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2024-10-15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精选12篇)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篇1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现在,我们教育的内涵越来越深厚,外延越来越广泛了,教育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多读书,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够不被落伍。

我喜欢的教育家是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他还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之功,它贵在坚持,重在重复。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有时,为了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我看到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几乎都要磨破了嘴,跑断了腿。我深有体会的是在去年一年的图书管理工作中,同学们的借书热情非常高涨,人比较多,所以一开始我们的借书和阅读课的秩序比较乱,后来,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我们动脑筋想办法,采取了一些措施,具体明确了借书还书的时间,制作了代书板,精心打造了图书室文化,不断地提醒同学们遵守纪律,每次上阅读课之前我们都会强调孩子们无声阅读,一段时间下来,同学们都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进了图书室后,都安安静静的选书,安安静静的读书,轻拿轻放,非常自觉。有同学没有找到自己要看的那本书的时候,他会举手示意,然后轻轻地走过来说:“老师,我想看《神探福尔摩斯》,但我没有找到。”

在这里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每天清晨老师们在操场上晨练,活动筋骨,保障健康,养成习惯,多好。还有,早晨,同学们兴高采烈的来到学校,高兴地说:“老师好!”老师们微笑着说:“同学们好!”成为一种习惯,多么融洽和谐。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师生互动,精彩纷呈,老师与同学共同体会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与知识共享的乐趣,这也成为一种习惯,这是真正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课间操上,同学们迈着矫健的步伐,身着统一的服装,喊着响亮的口号,一排排呼啸而过,或者做着整齐划一的广播操,再或者跳着充满活力的健身操,尽显青春风采,这些成为习惯,我们的校园会多么精彩。当同学们养成认真预习、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独立思考、勇于提问的习惯、乐于研讨的习惯、阅读的习惯、自学的习惯、总结的习惯等等的时候,我们想不拿第一都难。当我们看到地上有一个垃圾躺在那儿,不把它扔进垃圾箱就浑身不自在的时候,那是一幅多么和谐的景象!的确,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情,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如果我能有幸成为教学一线的老师,我会继续努力,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到底,让孩子成人成才。最后,我竞聘的职位是政治教学,请领导们相信我,支持我,聘任我!作为一名教师,我不想离开教学一线太久,我觉得我还年轻,而这是我为之奋斗毕生的事业,我怎

能轻易放弃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机会呢?如果领导们信得过我,我一定破釜沉舟,不负重托,争取做到最好。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篇2

关键词: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训练培养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这样一句话:“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这说明了加强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也正如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针对当今小学生多以独生子女为主的现状,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在家长的溺爱之下容易养成依赖、娇气的性格,做事情往往缺乏独立性,因此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我们注重培养他们从小就开始进行行为训练。那么,如何综合开展学校里的养成教育工作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确立总体目标,指导个人养成小目标

所谓“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开展养成教育,应该有一个整体的总目标,让学生懂得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养成习惯中时刻朝着总体方向、总体目标前进,不至于偏离养成教育的轨道。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学生的具体个性特点,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要求:要求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确定个人阶段性养成小目标;同时,通过学生建立完成个人小目标,促进总体目标的完善。

1. 明确要求,分层次教育。

明确了总体的养成目标以后,我们需要抓住学校的教育机会,在学校以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如在班会、少先队活动、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以生动活泼的图片、故事、多媒体课件、口号等形式,向学生宣传自己管理好自己、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好处,让他们认识、了解到好的行为习惯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带来的影响,加深对自我养成习惯的理解,为下一步养成教育行动打好充分的理论基础。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分层次开展养成教育,如分为低、中、高年级学生,分年龄阶段设计教育方案,分层确立各个年龄特征应培养的习惯目标,进行有目标的教育。

2. 根据实际,实事求是确立目标。

在让学生明确总体的养成习惯目标以后,应指导他们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个人养成小目标。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要将自己培养成新时代的人才,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因此学生应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实施,在这一个时段,注重培养自己这一方面的素质;在下一个时段,注重培养自己那一方面的素质。自己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好的,设想好分为几个阶段改善,哪一个阶段应该养成什么习惯,都需要实事求是,目标明确,确立实行。

二、结合日常生活开展养成教育

学生的大部分日常活动场所、学习场所都在学校,因此,开展养成教育应结合日常生活,在平日就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着手,从各个方面进行教育。

1. 思想道德养成教育。

思想指导行为,一个人的思想素质高低,决定着这个人的行为好坏。教育学生应从他们的思想道德开始。每周可利用班会、主题活动和学生学习名人名事,让他们在事例中学习人物高尚的品质,受到感动,受到感染,懂得应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国家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爱国,爱人民,爱集体。

2. 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受益终生。教育学生学习应从小开始养成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做到独立、耐心、细致,课前要预习,上课专心听讲,不乱说乱动,每天读书看报,每天背诵一首古诗或者几句名人名言,遇到困难努力克服,积极开动脑筋,每发现有错误不是堆积而是马上改正……所谓习惯成自然,当坚持一段时间,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实施起来就得心应手了。在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和思维习惯,在课堂上可让学生多组织口头语言,多复述内容,多思考。

3.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经常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让他们对行为准则先了解再遵守,教育他们无论在校内或者校外,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习惯,自觉约束规范自己。

4. 体育锻炼养成教育。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强壮的体魄,做事情就容易有心无力。因此在学生当中,我们应培养他们从小养成勤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在教会学生正确的训练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通过故事、图片等激发学生参与文体活动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增强身体素质,养成坚毅的性格。

