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重视培养习惯

2024-08-14

教育要重视培养习惯(精选10篇)

教育要重视培养习惯 篇1

很久以前, 看过一则关于习惯的故事, 深有感触。

一根小小的柱子, 一根细细的链子, 怎能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可这奇异的场景在印度和泰国随处可见。原来:那些驯象人在大象很小的时候就用一根细铁链把它拴在柱子上, 那时无论小象怎样挣扎都无法挣脱, 而到长大了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 大象却再也不挣扎了。驯虎人本来也像驯象人一样成功。他让小虎从小吃素, 直到小虎长大也不知肉味, 自然不会伤人。可有一天驯虎人摔了一跤, 让老虎舔了地上的血, 老虎野性大发, 终于有一天把驯虎人吃了。小象是被链子拴住, 大象是被习惯捆住;老虎曾经被习惯拴住, 而驯虎人则死于“他的老虎不吃人”的习惯。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不知不觉表现出来的生活状态, 就是一种我们所熟悉的习惯。习惯实际上就是一种生存状态。每位教师在日积月累的教学工作中不知不觉也会形成自己的教学习惯。作为教者, 我们常常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 却很少想到自身的教学习惯, 而我们自身教学习惯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 至关重要, 影响深远。

例如:我们常常要求学生作业要整洁, 字迹要端正。那我们教师上课板书时又做得如何?板书认真吗?思路清晰吗?教师一手漂亮的字迹可以吸引学生多少羡慕的目光, 思路清晰有条理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 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

例如:学生作业做错了, 你有没有养成细细推敲、归类分析的习惯?处理每节课的作业时, 你有没有做到当天的作业当天批好当天评讲好?学生的作业情况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况, 重视错误分析, 这对于后进生的培养很重要。

例如:一节课上完后, 我们习惯问学生:你还有什么疑惑吗?或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那我们教师自己有没有养成几分钟回顾的习惯:今天这节课什么地方上得好?什么细节处理得精彩?什么地方还存在着不足?

例如:每次上课的时候有没有想着如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有没有给学生课堂学习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有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实践?有没有给学生提供交流反馈的机会?

不说不知道, 不想不明了。其实教师自身也需要培养良好的教学习惯。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才会让学生真正受益。为了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养成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教学习惯

记得有人说过:课堂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也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因此, 教师要习惯学生的错误, 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 习惯分析学生的犯错心理, 久而久之, 就会发现学生出错的根源, 使得自己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 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 以达到增强课堂效率的效果。此外, 对于常犯错的学生, 教师要习惯采取“微笑”的教育模式, 多鼓励, 少惩罚, 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使学生由厌学变为乐学。教师应该习惯以引导者的身份, 对于学生的错误, 不一下就点破, 而是教会学生判断和分析问题的技巧, 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 让学生对错误有更深入的认识, 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避免和减少同样的错误,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养成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教学习惯

由于每个学生兴趣爱好, 个性特点及学习能力的不同, 学习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在平常的教学中, 养成尊重每个学生特点的习惯, 因材施教,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不同时期的学习目标, 并引导他们逐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3. 养成与生为友, 互动交流的教学习惯

教师应摒弃教师的权威, 习惯把学生当做朋友, 学会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 采纳学生的意见, 对教学方案进行不断地调整, 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采取双向、自由平等的交流教学, 充分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能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 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习惯和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 鼓励学生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来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 弥补自己的不足。习惯学生的一些突发奇想的问题, 并融入到他们的谈论中去, 以达到促进师生交流, 增进师生了解的目的, 适当地给学生一些展现自己学习才能的机会, 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课等。这不仅能让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还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摘要:本文通过一则关于习惯的故事, 阐述了习惯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 进一步揭示出习惯其实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然后从教者的角度进行了思考, 反思了教师的教学习惯,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教师也要重视教学习惯的培养。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教学习惯,生存状态,培养,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振龙.运用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魅力中国, 2011 (6) .

教育要重视培养习惯 篇2

编者按: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但是由于人们对养成教育的理解不一致,在学校中养成教育的开展,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为此我们走访了研究“养成教育”的专家关鸿羽教授。

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

中国教师报:您研究养成教育已经20多年了,您觉得养成教育在当前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什么?关鸿羽:当前德育实效性不强,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九小”问题,即“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依赖”、“小散漫”、“小野蛮”、“小磨蹭”、“小马虎”。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养成教育有利于孩子成才、成人;养成教育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养成教育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养成教育可以使孩子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孩子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过去我们的教育说得多,做得少,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我们只进行了认知教育,其弊病就是知行脱节,光说不练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起码不是完善的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最终不能对孩子的行为发生影响,那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的“质”的指标。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一个慢功夫,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硬功夫、真功夫。英国作家萨克莱曾说:“播种思想,收割行动;播种行动,收割习惯;播种习惯,收割人格;播种人格,收割命运。”养成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的主体,是崇高道德的生长点。

中国教师报:那么您能否谈谈您对养成教育的理解?

关鸿羽:“养成”的本意是,通过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动作习惯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的培养。

中国教师报:既然养成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那么什么是习惯?

关鸿羽:孩子的行为有四个层次。最低层次是被动性行为。它需要靠外部的强制力量。这是因为此时孩子的道德认识还不充分,道德情感还不稳固,还没有形成道德意志。例如,老师在场就守纪律,老师不在场就不守纪律。第二个层次是自发性行为。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对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能自发地根据情境要求去做,但由于其自控能力差,兴趣、情绪变化大,因此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行为习惯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完全到位,反复性大,往往是不稳定的。这时学生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还需要家长和老师从外部给予一定的提醒和督促。第三个层次是自觉性

行为。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这是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并有一定的道德意志,能够自我要求,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但尚需自己的意志努力。例如,老师不在时也能守纪律,但还需要自己控制自己,提醒自己。知道上课时随便说话、玩东西是不对的,但有时还需要经过自己的思想斗争。看到别人在课堂上说话,也想说,可又一想,好学生应该自觉守纪律,虽然老师不在,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于是控制了自己的行动。这种行为虽然属自觉行为,但还不是自动行为。最高层次是自动行为。既不需外部监督,也不需自己的意志努力,这时学生遵守纪律已不是被迫的,既不是迫于教师的监督,又不是靠自己的思想斗争或意志努力,而是自然的、自动的行动,这就是习惯。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中国教师报:培养孩子任何一种良好行为习惯,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没有科学的方法,单凭热心和干劲是不行的。您认为在学校中,教师进行养成教育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

关鸿羽:我认为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训练法。训练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但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训练时要做到十个结合,即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循序渐进相结合,实践锻炼与强化体验相结合,意志努力与切断联系相结合,自我控制与履行协议相结合,平时表扬与积分奖励相结合。

