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方法

2024-10-21

课外阅读方法(共12篇)

课外阅读方法 篇1

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是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策略。虽说课外阅读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切不可任由学生散漫阅读,而要通过开展科学有效的阅读指导课,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率。

一、强化资源评价,在悦纳感知中上好读前导读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该从阅读之初开始。教师借助导读课引领学生了解自己阅读的书籍,制订目标,完善计划,从而保障学生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

1.借助导读,了解阅读内容

要想真正走进一个事物,就应该对这个事物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课外阅读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教师应引领学生从多种渠道和维度对这本书的内容、情节以及创作目的等进行深入了解,为高效阅读奠定基础。

如在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时,教师紧扣题目,引导学生思考:从题目来看,你能获取哪些信息?让学生在联想猜测中意识到作者可能是一名盲人,她渴望得到光明的生活。随后,教师引领学生从书本的封面、目录、内容梗概以及网络中的资料介绍入手,对这本书的内容、整体情节进行了初步的感知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顺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都是健康之人,难以真正体会盲人在这个世界生活的艰辛。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真切感受盲人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

正是简单的介绍与推荐,学生对书本形成了整体感知,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2.借助评价,激活阅读动力

课外阅读书籍浩如烟海,真正适合学生阅读的也不少。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都喜欢阅读经典和有益的名著,只有真正具有魅力的作品,才能唤起学生内在的阅读渴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其他著名人物对书籍的评价,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并以此评价学生的阅读目标和计划,从而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如在推荐阅读《呼兰河传》这本书时,教师就紧扣茅盾的评价“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分别从三个维度出发:紧扣“叙事诗”,选择书本中的经典语言进行片段感知;紧扣“风土画”,出示网络中的图片,感受东北独特的风土人情;紧扣“凄婉的歌谣”,则出示了作者萧红的生平经历,让学生感受其坎坷的人生遭遇……

导读中,学生的内心感情被充分点燃,对于作品也充满了期待与渴望。

二、强化梳理拓展,在体验思考中上好读中推进课

由于小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会丧失激情,放弃阅读。因此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读中推进课,推动学生形成更强的阅读动力。

1.梳理感受,在体验表达中延续阅读热情

读中推进课是在学生对书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阅读体验与感知后进行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推进课中为学生创设交流自身认知与感受的平台,并在交流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相互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再次深读的热情。

如在《水浒传》的阅读中,教师引领学生以故事会的形式讲述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情节,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再现核心事件的来龙去脉,以主题演讲“我心中的真英雄”展示学生的阅读感悟,用显性语言描述梁山好汉的人物形象……

每个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梳理阅读感受,以自己的语言表达阅读体验。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在倾听中评价他人的认知、吸收他人的成果,从而与自己的阅读感知形成交融,提升自身阅读的能力。

2.拓展思维,在关注未知中添加阅读动力

书中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怎样的呢?这是每个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书籍有足够的了解,能够根据学生阅读进度、体悟能力等现状,通过有效问题的设置,激活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重新兴趣高涨地再次踏上阅读之旅。

学生本来对“三国”时期的故事就非常喜欢,在阅读了《三国演义》后,教师利用推进课的教学契机,设置了这样的问题:“魏蜀吴现在已成三足鼎立之势,最后究竟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宏伟大业呢?”“刘备、关羽、张飞兄弟情深,他们最终的命运究竟如何?”“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所辅佐的蜀国最终走向了怎样的结局”……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脑海中闪过,正是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他们对于书本中未来的发展趋势变得越发关注,内在的思维火焰也重新燃烧起来了。

对于未知结局的好奇与渴望是每个读者都十分关心的话题,教师正是紧扣这一心理重新点燃了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为高效阅读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交流分享,在交融反思中上好读后汇报课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而教师应用整体的视角,为学生创设表达自我认知、交流阅读体悟的平台,实现阅读分享、交流与交融,让学生在反思中加深自我体验,增强语言能力。

1.人文性:在关注价值和文化中形成生存智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外阅读的根本宗旨在于引领学生与书本、与作者进行深入对话,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因此,教师应着重引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及时梳理感受,促进学生的认知思考,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如在读完《列那狐的故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汇报课,并围绕三个问题进行:“你喜欢的动物是哪个?”“你最不喜欢的动物是哪个?”“假如你也是一种动物,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你觉得你应该练就怎样的本领才能生存下去?”

乍一看,好似非常简单的问题,其实背后却蕴藏着丰富的含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看似是对书中动物形象的提炼,其实是对学生关注能力、考察能力的历练;而第三个问题直接将故事的环境视为活脱脱的社会,“练就怎样的本领”其实是对学生生活智慧的一种梳理与提炼。正是在这样问题的探寻、回答与梳理过程中,学生内在的认知不断地走向丰富、走向成熟,汇报课的价值也就体现在这里。

2.工具性:在关注语言和策略中提升表达能力

当然,课外阅读在关注书本丰富的人文底蕴之外,还应该从语文工具性的层面引领学生进行关注与交流。课外阅读中应自觉完成文本语言的感知积累、写作方法的探寻运用,但在汇报课的交流中,教师应该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提升与归纳,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还以萧红的名著《呼兰河传》为例,茅盾评价这本书是“一首叙事诗”,主要原因就在于萧红善于运用诗歌语言描述事件、刻画人物。因此,教师在读后汇报课前,应引领学生再次回到书本中,寻找两处自己认为最能体现“诗歌语言”的片段,将核心之处进行标记并制成幻灯片,写写自己的分析,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分享。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从环境描写、感情抒发、事件推进等不同的角度选择了多处语段进行分析感知,感受了萧红语言的特点,对茅盾所言的“一首叙事诗”形成深刻的体验,并迁移仿写,在感受作者言语风格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自身言语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广阔而自主的阅读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作壁上观,而应通过多种方式的指导,对学生整个阅读过程进行指导与梳理,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效率的提升。

摘要:<正>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是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策略。虽说课外阅读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切不可任由学生散漫阅读,而要通过开展科学有效的阅读指导课,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率。一、强化资源评价,在悦纳感知中上好读前导读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该从阅读之初开始。教师借助导读课引领学生了解自己阅读的书籍,制订目标,完善计划,从而保障学生阅读活动的顺

课外阅读方法 篇2

批注阅读《红绿灯下》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领会作者生活感悟。

2、学习几种批注阅读的方法。学习资料一

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的读书方法。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研究性阅读,是一种以主动探究为核心的阅读实践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根据阅读的主题,结合自身的特点,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直接对话,从各个方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和点评,并直接在文章中圈点勾画,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表达自己的实现感情,从而获得自我发展的过程。简而言之,批注式阅读可以使你的阅读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这是一种有思考的阅读,是有深度的阅读,是有个性的阅读,更是一种快乐的阅读!阅读批注的一般方法有:

1.基础性批注:即对于文章中基础性知识的圈点勾画,比如划出需要注意的注音、生字词;把握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语句以及读后的内容概括。达到预习和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目的。

