 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为基本目标和框架, 推动构建良性开放、互联互通、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媒体云平台。
云联盟将以广播电台、电视台、运营机构为主体, 广泛吸纳行业相关单位为会员, 整合行业、产业和应用资源, 通过开发制定各类接口规范, 采用公平开放、可计量、可定价的方式, 将云联盟成员自有资源转化为可见价值, 实现资源的全面资产化、技术能力和团队的全面服务化, 共同打造媒体云生态环境,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和行业转型。
中国专业旅游媒体联盟在沪成立 篇5
早在今年9月上海旅游节期间,各发起单位的代表在上海铂尔曼大酒店召开了联盟成立的筹备会议,经过积极商讨,大家达成共识,即在各省市旅游局的指导下,本着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并在当前媒体转型的大背景和新形势下,努力提高各自媒体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业的宣传推广工作。
根据各联盟单位签署的协议,中国专业旅游媒体联盟采用轮值会长制度,任期为一个自然年。经与会代表集体推选,第一届(2015年)轮值会长单位由上海《旅游时报》担任,并由《旅游时报》社总编辑杨兢女士任联盟首任会长,五位副会长分别为:《旅游世界》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刘建波、重庆市《旅游新报》总编辑江省吾、《北京旅游》杂志副总编辑史翔、湖北省《湖北画报-湖北旅游》杂志社社长晏艮忠、福建省《海峡旅游》杂志社社长齐冰;由《旅游时报》社副总编辑顾加额任联盟首任秘书长,五位副秘书长分别为:《旅游世界》杂志社运营中心主任郭付朝、重庆市《旅游新报》经营中心主任汪君、《北京旅游》杂志执行主编曹金良、湖北省《湖北画报-湖北旅游》杂志社执行主编汪立敏、福建省《海峡旅游》杂志社媒体事业部总监冯超。
媒体联盟 篇6
发布会由联盟亚太区发言人林浩原主持。会议伊始, 林浩原就HDBase T的技术发展情况、HDBase T联盟战略布局以及发展愿景等问题与现场媒体进行了交流。
记者:请简单介绍下HDBase T联盟。
林浩原:HDBase T联盟全称为非压缩高清多媒体内容在整个家庭分布和商用分布的连接标准联盟, 联盟旨在推广和标准化适用于在整个家庭和商用环境中传播非压缩高清多媒体内容的HDBase T™技术。自2010年由LG电子、三星电子、索尼娱乐公司和Valens半导体公司创立以来, 联盟汇聚了消费电子领域的主要厂商和专业AV制造商, 迄今为止已拥有100多家成员单位和数百种产品。
记者:HDBase T技术有何特色?
林浩原:1.长距:HDBsae T技术单一跳接可以超过100米, 最多8个跳接可达800米;
2.简洁:HDBsae T透过单一线缆, 传输视频与音频, USB, 以太网, 控制与电力, 从而让您需要的线缆减到只有简单一条;
3.顺畅:HDBsae T芯片可顺畅传送高清4K视频并支持3D;
4.简单:HDBsae T技术使用具有标准RJ-45接头的一条标准Cat6双绞线LAN线缆, 容易端接、布建和测试;
5.绿色:凭借低成本的Cat6基础设施, 安装成本大大降低, 内含电力传输大幅度节省电力施作成本;
6.标准:HDBsae T技术是一个真正的行业标准, HDBsae T认证计划确保跨厂商产品的相容性和标准兼容性;
7.通用:后续HDBsae T技术产品将支持包括USB2.0, 光纤以及多点连通等解决方案。
记者:联盟的目标和优势分别是什么?
林浩原:1、联盟目标:促使HDBase T技术成为家庭和专业网络的新标准。
2、技术优势:提供丰富的功能集, 与现有解决方案相比, 范围更广、性能更佳。该技术的基石为5Play™, 通过单根LAN电缆融合非压缩高清数字视频、高质量音频、以太网、高达100W的电源以及各种控制信号。
媒体联盟 篇7
吴渺:第六届新媒体节11月8日在京开幕, 共举办了九大主题活动, 来自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地区的业界嘉宾、代表共上万人参加了相关活动。本届新媒体节是历届参与人数最多、涵盖领域最广的一届, 获得了媒体和参与企业的一致好评, 各项活动指标均创历届新高。新媒体节作为行业年度盛会, 始终关注行业年度热点领域的发展和新媒体人才培养、创就业问题。第六届新媒体节联合传媒大学、新媒体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共同主办了2013中国新媒体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国际新媒体文化节颁奖盛典、新媒体教育论坛等活动, 从新媒体热点领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专业人才输出等方面, 多角度、多途径积极推动着人才体系建设的发展。
未来, 新媒体节希望能有更多的新媒体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以及更多的国际机构参与进来, 形成国际新媒体产业的品牌盛会, 从而推动国内新媒体、数字媒体产业与世界同步发展, 获取更多前沿的发展理念和技术支撑。今年我们与新加坡、加拿大和亚太地区国家新媒体主管部门、行业组织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想法, 2014第七届新媒体节将呈现更多的国际化元素, 这也是主办新媒体节以来最大的期望。
记者:“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狄更斯在几百年前的呐喊也是对如今的新媒体时代最好的写照。新媒体时代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营销环境, 网络的兴起使得中小企业似乎站在了同一个营销传播平台上。然而, 正是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营销环境, 又使得企业过往的品牌营销经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企业该如何实现新媒体时代的品牌突围?
