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服务软件

2024-09-02

增值服务软件(精选12篇)

增值服务软件 篇1

引言:终端服务除了常规的远控操作外, 还提供了程序虚拟化功能, 让客户端运行安装在终端服务器上的软件, 省去了在客户端安装软件的繁琐。利用终端服务提供的程序虚拟化功能, 可以让这些主机用户毫不费力地运行之前无法运行的软件。

在众多的远程控制软件中, 终端服务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其实, 终端服务还提供了程序虚拟化功能, 可以让客户端用户运行安装到终端服务器上的软件, 省去了在客户端上安装软件的繁琐。现在的软件体积越来越大, 在局域网中一些配置较低的主机, 运行这些大软件, 显得比较吃力。利用终端服务提供的程序虚拟化功能, 可以让这些主机用户毫不费力地运行之前无法运行的软件。

发布Remote APP虚拟程序

在安装了终端服务的Windows Server 2008主机上, 运行TS Remote APP管理器程序。在主界面 (如图1) 中的“Remote App程序”列表中的右键菜单上, 点击“添加Remote App程序”项, 在向导界面点击“下一步”, 显示本机安装的所有程序, 选择 (可多选) 目标程序, 在下一步窗口中显示选择的所有程序, 点击“完成”按钮, 完成指定程序的发布操作。

为了让客户端可以操作这些程序, 需要创建对应的RDP文件, 即将发布的应用程序信息封装为RDP格式的文件。该文件是桌面虚拟化应用的远程链接文件, 客户端运行该RDP文件, 就可以对发布的程序进行远程操作。当然, 应用程序实际上是在终端服务器上运行的。

用常规方式访问虚拟程序

在上述“Remote App程序”列表中选择目标程序, 在“其他发布选项”区域点击“创建.rdp文件”项, 在向导界面 (如图2) 中点击“下一步”, 点击“浏览”, 设置RDP文件存储路径。依次点击下面的“更改”按钮, 可以设置终端服务器名称和端口、TS网关、安全证书等信息。点击“完成”按钮, 生成所需的RDP文件。该RDP文件体积很小, 传输起来很方便。

当在服务器端发布了应用程序后, 在客户端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访问。最简单的就是运行RDP文件, 在弹出的Remote App窗口中点击“连接”按钮, 在Windows安全窗口中显示默认的连接账户名, 输入密码后, 点击“确定”按钮, 就可以远程运行该程序了。当然, 也可以点击“使用其他账户”项时, 输入别的连接账户名和密码, 来远程执行程序。

安装Web访问组件

我们还可以使用Web方式来访问远程程序, 即使用IE等浏览器连接终端服务器, 这需要服务器端安装有Web访问组件。方法是, 在服务器上打开服务器管理器, 在窗口左侧选择“角色”项, 在窗口右侧点击“添加角色”链接。在向导窗口中选择“远程桌面服务”项, 在下一步窗口中“远程桌面网关”和“远程桌面Web访问”项, 在下一步窗口中选择“需要使用网络级别身份验证”项, 可以提高连接的安全性。点击“下一步”按钮, 可以使用SSL加密模式来保护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对于在企业内部创建CA根目录服务器, 创建Active Directory环境来说, 适合选择“为SSL加密选择现有证书”项。对于小规模网络, 可以选择“为SSL加密创建自签名证书”项。在下一步窗口中选择“现在”, 表示立即创建授权策略。选择“以后”项, 可以在终端服务器管理控制台创建授权策略。在下一步窗口中可以添加所需的域账户或者组, 并将其添加到本地的Remote Desktop Users组中, 允许其访问该RD会话主机。

配置RD网关授权策略

按照提示执行重启系统后, 继续执行以上配置动作。完成后打开远程桌面网关管理器, 在其控制台左侧选择“主机名→策略→连接授权策略”项, 在其右键菜单上点击“新建策略→向导”项, 在向导界面弹出窗口中选择“创建RD CAP和RD RAP”项, 表示同时创建终端服务连接授权策略和管理终端服务资源授权策略。点击“下一步”按钮, 输入连接授权策略的名称。在下一步窗口中选择“密码”项, 表示使用密码安全认证机制。在“用户组成员身份”栏中点击“添加组”按钮, 在弹出窗口中搜索并选择所需的用户组, 将其导入进来。

点击“下一步”按钮, 选择“启用所有客户端设备的设备重定向”项, 可以将客户端的磁盘, 打印机等设备重定向到被控端。在下一步窗口中勾选“启用空闲超时”项, 可以设置合适的时间值。这样, 在远程连接建立后, 如果空闲的时间超过该值。就会自动断开会话。勾选“启用会话超时”项, 设置合适的时间值。这样, 当连接会话的时间到达该值后, 可以采取另外的处理方法, 一种是断开会话连接, 一种是断开连接后自动执行验证和重新授权。

依次点击“下一步”按钮, 在创建RD RAP窗口中输入资源授权策略名称。在下一步窗口中添加和选择对应的用户组, 使其可以通过RD网关连接到目标内网资源。点击“下一步”按钮, 在选择网络资源窗口中选择允许访问的资源, 可以选择Active Directory域服务网络资源组、RD网关服务器场成员列表等。这里选择“允许用户连接到任意网络资源 (计算机) ”项, 表示允许连接者访问内网中的所有主机。在下一步窗口中选择允许的TCP端口, 默认为TCP 3389端口。也可以选择“允许通过以下端口连接”项, 设置别的端口, 让连接者通过该端口远程连接网络资源。

在下一步窗口中点击“完成”按钮, 完成终端策略的创建操作。在客户端打开浏览器, 在地址栏中输入访问地址 (例如“https://终端服务器地址/rdweb”) , 在认证窗口中输入对应的账户名和密码的, 点击“确定”按钮, 按照提示安装基于RD Web访问所需的Active X插件。在连接选项界面中的“连接到”栏中输入服务器IP, 在“远程桌面大小”列表中选择桌面尺寸。点击“选项”按钮, 可以设置更多的连接项目。点击“连接”按钮, 选择所需的设备和资源项目。点击“确定”按钮, 账户名和密码信息, 就可以在浏览器中遥控终端服务器了。

用Web方式访问虚拟程序

安装好了Web访问组件, 就可以在客户端以Web方式访问远程应用程序了。在客户端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访问地址 (例如“https://终端服务器地址/rdweb”) , 输入拥有合适权限的账户名和密码, 登录到终端服务控制界面中 (如图3) 。

在其中的“Remote App程序”页面中显示已经发布的所有应用程序, 点击目标程序, 在Remote App窗口中显示发行者、类型、远程计算机等信息, 在“允许远程计算机访问我的计算机的以下资源项”栏中显示驱动器、剪切板、打印机、串行端口、支持的即插即用设备等设备。您可以根据需要, 选择对应的资源项目。

这样, 客户机就可以使用这些资源了, 例如当执行打印操作时, 可以在本地打印机上打印等。点击“连接”按钮, 在“输入您的凭证”窗口中输入对应的账户名和密码, 点击“确定”按钮, 就可以远程操作该程序了。例如当远程操作Word 2010等软件时, 在执行保存操作时, 可以将文件保存到远程主机上, 或者保存到本地硬盘或者优盘上。当然, 默认打开或者保存的位置位于终端服务器上。使用RDP文件和Web访问方式, 其优点是客户端只能访问已经发布的程序, 对于没有发布的程序, 是无法进行操作的, 其安全性比较高。当然, 客户端也可以运行“mstsc.exe”程序。来连接到终端服务器上, 执行发布的程序。不过该方式的安全性较低, 例如, 当用户登录后可以随意执行别的程序, 或者更改系统的配置信息等。

通过RD网关远程登录服务器

如果配置了RD网关, 客户端可以通过远程桌面连接程序, 经由RD网关远程管理服务器。运行“mstsc.exe”程序, 在远程桌面连接窗口中点击“显示选项”项, 在“高级”面板中的“如果服务器身份验证失败”列表中选择“显示警告”项。点击“设置”按钮, 在设置界面中选择“使用这些RD网关服务器设置”项, 输入RD网关服务器的域名, 注意不是IP地址。否则的话将无法正常连接, 系统会提示服务器地址与证书使用者名称匹配等信息。因此, 客户端主机必须可以正确解析该域名。

如果是局域网环境, 可以直接执行验证操作。所以可以选择“不对本地地址的RD网关服务器”项, 如果RD网关服务器与内网中受保护的终端服务器的密码相同, 可以选中“将我的RD网关凭据用于远程计算机”单选框, 如果不同则无需选择该项。保存设置后, 在远程桌面连接窗口中“常规”面板中输入终端服务器的IP或者名称。注意, RD网关服务器和终端服务器是有区别的, 终端服务器可以隐藏在RD网关服务器的后面。RD网关服务器可以在Internet上拥有独立的域名, 而终端服务器只是内网主机, 只拥有内网地址, RD网关服务器可以同时拥有外网和内网地址。

终端服务器可能有多台, 用户只需更改连接的IP即可, 而连接参数中的RD网关的域名是不能更改的。例如RD网关域名为“rdp.xxx.com”, 而内网终端服务器的IP为“192.168.1.100”等。点击“连接”按钮后, 在输入凭证窗口中输入服务器上的对应账户名和密码, 该账户必须在预设的允许连接远程桌面的账户列表中。点击“确定”按钮, 在“网关服务器凭据”窗口中输入具有连接终端服务器的域用户名和密码, 当通过RD网关的身份认证后, 就可以安全地连接到服务器的远程桌面环境中, 对其进行远程控制了。

