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观察

2024-08-10

唤醒观察(精选7篇)

唤醒观察 篇1

老年期痴呆是指发病于60岁以上的痴呆综合征, 在我国主要包括原发性老年期痴呆阿尔茨海默病 (AD) 、血管性痴呆 (VD) 、混合性痴呆 (MD) , 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表现为逐渐发生记忆、理解、判断等智能全面减退, 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日益降低, 随着病情进展, 逐渐生活不能自理[1]。老年期痴呆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 6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为1%~2%, 年龄每增长5岁, 发病率增加1倍, 80岁的老年人发病率将近50%。老年期痴呆起病隐匿, 症状不明显,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加重。因此, 重视老年性痴呆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按诊断标准筛选出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AD 36例, VD 18例, MD 6例;嗜好戏曲36例, 爱好体育节目15例, 喜爱字画书法9例;男46例, 女14例, 年龄65岁~83岁, 平均年龄73岁。随机将各类型病例 (AD、VD、MD) 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 各30例。

1.2 诊断标准与疗效判定

1.2.1 诊断标准

1993年我国制订的诊断标准如下: (1) 智力检测证实痴呆; (2) 至少有2项识别功能障碍; (3) 记忆及识别障碍进行性加重; (4) 无意识障碍; (5) 40岁~90岁起病; (6) 无其他躯体或脑部疾病能解释上述病情。

支持条件: (1) 进行性加重的失语、失用、失认; (2) 日常生活及行为障碍; (3) 家族中有相似患者; (4) 脑脊液正常, 脑电图无特异改变, CT有脑萎缩, 且进行性加重。

1.2.2 疗效判定

根据临床记忆量表所测得记忆商 (MQ) 分数判定疗效:显效为MQ提高≥20分, 有效为MQ提高≥10分, 无效为MQ提高≤10分。

1.3 治疗方法与观察项目

治疗组采用西药控制血压、调脂、抗凝、对症治疗;观察组是在治疗组用药基础上针对兴趣、爱好进行强化刺激 (用录音机播放、观看书画等方法) 。记录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测定记忆功能, 采用许氏记忆量表 (SMS) 检测MQ, 包括指向记忆、联想学习、图像自由回忆、无意义图形再认、人像特点回忆等五方面, MQ<90分者为异常。对每位患者先进行痴呆量表 (HDS) 评分[2]。

1.4 统计学方法2组有效率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精神状态、生活起居、待人接物等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治疗组30例, 显效6例, 有效8例, 无效16例, 总有效率46.6%;观察组30例, 显效8例, 有效17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83.3%, 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结果见表1。

注:χ2=8.86, P<0.01。

3 讨论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病因迄今未明的大脑退行性 (退化) 疾病, 通过CT或核磁共振检查, 大脑存在程度轻重不等的萎缩。由于大脑结构的器质性损害, 从而导致了大脑高级功能的全面障碍。老年性痴呆一般都在不知不觉中起病, 病程进展比较缓慢, 旁人很难确切地觉察出患者是何时开始起病的, 有时待发现情况异常时, 疾病已进入了中晚期。因为病因不明, 老年期痴呆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本性治疗方法, 尤其是对晚期的老年性痴呆[3]。

痴呆多表现为记忆障碍和多发性认知缺陷, 如失语、失用、失认或执行功能障碍, 且缺陷可严重到足以影响其日常生活、职业活动和社交功能, 或与先前功能水平相比有较明显下降。

我们向患者家属了解患者年轻时最喜爱、最熟悉的东西、最感兴趣的活动、最喜欢的音乐等情况, 根据患者的情况, 准备一些旧照片、一张历史图片、一段怀旧的音乐、一段录音、一件多年未穿的衣服等, 利用上述物品帮助患者回忆过去, 勾起患者对从前生活的点滴回忆, 激发患者的情绪和远期记忆。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性的非语言交流的艺术形式, 对于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大脑的智力水平、改变患者的自我封闭状态, 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兴趣爱好唤醒疗法对于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增进老年痴呆患者整体的智力水平, 改善其生活质量, 促进早期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整体的康复和有效延缓中期老年性痴呆患者的病情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们认为值得临床推广, 不失为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振宇, 等.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的精神和行为障碍对照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4, 24 (10) :263