吴渺:如果将企业新媒体品牌营销的核心诉求归结为一句话, 那应该是“花对的钱找对的人讲对的故事”。新媒体给予传统企业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陌生的、复杂的, 但新媒体往往能精确锁定目标消费客群, 投入的营销成本转化率相对传统媒体有绝对性的优势, 尤其对于营销投入无法与大企业PK的中小品牌主来讲, 无疑是一个“福利”。
就目前来讲, 进行新媒体营销可选的无外乎以下几个主要渠道:传统WEB网站、APP、微博、微信、电商、团购以及以数字屏幕为主的户外新媒体。
品牌主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渠道, 如何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突围, 确实值得深入思考, 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1.加强自身新媒体建设势在必行:企业新媒体营销团队的建设应放在首位, 新媒体营销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是集合创意、策划、公关、新媒体语言、渠道特性、舆论营销等诸多能力的一项工作。一定要有熟悉企业自身品牌诉求和时刻把握新媒体发展动向的专业人才运筹帷幄, 熟悉新媒体传播规律才能更好的实现转化率和品牌价值提升。单纯依靠外包模式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
2.有效利用新媒体营销的叠加效应:由于新媒体多平台融合的发展特性, 同一营销过程, 势必会采用多个渠道覆盖更多的优质受众人群, 而各渠道的传播方式又区别明显, 这一叠加效应的出现, 也会给品牌带来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我们经常会发现每天的行为轨迹被某一品牌信息所包围, 到闲下来网购的时候, 品牌信息再一次出现, 有力的强调了购买的意愿。
3.新媒体营销应逐渐“去工具化”:自媒体时代使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到了广告和营销的原理, 受众对于推广痕迹明显、一味阐述产品卖点、广告味十足的品牌信息往往产生抵触情绪, 这一点在年轻族群众尤甚之, 不难看出, 企业把新媒体平台作为营销工具的目的性太过明显。新媒体十分贴近人们的生活, 品牌主如能在这一平台上多做互动、真诚沟通, 多做品牌价值层面的传播, 传递正能量, 打造受新媒体用户尊敬的品牌也许效果会事半功倍。
记者:广告是报纸的生命来源, 新媒体的出现让所有的报纸在广告竞争上集体失语。因此, 报纸也开始照猫画虎, 设立各种所谓新媒体机构、研发各种新媒体产品, 试图在广告市场的争夺上夺回失地。但是, 梦想很丰满, 现实却很骨感, 向新媒体转型似乎并不如愿, 试问, 新媒体营销的本质规律是什么?纸媒在发展新媒体方面的漏洞在哪里?
吴渺:现在更多的广告主把预算投放到数字媒体, 但不是所有的投放都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这其中不乏跟风者, 新媒体营销的本质和传播规律没有被品牌主充分的领会到, 是主要原因之一。我认为新媒体营销的本质体现出互动性强、海量资讯、社群化、即时分享等主要特点, 规律在于信息流传播往往是在具有一定共性的群体中快速发散, 通过互动分享、转发评论等操作使得长尾效应凸显。由于受众多为浅阅读模式, 加之新媒体的及时性、海量资讯等特点, 因而传播力在短时间内会快速衰变, 品牌主多会采取多个新媒体渠道制造叠加效应, 使受众获得重复记忆。这些传播规律和渠道特征完全颠覆了报纸的静态化信息传播规则。
纸媒在发展新媒体方面的漏洞在哪里?我认为现在传统的报业真正做转型的不多, 深入做内容互动运营的成功案例还比较匮乏, 大部分是单纯的将内容平移到互联网和移动端, 坐等新媒体用户会自发产生对纸媒原有公信力、权威性以及新闻价值的依赖性, 用传统媒体的经营套路来运营新媒体, 这些现象折射出转型期的纸媒缺乏对用户使用新媒体平台的行为分析, 布局新媒体平台的决策过于依赖业内不成熟的经验, 往往忽略了对新媒体行业运行数据、新媒体用户使用习惯数据、新媒体广告投放规律、转化率等数据的科学分析, 这方面的功课应不断加强。
记者:时代在变, 营销方式也在变。由于互联网传播面广, 传播率高的特点, 口碑在今天尤为重要。坏事传千里, 好事同样也传千里。苹果的成功也在于全民营销, 果粉的奔走相告。可不可以说, 全民营销是微博、微信时代的主要互联网营销模式?