中国教师报:训练很重要,有的学校也在进行这种训练,但是效果并不好,这是为什么?关鸿羽:我认为训练必须科学,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训练必须持之以恒,最少连续训练六周。

良好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习惯只有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养成。我们经过多年实验得出结论:最容易训练的习惯也需要连续六周才能形成。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工作必须一杆子插到底,切不可“前紧后松”、“一曝十寒”,要有耐性,要不怕反复。行为训练要抓反复,反复抓。

第二,训练必须严而又严,不要有例外。

研究中我发现一个规律: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是非常愉快的,可养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训练就需要咬着牙,战胜许多困难,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练习,才能成功。特别是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要矫正就更要坚强的意志,强化训练。事实证明不少孩子的好习惯,往往是在与坏习惯的斗争中形成的。因此,训练就要有个“狠劲”,严而又严。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要有例外,开始第一件不该迁就他的你迁就他,以后就难以要求了。

确定标准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能放松。没有“狠”劲,表面上是爱孩子,可最终是害了他们。我们必须把严与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严达到爱。寓爱于严,严爱结合,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爱结合,刚柔相济。

第三,要把握关键点,抓好第一次。

习惯训练要重视第一次,第一次往往印象深刻,先入为主,具有导向作用。如果孩子第一次偷东西,老师发现了,很好教育,可能以后就不偷了。如果孩子第一次偷东西老师没发现或没重视,孩子偷了十次老师才发现或才重视,就不好教育了。

中国教师报:在学校开展养成教育,除了您刚才介绍的训练法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吗?

关鸿羽:身教法也很重要。人的习惯很多是模仿来的,尤其是坏习惯。没有一个家长教孩子说:“你说话必须带口头语,说两句带一个„他妈的‟,再说两句再带一个„他妈的‟。”但是,生眼人一看,这个孩子跟他爸爸一样,连口头语都一样。怎么来的,模仿来的。教师的品格对学生构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力量决非教科书、格言和道德说教所能代替的,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挂在嘴上的信条,而是教师用生命对孩子的教育。它体现在教师的品格之中,由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注入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必须随时随地加强自己的修养,以身立教。其中特别要做到:以德育德,以行导行,以学促学,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意志训练意志,以性格培养性格。其实还有很多方法,比如制约法、境教法、言教法、实践锻炼法、指导自我教育法、疏导法、正强化法、负强化法、评价法、活动法,等等。老师在进行训练和身教的同时,辅以其他的方法,效果会更好。

养成教育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由低到高这个序,就会妨碍学生成长。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在学校进行养成教育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关鸿羽:第一,养成教育内容要规范化。有些学校随心所欲,想起一出是一出,没有任何计划,没有任何规范,往往是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就进行什么教育。“兵来将挡,水来土屯”,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堵漏洞式”的教育,“救火式”的教育,就是一种盲目性。现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已制订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们必须很好地执行。教育就是要把人类积累的社会文化和规范意识传给下一代,用人类的基础文明去武装后代。这些规范就是力图建立起学生生活的规范体系,以使养成教育规范化。

第二,养成教育内容要细目化。我们要把教育的内容做小、做细、做实,不贪大求全,不弄虚作假。我认为对孩子提要求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所谓近,就是要求要离生活近一点,离孩子近一点,离社会近一点,不要好高骛远;所谓小,就是要求要小一点,以小见大,从小事做起,不要“高口号”式;所谓实,就是要实在、具体,不要太抽象,不搞花架子,不作虚功。总之,我们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给孩子提要求要尽量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直观。提出的要求要明确而不含糊,具体而不抽象。只有做到近、小、实,才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便于孩子理解、掌握和执行。当然,细目化并非是琐碎化,我们在细目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的系统性,力争使之既具体又系统,以便于教育的整体升华。

第三,养成教育的内容要序列化。一些学校忽视了教育的“序”。社会上搞文明礼貌月,我们就抓礼貌习惯的培养,社会上搞公民道德纲要宣传周,我们又赶紧抓行为美的培养。突击性、运动式打乱了教育的序,似乎只要搞搞突击,人的行为习惯就能完满形成,其实这是违背科学规律的,如同“一

阵风”、“一阵雨”,只是湿了地皮,并未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孩子身上生根。养成教育要序列化,是因为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养成教育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由低到高这个序,就会妨碍学生成长。

中国教师报:那么学校如何制定序列化方案呢?

关鸿羽:可以参考三个理论。第一是“中心扩散说”理论。行为习惯内容相当繁杂,不可能对所有内容都细致训练,要抓住中心,中心抓准了,形成了好习惯,就可以把许多其它的好习惯带动起来。因此,制订序列时要分析哪些习惯在什么阶段是最主要的、最关键的。第二是“阶段说”理论。不同的年级要有各自的训练重点,要研究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抓住关键期进行教育,注意阶段性。第三是“循环说”理论。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循环往复,是螺旋式上升的。低年级训练过的,到中、高年级还要经常进行重复训练,否则难以巩固。这三种理论都不完善,但都有可取之处,可以取其所长,补其不足,使我们的序列既有中心,又有阶段性,还要有必要的循环。进行低层次教育要为进行高层次教育打基础,进行高层次教育也要注意巩固和强化低层次教育的要求。这样使教育内容既分层次又互相联系,循序渐进,逐步升华。制定序列时应该把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时间都考虑在序列之内,使习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序列中得以真正养成。例如,同样是培养“上课专心听讲”这一习惯:小学一二年级的要求是“上课专心听讲,不玩东西,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说话”;小学三四年级的要求是“上课专心听讲,不想其他事,积极举手发言,发言时声音要洪亮”;小学五六年级的要求是“先预习后听讲,听讲时要善于思考”;初中的要求是“听推导过程,听思路,边听边记。”

养成教育还有几个问题要深化研究。

中国教师报:养成教育在我们国家提倡和开展这么多年了,效果并不明显,您认为在哪些方面还应该进行深化呢?