[2]王晓朶, 颜文伟, 陈月敏, 等.五氟利多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的精神和行为障碍[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2002, 14 (4) :289

[3]严镭, 王树声, 等.小檗碱对老年痴呆早期防治的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 2001, 15 (1) :30~33

“钱荒”唤醒民营银行 篇2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 由于当时的官办银行官僚气严重, 主要服务大宗客户, 许多中小储户即使小有余资, 由于官办银行的傲慢, 也难以存款获利。江苏富商沈缦云敏锐地发掘出其中的商机, 于是决定办一间面向普罗大众的银行。1905年, 沈缦云联合“煤铁大王”周舜御等人向清廷申请招牌, 通过一番打点疏通, 终获得批准。新银行于1906年4月在上海南市万聚码头开业, 名曰信成, 资本定金50万银元。信成银行由于抓住了市场机遇, 再加上经营有方, 业务迅速红火, 到辛亥革命前夕, 实有资本达110万银元。是为中国民营银行第一行。

随后中国民营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 据学者统计, 自1897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的四十年间, 中国本土资本银行累计设立390家, 但有多达226家先后停业。在此期间, 有两个创立高峰期, 一是1917-1923年, 新设131家 (同期停业95家) , 二是1928-1935年, 新设12家 (同期停业31家) 。前一波高峰, 显然得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带来的外部机遇, 但波动很大, 倒闭的比例较高, 而且持续时间极短, 这其中云谲波诡的政局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后一波高峰, 则可归因于南北统一后相对稳定的政经格局, 以及内资银行业发展的日渐成熟。

新中国建国之后, 我国开始模仿苏联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民营银行随之变为国有银行, 在此后的较长一段时间里, 我国的银行业是清一色的国有银行。直到1993年, 以泛海集团卢志强为首的一批民营企业家有感于民营企业贷款困难的现实, 决定成立一间民营银行, 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周小川同意尝试, 于是新中国第一间民营银行于1996年应运而生, 其名曰民生。后来又有一些民营资本 (如志高集团) 申请成立民营银行, 均无果而终。

直到今年六月, 一场突如其来的“钱荒”, 使得中国银行业的困顿一览无余。随着近来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我国经济自身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我国的经济增速开始放缓, 进而带来了就业压力增大、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公共服务供给资金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而房地产领域不断增长的泡沫风险和工业企业普遍面临的产能过剩, 使得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失去吸引力。这一严峻现实迫使当局不得不面对现实, 在调结构的同时,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放眼中国境内, 而民营企业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曾保持令人满意的增长, 并且依然活力无限。虽然民营企业有很强的活力, 但民营企业眼下也面临不少困难, 最主要的就是融资难, 特别是中小企业, 融资难更加突出。融资上的短板使得民营企业很多很有前景的投资项目无法投产, 很多中小企业主抱怨银行不给他们贷款。与此同时, 银行体系由于较大面积的产能过剩和房地产限购政策, 在实体经济中找不到好的投资机会, 于是将自己掌握的大量资金转向表外或投入影子银行体系, 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放贷。虽然, 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银行要在信贷上给予民营企业支持, 但融资难的问题依然突出。

按照银行的本来定位, 银行应该是调剂社会资金余缺、有效配置货币资金的金融机构。从银行的角度来讲, 它配置资金的活动仍然是有效的, 因为它把大量资金转向表外或投入影子银行的时候, 它赚到更多的利润而承担的风险却没有相应地增加;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讲, 银行体系将大量资金投向虚拟经济, 不仅使得实体经济面临资金短缺的尴尬, 还将银行不得不暴露在虚拟经济泡沫威胁的磁场里。在这样的金融体系之下, 银行的收益和风险是不成比例的, 它的个人成本远远小于社会成本, 这时的中国银行业的道德风险极其严重, 而监管和政策制度都无法破解。

