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分级阅读

2024-07-28

课外分级阅读(共8篇)

课外分级阅读 篇1

分级阅读是将阅读内容与要求与幼儿年龄发展准确地结合起来, 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 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按照分级阅读的理解, 学龄前的幼儿阅读主要是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为后期阅读打基础。一些研究表明, 缺乏良好的早期阅读经验的儿童入学后会有学习适应上的困难, 缺乏阅读兴趣, 阅读理解能力差等。因此我们应适时地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使之成为孩子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

一、对当前幼儿阅读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早期阅读教育的重点目标是培养幼儿对书面语言的兴趣, 引导他们逐渐产生对汉字的敏感性, 丰富他们的前阅读和前书写经验。”当前, 幼儿分级阅读也越来越受到老师与家长的青睐, 但是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偏差, 主要表现在:

1. 很多老师与家长把幼儿阅读当成识字与认知的教学

把阅读当成识字教学的老师眼里就不存在分级问题, 因为他看不到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中幼儿情感的培养等, 枯燥的识字压制了幼儿阅读的情感与智慧, 消磨了阅读的兴趣。过早地让幼儿把阅读当做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 给幼儿讲完一个故事或读完儿歌后, 马上提出要求:“你能背诵吗?你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听了故事, 你知道了什么道理?”这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其实, 优秀的作品都会有其独特的价值, 除了让幼儿获得道理外, 还有蕴涵其中的语言美、艺术美、文学美、夸张美、幽默美、故事情节的表现手法美等, 我们是否也应该引导幼儿去感受呢?

2. 市场上的资料鱼龙混杂

一个优秀的作品给幼儿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 早期阅读的作品即阅读材料直接关系到早期阅读教育的成效。目前市场上的阅读材料良莠不齐, 合适的材料不是很多, 优秀的材料更是少得可怜。不合适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有些阅读材料太陈旧。诸如《愚公移山》《司马光砸缸》等等, 我们不能否认某些经典材料的价值, 但与这个时代相去甚远的材料, 就应该更新了。有些阅读材料幼儿不感兴趣。

(2) 有些材料忽略幼儿的年龄特点, 忽略幼儿的已有经验, 从成人的视角出发, 让幼儿阅读他们不理解、不感兴趣的材料。有的内容晦涩难懂, 有的是语言拐弯抹角, 不适合儿童。有些阅读资料不适合我们的国情, 也有些材料来自西方, 看起来很洋很新, 但并没有根据我国幼儿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 不贴近中国儿童的生活, 使得幼儿消化不良, 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弊端。

3. 过重的阅读负担

阅读是有益的, 但是有的家长为此强加给孩子很多阅读负担, 采取任务模式, 这样的阅读很可能违背幼儿的意愿, 让原有的兴趣消失, 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二、对提高分级阅读效果的策略思考

1. 注重研究幼儿发展的差异与规律

不同年龄的幼儿其语言发展能力是有差异的, 在教学中, 我们要立足于这个基本的分级要求, 采取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 迎合孩子们的喜好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同时, 针对一些幼儿的个体差异, 要分别对待, 在实践中我们不能够一刀切地对学生进行分级阅读训练, 而是要研究每一个幼儿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这一点上需要鼓励家长的积极参与, 做好家长的教育工作。

2. 在阅读能力培养中尊重幼儿的自主权

首先, 要重视幼儿阅读环境的创造。其次, 要重视孩子自主阅读的权利。家长不要以自己的喜好取代孩子的爱好, 幼儿阅读书籍的选择一定要以幼儿的兴趣作为出发点, 否则只会扼杀幼儿的兴趣。

3. 提供新鲜、优秀的文学作品

鲁迅先生就特别强调“给儿童提供有价值有味道的文学品”, 到底应该给幼儿提供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才算得上优秀的、有价值、有味道的呢?虽然目前还没有量化的衡量标准, 但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呢?

(1) 注重作品的新颖性。时代在进步, 幼儿的作品也反射出时代的光彩。一些老、旧的材料如《孔融让梨》《狼来了》等几十年被几代人熟读的作品已经是家长经常诵读的法宝, 再作为我们现在的教材已不合时宜了。当然, 这并不是反对用一些经典的作品, 我们在选用经典作品的同时, 更呼唤一些能反映现代幼儿生活特点的新作品。

(2) 注重作品的艺术性、文学性。文学作品是为满足儿童的审美需要而存在的, 最突出的价值应该是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让幼儿在图画中、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品的艺术美、语言美, 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首先图画要符合审美的要求。其次, 语言要有韵律美、意境美、幽默美、夸张美等。

儿童时代是养成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分级阅读是为培养儿童终身读书的习惯, 让儿童学会终身学习。我们要以更加宏观的眼光, 以更加科学的态度认识分级阅读这个新鲜事物。

课外分级阅读 篇2

1、能有感情的朗诵儿歌。

2、感受儿歌的表现手法,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争做懂事的好孩子。活动过程:

1、教师准备,大图书、光碟。

2、幼儿准备,小图书,、人手一册。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特别的礼物,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是一首非常美妙的儿歌)

2、儿歌欣赏。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儿歌一遍。

二、经验迁移

(1)教师和幼儿一起看大图书,理解儿歌的内容。

(2)理解内容。儿歌里的我是指谁?我下决心做了一件什么事?世界就突然对我微笑了。(我偷偷做的这件事就是,暗暗下了决心,从今要做个好孩子。)

(3)此时我的心情是怎样?(非常高兴、快乐、兴奋。)

三、伴随阅读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有感情的朗诵儿歌。

四、体验分享

1、教师播放光碟,幼儿看小图书跟唱一遍。

2、教师,这首儿歌美不美。儿歌里的我决定做一个好孩子,全世界就对我 微笑了。小朋友,全世界在对你们微笑吗?

