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软件服务外包产业

2024-10-14

对日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共6篇)

对日软件服务外包产业 篇1

前 言

软件外包已经成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根据Gartner的研究认为, 到2009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美元, 并将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1]。全球软件外包主要是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向印度、爱尔兰、中国等国家发包, 美国市场基本为印度垄断, 欧洲市场被爱尔兰占据, 而中国则是日本软件外包业务的主要承接国[2]。目前不仅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也纷纷加入了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行列, 软件外包承接国之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由于对日软件外包业务能给发包方与承包方带来丰厚的利润, 缓解国际、国内的竞争压力, 日本参与离岸软件外包的各级软件开发商日益增多的同时, 亚洲各国参与承接对日软件外包业务的承包国以及承包企业也在日益增加, 参与对日软件外包业务的商业模式也呈多样化趋势, 对日软件外包市场的竞争格局日趋激烈和复杂化[3]。本文通过对对日软件外包产业链中的发包方企业与承包方企业层次结构的分析, 试图阐明对日软件外包产业链中的日益复杂化的竞争格局, 明确我国对日软件外包企业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中所处的位置, 并给出相应的竞争策略, 为我国对日软件外包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对日软件外包产业中的发包方

21世纪, 日本先后颁布了三项重大国家战略, 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的战略体系:e-Japan战略以宽带化为突破口, 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础;u-Japan战略提出要创造新商业及新服务, 通过实现“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 建立起促进用户使用网络的软条件;i-Japan战略还提出要广泛普及并落实“国民电子个人信箱”, 为国民提供专用账号。总体来说, 从“e-Japan”到“u-Japan”再到“i-Japan”, 随着时代的变化, 日本的信息化建设也实现了“三级跳”, 这又大大的推动了日本软件业和软件外包的发展[4]。

作为对日软件外包产业中的发包方, 日本软件服务市场的特点是, 总开发商需要对最终用户的业务细节十分了解, 并为客户提出整体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从最终客户那里承接到项目以后, 进行需求分析, 总体设计和任务分割, 再将各个子系统的工作分包给若干个二级开发商企业, 二级开发商企业还会再寻找三级或四级开发商企业来完成程序设计、代码转换、以及测试工作, 因此日本软件企业的关系是金字塔型的, 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企业为总开发商, 也称为一级开发商, 处于支配地位, 与它形成直接供给关系的软件企业为二级开发商, 如此类推, 上下游企业因长期业务形成了相互信任的企业间和人际间复杂而稳定的紧密关系, 如同父——子, 子——孙, 孙——重孙似的家族式关系, 体现了日本软件与服务外包市场一定程度的封闭性, 故海外软件开发商很难进入日本的总开发商序列[5]。

在日本能够作为总开发商承接大型客户系统开发的企业只有30多家, 而能够承接中型客户系统开发的企业也只有约300多家, 这些企业具有对软件总体规划, 分析, 设计的高端人才与技术, 通过层层分包利润较低的非核心业务, 将有限的人力资源集中在利润较高的核心业务上, 以获取并保持行业的领先优势,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而处于下游的软件企业规模越来越小, 数量越来越多, 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日本软件业的迅猛发展, 国内的IT人才供应短缺, 人力成本高涨, 处于下游的软件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小, 于是一些企业便开始将程序制造, 单体测试等下流工程业务外包到人力资源丰富, 成本低廉的中国, 印度等亚洲发展中国家, 以此来获取与日本国内其他软件企业之间的竞争优势, 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于是处于上游的一级, 二级开发商也开始关注具有巨大利润空间和发展潜力的海外市场, 纷纷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 独资分公司, 合资分公司, 尝试将部分业务转移到海外。

2 对日软件外包产业中的承包各方

日本软件外包业务的主要承接国是中国、印度、菲律宾和越南等亚洲发展中国家, 中国所占据的市场份额远远高于亚洲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承接对日软件外包业务的公司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日本大型软件企业, 即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总开发商在中国设立的独资公司、合资公司、研发中心, 包括了一些世界500强企业和日本前十大软件企业。 (2) 国内大型软件企业, 通过承接对日软件外包业务逐渐成长起来, 成为了一批积累了丰富的对日软件外包业务经验的成熟软件企业, 包括东软集团, 用友软件、浪潮软件等企业。 (3) 通过各种孵化机制产生的中小型对日软件企业, 它们大都是由归国留学人员创立, 或参与的高新企业, 拥有自己的项目和较为稳定的目标客户。中国在承接对日软件外包业务中具有很多优势, 首先中国有着高技术含量的软件人才储备和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 与日本地理位置相近, 语言文化存在同源性, 其次中国社会政治稳定, 政府大力支持, 提供良好的软件外包环境, 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它吸引了全球的制造业, 也包括日本的制造业, 如手机、数码相机的制造商, 以及与之配套的软件业向中国的移动, 加上中国旺盛的内需市场前景, 使日本企业对其未来的市场充满期待。

印度政府从1991年开始, 采取大力发展软件外包业务的国家战略, 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 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承接国, 其软件外包产业已经相当集中化、规模化, 而且具有很强的市场营销能力, 主要服务地区是北美、欧盟和日本, 印度软件企业凭借严格的质量检测和高级别的CMM管理标准, 在全球树立起了“印度软件外包”这一国家品牌[6]。

另外, 东南亚各国也认识到软件外包产业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纷纷根据自身优势竞相进入该领域。菲律宾目前拥有软件开发公司300多家, 主要向南美、欧洲、日本、亚太等地区提供服务, 越南有150家企业从事软件外包业务, 每家平均有100~150名软件程序员。东南亚各国主要承接下游业务, 其劳动力成本低, 正在崛起成为中国和印度不可忽略的竞争对手。

日本的软件外包同欧美软件外包相比, 虽然存在层次低、利润薄的缺陷, 但由于日本市场的巨大潜力, 成为以中国, 印度为首的亚洲各发展中国家关注的焦点, 参与承接对日软件外包业务的承包国, 承包企业都将日益增加。