所以, 从某种角度来讲, 现有的银行体系已陷入死胡同, 要想改变这种结构, 必须注入新鲜血液, 而民营银行便成为重要的选项。

唤醒主体养护成长 篇3

一、在无声处影响

在笔者的生活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朋友的儿子从小迷恋网络游戏,到了初中已到了“茶不思饭不想”的地步,没日没夜地沉溺于网络游戏里。学习成绩迅速下降,身体瘦得皮包骨头,性格从开朗到自闭,从温顺到暴戾,终于在初三年级时因不服管教而与父亲大打出手……冷静后的父亲因自己的暴躁主动向儿子道了歉,也再也没有提及游戏的事。一月以后,儿子突然收到父亲的来信,说是妈妈为了帮助儿子克服对网络游戏的依赖,在研究网络游戏时自己也迷恋上了网络,不分昼夜坐在电脑前,不做家务,也不上班工作,还时不时有连丈夫和儿子都不想要的念头……父亲在信的最后向儿子发出“我俩怎样才能帮助妈妈”的援助请求。再后来,我的这位朋友就不断收到儿子寄回的有关网络危害的资料,有从书报上摘录的,有从网络上下载的……期末儿子回到家中,夫妻俩发现儿子身体明显好了,也不再像以前一回家就坐在电脑前,反而是向妈妈滔滔不绝地讲着沉迷网络的危害……我十分敬佩朋友的教育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无痕既是教育本身的内在要求,又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更是青少年学生最渴望、最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还记得我们在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活动中,要求学生见了老师要问声好,这点小要求具体实施起来效果一直不够理想,学生见了老师不是扭扭捏捏不好意思,就是见了老师就远远地躲开……我们知道,孩子们并不是不尊重老师,也不是没有礼貌,而是胆小害羞,还没养成习惯。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不再硬性要求学生先向老师问好,而是反过来要求教师见了学生先主动问好,结果是师生见面争着互致问候,不但自然和谐,而且迅速形成了师生平等的氛围。

二、在无形间唤醒

同事向我讲了这样一件小事:他上高中的儿子第一次在长假中没有回家,说是和同学一道拜访初中老师去了。事后父母得知儿子并没有到老师那里,而是到了网吧……我的这位同事并没有揭穿儿子的谎言,而是操办了一桌宴席来祝贺儿子。席间,父亲深情地对儿子说:“儿子,爸爸很高兴你长大了,懂得交朋友了,懂得安排自己的时间,学会独立了。今天爸爸妈妈特意为你操办了这桌‘成人宴’来祝贺你长大成人。”接着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你知道“成人”意味着什么吗?“成人”意味着“责任”,对自己、对父母、对朋友、对社会负责;“成人”意味着“担当”,担当人生的困难,担当自己过失,认认真真做事、诚诚恳恳待人。这位父亲对儿子撒谎到网吧一事只字未提。儿子听后,知道向父母撒谎是不对的,并主动向父母承认了错误。

这件事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犯错误在所难免,往往犯了错也不知道。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对孩子犯错要正确对待,要像对待同事那样宽容,学会从他们的无恶意的错误中提炼出闪光点,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在博爱的阳光里成长。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犯了无意识的错误而当面训斥,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要让他们的成长远离讥笑、远离冷眼、远离训斥,让孩子悄悄改掉自己偷偷犯下的错误。

三、在情境氛围中体验

陈老师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促成学生最大化的自育自立,他在自己的班级组织了经常性的“传话”活动。他要求学生每天用20分钟的时间将家人夸奖自己的话告诉老师和同学,将同学和老师赞美自己的话告诉家人。并要求孩子们将别人赞美自己的话记下来,汇编成优点册,作为学生考评的重要依据。孩子们在“传话”活动中,十分注重自己的表现和表现自己,积极维护班级形象,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传话中,同学间学会了赏识、增进了了解,促进了师与生、父与子、家与校的有效沟通,更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流协调能力,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自信、责任感和表现欲望。

