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能力培养(共11篇)
课外阅读能力培养 篇1
摘要:激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和读好书的关键。课内课外相连接、营造班级阅读氛围、开展系列竞赛是语文教师行之有效的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是:“学会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 可以丰富情感、拓展思维;可以循迹历史畅想未来;又可以提高修养弥补不足。但根据调查, 一些中学生对名著知识知之甚少。让每个孩子喜欢读名著, 让孩子们走进她, 确实需要我们每个语文教师下一番功夫。那么怎样才能使每个中学生自由徜徉于文学名著的殿堂, 汲取其精神营养, 绽放出生命的光彩呢?下面就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实际, 针对中学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症结谈一谈自己的策略。
一、加强课外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了调动学生阅读参与的积极性, 我利用学校现有的图书量, 亲自为学生挑选课外书籍。有中外名著 (《红楼梦》《基督山伯爵》《老人和海》等) 、名人传记、散文 (余秋雨、郁达夫等) , 并且在学生中开展“读《读者》谈《读者》”课前演讲活动, 学期结束时将演讲稿有学生自行设计、编辑、打印、装订结集为作品集, 读《读者》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
2.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首先容许学生将课外书带到班级, 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阅读;其次, 在家长会的时候, 取得家长的配合, 在家的时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
3.给学生布置阅读的任务: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 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过程, 即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 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 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很难想象, 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会是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的人。
4.积极开展鉴赏阅读, 做好读书笔记:学生阅读一篇或一部文学作品之后, 往往只知作品写了什么, 至于怎样写和为什这样写, 却知之甚少。所以我在要求每个学生一学期最少阅读一部课外书的同时, 也要求学生随时写下心得体会:或是人物评价、思想领悟, 或是语言分析、人生感悟等, 内容不限, 字数不限。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 要对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做出恰当的评价。
二、巧借课文, 以点带面
《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 挖掘兴趣点, 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杨修之死》时, 我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杨修锋芒毕露、恃才放旷的性格, 曹操心胸狭窄、阴险奸诈的本性, 杨修之死的原因。还向学生提出“曹操真是个小人吗?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探索三国历史、认识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 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
三、名著导读课, 抛砖为引玉
课外读物良莠不齐, 初中生因心智尚未成熟, 课外阅读时在读物选择时容易误入歧途, 亟需老师的正确引导。我在教学实践中专门开设了名著导读课, 形式上可以由教师介绍名著精彩片段, 也可以请学生来谈读经典名著的心得, 还可借用多媒体抛砖引玉。目的只有一个:向学生推荐名著, 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如在教学《<论语>十则》后, 在名著导读课上, 我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心得》之《人生百年, 孰能无憾》, 学生们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论语》这一经典博大而精深, 富含生活的哲理, 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们不妨课外去读一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 肯定会获益匪浅。
四、及时引导鼓励, 让学生感悟作品的美
感悟是审美体验的一个过程, 是语文阅读的本质所在。一部好的文品, 只要认真去读, 用心地去感悟, 就会自然而然地感觉到一种美。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读不懂, 面对文本, 不知所云;二是读不出, 即有所启悟却茶壶里煮饺子——倒 (道) 不出。读不懂, 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文化储备和资源支持;读不出, 大多是出于个体心理障碍。因此,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 教师应加以点拨, 允许学生多疑、多问, 鼓励他们说出个人的独特见解, 指导他们做好读书笔记, 教会他们怎样去把握主题, 怎样去感悟作品的艺术价值, 怎样去审美。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注意力集中, 有目的地阅读和识记, 勤于质疑问难, 掌握朗读、默读、跳读、精读、批注、摘要等多种阅读方法。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这部作品时, 很多学生都能认识到一个顽皮可爱, 不畏艰难险阻, 忠心耿耿的猴子形象。然而这部作品的思想性又在哪里呢?通过对学生的指导, 他们基本上能够认识作者对神魔世界的描写, 正是反映明代社会的黑暗现实, 从而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 教师对他们引导鼓励, 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 逐渐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
实践证明, 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课内得法, 课外得益, 周密计划, 精心指导, 学生的语文知识会不断充实和丰富, 也会实现阅读的终极价值。作为当今的语文教师, 应用新课程的思想理念指导教学, 全面启动课外阅读, 高度重视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 使学生终身受益。
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 篇2
那么,在当前这种状况之下,如何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去培养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增加阅读量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
要让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对课外阅读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有意识地带领、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并和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师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仅局限于学生对某一篇文章的具体问题是否清楚,而应重视阅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课外阅读指导要做到“四个结合”
(1)学生自读与教师导读相结合。自读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一些自己想阅读的书籍,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阅读。导读就是教师就某部书、某位作者、某种流派对学生做一些介绍,并在阅读方法上给予一些指导。(2)课外阅读与课内文章阅读相结合。选入课本的文章大多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华部分,它可以满足学生一般的学习需求。但课本的容量有限,不可能涵盖学生渴望了解的全部信息,因此阅读应以课内文章为基础,根据学生的需求将课内文章的阅读延伸到课外。精选一些与课内文章在题材或内容或思想感情或表现手法等方面相近的课外文章,既可以增加学生的新鲜感,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加深对课内文章的理解和领悟。通过对课内文章的分析、研读,学生可以掌握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结构及表现手法;阅读课外文章则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鉴赏水平。(3)现代作品与古典作品的阅读相结合。现在的中学生对现实社会关注较多,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但对于古典文化却知之甚少。其实现代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渗透了古典意蕴和思想,“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人行必有我师”……古老的哲学、道德思想延续千年。所以,在阅读课上,精选一些联系比较紧密的古典作品与现代作品让学生对照阅读,不失为一种让学生体会这种传承关系的好方法。(4)课外阅读与写作交流相结合。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适当表达。但这种写作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仿写某篇文章,可以是仿写某个片段,也可以是续写,还可以是就某件事发表观点或看法,但不能让学生对表达有太大的压力。
