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外包联盟(精选5篇)
服务外包联盟 篇1
软件外包联盟是指出于确保合作方的市场优势,寻求新的规模、标准、机能或定位,应对共同的竞争者或将业务推向新领域等目的,企业间结成的互助协作和资源整合的一种合作模式。各个软件外包企业建立起来的软件外包联盟模式是介于市场和层级结构之间的一种混合经济结构,它不仅扩大组织边界,同时增大了管理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不同的软件外包企业构建软件外包联盟的价值驱动不同,由此出现不同类型的软件外包联盟模式。基于此,本文将对不同类型的软件外包联盟模式进行归纳,并基于学习能力角度讨论三种联盟模式的特征。
1 我国服务外包联盟案例
根据我国软件外包市场现状及现有软件外包联盟具体实践,本文选择三种典型的软件外包联盟案例进行分析与阐述。
1.1 案例1:惠普在渝建全球IT应用分包中心
2009年7月19日,惠普公司与重庆市政府签署《关于建立惠普重庆全球IT应用服务分包管理研究中心的谅解备忘录》。该中心一旦启动,将成为“永不落幕的软交会”,因为每天都有全球IT应用服务业务通过重庆再分包到世界各地。惠普把全球范围内接单的IT应用服务业务放到重庆分包,意味着重庆将成为亚洲地区软件中心,聚集全球外包企业来渝注册或设立分支机构,成为软件企业高地。
1.2 案例2:天津成立首家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联盟
2 0 0 9年4月2 1日,滨海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联盟 (简称BSSOCA) 在天津滨海开发区正式成立。该联盟由天津泰达国际创业中心指导、依托滨海软件与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34家滨海新区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联合发起。滨海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联盟成立,通过共享平台的服务及联盟内的资源,将形成覆盖滨海新区的软件公共服务支撑体系,以此促进天津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资源共享与应用,促进软件出口、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滨海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1.3 案例3:中国软件外包八强组建全球服务联盟
2009年10月27日,中国软件外包的龙头企业日前在美国硅谷宣布成立全球服务联盟 (GSA) ,旨在为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合作平台。全球服务联盟由硅谷华源科技协会牵头,创立成员包括东软集团、海辉集团、文思、软通动力、Symbio、大展集团、博彦科技和福瑞博德。
2 案例分析
惠普在渝建全球IT应用分包中心,本文将它看作一种“一次性”的软件外包联盟模式,即惠普公司根据承接外包业务的不同类型选择接包企业进行业务分包。惠普的软件外包联盟驱动因素是低成本驱动。作为中西部软件外包第一城,重庆软件外包发展规模突出,拥有坚实的外包人才储备,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在管理上具有更多的行政效率,拥有更多的国家政策倾斜。因此惠普选择重庆建立全球IT分包中心,与之构建软件外包联盟。
天津滨海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联盟建立的原因在于:在国家大力发展天津滨海新区的政策指导下,滨海新区凭借区位、基础设施、人才、金融四大优势,迅速吸引国内外多家知名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投资,并带动了滨海新区软件与服务外包中小型企业的崛起。43家中小型软件外包企业及服务结构建立软件外包联盟,以此为依托共享平台的服务及联盟内的资源,提升联盟成员企业自身能力,提高承接高端软件外包业务的成功率,促进天津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资源共享与应用,实现区域软件外包产业结构优化。
全球服务联盟建立的原因在于:中国IT服务产业即使在全球经济衰退的2009年,仍然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绝大多数软件外包业务来源于国内。全球服务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华源和中国软件外包业合作的里程碑,联盟将致力于提升中国软件外包业在国际上的整体品牌,实施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全球发展战略,建立对中国软件外包业更友善的国际贸易环境。
3 我国软件外包联盟模式
上述三个案例中的软件外包企业由于实施软件外包联盟的价值驱动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软件外包联盟模式。下面本文将从理论基础、价值驱动以及对联盟成员需求三方面对以上软件外包联盟模式进行具体讨论。
3.1 成本型模式
成本型模式要求软件外包联盟以低成本提供质量标准的服务。成本的节约来自于联盟在专业领域的经济规模,较高的管理水平及生产效率 (Yang and Huang, 2000) ,同时也得益于联盟成员所在地区与承接业务所在地之间的工资差异 (Gonzalez et al.,2006) 。发包方所在地区缺少低成本劳动力,但联盟所在地能够提供大量低成本劳动力。例如在印度,专业软件外包技术人员的工资比美国同行的报酬低20%~70% (Pfannenstein and Tsai, 2004) 。在中国,同样水平的技术人员有更低的人工成本,同时地方政府提供的土地、税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得中国成为大多数跨国公司公认的软件外包目标市场。
3.2 能力型模式
能力型模式体现软件外包联盟模式的决策从低成本驱动向能力驱动的根本转变,成本固然重要,但已经不是联盟决策的决定性因素。能力型模式是通过与软件外包行业中最佳的企业建立联盟来实现,依赖于联盟成员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范围 (Feendy et al.,2005) ,加入联盟的企业可以集中自身的优势资源,获取行业中最佳资源,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提升企业能力,获取竞争优势。
