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例谈(共8篇)
课外阅读例谈 篇1
例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
浙江省常山县二都桥中心小学 符军芳
内容摘要:《慈母情深》中的我对于书的渴望是失魂落魄的,因此成就了作家后来的成功。本班学生买得书蛮多,但是看书的兴趣不浓。我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出学生读课外书不多的原因,最终从儿童阅读推广人推荐的书目入手,激起了学生阅读的欲望,为他们的人生打上一层文化的底色。
关键字:激发阅读欲望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课标本五(上)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是梁晓声先生写小时候向母亲要钱买《青年近卫军》的故事,撩拨心弦,凄婉动人,让人潸然泪下。给这篇课文画插图的画家说,当他读到这篇文章时,禁不住泪眼朦胧……把这篇文章选入教材,让现代学生阅读的目的是要让他们感受伟大的母爱,还要感受我在那苦难的岁月中依然能保持对书的渴望,最终让农村的学生在成长的路上能始终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人生信念。
我班里有个学生,调皮捣蛋,懒惰成性,上课做小动作、开小差,课堂作业几乎不做,更甭说家庭作业,即使做了,那字也是“龙飞凤舞”,我压根就看不清楚。他的桌子上总是乱糟糟的,书的封面脏兮兮的,书角向上翘起,也有好些破损。我在帮他整理书桌的时候,发现家长给他买了好多书,有《床边的小豆豆》,有《中华上下五千年》上、中、下各一本,还有动物故事、探险故事的书,摆在桌子上整整一大叠。妈妈给他买了这么多的书,他却没有任何阅读的欲望。这个学生的表现让我陷入了沉思:学生有那么多的书,为什么没有阅读的欲望呢?到底怎样才能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呢?我就以梁晓声先生的《慈母情深》为蓝本做了一些尝试:
一、文本引导震撼心灵
梁晓声先生的母亲是个文盲,然而他却说母亲是他的文学导师。母亲虽是文盲,却崇尚文化,希望我长大后成为有文化的人。这在课文的句子中能很明显地表现出来,我抓住这些句子让学生深入体会母亲的辛劳。请看教学片段: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着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师:母亲是在怎样的环境下赚钱的?
生1:母亲每天都在震耳欲聋的噪音里工作。
生2:母亲工作的姿势就是弯曲着背,一天到晚都做同样的姿势是多么的困难,可母亲却是每年每月每天每时每刻都是这样的姿势,母亲累得背都直不起来了,真是苦了我的母亲。
生3:工作让母亲的本来温润柔软的手都变得龟裂粗糙了,我真的好心疼。
师:如此辛苦,可是给我钱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动作呢?(塞)这是怎样的塞?目的是什么?
生1:母亲赚钱相当辛苦,可是给我钱买书的时候却是毫不犹豫。
生2:母亲的这个想法与隔壁大姐的想法大相径庭,母亲对我读书全力支持,隔壁大姐连看都看不下去。
生3:母亲崇尚文化,希望我也能成为文化人,因此他对我喜欢看书是相当支持的。
生4:母亲虽说是文盲,但是她的眼界比谁都远,真的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梁晓声先生能够获得今天的成功,与她的母亲的辛劳及母亲对他读书的支持是分不开的,那到底是什么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我在思考,如果是母亲的辛劳和支持是最重要的,那这篇课文的学习者应该是母亲,而不是未成年的学生。如真要这样做,也未免比较残忍,放着现在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去过母亲那样艰苦难熬的日子吗?这太不人道,也不现实。那到底是什么促成了梁晓声先生的成功呢?课文中还有一句话,给所有的读者以心灵的震撼,就是“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这一句。“失魂落魄”是多么有震撼力的字眼,在到处都是书店的今天,想一本书想得失魂落魄,确实是需要一些想象力的。但我相信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于是我做了这样的引导,请看教学片段:
师:课前老师已经把梁晓声先生的简介发给大家,相信同学们对梁晓声先生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梁晓声先生是个著名的作家,到底是什么铸就了现在的他?是母亲弯曲的背还是自己对于书的渴望。
生:我觉得是母亲弯曲的背。因为我看到母亲这么辛苦,觉得不太对得起母亲,想要发愤学习报答母亲。
师:还有别的同学是这样认为的吗?是这样认为的请举手。(一半多的学生举起了手。)
举手人之多让我大感意外,这些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什么都依赖于父母。父母在家已经把他们的什么都安排好了,他们感觉不到自己应挑担子的重量,他们认为反正有父母在,什么都可以不用自己担当,甚至连将来的成功与否都得依赖于父母,这是多么让人担心的思维和习惯。
师:你们的意思是要让你将来有出息,必须要让你的母亲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那样辛苦的劳作是吗?你想过那样的苦日子吗?你觉得现在的好日子不能让你成才是吗?