论分级阅读及教师的分级阅读意识 篇3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作的一项调查发现成人的阅读能力下降,已经导致了整个社会系统运作的障碍。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凯瑟琳·斯诺负责做这方面的研究,这个项目的研究成果报告叫《培养成功的阅读者》,后来又出了一本书——《预防阅读困难》。这本书和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影响就非常巨大,波及了世界上所有教育发达的国家。

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提出了一个“美国阅读挑战”的运动,旨在改善整体国民阅读能力下降的问题。1999年,美国的国家教育报告的目标被确立为建立一个学习者的国家——因为根据数据显示,为早期阅读投入1美元,日后成人培训的费用就能够减少7美元。布什上任后,政府又做了一个“阅读优先”计划,提出“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在后面”的口号,拨款50亿美元经费改善儿童阅读现状。

在英国,牛津大学花了20年的时间做了分级阅读研究。教育部长布朗奇在1998年倡导了“全英阅读年”的活动,提出的口号是“把阅读进行到底”。政府一年就投入了3700万英镑作为阅读推广费用,从那时起,英国掀起了全社会的阅读运动。

在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展了很多早期阅读的活动,如“亲子20分钟阅读”运动和“儿童晨间阅读”运动等,都非常有影响。1999年,日本国会通过正式决议,指定2000年为“儿童阅读年”,并提出“阅读让希望与梦想起飞”的口号。当年日本政府投入650亿日元,敦促各级学校、社区和地方政府加紧脚步,改善儿童的阅读环境。日本在“儿童阅读年”的活动中为了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从英国移植了“阅读起跑线”运动,这个运动是全民的。日本政府还颁布了《儿童阅读推进法》,指定每年4月23日为日本“儿童阅读日”。

从以上国家对待阅读的态度不难看出,众多发达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在积极推动全民阅读运动,尤其是儿童阅读运动,为他们的下一代进入知识时代做准备。世界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已经进入了知识竞争的时代。知识的基础其实是源于阅读,诚如英国教育部长布朗奇所说:“每当我们翻开书页,就等于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阅读是各种学习的基石。”伴随着新一轮知识革命在全球范围内的悄然展开,阅读已经成了学习型社会的必需要素。分级阅读正是在这种阅读越来越重要的国际背景下走入中国人的视野的。

一、什么是分级阅读

分级阅读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已发展了十几年,进入中国大陆则是近几年的事情。

什么是分级阅读?简单地说就是:“什么年龄段的孩子读什么书。”具体地说,分级阅读是从少年儿童的年龄(身心)特征、思维特征、社会化特征出发,选择适合于不同年龄阶段少年儿童阅读需要的读物并指导他们如何阅读的一种阅读方法与策略。一切从儿童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分级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分级阅读是真正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本位”的阅读行为。

二、分级阅读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据资料记载,1923年英美国家就有了第一个可读性公式,而分级阅读的历史则更长。

在1776年美国成立之时,阅读教学一般是从字母表到简单短语然后直接跳跃到《圣经》。1836年,威廉·麦加菲开发了第一套供社会广泛运用的分级阅读标准。20世纪20年代,西方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分级阅读体系,30年代的分级阅读读本才有了确切的分级标准。

分级阅读的核心是分级标准的制定。目前欧美比较常见的有两种分级方式。一种是指导型的阅读方式,从A~Z,A是最简单和初级,Z是最高级别,根据26个字母的排列,面对的读者群分成26个级别,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阅读分类。这个观点的提出是在分级阅读的两部著作里,一个是1996年的《阅读指导给孩子第一次教导》,一本是2001年的《指导阅读和作用分级》。

在A~Z的分级方法中,可以看到从A~D主要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从A到I主要是初级阅读的,两者之间有重叠的部分。

第二个分级标准,就是莱克赛尔分级系统,其实是一个分数的系统,从初读者开始划分,最高到1700分。莱克赛尔的分级方式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对读者本身的阅读水平进行测量,另一方面也对文本的一个难易程度进行测量,这两方面同时进行,也是同样重要的。针对文本,莱克赛尔分析结构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希望小朋友在看一本书的时候,至少理解内容的75%。这样的标准,根据语意的难易程度、常见字和非常见字以及句子的长短等因素来判断。

通过莱克赛尔这样的一个分级方式,孩子们从最初理解75%的过程,需要家长和教师指导性的阅读,逐渐在阅读不同级别的图书过程中,从指导型的阅读慢慢发展到独立阅读。

莱克赛尔的分级系统经过将近40年的发展,是一个非常科学、客观的衡量方式,只是需要在专门的测试机构进行。

尽管分级阅读在国外已经提出了几十年,但关于分级阅读的争论一直未停止过。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权威的法令出台,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分级阅读标准。因而各国对待分级阅读的态度与做法也不尽相同。

20世纪下半叶,法国出版界曾有过对图书的阅读年龄层的区分,但只有适合18岁以下的读者和成人两种简单的区分,出版商可以自由地选择在出版的图书上是否标注这样的标志。近十年来,法国出版物监管委员会决定推行少儿图书的分级阅读制度。从2006年开始,法国开始在图书出版中运用分级管理。例如,法国知名的少儿图书出版商巴雅在书页的下方标注“注意!不适宜夜晚阅读”“适合有经验的读者”等提示性信息;巴黎博物馆出版社则在图书中标明具体的年龄,如“适合12~16岁读者”“适合16岁以上读者”等。

2007年年底,美国主要的几大童书出版商表示,经过两年的研究,他们决定对童书实行分级阅读。具体的分类是初级阶段(5~7岁)、发展阶段(7~9岁)和成熟阶段(9岁以上)。

2008年,英国出版商协会也发出了支持分级阅读的声音。图书人公司CEO赛那·格莱斯特号召大家采用年龄分类法,她认为:“我们越早采用年龄分类法,就越早给消费者一个买书的理由。”

近年来,分级阅读逐渐进入我国出版界和部分专家、学者的视野,涌现出一些分级阅读研究机构和专家,并在不同领域和不同范围内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三、为什么要推行分级阅读

(一)人的阅读活动是有层级的

虽然很多经典读物是老少咸宜的作品,但不同年龄的读者对同一读物的阅读感受是大相径庭的。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阅读,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同一部作品,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去读,也会产生很不一样的理解。

一般的情况下,一个人的阅读活动会呈现出一种螺旋式的回环往复地上升,不同年龄的人会形成不同的阅读喜好。我们不可否认,人的阅读活动是有层级的。人生的阅读之所以是分级的,根本原因在于阅读这一种智力活动需要有人生的阅历、经验、认识水平去补充、阐释和完善作品的意义。人生的阅历、经验、认识水平是与读者的年龄有紧密关系的。读者年龄越小,对作品的理解、接受也就越难。一般而言,儿童的阅读应以儿童文学作品为主。这一常识正是我们建立分级阅读的基础。

