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生命的秘方

2024-08-04

唤醒生命的秘方(精选7篇)

唤醒生命的秘方 篇1

2003年国家卫生部门公布:13.3%的中小学生曾认真考虑过自杀, 49%的学生曾经尝试过自杀。生命意识的淡薄与缺失已成为现代人的一大瘤疾, 生命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的迫切使命。历史学科作为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必须承担起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接受生命教育的熏陶, 形成健康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尊重学生, 关爱学生身心健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 却又是十分脆弱的, 一不小心, 露珠滚落, 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生命情感和优良品格。进行生命教育, 首先要求历史教师提升自己的生命意识, 不断完善自身的生命形象, 始终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乐观积极地面对一切,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在课堂上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影响下, 学生会逐渐形成爱他人、爱集体等良好品质。因此, 在历史课堂上,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 让课堂“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 强调对智力的挑战, 强调对激情的引发, 强调生命对生命的呼唤, 强调人性对人性的交流理解。

二、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历史

体验和感悟是指学生对教材内化后的内心反省。因此, 历史教师要善于将最能体现人性光辉的鲜活素材展现给学生, 从而引导学生真情体验和感悟历史。

1. 在探求中感悟生命的厚重。

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 他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因此责任感是生命教育的首要内容。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生命后, 才能对自己、对他人产生责任感。这份责任感让我们更清楚生命的价值, 更懂得珍惜生命。

近代中国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和探索史, 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 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谭嗣同为了变法图强而英勇就义, 临刑时大呼:“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表现出其大无畏的精神;“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为“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学生从他们身上体验到了为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一生的高尚生命情操;明白了生命不仅在于个体的“活着”, 更在于必须活出意义和价值。历史教学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 才能使生命情感内化为学生自我生命的积极情感。

2. 在思辨中彰显生命的理性。

叶澜在《更新教育观念, 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中谈到教育的生命性时指出:“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教师要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 去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如何理性地看待生命及其价值, 在生命教育中非常重要。

如学习《文艺复兴》, 就哥白尼与布鲁诺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 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一些同学认为布鲁诺的生命价值更高。布鲁诺为了坚持真理不惜与罗马教会决裂, 他长期流亡英国, 后被骗回意大利, 在宗教裁判所遭受了四年的非人折磨, 最后在火刑柱上英勇就义。他为了真理而牺牲的精神震撼了许多在神学中沉睡的人们, 激起人们反抗教会的意识。另一些同学则认为哥白尼的生命价值更高。哥白尼在教会的压力下, 对自己的“罪行”进行检讨, 但这是他的斗争策略, 最终他在弥留之际出版了震惊世界的《天体运行论》。同样在受迫害的情况下, 布鲁诺则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坚持真理唤醒了大众;哥白尼保全生命, 发挥自己的才能推动科学发展。通过讨论, 学生懂得了伦理价值取向与生死取向相结合的人生经验, 理解暂时的妥协不是退让, 明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做最成功的自己。

3. 在挫折中, 强化生命的韧性。

当代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享受多于挫折, 在面对竞争时往往束手无策。而一个人要想实现理想必须有顽强的意志。“自古雄才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名言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钢铁总统”罗斯福是20世纪美国最孚众塑的总统, 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残疾人总统。在罗斯福被确诊为小儿麻痹症期间, 高烧、疼痛、麻木以及终身残疾的前景, 并没有使罗斯福放弃他的理想和信念。他说:“我就不相信这种娃娃病能整倒一个堂堂男子汉, 我要战胜它!”1924年他拄着双拐重返政坛, 政敌们常用他的残疾来攻击他, 但他总能以出色的政绩将其变成优势。依靠这样的坚忍和乐观, 罗斯福终于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通过罗斯福的事例, 学生明白了生活不会一帆风顺, 挫折可以使一个人的意志消磨殆尽, 也可以使一个人重新意气风发。在努力战胜挫折的过程中, 他们锻炼出了更顽强的意志, 在挫折中强化了生命的韧性。

陶行知先生在《斋夫自由谈》中呼吁:“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 人命贵于机器, 人命贵于安乐, 人命贵于名誉, 人命贵于权位, 人命贵于一切, 只有等到那时, 中国才站得起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历史教师的使命, 就在于用历史的智慧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让他们充分理解“以人为本、善待生命”, 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

唤醒生命的秘方 篇2

15岁的姚霞家住湖南省冷江,家中有爷爷、父母、弟弟共5人。姚霞的父亲姚光明吃苦耐劳,母亲谭燕心灵手巧,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虽然生活清苦,但一家人其乐融融。女儿姚霞从小就很懂事,放学后就主动帮父母做家务事,她学习成绩非常好,每次考试都排在年级前三名。姚光明夫妇俩把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

2002年10月,姚光明瞒着家里人在几个朋友手里借了4000元,到外面与其他人私自非法淘金。结果,开工不到一周,就被当地政府查处,没收了全部设备,4000元打了水漂,姚光明回到家里如蔫了的茄子。

通情达理的谭燕安慰丈夫:“只要人没出事,钱可以赚回来的。”谭燕与丈夫商量,广东打工比较合算,那边缺少女工。为了这个家以及孩子的前途,她打算南下打工挣钱。听说妈妈要远走他乡,姚霞难过得哭了:“我不愿妈妈离开我们,要不,我不读书了,省些钱给弟弟一人读书,我也可以出去打工挣钱。”谭燕看着懂事的女儿,感动得泪水如断线的珠子,她疼爱地抚摸着女儿的头说:“乖女儿,还是让妈妈出去打工挣钱。你还小,你要好好读书,我会经常给你写信的。”

谭燕跟一位同乡离开家乡到广州打工。经人介绍,她来到广州某服装公司。谭燕在办理有关手续时,公司总经理肖智全正巧经过那儿,一见到谭燕,肖经理不禁眼睛一亮:眼前的这个女人看上去年近40岁,但身段苗条,风韵犹存……第一次见到总经理,谭燕感到局促不安,不知说什么好。没想到肖总和蔼可亲,他鼓励谭燕来公司好好干,还说不论你来自哪里,都会受到平等的对待。谭燕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位好领导。

谭燕的工作比较简单,每天清理从机器上面裁剪下来的边角料,并按不同质地分类,返交仓库。由于她勤快机灵上手快,工作很快就适应了,每月能拿到600元的工资。

有一次,谭燕弯着腰正在清理碎布条,没料肖总面带微笑地走到身旁,关心地问:“工作辛苦吗?”看到肖总对自己这么关心,谭燕感动万分。肖总紧握着谭燕的手夸她适应能力强,人也长得俊,不愧来自桃花江美人窝。谭燕的脸一阵绯红。

12月初,工作不到一个月的谭燕被任命为车间副主任,月工资增加近500元。谭燕第一时间把这一喜讯告诉了丈夫和孩子。

谭燕知道自己能有今天都得益于肖总的提拔,她时常幻想着肖总能再来她的工作车间,可是,肖总再也没有来过,她的心里不禁感到几分失望。偶然中得知,肖总因胃溃疡躺在医院里,谭燕连忙提着水果赶到医院。肖总住的是豪华单间,他一见到谭燕,立即精神焕发,连忙坐起来问长问短。

谭燕示意他躺下,不料肖总顺势将谭燕抱在怀里,急促地说道:“我的好妹妹,我是想你想出的病啊!从见到你的第一天起,我就喜欢上了你,你做我的情人吧!”

