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通用12篇)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 篇1
摘要:围绕社会对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大量需求, 高等职业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工作已全面展开。如果对于软件企业不够了解, 则对于社会对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岗位需求、各岗位对人才的核心能力要求和目前高职院校在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上的缺陷就会缺乏清醒的认识。笔者根据自身多年在软件企业和高职院校工作的体会, 对于高职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问题, 进行了比较实际的解析。
关键词:服务外包,软件,人才培养,高职教育
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 说到底是个培养软件人才的问题, 再加上服务外包的特殊要求。根据服务外包的特色, 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课程进行训练, 并不难。所以, 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问题, 说到底是如何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型软件人才的问题。那么, 企业到底需要哪些类型的软件人才呢?作为高职院校, 如何给学生适当定位呢?定位之后, 如何进行有效得培养, 以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先后在IT企业和高职院校从教的工作经历, 来对高职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问题加以探析。
一、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岗位与高职学生的定位
一个软件企业, 对人才的需求是呈金字塔状分布的。就软件研发人员而言, 处于塔顶的是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和资深系统分析师, 他们是有丰富软件开发经验、精通产品行业知识并善于与客户打交道的公司核心骨干。处于塔中间的是, 有专门软件开发经验、熟悉产品行业知识, 对客户真实需求比较了解的技术骨干。处于塔底的是, 年轻有朝气、有初步产品开发经验和基本行业知识的普通员工。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 原因是多方面的:公司是初步发展壮大的, 人员在逐步增加, 对公司产品开发的熟悉程度就不一样;公司需要考虑到人力成本, 不需要个个岗位都需要顶尖人才;公司处于技术保密的需要, 也会使得关键技术和经验, 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他们才会是公司的核心骨干, 有能力和机会进入这个圈子的人才容易留在公司, 而许多员工因为能力得不到施展、得不到公司的重用而离开公司。
一个软件企业, 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既需要软件研发人员, 还需要软件销售人员、用户服务与技术支持人员、项目管理人员、质量管理人员、IT技术支持人员。在软件研发人员中, 有系统分析师、架构设计师、模块设计与编码人员、系统测试工程师、文档工程师。就编码和测试人员的比例来说, 一个比较理想的数字是1:1, 一个编码人员, 就配备一个测试人员, 来保证软件的质量和产品的进度。
高职学生就业初期对应的岗位是:在软件研发紧密相关的岗位有—软件测试人员、模块编码人员、文档编写工程师等;而对于辅助岗位, 如上述提到的软件销售、用户服务、项目管理与质量管理等, 更是高职学生面对的主流岗位。随着经验和业务能力的提升, 以后可逐步向更高层次的岗位, 可持续地发展。当然, 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上面没有提到不同规模单位对人员安排的区别。在规模较大的软件及软件相关的企业, 上述岗位是齐全的, 高职学生可能面对的更多地是研发辅助岗位。在中小规模的企业, 特别是小企业, 由于其对人才的吸引力有限, 高职学生则有机会站在软件研发的主流岗位, 一个能够独档一面的学生, 能够成为公司的核心力量。
二、高职学生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个软件企业, 对员工的要求, 首先是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综合素质包括: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勤于动脑动手的习惯、不畏挫折耐心钻研的精神和对于工作的热爱。当然, 员工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 合理定位在公司的职业发展。每个公司由于其业务类型不同、公司领导的风格和公司的成长经历不同, 都有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 一个员工能力快速地适应公司的企业文化, 这种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也会直接影响到新员工在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一个软件企业, 对普通员工业务能力的要求, 合格的高职学生是可以达到的, 核心能力在于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扎实的程序设计能力、基本的外语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程序设计能力主要取决于数据结构课程的训练、编程语言语法的掌握和开发工具的熟练使用。为此, 学生在求学生涯中, 应该突出这些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战训练, 在充足的时间里, 通过反复地、扎实的训练, 打下职业生涯的重要基础。在对于服务外包人才来说, 其外语能力需要根据未来的需要而定:英语、日语, 还是其他小语种, 可以根据就业的预期针对性地来学习。
三、制约当前高职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及解决途径
当前, 各高职院校通过项目课程训练、校企合作、引入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如NIIT等, 开展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 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从实施的情况来看, 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
1. 缺乏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 能力、基础和兴趣不相同, 将来就业的岗位也不一样。可以对学生分层分组, 提出训练目标开展教学, 允许学生有足够的选课机会。
2. 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
对数据结构课程和各个专门技能的训练不足。由于数据结构课程的抽象性, 没有让学生扎实地掌握该课程的内容, 导致学生程序设计缺乏必要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测试技能, 缺乏实例化的训练, 学生可能因为一个错误, 而耽误整个软件开发任务的完成。对于众多非研发岗位的课程训练, 缺乏应有的重视。为此, 需要多开选修课, 让学生有足够的选课机会, 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 将来从事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岗位。
3. 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的管控, 存在明显不足。
如果老师没有在软件企业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 很难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与辅导, 在培养学生方面必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盲点。为此, 需要多招聘专、兼职的有丰富软件开发实战经验的人, 来完成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 成立比较专业和权威的教学质量监控队伍, 保证合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飞雪, 孙效里, 沈宏书: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年12月, 第23卷第4期
[2]李可学:高职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年10月, 第17卷第5期
[3]陈伟, 李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代管理科学, 2008年第1期
[4]徐珊:服务外包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刍议.消费导刊, 2009年第1期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 篇2
提要:中国承接国际软件服务外包业务正迅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离岸外包目的地国家。在业务规模总量不断突破提升的同时,软件外包业务类型和国别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人才队伍建设更有成效,企业竞争力大幅提高,软件外包在转型中深耕大市场。
企业为了专注核心竞争力业务和降低软件项目成本,将软件项目中的全部或部分工作发包给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由此带来了巨大的软件外包市场。从最初的呼叫中心到如今的云服务,软件外包自身也在不断转型并走向高端,从而孕育出更大的市场。
以软件服务外包业务闻名的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却认为,软件外包是以人力资源获得国际市场,多年来这种模式在中国软件行业迅速发展,主要是靠旺盛的本土需求和本土便宜的工程师资源。但随着中国人力资源价格上涨,这种模式将在中国“进入死胡同”。
因此,以东软为代表的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开始谋求转型。对此,国际市场调研公司IDC大中华区总裁郭昕表示,软件服务外包需要新的形态,比如云计算、物联网等都提供了新的外包平台。软件服务外包不应该只盯住企业的IT部门或数据处理需求,要从被动迎接企业数据的处理需求,转向促进企业不断从实体生产变成信息生产。在这个过程中,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要起到咨询和顾问的作用。
政策解读:“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成为重点发展方向,将释放巨大的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需求,内需市场仍将成为我国软件外包与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的主要市场。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 篇3
关键词 软件产业;软件外包;人才;市场需求;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F407.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014-0013-02
1 引言
所谓软件外包,就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将他们的一些非核心的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的公司开发,以达到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的目的。众所周知,软件开发的成本中70%是人力资源成本,所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将有效地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
全球软件外包市场发展很快,为我国软件产业和软件外包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这几年,全球外包市场每年以29%的速度增长,去年的规模是700亿美元[1],2009年将是800亿美元或900亿美元。据美国《商业周刊》统计,目前全球软件产业的1/3是通过软件外包完成的。我国是软件大国,有非常雄厚的实力。这几年,我国软件外包出口基本上每年都是以50%的速度在增长,潜力巨大。根据预测,2010年我国软件外包市场将达到70亿美元,速度和绝对量都是迅猛发展的。软件外包是我国软件产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动力引擎。
2 软件外包人才的市场现状
我国有软件公司5 000多家,软件从业人员接近20万人,其中从事软件外包的软件人员不到6万人,软件外包人才的紧缺极大地制约了中国软件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
现有的以培养全面的科研型人才为主的大学计算机教育体系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使中国软件人才的培养在知识结构和技术结构上严重落后于社会需求,导致每年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几十万大专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而软件外包企业又招聘不到合格的人才。
另一方面,社会上各种IT培训机构由于不了解软件外包这个特殊产业的特殊性,只能在提高培训学员的计算机某项实际应用技能上有所帮助,而很难提高培训学员从事软件外包行业的特殊技能,无法满足软件外包企业的用人标准,培养的学员很难被软件外包企业所接收。很多软件外包企业都开始自己设立培训机构,高薪聘请洋专家和软件外包企业的资深项目经理和技术人员对企业的职工进行内训,而这极大地增加了企业成本。
3 软件外包人才的市场需求
在我国真正从事软件和软件服务外包的人才极为短缺,人才问题已经成为中国软件外包行业的一大瓶颈。
软件工程是开发满足用户需求、及时交付、不超过预算和无故障的软件的任务,它以质量保证为基础,包括过程、方法和工具等要素。因此,若要成功顺利地完成软件工程,尤其是像样子的大工程,必须有一个工程队伍。这支队伍要有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即“金字塔”型结构:塔尖5%的人才是架构师;中、高层的35%是管理项目、技术和产品的高级软件工程师,就是通常所说的项目经理、CTO或者技术总监等;底层的60%是软件编码人员,即程序员[2]。
4 软件外包人才的基本素养
软件企业主要的问题是极其缺乏合格的软件人才。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培养的学生普遍缺少项目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很难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
最合理的外包人才结构即“金字塔”型。具体来说,底层是基础的软件开发人员,基本能力要求是编写代码、技术文档,以及与团队成员和项目经理共同完善设计方案,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表达能力。
中层是数量较多的具有丰富经验的项目经理人才,应该具有很强的沟通和团队领导力,了解客户需求,能够对软件项目进行系统分析、模块化分析,协调各种资源并掌握项目进度和质量控制。这类人才需要有技能和经验,以及较高的个人素质。
最高层是既懂管理又懂软件,并具有外包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熟悉国际化企业工作管理模式,能够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掌握国际标准和规范,熟悉对方的文化,参与国际软件竞争和市场开拓。
国内3个层次的人才供应都紧缺。但缺乏架构师并不影响外包项目,程序员的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中、高层工程师的素质问题,才是整个人才问题的难点与关键。他们必须懂得正确地生产开发软件的管理方法和国际标准,而不是在大多数软件企业中所经常看到的手工业作坊式的管理与操作。提升软件人才的素质达到国际标准,并能够顺利做好欧美外包项目,就一定要在这个35%下功夫。解决问题的重点是训练他们按照国际标准规范化地开发软件。
