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唤醒沉睡的心灵

2024-06-02

用爱唤醒沉睡的心灵(精选6篇)

用爱唤醒沉睡的心灵 篇1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是祖国的花朵和希望, 他们肩负祖国未来的使命。教师是播种希望培育花朵的园丁, 怎样才能让花朵们健康自由愉快地生长?爱是催发种子的希望, 是孕育花苞的甘露, 是守候花开的天使。就让爱走进学生的内心, 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让他们尽情地张扬自我个性。

一、悄悄看着你, 欣赏快乐的笑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依据是学生的兴趣、动机和渴望。”因此培养求知欲, 激发兴趣, 变苦学为乐才是人性化的教育教学, 才能培养出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引发儿童兴趣, 发掘儿童潜能, 培养学生个性特长。让儿童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 必须开辟广泛的活动天地, 为儿童个性发展的多样化提供全面的机遇, 搭建学生个性张扬的平台, 增加多角度选择的可能性。学校在正常的班队、文体活动中, 让其各自崭露头角, 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争强好胜的欲望。学校、班级还要组建各种活动小组并力求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引导每一名学生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小组, 使其有兴趣的方面获得发展, 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们教师要尽可能提供发展的空间, 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张扬自己的个性。

在上课过程中, 我不仅仅让同学们快乐地学习, 还利用课前三分钟, 让每个学生给全班同学表演“拿手好戏”, 内容不限, 哪怕是讲个笑话。我的目的不在于演的效果, 而在于同学们从中得到了什么, 勇敢, 自信, 这就足够了。坚持了一段时间, 我发现平时躲在角落里的后进生侯新帅变得比以前勇敢了。轮到他表演时, 他不再像以前总是腼腆一笑, 就把机会让给别人, 而是缓缓地走上讲台, 把他的那份喜悦分享给大家。我从他的眼睛里读懂了何为感动。每一颗种子都有开花的理由, 为何不把阳光雨露也洒向他们呢?

二、轻轻抚摸你, 感受尊重的魅力

中国有句谚语:“五指伸出有长短, 荷花出水有高低。”一个班级学生学习成绩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总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又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 家庭的熏陶不同, 学生的个性差异较大:有的活泼开朗, 有的循规蹈矩, 有的迟钝寡言, 有的胆怯自卑。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请你不要忘记, 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 (如教师、父母) 的时候, 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正因为如此, 我们应该对每个学生必须一视同仁, 用公正的心态平等地对待自己的教育对象, 利用各种机会, 发挥学生性格上的长处, 克制短处。并要创造机会, 让学生认识自己的短处, 自我克制, 实行自我修正。

他叫王霄, 长得高高的胖胖的, 走起路来显得笨重, 就像一只企鹅。他的妈妈告诉我他饭量很大, 且每餐必须有肉, 否则就会食不下咽。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好, 家人对他有些溺爱, 所以现在的他体重一直不停地增加, 大家不愿意和他玩, 他也越来越沉默了。我多次劝告家长不要对他的体重漠不关心, 否则孩子的将来都会成问题。他的妈妈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听取我的建议, 给孩子报了一个跆拳道训练班, 每天下午一放学, 孩子就得到那里接受训练至少一个小时。

当我为他感到高兴的同时, 问题也随之而来。每天不交语文作业的是他, 作业写得潦草不堪的也是他。我知道后很生气, 当着全班同学的面, 我真想对他大发雷霆, 可看到他那双清澈的眼睛时, 我实在是于心不忍。课下, 我找他谈话, 问他为什么不写, 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不说话。我又问作业多吗?他仍旧不回答。通过与家长沟通, 我得知他每天晚上练习完后, 都到八点了, 然后吃饭, 再写作业, 孩子已经很累了, 哪有那么大的精力写完所有作业。最后我们达达成一致意见:一周里只让孩子训练两次。至此, 孩子的作业没有出现不交的情况, 偶尔会写得差一些, 但好多了。每次我装出怒目而视的样子时, 他就会偷偷一瞥, 马上向我保证下次不会了。教师节那天, 我收到他送来的贺卡, “老师, 谢谢你, 没有在同学们面前批评我, 祝你节日快乐!学生王霄”。看了之后, 我的眼睛湿润了, 孩子是多么纯真善良啊!我更懂得了原来孩子最宝贵的东西是自尊心。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的确, 每个孩子在教师的眼里, 都是一本截然不同的书, 一本丰富多彩的书;每个孩子就是一个博大的天地, 一个神秘的世界。教育就是要托起明天的太阳, 让我们用眼光、用心灵、用双手与孩子沟通, 用爱心去解析孩子的心, 让孩子用童心读懂老师的真情;让我们献出一颗真心, 睁开一双慧眼, 普就一曲沟通交流的协奏曲, 托起每一个孩子美好灿烂的明天。