谭燕使劲挣扎,但她如汪洋中的一只小船……终于软化在肖总醉人的古龙香水味中。事后,肖总搂着谭燕,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原来,他也是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以后来到广州淘金,在一位富姐,也就是现在的老婆的帮助下有了今天的产业。

激情过后,肖总加快“追心”攻势,他带着谭燕出入高档时装店、商场……还答应她,全力负担她儿女的学费。谭燕陶醉在肖总浓得化不开的浓情蜜意之中。在肖总的包装下,谭燕摇身一变,俨然一位光彩照人的白领丽人,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不敢相信,38岁的女人还有如此曼妙的身段与气质……

泣血呼唤,女儿劝母亲别做二奶

肖总看见谭燕晕乎乎的神情,提出让她离婚做自己的情人,每个月给她 5000元零花钱,并负担她的儿女的全部学费。谭燕已经快投降了,她嗫嚅着问为什么一定要求自己离婚,肖总不悦地说:“你要做我的情人怎能还与别的男人有夫妻关系?”看着肖总变了脸色,没有主见的谭燕吓得连连点头。

腊月二十六日,谭燕春节返乡,肖总用小车送她去火车站。临别时,他塞给她两个红包,每个包里1000元,是给她儿女的压岁钱。

谭燕回到家里,儿女们在村口欢天喜地地迎接她,姚霞更是抱着妈妈喜极而泣。晚上,谭燕麻木地与姚光明亲热了一番,作为对丈夫最后的“施舍”。完事后,谭燕整理好衣裳,对丈夫说道:“光明,离开你才半年,但这半年我发现自己比以前30多年的经历还要丰富,我真正尝到做女人的滋味。”姚光明听得云里雾里,一脸茫然。谭燕狠狠心继续说:“在广州,我找到了我的爱情!我要与你离婚,但会给你补偿,他答应过我,全部承担我们孩子的读书费用。”姚光明气得翻白眼。

一天晚上,姚霞从梦中惊醒,她蹑手蹑脚地走到父母的房门口,却听见父亲在骂着:“无耻,你这无情无义的家伙!”并顺手打了母亲一个耳光。姚霞连忙走进房子,用身体护着母亲,说:“爸爸,你干吗打妈妈?” 谭燕默然不语,姚光明伤心地叹了口气,眼泪淌了下来:“娃儿啊,你妈妈宁肯去做二奶也不愿意要我们啊!”

犹如平地起惊雷,姚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姚光明气急败坏地出了门。

见丈夫走了,谭燕就没有畏惧了,她拉着女儿说,自己这样做也是为了这个家好。

姚霞气愤地说:“妈妈,到底是亲情重要还是好日子重要?你背叛了我们的家,你做别人的二奶还振振有辞,妈妈,你怎么能这样呢!” 谭燕被女儿抢白得没有话说,她声嘶力竭地吼道:“你要听话,我总归是你的妈,大人做事自有她的道理!” 姚霞哭着说:“妈妈,你这样做还配做我的妈吗?”

谭燕的父母听说女儿在外有了别的男人要离婚,气得风风火火跑过来训人,可是谭燕已带好行李去了广东。

正月初四,姚霞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哭着说想念妈妈,谭燕也流着泪安慰女儿,一定要听爸爸的话,带好弟弟。

肖总见谭燕提前回来,欣喜若狂,当晚他在一家豪华的酒店订了一个包厢,点了一桌子菜与谭燕共贺新年。肖总为谭燕不停地斟酒,含情脉脉地对她说:“燕子,人生很短,你已经耽误了38年,余下的时光可不能再错过了!”

这个时候,谭燕想到了女儿婆娑的泪眼,她说自己需要时间来让一双儿女慢慢接受。肖总说没有问题,小孩子嘛,给点钱给点糖果儿就哄好了。谭燕躺在肖总的怀里,渐渐忘记自己是一个失败的母亲。

那晚,在宾馆里,肖总和她玩了一个深山藏宝的游戏。他说屋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藏有钱,限定5分钟时间,让谭燕去找,找到多少都归她。谭燕手忙脚乱地翻箱倒柜,找到了400多张面值10元的人民币。谭燕嗔怪地埋怨他小气。肖总再给她30秒,说有一分大礼,藏在衣柜里一个最神秘的地方。谭燕心领神会,把挂在衣架上的自己的内裤抖了一下,掉出一个红包,里面是50张崭新的“老人头”,谭燕高兴得发抖。肖总说:“看到没有,大人看到钱都会这样,小孩子就更好哄了,别急,我陪你回去离婚!”

谭燕没有再住以前的集体宿舍,而是搬进了肖总专为她租的一套两室一厅的房里。

女儿姚霞的脑海里藏着太多的不可理解,思想经常走神。她央求母亲早日回家,不要打工了。每晚,姚霞含着泪水给母亲写信:“……我不能让你和爸爸离婚,你离婚了,意味着会失去你的儿女,年老后无人孝敬照料,你想过没有,那个有钱男人能爱你一辈子吗?妈妈,早些回到我们身边吧,我们还是一样地爱你……”

也许是姚霞的努力唤醒了母亲的良知。2003年8月份,谭燕一人回家了,而且还带了2万元钱交给丈夫,让他建一幢两层的楼房。谭燕随后回了广州。姚霞看到母亲回心转意,心里特别高兴。

然而,姚霞想错了。年底,谭燕再次回家向丈夫提出离婚,将离婚诉状交到了法院。姚霞找到母亲,哭着哀求道:“妈妈回家吧,我们都在等你,新房子你还未看一眼啊……”可是,母亲已经铁了心。

姚霞决定用自己的力量挽救将要破碎的家庭。开庭那天,她专门请假到了法院,当法官宣读谭燕的离婚起诉书上离婚原因是“包办婚姻”时,姚霞站到母亲面前大声质问:“若说你和爸爸是不幸的包办婚姻,那你去广东以前,你们不是生活得好好的吗?即使是包办婚姻,那应该是外公、外婆的责任,你敢让法官把外公、外婆喊来对证吗?”整个法庭都被姚霞的责问惊呆了。不久,法院判决离婚理由不充足,不准离婚。

服毒自杀,花季女儿用生命唤醒越轨母亲

2004年5月,进入初三的姚霞一边抓紧复习功课迎接中考,一边努力抓住一切机会迫使母亲改变主意。她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妈妈,中考即将来临了,这是我人生中要面对的一个大转折,将来要考北大,找一个好的工作来报答您的养育之恩。您千万别再干傻事了,我会孝顺您的,盼您早些回家!”

谭燕接信后回到了湖南。

姚霞中考这段时间,谭燕始终陪伴左右。看到母亲迷途知返,她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一家人又恢复了往日的快乐。

姚霞中考后,母亲对她说还要去一次广州把一些生活用品带回家,姚霞信以为真。

没料到,2004年6月12日,谭燕的律师来到桃江,并把离婚起诉书交给了法院。姚光明收到传票后,想到这两年令人心烦的婚姻纠葛,陷入了沉重的思索中,维持没有感情的婚姻,对夫妻双方都是一种深深的伤害。于是,他不想再维护这段名存实亡的婚姻,开始试探女儿:“如果爸妈真离了婚,你还是跟妈妈走好些,她有钱,能供你上大学。”谁知,他话音刚落,女儿就咆哮道:“你不要和妈妈离婚,我要一个完整的家!妈妈没有了,我上大学还有什么意义?”

