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学生的阅读视域

2024-08-07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域(精选9篇)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域 篇1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下, 信息化进程越来越快, 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如何正确地应用新媒体, 促进思想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教育的结合, 已经成为高校研究的主要问题, 必须及时对其进行分析。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的影响

随着传统载体的发展, 控制了不良信息的传播和发展, 与高校思想政治相统一, 正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但是新媒体的发展, 也打破了传统单一、可控信息的传播源, 涌入了各种互联网, 给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

(一) 信息传播越来越复杂, 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判断

新媒体的出现, 改变了传统媒体单一化传播特征, 促进了点到面传播模式的发展, 受众只是信息发布者, 开始了网状信息传播。此种传播模式对学生视野和自主性等方面均产生了影响, 而且大量无用的信息还影响了学生素质。新媒体中充斥了很多不真实信息, 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二) 参与主体向多元化发展, 媒体议程功能不断减弱。

媒体议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给人们提供信息, 帮助人们关注实时发生的事情。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变化, 受众可以从很多渠道获得信息。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成熟, 情绪化较强, 所以议程设置功能不断弱化。一方面, 议程功能弱化导致互动话题多变;另一方面, 失去了话语权, 出现了文化入侵等问题。这些问题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 生活虚拟化, 道德约束力不断降低

新媒体是新的思想教育载体, 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网络技术手段, 实现人们生活、学习和交往虚拟化。借助互联网载体, 使用者可以隐瞒身份, 关注并了解一系列虚拟行为, 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表达看法的主要场合, 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但是虚拟化环境, 不能及时规范用户言语, 导致大学生道德和人格缺失, 严重时还会导致大学生做出一些违法犯罪行为, 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二、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

(一)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网络优势, 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 扩展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教育价值。网络媒体都是依靠网络平台发展和出现的, 可以给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 同时给新媒体的发展创造了发展平台, 一方面, 新媒体传播速度非常快, 此时可以利用新媒体优势积极对学生实施教育, 让学生在课内外均可接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 新媒体的传播不会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大家可以随时随地开展交流和互动。此外, 新媒体还具有储存时间长的优势,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扩大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 创新教育认识, 创造多元化的模式

第一, 将新媒体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施中。高校是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场所, 理论教育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因此, 在新媒体时代下, 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 必须将媒体融入高校的各项教育过程。经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两个过程, 一个过程是理论知识向教材体系发展, 主要完成教学内容问题分析和解答;另一个过程是实现教材向教学体系转化, 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问题, 将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变为实现学生理想、信念和知识结合的过程。现阶段, 新媒体已经得到众多教育学者的一致认可, 可以实现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多种新颖的教学方式,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二,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提高价值认同。目前大学生价值观已经开始向开放化和多元化发展, 传统陈旧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必须结合大学生学习状况, 给学生选择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机制,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向学生实施教育, 利用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方式促进教育教学的进展。目前, 大数据及云计算等都可以给高校教育提供较大的数据, 可以利用新媒体, 更好地制定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内容, 采用加强宣传和教育的方式, 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 得到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效果。

本文主要对新媒体视野下, 扩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进行分析, 首先分析了新媒体视野下对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培养带来的挑战, 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措施, 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给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进展, 培养综合化人才。

摘要:目前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尤其是众多新媒体的出现, 给高校大学生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主要时期。但是由于新媒体传播不当, 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了很大冲击, 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因此必须根据新媒体特点, 发挥新媒体优势, 正确合理地使用新媒体, 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新媒体视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户可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 2014 (10) .

[2]孙兰英, 任怡康.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探析[J].天津大学学报, 2016 (1) .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域 篇2

江涓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和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改革,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首先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改革。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内容的抉择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普遍真理的传播者,而学生只能是受支配、受控制者,被动地服从于老师的驾驭。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下,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主体地位遭到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遭到削弱。要让学生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展创新能力,只能是奢望,甚至于连人格的正常发展都谈不上。

教师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常常用一般的程式代替了富于个体独特品格的认知过程,从而使学生产生知识乏化,思维劣化,知识链与思维链的断裂的可悲现象。

我认为,阅读教学要走出困境,教师必须有意识的、不失时机的、从多方面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阅读中的心理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型思维训练,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我不局限于一般的文言文教学,而是深挖教材,找到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角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课前的预习我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基本了解文章内容,查找相关“利”与“义”的相关内容。

二、以语文活动为载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一:小品表演

思考与练习:

1、表演的内容与课文的哪一段内容相似

2、从小品中我们得到了哪些启示或反思

启示或反思

参考答案:

(1)不可见利忘义 (2)诚信很重要 (3)害人终会害已 (4)损人利已不可取

活动二:网络新闻阅读

思考与练习

1、你知道哪些舍生取义的事例?

2、课文中所提倡的义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利是否相矛盾?

3、你认为哪些行为是义的行为?当代社会中舍利而取义的真实事例你了解多少?

活动三:创新想象

参考题目:1、假如我是某公司老总 ;2、假如我遇见社会上的不平事 ;3、假如我是一名……

三、课后发挥想象把课文中的某一段改编成400-600字的故事并写到作业本上。

在阅读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起他们创新欲望,全班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回忆、联想、想象,分析自己的思维是否恰当准确,及时口头或笔头表达出来。在此过程中,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相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读、思、说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培养。尤其在活动二中,个别学生突现出课外阅读、积累多,思维清晰,见解独到,表达流畅的特点,这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和肯定,得到了同学的称赞和敬佩。这些学生在得到教师的激励和同学的称赞后更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而其它的同学则会以之为榜样,不断地努力。