用爱唤醒沉睡的心灵 篇2

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伟”,不论何时,都能用自己的坚强,缔造一段传奇,一段只属于自己的传奇。

他是不幸的,意外的一次触电,折断了他梦的翅膀,就如同受伤的天使一般,紧紧地将自己蜷缩在阴暗的角落,埋葬在痛苦的深渊,冰封住温暖的阳光,相信那段时间里,刘伟一定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然而,纵使是这样,刘伟却不没有被击垮!在自己的努力下,他用那双脚为自己赢得了喝彩,赢得了舞台上一曲《梦中的婚礼》,似乎都在诠释着刘伟的坚强,倾诉着刘伟成功背后的艰辛。

刘伟,用他的坚强融化了内心的坚冰,唤醒了沉睡的阳光!

蓦地,脑海中突然想起那些荒漠中的西风胡杨,“胡杨30”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在荒原漫漫,朔风浩浩中挺拔的身影,和刘伟一样的不屈,一样的`刚强!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难免会坷坷绊绊,挫折可以击溃我们的自信,但绝不能击溃我们的信念。或许,前方依旧很迷茫,又或许,你的世界中唯一的大门悄然隐去,可又能如何?命运之神嘴角绽放的一抹微笑便是我们的信仰,坚强可以被掩埋一时,但却不能掩埋永远,当坚定的信念在内心盛开之时,也正是唤醒心中沉睡的阳光的一刹那些!

面对阳光,阴影便会在背后。面对希望,痛苦只存于过去。

用激励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篇3

【关键词】作文 评语 激励 作用

由于招生政策、学校地理位置等原因,笔者所在的学校生源质量不高。我所面对的是一群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是一些调皮捣蛋、四处闯祸的学生。他们大多数人要么家长在外打工,要么家长离异由爷爷奶奶带大。亲人的关怀、身边人的赏识对于他们来说很少。从小到大很少有人给他们以积极的正面的鼓励,他们往往是被批评的对象,所以面对批评、指责时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唤起他们沉睡的心灵就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只有知耻才能后勇。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主要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不是“传授的本领”。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把这种“教学的艺术”渗透在课堂上以及课外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作文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的采用激励性的作文评语,就会架起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进而提高作文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往往喜欢挑出学生作文失误的地方,不停地提醒学生,总是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进步。殊不知,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辛辛苦苦写的作文被评得体无完肤,不但不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进步,反而会使其产生一种厌倦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所以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过程中,要适当地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作文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其潜在的写作动机,变被动作文为主动写作。因此,我在批改时常常留意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加以激励,激起其写作的兴趣。比如,有的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常常发现,有少数学生书写潦草、内容空洞、语无伦次等问题,可以说是一无是处。我总是将每个学生看作“大树的嫩芽”,因而也总是像沙里淘金那样,“洗尽沿华始见金”,充满希望,耐着性子,带着电子显微镜和放大镜,去发现搜寻捕捉那“一无”中的“是处”。一经发现,便即刻予以热情地肯定和褒扬,以此唤起学生自信心和求知欲。如在一次作文批改中,一位同学的一篇令人“头痛”的作文,书写潦草,语言晦涩,东拉西扯,文中却写了他同损坏公物的现象作斗争的片言只语,于是我有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那样的欣喜若狂,当即在旁批中写道“这是主人翁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人间的正气,是真善美的表现”。当学生在作文中有了绝望的情绪时,我就用“永远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绝望的人”来激励他面对人生的风雨;在面对误解时,“用轻松、理性的态度看事情”,其实一切没什么大不了的。“把你的脸转向太阳,阴影就会被甩在身后”了。渐渐地,我发现很多同学一改过去作文如临“大敌”的畏惧情绪,他们用心去编织自己美丽的梦,有了真情实感,内容渐渐充实起来,字迹也渐渐工整规范起来,用词也懂得斟酌、推敲,造句也日渐通顺起来;看待问题也变得积极向上了,做好事也更为乐意勤快,纪律性也渐渐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也日渐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所拟的批语应始终贯穿着这一精神,着力挖掘其潜能,激励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从尊重学生的愿望出发,把学生摆在平等的乃至主人翁的位置,禁忌使用命令、训斥、挖苦、讥讽的口吻,而采用商榷、征询、启发、谈心的语气。如:“这样改,你觉得如何?”或“可否从另一角度考虑?”或是“语序这么调整,是否更容易准确地表情达意?”等等,语气委婉,态度温和,从不一棒打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始终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作文的主人,自己是被老师尊重的,自己的想法被重视了,自己也有那么多可取之处,不能自暴自弃,如果自己都放弃了自己,可能就真的没有希望了。不放弃自己就是一种自我拯救。