那天晚上,姚霞躲在屋子里不停地写。半夜时,姚光明看到女儿房里还亮着灯,便走过去看,女儿已经伏在桌子上睡着了,衣袖已被泪水浸湿。他看到女儿的日记上写着:“妈,你知道我的心情多么复杂吗,恨你,又想你。在我伤心流泪的时候,多想你在身边……”姚光明心里阵阵发酸,不忍再看下去,推醒女儿早点睡觉。姚光明没有看到女儿手臂压住的几行字:“妈,当你拿到这封信时,请你不要悲伤,如果你想我的灵魂得到安息的话,不要再离婚,我会祝你和爸爸幸福的。”

7月2日,姚霞听村里人讲,在县城里看见了她母亲。姚霞带着弟弟立即赶到县城,找了整整一天,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踪影。姚霞一路哭着回家,她预感到,父母离婚已成定局。

姚霞给她一位要好的同学写下了如下话语:“……我为母亲的事情努力过,失望过,但我从来没有泄气。妈妈的绝情,让一向倔强好胜的我不得不低头了,我没有办法,只能走出最后一步,我要用生命来阻止母亲的错误行为。如果能做得到,我死不足惜。对这个如花的世界,我好绝望,也深深留恋……”她的这封信锁在抽屉里,还没来得及发出去……

7月13日,正式开庭。法官问姚霞的弟弟愿意跟谁在一起,弟弟说愿意跟爸爸。当问及姚霞时,她大声吼道:“我一个也不跟!”而后飞一般地冲出法庭。大家此时都在唇枪舌剑,没有人意识到会发生意外,没有人去追姚霞。哪料到,姚霞就在法院门外,吞下了早已准备好的毒鼠强。姚霞跌跌撞撞跑回家,倒在父母的床上痛哭流涕。然后,她忍着剧痛,写下遗书:“亲爱的妈妈,你执意要追寻自己所谓的‘幸福’,我在阻止你的道路上精疲力竭,但我仍然认为,你所追求的幸福是很短暂的,它会毁了我们全家人的幸福!我用生命呼唤你,不要越错越远……我走了,请把我的学习材料给弟弟,让他好好学习,考上大学……”

下午5点,庭审结束,法庭宣布择日宣判。谭燕铁定了心要离婚,她决定回家拿自己的东西。推开卧室的门,就看见口吐白沫的女儿躺在床上,床头放着遗书。

谭燕紧紧抱着女儿,肝胆俱裂地呼唤着女儿的名字。姚光明大声骂道:“你滚开,你不配抱我的女儿!”姚光明雨点般的拳头打在谭燕的身上,可她仍死死抱着女儿不放。女儿姚霞立即被送进了医院,由于她服毒过多,如花的生命匆匆结束。

唤醒生命的秘方 篇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关照儿童的生活世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地处沙地,沙地人在艰苦的创业过程中创造积淀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其课程资源与传统教科书相比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对儿童的语文学习具有独特的价值。作为一名语文教育人,我以语文的视角从沙地人、沙地生活、沙地文化的精华中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引领儿童迈出校门,融入沙地,获得丰富的知识和体验,培养其撷取文化的自觉意识,从承传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提升人生观、价值观,让沙地文化的精髓伴随语文的形式根植于每一个沙地儿童的心灵。

沙地语言——激发学生积累运用的兴趣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先生说:“语文教学过程中缺的就是生活的参与。”他说:“语文教学到底缺什么?就在于没有充分认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性。”因此他一再强调,“一定不要忘记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把课堂扩大到校园、家庭、社会,让学生结合本地、全国和世界的热点进行写作,让生活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我班上有一群学生,平日里花样百出,经常用一些从长辈那儿听来的“沙地方言”来取笑班上女生,但又常常张冠李戴,引起歧义,惹得班上同学哄堂大笑,被捉弄的对象常是泪眼婆娑却又无可奈何。

譬如沙地人把只有一眨眼的功夫东西就不见了或变了样的现象称作“眼睛一喢,老埔鸡变鸭”,但有的孩子却曲解其意,在某女生头上插根鸭毛,捉弄道:“哎,大家快来看呀,我‘眼睛一喢’,这只‘老哺鸡’怎么变‘鸭’了呢?”再如沙地话中的“猫头上一把,狗头上一把”,比喻做事没有计划性,十分随意,但到了孩子们口中却完全变了样:一顽童分别在左右两个同学头上抚了一下后说道:“哈哈,猫头上一把,狗头上一把。”

面对被大家“押送”过来的孩子,我没有如他们想象中那般“暴风骤雨”。在思索如何处理的同时,一个熟悉的故事再次浮现——

一位新教师第一回进教室,班上竟有一位顽皮的学生把教室的墙面涂成黑色。意外的情景让他在门口止步,片刻惊慌和紧张过后,他把目光投向大家,似乎在问:“谁干的?”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那个男孩,男孩一副大无畏的样子。大家都在等着老师气急败坏地冲向校长室,就像以前的那些老师。可出人意料的是,年轻的教师从难堪中冷静下来,诚恳地说:“我很高兴,我们班有这样一位幽默的同学,这位同学非常聪明,非常有创造力!这么多年来,没有一个人想到过把墙刷成黑色,可是他却想到了。我相信,这位同学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大家相信吗?这位同学既然能把墙刷成黑色,那么他肯定也能让墙还原成白的,让我们用掌声来表示对他的信任!”大家一起热烈鼓掌,老师的目光有意无意地瞟向那个男孩,男孩的脸红了,这么多年来他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第二天,同学们来到教室,发现墙壁又变白了。

这般的机智是教育的艺术。面对眼前的孩童我又该如何唤醒?将计就计——他“道高一尺”,我“魔高一丈”。我首先肯定了孩子对沙地方言的了解,在他沾沾自喜之时适时鼓励他通过请教长辈、上网查找资料等,了解更多的沙地方言,并想办法为他们借来《沙地风情录》等书籍。在以后的日子里,这群孩子一有空就互相交流自己问来的、查找来的沙地方言,并通过阅读了解了更多的沙地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在他们充分占有沙地方言的基础上,我又适时组织学生举行“沙地方言——我最亲的乡音”语文实践活动。孩子们从中获得的不仅是对家乡方言的了解,更是对沙地方言浓浓的兴趣。趁热打铁,我鼓励学生:学习语文就跟我们亲近方言是一个道理,只有充分积累,自主理解感悟,才能正确运用,而不至于破绽百出,惹人笑话。孩子们乘兴开展了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歇后语专题”、“成语故事专题”、“民俗民谚专题”、“民间故事专题”等等,由对“沙地方言”的点滴了解荡漾开的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

当我们的教学关注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生活经验,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它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接触面,更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

当然,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还必须关注儿童可能的生活。不是把大千世界的内容复制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而要促进学生的生活品位、生活格调、生命质量的提升。

沙地故事——发学生亲近经典的欲望

在对儿童语文学习的调查中,我发现,部分顽皮孩子口语比较丰富,情感体验也较为独特,他们中多数人都喜欢“讲故事”。

走进其中,我欣喜地听到孩子们讲的故事幽默生动,且是现在好多孩子都不熟悉的、曾经在沙地广为流传的《乌女婿》《看看鸡下巴,眼泪过下巴》等故事。经调查,我发现这些孩子平日里读书少,却喜欢凑热闹,尤其喜欢往老人堆里钻。老人胸襟宽广,对他们的顽性最为包容。久而久之,他们就从老人口中学得了这些故事。而这些又恰巧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好学生”所缺少的。凭着一名语文教师的敏感,我捕捉到了一个语文教育的良好契机。借由一节语文阅读课,我邀请班上一名最能说会道的孩子来给大家讲讲《乌女婿》的故事,这不讲不知道,一讲不得了,这名同学即刻升级为我们班的“故事大王”。趁着他喜出望外之际,我找他谈心:“这‘故事大王’可不是好当的,可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啊!”孩子的好胜心占了上风,他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一定不会愧对“故事大王”这一殊荣。这往后,我隔三差五借些故事书给他,并创造机会让他在班上一周一次的“故事会”上尽兴发挥,享受成功的喜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这一个“点”带动的是整个“面”,孩子们对故事的兴趣日渐浓烈,渐渐地,我推荐的内容也由小故事到中长篇的儿童文学读物,正如“文火煮螃蟹一样”,这慢热的过程“润物细无声”,激起的是孩子们对儿童文学的无尽兴致。