三、课外阅读要注重阅读方式的指导
阅读方式主要有:泛读、精读、朗读、默读、背诵与复述等。这些方式需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不同的读物来选用。(1)泛读与精读。泛读,是一种粗放的、自由的、直接的、个体的阅读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内外粗略地阅读、浏览整本原著和相关资料,然后围绕阅读的某一作者、体裁或流派的作品,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发表对某一作品的观点。这种阅读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相关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精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丰富他们的文学、历史知识有着重要作用。这种阅读方法注重对作品的细节进行方法性分析,让学生学会对作品进行阐释,培养他们的自主批判、分析能力。对于某些优秀作品,我们需要精读。精读必须全身心投入,务求“进入角色”,设身处地、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作品中一句、一词、一字中所包含的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只有用心灵去体味,才能真正读懂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2)朗读。新课标对朗读提出了“美读”的要求,“美读”可以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语言的含义,体味课文的精妙所在,进而提高鉴赏能力。掌握“美读”的技巧一般需经历正确地朗读、流畅地朗读和有感情地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3)默读。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将视觉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加快阅读速度。(4)复述与背诵。复述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细致、复杂的工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乐于阅读,成为阅读的主人。◆(作者单位:江西省定南县第三中学)
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篇3
一、营造读书环境, 创造良好的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也是一种语言, 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老师可以规范班级图书角的建设, 开展“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 让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 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今天你读书了吗?”让每一面墙壁, 都浸润着文化气息。另外, 还可发动家长帮助和指导孩子购买一些合适的图书并制定好读书计划, 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这样, 小学生处在浓厚的读书环境和氛围中, 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寻找阅读材料, 然后就兴致勃勃地阅读。
二、培养阅读兴趣, 让学生爱读书
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 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 只能发挥20%。这些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 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 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小学生都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因此, 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 能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 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
1. 课前三分钟, 轮流朗读
利用课前三分钟, 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 不仅能增加语汇的积累, 还能促进学生在课外自觉认真地阅读。
2. 举办朗读, 开展讲故事比赛
通过举行比赛, 在班里掀起读书的热潮, 引发课外阅读兴趣, 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3. 结合阅读内容, 编剧表演
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 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演能力, 还提高了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4. 办手抄报
让学生把从课外书中学到的知识结合各种主题, 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给大家, 使同学们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
5. 开展“向你介绍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
由学生经过自己筛选后, 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学生为表现自己, 必定行动起来, 积极阅读并认真比较。这样既达到了训练阅读的目的, 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三、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1.“不动笔墨不读书”
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 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画线打重点号, 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 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 及时写自己的感受, 从而促进理解消化, 提高表达能力。
2. 学会积累
规定每个学生都准备读书笔记, 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 以便以后运用。在学习中, 要经常给学生讲积词的好处, 告诉他们“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有了积累本, 就像有了个词汇小仓库, 写起文章来再也不愁没词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教给他们记读书笔记的方法。
3. 精读和浏览
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 再看内容提要、目录, 然后逐页阅读, 边看边想, 不懂之处做上记号, 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 思考不懂的问题, 掌握主要内容。对于经典作品, 就要指导如何精读。即教会学生掌握有关作品的读法, 学会摘录好词好句, 学会做读书笔记, 学会对作品进行鉴赏、评价、背诵。例如, 我指导学生阅读《伊索寓言》, 一共读了四次, 每次都有一个要求。读第一遍时, 初步掌握整本书的内容。读第二遍时, 提出要求: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读第三遍时, 提出要求:摘录重点段落进行朗读、鉴赏、背诵。第四遍是复习性的读, 要求说说读了这本书以后的收获, 并写读后感。一些大部头书籍, 要求可放宽些, 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这种阅读不受时间限制, 比较轻松, 而且故事性强, 有很大吸引力, 阅读速度加快, 读后掩卷而思, 也有不少可回味的东西。
4. 根据不同文体, 进行分类指导
各种课外读物的阅读方法是不同的, 应根据不同的文体, 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从怎样阅读连环画、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科普读物、优秀作文和少儿报刊进行分类指导。如指导学生运用浏览和细读两种方法读少儿报刊。指导学生:拿到报纸先统览全貌, 大致了解有哪些消息和文章, 然后选择重要的、新鲜的和自己感兴趣的细读。还教给学生根据专题剪贴资料、写摘要、做卡片的方法。