为网关服务器配置数字证书

注意, 这里使用的HTTPS访问方式, 为了顺利实现访问, 可以在服务器端配置证书。例如, 可以在域控制器上安装Active Directory证书服务, 并向其申请证书。也可以向Internet上的专业证书颁发机构申请证书。关于数字证书的获得, 可以用多种方法实现。例如, 使用上面提到的自签名证书功能, 就可以轻松达到目的。点击“开始→所有程序→管理工具→远程桌面服务→远程桌面网关服务器”项, 在打开窗口左侧选择本地服务器, 在右侧窗口中的“操作”栏中点击“属性”项, 在RD网关属性窗口中的“SSL证书”面板中选择“创建自签名证书”项, 点击“创建并导入证书”按钮, 在弹出窗口中的“证书名称”栏中输入名称, 这需要和RD网关服务器的FQDN全名一致, 例如“drp.xxx.com”作为证书名称。

勾选“存储根证书”项, 点击“浏览”按钮, 选择证书文件存储位置。点击“确定”按钮, 完成证书文件的创建操作。之后根据提示信息, 重启RD网关服务器。当重启之后, 在IE地址栏中输入网关域名 (例如“https://rdp.xxx.com”) , 来查看该证书是否已经生效。之后, 就可以在远程桌面环境中对RD网关服务器和客户机之间的通讯进行加密, 并且在远程桌面RDP-TCP连接之间也启用加密功能。在Windows Server 2008中可以创建证书服务器, 可以满足证书的发布、申请、安装、创建等操作。Windows Server 2008支持应用于企业内部的证书服务器和用于Internet的独立证书服务器。

前者应用于域环境, 需要活动目录的支持, 用户可以直接向证书服务器申请并安装证书。后者应用于非域环境, 可以安装到任何一台独立的服务器上, 当用户向证书服务器申请证书时, 必须经由管理员检查后办法才可以颁发使用。在部署了证书服务器后, 服务器的名称和域名均不可更改, 但是可以更改IP地址。以安装企业CA为例, 在服务器管理窗口中运行“添加角色向导”程序, 在角色选择列表中选择“Active Directory证书服务”项, 在向导界面中点击“下一步”按钮, 在选择角色服务中如果选择“证书颁发结构Web注册”项, 可以启用证书Web注册功能。其余设置保持默认即可, 依次点击“下一步”按钮, 最后点击“完成”按钮, 完成证书服务器的创建操作。

在RD网关服务器上运行“mmc”程序, 在控制台界面中点击“Ctrl+M”键, 在弹出窗口中点击“添加”按钮, 在弹出窗口中选择“证书”项, 点击“下一步”按钮, 保存配置后返回控制台界面, 在窗口左侧选择“证书→个人”项, 在右键菜单上点击“所有任务→申请新证书”项, 打开证书注册界面。当然, 在操作之前必须保证网络状况良好, RD网关服务器已经加入域。在下一步窗口中选择“Active Directory注册策略”项, 在下一步窗口中勾选“计算机”项, 点击“注册”按钮, 完成证书的申请操作。

这样, 在上述创建网关服务器时, 在“选择SSL加密的服务器身份验证证书”窗口中就可以点击“导入”按钮, 导入上述申请的证书了。因为如果选择自签名证书, 可能会遇到一个麻烦, 就是客户机并不信任自签名证书的颁发机构, 我们还需要手工为客户机设置受信任的证书颁发机构。因此在实际网络环境下, 最好还是在企业内部署一个CA服务器。

当然, 您也可以向Internet上的专业证书颁发机构, 来申请为远程桌面RD网关申请证书, 步骤是首先下载CA根证书, 之后将证书导入受信任的证书办法机构。接着申请服务器身份验证证书, 申请远程桌面RD网关对外公布的名称, 例如“prd.xxx.com”。并选择“标记密钥为导出”项。获得所需证书后, 需要将其导出并导出私钥信息。这样, 在上述创建网关服务器时, 就可以导入该证书文件了。之后在RD网关服务器的属性窗口中打开“SSL证书”面板, 选择“将证书导入RD网关证书/个人存储”项, 点击“浏览并导入证书”按钮, 导入上述证书文件。N

增值服务软件 篇2

地址:

代表人:

电话:

传真:

供方(盖章):

地址:

代表人:

电话:

传真:

服务类型

服务选项

服务内容

服务属性

服务费用

售前服务

售前咨询

在用户购买产品之前,供方负责向用户提供产品的概况、性能等信息。

标准服务

免费

联机

为使用户在购买前对产品有直观的认识,供方可将某些设备带至用户现场,并联机安装,以便用户考察产品性能。

定制服务

元/次

演示

供方可在公司或用户现场提供产品演示服务,以便用户更深入地了解产品功能,并针对自己的实际需求做选择。

标准服务

在本公司免费

定制服务

在用户方:元/次

培训

为使用户掌握某些产品的使用方法,供方为用户提供人员培训服务。

标准服务

在本公司免费

安装

现场勘察

正式安装前,由供方提前联系用户,进行现场勘察,确定环境符合要求。否则由供方与用户协商环境改善方案。

标准服务

免费

联机

供方工程师严格按照产品联机操作规范和流程为用户现场联机安装。保证所购系统全部安装完毕,并能正常使用。

标准服务

免费

调试

联机完毕后,工程师将对产品运行进行调试,以达到产品的正常运行标准。

标准服务

免费

验收

完成上述工作后,供方即通知用户验收,用户在协商的日期内配合供方验收,并在验收完毕后签字认可。

标准服务

免费

培训

课程培训

以短期集中培训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与所购产品有关的专题培训与研讨服务。内容包括供方的相关产品知识等。培训地点和时间由供方指定。

标准服务

免费

定制服务

视具体情况而定

定制培训

由供方根据用户的实际要求为用户设计、实施专门的培训,培训内容、时间、地点由双方商议而定。

定制服务

保驾

现场指导

当用户有特殊任务(如重大活动日、节假日的生产)时,供方应用户的请求,安排工程师到达设备现场,协助完成生产任务。公司值守工程师在设备现场提供技术支持、技术咨询、日常维护指导等服务。保驾服务的起止时间及值守时间由供方与用户共同协商制定。

定制服务

_____元/每套系统/每个工作日

售后服务

电话支持

为用户提供_____*_____小时电话支持服务,用户如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出现技术故障,可通过服务热线与供方联系,并提供自己所购产品的产品序列号或用户档案号,便可申请服务。

标准服务

免费

在线支持

关于购买产品的某些问题,用户还可向以下地址寻求在线支持服务:_____请在email中提供用户的产品序列号,供方会尽快给予答复。

标准服务

免费

资料服务

网上资料服务:供方建立与用户所购产品有关的专门网页,提供与日常维护相关的资料并及时对网上资料进行更新。

资料送达服务:供方通过电子邮件或邮寄方式,向用户发放资料。资料包括公司最新产品技术资料、资料光盘等。

标准服务

免费

定期巡检

供方定期为用户安排工程师对产品实施现场巡检和电话巡检。在巡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转入相应的服务条款加以解决。巡检周期供方和用户商议而定。

定制服务

视具体情况而定

系统故障排除

供方安排工程师到用户现场对为系统产品作故障排除(非硬件因素造成的故障)

标准服务

免费

定制服务

见“服务响应”

投诉受理服务

投诉受理

供方提供投诉热线电话,每周5天、每天8小时受理用户对供方服务质量的投诉。

如用户对供方的服务质量有任何不满,可向以下电话投诉:_____

标准服务

响应级别

响应时段

响应时间

服务属性

收费标准(元/每套/年/本市)

服务内容

标准响应

除法定假期的所有时间

___小时内

标准服务

免费

快速响应

除法定假期的所有时间

___小时内

定制服务

_____

“维护与保养” 中的“系统故障排除”

协商响应

除法定假期的所有时间

___小时内

定制服务

_____

“维护与保养” 中的“系统故障排除”

响应

除法定假期的所有时间

___小时内

定制服务

另议

“维护与保养” 中的“系统故障排除”

服务责任

1.供方有责任依据本细则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服务以取得需方最大程度的满意。

2.需方有责任为供方的服务提供充分配合与协助。

其它

1.需方选择 “定制服务” 的类别。

2.服务响应的级别:

3.需方指定的服务对象(指具体的产品或系统)及价格:

a.产品名称:{ ____________ } 产品型号:{ ____________ } 产品序列号:{ ________ } 年收费价格(元):{ ________ }

b.产品名称:{ ____________ } 产品型号:{ ____________ } 产品序列号:{ ________ } 年收费价格(元):{ ________ }

c.产品名称:{ ____________ } 产品型号:{ ____________ } 产品序列号:{ ________ } 年收费价格(元):{ ________ }

d.产品名称:{ ____________ } 产品型号:{ ____________ } 产品序列号:{ ________ } 年收费价格(元):{ ________ }

4.“定制服务”的总金额:______ 万______ 仟______ 百 ______拾 ______元 整 ¥

5.“定制服务”的起止时间:从______年______ 月 ______日至______年 ______月 ______日。

6.补充条款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决合约纠纷的方式: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交合约签订地的仲裁机构解决。

软件服务推动管理升级 篇3

小企业的“成长烦恼”

普光德机械设备公司成立于2004年6月,公司主要销售工程机械设备。得益于产品品牌、质量声誉和市场需求,普光德实现了快速发展,分公司达到5家,客户数量大增,销售额也实现了翻番。