关鸿羽: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必须深化研究。

第一,养成教育不能泛化、绝对化。我们强调养成教育,并不是说抓好养成教育就万事大吉了。无论在孩子成长的任何年龄阶段,培养良好习惯是教育和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有人们习惯性的行为也有非习惯行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除了会遇到一般的、自己熟悉的情境外,还经常会遇到很多特殊的、不熟悉的情境,采取什么行为,要靠道德意识支配,这种道德意识是不能靠简单训练产生的,要靠长期的培养和教育。所以,只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忽视思想教育也是不行的。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习惯的培养不能泛、绝对化。养成教育只是德育的一个方面,教育的结果不能只限于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要使受教育者思想深处发生变化,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尽管习惯与人格的关系非常密切,习惯往往是构成人格的组成成分,但是习惯与人格、思想道德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他并不一定就具有良好的人格,并不一定是思想道德高尚的人。比如,一个贪官,一个奸商,并不妨碍他有一些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他之所以变成坏人是另一套系统在起作用,是他的价值观、政治观和人生观在起作用了,所以教育必须全面地提高孩子的素质。

第二,养成教育必须赋予新时期的内容和要求。养成教育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但是,随着时迁世异、物换星移,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养成教育,必须赋予新时期的内容和要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家长和教师必须以新的视角来看待养成教育,要让养成教育具有时代特

点,与21世纪经济全球化、知识信息化、高科技竞争时代相一致。我们已经进入市场经济阶段,我们要研究当代社会有哪些新的要求,在养成教育中要根据时代要求,增加新的内容,如实事求是的习惯;积极的人生习惯(遇到事情总是往积极的、好的方面想的习惯);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习惯;自学的习惯;终身学习的习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习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习惯;上网的习惯;自我认识、自我监控的习惯;环境保护的习惯;垃圾分类的习惯;团队合作的习惯;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遵守一米线的习惯;尊重他人隐私的习惯;尊重他人私人空间的习惯;乘滚梯靠右站的习惯,等等。既使是传统的习惯也要增加新的内涵,如节俭习惯培养,已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了,而应在合理消费的前提下,节约自然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时间,等等。再如“孝”,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尊敬老人的美德,这种“孝”在封建的道德规范中,要求其子女对家长不分是非曲直,必须绝对服从,即“顺者为孝”。这种封建的“孝道”我们必须加以反对,但是敬重老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加以继承和发扬。因此,在要求孩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时,已不是长辈说什么就顺从什么,而应该既尊重长辈,又可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只是在提出不同意见时是以尊敬的态度提出的。所以现在不提孝顺而强调孝敬。

第三,不要忽略了智慧性习惯的培养。谈到习惯,很多人只想到了动作性习惯,强调动作性习惯,忽视智慧性习惯。其实培养习惯不只是动作性习惯,还包括智慧性习惯。智慧性习惯应是智能活动的方式或模式。对动作性习惯可以提“自动化”;对智慧性习惯可以叫“经常化”,因为它比动作性习惯更复杂,更具有综合性,甚至需要思想观念做支持。智力活动有三个特点:一是间接性、抽象性。它的活动对象不是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的客体,而是客体在头脑中的反映,是间接的、抽象的;二是内潜性、言语性。它是在头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语言默默地进行的,是内潜的而不是外在的,往往看不到动作;三是概括性、简约性。它的活动对象不是具体事务而是对具体事务的概括,活动时能高度省略,往往觉察不到它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智慧性习惯更难。现代社会对智慧性习惯要求更为迫切,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智慧性习惯的培养。如:发现问题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反思的习惯,凡事三思而后行的习惯,等等。

第四,严格训练时不要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训练习惯时必须进行严格训练,要求一律,但是这里的严格是对行为说的,对思维不能强求一律。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培育的孩子是创造型人才,因此我们不能把孩子管得过死,不能以牺牲创新精神来进行养成教育。1900年至今,美国有230多人获诺贝尔奖,而我们的获奖人数是零。德国一个大学就培养了20多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而我们这么苦学,全国13亿人口中一个也没培养出来,这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孩子的创新习惯,如创新求异、不墨守成规的习惯,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挑战权威的习惯,发散思维的习惯,逆向思维的习惯,探究的习惯,幻想的习惯,冒险的习惯,等等。因此在培养习惯的时候不要要求孩子什么都听大人的。我的观点是:

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

行为上要严,思维上要宽。属于道德问题的不听话,坚决反对。属于天真活泼的淘气,宽松一点。属于思维上的不听话,有独到见解的,支持鼓励;

对孩子标新立异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允许孩子“胡思乱想”,就是不允许“胡作非为”;对孩子的管理要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教育孩子不要迷信权威,我们必须让孩子树立这样一种意识:任何现成的东西都是不完美的,都是可以再创造的。一切现成的知识除非经过自己确认,都是可以怀疑的。要敢想、敢说、敢干,敢于思维、敢于想象、敢于创造。

第五,习惯训练不要扼杀了孩子的个性。习惯培养往往要求孩子整齐划一,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孩子的个性。要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习惯培养中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避免他们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在制定具体的行为规范时,不应过于复杂、细微,规定过于呆板,给孩子过分的限制,让孩子械机地反应或者无所适从,压抑了孩子个性的发展。所以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孩子的个体差异。

关鸿羽

教育要重视培养习惯 篇3

一、说明意义,反复教育

教育学研究表明,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以及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是及其重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有成就的前人事例向学生讲从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白,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今后十几年的在校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以外,我还利用班级墙报对他们进行教育。有一次,我组织学生出了关于良好学习习惯的专题墙报,出好后,一边组织学生阅读,一边照着墙报上的内容进行讲解,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轨道。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但要使其真正成为儿童的自觉行动,还需要细水长流,反复操练,遇到困难时不能动摇,使之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例如,我班有少数儿童执笔的姿势不够正确,当时被我纠过来了,可是过了几天,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这也说明如果学生已经养成了不良习惯,要想纠正,也是很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开始就要注意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再如,二年级上学期开始学习用音序查字的方法查字典,在学生初步掌握这一查字典的方法后,我在教学中经常提醒他们遇到生字就查字典,这样时间一长,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了查字典的好习惯。

二、从点滴抓起,逐步积累

培养良好习惯,必须从点滴抓起,由点到面,由单项到系列,由局部到整体,日积月累,才能达到目的。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整个小学阶段,二年级是识字的高峰期,因此,我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挂图和生字卡片,对学生进行字的音、形、义教学,同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自制了大量的幻灯片等教具,让儿童的视觉、听觉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经过一年多的培训,这班学生养成了认真阅读的习惯,能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圈点或勾画出重点词语和句段。

三、严格训练,持之以恒

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年龄越小,可塑性就越强,我在教学每一课时都注意了这一点。如,在学生阅读课文时,要求他们找出文中的生字用圆圈画出来,在新学的词语下面画横线,对文字较长的自然段,要求划分出层次,便于理解。这样时间一长,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变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可见,培养良好习惯要长时间坚持才行。

四、言传身教,榜样示范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如,要让儿童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教师的板书就要做到字体工整、美观。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做了不少的努力。开学初我用黄色广告颜料在黑板上画了许多田字格,自己的板书和学生的板演都要按格子书写,而且在每次学生板演后都进行重点讲解。如,字的笔画笔顺是否规范,字的间架结构是否恰当等,这样时间一长,学生的字也写得工整美观了。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东县丰利镇东宁小学

教育要重视培养习惯 篇4

关键词:兴趣,习惯,培养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承担科学启蒙任务, 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 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 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 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让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 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所以, 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能力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应该坚持观而有法、察而有序的基本原则, 并做到持之以恒。