学生们都笑了,大家都明白这笑的意思。
师:那到底什么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描写我想要《青年近卫军》这本书的词语。
生:失魂落魄
师:失魂落魄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很想很想。
生2:就是白天想晚上想,天天想,想得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生3:想得吃东西没滋味,也没心思跟小朋友玩了。
师:我对于书的渴望已经到了失魂落魄的地步,对书的渴望就是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改变自己命运的渴望!同学们,你们相信吗?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梁晓声先生就是靠对知识的渴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相信你们的母亲都能像梁晓声的母亲一样为你买一本书,但你是否能像梁晓声一样想书想得失魂落魄就难说了。你有失魂落魄的想拥有一本书的时候吗?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一生去回答。
我抓住了“失魂落魄”,探寻梁晓声先生的成功之道,道出了一个人的成功源自于内心的渴望,而绝非是外在的优厚条件,这对于那些家境相对比较贫寒的学子真的是一线曙光。现在的年轻人不能成功,往往是抱怨自己成长的环境,抱怨老师对他不够好,抱怨父母没有当大官,抱怨父母不是亿万富翁,抱怨同学们不喜欢他,抱怨没有机会给他展示自己的才华。我要让学生们明白,不管生活在怎样的环境,只要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只要自己一心向着阳光,一定就能走向成功之路。我班的学生对于书籍到底会有多少阅读的欲望呢?家长又给孩子买过多少书?家长会跟着孩子一起读书吗?家长为孩子买的书,孩子会喜欢吗?带着这些疑问,我对本班孩子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二、问卷调查现状堪忧
21世纪,是物质生活相对丰盈的年代,学生们衣食无忧,花钱买书,已经不成为问题。现在的家长是很愿意给孩子买书的,孩子的可塑性又是很强的,只要引导得当,让学生爱上阅读是不难的。那为什么学生的阅读兴趣没有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提升而有所增强呢?我对本班的40名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共有四道题目:
1.你父母经常给你买课外书吗?
2.你父母经常陪你看书吗?
3.你父母给你买了什么课外书?请写出书名。
4.你喜欢父母给你买的课外书吗?
班里有40名学生,经过调查问卷统计只有8名同学选择了父母经常为他们买书,占20%,27名同学选择了父母有时为他们买书,5名同学选择父母不给他们买书。只有2名同学选择了父母经常陪看书,占5%,19名同学选择了偶尔陪看书,19名同学选择了父母从来不陪他们看书。家长为学生买的书,从学生写的具体的书名中可以看出,占第一位的是老师要求学生买的书,第二位的是作文书,第三位的是童话和名著类的,对于适合学生阅读,学生也格外喜欢的书寥寥无几。学生对于这些书都不太喜欢,觉得就是记录和背诵,一点意思都没有。从调查结果来分析学生文本阅读的现状:
现状一:家长愿花钱不愿花时间。
家长可以给学生买书,甚至可以买很多书,但是从来不管这个书适合不适合孩子看,更不会陪着孩子看。问卷调查中,虽然有2名学生选择父母经常陪着看书,其中一位是父母给他买的书只有两本,一本是作文书,另外一本是《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我难以想象孩子都5年级了,只买过屈指可数书的父母会经常陪孩子看书。显然,这个经常陪他读书的回答是值得商榷的。家长能陪过孩子读书的寥寥无几,家长能在工作之余也读点书的,也很少。家长给孩子买来的书,孩子不太看,或者基本不看,让家长心寒之后,便不太愿意再给孩子买书。教师如果要求孩子买课外书,家长说得最多的是给孩子买来好多书,可孩子不太看,买了也没用。从家长愿买──孩子不愿看──家长不愿买──孩子没得看,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了孩子阅读优秀文本的可能性就很少。
现状二:家长功利性太强。
家长给学生买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看了之后要提高学习成绩,因此买的很多都是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感觉就是读了别人的优秀作文之后马上就能写出优秀作文似的,或者给学生买各类试卷集,让学生不断加班加点做,以能提高考试成绩。要买的课外书也无非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以及各类名著,总觉得这些才是优秀的文本,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关键是家长觉得有用。因此书是花钱买来了,可有多少学生是认认真真从头到尾看过了呢?或者是用心琢磨过了呢?太强的功利性磨灭了学生轻松阅读的欲望,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试题挤占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强大的学业压力让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轻松阅读。
课外阅读例谈 篇2
可是,这140多万字读什么?又如何指导学生去达到阅读教学所要求的目标?《课程标准》里没有给我们具体的答案,在此,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在实际教学中,我坚持把课外阅读与经典诵读结合起来,努力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一、把课外阅读与经典诵读有机结合,确保阅读的深度
目前,市场上各种小学生课外读物琳琅满目,鱼龙混杂,如果不加选择,盲目阅读,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还有,如果我们老师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一些优秀的少儿读物,让学生顺其自然,有书就读,有多少就读多少,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算。这种“放养式” 的阅读,不利于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有益于自己的信息,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良好习惯必须实践。换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由此可见,学生知道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具备了一定的鉴别和选择能力,但未必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还有必要在学生日常的课外阅读指导中,通过一定的“强制”,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这种“强制”,在小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尚未完全形成之前,是十分有效的。我就是以《论语》为切入口,从内容、时间、要求等方面“强制”学生进行长期诵读,然后以阅读《论语》的方法去阅读其他课外读物,从而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形成独立的课外阅读能力。
我们知道,传统经典文化内容丰富、文字精练,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练性和表达应用技巧。同时,传统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论语》,被誉为“中国圣经”,不仅是儒家学派的鸿篇巨制,更是影响中国人两千多年的核心思想体系,我们教师有责任,更有义务利用课外阅读这一契机去引导学生接触这部著作。