语文创新教育的根本内涵是:“语文创造力绝非是一种知识特征,绝非是对语文知识进行简单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而是与积累、涵泳、顿悟相伴而生的一种强烈的发现问题、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不懈的心理取向、超越意识和精神品格。”教师要想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出“创新教育”,那么教师首先要创造性的教,教师不能机械地照搬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而是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现有基础,来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其次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以独立思考、独立探索为主,大胆怀疑,勇于尝试,力求获得新的创造性结论。可以说“创新教育” 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很好地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阅读视域的打开与发展 篇3

一、营造学生宽视域阅读的良好氛围

学生有阅读的启迪,才会有阅读的欲望;有阅读的品味,才会有高雅的情怀。能精选一本蕴含丰富的书籍,让学生在富有趣味的品读中,逐渐丰厚内心的积淀,提高审美的品位,从而自觉地拓宽阅读的视域,自然地走进审美视野下的宽视域阅读的圣地。这是笔者教学和引领学生阅读的理想境界,也是课标要求的“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的目标。

什么样的文本能有这样的功力呢?我搜寻和比较了很多书籍,感受到了他们不同的魅力和作用,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压力和宽视域阅读的必要和可行性,结合教材课文安排的特点和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梯度,我做了这样的规划和尝试,7上引领学生共读《论语》,7下诵读《三字经》,8上美读《笠翁对韵》,8下走进《唐诗三百首》,9上9下品一品《古文观止》。这些凝聚着古人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浓缩了中华文明的经典作品,在同学们共同的阅读和品味中,降低了独自阅读的难度,提升了美读的品位和趣味,营造了良好的宽视域阅读的氛围。

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进行这样的共读呢?每天读、背一小段,感受内容的趣味,知识的丰富,前人的智慧,语言的优美等;教师或学生介绍其中包含的经典故事,加深阅读的理解,激发阅读的情趣;或者教师提出一点疑问,启发学生质疑,学生课外再以网络查询等形式释疑,课上再进行交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探寻的成就感,继而进一步拓展阅读面,丰厚内涵积淀;或者安排课前演讲的形式,让学生有所准备,有所表现,互相启发,相互促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根据学生个体的阅读情况和本班学生的整体特点,只要是适合的便是最好的。

二、呵护学生宽视域阅读的广阔空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作为初中生来说,他们的阅读都有一定的基础,个人的阅读兴趣也会各不相同。我们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个性需求,以更宽阔的胸怀和富有审美意识的眼光,来呵护他们宽视域阅读的广阔空间。

如,一位同学因朋友们对《笑猫日记》的讨论,触发了她无知的隔膜感,引发了希望加入朋友讨论的欲望,使她迅速提升阅读的兴趣,阅读中她也被那只会各种笑且有思想的小猫所吸引,她也被文字所酿造的“心灵鸡汤”所滋养。由此喜爱上了这位给她“煲鸡汤”的作家杨红樱,于是她对这位作家的系列作品的个性阅读便展开了,她说:“《淘气包马小跳》里面的马小跳顽皮淘气,但却对小动物极富爱心,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许多男孩子的影子;《女生日记》里面的冉冬阳是一个善解人意、情感丰富的女生,而她仿佛是很多女孩子的写照;《漂亮老师和坏小子》里面描述的那位米兰老师正是我心目中所喜爱期望的老师。”后来,由对杨红樱这位儿童作家的喜爱,晕染到对其他儿童作家的喜爱,像曹文轩、秦文君、伍美珍等,由此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便进入了她的阅读视域。

另一位同学在她个性拓展阅读体会中写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我很小的时候,曾轻轻吟读这些美丽、轻盈的句子,幼小的我心里漾起了一份别样的纯净、透明、安适……我记住了《诗经》。《诗经》之美,美在自然淳朴,千百年来,岁月不曾抹去她绝美的容颜。而那帝王的霸业,美人的浅笑;征夫的彻夜难眠,诸侯的宴酣之乐……一点一滴,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逝去。但她却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典诗歌阅读的大门。”顺着古典诗歌的流脉,她又阅读了屈原的《楚辞》《李太白集》《杜甫诗选》《唐诗三百首》等。一路读来,她深有感触:“诗歌在唐朝可以说是达到了创作的顶峰。诗人们用自己的笔,用大唐的发髻挽成了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我们展现出一幅精美的唐朝画卷。在这一环一环的阅读中,我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中国古典文化的多彩。”

由此可见,学生的个性化拓展阅读是可贵的,他们带着自己特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带着浓郁而广泛的阅读兴趣,走进了他们心中高雅的阅读殿堂,享受着自主阅读的美好空间。当然,教师也应以适当的方式随时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和特殊体验,发现困惑或须要调整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交流和矫枉,以利于学生宽视域阅读的顺利拓展和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三、丰富学生宽视域阅读的内容价值

现代人才观认为,传统的单一专业方向的培养人才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高级专门人才必须是具有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即通才。美国对1 311位科学家的论文、成果、晋级等做了5年调查,发现这些人大多是以博取胜,很少有仅仅精通一门的专才。

我们所认识的很多著名文化学者也都是这样的通才。如,台湾著名文化学者蒋勋先生就是一位博学的人,他在台北故宫上课期间,随前辈庄严先生、那志良先生、谭旦冏先生、李霖灿先生阅读碑帖、书画、铜器、玉石,课余也随他们时常行走于山林烟霞中;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王立群教授也是一位文、史贯通的学者;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莫砺锋先生还曾是安徽大学外文系英文专业的学生。正因如此,他们的讲座才能那样的博古通今,中外并蓄,各学科各领域自由的游走,让听者如沐春风,如享盛宴。

我们的语文宽视域阅读,也应引导和鼓励学生跨学科、跨领域的阅读,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拥有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使他们的阅读更有价值。一位学生阅读历史书籍《上下五千年》,其中“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吸引了他,《论语》是怎样的一部神奇的书呢?这引发了他阅读《论语》的强烈愿望,阅读中感到困难时,又买来了《于丹<论语>心得》,在“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的心得启示下,更深入地阅读《论语》,感受前人的智慧,体验到自己血脉中流淌着的儒家精神,中华文化的传统。这位学生融通了历史与文学的阅读,使他的阅读视域逐渐拓展开来。