吴渺:对于全民营销的概念和传播效果, 比较适用于大众消费类品牌, 很多成功案例表明, 这一模式具有很好的数据表现, 可以定义为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主流营销模式。如碧桂园地产, 利用全民营销模式创造了业界神话, 今年上半年实现合同销售额同比增速94%, 居全国第一名。而9月底的数据表明碧桂园合约销售额就已经达647亿元, 超越620亿元的全年销售目标。
而对于行业性强、地域性强的品牌, 如饭店、KTV等积极运用微信的LBS营销功能, 推广成本极低, 效果异常明显, 直接拉动客户进店率变得轻松自然。这种属地化微营销会成为2014年新媒体营销的一个亮点。
记者:传统媒体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 广告收入和订阅收入都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营销模式和运营模式需要重新洗牌。尽管网络营销是大势所趋, 但是世界是多元化了, 传统媒体有其存在和发展价值, 您认为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如何保持或者尽可能的争取市场份额的那一杯羹?
吴渺: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我们在每年的新媒体节上都会设置相关的论坛议题。当前, 传统媒体长期独占内容优势的地位已经不甚明显, 各类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 内容获取更加便捷高效。我们也不难看出, 传统媒体单位也在积极借鉴新媒体的发展经验, 国家政策层面对于传统媒体转型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扶持, 这是非常可喜的一面, 传统媒体发展的机遇应该大于挑战。
无论新老媒体, 对其价值的认同, 是用户选择的首要因素。其实, 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与内容优势是与生俱来的, 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进行内容的创新、整合, 如何进行传统内容的网络化经营。另一方面, 传统媒体将在政策的引导下逐步进行区域性、行业性的整合。如广东电视台, 在原有新媒体中心的基础上, 将电视台旗下IPTV、手机电视、网络电视台、客户端等新媒体资源进行整合, 成立了南方新媒体公司;时尚传媒集团进行内部资源整合成立了全媒体中心;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正计划将州内广电新媒体资源、报业新媒体、新闻客户端等资源进行整合, 重新设立新的运营机制和品牌。这些举措将形成优势内容的集群效应, 从而扩大用户的覆盖率, 提升整体品牌价值, 其运营效果虽然有待市场检验, 但至少证明这是传统媒体转型期非常积极而有力的举措。
记者:报纸报业发展到现在已有140多年的历史, 但近几年来却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冲击下显出陌路的凄凉。甚至《消失的报纸》一书的作者预测称报纸终会在2040年4月灭亡。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到底报业在新媒体包围下有无突围的可能性?
吴渺:人类的阅读习惯已经延续数千年之久, 报纸会因为数字媒体的发达而市场萎缩是必然趋势, 报纸内容的新媒体发行仍是必由之路, 终有一天纸质的报刊会退出历史舞台, 而且印刷业的污染问题和对林业资源的依赖也会加速这一进程。但从认知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看, 阅读报纸的人群和阅报习惯至少在2040年不会彻底消失殆尽, 另一方面从消费者行为学的角度看, 报刊未来可能会作为奢侈品出现在上流社会也不无可能。
报业无需“突围”, 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把传统纸质媒体打造成立体化运营的融合媒体, 进一步提升自身媒体公信力, 积极履行媒体社会责任, 也必将缓解用户流失的现象, 而与新媒体之间不应是博弈和斗争的关系, 更应结成合作与创新的伙伴。
记者: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 大众媒体时代正逐渐让位于个人和参与性的新媒体时代, 尽管电视媒体在传统媒体领域独树一帜, 生命力相对旺盛, 但是在新媒体出现后, 其受到的影响也不断增强, 也有人预言, 电视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被互联网电视所取代, 您怎样看待此观点?
吴渺:近期新媒体节组委会将在京筹备互联网电视产业趋势论坛, 这一产业一直是我们非常关注的热点领域。电视和报业一样, 都是内容的传播介质, 内容不会消亡的前提下, 形式发生变化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在很多家电卖场已难觅传统电视机的身影, 下一代电视正悄悄走进人们的生活, 智能电视的发展速度在国内异常迅猛, 从侧面折射出收看电视和操作电视的习惯正在发生变化。我认为只要满足大部分人的收看习惯和操作体验, 互联网电视取代传统电视是很现实的。话说回来, 即使家庭中使用了互联网电视, 除了信息量大和互动娱乐功能会颇受欢迎之外, 电视节目内容的观赏性还是放在首位的考量要素。目前电视上频繁的相亲、选秀、狗血剧和不胜其烦的电视购物, 极大的挑战着电视观众的关机底线。期待在拥有了网络电视这一智能平台后, 观众能观看更多定制化、个性化甚至小众化的优质内容, 这也应该是用户选择更新换代的基本诉求。
记者:如今, 媒体传播已由大众时代迈向分众时代和个人化传播时代, 传播理念也由“以内容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您认为在以用户为中心的粉丝经济时代, 最重要的理念是什么?