能力型模式可以承接较为复杂的软件外包业务,为联盟成员提供核心知识,帮助提高外包服务质量及盈利水平。软件外包联盟尽管最初仅提供了相对的低成本优势,但随着联盟承接软件外包业务不断深化、客户需求不断增加,在复杂业务的执行中,联盟成员之间通过多次交互、协作对外包业务流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开发行业最佳的能力与知识 (Ethiraj et.al., 2005) ,更可能获取关键流程的知识 (Tanriverdi, Konana and Ge, 2007) 。联盟成员在积累技术与经验后,承接外包能力与企业能力均获得提升,能够提供较为复杂、高端和知识密集型的软件外包服务。在这种模式下,联盟成员获取更高的附加值、更宽阔的增长空间与企业利润。
3.3 战略型模式
战略型模式是发包方不断增加的风险分担、运作柔性及业务改革需求驱动的结果 (Doh, 2005) 。随着全球软件外包行业竞争的加剧,软件外包产品及服务引入的周期时间变得越来越短,产品及服务的复杂性更高,甚至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不断变化。这些变化要求企业采取的软件外包联盟模式不但能提供高效运营,而且能为产业及服务增加战略价值。与成本型模式和能力型模式相比较,战略型模式能够给联盟成员带来更大和更长期的竞争优势。战略型模式实现联盟成员之间重新分配核心业务流程和价值链活动,依据企业战略紧密协调软件外包业务活动,整合联盟各个成员的创新行为及创新成果,以实现战略更新和成员企业改革 (Linder, 2004) 。面对动态、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软件外包企业依赖于联盟的关键资源提供形成全球最优的外包交付模式和创新解决方法。通过构建战略型模式,联盟成员缩短了外包产品和服务从开发、设计、完成到交付的周期,减低了在长时间内由于技术或者市场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使得成员能够更加灵活地面对迅速变化的全球软件外包市场及发包方需求。
4 结语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归纳了软件外包联盟模式的类型,阐述了不同联盟模式的理论基础、客户价值驱动及发包方要求。基于转移知识及学习模式的特征为维度,分析了成本型模式、能力型模式及战略型模式的重要特征,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选择联盟模式选择决策做准备。
参考文献
[1]王毅, 吴贵生.基于复杂理论的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 2007, 10 (1) .
[2]范秀成, 杜建刚.服务质量五维度对服务满意及服务忠诚的影响——基于转型期间中国服务业的一项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06 (6) .
[3]金典, 金国强.电信服务接触管理创新与服务竞争力形成机制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7 (4) .
[4]张金成, 陶峻.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知识创新体系[J].中国科技论坛, 2005 (4) .
服务外包联盟 篇2
北京市打造四个金融服务后台的规划,海淀区是其中之一。海淀区应该重点吸引风险投资公司和创业基金来海淀创业,定位于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根据本区的具体情况,可以将发展重点集中在企业金融业务咨询、风险管理、金融租赁、风险投资顾问几项业务上。发展金融业和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人才战略也是海淀区的发展重点之一。
海淀区有着中国最为发达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海淀也应该利用好这珍贵的科技资源。可以尝试在新能源、环保节能、生物产业方面建立一些研发外包企业,这些企业规模不一定很大,但创造的价值是很可观的。发展服务外包业,建议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加强统筹规划、组织保证
成立促进服务外包发展领导小组。成立由区领导任组长,区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及海淀区高新园区管委会为成员的促进服务外包发展领导小组。建立推进海淀区服务外包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系会议的职责是研究制定全区服务外包发展规划,协调解决服务外包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可设在海淀区发改委),负责具体协调推进工作。
制定实施《服务业(软件)外包、发展和培训政策》。从行政审批、土地征用、进出口、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制定一揽子促进服务业外包发展的方案,统筹规划,合理分配各个部门的任务。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土地征用向重点科技创新园区和重点企业倾斜;重视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加快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放宽市场准入。对从事服务外包的企业给予前置审批和工商登记便利。相关部门要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速度,以方便企业按照国际惯例承接外包业务。
吸引优秀人才、企业入驻
财政政策。充分利用中央政府出台的支持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2008年2月财政部、商务部出台关于支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相关财税政策的意见,明确中央财政将从基地平台建设、企业认证、境外展会、跨国并购、税收扶持、人才培训等六个方面对国际服务外包企业业务发展给予支持。
鼓励企业提高研发能力。服务外包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相关规定可享受财政补贴。服务外包企业为完成特定服务外包项目,聘请海外留学人员和国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所支付的咨询费、劳务费可计入成本。