课外阅读能力培养 篇4
嘉定区江桥小学 金小芳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师应重新审视和研究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探索积极有效的培养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学会自主选择课外读物,学会运用恰当有效的阅读方法,从中获取有益信息、丰富自身知识,陶冶高尚情操,为自身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要求学生: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教学建议中也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千百年的延传,不就向我们证实了“多读”的神效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作为语文教师应重新审视和研究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并付诸实践,探索有效的培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中的“课外阅读”是指课堂教学时间以外的一切阅读。从时间上而言,可以是课间、午间、放学后、休息日的阅读。从方式上而言,可以是看书、读报,也可以是网上。从内容上而言,不仅限于语文材料,只要是适合学生阅读的有益的、健康的书籍。另有一种意义指教材以外的阅读。而“课外阅读能力”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从中获取有益信息、丰富自身知识和精神世界的一种素养。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以培养阅读兴趣为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就会主动了解它,在了解的过程中会专心致志,会有持久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重要前提。
1.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今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从精彩的电视节目中找到快乐,从扑塑迷离的电子游戏中找到刺激,加上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各种有形无形的干扰,学生更是无暇进行课外阅读。针对这种现状,我从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转化他们的兴趣点。首先,教室中的学习园地里张贴字幅: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列出图文并茂的“新书推荐”内容,拿出自己所买的书籍和图书馆借阅的书籍布置漂亮的新书展览,学生被那色彩缤纷的封面和插图,妙趣横生的内容所深深吸引。趁热打铁,在教室中设立了图书角,挂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种报刊书籍,让学生阅读之心蠢蠢欲动。
2. 有目地的提供读物,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我从学生的借书卡中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一年级以上以图书儿歌为主,二年级以故事为主,三、四年级以成语故事、寓言、神话为主,五年级除故事外,还爱看传奇的惊险小说等。男女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区别,女学生一般对故事情节的兴趣大于男孩,而男孩的兴趣更广泛些,对科幻类、体育方面的兴趣也大一些,我们根据广泛的爱好,为学生提供读物,学生能读到自己喜欢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是最好动的,也是最有活力的。我们针对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保持阅读的持久性。让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推荐根据作品改编的电影让学生观看,学生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会随着电影的情节而道出情节发展内容,时而情绪悲愤;时而神采飞扬;时而嫉恶如仇;时而拍手称快。那瞬息万变的神情真使人忍俊不禁。同时,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班中举办读书漂流和交流活动,学生们纷纷拿出自己心爱的书籍,声情并茂地推荐给对方,同时从对方的书中找到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兴致盎然地沉醉于书的海洋。
二.以指导阅读方法为手段。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增加阅读量。
学生的阅读往往是一字一句地,既费时又费神,而且有碍于阅读量的提高。
因此,教给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就县得尤为重要。快速阅读的方法有很多,有扫读、跳读、猜读等等。扫读是速度的基础,要求学生一边用眼扫视文字,一边迅速接受信息、整理信息,明白文章讲了些什么内容。训练时,要求学生用垫板辅助,看一行,移一行,这样避免了因速度过快而出现漏行现象。速读光有速度不够,关键是质量,我还设计了是非题来检测学生的速读质量,同时还安排了一个反馈方式——说,并为他们提供了说话提纲(如:1.介绍阅读篇目 2.介绍主要内容3.介绍“我”的感想),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最后请其他学生依据说话提纲来评一评,亮一亮分。
2.指导学生记读书笔记提升阅读质。记读书笔记可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帮助记忆;可以积累知识,开阔眼界,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所以记读书笔记是提高阅读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措施。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的。(1)设置积累本,指导学生记什么。如记语文方面的知识——优美词句;精彩描写,生动对话,精辟议论,好的开头结尾等;记历史、地理、科学方面的知识以及趣闻;记名人的事、语录、英雄人物的事迹等等;(2)设置写话本(即写读后感)指导学生怎样写。我重点作了以下指导:A 读懂原文 B 叙述原文要精练 C 要有感而发,联系实际 D 要善于联想,丰富读后感的内容。
三.以提供充裕时间为保证。
学生每天要上课,课后还要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时间所剩无几,尤其是贪玩的学生,课外阅读更是得不到保证。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有阅读的时间,我除了一节阅读课外,还把晨间和晚托的时间充实进去,这样使学生有充裕的阅读时间进行阅读。
四.以拓展阅读区域为根本。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读的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因此,教师在给学生推荐各种好书的同时,应注意拓宽学生获取书源的途径,让学生多读书。
1.根据教材内容和作者,为学生提供拓展读物。例如:依据五年级教材中的《一棵小豌豆》,我们提供《安徒生童话作品集》作为学生的拓展读物;根据《天上偷来的火种》推荐《希腊神话故事》,根据《林海》推荐老舍《猫》、《四
世同堂》、《骆驼祥子》等的作品。
2.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使阅读范围更广泛。在教师为学生选择读物的同时,还要逐步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室学会选择读物。开始时亲自带领学生去学校图书室,向他们介绍图书室有什么书,是怎样分类的,建议他们可选择哪些书,同时指导选择方法:如怎样查阅目录,怎样了解书的内容——“阅读内容提要”,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和章节„„然后每周安排一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到学校图书馆自由借阅。班级图书角也是学生自由选择读物的好去处。图书角的书源来自每个学生,品种繁多,班级图书管理员,经常在学习园地上推荐好书,出墙报介绍个人阅读体会。班级图书角成为学生爱去的地方。
五.以加强阅读评估为保障。
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落实在日常教学中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考查和评估,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建立读书记载卡检查学生阅读的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阅读量是基础,通过建立相应的“读书记载卡”抓检查落实,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目标。“读书记载卡”内容为:时间、书名、作者、主要内容、老师或家长签名。
2.批阅“积累和写话本”评价学生阅读的质。能否根据要求,做好摘抄和积累,写下读后感想是衡量学生是否看懂读物的重要标志。因此每次检查后,我都适当评分并写一些“你真是个小才子(小才女)!”“你真会读书!”等语言对学生鼓励。如果发现学生积累的语言过于简单,对提高自身语言素养的价值不大,我会客气地附上一句:“老师发现,你的语言水平已经超过了你今天积累的语言!让你的语言的积累成为你语言发展的目标!”,激励性的批语,让我每次批阅都会产生来自于学生进步的惊喜!