2.感受式批注:即记下读文章时的理解感受、心得体会、启迪收获。这种感受式的批注能帮助阅读者深入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

3.联想式批注:即写下由文章而联想到的文外知识(一首诗、一句格言等等)或自己的,社会的人或事。让阅读者能够调动知识积累由此及彼的将知识迁移拓展到文外。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

4.赏析式批注:选取自己喜欢的文段、句子或词语写出赏析类文字。5.质疑式批注:即写下自己在阅读时的疑问或者表达不同观点。

6.仿写式批注:选取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形式精美的语句,进行分析,运用联想想象进行仿写。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批注符号:

“○○○○”圈,标在文章的重点词语下面。

“——”直线,标在文章中心句、重点理解的语句下面。“~~~”波浪线划在文章精美语句下面。“?”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

学习要求:认真阅读短文,思考:什么是批注阅读?批注阅读有什么意义?有哪些方法?符号? 学习资料二

红绿灯下

迟子建

①在城市,当你走到十字街头时,往往会与红绿灯相遇。

②说来好笑,我最初来到城市时,最怕的就是过街。在西安和北京求学期间,只要是有天桥和地下通道,我绝不走十字街。我对红绿灯不信任,它们闪来闪去的,像是两只鬼眼,变幻太快,常常是绿灯一亮,我起步走,却遭逢侧向驶来的一串汽车,它们占据了半边路,阻断你。等它们过去后,你再前行,绿灯的心房就颤动了,红灯随之亮起,你被隔在马路中央,身前身后是川流不息的车辆,有被钢铁夹击的感觉。此时我总会联想起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中,那个被卡在机器中的工人,觉得自己是工业化时代的一个可怜虫。

③我喜欢回到故乡,其中的一个缘由是,在乡间路上,我不会为红绿灯左右。能够阻断我脚步的,有时是一群黄昏中归家的羊,有时是几只正午时通过堤坝,要下河戏耍的鸭子。

④据说在交通事故中,死于红绿灯下的行人占了很大比例。闯红灯,是肇事的元凶。有时是汽车闯红灯殃及行人,有时是行人闯红灯自蹈黄泉,这样的行人无疑就是举着阎王爷掷来的招魂牌在过街。不管责任在哪一方,倒霉的总归是人。所以家长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在过十字街时,如临虎口,总要拉起孩子的手。在幼儿教育中,学会通过红绿灯下的街口,也成了必修课。走到红绿灯下,人的心就会紧张起来,你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稍有不慎,就会酿下惨祸。在我眼中,十字街就像匍匐在大地的十字架,它主宰着人的生死。

⑤我在哈尔滨生活以后,习惯了走红绿灯。前些年,每当过十字街时,看见绿灯闪烁了,我会一路飞奔,分秒必争,抢在红灯敲响警钟时到达街对面。由于年轻,体力充沛,我与绿灯的赛跑很少有输的时候。当街口的行人集体闯红灯时,我也尾随其后,大摇大摆地招摇过市。汽车像一支支飞来的箭,刷刷地在我们身旁呼啸而过,可是大家对它们毫无惧色,我也心底泰然。

⑥二○○二年初春,爱人离开哈尔滨时,带我去花店买花。我们到了海城街的鲜花批发市场,我选了一束红色康乃馨,几枝黄玫瑰。当我把玫瑰拿在手中的时候,爱人说,别老买黄色的,换点鲜艳的颜色吧。于是,我挑了两枝娇艳的粉色玫瑰。他捧着康乃馨,我拿着玫瑰,散步回家。经由红军街桥下的十字路口时,恰好赶上绿灯眨眼了,我说等下一个绿灯再过吧。爱人说,你跟着我,能抢过去的!他个子高,步伐大,很快就跑到街对面了。我呢,一见红灯亮了,腿立刻就软了,向回撤。这样,我站在街这头,他站在对面,我们中间,是一台连着一台的疾驰的车辆。车辆就像汪洋大海,把我们分开了。三天后,爱人在回故乡的山间的公路上出了车祸。故乡的路没有红绿灯,可是他为了早点回到工作的地方,急于赶路,还是出了事故。他的心中,看来一直亮着一盏颤动的绿灯啊。他是一个疯狂的旅人,只知道一刻不停地向前赶,赶,赶。这种“赶”,这种热情的“奔命”,使我们一个在此岸,一个在彼岸,永隔着万水千山。他像流星,以为自己生命的光华还很漫长,却不知道当他飞速掠过天际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永恒的寂静。

⑦爱人离去后,我身边没了陪伴的人,可是路还是要走下去的。我曾在十字街头为他焚烧纸钱,都说那是灵魂聚集的地方。再经过那样的路口时,我感觉有无数的灵魂在幽幽地歌唱。远远地看到绿灯要变幻了,我便会放慢脚步,在路边静心等待;人们蜂拥着闯红灯时,我也会原地不动,气定神凝地候着。红绿灯下那些步履匆匆、神色慌张的路人,在我眼里是那么的可怜可笑。

⑧我想,人生是可以慢半拍,再慢半拍的。生命的钟表,不能一味地往前拨,要习惯自己是生活的迟到者。人是弱的,累了,就要休息;高兴了,就要开怀大笑。郁闷的时候,何苦要掩饰自己,对着青山绿水呼喊吧。我们可以与友人畅饮,一醉方休;也可以对那些邪恶的人当面示以唾弃。我们可以在月夜下多几分缠绵,也可以在旅途中因着美好的风景而多几日的停留。随遇而安,随缘而行。随风而舞,随雨而歌!

⑨是的,我们要给自己多亮几盏红灯,让生命有所停顿,有所沉吟。这样的红灯,就是我们生命中不息的火焰!只有这样,弱的生命才会变成强的生命,暗淡的生命才会变成有光华的生命!当生命的时针有张有弛、疾徐有致地行走的时候,我们的日子,才会随着日升月落,发出流水一样清脆的足音。

学习要求:

1、朗读课文,完成基础性批注。

2、运用短文中的方法,自主批注阅读

学习资料三

1、关于迟子建

迟子建,女,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主席团成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一级作家。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四十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逝川》《雾月牛栏》《清水洗尘》,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和三卷的《迟子建作品精华》。迟子建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她是唯一一位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在所有这些奖项中包括了散文奖、中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奖等。

2、课外批注阅读《时间怎样地行走》

时间怎样地行走

迟子建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它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家睡觉,但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地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敲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他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放纵地提着灯笼在雪地上玩儿个尽兴,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给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不停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它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潮起潮落。

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我们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所以,手表里的时间总给我一种鬼鬼崇崇的感觉,少了几分气势和威严,不值得尊重,以至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

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台历上镶嵌着时间;玩具里放置着时间;至于电脑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显得越来越匆匆了。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我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

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铜锈,让一座老屋逐渐鸵了背。时间还会变戏法,它能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消失在他们辛勤劳作着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只能在清冷的梦中依稀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篇3