1. 从儿童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 培养观察兴趣

对于身边的事物和现象, 儿童最熟悉, 也最容易产生观察兴趣。如《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 在进行观察前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小灯泡为什么会发光?要使小灯泡发光至少需要哪些材料?师生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教师再因势利导, 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争议, 必定会倍增兴趣。

2. 让儿童遵循一定的顺序, 教会观察的方法

观察时, 应该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 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对静态事物, 可以指导学生循着观察点扩展。如教学《植物》一课, 引导学生从外到内或者从内到外, 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可以从整体到局部, 也可从局部到整体。值得指出的是:一旦物体相对运动变化时, 除做到先静 (外形) 后动 (过程) 外, 还要根据事物发展的时间 (或空间) 顺序去观察。

另外, 要使观察有顺序和有条理, 还应指导学生事先要选定观察对象、确定观察内容、安排观察步骤、选择观察方法, 做到“观而有法”“察而有序”。

3. 引导学生学会比较, 提高观察能力

学会比较, 能使学生善于找出不同事物的共同点和相同事物的不同点, 抓住事物的特点与本质特征。如教学《吃奶长大的动物》时, 教师可以在学生观察兔子、牛、熊猫的基础上出示青蛙、鳄鱼等非哺乳动物, 要求学生先横向比较, 找出异同, 再从哺乳动物类中进行纵比, 如猫、兔两者生活习性的异同进行比较, 得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4. 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同步进行, 全面细致观察事物

在实验中, 要指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所谓全面, 即观察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构成事物的各部分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所谓细致, 即观察要深入、彻底、入木三分, 抓住特征, 为此, 要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同步进行。例如, 在执教《了解空气》一课时, 由于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且会流动的物体, 它的形态不能直接看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注射器、塑料袋、小气球、气筒、空气枪等自行实验、自行探究, 借助自身想象、联系已有表象, 加以分析、综合、推理、归纳, 从而认识空气的性质以及压缩空气的特征。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事物有兴趣, 才能全神贯注地学习, 产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1. 良好的谈话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教学《走进矿产》一课时。教师的谈话:生活中有哪些矿物是我们运用得非常广泛的?他们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密切联系?如果人类离开了这些矿物又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这节课我们就用一些科学研究方法来研究几种典型的矿物。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矿产有一种急于更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2. 有趣的实验能更好地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如教学《清洁剂的威力》时, 教师首先让学生去采集自来水并分装500毫升在三个瓶内, 再分别放入含磷清洁剂30、20、10滴, 盖上瓶盖后静置在太阳下, 每天观察瓶中水的颜色, 并做好观察记录。又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时, 教师先让学生打开桌上的岩石标本盒, 让学生先观察, 看如何研究这些岩石。这样就渲染了气氛, 创造了乐学的情趣。

3.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 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 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 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 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 唯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 不少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 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 久而久之, 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 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 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遇到问题, 不依赖老师, 自觉主动地去探究, 自主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 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 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 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应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 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地进行下去?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 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 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 “动手”只是一种手段, 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 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 弄清要解决的问题, 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 制订实验方案, 即动手之前先动脑。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 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 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 先提出预测, 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 提出实验方案, 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 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 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 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 都要及时记录下来,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 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 对此, 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 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 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 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 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 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 并耐心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 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 反复实验, 重新成功, 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 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 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 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 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 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多种原因, 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 然后, 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 对线路进行检查, 找到问题所在。所以,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正确看待失败, 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 通过总结反思, 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五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科学学科的改革强调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在教学《根与茎的奥秘》时, 我除了给学生提供了锥形瓶外, 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前准备小芹菜、红墨水等物品, 并要求按照书中的要求提前一天做好实验, 课堂教学时再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对比实验的效果。这样做学生兴趣浓厚、效果好。

因此, 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 变废为宝, 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 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小药瓶、小磁铁、小木片、导线、饮料吸管、铁钉、袋、绳等, 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所以, 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 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 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总之, 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 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 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 追求科学的真谛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本书编委会.科学教师教学用书[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4

[3]龙为炜、林向荣等.科学教师教学用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4]科学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幼儿园教育要重视能力培养 篇5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能力培养

目前的科技时代,幼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教育尤其要重视幼儿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以后的社会,从事幼儿教育多年,个人认为培养他们的能力,不仅要提高到口号,还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早期阅读是为幼儿将来做准备的,它可以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增强语言能力,也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幼儿情绪欢快,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早慧幼儿的共同特点之一,都是喜欢阅读。为了让孩子更好的进行早期阅读,我们必须有效的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

1、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地将幼儿早期阅读纳入目标体系,指出应“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所以我们应注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加强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我们可以根据幼儿年龄段的特点和阅读的需求,合理投放一些幼儿故事书、自制的字卡、排序讲述的图片等。对于大班的幼儿,我们还可以针对孩子们看过的故事,延伸出表演角,增设头饰、道具等表演材料,让幼儿在巩固对故事的熟悉程度的基础上,丰富想象力,进行创编,训练模仿能力。

2、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图书。

中班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了,可以看一些有情节的绘本、图画书,从故事中懂得一些生活常识,感受阅读的快乐。例如绘本《好长好长的名字》,借助“云朵般符號”里提供的画面信息,了解故事角色人物所想所说。不仅培养了幼儿观察力,还从中体会到故事的神奇与幽默,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幼儿提问能力的培养

提问不仅是幼儿的一种语言交流活动,还是幼儿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是幼儿合作学习的一条途径,也是锻炼其批判性思维、培养其创新性思维的一个过程。

1、创设宽松环境,使幼儿敢问

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是促进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需要教师切实转变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幼互动关系,用微笑、信任肯定的目光,鼓励幼儿的语言让孩子感到安全,愉快和乐于表达。在幼儿出错时,用耐心地等待,宽容的态度,及时地引导,对幼儿的问题给予积极应答,激发“我能行,我提的问题真棒”等自信心的意识,从而树立幼儿提问的自信心。

2、开展教幼儿提问的语言活动,使幼儿明白怎么问

当教师开始让幼儿尝试问题时,幼儿很可能不明白教师要他做什么,往往只会说出自己的一个想法。为了帮助幼儿学习提问,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专门针对提问的语言教学活动,让幼儿正确使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句式的提问规范用语。教师按照幼儿能理解的方式让他们了解什么是问题。

3、培养幼儿问的兴趣,使幼儿好问

不敢问,就不会问,也就不好问。幼儿在理解了什么是问题之后,对提问的兴趣也会随之提高。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先不要在意幼儿提问的质量,让幼儿充分发问,以帮助他们继续掌握提问的方式。让幼儿有成就感,从而更愿意提出更多的问题,而且越来越爱提问题。