3.开展活动中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定期通过创设活动平台,开展经典朗诵赛,成语典故荟萃,名著导读,积累本、写话本展览,创编童话、寓言故事,古诗擂台,美文点评,中外名人,知识集装箱,身心保健,先看后说,一分钟信息交流等活动,并进行“阅读之星”、“故事大王”等评选活动,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展现阅读的能力,提升阅读的品位,形成阅读的持久性和良性阅读循环
方式。
农村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的消化、理解,轻阅读的感染、熏陶。只有走出唯教材、唯教师的死胡同,才能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加强课外阅读就是开拓语文教学新天地的一把快犁。其实,博览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宝贵经验,它的重要作用也是被无数实践所证明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5-6年级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有相当的比重。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了课外阅读的顺利完成和显著成效:
一、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
在农村,要形成课外阅读氛围十分困难,一是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或劳动之余,家长很少有阅读书籍的习惯,更少有人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二是多数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另外,随着电视、电影、网络的不断发展,学生更不愿用大量的时间,去面对枯燥乏味的文字,当今的各类媒体几乎夺去了学生所有的课外学习时间。
二、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较小
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大部分家长、学生认为,就是要买优秀作文书籍。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童话等。
针对农村的实际,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培养其课外阅读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而且,学生对阅读具有深厚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1.教师的阅读情感对于学生有着一种极为重要的熏陶作用。课堂中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对学生起着一种巨大的感染力,学生能从中体会到读书之乐、之趣,之令人陶醉,点燃起阅读的情感之火。
2.在平时的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讲授《草船借箭》这课时,讲述一下《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并在课堂上讲一两个有关这本书上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向他们推荐《安徒生童话选》逐步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3.抓住学生兴趣点,及时推荐读物。小学生对小动物、植物大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常会问老师许多问题如: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水仙为什么只喝水也能开花?……每当这时,教师就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有关课外书,如《植物王国》、《动物之谜》等,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满足自己的探究欲望,从而体会到读课外书的乐趣。
(二)要加强阅读方法指导,让学生会读书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不是单纯地做做“加法”就能奏效的,它涉及语文教学的全面改革,特别是阅读教学的改革。如果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变,教学只是死死盯住几篇课文不放,那么课外阅读就没有地位;如果阅读教学的过程不变,老是繁琐分析,繁琐提问,繁琐练习,那么,课外阅读就没有时间;如果阅读教学的方法不变,课内教学不能举一反三,那么课外阅读也就难于提高效率。因此,改革阅读教学,是加强课外阅读的前提。一定要充分认识课内阅读只是一条腿,要有课外阅读这条腿与之配合,才能走得稳走得快。
(三)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
1.学校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成果交流、展示活动,如:故事会、朗诵会、主题会、手抄报展评、课外阅读竞赛评比等。通过活动,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推进课外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果学生的读书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但没有很好的稳定、保持,兴趣就会渐渐消失。但教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既保持、稳定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使教师自己获得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
2.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一般说,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渐过渡到纯文字。选择读物要做到:①内容要健康。②符合儿童年龄特点。③类型要多样。总之,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如何培养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能力 篇6
一明确课外阅读的任务
课外阅读的任务是什么?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认识, 才能有效地进行指导。
1. 运用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一说法的内涵揭示了课外阅读的运用功能。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各种读书方法, 只有经常、反复地运用, 才能得心应手, 真正成为一种阅读能力。学生利用这种能力, 就能不断地更新知识、增长才能。
2. 学习
学习就是从广泛的课外读物中吸收营养、开阔视野, 以达到课外促课内的效能。教师不能拘泥于课堂教学, 只想把“课内的芝麻弄成西瓜”, 而课外的“西瓜”一个没抓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 积累
学生的大脑如同一个信息库, 只有当学生掌握大量、丰富的资料时, 他们的思维才是活跃、开阔的, 才能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时才能文如泉涌、妙笔生花。重视运用、学习和积累, 引导学生边运用、边学习、边积累, 是课外阅读的本质所在, 只有明确这一本质, 我们的课外阅读指导才不会走弯路,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教师应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课外阅读的环境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树立现代阅读观, 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如平时可利用班会、语文实践课、家长会等多种渠道向学生和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同时也应支持与配合, 形成学校与家庭合一的氛围。同时, 教师不妨把教室布置成流动“图书馆”, 除保证图书角、图书箱有足够数量的书籍外, 还可把每位同学的书桌作为流动书架, 把自备的书编上序号, 写上姓名, 与同学随时交换阅读, 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还要鼓励学生节省零花钱, 多逛书店买新书、常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 让学生在浓郁的读书氛围中感受其中的乐趣。