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38-01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启人类智慧大门的钥匙。儿童时代的阅读不仅有助于养成语文素养,而且有助于陶冶道德情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应达到145万字。”然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篇幅远远达不到新课标对学生阅读总量的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通过课外阅读来实现。

一、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好的学习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也需要好的阅读环境。

1.班级有书香

班级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地方,也是教师营造阅读氛围的最佳场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阅读打造成班级特色。比如,在开学初,笔者确定了书香班级口号,在黑板报上抄写了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在班级图书角上摆放各种课外书籍。开学一段时间后,经过学生之间阅读交流体验,笔者在教室的读书角张贴班级读书之星的照片,在语文学科记事本上开设了“好书推荐”和“优秀读书感言”。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班级书香环境中,通过耳濡目染增添了读书的亲切感。

2.家庭有书韵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创设家庭书香氛围。开学初,我班向家长分发了“告家长书”,其中包括课外阅读的计划、推荐书目及奖励方法等内容。一方面,要求家长为学生准备课外书籍,每学期购买或借阅不少于五本课外书,不断充实新的书籍。另一方面,向家长介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和学生制定科学的读书计划,保证学生每天完成一定的阅读量。同时建议家长抽空陪学生读书,并与学生进行交流。有家长陪读的读书环境,往往能促使学生兴致勃勃地阅读。

二、教给有深度的课外阅读方法

不同的课外读物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运用合适的方法阅读童话、报刊、小说等。比如指导学生阅读《关心下一代周报》时,笔者先让学生浏览报纸全貌,初步了解有哪些文章,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细读;指导学生阅读《笑猫日记》系列时,笔者先让学生看封面书名,接着读作者简介和内容提要,然后读目录,最后逐页阅读。在指导学生逐页阅读时,笔者提出三个阅读要求:读第一遍时,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这本书的内容,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读完全书后再来思考不懂的地方;读第二遍时,要求学生根据书中内容回答几个问题;读第三遍时,要求学生说说读完这本书的收获。一般情况下,一本书读完三遍,学生就能够对全书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解。

笔者可指导学生边读书边动笔积累,如在书上画线或用符号标记,然后在旁边用文字或图画表达自己的随感。还可以让学生准备《采蜜集》,即把阅读中学到的词语、语句、经典的段落摘录下来,并随时拿来诵读。这本《采蜜集》就像是佳词美句的小仓库,写话时可以随时提取,避免了写作语言的干瘪、枯燥。

三、实施有梯度的课外阅读评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小学生也不例外。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积极评价,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心,使学生体验到课外阅读带来的乐趣。

1.正面评价,激活动力

教师的评价在学生的心目中往往占有较重的分量,教师在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时,要尽量给予正面的、积极的评价,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次亲切的抚摸都能给学生带来阅读的动力,激励学生获得读书的力量。当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取得进步时,教师可以激励他:“看到你的进步,老师好高兴!继续努力,争取更大进步,加油!”而对于课外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效果欠佳的学生,教师则要注意找出其优点并加以肯定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从而坚持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活动评价,收获快乐

通过活动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展示了学生的读书收获,还让学生体验到阅读带来的成就与快乐。本学期的午间阅读中,我班开展了讲故事比赛、美诗文朗诵比赛、成语世界漫游、好书推介、读后感交流等活动,让每位学生都有上台展示读书收获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班级“读书之星”和“阅读进步之星”,掀起了班级阅读高潮。

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指出:“如果你能引导孩子迷上读书,那么你所影响的不仅是自己孩子的未来,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下一代孩子的未来。”阅读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理应指引学生在课外阅读的知识海洋里遨游,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的方法及效果 篇4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认识到, 语文是一门集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基础学科, 学生在课堂上所能学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 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发展到课外,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应用能力, 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 我在探索语文课堂素质教育的同时,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多方面指导。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在这里谈谈我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些做法:

一、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 我很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尤其注意课外阅读的方法。我在每周的语文课中抽出固定的时间作为课外阅读讲授课, 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使他们不仅在课堂上会阅读, 在课外自己也会阅读。在指导中, 我有侧重地讲授了一些阅读法, 如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 慢读与速读等方法, 并设计了一些阅读训练。在课外阅读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知识需要寻找阅读内容, 然后确定相应的阅读方法。在读课外书籍的同时, 指导学生去写读书笔记来积累知识。这样一来, 学生阅读了《水浒》、《西游记》、《鲁宾逊漂流记》、《繁星春水》等新课标目录里的名著名篇, 并且学会了摘抄、剪裁、编写读书卡、编写阅读提纲等方法。我还鼓励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写读后感、评论、心得体会等, 让他们把零碎的知识集中起来, 划归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

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爱好, 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在班中建立了课外阅读兴趣小组,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并定期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信息交流。此外, 还组织故事会、朗读比赛、读书心得交流等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 展示给自己的同学们, 既显示了自己的能力, 又都感到了很高的成就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得法于课内, 发展于课外。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大幅度的提高, 更好地促进了课堂教学进行。很多学生由原来的不爱读书变成喜欢读书, 一些以前被动学习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也开始主动学习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更加浓厚, 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

三、参加各种形式的语文比赛

学生学到的知识的多少, 他们或许不清楚。那么, 有意识地带他们去参加一些语文活动, 一方面可以通过实践应用语文知识;另外, 也可以促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差距, 为下一步进行课外阅读, 学会应用作准备。比如魏书生老师就曾经让他初二的学生参加高中的作文竞赛。因为有比较才能看到差距, 才能激起多读书多积累的欲望, 更加主动地去进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学的开展,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且课堂上的学习风气有了明显改善, 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加浓厚, 语文成绩大大提高, 班级内形成了良好的班风与学风。由此可见, 好的课外阅读不仅不影响学生的学习, 反而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提高生活中语文的实践应用能力,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摘要: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些做法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推荐学生课外的优秀读物,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 参加各种形式的语文比赛。

关键词:课外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提高课外阅读能力的方法 篇5

新中 张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并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但我们总是忽略课外阅读致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多读”和广博”正是课外阅读所承载的任务,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那么我怎样才能让我的学生爱上课外阅读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课改中我发现教师的任务决不只限于教学生去读一篇篇文章,理解一个个主题,而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适用于不同目的、不同内容的读书方法。因此,我布置下课外阅读的书目任务后,每个月都要在阅读课上做这么几个小活动检验读书成果,考察读书质量,我在具体的活动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质疑问难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疑难点,可让学生随时进行记录。在阅读质疑课上,每个学生都可亮出自己的疑点,请求援助。其他同学讨论、探究,帮助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在学生无法解答时,教师可参与讨论,和学生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最后评选出最有价值问题、最富挑战性问题、最完美答案,加分以资鼓励。如果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抛砖引玉”,从不同角度提些问题作示范,开阔学生的视野,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2、遐想空间

不少文学作品的结尾总是意味深长,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思考空间。这样的作品也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及时抓住契机,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的去想象,去探索作品留下的遥远的回味空间,让学生在燃烧的创作激情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想象能力。

