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课外拓展阅读教学反思

2024-05-20

《爱的教育》课外拓展阅读教学反思(共7篇)

《爱的教育》课外拓展阅读教学反思 篇1

《爱的教育》课外拓展阅读交流课的反思

上完《爱的教育》班级读书课,我感受良多。希望能在反思中总结,在反思中扬长避短。

值得我扬长的地方:

一、在竞争中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爱的教育》班级读书交流课,充分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字”。在儿童读书吧这个平台上,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在儿童读书吧的“同读一本书”里,学生一起查找有关《爱的教育》的资料,有的家长也参与进来,大家一起动起来,一起营造了一个共读一本书的浓郁的氛围。“主题讨论站”中,教师、学生课前提出了很多主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无形中设定了一个个读书高度,增强了读书的欲望。孩子的特点是好强,为了能在《爱的教育》内容检测时候拿到好名次,学生特别认真阅读。“内容监测站”这个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在互动中刷新学生读书的深度。

课前,学生一起查找和分享《爱的教育》有关资料,为生本互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句名言:灵感来自于广泛的阅读。而名家的解读能点燃学生的思考思维,加速了生本互动的深度。在“主题讨论站”中,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回帖发表自己的观点,浏览别人的帖子,学习或质疑,在分享和激辩中,促进了生生互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思辨中,学生深入到《爱的教育》中的人物的内心世界里。例如,对徐利奥偷偷为父亲抄写签条的行为在讨论前认识不到位,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赞同又不赞同。其实学生还没进入到徐利奥的内心世界。经过讨论后,学生基本都能深入到徐利奥的内心世界,都认为偷偷为父亲抄写签条是徐利奥当时最准确之举。又例如,对卡隆为了保护奈利不惜和费兰迪打架的理解,在思辨后,明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卡隆的正义鼓掌。“主题讨论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平台,学生在互动中思辨,在思辨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从而达到了加深生本互动的,提高了学生阅读效率。

三、在交流中授之以渔。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五六年级)。一节课外阅读交流课仅仅是一个例子,不在于这节课能否都能达到对一本书的理解,关键在于能教学生怎样去阅读。《爱的教育》课外阅读交流课,让学生明白了读课外书的办法。“读书日记”让学生品尝到了积累了丰富语言材料对平时说话写作的重要。“同读一本书”让学生懂得了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书籍的有关内容,能加速对书籍的理解。“内容监测站”让学生明白了读一本书最基本的要求是要熟记熟记的内容。“主题讨论站”使学生体会到了质疑问难、共同探究的喜悦。“读书心得”使学生体验到了读书要分享心得,才能共享读书之快乐。这节课达到了这些效果,走出这节课,学生以后能渐渐学会了阅读书籍的可依之道。让学生学会阅读,功不在当今,播下了种子,我们就有期待收获的坚强的理由。

迫切要改进的不足:

《爱的教育》课外阅读交流课代表了“儿童读书吧”的课外阅读的模式。这节课的不足具有代表性。那就是由于学生读书交流主要都是在网络上——儿童读书吧。学生使用电脑的次数、时间相对于别的班的学生多,虽然电脑技术、水平比别的班高,但学生怎么才能卫生用眼,预防近视眼,成为了当务之急。虽然教育学生要正确地坐姿和注意间隔让眼睛休息,但效果不好。有的家长反映学生使用电脑存在着弯着腰坐、中间不按时让眼睛休息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好,有的学生周末会利用上儿童读书吧的机会,偷偷上Q和同学聊天。我目前还没有很好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

《爱的教育》课外拓展阅读教学反思 篇2

一、丰富生话积累, 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生作文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 千文一面, 人云亦云, 满口书生气, 篇篇夫子言, 成为新时期的“八股”。许多教师抱怨学生没有生活, 缺乏真情实感。面对此种情况, 我们要求学生加强生活积累, 做生活的有心人。

1. 丰富校园生活, 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

校园生活枯燥无味, 为了实现校园安全指标, 我们把学生拘束在三尺斗室之中, 不许喧嚷, 不许疯闹, 不许做身体对抗剧烈的游戏, 结果是越束越死, 把学生变成了听话的木偶, 使学生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动辄得咎, 严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新课程实施以来, 我们更新教学观念, 实行班级民主化管理, 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成为校园的主人, 成为自主生活的主人。

课堂上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入意识, 认真开展自主阅读活动, 通过小组活动、多元化的交流,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在相互的交流中实现知识的提升。

课外, 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情有所系, 心有所动, 情有所感, 身有所为。元旦、“五四”青年节、教师节、中秋, 我们组织了师生同乐会, 师生各展才艺, 尽其所能, 其乐融融。征集课间十分钟游戏;开展校园集体舞比赛;春日我们寻找春天, 秋天我们采摘硕果;植树劳动, 运动会, 让学生有事可写。

2. 写日记, 积累生活素材。

我们原本无法回避生活, 所以抱怨学生没有生活是毫无理由的, 关键原因是学生从不留心身边的生活, 缺乏敏锐的视觉, 缺乏生活的感悟, 缺乏生活的积累, 让生活在熟视无睹中销声匿迹。为了积累素材, 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写日记。时时留心身边的生活, 在日常的琐事中寻找作文的素材。开始, 大多数学生将日记写成了流水账, 觉得天天如此, 没有趣味, 没有意思。我们鼓励学生坚持, 定期品读, 在品读中, 体会记忆再现的乐趣, 激发学生积累素材的乐趣。我们还鼓励学生写回忆录, 将生活中的精彩再现出来;写随笔, 将生活中的花束珍藏起来;写科幻小品, 将思想的火花定格收藏;写瞬时的感悟, 将心灵的闪光留存在纸面上。从校园的一草一木写起, 从家乡的一草一木写起, 从师生的一言一行写起, 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写起。将作文的标题细化, 如《宿舍门前》、《放学时的校门口》、《成绩发下来的时候》、《我为校园的小树感伤》、《谁弄脏了我的鞋面》等。经过一个阶段的积累, 渐渐的, 学生觉得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了。

二、拓展课外阅读, 构建书香家庭、书香家园

为了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 我们鼓励学生多读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思考习惯的养成, 在决定性的程度上取决于非必修阅读, 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 把全部时间都花在准备必修课上, 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 由此产生许许多多不必要的灾难。”由此看来, 拓展课外阅读是十分必要的。书本是作文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我们是农村中学, 学生家庭大多不富裕。据调查:一个班级三十八名学生, 家有书籍十册以上的, 只有两人;五册以上的, 只有六人;有的甚至一本没有。而且品种单一, 读过后即束之高阁, 不再问津, 造成很大的浪费。为此, 我们把这些书籍集中到班级, 组建班级书柜, 开放校图书室、阅览室。学校从公用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 学生自筹一部分资金, 购买图书。为稳妥起见, 我们召开了家长会, 取得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一学期下来, 班有藏书两百多册, 全校十二个教学班, 横向交流共有图书三千多册, 人均每学期读书量突破二十册,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 不仅学生收获了知识, 而且家长节约了资金。