杨再隋先生在《兴趣·方法·能力·习惯》一文中强调“无趣味的学习常常是无效的”。的确如此,“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语文,天然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它产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学习也只有与生活相联系,才能更大程度地激起儿童语文学习的兴趣。

实践表明,沙地文化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儿童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了沙地儿童多方面的信息刺激,激发儿童语文学习的盎然兴致,让儿童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成为沙地儿童语文学习的有机土壤。这种以地域文化浸润和自我实现的生命关怀为基础的言语兴趣、言语欲求,是最为本色、最具根性的言语生命动力,它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生活基础。

摘要:鉴于当下语文教学无视儿童生活实际的现状,提出语文教学要关照儿童的生活世界,立足本地区地域文化,以语文的视角,从沙地生活、沙地文化的精华中开发语文教学资源,通过“沙地语言”来激发学生积累运用的兴趣,以“沙地故事”来激发学生亲近经典的欲望,让沙地文化的精髓伴随语文的形式根植于每一个沙地儿童的心灵。

关键词:地域文化,沙地语言,沙地故事,兴趣,欲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唤醒生命的秘方 篇4

一、含义和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 教师工作是一个专门职业。这个职业要求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和持续不断的研究, 并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门的技能[2]。教师作为一个专门职业的成长过程, 被称为“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 或者“教师专业成长”。成长与生命相关, 在本文中, 我们采用“教师专业成长”这一说法。

“生命教育”一词的提出者是美国学者华特士。他指出, 生命教育是一套系统, 它和生命本身有相同的目标, 即让个体在心灵与心智、身体与精神的各个层面上逐渐进步, 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3]。生命教育是从珍惜、尊重生命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关乎全人的教育, 生命教育不仅面向学生的发展, 还面向教师的生命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 关注人的终身发展。但是, 教师在追求“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 过于专注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科学与规范, 致使教学实践在不知不觉中沦为了一种无生命的技术活动, 从而异化了教育的本质。教师的成长过程不仅是通过各种途径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和提高教学技能的过程, 更是作为生命主体不断成长和完善的过程。强化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意识, 不仅有益于学生的生命成长, 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个体的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

二、屏蔽与缺失

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个体, 生命教育意识本应是教师教育教学潜意识的一部分, 而教育实践中的种种迹象表明, 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处于被屏蔽的状态。

1.学校教育缺乏对学生生命的尊重

(1) 学校安全教育形式化

学校安全事故频发使得安全教育迫在眉睫, 关乎学生生命的安全教育却更多地表现出形式化、表面化的特征。笔者在多所中小学调查访谈发现, 学校会在每学期安排特定的安全教育活动, 如防火逃生演练、学生创办安全教育手抄报、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等, 但这些活动多流于形式, 其实际教育效果欠佳。学校还会在某一次意外事故之后, 做相应的“亡羊补牢”式的安全教育。如, 当某学生在回家途中走失后, 学校便做出相应规定:家长必须接送孩子上下学;当学生在课间追打嬉闹导致摔伤后, 学校规定:不准在校内打闹追逐;当学生从二楼扔下物品砸伤同学后, 学校规定:不许从二楼以上向下扔东西;当学生拿着铅笔跟同桌打招呼而戳伤了同桌的眼睛后, 学校规定: 不许手拿文具跟同学说话……诸如此类, 这样的安全教育并不能深入学生的生命本体, 也不能从根本上保障学生最基本的生存安全。

(2) 教师教学行为的反生命化

当教学逐渐沦为一种无生命的技术活动时, 各种反生命的教育教学现象就会在学校不断上演。如: 各种各样的体罚、变相体罚频频发生;“教育公平,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孩子, 但仍有很多孩子默默地坐在教室角落里谦卑地度过灰色的童年;尽管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呼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仍有很多学生还在被动、无奈地学习;尽管教师们发自肺腑地说“我爱学生”, 但仍有那么多学生被“爱”束缚了手脚和心智, 丧失了独立判断和创新能力……

2.教师生命意识的自我审思不足

在专业成长中, 教师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主要是教育教学实践。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应把反思人生、审思生命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实践中, 教师对自身生命意识的反思却存在不足。一方面, 以“奉献”为己任的教师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 甚至将自身健康与家庭抛于脑后。另一方面, 身为“社会人”的教师也易陷入各种名利网:有的教师为求得更高地位而竞相参加各种评比、竞赛, 以此作为实现自我的途径;有的教师则依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奔波于各种课外辅导班和讲座, 并视此为生存之本;还有的教师放弃育人之责任, 以完成工作量为终极目的,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些种种未经反思的人生现状, 致使教师难以丰富自己的人生, 同时也难以滋养学生的生命。

3.学校生命教育内容匮乏

目前, 从教育部到基层教育行政部门, 都没有生命教育教师培训的专门部门, 也没有将生命教育纳入教师培训体系, 所以生命教育存在“无人教”和“不知教”的状况[4]。可见, “生命教育”在我国现阶段仍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调查发现, 小学虽然每个学生人手一本《安全与健康》教材, 但多数学校并没有进行专门教学;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殖”部分, 学生常被告知“自己看看”;大学生命教育则主要讨论自杀与他杀的问题。我国目前尚缺乏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生命教育教材, 即使开设生命教育课, 教师也感觉无从下手。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聂正伟认为, “现在老师在上岗之前, 有关生命教育的培训是缺失的”[5]。

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上看, 首先, 教师的教育信念决定教育行为。笃信只有“知识”才是力量的教师, 会更多地专注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忽略学生的生命体验。其次, 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其职业道德水平, 比如, 把“成功”定位于学生的幸福成长还是定位于教师自身获得的荣誉、地位和职称等, 决定了教师能否发自肺腑地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从客观上讲, 评价标准影响了教师的努力方向。如果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 那么教师的目标就是不择手段地提高学生的成绩;如果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体验作为评价标准, 教师就会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发展过程。另外, 学校及社会是否为教师提供了培训发展的机会, 是否对教师给予了帮助和理解, 这些也在教师生命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唤醒与构建

在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同阶段, 其生命教育意识的发展程度与特征是不一样的。为方便探讨, 我们把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概括为五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初入职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专家阶段[6]。根据教师发展的阶段特点来唤醒和构建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 实现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

1.唤醒职前教育阶段“准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

职前教育阶段是指教师入职前接受培训的过程。该阶段的预备教师开始形成初级的教学技能和观念, 而这些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在四所师范院校调查访谈发现, 75.2%的师范生不知何为“生命教育”, 90.5%的师范生存在关于就业、人生意义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人生困惑, 所有的师范生都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相对于自身的生命困惑, 师范生们大都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深知教育中尊重学生的生命尊严和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反对现实教育实践中的种种“反生命”的教育现象。在随后的教育实习阶段, 预备教师们确实能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 从而深受学生欢迎。因此, 在这一阶段, 师范院校应该开设生命教育或相关课程, 帮助师范生唤醒自身的生命意识, 解决自身的生命困惑, 坚定其把生命教育理念渗入到未来教育教学生涯的信念。