三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1. 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好处多, 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 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 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1) 选择教师可统一指导的读物。一是要充分利用好与现行教材相匹配的自读课本。在课堂教学中, 相互渗透, 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二是班级统一订购1~2份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报纸, 或从图书馆统一借阅一种图书, 作为统一指导的读物。 (2) 支持学生自由选择读物。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 应给予宏观上的指导, 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家访、查阅资料、亲临书店等方式搜集大量适合本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 这些书目又分为必读和选读两种, 开学初将书目分别印发给学生。
2. 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即教会学生做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1) 眉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 把读书心得、评语、疑问等
丹麦语言家斯帕森说:“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看来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 学外语像游泳一样, 学生必须潜在水中, 而不是偶然沾沾水, 学生必须潜入水中, 亲身感受, 这样, 他最后才能够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 享受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 我总是有样一种感受:学生在学习英语中, 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可能是因为英语不是母语的缘故。知识与语言的积累只能是教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 注入更多贴近生活的元素。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从一开口讲话, 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 在大家的日常谈话中, 就会收获很多的信息与知识。但是对于孩子们学习英语, 却是“先天不足”, 没有这样的优异条件, 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中注入一些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并引入课堂, 努力使英语的课堂教学向生活靠拢, 只要是学生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 越来越想学习英语, 越来越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同样体现了英语生活化、英语实践化的特点, 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为了用于生活, 课堂知识与课外环境相结合, 学生的知识面广了, 生活的阅历深了, 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有了, 当看到自己的学生有了飞速的进步, 教师的心中都是美滋滋的。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来设计富有趣味性、科学性的英语活动, 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身边的英语, 用英语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对英语产生亲切感, 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英语教材的编写已经考虑到接近学生生活, 作为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生活因素, 并善于开发教材以外的生活课程资源, 使英语教学生活化, 学生能学以致用, 易于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英语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如广告、标示语、流行歌曲、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等, 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些易被忽视的资源, 拉近英语和学生生活的距离, 让英语融入学生的生活,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从街道两旁的广告中能学到不少英语:中国工商银行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 中国银行 (Bank of China) 等。只要留心身边的事物, 你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能学到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英语, 而作为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和注意身边的事物, 并与英语学习相联系, 那样学生学起来没有压迫感, 并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学到英语。
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2) 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 (3) 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 (4) 写心得体会, 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要充分认识
但是, 如果我们完全依赖于教材, 不对教材进行创新和活化, 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而且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冲淡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终导致教与学的严重脱节和不协调。因此, 我们不能盲目地崇拜教材、成为教材的奴隶, 让教材完全控制我们、束缚我们的手脚。正如著名教育理论家哈玛尔所指出的:“The textbook is an aid and not a Bible.The teacher will have to work out the best way to use the textbook, he should never let the textbook use him。”教师可以以课本为依托, 根据内容, 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把身边的、世界的、近期发生的事情通过图片、投影、照片展示等多种方法引入到教学中来, 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感受到所学知识与外界相联系, 能用简单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从而体会到学习英语的成就感。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尽量使静态的文字变成活泼的交际活动, 使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 在创设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 使其实践性更强、生活味更浓, 从而让学生愉快地融合在英语生活环境之中, 自然地、不知不觉地吸收知识和交际操练。
在笔者看来, 只有当学生觉得英语在自己的生活中真正有用时, 才会不由自主地把学习英语当作生活中的一大快乐, 乐学的情绪才会转变成一种永久性的情感, 终生学习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所以, 教师一定要活化课程教材内容, 创新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 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 了解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内在需求, 从而灵活的调整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式, 或补充、或延伸、或拓展、或重组, 尽量使内容贴近学生, 尽可能创新地采用各种课堂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鼓励学生进行超越。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探索和深刻反省, 进而进行创新和超越, 不断地确认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使教师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在创造性的实践中得以体现, 从而使自己的职业生活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