学生在作文里有时错字连篇,别字成堆,这常常是令教师头痛的棘手的事,我遇到这类现象时,总是不忍心在学生的卷面上打满红叉,认为那样做是实在是件煞风景的事,这对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无疑是一种无情的伤害,因而总是从鼓励出发,“笔下留情”,也就是只在错别字下面划一横线,以示有误,并在旁边画一待纠正的框子,启发学生自觉改正,最后在批语里写上“这么多的常用字给写错了,应该是粗心所致吧,完全相信你在下次作文时会更加细心起来,字也写得更漂亮”。这样的做法,本着既启发学生、关心学生、同时又尊重学生的精神,“心慈手软”些,总比那些“秋风扫落叶”“恨铁不成钢”式的生硬方式更奏效,更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更能激发写作的积极性,同时也更能沟通师生的心灵,建立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阅历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在作文里难免出现一些不严谨乃至错误的说法。对于这样的作文要从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精心引导,善意“开通”。对此,直接否定不如引申归谬效果好。例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她欺骗了我,从今天开始我再也不相信别人了。”我在旁边批道:“真的?一个人骗了你,难道全天下的人都对不起你吗?为什么要一棒子打死一群人呢?爸爸妈妈也不可以相信了吗?太偏激了吧?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啊!”后来这个学生说:“我一直都很信任她,可她却把我的小秘密告诉别人了,我很伤心。现在我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了。”我体会到,认真写好作文评语会令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学生感到老师是关心他们的,是认真批改的,可以帮助他们这些青春期的学生解决一些疑惑,他们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对老师的尊敬之情。老师的认真批改表现了老师对学生劳动的尊重,老师的这种爱心又会赢得学生的尊重。这样师生之间便产生一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良性感应,从而能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为此我拟批评语时,可嘉许可不嘉许时,一定要嘉许,可加“好”可加“很好”时,加“很好”更好。比如:我去年所带的班级,基础差,谈不上有什么作文“尖子”,但我却痴心于“矮子里拔将军”。所以,倘发现他们作文里一个词语用得好,我就在文旁批“用词贴切”。有一句写得生动形象,我用圈点之后写上“堪称佳句!”如果是整段文字写人叙事自然,状物抒情得体,我就索性用“很有文采,十分难得”等话语加以赞许。长时间地这样做,“矮子”里边也真有“将军”“拔”出来了。

用爱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篇4

管理“问题学生”是班主任最头疼的事, 对于“问题学生”很多班主任往往束手无策。如果一个班级的“问题学生”无法得以转化, 就难以形成和谐、凝聚力强的班集体, 难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因此转化问题学生是班主任必须面对与攻克的难题, 问题学生的转化也是班级管理的突破口。

“问题学生”的“问题”大致相同: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这些学生一旦被打上“问题”的烙印, 会被歧视、得不到尊重, 自尊心便受到伤害, 导致他们的心态有些“变形”。这种“变形”的心态使得他们与老师、同学往往处于对立的状态, 使得问题越积越多, 极难转化和教育。

二案例陈述

刚拿到班级的名单就有老师向我“祝贺”, 原先高一的几个“活宝” (问题学生) 全部分在我班里, 并把名字一一指给我看, 特意提到了张某。一个班级能否成为优秀的班集体, 问题学生的转化是关键。此时笔者开始酝酿转化这些“问题学生”的办法了。在进行班级管理时特意给这几名学生, 尤其是张某更多的“关照”。

为了转化这些问题学生, 我做了很多准备, 向他们的前任班主任了解情况, 搜集他们的信息, 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开学一段时间这几名学生还比较老实, 渐渐地他们的“本性”就展现出来了。张某的表现尤为突出。我踏上了转化这些学生的漫漫征途。

一次课上, 张某趴在课桌上不听讲, 由于不知道具体原因, 我没有贸然处理。“怎么啦?”我轻轻拍拍他的头。张某依然没有反应, 我心中有些怒火, 但理性告诉我要冷静, 千万不能发火。“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我关切地问。张某抬起头表情痛苦地看着我:“我肚子不舒服!”我把张某搀扶到医务室, 面对医生的询问时他有些不知所措。当我拿起电话想通知他的家长, 让家长带到医院再仔细看看时, 张某惊慌地说:“不要家长来了, 老师!我能坚持!”这时我放心了, 张某根本没病, 他只是为自己在课上不注意听讲找借口。这样的情况以前也有过。我并没有戳穿他。“不用担心!身体要紧, 耽误的课我会给你补上的。”我和蔼地说, 依然坚持让家长接回去看病。“老师!我好些了!不要我妈来了!”张某有些坐不住了。我感受到了张某知道撒谎带来的后果, 我就不再步步相逼了。“好吧!那你休息会, 再去上课!下次不舒服, 一定要家长接回去到医院看看。”