3、群英争锋

阅读前,由学生自由组合,全班分成四大组,各组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点为本组命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项阅读,发扬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集思广益,每组读后出一份题(包括抢答题、必答题、风险题、拔高题),交给老师,由老师择优录取,形成竞赛题目。接着,每组推出四名代表,其余同学组成“智囊团”,必要时为代表献计献策。准备工作做好后,教师作裁判,班长作主持人,举办“阅读知识大赛”,让四组同学各展风采,成绩最佳组为冠军组,评出最佳选手,由最佳选手从智囊团里抽取“幸运之星”,加分以资鼓励。这样,不但巩固加深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体验,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反应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了阅、思考、学习和竞争,落实了“面向全体”的要求。

4、写作一隅

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学生读完文章后,已欣然领会其主题思想,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启示。此时应让学生拿起笔来,抒写自己心中所思。在这方天地里没有丝毫限制,学生可以海阔天空地遐想,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有的文章语言优美,可让学生摘抄;有的文章情节离奇,可让学生大胆仿写;有的文章主题深奥,可让学生改写或续写。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既可以积累写作语汇,又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5、课外自助餐

适合于节假日。学生在广泛阅读后掌握了丰富的材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口味办手抄报或编自编书,无形之中既让学生重温、感悟和思考了文章的内容主题等,又展现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提高了动手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之法。在学生读完著名作家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之后,让学生办了一期“我看祥子”为主题的手抄报。在一份份形式多样,五彩缤纷的报纸中,体现的是学生们深刻的感悟,绽放的是学生们智慧的火花,还有巧妙的版面设计和精彩的构思都让人为之喝彩。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略谈 篇6

关键词: 小学教育    课外阅读    方法指导

阅读对人的一生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人天天要吃饭,身体才会逐渐长高长大,同样,人需要经常读书,自身知识才会逐渐丰富,认识才会逐渐提高,智力才会逐渐发展,人才会出色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才会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然后目前,小学生在阅读中存在严重问题,如阅读思绪混乱、阅读量过窄、阅读过程中缺乏动力……要想克服这些问题,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找到合适的方法,把课外阅读变成一种乐趣,这样他们的课外阅读效果才会有显著提高。下面笔者谈谈自己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些简单方法,供广大教师们参考。

一、组织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做一件事情,或者组织一项活动,只有先制订好计划才会有目标,才能有方向。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同样是这个道理。一般来说,学生制订计划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成长计划在一定时间段阅读完一定的作品。如对中高年级同学来说可以阅读《唐诗三百首》、《稻草人》、《伊索语言》、一些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国外的《窗边的小豆豆》套装丛书等文学作品。二是根据个人一日生活,按照平时上学作息时间表,选择在一定空闲时间内进行有针对性阅读,这样循序渐进,学生阅读就有路可循,也不浪费时间了。

二、组织学生结合课堂内外选择合适的阅读刊物

由于小学生在阅读方面受到知识、能力等因素限制,阅读中有时不知道如何下手,甚至不知道选择哪些内容阅读。像上述教师帮助学生制订计划中的一些书目都是值得阅读的经典作品。另外,平时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征订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如果学生没有条件,教师就可以组织他们利用节假日、星期天到图书馆、书店等进行阅读,像小学版的《演讲与口才》、《少年文艺》、《读写算》、《小学生学生指导》、《语文报》、《小学生阅读报》等都是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报刊。

三、组织学生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阅读方法

1.学会精读与略读结合

对于小学生来说,精读就是在阅读中对文章用词、造句、安排、写法等精心思考、认真分析、反复揣摩,尽力理解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法方法和作用。像新课标为小学生推荐的书目,教师都应辅导学生精读。由于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加之一些书籍良莠不齐,阅读中对一些短小简单的文章在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进行一带而过的略读。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既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又有利于节省时间,是小学生课外阅读普遍使用的好方法。像目前值得学生精读的书目很多,如《西游记》、《吃石头的鳄鱼》、《爱的教育》、《小王子》、《秘密花园》、《天方夜谭》、《希腊神话》等。有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些有兴趣的图书阅读。

2.学会阅读与写作结合

在课外阅读中,学生阅读到了一些有意义的内容一定会有感而发,这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一般来说学生读写结合可以从四个方面做起:一是为了记忆一些经典内容编写提纲;二是为了积累写作语言摘录文章的精美词句;三是写出自己阅读的收获和感受;四是针对文中的疑点和难点与他人进行研究探讨,然后记录下来,这样更会促进学生提高阅读积极性和探究能力。

3.学会阅读与评价结合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阅读方法之后,也阅读了一定的课外读物,至于阅读效果怎样,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了解和评价。当然这种评级不是文化测试,而是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同时更关注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那么如何进行这方面评价呢?具体可以采用四种手段:一是召开小组沙龙会,让有相同兴趣的同学在一起研究交流阅读的感受,以便促进他们共同提高。二是举办成果展示会,让一些优秀阅读选手展示他们的读书笔记,给其他同学介绍先进的读书经验,促进其他同学共同提高。三是教师举行问卷调查,教师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阅读面,并让学生提出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让师生共同解决。四是召开家长座谈会,让家长们介绍自己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了解自己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的优缺点,让家长帮助孩子解决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与一些活动相结合

1.结合重大节日开展诵读比赛

学生在长期阅读中很容易产生疲劳感,这时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进行调节,给他们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或搭建展示成果的平台。具体来讲,可以结合一些重大节日开展朗读比赛或诵读比赛活动。如“六一”节日来临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艺演出,在演出节目中适当让学生进行朗读或诵读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端午节、重阳节、国庆节,教师可以举行类似活动,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检阅学生的阅读效果。

2.平时组织开展课外阅读竞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应试,而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竞赛是促进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好方法,学生阅读虽然不完全是为了应试,但在课外阅读中掌握了一定数量和方法之后,应试能力就会相应提高,自然有助于学好语文。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学生课外阅读方法不断改进,网上阅读成为一种有效手段,但这些都代替不了文字阅读,广大语文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文字阅读,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为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农村小学开展课外阅读方法初探 篇7

一、培养兴趣, 诱发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 培养起对书的酷爱, 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 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可见, 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老师的努力培养。

1. 经验介绍, 树立信心。

兴趣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才能收到好的阅读效果。如利用学生身边的人或事对学生进行引导, 每个学期请班上语文成绩优异的, 尤其是写作文、讲故事水平较高的学生介绍自己阅读课外书的体会, 这种典型介绍直观形象, 让学生看到课外阅读对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大有帮助, 从而使学生树立自信, 萌发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2. 故事引路, 体验阅读。

故事人人爱听, 尤其是小学生。当教师讲完故事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时, 效果比任何说教都有效。学生只要爱读书, 都会读到自己喜欢的故事, 或有趣, 或感动, 或惊险, 或奇特……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让学生在情节体验的喜悦中领略课外阅读的乐趣。