三、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由于幼儿期是人的各种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期,而善于合作又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因此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1、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团结、友爱等良好品德,促进合作能力的发展

学会合作,首先要有关心他人、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根据观察了解,那些不能与人合作的幼儿大多是由于家长过于宠爱,久而久之养成了自私、任性、攻击性行为多,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行为,使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处处逞强,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因此我通过《小鸡和小鸭》《我来帮助你》等故事,对幼儿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并让孩子们装扮成“小鸡”、“小鸭”等,体会与人合作的快乐;以营造合作氛围为主题,布置活动室环境,如在墙上张贴体现小朋友合作行为的各种图片。通过各种教育,培养了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他们很快融入集体,更好地与人合作。

2、经常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在幼儿园,教师经常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如,在一次小组作画过程中,让幼儿充分感觉到各种不同角色的乐趣。有的幼儿准备材料、有的调颜料、有的要作画,这就需要幼儿之间的合作。我告诉调颜料的小朋友:“洋洋,你需要什么东西,可以和周航商量着去拿,我看你俩配合好不好?”两个人很快准备了要用的东西(笔、颜料、颜料盒、水)就开始干起“活”来。

3、及时对幼儿进行鼓励和引导

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无论好坏,只要它产生后受到鼓励,那么这种行为就容易再现。因此,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强化反馈机制。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要适时给予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使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逐步得到了提高。

教育要重视培养习惯 篇6

一、中学体育教师要改变学生观念, 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培养其良好的习惯

很长时间以来, 一些中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总是以讲授练习技法为主, 然后加以高强度的训练, 学生学起来苦不堪言, 兴趣低下, 更不要说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了。笔者认为, 随着当前全民健身工程的启动, 教师需要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端正体育锻炼的态度,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一种积极而又热情的态度来对待体育锻炼, 从而真正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如若不然, 学生上起体育课来没有兴趣, 态度也不端正, 总是觉得是在吃苦受累, 受折磨, 那是不可能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 也没有可能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增强体质的作用。

二、中学体育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个动作重复23次就能初步养成一个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就是要让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真正地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生存必需, 习惯方能成自然。中学教师授课时教授的基本技能是基础, 学生只有经过科学的体育锻炼, 才能养成一个好习惯。

1. 中学体育教师要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中学体育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情感的励志。只有让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 才能增强其参与锻炼的兴趣, 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养成锻炼的好习惯。当学生的锻炼习惯养成之后, 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兴趣就会增强, 从而产生更端正的态度, 参与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 学生的体质会越来越强。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2. 中学体育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在授课时, 一定要把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讲明白, 并且让学生熟知教学目标, 这样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因为, 并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叫体育运动, 也不是每一项流汗的运动都能起到增强体质的效果, 一旦方法不得当, 就会影响学生的锻炼效果, 严重时, 还会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发生安全事故。所以, 笔者在授课过程中, 总是会先告诉学生人体的结构是怎样的, 开始进行运动时, 它们之间是怎样进行互动协作的, 各系统的器官功能有哪些, 运动时, 它们需要怎样配合。另外, 还要注意一些锻炼的卫生常识, 如急速跑完步后, 是不能够大量饮水的。在运动之前教师一定要把热身工作做足,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懂得如何在运动过程中合理锻炼。另外, 学生因年龄阶段不同, 所承载的运动量也不同, 学生的体质不同, 所能承受的运动量也不同, 这些都是教师要考虑的问题。

3. 中学体育教师要把“锻炼养成习惯”的理念渗入到学生的内心。

任何一种好习惯的养成, 都是学生意志力与毅力的协作结果, 教师只有加强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反复进行动作训练, 再加上不断地反思和改进, 才能让好习惯最终养成。学生运动的好习惯不易养成, 为了达到习惯养成的目的, 学生的正当练习是一定不能间断的。所以, 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安排锻炼任务, 分层为学生制订一套严密而科学的学习计划, 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进行培养, 先讲授动作的基本原理, 再把分解动作一一教给学生, 然后在学生的练习中不断地校正其错误的动作, 整个过程要渗透运动兴趣的激发。针对学生年龄段的不同, 要为其制订严格、科学而切实可行的计划, 有计划地使每一个项目培养都精准到位, 开始时要讲清楚动作要领, 并手把手教给学生正确的动作, 再监督学生持之以恒地训练,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好习惯。

三、中学体育教师要抓好“教师”和“学生”两个因素, 提高锻炼的效率

中学体育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只有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让其在锻炼过程中有积极主动性, 认真锻炼, 通过内在的强大力量克服外界困难, 从被动地听、说和练中解放出来, 变被动锻炼为主动练习, 这样就能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体育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 还要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不同的指导。教师不能一刀切, 从内容、方法、过程和时间等方面做到因人而异, 不断地给学生制订出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学体育课堂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非常重要, 尤其是体育课上, 青少年都是在模仿教师的动作要点, 听从教师的安排, 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要体现, 这直接影响着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这就要求, 教师在正常的授课过程中, 一定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正确地讲解动作要领, 加强对学生的方法指导, 最好能够让每一个学生在课上都能受到良好教育, 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强身健体。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 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教育要重视培养习惯 篇7

新课程的不断推进, 不但没有排斥良好的学习习惯, 反而给传统的学习习惯注入了新的内涵和要求。当我们认识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创新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时, 我们必须开始更多地关注学会阅读、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反思、学会检查等与学习方式密切相关的学习习惯。

一、学会阅读———培养学生熟悉教材的习惯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在学习过程中何等重要。阅读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 这一素质的获得不应仅仅依赖于语文学科的教学, 数学学科同样应担当起相应的责任。然而, 有调查显示, 小学生普遍缺乏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笔者认为, 要改变这一现状, 教师应当善于把握好课前、课中与课后的有利时机, 加强阅读指导, 使学生养成阅读数学教材的好习惯。如, 在教学新知前,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探索新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理解新知;在教学结束后, 教师更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 特别是概念、性质、定理等需要记忆的重要内容, 再进行相应的练习, 以便巩固和掌握这些知识。

当然,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阅读教材的方法, 将阅读、思考和练习有机结合。比如, 学生能看懂的内容, 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不易看懂的内容, 可引导学生养成边阅读边做标记的好习惯, 以便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据说, 美国一个图书馆门口有这么一句话:“听过了, 就忘了;看过了, 记住了;做过了, 掌握了。”我觉得很有道理。

二、学会倾听———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经常会发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 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取他的意见。有的学生一味地举手, 嘴不时地喊“老师, 我、我……”更有甚者站起来, 或者干脆跑到老师面前;有的自己想自己的事, 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就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 在交流时, 教师要着力培养好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对于学习个体而言, 倾听是一种素养, 是一种品质, 良好的与人交流习惯的核心是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即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这是人与人之间能够交流的前提, 同时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别人的经过思考后的发言可以启发自己的思维, 或可以让自己避免犯相同的错误。

