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与服务外包(精选12篇)
软件与服务外包 篇1
1 引言 (Introduction)
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 发包商为了寻找合格的接包商需要付出巨大的信息搜集和考察成本;另一方面, 接包商却缺乏有效地信息沟通渠道, 从而难以开拓业务。在软件服务外包领域, 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 这不仅增加了整个产业的商业成本, 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的发展。因此, 本文计划研究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商务对接问题, 依托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的实体交易平台, 研究建立网络交易平台, 促使可能的对接产生交易的有效机制, 实现线下展会与网络平台之间的有机融合。
2 国内外相关产业发展趋势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ated industries)
在科技进步, 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 国际化分工也在不断被细化。各跨国企业在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动力驱使下, 对生产流程在各环节上进行不断细分, 将非核心服务业务外包给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企业, 推动了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迅速发展[1]。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 催生了各类交易市场和平台, 这些市场和平台在通过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中发展壮大, 也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正能量。
(1) 全球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经历了经济危机消极影响的全球服务外包行业正处于产业恢复和快速发展时期。IT投资的持续增长、企业成本和效率的“双重压力”推动着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快速增长, 服务外包已经占据了IT服务总支出近40%的市场份额。服务外包规模、增速及市场份额在IT细分市场里均列首位, 其发展势头最为强劲。这其中离岸服务外包规模更是持续扩大, 已经成为推动全球服务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增长的主要引擎[2]。
(2) 国内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总体趋势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是改善利用外资结构、对外贸易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解决就业环境,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发展服务外包能够吸引跨国投资, 发展高端服务业, 承接第二轮的国际产业转移, 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服务外包产业的不断发展及其国际化, 使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具有良好机遇[3]。近年来, 我国的服务外包行业发展迅猛, 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速度快, 规模不断扩大, 领域逐步拓宽[4]。同时, 在国家服务外包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国内服务外包行业在世界经济危机困扰、国际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的不利形势下仍然保持快速增长。
(3) 国内服务外包产业面对的压力
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危机也在逐渐显现, 中国企业承接的服务外包业务中, 大部分属于价值链低端的业务类型, 并没有掌握价值链核心的中高端业务。如果中国企业仅仅满足于以接包的方式参与分工, 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培育自己的核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那么当接包方数量增多, 竞争加剧之时, 处在价值链不利位置的中国企业必将面临又一次的比较优势困境, 并遭受价值链核心企业的盘剥。到时, 服务外包将成为另一版本的加工贸易, 中国企业只能依靠成本优势赚取微薄的利润, 而且随时面临着成本更低国家的竞争[5]。比如, 东南亚很多国家已经成为新兴的服务外包接包市场, 正在逐渐蚕食着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而从服务外包起家的印度, 逐渐进入产业的价值链核心, 并在全球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占据重要地位, 话语权越来越大, 并将其他国家远远抛在了后面。因此, 如何从服务外包入手, 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 并逐渐掌握核心环节, 提高核心竞争力, 将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面临的关键问题。
3 相关商务平台建设概况 (Overview of related business platform construction)
近年来, 在国家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引导支持下,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 各类行业展会在推动软件服务外包市场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国家和各地政府通过举办各类软件和服务外包展会来吸引发包方和接包方参加展会, 同期举办行业应用论坛, 以发挥打造企业品牌、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通过持续举办展会, 促进了行业交流、提升了企业品牌、也逐步构建起了交易平台。
特别是近几年, 互联网经济日益升温, 加快推进软件服务外包市场发展、提升展会交易交流功能成为ICT类展会的发展趋势。国内外诸多ICT类展会都很关注与实体展会同步的在线交易平台, 如德国CEBIT、香港电子展、广交会、东盟博览会等, 这些平台一方面为实体展会的现场交易提供后台网络和数据支撑, 一方面对实体展会的持续交易功能进行延伸, 保障为客商服务长期性, 持续性。其中, 香港贸发局举办的香港电子展, 同步的在线交易平台功能非常强大, 不仅可以实现买家洽谈需求的现场导览服务, 也可以实现信息的在线查询, 网上交易预约, 形成了实体展会与电子商务平台完美结合的交易平台。
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比较知名的软件服务外包行业交易平台, 但是这些平台大多是企业运作的软件电子商务平台, 资讯覆盖尚不够全面, 服务范围也有局限, 仍然无法满足潜力巨大的行业需求, 也不能完善市场功能。此外, 北京和上海也分别设立了旨在促进软件服务外包交易对接的综合平台, 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和国家服务外包交易促进中心, 既具有强大的政府背景, 也具备市场化运作特色, 比较具有代表性。这两大平台由于拥有强大的政府支撑, 一登场就具备了先天优势。但是, 正是由于地方政府占据了强大的主导地位, 也预示着这两大平台所承载的使命主要还是面向本地市场, 为地方政府推动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助力, 因此, 浓厚的地方特色成了它们的不足。此外, 为了使平台的交易功能更好地实现, 它们还要寻找合适的载体进行落地, 比如展览和会议等, 或者自行举办此类的活动, 为的就是让这个平台更加接地气, 因此, 没有现成的可依托的现实载体, 又成了它们的另一个不足。
4 可依托的产业环境 ( Based on the industry environment)
中国巨大的软件服务外包市场, 既孕育了众多的软件服务外包城市, 也催生了形式多样的交易活动, 大连就是这些城市中的佼佼者。历经了15年的产业发展, 大连的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不仅在中国城市中脱颖而出, 成为领军城市, 而且在全球市场也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巨大的影响力。大连拥有着世界闻名的软件园和气势磅礴的软件产业带, 产业成熟度国内领先;拥有着令人羡慕的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聚集力, 近百家世界500强企业选择在大连投资, 或者直接将其软件服务外包业务落户大连;拥有着国内外知名的国家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 连续12年的举办, 产业和展会互相依托, 互相促进, 成就了大连不可复制的辉煌。
中国软交会在这个具有雄厚产业基础的城市孕育成长, 已经成为中国目前颇具影响力的软件行业盛会, 吸引和积累了大量国内外软件服务外包企业、专业买家、投资商和专业教育培训机构的资源和数据。中国软交会的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需要有效整合与利用多年积累的资源, 建立具有完整结构、功能全面的行业数据库及商务对接平台, 才能长期稳定地吸引和更新全行业的产品、市场资源, 从而形成更为长远、稳固的发展基础。
5 平台建设的意义 (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latform)
(1) 符合中国软交会资源整合利用的需要
中国软交会是经国务院批准举办的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软件交易会, 肩负着引领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 推动传统产业信息化升级改造的历史重任。经过十多年的培育和发展, 中国软交会已经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IT行业年度盛会和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的重要平台, 国际化、专业化和权威性不断提升, 在业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中国软交会可以为软件厂商提供展示产品、推广技术、采购交易的舞台, 也可以为业界人士创造信息交流、观点交汇、商机对接的环境, 是每年一度的行业大聚会, 发挥了重要的交易平台作用。中国软交会积累了丰富的商务渠道和客户资源, 具备完整的商务平台基础要素, 如果加以整合利用, 借助网络手段建设在线商务对接平台, 可以弥补实体平台不能持续满足行业和市场商务对接需求的不足, 实现资源和渠道的价值利用。
(2) 适应中国软交会平台功能提升完善的需要
随着中国软交会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中国软交会的结构、内容和配套服务体系也需要得到相应的变革与提升。但是每年的中国软交会只有短短的四天时间, 远远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的市场需求, 尤其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独有的特性:产业链长, 覆盖领域广, 核心环节多, 洽谈周期长, 合作形式多, 产品升级快, 人员流动率等等, 这些都增加了现场交易实现的难度。只有建立具有完整结构、高效功能的行业数据库及商务对接平台, 才能长期稳定地吸引和更新全行业的产品、技术、人才、市场资源, 从而形成更为长远、稳固的发展基础。为更加突出中国软交会引领行业发展的关键作用, 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和客户的需求, 逐步延伸交易平台功能, 研究构建全方位的交易平台, 提供完善的交易服务, 使交易通过实体展会的引领, 配合线上对接的方式, 形成永不落幕的交易会。