另一位学生在英语课上听了老师对英文电影《霍比特人》的介绍,于是课外网络搜索看完了中文字幕的英语电影,仍意犹未尽,又在网上购得中文译本的书籍阅读,这使他对托尔金的“严肃奇幻”的作品有了更多的向往,既而在网上查询了托尔金的有关资料和其他书籍,由此他的阅读视域随着这条线便逐渐延伸了,后又阅读了《魔戒》三部曲、《精灵宝钻》等,现正阅读英文版的《未完成的故事》,稍感困难,正翘首以待中文版的《未完成的故事》面世。这样的学科渗透,相互补充,既丰富了阅读的内容和价值,又启发和拓宽了语文阅读的层面,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四、延伸学生宽视域阅读的美丽时光

当今数字时代,电子信息传输高速便捷,互联网的搜索功能强大,网络文字、音频、视频资料丰富,手机“有声小说”,喜马拉雅“路上听”的开发,这些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更为多样的素材,为他们的宽视域阅读延伸了更多的美丽时光,让学生能随时随地“听我想听”。网络上更多文化学者的阅读引领也随之进入了学生的视界,如蒋勋先生的《细说<红楼梦>》、莫砺锋先生的《唐诗气象》、郦波先生的《曾国藩家训》、王立群先生的《王立群读史记》等,内容丰富,素材庞大;还有更多形式的阅读也百花齐放,如《论语》跟读版、诵读版、中速吟诵等,各种需求,应有尽有。让学生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在帮家长择菜、打扫卫生的时候,也能享受这样美妙的阅读时光,感受文字的美丽,提高文学的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能“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这样的网络补充,正可实现这一目标,它很吻合时代的步伐,也很契合学生的喜好,使学生的宽视域阅读形式更丰富,路径更宽阔,效果更明显。

五、激励学生宽视域阅读的兴趣成就

“成就需要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 C. McClelland)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激励理论。麦克利兰认为,成就需要是一个人追求目标、争取成功的一种内驱力,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有成就需要的人,对成功有强烈的要求,他们喜欢表现自己,只要对其提供合适的环境,他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课标中要求的“课外阅读活动”展示与交流,也与学生“成就需要”的心理相吻合,有助于他们积极意识和健康心态的养成。这样的活动,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展现的舞台,为他们的成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他们的阅读兴趣得以呵护,阅读成就获得肯定。

阅读活动展示可以有哪些具体的形式呢?我尝试了一些方法,比如,课前演讲展示与评价,“宽视域阅读”手抄小报评比,文学社刊精品刊登,学校大会表扬颁奖,阅读摘要与好书推荐展览,阅读的独特感受与阅读视域打开的个性渠道的交流等。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多种方式,激励学生宽视域阅读的成就。使学生在互相启发与激励中,有更广泛的阅读涉猎,有更浓厚的阅读兴趣,收获更多的阅读体验。

总之,引导学生语文阅读视域逐渐打开的路径是多样的,也是宽阔的,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与交流的展开,会有更加丰富的方法更加有效的途径,带领我们的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去拥抱文本,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感受世界璀璨的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开创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文明。

(此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审美视野下初中语文宽视域阅读的策略研究”阶段研究成果,批准号:E-b/2013/003)

如何拓展学生的阅读天地 篇4

一、课前渗透,激发兴趣

拓展阅读是指围绕与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加以阅读与整理,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在组织课内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有见地地学习。所以课前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课文显得尤其重要。

布置预习作业时,有目的地让学生查阅课文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的作品或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如学习《窃读记》前,我到学校图书馆给孩子们借阅了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当学习《雅鲁藏布大峡谷》 时,让学生查阅《中国奇观·世界奇观大全集》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介绍;学习《一夜的工作》时,搜集周总理的故事;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时, 搜集居里夫人的故事;学习《汤姆·索亚历险记》(梗概)时,引导学生了解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鼓励学生读其原著。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范围,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又如,在学习《负荆请罪》时, 补充阅读《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小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发展线索, 对廉颇、蔺相如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因此学生在表演课本剧时,突破了剧本的局限,挖掘人物内心活动,补充了对人物的认识理解,更加丰富了剧本的内容。

二、课中交流,深化主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主体内化的精神,注重阅读品位,以教材为蓝本,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领悟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从而引导启用习得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为此, 教师要懂得借“题”发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如在学习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向学生介绍李贺的《马诗》 共二十三首,课本选用的是第五首,可以再补充两首,让学生阅读时互相对照, 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马的,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所写的内容或表达的感情,我采取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是冷眼旁观做局外人,而是设身处地、入情入境。

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有一位同学提出:“为什么说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呢?”当时我并没有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他,而是引导全班同学通过查资料去解决这个问题。第二天上课时,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有的学生说:“对我们来说,地球看上去极大,但是,如果能越过广阔的太空注视地球,它就像一个小黑点。”有的同学说:“太阳和八大行星是太阳系的主要成员,而太阳系又是银河系的一部分。银河系中有上千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和大量的星际物质。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发现宇宙中约有60亿个像银河系一样的星系,它们共同组成了整个宇宙。”同学们纷纷用他们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论证“地球是渺小的”。

三、课外延伸,拓宽视野

教师可以利用一篇课文快要教完的时机,及时推荐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的读物,或是主题思想相同的读物,或是写作特点相似的读物。

例如学习了《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寓言两则后,我让学生去学校的图书室去借阅《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让他们充分地体会短小精悍的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上了《只有一个地球》 这课后,我让学生阅读一些天文知识书籍,让学生感到宇宙的奥秘,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极大兴趣。学习了古诗《泊船瓜洲》后,我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拓宽阅读的时空维度:一是古诗,一是现代诗; 一是思家,一是思家更思国,从而实现情感升华,深化学生情感内涵。这些课外阅读,既促进学生对课内教学理解得更深刻、更丰富,又达到“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的目的。