对于处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来说, 倾听则是调控、驾驭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因为在学生互相倾听、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从中得到信息反馈, 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使教学达到最优的效果。

三、学会观察———培养学生正确推理的习惯

学会观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我们要认识事物就必须学会观察, 同时也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 才能对事物进行判断和推理。发明家贝尔说:“任何真正的教育的首要因素便是观察, 观察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例如, 在教“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时, 让学生观察下面4个算式: (1) 0.004米=4毫米; (2) 0.04米=40毫米; (3) 0.4米=400毫米; (4) 4米=4000毫米。首先从上往下观察, 把第二、第三、第四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 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 (1)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时, 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 (2)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 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3)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时, 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然后从下往上观察, 把第一、第二、第三个式子同第四个式子比较, 又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 (1)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时, 数就缩小到原来的; (2)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时, 数就缩小到原来的; (3)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时, 数就缩小到原来的……)

这样,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的性质就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过程中也就得到了提高。实践证明, 数学观察能力是学生顺利完成数学活动所必备的且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门户, 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四、学会思考———培养学生勤于反思的习惯

程思远在回顾李宗仁的一生时写道, 假如一个人, 不是从1岁向80岁去生活, 假如时间的顺序可以颠倒, 每个人都从80岁向1岁生活, 那么, 我们这个世界上可能有二分之一的人可以成为伟人。学习过程也是如此, 我们常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也就是所谓的反思。

在现实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数学认知结构水平、自身心理特征的限制, 学生的反思意识很淡薄, 大多数学生在思考复杂问题时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热衷于大量做题, 不善于 (有的是不愿意) 对自己的思路、方法进行检验, 不会分析、评价和判断自己思考方法的优劣, 也不善于找出和纠正自己的错误。作为老师, 我们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反思。如果每道题做完后, 我们去反思:此题为什么这样做, 有何收获、有何启迪?它还有其他解法吗?在每天晚上睡觉前, 将一天的学习情况像放电影一样放一遍, 来一次反思, 这样学习效果肯定好。实践证明, 经常这样反思, 肯定出效益, 出巧解, 长见识, 长能力。有反思才能为知识插上灵活的翅膀, 为解题披上艺术的灵光。

养成反思的习惯需要经过一个长期、协同的过程, 教师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既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也要在课堂之外。另外, 还要抓住时机, 让学生在复习整理的过程中学会有效地对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果教师能够不断总结并付诸实践, 一定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学习能力。

五、学会检查———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这不仅能保证数学解题无误,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认真负责的精神。从理论上说, 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需要有效的控制, 而任何系统只有获得反馈信息, 并据以进行适当的调节, 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学习中的自觉检验正是一种自我反馈, 有利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例如, 在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时, 由于四则混合运算式题一般比较长且枯燥乏味, 再加上一道式题内加、减、乘、除计算方法不同, 学生容易受思维定势干扰而出现差错。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必须重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自己在计算中出现的差错。在计算教学中, 要重视以下习惯的培养: (1) 认真校对的习惯。比如, 抄题后要及时校对, 有无抄错数字和运算符号, 特别是“双胞胎”数字;将草稿纸上的答案誊写后, 也要校对一遍。 (2) 仔细审题的习惯。对于混合运算, 要重点观察运算符号, 明确运算顺序。另外, 还要看看参与运算的数有什么特点, 数与数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能否联想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3) 估算、验算的习惯。要形成估算和验算的意识, 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验算, 并解释估算、验算的过程。

教育要重视培养习惯 篇8

1 虚心学习, 力戒骄傲

学习首先要端正态度, 明确目的, 方可虚心学习。虚心是做人之道, 也是学习之常。伟人说的好:“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始终要记住这个真理。自古治学忌自满, 自满就会故步自封, 停止不前。有些人学到一些皮毛就觉得了不起, 高傲自大, 可对他提出问题时, 知其一, 不知其二, 或者东拉西扯, 甚至文不对题。有句谚语:“初学三年, 天下能去, 再学三年, 寸步难行。”学医者更是如此。初学者在临床上觉得能治百病, 经过数年的学习进修后, 觉得准确地诊治某种病症十分困难, 这就说明学后方知不足。学习无处学处处学, 向一切内行的人学习, 向师学, 向同事和学生学。因“寸有所长, 尺有所短”;“三人行, 必有我师”。总而言之, 学习要谦虚谨慎, 博采众长, 为我所用。

2 持之以恒, 循序渐进

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事, 学习更不存在什么捷径和秘诀。敷衍了事是学不到知识的。虽然每个人能力不同, 但只要坚持不懈地学习, 一定会有收获。知识发展的规律是循序渐进, 由量变到质变。如学习医学知识时, 首先学习基本的文化课知识, 然后学习人体解剖、组织、生理、生化知识, 再学习病理、微生物、寄生虫知识, 最后学习临床疾病知识, 先知正常方知异常。中医也有“视常人, 按常脉, 三年方可为医”的说法。学习肺部听诊知识时, 须先知正常呼吸音方可鉴别异常呼吸音, 学习正常心音和杂音的区别也一样。总之, 学习要有一个过程, 不能急于求成, 也不能拔苗助长。

3 不同学科的学习

在从基础到临床, 从正常到异常学习各门医学学科时, 应根据每门学科特点, 因事制宜, 采用各有特色的学习方法。如学习解剖学知识时, 书本对着标本学, 即课本上读一段内容, 对照标本找到相应骨骼、器官、神经、肌肉等, 并掌握其特点、走行及来龙去脉, 同时结合人体掌握相关内容的具体部位、形态、功能和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学习化学或生物化学知识时, 首先明确人体是由化学物质构成的。从健康到疾病都是人体组织细胞的化学变化。让学生掌握人体每一种化学物质所特有的性质并做一些有趣的实验, 以加深其理解和记忆。学习外科学知识时, 学生依据解剖学知识明确器官组织的大体形态、结构与毗邻组织器官的关系, 再根据临床资料分析病情, 从而拟订有效的治疗方案。内科学和儿科学知识有一个共同点, 即理论性很强。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是不可能成为一名高水平的内科或儿科医生的。儿科也称“哑科”, 根据这个特点加强望、触、叩、听基本功训练, 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

4 不同章节内容的学习

每门学科的章节内容各有异同, 可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学习基础知识时, 要结合临床实践。如果临床上常用则重点学习, 如各脏器的生理学功能, 糖、蛋白质、脂肪的生化代谢, 诊断常用检验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等内容。学习临床课时, 首先, 要熟练掌握临床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如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技术:切开、剥离、止血、打结、剪线、缝合和引流等。其次, 重点学习某章节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如外科胆道系统疾病中的胆囊炎和胆石症, 内科内分泌系统疾病中的甲亢和糖尿病,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小儿腹泻等。要系统学习并熟练掌握这些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分型分期和诊断治疗等内容。最后, 归纳各章节内容间的相互关系, 如慢性支气管炎最终影响心脏发展为肺心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可发展为肝硬化, 引发肝性脑病和上消化道出血等。