“书非借不能读也”。为了鼓励学生阅读, 我们开展读书竞赛活动, 指导学生书写读书笔记, 举行读书笔记展览, 对优秀的笔记在全校交流, 期末装订成册, 发到社区、家庭, 让家长、朋友与我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我们还与镇文化站取得联系, 采取有偿借阅的办法, 拓宽学生借阅的渠道, 建立书香社区。为鼓励学生阅读, 我们每学期举行两次百科知识竞赛, 激发学生读书的情趣, 期末将阅读的成果装入学生成长记录袋。

据统计, 一学期读书最多的学生竟然达到三十二册, 计八十多万字, 读得最少的也有五本之多, 有的后进生还通过读书找回了学习的信心, 重新鼓起了学习的勇气, 班级“作文难”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三、成立校园文学社, 为学生展示才华提供平台

读与写是紧密相连的, 只读不写就无法将自己的立场观点表达出来, 只写不读写作就缺少新鲜的血液。为了把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我们创办了校园文学社, 办起了校刊———《晨风》, 每班设立两名记者, 深入家庭、社区采访, 汲取生活素材, 开设名著欣赏、说长道短栏目, 使学生在自主和谐的交流中获得提升。

《爱的教育》课外拓展阅读教学反思 篇3

2014年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安娜之死》选自经典名篇《安娜·卡列尼娜》,读过原著的同学在答题时要得心应手许多,而平时不注重课外阅读的同学容易无从下手。另外江苏高考附加题中名著阅读题更是对学生提出了阅读经典的要求,在阅读作品时融入自己的理解。而很多同学对于课外阅读没有兴趣,在文本的选择上缺乏自主性。对于如何激起学生课外文本自主阅读的兴趣、拓展视野,从而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笔者进行了自主阅读策略的探索。

一、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心理,激发其自主阅读的愿望

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旺盛的年龄,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不加选择地占有阅读材料,不加甄别地吸收,成了他们课外阅读的一大特点。从调查中发现,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五花八门,有流行的卡通读物、时尚读物,有成人化的故事书,有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中学生杂志等等,但他们涉猎最少的偏偏是古今中外的文学类作品,艺术、美学等则少之又少。分析这些纷繁芜杂的阅读材料,我们发现,学生渴望得到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但限于对阅读概念的理解和资料占有的局限,他们的阅读呈现出无选择性和无目的性。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这一心理和现状进行准确的分析,肯定其合理的求知需求,指出其阅读行为的混乱和无目标性,对其阅读行为进行规范。

怎样激发自主阅读的欲望呢?我的做法是以教学文本为出发点,以刺激学生的成功感和心理愉悦为兴奋点,引导学生接触有效信息,扩展阅读面,积累必要的知识。在这个操作实践中,课堂的示范引导是主要内容。

比如讲解写景抒情散文时,我设定的学习思路是这样的,以“联想、想象”为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培养人文意识。以《荷塘月色》为例,我们的课外阅读目标如下:1.阅读现当代其他作家描写“荷”“莲花”“月亮”“月色”的作品,体裁不限,体会其表达的情感与本文有何不同。2.阅读朱自清先生其他写景文字,试比较与本文在抒情方面的不同。3.阅读朱自清先生不同时期的散文,体会其表达的感情。课堂学习中,我们抓住“一切景语皆情语”,“境由心生”这一解读要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朱自清的文章进行对照,让他们大胆讲出自己的理解,进行课堂讨论交流。

同样,在小说、戏剧、古文的学习中,根据学习内容的内在特征确定精当的学习目标,开发教材对阅读趣味的开启引导功能,使学生趋向“课外是课内的补充,更是课内的深化和扩展”的阅读观念,对优化学生的课外阅读、调动学生的阅读趣味,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很有帮助。

二、确定阅读的目的,帮助形成自我阅读的自觉需求

课外阅读,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它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手段之一。我们要引导学生,阅读的目的不是纯粹为了求知,要自发自主的去阅读。教师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总结发现学生课外阅读的通病,予以正确的引导;一是对学生进行个案研究,鼓励其阅读个性的展示。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交流,读书笔记交流等手段发现,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有这样一些特征;偏好情节性较强的小说,吐露同龄人心声表达成长的烦恼的散文,语言幽默调侃表达夸张的文字,和及时反映时尚的资料。如何改变学生中这种普遍的缺陷,是帮助学生形成自我阅读需求的关键。平时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两个重要措施:

1.阅读的意义在于个体体验的精神愉悦。

要获得阅读的快感,得到自我阅读的愉悦,仅仅满足于新信息的获取是不够的。如在讲解小说单元时,我们设定了“一个人物就是一个性格典型,就是一个精神世界”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提供的人物向外扩展,以“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为目标进行课外阅读。

如鲁迅的《祝福》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农村妇女形象。我提供了两篇现代文《乌米》《哑巴与春天》,让学生将祥林嫂和乌米、老哑巴进行比较阅读。另外要求学生用一周的时间精读一篇课外小说,写读书笔记,重点探索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内心世界,然后进行交流。学生们阅读的作品跨越的时间很长,类别也很多。如有个学生阅读了《呼啸山庄》,她认为《呼啸山庄》看似阴森恐怖,实际上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因为门第差别美好的感情不能实现,导致了心灵和情感的扭曲,粗暴残忍的报复,实际是下层人民对道貌岸然的上流社会的道德和文明的控诉,和鲁迅的创作思想有相通之处。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的阅读虽然没有丰厚的生活阅历为基础,但他们的阅读体验只要建立在文学作品的结构规律之上,同样能进入作家所创设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阅读的快感。

2.倡导“精品阅读”意识,提升阅读品位。

如何扩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其阅读品位,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但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课外阅读至多只是学生完成规定任务,并不能由兴趣向自觉阅读转化。让学生在自我的比较中得出优劣之分,通过自主的阅读实践提升境界,是一条可行之路。

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对经典作品的阅读有三个难度,其一是对经典的理解存在着矛盾心理,他们一方面畏惧经典的尊崇而不敢接近,一方面又因畏惧而生抗拒;其二是阅读量大,耗时多;其三是外国作品的阅读。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了一些做法:

如学生不喜欢阅读经典,反而倾向时尚(如武侠、魔幻、无厘头等)。我以此为切入口,设计了“精品与时尚对话”活动,让学生从人物性格内涵、小说主题深度、作品启示能力等诸方面比较《三国演义》和《笑傲江湖》,采用辩论的形式,很多同学都感受经典的魅力。江苏高考附加题中要求的经典名篇《红楼梦》,回目多,人物多,耗时多。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采取了“合作完成,聚点成面”的方法,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分别选择“金陵十二钗”之一进行阅读,最后集体交流阅读心得。

三、提升阅读境界,形成自我阅读的自觉需要

抓住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是为了对课堂教学的控制,而是为了提升其自觉学习的主动意识。