我国外包企业对以上3种人才都有技术、经验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需求,但我国现有的几种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还很难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第一种是正规院校学历教育培训模式。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软件开发技术,但缺乏软件开发工作经验、项目交流和团队合作锻炼,企业选择这样的学生需要经过相应的项目知识与技能培训。
第二种是民办培训机构培训模式。虽然有的机构重视通用技能培训,但由于软件外包项目因行业不同,会体现出不同的专业性要求,所以学生在专业知识,如金融、物流等方面会有所欠缺。
第三种是企业通过内部进行培训,直接让学员接受外包开发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及实际的外包项目训练,在团队模式下培养整体的开发和协作技能。这样的培训模式会给发展中的外包企业增加成本。
5 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途径
引导和规范人才培训,设立适合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训体系,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人才。重点培养和培训有较高水平的,能够理解业务流程的网络架构设计师、业务素质高的IT专家、懂得编程的软件工程师、熟悉综合技能的系统调试专家,以及熟悉专业市场的业务人员,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
能够将“技能培训”和“企业实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是一种较好的思路。这种培训模式主要是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制定培训课程体系以及考核标准,将一些有实力的院校和机构联合起来,加强企业和高等院校或培训机构的合作。
参加培训的学员在完成教育机构的基本技能培训后,根据不同的需要,进入达成协议的相关企业进行专业技术及团队合作培训,比如进入侧重做金融软件的企业、物流外包软件的企业等。这样,一方面学院及人才培训机构能给学员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和院校及培训机构建立起很好的人才招聘渠道。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将行业内企业和相关院校及培训机构紧密结合,使培养的学员兼具专业技能和项目实践经验,提高软件人才的整体质量和数量,进一步促进软件行业的资源优化和迅速增长,真正达到外包企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子学.2007—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26—27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4
近年来,以知识密集型为代表的服务外包业正在成为新的产业发展方向,经济增长模式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世界制造中心”即将过渡为“世界办公室”,服务外包产业带来的新变革,新机遇正在向我们大踏步走来[1]。中国目前已经有不少的公司开始介入软件服务外包这一领域。但是,软件外包产业如何做大做强,规模和人才是两个关键问题,这两个问题相辅相成,相互左右,归根到底还要归结到人才问题上。软件外包企业需要大批的掌握外包基础知识的初级软件工程师;需要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需要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2]。
在软件外包人才培养问题上,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软件专业学生符合市场的需要,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重要条件。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高等院校软件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满足新形势下软件外包人才市场需求,既是软件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急需研究的课题,也是保证我国软件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1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扎实的专业基础,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复合的领域知识结构;强化核心基础课程和工程类特色课,突出能力型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应用性。
外包类型按业务类型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信息技术外包ITO指组织为了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将全部或部分IT工作外包给第三方(即服务外包提供商)来完成。信息技术外包(ITO)涉及基础信息技术外包、信息系统操作服务外包和信息系统服务外包等三大方面内容。BPO也具有不同业务类型,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企业业务运作、物流管理四方面[3]。对于从事企业内部管理,课程设置应该重在培养其流利的外语表达能力、较强的演讲与交流能力,同时还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巧、倾听技巧和数字化以及分析技巧,保证业务准确性、不出差错。对于从事企业业务运作服务外包的人才能力的培养,应重点在具备出众的外语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并且掌握团队管理和项目管理技巧上。对于从事物流管理外包业务的人才,应熟悉相应行业,掌握相应业务知识,并且具备较强的技术和分析能力,出众的外语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团队管理和项目管理技巧,要求从业人员能够成为一个良好的倾听着,并且能够数量解决从业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根据我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结合ITO和BPO外包类型人才的需要,我们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构建了包含ITO和BPO两种外包类型的课程体系[4]。
1.1 按照培养目标确定主干课程
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首先要了解外包企业需求的人才规格,根据培养目标应具备的能力,确定主干课程。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主干课程为:英语、日语、程序设计语言(C/C++)、Java开发技术、软件工程等。
1.2 在英语教学基础上,增加日语教学,各有侧重
英语作为目前编程工具软件的主流语言,既是程序编写的主要工作语言,又是互联网上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对于软件人员的技能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根据英语在计算机技术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使我们不能削减英语教学,同时日语教学也必须强化。
外语教学中也要有侧重点,对日软件外包班侧重日语学习,对欧美的侧重于英语学习。
1.3 减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部分,突出重点部分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专业课太多,教学周期太长,重点不突出。我们可以通过削减和压缩理论教学,合并相关课程来解决这个矛盾。可将数字逻辑和微机原理课程合并为计算机硬件基础一门课程,削减部分理论性较强的内容,缩短教学周期。专业课以程序设计语言为主(如C语言,java语言),注重培养学生编程基本功。
1.4 在学生具备编程基本功基础上,增加软件开发工具课程
在学生具备编程基本功的基础上,增加软件开发工具课程。让学生使用软件开发工具,完成一些小的软件项目,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和协作能力。
1.5 增加素质、企业文化课程教学
在对IT行业人才需求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我们了解到企业选择人才除重视专业技能外,还重视其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交流与沟通能力、演讲与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另外也增加了对日、对欧美的企业文化介绍课程。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这些企业的文化,为日后与它们的深入交流打好基础。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最终构建了由专业基础与理论系列,语言与程序设计系列,工程素质系列组成的外包型课程体系,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符合外包素质要求的外包人才。
2 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近两三年来,我们与西安凌安电脑有限公司、上海浪莎软件有限公司、西安远古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西安日资倍丽软件有限公司、西安软件服务外包学院、西安丝路软件有限公司、西安新展软件有限公司等软件企业开展了广泛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既考虑企业的利益,同时兼顾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目标,使校企利益均衡化,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在考虑软件产业链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形成企业认识学校、学生认识企业、校企联合培养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企业认识学校。首先,必须先让企业了解学校,认识学校;另一方面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介绍学校的软件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办学理念、思路、定位、与企业合作的思路及一些合作案例,让企业全方位认识学校,特别是我们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企业和学校的信息沟通,为后期的合作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是学生认识企业。合作必须互动,在校企合作中,最核心的是要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因此学生在这个模式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怎样了解企业,一个直接的想法是让学生到企业参观,或企业到学校来向学生宣传企业。
第三阶段是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学生在这些软件公司通过学习、实训后参与公司的实际软件开发项目,了解和学习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工程训练,企业从这一过程中也全面了解了学生,可挑选到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企业减少了人员培训的成本,学生也解决了就业,这种深入而全面的校企合作机制为我们开展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 推行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建立软件构件资源库
基于构件的技术是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方向,它能充分利用已有的软件资源来进行软件的组装开发,大大提高了软件的开发效率,提高了软件开发的灵活度,已被越来越多的外包企业采用。我们在多年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基础上,将毕业设计、科研中开发的构件集中起来,建立软件构件资源库,以此为平台达到进行构件化教学和构件化开发应用的目的。
在构件化教学方面我们从运行期间、设计期间、集成期间三各方面让学生了解构件的构造过程。运行期间:包括为基于构件的系统提供运行时服务的框架和模型。设计期间:包括对构件的特定观点,如功能性接口和构件依赖性的理解。集成期间:包括系统对各种构件进行集成时所需的各种因素,如生成器和一些构造期间的服务,以及一个构件框架可能提供的服务。构件化的开发应用,通过用已有的构件去进行新程序的开发,使学生学会构件的使用,达到对构件式编程方法的更深入的理解。
4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指引,以教师为主体,以问题为对象,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教师的发展为目标,以人为本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创新,促进了我校的教学工作,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不断提高。开展了“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研究成果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进行“《软件技术课群》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与“《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均获西安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5 进行精品课程和名牌专业建设,突出重点课程
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积极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突出重点课程。目前,我们已经建设了软件工程精品课、数据结构精品课、网络工程精品课。这三门课程涵盖了软件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专业应用的不同方面,在每门精品课的建设中,我们都从教学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这几个方面对课程进行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软件工程》获省级精品课,《数据结构》获校级精品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荣获陕西省名牌专业。2009年12月,西安工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获批国家教育部第五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6 结束语
2008年6月,根据我国对日外包软件的情况,并结合我国目前软件工程师的培养现状,开设“对日软件工程师”实验班。从06级学生我们开始试点,现在07、08、09级也已经开班。实验班均采用面向服务外包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公司的反馈,这些学生已经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性软件开发能力,深受服务外包型公司的欢迎,学生的动手、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均达到公司的人才要求,大部分同学与公司达成了就业意向,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探索培养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子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摘要:文章从满足软件外包市场需求的角度,结合西安工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以“对日软件工程师实验班”的建设和发展为基础,提出面向服务外包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软件外包,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信息产业部.2007年我国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业发展白皮书[R].2007.12.