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创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对服务外包企业实施平台建设的,给予一定资助。根据企业经营规模、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上缴税收等标准,每年选评10个服务外包先进企业予以表彰奖励。
信息服务。搭建服务外包交流平台。建立服务外包信息网,加强对服务外包的研究,及时了解服务外包企业需求。利用各类媒体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互联网服务。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服务的质量,帮助服务外包企业选择适合自身业务的互联网服务。
建立服务外包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反映服务外包发展特点的统计指标体系,并试行服务外包统计制度;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为促进服务外包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人才政策。引导服务外包企业建立行业协会,更好地开展行业内信息交流、中介协调、标准制订、规范自律、市场拓展、人才培訓等工作。海淀区作为北京市发展服务外包企业的重点地区,应该成立区一级的服务外包行业协会或者产业联盟,将代表海淀区的服务外包企业,以统一形象对外开展国际营销,以团队的能力获取高端外包订单;协调区内企业的关系,避免对外恶性竞争;促进本区企业通过高等级的外包企业国际认证。
鼓励开展多种方式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支持校企结合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和实习项目,励服务外包企业开展国际资质认证,引服务外包高级人才来海淀区服务或创业,建立有突出贡献的高端服务外包人才奖励制度。对于为高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按有关规定经申报和相应的程序公开确认后给予表彰奖励。建立创新学院和实训基地。建议海淀区可以联合企业建立创新学院,并成为培训外包服务人员的实训基地,以加快外包人才的培育。
法律措施。加大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和服务。设立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加大对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服务外包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依法保障服务外包企业和员工的合法利益。在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根据行业特点,按照协商自愿的原则,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允许服务外包企业实行特殊工时制。
以市场为导向,谋求最大的发展空间
实行市场细分,瞄准高端市场,与国内其他区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国际软件外包市场呈现垄断竞争的局面,与其他地区采取竞争合作的策略更有利于国内各地区软件外包的发展。大连和海淀在软件外包上存在合作的可能性:从市场来看,双方的目标市场具有互补性;从产品结构来看,北京高素质研发和管理人员较其他城市更多,因此应该瞄准服务业外包的高端市场。
支持企业强强联合,组成企业联盟,扩大盈利空间。相比较而言,海淀区的外包企业规模不大,很难在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跟,更不要说和跨国公司抗衡。通过建立企业联盟,可以提高海淀服务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企业间共享资源,与国际产业接轨,逐步加入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增强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从而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服务外包联盟 篇3
1.1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一个以知识为主宰的全新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人力资源与知识资本优势的独特性成为企业重要的核心技能,人力资源的价值成为衡量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标志,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正逐步显现出来[1]。为了适应更加快速的技术革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参与世界竞争,许多企业都积极进行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的变革和创新,努力朝着柔性化、扁平化、虚拟化的方向发展,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也由公式化的运作向专注人才持续管理的方向转型,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人力资源的事务性工作委托给专业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公司,帮助企业提高效率、赢得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管理运作效率的提升[2]。
人力资源服务发包企业一旦选择了将部分甚至全部的技术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就必须要对外部服务商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避免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与外包服务商的工作脱节[3]。信息不对称已经成为客户和外包企业建立信任关系的主要阻力。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企业需要有一个合适的信息化架构和弹性、高效的业务操作系统,控制内部服务流程和服务质量,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将过程信息方便地传递给客户和雇员。