2.解决初入职阶段新教师生命教育实践的困惑

在初入职阶段, 由于过分地关注教学技能的学习, 新教师在职前树立的“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生命教育意识受到了挑战, 并渐渐地演变为只关注学生的纪律表现和学业成绩。新教师一边为自己“反生命”的教育教学行为感到苦恼和无奈, 一边则是更为严苛地板起面孔扮演“严师”的角色。“一个师范生的书桌与一位教师的书桌之间的距离, 虽然在直线跨度上很短, 但是它却是这些年轻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所要跨越的一段最长的心理上的历程。”[7]学校应该及时地为这一阶段的教师提供科学合理的帮助, 鼓励他们坚定理想科学的教育信念, 肯定他们的教育热情, 宽容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成熟, 安排优秀的教师做他们的专业导师和人生导师, 及时解决新教师的专业和人生困惑, 营造充满生命关怀的成长环境。

3.坚定成长阶段教师的生命教育价值取向

成长阶段是教师熟悉教学后提高教学能力的时期。在这一阶段, 教师一方面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与学生的感受, 一方面着手为职称晋升做准备, 参加学校内外的各种评比、竞赛。这时, 教师面临着职业价值取向的选择:追求功利还是面向学生的生命成长?一名三十多岁的优秀教师说:“我一直在追求与学生共同进步的内心幸福, 至于成功、荣誉和地位, 只是追求之外的附属品。”但是, 如果没有“追求之外的附属品”, 则难以保障教师能一直怀有内心幸福。合理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能激发教师专注于学生和自身生命的发展。这一阶段的教师需要公正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以保证他们在追求专业进步的同时, 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自身的和学生的生命成长, 坚定生命教育价值取向。

4.重燃成熟阶段教师的生命热情

成熟阶段的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定水平的教学能力, 积累了丰富的从教经验, 其职称、晋升、荣誉等已基本定位, 但是其专业发展趋于稳定的同时也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教师遭遇倦怠的表面原因是专业发展枯竭, 深层原因是生命反思不足, 缺乏生命成长正能量。教师的生命激情衰退, 必然导致其忽略学生的生命成长。面对学生鲜活的生命成长, 教师没有理由倦怠自己的生命。教师应积极锻炼身体, 多读书, 多和同事、学生交流, 不断接受高品质的、活跃的生命濡养。同时, 学校应提供丰富的专业培训和拓展视野的机会, 重燃教师的专业生命热情。

5.鼓励专家阶段教师生命教育激情的传递

突破职业倦怠的瓶颈后, 专家阶段的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等方面都达到新的高度, 成为全能型的教师, 并有极强的职业幸福感, 对学生、事业和自身生命都充满激情, 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学校应鼓励他们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 担当起传承经验、关心新一代教师成长的任务, 在帮助新教师解决专业和人生困惑的过程中, 达成教育事业生生不息的生命激情的传递, 奏响师生共谱的生命之歌。

参考文献

[1]鲁洁.南京师范大学:一本用生命打开的教育学[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4) :10-11.

[2]万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J].外国教育资料, 1984 (4) :3-7.

[3]杰·唐纳·华特士, 林萤.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

[4]张贵勇.成就每个生命的尊严与幸福——对话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川教授[N].中国教育报, 2010-08-24 (3) .

[5]赵婀娜.生命教育, 如何不缺位[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nc/GB/11418161.html, 2010-04-21.

[6]闫宏迪, 赵庆华.中外教师发展阶段比较研究及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培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1, 8:73-75.

唤醒生命的秘方 篇5

打开电脑情不自禁的又看了一遍《月光启蒙》一课的教学录像, 随着吉建和老师的引导, 我仿佛又回到了月光下的小屋, 跟着母亲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 体味作者孙友田幸福的童年, 感受到他正展开想象的翅膀, 飞向诗歌的王国, 多么幸福美好的童年呀!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我觉得这位母亲她很民主, 一般的母亲根本就不会唱民歌民谣, 整天就是叫我们学习学习, 我们都快变成学习的机器了, 而这位母亲不是的, 她是用她们那边特有的民歌民谣教孩子一些好记的知识, 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 就不会像学习的机器一样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干巴巴的。

课文的教学效果是达到了, 文章中母亲的形象建立起来了, 但孩子们的认识又出现了偏差, 对比自己的母亲, 他们的认识又出现了误区。

师:这一点老师不同意, 你妈妈的这种爱也是一种爱。

随后教师颇具匠心的在课文的结尾补充了课文中所没有的原作中一段, 内容如下:“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 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 她安祥地坐在藤椅里, 依然那么和蔼, 那么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 不知我来干什么, 甚至不知我是谁, 不再谈她的往事, 不再谈我的童年, 只是对着我笑, 笑得我泪流满面。

此时阎维文的歌声恰到好处的响起:“你入学的新书包, 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 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 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水, 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 这个人就是妈……”

孩子们哭了, 听课的教师哭了, 电脑前的我也泪花汹涌。

师:读了这段文字, 你想说些什么?

生:心情很沉重。

师:当你写完作业的时候, 别忘了向妈妈轻轻的道声晚安。

生:世上只有妈妈好。

生:刚才我的想法是错的, 母爱都是伟大的, 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同。

师:也许, 你们的母亲不一定会唱动听的歌谣, 不一定会讲那高深莫测的夜空里的神话故事。但是, 她们正如文中的母亲一样, 用她们所能给予的方式深深地爱着你们。母亲才是你们人生第一位真正的启蒙老师, 母爱是无私的。衷心地祝愿大家, 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 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能让你们的母亲感到欣慰。

令人感动的课堂, 令人沉醉的情感, 令人钦佩的教师, 令人心神激荡的爱;在这样的课堂中, 我们看到了并且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真正的爱, 这种爱才是永恒的, 会存留于我们的心中永远———永远。伴随我们, 激励我们一路前行。人世间美好的亲情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又一次得到了锤炼, 生命的底色又抹上了亮丽的一笔。对于孩子们如此, 对于执教者, 对于听课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从这里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幸福, 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 看到了语文课堂中人性的力量。

但精彩是不是只掌握在教师的手里呢?

一次放手

教学内容:《江雪》

生:这么寒冷的下雪天, 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

一石击起千层浪。是啊, 不在钓鱼又是在做什么呢?是照搬教参中现成的答案, 还是允许学生的多元解读?说不定有意料之外的精彩呢!

生: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

万里江山, 银装素裹, 渔翁之意不在鱼, 在乎雪景之美也!

生:老人感到十分孤独、寂寞, 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

妙!

生:我觉得老人在磨练自己的意志, 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

生:这位老人与众不同, 看起来很清高。

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

生:老人是在钓一个春天!

是啊, 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 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至情至性, 独具慧眼, 精彩!