此外,为了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固定的每日活动内容,如“一人一条新闻”“午读读书交流会”等, 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所读的大事要闻、 奇事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等讲出来,从主要内容、写作特点、 读后感受等方面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真正掀起一个“人人喜欢读书,人人学会读书”的高潮。有了这种风气, 就可以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讲的:“同学也互相感化。好学的同学能引起别的同学好学。”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域 篇5

一、举一反三, 延伸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 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阅读教学的目的, 最终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 即将学完一篇课文, 在学生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 意犹未尽时,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其推荐内容相关联、表达手法相类似、体裁同样, 且有对比性的课外读物, 适当增加他们的阅读量, 延伸他们的学习, 让他们运用已掌握的方法、知识去阅读, 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反过来又会更好地作用于阅读。这个互相促进的过程, 既是巩固知识的过程, 更是使知识达到迁移、能力得到锻炼的过程。以《晓出净慈寺》为例, 笔者在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指导时, 在教学即将完毕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进行指导:

师:同学们, 杨万里仅仅是在赞美荷花的美丽吗?

生:应该还在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吧。

师:那么大家知道“出淤泥而不染”出自哪里吗?

此时, 教室鸦雀无声, 学生一下投入到思考和期待中。笔者便趁势朗读, 屏幕呈现《爱莲说》片断, 供学生赏析。

师: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赞美了荷花的外在美, 而周敦颐的《爱莲说》则赞美了荷花的内在品质。请大家自由朗读《爱莲说》, 谈谈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荷花高洁品性的。

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师: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原诗题目还有四个字谁知道?

生:送林子方。

师:杨万里写诗送他的意图是什么呢?

生:赞美林子方品行高洁, 出淤泥而不染。

师:正因为荷花的清鲜脱俗, 所以历代爱荷者甚多, 赞荷的诗词也很多。现在我为大家准备了几首, 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出示《荷花》、《夏歌》、《咏荷诗》) 。

在案例中, 笔者以教材为蓝本, 安排了内容相关联的文章让学生阅读, 拓展了教学的时空, 学生也实现了活学活用, 活用促学, 学以致用。这样的拓展为学生架设了阅读的桥梁, 提供了广阔的课外阅读空间。

二、以“疑”导学, 延续读书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思维的发展是从疑问开始的, 学生所产生的疑问越多, 学生的好奇心就越强, 兴趣就越浓, 注意力就越集中, 思维也就越活跃。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化为一个探究者, 对学习越感其乐无穷。因此, 教师应立足文本想方法, 针对性地给学生引发疑问, 激发其求知欲, 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 并始终保持一颗积极的期待之心, 从而达到延续读书, 培养阅读兴趣,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依据文本诸多方面的特点, 及时引疑, 从而持续学生的读书探究之心。这样, 学生在享受质疑, 解疑之乐的同时, 更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读书品文中去。

例如, 《凡卡》一文的结尾部分写到凡卡在装好信的信封上写下“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 然后就急冲冲地把信塞进邮筒里, 在甜蜜的梦中, 他看见爷爷正在读着他的信。针对这一似喜实悲的结尾, 笔者提出疑问:爷爷能否收到凡卡的信?能否接他回乡下?文章为什么以美梦结尾呢?并针对这些疑问, 引导学生充分思考, 并组织小组讨论, 使大家体悟到爷爷收不到信, 爷爷也不会接他回乡下, 原因是当时俄国黑暗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并一致得出:以美梦结尾, 更能激起人们对凡卡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当时俄国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懑。

这一学习的过程, 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是从外表到实质思维、理解, 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由此, 从浅到深地拓展了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堂教学结束时, 也可以使学生带着某些问题离开课堂, 通过相互探讨、广泛读书、上网搜索、虚心请教等形式去拓展其思维空间, 达到解决问题, 练就实践能力的目的。因此, 在阅读教学课尾, 教师应精心设计, 恰当引疑, 构建以文本为载体, 与日常生活和宏观世界的广泛联系, 把学生的思维从宽度、广度上拓展, 从课内向课外拓展, 使之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体验。

例如,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 在教学结束前, 笔者让学生先放下课本, 看屏幕:

(1) 春天, 树木抽出新的枝条, 长出嫩绿的叶子。

(2) 夏天, 树木长得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3) 秋天, 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 松柏显得更加苍翠了。

(4) 冬天, ……树上积满了白雪。

要求学生读以上四句话, 并结合课文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段落, 引导学生思考质疑:“描写小兴安岭四季的景色, 为什么都写到了树呢?”

下课后, 学生带着问题离开了课堂。但问题依然在他们脑海里回荡。当学生在课外解决这些问题而积极地付诸行动时, 不正是他们探究情绪高涨、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的时候吗?