阅读终极目标是为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如“为了提高自己”“读过以后有自己的心得”“不看不知道,看了才知道”。也有对阅读作出自我回答的,如“读书是一个净化自己的过程”,“翻开书,感觉到自己的浅薄”,“只有精神也许是不够的,没有精神那一定是不够的”。他们的解答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只是表达的方式和内容有形式的差异而已。而这都源自他们的阅读过程和自身体验的变迁。因此,我们进行了又一目标的设置,提出“读而思,思而有得”的阅读目标。所谓思,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对阅读内容有自己的思考,所谓得,就是所思对自己有所补充,让自己有所得。阅读的终极关怀,应该是让阅读者在知识积淀、精神充实的前提下,明了“自我完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逐步积淀属于自我阅读个性和精神个性的精神产品,并形成自己的阅读品质。

作为获取知识和精神体验的必要途径,课外阅读这一空间的占领对学生的阅读品质和自我境界的提升是一种必要的行为,教师的得当指引以及对这一过程的参与必须讲究方法策略。把阅读的控制权交给学生时,教师要注意协调的是:(1)提供足够的时间;(2)允许学生自由地阅读、讨论,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和独特见解;(3)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求真向善。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标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教学中,更应该让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阅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平时的课文文本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课外阅读,去读好书,不断充实精神生活,提升文化品位。

《爱的教育》课外阅读指导课 篇4

活动目的:

1、检查半学期来,学生阅读《爱的教育》的情况。

2、在对最佩服的人物的交流中,受到熏陶和启发,引导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和勇敢坚强的精神。

3、引导学生在感动中懂得关爱别人,学会帮助和关心他人。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1、音乐渲染。

2、师述:有人说,爱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也有人说,爱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同学们,在你心中,爱到底是什么?

3、生自由畅谈心中对爱的理解。

(1)你说,评:爱是妈妈一个深情的拥抱,你的体会很形象。(2)你说,评:爱是宽容,爱是责任,你的体会很深刻。

4、问:老师读懂了你们的爱,那么是什么让你懂得了爱?(1)你说,评:父母的言传身教。(2)你说,评:老师的谆谆教诲。

(3)再请你说,评:故事书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懂得了爱,受到爱的教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爱的教育》,感受爱的温暖与力量。)

板书: 走进《爱的教育》

5、简介相关内容

《爱的教育》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完全的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创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这就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

二、走进人物

1、开学时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读这本书了,作者在书中描写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老师先来考考大家!一起来看作业纸的第一题。

(1)这本书是写身边发生的一个个小故事。(评:他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尊敬老师。)

(2)瘦弱可怜的驼背奈里的保护者是。(评:卡隆正直善良,常常保护弱小者)

(3)学习成绩好,每次都获得头等奖的男孩是

。(评:代洛西不仅学习好,而且非常关心他的同学。)

(4)可怜又坚强的铁匠之子是

。(评:他非常爱他的爸爸,不管父亲如何打骂他,他都守口如瓶,勤奋学习。最终他的无赖父亲也被他感动,成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4、同学们的记忆力很不错.那么在这本书中,还有哪些人物?

(1)评:克莱蒂是安利柯的好朋友,他孝敬父母,一边学习,一边起早贪黑地帮爸爸照看柴火店的生意。

(2)评:卡罗的父亲虽然是一个有钱的绅士,但他很尊重劳动者。

(3)评:这位热那亚少年只有11岁,穷得身无分文,但他把祖国的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令人敬佩。

(4)评:罗宾诺队长,他曾无数次冲入火海营救灾民,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5、指导:在这些人物中,我最佩服的是安利柯一年级的女老师,因为她像慈母一样爱着自己的学生,她,经常牺牲休息时间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差生,走访家长.在她去世前的一周,她还在安利柯家家访.她的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令人折服.6、交流:在这些人物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7、评价:

(1)听得出,你对英勇顽强的少年鼓手的敬佩之情是发自内心的。

(2)老师能看出,你对孤身一人,从意大利远赴美洲寻母的马尔可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的勇敢顽强?谁来说一说。

8、评:对,是爱给了他们克服万难的勇气,是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让少年鼓手即使在一条腿中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爬行很长一段路把情报送出去;是对母亲深深的爱鼓舞着马尔可克服了旅途中的千难万险;

三、印象最深的故事。

1、过渡:在这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身上发生了很多平凡而伟大的故事,在书中100多个小故事中,哪一个给你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2、故事情节交流

(1)评价:你讲得很流畅。

(2)评价:这个故事你都已经熟烂于心了。

3、引导:老师想知道,你们为什么对这个故事印象如此深刻?

4、评价:是呀,这些人物不管年龄大小,家境如何,工作怎样,都在用他们的宽容,真诚,善良为祖国为社会为他人奉献自己的爱心。

四、感人的片段。

1、过渡:同学们,读一本书,除了快速浏览和默读外,遇到感受深的片段,不妨停留片刻,细细咀嚼一番,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这就是精读赏析。这本书中有许多地方深深地打动了老师,老师也曾不止一次阅读这些片段,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更多的体会。现在老师把读的过程中最感动的片段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2、请同学们看课前发给你的精彩句段,谁来读第一段?

出示: 裘里亚听了父亲这一席话,本想吐露真情,可现在他又把已到嘴边的话咽回去了。他暗自下决心说:“我什么也不告诉你了。为了这个家能支撑下去,我必须守口如瓶,宁可受点委屈!父亲伤心的是我的功课不如以往了,今后我要咬紧牙关,坚持学好功课,非升级不可!可最要紧的还是要协助父亲养活一家人,减轻父亲的负担,他太累了,太可怜了!”

评价:你的朗读让这段文字再次感动了老师。小裘里亚和我的女儿一样大,只有十二岁,为了多挣点钱贴补家用,他每天深夜都偷偷起床帮父亲抄写订单,为此成绩下降,受到了父亲严厉的训斥,他本可以说出实情,但一想到日夜操劳的父亲,想到全家人的生活,他毅然决定继续隐瞒下去。他的这段内心独白,让老师读懂了他的悲伤,读懂了他的纠结,更读懂了他对家人无私的爱。

3、谁来读第二段? 出示:

听到喊声,一种求生的本能立即使昏迷中的西西里少年和他的同伴一跃而起,一下就跑到大船边,准备跳上小艇。

“快!来一个小一点的孩子!”水手叫道。

“朱利叶,你比我小,比我轻!”马利奥突然大声说道。“不,马利奥,还是你上去吧!”朱利叶说。

“不,你还有父母,我就是一个人了,快上去,小艇要开走了!” 马利奥声嘶力竭地叫喊着。

“好,就这个小女孩吧!快把她抛过来!”水手们喊着。马利奥抱起小女孩,不容她分说,使劲把她抛了下去。小女孩惊叫一声,落入水中,水手们急忙把她拉上了小艇。

在小艇离开不久,大船在一片恐怖的哀号声中渐渐沉没了,水面上泛起了一阵巨大的漩涡。评价:你的朗读让老师仿佛看到了沉船前那悲壮的一幕。12岁的马里奥是一个孤儿,他和朱丽叶是一对在船上刚刚认识的朋友,在灾难来临只有一人能逃生的情况下,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对方。老师曾不止一次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透过这段简短有力的对话,老师看到了忠诚,看到了牺牲,看到了人类最高尚的情感——-爱。