3 对日软件外包产业中的竞争格局

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逐步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 对全球软件产业带来明显冲击, 日本IT外包市场需求下降10%以上。世界软件业竞争的日趋激烈, 迫使日本 IT企业不得不选择成本低的离岸服务外包, 把开发生产转移到海外以求生存。日本软件公司为了扩大其事业的平台, 正在把整体设计由国内转向海外, 以缓解竞争压力。由于对日软件外包业务能给发包方与承包方带来利润以及各方面的好处, 日本参与软件发包的企业日益增多的同时, 参与承接对日软件外包业务的承包方——以中国、印度为首的承包国, 承包企业也在日益增加, 对日软件外包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 竞争格局日趋复杂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日本的软件发包地是以中国为首的各亚洲国家, 而这些国家都在试图争取上游业务这就必然要同日本的大中型发包企业进行激烈的竞争, 在国内大大小小的承包企业数以千家也存在着恶性竞争。

(1) 软件外包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热点之一, 受到各国政府的战略性重视, 中国、印度、韩国、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家都是对日软件外包市场竞争的主要参与者, 印度将是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 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印度软件外包业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使其开始越来越注重日本软件外包市场的开拓, 目前印度企业正在秘密收购我国很多中小型软件外包企业, 试图通过并购的方式进入中国, 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在中国的布局, 获得本地人才, 消除与日本的文化差异劣势, 发挥其软件外包企业的规模优势, 以中国为跳板, 进一步争夺对日软件外包业务的上游市场。另一方面, 虽然日本最理想的软件发包国是中国, 但是日本企业从战略布局角度出发, 正在积极推进“中国+ 1”策略, 现在也开始扩大向印度、菲律宾、越南等国发包, 对日软件外包市场的国际承包方之间的竞争将会日益加剧。

(2) 在国内竞争环境方面, 从1995年开始, 我国政府就开始大力支持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 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的政策措施, 并给予资金上的重点扶持。科技部、国家计委等部门, 依托国家高新区, 先后认定并确立了29个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 十大国家级软件基地, 11个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 首批5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以及20个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这些园区, 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方面, 处于严重的同质化竞争状态, 主要表现在同质化的政策、手段和目标上。我国参与承接软件外包的企业从2005年的300多家, 一下膨胀到了2008年的2500多家, 而且整体规模偏小、实力不强, 缺乏重量级外包业务承接企业。一些小企业自身的管理和技术都跟不上, 软件质量得不到保障, 但为了追逐短期利益, 竞相降价, 导致国内的竞争环境日趋激烈。

(3) 随着下游的对日软件外包业务的竞争日益激烈, 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有实力的对日软件外包企业开始向产业的上游扩展业务, 力图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而日本处于上游的一级、二级开发商也意识到, 只是由下游开发商将低端的编码, 测试外包出去, 不能够大幅降低成本, 因此希望中国的软件企业能多做一些上游设计方面的工作, 以更加彻底的降低成本, 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然而日本上游发包商直接将软件业务离岸外包出去, 会导致日本的下游三级、四级开发商的业务减少, 使其处于难以维持的境地, 所以日本上游发包商的离岸外包活动将遭遇来自其下游开发商的阻力。由于日本各级开发商之间的业务关系, 人际关系都非常紧密, 因而来自下游发包商的阻力将会是各个层面的, 使得开拓上游业务的对日软件外包企业处于和日本本土的下游发包商的激烈竞争之中。

4 我国发展对日软件外包产业的竞争策略

从对日软件外包产业的竞争格局中得出, 我国对日软件外包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将主要来自3个方面: (1) 亚洲各国际承包商之间的竞争, 印度将是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 (2) 中国国内的承包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全国各大软件园, 服务外包基地竞相争取对日软件外包业务, 力图扩大当地财政收入, 以发展区域经济; (3) 中国对日软件外包企业向上游扩展业务时, 会导致和日本本土的下游发包商产生较为激烈的竞争。

4.1 在对日软件外包市场的国际承包方的竞争方面

尽管目前印度是美国市场的主要承包商, 而中国是日本市场的主要承包商, 但是未来几年里, 无论是在日本软件外包市场还是美国软件外包市场中, 中国和印度都将是主要竞争对手, 我国承接对日软件外包的企业应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找出与印度软件外包强国的差距, 中国与印度在对日软件外包市场中的竞争优劣势的SWOT分析, 如表1所示。

首先各级政府, 软件行业协会, 软件园应加大对我国大型对日软件外包企业的投入与扶持, 大力推进我国中小型对日软件外包企业的兼并重组, 以提升我国软件外包企业承接大型对日软件项目的能力, 其次应特别密切关注印度对我国中小型软件企业的兼并新动向, 在我国对日软件外包企业规模还普遍偏小的状况下, 利用印度已经成熟的管理经验以及其营销能力, 获取日本软件外包市场“中国+1”战略布局中的“+1”部分的市场份额, 这对促进我国中小型对日软件外包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国大型对日软件外包企业一定要加快兼并重组的步伐, 形成规模化的优势, 防止日本软件外包市场“中国+1”战略布局中的“中国”部分的市场份额, 通过印度的大型软件外包企业转包到中国, 导致我国对日软件外包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的流失。最后还应加强政府主导宣传营销我国对日软件外包企业的力度, 持之以恒地扶持500人以上的中小型软件企业集中参加各种国际软件服务外包展览会, 并在本土举办全球性展览和论坛, 重视软件园, 对日软件外包企业网站的建设与内容的及时更新, 利用互联网高效率低成本地宣传我国的投资环境、企业文化、商业模式, 扩大我国对日软件外包企业的国际知名度。

4.2 在对日软件外包市场的国内承包方的竞争方面

主要会体现在各城市的高新区, 软件园, 服务外包基地之间的竞争, 各级政府部门应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使不同的城市发挥自己的优势, 实现优势互补, 如在沿海及发达地区重点加强营销中心的建设, 在中西部城市重点建设开发研究中心,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日本发包方所注重的我国对日软件外包的成本优势, 同时提供扶持资金大力支持滚动式短期强化实训, 加强技术与日语语言相融合的实战型对日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最低成本地应对对日软件外包业务的峰值低谷。以企业获得CMM及ISO9001国际化标准认证作为对日软件外包企业的准入门槛, 来改善我国对日软件外包企业规模过小, 实力不强的状况, 防止恶性的价格竞争。