(二)“什么年龄段的孩子读什么书”是儿童阅读的黄金定律

分级阅读概念产生于对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科学分析。少年儿童在不同的成长时期,阅读性质和阅读能力是完全不同的,分级阅读就是要按照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儿童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读物,提供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阅读图书。

所谓分级,实际上是指分年龄段。分级阅读的基础与原因是图书的可读性与适读性问题。因为不是每一种图书都适合所有读者,尤其是小读者,这就需要挑选、推荐那些具有可读性与适读性元素的图书。在西方,最先出现的是图书的“可读性标准”,之后才有“分级阅读标准”。

阅读对于儿童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活动,而儿童因为年龄的限制更多地依赖外界提供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什么年龄段的孩子就应该读什么年龄段的书,儿童阅读的黄金定律呼唤分级阅读的推行。

(三)社会发展趋势必然导致儿童阅读领域细分化

现在的社会是分工细分的社会,各个领域细分化,阅读也是如此。20世纪后期,英美等国开始制定严格的儿童读物分级制,按3~6岁、6~9岁、9~12岁进行分级。这种分级阅读符合儿童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儿童阅读的发展,为孩子提供了适宜的阅读资源。跟随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脚步,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陆续展开了分级阅读,走在了中国大陆的前面。

虽然一直有人对分级阅读持反对意见,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那些较早地开展了分级阅读的地区的儿童已经从中受益。国际教育成绩评估协会(IEA)每五年公布一次“世界青少年阅读力排行”,在该协会2007年的公布数据中我们看到,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分别排在第2位和第22位。这种阅读能力的排名,有力地证明了分级阅读研究对于提升少年儿童读者阅读水平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学科研究领域的细化,儿童阅读领域也必将随之细化。针对少年儿童而开展的分级阅读越来越变成一种全球的阅读趋势。

(四)分级阅读不仅是孩子的需要,也是阅读引导者——家长的需要。

“第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0-8周岁儿童平均每人阅读图书3.11本,在读过书的0-8岁儿童中平均每年阅读量为4.48本。9-13周岁儿童平均每人阅读图书6.98本。从数据可以看出,如今少年儿童的阅读量逐步增加,但是,儿童本身对图书并没有自主选择的能力。读什么书?怎么读书?这些都由家长选择。“我的孩子5岁了,到底什么书适合他呢?”许多家长都有过类似的苦恼。由于大多数儿童图书没有标明年龄,书店的售货员往往不能作出准确的回答,即使家长都知道少儿读书的重要性,面对琳琅满目的图书,也往往会感觉到无所适从。

如果将图书分成阶梯,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一旦图书进行了分级,在图书上标明年龄或者提供书目来展示,不仅有利于分级阅读的指导,也方便了家长、教师的选购。

分级阅读的推行能够减少家长在引导和推荐孩子读书上表现出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避免家长将一些不适合此年龄段的“好书”拿给孩子阅读。

四、怎样推行分级阅读

(一)总的原则:三宜三不宜

分级阅读宜粗不宜细,宜低不宜高,宜公益不宜商业。

阅读分级主要是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水平和语句难易度的掌握程度等来进行分级的。什么年龄读什么书,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不同地区的儿童阅读水平有差异,同一年龄的儿童在阅读水平、阅读习惯上也有个体差异,所以分级阅读不宜分得过细。

分级阅读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儿童,是做推广普及用的,所以在阅读的难度上,应该是宜低不宜高。以广东为例,广东全省1700多万中小学生,珠三角地区学校的儿童阅读情况相对好些,而东西两翼山区的儿童,阅读的水平就相对低一些。那么,为了让更多的儿童同等享受阅读的快乐,获得阅读的成就感,应该把宜低不宜高作为一个原则。

分级阅读的研究涉及阅读学、教育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等学科,分级阅读的推广需要包括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儿童文学、儿童编辑出版、儿童阅读推广、儿童图书馆、儿童图书营销等多学科专业和行业的专家共同参与,需要真心实意献身儿童阅读事业的有心人、志愿者。因而分级阅读的研究推广具有公益性,要避免利益驱动的商业化。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标准

分级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这是当前分级阅读中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美国的分级阅读有着科学的划分公式,但显然我们无法照搬拿来。

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在制定分级标准的过程中,既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又要研究中国儿童的本地特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分级标准。

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也要考虑“阅读是一件有弹性的事情”,因人而异的情况是存在的。比如,年龄是目前比较常见的分级标准之一,但是同一年龄段孩子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等也是有差别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分级的标准需要强调年龄特性,也需要强调个体特性,不能划分得过于刻板。无论以什么标准划分,都需要尊重童真,让孩子们享受阅读的快乐。

(三)推选分级阅读的书目

推选书目是分级阅读的核心工作,也是难点所在。具体地说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选什么,二是怎么选,三是由谁来选。

“选什么”是分级阅读的理念,与分级阅读工作者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儿童教育观紧密相关。现代社会要求分级阅读工作者站在尊重、保护儿童生存、发展权利的立场上,站在儿童本位的立场上,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出发,真心实意为儿童服务,为人类下一代效力。

“怎么选”是分级阅读的方法,要求分级阅读工作者具备儿童心理、儿童教育、儿童文学、儿童出版乃至儿童文化的相关知识结构,熟悉和了解当前中外儿童文学、儿童读物的出版现状与基本书目,懂得如何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少年儿童的阅读心理、接受能力,为他们选择、配置相应的书目。

“由谁来选”这实际上涉及分级阅读的公信力、权威性与专业性。分级阅读是一项服务全社会的公益文化事业,不是谁想分级就可以分级的。分级阅读工作者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除了具有儿童心理、儿童教育、儿童文学、儿童出版等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社会责任心与文化担当意识,具有高雅的文学修养与尽可能多的知识储备,具有公正心与服务精神。他们是儿童阅读的“点灯人”而不是“点钱人”,是儿童“精神成人”的引领者与志愿者。

