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服务外包趋势

2024-05-08

软件服务外包趋势(共12篇)

软件服务外包趋势 篇1

一、引言

所谓软件外包就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将他们的一些非核心的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的公司开发, 以达到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的目的。进入21世纪, 全球软件外包获得超速发展。根据IDG市场分析显示, 全球应用软件外包市场平均每年以近30%的速度增长, 远高于同期世界GDP的增长速度。

从发包市场来看, 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国家, 其中美国领先其他国家占40%, 日本占10%, 美欧以外的其他国家年增长率达21%。从接包市场来看, 印度和爱尔兰占据前两位。其中, 美国市场印度占有大约60%, 印度万人以上的外包公司就有几十家, 是软件外包的第一大国;欧洲市场则被爱尔兰垄断。现在, 中国、菲律宾、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也纷纷加入了世界软件外包的竞争行列。

可以预计, 随着各国、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以及政治文化环境不断调整, 信息技术和软件外包产业将继续高速发展。

我国软件外包服务业市场规模由2001全年的1.80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0.1亿美元, 正迅速成长为全球服务外包的重要国家。据IDG预测, 我国软件外包市场在未来五年内将会保持50.9%的高复合增长率, 到200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6.96亿美元。国际上均认为我国具有发展外包服务的巨大潜能, 有望在未来5~10年中成为主要的海外外包服务基地。但同时也有很多人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但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诸如规模小、人才短缺、管理薄弱等。

二、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

1.发展迅速, 潜力巨大。近年来, 我国软件外包业务发展迅速, 举世瞩目, 被发达国家认为是未来最具潜力的国际软件外包中心。据权威人士预测, 2005年至2009年我国离岸软件开发外包将从9.328亿美元增加到39.241亿美元, 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3.2%。

2.份额少, 规模小。在世界软件服务外包市场上, 我国份额仍很小。另外, 我国软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超过1000人的企业不多, 存在着小、散、弱的现象, 核心技术缺乏, 管理水平低。离散率过高和利润率偏低造成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不强。

3.集中在低端领域。我国软件服务外包服务市场以常规服务, 包括编码、测试、系统集成、硬件支持、安装及客户应用软件管理为主;较为高端的服务项目, 如咨询、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还很少涉及, BTO等新兴业务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总体来看, 中国的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还很稚嫩, 从全球产业链来看, 处于产业链下层, 利润薄, 从市场地位来看, 我国的软件服务外包服务业还远不及纺织等传统产业。

三、我国软件外包产业SWOT分析

(一) 优势分析

1. 成本优势:

与发达国家软件技术人员高额薪水相比, 我国软件开发人员的人工费用十分低廉, 而低廉的成本往往是竞争中具有相当诱惑力的优势;再就是具备良好教育和足够技能的庞大的软件工程师队伍;另外, 地理上的差异能够为欧美公司实现全天候的服务, 进一步降低成本;东亚地区文化的相近性和多语言的支持, 使我国企业在对日业务上具有比较优势;主要的软件外包供应商有对日服务10年以上的经验, 为企业开展对外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政策优势:

国内改革包括加强政府服务职能和其他社会领域如养老、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 包括建筑、交通和通讯;政府通过优惠的税收和贷款促进软件服务外包的发展;可靠的电信、互联网络和电力供给;高科技园区及拥有ISO和CMM认证的供应商;稳定的政府、法律和监管规定, 这一切都为我国软件服务外包的长期发展创造了稳定、可靠、和谐的发展环境。

2004年国务院确定了11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和6个软件出口基地, 试办了35所软件学院和35所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了软件知识产权保护, 积极推动了软件正版化等。通过这些软件产业政策贯彻落实, 改善了软件产业发展环境, 大大推动了软件产业的发展。

3. 人才优势:

我国有良好的从高端到低端的人才储备, 我国的文化普及率超过90%。大学毕业人数从2001年起平均复合增长率保持31.9%, 软件行业从业人员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更是超过50%。同时, 海外归国人员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也自2003年来保持27.9%的增长。

(二) 劣势分析

1. 虽然我国软件服务外包市场一直高速增长, 但截至目前, 用户群还相当狭小。尽管这几年中国的软件服务外包业取得了飞速的进步, 但中国的软件外包与美国和印度相比, 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2. 就软件服务外包的内容、服务方式和技术层面而言, 还主要局限于基础架构层面的网络设施和桌面设备的支持与维护。长期以来, 美国一直处于核心技术和标准制定的上游地位, 全球有90%以上的基础软件被美国所垄断。以印度为代表的国家, 大多从事子模块开发和独立的嵌入式软件开发, 并参与产业规则的制定, 可以划分为第二集团。我国则处于第三集团, 大部分企业则是从事一般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中的开发, 处于全球软件产业格局的中下游。

3. 就支持软件服务外包的外部环境而言, 虽有改观但效果不明显。有经验的项目经理和架构师为数不多, 且价格十分昂贵;高的人员流动率, 使企业发展难度增大;软件园区规模较小;知识产权等法律政策不明确;缺乏语言、文化背景等, 都会严重影响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三) 机遇分析

1. 国内信息技术服务需求

: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庞大而且潜力巨大的市场,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持续增加的跨国公司总部及其子公司将扩大北京经济圈对于软件服务外包的需求;上海经济圈的多数企业需要直面全球竞争, 这也吸引了许多服务供应商在上海建立总部, 而2010年的世博会将进一步增加其支出;国内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 实施企业资源计划和相关的解决方案并也由此增加对于软件服务外包的需求。

2. 为离岸客户提供外包业务:

北美、西欧和日本的软件服务外包持续快速发展, 业务模式由现场转向离岸;要求通过外包提供人才储备、低成本和全天候服务能力;在亚太地区寻求印度之外新的外包基地, 以降低投资风险。目前, 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主要目标市场是日本和欧美, 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相近, 对日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占主导地位。

3. 为外商投资企业客户提供本地服务: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来华投资并将其生产和服务基地放在我国, 其目标不仅是面向我国市场, 而是要面向亚太与全球市场;寻找低成本、高效率和更加便利的本地信息技术服务就成为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四) 威胁分析

1. 贸易保护主义势力, 一直是遏制我国经济向国际化发展的瓶颈。

2. 面临来自国际软件外包强国的威胁。在巩固美国市场垄断地位的基础上, 印度软件企业开始向东亚进军, 在中国成都、南京、烟台、上海等各大城市都开始有印度软件企业落户。因此, 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企业今后将在家门口直接面对印度软件巨头的竞争。

3. 人民币升值, 次贷危机也将加大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经营难度。从2005年实行浮动汇率政策始,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逐步升值, 仅2007年度,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超过6%, 汇率中间价已经从年初的7.8附近一路攀升至年末的7.32左右, 2008年这一趋势仍在继续。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愈演愈烈, 从金融、房地产至其他行业, 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也不例外。

(五) 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战略矩阵与分析

通过以上对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详细分析, 并对优势、劣势与机会、威胁相组合, 形成SO、ST、WO、WT战略, 得到了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SWO T战略矩阵。SO组合战略是在抓住机会的同时, 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 为增长型战略;ST组合战略是利用现有的优势, 扩大规模, 提高自身的能力, 为拓展型战略;WO组合战略是通过利用某些外部的机会来弥补企业内部存在弱点的战略, 为弥补型战略;WT组合战略是旨在克服内部弱点的基础上同时又尽力回避某些外部因素对企业的威胁, 为防御型战略。

四、加快软件外包发展的几点建议

1.政府、中介机构和企业要各司其职, 协调配合, 争取发挥最大的作用。政府、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各司其职, 为软件和信息外包服务产业获得知识、技术和人才上的优势共同努力。政府规范产业环境, 制定产业发展促进政策,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组建软件外包联盟, 并有效协调联盟内利益不均衡等问题, 切实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联合接包。

中介服务机构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吸引风险投资, 和政府一起, 为企业培养、引进人才。可以为在华外资企业提供系统运行维护服务、数据中心、帮助台等BPO业务流程外包服务, 来加速软件企业的国际化, 熟悉国际大公司的业务运作。

而企业抓紧时机, 快速扩张规模, 同时提升企业项目管理能力, 健全企业管理机制, 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一方面必须以外包企业自身的实力为基础, 如必须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与服务, 另一方面可以与客户开展交流与合作, 如共建研究室、实验室等。

2.重视质量加强过程控制。要摒弃外包的短视行为, 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利益, 重视质量, 并严格按照客户的需求和行业标准作业。比较可行的方法之一就是遵循CMM规范。要加大CMM、ISO等各类认证力度, 通过各类认证, 切实提高企业的软件开发流程管理能力, 尤其是大型软件开发项目的质量控制和交付保证。

3.完善人才培训服务体系, 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从提高人才质量的角度看, 现行教育体系很难满足这个需求, 印度的经验表明, 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归国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中国有大量高素质人才到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学习, 有许多直接留在当地跨国公司就职, 他们了解国际上先进的软件技术、项目管理经验和行业专业知识。