5. 生活能力养成教育。

在学校生活中,让学生养成讲卫生、勤做事的习惯,教育他们既要搞好个人卫生,也要搞好集体卫生;既要懂得学习,又要懂得在学校热心帮助同学,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既要培养自己刻苦耐劳的品质,又要培养自己遇到挫折不气馁、勇于面对的能力。

三、家校配合,集体与自我监督评价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因此,确立目标,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需要家校配合,集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积极培养学生养成习惯,在言行举止、学习习惯、体育锻炼等方面对自己的孩子提出严格要求并坚决执行,分阶段进行指导评价,可每两周或每月进行一次评估,总结成效,并根据具体情况指导孩子设立下一阶段的养成小目标。同时家长应积极与老师联系,互相交换了解情况,从而能更准确地把握实际,进行教育。教师在学校也应创设情境,多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发现自己,锻炼自己,培养自己的习惯和能力。

同学与同学之间可建立互相评价、相互督促的养成机制。大家互相交流养成行为目标,以一个时间段为范畴,评价各自在这个阶段实施的效果,做得好的互相表扬,做得不足的互相提醒,你督促我,我督促你,形成一个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良好习惯。

四、建立激励机制,及时、持久开展养成教育

在实施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多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真诚地指出他们在行为习惯上具体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值得继续发扬,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做得好的地方大力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做是不足的地方委婉地指出来,并提示或者鼓励他们去思考到底应该怎样去做,到底怎样去做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遇到问题及时反映,既给学生起了一个模范带头作用,也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起到提醒作用。

同时,固定周期进行评价,让学生得到一种经常性的激励,有助于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与进取精神。如为每个学生设立良好习惯记录表,首先让学生明确每天从学习、生活、礼仪等方面要做到的好习惯,能做到的在表格中奖励红花,反之在表格中打叉。这种记录表能及时地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评价,既对学生有一定的约束性,又起到激励学生继续养成好习惯的作用。

在压力与动力的双重推动下,保持学生对自己行为习惯的关注与重视,能更持久有效地开展养成教育。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通过教育、引导、鼓励,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只要打好基础,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相信,学生会用实际行动带给老师们惊喜!

参考文献

[1]陈惠珍.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良好习惯[J].福建陶研, 2007, (1) :27-28.

[2]李文华.培养学生10个良好习惯[J].班主任, 2004, (6) :24.

[3]刘海丰, 王长义, 于静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 (小学教师) , 2009, (4) :29.

[4]贾世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J].宁夏教育, 2009, (2) :70.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篇3

方案一:告诉这个人,你的任务是一年后饭量增加到两碗,然后有计划的每天增加饭量,比如饭后加强体育锻炼,最终完成任务。

方案二:告诉这个人,你必须完成任务,否则没饭吃。那么这个人肯定努力完成任务,或者可以吃三碗米饭。

方案三:不告诉这个人任务,只是每天吃饭时给他碗里增加10粒米饭颗粒,并且时刻根据他的消化反馈来动态调整,一年后他也完成了任务。

三种方案都完成了任务,但三年后会出现不同的反映:前两种方案的人都会回到原来的一碗米饭。为什么?第一种需要减肥;第二种因为已经完成任务,继续吃一碗米饭。只有第三种永远改变不了,因为他已成习惯,他认为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的生理现象。

这个可能就是改善与改革的差别,“只有深入到骨髓里的变革才是彻底的变革,也才会成功。”现在我们很多教师面对学生在解决教育和教学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时所采取的方式上大都选择方案二的做法,方案一的做法大家正在努力学习,而方案三的做法才是真正的科学的为师之道。

“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换句话,可以说,“忘不掉的才是素质”。而习惯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人则以习惯而生活。那么,习惯是什么呢?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解释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因此,也可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中国俗语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其含义之一就是从儿时的习惯如何可以推测未来。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文档 篇4

读《细节决定成败》有感

读一篇好文章,如饮一杯醇酒,其味无穷,回味久远。在今年短暂的寒假中,我有幸拜读了汪中求先生所著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感触颇深,受益匪浅。《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通常我们都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但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细节的重要性。细节是什么?细节实际上是一种长期的准备,从而获得的一种机遇。细节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人的一生都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细节决定着一个人的成与败、喜乐与悲哀。所以,细节决不可忽视。

《细节决定成败》引发了我对教育深深的思考。通常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 在充满竞争的今天,太多的人,总不屑一顾事物的细节,太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总盲目地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孰不知,能把自己所在的岗位的每一件事做成功,做到位就很不简单了。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老师的每个细小的行动都是无声的教育,所以我们必须以认真的态度做好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个细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最大价值。正如老子所说的:“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深深地知道:老师的一个笑容,一句话语,一个动作,都被学生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对他们的言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踏入校门,站在三尺讲台的那一刻起,我时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力求做好每件小事,给学生施以积极的正面影响。我想:言传身教远胜于喋喋不休地说教。教书育人,我们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也许,一个细节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切细节当作一件大事来做,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个过程非常有利于我们将注重细节的理念传达给学生,要知道“注意细节其实是一种功夫,这种功夫是靠日积月累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必须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注意细节、一丝不苟的好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将会成为他们一

生受用的宝贵财富,因为习惯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成绩好,一切缺点就可以迁就,可以值得原谅。所谓“一俊遮百丑”,这种想法绝不应该存在。