这样的语文, 才能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世界, 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是的, 学生也有思考的自由, 也应有说自己话的权利。教师要放弃“话语霸权”, 关注学生敏感的心灵, 微笑地倾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教师要创造性地带着审美的眼光处理教材,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吟咏、体验、感悟、表达, 去自我建构, 自我觉醒。这样, 学生不仅攀登知识的高峰, 而且彰显着个性、创造力、生命力, 获得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由此可见, 人性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的精彩, 更需要学生的精彩, 这样———被释放的个性与活力才能碰撞出熠熠光芒。

在不同的理念引导下, 学生表现出极大的能力、潜力的差异。

可见, 一个教法改变的问题实质是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尊重孩子们的兴趣需求和未来的需要, 更有利于孩子们人格力量的形成, 有利于孩子们的个性发展。

一言以蔽之, 语文课堂是一个富有生命的、富有情感的课堂, 流淌着生命的血液, 弥漫着人性的光辉。

一点感悟

教学十几年来, 和孩子们朝夕相处, 每当我走近教室准备上课时, 我的内心总存留着激动, 因为我马上就要看到孩子们, 看到他们热切的双眼, 摇头晃脑地读书, 紧张地思考, 多么有趣。每当我走进校园里, 看到孩子们在嬉戏, 在游戏, 在唱歌, 我就想, 他们就应该像这样愉快地生活, 过着幸福的一生。但这是否就是幸福的全部, 就是发展的全部, 就是成长的全部?这中间, 我们的语文课堂又承担着怎样的使命?在这个舞台上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们什么样的影响?长久以来我潜心追寻, 无数次地拷问自己……

朱小蔓教授说:人为什么要读书?究其主要原因, 是因为学术精品中具有强大的文化的力量。什么是文化的力量?那是发自人性本身的、真诚地追求美好、追求团结在一起、追求人的比原有自然、自在的要更理想的环境的一种冲动。保持着不断被激起的冲动、想像、思考和希冀, 它们慢慢地、渐渐地便会在你的精神和人格上留下越来越深、难以磨灭的印记。小孩子也是如此。

语文教学, 就是要教会学生读书。因为读书, 对于人的影响, 不只是有知识的积累, 眼界的拓展, 思维的开阔, 更重要的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人的精神生命的发育。如《月光启蒙》一课的教学, 孩子们虽然对文中母亲的形象已经建立, 但是对自己的母亲孩子们的理解却出现了偏差, 说明孩子们在文本的人文精神层面上缺少深层的理解。母爱是无私、永恒的, 但方式是多样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层面的肤浅理解, 精神上的充实与满足才是幸福、发展、成长的深层次内涵。

的确, 教育不仅仅是追求优秀率的多少, 而且要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育并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而是要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 而且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 共创的人生体验。如《江雪》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仿佛已看到了学生们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小手高举的场面。“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学生们的回答是奇思妙想, 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课堂充满活力, 它能够唤醒学生的心灵, 触动学生的生命, 在他们的生命中融进自己的智慧与精神, 引领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精神发育, 这才是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

一生追求

十余年的教海探航, 一回回地反思探究, 从最初的苦恼、迷茫、遗憾到现在的坚定、决然、欣喜———理想的语文课堂逐渐在我的头脑中勾画出由模糊而逐渐清晰的轮廓:从《月光启蒙》的教学片断中, 我深深感受到语文课堂就像一首诗!课堂上应涌动着诗的灵性, 洋溢着诗的浪漫, 弥漫着诗的芳香, 澎湃着诗的激情。语文课堂就像一首歌, 可以激情澎湃, 可以泪如泉涌, 可以低回萦绕, 可以慷慨激昂, 可以含蓄隽永, 可以悲壮高歌。师生要融入文本、读懂作者、释放真情;从《江雪》的教学片断中, 我还领悟到了语文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空间, 是师生生命发展的场所, 是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阵地;语文课堂是让生命走向鲜活, 让暗淡重放光彩的场所;语文课堂, 是闪耀人文智慧和生命价值的地方。教师只有真正做到目中有人, 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活力。

美学代表人物苏珊·朗格说:“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教学也是一门艺术, 语文教学也应具有人性的光辉。

小手高举, 小脸通红……

思维的驰骋, 鲜活的想象, 心灵的放飞, 性情的陶冶……

这样的课堂我憧憬着, 我努力着, 我实践着, 我奋斗着……

这是我———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的一生追求!

唤醒生命的秘方 篇6

生命教育不能仅仅在德育课中进行, 作为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语文课, 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 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 重视对生命自身的关怀。

要进行生命教育, 必先要唤醒人的生命体验意识。所谓“体验”, 是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或“亲身经历” (《现代汉语释义》) 。“生命体验”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 感悟生命, 留下印象。作为初中生, 正处于对生命本身的自发到自觉体验的过渡阶段。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博士认为:“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 激发生命的潜能, 提升生命的品质, 实现生命的价值。”[1]没有正确的生命观, 就不易面对生命过程中的困难, 没有生命体验, 也就无从捍卫生命的尊严, 激发生命的潜能, 实现生命的价值。

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 字词的识记量大, 所以教学中多强调识记, “重传授、轻领悟, 重知识、轻体验”的现状特别突出, 这不自觉地影响了初中的语文教学。所以我们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意识。

一、从教学内容上看, 也就是从“教什么”的角度, 强化生命体验意识的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科教学的中心。“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

1. 在我们的教本中蕴含了相当多的有关生命意识的内容, 作为教师, 应当予以强化处理

试以人教版初中语文的几篇课文为例, 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分类。

(1) 植物现象给人的震撼:《敬畏生命》《紫藤萝瀑布》表现植物给人的生命的震撼。

(2) 动物生命给人的思考:《白蝴蝶之恋》表达的是善心和复杂的情感。

(3) 声音现象对人生的启迪:《安塞腰鼓》《在声音的世界里》揭示了生命的不可遏止的力量, 音乐对人生的启迪, 对人格的提升。

(4) 热爱生命:《热爱生命》通过对比, 告诉人们珍惜时间就是珍爱生命。

(5) 珍惜幸福:《挖荠菜》叙述幼年的悲惨遭遇, 表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要懂得幸福、珍惜幸福;《提醒幸福》运用逆反思维指点人们超脱现实苦难, 珍惜眼前的幸福, 珍惜生命。

生命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 对生命的尊重。其思想的启蒙, 是要对身边的动植物予以充分的理解与尊重, 再推而广之, 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及人格的尊严。我们知道, 童心因烂漫而率真而纯净无瑕, 心灵因细腻而博大而悲天悯人, 由己及人, 再由人及物, 最终对整个人类乃至自然界的动植物, 皆视同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一员, 从而转为博大。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悉心培植学生这种貌似幼稚的生命体验意识, 使之不因岁月侵蚀而流失, 不时地帮他们感悟和理解对生命的关爱, 体验和生发对生命的爱心, 让他们坚守住生命底蕴, 从而学会尊重生命, 使自己的身心沉浸在语文课程所创设的人伦关怀的氛围里。

除了语文教材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扩展视野, 读更多的美文, 那些隐含在语文教学内容中许多与生命有关的东西, 就成了语文教学中叩开生命教育之门的起点。

