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一种唤醒(精选4篇)
教育就是一种唤醒 篇1
说到榜样, 大家一定都不陌生, 而何为“自我唤醒”的教育呢?它首先是区别于我们常见的道理教育。道理教育是指一种强制或是半强制的知识化说教, 它的重点在于通过逻辑思辨或道理上的条分缕析, 使学生由此及彼地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接受知识。而“自我唤醒”的教育则是通过对示范或楷模的直观、模仿、默识、领会而达到心智的觉悟, 是一种触及心灵深处的“唤起、唤醒”教育。“自我唤醒”教育寄希望于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是:因心智的觉悟而生主动, 并力图使受教育者从好的范型中获得启示, 从而做到自我确立和自我提升。
一、为人师表———老师的榜样作用有助于“唤醒”学生
记得以前, 我想要教育孩子们, 让他们爱看书, 喜欢学习, 便时不时地苦口婆心地对他们说:“你们要想学得更好, 以后实现自己的理想, 那现在就要看大量的书籍, 并不断地努力学习……”每一次, 学生都在认真地听我对他们讲这些道理, 而且也好像能若有所思。同时, 在那几天里, 我也总能欣喜地发现有一些学生自觉主动地拿起书本认真阅读。可好景不长, 没过多久, 爱看书的人便少了, 能下苦功夫学习的人也不那么多了。这时, 我就会想:这些道理以后还得多讲、经常讲, 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可一次偶然的事情却改变了我当初的想法。那是有一次, 班级的图书柜增加了一批新书, 午间休息时我便随手拿了一本看了起来, 看到开心处时, 我也不免脸上露出微笑;看到紧张处, 我也会屏住呼吸……我被书里的情节深深吸引住了, 因此, 一连几天, 只要一有空, 我就会拿起那本书看起来。几天之后, 我把那本书放回了书柜, 可谁知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学生们都争着借阅那本书看, 就连那些平日里最不爱看书的孩子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欲望, 有时他们看到尽兴处时竟会连吃饭都忘记了。之后的一段时间, 孩子们便常和我聊起那本书中的内容, 其兴致异常高昂。这一回, 我可乐开了花, 我们班的孩子终于喜欢上书了。从不断地与学生的交谈中, 我们又相互介绍了些好书, 一时间, 班级兴起了一股说好书、看好书的热潮。开始我想, 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功夫”!但后来细细一琢磨, 这一现象的形成, 都缘于我自己当初入迷地看书的那一举动。的确, 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 绝非靠一味地说教与灌输, 而更依赖于对一个直观榜样的“耳濡目染”、模仿、默识与领会。因为道理教育在人文方面, 尤其是在德育方面往往是显得苍白无力的。苏格拉底就认为:假如德是知识的话, 那么是可以教的;假如德不是知识, 则是不可教的。德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 并不是可教的知识, 只能说是一种“识见”。道德知识不能靠理性的思考获得, 而依赖于直观和体验。学生爱上看书并不是老师灌输道理所得, 而是学生在效仿老师, 老师此时的榜样作用已经“唤醒”了学生, 达到了学生进行“自我唤醒”教育的良好功效。
其实, 作为老师, 我们不仅仅要教书传授知识, 而且还必须本着自己承载的“道”, 在学生面前立起一道“人格的墙”, 以人格的力量感染学生, 以自己所言所行的真诚感化学生, 身体力行地为学生垂范。
二、同伴影响———让孩子去“唤醒”孩子
“唤醒”教育并不都要依靠高大全的形式, 能更贴近于心灵的榜样才更具有影响力。在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 善于发现学生中的“榜样”, 并乐于树立学生中的“榜样”, 通过“榜样”“唤醒”学生, 才会使教育更有效。
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小的事例吧。平日, 我们在幼儿园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孩不愿意吃饭, 老师便哄着他说:“你看那几个小朋友, 他们吃得多好, 老师可喜欢他们了, 你一定也像他们一样讨人喜欢。”不一会儿, 那个不吃饭的小孩马上动手吃了起来。当有一个孩子吃完了, 老师又说:“你们看, ×××吃得又快又好, 真棒!”这一说, 其余的孩子也都加快了速度。就是如此常见的场景, 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 可其中却蕴涵着教育的真谛。我认为, 这就是“榜样呼唤”的作用。它至少告诉了我们, 人的德行不是靠暴风骤雨般的运动一蹴而就的, 而是要似春雨般地“润物细无声”。而我们教育者只有针对学生的心理, 把教育意图不露痕迹地融合于教学和生活中, 让美和丑的概念逐渐内化在孩子们的心中, 久而久之, 孩子们才会崇尚真善美, 痛恨假恶丑, 并把这些意识渐渐地, 不自觉地变成自己的行动。
是的, 能借助榜样引导学生“自我唤醒”, 就能让我们的德育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我们的学生, 无论是处于怎样的年龄段, 他们都有获取成功的欲望和潜能, 对待榜样我们因势利导, 并利用学校独特的“典型”资源, 不“吝啬”表扬, 做足“激发”文章, 那榜样的巨大效应就会不断释放, 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一花引来百花开”, 这样高效的教育方式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每天我都关注着学生们, 不停地寻找着他们中间的“榜样”, 抓住一切契机用榜样来引导、教育所有的学生, 以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在教室的黑板边, 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展示板———“人人学榜样”, 随时把班级里能成为榜样的学生的照片及典型事例张贴出来, 以“唤醒”大家对美、善的认识。在这里, 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刻苦学习的好榜样, 还可以看到讲文明、讲礼貌的典型, 当然也可以看到爱清洁、爱劳动的范型……我要用学生身边的伙伴来影响他们, 我要以学生身边的榜样来教育他们, 从而达到德育的最终目标。