“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我们现在的教育缺乏的不是鸿鹄之志,缺乏的是具体会飞的燕雀。空有鸿鹄之志而不会飞的鸟,始终无法到达胜利的彼岸。作为一名大队辅导员,我深知育人工作是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互相配合。《细节决定成败》告诉我这些工作必须得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习惯抓起,认真对待每一件关于学生的小事,促使学生珍惜时间、自觉学习、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同时,作为一名管理者,在工作中,《细节决定成败》敦促我必须把常规工作做到位,以身作则带领辅导员及广大教师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不能只看到人家成功的辉煌,而很少去关注他们工作中对细节的用心。“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对于敬业者来说,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因此,我要积极倡导:花大力气做好小事情,把小事做细。因此,接了手的事必须按时、按标准完成,不能完成没有任何解释的理由;已做完的事情,自己检查认定完全没有错误再上报,不要等检查出了破绽或漏洞再辩解。把小事做细了,工作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习惯 篇5

临海市外国语学校张丽珍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习惯”、“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等教育思想和观点。从教二十年的我,感慨很多怨恨也不少,更多的是困惑。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呢?当然是知识。我个人并不认为,因为学习做人比学习知识更重要,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终身受益的。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朝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而努力。相关论文《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如何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若干策略》的发表;负责相关课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过程评价的实践与研究》及《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的研究,其目的是想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遗憾的是我与许多老师一样活得很累!是因为没有开放的态度,更没有潇洒的气度,没有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我有探索的热度,我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我们用心去教育,只要我们努力过,领导、家长、学生都会理解我们的。印度谚语说得好:“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

习惯的范畴:道德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等。

道德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有以校为家的政教处成员、视生为子女的班主任老师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合力培养,我们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就省心多了,但我们也肩负着重担:如何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今天我就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学习习惯的具体内容

1、与生理卫生有关的学习习惯:科学用脑习惯、科学用眼习惯、写字握笔习惯、看书坐姿习惯、有规律的作息习惯等等。

2、与学习方法有关的学习习惯:认真预习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勇于质疑问难的习惯、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习惯、乐于做笔记的习惯、动手操作的习惯、实验观察的习惯、协作研讨的习惯、阅读积累的习惯、规范书写的习惯、及时订正错题的习惯、自主学习的习惯、勤于反思总结的习惯等等。不同的学科有其不同的学习习惯,不同的年龄又有着不同侧重点的习惯养成。

3、与学习态度有关的学习习惯:专心的习惯、仔细认真的习惯、惜时的习惯、讲求效率的习惯、勤学的习惯、虚心的习惯、独立学习的习惯等等。

态度决定一切!习惯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常常助人成功。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绝不是个别教师在某个学科在较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寻求有利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学模式和学习内容的安排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和管理下使广大学生逐步形成,而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是幼儿教育和小

学教育,初中尚可弥补,高中就难了。因此必须抓住幼儿和小学阶段进行教育,我们初中教师绝不能放弃。追问我们教书越来越累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在的学生是在讲究“优生”的年代时出生的,他们是在“温室”中成长的,他们是通过多道“关口”进名校的。智力绝对没问题,许多家长也和我一样有许多困惑?我的孩子在小学可是奥赛得奖的,怎么初中二、三个月就面目全非了?而我们教师又为什么会教得如此辛苦呢?实际上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存在许多问题。在教育界有句老话: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而我个人认为只有教不好不想学习的学生,没有想教而教不好的老师。

二、学习习惯的具体培养方法

习惯的形成是有意识地选择、并不断重复的过程和结果。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非常漫长、艰难的过程。“养”不难,“养成”就需要很大的坚持性,需要不断地强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疲劳以至于忽视,从而使坏习惯卷土重来。习惯养成的过程又是一种律己和坚持的过程,于是每个人的最大敌人是自己,如果你能自控、你能战胜自己你就成功。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必须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去做。下面我向大家讲一个故事,说美国的“福特公司”,在全球500强前列。福特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同时应聘的三个人都比他的学历高。当前面几个人面试之后,他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但既来之,则安之,他敲门走进了董事长的办公室,一进办公室,他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纸,他弯腰捡起来,发现是一张废纸,便顺便把它扔进废纸篓里,然后才直到董事长办

公桌前说:“我是来聘任的福特。”董事长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惊讶地说:“董事长,我觉得前几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录用了呢?”董事长说:“福特先生,前三位的确学历比你高,而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的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见小事,我认为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能看到大事。一个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他会忽略很多小事。他是很难成功的。所以我才录用了你。”福特就这样进了这家公司,通过他的不断拼搏公司成为福特的,这家公司扬名天下,福特把这家公司改为福特公司,也改变了整个美国的国民经济状况,使美国的汽车产业在世界占居首位,这就是今天美国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

捡一张废纸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件小事,但对福特来说是改变一生的大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见小事的人能看见大事,但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不一定能看见小事,这是很重要的教训。作为学生,只想如何考上好的学校,而不能踏踏实实地从学习生活的具体环节做起,是达不到目的的。中国人有许多警世俗语,如:以小见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细节决定成败、毛毛细雨湿衣裳、小事不慎上大当,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世人总是欣赏哲人的理论,文人的修养,军人的气质。殊不知这理论,修养,气质的背后蕴涵着长期一点一滴的积累和修炼。光说不做,多说少做,难成大器。其实,这已成为见多识广的现代人的致命弱点。说说一大套,做做做不到,言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一个人的价值、能耐、才干,不在于他说了多少,说得多么华丽,多么能言善辩,而在于他从原有基础出发做了多少,怎么做,做得是否踏实,是否全身心投入,是否到位。就学习的本质而言,学习上来不得半点虚假与投机,要求扎扎实实,抛弃一切花架子和侥幸心理,打好基础,才能攀高峰。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能如此:从预习、听课、作业、考试等学习过程的点点滴滴做起,从一堂一堂课听起,从一道一道题做起,没有捷径可走。任何急功近利,如作业抄袭,考试