五、教师应建立分级阅读意识

分级阅读是一项智力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多学科、多行业的智慧与力量。如上所述,分级阅读需要有关心儿童、从事儿童工作的相关学科专业与行业的专家一起参加,涉及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儿童文学、儿童编辑出版、儿童阅读推广、儿童图书馆、儿童图书营销等领域。实际上,只有充分调动以上各种专业人才的积极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分级阅读才能做得更科学。在推广分级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尤其是中小学语文教师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国家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的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明确提出小学阶段不少于145万字的阅读量,其中低年级5万字,中年级40万字,高年级100万字。初中阶段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体指导儿童的阅读行为,通过课内的阅读教学带动引领学生课外的阅读活动。分级阅读无疑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分级阅读的世界潮流,语文教师理应在理论上加强学习,充分认识到分级阅读的必要性,建立起分级阅读的意识。

有研究表明,5岁左右是孩子的阅读启蒙敏感期,儿童开始由看图发展到识字阶段;5-7岁,儿童进入大量识字的阶段;8-10岁,进入自由流畅阅读的阶段。在经历了幼儿期识字、由图向文字的转变之后,儿童初步建立起阅读兴趣的基础,在小学中年级(3-4年级),孩子应该进入他一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黄金阅读期。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徐惟诚指出:“九年级以前由于各种人的兴趣的分化,认知能力是不一样的,这时候做分级阅读就非常必要。”

语文教师既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时刻意识到分级阅读的必要性,又要把分级阅读的意识贯彻到自己的阅读生活中去,从林林总总的图书和阅读资料中筛选出适合学生分级阅读的文本。

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应同步提高儿童文学素养。在分级阅读的开展中,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如何提高,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存在着儿童文学素养缺失的问题,由于自身水平和眼光的限制,他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通过儿童阅读推广活动,语文教师要边实践边学习,亲身接触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逐渐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阅读水平。可以说,分级阅读也将是一项教师与儿童共同成长的活动,其深远意义不言自明。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一个人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离不开三个环境、三个老师。第一个环境是家庭,第一个老师是父母。父母亲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责任重大。第二个环境是幼儿园、托儿所和学校,第二个老师是教师。学校教育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知识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楷模。第三个环境就是“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现代传媒,第三个老师就是媒体阅读活动。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传媒教育成了一种最丰富的、最海量的教育集大成者,成了一种最自由、最快乐、最便捷、最生动的互动教育。媒体阅读,这个无形的老师,成了最全才的老师、最平等的老师。

这第三个环境和第三个老师,正在成为现代社会最强势的环境和最强势的老师。而分级阅读则成为现代社会的新时尚。

初中英语分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篇4

2013年,笔者新接初一两个班,在两个班级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分级阅读的实践与探索。在进行分级阅读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确定了分级阅读的基本思路,即以分级为切入点,以兴趣为激发点,以阅读策略指导为增长点,以过程评价为促进点,以提升阅读素养、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为落脚点。

一、前期准备

(一)学生阅读水平的确定

科学、合理地测定学生现有阅读水平是开展分级阅读的第一步。目前公认的比较科学的是美国中小学指导型阅读的级别评估测试方式(王霈,2012)。这套评价体系共有A~K级测试卷一套,L~Z级测试卷两套。每个级别的试卷选取200~400词的图书节选内容作为基准读物,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评估。具体步骤如下。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前100词的内容,教师记录读错的单词数量。如果正确率在95%以上(错误在5个单词以下),学生就继续后面两个步骤的测试,否则进行低一级别的测试。

2.学生默读完节选内容,口述或写下文章大意。

3.学生回答试卷上的四个问答题,其中两个为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到答案的问题(Literal Question),两个为涉及推理和深层次理解的问题(Inferential Question)。

4.以上三个步骤结束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在各部分的表现作出综合评价。

如果学生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才能认定此级别是其基准阅读级别:朗读正确率在95%以上;朗读流利;至少有三个问答题回答正确;对大意的表述涵盖了最重要的内容。同时教师可继续对该学生进行高一级别的测试,直找到学生能胜任的最高的一个级别。

中小学分级阅读指导中心(http://www.chinareading.org/)也介绍了一个测定学生现有阅读水平的简单方法:让学生拿起一本分级读物,从头朗读,如果每页上不认识的单词不超过5个,这本书和这本书背后的级别就可以大致作为学生的阅读级别。如果超过5个,可换一本低级别的读物再操作一遍。如果学生朗读毫无障碍,可以选择高一级别的读物再操作一遍,以此类推。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测定既要基本准确,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防止给学生贴上一个低层次阅读水平的标签后打击他们继续阅读的积极性。

(二)分级阅读素材的选择

分级阅读素材的选择既要根据学生的现有阅读水平,也要兼顾学生的阅读爱好。目前,不少英语分级阅读系列读物上详细地标明该读物的级别,适合的年龄段和年级等信息,方便师生参考。为了了解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阅读题材,笔者每学年都会在班上进行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初一时,学生大多喜读诸如童话类想象力丰富、趣味性较强的作品,如《格林童话故事》《爱丽丝漫游奇境》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初二学生偏爱故事性强的作品,如《格列佛游记》《鲁宾逊漂流记》。到了初三,学生则喜读哲理性强的作品,诸如世界名著宝库里的经典作品,如《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等。基于问卷调查,笔者和学生一起确定不同阶段的(从初一到初三)分级阅读的书目。

然后在班上建立分级阅读图书角,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读物。书架一部分图书借自于学校图书馆,一部分来自于学生自己购买的书籍。书架每层摆放同一级别的图书。每一级别的图书题材尽可能配备得丰富些。图书角的图书定期流动。根据学生现有英语水平的差异,为学生推荐的书目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与自主权,让他们快乐阅读。

分级阅读实践初期,主要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语言生动、幽默,情节有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随着学生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养成了阅读习惯后,可以推荐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具有教育意义和蕴含着哲理的经典名著。经典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既有助于学生的语言知识学习,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阅读时间的安排

在分级阅读的时间安排上,采取定时与不定时相结合的原则。周内定时:周内每天午饭后开展分级阅读20分钟;周末不定时:每个周末学生自主安排分级阅读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小时。实践证明,当学生养成了分级阅读的习惯、对分级阅读有了兴趣后,他们往往会自主延长阅读时间。另外,每周安排一节早读课(20分钟)让学生诵读本周分级阅读的收获(好词、好句)。

二、分级阅读的实施

良好的阅读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持久阅读兴趣,首先应注意在班级营造分级阅读的氛围。在分级阅读实践过程中,还应重视过程性管理和指导,注重在分级阅读过程中阅读策略的指导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并尝试通过多样化的分级阅读活动构建以文本———文学———文化为主线的初中英语分级阅读模式。