4.3 向日本发包方市场的上游扩展业务

我国对日软件外包企业将面临与日本本土下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我们可以同参与各方在竞争中求发展, 实力较强的对日软件外包企业, 可尝试与日本本土上游的发包商合作, 尽可能承接与转移到中国的日本制造业相关的大型软件项目, 或通过日本1级、2级发包商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 独资, 合资软件企业去拓展日本市场的上游业务。对于实力较弱的对日软件外包企业, 则应多和日本本土3, 4级发包商进行合作, 除了承接内部设计, 程序设计等业务外, 还可以为其派遣高质量, 低成本的软件工程师以弥补其人才的短缺。通过采用多种商业模式并存的策略, 为日本软件发包商提供缓解竞争压力、降低开发成本的各种解决方案, 创造出参与多方共赢的局面, 从而保持并获取更多的对日软件外包的市场份额和更大的经济效益。

5 结 论

日本的软件外包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印度、菲律宾和越南等亚洲发展中国家是日本软件外包市场的主要竞争者, 同时还有来自国内的各大软件园, 软件外包企业之间的竞争, 以及中国大型软件外包企业向对日软件外包产业的上游扩展业务时遇到的阻力。

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格局, 我国对日软件外包企业应努力通过各级CMM, 或ISO9001国际化的认证, 提高我国软件外包企业的整体素质, 加快兼并重组的进程, 扩大我国对日软件外包企业的规模, 加强政府主导的宣传营销我国对日软件外包企业的力度, 利用互联网高效率低成本地扩大我国对日软件外包企业的国际知名度, 通过参展办展各种国际软件外包与服务外包论坛, 强化我国对日软件外包企业的市场营销力度。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以实现不同城市的优势互补, 在中西部地区加强融合型, 实战型对日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我们要采用多种商业模式并存的策略, 与参与各方在竞争中求发展, 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从而保持并扩大我国对日软件外包产业的市场份额, 实现我国对日软件外包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日本参与离岸软件外包的各级软件开发商日益增多的同时, 亚洲各国参与承接对日软件外包业务的承包国以及承包企业也在日益增加, 参与对日软件外包业务的商业模式也呈多样化趋势, 对日软件外包市场的竞争格局日趋激烈和复杂化。通过对对日软件外包产业链中的发包方企业和承包方企业层次结构的分析, 试图阐明对日软件外包产业链中日趋复杂的竞争格局并给出相应的竞争策略, 为我国对日软件外包企业今后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对日软件外包,竞争格局,竞争策略

参考文献

[1].刘绍坚.中国提升承接国际软件外包能力的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 2007, (10) :31~37

[2]张越.对日软件外包企业经营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2007:4~5

[3].李全伟.对日软件外包六大战术[J].计算机世界, 2004, (5) :23~28

[4].王伟军.中日软件服务外包新动向与中国的政策选择[J].世界经济研究, 2007, (7) :68~72

[5].谭力文.美日欧跨国公司离岸服务外包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中国软科学, 2006, (5) :128~134

[6].徐兴锋.印度、爱尔兰软件产业扶持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贸易, 2007, (5) :30~37

对日软件服务外包产业 篇2

提要:中国承接国际软件服务外包业务正迅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离岸外包目的地国家。在业务规模总量不断突破提升的同时,软件外包业务类型和国别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人才队伍建设更有成效,企业竞争力大幅提高,软件外包在转型中深耕大市场。

企业为了专注核心竞争力业务和降低软件项目成本,将软件项目中的全部或部分工作发包给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由此带来了巨大的软件外包市场。从最初的呼叫中心到如今的云服务,软件外包自身也在不断转型并走向高端,从而孕育出更大的市场。

以软件服务外包业务闻名的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却认为,软件外包是以人力资源获得国际市场,多年来这种模式在中国软件行业迅速发展,主要是靠旺盛的本土需求和本土便宜的工程师资源。但随着中国人力资源价格上涨,这种模式将在中国“进入死胡同”。

因此,以东软为代表的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开始谋求转型。对此,国际市场调研公司IDC大中华区总裁郭昕表示,软件服务外包需要新的形态,比如云计算、物联网等都提供了新的外包平台。软件服务外包不应该只盯住企业的IT部门或数据处理需求,要从被动迎接企业数据的处理需求,转向促进企业不断从实体生产变成信息生产。在这个过程中,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要起到咨询和顾问的作用。

政策解读:“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成为重点发展方向,将释放巨大的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需求,内需市场仍将成为我国软件外包与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的主要市场。

中讯软件:坚守“对日外包” 篇3

提起软件外包,人们总会想起以海辉、华信、东软等为代表的大连软件外包企业群,很少有人知道,北京就隐藏着一家对日软件外包的高手。这个于2004年4月30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企业,曾被誉为“京城第一包”,这就是1995年成立的中讯软件集团。

从2001年开始,中讯每年的营业规模以超过40%的速度稳定增长。2001年,中讯营业额只有5571.3万港币; 到2008年,公司全年销售额即达到6.58亿港币,净利润为1.31亿港币,同时保持着自创业以来营业额和利润额的双位数增长; 2009年上半年,实现营业额约3.24亿港币,毛利约为9400万港币,毛利率约为29%。虽然到现在中讯也在谋划布局欧美和中国市场,但是,对日软件外包业务一直是中讯坚持的主线。

选择并坚定对日外包

1995年,同为北方交通大学校友的王绪兵和王志强在北京创办了中讯计算机系统(北京)有限公司,这也成为日后在香港上市的中讯软件集团的主体产业。如今,王志强任集团董事长兼CEO,王绪兵任集团总裁,两人组成的“冰火搭档”稳定地领导着中讯前进。