(3) 符合中国软交会社会效益和应用价值同步实现的需要
选择软件服务外包商务对接平台建设问题进行研究, 是电子商务在促进交易会网络交易实践创新中最直接的体现。利用中国软交会历年积累的客户数据和渠道资源, 建立基于网络的软件服务外包商务对接平台, 平台的建立将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应用价值。
平台建设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国软交会作为国家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平台的功能, 利用中国软交会积累的客户数据和渠道资源, 搭建覆盖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商务信息平台, 实现展会现场交易的延续, 实现永不落幕的交易, 成为政府推动产业发展, 促进行业对接的有力平台。
软件服务外包商务对接平台, 是基于软交会历届参展商、专业买家企业数据库基础上, 为国内外软件服务外包企业、专业买家、投资商、人才教育培训机构等多方搭建的项目自动对接服务平台, 具有广泛、交互、直接、快速、准确的特点和功能。该平台功能应该包括信息查询、信息检索、在线服务、人才供求的发布以及软件信息外包的管理和接发包等功能。利用该平台可以及时留下访问者项目信息, 在提供信息和对接服务的同时, 不断更新和扩展平台的有效内容。是一个易于扩展的、突出交流、有生命的“活”的门户平台。平台不断滚动的产品、企业、买家、人才、资金等信息, 不但可以满足多方日常的对接交流需要, 而且可以保证中国软交会在展览招商、买家邀请、开展会议论坛活动等多方面的渠道拓展。
6 行业交易的特殊性需要功能完善的交易平台 (Industry trade special needs perfect function of trading platform)
由于软件服务外包行业交易活动的特殊性, 各种主题、各种领域的会展活动极其丰富, 众多业界人士活跃在这样的场合中交流互动, 一笔笔交易也就潜在地形成了。然而面对面的交流并不能解决交易过程中的所有问题, 长期持续的联络和沟通, 才能促成最终的交易。于是, 越来越多的会展活动不断孕育, 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平台也不断出现, 而面对空间巨大的市场需求, 会展活动与电子商务平台的有机结合, 也成了必然的趋势。融合实体展会和电子商务平台的综合优势, 建设功能完善的软件服务外包商务对接平台, 依然十分必要。
7 实体展会和电子商务完美结合 (Combination of exhibition and e-commerce perfect)
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不断普及, 实体展会的网上平台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促进交易的工具, 而能够真正支撑产业互动和交易的商务平台, 应该首先独立建设并运转, 并努力与实体展会形成良好的资源共享、端口互通、交易同步等效果。此外, 结合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增加数据智能分析和应用, 可以有效地实现电子商务平台与实体展会的完美互动。
8 结论 (Conclusion)
软件服务外包商务对接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平台建设要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依托中国软交会的资源基础, 充分整合现有资源, 实现多渠道融合。同时,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升级, 平台还应该预留足够的扩展空间, 并努力尝试在移动终端的便捷实用, 比如微信、手机端应用商店等。
摘要:随着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高速增长, 建立具有完整行业数据库及高效功能的服务外包商务对接平台将有利于完善市场功能, 扩大市场需求, 促进技术创新。而建立在成功举办了十多年的中国软交会基础上的服务外包商务对接平台, 可以将实体展会与商务平台有机结合, 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效互动, 从而打造高效、不落幕的交易平台。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商务对接,交易平台
参考文献
[1]周向.中国承接服务外包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3 (15) :65-66.
[2]郑雄伟.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报告, 2012.
[3]冯瑞.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研究[J].江苏商论, 2012 (01) :96-99.
[4]李宗锋.基于PKI技术的服务外包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13.
[5]杨海涛.从全球价值链角度看离岸服务外包的利益分配[D].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013.
软件与服务外包 篇2
根据学院2014届学生毕业设计的工作要求,结合外包学院的具体实际情况,拟定外包学院2014届毕业设计工作计划:
一、毕业设计考核小组
组长:杨正校
成员:周玲余、浦菲举、各专业负责人
二、毕业设计总要求
1.毕业设计选题。要求毕业生尽量结合实习工作实际,选取与实习工作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部分学生也可以选择与课程相关的大作业等内容。
2.撰写的毕业毕业设计文本格式符合教务处格式要求规范。具体要求参见教务下发文件。
3.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
4.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选题和毕业设计工作负责。
三、具体时间要求
1.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1月30日前完成指导学生的开题工作,2月28日前上交《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审批表》、《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汇总及成绩》、《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及《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四张表(电子及纸质稿,统一交由班主任汇总后上交
系部)。各文档的命名规范见下文6(补充说明)。
2.2月1日至4月4日,指导教师根据学院对毕业设计的格式及内容上的要求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指导及把关,并于4月11日前完成毕业设计初稿的审阅。
3.4月12日至4月18日,指导教师完成对第二稿的审阅并上报优秀毕业设计的人选,指导教师须将优秀毕业设计的相关材料(毕业设计终稿,选题表,开题报告任务书)在4月26日前交至系部优秀毕业设计评阅小组审核,并负责通知到有关答辩同学,于5月4日参加预答辩,毕业设计考核小组以确定重点答辩毕业设计人选。
4.5月10日,2014届毕业生答辩会,学生须携带毕业设计终稿的纸质稿2份参加答辩。学生须在5月16日前将根据答辩意见对毕业设计进行再修改,并将毕业设计终稿及其他相关材料发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确认无误后交由班主任汇总。班主任需在5月21日前将班级的毕业设计材料(审批表,开题报告,任务书,题目及成绩表,毕业设计终稿)电子稿以班级为单位提交到系部,由系部统一对毕业设计进行胶印封装。
5.5月26日至5月29日,指导教师汇总其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材料,并整理装订成袋,统一交有关班主任汇总后上交系部。
6.补充说明:①最终的电子稿材料除题目及成绩汇总表外,其他文件最终稿均需为PDF文件,文件的命名规范:文档的命名方式为:学号_姓名_文档名称。例:110302231120_张宸_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②各附件起止日期:
毕业设计封面:2014年5月
选题审批表:2014年1月15日至1月20日之间日期 任务书:2014年1月15日至2014年5月9日 开题报告:2014年1月21日至1月31日之间日期
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
软件与服务外包 篇3
关键词:软件与服务外包挑战新动向
从90年代开始,印度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就以每年50%的增长速度在世界经济舞台独领风骚。然而,这种强劲的势头受到了08年金融危机的打击,首次出现下降。虽然在2010年有所复苏,但是增长速度却不如以前。究其原因,与印度软件业融入全球化以来面临的一些挑战不无关系。
一、印度软件与服务外包业面临的挑战
1.世界政治与经济前景仍然不明朗
(1)国际经济局势不稳定,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欧美经济前景堪忧
金融危机的余波未平,欧元区又闹起了轰轰烈烈的债务危机,标普连续下调了意大利、美国等主要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给世界经济市场带来了阵阵阴霾。即使印度各界都向市场发布了乐观预期,但对于国内市场狭小,严重依赖外国市场的印度软件外包业来讲,世界经济一旦出现不景气或衰退必定给印度软件外包业带来发展的困难。这一方面是因为在信心缺乏的经济环境下,不少欧美失业人士纷纷将矛头对准外包业,贸易保护盛起;另一方面,各发单企业为了控制预算,必然削减成本,降低印度接单企业的利润。数据表明,金融危机就使得印度各中小外包企业接单困难;2008—09财年的243个交易日中,IT行业上市公司市值缩水达到41.4%;各软件企业利润增长率降低;大批IT人员被解雇。在当今世界经济前景如此不明朗的情况下,上述结果是否重演值得所有人关注。
(2)世界政治局势的不稳定性影响了印度市场扩张
近几年,世界和平遭到严重挑战,局部乱局频频出现,打乱了一些瞄准该市场的跨国公司的战略布局。去年西亚北非堪忧的局势就影响了印度各大软件公司在该地区的盈利状况和业务扩张。据估计,西亚北非市场是印度IT业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印度各大IT公司2%—3%的收入来自西亚北非地区,持续的动荡将使接下来几个季度的投资计划受到打击。使该地区的市场需求萎缩到2008年经济衰退时的水平。就WIPRO公司为例,其5%—6%的收入来自中东地区,在阿联酋、科威特等地均设有机构超过1300名雇员和100多家客户单位,并在埃及建有软件开发中心服务整个西亚北非地区,然而,受到政治动荡的影响,该中心一度暂缓运营,给公司造成了不小得损失。1
2.新兴软件国家的挑战
印度软件业一度在人们心中创造了飞速崛起的神话,但近年来印度这一接单大户的订单出现了转移流失。这一方面因为,其他新兴软件国家通过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差异化发展道路,积极承接发达国家的外包转移,取得了相当成绩:欧洲的爱尔兰利用其与欧洲大陆一脉相承的语言文化传统和成熟的产业规模,稳坐欧洲软件之都;菲律宾等国,凭借成本优势和语言优势,吸引了大批软件服务外包订单;中国则利用自身充足的计算机人才资源和软件开发成熟度对印度的软件行业发起了不小的挑战。印度订单流失的另一方面原因则是印度软件业自身不足的暴露。首先,随着印度软件业的兴起,印度的IT从业人员人力成本优势已经逐渐不明显;其次,由于印度最擅长编写的只是附加值较低的初级软件产品,而对于提供解决方案等IT项目流程服务并不是那么成熟,导致欧美企业对于印度软件开发能力的信任度已经开始降低。