但是,在实现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普光德的管理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和决策需要。

此时的普光德还采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厚厚的账本、繁杂的手写凭证以及噼啪作响的算盘是财务部的“标志”,而月底结账就成为财务人员最为头疼的时刻。最麻烦的是,每每经理需要分析财务报表进行市场决策和计划部署的时候,财务部的反应却是最慢的,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商机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了。

针对以上情况,普光德决定从公司的财务管理上入手,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规范资金运作、费用、应收账款、预算控制等环节,让企业财务成为决策的支持力量。

选型服务

经过调查,市面上财务软件的种类繁多,但是由于国家财务标准化的原因,财务软件的功能实现大同小异。鉴于此,由总经理“点将”,决定使用用友畅捷通财务软件。程建国告诉记者,“那时候畅捷通实际上是用友小型事业部,鉴于用友一直以来良好的品牌,我们选择了它,经过六七年的使用,证明我们还是押对了宝。”

“软件的便捷应用是其一,完善的服务支持是我们选择畅捷通的另外一个原因。”程建国表示。像普光德这类的成长型企业,对于信息化高效管理的需求明显,但是苦于没有专业的IT人员,信息化工具的作用受制于使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难以较好地发挥。

为此,普光德购买了畅捷通专业服务产品,程建国表示:“专业的服务产品在实际工作中更有针对性,这让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节省了大量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我们又选择了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这样一旦在使用中遇到了我们不能解决的问题,专门的工程师就可以很快地针对我们公司的具体情况对问题进行处理,在业务保障、简化运营、提升员工效率和降低成本等方面成效明显。”

智能家电软件服务不能少 篇4

1 软件服务缺乏是普遍现象

《2013年中国平板电视消费者满意度调研报告》调查显示, 随着家电智能化的发展, 简单的硬件维修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提升的服务需求, 软件服务正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但由于缺乏相关标准, 目前消费者对软件服务的满意度指数较低。

作为创新科技产品, 智能家电本身存在操作复杂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家电, 智能家电的功能与配置更加复杂, 用户的售后服务需求在单一的硬件故障维修基础上增加了系统配置维护、软件升级调试、使用演示指导等全新的多样化需求, 大部分消费者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才能顺畅使用新家电。不过, 目前各企业在智能家电的软件服务方面大多还是空白, 消费者在感受家电智能化带来便利的同时, 由智能化延伸出来的售后服务问题也颇让其困扰。

2 软件服务关乎使用安全

家电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使得软件成为家电产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说到软件, 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它让家电更聪明, 但是由于缺乏相关标准, 有些智能概念却沦为了某些企业炒作的工具, 有些智能功能则成为了考验消费者智商的程序。最为关键的是由于相关标准缺乏, 导致智能家电的软件服务非常缺乏, 消费者在使用智能家电时有许多麻烦。

智能家电的软件服务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正常使用, 还直接关系到产品的使用安全。例如波轮洗衣机处于脱水程序时, 洗衣机的计算机会实时监测上盖开关状态和电机运行状态, 如果上盖被打开并且机桶处于高速转动的情况下, 将会立即切断电源并释放刹车装置制动, 使机桶在很短时间内停下来, 防止人意外接触而造成机械伤害。从实时监测上盖状态到切断电机电源并释放刹车制动, 目前绝大多数全自动波轮式洗衣机, 特别是变频洗衣机, 都是由软件来实现安全防护的。然而, 目前一些产品没有对软件系统失效采取附加保护措施。也就是说, 一旦软件系统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 洗衣机就会伤害消费者。

3 家电企业发力软件服务

智能家电快速发展而带来的软件服务滞后给消费者造成不便, 以及消费者对软件服务升级的迫切需求, 已经引起不少家电企业的重视, 并开始发力软件售后服务。

智能电视机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电视机, 硬件故障的处理不再是售后服务当中的所有内容。智能功能的使用指导、系统的更新以及产品的运行效果等, 都成为了智能电视机售后服务新的需求。联想智能电视为用户提供了3条服务通道:第一是400服务热线, 全年365天无空当、每天12小时的人工语音咨询, 为消费者提供售前咨询、安装预约以及技术答疑服务;第二是联想服务网站, 消费者可以在服务网站上进行在线预约安装、在线报修、常见问题、服务网点查询、服务政策查询等全天候的服务;第三是最具特色的上门演示服务, 每一位购买联想智能电视机的用户都能享受首次免费上门安装、长达45分钟的功能演示培训以及上门维修服务。

另外, 海信、TCL、康佳等家电企业已经开始自己的软件服务升级改造。海信细化问题查询条件, 将问题进行四步筛选帮助消费者更加精准寻找到解决方法;TCL注重在线申请、咨询方式, 并增设电子邮件问题投递渠道;创维设立专门的短信服务平台;康佳针对智能电视机售后推出“易享通”产品, 增设多项关于智能电视的服务内容;三星等外资品牌则更注重在线服务业务, 设立在线维修申请、维修进度查询等服务专栏。

软件售后服务方案 篇5

工作流程定制:根据用户的实际业务需求,协助用户定制各种工作流、建立审批流程、及相关培训。

报表定制:根据用户的实际业务需求,协助用户定制各种统计报表和分析图表,及相关培训。

二次开发:根据用户的实际业务需要,对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实现用户的个性化功能要求,并进行相关培训。

产品补丁:不定期发布产品补丁,修正产品中存在的Bug,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当补丁。

建立系统模块编码档案与错误信息编码,为软件系统的管理提供依据维护依据。

系统恢复服务,确保系统崩溃后能尽快恢复。

病毒清除和防范:病毒预警服务,随时提示用户病毒发作信息,降低病毒感染传播机会。

提供系统维护报告。

协助用户建立系统安全管理和系统使用管理制度。

为客户提供计算机系统的.合理建议。

故障处理:根据故障对客户业务造成的影响,将故障分为四种级别,划分界定如下:

一级故障:主要指产品在运行中出现系统瘫痪或服务中断,导致产品的基本功能不能实现或全面退化的故障。

二级故障:主要指产品在运行中出现的故障具有潜在的系统瘫痪或服务中断的危险,并可能导致产品的基本功能不能实现或全面退化。

三级故障:主要指产品在运行中出现的直接影响服务,导致系统性能或服务部分退化的故障。

四级故障:主要指产品在运行中出现的断续或间接地影响系统功能和服务的故障。

颠峰软件:跳出外包做服务 篇6

20世纪末,正是互联网最热的时候,依托华西的背景,他和几个伙伴做了一个专业的医疗网站,一度和“三九健康网”齐名,但却依然举步维艰。这时,一个“擦屁股”的工作出现了,张玮的一位朋友在美国的一家企业做CTO,此前一直将一些业务外包给欧洲的企业,这一次却做失败了,情急之下他找到张玮帮忙,没成想,门外汉张玮却由此跨入了软件外包领域。2008年,颠峰集团已经接近900人,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是国内外包企业20强之一。

与几年前的好日子不同,国内的软件外包企业正在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次级债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人民币升值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已经真实地展现在面前。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在张玮看来,好的年景会让人麻痹,而危机当前反而会促使企业更主动地选择变革。自去年经济危机开始,颠峰内部开始了大幅度的内部结构调整。

张玮认为,金融危机是机遇,外国企业必须降低成本,欧美的订单以前不放心发包到中国,只愿发到印度,现在迫于压力,它们会选择中国这个低成本的地方。在他看来,印度企业获得机遇缘于解决了欧美的千年虫问题,中国企业的机遇在于新的制造业转移和中国的智力储备。

一是由于中国消费的崛起,按照就近消费市场的原则,更多跨国公司会把高端制造业放到中国;二是由于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企业会把部分放在印度的软件外包及服务转包给中国;三是中国软件服务与外包的内需市场正在崛起。

张玮认为随着这一轮金融危机,中国制造业必然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他预测,经过本轮经济危机,中国或将完成产业升级,这必将增加制造业附加值,而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必将产生更多的IT外包、研发外包以及产品测试外包。

目前,颠峰软件可以为客户提供软件开发、数字媒体、业务流程外包这三类服务。具体到操作层面也有别于传统的外包企业,颠峰会根据客户的需求,组织专业力量,为客户搭建专有团队跟踪,并完成整个服务。“IBM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希望从组织架构到整个公司的思维上向它们看齐。”张玮说。

面对东软、文思创新这些传统的大佬,不足千人的颠峰软件依然显得弱小,接单依然是第一任务。“如果你要成就一番事业,你必须有意识地为未来做准备。”张玮说。他很羡慕印度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TATA,在他看来,其最大的价值就是其公司拥有的超过3000名的各个垂直行业的专业咨询师。

虚拟化服务激发软件变革 篇7

助运营商模拟未来情景

尽管听上去, 虚拟化服务还很新鲜, 但实际上, 在很多行业, 包括医疗、航空、气象等领域, 都在使用模拟的技术来开发和测试产品。“在这些领域采用的都是以软件为基础的管理技术, 但是在整个软件行业反而未加采用。”在CA Technologies企业管理客户解决方案部总经理Mike Sargent看来, 虚拟化服务不仅开创了软件行业的先锋, 并且作为一个创新性业务, 其甚至具有历史意义。

企业采用虚拟化服务后, 将可以缩短25%~50%的产品开发周期, 同时也无需耗费上千万的资金采购测试设备。同时, 企业可以从生产系统中获取数据, 并根据数据对一些未来情景模拟测试。以电信运营商为例, 虚拟化服务可以帮助运营商在新版iPhone正式推出之前, 模拟用户的需求、网络系统运营情况等。