4.建设公共服务支撑体系, 促进外包产业跨越式发展。政府要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要加强软件园区建设, 积极引导和鼓励同类软件外包企业集群化发展, 形成规模和特色;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 为软件企业依据市场规则向某些区域聚集创造条件;加强软件产业基地对软件企业的公共服务功能, 使软件产业基地真正成为最适合软件开发和出口的区域, 并率先成为软件“工厂化”的实践区和示范区。加强软件市场规范和监管工作, 加强行业自律, 避免资源的浪费;培育软件外包业的公平、有效竞争, 杜绝恶性竞争, 创造中国在软件外包业的良好国家品牌与形象。

摘要:21世纪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背景下, 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智力密集特点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已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最重要手段。中国以其特有的优势被公认为新兴外包中心, 中国正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市场的竞争。

关键词:全球信息化,软件外包,信息产业,软件产业

参考文献

[1].江小涓等.中国经济的开放与增长1980-2005[M].人民出版社, 2007

[2].来有为.中印软件外包业竞争力的对比分析[J].《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专刊92~165期, 2005

[3].米诺利谈软件外包模式及中印软件服务模式差异[J].商务周刊, 2007.4.2

[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7]7号.中国信息产业研究网.2007.5.10

软件服务外包趋势 篇2

甲方:西安诺赛软件有限公司(KnowledgeSurf Technologies)乙方:西安袖意无限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甲、乙双方为建立西安软件外包行业联盟提供样板,合理利用西安软件外包行业资源,提高行业联盟整体知名度、建立健全信用体系,经双方友好协商、沟通交流后,对手机软件外包服务达成合作共识。

第一条甲方简介

西安诺赛软件有限公司

(Xi’an KnowledgeSurf Technologies Inc.),于2005年末在美国加州硅谷成立总部。经过2年多的快速发展,在美国亚特兰大、新加坡和中国西安都成立了其分支机构。2006年在西安成立的西安诺赛软件有限公司是其核心离岸开发中心,负责为全球客户提供离岸软件外包服务,目前已经直接和多家欧美企业签订了长期的服务外包合同。

公司现有员工200多人,其中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占30%,本科以上学位的则超过95%。

根据欧美客户的需求,组建高水准的开发团队,定制符合欧美客户企业文化的工作环境,高效率地建设离岸开发中心

(Offshore Development Center, ODC),保证离岸开发中心为客户提交高质量的软件产品,这是诺赛软件在本地同业中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条乙方简介

西安袖意无限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初,公司专注于移动平台的娱乐内容和应用程序研发(包括手机、PDA、手持式移动设备的游戏、Flash Lite等)。公司核心开发团队拥有丰富的游戏开发经验,曾和日本、台湾、新西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商进行过手机游戏开发合作。在手机游戏以及手机平台应用软件有大量开发经验,能够胜任甲方承接的外包项目开发工作。

乙方开发常用平台包含J2ME和FLASH LITE。J2ME平台应用设计开发,包括游戏,应用软件,以及移动平台增值业务内容研发。Flash Lite平台应用设计开发,包括游戏,屏保,动画制作等。

我们拥有严格的项目品质管理体系,包括进度控制,测试方案,Bug分析,交付产品后的维护,项目变更对应等。

第三条合作宗旨

以手机游戏软件为核心业务,为欧美及亚太(澳大利亚、东盟)地区的海外客户提供软件外包服务。

第四条 双方义务

1.甲方负责外包项目的获取,包括业务拓展及客户管理、项目管理等工作;乙方负责具体项目实施,包括项目执行控制及质量管理等工作。

2.甲方提供项目整体需求并负责客户沟通,其中项目需求文档(包含但不限于数据库定义、流程图等)须经双方认可、签字。乙方负责按照需求中的要求进行设计、制作、编码、测试等工作。

3.乙方承诺在未经甲方同意的情况下,不通过任何途径同甲方客户联系,客户唯一联系人为甲方。

4.项目产品的知识产权归属,遵循甲方与客户之间签订的协议条款。

5.甲方委托乙方开发的产品,知识产权归属甲方。

第五条 双方责任

A、甲方:

1.业务拓展。

2.客户管理。

3.项目及项目需求的获取。

4.部分技术及文字(文档翻译等)支持。

5.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和衡量标准。

6.在项目有变动时及时通知乙方,并协商项目变更方案。

7.和乙方保持联系,协商解决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8.甲方承诺不开发乙方已有的客户资源。

9.甲方承诺不恶意录用乙方员工。

B、乙方:

1.提供售前支持和需求分析。

2.根据甲方的业务开发情况进行项目开发团队的组建和完善。

3.根据甲方提供的项目需求文档,认真理解用户需求,并且贯彻到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当中。

4.制定开发计划,并提交甲方确认。

5.完成设计、制作、编码和测试工作。

6.接受甲方的监督,并向甲方及时汇报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7.和甲方保持联系,协商解决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8.项目维护阶段继续承担测试和修改任务。

第六条 保密责任

1.在项目合作过程中,甲方交给乙方的资料(依据项目合同条款)未经甲方的书面同意,乙方不得将甲方所交付的资料转让给第三方,否则甲方有权终止合作,终止支付乙方相关费用,并向乙方追索所受到的经济损失。

2.在项目合作过程中,乙方所呈交的项目成果(依据项目合同条款),在甲方未结清支付乙方的费用前,均属乙方的产权及商业机密,未经乙方的书面同意,甲方不得将乙方所交付的资料转让给除客户之外的任何第三方,否则乙方有权终止本合同,并向甲方追索所受到的经济损失。

第七条 法律的适用及争议解决方式

1.双方合作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因双方合作引起的任何争议,应通过协商解决,但若30天之内双方仍不能达成书面协议的,任何一方可将争议提交西安市仲裁委员会,按照提交仲裁时该委员会有效的仲裁规则,在西安市进行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2.具体项目的合作事宜以具体项目条款为准。

第八条 其他事宜

1.本协议如有未尽事宜,应由甲、乙双方集体讨论补充或修改。补充和修改的内容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

2.本协议一式贰份正本,甲、乙方各执壹份。本合同由双方授权代表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西安诺赛软件有限公司

(KnowledgeSurf Technologies)

授权代表:

日期:

乙方:西安袖意无限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授权代表:

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趋势 篇3

接包驱动转向发包驱动

巨大而迅速增长的服务外包需求市场将成为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核心主导力量,产业增长范式从接包驱动转向发包驱动。据预测,我国本土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发包市场。其中,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表现将最为强劲。

产业技术架构走下云端

3.0时代的服务外包,将在新的ICD(Internet,Cloud&Data)技术基础上重新组合现有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模式,并衍生出各种全新的服务业态。基于云的服务交付模式,(即软件即服务)与按需付费,将成为新的交付和定价模式的主流。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作为新的技术模式正在孕育和成长,并引发对服务外包产业格局的新一轮颠覆式改革。

供给实现人才结构重置

随着新兴技术的出现,以大规模人工处理提供服务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将转变为以技术平台为核心的按需使用的商业模式。低端IT和服务专业人员的岗位,正逐步从技术性的具体岗位向企业业务终端岗位转变。垂直行业经验、平台管理、供应商合同管理、云计算、分析学、网络应用技术、移动应用技术等,都是未来10年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术。

跨界融合引领市场重构

终端+应用、工业+信息、制造+服务的跨界融合是适应未来变幻莫测的商业环境下满足用户价值最大化的业务模式变革。服务的产品化以及产品的服务化两大趋势越来越明显,推动企业实现从线性增长向非线性增长的跨越。同时,互联网及IT巨头将凭借率先布局云战略的竞争优势引领产业格局的重构,成为接包及发包的双重新兴力量。

变革推动虚拟企业的出现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兴起,服务外包企业的运营模式从“重服务”模式下的“全员雇佣、场地办公”向“轻资产运营”下的“网格式管理”转变,企业会更加强调技术和网络,通过网络化管理降低企业的固定成本,利用技术和系统取代劳动力的过度依赖。

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新趋势 篇4

从外包内容上看, 金融服务外包包括金融信息技术外包 (ITO) 和金融业务流程外包 (BPO) 。金融信息技术外包, 是指金融企业以长期合同的方式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息技术服务, 主要包括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嵌入式软件开发与服务, 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等。金融业务流程外包是指金融企业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和部分核心业务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 主要包括呼叫中心、财务技术支持、消费者支持服务、运营流程外包等。

一、金融服务外包发展趋势

金融行业的服务外包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七十年代。当时, 一些金融公司为节约成本, 将打印及记录等业务外包。九十年代后, 金融服务外包进入飞速发展时期, 外包业务扩展到IT部门及人力资源等更多领域。近年来, 发达国家出现了新一轮金融服务外包浪潮, 在所有行业中, 金融业外包规模已经仅排在制造业之后位居第二, 覆盖了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等各类金融机构以及各种规模的金融机构。

(一) 金融服务外包规模持续迅猛增长。

当前, 以软件及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正以空前的速度实现跨国界转移, 专业化服务出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尤其是金融后台服务 (外包) 行业正进入高速成长期。金融机构在全球IT技术的发展、成本压力, 以及自身安全要求和转移风险等因素的驱动下通过将前、后台业务分离, 将金融后台服务包括金融数据处理、金融服务软件及系统研发、金融灾难备份、清算中心、银行卡业务等外包来提高效率、更专注于核心业务, 以增加其在全球金融领域中的竞争力。全球外包年会主席、美国著名外包管理专家迈克尔·科比特曾估算, 外包市场在1998~2000年间增长了一倍。2001年全球外包金额达3.78万亿美元, 2003年全球外包市场规模为5.1万亿美元, 目前正以每年约20%的速度增长, 到2010年将有20万亿美元的规模。