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儿童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对象上。情景教育正是利用儿童心灵上这最宝贵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儿童进入这样的情境中,很快激起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心理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这种不显露目的、用创设情境、优化情境的间接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及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一步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的过程,就是暗示的作用。

四、在亲力亲为中养成

我们学校六 (2) 班组织了“小老师体验活动”。班主任陈晓将学生安排到学区内的各个幼儿班,担任为期一周的幼儿教师。活动结束后,六 (2) 班的各项考核指标竟神奇地跃居全校第一。“我们当了‘老师’后才明白:自己该怎样当学生,怎样做一个老师喜欢的学生。”六 (2) 班的孩子如是说。

当然,这一批小助手并不能像那些处处优秀的学生一样完成好任务,但由于身负重任,他们看到了老师的信任、同学的期待,为了更有资格要求别人,他们自觉地以优秀生为榜样,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同时,这种自然而然形成的“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又带动了整个班级,这可是用优秀生做小助手不可能形成的局面。

让朗读来唤醒…… 篇4

1. 朗读——唤醒文本

语文教学凭借的是多样而富有情趣的文本, 而文本是需要唤醒的。文字是思想的载体, 只有通过朗读, 通过目视, 来一次心灵的对话, 才能激活文本, 唤醒文本, 文本才能获得生命, 才会成为生命意识的升华和审美意识凝聚的“明珠”, 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才能飞扬起来。多种形式的朗读, 可以使学生与文本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 唤醒“语言的原初诗性”, 将书面上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 演绎成生活中的画面, 在朗读中找回生命的气息, 找到心灵的感觉。这时, 文本才被真正唤醒。

比如, 张学青老师在教学《月光启蒙》时, 就是通过朗读来唤醒文本的。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夏夜里的童谣。 (出示)

小红孩, 上南山, 割荆草, 编箔篮, 筛大米, 做干饭。小狗吃, 小猫看, 急得老鼠啃锅沿……

师:三首童谣, 自由念, 可以拍手, 可以跺脚, 可以拍桌子, 甚至可以叫着喊着读。觉得怎么读畅快你就怎么读。

(生自由读, 跺脚的, 拍手的, 边读边做老鼠啃锅沿动作的, 不一而足, 气氛活跃)

就这样, 那些天真烂漫、贴紧儿童的童谣, 伴随学生拍手、跺脚、打桌子的节律, 在一遍遍的朗读甚至叫喊中被唤醒。

而在朗诵“月亮出来亮堂堂, 打开楼门洗衣裳, 洗得白白的, 晒得脆脆的……”这首民谣时, 张老师又是这样设计的:

先让学生自由念读民歌, 然后抓住“三月的和风”与“小溪的流水”让学生体味母亲吟唱民歌时的速度与旋律, 并且特别提示学生“生活中的民歌, 歌者就是编者, 是边想边唱, 边唱边想的”。最后, 让学生闭上眼睛, 这时, 纯粹的无伴奏的甜润歌声响起来了。轻轻的, 缓缓的, 像月光移过篱笆与屋檐。

民谣就在这种天籁般的歌声中, 慢慢“醒”来了……就像干国祥老师在评课时说的那样:那些死的文字, 被一位叫张学青的“王子”吻活了。

2. 朗读——唤醒情感

情感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状态, 是人的先天禀赋。培养人的情感, 找回迷失的情感, 是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一篇好的文章, 我们通过朗读似乎能听到作者心灵的脉动, 体会到他情感的流淌和思绪的奔涌。所以, 朗读, 是唤醒我们情感的最好途径。

张敬义《明天, 我们毕业》教学赏析:

师:在作者的心中, 老师的形象为什么会这样美好呢?我们边朗读, 边体会。

生: (读) 敬爱的老师, 回顾6年的历程, 我们的每一点成绩, 都凝聚着您的心血和汗水……

师: (轻柔地) 所以在我们心目中——

生: (齐读) 您是天使, 您是大树, 您是海洋。

生: (读) 是您, 在课堂上……是您, 和我们一起……是您……

师:所以在我们心目中——

生: (齐读) 您是天使, 您是大树, 您是海洋。

生: (读) 日夜操劳, 您的额头上已爬满了皱纹……

师: (深情地) 所以在我们心目中——

生: (齐读) 您是天使, 您是大树, 您是海洋。

老师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天使, 是大树, 是海洋。可怎样唤醒学生的情感, 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含义呢?张老师设计了引读这个环节, 让学生联系文中描述的那一幕幕教师关爱学生的场景, 通过一唱三叹的朗读, 层层蓄势, 让“老师的爱”由平面变成了立体, 有效地唤醒了学生的内心情感。

3. 朗读——唤醒美感

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语文是美的, 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 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李昂老师在《语言之美》一书中也这样说:“语文, 是文学中精挑细选的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一朵朵芳香四溢的奇葩。文学很美, 语文至美!”那么, 如何让学生领略到“语文的美”呢?方法之一就是让朗读来唤醒美感。

《月迹》教学片段:

师: (课件出示段落) 请大家读读这段文字, 想想院子里的月光怎么样?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 (略)

师:作者看到这又白又亮又美的月光, 好激动, 好兴奋啊!这段话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作者用了叠词。玉玉、银银……

师:老师把这段话变换一下形式, 请你们用刚才找到的叠词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出示) :

看那, 院子里的月光, (玉玉) 的, (银银) 的。

月光里, 瞧得见那 (粗粗) 的桂树, (疏疏) 的枝, (疏疏) 的叶,

那 (累累) 的骨朵儿,

不正像天上的繁星儿变的吗?

师:现在就让我们用诗的语言、诗的感情再把这段话美美地朗读一遍。 (生配乐朗读)

《月迹》是贾平凹先生的一篇美文, 他在文章中用叠词描绘出了月光无与伦比的美。朗读是书面语言的书面化, 具有移情的作用。学生在朗读这一片段时, 赞美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其声亦美, 其情亦真, 美的画面也好像在眼前展现出来了。尤其是老师通过填叠词巧妙地将这段文字转换成了诗歌, 并通过配乐朗读, 营造出浓浓的诗意氛围, 画面在头脑中, 美在想象里, 情感流动在心里,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月光的美”。

4. 朗读——唤醒想象

朗读的过程是立体的, 动态的, 随着语音的缓急顿挫, 文本就成了一卷长轴, 徐徐展开, 把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存在的种种事物, 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 享受到文章中的语言美、自然美、色彩美。这样, 学生的想象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唤醒了。

在教学杜甫的《绝句》时, 就是以朗读唤醒想象的。

第一步:朗读诗歌, 找出诗中表示景物的词语: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

第二步:再读诗歌, 对上述景物进行描述:如婉转歌唱的黄鹂、随风飘拂的翠柳、自由飞翔的白鹭……

第三步: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 反复读相关的诗句, 说说从词语中“看”到或“听”到了什么;

第四步:音乐渲染, 配乐诵读, 展开想象,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歌的画面。

就这样, 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 在一阵阵优美的音乐声中, 感受着文字的美, 诗歌的美, 想象的翅膀随之展开。同学们纷纷讲述起眼前浮现的画面:

“春天来了, 窗外的柳树在春风中抽出了嫩绿的叶子, 两只美丽的黄鹂鸟在柳枝上唱歌……”

“天空是那么蓝, 那么蓝, 就像是蓝色的海洋, 多美呀!一行白鹭从天上飞过。”