三、赏识激励———引导学生“唤醒”自信
学生本来就是一本耐看的书, 你翻开其中的任何一页, 都将会看到一个个平凡却感人的故事!记得有一次大雨倾盆, 教室前的走廊上一下子积满了水, 同学们都躲在教室里不敢出来, 而我们班两位平时比较调皮的男孩却冲了出去, 顶着狂风骤雨拼命地扫着那些积水, 不知是因为汗水, 还是雨水, 他们的衣衫很快湿透。作为班主任的我看到这一感人情景时, 真是激动不已, 急忙把他们拉进了教室。我对全班同学说:“这就是他们的男儿本色, 平日虽不善言辞, 但内心却充满热情。他们的行动, 让我们大家感受到了他们对同学的爱, 对班级的爱, 也可以说是对我这个老师的爱。他们在风雨中的美丽剪影将永远铭刻在老师的心头。”这一次, 我将这两位平时表现得并不很突出的同学大肆表扬了一番, 激励他们, 引导他们发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我希望他们能以此促进自己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更加出色。果然, 有了那一次的赏识与激励, 这两个孩子的表现大有改观, 他们不再调皮了, 对自己也有了高要求, 各方面进步很快。于是, 我更加坚信赏识激励对唤醒孩子自信所起的巨大推动力!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使学生自我认识, 自我克制。”因此, 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喊口号, 只贴标语, 而应该真正去触及学生的心灵。
泰戈尔说过:“不是槌的打击, 而是水的载歌载舞, 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师的育人就如水磨卵石, 应该是春风化雨, 熏陶渐染的。对于学生, 有时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处理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 老师可能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而亲身感受这种体验的学生却一辈子也忘不了。赏识激励就像沐浴学生心田的阳光和雨露, 他们永远需要这种特殊的养料。
教育就是一种唤醒 篇2
首先,我们应该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
一、科学的质量观:
1、追求可持续的质量——既要重视学习成绩,更要重视人格塑造、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2、追求整体的质量——面向每个孩子,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最好的发展。
3、追求和谐的质量——以人格教育为核心,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不一定是均衡发展的,但一定要协调发展。
二、多元的人才观:
语言智力、数理智力、节奏智力、空间智力、动觉智力、自省智力、交流智力等。有一首诗写到:骏马能历险,犁地不如牛;坚车能负重,渡河不如舟;生材贵适用,勿复多苛求。对于学生,不必强求。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
三、发展的智力: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我很喜欢书中写到的这个故事: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新泽西州市郊一座小镇,有一个家长、老师和学校几乎都要放弃了的班级里,一个叫菲拉的女老师接了这个班。新学年开始的第一天,菲拉出了一道选择题:
有三个候选人,他们分别是:
A、笃信巫医,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
B、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约一升的白兰地,而且曾经有过吸食的鸦片的记录;
C、曾是国家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的习惯,不吸烟,偶尔喝点酒,但大都只是喝一点啤酒,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
菲拉老师要求大家从中选出一位在后来能够造福人类的人。毋庸置疑,孩子们都选择了C。然而,菲拉的答案却令人大吃一惊:A是富兰克林、罗斯福,身残志坚,连任四届美国总统; B是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C是阿道夫、希特勒,一个夺去了几千万无辜生命的法西斯恶魔。菲拉老师接着说:孩子们,你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过去的荣誉和耻辱只能代表过去,真正能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他的现在和将来的所作所为,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吧,从现在开始,努力做自己一生中想做的事情,你们都能成为了不起的人才……
正是菲拉的这番话,改变了26个孩子们的命运。许多孩子后来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令人骄傲的成绩。
这个故事适合讲给学生们听一听,特别是那些对自已、对学习丧失了信心的孩子们,也许这个故事真得可以改变一个或几个孩子的命运。
教育就是一种唤醒 篇3
一、内容丰富, 思想深奥