谋求低成本是金融服务外包迅猛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而参与其中的金融企业也的确获益匪浅。德勤咨询公司的《关于全球金融机构离岸外包2007》报告显示, 半数以上的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外包节约了40%的成本, 而这个比例在2003年大约只有33%;外包节约的成本从2003年的5亿元到2006年的90亿元。根据德勤公司的预测, 从2005年起的未来5年内, 世界前100家大型国际金融企业将要向外输出3, 560亿美元的金融外包业务。为此, 这些企业将至少能节约1, 380亿美元的运营成本。不仅如此, 世界前20家大型金融企业还可以通过外包大幅削减2~3倍的经营成本。

(二) 金融服务外包的内容逐渐深化。

从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历程来看, 金融服务外包起步于金融ITO, 成长壮大于金融BPO, 而发展趋势将是金融KPO。以前的金融服务外包主要是IT业务的外包, 包括提供桌面协助、大型数据系统或网络的连接等服务。近年来, 许多大型银行竞相将其操作管理中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业务派送到海外, 离岸外包业务从一般IT服务扩展到金融服务领域, 外包的商业模式也从一般软件配套服务进入了运营操作过程承包。目前, 外包市场逐步向纵深发展, 即逐步转向KPO。一些专精特定业务的外包商目前很受市场欢迎。近年来, 这些提供特殊专精功能的外包商为了保持其竞争力而不断加大外包业务的深度, 正在大力开拓专家型外包业务, 并配以高科技的智能应用, 创造出新的知识资本, 从而大力降低成本。

(三) 离岸金融服务外包趋势不断扩大。

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企业将自己的部分业务委托给外国企业的一种商业行为。由于行业竞争的加剧, 各公司的利润率不断下降, 同时客户提出更高要求的服务, 这推动了各金融服务公司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要提高服务品质。最初, 欧美的公司进行离岸外包是充分利用全球的劳动力差价进行劳动力套利, 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劳动力降低了公司成本, 使公司在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2003年后, 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许多跨国公司试图通过建立离岸交易及服务中心来提高本机构整体效率。金融机构除将业务外包给服务商外, 也会把一些业务交由海外附属机构来完成。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统计显示, 2001年只有少于10%的金融机构参与到离岸外包的行业, 而到2006年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75%。据金融研究公司Tower Group的调查, 一批世界超级金融机构, 包括美国运通、GE Capital等都向海外大规模地外移了客户呼叫中心与软件开发业务。

(四) 金融服务外包的全球格局初步形成。

美国、欧盟、日本等国是主要的金融服务外包发包方, 而印度、爱尔兰等国是主要的接包方。美国公司占据全球离岸经营业务的70%。欧盟和日本占据剩余份额, 其中英国居于主导地位。美国、日本和西欧的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商务流程已经实现了标准化, 为降低成本, 将其业务流程中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国外其他的服务公司运作。

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最主要承接国是印度、爱尔兰等。科尔尼咨询公司研究指出, 从金融结构、商业环境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获取三个方面来考察离岸目的地国家, 印度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中国、马来西亚、捷克等紧随其后。目前, 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已经形成以印度市场为核心, 同时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新兴服务外包市场的整体格局。

二、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全球金融服务外包的蓬勃发展对我国而言意味着两大机遇:一方面根据WTO协议,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外包服务中心, 我国有望成为继印度等国家之后又一个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中心, 为国内金融服务外包商提供了大的机会;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也将越来越多地借鉴国外同行的成功经验, 选择合适的外包商, 将非核心业务剥离, 提高自身经营效率。

(一) 我国金融业在开展金融服务外包方面仍处在起步阶段。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 外资跨国金融机构较早在我国境内开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目前, 外资跨国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比较广泛, 涉及数据处理、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部分操作性业务等。相比之下, 中资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外包尚处在起步阶段, 部分国内金融机构开展了服务外包业务的尝试, 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相关业务、信用卡业务的外包。

以银行业为例, 2001年7月深圳发展银行与GDS (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 签订为期五年的灾备外包服务协议。2002年通过招标, 国家开发银行将PC等设备外包给了惠普公司。2004年2月国家开发银行与惠普的外包协议, 是国内金融界首家整体外包案例。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的IT外包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应用系统开发、网络系统运维、灾备中心建设与运维、项目监理、咨询等共七个类型的服务。2003年11月中国光大银行将其核心业务和管理会计系统的开发外包给联想IT服务, 项目引进全球ERP市场占比例最高的SAP公司的产品。2004年初, 光大银行又将信用卡外包给了美国第一资讯公司, 开创了国内信用卡系统外包开发的先河。同年8月, 光大银行也签订了国内首份信用卡全面外包协议, 将信用卡业务外包于美国第一资讯公司 (FDC) 。

我国金融机构近几年来进行的金融外包在有效利用外部资源、集中资源于自己的核心业务、缩短新业务或新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然而,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还很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 (1)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规范的纠纷处理机制缺失, 外包监控制度尚不成熟; (2) 外包服务商资格审查制度欠缺, 致使质量信誉优异的外包服务商缺乏; (3) 外包业务范围狭窄。但是国内金融服务外包主要集中于IT业, IT系统规模小的地方性商业银行通过外包服务所能带来的成本节约不具有吸引力。

但从长远发展趋势看, 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 国内金融行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国内金融机构也将更加关注自己的核心业务, 对外包服务的需求将不断扩大。而国内IT行业、技术和管理咨询行业的迅速成长也会带动外包服务的增长;伴随着金融外包行业的成熟, 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外包商也将涌现出来。可以预见, 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市场需求和供给均会不断扩大。

(二) 我国在承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方面仍需进一步努力。

近年来, 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体系中, 中国正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 并被认为有机会成为继印度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金融服务外包中心。毕博管理咨询公司彼得·郝勒维茨就曾认为, 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因为中、印两国拥有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外包业务人才, 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 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我国在综合成本、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优势, 因此我国是发达国家金融服务外包的首要选择。我国有庞大的国内市场, 而且这个市场还在不断扩大;另外, 在软件从业人员的薪资方面, 我国也比印度等国更有竞争力。

然而, 相对于印度而言, 我国在承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方面还存在差距。有专家表示, 中国在外包业务方面可能仍落后5~10年。根据麦肯锡公司的调查, 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一年的收入还不到印度同行的一半, 且外包服务部门零散, 缺少具有规模优势的大企业。而且我国银行业的信息技术投入中, 硬件投入的比例偏高, 服务投入的比重较小, 与国外银行业偏重服务投入的做法差距明显。此外, 印度拥有更好的语言优势、数量更多的专业人才,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较为严格。

三、推进我国金融机构服务外包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 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1、建立完善而有效的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制度。

到目前为止, 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尚未出台针对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的监管法规或指引文件。监管制度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的发展。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充分认识到金融服务外包活动潜在的风险, 立足于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实践, 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监管框架和措施, 参考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金融服务外包》的成果, 尽快推出金融业务外包监管指引文件, 为积极支持我国金融外包业务的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2、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 支持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发展。

可将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目录;还应建立并完善外包服务商的资格审查和信用评级制度。另外, 政府可倡导建立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协会, 制定金融服务外包的行业标准, 推动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健康规范发展。或由政府推动, 组建金融服务外包联盟, 突出群体力量, 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

(二) 对金融机构的建议

1、明确外包战略。

金融企业进行业务外包时, 需要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管理的优势与劣势、整体价值和长远目标进行系统分析, 明确将要外包的业务在整个经营战略中的角色以及外包将给本企业造成的影响, 外包业务的选定应与整体战略相一致。

2、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步扩大外包业务范围。

在进行外包之前, 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的特殊性, 合理筛选适宜外包的金融服务项目, 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目前, 国内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的范围还十分有限, 从优化资源、节约成本的角度来看, 可以考虑将金融数据处理和灾备、银行卡、客户服务、财务和会计、营销、研发设计等业务外包出去。

3、慎重选择外包服务商。

金融机构选择外包商时首先应考虑其服务能力和信誉, 而后才是考虑成本。此外, 共同的文化背景、经营理念管理思路也都是双方未来合作的基础。业务外包后应与服务商保持良好的沟通, 密切关注业务的运行情况。

摘要:近年来, 全球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发展迅猛,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已经开始起步并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为保证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善而有效的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制度, 并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而金融机构应抓住机遇, 明确外包战略, 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步扩大外包业务范围, 并慎重选择外包服务商。

IT软件外包服务合同协议书 篇5

服务方(乙方):

甲双同意将该公司所有计算机交由乙方定期维护,在本合同期内,甲方承担维护及更换零配件所需的费用,乙方承担甲方公司计算机及网络的日常维护和维修工作。

一、合同期间计算机日常维护与保养服务内容:

1.修复合同范围内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故障。

2.提供常用软件安装及维护,如XP,win7, Office、PhotoShop、QQ、FlashGet等。

3.当有需要时,提供电脑硬件升级方案。经甲方同意后,免费实施(购买相关硬件所需费用由甲方承担)。

4.对运行在关键岗位上的计算机定期进行一次软件和硬件系统检测,以便提早发现和排除故障隐患。

5.局域网不通,内部计算机无法互访,广域网不通,无法连接到互连网。

6.以下故障不在乙方维护范围之类,但乙方可以为甲方提供免费技术支持: 甲方人员从网上下载的专业或非专业类软件,版软件,注册软件使用中引起的故障。甲方自行购买的其它专业性软件。

7.乙方可定期对甲方相关人员提供相关培训。

8.甲方应保持同乙方的联络及对乙方工作人员上门维修时的接待,回答乙方关于设备故障的有关问题。为甲方技术人员提供工作场所和必要设施(如电源和照明灯等),甲方并妥善保存计算机内重要资料。

二、有关服务要求:

1、每周一至周五9:00—18:00(不包括节、假日)为乙方履行本合同的标准时间,乙方技术人员将在接到甲方报修电话后2小时之内到达。如有重要事件(如服务器及整个网络不通等影响超市系统运营的情况)需在30分钟内到达。技术人员应甲方要求在标准工作时间以外进行维修工作时,乙方也应尽力支持。

2、乙方承诺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任何有关甲方的资料绝对保密。

三、收费与付款

收费方式为预付款。每月______________,每三个月结算一次.全同签订后即付首三个月服务费用.