目前虚拟化服务已经成为C A Technologies企业管理业务的三大部分之一, 另外两部分包括自动化、服务保障业务, 并形成这样一个循环:从服务保障处以及技术、业务层面获取更多数据, 通过数据分析反馈于应用开发软件模型之中, 加快开发速度, 同时自动化的流程让生产更加快速。

近年来, 除了CA Technologies之外, 包括IBM (通过收购Greenhat) 、惠普在内的主流企业软件供应商纷纷提出各自的服务虚拟化解决方案, 服务虚拟化正蓄势待发。

携手三大合作伙伴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 C A Technologies在2007年因业务模式调整等原因“暂别”了中国市场, 又“回归”后, 其业务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在过去三年中, CA已陆续花费20亿美元收购了ITKO、Hyperfomix等公司, 以帮助企业加快应用上市速度、提供更好的云管理和虚拟化环境下的管理模式。

Mike Sargent表示:“我们一直希望能够在中国重新建立起我们的业务, 并且非常致力于在中国的长期投资。”在CA Expo 2012大会上, CA Technologies便宣布与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三大IT服务提供商, 即东软集团、北京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台湾的聚硕科技携手, 在通信和金融服务行业 (FSI) 等领域基于CA Technologies的IT管理解决方案进行不同类别的项目合作, 从而为更多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用户提供本地化的业务支持。

浅论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业 篇8

所谓软件外包就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将他们的一些非核心的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的公司开发, 以达到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的目的。进入21世纪, 全球软件外包获得超速发展。根据IDG市场分析显示, 全球应用软件外包市场平均每年以近30%的速度增长, 远高于同期世界GDP的增长速度。

从发包市场来看, 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国家, 其中美国领先其他国家占40%, 日本占10%, 美欧以外的其他国家年增长率达21%。从接包市场来看, 印度和爱尔兰占据前两位。其中, 美国市场印度占有大约60%, 印度万人以上的外包公司就有几十家, 是软件外包的第一大国;欧洲市场则被爱尔兰垄断。现在, 中国、菲律宾、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也纷纷加入了世界软件外包的竞争行列。

可以预计, 随着各国、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以及政治文化环境不断调整, 信息技术和软件外包产业将继续高速发展。

我国软件外包服务业市场规模由2001全年的1.80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0.1亿美元, 正迅速成长为全球服务外包的重要国家。据IDG预测, 我国软件外包市场在未来五年内将会保持50.9%的高复合增长率, 到200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6.96亿美元。国际上均认为我国具有发展外包服务的巨大潜能, 有望在未来5~10年中成为主要的海外外包服务基地。但同时也有很多人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但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诸如规模小、人才短缺、管理薄弱等。

二、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

1.发展迅速, 潜力巨大。近年来, 我国软件外包业务发展迅速, 举世瞩目, 被发达国家认为是未来最具潜力的国际软件外包中心。据权威人士预测, 2005年至2009年我国离岸软件开发外包将从9.328亿美元增加到39.241亿美元, 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3.2%。

2.份额少, 规模小。在世界软件服务外包市场上, 我国份额仍很小。另外, 我国软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超过1000人的企业不多, 存在着小、散、弱的现象, 核心技术缺乏, 管理水平低。离散率过高和利润率偏低造成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不强。

3.集中在低端领域。我国软件服务外包服务市场以常规服务, 包括编码、测试、系统集成、硬件支持、安装及客户应用软件管理为主;较为高端的服务项目, 如咨询、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还很少涉及, BTO等新兴业务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总体来看, 中国的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还很稚嫩, 从全球产业链来看, 处于产业链下层, 利润薄, 从市场地位来看, 我国的软件服务外包服务业还远不及纺织等传统产业。

三、我国软件外包产业SWOT分析

(一) 优势分析

1. 成本优势:

与发达国家软件技术人员高额薪水相比, 我国软件开发人员的人工费用十分低廉, 而低廉的成本往往是竞争中具有相当诱惑力的优势;再就是具备良好教育和足够技能的庞大的软件工程师队伍;另外, 地理上的差异能够为欧美公司实现全天候的服务, 进一步降低成本;东亚地区文化的相近性和多语言的支持, 使我国企业在对日业务上具有比较优势;主要的软件外包供应商有对日服务10年以上的经验, 为企业开展对外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政策优势:

国内改革包括加强政府服务职能和其他社会领域如养老、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 包括建筑、交通和通讯;政府通过优惠的税收和贷款促进软件服务外包的发展;可靠的电信、互联网络和电力供给;高科技园区及拥有ISO和CMM认证的供应商;稳定的政府、法律和监管规定, 这一切都为我国软件服务外包的长期发展创造了稳定、可靠、和谐的发展环境。

2004年国务院确定了11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和6个软件出口基地, 试办了35所软件学院和35所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了软件知识产权保护, 积极推动了软件正版化等。通过这些软件产业政策贯彻落实, 改善了软件产业发展环境, 大大推动了软件产业的发展。

3. 人才优势:

我国有良好的从高端到低端的人才储备, 我国的文化普及率超过90%。大学毕业人数从2001年起平均复合增长率保持31.9%, 软件行业从业人员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更是超过50%。同时, 海外归国人员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也自2003年来保持27.9%的增长。

(二) 劣势分析

1. 虽然我国软件服务外包市场一直高速增长, 但截至目前, 用户群还相当狭小。尽管这几年中国的软件服务外包业取得了飞速的进步, 但中国的软件外包与美国和印度相比, 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2. 就软件服务外包的内容、服务方式和技术层面而言, 还主要局限于基础架构层面的网络设施和桌面设备的支持与维护。长期以来, 美国一直处于核心技术和标准制定的上游地位, 全球有90%以上的基础软件被美国所垄断。以印度为代表的国家, 大多从事子模块开发和独立的嵌入式软件开发, 并参与产业规则的制定, 可以划分为第二集团。我国则处于第三集团, 大部分企业则是从事一般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中的开发, 处于全球软件产业格局的中下游。

3. 就支持软件服务外包的外部环境而言, 虽有改观但效果不明显。有经验的项目经理和架构师为数不多, 且价格十分昂贵;高的人员流动率, 使企业发展难度增大;软件园区规模较小;知识产权等法律政策不明确;缺乏语言、文化背景等, 都会严重影响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三) 机遇分析

1. 国内信息技术服务需求

: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庞大而且潜力巨大的市场,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持续增加的跨国公司总部及其子公司将扩大北京经济圈对于软件服务外包的需求;上海经济圈的多数企业需要直面全球竞争, 这也吸引了许多服务供应商在上海建立总部, 而2010年的世博会将进一步增加其支出;国内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 实施企业资源计划和相关的解决方案并也由此增加对于软件服务外包的需求。

2. 为离岸客户提供外包业务:

北美、西欧和日本的软件服务外包持续快速发展, 业务模式由现场转向离岸;要求通过外包提供人才储备、低成本和全天候服务能力;在亚太地区寻求印度之外新的外包基地, 以降低投资风险。目前, 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主要目标市场是日本和欧美, 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相近, 对日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占主导地位。

3. 为外商投资企业客户提供本地服务: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来华投资并将其生产和服务基地放在我国, 其目标不仅是面向我国市场, 而是要面向亚太与全球市场;寻找低成本、高效率和更加便利的本地信息技术服务就成为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四) 威胁分析

1. 贸易保护主义势力, 一直是遏制我国经济向国际化发展的瓶颈。

2. 面临来自国际软件外包强国的威胁。在巩固美国市场垄断地位的基础上, 印度软件企业开始向东亚进军, 在中国成都、南京、烟台、上海等各大城市都开始有印度软件企业落户。因此, 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企业今后将在家门口直接面对印度软件巨头的竞争。

3. 人民币升值, 次贷危机也将加大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经营难度。从2005年实行浮动汇率政策始,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逐步升值, 仅2007年度,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超过6%, 汇率中间价已经从年初的7.8附近一路攀升至年末的7.32左右, 2008年这一趋势仍在继续。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愈演愈烈, 从金融、房地产至其他行业, 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也不例外。

(五) 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战略矩阵与分析

通过以上对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详细分析, 并对优势、劣势与机会、威胁相组合, 形成SO、ST、WO、WT战略, 得到了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SWO T战略矩阵。SO组合战略是在抓住机会的同时, 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 为增长型战略;ST组合战略是利用现有的优势, 扩大规模, 提高自身的能力, 为拓展型战略;WO组合战略是通过利用某些外部的机会来弥补企业内部存在弱点的战略, 为弥补型战略;WT组合战略是旨在克服内部弱点的基础上同时又尽力回避某些外部因素对企业的威胁, 为防御型战略。

四、加快软件外包发展的几点建议

1.政府、中介机构和企业要各司其职, 协调配合, 争取发挥最大的作用。政府、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各司其职, 为软件和信息外包服务产业获得知识、技术和人才上的优势共同努力。政府规范产业环境, 制定产业发展促进政策,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组建软件外包联盟, 并有效协调联盟内利益不均衡等问题, 切实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联合接包。

中介服务机构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吸引风险投资, 和政府一起, 为企业培养、引进人才。可以为在华外资企业提供系统运行维护服务、数据中心、帮助台等BPO业务流程外包服务, 来加速软件企业的国际化, 熟悉国际大公司的业务运作。