看到今天中讯在软件外包领域的成功,很少有人知道它成立之初所经历的艰难探索。最初,中讯的市场定位在中国国内,主要做产品代理服务和集成。“中国当时的应用软件市场还不成熟,对无形的软件产品也无法像硬件那样进行量化的衡量,我们的生存状况并不好。”王绪兵说。

两年多的时间里,中讯不停地探索,从网上购物系统到电子银行,从自主软件产品开发到承接系统集成项目,中讯做过多方面的探索。直到1997年,公司才将主要业务确定为海外软件开发。

面对《计算机世界》记者的采访,王绪兵显得很淡定,他认为,企业最初做事情的时候更多地是摸着石头过河,他们做软件外包业务也纯属偶然。“初期做企业,当然是以效益为前提,怎么发展快就怎么做,选择做外包也是同样的道理。”王绪兵表示。

1996年底,NES(NEC软件公司)派了一个考察团到中国考察软件外包环境。曾在1988年公派出国、在日本做了6年软件开发管理工作的王绪兵,具有精通日语、了解日本文化的优势,加上当时公司已经建立起了技术团队,中讯顺利拿到了NES第一次发给中国的小型外包项目。NES与中讯的合作只是一次试探性的接触,结果中讯一个个项目做下来,越来越得到NES的认可。不过,这个时期中讯事业的发展更多得益于机遇与偶然。

2000年,中讯软件成立5年后,通过分析国内市场和外包市场的利弊,中讯决定砍掉国内业务,专注做外包出口业务,王绪兵称之为进入了有计划的外包时期。这个时期中讯的业务规模加速扩大,此前几年,中讯还常常面对日本客户的质疑:中国公司能不能承接大型项目的开发?中国的软件开发人才是不是比较低端?从2001年开始,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小,中讯对日软件外包业务也步入了正轨,业务内容上也进入到以行业、技术、产品等分工细化阶段,客户也逐步从日本的大型集成商过渡到最终客户。

今天,对日软件外包已经成为中讯发展的重要支柱。而近几年国内对日软件外包销售额比例一直居高不下,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日本市场的份额分别为91%、89%、92%,位于北京市年度软件行业海关出口额首位。

在与NEC合作后,中讯逐步获得了越来越多日本客户的认可,其中包括日本著名的野村证券、大和总研等。在外包项目中,系统运营维护的工作量大并且业务稳定,比如一个生命周期为15年的银行业务系统,如果只承接软件开发业务,那么公司最多可以获得2~3年的业务量; 如果能够参与维护业务,公司就可以获得持续15年的业务量。印度软件外包企业的成功也验证了这一点,只有抓住维护项目才能为企业带来持续而稳定的收入来源。目前,将主线定在对日外包业务的中讯,也将此作为自己的基本策略,目前运营维护业务大约占到公司收入的50%,今后这个比例还将进一步扩大。

中讯坚定做软件外包的思路,也为它赢得了几次重大的融资机会。2002年10月,中讯获得NEC及旗下NEC软件公司的联合投资,金额为1200万港币; 2003年初,已经发展到600多人的中讯得到联想2400万港币的投资; 2004年,中讯顺利登陆香港联交所,融资1亿多港币。

金融危机后的外包思维

根据中讯的财务报告,2007年,中讯共有3229名员工; 2008年,员工总数减少到3016名; 最新数据显示,中讯总员工数为3012名。

显然,中讯员工的总数在金融危机之后没有像以前那样快速增长,反而出现了停滞。当主营业务同样是外包的文思创新在向万人规模的企业进发的时候,当很多软件外包企业都把扩大规模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的时候,中讯的人员规模却在紧缩。

“从2001年到2007年,公司一直以超过40%的速度增长,资源优化以及员工素质提高的课题越来越突出。从2007年开始,我们提出公司要从量的扩大转向质的提高,这种转变在以前公司规模快速扩大的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的。金融危机为中讯的资源优化提供了一个契机。”王绪兵表示。

2008年,金融危机在全球开始蔓延,日本成为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也给以对日外包为主营业务的中讯的业务扩大造成了重大影响。正如王绪兵在2008年公司年会上讲话中指出的,从2001年到2007年,企业稳定高速发展的背后隐藏了很多深层的问题,“就像一个发育很快的孩子,身体长得很高,但是技能并不完善。”而2008年经济形势的变化,逼迫中讯开始调整原来的惯性思维。

人员调整就是中讯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手段。除了因为客户业务量减少而做出的总量相应缩小外,中讯也抓住这个机会调整人员结构,比如招聘高级工程师,希望为承接越来越多的高端软件外包业务积累人力资源。“根据未来营业额趋势自然地调整员工比例”,也成为中讯规模变化的一个原则。

此外,金融危机也给中讯的业务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过去,中讯高速增长期讲的是规模,结构上中低端业务比较多,随着新机会的出现,中讯在做好中低端业务的基础上,将加速发展高端业务。”王绪兵表示。从客户压缩成本的角度来说,中低端开发成本占项目总成本的25%,而高端业务占项目75%的成本,客户也希望中讯多承接高端项目以帮他们进一步压缩成本。

顺应客户的需要,中讯也希望抓住金融危机的机遇,继续深化与客户的合作。在欧美的软件外包概念中,最终用户可以把一部分的IT业务完整地转移到海外,而日本由于特定的社会结构,海外软件外包只是日本国内软件开发业务的一个补充。金融危机前,中讯凭借自身的努力,已经与一些最终客户建立了很好的信任关系,得到了一部分高端开发业务,但是要让客户把某个领域的业务完全外包给中讯,还是一个不可触及的方向。

金融危机改变了这种状况,中讯已经开始在多个领域着手建立这种新的业务模式。为了加快这个进程,2009年1月,中讯软件集团在日本新成立了SinoCom Global Solutions公司,主要针对日本证券、银行、保险业的上游工程,并开拓新业务。2009年上半年,Global Solutions取得了一个新的高成长客户,虽然项目初期规模较小,却是目前处于改革的保险业项目,对以往以证券核心业务系统、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开发为主的中讯来说,是业务结构的有益补充。这也意味着,中讯在开拓新客户、新业务上的探索上有了初步回报。

