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

2024-05-29

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精选7篇)

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 篇1

情感教育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热点,它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层面。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情感性和教学内容的情感性,也决定了其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认识过程,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伴随着认识过程产生、并影响着人类认识和活动的进行。积极的情感激发往往是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因此,情感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不引起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那么,这种教学一定是呆板沉闷、枯燥乏味的。

“情感愉悦”的方法指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情感教育的规律,运用特殊的媒介和方法,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受到深刻的情感熏陶。这里的“愉悦”作动词,乃“激发情感使之充分活跃”之意。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情感愉悦”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熟知的特级教师于漪、钱梦龙老师,就是情感教学的高手。他们很善于运用课文佳作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去叩击学生的心弦。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情感愉悦”的方法,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人类创造性的活动往往是由情感激发和推动而来。哥白尼曾说,他对天文的深思产生于“不可思议的情感的高涨和鼓舞”。但正是这种情感才使他提出了著名的“日心说”。鲁迅也说:“创作需情感,至少总得发点热。”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愈丰富愈激越,中枢神经愈兴奋愈强烈,脑细胞活动愈活跃,就会从记忆的仓库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表象,同时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考,激发人类潜藏着的力量,使思维更活跃,从而生发出多种多样新异的联想和想象。想象力丰富的人,创造力就强。因此,使学生“情感愉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但任何情感都是由一定的对象引起的,都有其客观原因。从来都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愉悦学生的情感,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和采用多种方法,笔者在这方面作了如下尝试。

一、储情于胸,充盈情感

在教学中要“愉悦”学生的情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作为教师一方来说,首先自己要有真情实感。要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情感,自己首先得进入作品的意境之中,言语表情形象逼真,创设情感境界,用自己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以情传情。因此,教师备课就应做到“披文以入情”,储备充足的情感,课堂上才能做到“情动而辞发”。

记得第一次准备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的教案时,因备课时资料掌握有限,教材钻研也不够深,特别是没有把作品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结果本来是一片充满强烈激情的演讲稿,却没有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可见教师只有“情郁于中”,才能“发之于外”,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有了这次教训,我以后就特别注意积累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当我第二次准备此课教案时,对作者已有了整体了解,并已被作者那种“拍案而起”、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备课时加进了使我感动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如闻一多抗战时蓄须明志的一些小故事等,并反复练习朗读课文,酝酿情感,以在范读时能声情并茂。当我走进课堂讲解时,备课时的那种激情就自然而然地从自己的表情、声音中流淌出来。当学生被吸引,全神贯注或纵情激奋时,我又及时抓住课文中感叹句、反问句、反义词等最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词、句进行剖析、渲染、生发,让作者的爱憎感情去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的心潮随作者的感情急流澎湃。一节课下来,从学生的表情来看他们对这节课是满意的。

二、激情导入,预蓄情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阅读活动开始之前的特定的情绪状态,往往会跟随学生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活动的展开。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要让学生预先蓄积与作品相协调的情感氛围,会增强对作品中人物形象与意境的感受和理解的效果。这时,教师的导入就至关重要。如果教师能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渲染气氛、描摹景物、创设情境,就容易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激动的情绪,进入“角色”。

三、直观带动,激发情感

教学中,直观道具的运用,往往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图片、录音、录像、幻灯等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愉悦学生视听感官的同时,也带动学生进入了语文的情感世界。那优美的音乐、丰富多彩的画面,给我们创设了一个生动、具体的教学环境,渲染了课堂气氛,能最快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印象最深的是在教《记一辆纺车》时,我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其中一段录像中有一位小姑娘“白鹤亮翅”的纺线动作是那样舒展,优美,再配上动听的音乐,学生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深切感受到了作者那种“劳动也是乐趣”的思想境界。

四、入境体验,加深情感

我们在讲读课文、分析讨论中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优势,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创造的特定情景,让学生入境体验,“触景生情”,则可以丰富、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如《陈毅市长》一文中有一场戏是化学家齐仰之接电话,台词都是齐仰之的。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当堂先口头准备一下打电话人的台词,然后指定两位同学分别扮演打电话者和接电话者(齐仰之),学生饶有兴趣地在课堂上打起电话来,其他同学也听得兴趣盎然。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加深了对齐仰之固执、清高性格的感受和理解。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愉悦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情感高涨之时,往往也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总之,阅读教学中使学生情感愉悦的途径很多。轻松幽默的教学语言,教师适时的动作姿态、充满激励的眼神、真诚的微笑等,都能增强阅读教学的感情色彩。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是为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内驱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 篇2