1.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问题
自1990年哈默和普拉哈雷德在哈弗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著名论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首次提出了“外包”这个名词以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业务外包的迅猛发展,外包这一做法在人力资源领域也日益得到关注和应用。在美国目前已有80%的企业将人员招聘、工资发放、薪酬方案设计、保险福利管理、员工培训和开发、人才租赁等外包给专门从事相关服务的外部机构。国外人力资源接包企业通过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包括流程操作人员、业务咨询专家和跨地区驻地专员等,并密集投资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为发包企业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服务。
我国人力资源外包业务也在逐渐兴起,虽然目前只有不到5%的企事业单位采取业务外包服务,但是未来年增长率在20%以上,增长空间巨大。目前国内对人力资源外包的研究主要立足于需要外包的企业,从外包的必要性、风险、绩效评估、如何处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与内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环境、发展趋势等宏观方面,很少有专门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企业的内部治理、服务体系特别是企业信息化方面的研究。国内市场上没有专门针对人力资源外包行业的诸如ERP之类的解决方案,仅仅只有个别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企业建立了信息化系统,如业务处理系统、网站、呼叫中心系统等,但这些信息系统主要面向传统的人事代理和派遣业务。
1.3解决方案的提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研究和设计人力资源外包联盟服务平台,为人力资源外包企业及其客户提供更加灵活、易于管理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运营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通过信息系统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服务,并通过IT技术实现发包企业和接包企业之间无缝对接。
2 业务需求分析(Business requirement analysis)
人力资源外包联盟服务平台的使用者包括外包企业、发包企业、员工(人才资源),需要为三者构建一个无缝集成的生态圈,具体需求包括:1支持外包企业在线方式的业务操作与管理以及与客户的业务交互;2为了在新的劳动合同法下,借助专业化的服务,降低用工风险,平台需提供主动性的劳动用工法律风险控制;3发包企业的一站式外包人员管理;4人力资源及外包相关政策法规、操作流程等的知识共享;5智能化的数据分析,为流程优化、绩效评估提供支持。
3 平台功能设计(The function of the platform design)
人力资源外包联盟服务平台业务架构由后台管理系统、联盟服务平台组成。后台管理系统包括站点管理、栏目管理、信息发布管理、信息采集管理、系统角色及用户权限管理等后台功能组成;联盟服务平台是系统对外展示的界面和平台,外包企业、发包企业、员工等用户通过外网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获得各种信息和专业服务。
人力资源外包联盟服务平台业务功能涵1合适的信息化架构和弹性、高效的业务操作系统,包括客户管理、订单流程、服务管理等,为人力资源外包公司提供运营管理的支撑,实现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控制内部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将过程信息方便地传递给客户和雇员。2法律风险控制系统,预置法律风险控制点,将即时的数据统计和新法律风险预警等薄弱地带纳入系统管理的范畴中,应用系统流程对公司的实际运作进行严格的流程管理,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将风险防范于未然,保证企业长期、稳定、高速的发展。3一站式服务平台,不仅提供信息收集与发布,更是将服务对象加入到服务流程中,实现雇员管理、劳动关系、补充福利、薪资管理等功能,为外包企业雇员、发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经理人、普通员工提供个性化的功能界面,实现按需的高效化、透明化、精确化服务。4外包业务知识库系统,建立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相结合的知识库,为外包业务操作人员及客户和雇员提供相关的专业知识。5商务智能系统,通过对业务操作系统产生的各类结果数据和服务过程数据的统计分析,为流程优化、绩效评估提供依据。
4平台技术架构(Platform technology architecture)
人力资源外包联盟服务平台采用分层的技术架构。系统平台层由外部数据交换、数据存储、标准的J2EE组件构成;应用平台层,包括工作流引擎、组织权限框架、基础数据访问组件等。这些组件分别封装了工作流、组织权限、数据访问等方面的基本功能部件,是应用系统构建业务逻辑的基础;应用软件层,是由各种业务数据模型、配置信息、组织权限定义、应用系统的业务处理逻辑和界面控制逻辑等组成的软件系统。通过组件化拼装,形成了整个应用软件系统,并通过内部信息互联来确保整个系统稳定、有效的运行。
一个基于SOA的设计理念的,多层次组件化的软件技术体系结构,充分考虑到未来系统的扩展性及集成性,为未来系统的扩容和与其他相关应用系统的整合提供技术保障。