《什么是教育》一书不仅内容丰富, 几乎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 而且思想深奥, 颇有“始言一理, 中散为万事, 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 卷之则退藏于密”的中庸之感。本文从教育的作用、教育的基本类型、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等几方面对该书作一粗略的窥探。
从教育的本质来看, 作者认为, 目前的教育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世俗性等特点, 不再关注人内心的精神世界, 更多地关注外在的物质世界, 从而使教育丧失了根本目标而变得不稳定和支离破碎, 也使得教育成为工具理性控制下的工具, 人成为工具的奴隶。书中讲到, “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 这种虔敬是以信仰为前提的。因此, 没有信仰就没有教育, 最多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这种信仰主要表现为一种灵魂的唤醒, 正如作者所说, “真正的教育”或“好的教育”在于“促进灵魂的转向”。这种转向就是引导回头 (顿悟) 的艺术。即“灵魂的眼睛抽身返回自身之内, 内在地透视自己的灵肉, 知识也必须随着整个灵魂围绕着存在领域转动”。简言之, 教育的本质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是人的灵魂的唤醒。
从教育的作用来看, 作者认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把我们和这个时代带入前途暗淡、危机四伏的境地, 不仅表现在政治家们只关心与他们选举有关的事务, 而且教育经费与其他经费相比也少得可怜。作者认为, 教育比军队更重要, 教育的衰落意味着人类未来的衰落, 虽然这方面的失败不会立刻反映出国家领导的失败, 但是若干年之后, 这种失败就会暴露出来。因此, “假如明智的政治家在本质上是个大教育家的话, 假如他尽其精神力量并顺应教育的天赋行事, 肯花费多出目前好几倍的财力, 那么, 依靠新一代人的复兴才成其为可能, 也才能在这个走向毁灭的时代奠定未来的基础”。我们要想振兴国家, 就必须注重教育的作用, “将节省下来的经费用在比国防力量重要千百倍的未来之上——教育方面”。这一论述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认识教育的重要性, 强调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树立科学的、全面的教育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从教育的基本类型来看, 作者提出了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三种基本形式。他认为, 经院式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无足轻重, 是可以任意替换的, 因为教师是作为代理人出现的, 教师的作用就是照本宣科, 毫无创新, 学生到学校只是学习固定的知识和一些现成的结论, 学习的目的是“将白纸黑字的书本——明白无误的东西带回家”。而在师徒式教育中, 教师是教育的中心, 学生是从属于教师的, 没有独立性、个性和创造性, 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具有绝对服从的特点。这两种教育显然对于唤醒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意识作用不大, 只有在苏格拉底式教育中, 不存在权威与中心, 师生双方才处于平等地位, 双方才可以自由地思考, 教师以反讽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 唤醒学生的潜力, 以达到超越自身存在的责任。
从教育的内容来看, 作者认为, “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善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路, 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但是, 长期以来, 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往往只注重知识的贮备和某种技能的掌握, 片面地将知识的掌握等同于心灵的发展。然而, 精神的成长或者说真理意识不会简单地存在于个体生命的直接性中, 它更多的是要在一定时代的人们身上重新培植成长。这种培养要求教育要以原初的知识为其基本内容, 因为这种知识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力并加以实现, 是导向事物本源的而非知识的堆积, 是使人成为“全人”或“有教养的人”必不可少的东西。
从教育方式来看, 作者非常注重精神的陶冶和灵魂的交往, 注重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他将知识分为原初知识和现行知识两类, 并认为这两种知识的可教性和传递性截然不同。关于本源性的知识是无法直接传递的, 只有通过与对象长时间的交往, 真理才会突然出现。但是在我们这个以技术和经济为主的时代, 受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 人们往往将知识的获得作为目的本身, 只注重知识的积累, 没有认识到“占有知识并不等于陶冶”, 因为知识的积累最多只是精神内容的代名词, 而陶冶形成人的第二天性, 通过陶冶, 人的内在精神才被真正唤醒, 才使人成为他自己。因此, 陶冶应成为最主要的教育方式, 但是不能让陶冶流于形式, 为了陶冶而陶冶。假若陶冶不是让人们习得自我实现的本领, 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或知识的学习上, 那就陷入了陶冶的困境。
二、批判的方法论意识