4、在你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把打动你的地方划下来?谁来和大家一起分享。(1)、评:老铁匠父子真情表白的场景温馨甜蜜,不仅感动了你,也感动了大家。

(2)、评:从哑女吉吉阿的老师这段话中,我们读懂了她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的确让人感动。

5、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一定比以前有了更多的体会。人的一生中,应该多给予他人一些关怀,一些帮助,为家人操一份心,为社会为国家做一点贡献,就好比在编织一张网,编织一张爱的网,一张夏洛的网,把生命保护,把爱播撒。

6、推荐《夏洛的网》。

同学们看过《夏洛的网》吗?它是美国作家怀特于五十六年前写的一部童话,它是一首关于生命,友情,爱与忠诚的赞歌!一部傲居“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著”首位的童话!夏洛是一只蜘蛛,威尔伯则是一只小猪,当小猪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它一生的终点时,夏洛英勇地站了出来,它拼尽全力用自己的网在猪栏上织出了一些赞美小猪的字,从而使小猪在展览会上赢得特等奖和一个安享天年的未来。就在这时,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这种奇特而温馨的友谊感染了无数的人。

老师敢断言,当你捧起这本书时,你一定会有潸然泪下的时刻。

五、小结。

1、读了《爱的教育》,从书中这些人和事中,你有没有受到什么启发?

2、你能试着用谁教会我什么的句式说一说吗?。

(1)评:爸爸妈妈听到你的话一定会很开心。

(2)评:老师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骄傲。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 篇5

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人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

新课标把重视学生质疑放在了改进阅读教学的首位,正确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也是对前人经验的科学运用,为我们指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可行之路。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学生如果能在阅读课文时不断提出疑问,说明他一直在积极思维,对课文的理解在不断加深。“读是用眼睛来听”。

叶圣陶老人早告诉我们听过之后就该思考。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对此,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也有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宋濂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还向名师“援疑质量”。古人的这些理论和实践都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

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书,提高阅读质量,我们语文组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古诗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征文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同时知识增多了,眼界开阔了,词汇丰富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爱的教育》课外拓展阅读教学反思 篇6

结合振“兴阅读工程”我们的阅读交流课已经开展的有声有色。本学期,我为孩子们选择了《草房子》,想让孩子们看看让他们感动的书。而且这本书是分章节的,容易读。反思上学期的阅读交流课,不难发现一些我们做的不足的地方:学生的读书笔记抓得不实在,和自己一样光读,不写。所以,资料积累不够。想想自己看到过的一些阅读交流课的案例,看着学生们侃侃而谈的话语,分享着学生的读书心得体会,羡慕之极。不过深知三十五分钟的阅读交流课实际上真正的功夫在课外。

我想,要真正让学生会读,并且读懂一本书,那么应该从读书之前就要开始指导。

首先,在阅读之前,要上好阅读指导课。这节课要帮着学生打开一扇窗,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这本书。策略吗,可以让学生去查阅有关这本书的评论,这本书在社会上的影响等;或者根据书名进行联想,获取有关文章内容的信息;也可根据文章的内容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在阅读过程中,上好阅读欣赏课。欣赏课上,可以进行精彩段落背诵、佳句美文欣赏、阅读疑难解答等。特别是读一本书,读书的过程中肯定会有难题。

最后,在阅读完后,上好阅读交流课。

阅读交流课既是一个阶段的总结,又是新一阶段的开始。一堂成功的交流课应该可以激起学生再次阅读的欲望,还能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学会阅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为我们的课外阅读还是要为语文服务的。交流的内容应该很多,可以让学生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讨论文章的人物,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根据书本内容为书本改名,还可以进行故事片断表演,写读后感,给作者或主人公写信,故事续写等。当然在一节课上是不可能完成这么多内容的,到时候与其让学生针对一本书泛泛而谈,让人感觉空、繁、浅,不如根据每本书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重点的交流。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一个小专题,当然每个学生可以有自己不同的小专题,在课外研读的基础上,利用课内交流的机会组织学生研究小专题,也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他所关心的那一点被他在研读中深深领悟,这本书也就终身难忘、终身受益。

当然,课外阅读交流课教无定法。我相信在一线老师的不断探索中,课外阅读交流课一定会更加精彩!

《爱的教育》课外拓展阅读教学反思 篇7

摘要:针对农村初中学生阅读品位低下、阅读面窄、不会读书、不爱读书、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等现状,笔者深刻思考其成因,努力寻求对策。农村初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科学引导选择课外读物,巧妙点拨课外阅读方法,全面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同时自身要积极更新课外阅读教学理念。

关键词: 农村中学;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能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类的进步史是一部阅读史。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不博览群书。当代青少年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要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思维,丰富情感。这一切,都离不开阅读。

作家茅盾曾说过:“课堂上就那么薄薄的几本课本,谈不到多,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假期阅读。”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总结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得失后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可见,教材的更新永远赶不上时代的节奏,课本上有限的几篇文章决不能培养出曹雪芹、鲁迅、余秋雨这样的大家。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扎扎实实开展课外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首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的量的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初中学生)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学龄段学生的实际情况,作进一步的阐述,如,对7-9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是:“学会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如《爱的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平凡的世界》等等。

其实与我国相类似,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也对母语的课外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

日本1989年颁布的国语《学习指导要领》关于初中的改革意见指出:“精选有关对人类、社会、自然较深认识的教材,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加强对古典文、汉文及作文的指导,加强有关乡土文学的调查研究和创造性学习。”

法国语文界有关人士认为:“法语教学的活力仅仅在于传授古典人文主义价值观是不全面的,学生还应广泛涉及到生命科学、宇宙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他们开始重视学生的选择性学习,“这种选择性学习一方面开设了许多和语文有关的各种选修课;另一方面则创设各种符合学生实际和学习兴趣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这种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很难严格区别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学习。”

我国香港地区的课程改革建议中也提出:“课程不再以范文为主,教材要全面开放,取消范文,教师应该按照本校的情况以及学生的需要设计教材„„鼓励大量阅读,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在校期间不重视课外阅读,忽视知识的积累,结果造成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低下,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令人尴尬的事情。近年来在央视热播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的综合素质测试,就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语文教育的“成果”。那些大都受过基础教育又受过专业教育的优秀歌手,会认为李清照是元代人,唐宁街是中国的,长安街在德国,也许他们在台上的感受能真切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含义,而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则更多的是要考虑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素质,使他们走上社会后,不应语文教育的失误而