我从《论语》原著里挑选出一百句左右,编写成《小学生〈论语〉选读》。每天早读课之前,我抄写一句《论语》的内容在黑板上,略作讲解,然后引导学生熟读成诵。这样长此以往,日积月累, 一学年下来,全班学生自然朗朗上口。不知不觉之中,学生已经步入了国学经典的殿堂,把课外阅读引向了一定的深度。
二、营造学生、老师、家长共同阅读的氛围,确保阅读的广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同样,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无时不在影响着孩子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氛围,构建积极的语文课外阅读场,对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其课外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构建《论语》课外阅读场?首先,作为老师,要给学生诵读经典树立一个模范榜样的作用,指导朗读要有声有色,讲解要深入浅出。学生看到老师融入其中,自然“不令而行”,争相效仿。
其次,通过家长会、信息交流、班级QQ论坛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联系,让家长与孩子一起诵读《论语》,看孔子的传记,读春秋战国的故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个爱读书的爸爸妈妈, 一定会培养出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来。这样全家共同阅读,潜移默化, 久而久之也能培养孩子的定性,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另外,班级每月评选一次“书香家庭”“读书好少年”,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促进“人人好读书,家家读好书”这一良好读书氛围的形成。
三、采取多种形式反馈阅读效果,确保阅读的效度
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肯定时,他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同样,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适时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课外阅读所获得的信息,并给予其积极的评价,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 获得成功的快感,生成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己再去广泛阅读,使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此往复,学生便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构建起了自己的认知体系。
我们除了每月评选一次“书香家庭”“读书好少年”外,更多的是开展“一分钟背诵《论语》竞赛”“《诵〈论语〉,读经典》 手抄小报展”把《论语》内容改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写《论语》 阅读心得体会,还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让学生联系今天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论语》章句的再认识。这样,通过合作阅读、相互交流、 分组讨论、正反争辩等形式,让学生充分释放自己的积累,展示自己的收获,感受到课外阅读《论语》给自己带来的成就与快乐,从而形成和谐、合作的课外阅读氛围。同时,在合作、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的火花,获得新的信息,充实自己的积累,使自己的思想认识跃上新的高度。
四、强调读书与做人相结合,确保阅读的持久度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句话是说孔子教育学生从四个方面入手,即,“文”是书本知识;“行”是实践;“忠”和“信” 是道德修养。通过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最终达到提高道德修养的目的。我让学生每天诵读《论语》,这是“文”,是第一步,是基础, 更关键的是“行”,是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实践运用。
在学生诵读《论语》有了足够的积累,我便指导学生进行归类, 如《论语》中关于“学习”的言论、关于“君子”的言论、关于“仁” 的言论、关于孔子介绍自己的言论……
通过归类学习,反复诵读,孩子们从《论语》中明白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态度,知道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做人准则, 感悟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积极精神。
随着诵读理解的不断加深,孩子们对《论语》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推而广之,对其他课外读物的兴趣也逐渐增强。这种把课外阅读与经典诵读紧密结合,把知与行联系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做法,不失为积极有益的探索。
摘要:把课外阅读与经典诵读相结合,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本文对课外阅读与经典诵读相结合进行了探讨。
课外阅读检测与评价例谈 篇3
如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检测与评价呢?课题组通过实践、研究,发现举行读书交流会就是检测评价课外阅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常用的读书交流会的类型有两种。
一种是不定题读书交流会。学生通过交流会把自己的读书体会和收获向大家汇报,与大家分享阅读的快乐,同时也向同学推介自己所读的好书。教师借此了解班级整体和学生个体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并据此采取相应措施,把课外阅读引向深入。
另一种是专题读书交流会。是就大多数学生都喜爱看的好书进行交流,可在交流会之前的一段时间通知学生进行阅读并做好交流准备,有时间的学生可反复阅读。交流会时,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体会,可辩可论,相互启发,让不同的思想火花在交流中碰撞,激发出更多的乐趣。
那么,如何利用交流会来进行检测与评价呢?现以一次专题读书交流会《鲁滨孙漂流记》专题读书交流会来谈谈我们的做法。
让生命更精彩!
——《鲁滨孙漂流记》专题读书交流会
主持: “鲁滨孙在孤岛克服重重困难生存了下来,让我们深感敬佩。我们应像他一样热爱生活,无论生活有多困难!据调查,我们现在有28%的小学生遇到挫折束手无策。”(拿出调查表。之后,又以一则鲁滨孙的故事把大家带进了交流的状态之中)
生1: “他很有毅力,做出了超乎我们想象的事情。”
生2:“我再讲故事就没意思了。我对鲁滨孙除了佩服还是佩服,我把鲁滨孙的日常生活和自己作了一个比较,最后的结论是:我缺乏毅力!”
生3:“要朝着确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
生4:“昨晚我又一次重读原著,又有了新的体会:鲁滨孙是一个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人!他自幼不满父母的安排,即便身处绝境的他也从不绝望,他总在行动!”