3. 课外延伸, 推荐阅读。

课外阅读, 是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 收集材料、汇总信息, 结合课堂教学进行课外延伸, 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书籍, 进一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如课内学习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补充读《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学习了《草船借箭》, 可推荐读《三国演义》;学习了李白的《赠汪伦》后, 就根据《赠汪伦》这首送别诗的特点, 延伸阅读《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等, 从而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营造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

二、广开渠道, 挖掘书源

鲁迅先生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枯燥了。”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 广开渠道, 挖掘书源,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1. 选购新读物。

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要求家长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 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同时, 鼓励学生为班级图书角捐赠书籍。教师也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 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和书籍。

2. 建立图书室。

图书室是学生的第二个课堂, 学生能从中汲取营养, 张扬个性。发掘图书室的资源, 使图书室成为丰富学生课外知识的主要渠道。通过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 开设课外阅读课程, 指导学生交流阅读收获, 提高读书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 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三、加强引导, 形成习惯

目前, 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 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 教师和家长要互相配合, 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让学生读好书、会读书, 增强课外阅读积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 掌握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方法有三种:浏览、略读、精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讲多读, 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 运用迁移规律, 让学生把课内所掌握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体, 精读是补充。对重要内容要指导学生精读, “手披目视, 口咏其言, 心惟其意。”对一般内容要采用浏览的办法快速阅读, 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 了解全书主要内容, 然后寻找知识要点, 最后进行摘要。在略读中要筛选重点章节精读, 同时在精读中穿插略读。如小学生背诵的70首古诗词、名人名言类可用精读, 童话故事类可用略读, 可浏览一些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 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定书”:阅读的书一旦选定, 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好习惯;二是“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 选择读书的时间;三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 制定一个读书计划, 还要做到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 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开展活动, 体验乐趣

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农村小学生要做到不但爱“读”, 而且会“读”, 就需要教师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些平台,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的质量, 展示阅读的成果, 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从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1. 举办故事演讲会, 提高阅读兴趣。

选择一些故事性比较强, 便于学生讲述的故事内容, 像“寓言故事”、“动物故事”、“历史故事”等来举办故事演讲会。活动前, 先确定一个阅读范围, 让学生自由地搜集材料进行阅读, 然后确定一个时间进行比赛。比赛时, 先是组内进行选拔赛, 学生将课外读物中的故事在组内讲给同学听, 每组再选拔两名学生参加班级比赛, 由学生组成评委, 最后决出名次, 老师再给予适当的奖励。这种以讲促读的课外阅读形式,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 组织读书交流会, 展示阅读效果。

阅读的本质是一种互动。开展读书交流会,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读书交流会来展示阅读效果, 可以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持久保持, 还能深化阅读效果。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积淀解读经典, 实现了自我与文本的对话。读书交流会形式多样, 可以是好书推荐;可以是对同一本书的探讨;可以是引导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或读书感受;可以是童话剧表演等。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思维越来越活跃, 而且语言也越来越生动, 对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3. 开展知识小竞赛, 感受阅读乐趣。

课外阅读指导方法和评价策略 篇8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 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 增强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它具有时效性、随意性、丰富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因此, 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及阅读的心理特征,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指导方法———

1.“珠串式”的指导方法。

学生平时所接触到的课外读物很广泛, 内容也很繁杂。如果学生漫无边际地盲目地去读, 既耗时又低效。因此, 老师就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指导:可以选择一个阅读的主线, 再筛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去阅读, 这样, 将阅读的“点”用一条主线串起, 从而形成一个既完整又丰富的阅读链条, 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

(1) 以作品系列为主线。老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 可以根据作品系列的特点,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这样, 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有效的阅读效果。例如:在低年级学段, 老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兴趣, 选择一些绘本、寓言、童话故事等系列。可以将这些系列的作品按学期定量去阅读, 低年级的课外阅读实行“二二二”制, 也就是每天保证“两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每周读“两本”好书, 每学期读“两个”系列的作品。每周要确保上一节阅读指导课, 重点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中高年级学段的课外阅读, 在确定阅读主线时应该立足于文本, 以及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 主要是以历史故事、经典美文、经典的古诗词等系列为主。中高年级的课外阅读指导力求做到两个“加法”与两个“减法”。两个减法即:一是减少课堂教学中重复的说讲, 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二是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 以此来充裕课外阅读时间。两个“加法”即:一是增加每周阅读指导课的节次, 确保每周阅读课的正常开展;二是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 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我们在课外阅读指导时要紧紧把握住作品系列这条主线来筛选作品, 竭力将作品这些“点”与阅读主线紧密相连, 一线串珠, 从而形成一个丰富完整的课外阅读链接。

(2) 以作品思想内容为主线来选择课外阅读文本。比如:我们学习了《桂林山水》一文后, 可以抓住赞美祖国美丽山河这个主线, 选择不同的作品来充实学生的课外阅读。可选择老舍的《林海》, 巴金的《鸟的天堂》、《庐山的云雾》等作品。在阅读前可以列出这些作品的名目, 简要地介绍这些文章的大体内容, 提出阅读要求, 力求让学生独立地去理解, 去甄别, 去欣赏。

(3) 以教材文本的单元训练目标为主线来选择课外阅读作品。苏教版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安排了相应的训练目标, 我们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 可以抓住这些训练目标作为主线, 来筛选课外阅读文本。

2.“设疑伏笔”式指导法。

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的学习活动。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自由地涉猎, 会导致有些同学无所适从, 势必会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因而, 老师应该及时地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作相应的指导, 为学生指明一个阅读的方向。设疑伏笔式的指导, 也就是一种启发式的阅读指导, 重点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 从而实现自主高效的阅读。老师可以根据阅读指导的需要采取不同形式的指导。

(1) 文后设疑, 启发阅读。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安排方面很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一般文后都安排了一系列的拓展阅读训练, 这为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了让学生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去拓展阅读, 老师可以在课文结束时设下悬念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2) 埋伏笔设悬念, 暗示阅读。比如:我们在教学《海伦·凯勒》这篇文章时, 先让学生深刻体会海伦是一个坚强、乐观、热爱生活的强者。在文章学习的过程中设下悬念:海伦是一个又聋又盲的人, 她是如何珍惜每一天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下面一段文字:“失明的我想给所有看得见的人一个忠告:‘好好利用你的眼睛吧, 就像你明天就将永远失去光明’。”这段文字是她著名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一段话, 请同学们课下用心去读这篇文章, 相信你会找到最完美的答案。这样进行阅读暗示, 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

3. 提纲挈领式指导法。

提纲挈领式课外阅读指导, 就是老师粗线条地勾勒学生阅读的框架, 学生在指定的范围内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 这样会让学生有的放矢, 集中精力, 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高效的阅读。如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时, 可以围绕故事的章节来列出提纲, 让学生围绕提纲开展课外阅读。提纲可列为:“唐僧出世”、“孙大圣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猪八戒大战流沙河”等。这样, 老师事先列出具体的提纲要领, 要求学生有计划地阅读, 会大大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具体的策略是“课堂指导引路, 自主阅读求知, 交流赏析提升”。