出洋相。中国人民大学周士琦教授在《我看中学生水平》一文中指出:“对于我国古典小说,不用说《聊斋》、《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之类的小说,就是古典四大名著也读得少。古典名著读得太少,不但影响了汉语书面语程度的提高,而且很不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利于优秀人格的形成。”中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不足,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文现象,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又显得尤为突出。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广大农村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试验和探索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也总结和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但由于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没有改变,所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还没有冲出“少慢差费”的怪圈,还没有建立起“大语文教育”的观念。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阅读能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而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仅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加强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因此,对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恰当的引导是势在必行的一件大事。

一、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笔者在农村中学任教十余年,对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是有一定的了解;为掌握一手材料,又对500名九年级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方面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结果:

每天阅读时间 :15分钟以下的,约占68 % ;15分钟以上的,约占32 %; 每周内阅读量 :极少阅读的,约占40 % ;

读物阅读范围 :课内的读物,约占72 % ;课外的读物,约占28 %;

课外读物种类 :生活情趣类,约占37.9% ;科幻类图书,约占25.7%;

部分名著阅读情况

《西游记》《三国演义》看过的约占10% 《水浒传》看过的 约占5——8% 《红楼梦》看过的几乎为0 课外阅读兴趣

无兴趣的学生 约占43.5% 有原因进行阅读的约占61% 针对上述调查情况,笔者觉得困扰我们当前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原因众多,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生阅读量和阅读时间少。

据调查报告统计:学生一周内阅读量极少的约占40 %。每天阅读时间在15分钟以下的占68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大致如下:

1、书源不足。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和藏书量的不足,各级的重视力度不够。许多农村初中由于经济因素忙于房屋、教学设备等硬件的添置,而无力购置新的类似于图书的软件。有的学校根本没有组建图书室(馆),有的仅作“摆设”而已。

交流:了解各校图书馆藏书数量、使用情况等。

2、家庭重视不够。农村学生的家长受自身认识的限制,对子女的课外阅读采取了一种相当敌视的态度,他们把学生看的课外书籍一律视为闲书,把学生观看有意义的影视节目视为是浪费时间,把学生进行的课外语文活动视为不务正

业,一句话,凡是“没考的就不准读”。而学生大多数的课外阅读都应该是在家中进行的。《北京教育研究》载:“据统计,实行双休日后,学生在校时间如下:一年按41周计算,每周5天,扣除节假日4天,总数为201天。每天按8小时在校计算,实际在校时间和为67天。这样,一年365天,学生真正在校时间为67天,而在家庭及社会时间为288天,形成了大体上为1:4的比例。”学生在家的时间如此之长,如果学生的学习得不到家长的正确理解与支持,那么课外阅读是根本无法正常进行的。

3、被其他信息渠道抢占。多数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忙于外出打工赚钱,致使家庭教育的管理出现真空状态,因而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不好的学生便会以电视、游戏作为自己在家休息的主要内容。

交流:了解各校学生周六晚上看电视结束时间。

4、课业负担偏重或家务劳动太多,能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学生在校的课外时间(尤其是后进生)多数被老师“好心”的辅导和补课所挤占。回到家里,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后,家里又有许多的家务劳动占用了学生的可利用时间。

交流:了解各校学生作业量,以教师自己的孩子晚上作业完成时间为例说明。

5、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据调查,经常阅读课外书的学生,随年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显著,不同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频率和痴迷程度极不平衡。尤其是初三年级学生,学业尤为繁重,数理化老师的题海战术已把他们累的够呛,哪还会有时间理会课外阅读啊!

6、本身缺乏挤劲和钻劲,不能很好地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读书看报。

(二)学生对课外读物选择的错位

调查显示,农村初中生对生活情趣类书籍的选择为37.9%,比选择科技、科幻类图书的高出12.2个百分点;男生是以科技、科幻类图书为第一喜欢阅读的书籍,女生却是以童话类图书为第一选择;学习成绩优秀和良好的学生都把科技、科幻类图书列为第一喜欢阅读的书籍,部分学习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却把不良信息读物摆上了选择的行列。真正接触过中外名著的学生并不多,样本中仅有10%左右的人完整看过《西游记》和《三国演义》,5-8%的同学看过《水浒传》,极少同学读过《红楼梦》,80%以上的人没有阅读过一本诗歌集或一本剧本。

笔者认为造成课外读物选择错位大致有如下原因:

1、农村学生的阅读选择受学段差异、城乡差异、性别差异和学习成绩差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以年龄差异对选择课外阅读内容的影响最大。心理学显示,青少年中低段学生偏重于具体形象思维,随着年龄增长抽象理性思维才会逐渐占据大脑思维的份额,所以绝大部分初中生课外阅读时会产生重读图、轻读文的现象。

2、农村初中学生审美品位不高,导致不良信息读物的介入。现在,除了图书,各种传播媒体如洪水猛兽,铺天盖地,防不胜防,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比如:网络、电视、手机等,其中不健康的信息资料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从而导致他们心态扭曲,产生早恋、烦躁、暴力、厌世、玩世不恭等心理,给将来的社会、家庭埋下了定时炸弹。

交流:了解各校附近,网吧数量、手机占有率。

(三)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浓。

造成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自身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低。据一问卷中“是否有意坚持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这一问题进行调查,得出否定回答的学生占43.5%,为了作文和竞赛所需而选择课外书进行阅读的人占61%。这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

据一保守的统计数据显示:“69%的学校依旧把学生考分的高低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尺度,73%的学校每学期依旧组织多次统一考试、阅卷,按平均成绩给各班排名次,并把排名情况与教师年终考核、评优奖金挂钩。”所以,教师对教学工作不敢掉以轻心,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更谈不上引导课外阅读。另外,学生每天在课堂上要坐七八节课,每周要应付呆板繁多的考试,课外还要做大量的习题,课外阅读时间少之又少。而对于面临中考的学生来说,基本上就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了,除了必要的体育课外,他们都只能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不仅强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学生忽略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轻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缺少必要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在调查中发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对如何有效地阅读课外读物这类问题大都未能很好作答。他们对课外书的阅读随意翻翻者居多。

从教师和学校的角度来看,受新课程理念的影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意识日益强烈,他们也都在教学当中或多或少地开展了一些课外阅读活动。但更多的情况是,许多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基本处于放任状态,有部分的甚至持反对态度。在他们的教学计划中,既没有学生的课外阅读计划,也没有学生的课外语文活动。把语文科简单的理解成教材,无法分清教材与教本、课程关系的教师还大有人在。一方面,语文教师本身阅读量不足,无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没有看过大纲推荐的30本课外读物);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又不能积极地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学校、年级也很少或没有举办与语文有关的各类活动促进学生的阅读。即使有的教师组织了相关阅读活动,也只是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扩大视野的阶段,而对于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为学生创造阅读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却是很少去关注和尝试。这样,势必会影响到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导致学生的阅读活动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达到阅读所应有的功能。

交流:了解各校语文老师平时教学阅读方法指导情况。这不能不使我们对平常的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在教学中,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花费于对基础知识的机械重复、死记硬背上,而对学法的指导偏少,对于课外阅读的方法的指导更少得可怜。

二、以新的教育理念为航标,推开阅读之窗。

面对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这些农村教育者,又该如何呢?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又该承担起哪些责任呢?