2. 语言作为人之表征, 是人的生命的呈现, 作为教师, 应当寻找字词教学与体验性学习的最佳结合点

生命的冲动、激荡、困顿、觉醒, 所有的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都投射在个体的语言之中。“言语的生命状态就是人的直接现实与存在方式, 一个语言形式就是一个生命形式, 它表征着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精神的投射, 心灵的律动、情感的流露, 是一个生命本相的展现。所以, 语言即人, 只有在语言里, 人的内在生命才找到了它的完整、透彻而且客观地理解的表现。”[2]教师要将对语言的关注纳入到个体生命体验的范围内, 因为语言本身积淀了人类的生命感受。教师要对汉字本身所积淀的生命意识进行复现, 使它们能够涌现出原始的生命意象来, 这样, 书中的文字已经可以走出纸面而进入我们的心灵。我们知道, 早期的隐喻意象几乎都是从自身出发的。例如汉语中的“首”, 本义是“人的头”, 此后通过引申和联想具有了更多的义项。如“第一”、“最高的”、“首领”、“首先”, 等等。人类通过这套最基本的隐喻意象系统的把自己身体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这样也就把“身外”的世界同化到自我的结构和感觉之中。这在当初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寻找字词教学与体验性学习的最佳结合点;引领学生体会汉字及汉语的神妙之处, 并通过学生的智慧, 实现经验的生长。借用卡西尔在《语言与神话》中的一段精彩的论断:“还有这样一个心智的国度:其中语词不仅保存下了它的原初创造力, 而且还在不断地更新这一能力;在这个国度中, 语词经历着往返不已的灵魂轮回, 经历着既是感觉的亦是精神的再生。”[3]

二、从教学方法上看, 也就是从“怎么教”的角度, 强化教学的体验与生成

虽然我们说“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但是, 我们必须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产生高的课堂效率。现在, 阅读教学的重心已从关注“教师对文本的解说”转向“学生对文本的体悟”。文本的体悟就是“理解”作品, 而“理解的本质在于, 它不仅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的情感、理智的交流, 它就是我的存在、我的存在方式。它带动着我的意识和我的原始活力中的全部无意识去追寻新的生命意义。”[4]

因此, 从教学方法而言, 加强学习的“体验性”, 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 注重学习者全过程深入地参与, 突出人与人、读者 (学生) 与作者 (教材) 双向交流沟通, 尊重个体差异, 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 建构属于自己的富有生命个性的意义, 这便是体验的生成本质。

1. 从“教”的角度来看, 要强调阅读教学中的“唤醒”

教育首先是一种唤醒。教育家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用深情的语言唤醒学生沉睡的生命意识。

正如黑格尔所说的:“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5]教师可以用诗意的语言揭示语言之中的意蕴, 比如在教学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时, 我先向学生展示一组栩栩如生的自然界的各种生命现象的图片, 再让学生诵读关于生命的优美的诗歌, 然后我用动情的语言诉说:“我们呼唤热爱生命, 这生命应包括每一片绿叶、每一声鸟鸣、每一条波纹、每一朵白云。就这一点而言, 我们都应该成为诗人, 为新生儿的呱呱坠地、生离死别的缠绵、劫后余生的狂喜而动情落泪;更为雨打芭蕉的淅沥、风掀林涛的汹涌、春天衔泥的飞燕、夏日荷叶上的露珠以及鱼翔浅底的水泡和鹰击长空的弧线而惊喜、神往……”从而唤起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积淀在心灵深处的生命体验意识, 在此基础上, 再组织学生学习《生命生命》, 学生就能很深情地投入, 师生就是这样在人文情怀中一起自然地体味、学习文章的语言, 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

2. 从“学”的角度来看, 要强调阅读教学中的“体验”

体验, 需要学生“张开”五官, 拥抱生命给五官带来的恩泽。要丰富自己的五官感受, 使自己的心灵变得细腻。同一事物, 同一现象,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写出的作品也不一样。比如几位童话家曾就《神秘的眼睛》为题作过同题童话, 结果每个人的视角、作品的风格, 都因作家感知的特点和艺术情趣的不同而大相径庭, 或有趣、或优雅抒情、或寓含哲理意味……充分体现出作家主体对客体感知的能动作用的不同。这种不同来源于个人的认识, 个人的处境, 也就是个人的心灵感受。

3. 作为教学的主状态——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而言, 需要对话, 这是文本的生成过程, 也是生命的体验过程

阅读教学, 它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理解文本“就是当我们去解释文本时, 建立起的一种类似对话的关系。”[6]没有对文本的对话, 就没有深入的理解, 当然对依附于其上的生命意识也会隔而不破;而写作, 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初中的作文比较重视记叙文的写作, 记叙文, 重于解放人的心灵、精神, 释放人的自身、人与人交流所积累的感受。因此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为前提, 尊重他们的情绪、意愿和来自生活的各种体验, 让学生真正的成为习作的主人, 真诚地袒露心迹、热诚地拥抱人生。

有一位六年级的学生, 他写了这样一篇作文。

秋天的田野

盼望着, 盼望着, 秋风来了, 秋天已经来临了, 我来到田野里去看田野的景色。

稻子成熟了, 黄黄的, 沉甸甸的, 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秋风吹来, 掀起了千层稻浪, 还有浪花声, 你听, 谁知道呢, 也许是小鸟的歌声, 也许是青蛙的祝福歌, 也许是花喜鹊的友爱的歌, 还有什么地方送来了农民的歌声, 这一切交织在一起, 不就像海上午夜热闹的潮水声。农民伯伯开着收割机, 收割着。你看, 它们有节奏地在收割机前面幸福地倒下。

当我来到田野的甘蔗林的时候, 一棵棵甘蔗就像一位位战士, 身穿紫军衣, 头戴绿色的鸭舌帽, 屹立在操场上, 都等待着他们的军官——农民。

果园里飘出了股股诱人的香味, 就像一只有力的手把我拉进果园, 我看了看柿子、桔子、葡萄, 红的像火, 黄的赛金, 紫如宝石。都挂满了枝头。多么诱人呀!

我离开时, 我还不时回过头看那留在后面的田野, 我有一点儿留恋, 虽然秋天没有春天那样美丽, 没有夏天那样炎热, 没有冬天那样寒冷, 但却有着一大片丰收的景象。

在这篇作文中, 我们看不到一点个人的体验, 都是脱离现实的假话, 或者说通篇都是所谓的“好词好句”的集锦。虽然在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 语言积累比较重要, 但是我们不能教育学生将个人的生命体验泯灭了。语言化为生命感受的落脚点是生活实践。实践是将语言内化的必然途径。语文教学中生成的生命教育最终也要通过实践来内化。学生真切的生命启悟或一丝的心灵颤动, 才是构筑记叙文的活水源泉。

总之, 唤醒生命体验意识, 必须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从生命的高度来看, 每一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是生命体验意识生生不息一如小溪汩汩流淌或大河滔滔奔涌的过程。有了如此丰富多彩的生命文化场, 我们何愁不能唤醒语文教学中的生命体验意识?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将褪去生命的色彩, 丧失人性的魅力, 枯竭生活的源泉, 毁灭艺术的创造, 乃至酿成开篇所述的漠视和戕害生命的惨剧。

注释

1[1]平子.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肖川博士访谈录[J].班主任之友, 2002 (9) :18-19.

2[2][4][6]曹明海.语文教学解释学[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4﹑3﹑3.

3[3][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于晓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8:114.