生5:“他生活有计划,考虑问题目光长远。”(出示一张鲁滨孙在岛上制作的作息安排表)
生6:“鲁滨孙漂流记虽充满传奇色彩,但鲁滨孙善于运用智慧克服一切困难,整个漂流过程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生7: “赞扬的太多,好听的话太多,能不能就鲁滨孙的漂流说些建议、不足。比如,他在岛上耗的时间太长了(18年之久),人的一生太短了,经不起太多的消耗。”
生8:“也许,他在岛上的生命更精彩;也许,他回到大陆就会被社会文明所淹没;也许,桀骜不驯的鲁滨孙精神就无所体现。毕竟,只有当完全融入大自然,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凸显。”
……
结语(主持人):
“读《鲁滨孙漂流记》,就仿佛和作家笛福对话,就好像和主人公鲁滨孙交友,同学们真切地感到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让生活更美好。希望大家今后读更多的好书,交更多的好友,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为方便、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课题组根据学生交流内容的不同设计了检测与评价课外阅读的参考标准(如表)。读书交流会结束后,我们根据本次读书交流会实录对学生开展的专题阅读做了定性和定量评价。
通过读书交流会检测、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既可以根据交流的实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量性评价或质性评价,还可以通过交流会来促进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读有所思,读有所获。通过检测、评价,学生及家长获得了较为准确的定量、定性评价之后,可以对自己的阅读状态进行调整,增强了课外阅读的信心,也增添了阅读的乐趣。定期举办的交流反馈,可以动态反映出学生课外阅读的状态,进一步让隐性的评价在动态的评价规程中逐步获得显性化。
课外阅读检测评价活动化,可以避免课外阅读检测习题化倾向,符合新课程理念,已然成为一种趋势。 (责编 刘宇帆)
11.课外阅读数目与阅读笔记 篇4
《朝花夕拾》、《骆驼祥子》、《伊索寓言》、《格林童话》 《鲁滨逊飘流记》、《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读者》、、《给我三天光明》 《福尔摩斯侦探集》、《海底两万里》、《汤姆·索亚历险记》、《史记》、《青年文摘》、《安徒生童话》。
光耀飞离土窟间,天罡地煞降人寰。说时豪气侵肌冷,讲处英风透胆寒。我钦佩梁山泊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他们是那个乱世的英雄。他们那歃血为盟的情义,一醉方休的气概,让人钦佩;他们的足智多谋,仗义疏财让人钦佩;他们那不拘小节的侠义豪情,忍辱负重的英雄气焰也让人钦佩;而他们的义重情深、忠心不二更让人钦佩!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竭尽全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21世纪,其实有很多的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只是能够做到“义”的人就少了罢。我们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时,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天蒸蒸日上的中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的“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课外阅读要重视 篇5
三元里小学潘志
内容摘要:
1、课外阅读要重视的指导思想。
2、当前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3、重视课外阅读的做法。
4、课外阅读的检查。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外读物
一、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是重视语言积累,在阶段目标第二学段中提到“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①可见重视语言的积累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组织好课外阅读是落实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还要求学生的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小学生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可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当前我学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由于我校学生大部分都是三元里村的,他们的父母文化素质较低,没有丰富的业余生活,一般都不喜欢读书看报,大都喜欢打麻将,左邻右舍几乎都能听到吵吵闹闹的麻将声,家里没有良好的安静的读书环境。有些家长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但把课外阅读任务硬压给孩子,这样只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也就不可能使孩子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在学校里,虽然有很多语文老师也提出课外阅读的要求,但没有形成系统性和连贯性,再加上受年龄和个性的影响,课外阅读往往缺乏良好的习惯和方法,囫囵吞枣,水过鸭背。有的学生一味求奇求快,只看一些逗趣逗乐的书籍,如《老夫子》《乌龙院》《脑筋急转弯》等;即使拿到一本好书,也缺乏细读研读的良好心理,只是挑出一些片段一读而过。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学生看似读得“热闹”,但真正得益却少得可怜。
另外,学生的课外读物内容窄数量少。学生家里最多的是作文书,他们以为看课外书就是看作文书,要他们带课外书回来,大半是作文选之类。只有一些学生会在父母帮助下购买自己想看的书。更多的学生爱看从地摊上买来的书,甚至有高年级的学生在阅读一些不适宜小学生阅读的成人书刊。这无疑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也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理论分析。
1、《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讲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课外阅读。”②这说明重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语文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广采博取,先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有资料显示,中国小学生的阅读量仅为美国小学生的十二分之一,这足以说明我国小学生阅读量的缺陷。我们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是迫不及待的。
2、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扩大认识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而且有助于巩固学生在课内所学的字词和读写知识,对于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广泛的阅读,可使课堂中新概念、新事实融入他从课外各种书籍里吸取到的知识体系中。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会觉
得知识是把他“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
3、课外阅读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不仅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包括现实的以及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把自己的行为同“理想化身”作比较,从而评价自己行为的好坏,进一步对自己进行自律。
四、重视课外阅读的基本做法。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激发兴趣。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受到局限。一个学期的语文阅读教学光靠教材上的二十多篇课文根本无法满足学会上的阅读需要,这就需要大量的课外文章来补充教学。教师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渗透学法,提高阅读的能力。当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后,教师辅之以课外的同步阅读,学生才有机会把学到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实践。系统的课本学习,可建立知识结构;广泛的课外阅读可扩展知识的领域。如教师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后,学生从优美的语句中感受到祖国山水的美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深刻印象。老师可根据学生实际选择一些写景的文章给学生阅读,是学生真正掌握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技巧。教师在选择文章时必须根据所教文章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如在学完古诗后,可选读《唐诗三百首》;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读《安徒生童话选》;在学完《争画》《一夜的工作》后,可读一读有关毛泽东、周恩来事迹的书;在学习《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后,可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故事;学完巴金的《海上日出》,可让学生去找一找巴金的有关材料,了解他在文学上的贡献,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他的“激流三部曲”。只有课内打好基础,课外下功夫,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课外阅读能力。让学生像海绵一样,在阅读的海洋中,尽情地汲取,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要介绍推荐有趣的课外读物,帮助学生读好最初几本书。小学生喜欢的课外读物是紧张曲折、有趣好笑的、通俗易懂的童话、民间故事、少儿题材和历史题材的故事、科幻小说和惊险小说等,③教师应当熟知那些要向学生推荐的优秀的儿童读物,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尽力避免让学生触及一些带有负面影响的书籍,帮助他们提高“免疫力”,自觉抵制不健康内容的侵蚀,让学生的心灵保留一方净土。课外读物的选择、推荐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点,而且课外读物的选择还要注意易读性,尽量使课外读物的难度跟学生的能力相适应。④在低年级,可选择几本有趣的故事书、童话朗读或讲解给学生听,引起他们的兴趣,进而诱导他们自己去阅读;在高年级可挑选优秀作品的通俗本推荐给学生,逐步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提高读书的信心和兴趣。一旦学生的课外阅读上了轨道,也可以在学生之间相互推荐课外读物。同时,还可以推荐学生订阅一些优秀的刊物,如《少年文艺》《爱科学》《小学生创新作文》等,尽量使学生所读的课外读物适合他们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要因人而异,充分展示个性。因为阅读是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课外读物的选择和阅读时间的长短是个性的表现,所以这是教师必须考虑到的。对于学习成绩优秀,求知欲强的学生,他们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要让他们任意选择自己爱好的课外读物,按自己的步调阅读,同时,建议他们阅读量尽可能要大些,内容要深些;对于一般的学生,选择相应的课外读物也应较少,可在学生中安排自由阅读的时间,挑选浅易的、短编的、有趣的课外读物阅读,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自由阅读的乐趣。