[2]霍泰稳.印度软件外包发展简记[J].程序员,2006(8).
[3]朱正圻.现代服务跨国外包.第1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软件外包服务 篇5
专业简介
一、行业需求
软件外包服务是最近几年在我国迅速崛起的新型科技服务业,就是企业为了专注核心竞争力业务和降低软件项目成本,将软件项目中的全部或部分工作发包给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完成的软件需求活动。软件产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朝阳产业,软件产业要发展,提高软件质量势所必然,这样就产生了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大量需求。据了解,目前我国软件测试人才的缺口超过20万,在未来5-10年中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增大。
目前国内市场对于软件测试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软件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重视,企业的人才需求日趋上升,更甚者有些公司竟然一度找不到合适的测试人员,也就为很多想要进入软件测试行业的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培养掌握软件测试的主流技术、测试流程和测试手段,熟悉软件质量管理方法,能熟练使用主流测试工具(QTP, Selenium, LoadRunner, JMeter等)和测试管理工具(TD, QC)进行自动化测试及管理,具有从事软件测试的实际工作技能及项目经验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主干课程
软件企业打响服务外包争夺战 篇6
和简柏特一样,埃森哲、安永、东软、文思创新等国内外IT服务厂商也都来大会上寻找商机。
“今年展会比以往两届参与的企业数量都多出不少,这缘于全球和中国IT服务外包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周铭表示。
国内外厂商同台竞技
面对如此庞大的服务外包市场,IT服务提供商们都摩拳擦掌。展会上,安永展示了在共享中心建设上的解决方案,TPI展示了合同外包管理这个优势业务,简柏特展示了在金融、电信等领域的BPO解决方案。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Charles Hunting明确表示,“相信随着中国BPO业务的大量兴起,简柏特在亚洲区的营收也将快速增长。2011年,我们将加强市场拓展,挖掘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大客户的需求。”
本土厂商也不甘示弱。在服博会上,东软、文思创新、软通动力、浙大网新等公司都展现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易可思、药明康德等从事医疗信息化、医疗服务外包业务的新面孔也出现在服博会上。
相比国际厂商,这些国内厂商在本土市场有着先天优势。据了解,中国700亿美元的IT服务业务,85%发给了国内服务外包商,15%发给了国外供应商。“服务外包是一个人文产业,实力不代表一切。数据中心、灾备中心等IT项目,以及金融、能源等行业的IT项目更倾向于发包给本土厂商。”周铭说道。
在周铭看来,目前国内外服务外包厂商的直接竞争并不多,反而是“合作大于竞争”。因为国外服务外包厂商的经验丰富,服务链也比较完整、实力强劲,大多处于服务外包产业链的高端;而本土服务商的实力相对较弱,大多仍处于基础的IT服务领域。“国内服务外包厂商的服务链不完整,有许多薄弱的地方,国际服务外包厂商则需要本土化,双方可以进行合作。”周铭说。
随着本土服务外包厂商的实力增强,逐步往产业链高端走,国外服务外包厂商往下“沉”,双方将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进行直接竞争。目前,东软、文思创新、软通动力、中软国际的企业都突破了万人规模,营收规模也都达到了10亿元。据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发布的《2010年领军和成长型服务外包企业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服务外包领军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的营业额、离岸业务额都实现了10%的增长。其中,8家企业的营业额突破了1亿美元,实力进一步增强。
服务外包需求释放
“2010年,全球IT服务市场达到7840亿美元,并且每年将以14%的速度增长。目前全球服务外包约占全部IT服务市场的9%,而到2013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6.5%。这表明服务外包市场的增大速度将超过IT服务。”商务部服务外包工作委员会高级顾问陈刚的话让现场的每个人都备感兴奋。
目前,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IT外包仍然是最主要的业务,占整个市场的70%,而未来,业务流程外包(BPO)与知识流程外包(KPO)将会得到迅速增长。其中,BPO业务增长速度最迅猛的当属呼叫中心。据IDC服务与电信研究部高级分析师赵潇介绍,未来5年,整体IT服务的增长率为14%,呼叫中心的增长速度却达到21%。并且,呼叫中心占BPO市场的比例也越来越重,2011年为30%,2014年达到32.27%。
在KPO领域,医药研发外包将是一颗“耀眼明星”。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医药研发外包市场规模达到300多亿美元。未来5年,医药研发外包的增长速度将超过20%。
不仅全球IT服务外包市场增长飞速,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的体量也疯狂膨胀。据Gartner发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的服务外包达到6亿〜7亿美元,2015年将达到28亿〜32亿美元,增长4倍。
从业务类型来看,运维、IT咨询、在岸外包将引领中国服务外包的增长。Gartner分析报告显示,2009〜2014年,IT咨询和外包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4.2%和22.1%。Gartner IT服务研究总监汤彤妹介绍,中国的电信、金融等大行业正在向国际化转型。业务走向国际化首先就需要内部IT系统的支持,IT服务战略在全球化步伐中要进行调整,以适应全球化的策略,为IT咨询和外包提供了巨大的需求。
此外,“中国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还得益于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陈刚分析指出。
的确,金融、电信、政府、医疗、高铁、制造等行业的IT服务需求开始大规模释放。2008年年底,中国政府推出1.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投资于公共交通、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8500亿元投入到医疗改革;2010~2012年,将投入1.38万亿元建设高铁。这些针对行业的巨额投资也将间接拉升IT服务市场。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 篇7
1 软件服务外包
软件外包是指发达国家的软件企业将合意或者部分非核心软件开发业务,通过外包的形式给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优秀软件企业进行开发,从而自身能更专注于其核心业务。而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部分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发包、分包或转包给本企业之外的服务企业,以提高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效率的一种生产组织模式。软件服务外包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研发中心外包三大类型。
2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需求结构
在软件外包项目开发过程中,接包团队一般由项目经理、项目组长和项目成员构成,人才需求结构呈“金字塔”型,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
低层是程序员,也称“软件蓝领”,约占56.5%,主要工作是听从项目组长的指导,根据设计方案编写代码。这个岗位要求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外包软件开发、设计、测试和项目管理的专业技能。这一层次的人员需求量最大,缺口也最大,是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基础。
中层是项目组长,也称“软件白领”,约占35%,主要工作是准确了解客户需求,对软件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协调各种资源并掌握项目进度和质量控制。这个岗位的要求是人员具有丰富项目实践经验,较强的沟通和决策能力,解决外包项目的具体问题,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这一层是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高层是项目经理,也称“软件金领”,约占8.5%,主要工作是参与软件外包市场竞争和市场开拓。这个岗位要求人员既懂管理又懂业务,具有开拓能力,了解国际上先进的软件技术、项目管理经验和行业专业知识,能够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悉国际化企业运作模式,掌握国际标准和规范,熟悉对方的文化。这一层次的人员需求量最少,但所起的作用最大。
目前中国软件产业稀缺的是“高精尖人才”与“实战型人才”,但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普遍沿用传统学科式体系的教学思想和课程框架,这种培养模式是无法打造“软件蓝领”即“实战型人才”的,根据这一现况我校及时对计算机类软件专业的培养方向进行了重大转型,把对学生的培养重点定位在应用型的软件外包初级人才上。
3 校企合作双向教学模式
与企业合作,不仅可以使学生直接接受到企业标准化的培训,还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动向,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质量,并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就业,进而达到促进专业更快更好发展的目的。
一方面,高校破除落后的、封闭的办学观念,主动与企业联系,根据企业生产的特点和企业岗位标示增设或变更课程屋基性欲玉雕放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办学理念,按企业需求设置专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和章程体系、联合教材开发、联合建设初衷基地、软件类教师和软件服务外包专家的互聘、确保高校的教学实施和企业生产经营的无缝对接。
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高校在科研和人才综合能力、人才素质平头上的优势,从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尽心尽力为培养企业“准员工”,让高校在技术升级、人才储备、提高竞争力方面而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入动力。
4 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就目前调查分析,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缺乏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的教师一般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进行教学的,教师没有“做项目的经历”和“承接项目”的经验,不可能紧跟行业发展将行业所需的技术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这是高职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2)现在高职院校中学科教育元素偏多,职业活动元素不足,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软件工程品质保证、项目规划和管理、I T职业素养和行为优化等方面的培训。
3)在学习中学生缺乏以项目或工程为中心系统的能力训练,学生难以把零散的理论知识集成起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4)教师在学校相对封闭,软件技术每年都会有重大技术革新,实际是教师很少能在课堂上讲授的IT技术能追踪市场的实际需求,也就很难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软件外包人才。
5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建议
参照我国建设新型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1】,以及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学生自身的特点,本课题针对校企合作方式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方案提出以下建议:
1)优化课程结构,更新管理模式。在教学方面,高校应当注重学生交际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不仅停留在表层,同时在设计培养计划时,应该考虑到课堂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比例恰当,正解处理原有实践课程与实训的关系,避免理论脱节或实践重复。
2)特色专业的设置。包括课程的设置和专业授课方式的设置,在实践课时的设置应该达到理论课的36%以上,另一个特色就是注重学生操作能力锻炼,增加一些实用课程以丰满专业,使得该专业课设置上完全顺从企业导向。
3)开设服务外包行业语言课程。发达国家是外包行业的主要发包国,可能的话开展双语教学,既可以缓解社会上“专业+技能”的综合性软件人才奇缺的现状,也可以拓展高校人才就业渠道,提升人才的就业层次。
4)落实实训环节。培养软件外包服务人才能力的有效手段就是实训,强化在校期间的动手实践能力训练,接受企业提供的真实项目。校企共同管理学生,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文化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的职业道德,打造“一专多能”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
5)创建校企合作双向培养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学校借助与行业协会,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产学研究伙伴关系和实训就业基地,学校投入机房等场地和教学设施,企业投入培训师资,从项目案例、企业文化、企业内部机构设置体系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训。