3.信息技术变革要求印度提升品质与技术含量——以云计算为例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随着网络的普及,物联网、云计算等概念进入公众视野,更成为IT业内不可避免和已成现实的新革命。Gartner分析师认为,到2015年,低成本云服务将会蚕食外包服务提供商15%的收入。2其实针对软件企业来讲,云计算是机遇,但也是一个挑战。首先,云可能部分改变印度软件市场的格局。进入云时代,云上和云端,即服务器和应用程序是分离的,在IT租恁成立的条件下,软件企业只需要关注自身软件程序本身的问题,而将其他部分的工作交给云计算的运营商来承担。这就弥补了中小企业在资金、非软件技术和市场渠道方面的不足,提升了与大企业的竞争力,加强了市场的竞争机制。其次,云计算的出现对于软件产业的基础性工程,数据中心、灾难备份等服务外包形式提出了新的模式和要求。如何将数据放入云端并保证安全是云计算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任务。总之,作为如此重要的技术趋势和现实,云将必然增长和多样化印度的IT的业务,而这些增加的业务迫切需要改变领域格局和利润分配方式,给现有局面带来变动因素。
二、印度软件与服务外包业新动向
面对挑战,印度软件业从宏观和微观上都采取了应对的措施,来维持印度在该行业保持的领先地位。
1.宏观领域:印度软件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集聚点在全国范围扩散
(1)继续兴建IT城市
印度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就大力兴建科技园,希望借助产业的集聚效应来推动其软件、电信、生物工程等高新科技的研发与应用。很快,在各种因素的促进下,班加罗尔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优势,成为享誉全球的软件之都,并列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和世界十大硅谷之一。但随着国际竞争加剧,以班加罗尔为首的软件城市由于有限的资源以及上升的劳动力成本无法很好地适应外部压力与内部发展趋势。据悉,如今印度的几个大城市已经集中了其95%的IT—BPO业务,而这些城市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仍然无法跟上印度軟件离岸外包蓬勃发展的劲头。于是,在“软件技术园区”这一独立团体(STPI)的带动下,印度不断通过设立软件科技园区带动软件基地城市兴起,以此扩大印度软件产业的整体规模水平。如今已经有了十多个主要的IT中心城市,并据称在2018年之前,在现有的IT城市周围将再新建成43个IT卫星城市,吸纳全印40%的业务,利用巨大的软件城市辐射网络来保持印度在IT方面的竞争优势。3
(2)发展农村IT和外包业务
如日中天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并不能解决印度大部分的就业问题,因为其发展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或卫星城,甚少深入到更多的印度领土范围。但如今据NASSCOM估计,已经有超过100多个坐落在农村的外包中心,雇佣员工超过数万人。出现这样的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在过去几年里,印度城市软件与服务外包的成本上升,仅在BPO领域就损失了约140亿美元的收入。而这种上升的成本不但因为人工酬劳的上升,也包括了培训和招募成本的不断上升。4二是,印度服务外包业正面临从业务流程外包—BPO转型到更复杂的知识流程外包—KPO业务,需要在培养和雇佣更为高端的项目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等方面花出更高开支。如果将一些低边际收益、低技术含量,诸如数据录入等方面的工作转移到无论是人力成本还是租金都大大低于城市的农村地区,无疑将配合企业的升级战略。
并且,一些有眼光的科技公司并没有将农村地区简单视为低技术含量工作的转移,而是宣称将在农村地区培养下一个科技中心。自2011年8月,WIPRO公司就设立了第一个农村IT中心IT公司,而IT公司HDCF与LOKPAL则已在印度7个邦设立了10个农村IT服务中心。这些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招聘现有员工的十倍工作岗位,吸引大量具有较高教育背景的农村青年回家乡受聘,以培养印度农村成为下一个科技中心。5虽然这项趋势被公认为是对IT企业与农村发展的双赢模式,但目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最明显的是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何能够有效支持农村IT中心的发展;其次农村人口普遍教育程度不高,文盲偏多,如何迅速培训适宜的人力资源也是摆在现实的一个难题。
2.微观领域:印度软件企业新动向
(1)外包市场多元化,特别是注重国内市场业务的拓展
印度外包市场结构的严重偏向性一直是印度软件业发展的诟病:一方面欧美是印度软件服务外包的最主要发单地区,一度占印度还未市场90%以上。6另一方面,印度国内市场极其狭小。到2009财年截止,印度印度软件出口与服务外包已经达到了约500亿美元的规模,但国内市场规模仅200亿美元左右,对主要软件企业来说,国内市场业务收入只占其总收入的10%左右。
(2)在企业经营中,企业并购与建立海外战略联盟越来越频繁;公司海外机构的本土化战略日益展开
在印度IT界,不乏员工10万人以上的大型企业,由于这些企业以从事离岸软件与服务外包为主,因此其战略眼光具有极强的国际性。在印度GDP保持每年8%的增长势头下,印度股市一直高涨,加之遇上金融危机,国外不少服务外包公司岌岌可危。印度企业掀起一股海外并购的热潮,并频频得手。仅以HCL公司为例,不但在2008年7月收购了英国从事BPO外包业务的Liberata公司的忍受和保险金业务部门,并且在同年12月击败Infosys,以4.4亿英镑的全现金全价收购了英国咨询服务公司Axon。通过英国打开欧洲大门9NASSCOM称:2010—2011年期间,印度BPO领域的焦点集中在基于价值的收购和兼并上,大企业购买和兼并一些地区性小企业,一次性扩大市场。10另外,频频与海外设备商建立战略联盟也成为印度软件企业海外战略的另一个走向。印度TCS就在2011年2月宣布与世界著名网络设备生产商思科公司建立战略联盟。计划共同开发一项名为直接面向电信企业、政府、中小企业的,满足各类公司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需要的解决方案。思科将在塔塔咨询位于清奈的基地设立思科技术实验室。塔塔咨询公司将向约1000名员工培训思科公司技术。11
除此之外,由于西方国家近年来受到经济政治问题的影响,在移民审查和签证办理等问题上的态度更趋于保守,不想受此掣肘的印度软件企业海外机构大大推动了其本土化步伐。Infosys在2009年就减少雇佣了15%的印度大学生,Wipro公司也于美国亚特兰大地区大学进行协商,表示未来将在肯纳色州立大学进行印度公司首次在美国大学进行的校园招聘,两年内录用500名毕业生。12
(3)增加科研费用,提升印度软件业品牌的技术含量,力争向产业链上游发展
印度希望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信息技术超级大国还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难题,即印度一向引以为傲的软件产业里多为代工技术而鲜有自主产权和品牌。13并且,印度软件生产的大多是中间产品而非最终产品,大抵只能处于服务贸易微笑曲线的下方,附加值低,收益不高。印度显然充分意识到这点,无论是政府、相关组织机构还是IT企业都十分重视科研投入以及外包产业的转型。辛格总理在第99届印度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称到印度第12个五年计划技术,研发总开支将从现在的0.9%上升到2%。同时,印度企业也注重采用新技术,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并开始将精力更多转移到新的软件业务、项目管理和解决方案等高端服务领域中来。适时实现以如今BPO为主向KPO迈进。NASSCOM估计,到2010年,印度从事KPO的雇员已经从原来的25000上升到了250000,更多的中小公司开始专业从事KPO服务。14
三、印度软件与服务外包业的新动向对于我国发展该产业发展的启示
事实上,印度所面临的挑战其实是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发展客观存在的大气候,并非印度特有,每个发展中国家都将面临。对此,我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时候也应当十分留意。特别是印度的一系列推进加快印度软件与服务外包业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1、加快国内外包服务中心的产业转移,合理布局需结构,并充分尊重区域优势和城市特点。
印度服务外包业经历了从发达城市地区向欠发达农村地区的转移,不但带动农村地区的就业和经济水平,也实现了大城市产业的升级。现在的中国也在面临这个阶段,沿海大城市正在将低技术含量的服务业务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内陆地区,而实现原本城市的升级。在当今全球化深入,国际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中国的这种转移和升级势必应当加快步伐,否则更多的低成本国家涌现,将消耗掉中国在某些领域的领先优势。再者,中国的产业布局应当如印度一样形成一种网络式分工协作:IT卫星城市支持中心城市,几个中心城市带动一个区域的发展,每个区域各尽优势,充分突出本地资源,在全国开展异质性的良性竞争。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避免资源浪费,提高发展速度。
2、国内主要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应当具备国际性的视野和行动能力。
中国近年来也发展起了一批提供外包服务的颇具规模的IT公司,如海信集团、东软集团等等。然而,中国企业的国外扩张道路却似乎并没有印度企业那么一帆风顺。这点除却两国企业自身实力原因,还有因素就是中国企业没有如印度一样的全球化发展战略。印度企业对外并购的意愿更强,这一方面由于其国内市场本身狭窄,另一方面则是印度人才更加国际化。在印度,上到企业家、项目经理和高端软件人才,下到普通程序員,基本上都有留学背景,就算没有留学,在学校里的老师也大都留学归国或是在大型跨国公司担任CEO的印度人。这样的教育背景使得印度企业人才具有极强的国际视野,并在与外界交流的过程更加自信,遇到的语言文化障碍更小。15提高了对外并购案中的成功率。
3、政府和企业应当加强技术研发,时刻关注和更新科技的进步趋势。
软件与服务外包 篇4
一、关于产业发展总体布局
从黑龙江省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 发展基础比较好并且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城市是哈尔滨市和大庆市。因此, 建议黑龙江省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的布局重点要放在这两个城市, 全面巩固哈尔滨市、大庆市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地位, 进一步推动哈尔滨市、大庆市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的集聚发展, 将这两个城市建设成为黑龙江省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模范城市, 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 逐步辐射带动省内其他城市的发展。
二、关于产业发展重点
建议重点发展制造服务型软件产业和行业应用软件产业, 包括:石油石化、智能电网、汽车电子、航天航空、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工业软件以及面向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教育文化、社区、应急指挥、公共安全、农业等重点行业的行业应用软件。对于服务外包产业, 建议以黑龙江省目前发展基础较好的外包业务类型为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数字内容服务 (比如游戏、动漫等) 、互联网数据中心 (IDC) 服务、数据处理服务、呼叫中心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地理信息服务等。同时, 建议在做大做强黑龙江省现有的优势软件行业和服务外包业务的基础上, 还要有意识地关注和扶持新型软件服务业发展, 如移动互联网服务、物联网服务等。