5 结合命题形式, 掌握重点内容

医学命题多用名词解释、选择、填空、判断、问答、计算、论述、病例分析或绘图、填图等形式, 应结合各类命题形式特点学习重点内容。结合单项选择题, 重点识记带有“最……, 首选……, ……特性, ……确诊, 重点……, ……关键”等词的内容。如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是膀胱肿瘤, 治疗大叶性肺炎首选青霉素, 正确处理创面是烧伤治疗成败的关键等[1]。结合填空、问答和多项选择题特点, 识记条理清楚的内容, 如临床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及诊治, 病理学中病理变化, 药理学中药理作用、适用范围和禁忌证, 诊断学中心脏听诊内容的心率、心律、心音、杂音、附加心音和心包摩擦音等。结合判断题特点, 掌握“与……相关无关, 取决于……, 由……引起”等和一些容易混淆的内容。结合名词解释题特点识记一些概念、定义、病句和专有名词等。病例分析以常见病为主。绘图或填图在解剖学中多见。计算题多是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的重点内容, 此外, 还包括临床儿科中补液量的计算等。这些内容既是学习的重点, 又是临床应用最多的, 也是要求医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6 追求根源, 系统学习

学习不能不求甚解, 尤其医者, 对一些重点内容或疾病要做到“必求甚解”。每当遇到一个问题时应追其根源, 寻其变化, 究其因果。如学习肝硬化知识时, 首先要知道正常肝脏的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和肝脏所特有的功能。分析肝硬化时, 肝脏发生哪些方面的变化?肝脏功能受到哪些影响?患者怎么出现了腹水, 门脉高压症,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脾肿大, 肝掌和蜘蛛痣?这是由于在肝硬化的作用下, 正常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 肝小叶内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和肝细胞再生, 使正常肝小叶结构和血管被破坏, 出现假小叶, 使肝血窦和中央静脉受压、扭曲、闭塞, 从而造成肝窦后循环受阻。究其原因:一方面, 肝动—静脉短路开放, 动脉血液入静脉而出现门静脉压增高, 使脾静脉回流受阻而脾大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另一方面, 肝静脉—门静脉短路开放, 使肝静脉压升高, 肝血供减少, 肝功能受损, 白蛋白制造受限,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再加上淋巴回流受阻, 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系统兴奋而出现腹水[2]。另外, 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功能下降, 出现肝掌和蜘蛛痣。这样使学生对肝硬化疾病各个环节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针对患者能拟订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又如糖尿病及酮症酸中毒昏迷, 是由于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 使血中葡萄糖的氧化、合成和转化发生障碍, 又使肝糖原的分解和糖异生增加, 三者使血糖明显升高导致糖尿病。当糖代谢受限时, 脂肪分解加速, 而产生大量酮体 (乙酰乙酸B羟丁酸和丙酮) , 使酸性产物积聚, 发生酮症酸中毒昏迷。那患者为什么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呢?这是由于大量葡萄糖从尿中排出, 发生渗透性利尿而多尿;血糖升高又大量排尿, 使血浆渗透压升高而刺激下丘脑消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血糖虽高, 但人体细胞不能利用而善饥多食;有糖不能用, 只能大量分解体内的脂肪和蛋白质, 加之脱水, 使力减体弱变消瘦[2]。这样使学生较为透彻掌握糖尿病及酮症酸中毒昏迷的病理变化, 治疗时也得心应手。对其他疾病用同样的方法学习, 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7 学有各方, 巧记为妙

学习中有些知识很难死记硬背, 需想些巧妙的方法记忆。如中医针灸学把最常用的穴位及功能概括为“肚腹三里求, 腰背委中留, 颈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胁肋取阳陵, 心胸内关谋, 痛点称阿是, 随症施针灸”。微生物学把微生物种类及危害总结成“一毒三菌四体 (病毒, 细菌、真菌、放线菌,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 , 千疾万病引起”。寄生虫学将8种常见寄生虫及虫卵概括为“鞭、姜、钩、蛲、蛔、吸、绦、巴 (边缰狗绕回去逃吧) ”。临床补液原则可记成“先盐后糖, 先浓后淡, 先快后慢, 先晶后胶, 见尿补钾, 防惊补钙”。外科机械性损伤分类记成“理化生物机械伤, 损伤常见属创伤;皮肤完整闭合伤, 脱位挫扭冲压伤;皮破外通开放伤, 擦割裂刺撕脱伤”。休克表现总结为“休克一般血量减, 细胞缺氧代谢变, 典型患者表情淡, 面白肢凉躯冷汗, 脉快降压尿量减”。也可以用其他方式的记忆法, 如冶福云《内科学教学中的科学记忆法》中所述的兴趣法、归纳法、图表法等。各种记忆法的应用因人而宜, 不能千篇一律。

8 结合实际而学习

结合实际学习就是结合临床病例学习。比如Graves病, 主要表现是甲状腺肿大和甲床色素沉着, 可以阅读有关Graves病的专著、文献综述、期刊或者是基础理论。对其他疾病的学习也可用同样方法。这样一读再读, 反复学习, 不但对患者有利, 而且能巩固自身基础知识。另外, 强调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 诊治后还可以写总结。工作时间越长, 阅读的资料就越多, 有关知识的积累就越丰富, 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每次阅读时根据自身需要, 有些内容要精读, 有些可粗阅。这种学习方法效果较好, 可有一通百通, 一念通天的作用。

9 活学活用, 避免死板

学习, 实践, 再学习, 再实践, 这似乎是医学所独有的特性。诊断是否正确, 药物是否有效, 只能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检验。为医者更要善于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有了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 方能活学活用。死板是医学大忌, 灵活应用时医学才有生机。比如在临床上应用氨茶碱治疗哮喘, 有些患者1次用量须达0.75g才有效, 按规定成人1次用量不能超过0.5g, 否则会引起氨茶碱中毒。有2个小儿肺炎合并心衰患儿, 均3岁, 男性, 正常西地兰的用量范围是0.28~0.42mg, 即0.02~0.03mg/kg。其中一个患儿首次用了0.25mg时心衰症状明显改善, 而另一个患儿首次用了0.4mg才有效。这说明临床用药要因人而异, 分析病情时也要灵活应用医学知识。如三叉神经痛患者, 经检查发现仅仅是从眶下孔发出的分支痛。但长期服药、封闭均无效。笔者分析可能是眶下孔的个体差异或炎症狭窄压迫所致, 用小针刀扩张治疗, 使患者康复, 至今未复发。