(一)营造英语分级阅读的浓厚氛围

分级阅读活动开展后,注意在班级营造分级阅读文化氛围。初期,在班级四面墙上张贴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的名人名言和分级阅读小贴士。后来,墙上张贴换成了每个学生分级阅读的进度表,分级阅读先进个人撰写的分级阅读读物的介绍。在优秀分级阅读成果展示专栏贴上分级阅读标兵的照片及个人阅读事迹介绍。

此外,教师通过家校通及家校联系簿将分级阅读活动的目的、背景、计划告知家长,获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让分级阅读从校内延伸到家庭,请家长每月从阅读时间、速度、收获三个方面在家校联系簿上记录孩子本月分级阅读的情况。

(二)适时进行分级阅读的指导

对学生进行分级阅读的指导包括阅读策略的指导和阅读习惯的培养。王笃勤(2012)指出,阅读策略分为认知阅读策略和元认知阅读策略。其中元认知阅读策略指计划自己的阅读、监控自己的阅读、评价自己的阅读。认知阅读策略指完成具体阅读任务中使用的方式方法。如,预测、推理、猜测词义、略读、跳读等。平时课内阅读课中,教师更多关注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认知阅读策略。在开展分级阅读实践活动中,除了继续关注对学生认知阅读策略的培养外,还注意指导学生规划自己的阅读,实施自己的分级阅读计划,监控自己的阅读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元认知阅读策略。

在分级阅读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基本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实践初期,当学生阅读第1级别的读物时,指导学生摘抄精彩的词句、片段并进行整理和归类,为后续语言运用积累素材。教师可以专门印制分级阅读的摘抄簿发给学生。摘抄分为三大块:生词、重要短语和习惯表达、优美语句和偏长难句。当学生阅读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级别,可以阅读2耀3级别的读物时,要求学生不仅摘抄精彩的词句、片段,还要能写文章的主题、框架或故事梗概,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当学生能阅读3级以上读物时,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要指导学生撰写读书心得,对故事中的人物性格进行评价,以此培养学生的品读、鉴赏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分级阅读任务的设计不应该强制化。初期,教师应多采取鼓励性、激励性措施,调动学生完成任务,继而在持之以恒中让学生养成优良的习惯。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读后活动

阅读活动是分级阅读的助推剂,通过设计多种分级阅读活动,培养学生读思结合、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的习惯。每两周开展一次分级阅读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读书讨论;学生自主交流阅读素材的主要内容,讨论活动由阅读组组长召集。组内成员围绕所读内容的主旨、收获、感悟、困惑以及需寻求的帮助在组内畅所欲言;分级阅读经典片段赏析;开展分级阅读经典片段朗诵比赛,让学生感悟经典的魅力以及分享优秀读书笔记展示成就感等。

(四)及时进行分级阅读的评价

有效的评价是分级阅读活动的保障。分级阅读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不能借助阅读理解测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样不能借助阅读理解测试来代替对学生分级阅读效果的评价。分级阅读要重视过程性评价,要坚决摒弃用阅读理解测试代替对分级阅读的评价。

在进行分级阅读评价时,为每个学生建立分级阅读档案袋,用以存放学生分级阅读的过程性资料。子目录分为:阅读计划、阅读书目、阅读比赛活动、阅读摘抄、阅读笔记、各类阅读荣誉证书。我们参照孙志斌(2011)制订了《英语分级阅读评价细则》,共设3项指标(阅读计划、阅读时间、阅读策略),6个类别。每个类别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达到要求方可加分。考核指标总分值60分,每两周考核一次,由阅读考核小组负责,考核总分超过50分的同学,被评为分级阅读之星,并张榜分布,加以表扬。

此外,学生阅读水平提高后,由自己申请,进行新一轮阅读等级测定,阅读水平提高一个以上级别的学生被评为分级阅读标兵。阅读标兵的照片和个人事迹张贴到班级宣传栏中。

三、分级阅读的成效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阅读幸福感是指通过教育教学各主体的努力使得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获得尊严、价值、幸福。幸福阅读强调创设愉快、协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既能学习到知识,又能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幸福阅读既体现为师生在课堂活动中达成一定目标后的心理愉悦状态,同时也包含着学习过程中源于人际关系的和谐所带来的幸福体验及学习主体间共同成长引发的内心愉悦等。幸福阅读是衡量与评价阅读是否达到高效的重要标准。

分级阅读从学生的身心、思维发展等特征出发,符合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阅读水平,选择与自己身心发展相适应的读物,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各自的阅读计划。分级阅读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凸显着学生的主体意识。分级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心理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英语阅读的自信心和享受成就感。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分级阅读有效地衔接了课内外阅读,弥补教材中阅读材料有限的不足。学生在原汁原味的阅读材料中学习地道的语言,汲取新的知识。英语分级阅读和分级读物遵循着由易到难的原则,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也有助于学生学会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阅读的水平。分级阅读同样有助于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语言的学习其实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各项技能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关系,英语阅读也是提高听说读写多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分级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摘抄、品读好句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储备,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语言输出奠定了基础。

自开展分级阅读实践活动以来,两个实验班的学生在历次期中、期末考试中成绩均位于年级(共20个班)的前列,多名学生在县、市英语口语、阅读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本届学生进入初三后,实验班的大部分学生已能轻松阅读Level 6等级的英语读物。

(三)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英语课程具有人文性特征,英语阅读也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内涵。经典阅读蕴涵着智慧与哲理,是很好的文学熏陶和人文教育的材料。通过分级阅读,拓宽了学生视野,树立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首先,分级阅读可以熏陶学生的精神气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通过分级阅读走进阅读文本,走进文学,沐浴在文化氛围中,感受到英语阅读的魅力。其次,经典阅读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品德与修养等诸多方面会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汲取与熏陶于优秀文化之下,感悟着真善美,这些会扎根学生的心灵,内化为学生的优秀品德,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摘要:初中英语分级阅读应注意背景、定义和理论依据,确定分级阅读的教学思考,以分级为切入点,以兴趣为激发点,以方法指导、过程评价为促进点,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分级阅读,阅读策略

参考文献

[1]贾冠杰.英语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孙志斌.任务型阅读单:引导英语课外阅读[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1,(5).