三、自主探究, 合作共享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以转换与发展。”这一论断说明“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 而是自我主动构建的过程。因此, 教学是调动学生的注意、动机、兴趣、爱好等多元素的活动。这就要求老师设法引导学生主动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联系文本, 联系生活, 联系外面世界, 互相交流合作、探究, 以获取更多的新信息, 从而构建新的信息库和新的知识体系。

自主探究、合作分享, 这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和模式。其主要特征是, 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 自主探究, 互动、合作,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互助、互补, 把大家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汇总整合, 以达到总量的极限, 把所有借鉴到的方式、方法进行筛选, 以达到最优化, 让大家共同享有。

例如, 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的第三段时, 笔者提问:“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 天亮就离巢觅食, 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早晨, 怎能看到课文中所描绘的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并要求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各抒己见。

生1: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 天亮就离巢觅食, 这是在树木稀少的地方出现的情景。像在这棵独木成林的大榕树上, 虫子、果子、嫩叶等食物一定很丰富, 鸟儿当然就不会再远行了。

生2:鸟儿晨出暮归, 这是自然规律。这儿之所以一大早就出现众鸟纷飞的情景, 是因为其他地方的鸟儿看到这里环境优美, 气候温暖, 食物丰富, 树大叶茂, 所以慕名而来。

生3:鸟儿每天为大榕树捉虫、施肥、唱歌, 不仅给大榕树带来了生机, 也增添了欢乐, 所以树也离不开鸟。

生4:鸟儿离不开树, 树离不开鸟儿, 人们也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鸟与树是那么和谐, 人与自然也是那么和谐, 怪不得巴金爷爷情不自禁地赞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在以上教例中, 学生通过深入的合作探究, 加深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得到了充分的拓展, 由此也提升了自身的阅读能力和认识水平。

又如, 在学完《海底世界》这篇课文后, 学生们对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笔者因势利导,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来一个“海底世界”知识展览。孩子们一听, 都很高兴, 并表示会积极地参与其中。课后, 他们兴致勃勃地忙开了, 有的去请教爸爸、妈妈, 有的查阅家中的有关资料, 有的去图书阅览室, 有的去上网等, 一周后, 展览会如期举行。最后, 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一活动, 同学们不仅对课本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而且个个都成了自主学习的探究者。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中, 他们真正体验了学习的兴趣, 培养了阅读能力, 并分享了大家努力获取的信息及整合知识的硕果。

拓展材料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篇6

一、课始拓展,激发兴趣

一节课的开始至关重要,好的开始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一些时代久远,或者离学生现在生活较远的课文,可以在教学的开始就适当补充些材料,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感性的认识,并能带着已有的知识或者情感走进课文,从而产生对课文阅读的兴趣。拓展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视频等,要结合具体的课文而定。

(1)文字拓展。即课前搜集和课文相关的文字背景或材料,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对和课文相关的资料有个大体的了解和把握。拓展的文字要精简,不能是长篇大论,让学生阅读起来很费时;也不能太深奥,让学生读起来很困难。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例如,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课文的形式是诗歌,二年级的学生对课文发生的背景不了解,对王二小也不了解。在教学开始,教师可以对抗日战争作简要的介绍。语言要浅显易懂,让学生对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有所认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再如,教学《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由于民族风情的不同,泼水节离学生的生活很远,缺少真实的体验,学生对泼水节的体会就不会很深。教学开始,教师可以拓展有关泼水节的资料,让学生对这个节日有个感性的认识,学生就会理解文中人们的种种表现。

(2)音画拓展。即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直观的形式,展现和课文相关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建立感性的认识,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音画拓展的好处在于,从学生的感官刺激出发,会让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和认识,这种印象很深刻,能帮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例如,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可在教学开始播放制好的关于“黄河”的视频,然后展示羊皮筏子的图片。音频、视频和图片真实地再现了黄河的气势,对学生形成了震撼和刺激,令人心胸激荡。羊皮筏子的构造简单,体积的小,又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两者对比,会让学生对黄河的主人产生由衷的敬佩。这样的拓展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

二、课中拓展,加深理解

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总会遇到阅读障碍,特别是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受年龄及知识基础的限制,往往理解很肤浅。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进行引导。拓展补充资料,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它能让学生从补充的资料中找到和课文相关的连接点,从而让学生产生新的感悟。例如,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文,在教学妈妈给姐姐裹脚,姐姐痛苦的句子时,由于学生对这方面的情况不了解,对姐姐的痛苦感受不深。这时,教师可以拓展补充一些这方面的图片,让学生从那些扭曲的图片中,直观地感受裹脚给人带来的痛苦、恐怖。理解姐姐为什么那么痛苦,孙中山为什么生气、心疼,最终要破除这个陋习。再如,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学生对爸爸的行为不理解,认为太死板。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会,是学生对美国的相关规定不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补充美国对钓鱼的相关规定,让学生能够理解爸爸的苦心。课文的人文性就会真正在学生的心中扎根。值得注意的是,课中拓展要找到拓展点,要把握拓展的时机,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要拓而有度。拓展是为学生阅读文本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把拓展的材料作为阅读的重点。

三、课后拓展,提升能力

学生阅读完一篇课文,也理解到位了,还需进一步进行提升。通过拓展和课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用从文中习得的方法,或者感受到的情理,再次走进另一篇文章,由此及彼,获得思想情感、学习方法等综合能力的提升。阅读教学只有从课堂阅读中走出来,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一味地囿于课堂,学生学习语文之路就不会越走越宽阔。例如,学完了《月光启蒙》一文,学生知道了作者从母亲身上受到了启蒙教育,让他走上了文学的道路。仅仅知道这个还不够,还要让学生从作者的其他作品中进一步感受。可以补充作者其他的一些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课文中的那些童谣、歌谣等相对照,寻找到它们相似的地方,让学生对作者的感受有更深切的认知。这些补充的作品,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让作者的表达风格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学到的就不仅仅是文章的内容,连同表达方式一并内化在学生的心中。再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可以在教学的最后,补充宋庆龄的资料,让学生把宋庆龄和樟树对照起来,寻找她们相似之处。如此,作者的表达方法,就会在比照中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四、结束语

总之,对一篇课文的教学,不能局限在课文本身,要充分挖掘可以拓展的点,适时、适当进行必要的补充,让学生的阅读丰厚起来,让学生的能力强起来。

摘要:阅读一篇课文,不能局限在文本本身,要挖掘出拓展点,进行有效补充,要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适当的拓展。课始拓展,激发兴趣;课中拓展,加深理解;课后拓展,提升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拓展,课始,课中,课后

参考文献

[1]李艳霞.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06).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域 篇7