5 学院在办学过程中需要采取的措施
1)学院的教学能够对市场的需要做出迅速的反应。教务处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能够对企业的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满足企业需求,可以采取“1+1+1”的教学模式,1年基础课程学习,中间的1年是专业课的学习,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最后1年是以实训与实习为主,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在课程与内容上进行合理的调整。
2)外包学院的师资要能够满足实用性人才的需求。外包学院的教师队伍实现“引得进来,走得出去”。学校必须让真正能够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企业人员走上讲台,同时也要为教师创造机会与条件,使教师能够到企业去实习锻炼,接受企业管理文化的熏陶,能够胜任学生实训的教学工作。
3)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保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大力开展与国外外包市场和商业活动的交流,邀请外包客户来做业务学术报告,随时更新知识内容,根据产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指导教学的改进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必须引进企业项目资源,结合企业师资,完成校内企业实训中心的建立,最后形成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以校内实训为主的实践训练体系,从而保证学生最终的培养质量。
6 结束语
随着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数逐年不断的增加,就业困难的问题将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而中国的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需求一大批优秀的软件人才。我国软件服务外包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制约,建立校企合作双向教学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了软件外包行业要求的基本能力,很好的处理课程与未来职业岗位需求的关系,使得毕业生能够受到企业的欢迎,就业问题也就能够解决。
摘要: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我国重点发展的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才问题成为制约该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文章在分析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需求的结构、层次、能力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高职院校在软件服务人才培养所存在的体制、师资、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问题,探索高职院校软件服务外包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教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杜卫新,王慧才.高职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下顶岗实习的实施与管理[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20):49-50.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李红梅,卢苇,张红延.提高软件人才培养质量产学合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大学学报,2009,45.
[5]傅建球,张瑜.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9(5):35-38.
[6]陈平生,陈兰生,沈华峰.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93-96.
[7]田岭.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共建的探索与实践[J].软件学刊,2011(5):43-45.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 篇8
我国服务外包规模越来越大。以西安为例, 2010年, 西安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总产值达到450亿元以上, 同比增长30%左右, 并已出现人数超过5000人的企业。目前, 在西安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中, 人数过千人的企业已有12家, 企业总数达到900家以上, 从业人员9万人。尽管西安的产业基础良好, 人才资源丰沛, 产业也取的了一定的规模和成就, 但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 对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当前, 人才培养问题已成为制约西安乃至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是产业深入和快速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 西安服务外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缺口每年大约在6000-8000人左右。
二、西安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模式, 其英文为Model, 原义是模型或范型等, 是从一般科学方法或科学哲学中引用而来。关于人才培养模式, 至今教育理论界对这一概念尚无权威的解释。在本文中,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 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 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 即:目标+过程与方式 (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 。
西安现有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学历教育的培养模式
目前西安乃至全国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还是以学校培养为主。截至2010年, 西安有全国普通高等院校52所, 数量在全国排第三位;全国成人高校17所, 数量在全国排第三位;全国民办普通高校17所, 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以上高等院校合计86所 (不包含军事院校) , 仅次于北京 (118所) 和上海 (96所) 。其中80%院校有与服务外包相关专业, 其相关专业毕业生每年有6万人左右, 而西安服务外包产业每年吸收相关专业的应届生大约在0.9万人左右, 人才缺口0.6万人。
根据用人单位反馈, 在学历教育的培养模式中具有以下特点:各大高校在培养目标方面, 规格相对单一, 缺乏明确性和针对性, 培养出来的人才目标性、自主性较差;注重基础理论教育, 培养出来的人才理论扎实, 知识结构合理科学, 具有发展和提升的基础;在课程体系方面, 专业知识和教材更新速度较慢, 缺乏时代性和科学性, 知识分割过细、教学内容陈旧, 培养出来的人才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往往较为陈旧;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 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老化”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率低, 实践教育环节缺失, 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
(二) 培训机构的培养模式
因为学历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上手独立工作, 需要在实践中接受再教育、再培训, 然后才能够满足工作要求, 于是侧重于“实战”教育的培训机构应运而生。目前, 在西安高新区内大约有大大小小相关培训学校近80余家, 每年培养学员超过万人, 其中有60%是在当地就业。
在培训机构的培养模式中具有以下特点:重视通用技能培训, 在较短的时间内密集培训以便保障就业, 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最大的弱点是相关的专业理论基础薄弱, 缺乏提升和发展的后劲, 职业生命力有限;培养过程中师资良莠不齐, 很多情况下是在经济因素下进行培训, 有些教师能力有限, 不能完全适应培训的需要;培训机构的培养模式中最难以推广的因素就是培训费用太高, 在西安高新区认定的45家培训机构中, ITO类培训的平均学费约为8500元, BPO类培训的平均学费2000元, 这对于参加培训的学生来说是相当昂贵的。
(三) 企业内部的培养模式
企业内部培养模式是公司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 为企业量身定做的企业课程, 目标就在于使得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的价值观得到改善和提高, 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提高个人和组织的业绩, 推动组织和个人的不断进步, 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重发展, 具有培训时间、培训地点方面的充分灵活性。
培训实质上是一种系统化的智力投资。企业投入人力、物力对员工进行培训, 员工素质提高, 人力资本升值, 公司业绩改善, 获得投资收益。在这种模式中, 现阶段大多数企业的做法是直接让学员接受外包开发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及实际的外包项目训练, 在团队模式下培养整体的开发和协作技能。企业自主培养的最大问题在于企业成本大幅度提高。企业要培训员工, 就要有专门的培训空间和师资力量, 这些都要占用企业的人力资本、物资和培训人员的时间, 培养出来的员工为企业工作的时间还是个未知数, 所以企业承担的风险是很大的, 并且目前这种风险的程度呈扩大化趋势。
根据以上的分析, 下表从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师资力量、个人学习费用、人才实用性 (专业技能与操作经验) 和人才成长性这五个指标来描述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现有模式。
三、西安服务外包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 培养目标的创新:分析外包需求架构培养目标
随着软件业的发展, 软件开发已经有了很好的规范流程, 越来越多的发包企业都遵循着CMM3以及更高级别的开发模式, 由此可见, 一个软件项目的开发, 对人才需求的架构相应分为三个层次, 分别为高级人才, 中级人才, 初级人才。
初级人才的培养:对这一层次的人员需求量是对日软件项目中最多的, 目前也是西安软件与服务外包市场上缺口最大的部分。这部分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短期的强化或者技能培训, 基本能够达到外包项目的要求的基本技能与专业知识即可。
中级人才的培养:这类人才基本都应具有至少3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 对这一层次的人员需求量较初级人才的需求量要少一些, 但培养起来的难度却大得多, 更多的是初级人才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这层次的人才是外包过程中的中坚力量, 对西安软件与服务外包业务升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情况下, 这类人才因为有工作经验, 自愿进行培训的人数有限, 所以这部分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企业与学院的结合为主, 以“校企合作式”进行人才培养, 企业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 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培养任务。
高级人才的培养:这样的人才一般无法在国内培养, 基本是多年的归国留学生, 并具有至少5年以上的开发项目经验, 虽然这一层次的人才在目前的需求量最少, 但是所起的作用却最大, 这一层次人才的大量涌现, 在推动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中, 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安服务外包学校建立了软件与服务外包发展专项基金, 并在基金中安排公共培训配套资金, 并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
(二) 课程设置的创新:建立外包人才的能力结构
在软件科学特点分析的基础上, 可以构建一个合理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个体能力结构, 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个体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一一完成任务的能力
这个层次的能力主要是为了完成外包任务所必需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技术能力。这也是对实用型技术人才最根本的要求。在新的培养模式中, 开发项目的实训是这方面能力提高的最有效、最快的途径, 通过企业或学院精心提供的实训项目, 从事软件或服务外包的人才可以迅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掌握正常工作的流程、规范及品质管理等基本知识, 以及与其它人员的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一一系统运作的能力