三、关于重点项目建设
建议在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方面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重点项目必须具备技术创新性, 从而引导整个产业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二是重点项目必须务实, 要有明确的产品开发, 产品要有市场竞争力;三是要充分考虑全省经济发展现状、相关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四是充分整合优势资源, 增强产业技术支撑, 比如已经粗具规模的企业、技术实力较强的科研院所等。综合以上因素, 应重点支持以下几类项目:制造服务类, 物流服务类, 社区服务类, 医疗服务类, 金融服务类, GIS服务类, 物联网服务类, 移动互联网服务类, 数字内容服务类。
四、关于产业发展环境
(一) 物理空间建设。
目前, 软件园和服务外包园的园区建设方式是比较成功可行的, 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物理空间需求, 还容易形成产业聚集和规模效应。因此, 建议黑龙江省继续深入优化园区建设, 为全省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二) 基础设施建设。
黑龙江省应该统一规划, 有预见性地改善和升级基础设施, 使其满足全省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需求, 如软件服务外包园区网络的高带宽建设等。
(三) 市场环境建设。
黑龙江省各级政府要为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如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和职能, 简便行政审批手续, 创建公平市场竞争环境和保障机制等。
(四) 金融环境建设。
在全省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环境建设中, 必须重视金融环境建设,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为企业提供合理的金融支持, 保障企业的发展。尤其对于一些新兴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往往需要外界资金的支持, 建议政府能够有配套的金融政策和措施, 对这些企业加以扶持, 使其逐渐成长起来, 从而壮大全省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
(五) 人才环境建设。
所谓人才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资待遇、成长预期、人文关怀、培养机制等方面。要让我们的人才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和自豪, 愿意来, 来了愿意扎根。
五、关于产业发展政策
(一) 企业政策。
建议制定出台鼓励和扶持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政策。如国内或国际大型企业招商政策、企业优惠入住园区政策、企业融资扶持政策、税收政策、企业出口鼓励政策、技术创新鼓励政策、收入分配奖励政策等。
(二) 市场政策。
建议黑龙江省能够制定相应的市场扶持政策, 如免税政策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如政府牵头组织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接包和担保, 帮助企业开拓省内或国内市场。
(三) 保证政策落实监督机制。
软件工程服务外包就业前景如何 篇5
服务外包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其业务,从而使其专注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
所谓软件服务外包主要指一些发达国家将软件项目通过发包的形式转移到其他国家来开发,以达到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的目的。相比较传统的软件开发,因为主要是面向国外的合作,要求从业人员除了具有软件开发技能之外,还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相关的行业专业技能。
而长沙大学软件工程(服务外包)专业招生计划纳入国家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招生计划。学生在规定年限内,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德育、体育达到毕业要求,由长沙学院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等教育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由长沙学院授予学士学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和服务外包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具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具备中、英文(或日语)环境下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面向欧美、日本的服务外包企业及相关行业从事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人才,是IT企业需要的人才。所以学好这个专业,是你放飞梦想的第一步。
选择这个专业的好处
软件工程(服务外包)专业采用新型的“3+1”培养模式,前3年在长沙学院学习,最后1年为基地实训和企业实习。
本专业学生须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和服务外包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之外,还要掌握国际软件工程界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项目管理方法。
本专业将强化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部分课程将采用国外著名高校原版外文教材或采用双语教学。
本专业特别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聘请工程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承担部分课程的教学,课程设计结合企业需求,实训项目来自企业,通过企业真实案例的分析讲解,使学生亲临亲历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从而积累一定的企业工程经验,以适应国际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要。
借助安博教育集团优质教学资源和遍及全国的就业网络,通过安博独有的IT实训平台和就业导航平台,为学生提供从学习到实训再到就业的一体化服务。学生毕业时由长沙学院和安博教育集团共同推荐就业。
就业前景
随着世界产业转移的加速,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将大量的软件开发业务转移到中国、印度等国家。据统计,目前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总收入在未来三年将达260多亿美元,随之而来的是对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巨大需求,未来5年,国内服务外包产业人才需求量至少要达到100万。目前软件外包从业人员的薪资水平普遍高于一般软件开发人员,就业前景广阔。
软件与服务外包 篇6
7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11年上半年全国软件经济运行情况,据了解,今年以来,全国软件出口增速呈逐月回落趋势,3、4、5月出口增速分别为20.4%、19.7%和6.9%,6月出口增长9.1%。累计到6月底,共实现出口133.6亿美元,同比增长17.7%,增速比去年同期低5个百分点,其中软件外包服务出口22.8亿美元,同比增长46.4%,增速高于去年同期7.6个百分点。
电子信息产业增势较猛 视听相对低迷
7月26日,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在各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下,电子信息产业投资迅猛增长,成为拉动产业发展和工业投资的重要力量。
总体上看,电子信息产业投资增势迅猛,新开工项目明显增多。据悉,上半年电子信息产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3960亿元,同比增长67.6%。电子信息产业新开工项目3693个,同比增长62.6%。其中,电子元件、信息机电和信息化学品等领域新开工项目增长最快,增速分别达67.2% 、82.5%和154.2%。然而,视听行业却出现明显下滑,同比下降9.6%。
中关村实施“1+6”政策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日前在京就中关村“1+6”政策实施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具体阐述了股权激励试点政策、税收优惠试点政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试点政策等三项工作内容。
所谓“1+6”政策,是指搭建一个首都创新资源平台和6条支持中关村深化实施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包括:股权激励、税收优惠、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和建设全国场外交易市场等。
软件与服务外包 篇7
全球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体现,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势互补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服务外包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为将西安打造成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之都, 西安市政府正积极创造条件。但在激烈的软件外包市场竞争中, 一些不利的因素也制约着西安软件服务外包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西安软件服务外包业的现状与特点
(一) 西安软件服务外包业的现状
西安, 作为中国最早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城市之一, 省、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 将服务外包作为优先发展的现代服务产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全市共有服务外包企业1400多家, 千人规模企业10家, 从业人员突破12万人, 聚集了22家业内世界500强企业及众多国内龙头企业。表1为西安软件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状况。
从表1可看出, 西安软件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 西安软件服务外包业的特点
1. 西安高新产业园区以软件园为主要载体
