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拓展教学(精选12篇)
阅读拓展教学 篇1
为了更好地达成《语文课程标准》中“扩大学生阅读面”“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提升学生想象力”等目标, 不少教师将方法聚焦在拓展练习的设置上, 通过拓展训练, 将学生的阅读积累、生活与社会经验引入课堂, 成为教学的素材, 让教学方式更加丰富。有效的拓展, 能很好地优化教学效果, 更能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然而, 在语文课堂的拓展教学实施中, 却存在诸多的问题, 需要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 避免拓展教学走入歧途。
一、以“本”为本———追求拓展的限度
教科书中的课文是由专家从众多文本中精选出来的, 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综合加工,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教科书是我们教师教学最重要的抓手与依托。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深入地引领学生去体味、感悟课文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深沉的情思, 努力将文本的内容、形式等融入学生的思想中, 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然而, 许多教师是在学生还没有吃透教材本身的情况下, 就匆匆地将学生带入拓展的环节。可想而知,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一知半解必会影响拓展教学的效度, 最终落入舍本求末的误区。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三袋麦子》时, 教师在带领学生充分理解三个小动物如何处理麦子的基础之上, 在教学结尾处让学生拓展交流:“如果是你, 你认同谁的做法呢?”“你有其他的处理建议吗?为什么?”由这个话题引入, 学生自由表述观点, 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因此, 我们在设置拓展时一定要基于教材本身, 做到拓展有限度, 更好地为文本理解服务。首先, 在拓展的数量上要有限度。真正的有效拓展一定不是以数量的多寡为指标的, 应以有效为基准。其次, 要注意拓展的时间配置。拓展的目标是更好地为学习文本本身服务, 而非喧宾夺主, 不能为了追求教学的花哨而过多占用阅读教学的时间。
二、融会贯通———追求拓展的黏度
一节好课犹如一幅行云流水般的书法作品, 笔风错落, 意蕴悠远, 既是知识的习得, 又是一种美的享受。拓展, 就是这作品中的精致安排, 我们在追求其有致的同时, 更要与文本教学的内容有机相融, 为深入理解文本助力, 而不是游离在教学之外, 削弱阅读教学的连贯性, 让拓展与文本愈行愈远。
如何做呢?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时, 教师拓展出“高尔基的生平”“高尔基对孩子的态度”“高尔基的人生观”这三个知识点, 促进学生理解高尔基对孩子独特的教育方式, 从而体会到他对孩子那种伟大而深沉的爱。最后, 激发学生关注高尔基作品的兴趣, 更好地向课外阅读拓展, 从而将学生引入到更广泛的阅读中去。
结合这个案例, 不难看出, 拓展要注重与文本的高效融合, 是加深文本感悟的催化剂。即, 拓展的目标要明确, 不能为用而用;内容要适当, 精心筛选出适合文本生成的拓展点, 拣选出最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素材;时机要适当, 在文本最需要补白和内容支撑之处渗透, 可以使学生的知识链更为牢固, 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总之, 既可以是课前的激趣, 也可以是课中的难点突破, 还可以是课后的拓展延伸。这样, 才能更好地与阅读教学融为一体。
当然, 我们除了注重追求拓展的限度和黏度, 还需要重视拓展的深度, 避免浮于表面的蜻蜓点水式的假拓展, 根据文本和学生的真实需求, 尽可能地提高拓展材料的效度, 开发出其最大的价值。另外, 我们也需要关注拓展的广度, 既基于教材选择拓展材料, 同时又不拘泥于文本本身, 限制教学的广度。
拓展有度, 追求效度, 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拓展教学要求:精心选择拓展素材, 恰当安排拓展时机, 体现与文本教学内容的黏合度。如此, 将会真正焕发出拓展的勃勃生机, 为阅读教学增色。
阅读拓展教学 篇2
湖洋中心小学语文课题组 黄建荣 新课程的要求下,新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扎扎实实抓好课堂内的阅读教学。在教学中应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使学生摆脱过去单一的、被动的、僵化的、不变的角色地位,让学生在主动阅读中形成语感和语感能力,且不断增加词汇量,理解句子含义,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阶段,低年级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中年级的教学重点要逐步向加强阅读感悟转移。因此,二年级的教材不再有集中识字的内容,但二年级下学期要求会写的字是300个,和一年级相比并没有减少。也就是说,重点转移了,但识字任务并没有减轻。课堂上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用来指导学生读书,感悟,拓展,识字被迫挤到了课堂非常不起眼的一角,而写字基本上只能在课外进行,这样就造成学生实际识记能力与课堂训练严重脱节的现象。没有扎扎实实的训练,哪有学生良好的表现?