这个层次的能力主要是为了实现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在完成外包任务时做到标准化。实用性依然是评价软件与服务外包的主要标准。西安服务外包学院采用CDIO的先进工程教育理念。CDIO是构思 (C o n c e i v e) 、设计 (D e s i g n) 、实现 (Implement) 、运作 (Operate) 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与学”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主要是以工程项目为载体, 以主动式的、实践式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 以培养外包人才按照CDIO标准, 在现代团队工作的环境中, 掌握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复杂的工程系统的能力与标准化流程。
第三个层次一一实现发展的能力
这个层次的能力是为了实现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个人发展所应具备的能力, 也是个人实现的发展所必备的。高新技术产业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以十分惊人的速度涌现, 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应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实现个人职业素质的不断提高的同时推动产业进步。组织和管理能力是那些有志于成为软件高端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此外还要懂得商业礼仪及习惯。当然,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软件外包人才并不是具备这些能力就足够了, 这些能力只是要成为一个软件外包人才所必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比如要成为一个对日软件架构师, 就还需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有些能力可能是先天的, 但即使先天的能力, 也需要后期合理的开发, 才能最大化它的效用。
(三) 师资建设的创新:实现教育国际化
强大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出合格人才的有效保障, 外包人才是工程实用型人才, 需要教师既有一定的学术造诣, 又具有大量的项目实践经验或者是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专家。在培训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 还要从企业引进和聘请资深的软件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来进行专门课程的讲授。为了提高竞争力, 西安服务外包学院通过引进高水平国外师资、强化双语教学、引进国外课程及教材、招收国外留学生、建立国际合作项目、建立国外实习基地、鼓励教师出国进修等多种方式, 实现了教育的国际化。
(四) 评价体系的创新——测评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
一般性评价体系, 主要从技术业务能力、语言应用能力等实际性评价学生的表现和能力, 力图得到一个合理公正的考核结果。但在软件与服务外包业务中, 成长性占主导地位。此外, 软件学科的经验性明显地超过了客观性, 是否能够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并适当加以应用是软件人才的一个关键素质, 因此, 新的评价体系引入了创造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的测评。评测中注重了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是否抽象思维的能力, 而且要求理解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有效地解决问题能力。
四、结束语
目前, 中国软件与服务外包行业正在经历的人才危机, 仅仅靠单方面的力量是很难解决的, 西安服务外包学校在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新的创新与尝试也遭遇到很多实际的困难, IT界、教育部门、政府都应该积极的参与进来, 为促进外包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目前, 我国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正处于一种摸索和过渡阶段, 西安服务外包学院希望通过分析现有培养模式的利弊, 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建设、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入手对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新的创新, 希望通过实践可为政府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江小涓.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服务外包与中国服务业发展丛书[M].人民出版社, 2008, (11) :152-167;
[2]、西安软件园人才库系统数据分析报告[R].2010, 10-12;
[3]、李雯.对日软件外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战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09, 23-30;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 篇9
关键词:网络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0引言
随着全球产业转移的升级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服务外包业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服务外包产业主要依靠智力资源,能源消耗较低,被称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绿色引擎”。中国发展服务外包潜力巨大,2010年,我国软件服务外包市场达到70.3亿美元,占全球软件服务外包市场的8.4%。专家预测,未来5年内中国有望发展为全球BPO市场,成为最大的外包服务提供商。IT服务外包更是外包产业中最耀眼的一颗新星,其中网络软件服务外包在IT服务外包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一半以上。2014年南京市实现服务外包执行额首超百亿美元,达114.5亿美元,同比增长32.3%。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48.5亿美元,同比增长33.6%。可见南京市网络软件服务外包市场的巨大。目前南京市在网络软件服务外包方面仍面对巨大的人才缺口。如何改革和完善南京市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新形势下对网络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网络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特点
1.1网络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需求的层次
发达国家IT产业成功的实践证明,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应成“金字塔型”,处于塔尖的是高层次人才需求占5%,包括架构师等负责问题识别和需求分析;处于中间的是中间型人才需求占35%,包括项目管理人员、技术和产品高级软件工程师等负责软件设计;处于最下端也是人数最多的是技术型人才需求占60%,主要是软件编码和测试人员负责编码或测试。
1.2网络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
产业的发展决定人才的需求。网络软件服务外包业务中往往包含了经济、环境、语言、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网络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专宽结合,多学科交叉复合。即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具备金融、商务、经济、管理、制造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因此,现有的单一专业难以堪任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所需要的跨学科的软件人才。
1.3南京市传统网络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现状
高校网络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教学管理足够规范,教学设施齐全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理论水平高且拥有一定科研能力,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能力方面较为突出。但是教育观念与市场需求却结合的不够紧密,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培养模式较为单一,教材更新速度远远滞后于软件外包技术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实践软环境和实践内容大部分集中在验证型,设计和综合型项目相对较少,对学生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使得学生缺少软件外包项目工作经验和团队合作机会。目前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人才缺乏合作精神,在其走向工作岗位后难以适应工作环境,甚至不能满足工作要求。
2南京市网络软件服务外包行业SWOT分析
2.1优势(strength)
南京拥有,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与较强的城市实力优势。南京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市内现代化通信手段完善。南京作为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现已开通42个国内主要城市、19个国际和2个地区城市的120条航线,与法兰克福、新加坡、首尔、东京、大阪、曼谷、中国香港和澳门等国际都市有直达客运航线。另外南京是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化工、电子生产能力在国内城市中位居第二位。车辆制造规模位居第三位,机械制造业的技术、规模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家用电器业、建材工业也都具有较大规模。
南京不仅拥有超前的国际理念优势与优良的综合环境优势。同时南京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服务外包产业城市,大批国内外著名企业入住南京市服务外包产业,在南京市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环境。
2.2劣势(weakness)
首先,南京认识程度不高,缺乏战略眼光。在这方面,“软件外包之都”大连则走在前面,在大连软件产业发展过程中,大连市政府采取了“有所为有所小为”的管理方式。在产业规划、宏观决策等各个方面全力予以促进。企业则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运转,充分调动了社会力量去办产业。
其次,南京市网络软件服务外包网站和咨询机构的建设相对落后。
2.3机会(opportunity)
第一相关政策的提出。政策红利将进一步为外包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为进一步引领产业发展,发挥资金杠杆作用,去年,市商务局与市财政局多次沟通商讨,修订完善了《南京市国际服务外包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服务外包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集中使用,优先用于骨干型和成长型企业奖励,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为用好部、省级服务外包公共平台资金,市商务局积极联系市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科委等部门,对南京高新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南京超级云计算服务中心平台、江苏软件园等十多家服务外包公共平台进行评审,为上述平台争取1500万元的资金支持。
2.4威胁(threat)
第一区域之间激烈的竞争,各地区为加快网络软件服务外包业的发展,都在不断推出扶持小产业发展的政策。
第二周边城市的软硬环境日趋完善,针对网络软件服务外包的招商引资面临更加激烈的挑战和竞争。
第三软件园和科教城功能尚不够完善,领军人才和软件企业很难落户。
3南京市网络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3.1建设一所以软件为主导的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大学
南京市作为华东地区的科教中心,却没有一所以软件为主导的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大学,这大大阻挠了南京市网络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学校可以新建也可以从南京市现有的大学中选择一所来改建。建成后的学校以软件为主打专业,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并且加强金融、商务、经济、管理、制造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培养全方面的人才。
3.2实行“2.5+1.5”的教育模式
网络软件服务外包行业招聘技术人员普遍要求要有1—2年的从业实践经历,而传统的普通本科教育一般都采用“3.5+0.5”的教育方式,即前三年半在校内教学,最后一个学期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学生只有半年的实践经历,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所以应采用“2.5+1.5”的教育模式,即前2.5年在校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理论知识,后面一年半在校企合作基地或者合作企业进行项目培训和毕业环节的教学。
3.3加强教材更新速度和实验器材的更新换代
现在科技的发展瞬息万变,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之前的技术就会被淘汰,作为一所以软件为主打专业的大学,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潮流,把最新的知识和技术教给学生。
4结束语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 篇10
一、校企双方在共育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中对人才规格的定位存在差异