取道欧美

开拓中国市场

早年的中讯,出于企业发展的考虑坚决砍掉了国内业务,专心做软件外包业务。如今,随着中国IT应用环境的逐渐成熟,中讯也在思考开拓中国市场。2009年,中讯取得了国内系统集成企业的三级认证资质,显示了中讯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决心。

有人认为,既然中讯可以满足日本企业对软件开发质量的苛刻要求,那么中讯应该能够轻易地将这些经验移植到中国市场。的确,日本人以严格和挑剔出名,这决定了对日软件外包企业也必须提供高质量的服务。1997年,中讯第一次给NEC做软件开发时,就感受到了日本公司对产品质量要求的严格。当时,NEC按ISO9000标准进行开发业务,对外包给中讯的业务,NEC同样以ISO9000的标准来要求,而当时国内几乎没有达到这一标准的软件企业。为此,中讯专门聘请日本专家加入到开发队伍中,以满足NEC严格的质量要求。为了达到NEC对产品交付时间的严格要求,中讯也在项目管理和企业内部管理上下了狠功夫。

但是,王绪兵却认为,能服务好日本客户就必然能服务好中国客户的观点不免有些“想当然”。他承认,中国IT应用市场进入了快速成长期,与中讯刚成立时相比,已经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了。然而,与日本等国家相比,中国的软件应用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以银行业务系统为例,日本一流银行1年出现1次IT事故,就要登报道歉,出现两次故障,行长就要面临引咎辞职的压力。这就对银行的应用软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日本的银行要求,任何情况下服务中断的时间都不能超过30秒。而中国的银行客户认为,在极端情况下客人等30分钟也没关系,这家取不了可以换另一家。30秒和30分钟对于一个系统技术精度的要求就大相径庭了。

“回国做软件我们仍然需要适应。可能我们的技术很成熟,可能我们的质量标准很高,但是国内和国外客户对服务的要求却是有差异的,我们要从客户的需求出发,看准自己的优势在哪儿。当国内市场不需要这种精度的时候,我们的优势就不是优势,过大的投入其实也是一种资源浪费。”王绪兵表示。不过,中国市场成长很快,相应的需求也会慢慢成熟。正是看到中国市场的高成长性,中讯一直没有放弃开拓中国市场。

欧美市场也有自己的特点。早在2003年,中讯就开始了在欧美市场的拓展工作。相比日本市场,开拓欧美市场的难度更大,最主要的挑战就是语言。欧美企业已经习惯了印度外包企业工作人员的良好的英语水平,面对中国软件开发人员不能流利使用英语的情况自然难以接受。相反,日本发包商则认为,项目中有几个日语非常好的负责人带动项目、其余成员只要掌握简单的日语就可以了,何况中国人还有熟悉日语汉字的有利条件,日本企业认为“条件很不错”。

王绪兵表示,中讯会比较不同市场的投入产出比,并据此做出相应的战略决策。对中讯来说,未来企业最核心的发展线索仍然是对日外包业务,并将对日外包业务继续向纵深发展; 与此同时中讯还有第二条战线,即在原有的银行、证券业务外,积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比如保险业、制造业、流通行业等; 第三条战线,就是开拓欧美市场和中国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

在新兴市场领域的开拓上,深思熟虑后中讯确定了“先在欧美市场扩张、再反过来延伸到中国市场”的道路。美国是以软件产品为主的市场,其产品从问世一开始就非常“全球化”,中国人很了解其产品和应用; 而日本市场是以项目定制为主的,把服务日本市场的经验直接拿到中国应用的可能性基本是零,跨度太大了。但是,先欧美、后中国的思路则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冠军观点

日本市场并未饱和

金融危机之后,日本企业开始缩减整体业务的外包量,原来需要200多个人员的项目,如今可能只需要150人左右。值得庆幸的是,中讯对于客户的重要性不降反升,由于团队素质高、服务好,中讯服务同一个客户的人数反而增加了。从这个角度看,金融危机反而给了我们扩大业务的机会。

日本市场是全球第二大IT市场,其市场总量不可小视。我们如果能在这个市场做到第一的位置,就是非常可观的规模了。当然,纯做日本市场可能会有一些所谓的风险,那些只在日本发生的事情,如东京大地震等,肯定会形成风险,但日本市场容量本身不构成风险。当然,我们并未放弃欧美市场和中国市场,但在当前的情况下,哪里的投入产出比更好,公司就会将资源集中在哪个市场。

冠军档案

成立日期:1995年8月成立中讯计算机系统(北京)有限公司,该公司成为日后在香港上市的中讯软件集团的主体产业

公司定位:海外软件外包,IT技术服务

上市时间:2004年香港主板上市

营收规模:6.58亿港币(2008年数据)

员工人数:3012人(截至2010年3月)

对日软件外包日语教学分析 篇4

一、双优人才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迅猛发张, 软件也成为科技较量的一股强劲势力。随着科技的发展, 软件外包行业成为一种趋势, 各国软件外包市场也发展迅速。因此, 要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发展, 发展软件外包产业已成为必然。

同样, 为适应社会与科技的发展, 与世界接轨, 我国的软件外包产业也快速崛起, 尤其是对日软件外包。可以说, 对日软件外包对于我国的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来说, 已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众所周知, 日本是科技大国, 软件技术十分发达, 因此, 发展对日软件外包产业前景广阔。这就需要培养软件和日语双专业双优的人才, 但这种双优人才很少。有的软件专业优秀但日语不好, 有的擅长日语但软件知识匮乏。本文着重阐述对日软件外包专业的日语学习情况, 以及日语教学的改进意见。