参考文献

[1]吕树森.外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篇9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对学生提出明确、严格的学习要求

都说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我对教师的爱心是这样理解的:就如学生在家里需要母爱和父爱一样, 在学校, 学生也需要两种爱。一种爱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体贴, 是和颜悦色、温柔的爱;一种爱却是说到做到, 不可违背的严爱。如果一个教师只会给学生一种爱, 那这个教师就会走入误区, 让爱没了原则, 偏离了教育的方向。当然, 教师应该给学生的严爱不是在少数老师中常用的打和骂, 而是一个“严”字。教师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后, 必须说到做到, 而且从与学生见面的第一天起就进行严格要求, 学生才不至于养成恶习而影响学习, 教师的努力才不会打折扣。这样的严爱非常重要, 必不可少。

二、学习要求必须明确、具体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就是学生学习行动的指挥棒。如果这些要求模棱两可, 学生就无所适从, 不知道如何执行。所以要求不仅要明确, 还要具体。“明确”就是要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 有些不仅要口头告诉, 还可以写在纸上张贴在墙壁上。“具体”就是老师应该有预见性, 应事先考虑关于哪方面应该有哪些要求, 尽量要求得详细一点。如一个小学教师与学生第一天见面时, 如果学生是一年级学生, 就需要反复告诉学生上课的要求:如何坐在小椅子上, 上什么课时桌面上应该摆什么, 不应该摆什么, 要认真听老师讲课, 不东张西望, 怎样举手, 怎样写作业……如果是中途接班, 学生在前任老师的引领下, 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 教师就应该先了解前任老师对学生有哪些要求, 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风格取长补短, 对学生提出可行的要求。我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 这学期刚接了一个班, 五年级。与学生见面后, 我没有急着上新课, 而是先向学生了解前任老师对学生的要求。经过了解后, 我发现前任老师在组长如何收作业、如何检查预习方面的要求有可取之处, 是每个组设三个组长, 一个负责检查和收作业本, 一个负责检查和收《同步训练》, 一个负责检查预习情况, 分工明确, 专人专职。于是我便继续沿用一个组三个组长制。但同时我也发现在如何检查补做情况这一点上要求模糊, 于是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加入了新的要求, 那就是每个组长每天在收作业时先检查上一次作业的补做情况, 包括补做的质量、数量, 以及如果发现组员没有按要求完成补做该怎么办。同时也加上了如果发现组员没有完成新的作业该怎么办, 收起的作业在哪个时间段交给科代表, 每个组员的作业本必须翻到要批改的那一页以方便老师批改等。这样在组长如何收作业这一点上的要求就比较具体了。在其他方面, 我也逐项提出了具体要求。如科代表如何收作业, 何时将作业交给老师, 何时去办公室取回作业, 如何在收作业情况记录本上做好记录, 如何跟踪监督没按要求完成作业的同学, 学生上课时如何听课, 如何写作业, 如何补错, 如何预习, 课前两分钟由哪个科代表负责, 课前两分钟进行什么训练, 怎样训练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 还会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或者提出一些其他方面的要求。

三、学习要求符合学生实情, 执行时一视同仁

教师对学生的各项学习要求如果脱离了学生实际, 过高或过低, 都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从而不利于教学。教师只有对学生一视同仁, 学生才会心服口服, 遵守各项要求, 教学才会更正常、高效, 老师也更轻松, 不必为处理那些教学中的琐事分心。

教育要重视培养习惯 篇10

我们每年都参与组织高职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但竞赛准备阶段和竞赛中有违公平竞争的一些不良行为、社会中的一些不良作风,以及教育中的某些学术不端表现,成为通过技能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直接障碍。因此从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责任出发,我们提出“安全第一、赛风第二、比赛第三”的口号,将赛风建设作为组织竞赛的重点工作。这是因为没有安全就没有竞赛,所以安全第一;而没有好的赛风就没有真实的竞赛,所以赛风第二,旨在强调好的赛风重于比赛本身,“安全”和“赛风”是实现成功竞赛的基础。对此我们采取了不少具体的行动措施,包括理念建设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在理念建设方面主要有:树立培养人才是教育首要目标的理念,要求组织参与竞赛的企业和学校全体工作人员都要有通过大赛培养人才的理念,要分清市场背景下的利益原则与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规律不同,要严格区分两种游戏规则;裁判员要有公平执裁的裁判精神和价值观;鼓励每位选手“重在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等。在制度建设方面主要有:组织指挥系统和组织指挥制度建设、裁判员队伍和裁判制度建设、竞赛赛题出题制度、比赛回避制度、比赛制约机制、比赛监督机制等。这些举措有力保障了比赛的公平公正,得到参与企业和学校的全力支持,取得很好的效果。通过上述实例可以说明,不良赛风完全可以克服,通过创造一个良好创新能力教育基础环境平台,真实展现选手们的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技能竞赛是教育的窗口,赛风问题反映到教育中本质上是学风问题,学风问题可以从不同视角观察。如从学术的视角,教育中的不良风气和学术不端很多是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社会中的不正之风影响带入教育领域的结果。从端正学风的视角,最近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文颁布《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旨在整顿研究生培养领域的学术不端行为,并且指出“学生抄袭导师有责”,发出了教育领域整顿学风的强烈信号。

从价值观的视角,不良学风相当于体育比赛中的“假球”,不仅会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不良后果,而且反映参与者的价值观。过去我们曾提出在体育比赛中“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在优势项目中表现为“让球”,结果有的运动员欣然接受;而有的则拒绝接受,认为是对自己人格的不尊重,要求对方尊重自己,全力以赴,将输球看作对自己的激励。同一事物两种不同价值观,显然后者更有力量。

不良学风与创新能力是相悖的,因为创新是对世上本没有的东西而言,习惯于抄袭和拷贝别人过去的东西,肯定不具有创新能力。总体来说,创新能力教育基础环境可以有如下方面:

一是在学习中或学术上不以不当手段获利,养成“不作弊、不做假、不抄袭、不替代、不是自己的成果不署名、引用他人的观点要加引号、不将他人成果归为己有”等一些良好学术习惯和行为;二是尊重自己人格,拒绝不当给予;三是坚持原则、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反思;四是教育者要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克服世俗障碍,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创新能力教育基础环境。

清华大学陈吉宁校长最近在毕业生典礼讲话中语重心长地说:在人的一生中,比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赢得尊重,比赢得尊重更重要的在于坚守良知。听了这话的众网友也语重心长地回应陈校长:学生坚守良知,首先要教授坚守良知。让我们大家都坚守良知,行动起来,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能力教育基础环境。■

上一篇:数码打印下一篇:运弓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