而企业抓紧时机, 快速扩张规模, 同时提升企业项目管理能力, 健全企业管理机制, 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一方面必须以外包企业自身的实力为基础, 如必须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与服务, 另一方面可以与客户开展交流与合作, 如共建研究室、实验室等。

2.重视质量加强过程控制。要摒弃外包的短视行为, 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利益, 重视质量, 并严格按照客户的需求和行业标准作业。比较可行的方法之一就是遵循CMM规范。要加大CMM、ISO等各类认证力度, 通过各类认证, 切实提高企业的软件开发流程管理能力, 尤其是大型软件开发项目的质量控制和交付保证。

3.完善人才培训服务体系, 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从提高人才质量的角度看, 现行教育体系很难满足这个需求, 印度的经验表明, 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归国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中国有大量高素质人才到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学习, 有许多直接留在当地跨国公司就职, 他们了解国际上先进的软件技术、项目管理经验和行业专业知识。

4.建设公共服务支撑体系, 促进外包产业跨越式发展。政府要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要加强软件园区建设, 积极引导和鼓励同类软件外包企业集群化发展, 形成规模和特色;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 为软件企业依据市场规则向某些区域聚集创造条件;加强软件产业基地对软件企业的公共服务功能, 使软件产业基地真正成为最适合软件开发和出口的区域, 并率先成为软件“工厂化”的实践区和示范区。加强软件市场规范和监管工作, 加强行业自律, 避免资源的浪费;培育软件外包业的公平、有效竞争, 杜绝恶性竞争, 创造中国在软件外包业的良好国家品牌与形象。

摘要:21世纪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背景下, 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智力密集特点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已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最重要手段。中国以其特有的优势被公认为新兴外包中心, 中国正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市场的竞争。

关键词:全球信息化,软件外包,信息产业,软件产业

参考文献

[1].江小涓等.中国经济的开放与增长1980-2005[M].人民出版社, 2007

[2].来有为.中印软件外包业竞争力的对比分析[J].《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专刊92~165期, 2005

[3].米诺利谈软件外包模式及中印软件服务模式差异[J].商务周刊, 2007.4.2

增值服务软件 篇9

据业内人士估计, 2008年中国竞争情报市场 (包括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软件、竞争情报调研服务、竞争情报咨询和竞争情报教育培训) 的市场规模超过10.7亿元, 竞争情报软件 (不包括知识管理) 系统约5000万元, 竞争情报调研服务约2亿元, 竞争情报咨询服务约3亿元, 商业情报 (数据、报告) 提供服务与销售约5亿元, 竞争情报教育培训2000万元。

相对于全球市场, Gartner、Meta、O v u m等咨询公司把竞争情报系统 (CIS) 、内容管理 (CM) 产品和服务规模评估在80亿~120亿美元之间, 对全球2000家规模最大企业的IT支出预算进行统计分析发现, 80%的用户选择了竞争情报系统相关产品和服务。据了解, 目前已经配置和使用了CIS软件的企业, 对于系统提供的竞争情报功能普遍感到不满意, 认为提供的功能多集中在信息搜索和管理上, 与一般MIS系统的差异不大。

企业竞争情报的数字化误区

信息特别是存在于互联网上的自动化采集和检索, 甚至自动摘要、标引、分类等都是竞争情报系统必须的基本功能, 但不是核心功能, 因此不是竞争情报技术的核心。竞争情报技术的核心部分, 如多元异构信息源的整合检索处理、非结构化信息内容挖掘和智能关联技术都还没有达到满意的实用程度。这些技术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恐怕还很难预测。

其实, 市场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应用的问题。企业竞争情报项目常常和其他企业信息化项目相提并论, 这种提法实际上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误的认知——对竞争情报系统的数字化预设。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很多东西是可以自动化、计算机化、数字化的, 但是竞争情报不能, 至少不完全能。因为竞争情报不同于信息, 竞争情报的本质是数字/信息所代表的含义及其关系, 这是需要人类独有的能力——理解、推理与联想来处理的, 而计算机在这方面的能力尚不能与一个孩子相比。

因此, 很多企业在实施企业竞争情报项目时, 过分注重信息处理技术层面的东西, 就陷入了数字化误区。企业竞争情报的另一个数字化误区是结构化数据误区。在企业的内外部竞争环境中, 80%以上的信息是文字文本类的非结构化信息, 而竞争情报的本质在于信息的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大部分都是非结构化的, 结构化的信息在上升为竞争情报时也需要“意义”的提取和表达, 这些工作是自动化的形式化系统所不擅长的。因此,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企业竞争情报是一个人机协作的工作体系, 需要有人员、流程、制度、分析工具及支撑信息系统共同构成, 而不能看成是一套软件系统或者网络信息系统。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现状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企业竞争情报理论的不成熟有关。竞争情报的概念定义的模糊性, 也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和系统建设。当然, 也严重地影响了竞争情报系统的研发和设计。

竞争情报软件和服务行业正处在“拐点”上

2008年的竞争情报行业发展, 正像张左之先生在《盘点2008竞争情报》中所说的, 是不平常的一年。系统软件乏善可陈, 会议和培训比较活跃。但从整个行业角度看的话, 会议和培训的那点明快的色彩立即被行业主体的沉闷所掩抑。2008年对于竞争情报来说, 不是一个好年景。个人认为, 2008年的竞争情报是震荡盘整的一年, 是多方试探寻求突破点的一年。

笔者说竞争情报正处在“拐点”上, 实际上是很容易产生误读的。因为拐点是一个数学概念, 而在生活中, 拐点多用来说明某种情形持续上升一段时间后开始下降或回落。遗憾的是, 这样的解释是错的, 其实应该被称作极值点、稳定点或者驻点。因此, 通常所说的经济的拐点, 如房地产的拐点、股市的拐点, 其实是用错了概念词。本文所讲的竞争情报的拐点, 指的也不是处在加速、减速或者极值点上, 即不是确定地出现掉头或者转向, 而是将要出现新的趋势。

实际上, 考察一个行业的发展前景, 有一个基本的框架——需求、供给、市场。需求是行业发展也是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供给则是行业向市场进行资源配置能力的体现和科学技术发展在该行业产生的价值体现。应该说在需求和供给的基本面都很强劲的情况下, 市场就会有很好的发展。这个判断是没有错的, 但这只适合宏观和较长周期的情况。

市场的好坏不仅取决于供求的基本动力, 还取决于供求的各种机构性因素, 特别是局部和短期的市场发展更加取决于这些因素。这就像股市中有的股票怎么分析都应该是涨势, 可就是不涨, 怎么看都该调整的股票股价就是一个劲地往上蹿。竞争情报的情况就是结构化因素在起作用。

具体地说, 企业对于竞争情报的需求无疑是强劲的, 即便是遭遇金融危机和随后的经济衰退, 丝毫也没有降低对竞争情报的需求, 甚至可以发现这种需求在增长。值得注意的是, 企业对竞争情报的需求出现了分化和细化的趋势。从2008年及以前的情况来分析, 这种分化和细化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趋势, 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持续发展的进程。对于竞争情报界而言, 这种进程值得高度关注, 并应该采取行动重点应对。竞争情报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基本面还是好的, 至少是在增长。

进一步讲, 现有竞争情报技术、产品 (包括竞争情报服务) 还没有进入产品生命周期的衰退期, 甚至连高速增长期都没有达到。当然, 竞争情报新技术、新产品 (含服务) 的研发和投放市场情况的确不理想。这一点, 可以从张左之先生的分析结论得到佐证:竞争情报软件乏善可陈。的确, 竞争情报技术和产品的供给缺乏创新, 从而不能提供竞争情报市场新的增长点和放量增长的动力。但是, 这影响的是增长速度和未来趋势, 对当期市场的规模影响不会那么快、那么严重。或者说另有其他因素, 对竞争情报行业市场产生了更加严重和更加直接的影响。竞争情报行业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 这恐怕已经是业界的共识, 从之前的“竞争情报是皇帝的新衣”的讨论, 到如今“竞争情报是不是穷途末路了”的疑问, 以及知名的竞争情报网站和公司的关停并转, 都在验证着一个大家不愿意承认的结论——竞争情报行业市场处于弱景气状态。讨论到了这一步, 我们不禁要问, 竞争情报行业市场到底怎么了?问题出在哪里?笔者认为, 是资源配置、市场组织和市场营销出了问题。

竞争情报行业市场趋势推测

对于行业和市场的发展要是想做出预测的话, 最简单稳妥的方法是趋势外推。但这种方法最不适合的就是处于拐点上的事物。如果一定要做的话, 就会冒很大的风险。这就难怪有人说, 经济预测其实是个屡战屡败的悲壮工作, 当然不排除有时误打误撞可能碰上一次准的。

客观地讲, 中国竞争情报行业市场的预测具有相当的难度, 因为我们严重地缺乏统计。首先是缺乏数据, 其次, 很多研究在使用概念上非常随意, 大量的数据未经严格定义, 甚至定义都没有。同样一个数据, 各家研究机构和学者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解释。比如, 竞争情报系统、竞争情报软件。许多研究报告在这些定义上不统一, 当涉及到产品市场数据的时候, 这种差异非常大。有的研究报告甚至自身都不对数据做出详尽的统计解释, 这样的数据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可比性。

有鉴于此, 笔者也不去冒险预测2009年的竞争情报市场数据, 而只对中国竞争情报行业市场可能发生的变化和趋势做一个粗浅的推测, 希望对于竞争情报技术、产品和服务厂商、企业用户以及竞争情报研究者、工作者有一点参考意义:

随着大量企业逐步导入竞争情报, 初步具备了竞争情报功能, 大量的企业将开始采购情报源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这会给竞争情报服务商带来新的机会, 特别是经济贸易数据、行业数据、市场数据、媒体监测、消费者调研数据的提供商, 将会获得扩大用户规模的机会。过去很多企业由于没有规制化的情报职能设置, 从而造成情报功能缺失, 或者将情报功能简单外包直接购买有些研究分析报告, 自身并不使用这些原始情报数据。

多样化的情报分析——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知识发现工具需求。必须看到, 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在迅速提高, 数字化运营和数字化管理正稳步地进入到企业日常运作之中, 各种信息、数据需要进行“意义”的抽取、关联分析, 形成情报以支持商业决策和市场行为。由于行业和市场的差异, 需要各类的情报分析工具, 特别是适合专业的情报分析软件。比如, 新闻和媒体行业的话语分析、电子商务方面的网络行为分析等。很多分析工具和软件可能不再 (可能从一开始就没有) 冠有情报的字眼。这是竞争情报分化、细化趋势的具体体现。这也会导致大量的分析软件公司、市场和行业研究机构进入竞争情报领域, 虽然他们可能并不是打着竞争情报的招牌。

更多也更理性的情报外包。作为竞争情报厂商, 总是希望企业用户能够把竞争情报任务外包给自己, 无论是培训还是咨询。企业用户同样有这样的要求, 但这中间有一个矛盾:企业在不知道自己如何做的时候, 可能会采取外包的策略。但是这样的市场不会太大, 因为这样的外包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是不得已的选择。在企业知道如何做, 而自己做的成本 (机会成本) 高于外包的时候, 企业也会选择外包。此时的外包风险就容易控制, 且更加经济。因此, 这是更加理性的市场, 也更有持续性和发展的空间。

竞争情报服务市场开始挤压泡沫, 企业竞争情报的导入、实施、工具产品购入、情报源内容采购开始追求实用化。必须承认, 竞争情报在很多企业的效果不明显, 有很多竞争情报软件系统被闲置, 培训咨询像是看了一场电影, 并没有为企业留下什么。这与企业用户对竞争情报技术、产品和服务 (特别是竞争情报软件) 抱有过高的期望有关。随着企业用户对竞争情报认识的深化和正确认知的建立, 企业对情报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开始追求实用化, 对竞争情报培训和咨询也开始向买方市场转变。

竞争情报培训出现结构性分化。部分开始引入理念培训, 特别是针对企业高层, 部分开始更加专业化、行业化, 深入到行业和企业内部。有一种观点认为, 企业竞争情报的导入期已经过去, 理念宣传、意识培养已经完成, 开始进入到技术和操作层面。这是一个市场营销方面的误区。这只考虑到了现有用户 (installed base) , 而没有考虑到潜在用户。当然, 这要求采取营销方面的创新。

情报监测服务将出现巨大增长, 连带情报监测工具软件和系统的销售出现较强劲的需求。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话语传播对企业运营和营销的影响, 已经到了怎么描述也不过分的地步, 网络信息情报的监测对企业非常重要, 无论是自身还是竞争对手的负面新闻、公众效应、消费者态度和偏好, 都已成为具有重要价值的竞争情报。2008年, 企业用户对竞争情报监测的强烈需求已经显现, 在三聚氰胺事件期间达到一个高峰。除了情报监测外包, 许多企业将建立情报监测控制系统, 情报监测和预警软件的销售必将得到发展。

竞争情报、知识管理、商业智能在各有侧重和分工的情况下, 将进一步互相渗透和融合。融合的方式和主体架构尚不明确。

依据个人对近年特别是2008年竞争情报行业技术、产品和市场的监测研究, 认为2009年在竞争情报技术和产品方面很可能将会出现实质性的进展, 做出这样的推断有三个理由。

增值服务软件 篇10

近日, 北京软件行业协会成立25周年系列评选活动结果揭晓, 大洋公司参评的非线性编辑软件凭借创新的设计、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用户评价荣获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25年“突出创新应用奖”。

大洋公司是北京软件行业协会的会员企业, 多年来推出了包括非线性编辑软件在内的多款新产品, 公司此次参评并获奖的非线性编辑软件是大洋的经典产品之一, 自面市以来历经4代产品, 累计销售数万套, 在国内各级电视台以及亚洲、欧洲、美洲等地用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步入高清时代后, 针对用户的新需求, 大洋又将非线性编辑软件升级为POSTPACK非线性编辑软件套装, POSTPACK采用分工+合作的设计理念, 将剪辑工具、校色工具、音频工具、合成工具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能够帮助后期制作人员在统一的平台架构中协同工作。

云计算加速软件服务化 篇11

社会分工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社会分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从而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IT行业的发展也遵循这样的规律。随着IT产业的发展,在IT行业出现了众多的细分领域。比如在企业中有传统的OA、ERP、安全系统,还有新上的商业智能、移动应用,作为企业的CIO或者IT人员,要想全面掌握企业所需的IT知识越来越变得几乎不可能的,复杂的IT环境推动了IT行业的进一步细分。而云计算的出现则加速了这种细分,它让越来越多的软件以服务的形式交付,也让更多从事软件开发和部署的IT人转变为提供咨询服务。同时,企业也越来越习惯于外委IT的运维与管理,从而将更多的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上。

云咨询服务推云落地

今天的软件功能越来越强大,同时也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使得软件的部署和维护都日益困难,因而给企业的IT部门带来了很大压力。

“一个好软件解决方案,除了有很好的软件以外,还需要有非常好的人和好的团队,要求经验丰富,还要有好的最佳实践和方法论,这些东西搭配在一起,才可以形成一个成功的面向客户以业务价值为核心的解决方案。” 中国惠普有限公司软件专业服务部总经理杨磊这样告诉记者。

在杨磊看来,一般的企业很难具有这样的资源,而这正是像他的部门的价值所在。隶属于惠普软件事业部的软件专业服务部主要提供与软件相关的咨询服务,包括战略咨询服务、解决方案咨询服务和惠普软件实施服务。“在这些领域这个部门集中了非常专业和优秀的人才,再加上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以及背后所依靠的强大的惠普实验室,这些都为项目的成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是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因为与企业的CIO或者IT人员相比,我们在对IT技术的理解和把握上更有优势。”

这一点首先体现在云计算的落地上。据杨磊介绍,目前云计算很热,很多企业都想上云计算,借此提升IT的灵活性、降低IT投资或者运维成本。但是,不少人对究竟如何利用云计算来达到这些目的并不清楚。为此,惠普推出了云发现服务,这项服务通过为期一天的交流,采取互动交流的形式以用户共同探讨云的概念和架构、转型过程、投资回报以及云的安全性、可用性、服务管理和治理以及云落地的路线图等,从而帮助用户进行决策。随后,惠普还提供有面向云管理解决方案加速部署的QuickStart 和咨询服务,可以让用户快速部署云。

“我们可以帮助用户在90天之内搭建起一个云模型,能让用户体会到云的价值。”同属于惠普软件专业服务部的业务价值顾问陆渊明告诉记者,“这个云是支持混合交付的,也就是能把私有云、公有云资源整合起来按需调用,既保障云的可用性又降低了成本。”

测试用私有云服务是杨磊所在的软件专业服务部提供的另外一项非常有特色的云咨询服务。这项咨询服务主要为应用测试构建私有云环境,通过提供一个共享的测试环境,并实现从软件开发到运营的集成与自动化来降低整体成本,来自惠普的统计数据显示,可以降低测试成本30%。

从关注功能到关注绩效

“软件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它的认识有了很大变化。”杨磊介绍说,比如,早期用户需求简单,软件基本上属于工具类型,只要安装后就可以;后来需求开始变复杂,软件也变得复杂,人们开始提出解决方案的概念,也就是以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为主要诉求;而如今,用户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解决方案了,而是强调要帮助用户创造出价值。

“整个行业正在向基于效果的解决方案改变,换句话说,就是IT的绩效被越来越多地作为对某个解决方案的评价指标,而不仅仅是实现了某些功能。”杨磊说。

针对用户对绩效的关注,惠普新推出了IT绩效管理解决方案来帮助用户达成目标。它能从各种异构系统上收集IT关键性能指标,来帮助CIO们全面了解各类解决方案,从而更好管理并优化应用开发、基础设施以及运营管理,同时在安全、信息管理以及财务规划和管理方面实现最优绩效。这个解决方案中提供了150多项绩效考核指标,可以为CIO评估各种IT投资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

与之类似,惠普近期来推出综合软件产品支持和专业咨询的全新软件管理服务——惠普软件高级管理服务,以帮助客户准确预估成本、实现软件投资回报率最大化,同时改进支持体验。

陆渊明解释说,由于多家厂商支持团队所造成的集成复杂、定制粗放和成本不可预估,导致企业通常不能从其软件解决方案中获得最大化的业务价值。惠普软件高级管理服务可为企业提供这些软件的维护和升级服务,为企业提供整个软件生命周期内(从规划、部署、支持到后续升级)管理和维护,从而把企业从这些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用于创新。

基于软件代理的网格信息服务 篇12

网格计算使地理域上分散的网络资源能够实现广泛的共享和并行使用。这种共享可能是长期的, 也可能是短时间的, 还有可能包含不同类型的资源, 因此不断创造出动态的虚拟组织, 这使得用户不可能知道在某一时刻都有哪些资源参与了这些虚拟组织。网格信息服务, 比如Globus的MDS, 便是用来发现和监控这些资源、计算、服务以及其他构成网格存在和行为的实体的。