从方法论来看,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 然而人既是抽象的, 又是具体的, 教育显然是针对具体的个人而言的。在该书中, 作者从根本上回答了教育的本质不是知识的积累, 而是人的灵魂的唤醒。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是在对现实教育进行强烈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的。作者开篇就指出, 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 对学生耳提面命, 不能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 爱的理解是现实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现行教育的运用恰恰阻碍了爱的交流。只有借助原初知识, 通过对话、陶冶与精神交往, 人才能成为他自己, 也才能形成他的第二天性。因此, 学校教育, 尤其是作为一种特殊学校的大学教育, 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 还要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 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但是, 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 目前的大学教育把学生的学习局限于那些有实际用途的事物上, 从而使大学的本真功能丧失, 大学教育出现了危机。要使大学摆脱这一危机, 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改革的首要任务是重新确立大学的观念, 最终形成以研究与教学、教育与培养、交往、学术为主的大学任务。可见, 作者并没有就事论事, 而是在对现实问题进行批判的基础上, 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三、博古论今, 把握时代脉搏
从问题的分析看, 该书论述充实, 不仅大量引用了孔子、柏拉图、马克思等人的言论, 从中汲取充分的养料, 找到了当代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 为教育研究特别是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指明了方向, 而且在论述过程中准确、鲜明地表达了当时德国的时代精神。作者借助美苏军事争霸, 说明德国当时不仅在教育投入方面严重不足, 更重要的是教师职业已经失去了吸引力, 社会中的有识之士已经失去了当一名教师的兴趣。更为严重的是, 当时缺少一种教育的风气, “这种风气的养成与思想的转变是紧密相关的”。因为只有良好风气的养成, 才能促使人们思想的转变, 才有助于改变人们对教育的片面认识, 将教育的重心转变到以培养“全人”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因此, 目前教育中最可怕的, “并不是基础教育不够, 而是在技术和工业方面, 没有培养出足够的、高质量的接班人”。
四、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
从实践价值来看, 该书涉及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类型、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作用等方面, 基本涵盖了教育的全过程, 是对教育这一复杂现象的合乎规律的认识, 以致长期以来, 人们在谈论教育问题时, 都无法回避它。例如, 杜威的“教育即生长”与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即生成”具有极大的相同之处。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 从教育是上层建筑还是生产力, 到部分上层建筑或部分生产力, 再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之争;目前在关于人的培养问题上, 人们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 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人们将知识的传授与掌握看做教学的目的;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农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新型农民等。这些问题的争论, 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都有相关的详实分析, 对我们今天的研究具有很大指导与借鉴价值。
然而, 《什么是教育》毕竟是时代的产物, 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主观唯心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诸如过于强调自由化, 而且作者在教育中过于强调精英化的倾向, 对大众文化表现出一定的鄙视, 对学生组织会的批判也过于偏激。但是, 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 深刻探讨了“教育的本质”这一基本问题, 分析了功利主义教育观导致的人的异化问题, 强调信仰和自由对人的生存的重要意义, 主张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和主观能动性。阅读该书, 对于深化教育研究, 提高教育的哲学品位, 研究和探讨当今教育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教育就是唤醒》读后感 篇4
(一)
彭兴顺教授所著《教育就是唤醒》一书,读来颇有感悟。
其中有一个章节讲到“终身学习——教师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谈到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而要避免不学无术,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诚哉斯言!
