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课外阅读

2024-10-06

儿童课外阅读(精选12篇)

儿童课外阅读 篇1

在儿童课外阅读指导方面, 我们做了很多事情, 成效却不容乐观。我们规定阅读时间 (要家长签字) , 学生就一边看书一边看表;我们要求主题阅读, 学生快捷地下载完毕却不愿多看一眼;我们布置摘抄背诵, 学生则煞费苦心地找寻“短小精悍”之句段;我们倡导阅读贵在有悟, 学生自觉打开了读后感范文;我们反复宣讲阅读的意义, 可许多学生的书包里还是找不出一本像样的课外读物……造成儿童消极应付的根本原因, 正是缘于课外阅读的“魅力”缺失。

课外阅读:拿什么吸引儿童?要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更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 关注他们在课外阅读中真正的需要。基于此, 我在学校三至六年级学生中做了一次“我的课外阅读需要”专题调查。结果显示, 儿童最需要的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阅读典型, 借以影响其阅读的兴趣;其次是一个方便的阅读场所和一种浓郁的阅读氛围, 借以培养其阅读的习惯;再次就是阅读后有深度、有品味、有质量的师生交流, 借以提高其阅读的能力。

一、让教师成为阅读的榜样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耳濡目染, 语文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的。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审视当下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敷衍现象, 是不是也和我们语文教师自己不读书有关呢?与其苦口婆心地诱导, 声色俱厉地命令, 不如身体力行做一个职业读书人。我想, 语文教师理应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

1. 读给学生看。

“近苍则苍, 染黄则黄。”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有意识地在学生面前阅读, 读给学生看, 让每一位学生感受一种阅读的投入与激情, 最好还能留下自己认真而细致的阅读痕迹, 让每一位学生感受一种阅读的收获与成效……当然, 要真正地臻于完美, 语文教师还要拥有一个丰富得足以让学生羡慕的藏书室, 拥有一种面对书籍比学生更强烈的“饥渴感”, 拥有一份让人一目了然的阅读计划等。

2. 读给学生听。

“教师朗读的声音是学生永久的记忆”, 任何美妙的录音都不能代替教师的朗读, 因为教师的朗读是有感情、有温度的, 能把作品中潜在的意义、意趣和意蕴最直接、最生动地传递给学生, 以至深入到学生心灵的深处, 永久地保留下来。所以, 大力倡导教师为学生朗读作品, 对激发和保持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选择合适的作品读给他们听。如为低年级学生朗读《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 为中年级学生朗读《爱的教育》、《我要做好孩子》, 为高年级学生朗读《青铜葵花》、《小王子》等。实践表明, 语文教师大多非常善于朗读, 他们朗读时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多样的表情和充沛淋漓的情感, 无疑是对学生最好的语感培养和美感熏陶。

二、让教室成为阅读的地方

教室是儿童学习和活动时间相对较长的地方, 儿童在这里感受语文的博大精深, 体味数学的思维理趣, 享受艺术的至美魅力, 探索科学的神奇奥秘, 更应该在这里养成阅读的习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应该是在学校、班级阅读文化的熏陶感染下逐渐形成的, 而不是“依赖”家长的监管和督查。让教室成为儿童阅读的地方, 体现的正是语文教师的一种教育信念、追求和品味。在我看来, 语文教师教育能力的有无、教学水平的高低, 最关键的就在于能否带领全班学生建设好真正意义上的“书香班级”。这是需要下真功、下硬功、下苦功的。

1. 营造氛围, 阅读浸染。

在一种优雅的氛围里, 人的言谈举止也会不由自主地优雅起来。要儿童热爱阅读、自主阅读、有效阅读, 语文教师要整体优化班级阅读环境, 让教室处处飘溢书卷之气,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浸润下自觉融入广阔的阅读实践。比如, 在教室门口张贴阅读宣言, 设计阅读口号;在教室墙壁和廊柱上, 布置学生自撰的读书格言, 自编的读书小报;在宣传栏里介绍古今中外“大家”的读书故事, 荐赏名家、名著、名篇;在板报上推介“书香教师”、“书香学生”、“书香家庭”的优秀事迹, 展示他们的读书生活、读书心得;设计“攀登书山”的主题墙画, 及时记录学生的阅读进展……一句话, 要让教室成为学生到过的最好的阅读的地方, 让学生走进教室就油然而生一种阅读的冲动和痴情。

2. 建设书库, 阅读接力。

我们要努力让教室成为学生触手可及、思接千载的“图书馆”, 让学生坐拥书城, 便捷地阅读“万卷书”。教室要有专门的书橱, 教师可发动家长每学期开学为学生购买5本新书, 总类可以涉及文学、历史、科普、传记、哲理等, 再刻一枚“书韵流香”、“腹有诗书气自华”等班级藏书章, 让学生在自己的书上盖上藏书印并编写序号。我想:每天当儿童望一眼琳琅满目的图书, 一定会格外开心, 读书自然会更加主动。不同风格的书籍不仅能开阔儿童的眼界, 那种读别人的书的愉悦感更能促使其不断地去阅读、阅读、再阅读。为更好地促进智慧碰撞, 教师可利用班级书库开展阅读接力。即给每本图书配一本“阅读手记”, 让阅读此书的学生写下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收获与问题等。