网格计算定义了大量网络资源的可扩展性。它带来的一个问题便是资源竞争, 这会影响应用的性能。所以, 通过各种方法 (比如说资源的监控和调度) 管理好资源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便显得十分重要。

1网格资源管理

1.1A4代理系统

A4代理系统[1,2]拥有灵活的体系结构和自主性, 它将使用基于代理执行的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代理如何协调并找到可用的资源。这个过程叫做服务的发布和发现。每一个代理都应该知道与他们相邻的代理的信息, 它们互相执行彼此的服务发布和发现请求。

在A4中, 我们使用分层机制, 从而可以提供广域的资源共享。所有的代理都是相似的, 包含几个特定的功能层, 如图1所示。

通信层 代理通过在该层使用普通的数据模型和通信协议来实现彼此的通信。代理通信语言 (ACL) 也可以用于代理之间的信息交换。

合作层 该层决定代理怎样根据自己的信息对通信层上的数据进行操作。

本地管理层 该层主要负责封装本地服务管理所需的功能。它还可以提供对等层所需要的本地服务信息[3]。这种广域的代理系统通常都与一种叫作Titan的本地的网格作业调度程序一起使用。

1.2Titan本地资源管理

Titan是一种本地的工作负载管理系统, 主要用于为特定的任务选择合适的资源并建立一个多样的动态资源池。多参数调度问题的搜索空间是很大的, 而且在运行之前不会被完整定义。因此提出一种用于性能预测的即时方案, 在需要维持规定的服务契约时, 能够让运行时间变量和资源负载等参数可以为任务和资源的分配提供帮助。本地调度程序的基础是一个反复的、启发式的运算法则, 这个运算法则力图能够最大地减少处理器空闲的时间, 并减少最后一个调度任务期望的完成时间。它关注于对包括任务的增加和删除以及主机数和处理器数目等物理资源数目的改变在内的变化。Titan使用这种方法生成一个进度表的集合, 并对它进行评估以得到一个衡量的标准。之后, 它选取最适合的标准并使用数学运算 (交叉和变换) 将它们合成为一个解决方案的集合。如此反复, 得到最好的解决方案。这种运算法则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便是它使用了PACE工具集中的预测性能数据, 而PACE工具集是构成它的调度的基础。

1.3PACE性能预测

性能研究及描述环境 (PACE) 基于代理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它具有性能预测的能力。PACE是一个高性能分布式预测建模工具集。其中的一些工具主要用于模型的定义, 模型的创建以及评估和性能分析等。它使用分层框架中的联合实体作为描述系统组成的基础。另外, PACE中使用的动态测试方法支持自主分析应用以及可靠预测结果的生成。这些结果可以动态地引导这些应用的执行[4]。PACE还包含了应用软件运用方面的内容, 包括它的资源利用和映射等, 另外还有硬件系统的性能特征[5]。PACE的主要构成如图2所示。

应用工具 使用性能描述语言PSL (performance specification language) 对应用的性能特征和它的并行性进行描述。源码分析器将连续的源码转换成性能描述。然后使用目标编辑器对这些性能描述进行编辑并利用目标程序库对已存在的对象进行保存。

资源工具 PACE硬件建模及构造语言 (HMCL) 是用来根据它的运用模型的组成对计算环境进行定义的。

评估引擎 它是PACE工具集的核心。它通过执行已完成的模型来产生评估结果, 包括时间评估以及跟预期的应用行为相关的轨迹信息。

PACE还被用于动态多处理器调度和有效的资源管理[6]。另外它提供了真正的用于应用操作的性能预测。在这种方法中, PACE工作集是全面的, 它被广泛运用于很多不同的应用领域[7]。

PACE的基础是一个分层的描述方法论, 而且是一个基于分析的方法。它还支持包括开发、执行和完成后的性能分析[8]在内的整个软件的生命周期。

1.4使用软件代理的网格信息管理

尽管本地的调度程序拥有本地环境下的资源的信息, 但它并没有其他的调度环境或者其他行政区域的资源的信息。当代理发现资源或者从它们的相邻代理接收到服务发布时, 它们必须要将这些信息存储起来。当每一个代理都得到足够的信息时, 它们将作业传播到最适合的代理处, 并不存在一个全局的信息库可以让代理按需进行访问。代理层的服务发布只是在附近的相邻代理之间进行。因此, 代理只是向它的上面或下面相邻的代理进行服务信息的发布。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在经过反复的服务发布和发现之后, 才能将资源信息传播到一个比较大的范围, 而这要花费很长时间。这里同时还存在由于大量的信息复制而带来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使用MDS来克服这些问题。

服务发现请求从一个代理向另一个代理的移动在同一个虚拟组织或不同的虚拟组织之间以同样的方式发生。因此这种方法便支持代理层的扩展。我们将演示如何使用GRIP和GRRP协议从资源中得到信息以及将信息放入集成的目录中。本文还将示范代理如何利用自主提名的机制去发现其他的目录, 进而发现其他虚拟组织中的资源。

本文使用这种方法, 基于代理的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利用网格信息服务去发现并监控大规模网格系统中的资源。在本文中, 虚拟组织的定义是同一个行政区域内的资源的集合。

2网格信息服务

网格信息服务是资源发现和监控的服务集合。资源的特性分为静态和动态, 静态特性包括处理器的个数、主机的模式、机器架构和操作系统的版本;动态的特性有CPU可用率、CPU使用率、内存的数量、可用的处理器数和网络负载量。

Globus监控和发现服务使用了LDAP模式, 并且以等级的形式描述信息, 从而形成了目录信息树 (DIT) 。MDS架构包含两个基本的实体:

(1) 个体可配置信息提供者, 也称为网格资源信息服务 (GRIS) , 遵守LDAP协议并且提供关于个体的信息。实体是由类型属性和值的配对组成的集合特征体。

(2) 较高层的、可配置聚合目录组件, 称为网格索引信息服务 (GIIS) 。组件收集、管理着一个或者更多信息提供者的信息, 并为它们作索引。聚合目录服务在一般和特殊角度上都能实现, 还提供探索功能服务。因此, 资源会在GIIS上注册, 然后当有客户需求或它的缓存用完时, GIIS从它们那里取得信息。

2.1MDS协议

每个信息提供者履行两个基本的协议:GRIP, 询问资源或服务结构和状态;GRRP, 允许一个资源在另一个实体上注册并通知后者它的可用性。这个协议还详细说明了怎样联系实体, 从而实现查询或控制的目的。GRIS遵守GRIP协议, GIIS遵守GRRP协议。

2.2GRIS

信息提供者框架通过使用插件为特定信息资源定制的OpenLDAP服务器的实现, 考虑到网格环境, 在本地调度程序管理下的每个资源, 可以运行一个本地GRIS。每个GRIS可以为特定资源服务请求, 但在操作中, GRIS被配置成通过本地调度程序同聚集目录服务 (GIIS) 注册, 从而信息能够传递到其它代理上。我们将在2.3节中更多地解释GIIS。

典型地, 一个本地资源管理者会定期地向每个GRIS发送信息请求, 接着在每个资源上的GRIS会认证并解析来到的信息请求, 然后通过一个本地信息提供者分发处理这些请求, 本地资源管理者合并来自它的每个GRIS资源的结果, 并把它们放到聚合目录服务中去。

GRIS和信息提供者之间的通信通过定义好的API发生。本地资源管理者在特定周期内同样会隐藏每个信息提供者的结果。因此, 调用提供者的数量将大大减少, 响应时间会提高, 执行能力会最大化。可配置的时间长度是缓存的生存时间 (TTL) , 在配置时会向每个信息提供者具体说明。

信息提供者在配置时返回静态主机信息, 包括处理器个数、CPU模式、操作系统版本和架构类型。动态主机信息同样也被呈现出来, 包括平均占有率、CPU可用率、可用处理器个数、存储信息和网络信息。然后本地资源管理者在有人请求时将这些信息加入到代理的GIIS。

2.3GIIS

MDS同样提供构建聚合目录的框架, 也称为GIIS。GRRP信息从子GRIS传递到目录, 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信息仓库。构成GIIS框架的三个主要组件是: (1) 一般GRRP处理; (2) 可插入的索引; (3) 可插入的发现处理。

上述系统的初级分析说明了A4代理和MDS架构所共享两个主要特征:层次型和信息存储能力。进一步代理的结构可以映射在MDS上, 从而导致了两种架构的结合。下面将描述如何实现映射和结合的。基于代理的网格信息服务组件层次性架构如图3所示。

每个代理同一个GIIS相连接。GIIS在它的管理域中有关于所有资源的信息, 域中有它本地的资源管理者。对于每个代理的信息范围从下一直到上涵盖了在前一代理上注册过的所有其它代理。

因此, 相似的代理相互联系彼此, 被排列成树形的层次结构。为了能够担当下面元系统的高层代理调度程序和执行性能预报, 那些代理必须有准确的资源信息。Globus的MDS提供为了这个目标需要的信息。每个代理同它自己的GIIS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GIIS中含有关于所有虚拟组织 (VO) 里的资源的信息。

资源管理者通过它的信息提供者监控组件获取信息提供者的资料, 再使用资源信息报告模块将信息添加到代理的GIIS。GRIS组件由信息提供者和资源监控组件组成。如图4所示。