近几年来,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猛,软件人才需求相当大,以笔者所在的人文创意系为例, 由于长期开设数字媒体技术(动漫与影视制作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游戏制作方向)、视觉设计、 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等专业,与软件行业协会、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联系紧密,每年均有一些企业或自主上门招聘或由行业主管部门、协会牵线搭桥而找上门。从中我们能直观地体会到企业对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渴求。虽然有时双方都热情高涨,合作效果却不一定很理想,往往难以达到双赢或可持续合作的目的。究其原因,离不开校企双方在共育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中对人才规格的定位上存在差异性。
(一)校企合作双方对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时效性上定位不一样
高等学校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是基于对每个毕业生一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培养,使之能够在职场的每个阶段都具有适应性[3]。人们通常会说,大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不仅仅是学了几门专业知识。所以大学要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艺术修养,要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强调社会责任感。
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则完全不一样。他要求毕业生在当时当下能达到企业要求就可以了。有些企业希望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一些“短、平、 快”的人才,完全按企业方的要求来设置课程、安排课程内容、安排实训岗位,甚至希望学校不必给学生开设基础课(如思想政治课、心理健康课、大学语文课、体育课等)。
由于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的时效性理解不一样,使得校企合作在进展过程会出现一些困难。如在实行订单培养时,有部分学生经过双向选择后自愿进入订单班学习了,但中途发现学习技能太有针对性或实训过程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就会打退堂鼓,要求退出,甚至让家长反复向学校提要求,认为学校这样培养不利于学生成才。
(二)校企合作双方对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宽度上定位不一样
高等学校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着眼于专业与行业。在能力培养和课程设置上不仅考虑到合作的企业方需要,还要考虑到毕业生可否适应整个行业与产业的需要。因此,高等学校在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专业培养上更有系统性。
企业对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需求的口径要比高等学校窄得多。企业希望校方完全按照企业的岗位技能需要来设置课程、开展实训,进而培养企业所急需的人才。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将使得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实用性,使得毕业生在进入职场的前几年较为顺利。
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口径的理解不一样,会对校企双方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学校毕竟不是培训机构,他的任务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不是某几个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一旦学校将人才培养局限在有限的几个企业,一些企业发展不好,毕业生就转岗不容易,也不利于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
二、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的现有校企合作模式及合作中存在的困难
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有校方基于学科、专业发展、课程建设等需要,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的,也有企业方基于人才需求、业务推广等需要,主动要求与学校合作的。通过分析已经开展的大量的校企合作,可以从中看出一些问题。
(一)现有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校企业合作模式
以笔者所在的人文创意系为例,为了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近几年与校企合作企业开展了以下方面的合作。
1. 共建数字创意实验室,构建专业服务平台
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共建数字创意实训基地。合作中,主要由校方提供硬件设施,如机房、计算机设备等,由企业方提供相应的专业软件及合适的项目或课题。此项共建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环境,真正实现以实验室为起点,向生产性实体延伸,构成专业服务平台(动漫设计与制作实训室),学生通过平台训练熟练掌握二维动画的基本制作、三维建模、三维动画技术、完成角色动画或影视特效制作, 完成一定难度的商业项目。
2.“订单教育”,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教育”,在漫画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制作、游戏角色建模、特效制作、图形创意课程中导入企业研发的“优漫”和“优绘”软件,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我校担任指导老师,开展专题讲座和实践教学,学校陆续为企业输出了原画设计师、图形创意制作员、角色动画和信息处理等高水平人才。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帮助更多的学生直接了解具体生产岗位的技术要求,提高职业能力,为毕业与就业接轨, 上岗即顶岗工作奠定基础。
3.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训教材
专业教师到产业界参与技术创新、项目研发, 实现自我专业领域的再开发。企业技术人员走进课堂,合作开发实训教材。实训教材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生动的市场信息案例、项目课程、前沿操作软件为主要组成,还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更加准确贴近动漫创作岗位,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4. 创作动漫作品,丰富产、学、研平台的资源
动漫设计与制作实训室平台搭建成功后,可以吸引用户点击登陆,丰富的作品资源,将促进动漫作品的良好交流,扩大动漫的影响力。在校生可在平台上上传或下载作品资源,将优秀的作品与读者一起分享,或者与动漫作者相互交流,提升自身的创作能力。
5. 共同组建动漫教学培训队伍
组建一支师资良好的动漫培训队伍,能够有效加快动漫创作者数量的提升。院校中本身拥有强大的优秀动漫教师队伍的加入,能够帮助快速建立培训队伍,帮助更多的人提升动漫创作水平,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任何的合作都必须是双赢,否则都不可能长久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在长期开展校企合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 开展校企合作要考虑合作的成本
职业教育属性决定了学校应尽可能地提供最真实、最贴近实际工作情况的实习实训环境[4]。 为了提供这种环境,大部分学校会选择以下两种方法。
(1)校内建设。这种校企合作的重心放在校内建设,目的是形成完善的校内仿真实训室、实验室。校内实习实训环境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上课, 教学秩序较好,校内实验室、实训室建设的投入、 管理等都可以得到教育评估体系的认可。但这种实习实训环境建设成本高,设备更新换代快,对校方来说成本很高。
(2)市场交易购买。为了得到高仿真的实习实训环境,校方也可以就某个课程将师生送到企业方委托进行培训并支付费用。即校方通过市场交易购买实习实训环境。这种实习实训环境使得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随时紧跟行业、企业发展,成本也比较低廉。但教育评估体系不认可。
2. 校企合作不等价
深究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的校企双方合作动因,笔者认为校方需要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把握最新前沿的行业、企业发展动态,不断修正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规格。而企业方则试图通过合作,提前宣传推广企业,并能从学校招聘到企业所急需的人才,将新员工的培训尽可能地前置到学校培养过程中。在合作中,企业方能够提供的场所、 设备、技术、经验、资金都是高校所需要的。但高校所提供的“人才”未必是企业所需要的,这是由于双方对软件服务外包人才规格的认识不同、定位不同所致的(在本文第一部分有阐述到)。校方不可能完全按某个企业要求在校内进行个位数的学生培养。
三、重构等价值交换基础上的校企合作模式
为了使校企双方在开展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合作中,都能实现各自的诉求,笔者认为应在重构等价值交换基础上开展校企合作。我们可以尝试采用引入第三方培训机构和创设“教师工作室” 这两种新校企合作模式。
(一)重构等价值交换可以考虑引入市场第三方
市场上有许多开展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训的第三方培训机构,如北大青鸟、中娱文化、中软国际等。这些第三方培训机构有着其自身特点:1构建准企业级的工厂教育资源和平台;2开发一批实用的工厂培训案例和素材;3教师团队有较好的软件开发经验;4紧跟行业、企业发展变化。
1. 引进第三方培训机构后的新校企合作模式内容
通过第三方培训机构来融合校企双方,有利于校企合作双方开展基于等价值交换基础上的可持续合作,使双方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包含了三方的合作,见图1。
合作三方在合作模式中的定位:
企业:1培训班开班前,向培训机构提供人才规格;2在培训过程中,跟踪培训质量;3在培训期结束后,对学员进行考核,对合格者予以聘用;4按聘用的人数向培训机构给付培训费用。
学校:1按企业方及培训机构的招聘要求, 推荐符合条件并有意愿的学生前往培训;2培训费用应由培训机构代垫。合作中,经常有培训机构希望学校能让渡一部分学费,他们认为在培训期内,本应由学校完成的培养由培训机构完成了。但实际上学校对学生的学历教育并没有就此停止,仍然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管理,同时一旦学生中途中止培训,他仍然得回到学校学习。若要求学校为学生在外培训支付培训费用,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上也没用可操作性。
培训机构:1在按照企业方要求向学校在校生及社会进行招生;2对学生进行按需培训;3培训机构运行成本,除了由企业方按聘用人员的人头数给付培训费用外,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给予适当补贴。以笔者所在的厦门市为例,厦门商务局每年都会委托厦门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协会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估,根据各培训机构培养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给予补贴。
2. 新校企合作模式下合作各方的需求
对于任何一种合作模式,都应该尽可能地分析合作双方的利益需求,并通过合作,使各方利益或需求都得到满足,这样的合作模式才是成功的,可持续的。
在新校企合作模式下,校方不需要直接对接各类企业,接待、推广、宣传、组织等任务大大减轻。同时,对学生来说,又多了一个接受培训的渠道和途径,也促进了就业。第三方培训机构向职业院校拓展业务,其动力在于职业院校充足的生源和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推出帮扶服务外包的优惠政策。
对企业来讲,引进第三方培训机构也有好处: 1经过第三方再造、培养急需人才;2减少直接对高校合作的耗时、耗费,降低成本;3减轻单个企业消化毕业生的压力。
(二)鼓励教师设立“个人工作室”,促进服务外包行业与专业对接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应尽可能地贴近行业需要,因此现在许多高校在专业技能培养上都实行“课程包”教学[5]。但“课程包”教学的主体仍然是教师,因此,亟需培养一批具备行业一线技术经验的专业教学团体。学校可以通过“养在企业” 的方式培养实战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在校内设立“个人工作室”,企业的项目直接放在教师个人工作室研发,每个教师都是一个项目负责人,吸收若干学生参加项目研发。教师也可以将项目导入课程教学过程。
在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上,国家、社会、校企等方面都很重视。但只有构建良性的校企合作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和企业资源的利用率,避免重复投资,提高人才培养效率。笔者作为高校软件服务外包项目负责人之一,在推进和实施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有上述体会,将之梳理出来,希望对兄弟院校同类专业建设有所启发。
摘要: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培育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大背景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中明晰了学校、企业在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中的定位,总结了校企合作现有的模式及存在的困难,进而对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校企合作模式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 篇11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 课程体系建设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48-02