那么,不压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字词教学的质量呢?通过学习与反思,我对教学有如下思考:在课堂阅读实践中加强词句的训练,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新模式。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方法之一。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预习学习指标:(1)每课中每个生字拼读后书写,再找出该字的形近字组词,达到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的目的;(2)读课题,抓题眼,设想课文写什么,随后围绕课题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3)再渎课文,读中悟意,试着把不明白词语勾划出来先自己解决,确实弄不明白之处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能养成自觉课前预习的习惯。
2.课堂教学
教堂教学主要采用如下几种方法授课,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现老师引导学生学习。
(1)采用学习“三步法”掌握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其方法是:第一步,默读课文画词句;第二步,联系中心谈体会;第三步,反复朗读,体会情感。所谓第一步中采用的“默读”是阅读方式中的一种,学生能静下心来动脑筋,反复琢磨。第二步中勾划出重点词,是抓住理解课文中心的关键。音、形、义是生字教学的三个基本要义,教学中把握生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关联性,适时、适度、整体地开掘有关生字的教学资源,可以提高识字的效率。这要求老师上课前扎扎实实地把生字词教学设计好,最大限度地开掘好音、形、义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课堂上生动形象地将生字的音、形、义植根在学生的感同身受之中,把字词教学与认识事物,与探究语言规律,与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起来,整体地建构生字的音、形、义间的认知组块。
另外,字词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是很丰富的,它与文本的解读息息相连。在文本的解读中,它既可以穿针引线、上连下缀,又可以释放内涵、充实解读。在阅读教学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住能够产生辐射性解读的词语。抓住这样的关键词语,以此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不仅仅解读该词语的语表之意,还要深入开掘该词语与文本中的句段篇之间的内在联,开掘该词语在文本解读中所留下的想象空间。充分地解读好这样的关键词语,一段文本乃至于整篇文本的解读都将会被激活,使得文本的解读变得饱胀起来。例如在教学《雷雨》这课时,放手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压下来”、“一动不动”、“乱摆”、“垂下来”、“逃走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学生不难了解:雷雨前、中、后的景物变化。随后第三步中反复朗读全文,学生较易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至此,可随机延伸到你还知道雷雨时有什么特点?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鼓励学生发挥想象。
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它是引导学生顺利展开阅读进程的奠基石。阅读教学若是不基于字词理解之上,则是舍本逐木、空中楼阁字。词教学从形式到内容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情境再现、唤起体验„„字词是抽象的符号系统,因而字词教学离不开理性化的诠释,但这并不意味着字词教学就一定要排斥感性的体验。
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要因字而异、因词而异、因文而异,在字词的音、形、义上各有侧重点,不能平均用力,要走出正音、记形、释义这种单一的平面推移式的僵化模式。尝试以词义的感悟为核心,融字音、句段、体验、情境、课文内容于一体,让字词教学变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立体网。这其中既有文字的理性解释,也伴有画面与情感的感性体验。这种立体感悟式的字词教学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地交流对新词的解读,也是为了广泛地调动学生学习字词的积极性,让字词教学落实在学生兴趣盎然的参与中。
字词教学本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视字词教学的基础性作用,开掘字词教学的新天地,必须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寻求到更佳的落脚点,让字词教学成为融入阅读教学的一股“智慧的琼浆”,来滋养学生的阅读历程。
又如教学《笋芽儿》一课,抓住几个动词“揉了揉”、“伸了伸”、“看了看”、“扭动”、“向上钻”,学习作者描写笋芽儿苏醒的经过。随后指导学生观察课间活动时同学们的举止与一打上课铃同学们的动作进行比较,分别用恰当的动词写出这一时段同学们的情景。学生受到课文作者的写作方法的启发,也能尝试注意用动词描写人物的动作,可收到一定效果。此片断练习为写出篇章作文打下基础。
“拓展”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篇3
一、课前拓展,巧妙导入
一节课的新课导入部分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着整节课的成败。课的一开始就要做到先声夺人,要能抓住学生的心灵,吸引学生走上语文学习之路。一位教师在执教《海伦·凯勒》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下“海伦·凯勒”这几个字,让学生读了几遍,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老师写的是什么吗?”学生们有的回答说是一个人的名字,有的说是今天要学的课文题目。接着老师指导学生根据这两个答案说一句话,如“《海伦·凯勒》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海伦·凯勒。”或者“海伦·凯勒写下了《海伦·凯勒》这篇课文。”老师点明像这样的自己写自己的文章就叫自传,同时告诉学生读文章首先就要去关注作者。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提问,“这本书和海伦·凯勒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自然会说出这本书是海伦·凯勒写的。教师再追问:“你们知道她为什么写这本书吗?想知道她是怎样一个人吗?”从而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引向新课的学习。
教师就这样通过几个简单问题的一问一答,把这篇课文的作者、主题、写作背景等巧妙地联系起来,同时还向学生渗透了读书的方法,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转移到对课文的探究中来。
二、课中拓展,情意共生
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品读文本中理解文本的意思,感受文本背后的东西,触摸作者的灵魂,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
1.借助插图。教材中每一篇课文大多配有插图,这些插图生动形象,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心。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插图,使其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如教学《艾滋病小斗士》,教师让学生用心观察插图:在南非国际艾滋病大会上,小恩科西身着西装,一手拿着话筒,一手紧紧握着拳头,透过这些动作,想象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学生在观察想像说话之后,再让学生回到文本,找出有关句子进行品读感悟,体会“小斗士”的深刻内涵。
2.品词析句。每一篇文章里都有一些关键词句,它们可以说是文章的眼睛或灵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它们反复读、反复品,在读中品,在品中读,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如教学《荷花》一文有这样一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其中的“冒”字让学生比较“长”、“伸”、“钻”,体会不同之处。通过换词理解比较,学生渐渐体会到了“冒”字的神奇之处,它把荷叶的多、荷花旺盛的生命力和调皮显现出来了。
3.善于质疑。“学贵有疑”,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真正体现,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问不仅不能回避,还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巧妙利用疑问进行拓展。如教学《菩萨兵》一文,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些藏胞们知道朱德的军队要来就躲进了深山,而且在翻译去找时一见到翻译就跑?他们是真的糊涂吗?”教师让学生再读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学生通过阅读真切体会到了藏族同胞躲进深山的原因,也感受到了朱德理解藏胞的宽容之心。
4.想象补白。文章如一幅美术作品,往往留有一些空白。这些留白又如音乐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如果教师能力抓住这些留白之处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可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理解作者情感。如教学《嫦娥奔月》,文中只用了一句话简单写了“嫦娥经常接济生活贫困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教者在教学中可抓住“接济”一词鼓励学生展开想像嫦娥经常接济乡亲们的场景,学生通过想象说话,提高了想像力,嫦娥善良的品质也在学生心中扎根了。