二、课外阅读的评价策略

课外阅读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做好学生课外阅读评价, 能够为学生指明阅读的方向;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因此, 老师切不可根据学生在某个方面的表现而盲目地、片面地下结论。课外阅读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老师必须做到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具体的方法有———

1. 课外阅读过程性评价。

课外阅读是学生进行语文活动和语文实践的过程。它具有长期性、周期性、渐进性等特点。为了让学生能够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和持续的阅读行为, 老师就应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给予科学的评价。主要通过对学生阅读过程、行为、动机、成效的正面肯定, 以此来激发学生更加主动地去阅读。我们可以利用学生个人阅读档案的形式来作评价。也就是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阅读档案, 详细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种类、数量、阅读效果等, 并且根据新课标对每个学段课外阅读的要求来确定评价的标准, 评价标准可分为A、B、C、D四个等级。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因此, 对学生课外阅读评价就应该贯穿于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个过程, 做到及时、科学、合理、有效。

2. 课外阅读阶段性评价。

课外阅读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历程, 是学生获取广阔知识的源泉。新课标对每一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 课外阅读评价就应该伴随着学生阅读的每个阶段。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阶段性评价有益于增强学生的阅读自信,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阶段性评价主要以肯定、鼓励为主, 形式应该多样化, 可采取口头表扬、办阅读周报、出板报、谈心得、举行阅读交流会等形式。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学生阅读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问卷的内容应该涉及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动机、阅读能力、阅读成效和阅读创新等方面。评价结果要求量化, 可以用等级制或十分制来对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进行阶段性的评价, 每个学生的评价要求有记录, 有建议, 有总结。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合理、科学, 评价的语言以激励为主, 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

3. 课外阅读综合性评价。

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每个学生之间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老师对学生阅读评价既不可片面也不可单一, 应该着眼于学生整个的课外阅读生活, 要放宽视野, 找准评价角度和评价基点, 以此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能力来进行, 如每学期开展一次讲故事比赛、课本剧会演、剪报贴报等一系列的活动;每学年进行一次课外阅读知识竞赛, 注重检测课外阅读的范围、知识积累、知识运用、知识迁移等方面的情况。通过以上的各种活动可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作出综合的、科学的评价,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信心, 增强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成就感, 让学生能够真心地爱上课外阅读。

摘要:课外阅读应融汇在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做好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和科学的评价, 对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实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遵循“方法引路, 评价保驾”策略, 引导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书, 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篇9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出了量化的要求——“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这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提出的, 具有前瞻性。对于城市的小学生来说或许并不困难, 但农村小学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缺少读书氛围, 要完成这一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1. 经费紧张, 缺少阅读场所

由于客观条件极其有限, 农村的学校即使有了图书室, 也因师资短缺, 而没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 图书室也只是形同虚设。

2. 阅读意识不强, 缺少课外读物

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 语文课的内容仅局限于语文书和语文课堂教学, 因此一般都没有为孩子准备足够的课外读物,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 在课外阅读中可以使学生汲取知识、学会做人。所以对于农村小学的教师来说, 指导学生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量, 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面对阅读意识不强、缺少读物的农村小学生来说, 如何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指导阅读方法, 使他们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学会读书方法, 是摆在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面前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 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把语文的定义仅仅局限于课文的学习, 实际上, 语文是个大课堂、大舞台, 只有在课外阅读的海洋里才能汲取更加丰富的营养。作为教师, 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如平时结合课堂教学, 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文章里这些优美的词句是从哪儿来的?都是作者从课外书上学来的, 你想不想成为一个可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的人?一本书教给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而课外书里的知识是无限的, 犹如浩瀚的大海, 只要你勇于探索, 就可以享受书海的无穷乐趣。

2. 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众所周知, 小学生由于爱玩、爱动等特点, 知、情、意、行协调统一的能力较弱, 他们或许在课上老师因势利导的讲解中能够懂得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但却未必能够做到, 因此, 教师就有必要安排时间集中阅读, 可以利用早自习、午休、或每周的课外小组时间进行阅读指导, 保证阅读时间是提高阅读效果和质量的前提和关键。

3. 引发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更需要这位“良师益友”, 怎样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结合课堂教学和班队活动。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最好的范文,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有感情地读,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体味感情, 在读中发现问题, 开动脑筋。如学习人教版第十册《记金华的双龙洞》和《迷人的张家界》时, 就可以布置学生收集、阅读有关反映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等方面的资料, 然后开展一次“周游祖国大好河山”的班队活动, 让学生自己做“小导游”, 把自己阅读的成果展示给同学们看, 这样的课外阅读目的明确, 使学生的阅读成果受到表扬和鼓励, 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

另外, 召开“成语故事会”、古今中外的人读书成长的故事讲读会、阅读交流会及精彩文章朗诵会等活动, 可以设置一些奖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课外阅读由最初的是一种负担变成乐趣, 到最后变成一种自发性的行为, 直至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4. 指导学生摘录, 重视知识迁移

对于一些比较精彩的词句、篇章, 人们总是会一遍一遍地读, 反复揣摩, 用笔摘录, 小学生也是如此, 摘录是指导学生认真进行课外阅读的好方法, 学生做摘录之前, 必定经过自己的思考, 把自己感兴趣的、自己认为精彩的部分摘录下来, 那么这样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消化吸收。

但是要进行摘录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选择性,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精心指导, 要培养学生随时记录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更会让人终生受益。摘录是阅读的一个方面, “学以致用”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精彩词句摘录后要试着运用, 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讲解、练笔的机会, 让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 一场春雨、一场雪、一片树林、一件小事都可以成为练笔的素材, 常写常练, 把阅读和作文有机地结合起来。

5. 鼓励学生持之以恒,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

课外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良好的阅读能力更不是仅凭一腔热情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它的长期性需要教师不断地鼓励和辅导, 持之以恒, 才能有成效。即使教学任务非常紧张, 也要保证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 课外阅读、交流活动也不能因为教学任务紧张而被忽视, 这绝不是在浪费时间, 相反, 是对语文教学最有力的促进。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阅读习惯是将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习惯, 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小学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因时、因地制宜搞好课外阅读指导。

摘要:农村小学校由于地处偏远, 资源有限, 因此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笔者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了一些做法, 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探析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 篇10

1. 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 发展多种思维,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2. 在活动中历练阅读品质。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 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 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 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 展开各类读书活动, 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等。

3. 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阅读到一定的程度, 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 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 教师在修改文章时, 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语言的方法。同时, 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班级制度中, 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 积极进行展评, 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 让积累腾飞。

4. 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 发展多种思维,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①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 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 以便学以致用;②精读法。所谓精读法, 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 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 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边读、边想、边批注, 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③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 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 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 要集中注意力, 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④摘录批注法。此方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 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 作注释, 写评语, 做到读与思共, 思与读随。

二、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时候, 首先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气氛, 培养孩子阅读习惯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 是一家人共同的事情。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首先应该给孩子营造出一种健康、干净、温暖和快乐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专家指出, 阅读的兴趣要从小培养, 其中环境的熏陶最为重要。要想孩子爱上阅读, 父母首先要对阅读也产生兴趣。最理想的环境是:充满书香的家。