[4]王笃勤.英语阅读教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5]王霈.用分级阅读促进英语阅读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2,(7).

[6]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大班分级阅读,奇怪的雨伞 篇5

活动一 理解阅读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初步感受熊妈妈对熊宝宝的爱。2.愿意表述自己对故事及人物的理解。

3.认读重点字词:奇怪、漂亮、雨伞、淋湿。活动准备

1.幼儿准备小图书人手一册、小字卡。2.教师准备大图书、录音带《我的好妈妈》、大头饰、大字卡、一把伞。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

1. 音乐欣赏《我的好妈妈》。

2. 出示大图书,一起认识书名,教师适时拿出大字卡“奇怪”、“雨伞”。

二、共同阅读

1.集体阅读,理解故事内容。

熊妈妈和熊宝宝出门,遇到了什么事?出示大字卡“漂亮”、“淋湿”,引导幼儿认读。熊妈妈是怎样撑伞的?

教师出示句卡“为了不让雨淋湿熊宝宝,熊妈妈总是把雨伞伸向熊宝宝那一边”,引导幼儿认读。雨停了,仔细看看,熊妈妈和熊宝宝身上有什么变化?

熊宝宝当上妈妈后,发生了什么事?再请幼儿在大图书中找一找句卡上的话出现了几次,并大声读一读。2.幼儿听录音,师幼一起看大图书,讲述故事内容。3.引导幼儿讨论:

(1)这真是一把奇怪的雨伞吗?

(2)说说平时妈妈关心照顾自己的事。

教师小结:妈妈的爱就像遮雨的伞,时时保护着我们,照顾着我们。

三、表演活动

1.教师请幼儿戴上头饰表演故事,请幼儿加入自编的对白与动作。2.游戏:在哪里。

请幼儿将四张小字卡放在桌上,听老师的指令,再拿出相应的字卡。

四、结束活动

幼儿有序收书,整理物品。

活动二 创意阅读

活动目标

1.熟悉故事内容,知道回报妈妈的爱。2.会动手动脑设计一把“爱心”雨伞。3.初步尝试制作小图书。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大图书、绘画工具人手一份。活动过程

一、熟悉故事

1.教师和幼儿一同看大图书,讲述故事内容。

2.重点引导幼儿看大图书第2页和第7页中两代熊妈妈对熊宝宝的爱,让幼儿感受母爱的伟大。

二、讲述活动 1.幼儿讲述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照顾自己的。

2.教师总结幼儿讲述情况:妈妈平时除了上班还要照顾你们,特别辛苦,你们应该怎样对待妈妈呢?引导幼儿知道要回报妈妈的爱。

三、迁移创造

1.引导语:故事中的熊妈妈为了不让雨淋湿熊宝宝,总把雨伞伸向熊宝宝那一边,我们来为熊妈妈设计一把“爱心雨伞”,让熊妈妈和熊宝宝都不会淋湿,引导幼儿设计雨伞。2.幼儿以绘画的形式展现自己的设计。

3.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设计的,有什么功用和特别的地方。4.相互展示、欣赏自己的作品。

四、制作小图书

1.幼儿在自己的绘画作品右上角写上自己的名字,并在教师帮助下装订成一本小图书。2.幼儿翻阅小图书,体验阅读自制小图书的乐趣。

五、结束活动

教师和幼儿共同整理物品。

延伸活动 1.园内延伸

(1)将自制小图书投放到阅读角,供幼儿和家长翻阅,讲述。(2)引导幼儿讨论“我可以为妈妈做什么”,并完成小图书中的阅读延伸活动“爱心雨伞”。2.家庭延伸

(1)鼓励孩子回家表达对妈妈的爱。

课外分级阅读 篇6

一、克拉申的输入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第二语言监控模式。此模式建立在输入假设、习得与学习假设、监控假设、自然顺序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之上。输入假设是指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这是监控模式核心。克拉申把学习者现有的第二语言水平定为I, 把学习者将要达到的更高一级的语言水平称为I+1, I和I+1之间的差距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所在。克拉申认为, 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时, 才能习得语言。我们只有充分理解含有I+1的语言输入, 并按照自然序列, 才能从I层次过渡到I+1层次。同时, 尽管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很有必要。克拉申指出:“对语言输入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学习者必须吸收语言输入中可理解的语言成分, 习得才会产生。他认为学习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 阻碍了学习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成分全部运用在语言交际中, 他把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 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虑而造成的, 学习者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 即学习者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 充满信心, 无任何焦虑感, 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

二、英语阅读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阅读过程是一个不可视的解码过程。作者将他想要表达的信息进行编码, 读者通过阅读文本或其他形式的材料, 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吸收。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 阅读是不可教的, 因为它是读者与阅读材料之间的对话, 不需要第三者的参与。真实有效的阅读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而这又论证了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1. 阅读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

阅读作为一门接受性技能, 是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活动, 获得大量语言输入, 加以理解、记忆, 然后将语言知识, 语言规则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内化的过程。阅读过程受到5种知识的制约:词汇、正字法、句法、语义和语境。阅读输入中的词汇应该是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境理解的。句法、语义都应该在学生可理解的范围内, 即学生具有这两方面的背景知识。离开了理解的阅读毫无意义, 不仅浪费时间, 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个沉重打击。

2. 阅读量要大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 首先要大量地输入, 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才能产生输出。对于中国的外语学习者来说, 阅读是他们最主要的输入手段。输入的量到底要多大?这个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量变最终是会导致质变的。所以说有的学生读了40本书, 没有什么感觉, 但看到第41本时, 质变发生了。可见, 40+1并不等于41。中国传统的教育观也强调,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3. 阅读输入应该是有趣的、关联的

阅读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读者是阅读的主体。如果阅读输入能够提起读者的兴趣, 且与读者头脑中的图式相关联, 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 就能大大增强读者阅读英语的信心, 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枯燥乏味的, 而是一个真实的、不断探索新知识的过程。阅读首先是为了得到乐趣, 为了获取知识。相对于获取知识的乐趣来说, 阅读过程中得到的语言输入、词汇及语感都是副产品。

4. 阅读输入应该是自然的、真实的

阅读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阅读技巧和语言文化知识。在阅读输入过程中, 不应过分关注语言的形式, 重点应在语言的内容及信息的表达上。