……

用激情唤醒心灵 篇5

记得2009年9月, 我第一次从校领导的手中捧回“校骨干教师”的证书时, 那一刻我的心沸腾了, 我在领导们的眼睛中读出了深切的希望, 在证书中看到了重重的责任。我知道, 在幼儿教育的道路上, 我还很年轻, 在我的面前还有着一大批优秀而又平凡的教师们, 我该如何不愧于骨干教师这个称号曾一度困扰着我。后来有一天, 领导们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你身上有很重要的东西, 一是认真的态度, 二是饱满的热情。是的, 对待工作对待生活, 我一直都是这样要求自己, 拥有一份对待事业永不消退的激情, 还有什么是过不去的难关。几年来, 我一直坚定着这份信念, 每天用饱满的热情对待每一名幼儿, 去服务每一位家长, 去攻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困难, 去攀登成长中的每一座高峰。所以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话是:用激情唤醒我们的心灵! 老师们, 也许看起来我们都醒着, 可是很有可能你的心灵却在沉睡。睡着还是醒着, 大家自己可以给自己做出最准确的判定, 如果你的心灵睡着了, 请一定要把她叫醒。因为我们每天面对的孩子就像是一轮轮初升的太阳, 记住, 当太阳升起, 你可一定要醒来, 不然你定会错过每一轮日出的精彩!

我知道, 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一个又一个的循环, 我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幼儿园老师真不容易, 天天那么多琐碎的事情。”“一个男人天天跟一群小孩打交道。”诸如此类的话, 我每次都是报以微笑。我的微笑中所表达的不止是尊重和理解, 我更是想用微笑来告诉大家我的坚定。

拥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我想这也是我拥有饱满热情的一个原因吧。自从我选择学前教育这个专业的那一天起, 我就再也没有将自己的视线离开过这个圈子, 我坚定不移地走进去, 也会坚定不移地越走越远。

因此, 我关注自身的成长规划, 拟定了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 并向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扎扎实实迈进。五年里, 我考取了幼儿教师资格证, 获得了中级育婴师资质, 完成了南师大学前教育本科学历的学习, 通过了二级教师职称的评定与进编考试。就在年初, 我还站在党旗下庄重宣誓, 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每每看到这一路深深的脚印, 我的心里便充满力量。

作家蒙田说过, “只有信念使快乐真实”。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要想事业取得成功, 我们需要拥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那样才不会因失败而放弃, 因挫折而退缩, 因困难而逃避;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规划, 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 给自己创设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奖励, 那么你的职业生涯一定会收获很多真实的快乐。

美育唤醒活泼人生 篇6

一、美育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美, 李泽厚认为:“美是真与善的统一, 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将美学观点引入教育领域从而最早确立美育的独立地位的是德国美学家席勒, 在他看来, 美育的实施有助于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 而理想的人格就是既有统一的理性, 又有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既能从事哲学思考, 又能创作艺术;既充满力量, 又温柔;既有理性的成年性, 又有想象的青年性。正如北京大学叶朗教授所言:“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满, 也就是学会体验人生, 使自己感受到一个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 对人生产生无限的爱恋、无限的喜悦, 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美育是心灵的教育, 是提升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社会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

实际生活中, 一提到美, 人们不禁会联想到艺术, 想到艺术家。 艺术家所特有的优雅沉静的气质往往得力于艺术对人的陶冶作用。 艺术熏陶能够塑造和谐的人格, 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是国家重视实施美育的根本原因所在。 正如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的那样:“在过去, 艺术以绘画、音乐和诗的形式感动了整个人类, 而人又通过艺术认识到自己当下的超越层面。 ”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则指出:“我们提倡美育, 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的情感。 ”

二、学校美育缺失现状

看一看现在中小学生的精神面貌, 很难让人联想到“朝气蓬勃”这样的字眼, 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让学生愁容满面、苦不堪言。可以这么说, 青年一代是所属时代的形象代言人, 反映了所属时代的精神面貌。想当年梁启超作《少年中国说》何其酣畅淋漓、锋芒毕露, 青年毛泽东则尽显书生意气的豪情与洒脱, 透过他们, 足以让我们窥见那个挥洒着激情、飘扬着理想的年代。 然而, 反观现在的青年学生, 其精神面貌着实令人担忧。