作弊,只能图一时表面痛快,必将一无所获。因此,只要是教风、学风、考风有问题,必须努力改进。学习还是一件艰苦的事情,需要我们全身心投入,为此,大家必须努力做到几点:

1、学生要以热情而镇静的情绪,修炼自己的意志,自我调控,将兴奋点转移到学习中去。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特别是要组织数学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满足学生好动和自我表现的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学生在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中,注意力自然而然集中在学习上。

2、遵守学校作息时间,克服迟到,保证早读、课堂学习、晚自习的高效益。解决磨磨蹭蹭的习惯,俗话说:快不一定好,但慢不可能好.相同的分母(指每天每人的学习时间)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就看分母(指每天每人的有效学习时间)的大小,改掉惰性,养成主动学习;

3、养成六先六后的习惯:先计划后学习;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做作业;先调整心态后参加考试;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先打好基础后灵活思维。

4、抓住“六基”:基本知识要理解;基本技能要熟练;基本规律要学会探索;基本体系要形成网络;基本例题要吃透;基本疑点要攻克。解决马马虎虎的习惯,只求结果不重过程,审题草率、书写潦草。我们初一年级已经开始定期少部分学生作业展评,希望以后能普及,针对我校的生源和初一年级班级人数严重超额(每班70人左右),我们教师的唯一出路就是很抓习惯的养成,我们学生的唯一出路就是脚踏实地、竭尽全力地拼博!总之,一定要克服学习中的自满情绪,克服困难,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克服坏的习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让我们行动起来,让我们抖擞精神,从学习习惯的小事做起,从节约每天的分分秒秒做起,从每一节课做起,从每一次作业做起,让我们更好地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和家长经常沟通,保持家校要求的一致性,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作用于孩子,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用我们一点一滴的积累,铺就一条通往人生目标的光明大道。

读书心得 教育 就是培养习惯 篇6

——读《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感

最近读的这本书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本书是在华师大的校园中闲逛时看中的,看到这个标题,就觉得比较适合我们学校的学生,于是当即就买下来回家细读。

非常同意书中的观点,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习惯是首要目标,知识是学不完的,但是教会他们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中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对他们的一生都有无可言语的意义。但是,从我教学中发现我校的学生的基础较差在于学生的习惯差,做事懒散,磨蹭,自制力差,家庭教育差,这一系列原因造成了小时候读书的习惯没养成,现在中学了,还是有不按时完成作业之类的情况发生。在看了这本书后,学了一些可以为学生做思想工作的例子以及说服性较强的话语。总结一下,遇上学生习惯差的问题可以尝试以下方法解决:思想教育与“强迫”相结合。

因为初中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是长期如此的结果,一下子扭转有一定难度,而且此类学生小学时进过老师办公室的次数不在少数,属于慢性病,需要慢慢纠正,慢慢养成。教师可以制定一些规则,让其遵守,规则要细,不能让学生有漏洞可钻,而且制定好了,就必须一对一的执行。这种规则必须细到每天的交作业情况,每天的默写情况等,学生会钻老师要管理的学生人数多的空子,就等着老师事情记不起来,这时就要求教师做好记录,以免被繁琐的过多的事情忘记。

在此基础上,还应与家长做好沟通工作,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帮助,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有限,很大一部分靠自觉完成作业的时间在家里,需要家长的配合,教育并不只是学校教师的责任,也是家长养育孩子的一种责任,并不是让孩子吃好,穿好就尽了家长的义务,那仅仅是物质上的,鼠目寸光的,为了孩子的终生发展,家长必须负起责任来。但在学校,有的家长还需我们老师来进行开导,感觉非常累。

自我教育与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7

不适时、不适当的教育, 那么就会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会错失良机。幼儿良好习惯的训练和培养的。

一、坏习惯是不文明行为的病根

俗话说:“锄草要锄根”要想把草彻底的铲除干净, 我们必须把根也挖出来。行为习惯也是这样, 要想把坏习惯改掉我们就必须坚持把不文明的行为改掉。可是要改掉一些坏习惯, 建立一些良好的新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长时间的锻炼与培养, 要抓住我们一日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譬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记得在一次游戏活动中我上娃娃家做客, 刚一入座, 就有三杯茶送到我的嘴边, 一定要我喝他的那杯茶。于是我便非常高兴地喝完了。不一会儿丰富的午餐端上来了, 我清楚地看见孩子们将掉在地上的菜捡起来放在碗里, 然后端到了我的饭桌上。当时, 我并没有马上指出他的行为是错误的。而是假装着吃了下去。不一会儿我抱着肚子大叫道:“哎呀!我肚子痛, 好痛、真的好痛……”孩子们见此情景赶紧跑过来问:“怎么啦!怎么啦!去医院吧!”不一会儿他们便把我送到了娃娃医院。医生问我:“怎么啦!哪里不舒服啊?是不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呀?”等等, 一系列的问题。这时家家忙在一旁着急地说:“肯定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了。”我说:“对呀, 刚才我在娃娃家做客时, 吃了地上捡起来的东西”。医生说:“哦, 原来是这样啊!不要紧, 不要害怕, 吃了药就会好的。以后可不能吃不干净的东西了”。这时, 边上的宝宝都说:“我们以后可不能吃地上的、不干净的东西了。”是啊!一次简单的游戏活动、一次假装的肚子疼就让孩子们懂得了一个道理——不卫生的东西是不能吃的。让他们在游戏中发现自己错在哪里, 让他们学会了自己教育自己。从而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影响着行为习惯的养成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不是对幼儿进行强形的施加与逼迫。而是要有策略的把孩子从本来不自觉的行为, 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行动。这样才是幼儿真正的行为, 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性——自我教育。做为老师要细微地观察孩子, 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根据孩子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 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 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孩子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记得在一次区域游戏活动中, 有几个宝宝正在建构区玩雪花片。玩着玩着, 我就发现地上的雪花积木撒了好多, 于是我对旁边的豪豪说:”宝宝, 快把地上的积木捡起来。”可当时, 他就是不理我。于是我便灵机一动拿出了一个小篮子一边捡一边说:“你们看, 好多好多蘑菇啊!谁要吃蘑菇的我带他去采。”这时, 好多宝宝都过来帮忙采蘑菇。不一会儿就把地上的积木捡得干干净净了.。事实证明这种传统的方式命令小朋友们捡积木是失败的、不成功的。