四、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五、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协议期限为______年_____月___ 日至 ____年_____ 月______ 日。本协议到期前,甲、乙双方若有一方要终止本合同,须提前一个月书面通知对方。

甲方:

软件服务外包趋势 篇6

7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11年上半年全国软件经济运行情况,据了解,今年以来,全国软件出口增速呈逐月回落趋势,3、4、5月出口增速分别为20.4%、19.7%和6.9%,6月出口增长9.1%。累计到6月底,共实现出口133.6亿美元,同比增长17.7%,增速比去年同期低5个百分点,其中软件外包服务出口22.8亿美元,同比增长46.4%,增速高于去年同期7.6个百分点。

电子信息产业增势较猛 视听相对低迷

7月26日,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在各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下,电子信息产业投资迅猛增长,成为拉动产业发展和工业投资的重要力量。

总体上看,电子信息产业投资增势迅猛,新开工项目明显增多。据悉,上半年电子信息产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3960亿元,同比增长67.6%。电子信息产业新开工项目3693个,同比增长62.6%。其中,电子元件、信息机电和信息化学品等领域新开工项目增长最快,增速分别达67.2% 、82.5%和154.2%。然而,视听行业却出现明显下滑,同比下降9.6%。

中关村实施“1+6”政策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日前在京就中关村“1+6”政策实施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具体阐述了股权激励试点政策、税收优惠试点政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试点政策等三项工作内容。

所谓“1+6”政策,是指搭建一个首都创新资源平台和6条支持中关村深化实施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包括:股权激励、税收优惠、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和建设全国场外交易市场等。

高职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探析 篇7

关键词:服务外包,软件,人才培养,高职教育

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 说到底是个培养软件人才的问题, 再加上服务外包的特殊要求。根据服务外包的特色, 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课程进行训练, 并不难。所以, 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问题, 说到底是如何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型软件人才的问题。那么, 企业到底需要哪些类型的软件人才呢?作为高职院校, 如何给学生适当定位呢?定位之后, 如何进行有效得培养, 以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先后在IT企业和高职院校从教的工作经历, 来对高职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问题加以探析。

一、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岗位与高职学生的定位

一个软件企业, 对人才的需求是呈金字塔状分布的。就软件研发人员而言, 处于塔顶的是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和资深系统分析师, 他们是有丰富软件开发经验、精通产品行业知识并善于与客户打交道的公司核心骨干。处于塔中间的是, 有专门软件开发经验、熟悉产品行业知识, 对客户真实需求比较了解的技术骨干。处于塔底的是, 年轻有朝气、有初步产品开发经验和基本行业知识的普通员工。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 原因是多方面的:公司是初步发展壮大的, 人员在逐步增加, 对公司产品开发的熟悉程度就不一样;公司需要考虑到人力成本, 不需要个个岗位都需要顶尖人才;公司处于技术保密的需要, 也会使得关键技术和经验, 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他们才会是公司的核心骨干, 有能力和机会进入这个圈子的人才容易留在公司, 而许多员工因为能力得不到施展、得不到公司的重用而离开公司。

一个软件企业, 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既需要软件研发人员, 还需要软件销售人员、用户服务与技术支持人员、项目管理人员、质量管理人员、IT技术支持人员。在软件研发人员中, 有系统分析师、架构设计师、模块设计与编码人员、系统测试工程师、文档工程师。就编码和测试人员的比例来说, 一个比较理想的数字是1:1, 一个编码人员, 就配备一个测试人员, 来保证软件的质量和产品的进度。

高职学生就业初期对应的岗位是:在软件研发紧密相关的岗位有—软件测试人员、模块编码人员、文档编写工程师等;而对于辅助岗位, 如上述提到的软件销售、用户服务、项目管理与质量管理等, 更是高职学生面对的主流岗位。随着经验和业务能力的提升, 以后可逐步向更高层次的岗位, 可持续地发展。当然, 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上面没有提到不同规模单位对人员安排的区别。在规模较大的软件及软件相关的企业, 上述岗位是齐全的, 高职学生可能面对的更多地是研发辅助岗位。在中小规模的企业, 特别是小企业, 由于其对人才的吸引力有限, 高职学生则有机会站在软件研发的主流岗位, 一个能够独档一面的学生, 能够成为公司的核心力量。

二、高职学生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个软件企业, 对员工的要求, 首先是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综合素质包括: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勤于动脑动手的习惯、不畏挫折耐心钻研的精神和对于工作的热爱。当然, 员工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 合理定位在公司的职业发展。每个公司由于其业务类型不同、公司领导的风格和公司的成长经历不同, 都有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 一个员工能力快速地适应公司的企业文化, 这种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也会直接影响到新员工在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一个软件企业, 对普通员工业务能力的要求, 合格的高职学生是可以达到的, 核心能力在于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扎实的程序设计能力、基本的外语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程序设计能力主要取决于数据结构课程的训练、编程语言语法的掌握和开发工具的熟练使用。为此, 学生在求学生涯中, 应该突出这些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战训练, 在充足的时间里, 通过反复地、扎实的训练, 打下职业生涯的重要基础。在对于服务外包人才来说, 其外语能力需要根据未来的需要而定:英语、日语, 还是其他小语种, 可以根据就业的预期针对性地来学习。

三、制约当前高职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及解决途径

当前, 各高职院校通过项目课程训练、校企合作、引入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如NIIT等, 开展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 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从实施的情况来看, 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

1. 缺乏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 能力、基础和兴趣不相同, 将来就业的岗位也不一样。可以对学生分层分组, 提出训练目标开展教学, 允许学生有足够的选课机会。

2. 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

对数据结构课程和各个专门技能的训练不足。由于数据结构课程的抽象性, 没有让学生扎实地掌握该课程的内容, 导致学生程序设计缺乏必要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测试技能, 缺乏实例化的训练, 学生可能因为一个错误, 而耽误整个软件开发任务的完成。对于众多非研发岗位的课程训练, 缺乏应有的重视。为此, 需要多开选修课, 让学生有足够的选课机会, 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 将来从事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岗位。

3. 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的管控, 存在明显不足。

如果老师没有在软件企业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 很难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与辅导, 在培养学生方面必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盲点。为此, 需要多招聘专、兼职的有丰富软件开发实战经验的人, 来完成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 成立比较专业和权威的教学质量监控队伍, 保证合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飞雪, 孙效里, 沈宏书: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年12月, 第23卷第4期

[2]李可学:高职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年10月, 第17卷第5期

[3]陈伟, 李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代管理科学, 2008年第1期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8

近年来,以知识密集型为代表的服务外包业正在成为新的产业发展方向,经济增长模式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世界制造中心”即将过渡为“世界办公室”,服务外包产业带来的新变革,新机遇正在向我们大踏步走来[1]。中国目前已经有不少的公司开始介入软件服务外包这一领域。但是,软件外包产业如何做大做强,规模和人才是两个关键问题,这两个问题相辅相成,相互左右,归根到底还要归结到人才问题上。软件外包企业需要大批的掌握外包基础知识的初级软件工程师;需要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需要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2]。

在软件外包人才培养问题上,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软件专业学生符合市场的需要,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重要条件。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高等院校软件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满足新形势下软件外包人才市场需求,既是软件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急需研究的课题,也是保证我国软件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1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扎实的专业基础,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复合的领域知识结构;强化核心基础课程和工程类特色课,突出能力型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应用性。

外包类型按业务类型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信息技术外包ITO指组织为了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将全部或部分IT工作外包给第三方(即服务外包提供商)来完成。信息技术外包(ITO)涉及基础信息技术外包、信息系统操作服务外包和信息系统服务外包等三大方面内容。BPO也具有不同业务类型,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企业业务运作、物流管理四方面[3]。对于从事企业内部管理,课程设置应该重在培养其流利的外语表达能力、较强的演讲与交流能力,同时还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巧、倾听技巧和数字化以及分析技巧,保证业务准确性、不出差错。对于从事企业业务运作服务外包的人才能力的培养,应重点在具备出众的外语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并且掌握团队管理和项目管理技巧上。对于从事物流管理外包业务的人才,应熟悉相应行业,掌握相应业务知识,并且具备较强的技术和分析能力,出众的外语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团队管理和项目管理技巧,要求从业人员能够成为一个良好的倾听着,并且能够数量解决从业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根据我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结合ITO和BPO外包类型人才的需要,我们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构建了包含ITO和BPO两种外包类型的课程体系[4]。