三、英语阅读分级教学的可行性

结合真实有效阅读的几个特点,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下列几个方面实施分级教学。

1. 给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输入

(1) 建立科学的分级制度。分级考试应以内容和语言应用能力为准, 不以语法为准。因此, 语言知识、文化知识、修辞知识、技能知识都应该在分级考试中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将学生科学地分类, 提供适当的材料, 施以不同的教法,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对学生的语言背景, 知识背景定位以后, 就可以提供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即I+1。然而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个“1”的质和量。从质的方面来说, 这个“1”即新的语言知识或信息, 只能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 (即I) , 并且必须是可以被学习者理解的东西。比如说新的词汇必须是学习者能够运用上下文的线索将其大概意思猜测出来的。从量的方面说, 教师应考虑学习者所能承载的最大信息量。因此, 在课堂上, 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输入, 可让学生自己阅读、互助阅读、讨论、提问及教师介绍等等。

(2) 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提供给不同学生的材料应该是他们感兴趣的。分级后, 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口头或书面调查, 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如果是小班, 可直接问学生的阅读兴趣, 然后将他们归类。如果是大班, 则可以采取问卷的形式来了解。根据他们各自的兴趣, 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 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同一兴趣组的同学在阅读完相关材料后, 可定期召开小组讨论会, 谈谈自己的理解及建议。

2.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以保证阅读量

阅读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为了帮助他们形成好的习惯, 首先要提供丰富的可理解性的语言材料。教师首先应给他们提供一份详细的书目, 包括体裁比如说书籍、报纸、杂志;小说、散文、小品文、报告文学及简短的内容提要。另外, 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应给学生指导, 如提示阅读策略。很多学生都认为课外阅读就是略读, 速度是最重要的, 因此, 读起书来不求甚解, 草草了事, 收效甚微, 久而久之对阅读的兴趣逐渐散失。诚然, 速度是很重要, 因为知识的积累需要一定的量做基础。另外, 当今社会信息量相当庞大, 没有高速度是无法应对的。然而阅读的一个主要的目的是提高阅读能力, 提高了的阅读能力又促进阅读, 二者相辅相成。如果单纯地追求量, 结果是快速地看完了《哈姆雷特》、《简爱》、《双城记》, 却只记得几个人物名字及一些故事情节。该理解的没有理解, 该体会的没有体会到, 也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所以教师应就阅读策略给学生一些指导, 阅读只是一种手段, 而不是目的。如读小说或剧本, 一般读者往往只注意它的故事, 读过之后, 也只记得它的故事。教师应就文章的主题及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意义提出一些问题, 帮助学生达到与作者精神上的相通。最后, 学生在依照教师的指导进行阅读后, 教师应组织各种活动, 一来可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 二来可将阅读与听、说、写结合起来,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而言, 了解的方式有口头调查、抽阅阅读笔记、读书讨论等, 通过这些活动, 一方面可起到督促学生阅读的作用, 另一方面可以发现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文化知识问题、阅读方法问题、阅读的指导思想问题等, 教师可给学生一些相应的建议和指导, 以帮助他们消除阅读困难。

3.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情感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 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为了增强学生的信心, 减低他们的焦虑, 教师在提供阅读材料的时候, 应充分考虑他们的语言水平、认知水平、思维能力、背景知识及阅读技巧知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 首先要使用学生能理解的教师用语, 其次阅读的练习应尽量接近现实, 把阅读与知识连在一起。让学生能感觉到阅读的乐趣和意义, 从而获得继续阅读的动力。

鉴于以上分析, 分级教学通过提供给学生适合他们英语水平, 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材料, 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 再加上教师适时的阅读指导和有效的检查活动, 可以帮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为他们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LA.Oxford:Pergamon Press, 1982.

[2]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3]Rumelbart.D.E.Schemata.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R.J.Spiro et al (ed.) .Hilledale, N.J.Erlbaum, 1980.33-58.

课外分级阅读 篇7

长久以来, 我国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无不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 这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学校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让学生遨游书海, 与大师为友, 与知识为友, 与真理为友, 用最静心的阅读, 来充实心灵, 陶冶情操, 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对小学生来说, 多读一些课外书, 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写作能力, 还可以丰富他们的人文涵养, 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因此, 教师应该把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学生会对哪些课外书感兴趣呢?怎样指导学生选择课外书呢?如何点燃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呢?

一、营造阅读氛围, 培养阅读习惯

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已成为我们适应新课程实施、探索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 好奇心比较强, 只要对这件事情感兴趣, 他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这件事。要想让他们多读课外书, 就应该先让他们对课外书感兴趣。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营造校园阅读氛围,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不断的阅读, 使心灵充实、思想深刻, 并修身养性, 熏陶气质;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读教育名著, 与大师对话, 和名校交流, 拜专家为师, 以学者为友, 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 但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 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 才能提升自己和事业的境界。

作为教师, 我们要尽可能多地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打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 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相信, 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定能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我提倡“师生共读”,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 读书也是最好的备课, 也是真正的备课。例如, 在教学朱自清的《匆匆》一课前, 我先给学生介绍一些朱自清的文章, 将学生分成几组, 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阅读, 他们有的去图书馆借, 有的去书店买, 还有的在网上阅读, 然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 进行汇报, 有的学生找到的资料, 我也很生疏,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了解。等到真正学习《匆匆》这篇课文时, 学生们理解得很快, 对于文章所蕴含的内容, 也理解的很透彻。

二、利用阅读资源, 培养阅读习惯

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 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与整合, 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方法的指导、课外阅读的评价、合理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等方面的研究, 积极倡导课外阅读理念, 开辟课外阅读的阵地, 逐步探索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课外阅读操作模式,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性, 促进教师教学思想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 指导阅读方法, 拓宽阅读渠道。如在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时, 当学生还在为盲童安静能够在花丛中穿梭、能够捕捉蝴蝶感到惊讶、佩服的时候, 我便出示了海伦·凯勒的图像, 向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同时推荐了她的一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此时能够从大多数的学生的眼中看出来他们急切地想读这本书, 因为他们从我的介绍中知道了海伦·凯勒是残疾人, 他们从心里想知道海伦凯勒利用这三天能够做什么。课下, 学生讨论的话题就是如何能找到、买到、读到那本书, 我们班利用两周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 学生讨论的最多的也是这本书中的内容, 我的目的也达到了。