第一次的较量张某知道了我是不好糊弄的, 他的这些“小伎俩”再也没在我面前用过。问题学生的转化仅靠斗智斗勇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靠爱心和耐心感化他们。让学生感受到爱, 要学生发自内心地想改变, 不是因为惧怕老师而表面地改变。

一次班会课的主题是《只要努力, 每个人都会成功》。我给学生讲解了很多名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例子, 并让一些优秀的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以及经验, 张某及几个问题学生一直低着头。同学们讨论得正热闹时, 张某突然抬起了头, 高高地举起了手。我示意他说, 全班顿时安静下来。张某满脸通红, 憋了半天:“老师, 你看我能成功吗?”话音一落, 顿时全班哄堂大笑, 张某难为情地低下了头。我突然一怔, 没想到他会问这个问题, 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说实话, 按照他目前这个状态, 到高三肯定不行的。我真的想实话实说, 但转念一想:张某提出这个问题不知要多大的勇气, 我如果实话实说, 会严重伤害他的自尊心, 对他的打击是致命的。卢梭说:“要尊重儿童, 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经过一番思想斗争, 我决定鼓励他, 作为问题学生平时得到的尊重和鼓励实在是太少了。“张×, 我要表扬你!你能参加这个讨论就是很大的进步!说明你是个勇敢的人!”这时的张×抬起了头, 眼睛里充满了渴望得到鼓励的眼神。“我认为张×在今后两年的高中学习中, 一定会进步!最后一定会取得成功!大家一起为张×鼓掌加油!”我带头鼓起了掌,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张某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经过这件事后, 张某在尽力改掉自己的坏习惯, 虽然有时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但他的进步是明显的。对于张某这样的学生不能要求过高, 要给他时间, 允许他犯错误, 让他一点点地改变。转化问题学生需要耐心, 需要宽容。要允许问题学生的行为有反复。

张某渐渐地对我消除了戒心, 有什么事愿意和我说了。我也经常找他聊天, 除了学习什么都聊。在交谈的过程中, 他向我表达了心声。自从上初中后, 成绩就不好, 老师批评, 同学们看不起, 渐渐地自暴自弃了。张某说那次上课他肚子并不疼, 只是自己找的借口, 然而我并没批评他。我说当时我就知道了真相, 这让张某大吃一惊。

张某渐渐地改变了对我的看法, 尤其是班会课上我对他的尊重和表扬, 仿佛久旱逢甘露一样滋润了他的心田。这是他读高中以来老师第一次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表扬自己。我感慨万千, 像他这样的学生太需要尊重与鼓励了。

对于张某及班级的几个“问题学生”, 我从小事抓起, 从他们的行为习惯抓起, 一点点地去改变。他们还是不断地犯错误, 但我并没有抹杀他们的进步。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能容忍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所犯的错误, 用最大的耐心去宽容他们, 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耐心, 将会使“问题学生”在爱的温暖中一点点地进步。

“问题学生”进步了, 班级也和谐了。

经过两年的努力, 张某考上大学的专科, 选择了自己心仪的专业。对于这个结果他非常满意。后来他给我发了一个短信:老师, 遇到你以前, 我一直受到批评与责难。正是您对我的尊重和不断的鼓励才使我重拾信心。老师谢谢您!

三方法引航

每位班主任都会遇到像张某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对“问题学生”的策略无非是强攻和软化, 但这样做的效果究竟怎么样呢?这种方法并不是对所有的学生都管用的, 很多学生是软硬不吃的。对于这些学生班主任要知难而上, 更要依靠智慧取胜。如何攻克这些“问题学生”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爱心是转化“问题学生”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爱对于“问题学生”来说更重要, 爱是“问题学生”转化的动力。爱是理解, 爱是关怀, 爱是尊重, 爱是宽容, 爱是责任。作为一位班主任只有拥有爱心, 才能以平静的心态对待“问题学生”, 才能理性地对待“问题学生”犯的错误, 才能为“问题学生”营造和谐发展的空间。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 是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 让学生拥有美好人生。因此教师要做到眼中有人, 心中有爱。基础差, 那就放低标准、循序渐进;思想懒散, 那就潜移默化。即使成绩不好, 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也是教育的成功。