杜威曾过:“教育即生活、即生长, 即经验改造。”因此, 作为英语老师, 应当知道自己的任务与职责, 要努力发现身边的英语, 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 将英语引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帮助学生拓宽英语知识面, 让学生由learner变成good user, 真正走入社会、走向生活、走进英语世界。
[责任编辑:王以富]
它的重要作用, 从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加强指导, 让学生从课外阅读这一广阔的天地中获取甘露, 采撷硕果, 努力把他们培养成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跨世纪的一代新人。
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篇7
关键词:课外阅读,有效策略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 对于小学生而言, 尤其如此。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时代没有大量阅读中外名著, 他很难为自己的发展构建坚实、宽厚的基础。纵观古今成就大事业者, 其少年时期都经历过一个大量、专著阅读的阶段, 自身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然而, 语文课堂对于学生阅读而言终归是有限的。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 70%得益于课外。”苏霍姆斯林基也说过:“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越要多读课外书。因为书是启智的。”所以, 语文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面,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笔者根据多年工作实践认为, 实现以上目标可采用如下策略。
一、教师需根据学生特点选定课外阅读书目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学生小学阶段需要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如此巨大的阅读量如何实现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找准学生兴趣切入点, 推荐好的书目,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国家课程标准所推荐的读物太少, 并且没有进行详细的分类和细化, 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在工作实践中, 我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编了适合本班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具体来说, 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经典诵读类。
此类书目适合诵读, 比如古诗词、中华经典语录、现代优秀诗文等。如《三字经》《弟子规》《名人名言录》等可以让学生在晨读时大声朗诵。这样, 学生在吟诵、朗读过程中不仅积累了语言材料, 形成语感, 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师还应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把经典背诵下来, 丰富学生的学识。
2. 中外名著类。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这项工作还没有完全得到落实。读中外名著就是在和大师对话, 这是一个极好的提升自我的途径。因此, 我们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去读。
3. 浏览泛读类。
此类指时文、报刊、网络等阅读。生活在当下的学生不仅要接受传统文化、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 还应感受身边的生活和世界。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报看新闻, 培养学生阅读报刊的习惯, 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二、建立奖惩制度
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没有完全养成, 需要教师的引导教育。为了让学生坚持阅读下去, 并最终形成阅读习惯, 我在班级建立了阅读奖惩制度。为了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阅读, 并坚持下去, 我推出了“读书积分卡”。“读书积分卡”对学生的读书活动进行了量化, 学生的读书积分成绩由教师认真核实, 学生每阅读一万字的内容, 就可得到十分的积分, 五十积分可得一颗读书星, 依次累计, 逐层给予肯定和奖励。在学期末进行评比, 获得班级读书大王称号的学生可获得教师精心挑选的图书。“读书积分卡”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相对于奖励还有惩罚制度, 如果学生没有完成教师限定的最低阅读量, 那么将会受到背诵课文的惩罚。
三、建立读书成果展览会
学生读书成果需要分享, 分享过程是对其的肯定, 更是一种激励。我在班级中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书成果展览会。比如剪报本, 由16开白纸装订而成,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报刊上剪下自己喜欢的内容并分门别类地贴在本子上。我还要求每张报都要尽量做得精美别致, 就像办黑板报一样。于是, 学生为剪报加上了花边, 勾绘了图案。很多学生都以自己的剪报本为傲, 视为珍宝。此外, 摘记本也是不错的形式。我让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厚厚的笔记本, 专门用来摘抄书中读到的精美语句、相关知识。因为学生的兴趣不同, 用心程度不同, 摘抄本、剪报本完成质量存在巨大的差距, 对此教师应给予学生指点, 并帮助那些不用心的学生迎头赶上, 但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不能急功近利, 应鼓励学生坚持, 坚持, 再坚持。
教师了解学生, 但是未必完全了解学生。因此, 教师应让学生为其他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看的书,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轮流做每周一次的图书推销员。在图书推销活动中, 学生不仅介绍了好书, 也给予了教师了解学生的机会。学生推荐的书籍包罗万象, 但是往往能抓住同龄人的心, 这是教师所欠缺的。学生介绍书籍的时候, 教师切忌妄加评论。尤其是学生介绍的书不太合适时, 教师应该在肯定的基础上给予引导, 如果直接进行否定批评, 不仅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更会遏制其他学生读书的愿望。对于小学生而言, 喜欢哪类型书籍是一个逐步选择的过程, 需要教师用心引导和正确指点, 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成长的过程。
此外, 教师还可在每学期举行读书节系列活动。对于学生而言, 这是盛大的节日。学生会在读书节上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如剪报本、摘抄本、古诗词背诵等等。读书节不仅使学生得到了肯定, 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和成就感。
少年儿童时期, 正好是人生吸收营养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学生读什么书、形成什么样的读书习惯能影响他的一生, 并且是以后所不能弥补的。在这个最佳时期, 如果语文教师能将人类文化的精品、人类最优秀的作家呈现给学生, 引导他们阅读, 即意味着学生在少年时期———人生起始阶段就在和最精粹的文本对话、最杰出的人物沟通、最高尚的灵魂畅谈。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的学生一定是人文底蕴深厚、内在丰富、较高素质的人。
课外阅读能力培养 篇8