首先,学校要转变教育理念,变应试教育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新课程的推行,考试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侧重于学生能力的考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应认真贯彻素质教育,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比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留出更多的课余时间,让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书。没有藏书的学校应克服一切困难,按照学生需要配置一定数量的图书。因地制宜,开放图书室、阅览室,为学生创造好的阅读环境,培养阅读氛围。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增加学生阅读兴趣。

交流:了解各校课外阅读相关活动开展情况。

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造成目前农村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窘况,语文教师难辞其咎。记得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经指出:“作教师的教育学生,应该经常回顾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学生,以个人经历作为执教者的一面镜子。”每个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求学经历中,肯定都读过一些给自己有深刻影响的书籍吧。周作人先生在他的散文《老师》一文中,讲的似乎更加坦率、更加深刻:影响他语文学习并非哪一个老师——“我说在学堂里不曾学到什么语文”,老师“是实在没有传授给我什么”,而真正“对于汉文懂得一点”,是从祖父那里得来的。他的祖父奖励小孩看小说,认为这是读书入门的最好方法,于是《西游记》、《儒林外史》、《绿野仙踪》等,走入了他的精神世界。“我在南京的五年,简直除了读新小说以外,别的无什么可以说是国文的修养。”一个语文老师应该认识到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好比一个足球教练,除了让他的队员练习射门和传球外,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培养队员的体能,一个足球运动员,如果没有体能作保证,即使他有再好的技术,好无法适应现在足球的需要。同样的,一个学生课内语文知识学得再好,而没有课外语文阅读作基础,那么他的语文能力的形成最终也是一句空话。只有语文老师本身明确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才有可能愿意去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语文教师还一定要博览群书,只有自己的知识丰富了,才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这样,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才能够顺利正常的开展。

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理解和积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就会自觉的阅读。班主任可以帮助开设班级阅览室、读书角,集体订阅一些报刊杂志,或让学生自带课外书,以求资源共享。任课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的藏书借给学生阅读,这样也是增加学生书源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三,家长和社会也应转变教育理念,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农村家长文化程度虽不高,但也应该为孩子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多给孩子买些课外书,多陪孩子一起学习,让孩子当自己的老师,在共同的学习中提高阅读兴趣。公安、工商、文化部门要加强打击力度,坚决取缔学校周围的电子游戏室,严格执行未成年人进网吧的各项规定。

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只有这样,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起责任,以新的教育理念为航标,推开阅读之窗,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使我们的学生自觉阅读,乐于阅读,那么我们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孔子曾说过,对于一件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也曾自豪地说过:“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一半。”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农

村初中生来说,教师应该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引导他们投身于课外阅读,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一)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

1、加强课外阅读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据资料显示:近20年,全世界每年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超过50万种,这就意味着每一分钟就有一本新书在出版。由此可见,当今社会的信息量之广,信息更新速度之快,对人类的学习方法、阅读能力和终身学习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2、阅读量的增加是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量达到四百万字以上。我按每分钟500字(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学生阅读速度),大略做一个计算就是,中学生每年的阅读量应当不少于三十四小时,平均每天应完成的阅读量要看十分钟的课外书。但现在的语文课堂充斥的是繁琐的分析和知识点的讲解,能提供的阅读量是有限的。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完成这项阅读指标,课本提供的阅读量也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3、加强课外阅读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需要。阅读可以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文学而言,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人的创造力离不开非凡的想象力,而阅读就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智力。阅读本身是一个不断思索、想象、判断和评价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勇于提出和书本不同的观点是鼓励创新的重要手段。

4、课外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根本,更是人发展的需要。吕淑湘先生所言:“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不说得益于课外。”大量的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是其他活动都不能代替的。学生课外阅读正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课外阅读能力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学习的革命》一书指出“未来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者,而是不会学习的人”。[1]不会阅读,就不会学习,因而提高阅读能力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学习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更重要。

(二)多措并举,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1、以“听”促读。初步了解学生读过什么书,读了多少书,有什么收获。结合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笔者有意识地挑选一些精彩生动的读物的故事片断,在课余或课堂上讲讲。谈论某文章的精彩情节、精彩片断,介绍某一个作家的奇闻趣事等等,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便戛然而止,引发学生产生想迫切看看这本书的愿望。

2、以“看”促读。利用学生喜欢电视的特点,关注电视节目,由此引导他们读一些高雅的、健康的文学性书籍。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已经拍摄成为电视剧。待学生看过部分或全部电视剧后,引导学生读书上的文字,同时比较二者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体会到影视片虽然能带来艺术的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而读小说所获得的是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思想和不可磨灭的感情,这些却是持久的。从而使他们喜欢读书,并能静下心来聚精会神地读书。当然教师也可以先让学生读名著,再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用来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在画面与文字的结合中,让阅读教学进行地轻松而又深入。

3、以“诵”促读。有位外国朋友曾经说过,你们中国人说话就像唱歌似的,真是美极啦!为什么汉语有这样神奇的音感效果呢?原因之一,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不同声调的语汇组合排列起来,就会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教师如能利

用汉语的这一优势,指导学生朗诵课外读物中的精美语段,势必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而且,朗诵的过程是学生对作品不断认识的过程,朗诵是一种艺术创造!要想朗诵好,就必须潜心钻研原作的风格和感情,这样必然会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和喜爱。当学生爱上了朗诵,可以说他也爱上阅读了。

4、以“写”促读。教师结合学生阅读的材料,布置写作的话题。如读《水浒传》,可以写一写《〈水浒〉人物系列谈》、《我最欣赏的〈水浒〉英雄》;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写一写《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保尔精神》;读《朝花夕拾》,可以写一写《鲁迅的童年生活》等。这样做就促使学生仔细深入地研读作品。

5、以“演”促读。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读老舍的《茶馆》,就让学生选取其中的一些片段进行表演。读其他的叙事性作品,教师可指导学生将其改编成短剧,利用活动课在班内表演。表演的同学固然要精读原作,看完表演的同学也会怀着强烈的欲望争相阅读原著。

6、以“展”促读。随着阅读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他们或对作品中的人物品头论足,或对作品的语言、技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此时应适当引导,让他们把写的随笔、读后感整理出来,张贴在教室里展览。学生在尝到初步成功的乐趣之后,阅读的劲头就更足了。

7、以“境”诱读。为了鼓励学生利用闲暇读书阅报,笔者在班级中开设了“阅读角”。阅读角的书大部分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一部分是我提供的(平时教学中发现的一些比较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另外我定期向图书室借阅时文杂志,如《读者》、《视野》、《意林》、《美文》、《教学研究》(学生版)等,人手一本,互相传阅,半月一换,解决了学生“没书读”的困境。