二、对日软件外包专业的日语学习现状

日语学习入门简单, 刚开始接触的五十音图、日常用语和日本文化等简单有趣, 能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 大家都是刚开始接触日语, 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急切想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语言, 兴趣浓厚, 学习氛围也很好。另外, 软件外包专业大部分是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 学生的就业渠道有了一定的保障, 免去了同学们的后顾之忧。因此, 在此阶段, 日语的教与学都比较顺利, 也比较理想, 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好景不长, 随着日语学习的深入, 日语单词和语法等知识越来越多, 也越来越复杂。这时, 他们的学习劲头会逐渐降下来, 兴趣也不像刚上来那么浓厚了。随着日语学习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知识点让学生们望而却步, 对日语产生了反感、抵触情绪。另外,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制能力较差, 不能够坚持自主学习, 而且他们已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 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毅力。这使得日语教学的推进越来越难, 同学们的日语学习也大不如前。

此外, 到了工作岗位上, 也出现了所学的知识用不上、不会用以及缺乏必要的岗位知识的现象。一方面, 同学们不能活学所学到的知识, 不能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工作岗位上, 以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另一方面, 一些工作岗位所必需的知识没有学到、没有掌握, 以致公司内部要进行再培训。针对以上学习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 我认为有必要对软件外包专业的日语教学工作进行必要的改进。

三、改进对日软件外包专业的日语教学的措施

1. 培养前工作。

学校方面, 各高校要提前搞好企业调研, 弄清楚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企业对软件外包专业学生的要求以及要求学生所要达到的专业水平。对日软件外包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必要的知识、日语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如何把日语与软件结合起来以及要结合到什么程度等问题, 需要提前搞好调研。把培养前必要的工作做好, 明确目标与方向, 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制定明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并据此合理设置课程。企业方面, 企业要紧密与学校搞好团结协作, 明确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对日软件外包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哪些基础知识、日语水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层次、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针对学生的知识构成等方面制定详细的报告, 以供学校参考。与学校联合, 培养优秀的人才。

2. 培养工作。

在兴趣方面, 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引导他们快乐地学习, 寓教于乐。教学过程中, 可以穿插讲授日本文化、历史、逸闻趣事等方面的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通过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 让同学们快乐地学习异国文化知识。教学手段上, 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播放日语电影、动漫以及歌曲等内容, 吸引学生对日语的热爱。另外, 要提倡鼓励式教学, 针对现在学生自尊心强的现象, 多表扬少批评, 使他们更好地学习。课程设置方面, 立足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合理设置课程。做到广而专, 课程要广泛涉猎到所必须的知识面, 对一些重要专业课程要做到重点强化和教授。设置软件日语课程, 或者与本行业相关的行业日语课程。在选用教材上, 除了学习基础日语所需教材外, 还可以采用一些与软件行业相关的日语教材, 或者企业和学校也可以联合选用教材或自行编写适用教材。让学生不仅学到基本的日语知识, 还可以学到将来工作岗位上所必需的岗位技能。日语听说方面, 对于国内的外语学习者来说, 听说方面相对较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 在日语教学过程中, 应着重加大听说方面的教学力度。一方面可以加大听说课的比重, 或者探究新的有效的听说教学方法,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播放日语电影、动漫、歌曲等来锻炼学生的听力, 这样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校企合作方面, 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同时, 企业可以派专业人士对必要的课程进行讲授, 做到校企密切协作、共同培养合格人才。学校在日语教学方面可以教授基础日语知识, 但对一些涉及软件行业的专业术语或技能不甚了解。企业可定期派遣业内人士前来讲授必要的行业知识以及与日语的结合, 还可以讲授一些岗位技能方面要注意的事项, 使学生提前了解自己将来要工作的岗位。

3. 培养后工作。

基础课程学完, 培养工作完成以后, 学生毕业踏上工作岗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彻底结束了, 我们还要做好培养后的跟踪调研工作。学生来到工作岗位以后, 能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在工作过程中还欠缺哪些知识, 在哪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改善等, 对于这些问题要做好总结调研。一方面企业要根据学生的工作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总结分析问题。企业可以根据已经毕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表现, 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或者是有待于提高的地方。进而把这些意见反馈给学校, 为学校下一步的教学工作提供依据。另一方面, 学校要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 看看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 根据自己的了解和公司反映的情况对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做出调整和改进。以便完善今后的日语教学工作, 培养更加合格优秀的人才。

总之, 要发展好对日软件外包产业, 就必须搞好日语教学工作。搞不好日语就难以把对日软件外包产业做大、做强、做好, 就难以培养出出色的双优人才。因此, 我们要以坚定培养合格出色的双优人才为目标, 在培养前、中、后三个阶段下功夫, 把日语教学工作做好, 培养合格优秀的人才, 推进对日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

摘要:软件外包产业起步晚、发展快, 我国的软件外包产业, 尤其是对日软件外包, 也是发展迅速。因此, 培养软件和日语双优的人才就成为必然, 其中, 日语教学也成为重要的一环。但是, 目前的软件外包行业的日语教与学情况不是很理想, 因此, 有必要从培养前、中、后三个阶段来改善日语教学。

关键词:软件外包,双优,日语,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霞.高校“日语+软件工程”专业对日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青年文学家, 2012, (5) .

[2]杨玉.对日软件外包人才能力培养探讨[J].教研, 2010, (5) .

对日软件服务外包产业 篇5

(一)我国对日软件外包行业概况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6年版中国软件外包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作为国际软件市场分工的主要方式,全球离岸软件外包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已形成以美国、欧洲、日本三大区域为主要发包方,以印度、爱尔兰、中国等国家和地区为主要接包方的市场供求格局。我国凭借与日本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相似的商业习惯、掌握日语的技术人员较多以及社会文化及生活饮食方面更为接近等综合因素,一直是日本市场的主要接包国。虽然对日软件外包企业面临重重困难,但目前我国不仅有文思海辉、东软等行业第一梯队领导者,更形成了北京、大连、上海、南京、西安等行业集中地。