那么,怎样在成才理念下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小学生由于岁数小,自控能力差,学习缺乏主动性,需要教师指导去读书。那怎样才能激发他们读书的热情呢?因为小学生都爱听讲故事,我们可以用故事去激发。给学生讲故事,不要全部讲完,要留下悬念,然后告诉他们故事是哪本书里面的,要想知道故事的后续部分,就自己去寻找故事的发展。等过几天,再让学生把故事将给同学听,讲给老师听。学生要想将故事讲出来,他就必须认真地阅读故事,细细体会故事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所吸引,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非常重要,因为没有兴趣就无法长期地坚持读书。但是我们不能让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随意或无目的地去读书,我们要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带有目的地去读、去记,对于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读,这样才能够快速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扩展自己的见识。一般来说读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选择读。教师不要让学生盲目地读书,而要让他们选择对自己有帮助的书读,这样有利于增加自己的阅读经验,同时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2)快速读法。快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课外书,不需要发音准确,不需要读出声音,只采用默读的方法快速地浏览其大概的主要内容。这需要学生具有一目十行的能力,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地快速阅读,有助于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阅读完一种报刊。这样学生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掌握自己想要的信息,既提高了自己的课外阅读容量,又增加了自己的语文涵养。
(3)精细法。所谓精细法,就是对于某些重要文章、重要片段集中精力,一字一句由浅入深的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重点地方要做批注圈记,并对有用的语句进行摘录记忆。学生在阅读时要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4)摘录批注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将有关的、重要的、优美的词、句、段摘录、抄写下来,对文章重点的内容、精彩的部分要做记号、做批注,建立自己的词库,将文中精彩的词语、句子记录在自己的词库中,为以后自己的作文作准备。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阅历去审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想,经常写一些读后感。总之,读书要做到用心去读,多记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督查奖励,体验成果,享受阅读
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要长期坚持,才能成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要长期的督促。为了让学生保持阅读课外书的热情,提高阅读质量,把阅读活动持续开展下去,每学年应多进行一些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在每次的检测中也可加入一些课外书籍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阅读有用武之地,从而感受读书的喜悦。当学生在体会到读书的好处时,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通过大量阅读,他们也会被书本上的知识深深吸引,从而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在学生之间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反向促进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课外阅读自主能力的培养 篇9
课外阅读中可以深入落实学生自主性学习, 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越强, 阅读面越广, 接触的阅读材料越优美, 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得越快。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课外阅读的自主性, 具体策略为:
一、自主创设阅读环境
教师带领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环境, 为学生自主创造阅读的氛围, 更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布置好家庭小书房, 可以和学生一起设置班级图书馆, 可以和学生一起创办班级主页网, 设计好班级的网上读书乐园等, 教师还可以下载一些名著名篇附载在班级网页上, 让学生下载阅读, 并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 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二、自主选择阅读内容
新课标指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更投入地阅读。当然, 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向目标, 课外阅读的注意点, 课外阅读的作用等, 对学生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和感性感受后, 教师才能放手。
三、自主优化阅读方式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爱好, 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发展方式。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 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及时的指导, 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学生还要选择好记录读书笔记的方式, 寻求适合学生个体的自主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主确定自己的阅读方向, 选择好的阅读内容, 追求高效的阅读速率和质量。
四、自主选择展示的形式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课外阅读, 渴望阅读, 并做到阅读有所得, 收获教师、家长和同学的积极认可和赞赏, 进而满足学生自己的成就感。教师要给予学生心理及时引导, 并定期和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优秀成果, 充分激发学生积极阅读, 并给予学生积极的阅读动力。因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自己把握, 是学生积极的行为,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 根据学生选择的读书的内容、形式、方向等, 引导学生积极抒发阅读的感悟, 并不断交流阅读成果。教师可以创造多种展示学生自主性阅读的形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阅读成果, 例如:展示读书卡片, 举办读书节, 主题朗诵会, 阅读专题展示会, 读书沙龙等。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阅读差异, 能全面展示学生在阅读上呈现的状态和取得的成绩, 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效果。
五、自主阅读策略的探索、实践、思考
教师和学生之间, 同学之间要彼此欣赏, 相互支持, 教师可以及时抓住学生瞬间的闪光点, 引导学生积极深入地思考, 全面深刻投入地思维, 在学生自主性阅读的思考中, 教师自己不断提升对自己的要求, 并创造出更加适合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模式, 创设到生生、师生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氛围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 从开始的静听模式走向思考的模式, 走向总结提升的境地, 从而确保学生在更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和水平。
六、自主阅读的充分权利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这样, 教师和学生才能在阅读中共同思考、共同交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享受自主阅读的和谐的权利, 教师可以引入故事, 加深学生对新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复述阅读的故事, 让学生领悟到古典名篇的含义和蕴含的道理, 让学生将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紧密结合, 并引导学生上网收集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根据学生自己的阅读和理解, 掌握学习和提问的关系,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 并能够向能者学习, 在学习、提问和思考中成长, 学思结合, 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和锻炼, 还懂得了一些生活哲理, 做人的道理。
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篇10
一、家庭
1.创设良好的家庭读书环境
一个家庭有没有书,孩子是不是经常能接触到书,这与孩子是不是喜欢阅读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条件允许,家长应不嫌“汗牛充栋”,只要是对孩子阅读有益的书籍,先买好,放在孩子每日见到的地方。天长日久,孩子每天所见都是书,随意翻翻,慢慢就会对书籍产生兴趣。