一、 引言
服务外包是知识经济时代兴起的一种现代服务业,强调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利用外部专业服务商的知识劳动力来完成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对市场环境的快速应变能力。这种业务模式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大、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强等特点,特别适合于转型期中国调结构,促发展的需要。国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服务外包市场已广泛在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落地。据有关机构统计,2015年,我国企业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309.3亿美元,执行金额966.9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2.1%和18.9%。服务外包作为以IT技术为依托能够为所有行业提供服务的业务形态,已形成ITO(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KPO(知识流程外包)等细分领域。其中软件服务外包作为ITO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承载现代服务产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在我国经济发展体系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与传统的软件开发相比,软件服务外包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是专业技能过硬、掌握语言沟通表达技能、有国际化交流合作意识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中坚力量的财经类院校,一方面具有会计、金融、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传统优势学科,并且具有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所开设的软件服务外包专业主要培养社会急需的对外软件开发的系统分析人员、设计人员以及工程师。因此,如何将软件服务外包专业特点和财经院校经管类专业优势相结合,更好地组织专业教学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2009年以来,我国确立了一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南京、济南等11个城市又是国家批准建设的软件名城及创建城市,这些城市都把软件服务外包作为重点产业来扶持。但从软件名城建设和我国软件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来看,整体规模上还远不如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等软件外包强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极度缺乏了解IT服务与软件外包行业特点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要使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形成规模并迅速扩大,首先必须有满足需要的大量高素质软件外包人才。近几年,有关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模式,各地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试图走出一条适合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但是就软件外包专业建设而言,国内大部分院校都是按照计算机学科下软件工程专业口径的软件服务外包进行探索和研究,或者是一些职业院校针对软件开发蓝领人才来进行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相对而言,如何培养具有财经专业素养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研究还不多见。
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山东财经大学于2009年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设立了“软件服务外包”方向,并从2010年开始招生。通过这几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我们发现在专业培养特别是课程体系和学科交叉融合方面亟待解决如下一些问题:一是企业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关注软件服务外包技术发展,所培养的学生仍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二是学校课堂教学内容更新程度不够,对新技术、新知识引入课堂或实验环节的执行力度不够;三是在云计算和大数据驱动服务外包模式创新的背景下,我们的课程体系缺少“金融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环境下的软件开发与业务交付”方面的课程内容,还未能体现经管优势学科课程和新型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来支撑这样的创新;四是校内专业建设只有软件服务外包专业教育探索,还缺乏经管类专业BPO、KPO方向课程和教育环境。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立足软件服务外包专业,探索结合财经优势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学科建设的一个中心任务。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正在重构基于信息化、互联化的新兴商业模式。从服务外包行业来看,新技术出现和应用使得跨界的融合、跨界服务发展非常迅速。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对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国内情况来看,大量的与IT相关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不掌握经管学科的相关知识、符合软件服务外包行业要求的人才也很少。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过于传统、单一,缺乏软件开发工作经验与财会、保险与金融证券等行业知识;缺乏项目交流和团队合作锻炼,学历教育与新技术和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严重脱节。企业在接纳这样的学生就业后,也往往要通过内部培训来培养其整体的开发和协作技能。这种状况一方面浪费了高等教育的资源,另一方面也给用人单位增加了培训成本。
鉴于以上现实情况,我们提出课程体系建设的如下思路。
1.加强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引入工程师参与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
一方面,加强校内老师的培训力度,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另一方面,通过与济南本土知名IT企业进行深入全面的接触,并与济南从事服务外包的公司洽谈人才培养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探索研究校企互补的合作模式;通过服务外包从业人员或企业工程师将所经历的商务谈判或软件开发过程以案例的形式引入课堂,一方面使高校能借助企业环境和商务实战资源,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参与教学来按需定制和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
2.财经优势课程引入软件服务外包课程体系
财经类院校的优势专业比如财会、金融、保险的专业都有一些特色鲜明的专业优势课程。软件服务外包要适应宽口径培养的要求,需要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相关的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方面的课程。结合财经优势,在软件服务外包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增加财经信息化、金融信息化、业务流程外包、团队合作等课程,构建出具有财经特色的软件服务外包课程体系。
3.云计算和大数据相关技术引入服务外包课程体系
当前,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应用代表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云计算技术可驱动服务外包模式创新,提高服务效率。未来基于云计算的信息技术服务模式将被广泛认可,传统服务外包也将大量采用云端交付模式。云计算和大数据的结合将从基于单个企业的系统开发、系统构建发展成为通过相关技术重新构建内部IT架构,乃至整个IT生态。增设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方面的课程可使学生增强这方面的业务能力并适应未来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
山东财经大学的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在广泛调研国内高校同类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紧跟外包业务发展趋势与需求,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主动满足社会需求为指引,结合财经院校专业优势,并同浪潮、中创等知名IT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实施了如下的探索与改革。
1.改革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来调和学时限制与添加特色专业方向课程的矛盾,如程序设计基础与计算机科学导论内容的整合与调整,组织模块化教学;在专业教育的传统主干课程之外,开设满足外包需求的《商务英语》和《商务日语》课程;结合学校和院系的优势方向,按照财经、金融信息化和服务外包与大数据分析模块设置课程,增加《金融信息系统设计与实践》、《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实践》、《云计算概论》、《大数据分析与预测》等课程。
2.实行分类培养,加强职业能力训练
对高年级学生采用分组培养的模式,技术方面按照JAVA和.NET两个方向分类培养,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与预测模块课程来加强数据分析技能,将信息技术与行业大数据结合,通过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对学生进行项目虚拟团队运作,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技术开发和项目管理,策划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职业适应能力。通过邀请IT企业管理精英,为每个学生提供职业发展规范建议,帮助学生择业,全面提升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3.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师资和课程
成立吸纳合作企业参与的软件服务外包教学指导小组,校企双方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参与学生培养。企业通过实训指导、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工程师进课堂、就业推荐等各种方式,全方位参与到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过程。通过多方合作,建设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关系。
4.校内师资和教学环境建设
根据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需要,对每门课程确定主讲教师和辅助建设人员并明确建设任务;为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追踪业务发展主流方向,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培训来解决师资水平提升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从海外引进高端人才,将先进的技术及经验带到学校,提升专业师资水平。
教学环境建设方面,依托学院的专业实验室和省级工程中心,借助于云计算技术、海量信息存储技术,将校内其他财经类优势学科的教学过程和成果引入软件服务外包专业教育过程中。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训体系,构建具备快速性、智能引导性、成长性、联想性的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建设实训项目资源库、优秀教学案例等各类教学和实训教学资源,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特色鲜明的服务外包教学平台。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当前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分析,结合财经院校的特色专业优势,探索财经类专业服务外包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建设途径。希望通过提供更广泛、更贴近市场需求的培养方式,与合作企业和教学实践基地一起,开辟校企合作的新思维,共同研究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缩短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知识距离”。所有这些探索和尝试,希望能从根本上改善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软件外包人才,为济南以及山东地区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石璜.多重因素加速服务外包产业回暖--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走势分析,服务外包研究动态,2016年第1期,13-15页.