8、以“奖”激读。对阅读篇目多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一些知识面广的学生也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见多读书还有奖励,喜欢读书的学生兴趣更浓了,不喜欢读书的学生也跃跃欲试。且班级常规的奖品大都是图书:大到名著,小到杂志。如平时作业优秀奖、综合素质优异奖等,都以图书为奖品。“奖励”成了学生读书的“催化剂”,学生读书氛围日益浓厚,现在已发展到古人所谓的“厕上、枕上、马上(排队走路时)”读书了。

交流:了解各校语文老师平时教学怎样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四、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对于学生而言,好读书只是开始,读好书更至关重要。别林斯基就曾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事,比不读还坏。”更何况中学生有学业负担,课外挤时间阅读已属不易,如不加选择,只能虚度时光而没有收获。可以说,学生能否正确选择读物,关乎课外阅读的成败。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大都不大明确自己该读什么书,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

1、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有益于学习的读物。近年来的《中学生阅读》、《读者》、《意林》、《微型小说选》等类刊物均是值得向学生推荐的好书。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才能“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2、选择文质兼美、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如学了《杨修之死》后,就可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中有写杨修的其它章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杨修形象,进而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读《三国演义》,拓宽了阅读面,加深学生对作者塑造杨修形象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的理解。再如学了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可引导学生读读《城南旧事》。学习了《小橘灯》,可推荐学生阅读冰习的《往事》、《繁星》。学习了《狼》,推荐学生阅读《聊斋志异》等。特别是与新课标相配套的课外《读本》中的美文,则更应重视阅读积累。

3、还可根据学生的爱好及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随着现代社会各方面信息渠道的杂、广、乱的形势,现代社会文化市场对学生存在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教师应有责任相机诱导,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引导他们吸收多方面知识,防止课外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偏食”现象。作为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内容的认识要宽泛。如喜欢探索的可介绍自然类书籍,喜欢军事的可推荐他看看有关军事的书籍,作文语言平淡的可提醒他多看些优美的文章„„凡是适合自己年龄和口味的书,无论是科技的、历史的都可以拿来读,并告诉他们最最简单的判别好书的方法,即“读书时,不时会有惊讶、冲动,想把书中的文字比如一段优美的风景描写抄到笔记本上来,这本书可以把它认为是本好的书”(曹文轩语)。这样可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也各有所获。

交流:了解各校语文老师平时教学怎样指导学生选择课外书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接触中学生比较多,她的发言应该比较有权威性。她建议中学生们应该多看些常规性的书,比如《古文观止》、鲁迅的《呐喊》,她认为:“《三国演义》逻辑性好,比《红楼梦》更值得中学生一看。泰戈尔的《飞鸟集》,科普书《十万个为什么》等都是对课堂知识性东西的有益补充。”[2]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一生”,特别是学生,在他们跌跌撞撞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时,更需要一本好书把他们牵引走向成长的彼岸,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选择好入门之书。

五、点拨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阅读方法的传授和点拨。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以减少阅读中的困难,让学生熟悉不同文体阅读与欣赏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主动寻找阅读的乐趣。不少学生反映,看了不少作品,但没有什么收获,其中就有一个方法问题。“课文也无非是个例子”,所谓“例子”,它应该能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迪和教益。数学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不仅仅要对题目进行评析,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方法的引导和思维的启迪,在语文课上,也完全而且应该可以做到这一点。教师要系统讲授各类文体的基础理论,导读教材选编的范例,也要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从教师讲授的文章中领略到一种纵向、横向比较的学习方法,这无疑为他们课外阅读提供了一把钥匙。

交流:了解各校语文老师平时教学怎样指导学生课外方法。

对于“怎样读”这个问题,笔者不强求一律,只是介绍以下几种读书方法:

1、朗读、背诵法。朗诵是把准了文本情感的脉博,融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交流是情感的流动,是人性的共鸣。朗读法就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领会和理解文章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听一个人朗读文章,往往可以看出他对文章的理解、领会的程度。读得流畅、自然、有节奏、抑扬顿挫、富有感情,这说明他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而且领会了文章的语言特点,这样他阅读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因此反复朗读是理解文章的好方法。古人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的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知识的有关规律,对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无疑大有裨益。

2、评点法。阅读时,随时记下自己的体会、感受、意见、评价,划出精彩片段、句子、词语、修辞手法等,这就是我们通常用得很多的评点法。著名的文章评点家李贽、金圣叹读《三国演义》和《水浒》,就是用的这种方法。法国著名思想家布丰说:“读书不作记号等于不读。”我国教育家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两句话中的“作记号”、“动笔墨”,就是圈点批画的意思,这就是指阅读中的文字批注法。在阅读时认真作符号、写批注,可以促使自己在读书时开动脑筋,记下某些感受,记录某些思想火花,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读书方法。

3、读写法。读写法就是选定自己喜爱的一篇或一段优美的文章,用心读上几遍,大致记住了,就开始默写的一种阅读方法,默写时不记得原话的,用自己的话写,写完之后与原文对照,看看哪些地方不如原文,如果有层次、句式、用词等方面的错误,要分析原因。然后再读、再想,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上次默写不如原文的地方。这样阅读,可以比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直接帮助写作能力的提高。

4、测读法。测读法就是读书时把自己摆进去,站在作者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去想,边读边推测、揣摩作者的构思、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等的一种阅读方法。可以运用测读法给小说、故事写续集。在学《孔乙己》时,可以让学生给孔乙己写个结局,学生结合实际体验,给他设计了中举的喜剧结局和在挫折后自谋生路的结局。

5、抓住“文眼”精读法。戏有戏眼,文有文眼。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统摄全篇的“文眼”,剖析“片言”与“众辞”的依存关系,从而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构思的匠心,从而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感情上受到陶冶,艺术上得到鉴赏。抓住“文眼”,举纲张目,既是精讲的主要用途,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6、巧妙设疑导读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应在“导”字上狠下功夫。“导”,就是引导,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富于启发性的好方法进行恰如其分的指点引领。杜甫有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阅读教学中,先引领学生登上“山岳”之顶,居高临下,鸟瞰全局,再引领他们下“山”寻异探胜,仔细观赏。这样,使学生们可在鸟瞰时知其全貌,观其壮伟;观赏时可晓其微妙,惊其鬼斧神工。这样的阅读,才能有目的、有重点、有方法;才能从整体到局部,又从局部到整体。巧妙的多方设疑,“一石投水”的阅读指导,往往会取得“推波助澜”的良好效果。

7、不求甚解速读法。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图书出版量成倍增长,读书要都“求甚解”,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对于应该泛读的一些书就应采取“不求甚解速读法”,就是把读过的好文章或片断剪下来,贴在自己准备的剪贴本上。注意分门别类粘贴,最好在本子前面加上目录、封面,作为资料库。做到广泛博览,开拓视野,为专攻某项知识学问打下雄厚的基础。我们必须教会学生把握速读这一比较高层次的阅读方式。