美育从其本质上可以说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剂良方。 美育教育在缓解学生压力、陶冶情操方面所起到的特殊作用使其实施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蔡元培看来, 只有追求“知识与感情的调和”, 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而美育正是为实现高尚的人生价值而设立的。 因为所谓美感, 其实是一种个人内在的价值体验。 同时他指出, 科学和艺术虽然不同, 但是, 不仅各种科学上都有可以应用艺术眼光的地方, 而且如果仅仅钻研科学而废弃了艺术, 那么这个人就容易趣味和创造力低下, 人生没有活力。 他接着说:“防这种流弊, 就要求知识以外, 兼养感情, 就是治科学以外, 兼治美术。 有了美术的兴趣, 不但觉得人生很有意义, 很有价值, 就是治科学的时候, 也一定添了勇敢活泼的精神。 ”

这里要强调的就是蔡元培所谓的 “勇敢活泼的精神”,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年毛主席为抗日军政大学所提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八字校风。 现在, 依然有不少中小学班级将其张贴在黑板上方作为班风班训时刻提醒学生。 然而, 走进班级就会发现, 这八个字只部分作用在学生身上, 课堂上, 同学们表现得紧张而认真, 回答问题时严肃而庄重, 给人一种少年老成的感觉, 而那种在有序状态下的活泼感却很难看到。 就这种现象, 梁漱溟的看法对我们极富启发性, “我们办学的真动机, 就是因为太没有人给青年帮忙, 听着他无路走, 而空讲些干燥知识以为教育。 教育应当是着眼一个人的全生活, 而领着他去走人生大路, 于身体的活泼、心理的活泼两点, 实为根本重要;至于知识的讲习, 原自重要, 然固后于此”。

三、美育实践及其展望

想要唤醒青年人活泼的天性, 美育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与“功利”二字划清界限。 朱光潜先生一再强调:“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艺术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 ”过于急功近利会大大破坏儿童们那种自发地爱美、爱艺术的天性, 使审美世界成为一个对他们来说只在理智上认为有价值, 但在情感上是不可亲近的陌生的、枯燥的和难以理解的东西, 这样不利于美育的深入实施。

青年朋友是社会的脊梁, 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我们的教育事业应该致力于培养充满朝气和富有开拓精神的青年一代, 这样, 我们的民族才能充满活力、锐意进取。 梁漱溟在 《办学意见述略 》 中说:“我们看青年学生中大概似不外两种人:一种是堕落不要强的, 在学校里就鬼混, 毕业后就谋差赚钱挥霍;一种是自知要强的而常不免因人生问题、社会环境而有许多感触, 陷于烦闷痛苦。 像这两种人, 你只对他们讲功课, 实在不中用。 ”人生的问题和成长的烦恼可能让学生一时陷入沉沦的苦海, 而这些问题仅靠知识教育又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往往在这时, 一幅画、一首诗、一段优美的旋律所带来的灵魂的震颤、神驰、愉快和慰藉会产生神奇的效果, 使学生重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回归活泼的本性。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那个极其动荡的年代里就曾这样告诫青年朋友: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 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 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 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 要洗刷人心, 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 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 一定要于饱食暖衣, 高官厚禄等之外, 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要求人心净化, 先要求人生美化。 至此光阴流转, 时隔多年, 大师的心愿早已化作喃喃耳语, 真挚而亲切。 愿未来中国青年的精神面貌能够有所改观, 愿以此告慰先生深沉而热切的灵魂。

摘要:面对传统知识教育和当下应试教育的双重压力, 中小学生的精神负担过重, 人格的和谐发展面临困境。美育作为一种心灵的教育, 对提升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美育在唤醒人的活泼天性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进行分析和阐述, 为进一步解决学业负担下学生和谐人格的形成提供另外一种思考路径。

关键词:美育,人格养成,思考路程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邹进, 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 1991:93.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406.

[3]李泽厚.美学四书[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211.