三、正确的教育方法推动着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是正确的, 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是不正确的。这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研究与实施。比如孩子不肯完成家庭作业时, 我们该怎么处理呢?是随他去?还是以后就不布置作业了呢?对于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关键还是教育方法的问题。记得有一次我让孩子们画《快乐的家庭》, 结果我发现完成作业的人很少。“那怎么办呢?”于是, 我便对小朋友们说:“从今天开始, 只要你完成家庭作业, 你就可以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 如果你完成得很好, 你就自己给自己奖励一朵大红花。然后把花带到幼儿园里来让大家看看, 比比谁的花漂亮, 那谁就是完成作业最认真的。”孩子们一听可高兴了。到了第二天果真有很多小红花展示在我们面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效果非常的好。看来这不仅能够锻炼孩子们的手, 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爱做家庭作业的习惯。真所谓是家长开心, 老师开心, 孩子更开心!从此之后, 我们班就经常采用这种积极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四、家长的配合促进了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家长的配合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力量。我们会经常利用一些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交流。如: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家校路路通等各种途径向家长宣传培养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只有家园共同教育, 幼儿的行为习惯才能得到巩固与培养。

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篇8

素质教育从部分教育工作者的倡导到成为国家法定的教育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但是在实践中,这一目标的实现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于是大家的责怪点就集中到“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校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上来。而且,由于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学生学习负担的大幅度减轻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实现的,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就变成了一个几乎陷于无解的难题。

与此同时,素质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升入学术的殿堂,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解读越来越深奥晦涩,渐渐地,素质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变得越来越说不清、道不明了。于是,学校有的观望、等待,无所作为;有的把素质教育当做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有的提出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提高素质……

爱因斯坦曾风趣地说:“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剩下的就是教育。”那剩下的是什么呢?只能是在学校里养成的习惯。这就深刻地印证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所以,我们现在应当旗帜鲜明地倡导:“素质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好习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我们推进素质教育也就是要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共处的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个人有了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个人的素质就得到了提高,就为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数人有了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国民的素质就得到了提高,就为建设和谐社会与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养成好习惯是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习惯受潜意识支配,而意识的积累就会成为潜意识,根深蒂固地埋进大脑深处,内化为人的素质。良好道德的培育,需要通过认知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培养、意志的形成、行动的落实等德育过程来实现,而知、情、意、行最终要归结为养成一种习惯,否则就会被学生“忘掉”而不会“剩下”,也就不会真正成为教育的成果。素质教育最终是要通过培养好习惯,对孩子一生的行为产生影响,成为他们一生持续发展的力量。

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培养良好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养成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无疑是关键。这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确立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内涵和途径,并将其贯串于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活动之中。当然,前提是教师自身良好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教师良好教育思维方式和教育行为方式习惯的养成,也就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教育创新应当突出的课题,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特色形成的重要标志。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一句格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以说,性格决定命运,而习惯决定性格。因此,我们全部的教育活动都应当把培养好习惯作为主要的任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追求。这样,素质教育就会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评价、可以检验的教育。尽管我们也还是需要大力改善各种外部环境,但素质教育在现有条件下仍然可以成为大有可为并产生实效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书心得 篇9

这几天,我细细品读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本书,书中详细解释了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通过阐述养成教育的特点、关键期、方法、途径,并生动地以连续剧式的小故事串联起来,介绍了养成教育的14项内容和操作。读了这本书,不管是为人父母、还是作为一名班主任,都让我受益良多。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养成教育,其实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却是“管一辈子的教育”。习惯养成之后看上去“自然”,但是养成的过程却并非如此,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能掌握的教育艺术。

书中介绍了实施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一是通过养成良好习惯,解放学生的大脑,以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提高学习成绩;二是健全人格,以便学生学会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这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两大任务。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能够明显感受到学习成绩好、全方面发展的学生,一定是学习、生活习惯都好的学生。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孩子: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几乎众口一词:“聪明!”但是他们聪明却不优秀,甚至很糟糕!他们经常忘带作业;他们不讲卫生;他们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置若罔闻;他们懒惰、拖拉、毫无上进心……是什么原因导致一颗优良的种子却不能开出绚烂的花朵?答案很简单:习惯不好,读后感《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正是一些不良习惯,影响并导致了孩子们之间的差异,让一些天资聪颖的孩子也因此而埋没。因此需要老师和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引导孩子养成:诚信、遵守规则、责任、计划周密、有条理、合作、爱心、追求效率、学用结合、善于思考、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乐观自信、顽强毅力、追求成功等十四项好习惯。