5 结论(Conclusion)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对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需求大幅增长,据调查显示,未来几年,人力资源外包行业会以每年22.6%的复合增长率来发展。据统计,全国现在有超过30000家注册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外包业务的竞争非常激烈,随着政府实施严格的监管,市场将会进行洗牌,表现欠佳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将被淘汰。从外包企业的业务性质来看,人事外包的实施规范与质量保证是唯一的制胜法宝。人力资源外包联盟服务平台的应用,有助于促进行业规范发展、提升外包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社会人力资源的有效综合利用贡献巨大价值。
摘要:探析基于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等构建一个人力资源外包联盟服务平台,为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机构及其客户提供更加灵活、易于管理的人力资源服务运营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本文的服务平台是采用分层的技术架构。系统平台层由外部数据交换、数据存储、标准的J2EE组件构成;应用平台层,包括工作流引擎、组织权限框架、基础数据访问组件等。
内置外包联盟收益分配模型研究 篇4
关键词:内置外包,联盟,收益分配
0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 企业迫切需要在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提高市场响应速度的同时努力降低运营成本。然而, 随着生产率被提高到相当的高度, 产品加工过程本身对提高整个企业效益的作用正日益减小。为了不断降低成本以满足竞争的需要, 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继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物流。
在物流领域挖掘利润, 最常见的做法是“外包”。这是因为:一方面, 绝大多数企业的物流量还达不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 通过基于契约的委托代理, 将物流外包给其他企业或组织, 公司可以集中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本企业的核心优势,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于是物流外包一时成为企业物流发展的主流。然而, 企业物流外包市场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降低成本是物流外包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但实践证明, 许多物流外包企业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结果是外包成本往往高于企业自营物流成本[1,2,3]。在外包这个问题上, “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货主主要是靠外包来节约成本, 物流公司要靠外包业务来获取利润, 如果是零和游戏, 此消彼长, 那么就矛盾重重;如果是双赢, 那么皆大欢喜[4]。在这个共生博弈过程中, 物流企业与货主企业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 以更有效的合作方式达到双赢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在物流外包合作中, 物流需求方希望最大限度地节约物流费用, 但物流企业的收入增长依赖于物流需求方物流费用的增长。针对这一矛盾, 本文对内置外包联盟模式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证明在这种联盟模式下, 能为物流企业带来更多的物流成本节约, 并使物流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 使双方在合作中取得双赢。
内置外包联盟物流模式是指物流服务需求者与物流企业以签订租赁合同的方式, 在合同期内, 合作双方共同管理物流业务, 共担风险, 利益共享的运作模式。其实质就是一种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形成的契约合作关系, 利益是联盟成员合作的基础, 联盟合作成功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利益分配是否合理。因此, 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是内置外包联盟成功运行和稳定发展的关键。
1 利益分配的原则
参与联盟的企业其根本目的是更有效地获得更多的利润, 企业以所参与的项目是否盈利为首要原则, 要求利益分配公平合理, 参与分配的要素合理以及分配的比例合理, 应尽量使各成员的实际分配结果与其预期的利益一致。内置外包联盟利益分配的根本原则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多劳多得”, 具体如下:
(1) 互惠互利原则, 即分配方案可使联盟双方的基本利益得到充分的保证, 不会影响成员的积极性, 否则容易导致合作的失败或破裂。建立内置外包联盟的初衷是实现物流服务需求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双赢, 物流企业充分利用企业专业化的物流资源实现利润最大化, 物流服务需求企业通过稳定地使用物流企业提供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实现效率最大化, 从而使物流联盟所创造的利润在联盟双方合理分配。
(2) 结构利益最优化原则, 即从实际情况出发, 全盘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合理确定利益分配的最优结构, 促使双方实现最佳合作, 协同发展。
(3) 风险补偿原则, 即在制定分配方案时, 应充分考虑双方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大小, 对承担风险大的成员应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偿, 以增强合作的积极性。
(4) 个体合理性原则, 即联盟双方在联盟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应大于其单独行动所获得的利益, 否则容易使联盟松动, 出现一方中途背叛的现象。
(5) 信息公开原则, 即对利益分配机制的制定应是公开透明的。信息沟通问题常常是引起矛盾的原因, 由于利益分配的方法不同会造成分配结果与联盟企业的预期有很大的差异, 从而会影响成员企业的积极性和相互信赖的基础。