姓名:李雪梅

单位:凤城市通远堡镇中心小学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不少,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个原本好好的整体(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必要的提问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而学生所得到甚少;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板,学生忙于做笔记,老师讲的一点也听不进;而潜心读书时间少。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有不少困难。为了克服这种毛病,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教学。

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

一、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重点段落 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措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 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角,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又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情感的激发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激发

语文教学是情感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会进入课文情境中去,才能收到感化人的作

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创设情境,先入为主

学习新课之初,教师可用模型、图片、多媒体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进而产生感情共鸣,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播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音像,鸟语花香、桃红柳绿等春景会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使学生在美妙动听乐曲声中进入对课文的学习之中。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时,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古代章回小说以及说大书结束时,常常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实际上是运用悬念这种艺术手法来牵引读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兴趣。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是文学作品,而且许多作品中运用了悬念的手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也设置一些悬念,诱发探索欲望,也是激发学生情感兴趣的好方法。例如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也可以让学生复述故事时,提出疑问,引发思考。如学习《狼和鹿》,这是一篇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明白不能随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这一道理呢?一开始在让学生回忆文章大概内容的时候,就抓住文章最后两句话: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很自然地回到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感受森林的美好和鹿群的美丽。在讲授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最后,鲁提辖“提了一条齐眉短棒,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请同学们思考地会去哪里呢?留下悬念,让学生深思,让他们体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三、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小学生好奇心强,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也可以授新课前,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识字量少,学习诗歌时,我常常可根据诗歌的内容编成童话故事,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有声有色地进行演讲,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诗歌《小小的船》时,编了这样一个童话: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坐在庭院里的椅子上,一边乘凉,一边看着夜空中那一轮弯弯的月亮。忽然,我感到自己飘了起来,飘到了月亮上。弯弯的月亮成了一只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尖的,我就在这小小的船里坐着,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呼——”突然,一阵风吹来,我浑身一抖,惊醒了。原来,这是我在做梦。可是这梦太美了,我真想什么时候真的能到月亮上去看一看。这时,教师趁热打铁问学生:“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坐着月亮小船,在星星之间穿行的感受?”学生马上回答:“我们想。”又问:“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学习好吗?”学生齐答:“好的。”这样一来,教师演讲的童话,既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还启发了学生上天揽月的遐想。又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四、拓展延伸,勃发情感

语文课是学生学习和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如学习《狼和鹿》,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在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理解“谁是真正的‘祸首’”的同时,及时评价:同学们,现在看来,我们人类真的不能用自己盲目的爱和无知的恨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接着又引导学生:所以这件事发生之后,美国政府也采取了积极的拯救措施,同学们,如果你也参与了这次拯救行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此时的拓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神思飞扬,感情再一次升华。

在阅读课教学中要重视探究学习 篇4

1 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初中阅读课教学中, 学生谈不上有统一的学习习惯。究其原因:第一, 学生的阅读习惯不一, 阅读水平参差不齐。初中之前的阅读水平差异较大。第二, 学生虽然也愿意上阅读课, 但他们并不喜欢教师选定的阅读书目, 对待这些不喜欢的书只能是应付阅读, 学生也就会表现出浮躁、不能潜心阅读的现象, 自然阅读课的教学就很难进行下去。第三, 初中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很多在小学时就已养成。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就必须矫正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 即所谓“破旧立新”, 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前提。因此, 在每学年初一新生入学后, 指导学生上好第一节阅读课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就是要矫正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 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必须重视加强思想教育,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矫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 尤其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并使之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在这样的课堂里, 老师教的轻松, 学生学的主动, 学习过程容易且学习效果优秀。

2 要注重兴趣与问题意识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的培养在阅读课教学中同样重要。尊重学生的主观创造,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须转变观念,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因此,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不要将阅读课教学视为单纯教学课, 而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书目, 运用现代资源和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参与阅读课读书心得的交流, 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意识, 促进学生学习读书兴趣的养成。

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兴趣培养一样重要。问题意识是学生学习当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敏感性、感受性, 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上图书阅读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 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 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 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 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根据建构意义新的学习理论, 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要充分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 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索的愿望。让学生自始至终在探究中学习, 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3 要培养独立自主学习, 注重学生学习实践