吴渺:自媒体时代和粉丝经济正在把品牌营销和内容传播拉回理性的起跑线上, 积极利用新媒体传递正能量, 传达更多的人文关怀, 更加切实履行媒体社会责任感, 建立以公信力为重心的品牌效应才是新老媒体可持续发展之本。
记者:新媒体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技术, 而技术在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社里却往往又是不受重视的。纵观近年来在新媒体领域取得突出进展的各大报业集团, 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新媒体项目大多数都是一把手工程, 只有一把手的执行力才能确保项目的完成, 但是, 从另一方面来讲, 我们的很多报社的一把手都对传统媒体游刃有余, 但是对新媒体却缺乏深入了解, 这就走进了新媒体项目虽然可以完成, 却还无法真正发挥作用的怪圈, 最后只能是变成业绩、政绩。请问您认为传统媒体的领头人应该以怎么样的一种管理方式或者说怎么样的一种胸怀来对待新媒体的建设?
吴渺:体制的诸多限制, 是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可喜的是政策正在逐步放宽对传统媒体的束缚, 取而代之的是鼓励和扶持, 在这一背景下, 只要充分的尊重新媒体发展规律、以开放共赢的心态和专业精神进行新媒体平台建设, 应该说结果是很令人期待的。
媒体联盟 篇8
雅森集团总裁谢宇、阿里巴巴汽车事业部资深经理石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副主任宋向东、中国交通报副社长庄长波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言。来自发改委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汽车用品与改装技术中心的领导, 和美国JOHNSON (强生) 汽车膜、CHIEF车仆、威固、善领、华阳、元征、JADO捷渡、威仕特、纽曼、香百年、安程、尼罗河等133家汽车后市场龙头企业董事长、总监, 新浪、搜狐、网易、腾讯、中国汽车报、中国交通报等56家媒体代表, 以及汽车后市场行业专家等近300人出席发布会。企业领导级别之高、媒体覆盖面之广, 在汽车后市场领域, 可谓前所未有。
会上, 雅森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璐、阿里巴巴汽车事业部资深经理石坚分别代表雅森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宣布在汽车后市场诸多领域达成全方位、长期战略合作。此番双方合作, 涵盖《车品消费品质公约》落地实施、汽车后市场行业标准确立、汽车后市场联合营销类活动组织与举办等方面。其中, 车品品质和用户体验服务是合作双方关注的重点。通过合作, 双方将发挥各自线下、线上优势, 通过资源整合, 从品质监督、市场规范、联合营销等层面展开全系列多元化深度合作。并联合社会各界力量, 对汽车后市场领域进行市场规范及品质共建, 推进汽车后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合作协议签署后, 随即举行了2016年《车品消费品质公约》启动仪式。仪式现场, 2016年《车品消费品质公约》联合发起单位——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副主任宋向东做了题为“携手提升汽车后市场品质”的主题发言, 阿里巴巴汽车事业部-汽车用品&配件运营经理远致代表《车品消费品质公约》发起单位, 分别从《车品消费品质公约》入驻企业的申请、入驻标准及入驻企业的审核、评定、清退、公示等方面对相关细则进行了解读, 并同与会代表共同回顾了《车品消费品质公约》发起历程。莅会的30家《车品消费品质公约》发起企业, 在会议现场对新申请入驻的企业进行了投票表决。最终, JADO捷渡、威仕特、美赛达、爱维卡、艾梦.露儿5家企业成为2016年《车品消费品质公约》首批入驻会员企业。《车品消费品质公约》的入驻企业将坚持"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规范标准、提升品质"的基本方针, 加强企业自律, 参与行业监管, 共同推进车品行业健康发展。广州飞歌汽车音响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建勇代表《公约》发起企业进行了发言。
会议期间, 由国家发改委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汽车用品及改装技术中心牵头, 中国交通报、北京交通广播、搜狐汽车、易车网等媒体共同发起, 共56家行业主流媒体参与的中国汽车后市场媒体战略联盟 (CAASA) 宣布成立。会上, 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交通报副社长庄长波宣布联盟成立并做主题发言。CAASA成立后, 将秉承“集聚媒体力量, 共筑行业未来”的宗旨, 深度整合媒体资源与汽车后市场产业, 形成长期有效互动;实时跟进、深度解读一线车品, 共推汽车后市场产业发展, 引导中国本土化特色的用车文化。同时, 将依托联盟内优质的媒介资源, 以更健全的服务、精准的定位为企业带来更具价值的传播, 促进和推动中国汽车后市场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