五、课外阅读的检查。
我们已经知道了课外阅读的好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课外阅读的灵活性很大,而小学生的自觉性相当对来说较差,如果老师不检查,他们也就不能持之以恒,或者是随便应付,到头来也只能是功亏一篑。怎样检查呢,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1、读书笔记法
学生每次看完一本好书,读完一篇好文章,都要让学生动手写一写体会,摘抄优美的词句,或是对书中的人物作简单的评价,还可剪贴自己喜欢的文章,让学生都准备好词好句摘录本,起一个自己喜欢动听的名字,如:“拾贝”、“百花园”、“浪花”等等。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以了解他们的课外阅读的情况。⑤
2、交流法
学生书读多了,知识面也广了,而且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后,都有一种急于倾吐的心理,这时,就可以开展一些交流活动。⑥比如,每隔一周让学生在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每月在班上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的收获、推荐好书、背诵精彩篇章。还可以在全班展评摘录本、组织故事会、成语接龙等,让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成果,激励学生课外阅读的意志。
3、创作法
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以各种形式展示出来,比如,自制录音磁带、自编手抄报、自编续集、小记者采访、红领巾电视广播等,评出最佳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外阅读不仅是写作的前提,更是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乘着小学语文教改的春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延伸课堂教学,增长学生知识,加强学生课外积累,提高审美情趣,发展学生多向思维,让学生有更好的自我发展。
参考资料:
①《语文课程标准》第7页
②《语文课程标准》第17页
③④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第431——432页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 篇6
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平时爱阅读、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多数学习很轻松,能力强;相反之的学生,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所以,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生的成绩、能力是成正比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那么首先就要弄清楚学生现阶段阅读存在的问题。根据自己的教学观察,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范围不广;不能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每天坚持;做不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或者阅读就是单纯的阅读,没有思考、没有知识的积累,这种读书的效果仅仅是“水过地皮湿”。针对这种情况,我思考、查阅资料、和同伴们交流,进行了以下阅读教学尝试,学生阅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具体做法如下:
1、给学生创设平台,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大部分学生朗读时丢字加字,长句子不会断句;看课外书,走马看花,只读不思考,读书时做不到批注。所以从低年级起,就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方面有个良好的开端。比如:认真读书的习惯;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自我评价习惯等等。
2、给学生创设多种形式读书的机会及自我展示机会
学生可以以多种阅读方式,如: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吟诵,背诵,表演等等。
3、教会学生积累知识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给我们说明了自觉学习、积累课外知识的重要性。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因此,规定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以便今后运用。在上课回答问题或平时交谈中,一旦发现学生运用了课外书或积累本上的新词,立即予以表扬鼓励。学生在作文时运用了所积的好词语我们就加上红圈圈,并在班上朗读。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4、开展实践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比如:(1)课前三分钟,轮流朗读。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2)举办朗读,讲故事比赛。(3)开展“向你介绍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由学生经过自己筛选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
自从坚持尝试了以上方法后,学生在阅读方面改变真的很大,看到了惊人的成绩,同时学生的整体成绩也提升了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师,我想:关于阅读的话题我们还要更深的探讨、交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快乐成长。
中学课外阅读教学反思
现行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理解型”的教学模式,一种是“思维训练型”的教学模式。前者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语文完整的知识系统,一般按照“解题——释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习”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让学生理解语文工具的知识,而忽视培养他们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后者教师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则强调语文课程的发展性,而比较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只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以上两种模式尽管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教学活动结构,但它们也有两大共同点,一、是前者教师“一讲到底”,后者教师“一问到底”。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不以学生为主体。
二、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前者是理解课文的知识内容,后者是通过理解课文发展学生智力。两者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
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
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5、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即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刷子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刷子李的绝活是什么?
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刷子李的绝活?
3、找一找徒弟曹小三的态度变化?
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的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二、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课外阅读例谈 篇7
一、关注隐含的错误点
学生或因“阅”历不足, 总忽略些看似不起眼, 实则须认真揣摩的细节, 使他们对作品的内涵把握得不是很到位, 出现了不易觉察的错误。例如, 一位女生有感于《草房子》中纸月的悄然离开, 进行了补写, 大致内容是:纸月的外婆去世后, 慧思和尚去板仓化缘遇见纸月, 并同她相认, 带她去江南。我在一次阅读交流课上, 带着“别有用心”的笑, 对孩子们说:“请大家认真读读这段文字。”阅读后, 学生有一头雾水的, 有眉头紧锁的, 还有个别学生若有所思地翻开了《草房子》……片刻沉默后, 就有学生发现了补写中的错误——纸月与慧思和尚早已认识。“他们真的先前就认识了吗?请用事实说话。”孩子们似乎此时刚拥有了一双如炬的慧眼, 迫不及待地在书中搜索着。不多时, 他们便有了让我意外的发现:有以纸月小小年纪就把大字写得“秀丽且不骄不躁”, 慧思和尚亦写得一手好字为据的;有以慧思和尚与桑桑素未谋面, 却莫名其妙地认识桑桑为凭的;有以慧思和尚一直恭送为纸月送作业本的桑桑为证的;有以“桑桑无端地认定纸月常沿林间小道进寺院”的暗示为依的。
他们在学习揣摩的同时, 硬是从许多“鸡蛋”中挑出了“骨头”, 还能引“经”据“典”, 让人不得不服。至此, 我给予学生“关注”之法的导引或已初见成效。
二、关注情感的延续点
“老师, 纸月的匆匆离去实在令人有些遗憾。”一位细心的女生不无伤感地对我感叹。“这就是曹文轩叔叔的作品所特有的一种风格。”“那独特风格是什么呢?”