3基于代理的网格信息服务

代理不仅担当底层本地资源管理者的代理调度程序, 而且同网格信息服务连接。因此, 如果它们自己的资源没有达到用户任务的需求, 代理能自动地查阅其他的相邻代理去访问它们资源信息的整个集合。整个系统为所有虚拟组织里的资源提供网格信息服务。A4软件代理同MDS连接的方法将在下面描述。

3.1可用于网格上的代理的结构

代理的结构由三层组成:通信层, 合作层, 本地管理层。合作层进一步分成下面的结构:信息服务模块, PACE评价引擎和referrer。一个代理的结构和它GIIS的接口在图5中作了说明。

信息服务模块 (ISM) 的功能之一就是将XML方式的服务发现请求转换成基于LDAP的请求。GIIS连接代理, 由它来提供这个请求的服务。GIIS包括相应虚拟组织中所有本地资源管理者的资源信息。由于它接受服务发现信息, 同样它可能访问到其它虚拟组织资源的信息, 因此, 当新的服务发现请求到来的时候, ISM将访问聚合发现结构。目的是为了决定是否存在一个本地资源管理者, 它能处理任务并且同时满足用户请求。简单说, 通过之前生成的LDAP请求完成查询。

用户若想在网格上运行一个应用程序, 提交真实的应用和任务请求即可。任务请求包括资源需求, PACE应用执行模式和含截止时间需求的执行度量。一接受到任务请求, 服务发现请求就会被生成, 它包括资源需求。然后相应的虚拟组织连接到GIIS支查找是否有这样的一个资源。一旦找到一个匹配的资源, 为了使性能预报能够被执行, PACE执行模式和截止日期需求要拷贝到发现的本地资源管理者上。

当任务提交到虚拟组织的任一地方, 服务发现请求自动地转移到最近的高层代理, 这样做是为了网格资源的发现和性能的估值。简要地说, 服务发现的请求发送给代理。

从GIIS返回的LDAP结果, 可能有两种结局。如果在虚拟组织中一个合适的资源被发现满足用户的需求, 任务请求就传递给PACE评估引擎。因此, 它里面嵌入了PACE应用模式, 然后执行性能预报并将预报的结果传递给referrer。依靠预报的结果, referrer就执行下面的某一种情况, 如果发现一个资源能够满足任务的预报执行时间并且符合现有的进度表, 它就在进度表中了。如果这样不太可能, referrer评估引擎估计下一个应该联系哪个代理, 从它那获得GIIS信息。这个代理可能是上层的代理, 也可能是下层的。接着, 服务发现请求就转移到它的上面, 上面的进程再次从头开始。同样的, 如果从开始就没有在GIIS中发现合适的资源, referrer决定服务发现请求应该移到哪一个代理上。

这个代理通过联系模块接受服务发布和发现信息。它阐述每条信息的内容并将其发送给相应的合作层模块。例如, 信息服务模块处理来自另一个代理的发布信息, 它会将新的信息添加到自己的GIIS中。另外, 联系模块负责联系服务发布和其它代理的发现信息。

3.2代理增强的GIIS中的信息

服务发布和发现定义了相似代理间的合作。代理可以访问到存放在GIIS中的下述信息:

(1) 资源信息 它位于虚拟组织中。

(2) 代理ID 这是代理的联系信息。代理ID在同其它代理联系, 查找它们的GIIS时非常有用。每个代理最初存放它的上层代理ID, 当其它代理同它注册时它会存放低层的代理ID。

(3) 服务信息 这是资源的性能相关信息存储的地方。代理利用这些信息估计资源的性能, 确保性能度量能够得到满足。服务信息同样也被用作决定服务发现的一部分。

这样, 如前面所说的, GIIS就包含了资源信息和性能信息。为了信息, 资源的GRIS可以直接地相连。但是, 在拥有大量相同资源的网格环境下, 对于本地资源管理者来说, 连接上它的代理并查找到它的GIIS是非常有帮助的。每个代理有一个或者更多的本地资源管理者, 管理者又管理着一个或者更多的资源。

代理ID使用方式如下:任务请求需要的资源可能在本地的虚拟组织中找到, 但是当没有资源被找到时, 代理会使用它代理ID中的一个通过通信层去同其它的代理联系。更特别地, 在代理的合作层, 代理会去访问GIIS, 并找到被选中下一个联系的代理ID, 然后再发送服务请求到选中的代理。但是, 在层次结构遍历中没有哪种方法比其它的更优先。倘若在层次里的某个代理的GIIS中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资源和进度表, 就会联系上它相应的本地资源管理者, 并将任务提交给它。因此直到找到一个有合适资源的进度表, 每个阶段中的任务仍然被保存在提交主机上, 但任务请求在代理之间移动。

LDAP数据模式打算用来表述执行资源发现、监控和性能预报所需要的全部信息。简单说, 信息分类如下:

(1) 在VO里面的所有资源信息 (静态和动态的) ;

(2) 适于在VO中资源执行的服务信息;

(3) 代理所知道的其它代理的ID, 包括下层和更上层的代理。

3.3信息流概述

代理之间的交叉 VO通信有以下四种主要的方式:

(1) 服务发布和服务发现信息;

(2) 在代理间转移的服务发现请求;

(3) 从入口转移到终点的本地资源管理者的任务;

(4) 代理间转移的任务请求。

当一个新的虚拟组织要加入到网格中来时, 它的代理向其它代理广播服务信息。同时, 其它代理也在寻找新的代理。一旦新代理选中了它的上层代理, 它将自己的GIIS注册, 现在新的虚拟组织就是网格的一部分了。由于资源提供的性能随时都可能变化, 如果一个虚拟组织想要停止在网格中工作, 它的代理应该在其上层代理中注销, 从而执行任务时它的资源就不再可用。这样, 一个GIIS的撤出就不会影响到余下的网格。

每个资源都有一个上层资源管理者, 它不断地监控着资源的性能。现有的GIIS计划已经从单一的硬件信息扩展到包含代理ID和服务信息。这是必需的, 因为当找到一个资源时, 任务请求不是直接发送给这个资源, 而是给它本地的资源管理者。从而, 这种方法允许资源管理者在真正把任务提交给目标资源之前, 先执行性能预报。

3.4服务发布和发现

当一个虚拟组织想要在另外一个高层组织上面注册时, 代理使用GRRP协议, LDAP查询从高层GIIS发送到低层的GIIS上, 但是现在还没有机制可以让低层的GIIS去查找它要注册的高层GIIS。

在注册虚拟组织时, 通过使用代理服务发布机制可以避免这个缺点, 因此新的虚拟组织代理向其它代理广播它的服务信息, 上层代理在第一个请求时就会发生。一旦新代理在上层代理上注册了, 后者的ID就会存储在新代理的GIIS中。

当资源信息要查询代理的GIIS时, 服务发现就会发生, 从而同低层或高层的代理连接上。

4总结和展望

在查找资源信息时其它虚拟组织中的GIIS会自动相连, 本文已经描述了基于代理的监控和发现服务。由代理服务发布和发现的生成, 代理自动执行上述查找, 从而产生了一种可控的遍历代理层次的查询机制。

目前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未来工作的目标是代理执行信息服务查找时, 找到最优的代理层次结构通信机制和相关的性能结果, 还要研究写入和读取GIIS中动态信息时所获得的整体性能。

摘要:计算网格允许对地理域上分散的资源进行大范围的、深入的、一致的共享。它们的固有属性将发现处于不同行政区域的资源和预测资源的性能并监控其行为的事务进行合并。监控和发现服务MDS (Monitoring and Discovery Service) 是Globus工具集提供的一项主要服务, 它可以用于为已存在的基于代理的资源发布和发现系统提供网格信息服务。给出一个代理系统, 它使用MDS中的网格信息协议GRIP (Grid Information Protocol) 和网格注册协议GRRP (Grid Registration Protocol) 去发现虚拟组织并监控相关资源, 使得此系统具有资源代理、监控及性能预测的作用。

关键词:网格,软件代理,信息服务,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Cao J, Jarvis S A, Saini S, et al.ARMS:An Agent-based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for Grid Computing.In Scientific Programming SpecialIssue on Grid Computing, 2002.

[2]Cao J, Spooner D P, Turner J D, et al.Agent-based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Grid Computing[C]//2nd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Cluster Computing and the Grid, May 2002.Berlin, Germany.

[3]Cao J, Kerbyson D J, Nudd G R.Use of Agent-based Service Discovery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Metacomputing Environment[C]//Pro-ceedings of 7thInternational Euro-Par Conference, Manchester, UK,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150, Springer-Verlag, 2001:882-886.

[4] Alkindi A M, Kerbyson D J, Nudd G R.Dynamic Instrumentationand Performance Prediction of Application Execution.Proceedings of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HPCN2001) ,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Science, Volume 2110, Springer-Verlag, Amsterdam, 2001:313-323.

[5]Alkindi AM, Kerbyson D J, Papaefstathiou E, et al.Optimisation of Ap-plication Execution on Dynamic Systems.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Systems, 2001, 17 (8) :941-949.

[6]Cao J, Jarvis S A, Spooner D P, et al.Performance Prediction Technolo-gy for Agent-based Resource Management in Grid Environments.11thIEEE Heterogeneous Computing Workshop (HCW02) , 15-19th April2002.Marriott Marina, Fort Lauderdale, Florida.

[7] Kerbyson D J, Harper J S, Papaefstathiou E, et al.Use of Performance Technology for the Management of Distributed Systems.Euro-Par 2000, LNCS, Springer-Verlag, August 2000.

上一篇:离婚调解下一篇:床旁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