唤醒生命的秘方 篇7

一、活力课堂提出的背景

1. 教师观念转变。从“学科教学观”转向“学科教育观”。通过研究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具体指标是什么,如何建构课程内容,怎样实施课堂教学,如何进行育人效能评价,切实引领教师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回到“育人本位”,共同解析学科的核心素养,使得每一节课都朝向育人需要这一终极目标上来,让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真正落地。

2. 教研方式转变。从指导“研教”转到引领“研学”,从“指导如何教”走向“指导如何研究教”,“引领教师研究怎样学”,给予教师如何研究问题的具体指导。一旦开始从“研学”的角度研究教学,就要回答学生“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学得好”的问题,就会回到“一个完整的人”成长的角度,以学生的立场思考学科教学的本质,提炼学科教学需要达成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教研要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开始,设计出梯次递进的教研主题,使教师对学科教学的理解系统化、层次化。

3. 课程结构改变。从体系迁移的角度重构课程,重视以学生自主经验体系为核心建构内容知识体系。如从单元整体的角度重组语文课程,本着大阅读观、大语文观、大教育观的思想,不仅注重一个课时的教学,而且关注一个单元的教学效果,建构与之相应的大单元教学体系,遵循整体性原则来组织教学,用“单元主题”统领整个教学流程。

结合学校的“水滴”课程的构建,我校提出了与课程理念相融通的“活力课堂”。

二、活力课堂内涵的理解

活力课堂的本质是容纳开放,价值引领。它应是多元的、目标明确的课堂,是从实效———高效———活力的梯次推进。

对学生而言,“活力”是学生天性的自然流露,解放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彰显孩子生动活泼的个性。活力课堂应该是自由、愉悦、自主、探究的。

对教师而言,“活力”意味着魅力,意味着教师学识渊博、思维敏捷、富有激情。活力课堂应该是倾听、尊重、宽容、智慧的。

对课堂而言,“活力”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生命场;“活力”是学习力,是师生、生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升;“活力”是感动力,是师生情感交融、生命引领的暖流。活力课堂应该是开放、分享、合作、生成的。

三、活力课堂的教学模式

学校确立了“让海蓝浸润生命”的办学理念,因而定位海洋文化所承载的活力课堂本质特点:容纳开放、质疑探究、自主合作,据此构建了“双主体联动,四模块教学”课堂模式。

双主体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引导、点拨和评价,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主动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与同伴交流与合作。双主体联动体现了课堂中师生的关系:互动、联合,是师生,是同伴,教与学在课堂中相融相长,绽放活力。

四模块指课堂实践中的四个环节:预学分享、导学探究、总结评测、拓展实践。这是一个学校的课堂教学纲领性结构,第二个与第三个环节是活力课堂实施模式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独特学习个性品质的必经之道。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挖掘学科知识内涵,实施中各学科完全可以依据自身的特点,对这个课堂结构做出适当调整,实现学科课堂教学的特色化。学科模式的构建,是在学校课堂教学总模式下创生出来的更符合各学科特点的教学流程,这样各学科的课程价值更能淋漓尽致的在课堂上得以实现。如语文组的单元整合式主题阅读课、说文解字识字课、阶梯作文指导课等。但没有一种模式可以承载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所有学习者的风格。因此,我们鼓励教师以模式为引领,一模多法,形成个人风格,为实现理想课堂提供科学导航。

四、活力课堂的实施路径

1. 研课———丰富学习内容,优化教学策略。我们一直用基于单元背景下的三点一体主题研课模式来引领教师研读教材,丰富学习内容,精准定位学习目标,优化教学策略。(1)知识点。知识点的挖掘就是琢磨教材的第一步———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经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及教材的解析,尽可能地捕捉到一切显性的、隐性的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补充,精心重构。(2)训练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主要依靠训练的落实。研究训练点,就是将老师们的各种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进行梳理、比较、筛选,以学生的学为基点,研究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学得好”的问题,在研讨中优化教学策略,重视方法的指导和实践,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力,同步确定课堂评测题,保障教学检测的科学性。(3)拓展点。结合学科的特点,在单元背景下,围绕主题设计综合实践活动。针对学生学习实际进行有目的的拓展训练,开拓学生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单元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落地生根,促进学生对情感的内化,唤醒学生的感动力。

我们采用三轮研课制:一是教师个体钻研教材,独立出“个案”;二是学科年级组集体研究,形成“共案”;三是教师在这个共案上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及所教班级的学情,进行个性化的二次研课,拿出“详案”。三轮研课达到对课堂活动各个环节的有效预设。

2. 上课———组织教学活动,释放课堂活力。

预学分享。活力课堂的第一轮展示就是分享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由地将预学中的收获、思考进行交流、分享,共同讨论、研究预习中碰到的问题和想法,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期间碰撞出的思维火花是课堂生成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关注学生独特的学习思考,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为学生搭设学习支架,并提出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开展分层学习。搭建分享平台,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意识到自己的思考是有价值的,是被重视的,被尊重的。

导学探究。“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组织调控学生探究活动时,要给学生的探究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在学生探索新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多种展示方式如演示、表述、辩论等,对探究思路、过程、方法、结果发表自己(或小组)的独特见解,提出探究过程中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个体理解。学生的“导”主要是在其各抒己见时,互相解答,互相纠正,互相补充,培养学习力。这样,教与学的角色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不停地变换,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乐学勤思,真正释放每一个生命体蓬勃的学习活力。

总结评测。评测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是落实学习目标的方法,也是一个对知识探究的过程。这个模块主要是学生对当堂所学进行整体回顾,加强知识的前后连贯梳理和纵横交互整理;是针对学习中的重要内容,精选典型题目,适量、分层地让学生进行限时练习的学习实践活动。目的是摒弃题海战术,废止重复无效劳动,当练则练,练必深透,力求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落实教学目标。

拓展实践。“课堂见真功,课后有余功”。课后的拓展是活力课堂的延伸。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课后持续学习的兴趣,围绕单元主题,设计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训练,这既是对课内学习的巩固,又能探索新知,开拓更宽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3. 反思———沉淀教学思想,提高专业素养。反思,是教师课后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高速跑道,不仅能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让教育更贴近生命。我们强调一课一反思,从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策略的运用、学生学习的状态、教学目标的达成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多方位的思考、总结,用自己的课堂培训自己,让自己成为自己的老师,使教师的教学思想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沉淀、清晰、深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主张和教学风格,永葆生命活力。

五、活力课堂的评价策略

1. 评价原则。

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强调在真实生活情境下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包括某一具体领域中可能遇到的那些真实的生活活动、表现或挑战。

过程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即课堂教学评价本身直接针对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及其历程;二是评价既要体现教师教学经验的发展过程,又要体现学生学习经验的发展过程,要体现个体发展的连续性。

发展性原则。(1)学生的发展。侧重于观察和衡量学生的表现,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着力于人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强调以人为本。(2)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静态、常态因素,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关注教师积极自主地构建和应用新的教学策略,不断调整教学的组织方法与过程。

生成性原则。强调对课堂动态生成教学的评价,教师能将课堂上有意义的情境化为教和学的资源,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欲望的引发和独立的思维及自身的感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追求多维、灵活、开放、动态的课堂教学。

2. 评价内容。

教师的教。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四方面来评价。

学生的学。从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这是一个动态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愉悦,在各个学习模块中能否积极主动参与,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并有所收获。

教学效果。综合课堂教学整体情况,结合课堂检测结果,针对目标的达成及学生表现进行定性定量的教学评价。

3. 评价方法。

课堂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对其进行记录,并加以整理和分析。重点观察还包括评价者事先与教师拟定评价重点,如重点教学策略、重点课堂生成处理运用等,在随堂听课中有意识地围绕这些重点内容进行观察。通过课堂观察,及时地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做出积极反馈。

量表评价法。量表评价法是事先确定好需要进行评价的指标,并给出评价的等级。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对照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逐项给出相应的等级评定。

课堂调查法。一是随堂检测,包括年级统一的课堂检测和随机出题检测。这可以了解学生对当堂学习的接受情况;二是微型问卷调查,向学生询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学习活动你是不是乐意参与?”“课堂上的小组学习愉快吗?”“老师讲的课都能听懂吗?”“你对这堂课满意吗?”……

上一篇:过程层网络下一篇:调整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