2 模型的假设与条件
假设一物流企业AL只为物流需求方AC服务, 同时合作双方具有相同的有限理性, 在各种运作模式下, 与物流需求方自营物流相比带来的成本节约即为物流需求方在各种物流运作模式下的收益。
假设二物流需求方将物流业务外包应向物流企业支付的全部费用为T (PL, Q, CCF) =PL*Q+CCF (PL*Q+CCF
为降低物流费用, 使双方在合作中取得双赢, 两企业通过签订租赁合同形成内置外包合作联盟, 各自都以自身的核心能力共同为动态联盟做出贡献, 联盟为物流需求方带来的成本节约即为联盟的总收益, 物流企业在联盟固定租赁费用收入为CI (CI≤CCF) , 联盟剩余收益由双方根据一定的比例分配。
设物流需求方与物流企业的成本、收益分配比例为ac, aL, 风险系数分别为RC, RL;bc, bL为双方的核心竞争力对联盟收益的相对重要性, 双方的贡献率为ec, eL, 则ac=ac (RC, bc, ec) , aL=aL (RL, bL, eL) 且ac+aL=1。
假设三物流需求方和物流企业的贡献率分别为ec, eL, 其中ec, eL∈[0, 1], 双方共同努力节约的物流费用为ΔCL∈[0, CL]。ΔCL (ec, eL) 在[0, 1]×[0, 1]上是连续的、二阶可微的, 其中ΔCL∈[0, CL]。ΔCL (ec, eL) 满足以下条件:ΔCL∈[0, eL]=ΔCL (ec, 0) =0。这表示只要任何一方不付出努力, 无论另一方如何努力都不能降低物流费用, 即只有双方共同协作才能节约物流成本;鄣ΔCL (ec, eL) /鄣ec>0, 鄣ΔCL (ec, eL) /鄣eL>0, 表示随着物流需求方与物流企业努力程度的增加, 节约的物流费用会逐渐增加;鄣2ΔCL (ec, eL) /鄣ec2<0, 鄣2ΔCL (ec, eL) /鄣eL2<0, 表示物流费用的节约速度会随着努力程度ec, eL的递增而递减。
假设四由于努力, 物流需求方和物流企业需要付出的成本分别为CC (ec) , CL (eL) , 其中CC (ec) , CL (eL) ∈[0, +∞) , CC (ec) , CL (eL) 满足下列条件:CC (0) =CL (0) =0, 这表示物流需求方和物流企业不努力时不会带来任何成本;θliL→m1CC (ec) =+∞, θliL→m1CL (eL) =+∞, 这表示任何一方付出的努力程度接近1时, 其付出的成本会越来越大;d2CC/d2eC>0, d2CL/d2eL>0, 表示随着努力程度的递增, 物流需求方和物流企业的代价会加速递增。同时, ΔCL (ec, eL) , CC (ec) , CL (eL) 是双方的共同知识。
3 物流外包与内置外包模式下双方的收益比较
基于上述假设条件下, 在物流外包模式下, 物流需求方与物流企业各自的收益分别为:
内置外包模式下由于双方共同努力, 物流运作成本下降为CT=CCF+[CL-ΔCL (ec-eL) ]Q
为物流需求方带来的成本节约即联盟收益为:
则联盟模式下合作双方的利润总收益为:
4 风险系数、核心竞争力相对重要性权重及贡献率的确定
4.1 风险系数的确定
内置外包联盟成员面临的风险很多, 本文主要考虑对利益分配有重要影响的5类风险, 即环境风险RE、市场风险RM、能力风险RA、合作风险RC、解散风险RD。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求得环境风险RE'、市场风险RM'、能力风险RA'、合作风险RC'、解散风险RD', 应用陈剑等[5]提出的总风险系数计算方法可以求得合作双方各自总的风险系数Ri (i=1, 2) :
4.2 核心竞争力相对重要性权重的确定
在内置外包联盟模式下, 合作双方各自都以自身的核心能力共同为动态联盟做出贡献, 且双方的核心能力相对内置外包模式而言具有互补性, 综合评价双方核心竞争力在联盟中的相对重要性权重, 对于合理分配联盟收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由于核心竞争力难以量化, 本文采用专家评判法来综合评价合作双方核心竞争力对联盟的相对中重要性权重。
设评价组有m各成员 (第三方专家) 分别记为{Y1, Y2, …, Ym}, 评价成员的权重分别是{W1, W2, …, Wm}, 第j个评价成员核心竞争力对联盟收益的相对重要性的评价为
则对两个合作企业努力程度的综合评价为{bc, bL}。
4.3 贡献率的确定
4.3.1 贡献率评价指标的建立
贡献是指在联盟中合作双方为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所付出的努力。本文认为评价内置外包联盟成员贡献率应考虑的主要指标应包括财务绩效、客户服务、市场竞争三大类, 分别设为一级指标, 而每类一级指标又可分为众多的二级指标, 具体如表1所示。
4.3.2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贡献率评价
(1) 贡献率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权重反映了各评价指标在综合评判过程中所占的地位或所起到的作用, 权重的设置会直接影响到综合评判的结果进而会影响到收益分配的公平合理性。本文采用AHP[6]法确定个指标的权重值, 即运用专家咨询法 (专家组由第三方咨询专家组成)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求矩阵特征向量和特征根,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得出各指标的权重。
确定权重的具体步骤如下:
(1) 设计联盟风险评判调查表, 请各位专家对风险指标体系中各层次指标间的相互重要程度给出判定。
(2) 构造判断矩阵。依据AHP法原理,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 (aij) n×n, 且满足:aij>0, aij=1/aij, aij=1。
一致性检验。其中当判断矩阵完全一致时, CI=0。为了度量不同阶段的矩阵是否具有满意一致性, Saaty通过实验, 得出了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见表2) 。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0.1时, 可以认为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否则, 需要调整判断矩阵, 直至具有满意一致性。通过对单排序权重进行合成, 可以得到层次总权重。
(2) 联盟成员贡献率的模糊综合评价。
(1) 确定评价指标集。根据评价指标体系, 得出相应的评价指标集:
一级评价指标集:U={U1, U2, U3};相应的权重集为W= (W'1, W'2, W'3) 。