三、课后拓展,余音袅袅
一节课、一篇课文的结束并不是学习的结束,教师要有大语文的意识,要把语文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如学完《海伦·凯勒》,可让学生课外读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完《我和祖父的园子》,可推荐学生阅读《呼兰河传》;学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可让学生课后阅读《宋庆龄的故事》……这样既可以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
拓展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要把拓展教学时时刻刻记在心里,要把拓展教学实实在在地落实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拓展教学中丰厚语文知识,丰富阅读体验,丰实语文素养。
拓展课外阅读,实现有效教学 篇4
一、丰富生话积累, 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生作文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 千文一面, 人云亦云, 满口书生气, 篇篇夫子言, 成为新时期的“八股”。许多教师抱怨学生没有生活, 缺乏真情实感。面对此种情况, 我们要求学生加强生活积累, 做生活的有心人。
1. 丰富校园生活, 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
校园生活枯燥无味, 为了实现校园安全指标, 我们把学生拘束在三尺斗室之中, 不许喧嚷, 不许疯闹, 不许做身体对抗剧烈的游戏, 结果是越束越死, 把学生变成了听话的木偶, 使学生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动辄得咎, 严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新课程实施以来, 我们更新教学观念, 实行班级民主化管理, 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成为校园的主人, 成为自主生活的主人。
课堂上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入意识, 认真开展自主阅读活动, 通过小组活动、多元化的交流,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在相互的交流中实现知识的提升。
课外, 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情有所系, 心有所动, 情有所感, 身有所为。元旦、“五四”青年节、教师节、中秋, 我们组织了师生同乐会, 师生各展才艺, 尽其所能, 其乐融融。征集课间十分钟游戏;开展校园集体舞比赛;春日我们寻找春天, 秋天我们采摘硕果;植树劳动, 运动会, 让学生有事可写。
2. 写日记, 积累生活素材。
我们原本无法回避生活, 所以抱怨学生没有生活是毫无理由的, 关键原因是学生从不留心身边的生活, 缺乏敏锐的视觉, 缺乏生活的感悟, 缺乏生活的积累, 让生活在熟视无睹中销声匿迹。为了积累素材, 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写日记。时时留心身边的生活, 在日常的琐事中寻找作文的素材。开始, 大多数学生将日记写成了流水账, 觉得天天如此, 没有趣味, 没有意思。我们鼓励学生坚持, 定期品读, 在品读中, 体会记忆再现的乐趣, 激发学生积累素材的乐趣。我们还鼓励学生写回忆录, 将生活中的精彩再现出来;写随笔, 将生活中的花束珍藏起来;写科幻小品, 将思想的火花定格收藏;写瞬时的感悟, 将心灵的闪光留存在纸面上。从校园的一草一木写起, 从家乡的一草一木写起, 从师生的一言一行写起, 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写起。将作文的标题细化, 如《宿舍门前》、《放学时的校门口》、《成绩发下来的时候》、《我为校园的小树感伤》、《谁弄脏了我的鞋面》等。经过一个阶段的积累, 渐渐的, 学生觉得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了。
二、拓展课外阅读, 构建书香家庭、书香家园
为了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 我们鼓励学生多读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思考习惯的养成, 在决定性的程度上取决于非必修阅读, 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 把全部时间都花在准备必修课上, 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 由此产生许许多多不必要的灾难。”由此看来, 拓展课外阅读是十分必要的。书本是作文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我们是农村中学, 学生家庭大多不富裕。据调查:一个班级三十八名学生, 家有书籍十册以上的, 只有两人;五册以上的, 只有六人;有的甚至一本没有。而且品种单一, 读过后即束之高阁, 不再问津, 造成很大的浪费。为此, 我们把这些书籍集中到班级, 组建班级书柜, 开放校图书室、阅览室。学校从公用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 学生自筹一部分资金, 购买图书。为稳妥起见, 我们召开了家长会, 取得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一学期下来, 班有藏书两百多册, 全校十二个教学班, 横向交流共有图书三千多册, 人均每学期读书量突破二十册,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 不仅学生收获了知识, 而且家长节约了资金。
“书非借不能读也”。为了鼓励学生阅读, 我们开展读书竞赛活动, 指导学生书写读书笔记, 举行读书笔记展览, 对优秀的笔记在全校交流, 期末装订成册, 发到社区、家庭, 让家长、朋友与我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我们还与镇文化站取得联系, 采取有偿借阅的办法, 拓宽学生借阅的渠道, 建立书香社区。为鼓励学生阅读, 我们每学期举行两次百科知识竞赛, 激发学生读书的情趣, 期末将阅读的成果装入学生成长记录袋。
据统计, 一学期读书最多的学生竟然达到三十二册, 计八十多万字, 读得最少的也有五本之多, 有的后进生还通过读书找回了学习的信心, 重新鼓起了学习的勇气, 班级“作文难”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三、成立校园文学社, 为学生展示才华提供平台
读与写是紧密相连的, 只读不写就无法将自己的立场观点表达出来, 只写不读写作就缺少新鲜的血液。为了把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我们创办了校园文学社, 办起了校刊———《晨风》, 每班设立两名记者, 深入家庭、社区采访, 汲取生活素材, 开设名著欣赏、说长道短栏目, 使学生在自主和谐的交流中获得提升。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拓展随笔 篇5
朗读历来是小语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新课程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第13条更是对课堂读书提出了明确要求:“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每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般应达到10分钟左右。朗读与默读并重,能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的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然而语文课不闻读书声和少闻读书声由来已久,至今亦然。“满堂灌”时代也好,“满堂问”时代也好,一节课读书时间不足10分钟,一篇课文学过大部分学生都难得读上一遍,一年课堂阅读时间不足几十个小时,然后分析训练做题、合作讨论交流,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小组活动热热闹闹而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阅读课不是好的阅读课。语文学习不读书,没有了感受,联想、思考、领悟、积淀、提升的过程也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
有老师认为读还不容易?不就是10分钟的事情,我就做足10分钟给你看,我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挨个儿上演;我读句、读段、读全文轮番上演,别说10分钟,就是30分钟也不在话下。确实,有心凑这10分钟并不是难事,但《教学建议》提出的10分钟读书是“质”与“量”的统一,10分钟只是完成了“量”的问题,而 “质”则要求在这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里达到“读通、读懂、读好”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并且在达到这样目标的过程中能结合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因此,我所理解的课堂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应是有效的读而不是机械的读。然而要做到有效读书,现今的语文课堂除了读书时间太少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1、朗读的目的性不强。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2、朗读的面太窄。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会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
3、教师的朗读指导单一。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带着__x语气读一读”,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萨特曾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悟出文章的内涵,使课堂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成为精彩的华章而不是匆匆走过场呢?