1.1 按照培养目标确定主干课程

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首先要了解外包企业需求的人才规格,根据培养目标应具备的能力,确定主干课程。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主干课程为:英语、日语、程序设计语言(C/C++)、Java开发技术、软件工程等。

1.2 在英语教学基础上,增加日语教学,各有侧重

英语作为目前编程工具软件的主流语言,既是程序编写的主要工作语言,又是互联网上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对于软件人员的技能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根据英语在计算机技术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使我们不能削减英语教学,同时日语教学也必须强化。

外语教学中也要有侧重点,对日软件外包班侧重日语学习,对欧美的侧重于英语学习。

1.3 减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部分,突出重点部分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专业课太多,教学周期太长,重点不突出。我们可以通过削减和压缩理论教学,合并相关课程来解决这个矛盾。可将数字逻辑和微机原理课程合并为计算机硬件基础一门课程,削减部分理论性较强的内容,缩短教学周期。专业课以程序设计语言为主(如C语言,java语言),注重培养学生编程基本功。

1.4 在学生具备编程基本功基础上,增加软件开发工具课程

在学生具备编程基本功的基础上,增加软件开发工具课程。让学生使用软件开发工具,完成一些小的软件项目,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和协作能力。

1.5 增加素质、企业文化课程教学

在对IT行业人才需求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我们了解到企业选择人才除重视专业技能外,还重视其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交流与沟通能力、演讲与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另外也增加了对日、对欧美的企业文化介绍课程。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这些企业的文化,为日后与它们的深入交流打好基础。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最终构建了由专业基础与理论系列,语言与程序设计系列,工程素质系列组成的外包型课程体系,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符合外包素质要求的外包人才。

2 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近两三年来,我们与西安凌安电脑有限公司、上海浪莎软件有限公司、西安远古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西安日资倍丽软件有限公司、西安软件服务外包学院、西安丝路软件有限公司、西安新展软件有限公司等软件企业开展了广泛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既考虑企业的利益,同时兼顾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目标,使校企利益均衡化,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在考虑软件产业链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形成企业认识学校、学生认识企业、校企联合培养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企业认识学校。首先,必须先让企业了解学校,认识学校;另一方面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介绍学校的软件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办学理念、思路、定位、与企业合作的思路及一些合作案例,让企业全方位认识学校,特别是我们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企业和学校的信息沟通,为后期的合作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是学生认识企业。合作必须互动,在校企合作中,最核心的是要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因此学生在这个模式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怎样了解企业,一个直接的想法是让学生到企业参观,或企业到学校来向学生宣传企业。

第三阶段是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学生在这些软件公司通过学习、实训后参与公司的实际软件开发项目,了解和学习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工程训练,企业从这一过程中也全面了解了学生,可挑选到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企业减少了人员培训的成本,学生也解决了就业,这种深入而全面的校企合作机制为我们开展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 推行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建立软件构件资源库

基于构件的技术是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方向,它能充分利用已有的软件资源来进行软件的组装开发,大大提高了软件的开发效率,提高了软件开发的灵活度,已被越来越多的外包企业采用。我们在多年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基础上,将毕业设计、科研中开发的构件集中起来,建立软件构件资源库,以此为平台达到进行构件化教学和构件化开发应用的目的。

在构件化教学方面我们从运行期间、设计期间、集成期间三各方面让学生了解构件的构造过程。运行期间:包括为基于构件的系统提供运行时服务的框架和模型。设计期间:包括对构件的特定观点,如功能性接口和构件依赖性的理解。集成期间:包括系统对各种构件进行集成时所需的各种因素,如生成器和一些构造期间的服务,以及一个构件框架可能提供的服务。构件化的开发应用,通过用已有的构件去进行新程序的开发,使学生学会构件的使用,达到对构件式编程方法的更深入的理解。

4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指引,以教师为主体,以问题为对象,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教师的发展为目标,以人为本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创新,促进了我校的教学工作,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不断提高。开展了“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研究成果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进行“《软件技术课群》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与“《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均获西安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5 进行精品课程和名牌专业建设,突出重点课程

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积极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突出重点课程。目前,我们已经建设了软件工程精品课、数据结构精品课、网络工程精品课。这三门课程涵盖了软件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专业应用的不同方面,在每门精品课的建设中,我们都从教学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这几个方面对课程进行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软件工程》获省级精品课,《数据结构》获校级精品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荣获陕西省名牌专业。2009年12月,西安工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获批国家教育部第五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6 结束语

2008年6月,根据我国对日外包软件的情况,并结合我国目前软件工程师的培养现状,开设“对日软件工程师”实验班。从06级学生我们开始试点,现在07、08、09级也已经开班。实验班均采用面向服务外包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公司的反馈,这些学生已经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性软件开发能力,深受服务外包型公司的欢迎,学生的动手、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均达到公司的人才要求,大部分同学与公司达成了就业意向,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探索培养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子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摘要:文章从满足软件外包市场需求的角度,结合西安工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以“对日软件工程师实验班”的建设和发展为基础,提出面向服务外包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软件外包,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信息产业部.2007年我国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业发展白皮书[R].2007.12.

[2]霍泰稳.印度软件外包发展简记[J].程序员,2006(8).

[3]朱正圻.现代服务跨国外包.第1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软件服务外包趋势 篇9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渗透能力强、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利用充分等突出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1]。一般来说,软件开发中人力资源的成本占70%以上,因此软件企业为有效降低软件项目成本,将项目中一些非核心的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的公司开发。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美元,其中发包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接包市场主要是印度、爱尔兰等国家,2013年的《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2012年外包服务总额仅30亿美元,其中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是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15年,从业人员将超过600万人,必须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供给角度看,目前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基本上是通过院校培养,但都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体验[2],其中英语是实现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在信息技术、财务、贸易等各个领域中与国外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工具。从企业需求来看,不仅要求毕业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而且必须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的毕业生供给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3],因此,提高软件人才的英语应用能力是刻不容缓的。

2.软件服务外包方向英语课程考核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每年培养大量软件人才服务外包人才,但国内并没有统一的考试评估这个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尤其是面向软件服务外包方向。国内有许多专家从人才培养计划、教学改革、大学英语考试改革方面进行了探讨[4,5],如何针对软件服务人才专业英语,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估模式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探讨较少。现在大多数高校软件服务外包方向英语教学仍然注重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培养,课程的性质多为选修课, 考核主要采取闭卷考试和开卷考查两种方式,前者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词汇或句子的英汉翻译和阅读理解题目;后者学生可翻阅相关的技术资料,对一篇文档进行翻译。但是这两种方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没有突出“以综合运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不注重平时学习的积累,被动学习情况严重,课程教学效果差,无法达到软件服务外包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结合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特点,对软件服务外包方向的英语课程的考核改革进行探索,通过对课程考核进行改革,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满足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对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

3.软件服务外包方向英语课程考核方案

(1)改革考试模式

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特殊性, 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技能要求都较高。如:能够听懂与软件工程相关的内容; 能够快速且准确地读懂软件工程技术文档; 能够运用英语较流利地进行软件项目讨论与汇报;能够规范、准确、简洁地写出软件相关的报告及文档等。针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采用口试的方式,强调考试的真实性和综合性,以及英语在工作情景中的应用。考核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布置软件服务外包的相关主题,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完成不同场景下的情景对话,该考核贯穿整个学期,成绩按照主题讨论的次数、小组成员准备情况、发言情况等给出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能够使学生注重平时学习积累,避免期末突击学习的现象,学习效果更好。实践证明考核科学有效。针对听、读、写和翻译能力的考查,采用笔试的方式,建立试题库,包括听力、词汇、阅读和写作。

(2)改革考试内容

结合行业特点,软件服务外包方向英语课程的定位为:熟练掌握并运用软件工程专业常用词汇; 通过强化软件工程专业英语阅读和翻译, 使学生具备阅读英文原版技术文献资料和文档写作的能力;通过听说训练,使学生能用英语与国外同行进行技术交流。因此,口语口试内容可以多样化,模拟软件服务外包行业过程的情境,其中包括外包流程、软件测试、客户服务、团队合作、外包合同签署、软件问题解决等。听力测试可采用常见的听力题型, 选择软件服务外包不同场景中的对话或者软件服务介绍等,按要求完成选择、填空、判断题型。词汇测试选择软件外包服务、软件工程、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等必备的英语词汇进行考核,可以采用词语填空、英译汉及汉译英等方式。阅读部分选取与软件服务外包相关的内容,采用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等。写作的内容可以为软件服务外包常见的一些事件,如项目需求分析、项目介绍、项目开发流程、软件开发、软件服务等。