2. 耐心是转化“问题学生”的保证

很多班主任都讲, 我对学生是“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苦口婆心, 但我无论说什么, 学生都不往心里去, 我有什么办法?没有让学生有内化过程, 让学生把外部的行为转化成内部的主体因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缺乏足够的耐心。教师不能期待一番说理之后就立竿见影, 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教育家培根说:“无论何人, 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耐心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作为班主任更应有耐心:只有有耐心, 才能宽容“问题学生”行为的反复;只有有耐心, 才能反复地开导“问题学生”;只有有耐心, 才能坚持不懈地做好“问题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 立竿见影, 要反复抓, 抓反复, 用自己最大的耐心去对待“问题学生”。

教育家邹韬奋说:“我觉得忍耐性也是做教师的应有的特性。”教师要多给“问题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 循循善诱地指导他们, 努力让他们明白自己哪儿错了, 为什么错, 让他们从根本上去改正错误, 由量变到质变。

3. 智慧是转化“问题学生”的基础

“问题学生”大都是软硬不吃, 这让很多班主任头疼。其实, 很多班主任没有把握好软和硬之间的度, 什么时候软, 什么时候硬, 什么时候软硬兼施。如何把握好软硬之间的度是班主任最大的智慧。

首先, “问题学生”犯错误后, 班主任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 要弄清事实真相, 要给“问题学生”倾诉的权力。作为班主任要认真倾听, “问题学生”把内心的委屈、不满发泄出来, 内心就渐渐地平静了, 情绪稳定了, 班主任再与之谈话, 他们比较容易接受。这时班主任再指出他们的错误, “问题学生”不会再排斥, 再情绪激动了。

其次, 换位思考, 对“问题学生”所犯的错误要理解,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正地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自己。学生从情感上接受了你, 作为班主任要进一步启发他错在哪儿, 为什么错,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

最后, 对学生所犯的错误给予严厉的批评, 让学生警醒, 以后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学生心服口服了, 对批评也就能够接受了。经过这样一个过程, 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

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每次都让学生心服口服。值得注意的是“问题学生”犯错误总会反复的, 教师不要在“问题学生”犯同样的错误时怒不可赦, 无法冷静, 不分青红皂白对学生一顿臭骂。那么, 前面所做的一切工作都白费了。对这类学生教师要“攻心为上”, 而且要注重策略, 有足够的耐心。要不断地重复上面的过程, 唤醒他们改错的良知和改正错误的行为, 形成内化。直到这时, “问题学生”的转化才真正成功!

唤醒沉睡的心灵体会作文的快乐 篇5

——《窗边的小豆豆》

有教师曾经这样批评学生:“连语文都不会,你还有啥能会?!”言下之意语文似乎不就是读读背背?应该是最容易学的。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尤其是作文中早已溃不成军:书写潦草,句子不通,已经不容乐观;文章平淡、情调低沉,甚至把抒情文章写得像检讨书,则更叫人担忧。因而,采取措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树立并强化他们的成功感,让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作文课上敢说、敢评,在作文中能畅所欲言、抒发真情实感,面对作文能挺起胸膛,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革新观念,让作文话题多一些生活气息

富原义德指出:“作文是由生活环境的刺激而内发的。用自己体验过的感受、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种由生活力形成的自我的真实的心律,就是作文生活。”教师应端正作文教学观念,让作文话题多从生活中来,多一些生活气息、现代气息。日本的生活调查作文,调查的内容生动有趣,调查任务本身带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的作文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体察、创造。学生把写作任务看成是他们喜爱的一种活动,从而投入浓浓的情感,这对我们是一种很好的启示。体验式作文也是对作文教学新秩序的建构。学生回到了生活,在体验中发现生活,自动地获取素材,表达心中的感悟。在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带着对生活的敏感之心、热爱之情去生活,自由地用笔抒发对生活的感悟:一个幼小生命的消亡也会令人心碎神伤,他人的一个微笑也会令人心跳不止;面对辽阔的大海、广阔的天空顿生渺小之感;静听时钟滴答、心跳的律动感叹生命的有限……

二、采取灵活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都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心理学家认为,一旦发现了激发人行为的条件,便有可能预见,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的行为。可见,追求成功的欲望似干柴,而恰当的激发就像火种。激发要掌握条件,不失时机,从不同的方面入手。