我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 转而对班上的学生说:“梦婷阅读如此入情, 真是难能可贵。如果有兴趣, 大家也可以用心地再读读《草房子》, 留意作品中的‘遗憾’。”
大约两周后的交流会上:
“的确, 曹叔叔的作品中还有许多遗憾, 如:白雀与蒋一轮老师之间的许多事, 老是那么不凑巧, 我都替他们急死了。”
“杜小康的父亲因为撞船欠下了一屁股债。他继续借债养鸭群想让自己翻身, 结果鸭群误入鱼塘全被扣押, 最后一搏也宣告失败, 使酷爱读书的杜小康的复学梦彻底地破灭了。唉, 真可怜!”
“老师, 我再读《草房子》后, 觉得曹叔叔虽然写了许多本来是令人高兴的事, 比如桑桑转危为安了, 可我还是感到有一丝淡淡的忧伤。”
“我觉得正是那些遗憾和忧伤, 让我读了还想读, 真希望能读出奇迹来……”
此时无需多言。“当你感到了某种来自灵魂深处的震颤, 文学的使命就达到了。”孩子们挂在腮边的泪是最好的交流, 是无声的广告, 展示着他们沉入文学作品时的那份享受。我时常静静地享受着学生阅读时的每一次颦蹙, 每一次泪落, 每一次展笑颜。
三、关注作品的借鉴点
平日里, 我常以“李贺背袋收集”等故事, 启引学生关注作品的可借鉴之处。我只愿他们关注、入心, 当看到学习认真的学生自发地将它们摘入《采蜜本》, 加上点评, 自然暗喜在心。在阅读课上我创设“他山之石”频道供他们展示, 以培养他们的借鉴意识。在师生共读《草房子》一段时间后, 学生便受到作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受启于“桑桑觉得很难说纸月就没有对他说过话, 只不过是她没有用嘴说, 而是用眼睛说罢了”, 刘桂花的《瞬间的感动》中诞生了“我从他的眼睛里听到了叹息”;领悟了曹文轩的借景抒情之妙, 陈梦娟的笔下流淌出:“夜晚, 天上没有明月, 没有繁星, 只是抹着无边无际的乌黑, 仿佛含着无限的愁意。”……在我或大张旗鼓地彰扬之后, 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了借鉴的价值, 并热衷之, 大有百花争艳之势。在后进生的习作中也偶尔闪现清新而耐人寻味的语句。这让我颇有赶海人偶遇美丽的贝壳之感。
四、关注独特的感悟点
在“苦乐年华”班级读书会上, 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男生开口了:“默默奉献的人总会得到敬重。”在《草房子》中怎能读出“默默奉献”呢?当同学们用惊异的眼光看着他时, 我示意他谈谈理由。“虽然先前所有的人都很讨厌甚至憎恶秦大奶奶, 可她却在那一声震撼心灵的‘奶奶’的余音里, 下水救了二年级女生乔乔。之后, 她默默地卖掉了那些令师生们烦心的鸡、鸭、鹅。参观团来时, 她有心回避。她主动帮学校看瓜, 直到为捞学校的一个南瓜而永远离开了艾地。她的默默奉献不是赢得了所有人的敬重吗?为她‘送葬的队伍是油麻地有史以来最为壮观的’, 就是最好的证明。”随即响起了同学们自发的热烈掌声。
此后, 学生笔下常流淌出用心阅读后的感悟。虽有许多尚显粗糙、稚嫩, 但却实在。有时对于同一内容, 孩子们却有视角迥异的感悟, 这让我甚是欣喜。当然, 其间也不乏富于哲理的:逆境背后往往是杰出的人才。——毛延熙 (有感于在磨难中早熟的杜小康)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请用雪亮的眼睛来欣赏他最美的一面。——陈梦娟 (感悟源自于秃鹤)
为让学生的感悟更加有理有据, 我提供以下三种方式供他们选择:1.片段摘录+感悟名言;2.人物介绍+感悟名言;3.内容介绍+感悟名言。交流时, 可蜻蜓点水式地简述理由, 让同学意会即可。我还鼓励他们将“感悟名言”制成书签, 我则择优上传至专为班级读书活动开设的博客“浅浅的港湾”。
每一自创名言的诞生, 无不经过孩子们精心斟酌, 无不伴随着孩子们的阵阵惊喜, 无不展示孩子们的独特感悟。提升感悟、自创名言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品读文学作品的热情, 同时收获了学生对表达的兴趣, 对推敲的执著。
五、关注思维的争鸣点
“辩者思先行。”为避免学生的阅读、交流徘徊在“浅”层次, 我常留心他们喜欢的文学作品中具思辨性、开放性的争鸣之点。如“你认同‘秃鹤在汇操时扔掉帽子’的举动吗?”。持“支持”观点的学生似乎志在必得:“因为他想要维护自己的尊严, 他要对别人说, 有个秃头, 不是自己愿意的, 也并不丢人。”“我觉得秃鹤在汇操时扔帽子可以让更多人明白:他不是好欺负的!”“我认为这是一种维护尊严的举动。只因为秃鹤长了一个光头就不让参加汇操, 这不是瞧不起人是什么?”“秃鹤的自尊已被许多人反复践踏, 可他们仍歧视秃鹤, 不让他参加汇操, 这是多么严重的伤害!如果换位思考, 你就会觉得这举动很正常。”持“反对”观点的则针锋相对:“这样的报复很不恰当, 他的举动让全校师生被别校的人笑话。这简直是不可理喻的糊涂行为。”“让全校师生丢脸后, 老师更冷落他, 同学们更不理睬他, 他就更加孤独了, ‘冤冤相报何时了’用在他们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何况, 做什么事都得顾全大局嘛。”“油麻地小学连续几年都是汇操冠军。桑校长最看重的就是荣誉。冠军丢了, 他肯定会茶不思饭不想, 这样的报复未免太过火了吧。”
这样的争辩自然是“无果而终”, 但能有理有据, 正是缘于学生潜入作品中。
多次启思之后, 学生的阅读多了些理性思考, 一个学生读了《三国演义》后, 写下了题为《我评〈三国〉》的随记。文中指出了书中“卧龙点灯测生死”等诸多令人难以信服之处, 并下了最后的结论:“所谓‘历史小说’, 只不过在‘纯粹’的小说中加了点历史成分罢了。”这着实让我感到意外。