二级评价指标集 (包括9个指标) :Uk= (uk1, uk2, …, ukm) (其中k=1, 2, 3;分别有m=2, 4, 3) 相应的权重集为Wk= (Wk1, Wk2, …, Wkm) 。其中wki (i=1, 2, …, m) 表示uki在uk中的权重根据联盟企业在合作中的业绩表现给出相应的评语集:V={V1, V2, V3, V4}={好 (0.9~1.0) , 较好 (0.7~0.8) , 一般 (0.5~0.6) , 差 (0~0.4) }。
(2) 确定隶属矩阵。按照已经制定的评价尺度, 由专家组成员对联盟成员在合作中的业绩表现打分, 即确定Uk对评语集V的模糊评价矩阵为专家针对联盟成员企业在合作中的业绩表现给出的评价值的整合结果。……
(3) 模糊矩阵运算。先对各二级指标uki的评价矩阵Rk做模糊矩阵运算, 得到各一级指标Uk对评语集V的隶属向量:
(4) 计算一级指标各因素的的模糊综合评价值。
通过上式, 可以得出一级指标各因素的得分值B1, B2, B3, 其值越大, 相对应的因素在成员贡献率评价中越重要。
(5) 计算各成员企业贡献率的综合评价值。
最终的评价结果在0-1之间, 分值越小说明在联盟中, 成员企业的贡献率越小, 即在联盟中付出的努力越少。
5 实例分析
已知某生产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量相对稳定, 该生产企业物流成本预算为每年100万元, 在和H物流公司合作的情况下, 物流需求方支付给物流企业的固定物流费用为20万元, 物流企业为取得该固定收益所付出的成本为15万元, 在此基础上, 物流企业提供单位产品物流服务的成本为20元, 其向生产企业的报价为25元, 生产企业的市场需求量为1万单位, 则现有合作形式下, 合作双方的“收益”为:
LC=100-20-25×1=55 (万元) ;
LL= (20-15) + (25-20) ×1=10 (万元) 。
该生产企业为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与H物流企业签订租赁合同形成内置外包物流联盟, 双方共同努力使得单位物流成本下降为10元, 物流企业在联盟中的固定租赁收益为8万元, 双方努力所付出的成本分别为:
CC= (eC) =4 (万元) , CL (eL) =7 (万元) 。
5.1 量化联盟成员贡献率
(1) 构造判断矩阵, 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根据专家评判的综合结果, 依据各评价指标间的层级关系, 两两比较并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如下:
一级指标相对与总评价结果的判断矩阵A-B如表3所示。
λmax=3.062, CR=0.053<0.1, 满足一致性要求。
各二级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的判断矩阵B1-C, B2-C, B3-C分别如表4、表5、表6所示。
λmax=2, CR=0<0.1, 满足一致性要求。
λmax=4.108, CR=0.04<0.1, 满足一致性要求。
λmax=3.013, CR=0.011<0.1, 满足一致性要求。
(2) 模糊综合评价。
请10位专家根据联盟成员在联盟中的业绩表现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打分, 对各专家给出的评价值进行整合, 得到的判断矩阵如下:
对联盟成员努力程度的综合评价过程如下:
(1) 模糊矩阵运算。计算各一级指标Uk对评语集V的隶属向量Ck= (1, 2, 3) :
同理可得:
(2) 一级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基于一级评价指标, 专家对联盟成员的综合评价值为
同理可得:
(3) 联盟成员努力程度综合评价。
即联盟成员在联盟中的贡献率分别为0.869 8、0.802 3。
假设应用模糊评价法与总风险系数计算法求得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的风险系数分别为RC=0.648 7, RL=0.558 1, 联盟委员会评价组对双方核心竞争力在联盟收益中的相对重要性的综合评价为bC=0.587, bL=0.413, 则两企业的分配比例为:
双方结成联盟之后物流运作成本为:
联盟物流成本节约总额为:
LT=100-15- (20-10) ×1=75 (万元) 。
在内置外包模式下, 合作双方的“收益”为:
L'C=100-25×0.641 7-4=79.957 5 (万元) ;
L'L=8+ (75-8) ×0.358 3-25×0.358 3-7=16.048 6 (万元) 。
参考文献
[1]Zeng Z, et al.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Logistics Costs in Global Sourcing Processes:An Implementation and Insigh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 2003, 33 (9) :785-803.
[2]Wang C X, et al.Risk and Reduction Measures in Logistics Out-sourcing[C/CD].TRB2003Annual Meeting, 2003.
[3]J Barthelemy.The Hidden Costs of IT Outsourcing[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1, 42 (3) :60-69.
[4]褚方鸿.当物流外包遭遇成本黑洞[J].物流技术与应用, 2005 (8) :25-26.
[5]陈剑, 冯蔚东.虚拟企业的构建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120-130.
软件外包联盟决策模型研究 篇5
自从服务外包被我国确认为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重要手段后, 河北省的服务外包产业, 尤其服务外包的典型代表———软件外包产业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面临着巨大的机会与挑战。其中, 软件外包联盟被认为能使软件外包价值得到显著提升, 软件外包企业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软件外包产业得到显著发展的现代组织模式。软件外包联盟在运作过程中, 贯穿整个过程且关键的环节是联盟的决策问题, 它对软件外包联盟能否成功产生重要影响。
二、动因分析
软件外包企业是否应该加入到联盟中, 结合国内外有关相关文献, 对软件外包联盟的形成动因进行分析。