1. 以崇高的思想鼓舞学困生增强自信心

纵观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其之所以能流传千古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作者的钱财权势,不在于文辞的华丽巧媚,而在于作者人格之高尚,在于文章所阐扬的精神之崇高。正因如此,岳飞的《满江红》几乎家喻户晓,陆游的一首《示儿》感天动地……通常情况下,学优生与学困生区划很明确,而一旦把他们共同置于崇高的精神之下、远大的目标之前,这种界限会被明显淡化,他们年轻的心灵会为刚正不阿的清官包拯而喝彩,会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焦裕禄流泪,会对那些假公济私蝇营狗苟之徒嗤之以鼻……因此,教师要积极筹划,精心组织,对学生进行什么是正义、什么是进步、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等教育,让学困生高瞻远瞩,丢掉自卑感,增强自信心,甩掉不应该属于自己的“差”的包袱,树立作文面前“我敢为”的思想,全身心地投入作文训练中。

2. 教师以情育情,使学生用心写情

记叙文是初中作文的重头戏,而记叙文离开了情感就像失去了翅膀的小鸟,飞不高也飞不好。初中生对于生活的感受,或者阳光灿烂,或者是肤浅的喊苦叫累,他们感受最多的莫过于亲情、友情,但由于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局限,没有太深的感情积淀,文章多是轻描淡写,而对于那些学困生更是一句话:“没啥写!”李镇西在《爱心与教育》中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一位受学生衷心爱戴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漂亮的孩子人人爱,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在教育教学中,好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引导,而面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是情感的接近和沟通。梁启超说:“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样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一切动物的原动力。”因而教师必须以自己的真挚情感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

在生活中,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克服“憎鸟连笼”思想。在方法上,不妨多关注学生的成长日记,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写日记就像是与自己心灵的交谈,听到心那边的交谈。写日记是自己与教师的交流,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笔尖滑过带有淡淡墨香的纸,好像这些纸能回答我什么,日记本上没有性别的差异,没有地位的高低,没有待遇的不同,日记是性格的写照,是天气预报站,今天是否下雨,去看看我的日记……”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心理情感变化,以一颗平常的心、朋友般的爱与学生探讨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说教,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形成共鸣,这样他们才敢于说真话诉真情。另外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真情,注意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学过朱自清的《背影》之后,让学生以书信的方式给自己的爸爸写一封信,使父子父女能进一步加强沟通,感受亲情;《提醒幸福》告诉我们“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我就让学生有意地去体验晚上父母给自己盖被子的温暖与幸福;在拔河比赛中去感受那种团结与拼搏;中国体育健儿梦圆北京奥运,尽情享受那一刻的快乐与荣耀……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所缺乏的不是素材,也不是情感空白,而是一颗发现生活感受真情的敏锐的心,因而教师必须以情育情,学生才能用心写情。

3. 保护积极性,调动自我显现意识

“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伤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窗边的小豆豆》)

学习困难的学生不乏聪明与机智,他们大多没有“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专一”,大多爱活动,重人情,社会阅历广,思维不局限于一些条条框框,因而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够说出一些虽然可能有些偏颇但仍不乏闪光点的“奇谈怪论”。作为教师,我们自己首先要放弃自己的条条框框,珍惜学困生的点滴闪光。毋庸讳言,学习困难学生的作文要想在作文课上被当作范文来读是较为困难的,但这并不等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知道一句赞美能使他们情绪积极几个小时。因此我就慎重选择闪光点,哪怕是一句话有新意,一个词语别出心裁,我都郑重地向其他同学选读,或者在作文本上写上大大的两个字“传阅”,甚或在自己的博客中加以记载。一位家长反映孩子一回家就激动地告诉她:“妈妈,妈妈,我的作文被传阅了,而被传阅的只有十本啊!”

三、借助“采蜜卡”,增加积累,厚积方能薄发

“采蜜卡”即积累卡。笔者设计的采蜜卡包括了“我阅读”“我发现”“我推荐”“我想象”四大项。“我阅读”主要让学生填写阅读了哪位作家的什么书(或文章),书中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我发现”主要让学生把阅读时发现的好词佳句有选择地摘抄下来,同时把自己品味到的书的优点记录下来,以便让别人一同分享书中的快乐;“我推荐”主要让学生把书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片段推荐给其他同学,在课余时间可读给他人听或给他人看,有的可背诵积累;“我想象”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自己带入书中,或成为书中的主人公,或作为一个旁观者驰骋于书中。采蜜卡一周填写一次,主要在双休日进行。采蜜卡对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主动积累语言有较好作用。