[2]杨善林, 刘业政, 李兴国.信息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1期,1-5页.
[3]王文,王树锋,费贤举.软件外包产业背景下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计算机教育, 2012年第22期,9-12页.
[4]教育部 商务部关于创新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能力的意见,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44/201406/169766.html,2014年5月4日。
[5]毛杰,党中华.复合型IT服务外包人才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大学教育,2016年第1期,12-15页.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 篇12
目前全球软件业的三分之一是通过软件外包完成的。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快速发展, 为我国软件产业和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历史机遇, 是我们软件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提升的重要途径。今年2月国务院批准北京、上海、杭州等20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重点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业务。这几年, 我国软件外包出口年均增长50%。据预测, 到2011年我国软件外包市场将达到208亿美元。软件服务外包已经成为我国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
但目前我国的软件服务外包还处在起步阶段, 在全球所占的市场份额还不到10%, 远远不及印度, 专业化人才匮乏和人才结构的不合理成了我国软件服务外包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探索有效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缺乏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最大的矛盾在于当前教育体制培养的服务外包人才缺乏实际工作技能, 与用人企业的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高校和企业由于观念问题, 缺乏教学和生产相结合
处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 高校培养的硕士研究生都在争过公务员考试的独木桥, 企事业单位招聘的硕士研究生都在大量从事行政性工作, 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基层。在生产一线的今天, 还继续抱着精英教育的“封建”老思想, 不着眼于培养生产一线人才, 那是误人子弟。同时进入大众化时代以来, 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 分析其原因, 质量问题、需求适合问题才是就业难的关键。目前部分高校虽然也开始培养生产一线人才, 但由于对企业需求缺乏及时地了解, 培养的人才还是无法满足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需要。
近年来软件外包企业和IT培训机构也开始培养软件外包人才, 但是收效甚微, 软件外包行业是一个面向业务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软件外包企业自身无暇培养优秀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同时IT培训机构, 因为培训周期等问题, 只关注对学生某一门技术课程或某一项技能的培养, 缺乏对整体知识面和整体素质的关注, 培养的学员也很难满足企业需求。
2、高校和企业由于体制和模式的不同, 阻碍产学研相结合
高校传统的体制造成教学和科研脱离生产实际, 教师孤立地搞科研, 同时科研成果多被束之高阁, 没有应用于生产。
同时企业专注于生产, 加之缺乏高学历科研人才和高尖端科研设备, 对生产和产品的改善缺乏科研推动力。
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 大多是学校为求生存, 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企业因为效益、商业因素等原因主动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很少。
多数企业跟学校的合作只是停留在实习基地的提供、安排学生实习等方面, 不够深入。
在目前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 由于学校和企业各方的认识和工作上的问题, 导致产学研活动缺乏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产、学、研互相脱节, 专业教育和生产实践联系不够紧密。
同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目标与短期行为的矛盾凸现, 高校追求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二、构建良性校企合作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上述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高校和企业各自有优势也有劣势, 但是两者之间很难形成良性的校企合作, 共同培养软件外包人才, 要解决此问题需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要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
高校必须破除长期形成的落后的、封闭的办学观念, 树立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 与时俱进、开放的办学理念, 提高对校企合作重要意义的正确认识, 树立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经济建设, 全面拓展和发挥高校的职能,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
企业也要认识到高校在科研和人才综合能力、人才素质培养上的优势, 放眼长远利益, 改变利润第一的思想, 与高校深入合作建立共赢。
良性校企合作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目标导向型的高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培养软件人才的双赢驱动方式, 核心是解决学校育人和企业用人的问题, 从合作机制和运行模式两个核心层面促使高校和软件企业充分实现优势互补全方位的合作。
2、建立正确的校企互动和运行机制进行资源整合要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 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 利用双方的优势, 整个双方的资源,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同时要建立起保证高校教学科研活动和企业生产经营的无缝对接, 把教学、科研和生产统一于一个过程中, 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1) 高校按企业需求设置合适的专业
(2) 校企共同讨论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
(3) 技能很重要, 道德也很关键。校企需要共同管理学生, 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文化素养的同时,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打造“一专多能”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
(4) 校企共同培养优秀师资
学校定期送教师到企业学习, 提供技能, 同时和企业共同带领学生完成软件服务外包项目。企业派遣员工到学校学习, 熟悉学校的模式和流程, 提升教学技能。
(5) 校企共建软件服务外包实训基地
学校和企业整合优势资源, 联合共建产学研一体化的软件服务外包实训基地。
理念很重要, 制度是保障。校企双方需要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双方责任。
3、完善激励机制保障
一个好的模式不仅要整个各方优势资源, 搭建优势平台, 同时还需要激励机制作为前进的动力。
(1) 为教师建立激励机制
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和带领学生完成软件服务外包项目, 需要经过环境熟悉, 角色转变等过程。作为高校应当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保障进入企业工作学习教师的利益, 让教师安心在企业带领学生工作学习。
(2) 为企业员工建立激励机制
同样企业员工进入高校学习也存在不适应的过程, 同时在企业以产品为考核标准, 而教学产品不同于软件产品, 企业需要充分考虑进入高校的企业员工利益,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保障进入高校的员工, 尽心尽力为培养企业“准员工”而努力。
(3) 为学生建立激励机制
学生在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学习工作, 强度和压力远远大于传统的学习活动, 学校和企业需要多多关心学生生活的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采用“奖金”等方面, 积极调动学生进入角色参与真实项目实践。
(4) 政府为优秀校企合作基地建立激励机制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软件外包服务人才是软件行业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将为软件行业带来变革, 为学生就业提供出路, 但是它也需要一些创新星的相关建设:如校企联合教材开发、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定期参加培训进行知识更新、校企合作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软件服务外包专家参与教学、引进一流服务外包企业等工作。
这些建设工作既需要政府引导, 将一些有实力的高校和机构联合起来, 加强企业和高校的合作, 从管理制度上保障软件教育冲破校园围墙, 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向高校教育与软件企业实践结合转变, 为高校和企业合作建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联盟搭建优秀的平台。
同时还需要政府提供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政策保障, 鼓励行业协会、高校和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引导校企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项目健康高效发展。
三、结束语
通过良性校企合作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可以充分提高高等教育在培养模式上的灵活性, 彰显育人的自由行, 使受教育者有较大的选择性, 可以更好地促进受教育者之间的公平, 同时还可以最大限度提高高校和企业资源的利用率, 节省重复投资, 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形势和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现状, 提出了良性校企合作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软件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可学.高职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天津大学学报.2008 (5) ;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推荐阅读:
软件服务外包趋势05-08
软件与服务外包06-22
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07-18
对日软件服务外包产业10-14
软件维护外包服务合同09-05
软件服务价值01-07
通讯服务软件07-06
集成服务软件论文06-14
软件工程服务07-11
增值服务软件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