8、编写提纲法:看一篇文章或读一本书的时候,把文中的主要意思拟定成提纲,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要点,达到一目了然的目的,也方便记忆和查找。

运用阅读法进行阅读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要在读书过程中,善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切忌生搬硬用。其二,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摸索和总结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其三,世上没有一种万能的、最佳的、具体的读书方法,需要在长期的阅读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补充、完善,方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从令人几近窒息的接受性学习中解放出来,时刻保持较好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融入自我、张扬个性、读活作品、品出境界。

(一)大量收集、缜慎“编码”——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和提出的问题,独立自主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衍生出新的信息。引导学生对信息的价值大小和取舍做出果断判断,培养学生的信息价值感。根据自己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区分各种信息对研究的价值的大小,找出研究目标和已拥有信息的差距,决定下一步寻找信息的方向和重点。

(二)沿波讨源、披文入情——培养鉴赏能力 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3]学生初读沈从文的《边城》后,可能对小说的“田园诗”的特点只能有一个朦胧的感觉,但是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通过对沈从文小说的拓展性延伸性阅读,就可以对小说中刻画的独特而美丽的景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美感享受,能体会到小说中所流露出的一种顺乎自然的人生,感悟到闪烁着的正直朴素的人性美,体会到一种深藏在湘西边远山乡底层人们之中的良知和明慧。

(三)求同求异、以点带面——培养迁移能力 “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方法之一。在新教材的教法研讨中,比较阅读是经常被提及的一种教法。文本解读中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作品、作家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与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是同样以生命为主题的两篇散文。史铁生对生死的豁达是基于“生和死是不可抗逆的自然规律”的观念,显然是受到了道家生死观的影响,托尔斯泰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他渴望过的是苦行僧般朴素的生活,死能和土地结合,在自然中寻求灵魂的安宁。通过对这两篇文章围绕生命主题的比较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生之可贵、生之美丽,加深对生命的感悟,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中西生命文化的不同,了解汉民族和俄罗斯民族的精华。

(四)大胆质疑、挑战权威——培养创新能力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宋濂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就是向名师“援疑质理”。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例如阅读《失街亭》,传统的观点是马谡的自以为是、不听诸葛亮的再三告诫,不听王平的劝说,一意孤行,导致战争的失利。面对这个传统的、正统的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多方查寻资料,在充分了解历史事件、大量占有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独立思考,仔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以为权威是不可侵犯的,不要人云亦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为什么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呢?我们要让学生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有“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陶行知语)的信念和决心。

七、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

语文教师应自觉地将学生的课外语文阅读列入自己的教学计划中,虽然不要进行考试,但也要检查落实。中学生的学习需要有人赏识,需要有人激励,只有

老师时时的督促鼓励,才有可能长期的让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持之以恒,才有可能使学生把阅读当作自己生存的需要,将它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交流:了解各校语文老师平时阅读教学怎样检查效果。检查落实的手段与方式因人而异,只要是学生喜欢的,教师又有能力驾驭的,就应该是好的方法。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活动落实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

1、课前3~5分钟演讲。

课前演讲,用时虽少,但只要持之以恒,对学生的读、说能力的提高都是很有帮助的。每一轮的课前几分钟演讲,都可以确立一个主题,要求学生带着主题去检索资料,广泛阅读,每节课前可以让2~3个学生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交流阅读经验,教师要及时鼓励表扬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手抄报活动。

手抄报是一种很好的语文课外活动,它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写字能力都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同时它对条件的要求不严,在农村中学可以广泛地开展。手抄报可以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大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教师在指导时,要给学生固定一些栏目,如读书心得、好书共赏、名文摘抄等来促使学生在办报的过程中广泛地阅读。办手抄报虽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因为找不到他们感兴趣的事可做,学生中午的时间基本上都是“随便玩”,所以完全可以利用中午的时间让学生完成手抄报的编辑工作,只要是学生喜欢的,就会完成得很好。

3、选择有益的电视节目。

调查显示,学生看电视的时间多得惊人,但是硬堵是不行的,有组织的去指导学生看电视,通过有益的电视节目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一是要限定学生看电视的时间,一般每天在一小时以内,二是要指导学生有选择的看一些节目,如《焦点访谈》、《开心辞典》、《三星智力快车》、《正大综艺》等。比如,让学生看《焦点访谈》,要求记录主要内容,看联欢会记下相声的笑料、小品的包袱等,看智力类的题目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等,通过看电视,可以让学生明白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

八、更新课外阅读教学新理念

教师要有“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观念, 一些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囿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漠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及能力的培养。

1、从阅读的性质来看,应统一“应用为本”与“精神为本”。[4]回顾我们的课外阅读,多年来对此认识一直是极端的,坚持以“实际应用”为本,无视人的精神存在。“语言”与“精神”是合二为一的,它们共生共长。学语言,即精神成长,训练着语言即训练着精神,所以课外阅读就是要 “打好人的精神底色”。

2、从阅读的价值来看,应转变“唯一有解”为“多元解读”。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我们要适应从多维角度提出的各种问题,充分肯定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的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我们要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构建民主的课堂氛围;我们要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3、从阅读的过程来看,应经历“披文得意”到“运思及物”。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只停留在“披文”(语言)→“得意”(思想)→“品文”(语言)这个回环中,只是完成阅读教学的一半路程,还有“运思及物”的另一半路程需要我们完成。我们的阅读教学既要重视吸收,又要重视表达;既要照顾认知,又要照顾实践,完成“意化”和“物化”的双重转化过程。

4、从阅读的发展来看,应改变“学习层面”为“发展层面”。在学生探究性阅读中,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阅读,让学生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还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好伙伴,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

5、从阅读的环境来看,应扭转“举一反三”为“举三反一”。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树立“大阅读教育”。叶圣陶诗云:“天地阅览室,万物皆读书”,我们的阅读的对象要从“纸本书”向“电子书”(电脑、网络、影视、音像)、“无字书”(自然万物、社会活动)延伸,阅读的途径要从“课堂阅读”向“课外阅读”、“校外阅读”、“家庭阅读”、“社会阅读”扩展。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变“教父”为倾听者,放弃说教,学会真心诚意地倾听,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满怀信心地迎接那些稚嫩是生命之音;教师还要变“灌输者”为引导者,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问题”、“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让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地立精神、扬个性、做真我!

当然,语文课外阅读,还是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舞台。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要脚踏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从农村火热深厚的生活中吸取营养、广辟蹊径,开拓创新。“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课外阅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个改变自我、发掘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当课外阅读不再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成为每一个农村初中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他们方能在自主的状态下,读得广、读得深,也才能写得灵活,写得更有个性,做一个快乐的、幸福的、健康的读书人。在这时,身为语文老师,便会体会到课外阅读指导中“润物细无声”的成功喜悦。

参考文献:

上一篇:阳光校园·我们是好伙伴下一篇:评电力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