培养习惯的方法中有提到这样的一条: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是的,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反复训练,不断强化,才是实现转化的关键。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也可以坚持这样去做:一是训练必须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二是训练必须严而又严。只经过痛苦的磨练,才能养成好习惯;三是训练必须要求具体。这样学生才容易掌握要领;四是训练必须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想结合,只有把内部的意志力与外部的强制力结合起来,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保障。

读《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有感 篇10

窍角沱小学陈华剑

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孙云晓老师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本书,在阅读孙云晓的作品时,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对青少年儿童的信任和关爱,感受到他对当代教育深深的忧虑和反思,更能感受到其理论上的深刻及其独有的思想魅力。

孙老师的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批判性。批判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切有价值的思想理论的共同特征,是一种理论力量的存在,是孙老师关于孩子与父母之间位置、关系乃至称呼等全方位的多次反复的言论发表,让更多的国人更急迫地从儿童权利的视角去审视亲自关系,去反思在教育过程中自身的态度和方式。提醒国人重视孩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状况,并从儿童健康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提出了“德育为什么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的重要思想。他立足于对现实儿童的成长问题,对教育特别是家庭和社会教育中误区的质疑,反思、批评都渗透和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

记得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的美德有两类——理智的和道德的,理智的美德由教学产生和发展,道德的美德由习惯而来。对于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人们有很多真知灼见:积千累万,不如养成一个好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都很深刻地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人、成功的重要性。是的,正如这本书的封面上那鼎立着的一行小字——“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习惯。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多么深刻的言语啊,值得一读再读,一品再品!

通过读书,让我明白了“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的行为,它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就像乌申斯基曾说过的的:“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是的,一旦“习惯成了自然”,当然是好习惯,那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啊!由此让我很高兴自己在平时教育孩子和学生时总是有意识地教给他们正确的语言、行为和思维。习惯培养特别重视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正如封面上的两句话所写“家庭使习惯的学校,父母使习惯的老师”,当孩子第一次犯错误的时候,孩子的第一反应使先看自己的父母,他们会观察父母的表情,当父母用严厉的表情看他的时候,他会意识到这样做不好。但是相反,如果当孩子第一次犯错误的时候,父母还对他笑,那么他就会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同样,在学校我们

老师也是一样,当自己的学生第一次犯错误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去教育他们,而是认为无所谓,只是一点小事,那么我们是在无形当中让学生养成了坏习惯,当我们以后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想要改变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因为学生的习惯已经养成了。

“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的这句话说的多么机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孙云晓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质。什么是忘不掉的?习惯就是忘不掉的,它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稳定的行为,它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的联结。”从这句话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培养一个好习惯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我们教师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养成自身的好习惯呢?也许,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习惯。如书中的一段话:“您是否有欣赏孩子优点的习惯呢?如果您总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恰当地表达出来,这表明您有一个好的教育习惯。再比如,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您是否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呢?如果您总是训个没完没了,根本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这表明您有一个坏的教育习惯。”看完了这段话,仔细想来,父母以及我们教师的许多教育习惯都应该值得反思了,因为教育习惯比一般的教育失误更影响孩子的成长。

从孙云晓老师的作品中使我真正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一个是自身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的重要性;另一个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习惯的重要性。虽然我有一些不良习惯,但是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慢慢克服并矫正这些不良习惯,就像孙老师书中所写的:“神经体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而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经过教育,经过学习,人是可以形成新的习惯、新的反射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来矫正不良习惯。”

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 篇11

关键词:教育;低年级学生;养成习惯;个人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164-02

树人之道,重在立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班主任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习惯养成教育是做人教育,通过习惯培养教育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外在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培养良好习惯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可塑性强,是进行养成教育和训练的最佳时期。而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能在几节课、几次讲话中就可完成,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有组织的持续培养过程。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这话道出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科学地落实精细化管理,使他们在受教育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下面我就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及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谈谈自己的做法观点:

一、小学低年级是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良好的习惯,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个人来讲,一种好习惯能使你终身收益。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在行为习惯上存在很大的可塑性,许多好习惯都尚未养成,他们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教育者在上面勾勒出丰富的内容。所以低年级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虽然,低年级儿童的行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情景性和不稳定性,他们的行为常随着兴趣而转移,还不懂得所有的行为应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更不懂得形成良好的习惯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但同时,低年级的儿童善于观察和模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比较听话,好训练,此时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就像一包熔化了的铁水,它可以浇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孩子长大了,就像冷却了的铁水变成了一块铁坨子,再改变可就困难了。因此,养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抓好小学低年级这一“关键期”,对孩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以便为孩子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对于从幼儿园刚刚跨入小学大门的儿童来说,将面临着许多的变化:1、环境变化。学习生活环境由以家庭、幼儿园为主转变为以小学校园、班级为主。2、活动变化。幼儿园活动是以游戏为主;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活动转为以学习为主。3、主要指导者的变化。学前时期幼儿的主要指导者是家长和幼儿园阿姨,进入小学后,主要指导者转为小学教师。此时,教师及时地体察到小学生面临的这些变化,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引领他们适应这些变化,教育他们遵守学校常规,唤醒其习惯养成意识,使他们将自己的行为自觉地纳入到遵循《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要求上来,帮助儿童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心理习惯等。在孩子的头脑中建立起一系列条件反射,形成道德行为上的高层次的动力定型,使养成教育获得最佳效果