三、教师推荐课外读物, 培养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 丰富人生阅历, 更是积累文学知识、提升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就小学阶段而言, 阅读是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都要经历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掌握和积累语文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往往被忽视, 教师们只重视字词的教学, 让学生反复抄写字词, 背词义, 考试的时候成绩就不会太低;只注重课本内的文章, 在教学时的确是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 但仅仅是理解此篇课文而已。并没有教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运用, 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 就别提读书了, 更不要提读课外书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 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嫦娥奔月》以后, 我要求学生先去收集古代的神话故事, 再到课堂上讲给同学听, 如果哪位同学讲的故事跟老师找到的视频是一致的, 在他讲故事的时候, 我就会放着视频, 跟他一起合作。这样一来, 他们阅读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第二天, 同学们找到了许多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开天辟地》等等, 有的学生还把书拿到了学校跟同学互换着看。当然, 我也费了很大功夫, 找到了很多视频, 跟同学们一起合作, 带着他们又学到了很多。这样有目的的进行课外阅读, 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又能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以后我再安排类似的任务时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

四、通过成果展示, 培养阅读习惯

通过阅读, 能够让学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但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 我便利用小学生课余时间充沛的优势, 指导学生进行适量的、合适的文学作品阅读, 然后写一写自己的读书感悟、读后感, 先在班上互相传着看一看, 再进行评论, 把评论较好的文章报送到学校的广播室。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 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课外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 从而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外阅读的行列中来。

课外分级阅读 篇8

关键词:英语,分级阅读,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一、小学英语课堂分级阅读教学内涵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 实验稿) 》在语言技能目标描述和基本学习策略描述中, 明确要求教师要在小学阶段通过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的目的。

英语教学需要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 我国一线教师和广大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到英语读物的重要性。因此, 针对不同年龄与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分级阅读教材也就应需而生。目前, 大部分小学英语教师仍沿用传统教学法来进行阅读教学, 过分解读生词与语法分析, 逐句逐段跟读等环节, 不符合阅读的本质与儿童心智特点, 也不利于学生英语兴趣的保持与输入内化。针对这种现状, 探究在小学阶段进行英语分级阅读教学活动的方法与策略亟待解决。

二、分级阅读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学实践

( 一) 分级阅读走进课堂的意义

分级阅读的教材大都图文相配、形象生动、情节有趣, 单词语句难度符合小学生心智水平。在阅读的学习中, 学生最先掌握的往往不是单词的发音与书写, 而是文本所传达的意义, 如此有助于学生获得整体性的语言输入。此外, 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增长语言知识, 提高言语技能; 采用不同策略阅读文本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策略意识, 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 二) 分级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阅读教学要以故事图片为引导、启发、激活、调动学生的已知常识来预测未知知识, 理解故事大意和主要情节,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言和表达方式。英语阅读教学按照步骤可分为阅读准备阶段、故事呈现阶段、逐页理解阶段、读后交流阶段。

1. 阅读准备阶段

英语阅读的准备活动是指在阅读前开展与阅读主题或内容相关的活动,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激活学生阅读背景知识, 为英语活动的正式开展打下良好的情感与知识基础。在此阶段,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封面阅读活动。阅读读物的封面包含着许多重要的信息, 例如标题、人物、作者等, 通过阅读封面学生不仅能够获取关于故事的基本信息, 也能拓展故事的背景知识, 丰富学生对于阅读读物的认知。

如在学习Seasons Scrapbook ( 《公园里的春夏秋冬》) 这一阅读课时, 教师向学生呈现封面, 请学生观察封面上的四幅图分别对应哪个季节, 问学生是如何推断出来的。请学生找一找本故事是谁著的又是谁配图的? 再看看封底, 猜猜这课主要的话题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过程, 拓展了学生对于本课的知识储备, 丰富了低年级学生对于以四季的为题材的故事的了解, 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文章。

2. 故事呈现阶段

故事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采用多媒体影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少英语故事书除了纸质书本外还配套有相应的视频资源与音乐资源, 通过对于视频与声音的赏析, 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故事内容, 帮助学生在真实、自然、丰富的故事情境中体验和感知语言, 尝试理解和提取基本信息。

3. 逐页理解阶段

教师逐页逐句向学生呈现文本内容。即教师通过自己的朗读、表情演绎、肢体语言等对于文本内容进行形象化的演绎, 将自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对作品情感和图文美的体验传达给学生, 通引导学生形成英语思维。

另外, 可请学生自读文章, 即学生对于文本进行独立阅读, 尝试从中获取一些基本信息。如在学习X计划一级的故事AHome for Ted (《Ted的家》) 时, 教师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问题1: What is Cat doing? Cat在做什么?

问题2: What’s wrong with the house? 这个房子怎么了?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他们的自读基本以读图为主, 通过游览图片, 理解图片顺序排列之间的逻辑关系, 学生能够很快地了解故事大概。

4. 阅读后续阶段

阅读后续活动的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内化所学知识、分享和交流阅读心得、体验和感受英语阅读的欢乐, 因此形式多样的阅读后续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 在完成学习大猫英语分级阅读二级What ’s for breakfast ? ( 《早餐吃什么?》) 这一阅读课后, 教师可请学生发散思维, 想想我们每天的早餐是什么, 和主人公小蚂蚁的早餐有什么区别, 你能为大家设计一个人人喜欢的早餐吗? 通过这样的延伸讨论活动, 既巩固了关于本课的食物类单词, 也锻炼了英语交际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借阅英语阅读书籍, 并利用课间开展英语阅读交流会, 请同学们分享自己近期读到的好书并交流阅读心得, 将英语学习从课堂过渡到课外, 构架起阅读与生活间的桥梁。

三、结语

阅读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而小学阶段对阅读的教学并不尽如人意。图文并茂的分级阅读故事的出现,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与人格的健全发展。本研究初步探究了英语课堂阅读的应用策略, 希望能够为进一步完善小学低年级英语阅读教学提供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2011.

[2]王蔷.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基于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研究.英语学习, 2015, (05) .

[3]沈淼.基于绘本应用的小学英语教学初探[J].新课程, 2012, (10) .

上一篇:开题报告撰写下一篇:母猪无乳综合症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