一、提供平台———拓展阅读视野的基础

我在实践中发现现在的学生一天的时间安排比教师还要紧张,课业负担重,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由阅读的时间。

我提倡启动“每日读书10分钟”工程。如果每分钟读200字,那么,10分钟就可读2000字,一年就可读73万字,六年就可读438万字,这样就可很容易地超过课程标准所定的目标。实施这一工程,要做好以下几方面:1.可以在课堂上进行,30分钟上新课,10分钟用于课外阅读;2.教师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同读10分钟,向师性和可塑性会促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强烈兴趣;3.减少作业量,为学生提供时间进行阅读;4.父母监督孩子读10分钟书,这需要家长转变育子观念,树立大语文观,配合学校帮助孩子进步。

在实践中,我们应认真分析学生可能拥有的阅读材料:教材、补充阅读、家中订阅的报刊和藏书、学校图书馆、向他人借阅、社区及公益图书馆。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尤其是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除了教材外,他们拥有的阅读材料是非常有限的。我曾与许多家长作过交谈,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一定要培养孩子上大学,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高分作保障,必须多做题;家长在孩子们的吃、穿、玩、买习题集方面舍得花钱,但为孩子主动买课外读物的并不多。可见,家长的阅读意识淡薄。而在美国,个人藏书不计其数,他们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一部分,犹太家庭的藏书平均3000册。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知识面狭窄,原因就不言自明了。可见,“家庭藏书量甚微”“学校有书不能读”等现象,使得学生阅读资源溃乏。

因此,在保证学生有足够阅读时间的基础上还应为他们提供足够数量的书,建立一个大阅读的平台:1.学校有计划地抽出一定的资金,逐步完善图书馆建设,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大力利用已有资源,为学生提供阅读条件;2.引导学生进行图书消费,号召学生节约零钱买书看;3.建议家长为孩子添置图书,把买习题册的钱花在课外读物上(提倡一学期最少给孩子买两本课外读物)。

二、生成,张扬个性———拓展阅读视野的核心

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读书亦如此。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渴求读有所得,又希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赏,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需求。教师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可创设读书的氛围,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阅读的快乐和心得。如我利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每两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如读书汇报会、主题读书会、“最美的诗篇”朗诵会、“向你推荐一本书”推荐会、课本剧表演、阅读沙龙、“书”的辩论等,让学生把自己读的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或收获通过各种形式展示给其他同学,从而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了启发。

有条件的话每天可设10分钟作为教师专门为学生阅读的时间,称之为“美读时光”。我读过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斯霞的事迹,他们十分得意的事情往往就是为全班同学朗读过整本书,而学生对老师记忆犹新的也多是那本书,影响着学生成长的也是老师在班级中大声朗读的那些书。从这些教育家的案例中,我们应该感受到这一方法的确是可行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读书活动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倡导广泛的、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在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充分开发和挖掘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并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我将学生的课外阅读分成三个层面:1.基本层面:教材中选文的阅读;2.核心层面:名著课程,这部分指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儿童文学名著和学生能接受的文学名著,旨在使学生接受基本的文化熏陶;3.紧密层面:推荐目录中的100种文学名著,以儿童文学为主,旨在给学生提供发展的弹性空间。在这三个阅读层面中,学生最喜欢的首推童话故事书,而男生的阅读喜好更明显,大部分男生都很喜欢科学、自然、侦探方面的书。所以,我在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籍时,适当考虑性别差异,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把握,根据自身情况,或进行了解性阅读,或进行美文赏读,或进行批注阅读,或进行探究性解读或进行批判性解读,较好地改善了学生的阅读环境,营造了个性化的阅读空间,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三、指导,优化评价———拓展阅读视野的保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起始阶段重在激趣,学生可以随便看什么书,教师不阻止学生看一些较为浅显的漫画、连环画(这往往是学生看得最多最普遍的),这阶段意在让学生对书发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亲近阅读,从而使阅读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惯有的、惯做的一件事。然后逐步让学生读一些儿童世界名著、童话故事、寓言、科幻想象文章、神话故事等。可以用规定的时间阅读完必读书目、做好读书笔记,或在阅读时间上作限定。另外与课内联系起来,更能使课内课外相映成趣,起推动作用。

读写要科学结合。信息之于知识,犹如声音之于音乐,我们不能只陶醉于固定音乐的旋律中,却放弃对大自然声音奥妙的追索。因此,我们既要提倡学生阅读,又要教会学生捕捉信息,使他们学会阅读,做到读写结合:提倡学生抄写或摘录,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积累灵感的过程;要让学生努力写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写心得、谈感受;师生可以共同交流读书情况,这样教师的楷模作用就为学生如何进行阅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要展示读写成果,事先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将读书的成果,比如笔记、习作之类装订成册,然后展示,使学生在交流中相得益彰。

课外阅读指导课不能上成课内阅读课,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享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注意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诵读、鉴赏、比较、评价、探究等阅读方法。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域 篇8

一、对农村初中生时尚阅读的调查分析

课外阅读是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大语文”理念日渐被众人认可的今天, 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长期以来, 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一直是个薄弱环节。虽然近几年的语文教育改革给予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以较高的重视, 在中考题中也加大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考查量, 但是我认为中学生, 尤其是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仍是不容乐观的。最近, 笔者对我校八年级的4个班级学生的阅读情况做了简单的调查, 结果颇令人担忧。

我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 情况如下:

(连云港某中学八年级共有学生182人, 其中男生98人, 女生84人.接受调查学生共178名, 调查覆盖率达到97.8%, 颇有说服力。)

1.你喜欢阅读课外书吗? ()

A喜欢B不喜欢C一般

(A选项73.6%, B选项占8.4%, C选项占18%)

2.喜欢哪一种类的文学作品? ()