教育家陶行知说:“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理论知识的掌握都不如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掌握的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我的阅读课教学过程中, 我始终坚持强调独立自主学习, 注重学生自己动手。自主性学习方式是丰富多彩的, 各种体验学习方法既是独立的, 又互相联系, 学习的主体本身就是一个利用视觉 (阅读书目图片展览、视频展示等) 、听觉 (在线听书、师生谈读书等) 、肢体语言 (读书诵读、演讲等) 和大脑进行学习的复合体和共同体。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参与的学习无疑是效果最优的。同时阅读课的学习内容方面学生不再拘泥于死读书、读死书的学习形式, 作为阅读教师更应适时第利用利用图书资源大搞一些读书周、读书征文、主题演讲等活动, 以活动促进教学, 效果会更好。我相信经过教师的共同努力, 总有一天阅读不再是学生困难的事情, 学生也能内心深处真正喜欢上阅读课, 图书室也能充分发挥它强大的功能, 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大的帮助与提高。

4 要加强小组合作, 发挥集体智慧

阅读课作为初中阶段综合实践课程, 正越来越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所以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开展这方面的更多兴趣小组、实践活动小组, 让师生认识到阅读课小组合作的优点。比如, 阅读课小组合作能培养团体的互助合作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促进学生间共同学习和提高、体现每个学生的价值等等。阅读过程应该是学生能动的、积极参与的过程, 是一种开放的、民主的、自主的、和谐的过程, 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共同学习的过程, 是融实践、生活、社会, 融听说读写等各种因素一体的综合过程。

阅读课育在目标上, 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具有一定的阅读技能。初中阅读课教学侧重在使学生掌握阅读学习的方法, 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探究知识的能力, 这就给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们需要更新观念, 在阅读课教学中要重视探究学习, 以适应终身教育, 全民教育的需要。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真正的阅读应该能够吸引学生的心灵, 教师在阅读课中注重探究性学习能激起他在阅读中对世界和自己沉思, 从而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这样的阅读课教学对学生的读书能力的形成, 乃至终身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淑祯.初中课内外阅读教学初探[M].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2 (5) .

[2]Siny.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读书兴趣论文[OL].中国教师站cn-teacher.com, 2007-4-8.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认知环节的过渡 篇5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一般会引导学生经历学习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汇报以及收获升华等几个环节,层层推进能够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我们发现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平滑过渡,让新旧知识无缝衔接,有些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时候,对上一个环节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零散性,在理解感受下一环节知识所需要的经验上还存在一定的落差。因此,作为教师,还需要设计相关的铺垫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新旧知识能够平滑过渡。

一、唤起已有经验,实现无缝对接

语文教材中课文的编选是经过专家和名师反复甄别的,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和能力的逐步提升。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新知识的陈述超越了孩子们目前已有的经验,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学生发展过程中必然的经历。教师如果发现学生在某个环节出现知识储备不够、理解力不足以及感悟不深刻等现象,就需要立即分析其中的原因,然后设计出衔接两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内容,从而降低两个环节之间的坡度,在两个台阶之间为学生再设置小台阶,便于学生攀登,于缓冲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软着陆,从而正确理解、轻松融合各个环节的内容,形成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构和能力体系。如《负荆请罪》一课的教学设计,不少老师都将目光聚焦到“负荆请罪”这一个故事本身,并且引导学生感悟廉颇知错就改和蔺相如的深明大义、顾全大局,为国家利益着想。但是有些学生对于冰冷的文字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而是更多地关注廉颇负荆请罪这一行为。如何将孩子们引导到品味语言文字上面来,感知语言的魅力,进而提高语言的鉴赏力,切实需要老师做智慧的链接,在唤醒个体的经验中提高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发展思维能力。在进行品读环节之前,我尝试加入课本剧的表演,引导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阅读,自由表演,小组评价再现课文所描述的场面。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只顾表演的热闹,路上相遇时候的避让,负荆请罪时候的哄堂大笑。于是我针对第一幕的内容,为孩子们呈现了“聚精会神、笑笑、有意避让、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寸步不让”等词语,针对第二幕出示“跪下来、双手扶起、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等词语,让孩子们对着两组词语反复品读,点评刚才的表演,孩子们读后恍然大悟,觉得应该将蔺相如在路上遇到廉颇争道时候的谦让和沉着冷静、胸有成竹表现出来,而在第二幕时要表现出蔺相如的大度和友善。在这样的表演环节中,孩子们从文字品味平滑过渡到了人物形象感悟的环节,经过感悟环节的研讨分析,孩子们对于蔺相如面对秦王时候的勇猛机智和面对廉颇时候的谦让友善有了足够的了解,对于廉颇的知错就改也理解得非常透彻,他们将廉颇负荆请罪时跪下的忏悔以及蔺相如的谦恭友善都表演得活灵活现,让人恍如身临其境。