4.结语

软件服务外包趋势 篇10

一、公共服务外包的内涵特征

要探讨外包改革的实践与理论问题, 首先要搞清楚公共服务外包的概念内涵。就内涵而言, 公共服务外包的涵义十分丰富, 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统一、能为各界普遍接受的看法。在理论上, 学者们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公共服务外包:一是从治理机制的视角来理解, 认为公共服务外包是政府从外部购买产品和服务的行为, 本质上是把竞争和其他私人部门制度安排引入公共服务部门, 形成一种公私混合的公共服务治理机制 (OECD, 1996) ;二是从政府转型的视角来理解, 认为公共服务外包是“引入私人承包商来提供公共服务”。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仍保留资金提供者的身份, 但不再是服务的生产者和直接提供者, 本质上是对政府职能边界重新划分和角色重塑 (Young Chool Choi, 1999) ;三是从行为属性的视角来理解, 认为公共服务外包是以政府机关或部门作为发包方, 把有关事务性、技术性公共服务承包给有关市场主体 (社会组织主体) 的民事行为, 本质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毛光烈, 2009;陈振明, 2006) 。

在实践上, 公共服务外包一般采取合同承包、特许经营、公私合作制等方式加以推进,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事务性服务外包, 如政府内部办公信息系统维护、后勤会务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等, 这类服务主要是公共部门为确保自身有效运转而产生的服务需求, 具有内部性、事务性的特点, 进行外包主要是为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和集中政府精力于核心业务;二是政府管理和服务中的技术性服务外包, 如规划编制、信息统计、专家咨询、课题调研等, 这类服务是公共部门为更好履行自身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责而产生的服务需求, 具有间接性、专业性的特点, 外包的动机除了节约成本以外, 还包括突破公共部门能力瓶颈制约, 提高专业化水平等;三是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性服务外包, 如街道清洁、社区养老、公用事业、公共卫生、教育服务外包等, 这类服务直接涉及到一定范围内社会民众切身利益, 具有直接性、核心性和影响广泛性的特点。外包的目的在于缓解政府生产资源短缺压力, 提高政府服务绩效, 增强民众满意度。但由于对公共服务内涵的理解存在差异, 许多学者认为, 上述的事务性、技术性服务属于政府内部的辅助性服务,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服务, 不应该包括在公共服务外包范围之内。因此, 对于公共服务外包实践,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包括上述三种类型, 狭义的理解仅指最后一种。本文从广义的视角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 公共服务外包实质上是指政府通过行政方式筹集资源、作出决策、确定公共服务标准, 然后再以市场机制为杠杆, 通过招投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调动私营部门、非赢利部门等参与, 在竞争中完成生产提供的新型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这一新型供给模式具有间接生产, 多中心治理, 政府与市场分工合作等特点。

二、我国公共服务外包改革的实践趋势

在我国, 公共服务外包制度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到行政体制改革实践, 由沿海地区地方政府在局部领域进行试验探索。随着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的深化, 公共服务外包越来越为各界熟知和接受, 目前我国的这一改革正呈现出纵深发展的趋势。

(一) 改革领域:日益趋近政府核心职能

我国的公共服务外包首先肇始于城市管理中的事务性服务, 深圳、上海等城市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率先在街区清洁、园林绿化、公用设施维护等距政府权力中心较远的领域开展购买服务。随后, 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把政府自身内部的一些事务性服务, 如政府内部办公信息系统维护、后勤会务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等外包给企业或社会组织, 并逐渐在公共交通、自来水供应等公用事业领域试点探索外包改革。近年来, 我国的外包改革领域进一步扩展, 日渐趋近政府的核心职能。

一方面, 政府工作中的一些技术性、决策性服务, 如规划编制、信息统计、专家咨询、课题调研等越来越多地被外包;另一方面, 行政管理执法领域也开始探索试验外包改革, 出现了深圳西乡“综合执法管理”外包和湖南邵东“治安巡逻”外包等较为典型的外包改革项目。同时, 外包改革开始渗透到党务领域。为了破解任务繁重、人手不足的难题 (无锡新区管委会组织部仅11人, 却挂了12块牌子) , 苏南的无锡新区开始探索试验党务外包改革, 把党建研究、形象宣传、文体活动, 甚至是基层党组织组建, 都不同程度外包给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

(二) 改革动力:从自发到自觉

我国的外包改革主要由地方的党委和政府推动实施, 最初主要是一些基层党委、政府的职能部门为了破解工作难题在局部领域自发探索推进, 一些肩负繁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基层政府, 由于自身财力、人力有限, 直办、包办公共服务很难实现, 被迫尝试“外包”破解难题。

随着外包改革领域的扩展和成效的显现, 近年来我国的公共服务外包呈现出自觉发展的态势, 专门推进外包改革机构、政策措施、工作平台不断涌现。2005年, 无锡市率先出台了《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指导意见 (试行) 》;2006年, 国家财政部出台了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08年上海浦东区政府、深圳宝安区政府, 2009年浙江省嘉兴市政府、宁波市政府, 2010年四川成都、深圳福田区、湖南长沙市, 也相继出台推进公共服务外包的政策或方案。

(三) 改革成效:有力提升了政府社会管理与服务水平

尽管关于公共服务外包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但实践领域取得的成果表明, 这一改革是推进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 有力地提升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是少花钱、多办事, 提高了服务效率。实行外包后, 行政配置、人工成本低, 办事环节少, 政府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成本明显减少, 但质量则有显著改善。

二是精机构、减人员, 加快了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引入“整体外包”、“招投标”等市场化手段与机制后, 政府由“养人”变成了“养事”, 相关的事业单位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比如, 深圳市在2007年对城市管理相关业务外包后, 针对市政公园管养方面的事业单位进行了改革, 成立了“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 取消按单位、按编制核拨经费的办法, 实行“以事定费”体制, 而且单位内部也建立起职位职级管理制度, 实行“级随岗走、薪随岗变”的市场化人员聘用、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三是引资本、添力量, 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民众对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 通过购买服务, 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 有助于克服公共服务提供中的财政资金、专业技术力量不足,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公共服务外包瓶颈:四大难题亟需重点突破

(一) 疑惑:亟待破解“什么能买什么不能买”

深圳西乡、湖南邵东的“治安外包”之所以会引起争议, 一方面是人们担心治安外包会导致公权力滥用;另一方面是公共服务购买的范围缺乏制度上的厘清和规范。2003年, 《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 但在采购范围中, 对于“服务采购”的理解仅限于政府自身运作的后勤服务, 而范围更广泛、更重要的公共服务并没有被列入采购范围。这不仅使得一些地方政府深化外包改革缺乏准确、有效的政策依据, 也使得政府服务采购大多局限于公务车辆维修与保险、计算机通用软件、会议服务等少数领域, 导致服务采购比例偏低, 制约外包改革发展。目前, 更多的外包改革实践, 是一些肩负繁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基层政府, 在财力、人力不足的条件下, 被“逼”出来的, 导致争议或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 在所难免。

(二) 尴尬:亟待破解“畸形买方市场”

从理论上说, 公共服务市场主体比公共部门具有更强的成本意识、更严格的管理和更灵活的反应能力, 也就更能够促进竞争, 提高服务质量并降低成本。但现实中, 情况却并非如此。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就是公共服务市场发育困难, 市场主体没有完全形成。这个市场主体可以是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事业单位等。在一些公共服务购买比较成熟的国家, 主要是非营利组织, 因为其宗旨更适合从事公共服务的生产。而在我国却多是企业, 并且为数不多。例如人口超过1400万的广州, 公共服务购买洽谈会仅有34家社工服务机构出席;而人口不过700万的香港, 却有超过1万家民间组织, 承担了大量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功能。在市场主体不足的情况下, 政府的选择非常有限, 竞争难以充分开展, 公共服务外包后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很难保障。

(三) 阻力:亟待破解“与既有利益格局冲突”

我国大部分公共服务过去都由政府部门或者事业单位垄断提供, 外包改革必然会引起既得利益者受损, 遭遇改革阻力。例如, 深圳西乡街道向物业公司购买服务, 委托它们代行城市管理职责之后, 公众和原有的管理服务机构———居委会接触的几率大大减少, 居委会可支配的资源和权力大大减少, 这引起了居委会工作人员的不满。在江西省乐安、兴国、宁都三县实施的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实施村级扶贫规划试点项目中, 也都因为分流了三县原有政府扶贫部门掌握的扶贫资金而受到了三县扶贫办的抵制。而随着外包改革范围的扩大和程度的深化, 类似的问题还会不断涌现, 新旧体制、利益格局的冲突势必会制约外包改革的深化。

(四) 瓶颈:亟待破解“技术与能力障碍”

公共服务外包涉及到政府理念和实际操作多方面的变化,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成功实施有赖于操作技术和参与主体能力作为保障。但作为一项制度创新, 目前我国还缺乏公共服务外包方面的深入实践和经验总结, 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还面临着操作技术和实践能力的瓶颈。如, 2008年四川省武侯区在全省率先尝试向物业公司购买服务后, 当地一些官员表示, 由于没有受过相关的训练, 缺乏招投标、服务定价、合同管理、业绩监督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在履行相关服务外包决策规划、政策制定、改革组织、秩序监管职责时, 常常感觉到“力不从心”。比如, 因为缺乏相关法律知识, 在进行合同管理时, 面临很大的实现压力, 很担心合同中有“陷阱”。