在家里, 书无处不在, 读书是家里成员的休闲活动之一, 而且父母经常与孩子交流阅读经验和心得。在这种环境中, 孩子必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鼓励幼儿将书当“玩具”去玩, 视“书”为好朋友的观念。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对书面语言产生了兴趣。在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内, 我们应及早地为幼儿提供完整语言的学习机会。

要发挥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做到这一点, 关键是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要通过启发、点拨、设疑、解惑, 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三、阅读习惯养成尤为重要

所谓阅读习惯, 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 也不需要自己警觉, 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它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以至人的工作学习都会有直接影响。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 保证阅读的质量, 提高阅读的效率, 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 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 终身使用不尽。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1. 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每天阅读, 关键在于坚持, 使学生的阅读习惯自觉地养成。这一习惯的培养最好由学校和家长互相配合, 共同完成。从一年级就开始做起, 先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阅读, 有不认识的字也没关系, 可以家长念, 学生听, 逐渐形成家庭的生活惯例, 从而每天都有一段读书时间, 一到时间, 开始阅读。如此, 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在学校, 教师每天留出一刻钟时间, 指导学生进行读报, 天天如此, 最后形成儿童的自觉行为, 哪一天不读书, 不读报, 就寝食难安。在这当中, 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个性, 要给孩子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空间, 循序渐进, 慢慢进入正轨。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 对人的一生将有极大的帮助。

2. 培养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语文教师要经常强调阅读的卫生习惯:如, 阅读时要有正确的坐姿, 提醒学生千万不要躺在床上读书;读书时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适度;不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做小动作的陋习, 如挖耳挠腮、摆弄小玩意儿、吃零食、东张西望等。由于小学生本身的身心特点, 养成这一习惯有一定困难。但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想尽办法, 不断提醒儿童, 必要时可以采取奖励措施来强化这一习惯的养成。

3.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所谓专心, 就是身心合一, 聚精会神。要养成这一习惯, 必须做到:姿势要端正:端正的身心容易唤起注意、记忆、思考等各种心理历程;环境要安静:阅读时应尽力避免干扰, 做到安静, 空气清新, 光线适度;作息要定时:作息不定时是分散注意的主要因素, 学习时应该专心致志, 游戏时应尽情地玩, 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 有利于专心阅读习惯的养成;学习地点要固定:学习场所单纯固定, 可以控制心理倾向;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能提高阅读速度, 而出声阅读不仅速度慢, 还会出现口到眼到心不到的现象。

摘要: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 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 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 (含课文)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 指导学生多读书, 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 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 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课外阅读的意义分析及方法指导 篇11

一、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语文不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它的许多能力因素不是靠直接的传播和简单的模仿来获得的,而是在长年累月的语文实践中慢慢地领悟、点点地积累习得的。因此,学习语文仅靠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不读课外书籍,阅读面太窄,就会营养不良,语文素养肯定难以提高。

再从语言语教学现状看,学生有限的阅读面、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不能不说是影响阅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阅读少,获取信息少,学生作文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如何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摆在许多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课外阅读的意义

(一)有利于拓宽视野,增加积累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广泛的阅读和日积月累,重视开展课外阅读不失为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书报杂志、电视广播、电脑上网都蕴藏着丰富的阅读资源,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大大丰富了语文知识,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越读越感到自己孤陋寡闻,越读越想读。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增加了知识积累,无论是对课内阅读还是对写作都大有帮助。

(二)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教育工作的任务不仅要传知,更要注意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与良好习惯的养成紧密相连。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一种阅读习惯,正像人们早晨起来刷牙洗脸一样,成为自然。这一点,正是语文教学所期盼的。

(三)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课外阅读是在自由、无拘束的心理环境中进行的,这样的心理环境能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因素的协同参与,个性得以充分发挥。课外阅读从一个方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在不同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不妨说,如果能将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愉悦的心理状态移植到课内教学中去,必将有效地促进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课外阅读的指导

如何组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说是目前广大语文教师既有兴趣又感困惑的事情。课外阅读,顾名思义为“课外”,它没有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许多因素教师难以控制。正因为如此,一些学校的课外阅读往往是放羊式的,甚至徒有虚名,很难发挥课外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予以认真指导。

1.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书籍。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就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看,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存在着问题,绝大多数同学很难有时间读课外书,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囫囵吞枣,也有数量不少的同学求知欲望旺盛,却又阅历少、见识浅,极易受花哨文字的诱惑,猎奇心理更加突出,沉迷于武侠言情小说之中。其实,读书一是要广泛地阅读,包括阅读中外名著、报刊以及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要有面的铺开和量的积累;二是要有选择,力求质的突破。首先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才能“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其次,是选择文质兼美、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教学大纲规定和推荐的篇目以及与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每年读书活动提供的文章都是课外阅读的好书籍。

2.指导阅读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而阅读方法的确定则应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需要来确定,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部作品?我想从中得到些什么?明确了阅读目的,才能确定科学的阅读方法。如果选择的是知识性读物,且只想作一般了解,则适宜用泛读和略读;如果选择的是文情并茂的文学佳作,想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体会真情实感,则适宜于细读和精读;如果阅读报刊,只想获取信息、作一般的了解,则看看题目、查阅目录就可以了。

3.指导做读书笔记。有研究显示,一个人光读书不做笔记,其效果远远比不上边读边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在课外阅读时应要求学生注意圈、点、勾、画以加深印象,必要时应做好摘录。笔者所任班级每位学生都有课外阅读笔记,且规定凡上阅览室都必须带笔记本,认真做好记录,对摘录的一些重要语段,应注明出处,以便需用时查阅。

4.指导写读书心得。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开阔了视野,增加了积累。但这还仅仅停留在阅读的初级阶段,要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使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指导学生怎样写,明确应达到的水准,教师应作通盘考虑。这样,学生经过有计划的历练,写作水平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总之,无论是阅读教学现状,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需要我们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尤其是学生自身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更需要组织学生强化课外阅读。语文课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周密计划,精心指导,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知识不断充实、丰富。

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及试题演练 篇12

一、阅读文本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对于课外文言文更是离不了“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由易到难,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文本,领悟主旨,并从中获得启示。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许多同学 在阅读中急急忙忙,囫囵吞枣,抓到题目,再回头看文本,找答案。事实上这样做只能是事倍 功半 , 既浪费时间,又抓不到要点。所以 , 拿到一篇 课外文言文,可以先进行整体的速读,感知全文内容。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 悍的小故 事 ,可采用默 读或散读 的方式,快速了解短文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目的。

2.精读语句,正确停顿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言文,许多同学缺乏耐心来疏通文本内容。尤其是一些语句内的停顿往往被忽略了,从而造成阅读的障碍或歧义。如何正确处理停顿?当然首推朗读。采用一定的朗读方法反复朗读,感受恰当而必要的句读,理清句子内部的层次和关系,从而深入了解文意。