我想首先语文老师应对朗读引起足够重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保证充分的读书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特别是自学性课文,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2、注重朗读评价。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分角色读,表演读,分小组比赛读,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4、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分析 篇6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理念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单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更加的强调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不但增强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有效的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在小学的学习中,语文的学习至关重要,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更加的重大[1]。
(一)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能力
小学对学生语文的教授,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由此可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开阔视野、积累知识[2],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教学目的的实现,离开了阅读教学是无法实现的。
(二)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保证让学生读到不同特点的作品,不但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使其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而且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意义重大[3]。
(三)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前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阅读知识量,想提高写作的水平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大部分小学生写作水平差的主要原因所在。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供基本的写作资源。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只有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在阅读课中有所收获。可是,现实情况时,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主要还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给学生安排不同的阅读内容,使学生在阅读的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法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4]。
(二)阅读内容缺乏深度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一部好的作品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但是如果内容选择不慎,可能对学生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在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仅仅局限在漫画书等缺乏实质内容的书籍上,但真正对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有用的书籍却很少,导致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很难通过阅读使自己有所收获[5]。
(三)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小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为保证阅读的质量,有效的阅读方法非常的重要。但很多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是对自己喜欢的进行精度,不喜欢的就走马观花的看过,不会在阅读中对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深入的思考,致使学生在阅读完文章后,除了对文章中的情节有所了解以外,没有任何的收获,无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三、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具体建议
(一)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環境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所在。因此,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必须为学生的阅读教学提供一个充满阅读氛围的读书环境,从而让学生在阅读氛围的感染下对阅读产生兴趣,在阅读兴趣的引导下,提高阅读的质量。
(二)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除了保证学生阅读适量的课外读物以外,语文课本内容的学习也非常的重要,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因此,老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丰富课程内容,不能仅仅局限在书本的学习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学习知识的情况下,拓宽自己学习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在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的前提下,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既保证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保证阅读量的适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整个的小学教学中至关重要,因此必须保证小学生的阅读量。但是,由于小学生受他们的年龄和智力的限制,他们对知识的接受量是有限的。如果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量而盲目的增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大量的进行阅读,不但不能有效的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可能还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特殊性,既要重视阅读量的扩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范围;又要重视阅读的质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盲目的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只有保证适当的阅读量,才能在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小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学习其它知识的基础。但由于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各种的问题,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能很好的实现,非常的不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只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改变对阅读教学的错误看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为目标,才能真正实现阅读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宋晓雪.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121.
[2]张学霞.关于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19:92.
[3]毛素洁.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24:130.
[4]宋晔.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思路与措施[J].求知导刊,2014,12:144.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探析 篇7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扩展阅读教学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较强语言学科,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思想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言行举止包括品格的修养。所以,在教学中,要主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增加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2]很多学生对教材的内容不感兴趣,这时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课外读物融入到课堂,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能在阅读课外读物的同时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喜爱,创设愉快的语文教学氛围,进而更好地融入到语文学习中。拓展阅读作为小学语文基础教学工作之外的一种活动,教师要想保证这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就要首先从根本上意识到拓展阅读的现实意义,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拓展阅读活动中,为其文学素养的提升、人生价值观念的建立、知识面的不断拓展提供更加重要的指导和帮助。
二、语文拓展阅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和行为修养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文学积淀。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熟知文学知识的人,在他的谈吐和行为举止上都大有不同。[3]小学生是接收教育的初级阶段,这时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人格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养成。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课外拓展阅读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使人文修养得以提高。
(二)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课外阅读打破了课堂语文教材的限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进而应用到学生的读写环节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拓展阅读时,要引领学生注意经典语句的搜集,培养学生的语感,对一些经典的段落进行有意识的识记,进而在以后的写作中让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拓展阅读的措施
(一)为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的教学资料是语文教科书,尽管语文教科书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内容相对充实,但是如果在教学中只用教科书进行教学,就会显得有些单一,导致教学比较单一,知识结构不全面。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厌倦,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4]向学生推荐一些合适的课外读物,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丰富性。比如四大名著,针对小学生编著的四大名著通常都配有精美的图片,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除了推荐中国的课外读物,还可以适时向学生推荐一些西方国家的儿童课外读物,比如《简爱》,能在早期给学生建立中西方文化的差距,对中西方文化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开展读书月活动。读书月活动是为学生提供的一个课外阅读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就自己所阅读的课外读物畅所欲言,或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表达学生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和所学到的知识,同时在读书与活动中可以将学生在阅读中所学的知识加以整理,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起来。[5]比如,在阅读四大名著之后,让学生总结出在其中学到的成语和一些比较感兴趣的诗句,在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就这些知识点进行探讨和教学,由于是学生自身搜集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都会怀着极大的兴趣进行学习。
(三)通过阅读比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参与性。在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并非每一个都会积极地参与,仍旧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看书,这主要是因为没有一些切实的过程激发学生。[6]因此,利用比赛就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参与性。比如在教师指定一本课外读物之后,阶段性地组织该课外读物中的成语比赛或是故事接龙,并设置相应的奖励,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其中,继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的参与性。不仅可以最大限度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7]
结语
总的来说,拓展课外阅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进行拓展阅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当前的教学层次推荐适合的书籍,切勿“超纲”,才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8]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在课外阅读中吸收知识,并充分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小平.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35-37.