(二)我国对日软件外包相关岗位的职业日语水平

与其他服务外包一样,宏观层面上来看对日软件外包的行业竞争力来自成本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等方面。而单单就人才竞争力分析的话包括:特定的行业专业知识、良好的日语沟通能力、扎实的软件专业技能等。其中日语沟通能力根据具体的工作内容与职务担当又有所区别。高级岗位,如项目经理以上要求能够理解广泛场合下的日语,能够与日本人书面及口头交流工作以及工作以外的话题,日语能力一般要达到N1水平甚至更高。中级岗位要求能够理解工作场景中的日语,能够无障碍与日本人交流日常话题,收发邮件等,日语能力达到N2水平左右。而初级岗位一般只要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工作场景中的日语,但至少要能看懂固定模式的日文技术文件,大致听懂熟悉背景情况的工作会话。

(三)我国对日软件外包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其职业日语需求的变化方向

近年来,对日软件外包行业的大趋势是转型高端、针对具体的产业做垂直解决方案服务。从整个软件外包的价值链分析来看,越是价值链低端(如具体模块的开发、具体程序编码、单元测试)所要求的日语水平越低,越是价值链高端(如客户需求分析、系统测试、满足客户最终需求)由于要和客户直接沟通等因素所要求的日语水平越高。因此,要达到提升我国对日软件服务外包的总体层次,努力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基于对日软件外包岗位的职业日语需求将会是一个越来越高的大趋势。

二、基于对日软件外包岗位的职业日语特点

(一)专业词汇多,但记忆不太难

笔者通过阅读软件外包相关的日文技术文件,同时参考了全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高峰论坛组织编写的《服务外包实用日语》等十多本专业书籍后体会到该行业的专业词汇很多,尤其是专业名词出现频率高,很多可以演变为サ変动词,形容词、副词出现的频率相对不高。专业名词中外来语词汇占到绝大部分如:テスト、プロジェクト、デバッグ、システム;汉语性词汇为少部分如:保存、窓口、進捗、変更;且几乎所有的外来语都来自英语如:アウトライン(outline)、アドレス(address)、インフォメーション(information)、オプション(option)。对于这一类来自于英语的外来语,由于我国几乎都是从初中阶段开始就学习英语(部分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就开设英语课程),并且计算机课程中也早已接触到这些专业名词,这两个有利因素的存在无疑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记忆难度。

(二)句型语法简单,短句居多

其中,主宾谓的句子结构最常见,大多是固定的动宾结构如:不具合をチェックする、バグを記録する、データを表示する、画面をクリアする等。虽然不同的技术文档都有相对应的语言表达方式,总体来说常用的表达主要是被动、可能、条件、目的。从句子的长度上来看,中短句为多,很少出现长句,甚至大量的表格类文件中只要出现单词或短语即可,非常简洁明了。如“問題点に対する対策――残業することで遅れを挽回します”“今週の残業予定:20時間”。从句子的层次结构上来看,较少出现大主语里面套小主语的情况,一般就是一个主语。

(三)文书类型较少,表格形式居多

经常使用的文档有式样书(基本设计的式样书、外部设计中的概要设计书、内部设计中的详细式样书、以及测试中的单体、组合、系统测试式样书等)、工程表、使用说明书、问题点管理表、进度报告书、日常联络邮件、会议记录等。由于这些技术文档多以表格的方式呈现、语法结构简单,学习者只需理解其中单词和短语意思,看懂这些技术文档就不存在问题。如果是要作成文档,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还需要达到常用单词和短语的熟练运用的程度。

(四)专业IT日语知识之外,还要学习基本商务日语

与旅游行业、外贸行业不同,对日软件外包行业中基础的工作人员不需要和日方人员直接交流,但是笔者在与软件外包公司的相关人员接触中发现,基本商务日语和商务礼仪仍旧贯穿整个工作过程,必不可少。问候、名片交换、鞠躬、敬语、自我介绍、电话应答、季报等都是必须要学会的。一般项目经理以上岗位人员因为和日方的交流增多,在口头和书面写作上的要求会更高。要具备基本商务日语会话能力,电子邮件、报告书等的写作能力,还需要了解一定的日本社会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面向对日软件外包岗位的日语教学对策与建议

(一)要根据岗位的职业日语特点进行合理的总体性规划

1. 总体性教学计划。

在总体性教学计划方面,建议可分为三大部分来安排教学。第一部分,从入门阶段到基本语法全部结束。该部分教学不必追求深入,只要学生能到做到熟练打字,常用动词形容词能够灵活的进行词尾变化,会查字典会利用网络资源自学即可。第二部分,IT日语部分。该部分教学应当是专业与日语的交融学习,以读解为主学习效率更高,同时要求学生会简单的邮件写作。考虑可以将对日软件外包岗位的常用日语文书按照项目分单元有简入难的进行教学。如设计书单元、问题管理表单元、障碍处理票单元等。第三部分,商务日语部分。为了将来更好的融入日文工作环境以及该岗位长久的职业生涯,商务基本礼仪(如名片交换、面试环节等);商务日语基本会话;工作基本理念(如5S、报告联络相谈等)必须是该部分的教学内容。

2. 选用教学模式。

在选用教学模式方面,参照企业的招聘要求并结合第二章节中提到的基于对日软件外包岗位的职业日语特点,建议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传统外语教学中普遍注重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功当中要更突出专业应用文书的读解能力,将看懂技术文件作为基本功。第二,以“渗透式”的模式将行业规范、作业标准、商务礼仪等融合进日语学习的过程。第三,改变考试模式,以过程考试中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代替学期末一张日语试卷决定期末成绩的传统做法,考题和工作场合中的日语密切相关。

(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教师自身要有行业经验,真正满足教学所需。面向对日软件外包岗位的学生要注重软件技术和日语语言的融合学习,而不是割裂这两个专业。因此,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在软件外包日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有些课程只懂日语不懂IT知识很难进行授课,如日文软件规范化设计、日文软件项目管理概论等。而有些课程就算是有丰富的企业实际经验但是不懂外语教学规律没有课堂教学经验也难以开展,如日语入门、动词词尾变化、助词辨析等。根据课程特点和学习阶段的不同可以通过直接聘请公司的软件工程师进行授课、招聘引进企业工程师加入到教师队伍、派遣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完善师资结构满足教学所需。

(三)教材选用要体现岗位特点,“所学为所用”

对日软件外包行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行业,再加上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本身的更新非常快,相应的软件外包日语教材在市面上非常少。甚至可以说国内几乎找不到现有的合适教材,可以将日文原版教材或课程由教师们根据具体情况自编讲义,也可以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相应培训材料,任课教师进行加工的方式进行教材建设。

四、结语

根据对日软件外包岗位的职业日语特点分析,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开设了实训周,尝试了让学生在日文操作系统下阅读专业文档;安排了一些公司无须再保密的原汁原味的项目化学习;通过“共推互聘”模式聘请了企业专家来校讲课;大三的顶岗实习帮助学生联系无锡新区的软件外包企业等多种尝试。应当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拓宽思路,勇于创新,努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既掌握软件知识,又懂日语的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服务外包实用日语》编写组.服务外包实用日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32-49.