二、给学生多一点关爱,让学生更好的接受自己。

对于刚离开幼儿园踏进小学课堂的孩子来说,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他们对老师和学校的集体生活都感到陌生。所以,在开学之初的一段时间,特别是开学第一天,老师必须高兴、亲切地对待每个新生,说话态度温和、面容和蔼可亲,要让孩子们认为老师是爱他们的,从而留下一个幸福、愉快的好印象,消除他们紧张的心理和陌生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接受自己,从而为接下来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接下来给他们介绍本班教室、活动场所、作息时间、男女厕所、老师办公室等,哪些地方不能去,哪些东西不能动,并说明理由,使刚刚入校的儿童懂得一些校园常规。

三、做好常规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

1、立足课堂教学,培养良好的上课常规

首先教会孩子养成课前准备的习惯,告诉孩子为什么上课要做好课前准备,然后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课前准备(准备好本节课的书,课堂练习本和铅笔等学习资料)并整齐地摆放在课桌的左上角,安静地等待老师来上课。并亲自做示范,找能按要求做好的学生当榜样,及时表扬。这样反复训练了一星期,我发现孩子们能听到铃声走进教室,并做好上课前的准备,还得到科任老师的表扬呢。有了好的开端,我信心更足了。接下来,我要让这些孩子养成规范的书写习惯。每节课上,我都表扬坐的最端正,书写最认真的孩子,同时还教给孩子十字口诀“头正、身直、肩平、臂开、足安”,为了让孩子们熟记于心,我将十字口诀抄写好,并附上生动的图画贴在教室的墙上,每次书写时,让学生边读边做,通过日常课堂的训练,让学生熟记于心,有据可依,及时对照。练习了两个星期,我发现孩子们每次读书写字都做得端端正正的,写的字也工整、漂亮多了。

2、延伸课外,引导好学生的课间活动。

学生课间活动比较难抓,因为爱玩、爱追、爱跳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教师要经常跟他们讲一些安全知识、自我保护方法,并可用最原始的方法在下课亲自督促,看到追跑的学生马上提醒他,同时挑选班干部协助教师一同管理。另外,教师可安排孩子们做一些有益的活动,如在操场上跳绳、跳线皮筋,在走廊、教室里拍手游戏、对儿歌等。

3、抓好卫生常规,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打扫卫生,大多数孩子都不会用扫把等劳动工具,这就需要老师一个一个地教,以身示范,平时看到纸屑弯腰捡起,这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同时要分配好值日工作,每天安排一小组打扫卫生,我是这样安排的:小组第一个人管第一大组,第二个人管第二大组,前四个人依次分别管理四大组,第五个人管课桌的摆放,第六个人管讲台、劳动工具的摆放,第七个管走廊、楼梯卫生。同时选两个能干的卫生委员监督管理,这样责任分明了,孩子们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搞卫生就会迅速些。当然,卫生除了打扫,重要的是保持,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细致、要勤快,多下到班级里去观察,时刻提醒学生不能乱丢乱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积极开展各项评比活动,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

孩子们通过几个星期的训练,初步懂了“规矩“,可有些孩子老管不住自己,老师在的时候挺守纪律,小干部管理起来就不听了。我想只有在班级树立榜样,创设竞争氛围,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班风,才是万全之策。于是,我在教室墙上设立“红花我最多”“成长的足迹”等园地,通过全班学生的学习习惯的评比,能按老师要求做好的,得一朵红花,有进步的在“成长的足迹“中贴上一朵红花,学期结束,统计谁获得的红花多,则评为”习惯之星“,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同时在教室墙上贴上注有拼音的好习惯的名言警句,粘贴“小学生好习惯儿歌”,帮助孩子们时刻提醒自己,及时纠正不良的行为。同时,根据孩子们乐于开展活动的心理特点,积极开展各类活动,有“学习一日常规 养成良好习惯”的活动,对学生的一日常规,课前准备,书写姿势、课堂习惯等进行评比,对表现突出的孩子进行表彰。我发现,孩子们学习兴趣更浓了,课堂上也更积极了。

四、加强家校合作,争取家庭的积极配合。

依据低年级学生特点,注重行为习惯的反复、强化训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學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就能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

儿童教育应重在培养好习惯 篇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已经发布7年多了, 贯彻落实的效果如何呢?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对全国10个省 (市) 的46个区 (县) 进行了调查, 调查主要在92所小学和92所初中进行。调查发现, 各地党委政府普遍重视学习贯彻《意见》, 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是, “两张皮”、“一阵风”、“搞运动”等问题和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长期以来, 德育实效性差常常受到人们的批评。我想, 改变这一状况的根本办法, 就是既要改变观念更要改变行为, 确立起一个新的评价标准。也就是说, 看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如何, 主要不是看他们怎么说, 而是看他们怎么做尤其是习惯于怎么做。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不需要外在监督和意志努力即可自动实现的道德行为。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才能使道德行为经常化、巩固化和自动化。因此, 道德行为习惯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 自然也是道德建设的核心目标。

有人会问, 习惯到底是什么呢?习惯就是习以为常的行为, 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 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 它是人们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条件反射。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动物记忆实验,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 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初步成为习惯, 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当然, 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概念。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 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 总之是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牢。

如何做到好习惯是人的解放而不是枷锁呢?也许, 从我们10年研究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中可以获得一些启示。