由20多栋建筑物组成的西安软件园示范区, 企业入驻率达到95%以上;6平方公里的“软件新城”正在建设规划当中。西安软件园示范区通信网络达到1G带宽, 是西安城域网骨干节点, 为园区企业提供专业的网络通信解决方案。园区还建立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与IBM公司合作建立了西安软件园—IBM软件创新中心, 园区内设施已经趋于完善。
2. 海内外知名企业聚集西安软件园
西安软件园聚集了爱默生、奥博杰天、甲骨文等30多家欧美企业, 明达科、艾宾、索浪、NEC等30多家日本企业, 还有无敌科技、普罗通信、研华科技等10多家台湾地区企业;国内有中兴、华为、东软、用友等20多家知名企业。同时还培养了未来国际、协同数码、西电捷通等一批优秀的本地企业。
2014年西安高新区的8家企业入选全国50强
其中西安泰力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博深煤矿安全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以三年累计9793%、3120%的增长率位居榜单第1和第5位,
3. 人才资源储备丰富
西安市拥有各类科研机构3000多个, 15万以上电子信息类科技人才, 近百万人在校大学生, 其中20多万人与软件服务外包相关, 覆盖了服务外包各个领域, 可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提供优越的人才资源。市政府计划到2020年, 每年计划安排5000万元资金, 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 高新区还实施了“海外学生实习计划”, 每年吸引一大批印度、美国、加拿大等产业发达国家的IT、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外籍大学生或研究生到软件企业进行实习。
4. 强大的软件研发与创新能力
西安高新区被IDC评为“理想的全球服务外包基地”, 被海外媒体誉为“中国BPO之都”。目前西安累计有30多家境外企业, 以及国内如中兴通讯、华为技术、新致软件等企业在西安高新区设立了研发中心;交大捷普、西电捷通、协同数码等一大批本地企业, 主要以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为主业。截至目前, 高新区已有新生代、通源石油等近10家本地软件企业成功上市;汇龙科技、天润科技等17家企业成功挂牌新三板。2013年, 西安高新区的专利申请量达到27791件, 超过60%的申请都集中在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高新区2013年技术交易额达到235亿元, 同比增长73.83%, 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技术交易额超过160亿元。
三、西安软件服务外包业的SWOT分析
(一) 西安软件服务外包业的优势
1. 人才优势
软件服务外包是典型的知识创新型产业, 知识创新主要靠人才, 而优秀的人才只能来自发达的教育, 尤其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
西安高校云集, 是中国重点高等院校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 在校学生人数仅次于北京、上海, 居全国第三位, 也是全国高校密度和受高等教育人数最多的城市, 人才总量大、储备足。
2. 成本优势
西安经过多年发展, 能够为企业提供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无法提供的商务成本优势。如大学毕业生的年薪总体较低, 有人力成本优势;西安房地产价格远低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且通信与水电煤气价格也较低;落户西安的外包企业还能享受到各种补贴与优惠, 整体商务成本较低。
3. 市场优势
国内大型的IT公司、大型跨国公司为了充分利用高技能的专业IT人才和国内的低工资, 将处于价值链下游的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业务外包出去。而西安地处中西部地区, 有着地区和政策上的优势。许多知名软件企业对在西安发展充满信心, 都计划继续扩大西安的人员规模, 同时希望把更多的软件业务转移到西安。
(二) 西安软件服务外包业的劣势
1. 教育体系滞后, 缺乏复合型高级人才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西安的从业人员虽然多, 但是缺少创新复合型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类人才缺乏上, 一是能够应对产业和某个领域发展方向的行业领军人才;二是具备IT技术和能够管理大技术团队的人才;三是具有国际视野掌握相关国家语言, 熟悉国际商业规则和业务发展趋势的国际化人才。
2. 企业规模小, 自主创新困难
西安高新区虽然有1.6万家中小企业, 但是缺乏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企业。一般来说, 企业在承接软件外包方面通常看重发包方的声誉和项目经验。小企业的品牌、经验显然都不及大企业可靠, 所以吸引投资比较困难。影响软件外包业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大专院校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显然, 在这些方面, 西安的准备还是不充足的。
3.“科技强, 经济弱”的倒挂现象
在外界看来, 陕西的科教优势令人羡慕:79所高校、1000多家科研院所、22万科技人员, 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4万件, 但科技资源分散、分隔、分离, 科教实力无法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的“陕西现象”也长期存在。实验设备、科研力量重复购置、重叠布局、闲置浪费情况十分严重。与此同时, 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有研发需求, 却无力购买仪器设备。
4. 产业区域分散, 辐射能力有限
产业集聚带来集聚规模经济效应, 软件服务外包业同样具有规模效应。目前, 西安软件服务外包业发展布局比较分散, 所谓的“一核六区”布局, 规模较小的众多企业分布在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等多个服务外包园区。这样导致各园区规模不大, 分散了资源, 聚集效应难以发挥。
5. 东西部地域差距, 竞争竞争处于劣势
东西部服务外包行业差距明显, 西安如果不能进行优势资源整合、强强联手, 那么在国际竞争中就会缺乏明显的优势, 难以充分起到对新丝路经济带建设的助力作用, 也很难成为该区域的服务外包行业中心。
(三) 西安软件服务外包业的机遇
1. 全球服务贸易业务范围拓宽、市场规模扩大
统计数据显示, 2009年到2013年, 我国承接服务外包合同签约额从291亿美元增长为954.9亿美元, 年均增长达到47.8%, 其中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从129亿美元增长至454.1亿美元, 年均增长约45.7%, , 就业规模稳步扩大。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从最初的项目外包、信息技术外包等形式发展为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 使得服务外包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宽。
2. 产业开发和转移给西安服务外包提供了机会
服务外包是西安市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新兴产业。2009年2月, 国务院批准北京、天津、上海、西安等20个城市为中国软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12年在中国服务外包城市投资满意度排名中位列第二。2015年, 西安市将重点培育和扶持50家龙头企业, 鼓励企业离岸与在岸业务并举, 引导并鼓励企业参与国家层面的评比活动, 对参评的企业予以奖励, 力争在商务部及中国服务外包网站上展示更多的西安品牌和声音。
(四) 西安软件服务外包业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看到服务外包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加入到服务外包行业中。印度是软件外包的强国。国内服务外包前10名城市中, 青岛、昆明获评最具发展潜力城市;北京、杭州获评最具影响力城市;济南、南京获评最具特色城市;无锡、苏州获评最佳投资环境城市;南昌、合肥获评中西部最具竞争力城市。西安服务外包业面临来自国内外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竞争。
四、西安软件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对策
(一)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
非学历教育由于教材更新快、与市场紧密结合等特点, 是对学历教育的一种很好补充。其次,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软件人才信息平台, 建立软件外包企业与人才培养机构的供需对话机制, 加强软件产业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培养适用人才。第三, 西安应当充分发挥高校等机构作用, 重点培养熟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语言、文化、市场及相关专业人才, 加强与国际和东部地区合作, 用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前来创业、就业, 以助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快速形成。抓住新丝绸经济带建设和发展的机遇, 把西安建设成为新丝路经济带上的服务外包经济发展中心。
(二) 扩大企业规模, 提高国际竞争力
西安软件外包企业要发展壮大, 必须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政府首先应当鼓励企业实行强强联合, 加强与跨国公司机构合作, 提升管理水平;其次, 加强地方服务外包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联合, 依靠它们丰富的客户资源、品牌优势、资本实力, 实现跨界强强联合;第三, 在品牌方面, 政府可以从现有软件外包品牌中, 确定一批有影响、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品牌, 加大软件外包企业自主创新品牌的培育和扶持力度, 推进西安软件产品自主品牌的发展;第四, 借助西安雄厚的高校与工业基础扶持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 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新丝绸之路战略提出以来, 我国政府和各国积极合作, 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从国际上看, 新丝路经济带建设为沿线城市开展国际接洽, 吸收国际文化, 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提供更多的机会。西安作为新丝绸之路上得一个重要节点, 已经建立了完备的产业园区。为促进产业园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可以将软件服务外包企业集中到园区内, 尤其是大中型企业。
(四) 政府加大对软件服务外包业的支持力度