此外, 学生的阅读兴趣点、角色体验点及思维的拓展点 (对作品的多元解读, 阅后五彩纷呈的想象等) , 更是我时常关注的, 各位同行亦已给予充分的关注, 不再赘述。
课外阅读例谈 篇8
课外阅读中的整本书导读,不同于语文课上常规的阅读教学,我们不可能逐章逐段地对书中的文字进行分析讲解,因此,其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在于运用适合的导读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在课外去寻找这本书来阅读,在扩大阅读面的同时积累语言,提高阅读品位,获得情感熏陶,受到人生启迪。在执教五年级《不老泉》整本书导读课的过程中,我运用了预测、浏览、速读、联结、概括、归纳等阅读策略,有效地达成了导读课的教学目标。
一、谈话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课堂实录】
师:看过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同学,谁能告诉我里面的妖怪最喜欢唐僧的原因是什么?
生:吃了他的肉可以长生不老。
师:你想长生不老吗?
生:想。
师:你想吗?
生:想。
师:你呢?
生:我也想。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本关于长生不老的书,它的名字叫——
课件出示《不老泉》图书的封面,全班齐读书名。
五年级的学生对《西游记》基本都已耳熟能详,在导入环节,教师抓住人人想长生不老这个话题,从妖怪想吃唐僧肉长生不老直接迁移到新书《不老泉》的介绍,导入简洁明了。
二、读封面,了解作者及书评
【课堂实录】
师:认真观察《不老泉》的封面,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我获得的信息是,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叫纳塔莉·巴比特。
师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卡片:
纳塔莉·巴比特,1932年出生在美国,从小喜欢阅读童话和故事,擅长画画,1975年出版经典小说《不老泉》,成为当代最受赞赏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
生浏览作者的资料卡片。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封面中的小女孩为什么手中捧着一只蛤蟆?
生:我想知道书中是不是真的有不老泉。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有人从封面中读出了答案,有人读出了疑问。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让我们看看关于《不老泉》的书评吧!
师课件出示有关书评:
一部惊悚而美丽的小说,读来放不下,放下忘不了。——《纽约时报》
生齐读书评。
师:《不老泉》一共发行了5个版本,获美国最佳童书奖,1981年、2002年《不老泉》两次被拍成电影,译作《真爱无限》。
拿到一本新书,我们通常是先看封面、封底。《不老泉》封面中的图文在带给学生关于作者信息的同时,也带给了学生无限的遐想。教师以《不老泉》的封面为支点,通过“你能获得什么信息”这个问题,指引学生观察文字和图片中所有的信息,对《不老泉》建立起初步的印象;再指导学生用浏览的方法阅读作者资料,猜想文章内容,使学生萌生了阅读《不老泉》的欲望。
三、走进故事,根据序幕中的线索预测故事内容
【课堂实录】
师:这将是怎样的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序幕,了解故事的起因——
(师配乐朗诵)八月的头一周高高地挂在整个夏季的顶端,也是这漫长一年的顶端,就像从转动中停息的摩天轮最高点的那个车厢。前面的日子从温和的春天缓缓爬升上来,后面的日子也会慢慢落入到凉爽的秋天里去。
师: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炎热的八月。这个炎热的八月里的一天,发生了三件事。我想请三名同学来读一读这三件事。
生读(略)。
师:三位同学读得很流畅,掌声送给他们!接下来请想一想,这三件事里出现了哪些人呢?
生:梅、迈尔斯、杰西。
师:她们是什么关系?
生:母子关系。
师:请你把这三母子的名字板书在黑板上。
师:除了塔克一家,三件事里还出现了谁?
生:温妮、陌生人。
师:请把这两个人的名字板书在黑板上。
师:梅的丈夫姓什么?谁能猜得到?
生:梅的丈夫姓塔克。因为外国女子在结婚后,姓名的前半部分是自己的名,后半部分是丈夫的姓,所以梅的丈夫姓塔克。
师: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可以做我的小老师了!
课件出示人物图片。
师:瞧,这就是她们一家四口!在小说中他们被称为塔克一家。除了塔克一家,三件事里还出现了温妮和陌生人。初看之下,这三件事、这些人好像没什么大的关联,然而这些人和事却出现在了同一个故事里,它们可能有着怎样的关联呢?请你预测一下,这可能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温妮离家出走后,有可能与梅一家相遇了。
师:你根据故事的线索进行这样的预测,很有意思。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生:有可能温妮离家出走后,碰上了陌生人,陌生人绑架了温妮,想“敲竹杠”。
生:哇,这真是一部惊悚小说啊!