二、教给适当方法,促使有法可依

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曾汇聚巴黎回忆道,当年老师教给的知识很多都遗忘了,但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的习惯依然受益终生。因此,作为教师,不仅应该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进入新的学习环节之前,教师应该先教给他们一些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带着这种方法去尝试学习,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就能够有法可依,从而在学习的时候事半功倍,轻松前行,在?w悟实践中学习语文,享受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例如在学习《负荆请罪》的时候,学生对于“想当年,秦王那么厉害,您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地跟他斗,唇枪舌剑,寸步不让,多解气!”学生对于这句话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及时借助投影出示《完璧归赵》的故事,播放蔺相如“完璧归赵”时候的视频,帮助学生感知蔺相如在秦王殿上的勃发英姿,还通过投影介绍一下当时七国的形势,更加加深了学生对于蔺相如的认知,秦国那么强大,秦王那么威武,蔺相如都敢针锋相对。他礼让廉颇,不是畏惧,而是顾全大局。通过补充历史故事和视频,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用语言将自己的内心想法表达出来。有孩子说道:蔺相如在秦王殿上,面对强大的秦国君主都敢侃侃而谈,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让秦王束手无策,怎么可能畏惧廉颇呢?他礼让廉颇,绝对是深明大义,顾全大局,为自己的祖国着想。孩子们所生发的情感和文本的意境有效融合,达到语用和人文的高度统一。学生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形,肯定也会查阅资料,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使之更加丰满,便于自己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三、引导交流经验促进个性感悟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身处同一班级的学生,对于同样的知识内容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同学既是知识的学习者,也是学习路上的伙伴和帮手。充分挖掘资源,进行思维碰撞,就可以缩短、减缓学习环节中的落差。因为小伙伴之间的发言更容易被伙伴接受,毕竟他们发展阶段相同,思维方法相似。比如寓言故事浅显易懂,不少学生在幼儿阶段就听说过。对于学生已经熟悉的故事,就可以从孩子们的交流分享环节入手,引导他们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不断深入探究,进行自我学习。例如学习《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的时候,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品读文字,感受语言美;发挥想象,感受画面;人物对比,感悟形象;展开想象,自编故事。引导孩子们品词析句,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感受形象的不同,体悟寓言中蕴含的不同道理。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创作出了不少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

阅读教学须重视朗读指导 篇6

一.潜移默化范读熏陶

学生有一种能力就是模仿。所以教师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朗读。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这不无道理, 也需要教师自己练就好“读”这项基本功。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读得正确, 标准。而且在教学前要多与文本对话, 和文章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产生共鸣, 形成“心理相融”, 把握文章整体朗读的基调。只有这样, 在您的范读感染熏陶下, 学生肯定会潜移默化, 提高朗读水平。

二.形式多样多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也曾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朗读形式要多样化, 试想学习一篇文章一味地让学生集体读读读,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怠倦, 甚至觉得朗读枯燥乏味, 毫无朗读乐趣可言。如果一堂课上朗读形式多种多样, 多姿多彩:或教师引读、伴读;或小组赛读;或角色移位读;或指名读, 表演读;或约自己的小伙伴读……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魅力, 促进了对文章的感悟和对读的兴趣与热爱, 使学生读得津津有味, 收效甚著。当然, 有一点也至关重要, 老师对学生的读需给予满腔热情的鼓励, 让学生敢读, 想读, 善读, 乐读, 掀起读书的高潮。

语文课一直有着以读为本、语中求悟的根本精神。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要让学生在书中走几个来回。”是啊, 让学生在书中多读多悟,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读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时刻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将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坚持读中识、读中问、读中说、读中议、读中学、读中悟, 实现以读促思, 以读促记, 以读促说, 以读促悟。

三.品析重点加强训练

一篇篇课文都由许多词和句组成的, 有些词语用得很准确, 有些句子含义深刻。那么指导学生读好这些重点词、句或段, 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入体会文章的主旨, 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山里的孩子》时的一个片断:

师:请同学们一齐读读这句话 (投影出示)

[他们笑眯眯地欢迎进山的每一位客人, 热情地为来自国内外的朋友当向导。]

师:请同学们接着读第二次, 边读边想:从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你读懂了什么?