四、推进公共服务外包实践的理性思考

公共服务外包改革, 既是一项观念和方法创新, 也是一项技术和制度创新, 要破解上述难题, 关键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 主体培育:形成多中心治理结构

为了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必须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不断培育发展壮大市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对于市场力量来说, 不仅应减少政府干预, 而且还应该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 逐步打破行政壁垒、垄断经营, 简化公共服务市场准入程序, 使市场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一定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实行公开发包、接包, 形成充分竞争打破独家垄断, 促进公平竞争。要真正做到不搞条条或块块保护主义, 地不分南北, 单位不分公私或事业企业, 隶属关系不分市内市外, 一视同仁, 实行公平的国民待遇;对于社会力量来说, 要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 要从防范和限制向信任和扶持转变, 提高非政府组织的相对独立性和自主地位。

(二) 制度创新:建立科学规范的外包制度

一要建立公共服务外包业务品种、数量、质量的广泛社会调查、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制度。作为政府或主管部门, 要主持并直接参与调研, 以便扮演好服务外包的代理商、组织者的角色。可以请有资质的社会统计调查机构按照规范科学的方式进行社会调查、社会问卷, 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提供专题业务报告。同时还要建立民主听证、民主科学决策制度。

二要优化外包合同的监督与评估机制。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 广泛收集承包方履行外包合同的相关信息, 进行系统的监督和实施宏观指导。为了确保承包方能持续提供高质量的外包服务, 并能发现相关问题、缺陷, 还要运用科学化的绩效评估指标对承包方的外包服务实行全面有效的绩效评估。

三要建立完善公共服务外包的合同制度。主要在承包商的承包方案、承包合同内容的确定上, 做到以下几个明确:一是明确承包项目经理;其次明确承包服务的数量、质量与报酬支付方式相挂钩的服务质量保证制度;三是建立公共服务外包听取服务对象意见的制度;四是建立根据规范的服务业绩、质量评价标准开展相对挂钩付费的激励机制;五是建立动态中止合同的制度。

四要建立标准化、科学的公共服务外包的评价考核制度和动态的激励机制。首先要研究制订公共服务外包的专项评价综合考核的评价标准。可以按照服务品种、服务数量, 尤其是质量的高低, 通过广泛征求意见来确定标准体系, 并每年予以改进完善。其次要建立政府主管部门主持, 专业社会统计评价机构负责评价, 服务对象民意问卷调查补充相结合的评价制度。三是要建立与公开综合评价相适应的激励机制。

(三) 腐败预防:引入正当法律程序

软件服务外包趋势 篇11

在我国,IT服务外包正以蓬勃发展之势吸引着从业者的目光,相对于利润微薄的传统IT行业,IT服务外包业务可谓是一座金矿。然而中国IT服务行业却正面临着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技术水平差、层次低、竞争激烈等诸多问题。面对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能否在继续生存并获得发展,是每一个服务商都应该思索的问题,而大多数服务商都会遇到以下问题:

1.扩张困难,难以发展——渠道扁平化使得商家相互杀价,代理商投入和产出严重不成比例。下游渠道的松散性合作关系,靠利益驱动来维系渠道生态状态,随着产品利润的降低,渠道利润就无法保证。发展环境和状态都极为不理想。

2.利润微薄,难以生存——需要高额的现金流才可以维系正常的经营,与此同时面临的是市场价格透明,低利润状态的经营,虽然不断地进行渠道开拓和渠道维护、成本投入,经营利润还是非常微薄。

3.服务单一,效果有限——服务品种单一,不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无法满足用户一站式服务的需求。

4.服务效果,难以评估——无法为客户提供完善的维护、维修报告:没有系统化的管理,外包服务商无法向客户提供完善的服务报告,无论是服务商还是客户,对服务的效果都难以用适度的标准来衡量。

5.品质有限,难以满足——服务的质量完全依靠服务人员的本身素质,无法做到统一,更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用户使用中遇到的简单问题,无法得到服务商的解决;依赖人工上门服务,响应速度低。

6.被动应急,难以预防——无法为用户提供有效的IT系统日常维护,出现问题才急于应付。

7.高端服务,难以涉足——人员、技术、财力有限,难以涉足高端服务。无法为客户提供提高IT系统有效运营的管理咨询与建设意见。也就无法达到帮助企业提升工作效率,使IT系统成为企业业务增长的有利支撑。

8.客户丢失,难以管理——由于无法形成的完整客户信息,更不能紧锁客户,对客户没有粘性,销售行为成为了一次销售,经营成本巨大,发展困难。

二、我省IT服务外包现状

2005年以后,省内诸多IT企业开始推出IT综合服务提供商的口号。这也是省内企业开始转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诸多IT企业当中,有一大部分为IT集成商。许多做IT产品代理及分销的企业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

由一部分IT集成企业开始推行IT外包服务,有很多还停留在口号上,没有一些实质性的改变。IT外包服务的收入只占到整个企业收入的10%-20%左右。企业的主要精力还在系统集成业务。

随着全球IT技术及市场迅猛发展,我省在进入2010年后,IT服务外包也开始迅猛发展。但在此期间,很多省外公司也抢占了省内大部分的高端市场,省内企业只能在中断市场分一杯羹。这期间许多IT服务外包的企业也得到了发展。

1.技术能力专一化。开始对IT人才在IT路由、交换、安全、服务器、数据库等各方面进行培养专一人才,而不是全才。

2.技术高端化。一批北上广等省外高端人才落户到省内,给省内IT企业在技术上面向高端化迈进。

3.标准化及流程化。面对国际的ITIL规范。省内企业也从中找到了适合本公司的一些方法和套路。

整体来看,我省IT服务外包行业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无论相对于国际或国内其他企业,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

三、IT外包的优势

1.有助于降低成本。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企业都会强烈要求降低成本,这也是IT服务外包兴起的重要起因。一般而言,服务外包提供商都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和专业化优势,因此,他们与公司内部的IT部门相比,提供服务的成本较低。由IT服务外包提供商提供的IT服务,成本更易预测,而且能够更好地进行控制。

2.专注于企业自己的核心能力。

IT服务外包在提高企业的IT服务和响应能力的同时,可以使企业更加关注于自己的核心能力。将普通的、常规的信息服务进行外包,可以使企业的IT部门将力量集中于能为企业提供具有真正价值的活动和应用。将一般的IT技术及其支持职能和应用外包给服务提供商,可以让企业集中力量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通过将部分IT服务进行外包降低部分信息服务的负担,减轻IT部门的结构,使内部IT员工得到更多的重视,去帮助企业完成创造价值的项目和提供建设性信息规划,这将极大地提高IT部门的绩效,因而将IT服务进行外包对企业可能具有战略意义,并且可使企业集中精力于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核心能力。

3.获益于前沿技术并获得专业的服务。

对IT服务进行外包一方面可以使企业使用前沿技术和技能并且从中获益;另一方面IT技术每天都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企业内部的IT技术人员知识层面会日趋落后。而服务提供商在专业的服务领域都会投入巨资发展相应的技术,培养相应的专业人员等,以便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服务。因此企业通过IT服务提供商,即可获得持续的技术前沿理念和方法。此外,由于经常为许多客户提供各种相同或相似的服务,IT服务提供商有着更加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这样发包企业既能获得专业的优质服务,又能集中精力于企业的核心业务。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市场导入阶段,各种形式的IT外包服务不断推出,企业用户也逐渐了解和认同IT外包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尝试IT外包服务。随着用户的认知程度提高,外包服务商不断成熟和市场环境逐步规范,IT外包服务将在未来几年开始进入高速成长阶段。

企业用户采购IT外包服务的动力将主要来自于市场的竞争压力,企业用户需要专业IT外包服务商为他们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和更为可靠的IT系统。未来中国IT外包服务发展趋势将表现为以下几点:

1.企业用户需求将从被动采购向主动采购转变。

目前,企业用户在采购IT外包服务时更多地是一种被动的方式,除非自己没有能力承担,才会外包给外部公司。IT系统自己人管理才可靠的思想根深蒂固。企业一般希望尽量自己开发、实施和管理IT系统,带来的问题是信息部门人员臃肿,技术能力落后。市场竞争的压力让企业正逐渐转变观念,追求效率、节约成本让企业主动寻求IT外包服务。

调查中发现,一些国有企业领导认为IT外包服务不但可以精简机构,而且也便于人员管理。双方关系由合同确定,一旦达不到要求就可以采取惩罚措施,甚至可以辞退外包服务商,不存在内部员工的工作人事安排的麻烦。

2.部分的、基础系统外包向整体的、应用系统外包转变。

现阶段企业用户的IT外包服务需求种类有限,主要集中在电子邮件系统外包、主机托管服务、外包呼叫中心服务和基础架构的日常维护服务部分。企业用户往往只是把其部分系统外包出去,或者分包不同服务商,外包的系统一般只是对日常业务影响不大的辅助性系统。部分系统外包,或者将一个大系统外包给不同服务商带来管理上的困难,在出现问题时,难以确定责任主体。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IT外包行业还处于初級阶段,IT外包服务商的信誉和问题处理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今后的发展中,IT外包行业体系的逐步完善,是发展的目标。相信不久的将来,IT行业的发展将会遍布每一个传统的企业,成为企业宣传必不可少的一个渠道。