A哲学、政治历史类B诗歌、散文类

C科普作品D休闲轻松类E名著F时尚读物

(A选项0%, B选项占4.5%, C选项占7.86%, D选项占29.7%, E选项占11.8%, F选项占46.14%)

3.您知道什么是时尚阅读吗? ()

A知道B不知道

4.你四大名著阅读过哪些? ()

A《红楼梦》B《三国演义》C《西游记》D《水浒传》

(A选项0%, B选项占6.7%, C选项占45.5%, D选项占17.8%)

5.课外阅读会不会对你所学的课程产生影响? () (如选A, 请接着做第6题)

A会B不会

6.请进一步说明是正面的影响还是负面的影响 ()

A正面B负面

7.您认为阅读对你的生活有没有影响? () (如选A, 请接着做第8题)

A有B没有

8.请进一步说明是正面的影响还是负面的影响 ()

A正面B负面

9.你平时是被动阅读还是主动阅读? ()

A主动B被动C不阅读

(A选项33.1%, B选项占55.6%, C选项占11.3%)

10.请你写出你所读过的国外名著, 并写出主人公及故事梗概。

调查结果显示:

对于名著阅读的调查, 结果是令人担忧的:读过《西游记》的还不到45.5%, 读过《水浒传》的占17.8%, 读过《三国演义》的为6.7%, 读过名著《红楼梦》的学生为0, 而接触过外国名著的近乎没有 (第10题调查显示, 只有少量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 (11.3%, 第9题调查显示) 很少进行课外阅读。

在对学生作课外读物选择情况的调查中发现 (第2题) , 今天的中学生不少喜欢像笑话幽默等休闲轻松类读物。而作为课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尚阅读 (《智慧背囊》《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瑞丽》《足球周刊》等杂志) , 更是吸引了众多中学生的目光。这一现象的出现自然有种种理由。然而, 这种现象若成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主流, 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透过这一现象, 我们似乎看到整整一代人审美情趣的衰落。诚然, 我们不能以此涵盖整个中学生的阅读状况, 但这种现象至少说明了中学生在对课外阅读的自我选择中的不成熟, 甚至盲目, 反映了当今中学生 (特别是农村中学生) 课外阅读面过于狭窄的不良倾向。

打开最近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 我发现里面也推荐了不少中学生的阅读书目, 但是对课外阅读的目标和达成的效果尚缺乏清晰的要求。看来, 正确把握当今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新动向, 引导中学生正确地对待时尚阅读, 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要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时尚阅读的价值分析

(一) 时尚阅读及其特点

时尚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 指的是教师、学生对时尚文学的感知、理解、建构的过程。我们知道, 课外阅读质量的好坏切实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而现在的学生, 课外阅读除了老师布置的经典名著阅读作业外, 大多读一些诸如几米绘本、韩流文学等时尚文学。因此, 时尚阅读质量的好坏同样关系到能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否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 我们应该对时尚阅读进行深入探讨, 把握其本质, 分析其特点:

1. 审美愉悦性。

时尚文学有趣、有个性, 是调节心情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也是一贴审美愉悦的良药, “从哲学角度来看, 我们坚持认为美感和愉悦之间存在着鲜明的界限;但是, 从严格的心理学角度来看, 文学、音乐与其他许多能够给人的心灵和感官带来快乐的活动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阅读优秀时尚文学作品, 也可以让人产生审美愉悦, 这是毋庸置疑的。教师若能在课外阅读中, 向学生提供大量优秀时尚的文学作品, 这对提高学生阅读审美能力会大有裨益。

2. 时代性。

时尚文学强烈的时代特征, 决定了时尚阅读过程中对当代思想意识的吸纳。当代最新的文化思潮、思维方式等反映在时尚文学中, 其文本充满了创新精神、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张扬的个性等。在阅读的过程中, 这些意识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渗透到读者的思想中。任何形式的作品, 都是人类思想的载体, 都承载着人们关于某一方面的智慧和思考。我们的学生就是通过文本材料与古今中外的人进行心灵的对话与沟通, 从而使自己的心智和能力得到提升和增强。

3. 实用性。

在时尚阅读中, 读者可以获得当下社会的最新信息, 了解社会思潮的最新动向, 从而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时尚阅读的实用性, 是由时尚文章的个性化、生活化所决定的。

(二) 时尚阅读的利弊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都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道理。时尚文学有可取之处, 也有局限性。

1. 关注个人生活实际。

人们阅读这些具有生活气息的文本, 就能够体味当前社会的百态人生, 学会人情事理;那些不食人间烟火“非礼勿视”的圣贤书, 却不能教会人们这些东西。

2. 提供释放情绪、缓解压力的机会。

当今社会信息弥漫, 生活节奏加快, 人们更愿意去读在短时间内可以把握的时尚文学作品, 以有效地缓解沉重的工作、学习、生活压力。

3. 时尚文学作品形形色色, 良莠不齐。

有的时尚文学作品过分强调关注个人生活实际, 有的作品甚至忽视了社会责任, 这是负面的, 是不可取的。为此, 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严格筛选, 直到使学生学会自主选择。

三、初中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改进

课外阅读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一直被广大语文教师所重视。

1.做好阅读材料的选择。根据我的调查, 学生喜欢阅读的作品依次为:

(1) 具有流行性、轻松、快捷、感性的材料。如时尚杂志、科幻类读物等。

(2) 同龄人的作品或是校园生活的材料, 如青春文学。

(3) 与教材同步的材料, 即名著之类的作品。

(4) 有助于课内阅读的材料, 如文本中出现的作家作品。

尽管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有盲目性, 受其阅读能力的限制, 但我认为, 课外阅读材料选择的前提是不能让学生做阅读材料的奴隶, 而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 多方面满足其精神需要, 充分展现课外阅读丰富多彩的魅力, 拓展学生视野。在此基础上在由浅入深, 由短小的文章引入长篇名著。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研究, 以养成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拿到课外材料, 先要明确阅读的目的:我为什么要读, 想得到什么。如果选择的是知识性读物或是报刊类, 则适宜于浏览或略读;如果选择的是文情并茂的佳作, 想品味其中的语言文字, 感悟真情实感, 则适宜精读。