新兴产业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至关重要。政府应该从技术交易、知识产权、资源共享、人才培训、市场拓展等方面为软件企业搭建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平台, 构建较为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和营商环境, 积极引导和扶持软件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和吸引更多跨国公司落户西安。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加剧, 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西安市是国家首批批准的服务外包基地, 这几年发展很快,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问题。本文介绍了西安软件服务外包业的现状;分析了西安软件服务外包业优势和存在问题;最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现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毛凤霞.西安软件服务外包业的SWOT分析.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4 (05)
软件与服务外包 篇8
6月2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发布《2010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 2009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产业规模达到2 033.8亿元, 增长29.7%。从业务结构来看, ITO业务继续占据主导, BPO比重稳步上升。从地区市场来看, 国内外包业务发展更加迅猛, 业务收入为1 749.6亿元人民币, 增长31.2%, 较国际业务收入增速高近10个百分点。报告指出, 2009年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企业能力不断增强, 产业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标准化工作取得突破, 公共支撑平台建设加速推进。
软件与服务外包 篇9
关键词: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校企合作,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伴随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软件工程专业性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与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需求及用人单位需求存在偏差,培养体系相对滞后,在知识体系更新、核心技术培养方面与产业发展存在“代沟”;同时培养过程与培养机制等方面也体现出无法适应产业变化的新问题,已不能很好地顺应产业发展,培养出适应产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本课题正式基于这个大前提,通过黑龙江科技大学与哈尔滨金融学院合作进行适应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需要的新型软件工程专业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同时着重于一体化平台的建设与实践。本文以产业发展为方向,以培养优秀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创新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建跨校园、跨企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平台,实现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向适应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方向转变,可以极大提升毕业生社会竞争力,从而对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起到促进作用。对于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中的企业而言,可以通过新型人才培养平台,与高校实现更为深入的合作,参与高校师资培养、培养方案制定、软件基地建设等多项工作,根据市场导向,深层次引导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二、创新型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高校传统的软件工程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普遍存在教材陈旧、知识结构滞后,实践环节目标不明确,理论教学偏重而实践训练不足的问题。在目前国家大力建设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新形势下,这种情况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因此,目前高校亟待改善的就是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黑龙江科技大学与哈尔滨金融学院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建设。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目前已与哈尔滨海康、文思创新、中软、达内、富士康、大庆科瑞尔斯等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建立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在北京、烟台、大连、盐城、深圳、大庆、哈尔滨等城市构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IT企业群,哈尔滨金融学院也充分利用各类校企合作资源,两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为在校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也为企业提供量身培养人才的机会。在校企合作的大前提下,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在校本科大学生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在校培养3年+下企业培养1年”的模式,通过校内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企业导师入校任教并参与培养方案制定、校内工程实践、导师制培养、校外顶岗实习、课程置换等全方位无缝连接的模式将校企合作推向深入,充分发挥校企各方优势,实现联合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
(二)创新MPE-CDIO现代工程教育模式
近年来,黑龙江科技大学结合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突出实践,科学确立了“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三大教育理念。在“三大”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搭建了以大德育为先导、以大工程为背景、以大实践为途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与此同时,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引入麻省理工学院与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大学经过多年探索研究后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从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阶段出发,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设计。基于“三大”教育理念和CDIO工程教育理念,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创新了MPE-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制定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及相关实施办法。M代表Moral,以德为先是MPE-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最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P代表实践Practice,要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仅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要锻炼学生的非专业能力;E代表工程Engineering,在实践中学会工程化思想,要求学生在做任何一个项目,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实验也都要养成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习惯,强化学生工程化的思想和意识。
(三)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3+1”人才培养模式和MPE-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自2010年起就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制定了新型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大纲,搭建了基于MPE-CDIO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鱼骨模型,明确了一级项目、二级项目以及课程群的设计。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了CDIO体系中4类一级能力、17组二级能力以及73种具体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通过新式的课程群体系,合理搭配了软件工程专业各类大类课、基础课与选修课,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与知识架构,在引入软件企业参与培养方案制定的前提下,添加了符合企业研发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企业导师与拥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在校教师共同指导。通过课程置换形式,实现了在校3年与企业1年的无缝对接,使学生提前一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自2012界毕业生起,连续五年实现90%以上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于毕业前即可赚取实习工资,50%以上优秀毕业生正式毕业前已获得企业正式员工级工资待遇,并实现月薪过万的高质量就业。
三、一体化平台建设与实践
为了辅助新型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及哈尔滨金融学院计算机学院充分利用网络化的便利,进行了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平台的搭建,主要包括数字化混合式学习平台、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与资源共享性,实现了跨越空间距离将师资培养与学生培养同步,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步,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学”与“用”脱节的问题。
(一)数字化混合式学习平台建设