生:有可能他们一起去林间村寻找不老泉。
师:你很会发现,林间村是故事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点。那么,在这座神秘的林子里,会不会有不老泉呢?请看序幕中的另一段——
PPT出示相关文段:温妮发现了林子中央那棵巨大的白蜡树,以及交错纠结的树根间、卵石覆盖之下的那眼泉水。这眼泉水竟可使人长生不老!
nlc202309090954
学生齐读。
师:长生不老的泉水耶,它就在温妮的面前!喝还是不喝呢?
生:喝。
生:喝。
师:在温妮做出选择之前,请大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你是温妮,发现了这眼泉水,你喝不喝?为什么?
生:我想喝,因为喝了它就可以长生不老了。
生:我也想喝,喝了它我长生不老后可以做很多事情。
生:我暂时不喝,我把它存起来,给那些快要老去的人喝。
师:你的回答正是我想要问的下一个问题——假如你拥有这不老的泉水,除了自己,你会选择让谁喝?为什么?
生:我选择给自己的父母喝,让他们也长生不老。
师:你很爱自己的父母。
生:我要给所有的人喝。
师:一个人喝还不够,要所有的人都喝。
生:我选择给朋友喝。
师:友情是很重要的。
《不老泉》序幕中的三件事,是整本小说中很关键的三件事,它像一根线,将毫不相关的人物串联了起来。教师紧紧抓住序幕中的这三件事,运用预测、联想的教学策略,让课堂变得有趣而高效:先是引导学生理清了人物关系,为接下来的预测教学扫清了障碍;然后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时间(在同一天)、地点(都在林间村)、人物、事件等文字“线索”,预测故事内容。因为有三件事这些关键内容,学生的“预测”便不太可能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接下来,教师提出了两个有递进关系的问题(“假如你是温妮,发现了这眼泉水,喝还是不喝?”“假如你拥有这不老的泉水,除了自己,你会选择让谁喝?”)让学生做出选择并回答,刺激了学生阅读的欲望,这是导读课成功的重要基础。“温妮喝还是不喝”,成了贯穿整节课的“线索问题”,进而使联结这种阅读策略贯穿了整节导读课以及之后学生的阅读思绪:之后的教学设计,在每一个大环节的落脚处都用到了这条“线索问题”,它牵引着学生一路阅读、一路追问、一路思考……
四、快速阅读,统整文字片段,做出推论
【课堂实录】
师: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喝还是不喝,成了温妮艰难的选择。在这本书里,塔克一家就喝了不老的泉水。让我们走进小说的第7章,看看喝了不老泉的水,对塔克一家是福音还是诅咒吧!
师:请大家看“阅读单一”。在阅读电子屏幕资料时,要注意关注福音、诅咒的话,抓住主要信息“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生速读滚动屏幕上呈现的信息。(阅读文字略)
师:根据故事提供的信息,完成下面的推论表。
师:先请大家交流一下你认为是福音的信息。
生:杰西从树上掉下来,连一根头发都没伤着。
师:那就是毫发无损。
生:马被子弹打穿了,连块疤都没留下。
生:塔克被蛇咬伤了却没事。
生:梅切面包时割伤了手也没事。
师:大家找得都没错,但还是忘记了一样好处,那就是,塔克一家永远都不会变老。像这样从各种信息中,整理出福音的事件,这种阅读方法,我们称之为“统整”。下面请用统整的方法,交流一下关于“诅咒”的事件。
生:迈尔斯的老婆认为迈尔斯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于是离开了他,并带走了他们的两个孩子。
师:那就是妻离子散。
生:朋友们都疏远了塔克一家。
生:塔克一家过着流浪的生活。
师:居无定所。因此就出现了序幕中的第一件事,梅每过十年就要和杰克和迈尔斯在林间村碰面一次。
师:看了塔克一家的遭遇,咱们试着给它下个结论好吗?喝了不老泉的水,对塔克一家是福音还是诅咒?同桌讨论一下。
生:我觉得是诅咒,因为不老泉害得迈尔斯妻离子散。
师:你真是迈尔斯的知音啊!
生:我觉得这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福音,也带来了诅咒。
师:很理性的回答。那么,看了塔克一家的经历,你还想喝不老泉的水吗?为什么?
生:我不想喝了。
生:我也不想喝了。
信息时代,我们需要阅读大量信息。如何从众多的信息中抓住主要信息,并进行甄别、梳理,形成自己的正确认知,教师采用了速读和统整的阅读策略。教师通过“穿针引线”地提问,带领学生把那些看似杂乱无序的知识统整为系统化的知识,使学生顺利得出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速读和统整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语言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标要求“五、六年级学生的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运用滚动屏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福音和诅咒”的答案。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呢?教师运用了表格,先让学生明白目标——找出“福音”的事件,并提示了抓住主要信息“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样?”的正确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在阅读时目标明确,而且在回答问题时简洁明了、干净利索。虽然在低年级我们已经知道“人、事、结果”的阅读方法,但是在高年级的阅读当中,特别是像在这种需要一定速度的阅读当中,老师的提示并不多余,而恰恰是达到了我们需要的“快、准、狠”的目标。可见,教师有针对性的提示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
教师运用举例子的方法,巧妙解释“统整”的阅读方法——“像这样,从各种信息中,整理出福音的事件,这种阅读方法,我们称之为‘统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统整的方法再去整理“诅咒”的事件,起到了让学生巩固运用统整方法的作用。接下来,老师让学生同桌讨论,“喝了不老泉的水,对塔克一家是福音还是诅咒”,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最后,“看了塔克一家的经历,你还想喝不老泉的水吗?为什么?”这一问题,再一次将阅读与思考、阅读与生活进行了联结,带给学生一个自我审视的机会。学生做出选择的过程,也是自身价值观形成的过程,读书育人两不误。有了这个基础,对“温妮喝还是不喝”的问题,学生便可以顺利上升到理性高度来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