习惯培养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其中, 被动阶段的心理特征是遵从, 主动阶段的心理特征是认同, 自动阶段的心理特征是内化。在这个过程中, 要关注两个转化: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化, 由主动再到自动的转化。

一种习惯的培养大致要经历以下五个步骤: (1) 认识某个习惯的重要性, 提出目标; (2) 确立具体的行为规范, 把习惯内容具体化为日常行为; (3) 持之以恒的训练, 进行行为强化; (4) 对行为进行评估和引导, 矫正不良行为; (5) 创造健康向上的环境, 养成集体的良好风尚。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培养儿童的好习惯。

北京有一个妈妈, 儿子上五年级, 写作业磨蹭。在心理学专家的指导下, 妈妈开始采取习惯培养的措施。

有一天, 妈妈下功夫观察儿子到底是怎么写作业的。发现儿子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7回, 一回打开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 一回打开电视看看动画片开始了没有, 不到十分钟站一回转两圈, 这样写作业能不磨蹭吗?

妈妈于是对儿子说, 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 但是我刚才给你数了数, 一个小时站了7回, 是不是太多了。我看你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3回就差不多了吧。儿子一楞, 想不到妈妈挺宽容的, 说3回就3回。妈妈继续说, 你如果一个小时内站起来不超过3回, 当天晚上的动画片随便看。儿子听了非常高兴。妈妈又说, 先别开心, 有奖必有罚, 如果你一小时写作业站起来超过了3回, 当天晚上的电视就不能看, 包括动画片。

母子协议达成了。

结果是5天下来, 儿子3天做到了, 一小时写作业站起来不超过3回, 兴高采烈地看了动画片。但是有两天忘了, 一到了6点钟, 就急, 因为不能看动画片, 可怎么央求妈妈也不能看。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孩子就这样慢慢地变化了, 一想到一个小时只能站起来3回, 就会慢慢的控制, 并用争取晚上看动画片来激励自己。

就这样, 经过90天的训练, 这个孩子终于养成了专心写作业的好习惯。

我觉得这个妈妈是一个了不起的妈妈。我从她的成功经验中, 总结出了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加减法, 也就是说, 培养好习惯用加法, 改正坏习惯用减法。你想让孩子养成什么样的好习惯, 就千方百计让他把好的行为不断的出现, 出现的次数越多, 好习惯越牢。我们可以借鉴这个做法, 就是给孩子一个可以接受的过程, 让他们慢慢地把坏习惯改掉。

我们课题组将少年儿童习惯培养确定在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 具体归结为12项重点内容, 即:

(1) 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 (2) 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 (3) 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好习惯与坏习惯主要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在对未成年人不良习惯形成原因的研究中, 可以发现以下4个主要的教育误区:

第一, 许多家庭和学校对孩子要求虽多, 却不懂得或不够重视儿童教育应从习惯培养做起, 更不了解习惯培养的原则与方法。

第二, 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依然严重。重智轻德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大障碍。我们把九年义务教育叫做基础教育。儿童时期既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也是最佳期。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显然, 基础教育的基本含义之一, 就是从小培养未成年人养成良好习惯, 努力形成健康人格。

第三, 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 形不成合力, 不一致的教育使学生难以养成良好习惯。例如, 学校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可回到家里, 许多父母甚至爷爷奶奶都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 这往往使养成教育半途而废。

第四, 许多父母与教师本身存在不少坏习惯, 并对孩子的行为方式产生了不良影响。例如, 学生入校, 一般都习惯于向教师行礼问好, 可有些教师毫无反应, 似乎只有学生需要有礼貌, 这些错误的认识与不良的习惯, 都影响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 如何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呢?这里, 根据我们多年的研究与实践, 提出如下5条具体建议:

一、把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环节来抓

所谓核心环节, 就是把习惯养成当作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既体现于教育过程, 又体现于教育目标。可以说, 不重视学生习惯养成的学校教育, 不是好的学校教育;不关心孩子习惯养成的家庭教育, 不是好的家庭教育。

二、从未成年人的认知特点出发, 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必须是具体细致的

如《弟子规》中倡导的两个好习惯可以视为范例:“出必告, 返必面”, 即外出时必须告知父母, 回来后也要面告父母。再如, “长呼人, 即代叫;人不在, 己即到。”意思是, 如果听见年长者呼唤人, 就应立即代他去叫人。如果要找的人不在, 自己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

三、习惯养成贵在协调一致和持之以恒

学校每个学期应重点培养学生养成一个好习惯, 而家庭和社区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计划。为此目标, 学校、家庭和社区应建立有效的协商合作机制, 齐心协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道德习惯的培养不能仅仅成为单纯的行为训练过程, 而是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要素循环往复的过程

道德习惯培养的最高境界是将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要求, 内化为个体内心的道德需求。这样, 才能实现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飞跃。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差异与权利, 是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

五、未成年人都是在模仿成年人的过程中长大的, 所以,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必须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也就是说, 为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父母与教师应当首先养成好习惯;为了让孩子改正坏习惯, 父母与教师应当带头改正坏习惯。

总之, 我们应当牢牢抓住行为习惯养成这个关键环节, 这既是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奠基, 也是为文明中国奠基。当然, 习惯培养是一把双刃剑, 既可能把人培养成为主人, 也可能把人训练成为奴隶。因此, 习惯培养的原则是要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主人地位。习惯培养的目标是解放孩子的大脑, 让孩子从一些低级的、束缚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培养少年儿童的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我们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 就抓住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

上一篇:HTTP协议以及Python开发技巧下一篇:石家庄教育培训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