利用UML统一建模语言形成平台的需求分析报告;应用Web开发技术确定采用MVC的三层体系结构、确定系统开发环境、完成数据库设计、建立服务平台存档文件架构;采用ExtJs框架、Struts框架、连接池等技术实现平台代码搭建;最终实现了信息化虚拟学习环境搭建、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教师可以将各类学习资源共享于平台之上以便学生查阅、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了解产业发展最新动向,企业应用最新技术及方案解析,浏览各类教学资源并实现线上学习、在线问答、线上测试等功能。
(二)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建设
校企合作管理平台主要完成校内、校外企业各类信息的交互,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管理以及校外课程置换学生管理等深入辅助校企合作程度的功能。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在校生可以实时了解企业最新动态,发出实习应聘申请以及课程置换在线申请,并可以实现置换单位变更、校内外导师分配、与校内外导师交互等多项工作;企业方可以投放各类就业信息、招聘岗位、可置换课程安排等信息的共享,实现实习生的在线招聘等互动功能;校方管理人员及校内教师可以利用平台完成实习学生管理、交互与辅导等工作。
四、结论
近年来,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与哈尔滨金融学院计算机学院合作,以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为载体,进行了面向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与研究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为基础,创新MPE-CDIO现代工程教育模式,并创新了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搭建了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平台建设跨越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弥补了“教”与“学”、“学”与“用”脱节的问题。通过近三年的改革与探索,摸索出一条成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2010级、2011级与2012级毕业生均实现了90%以上就业,其中50%以上优秀毕业生正式毕业前已获得企业正式员工级工资待遇,并实现月薪过万的高质量就业。通过新型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与研究,提高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并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一条可行之路,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及深入研究的学术价值和较好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赵国刚.“三大”教育理念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
[2]张凤武,周广林,曹景萍.基于MPE-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培养模式构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3]才智,王国权,韩紫恒,赵春刚,朱秀,马海峰.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改革与实践[J].经济师,2013(7)
[4]才智,赵春刚,顾泽元.基于CDIO模式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经济师,2011(8)
[5]才智,张学金.工程教育模式下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研究[J].经济师,2012(2)
软件与服务外包 篇10
2010年9月2日, ChinaSourcing 2010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发展论坛在济南顺利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 (CSIP)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济南市政府有关领导同志出席活动, 并为2010年服务外包十大青年精英颁奖。
本次论坛以人才引领服务外包产业升级为主题, 邀请微软、惠普、东软集团、文思信息、NEC、万国数据、海辉集团、博彦科技、北京瑞友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业内专家、知名媒体代表共同探讨交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 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企业如何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秀、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从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期间, 各企业就人才问题与专家进行了深入讨论。
2010年服务外包十大青年精英开奖典礼同期举行。
软件与服务外包 篇11
传统观点认为,随着软件开发的模块化发展,一个项目或产品可以被分为若干个能够独立运行的模块,这些模块对知识的需求程度和需求种类是不同的,考虑到沟通成本的问题,发包方倾向于将需要与最终用户方频繁沟通的模块、需要大量隐性知识转移的模块留在企业内部或是发包给本地区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接包企业所能接触到的模块的知识含量较低,通过这些业务模块掌握行业知识、系统集成经验和开拓市场的机会有限,而这些知识和经验对于企业构建自己的软件开发能力又至关重要,所以通常被控制在发包方企业内部,使其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说,传统的软件服务外包业务对于接包方企业而言,学习效果是有限的(D’Costa 2004),因为发包方企业将发包业务限制在了软件开发中的生产环节,追求的是低成本。可是如上文所述,在实践中,美日欧的企业已经把软件开发的高端业务外包给了印度的企业,这是为什么呢?从发包方的角度,Rasmus Lema在综合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自己调研的基础上,给出了两个原因:(1)发包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移;(2)软件创新活动与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经济性(linkage economy)。
随着大型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分工的细化和对信息技术依赖程度的增加,这些业务部门越来越希望信息部门能够根据其掌握的行业知识和对行业发展的预测,开发出实用的软件产品,以提高部门的运行效率,但是由于人员和预算限制,即使企业内部的信息部门对所有的业务部门的行业知识了如指掌(现实中做到这一点已经很困难),他们也没有能力开发出所有的软件产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型企业的信息部门对外部技术力量的依赖已经不可避免,从竞争战略的观点来看,这些信息部门往往把自己的优势定义为对行业知识的掌握和对客户需求的熟知,因为信息部门的这种优势是外部企业无法复制的,因此在软件开发的整个价值链中占有重要的作用,被分配的价值比例也相应较高。
也就是说,随着价值分配的重点从软件的框架设计活动转向与最终用户的关系维护(通过掌握客户的操作流程和行业知识,企划有针对性的新产品)、市场开拓以及新的商业模式的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活动,软件开发中框架设计的重要性和价值分配比例有所降低,并开始被外包给印度的软件企业。
对于美日欧一些新兴的软件开发企业而言,他们对客户需求有着很好的理解,但是如何通过软件开发的功能设计满足这些需求则不是强项。为了将顾客需求转化为软件产品,发包方企业和接包方企业往往组成联合项目组,共同实施软件的抽象设计,之后将软件的详细设计和编码等业务发包给相同的印度公司,因为参与了前期的需求分析和抽象设计,所以接包方企业对软件的功能等有着较好的理解,这便于他们以较高的效率完成后续开发工作,为发包方企业节省成本,实现所谓的联系经济性(linkage economy)。
当发包方企业为电子产品或通讯设备的制造商时,情况则有所不同,他们发包嵌入式软件业务的主要目的是借助印度企业的技术力量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和节约成本。随着电子产品和通讯设备的日益复杂,单个企业的技术能力已经不可能完成新产品的开发,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各自优势的企业通过契约关系联合在一起共同开发新产品已经成为必然,大的龙头企业负责管理整个价值链并进行系统集成。印度的企业可能负责子系统、甚至是孙系统的嵌入式软件的开发过程,但是这些硬件的生产、整个系统的设计和集成则由龙头企业或其他企业负责。由于电子产品的系统集成和各个模块的开发可以在组织上实行分离,所以往往是只发包与软件相关的业务(嵌入式软件),而硬件的设计则留在企业内部或发包给专业的硬件设计企业,模块与硬件之间的接口设计已经在整个产品的设计时予以规定。体现在劳动分工上,美日欧的发包方负责监督整个产品的设计,规定各个子模块需要具备的功能以及最后的系统集成;而接包方只负责完成子模块甚至是孙模块的具体设计及其编码等业务,其向上延伸业务范围的空间有限。换言之,对于嵌入式软件接包方企业而言,它们很难进入整个产品的设计及其系统集成等综合业务的领域。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美日欧的发包方企业为了将自己的力量放到更能创造价值的高端项目和市场开拓、顾客关系维护以及跟踪预测行业发展等非软件开发技术方面,所以逐步将包括抽象设计(甚至是需求分析)在内的业务发包给班加罗尔的企业。当然,随着美日欧发包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移,价值分配的重点也相应地起了变化。但是相对于编码、测试等软件生产业务而言,抽象设计等高端业务被分配的价值要高,如果班加罗尔的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确实构建了自己的软件创新能力,那么这意味着在世界范围内的软件服务外包中,作为接包方,印度的优势已经不只是成本,还包括创新能力,它们将获得更多、更为高端的外包业务。
那么,作为接包方的印度企业是如何利用好这些机会,成功延伸自己的业务范围,构建软件开发的创新能力的呢?
二、创新事件与SECI模型
Rasmus Lema(2010)认为,印度的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对创新事件(innovation event)的管理能力和能力杠杆(competence leveraging ability)的发挥程度决定了他们能否抓住因美日欧发包企业核心竞争力前移而空出的创新空间,从而实现业务范围的延伸。
所谓的创新事件是指使印度的接包公司获得了以前不具备的能力的一些重要事件、这些能力的具备可以使公司开发新的产品(服务)或改善了现有的产品(服务)。那么为什么创新事件能够使公司获得新的能力呢?其背后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
实践表明,创新事件主要是通过项目组的方式实施的,Hobday(2000)指出,“公司的知识、能力和资源主要是通过关键项目的实施得到的;项目组式的组织方式(project-based organization)是创造、应对和实施新的商业机会的常规机制。”那么项目组式的组织方式究竟是如何实现上述功能的呢?