(一) 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 软件外包企业选择加入联盟的根本原因在于联盟成员之间所产生的总成本虽然专用资产能够提升联盟运营效率, 他们主要考虑三个方面问题:一是资产专用性的影响, 由于专用资产会导致机会主义行为所产生的风险, 当专用资产的专用度低, 专有资产内部化时, 软件外包企业倾向选择联盟。二是技术不确定性的影响, 由于技术、研发等方面的需求, 软件外包企业会考虑技术不确定性对战略联盟的影响。通常, 技术密集程度越低, 越适合应用于联盟形式。三是行为不确定性的影响, 当联盟内部产生行为的不确定性程度越低, 软件外包企业选择联盟合作形式的倾向就越显著。
(二) 有效获取知识。
软件外包企业需要寻求更多的可利用的资源和知识来发展, 而软件外包联盟是企业来获取自己企业缺少而其他企业具有的资源的有效手段与途径。因此, 软件外包联盟要求联盟成员拥有高端知识、领域知识及相关行业知识形成以实现整合的创新解决方法的联盟目标, 提供具有前瞻性、主动性的服务使联盟成员在竞争中领先优势。软件外包联盟不但要求成员具备专业的知识, 还需要相互了解其他成员的领域知识及发展战略目标。
(三) 有效提升能力。
软件外包企业联盟是实现企业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克服自身能力缺陷的一种有效方式。当一个软件外包企业发现另一企业的能力体系能够弥补其能力缺陷时时, , 就就通通过过协协议议的的方方式式结结成成联联盟盟来获得这种能力。当软件外包企业出现多种能力无法满足企业活动的目标的情况时, 可以与多家软件外包企业建立联盟, 从不同企业中获取软件外包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不同能力, 帮助软件外包企业突破企业能力缺陷的障碍, 充分发挥其能力体系中相对较强的能力功能。
三、软件外包联盟决策模型研究
(一) 基于成本动因的软件外包联盟决策博弈分析。
当软件外包联盟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作为局中人博弈时, 他们都是在个体理性的基础上选择使自己成本最小化的策略。因此, 如果竞争能使自己成本最小化, 软件外包企业就会选择竞争策略;如果结成联盟能使自己成本最小化, 软件外包企业会选择合作策略。
将软件外包联盟中的行为主体抽象为企业A和企业B, 两个企业是否均选择合作策略可以看作一个博弈过程。在这里有四个假设:一是企业A和企业B是理性人, 即企业A和企业B进行策略时, 总会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二是企业A和企业B情况相同, 即企业A和企业B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方面都是相同的;三是企业A和企业B信息对称, 即企业A和企业B不仅完全了解自身每个策略的成本, 而且也完全了解对方在各种策略选择下所获得的成本;四是企业A和企业B策略空间相同, 即企业A和企业B都可以采取合作或竞争的策略。
如果当企业A和企业B都选择合作策略时的成本为c1, 双方都选择竞争策略时的成本为c4, 一方选择合作而另一方选择竞争时, 选择合作策略的一方成本为c2, 选择竞争策略的一方成本为c3时, 所形成的合作与竞争成本矩阵如表1所示。
因此, 当软件外包联盟成本 (搜寻成本、谈判成本、适应成本、监督成本等) 不同时, 即c1、c2、c3、c4的值不同时, 企业A和企业B博弈的均衡结果也随之不同。
(二) 基于知识动因的软件外包联盟决策辩证分析。
基于知识动因的软件外包联盟是指为实现软件外包企业战略紧密协调软件外包业务活动, 整合联盟各个成员的创新行为及创新成果, 知识更新和成员企业改革的战略目标而建立的一种联盟组织形式。面对动态、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 软件外包企业依赖于联盟提供的关键资源形成全球最优的软件外包交付模式及创新方法。通过构建基于知识动因的软件外包联盟, 联盟成员缩短了软件外包产品和服务从开发、设计、完成到交付的周期, 降低由于长周期导致的技术或者市场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促使联盟成员灵活面对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迅速变化及发包方需求的动态差异性。
(三) 基于能力动因的软件外包联盟决策模型。
当软件外包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 必然会面临能力提升的“瓶颈”问题, 构建软件外包联盟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文献研究, 现将影响软件外包企业联盟决策的关键因素归纳为四个:联盟环境、企业核心能力、信任控制及联盟成员,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 联盟环境。
世界各国产业转移升级, 软件外包产业在我国快速发展, 环境不断变化, 软件外包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这要求企业必须提高自身承接外包、适应环境的能力, 须进一步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以应对竞争。软件外包联盟不仅具有技术实现层面的基本流程, 更重要的是具有软件外包业务环境的不确定性特征, 这一特征就是基于能力动因的软件外包联盟决策环境特征, 包括业务环境、软件外包项目类型两个元素。
2. 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因素已成为软件外包企业是否选择基于能力动因的软件外包联盟的一个重要标准。结合现有文献, 在评价软件外包企业核心能力时, 需要考虑三个因素, 即关系管理能力、领域及行业知识、软件外包活动中的公司声誉,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企业难以模仿并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3. 信任控制机制。
信任控制机制因素是影响软件外包企业进行基于能力动因的软件外包联盟决策的重要因素, 即联盟成员之间的良好合作、保护核心知识、降低风险是影响联盟决策的影响要素。它主要体现在联盟成员之间的沟通程度、组织相互适应性两个方面。
4. 联盟成员。
联盟成员因素是影响软件外包企业进行软件外包联盟决策的关键因素, 当软件外包企业在选择联盟时, 联盟成员因素主要体现在成员的可信赖性、可观察性及已有业务关系。
参考文献
[1] .卢锋.当代服务外包的经济学观察:产品内分工的分析视角[J].世界经济, 2007, 8:22~35
[2] .鄂丽丽.服务外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3:23~25
[3] .江旭, 高山行.战略联盟中的知识分析与知识创造[J].情报杂志, 2007, 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