如何唤醒后进生 篇7

一、掌握后进生心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些孩子由于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英语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处于逆势地位,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于是我便主动接近他们,用积极的态度、真诚的微笑来缩短我们之间的距离,对他们进行英语学习的心理疏导,分析他们学英语的状况,找出成绩差的原因。

1 . 理解、尊重、宽容、善待后进生。英语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的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燥,切忌使用训斥、侮辱人格和伤害自尊心的语言;切忌向家长及班主任告状。这些后进生在班级中常常受学生的鄙视,在家也受家长的训斥,心里有一种压抑感,存在厌学情绪。我主动采取适当的形式去改变他们。当我看见后进生抄其他学生的作业时,我不但不责备,还主动将好学生的作业借给他们抄,并叮嘱他们要“一抄、二读、三背”,第二天上课,有意识的叫后进生站起来口头做一遍,同样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无数事实证明,后进生有消极性,也有积极性;有逆反心理,也有求知欲;有违反纪律的行为,也有守纪律的愿望。他们毕竟是孩子,教师一个宽容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轻微的触摸都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2.帮助后进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研究表明智商相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心理环境下会取得不同的学习成绩和拥有不同的未来。因此,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着想,要积极地鼓励每个学生以取得更大的进步。大多数后进生在学习英语时感到自卑,总是有“我能行吗?”或者“我能做好吗?”这样的疑问。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一句“我相信你能行!”会帮助孩子树立起信心。同时,我还借助评价的方式,鼓励后进生学好英语。评价在教学中很重要,在补救教学中尤为重要。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很持久,特别是那些后进生,更不能集中精力的去做某件事。课堂中的评价机制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改善这一问题。评价的方式有很多:书面评价,口头评价和肢体语言评价等。在这些评价中,口头评价和肢体语言评价是我在教学中常常用到的。当学生回答对一个问题或者独立完成一道题目时,我就竖起大拇指大声的对学生说“Great”,“Wonderful”,鼓励他们,帮他们树立能学好英语的自信心。而当学生遇到难题或者不确定、没自信时,我就走过去轻轻地抚摸他们的头,告诉他们“加油,我相信你,你能行!”。学生心中自信的小苗在我的呵护下渐渐长大,要使它更强壮还需要我的更多努力。

二、根据英语特点,采取科学方法

1.充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后进生的特点之一就是注意力不集中。特别是在英语学习中,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让他们觉得乏味,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厌烦英语学习。为了增强后进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游戏,歌曲或者谜语等。在这些教学方法中,游戏是最常用的,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手段之一。游戏让英语学习变得轻松而容易,在游戏中学生会主动、积极地参与。我最常用到的游戏之一是:“What’s missing?”。这个游戏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复习单词。我事先制作一些缺少某个或某些字母的单词卡片,如r_bbit,w_term_lon,请学生帮忙把单词补充完整。一听要帮老师的忙,学生兴趣十足,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媒体教学颜色鲜艳,内容丰富,使得课堂生动活泼,也能够帮助一些胆怯、自卑的后进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比如,我在教学“sports”时,就利用PPT出示了一系列的运动前的热身活动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图片中的人物要做哪些运动。如果学生猜对了,就点击画面发出鼓掌的声音,以示他说对了;如果答不出来,也会有相应的回应鼓励学生继续加油。再如,单词接龙比赛,击掌传花写单词、造句子、背、读课文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后进生直接参与到教学中,激发了他们学习上的积极性,使他们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求知者,英语学习起来也应容易多了。

2.课堂上多对后进生提问。后进生常常因成绩落后而产生厌学情绪,课堂上难以集中。如果教师优先提问他们,且注意用一些容易回答的问题提问他们,他们能够答对,让他们感受一下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有希望,就能吸引他们上课注意力,使他们难以分心去想其它事情,做到专心听课,认真思考问题、认真做课堂练习,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3.表扬后进生取得了的成绩。后进生也有闪光的时候,当他们有了成绩,哪怕是细微的进步或稍好的表现或有礼貌的做法时,教师都要细心观察、及时发觉、及时表扬,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光明前途,从而树立起搞好学习、争取进步的信心。

4 . 争取后进生家长的配合。英语是一门语言,要进行“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大量训练,没有家长的积极配合,差生很难完成学习任务。我抓住家长一般都关心孩子学习的这一特点,利用家长会及家长来访的机会常和他们联系,并同他们合作,来督促孩子学英语。

上一篇: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下一篇:失业保险制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