四、鼓励学生编写习作选,感受作文成长的快乐

初中学生经过一定时期的作文练习,已拥有了一定的写作经历及一定数量的习作,这些见证着自己成长足迹、记录着身边人和事的作文,是他们通过及时捕捉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得来的,也是他们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编写习作选的过程本身充满了乐趣和挑战,既是对过往生活的一次美好回忆,又是对自己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验。学生们利用假期制作习作选,自己排版、配插图、设计封面、请家长作序、撰写前言等,许多书图文并茂、内容富有生活气息。编书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做事,而且要花比别的作业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工夫才能完成。编书同时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可以感受年幼无知的天真、可以惊叹自己进步之快,可以让家人的情感更为融洽,可以让自己享受成功之后的快乐。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陈鹤琴教授比喻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狮子,这只狮子还是睡着的,所以他虽有极大的潜在力量,可是却不能发挥出来。”因而面对学困生的作文教学,我们应当不遗余力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和困难,培养和强化他们的自信心,这样他们才能在作文面前堂堂正正地挺起胸,才能体会到作文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狄成杰《当代教育教学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张天定《写作心理学》,河南大学出版社。

[3].孙淑珍《激发与培养初一新生的成功感》,《班主任》2002年第6期。

[4].方明升《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5].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6].[日本]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南海出版社。

用爱唤醒沉睡的心灵 篇6

一、语文课堂学生心灵沉睡的原因

1.青春“闭锁”期的生理因素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一般会有“青春期闭锁心理”, 即把自己封闭起来, 不轻易向外界敞开心扉, 变得孤僻、沉默。闭锁心理出现后, 他们一般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 交往人员要求较高, 选择条件很苛刻。因此, 他们不仅与父母、教师之间不易达到心理相通, 在同辈人中也不易找到“心心相印”、“相互理解”、可以产生心理共鸣的知音。这就是为什么热热闹闹的小学语文课堂到了初中变得越来越冷清, 到了高中甚至是寂静的原因。即使他们早已得出答案, 也金口难开, 更别说参与师生互动了。

2.教学“陈旧”法的主观因素

尽管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 授课的教学方式、手段丰富多彩, 但对于大多数语文教师来说, 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上课形式还是课堂的主宰。这些青春勃发, 熟悉又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青少年们, 面对这种古老的传授形式, 确实不会提起兴趣来。

3.教材“过时”论的客观因素

语文教材内容的陈旧、过时, 也是促使学生课堂心灵沉睡的原因。打开任何一个阶段的语文课文, 总有些给人沉闷的感觉。几十年来, 语文教材虽然内容不断更迭, 花样不断翻新, 但主要是围绕着选文内容、份量增减和编写体例这三个方面变来变去。从表面上看, 语文教材是在不断地更新, 可是, 只要认真加以比较, 就可以发现, 不管是不同时期的同类教材, 还是同一时期的不同教材, 都是“讲读中心”, 导致以讲读教学为基本方法, 这就难怪语文课堂成了催眠学生沉睡的课堂了。

4.知识“获得”论的现实因素

如今的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 不再是课堂的唯一, 也不再是老师的唯一。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 甚至是道听途说。他们的兴趣爱好、关注点也不仅仅是规定的学科门类。课堂课外, 校内校外, 跨学科, 超学龄, 只要他们感兴趣的, 想要学习的, 都可以跨跃课堂, 不通过老师而获取, 这就打破了课堂的神圣感和老师的垄断性。如果教师知识狭窄, 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就很难建构起学生对学科的崇拜。

二、唤醒学生沉睡心灵的有效途径

1.唤醒沉睡, 改变教学方式

多年以来, 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一般多局限于在54平方米的教室 (空间) , 用45分钟 (时间) , 学习一百多篇文章和高度浓缩的语文知识 (内容) 。于是千百万个孩子在同一个时间, 用同一种方式, 读同一篇课文, 听同一样的分析, 记同一样的结论, 做同一道练习, 考同一个试题, 得出同一个答案。教师是照本宣科, 学生是唯命是从。难怪德国一位教授在考察完中国基础教育时不无感慨地说:“中国的教师真能讲, 中国的学生真能考!”请问如此这般将一个个自由的灵魂禁锢在一个“水泥隔离层”中, 还有什么创造性可言?因此我们要跳出应试考试的圈圈, 开放课堂, 建立民主的语文教学理念体系。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只把“文本语文” (语文教材) 作为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和终极目标, 而应将学生的视野引领到精彩的大千世界, 让学生去感悟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精髓, 让学生去追寻人的终极价值, 让学生去忧患人类的命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须知, 一个不懂得观察、感受、批判、审美的人怎么能有非凡的创造力呢?何必拘泥于一个老师, 两本作业, 三尺讲台?语文的资源是无穷的, 图书馆、影剧院、大街上、家中等无处不在;语文的触角是纷繁的, 同学、书籍、电视、报纸等满目皆是。语文“小课堂”向“大世界”的时空推移, 使语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静止走向灵动。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积淀了底蕴, 又扩张了语文的“磁力”, 激活了学生的灵性, 更为重要的是, 在自由而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观察力、审美力、批判力、创造力等得到充分的发展。

当然,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不断引起学生理解、认知、探索、发现以及想象和表现的欲望, 从而创设一个开放性语文教学格局。正如全国素质教育名校高密一中校长李希贵说的那样:“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 可压缩于斗室, 可充斥于广厦, 把学生放在多大的空间, 学生就会发出多大的能量。”因此, 开放语文教学课堂可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 可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创新品质得到最大限度地呵护与挖掘。如此激昂的教学形式, 学生的心灵还能够沉睡吗?