2.1 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
野中郁次郎在1995年的《论知识创造的能动过程》中首次提出了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同时强调了知识创造的知识场——“巴(ba)”的重要性。野中郁次郎认为,组织知识主要是通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而被创造和实现组织内部普及的,这种相互转换可以分为四种模式(如图1所示),即潜移默化、外部明示、汇总组合和内部升华。
潜移默化是组织内部个体之间隐性知识的分享过程,传播者借助的主要工具是做,接受者则主要通过观察和揣摩实现对隐性知识的领悟和掌握。外部明示要求隐性知识持有者能够以一种被他人所理解的方式将隐性知识表达出来,借助的主要工具是说或写,这要求隐性知识要具有一定的清晰度,接受者主要通过听和看(文字化的材料)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汇总组合是指已有的显性知识和新获得的显性知识的组合,这是知识创造的关键过程,需要的是创造性的思考,这种汇总组合的实施主体可能是组织内部的个体,也可能是组织内部的某个小集团(比如项目组)。内部升华是指新的显性知识转换为个体隐性知识的过程,主要通过实践、训练和练习来实现新知识的内在化。
上述四个不同的知识转化模式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知识创造、共享和使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整个过程也是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通过共享化、概念化和系统化实现了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知识的传递、创造和使用,并最终又产生了新的隐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转化、共享和创造是一个动态的、递进的过程,当个人的隐性知识完成一次知识螺旋运动、转化为新的隐性知识后,新的知识螺旋运动又开始了。在这个过程中,外部明示至关重要,否则这些共享知识是很难成为整个组织内部的共识,在空间共享上将受到限制。当然仅有隐性知识的共享和积累,或光有显性知识的组合和吸收,都只是整个组织知识创造过程中的一个孤立部分。
野中郁次郎还很针对知识创造、转化和共享的场所,在SECI模型中引入了“巴”的概念,“巴”主要指物理的场所,如工作现场、公司的会议室乃至同事之间聚会的酒吧等,也包括虚拟的场所,比如组织内部的网络讨论空间。野中郁次郎根据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将“巴”分为原始的巴(隐性知识的共享)、对话的巴(隐性知识的明示化)、系统的巴(显性知识的结合)和练习的巴(显性知识的个人化)四个部分(耿新等,2004)。
2.2 SECI模型在创新事件中的应用
如前文所述,在对创新事件的研究中,Rasmus Lema发现发包方和软件的最终用户往往是最重要的知识提供者。因为需要印度企业的软件技术力量或行业知识(domain knowledge,这种情况很少),作为发包方的美日欧企业和作为接包方的印度企业会共同组建开发团队,这使印度企业有机会从需求分析阶段开始介入软件开发。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印度企业获得了新的知识。
印度企业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可以通过SECI模型来解释。实际上,双方共同组建的项目组实际上就是SECI模型的中“巴”,因为在开展业务的先后顺序上,软件服务外包企业通常是先实施编码、测试等劳动密集型低端业务,然后在试图向设计、需求分析等高端业务延伸(Peter Maskell etc.,2008),低端业务的实施使印度企业与美日欧的发包方企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共同语言,当然这种共同语言主要是软件开发技术上的专业用语(涉及到某个具体行业的专业知识则比较少),拥有共同语言是项目组成员良好沟通的基础,是SECI模型的先提条件。在开展创新事件时,拥有抽象设计能力的个体(可能由发包方企业派出,也可能是接包方企业自己培养或归国的留学生等)通过潜移默化、外部明示、汇总合成和内部升华实现了项目组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创造,在完成创新事件的同时,培养了高端人才、并且积累了在某一行业(比如金融行业)的某一领域(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和软件抽象设计能力。
可以说,创新事件、高端人才和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是印度接包企业获得软件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这其中,创新项目是载体,高端人才是关键、SECI模型是保证。
软件与服务外包 篇12
一、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及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 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服务外包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 自2006年至今不过七年时间, 但是却取得较快发展。近年来, 中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产业促进政策, 在产业规划、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全力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各地政府也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实现了快速增长。有数据显示,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 2012年, 我国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金额612.8亿美元, 执行金额465.7亿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37%和43.8%。截止2011年底, 全国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超过250万人。就在近日, 商务部、发改委联合印发《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 》。对于“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 规划指出, 国内软件产业总量持续高速增长, 承接离岸软件外包业务执行额年均增幅保持40%左右。而在2015年的时候, 软件外包业将会达到850亿美元, 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比重达到28%, 形成若干家数万人规模的大型综合服务供应商, 在境内外上市的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达到80家以上。2015年末, 国际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总数力争突破450万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 软件服务外包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环节。
(二)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 我国各级政府不断推出各种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发展规划, 中国软件产业持续高速发展, 同时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 大量的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业务正在加快向中国转移。但是, 在软件服务外包的规模和质量上, 与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等软件服务外包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面向应用的软件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国内许多外包企业也发现, 我国各类学校和IT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与外包服务企业的人才素质需求具有较大差距, 主要体现为学生的课程学习与企业现实需求不一致, 专业不对口, 并且学生普遍缺少项目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 难以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
(三) 目前高职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职院校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 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 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的责任所在。但是我国高职院校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存在一系列问题, 没有很好体现其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1) 专业设置没有紧跟市场的发展和变化, 造成专业设置和社会人才需求的错位;2) 在专业培养计划实行过程中过于死板, 培养计划由上级教育部门定纲, 然后学校具体细化, 一旦制定就不再更改。这样就不能根据企业需要和市场变化进行调整, 容易造成学生就业难、专业不对口、企业招不到合适员工的怪象。3) 针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较少, 造成学生普遍缺少项目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
二、高职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 许多地方开始鼓励各高职院校与软件企业实行校企合作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这样既有利于解决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的问题, 又能促进地方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那么, 高职院校与软件企业就急需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合作模式。
(一) 创新定向培养模式
定向培养是指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 在院校内部开设相关专业或者班级, 定向招生, 并按照校企双方定制的特色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实训和实习。这种培养方式针对性强,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但是定向班的教学计划会在一定程度上与学校专业教学计划不一致 (课程、学分、学时以及进度等) , 也会对学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造成影响。因此, 高职院校可以在专业内部分方向培养, 进行教学创新, 将学校教学计划与定向班教学计划有机衔接, 并要求企业在一年级开始就参与定向班的教学计划制定。
(二) 校内外共建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这样就能解决学生普遍缺少项目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问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主要有两种方式, 1) 学校投入相关资金, 在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建立实训基地, 并将该基地交由企业负责管理, 以用于学生实习、教师进修和企业项目研发及培训。2) 企业投入资金给学校购置设备, 利用学校的资源 (主要是场地和师生资源) , 双方合作建设实训基地, 一方面可以满足学校正常教学, 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企业的各种培训进修, 一般由学校负责管理该基地。这两种方式都有利于双方的发展, 但是主要缺点就是其仍然是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主, 其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没有对照企业的需求进行系统地调整。
(三) 委托第三方培训机构强化培训的合作方式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第三方专业的培训机构进行合作, 利用这些企业完备的实训项目库、成熟的培训流程和规范等资源, 来实现中短期强化培训, 能够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其职业能力, 以符合企业用人规格要求。其主要缺点是学生培训费用会加大。笔者建议高职院校可以和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合作协商解决, 如学校可以向地方政府申请对学生提供一定的补贴, 沟通企业对学生提供补助等。
(四) 企业短期提供一定的实习环境
企业提供短期实习环境是当前高职院校与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普遍的合作方式, 对双方的限制约束较少, 企业一般乐意这种合作方式。笔者建议高职院校根据专业方向和企业用人特点, 将专业班级“化整为零”, 送到各种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进行实习, 让学生的实习内容融于企业业务流程当中。
摘要: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从2006年起步至今虽只有7年时间, 但是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同时, 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重要一环。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和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 阐述了限制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外包人才缺乏。据此, 本文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软件服务外包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便实现高职院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和企业用工的无缝对接。
【软件与服务外包】推荐阅读:
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07-18
软件服务外包趋势05-08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05-16
对日软件服务外包产业10-14
软件维护外包服务合同09-05
通讯服务软件07-06
集成服务软件论文06-14
软件工程服务07-11
增值服务软件09-02
软件升级服务合同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