随着近年来的发展,IT服务外包有了一个新的名词,叫IT运维服务。

完美的理论需要通过切实的工具才能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和作用。将ITIL所提倡的管理理念和流程通过一个能尽可能展现其优点的管理平台现实化,让理论更好地服务于实际操作,实现IT运维管理的最佳实践,让流程的主动化和自动化成为可能。

软件服务外包趋势 篇12

我国服务外包规模越来越大。以西安为例, 2010年, 西安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总产值达到450亿元以上, 同比增长30%左右, 并已出现人数超过5000人的企业。目前, 在西安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中, 人数过千人的企业已有12家, 企业总数达到900家以上, 从业人员9万人。尽管西安的产业基础良好, 人才资源丰沛, 产业也取的了一定的规模和成就, 但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 对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当前, 人才培养问题已成为制约西安乃至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是产业深入和快速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 西安服务外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缺口每年大约在6000-8000人左右。

二、西安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模式, 其英文为Model, 原义是模型或范型等, 是从一般科学方法或科学哲学中引用而来。关于人才培养模式, 至今教育理论界对这一概念尚无权威的解释。在本文中,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 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 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 即:目标+过程与方式 (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 。

西安现有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学历教育的培养模式

目前西安乃至全国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还是以学校培养为主。截至2010年, 西安有全国普通高等院校52所, 数量在全国排第三位;全国成人高校17所, 数量在全国排第三位;全国民办普通高校17所, 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以上高等院校合计86所 (不包含军事院校) , 仅次于北京 (118所) 和上海 (96所) 。其中80%院校有与服务外包相关专业, 其相关专业毕业生每年有6万人左右, 而西安服务外包产业每年吸收相关专业的应届生大约在0.9万人左右, 人才缺口0.6万人。

根据用人单位反馈, 在学历教育的培养模式中具有以下特点:各大高校在培养目标方面, 规格相对单一, 缺乏明确性和针对性, 培养出来的人才目标性、自主性较差;注重基础理论教育, 培养出来的人才理论扎实, 知识结构合理科学, 具有发展和提升的基础;在课程体系方面, 专业知识和教材更新速度较慢, 缺乏时代性和科学性, 知识分割过细、教学内容陈旧, 培养出来的人才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往往较为陈旧;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 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老化”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率低, 实践教育环节缺失, 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

(二) 培训机构的培养模式

因为学历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上手独立工作, 需要在实践中接受再教育、再培训, 然后才能够满足工作要求, 于是侧重于“实战”教育的培训机构应运而生。目前, 在西安高新区内大约有大大小小相关培训学校近80余家, 每年培养学员超过万人, 其中有60%是在当地就业。

在培训机构的培养模式中具有以下特点:重视通用技能培训, 在较短的时间内密集培训以便保障就业, 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最大的弱点是相关的专业理论基础薄弱, 缺乏提升和发展的后劲, 职业生命力有限;培养过程中师资良莠不齐, 很多情况下是在经济因素下进行培训, 有些教师能力有限, 不能完全适应培训的需要;培训机构的培养模式中最难以推广的因素就是培训费用太高, 在西安高新区认定的45家培训机构中, ITO类培训的平均学费约为8500元, BPO类培训的平均学费2000元, 这对于参加培训的学生来说是相当昂贵的。

(三) 企业内部的培养模式

企业内部培养模式是公司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 为企业量身定做的企业课程, 目标就在于使得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的价值观得到改善和提高, 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提高个人和组织的业绩, 推动组织和个人的不断进步, 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重发展, 具有培训时间、培训地点方面的充分灵活性。

培训实质上是一种系统化的智力投资。企业投入人力、物力对员工进行培训, 员工素质提高, 人力资本升值, 公司业绩改善, 获得投资收益。在这种模式中, 现阶段大多数企业的做法是直接让学员接受外包开发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及实际的外包项目训练, 在团队模式下培养整体的开发和协作技能。企业自主培养的最大问题在于企业成本大幅度提高。企业要培训员工, 就要有专门的培训空间和师资力量, 这些都要占用企业的人力资本、物资和培训人员的时间, 培养出来的员工为企业工作的时间还是个未知数, 所以企业承担的风险是很大的, 并且目前这种风险的程度呈扩大化趋势。

根据以上的分析, 下表从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师资力量、个人学习费用、人才实用性 (专业技能与操作经验) 和人才成长性这五个指标来描述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现有模式。

三、西安服务外包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 培养目标的创新:分析外包需求架构培养目标

随着软件业的发展, 软件开发已经有了很好的规范流程, 越来越多的发包企业都遵循着CMM3以及更高级别的开发模式, 由此可见, 一个软件项目的开发, 对人才需求的架构相应分为三个层次, 分别为高级人才, 中级人才, 初级人才。

初级人才的培养:对这一层次的人员需求量是对日软件项目中最多的, 目前也是西安软件与服务外包市场上缺口最大的部分。这部分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短期的强化或者技能培训, 基本能够达到外包项目的要求的基本技能与专业知识即可。

中级人才的培养:这类人才基本都应具有至少3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 对这一层次的人员需求量较初级人才的需求量要少一些, 但培养起来的难度却大得多, 更多的是初级人才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这层次的人才是外包过程中的中坚力量, 对西安软件与服务外包业务升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情况下, 这类人才因为有工作经验, 自愿进行培训的人数有限, 所以这部分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企业与学院的结合为主, 以“校企合作式”进行人才培养, 企业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 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培养任务。

高级人才的培养:这样的人才一般无法在国内培养, 基本是多年的归国留学生, 并具有至少5年以上的开发项目经验, 虽然这一层次的人才在目前的需求量最少, 但是所起的作用却最大, 这一层次人才的大量涌现, 在推动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中, 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安服务外包学校建立了软件与服务外包发展专项基金, 并在基金中安排公共培训配套资金, 并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

(二) 课程设置的创新:建立外包人才的能力结构

在软件科学特点分析的基础上, 可以构建一个合理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个体能力结构, 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个体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一一完成任务的能力

这个层次的能力主要是为了完成外包任务所必需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技术能力。这也是对实用型技术人才最根本的要求。在新的培养模式中, 开发项目的实训是这方面能力提高的最有效、最快的途径, 通过企业或学院精心提供的实训项目, 从事软件或服务外包的人才可以迅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掌握正常工作的流程、规范及品质管理等基本知识, 以及与其它人员的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一一系统运作的能力

这个层次的能力主要是为了实现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在完成外包任务时做到标准化。实用性依然是评价软件与服务外包的主要标准。西安服务外包学院采用CDIO的先进工程教育理念。CDIO是构思 (C o n c e i v e) 、设计 (D e s i g n) 、实现 (Implement) 、运作 (Operate) 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与学”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主要是以工程项目为载体, 以主动式的、实践式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 以培养外包人才按照CDIO标准, 在现代团队工作的环境中, 掌握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复杂的工程系统的能力与标准化流程。

第三个层次一一实现发展的能力

这个层次的能力是为了实现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个人发展所应具备的能力, 也是个人实现的发展所必备的。高新技术产业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以十分惊人的速度涌现, 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应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实现个人职业素质的不断提高的同时推动产业进步。组织和管理能力是那些有志于成为软件高端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此外还要懂得商业礼仪及习惯。当然,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软件外包人才并不是具备这些能力就足够了, 这些能力只是要成为一个软件外包人才所必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比如要成为一个对日软件架构师, 就还需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有些能力可能是先天的, 但即使先天的能力, 也需要后期合理的开发, 才能最大化它的效用。

(三) 师资建设的创新:实现教育国际化

强大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出合格人才的有效保障, 外包人才是工程实用型人才, 需要教师既有一定的学术造诣, 又具有大量的项目实践经验或者是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专家。在培训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 还要从企业引进和聘请资深的软件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来进行专门课程的讲授。为了提高竞争力, 西安服务外包学院通过引进高水平国外师资、强化双语教学、引进国外课程及教材、招收国外留学生、建立国际合作项目、建立国外实习基地、鼓励教师出国进修等多种方式, 实现了教育的国际化。

(四) 评价体系的创新——测评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

一般性评价体系, 主要从技术业务能力、语言应用能力等实际性评价学生的表现和能力, 力图得到一个合理公正的考核结果。但在软件与服务外包业务中, 成长性占主导地位。此外, 软件学科的经验性明显地超过了客观性, 是否能够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并适当加以应用是软件人才的一个关键素质, 因此, 新的评价体系引入了创造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的测评。评测中注重了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是否抽象思维的能力, 而且要求理解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有效地解决问题能力。

四、结束语

目前, 中国软件与服务外包行业正在经历的人才危机, 仅仅靠单方面的力量是很难解决的, 西安服务外包学校在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新的创新与尝试也遭遇到很多实际的困难, IT界、教育部门、政府都应该积极的参与进来, 为促进外包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目前, 我国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正处于一种摸索和过渡阶段, 西安服务外包学院希望通过分析现有培养模式的利弊, 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建设、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入手对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新的创新, 希望通过实践可为政府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江小涓.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服务外包与中国服务业发展丛书[M].人民出版社, 2008, (11) :152-167;

[2]、西安软件园人才库系统数据分析报告[R].2010, 10-12;

[3]、李雯.对日软件外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战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09, 23-30;

上一篇:创业成功的钻石模型下一篇:《我的祖国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