[2]杨丽丽.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探讨[J].才智,2015,27:136.
[3]刘乙萱.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策略分析[J].才智,2015,11:99.
[4]邵飞,邵明晓.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23:127.
[5]赵丽娜.谈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4,14:82.
[6]王鲁梅,胡顺伟.关于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J].学周刊,2014,33:75.
[7]雷伟凤.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训练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5:119-120.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探析 篇8
国家教育部总督学柳斌说过“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文化内涵浅薄的平庸的家庭; 一个不重视阅读只重视应试的学校是呆板沉滞的令人窒息的学校;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就明确规定: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小学生提升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但是如果阅读教学的内容仅限于教材文本,那么在数量上和内容上就会受到限制,从根本上来讲是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的,对于他们的全面素质的提升也会造成阻碍。因此,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将阅读教学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使小学生的思维能够从课内延伸至课外的空间,能够使他们更好地在大量阅读中吸收知识、陶冶情操,从而提升综合素质。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坚定地认为,阅读教育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因此,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拓展阅读,使他们在大量的阅读中滋润心灵、充实头脑,从而更好地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拓展阅读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明确表示教师需要积极培育学生的浓厚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挑选一些适合自己的读物,营造多读、会读的氛围,从而使语文课程的学习更加地开发和有活力。拓展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因为它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灵活的形式,学生们可以将自己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一些更适合自己的读物。
其次,有利于小学生语言能力的积累。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标准还规定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而这一规定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能够丰富小学生的语言积累。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并不是完全以课外内容为主的,它是以教材为中心的拓展延伸,从而使学生能够从一篇拓展到多篇,从有限的阅读内容拓展到更多的课外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增长了见识, 还同时积累的语言材料,丰富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口语表达、写作等有积极的影响。
最后,有利于小学生陶冶情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应该专家严格筛选的文质兼美的作品,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美的陶冶,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境界、一言一行都受到影响。但是,教材中的阅读内容又是有限的,为了使学生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使自身的情操得到陶冶。
三、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教学策略
首先,通过联系点来进行拓展阅读。在《阅读学原理》一书中就提到: “通过阅读,读者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这是自我在量度上的增加; 读者的观点认识改变了,这是自我在本质上的提高; 读者的实现感情升华了,这是自我在价值上的飞跃; 读者的方法技术迁移了,这是自我在能力上的练达。”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拓展阅读教学要在把握文本的前提下,找到相互之间的联系点,以此来积极引导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例如,《鲸》这篇课文在学习后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教师就可以此为基础拓展学生的兴趣范围,如鲸鱼还有哪些种类; 我们人类应当如何来保护鲸鱼,等等。教师在提出这些问题之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本,如《动物世界》等,或者鼓励学生运用网络来查找自己所需的各种资源。
其次,可以以兴趣点为基础进行拓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兴趣点为基础的拓展阅读教学,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从而激发起他们阅读的浓厚兴趣。例如,高尔基在《小摄影师》的最后一段表达出了他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一种是对小男孩的期待,另一种是对记者的冷淡。这种情感的表达,可以看作是文本的一处“空白”,教师就可以借助此处的“空白”来引导学生思索小男孩是否会再来寻找高尔基? 如果回来会向高尔基提问什么问题? 这样的问题因为没有统一的答案,很容易激发起学生们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推荐给学生们高尔基的其他著作如《母亲》《海燕》《在人间》等。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拓展阅读 篇9