[2]日电卓越软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软件开发日语实务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7-34.

对日软件服务外包产业 篇6

一、外包业务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分析

日本作为世界上第二大软件产品和服务市场, 目前仅有1%的业务外包,具有很大潜力。由于日本出现的人才瓶颈 (老龄化、少子化)和成本压力,将非核心软件承包给他国自然成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与日本隔海相对的地缘优势,成为日本产业外包的最大承接国。

《2006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对日软件外包业务每年高速增加,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人才的缺口还很大。对日软件外包各层次的人才需求分为初、中、高三类,初级人才要有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日语能力至少是三级水平;中级人才需要理解日本客户的需求,有较强的日语理解力,日语能力至少是二级水平; 高级人才需要非常强的日语会话能力,能够自由地与日本IT企业高层交流,熟悉日本文化[1]。我们的外语教学一直以英语为主,许多学生上大学时日语为零起点,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也不能全部掌握日语。因此,发展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尤其是懂技术和掌握外语的人才,有其制约因素。

二、对日软件外包专业的日语学习动机———以菏泽学院为例分析

菏泽学院自2011年起和青岛东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进行“121”培养模式,即第一年本科教育基础课程,2、3年级嵌入专业技术课程,第四年进行企业实训,在实践中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在此期间,日语学习占据相当多的课时。学生在校三年间,每学期都有128课时的日语学习,课程设置主要分为日语精读和听力两部分(大一第一学期、大三第二学期为每周八课时的日语精读)。近八百课时的学习,达到日语二级考试需要的学习时间。但从毕业生的日语能力考试结果来看,成绩并不理想。在此情况下,笔者对在校大二、大三学生进行了调查,两个年级分别有30人与34人接受调查。调查通过课堂提问的形式,学生以新学期计划书的方式反馈。经过统计,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大概分为四类:(1)喜欢日本游戏、动漫、歌曲的娱乐型动机;(2)为参加日语等级考试的信息考试型动机;(3)日语为必修课,考虑到自己能否顺利毕业、能否顺利进入日企工作的学习工作型动机;(4)想了解日本经济、文学、文化生活的文化型动机。

大一入门学日语,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新鲜事物,虽都是零基础,但学习兴趣浓厚,再加上五十音图、初级日语的课程易懂,大部分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以对日软件外包的专业方向作为指挥棒,能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所以一年级80%的学生学习日语的动机都是积极主动型, 日语的教与学都比较顺利,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单词量、语法内容的不断增多,学生精读课时的相应减少(大二平均每周七小时,三小时为听力课),其他专业课的增多,学生课余学习日语的机会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两种情况,部分同学意愿参加日语能力考试,在课余积极学习日语。部分学生担忧考试,会试图学习日语。而另一部分学生因为之前基础薄弱,已对日语产生逆反心理,在此情况下往往抵触学习。这种现象在大三学生中有明显体现,学生受考研、就业压力的影响,70%的学生对日企不感兴趣、不打算进入日企,不打算以日语作为考研语种为由,逃避日语学习,仅有少部分学生打算继续学习日语,并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

日语学习进入中级阶段,一方面因为学生自制力差、不能坚持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因为学生有更多就业机会,其日语学习动机减弱,不愿学习,使得日语的教与学很难正常推进。

教材过于陈旧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所学内容与现实工作实践的脱节、学生使用日语交流的机会少等问题,都影响学生的日语学习。

三、对日软件外包教学策略的建议

通过对学生日语动机学习的研究分析, 笔者深刻体会到目前的日语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外包企业对外包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生要么专攻专业技术,要么专攻外语,很难达到二者的统一平衡。此外,受传统教与学的模式影响,学生的日语交流能力受到制约。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通过实践教学,从以下几点出发试图改进。

1.教材的选取。青岛东合科技信息有限公司目前与山东十一所高校建立合作,教材统一选取《标准日本语》。这套书单词、语法量大,但很多话题因为时代的关系,不能吸引学生兴趣。在此情况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依托于课程的话题,介绍日本社会、文化相关的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将生活工作中接触到的计算机日语词汇应用于课堂,为学生熟悉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2.课程设置安排。语言的学习需要时间的积累,所以课时量的安排应充足。以菏泽学院为例,外包专业学生每学期有128课时的学习时间,讲授与听力相结合,使学生能连贯地学习日语。

3.促进学生日语学习动机。在政冷经热的大环境下 ,学生学习日语常常出现抵触、没兴趣的情况。在授课过程中,将学生的“抵日”情绪转化为“知日”的状态是至关重要的。在正常心态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充满信心地学习。此外,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娱乐型动机、信息考试型动机、学习工作型动机、文化型动机),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调整上课内容。

4.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能力。听 、说、读、写、译是语言学习的五大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资源,介绍同学感兴趣的话题,在此基础上进行会话练习,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四、总结

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一专多能的对日软件外包人才,还需要很多努力。本文以菏泽学院校企合作为例,探究了学习动机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下一步会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更合理的教学模式。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软件外包逐渐成为就业方向的新生力量,日益强大。在国际交流的大环境背景下,对日软件外包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对从业者的日语水平要求逐步提高。本文结合菏泽学院与青岛东合公司校企合作的例子,研究外包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日语教学方法。

上一篇:企业内部的信息披露下一篇:创新油田人事档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