2.打破沉睡, 转换评价机制

长此以来, 语文教学中求同思维、整齐划一, 是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的价值观。专家观点、权威意见、唯教参、唯标准成了老师评估学生是非的神圣而不可逾越的“鸿沟”。那些有“第一吃蟹”之勇的大胆与独创往往不被接纳和宽容。

我们知道, 自然科学注重的是对事物普遍性的探索, 而语文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 多包含在人类的精神现象之中, 特殊性、个别性是其最鲜明的特征。因此, 语文学科的教学应力求研究每一个“这个”, 去唤醒学生思维个性的展示。那种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能“包医百病”的模式、方式、方法、答案来评判学生的对与错是脱离语文本体的行为。静止的定式思维模式和陈旧的评价机制, 不仅使我们语文教师不能成为学生的导航人, 反而成了禁锢学生心灵, 扼杀学生灵性的刀斧手。

“《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老师也有自私的一面”、“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也有温情”、“《项链》中的女主人公很真诚, 很善良, 很勤劳”等想法为什么要被视为“异端”而打入“冷宫”呢?学生完全可以说“不沉默是金”, 难道面对歹徒的嚣张, 我们要沉默吗?学生完全可以说“不知足者常乐”, 难道让年轻的心应该停止奋发吗?学生完全可以说“近墨者未必黑”, 难道人就不可以“出淤泥而不染”吗?殊不知, 如此观点的背后闪烁着学生几多创造的火花和思维的灵光。因此,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毛泽东在如何评判学生时所指出, “凡答案都对而没有创造性, 则给60分;凡有创见的, 即使没有都答对, 也可打120分”。

因此,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反对观点的“大一统”, 呼唤思维的“百花齐放”。尤其是在当前以信息为枢纽的“网络时代”, 学生思想的个体性、多维性、创新性更应得到充分地尊重和肯定。有了这样的评价机制, 学生成为答案的主人, 让他们沉睡, 恐怕也睡不着了。

3.保持清醒, 鼓励多元思维

1997年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说:“美国学生的成绩不如中国学生, 但有创新及冒险精神, 往往能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为何有人说中国的小学生是“问号”, 初中生是“感叹号”, 高中生是“句号”?我们学生的创造力究竟到哪里去了呢?试看今日的语文教学, 师生的活动大多被“公共思维”的套子套住手脚, 尤其表现在对“文本”的解读常局限在现成“条条”“框框”里。“唯专家观点”、“唯权威意见”、“唯教参解读”、“唯标准答案”基本上成了学生语文学习目标所在。众所周知, “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篇课文的解读不必千篇一律, 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世界、个人经历、生命体验去作合理地阐释与解读。怀疑成见、批判权威不正是创新品质的幼芽?我们语文教育者一定要给以沃土, 洒以阳光, 滋以雨露, 为其来日的枝繁叶茂提供必备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当务之急是把学生从一些所谓的“技巧”、“模式”、“套路”中解放出来, 让他们的思维自由放飞, 这样一来, 学生们从“沉睡”中醒来。清醒地参与教学活动, 让每一节语文课成为学生思想自由翱翔的天空, 以实现其“诗意人生”;让每一节语文课成为学生思维自由碰撞的场所, 以引领其“审美人生”;让每一节语文课成为学生精神自由升华的天地, 以推助其“道德人生”。

4.培养学习情感, 激发学生沉睡的激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教学如果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就不会奏出动人的乐章。唤醒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 唤醒学生对新课题的探究欲望, 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 对学习内容的喜爱, 有时会激起学生对老师、对同学的爱, 甚至对语文、对生活的爱。那么, 怎样唤醒呢?有的老师提倡“让语文课充满激情”, 认为激情具有“传递人性, 散发热情, 表达活力, 体现生动, 具有巨大的感染人的力量”。的确, 语文教师对学生的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对教学的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 点燃心灵火花, 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从而达到“享受语文”的境界。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角度地去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感悟和体会语文——我们的母语教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育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曹明海, 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服务外包联盟下一篇:最美的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