3.品读细节,把握人物

课外文言文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同学们要注意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

二、圈画文本

前面提到阅读中要整体把握,这是针对短文的大致意思。要准确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局部和细节也是不容忽视的,甚至一些看似平淡的叙述性语句也不能马虎,否则会出现理解的偏差。基于此,同学们在短文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圈画工作,可使阅读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关注注释,圈画适当

课外文言文一般会给同学们以下几类注释:人名注释,地名介绍,时间提示,疑难字、词、句解释,等等,通过这些来帮助同学们疏通文意,理解主旨。但同学们往往在阅读中迅速浏览,一晃而过,等到语意理解不清,再返回重新参照注释。这样一来,时间也浪费了。与其这样,不如及早圈画,为疏通文意、理清人物关系早作准备。

2.关注人物,圈画言行

课外文言文中人物不多,关系也较简单,但由于是文言,所以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而且文虽短,意却深,主旨的揭示往往比较含蓄。因此,在默读、朗读等的基础上,要注意理清人物关系,分清主次人物。然后,针对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适当的圈画;并且针对圈画内容思考人物发出言行的理由、目的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或后果,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为人。

3.关注议论,圈画中心

有些短文在故事情节结束后会出现一些议论性的语句,有反问语气的,有感叹语气的,有评论语气的,等等。圈画这样的语句,可以更好地帮助同学们感悟文章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疏通文本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思想内容,对于短文中出现(注释中未出现)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也要学会用适当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疏通文意,为把握人物、感悟中心服务。

1.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

文言文中需要初中同学们掌握的字、词并不特别疑难,只是有些同学会由于缺乏正确的方法而缺少自信,还未尝试,首先就畏难而退了。实际上掌握一定的方法,理解并非难事。

首先,平时要注意进行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也就是将课内所学的关键实词的含义充分掌握,然后熟练地运用到课外文言文中。如常见的“使”、“为”、“去”、“易”等的几种常用意义要熟记于心,碰到具体语句选择适合的意义。还比如常见的一些通假字,也要了然于胸。

其次,要学会采用双音节词来解释单音节词。这种方法可能会出现一个单音节词可用多个不同意义的双音节词来解释,并结合具体语境或前后文关系,选择一个合适的词。

再次,注意文中词性的转换。虽然初中阶段并不强调同学们掌握文言文的词性,但同学们对此要有意识。如名词转换为动词,形容词转换为动词,名词转换为状语等。了解词性的转换,对于更好地疏通文意还是很有必要的。

2.积累特殊的文言句式

字、词的含义理解了,并不代表同学们就能顺畅地疏通文意了,还要进行句子解释的指导。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同学们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首先,同学们要熟悉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标志。如

判断句:用于表示判断的词常有“……者,……也”、“……者”、“……也”等。

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何、安、焉)等,疑问语气词(乎、耶、邪)等。

被动句:被动词(于、为、为……所)等。

否定句:否定词(不、未、非、无、否)等。

其他还有“乃”、 “为”、“非”、“悉”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其次,学会调整倒装的成分。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数量词后置等,让同学们学会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再次,养成主动补充省略成分的习惯。如有些语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量词省略等,教师要指导同学们联系上下文,作出恰当的补充,使句子意思完整。

【试题演练】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回年二十九,发尽白( )

(2)弟子孰为好学 ( )

(3)今也则亡( )

(4)不贰过( )

2.请你选出与下面例句相同句式的一项( )

例句: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A.孔子哭之恸。

B.不幸短命死矣。

C.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D.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3.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4.颜回勤奋好学具体表现在哪方面呢?请用原文回答。

5.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请你写出四个典故名称。

【参考答案】1.(1)全部;全都(2)喜好,爱好 ( 3 ) 通“无” , 没有(4)错误2.C 3.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4.不迁怒,不贰过。5.示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程门立雪。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白了,死得很早。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命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不识自家

曩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曩有愚者( )

(2)常于户外县履为志( )

(3)至薄暮,愚者归( )

(4)吾家徙乎( )

2.请你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 )

A.常于户外县履为志。4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是汝家,何不入?

诲汝知之乎。

C.至薄暮,愚者归。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D.一日出户,及午。

吾日三省吾身。

3.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妻曰:“汝何以不识吾?”

4.本文的题目“不识自家”这个成语,请你解释其含义。

5.这篇文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参考答案】1.(1)从前 ( 2 ) 悬挂 ( 3 ) 临近(4)搬迁2.B 3.妻子说 : “你难道 不认识我了?”4.形容极度愚昧,不会灵活转化的人。5.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相信教条,墨守成规。要灵活多变,善于变通,讽刺了那些只迷信教条而不求实际,死板教条的人。

译文:从前有个愚蠢的人,经常在门外悬挂鞋子作为标志。一天他出门,到了中午,忽然下起暴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了进来。到了接近傍晚的时候,他回到家,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问 :“我家搬走了吗?”他来回走动却不进去。他的妻子看见了他,说 :“这是你的家,为什么不进屋呢?”愚蠢的人说:“门口没有挂鞋子 , 这就不是我家。”妻子说:“你难道不认识我了?”愚蠢的人仔细察看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牧童逮狼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谋分捉之( )

(2)相去数十步( )

(3)乃舍此趋彼( )

(4)号抓如前状( )

语解释相同的一项( )

A.狼闻声四顾。

顾野有麦场。

B.相去数十步。

西蜀之去南海。

C. 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绝多生怪柏。

D.乃舍此趋彼。

便舍船,从口入。

3.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4.牧童采用什么方法逮住了小狼?用自己的话回答。

5.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参考答案】1.(1)谋划,商量(2)相距(3)快速跑(4)样子2.B 3. 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让小狼大声嚎叫。4.在树上交替让小狼嚎叫,以至于使母狼在两树间来回奔波,心急气竭而死。5.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而且不要轻易被别人欺骗;要敢于用智慧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也体现了牧童的残忍和狼的母爱。

译文:有两个牧童进山到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打算分别捉它们,两人分别爬上一棵树,相距数十步。不一会儿,大狼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心里非常慌张。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爪、耳朵,特意让它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抬头看,愤怒地跑到树下又叫又抓。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让小狼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四处张望,才看见小狼,于是离开这棵树,快速跑到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前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嚎叫,大狼又转身扑过去。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渐渐慢了,声音渐渐小了,然后大狼奄奄一息,僵直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下来看,它已经断气了。

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琊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选自《后汉书·承宫传》)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 1 ) 乡里徐子 盛明《春秋》经( )

( 2 ) 授诸生数百 人( )

(3)见而欲笞之( )

(4)为人牧猪( )

2.请你选出与下面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见而欲笞之。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C.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

D.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3.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4.阅读文章,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承宫的性格特点。

5.读完本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1.(1)懂得(2)所有的(3)用竹鞭打(4)放牧2.C 3.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就精通了这本经书。4.好学、认真、勤奋。5.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想要收获,必须付出;好好学习,珍惜学习机会,等等。

上一篇:赛马产业结构下一篇:处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