一、课前指定阅读, 熟知文本背景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 有不少文章涉及到的时代背景较复杂深刻, 若还像在小学、初中时那样, 仅仅就文本本身阅读, 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对此类文本的教学, 一定要要求学生去搜寻相关文本背景, 或者指定相应篇目的文章去阅读。在熟知文本背景的基础上, 再去阅读、教学,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笔者在教学《想北平》一文时, 如果仅仅从思乡角度来谈, 很难将作者那种对北平的赤子深情讲透彻, 而不深入了解, 这一点文章的写作背景就难以理解, 特别是对当下的高中生而言, 更是无从去分析。于是, 我结合文章的写作时间, 把“何梅协定”、日本侵华、“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等几则素材放在导学案上, 作为背景材料。文章创作于此时, 作者自然为华北危急、北平危急的局面而百感交集、忧心如焚。学生通过对这一背景材料的阅读, 也就明白了文中作者将北平比作母亲、思念北平欲落泪的情感来自何处了。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 在对背景的普及阅读后, 学生普遍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了深入的理解, 而不再是仅仅将其作为普通的思乡散文来看, 也更能理解作者的一腔爱国热忱和忧患意识了。
老师们都明白文本背景对于文本教学的重要意义, 但很多人都习惯于只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其实, 这既浪费时间, 也不合乎阅读规律。将文本背景相关资料提前指定学生阅读, 好处多多。一方面, 可以提前让学生熟知背景;另一方面, 也能让学生在预习中深入理解文本。这样在教学中, 可以少花时间在背景介绍上, 而更多地分析背景与文本写作的关联, 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和有效的。
二、课上对比阅读, 深化文本内涵
对比阅读的好处在于可以给读者强烈的印象。相似文本的对比阅读, 可以互通有无, 勾连认识;风格迥异文本的对比阅读, 可以理性思考, 强化认识。在具体教学中, 对比阅读文本的选择很重要, 不能为对比而对比, 而应该选择确有必要, 有明确教学意图的文本, 否则既浪费时间, 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种对比, 可以是内容上的、风格上的、语言上的、手法上的, 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如笔者在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时, 在讲到史铁生对其母亲的内疚情怀时, 发现这种复杂的情感及其根源很难言喻, 作者在文中只是通过几个侧面的小细节进行点染, 并没有细细描写, 这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中生而言, 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笔者选择了对比阅读。找来史铁生另外一篇著名散文《秋天的怀念》, 作为对比阅读、深化理解的辅助文本。当笔者读到文中作者母亲要带儿子去看菊花, 却最终吐血而亡时, 学生眼中闪动的泪花证明他们理解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也理解了文章中深深的愧疚何来。因为在《我与地坛》中, 作者较少写到自己和母亲的生活场景, 更多的是写自己的追悔, 是一种间接的写作方法, 而《秋天的怀念》中是直接抒情, 自然更加清晰易懂, 也更加煽情。通过这两个文本的互通、勾连, 就成功地帮助学生理解到原文本背后的内容, 有效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再如教学李商隐《锦瑟》一诗时, 针对李商隐诗歌“意象朦胧、典故繁多、情感复杂”的特点, 笔者摘录了二十多对李商隐诗歌中的名句, 以诗解诗, 将李商隐其他诗歌中的情感、意象与《锦瑟》中相同情感、意象对比阅读、分析, 取得了较好效果, 同时也大大深化了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整体认识, 课堂结束后, 有同学感叹, 以后遇到李商隐的诗歌再也不怕了, 因为从哪些方面去理解李商隐的诗, 这堂课基本上都已经涉及到了。
三、课后延伸阅读, 提升文学品位
课堂文本教学只是文本阅读的一部分, 并非全部。课后延伸阅读, 既有利于对文本内涵的巩固、深化, 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最终“反哺”到文本阅读上来。课后延伸阅读文本的选择, 要把握两个原则, 一是和课堂文本有着近因联系, 即延伸文本与课堂教学文本在作者、内容、手法等方面有突出联系;二是延伸阅读文本短小精悍, 便于理解, 否则就会打击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如笔者在执教《老王》一课时, 明确了要尊重底层人, 维护他们的尊严, 看到他们身上散发的光芒, 这样的主题对于学生而言, 看起来容易, 其实未必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于是, 我在文本教学结束后, 给他们下发了课后延伸阅读资料———不到1000字的小小说《尊严》, 作者吴培利在小说中塑造的主人公老铁, 本来个子高大魁梧, 是篮球好手, 女儿生病了需要医治, 所在公司捐献了10万元, 在捐款仪式上, 公司宣传部要拍摄厂长将钱款递给老铁的镜头, 但老铁个子高, 厂长个子低, 不能凸显厂长威仪, 于是宣传部小记者要求老铁弯腰、低头, 并最终一脚踢到老铁腿弯, 让他跪下来, 才拍好镜头, 在这种场景下, 老铁的尊严丧失殆尽。在接受公司捐款后, 老铁却不辞而别, 让公司人既感到诧异也很愤慨, 但最终有人看到, 老铁跑到其他单位去做了个看大门的, 而且低头弯腰再也不复雄壮魁梧了。小说不长, 但揭示的有关尊严的内涵很深, 并且作为小说, 其表达方式比较直白, 理解起来比较容易。通过延伸阅读, 学生很容易就能认同, 人穷志不短, 底层人也需要尊严的内涵, 反馈到《老王》中, 就能理解老王在临死前拿东西送到作者家中, 作者却没有让座还给钱“侮辱”的内涵, 也就能理解作者的愧怍之情何由而发了。还有不少同学, 据此写了读后感, 自己也创作了几篇有关尊严的小小说。
把握好阅读教学拓展的度 篇10
案例一:
( 课末了) 师:楚人一会儿夸耀自己的盾, 一会儿夸耀自己的矛,说话前后矛盾,他今天的生意肯定是做不成了。你能不能帮助楚人想想办法, 把他的矛和盾都卖出去呢?
生1:我先拿出盾,在闹市大声夸耀说,我的盾无比坚固,不管什么矛都刺不进去。等人家把盾买光了,我换个地方,再夸耀说,我的矛非常锐利, 不管什么盾都能刺穿。这样就能把矛和盾都能卖出去。
生2: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快来买呀! 我的矛无比锋利,又物美价廉,你买回去肯定管用。等矛卖完了,我再用这种办法卖盾。
师:你们真聪明,想出了好办法,帮助了楚人,我替楚人谢谢你们。
上述案例,虽然体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超越文本的新理念,但却是不恰当的,因为阅读教学的拓展不应背离文本的 价值意义 。《矛与盾》是一则古代寓言,是假托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其文本意义在于说明一个人做事或说话不要前后矛盾, 要一致。教学这篇课文,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可上述案例中,教师却让学生帮助楚人推销矛与盾,让学生感受到不诚实带来的实惠,这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完全背离,这样的拓展是在曲解文本。
案例二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一个人说话、做事都不能前后矛盾,要一致。想一想,你们在生活中有自相矛盾的事吗?