尊重学生个性拓展阅读时空 篇9

一、尊重选择

学生拥有思想、情感和智慧, 他们有能力做出决定。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 他们需要一定限度的自由来构建自己的个性。因此, 教师应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 创设民主、和谐的情境和气氛。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必须与学生为友, 引导学生多思, 树立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的观念, 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 允许并鼓励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现, 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

如学习《将相和》一文, 有学生提出要改变教师讲读的学习方式, 建议以排课本剧的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 同时提出充分的理由:《将相和》这篇课文内容容易理解, 人物形象突出, 故事情节简单, 是以“课本剧”表演的好题材。教师接受了学生的建议,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课后排练课本剧。在汇报表演时, 学生们的表演技能让教师瞠目结舌, 道具、布景、服装应有尽有, 人物的动作、神态表演得惟妙惟肖, 表演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蔺相如智斗秦王的激烈场面。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尊重学生的想法与选择, 也就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引发争辩

俗话说:“真理不辩不明。”争辩是不同观点之间的“辩斗”, 它必然会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使之精神亢奋, 注意力高度集中, 智慧火花迸射。课堂争议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某个重点、难点问题, 教师应引发起不同意见的争辩, 让学生自己得出问题的答案。

如学习《猴王出世》一文时, 有学生提出:“猴王在跳进水帘洞之前为什么要‘瞑目蹲身’?”通过讨论, 多数学生认为:“猴王在没有进入水帘洞之前, 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情况, 心中有点害怕, 所以他在跳之前闭上了眼睛。”但个别学生提出异议:“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 他不会因为这一点点困难就害怕得闭上眼睛, 这与美猴王的个性特征是不一致的。”教师并没有指出正确答案, 而是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双方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请你们各自再认真学习课文, 找出依据来进行辩论, 尝试说服对方。”教师的做法激发了学生深读课文的兴趣, 学生开始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 进行深入思考。在辩论时, 一方学生通过联系猴王第二次进入水帘洞时“却又瞑目蹲身, 往里一跳”这一动作得出结论:“瞑目蹲身”是描写猴王跳跃时的神态动作, 表现了他蔑视困难、勇敢无畏的品质。另一方学生心服口服, 问题的正确答案自然而然地显现了出来。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阅读感悟上的差异性、独特性, 点燃矛盾冲突的“导火索”, 引发学生思想上的相互碰撞、言语上的激烈辩论, 最后, 让学生自己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三、鼓励质疑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然而, “疑是思之始”, 有疑, 才能有思考, 才能有探索, 也才能有创新。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书需有疑”的道理。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制造悬念、创设情境等方式,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生疑、质疑、释疑。

如《我喜欢》一课, 作者构思别致, 行文精妙, 课文中反复用“我喜欢”或“我还喜欢”, 而不用“我喜欢……我更喜欢”。在教学时, 教师以此作为感悟文本的切入点, 开启学生的心智, 为学生的质疑创造条件。学生们开始议论, “我喜欢”或“我还喜欢”是作者张晓风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心胸豁达、开朗的自然流露。质疑思考, 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培养了他们的主动探究意识。

四、角色融入

学生是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 在阅读中必然会融进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 启发学生融入角色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如教学古诗《江雪》, 在阅读相关背景资料后, 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朗读, 去感悟。在朗读过程中,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化的:有的学生读出了诗人被贬永州的孤独与寂寞;有的读出了诗人不怕寒冷, 不怕孤寂, 坚持钓鱼, 追求不懈的品质;有的则读出了诗人的悲哀和满腹的牢骚。学生带着已有的体验走进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通过与诗人交流思想, 对诗人的处境有了独特的感悟。

五、诱导想象

教育家乌斯基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因素。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材料把静态的、平面的文字转化为鲜明可感的画面。有的课文因为剪裁需要, 一些内容或者点到为止, 或者留下空白,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的, 调动学生头脑中的“库存”, 拓展其思路。

如在学习《丑小鸭》时, 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展开想象, 说说丑小鸭在成长过程中还有可能会经历的痛苦。学生纷纷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描绘了丑小鸭可能遇到的不幸场景:“黑夜中, 一片漆黑, 丑小鸭蜷缩在树桩旁, 听着狼叫, 吓得全身发抖。”“大雨冲毁了山洞, 丑小鸭又开始了流浪生活。”“冰天雪地里, 丑小鸭找不到食物, 只好啃树皮填肚子。”……学生遨游在语文这片童话般的田野里, 他们大胆想象, 畅所欲言, 表达着对丑小鸭的同情和爱怜。通过学生的表达, 我看到了他们对丑小鸭的关爱, 对生命的珍爱。在想象描述的过程中, 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个性得到了张扬。

六、多角度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多角度”是指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性。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丰富评价语言。

在朗读教学中, 一些教师常用“读得真好”“读得棒极了”来评价学生的朗读水平。这种空泛的评价语言并不能让学生受益多少。然而, 名师课堂的精彩评价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如王崧舟老师在执教《万里长城》中的一个环节, 课件呈现美国总统克林顿发出的感叹:“长城是一个奇迹, 一个由伟大民族创造的伟大奇迹!”王老师分别请四位学生朗读这句话。随着学生的朗读, 王老师依次给出的评价是“小克林顿、女克林顿、害羞的克林顿、花腔克林顿”, 课堂上妙趣横生, 笑声不断。面对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朗读, 王老师以丰富多彩的幽默话语给予了学生极具针对性的评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学生阅读的差异性得到了尊重, 阅读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上一篇:智能采煤机下一篇:城市文化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