目今能够静下心来读书者寡矣!浮躁的社会,物欲的大比拼。果有潜心读书钻研者,却大多会被视为另类,不为他人所容。尝记访学英伦之时,借住一当地人家,进门首入眼帘的便是一座依墙而立的书架,上面摆满了厚薄不一,林林总总的各类书籍。而房主人——一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英国老兵,仍每天坚持阅读,认真做批注,在我归国之前,还赠我一本有关中世纪历史的典籍作为纪念。我每天出门上课坐公交,发现车上乘客都是“低头一族”,但是大家不是在玩手机看视频,而多是在读书看报纸。教育专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由此观之,此言不虚也。
我们生活中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知识的淘汰更新速度一日千里。如果不能坚持每天进行广泛深入的阅读,不断摄取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知识养分,何谈教书育人?恐怕自己先要被大浪淘沙了。
愿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为中华教育的千秋伟业添砖加瓦!
教育就是唤醒读后感
(二)我认真地阅读了彭兴顺的《教育就是唤醒》这本书,读后让我感触颇深。正如书中开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是的,教育就是“唤醒”,一词用的十分贴切,教育就是唤醒人们心灵最美好的东西,唤醒人们自主创新意识,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也唤醒我们对教育的思索,对今后工作的思索。
教师要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做好榜样,用美德占据孩子的心灵。教师的师德要在爱中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教师要具有无私的爱,必须高度重视个人修养,端正教学思想,更新知识结构,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
每个孩子都是母亲的宝贝,在过去许多年的小学教育工作中,我对自己的学生也如同对自己的女儿那样,这使我深深体会到,情系学生,像母亲一般热忱地爱每个孩子,孩子才会亲近你,这样你才会感到人生有意义,学生身体健康,快乐,学习进步,你就感觉到工作的快乐。
教师要宽容的对待每一位孩子,当然也要严宽适度。对学生的承诺要兑现,讲诚信,懂得感恩。总之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才会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楷模,才能谈及教育。
作为小学教师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这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所以我们更要注意孩子的习惯养成。一个人成长过程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这三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续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师一定做好学生的在校习惯养成教育,并且与家长共同,使之积极配合做好其他的教育工作。
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问,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更要教会他们思考,教会拥有知识的方法;不仅要有一颗慈母之心,将自己所有的爱都奉献给我们的学生,还要用自己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仅要不断鼓励每一位学生,给予他们自信,还要不断发现学生进步的轨迹,肯定他们努力的结果……让我们给孩子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训斥;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欣赏,少一些打击,那么你的宽容、关爱、欣赏就会浇灌出一片生机和葱绿,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
做老师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记住,更不是为了让学生感谢,但让学生终身难忘的好老师,就是对从事这份职业的最高奖赏。教师的工作是寂寞的,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在灯下面对洁白的四壁,静静地守候寂寞,扑去心灵的尘土去守望教育,构筑教育的理想;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在黑夜里瞑思苦想,悄悄地等待成长,挥去眼前挡住我们前进的细沙,追求教育的真谛。
【教育就是一种唤醒】推荐阅读:
教育,有时就是一种倾听06-04
细节教育就是素质教育08-26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12-01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10-15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10-13
最好的教育就是爱07-15
倾听就是一种智慧07-02
家庭教育就是家风熏陶09-21
教育就是让人幸福10-24
遗忘就是一种幸福作文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