( 学生思考之后 , 列举了生活中自己经历的或看到、听到的事。)
师:同学们刚才联系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事例来谈自相矛盾的害处,我想大家对这则寓言的寓意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往后一定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教学行为应根植于语言这个土壤。上述案例,对寓意的拓展,并非语文学习所做之事,那是品德课所为。虽然语文教学承载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语文学习借助文本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无可厚非的,但它不是这么理性化的、独立于语言学习之外的教育,而应是一种“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应该是紧扣语文学习的特性,引导学生熟读精思,在揣摩、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基础上的一种自然领悟。这样的价值观教育才是有效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拓展迁移 篇11
一、反弹琵琶式。打破传统思维,反向立意,允许学生发表另类观点。如《范进中举》中的范进是一个地位卑微、逆来顺受、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他让人可笑,又让人可悲。换一个角度思考,范进有没有闪光之处,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这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激起阵阵涟漪。学生就会得出范进有毅力、有决心、执着专注、持之以恒、不怕打击、不畏艰难等答案。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人来阐述逆境造就人才的道理。那么顺境是否更有利于人才成长呢?孰是孰非,就看学生怎样理解。换一个角度,重新认识某个人物或审视某个问题,是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探究质疑、理解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放飞思绪式。在课终时,巧妙地利用语文内容中的“空白”之处,诱发学生的想象,纵向延伸,补充完善课文内容,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当《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后,小弗郎士下课后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和举动?《紫藤萝瀑布》文末说:“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作者加快脚步去干什么?又会说些什么?时空任我行,思绪驰骋天宇,因为想象,所以精彩;因为精彩,所以快乐。想象使学生获得自信和成就感,增强了主体意识。
三、比较异同式。将教学内容中意义相近或相异的内容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如学了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就可以和他的另外一篇作品《小石潭记》相比较,体会两篇作品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侧重。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就可以和当代作家阎连科的《父亲》比较阅读,两位父亲性格上的迥异并没有遮盖住两位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让学生感悟到父爱的伟大,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对文章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自陈心曲式。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文快终结时,让学生谈谈是否有课文中同样或类似的体验和感受,谈谈有何收获或看法?《哨子》一文中谈到许多人为了哨子付出太高的代价,在现实生活中,你也有过为“哨子”付出代价的事情吗?谈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孤独之旅》中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反映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主题,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言为心声,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出谋划策式。人有喜怒哀乐的情感、酸甜苦辣的经历。在人生道路上避免不了急流险滩、杂草荆棘,让学生为作品中的人物想办法、出主意,让他们轻松应对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摆脱困境,走出人生的漩涡。某类动物或自然景观即将面临灾难性的打击或破坏,请学生为它们提供一把遮风挡雨的伞。《藤野先生》中作者在仙台医专看电影时听到日本所谓“爱国青年”拍掌欢呼,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请为鲁迅先生献计献策,应该怎样避免这种有伤民族感情的尴尬事情发生。再如《死海不死》在文末作者不无遗憾地谈到死海海水将会消失,死海真的要死了。请学生以死海湖边长大的一位居民身份,向巴勒斯坦和约旦政府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避免这个神奇的湖泊消失在世人视野中。通过出谋划策,学生和课文面对面交流,增强了学生的生命意识、自主探究意识和参与社会的意识。
六、改头换面式。1.撰写病历。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灵魂扭曲、人格不健全的人物形象。如范进、孔乙己、菲利浦夫妇、奥楚蔑洛夫等。从姓名、年龄、性别、症状、药方等方面为他们把脉诊病。2.填写审案报告。学生设立虚拟法庭,过把法官瘾。原告、被告、案由、审案经过、结案评述构成一份审案报告。狩猎队追杀斑羚、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郑屠强抢民女等可成为案件的主角。3.整理人物档案。从姓名、年龄、职业、身体状况、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着手达到对文章的解读。除此之外,还可以以书信体、剧本、墓志铭,将文言文改写为白话故事,将通讯改为消息等形式进行拓展迁移。变换形式阅读文章,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
七、喜闻乐见式。1.以乐配文。根据文章意境、情感、主题让学生配上相同或相似旋律的音乐,用听觉艺术阐释,解读文章,增强感染力。2.以歌颂情。即用歌声抒发情感。如学完魏巍《我的老师》后,就可以让学生演唱有关歌颂老师的歌曲。3.以画表意。通过绘画的形式描述作品的某一个景致或某一段情节。不必考虑是否有绘画基础,只要以心来画即可。另外还可以采用相声、小品、舞蹈、辩论等形式展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灵活处理教材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阅读教学拓展的“放”与“收” 篇12
一、拓展是语文课程生活化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专注于所谓知识点目标的追求, 语文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价值备受关注, “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言”, 成为语文课程的最重要的价值追求。这一变化, 给阅读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要求, 使阅读教学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跨学科学习和生活化要求成为阅读教学的根本要求。
1. 课文文本是拓展的依据
传统阅读教学是“教教材”, 而新课程语文教学是用教材教。“教教材”就是以教材为教学内容, 教材中有什么就教什么 (主要集中于与考试相关的知识点) , 因此, 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用教材教, 则是要以课文文本为依据, 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和超越, 使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 使经验向学识转变, 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素养。当然“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又绝不是截然对立的。“用教材教”必须有一个对课文内容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的基础, 因此, 首先必须把教材教好, 只是这里的教教材与传统“教教材”无论是理念、方式和内容选择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 语文课程跨学科学习的要求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目标, 大大拓展了语文课程的内涵。语文素养内涵的丰富性使单纯的对语文知识记忆和对语文能力的训练无法形成。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性质, 要求语文素养必须超越阅读教学灌输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的局限性, 因此, 跨学科学习成为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然要求, 这就为阅读教学向不同学科的拓展提供了依据。同时, 阅读教学面对的一个个具体的篇目, 内容十分丰富, 不同学科的内容汇集一起。诸如历史、政治、音乐、美术、数学、气象学等等, 对于这些内容的阅读, 如果不对应内容所属学科进行拓展, 就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