2.家长要成为孩子读书的伙伴
身教重于言教,只有热爱读书的家长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喜爱阅读,懂得阅读的方法,了解书籍的内容,这样才能指导孩子阅读,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带动孩子喜欢阅读。
二、教师
1.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
2.“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抄读法。每读一篇优美短小的文章,先把它抄录下来,然后反复诵读;或者一边抄一边读,抄好了校对时又读几遍。
(2)精读法。在一段时间内,选择几篇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都比较完美的作品,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把它们读熟读透。从字词句、篇章结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到读音、标点符号,都要弄懂弄透,细细品味。精读,重在质量,汲取知识的精髓。
(3)浏览法,又叫略读法。我们需要读的书很多,可是时间和精力又很有限,为了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广开眼界,对于一些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的文章,必须采取走马观花的浏览方法。有的文章,是属资料性的,只翻一翻,知道大概内容就行;有的文章,虽然重要,但目前对于自己还不急需,或者是力所不能及的,也只看一看,记下一个纲目和出处即可。浏览,重在广博,知其大意,拓宽知识面。
(4)跳读法。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有选择地读,与自己需要有关的重点读,无关的则跳过去不读。跳读,重在“为我所用”,又保证读的数量。此外,还有快速读法、做卡片读法等。课外阅读,做到精读和博览相结合,学生就会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技能,为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3.多服务,为学生创设更优的阅读条件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多做一些服务性工作,努力为学生创设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1)学校办好图书室。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来源,有了图书室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場所。
(2)班级办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以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3)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总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们要持之以恒地阅读,坚持不懈地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10年第3期
[2]《中国教师报》,2012年11月
[3]《辽宁教育》,2011年第4期
[4]《小学语文教学大纲》,2011年修订版
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策略谈 篇11
一、引导课外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学生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提高其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笔者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1.组织故事会,比一比谁课外故事讲得好。2.看谁课外书读得多。初步了解学生读过什么书,读了多少书。3.推荐一本好书。先让每个学生推荐最喜欢的一本书,并说说理由,然后全班进行交流。4.摘抄最喜欢的词语、最感动的句子。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者是感动的句子摘抄下来,并在班上进行朗读展示。鼓励学生用读书积累的词语来说话,或模仿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句式练习等等,同时,利用学生喜欢看电视的特点,引导他们读一些高雅健康的原著作品。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二、关注阅读内涵,注重方法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单元训练点、学生的学习动态等引进补充阅读内容,让优美的文章滋润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和人格。
1.配合教材,推荐读物,迁移阅读。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让学生了解作品原貌、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拓宽视野,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推荐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迁移阅读。课堂上相机介绍作者的其他文章,增加阅读量,加深对这位作者的认识。推荐与文本相同题材和相同写作方法的文章,迁移阅读。做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
2.制定课内外“读书卡”,训练学生信息捕捉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提高阅读综合素养。
3.授之以渔,指导读书方法。①精读。名著的名篇、名段,自己喜欢的读物,要细读,反复读,甚至熟读成诵。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②速读。为培养学生快速捕捉信息,可以训练学生使用“提纲挈领的标题读法”浏览篇幅较长的文章,把握文章大意;采用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阅读的“扫读法”,了解段落大意;也可以用直入主题的“提问法”,讨论交流,把握文章重点。③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童话故事,重在抓住情节;阅读人物传记,关键是理解人物的形象;阅读诗词,紧扣关键词领悟意境;阅读说明文,明确事物特点等等。教师结合教材特点,传之方法,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4.每个学期,每个阶段确定学生课外读物,教师定期批阅,给予评价。教师给学生推荐读物,并且给予精心的批阅,一方面能监控阅读效果,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并在正面评价中激发其自信心和成就感。
5.展示美文片段,加强积累巩固。利用早读课时机,展示学生课外的美文片断积累,包括文段、文句、诗词、格言警句、名人轶事等,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一方面能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积累,为习作积累素材,内化习作语言。
三、开展读书活动,强化阅读效果
学生的阅读行为需要得到教师、家长、同学的认可和赞同,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笔者开展了一些有趣的读书竞赛活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同时也检查其阅读效果。
1.班级读书会。每周举行班级读书交流会,既可确定读书主题,也可广泛自由交流。内容分别为:推荐读物、推荐美文、谈读书收获、说读书方法、介绍新书信息等等。
2.评定读书笔记,评选最佳“读书卡”,选举“优秀小读者”,给予鼓励和奖励,完善和落实课外阅读的全面评估。
3.经常举办各种读书竞赛。如,主题知识大赛、古诗吟诵、美文诵读、格言比拼、对联攻关、读书手抄报以及家庭读书论坛、评选学习型家庭等等。
【课外阅读能力培养】推荐阅读:
课外阅读能力06-02
课外自主阅读能力09-11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08-24
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07-30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10-23
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论文07-22
课外阅读与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08-08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题研究报告07-05
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与实践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