生:读了这一句, 我从“笑眯眯”这个词可以看出, 山里孩子面对客人时很热情, 很和气。假如凶巴巴的话, 进山的客人一定会认为山里的孩子很冷漠, 很不懂事。

师:好, 那你把这种热情读出来好吗? (该生读此句, 顺势把“笑眯眯”读重音, 且面带微笑)

生:读了这一句, 我觉得从“每一位”“国内外”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山里的孩子对每个客人——不管是国内的, 国外的;老的、小的;漂亮的、丑的;男的, 女的——都一视同仁, 说明山里孩子的非常好客。

生:读了这个句子, 我从“当向导”这个词读懂了山里孩子为每一个客人带路, 领他们到想去的地方。如果客人找山上的蘑菇场, 而山里的孩子只顾玩不为客人带路, 就显得不热情。

接着, 让每位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多元解读这个句子, 从不同的角度, 抓不同的重点词语, 读出山里孩子的热情好客。由此可知, 要引导学生扣牢重点词句多读, 读了悟, 悟了再读, 才能咀嚼出文章的神韵来。

四.熟读成诵积累运用

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 重积累, 重运用”, 而采取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熟读成诵。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期, 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多朗读, 多熟读成诵, 使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写作上, 学生也能运用恰到好处的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抒发自己的感情。

综上所述,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 运用朗读的多种形式, 抓住重点, 指导朗读, 熟读成诵, 不但能使学生运用有节奏、声调高低适当的朗读来理解课文, 读懂课文, 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

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 篇7

一、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感动

当代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过:“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感动”。

在阅读教学中, 语文教师首先要认真解读文本, 体会、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真实思想感情;对于教学参考书上的理解只可参考, 去劣择优, 千万不能照搬;教师也可以补充自认为较正确的理解, 供学生参考、讨论。

因此, 教师只有遵循“新课标”要求, 认真解读文本, 独立思考, 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才会备出让自己满意和感动的好课来。这样教师的授课内容才会让学生易于接受以至于感动, 学生才会久久地沉浸在对于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情感中, 沉浸在课堂上的阅读文本、与教师对话交流和体验感悟的氛围中, 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会很好。

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独特的情感体验与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如何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与感悟呢?一般说来, 教师既要注意情境的创设和对于学生情感的激发, 还要特别注意点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独特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另外, 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见解。

例如, 初中语文课本选编了一篇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叙写自己求学经历的文章——《我的老师》。有位语文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 先让学生闭起眼睛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捂起耳朵什么声音也听不见, 闭上嘴巴什么话语也说不出, 时间长达2分钟。然后教师让学生谈体会, 明白作为集盲、聋、哑三种残疾于一身的残疾人海伦·凯勒所具有的坚强意志, 克服了种种艰辛求学, 最终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教育家与作家, 这是多么的不容易。这样, 学生自然而然会对海伦·凯勒产生敬慕之情, 在进一步学习整篇课文时就有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阅读教学中, 当学生思维出现卡壳时, 教师要鼓励要引导, 让学生大胆地说, 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都要给予肯定。作为教师, 最忌越俎代庖, 代替学生说出理解与感受;甚至对学生独到的理解与感受及探索性、创造性的思维见解轻易否定, 冷嘲热讽。

当然, 个别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可能会出现思维偏激甚至有原则性错误的见解, 教师对此不但不能怂恿, 而且要注意及时把学生往正确思路上点拨、引导。

因此, 教师不能轻易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和教学参考书上连自己也一知半解的东西, 强加给年纪尚小、阅历尚浅的中小学生, 让他们囫囵吞枣地加以接受, 这就剥夺了他们自己对作品理解感受、体验感悟的权利!

三、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方式让学生抒发、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 对于优美感人的文章或文学作品, 通过教师的情感激发, 学生肯定会产生各种情感体验。如果学生采用朗读、吟诵、分组讨论、写读后感, 甚至边读边唱等形式进行情感体验, 教师都可以视其为正常, 这说明学生们已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或文学作品的情感氛围当中, 正在进行或已经进行了情感体验。然后, 学生就可以把各种情感体验与感悟借助声音、语言、文字甚至是肢体语言宣泄和抒发表达出来。

上一篇:梗死部位下一篇:期刊出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