3. 学以致用, 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言
学以致用的原则无论是在传统阅读教学还是新课程阅读教学中都获得了体现, 只是由于理念的不同, “用”的目的和价值反差巨大。传统阅读教学的“用”集中于应试, 新课程阅读教学的“用”则集中于应对生活。用于应试, 考试成绩成为测量语文学习程度的依据, 用于应对生活, 生活当中的使用状况成为评价语文学习程度的标准, 因此, “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理念。阅读教学不能萎缩于应试的狭隘而导致封闭, 而必须以社会生活需要为依据, 进行生活化拓展, 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是大语文的必然。
二、拓展以放为主要特征, 但一味地“放”会导致无序
拓展的主要特征是“放”, 是要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封闭和不断走向萎缩的局面, 确立阅读教学的开放性特点。然而“放”应是有节制的, 单纯为了“放”而“放”, 会导致整个阅读教学的无序。
1. 拓展的内涵
所谓拓展, 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开拓和扩展,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而言, 就是在具体课文教学中, 通过对文本的展开和联系, 使阅读教学内容获得丰富。阅读教学中的拓展, 由开拓和扩展构成两个方向。开拓是对文本内涵的深化, 即透过一般阅读教学层面, 通过个性的介入而获得本质的展示;扩展则是超越文本内容范畴的局限, 通过联系和链接, 获得更为丰富和更为宽广的视野。因此, 阅读教学中的拓展是实现新课程阅读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2. 拓展的目的并非一味累积相关的内容
由于语文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着种种阻力和困惑, 尤其是应试教育的干扰, 不仅造成了教师认识上的混乱, 也造成了行为方式上的混乱。对于阅读教学拓展想当然式的理解, 便具有典型意义的表现。在日常阅读教学中, 自觉地进行知识和内涵拓展的属于少数教师, 多数教师阅读教学中是很少进行拓展的。而在公开课和教学比赛之类的演示性授课中, 教师则往往有意拓展, 但不管这种有意拓展的具体情况如何, 其普遍的结果是:拓展并没有使课文的本质获得深化, 也没有通过拓展使学生获得解读视野的扩展。他们所谓的拓展形式十分单一, 就是将相关的内容进行平面罗列、堆积, 缺少程度上的梯度性, 也缺少层面上的层次性, 由于相关内容罗列、堆积很多, 用时很长, 不仅没有取得拓展应有的效果, 反而喧宾夺主,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效率。
3. 围绕中心、服务中心是拓展的要求
所谓“围绕中心, 服务中心”就是针对课文文本而言。应该特别强调的是, 这里的以文本为中心与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三中心”的“以教材为中心”并非一个概念, 传统语文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的局限性除了其内涵狭隘之外, 更是与其他两中心 (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 新课程阅读教学以文本为核心的根据在于课文文本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基本材料和依据, 课文文本是沟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依据, 是连接知识与生活的桥梁, 因此, 阅读教学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展开, 根据文本的主旨进行拓展, 通过拓展加深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由此实现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提高能力, 开阔视野。
三、拓展应以文本本体内容为依据进行收束
扩展不是对相关内容进行平面的罗列和堆集, 也不是具有程度上的梯度性和层面上的层次性的内容就可以不受限制地展开。阅读教学的拓展, 只有在“放”“收”之间适度时, 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1. 拓展是为了在更广的背景中理解文本
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阅读教学的依据是课文文本。“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 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教育理念。从学生对于文本理解的角度而言, 单纯的就文本解读文本过于狭隘, 因此, 为了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拓展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拓展使学生超越文本自身的狭隘, 从更多的角度、更灵活的思路去理解文本, 从而对文本获得更深刻和更为全面的把握, 但同时, 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必须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具体情况进行, 低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拓展毫无意义和价值, 高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拓展, 又会造成学生的迷茫, 起不到拓展应有的作用。因此, 阅读教学中的拓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已知, 同时还要为学生奠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使阅读教学的拓展获得“收”与“放”的统一。
2. 文本规范着拓展的方向和范围
阅读教学所涉及的是一篇篇具体课文, 每一篇课文的内容都是明确的和特定的。因此, 在客观上都形成了对阅读教学的拓展在方向和范围上的规范。我们在第一部分内容中已经阐述了阅读教学拓展的宏观方向和范围, 即向生活拓展和进行跨学科的学习。生活内容是异常丰富的, 跨学科学习中所包括的学科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实施某一篇具体课文阅读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 因此, 根据具体课文明确的和特定的内容在生活领域进行有选择的拓展, 在林林总总的学科中有选择地跨学科学习, 便成为一种客观的、具有本质性的规范, 只有遵循了这个规范, 才能充分实现拓展的目标。
3.“收”决定着拓展的意义和价值实现的程度
拓展的主要特点是“放”, 而拓展的价值和意义实现的程度却是“收”, 这是辩证法在阅读教学拓展中的充分体现。没有节制的“放”, 不仅会导致阅读教学的无序, 而且会直接造成拓展目标的悖反, 最终导致阅读教学的失败。当下阅读教学中存在着的平面铺排堆积式的拓展, 以及游离文本、喧宾夺主、为拓展而拓展的表演, 集中反映了缺少“收”的“放”给阅读教学拓展带来的弊端。因此, “收”在拓展中成为“放”获得价值的重要手段, 只有遵循学生认知水平、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依据的“收”才能使阅读教学的拓展获得学生的接受, 只有按照具体课文明确的和特定的内容所规范的方向和范围进行拓展, 才能实现拓展的目标, 而且“收”的程度决定着拓展的意义和价值的实现程度。
阅读教学拓展中的“放”与“收”是新课程阅读教学中的一对矛盾, 人们往往因拓展以“放”为主要特征而漠视“收”, 结果造成拓展的无序。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拓展中, 应特别注意“收”, 只有“收”“放”统一, 开合有度, 才能最终实现阅读教学的拓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秦训刚, 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2005.
[3]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阅读拓展教学】推荐阅读:
拓展性阅读教学08-07
《爱的教育》课外拓展阅读教学反思05-20
阅读拓展活动08-25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域08-07
七年级学生拓展阅读08-18
小学语文阅读拓展课12-09
小学阅读拓展课教案12-10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例谈10-26
推理与证明——以几何教学为例 拓展阅读4:数学证明的教育价值07-06
主题阅读下的文本拓展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