三、让交流成为阅读的提升

儿童课外阅读是一项长期的学习, 由于其效果不能立竿见影, 如何让学生聆听到阅读给自己带来的生命拔节的声音呢?我觉得交流是至关重要的。阅读的过程相对独立和封闭, 缺少交流, 致使儿童课外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事实上, 学生也渴望阅读交流, 但是由于受年龄、知识、能力、视野和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致使阅读交流随意化、浅显化。而交流则应是丰富和开放的。这就要求在交流内容的选择上, 教师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细节和情感, 让阅读交流走向专题化、深刻化, 切实提升阅读品味。

1. 由沉迷情节到关注细节。

儿童阅读更多关注的是作品的情节, 这是有必要的, 它有助于帮助其更连贯地把握作品内容, 更清晰地梳理作品条理, 更深刻地巩固作品印象。但是一味沉迷于故事情节, 则容易造成学生阅读中的走马观花和浮光掠影, 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升。阅读还需要一种“层层剥茧”式的细致与深刻。细节是对情节的有力支撑, 细节丰满了情节的血肉, 关注细节的阅读交流才更具吸引力和震撼力。因此, 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在阅读交流中找准典型“细节”, 它可以是一个片段、一句话, 甚至是一个词语、一个字。然后“于细微处摄神”, 通过对文字的理解、朗读、想象、补充, 对情境的体会、揣摩、再现、创生等充分体味蕴涵其中的情感、思想、精神等丰厚的营养元素。

2. 由积累语言到滋养情感。

语言积累固然是儿童课外阅读的重要目的, 但不是唯一目的, 滋养情感的意义绝不亚于积累语言。因为一旦儿童的情感被真正激发和感染, 他一定会积极主动地、乐此不疲地诵读作品, 品味语言。情感是作品的生命,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儿童的课外阅读是满蘸情感的, 有时多愁善感, 有时手舞足蹈, 有时心花怒放, 有时喜笑颜开, 有时热泪盈眶……通过阅读交流, 师生可以共同探寻和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所寄托的情感, 如情绪色彩、情趣意味、情调体验、情意流露、情操取向等, 可以共同讲述和分享各自的情感体验, 如精妙处忍不住击节叫好, 伤感处止不住泪眼婆娑, 激荡处耐不住拍案而起, 谐趣处憋不住哑然失笑等。

儿童课外阅读 篇2

——“书香班级”经验交流材料 在交流之前,我想给大家分享一首斯蒂文森的诗《点灯的人》,诗中这样说:那个每天太阳落下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的李利。于是,那些坐着喝茶的大人和孩子们,就有看见了窗外,柔和的光,朦朦胧胧间,使一天的生活有了完美的心情。读了这首诗让我觉得我们这些人有些像李利,也是点灯人,那就是把一本本有趣也耐人寻思的书,带到孩子的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阅读,朦朦胧胧间,竟然使他们一生的日子都有了方向,我们点了很多盏让人长大的灯,让人优秀、优雅和完美。我们作为老师应该说比其他人更知道读书的益处。我们究竟该怎么当好这个点灯人呢?

记得09年实验幼儿园对面开了一家童书馆,我就给儿子办了一张书证,每天晚上都会给儿子讲图画书上的故事,因为书上图多字少,一本书几分钟就讲完了,根本没往深处想,可偶然一次机会我聆听了窦桂梅老师讲的绘本《我爸爸》,让我豁然开朗,原来书是这样看的,要看封面、环衬、扉页、封底、要想图画于文字的关系、留页与空白页的作用,包含着书中的潜在节奏,要与书中的人物有心与心的交流等等。也因此,我对绘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爱上了绘本书。

这一年我恰巧被分到一年级教语文,学校在这一年正好开设了阅读课,真是一种巧合,我想,把绘本书搬进我的阅读课再合适不过了,于是我就带领着我的这群孩子上路了。

一、给孩子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班级是我和孩子们自己的,应该温馨、优雅,充满书香气息。一开学,我就忙着布置班级环境,在班级布置上我下了一番心思,在墙壁上贴满了学生的书法、图画、作业作品、前门贴着每周一星,让孩子们每天上学时,就像在自己家里似的,到处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自己的成果,激励自己不断进步。后门上贴着我自制的精美贺卡,谁有进步,就把我亲手制作的贺卡送给他,作为奖励。

记得我给孩子上的第一节课也是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这本书里,透过孩子夸张的幻想,塑造了一个让人笑破肚皮的爸爸形象。我模仿着窦老师的讲法给孩子们上了第一节阅读课,没想到效果挺好,当时孩子们听的特别认真,虽然入学没多久,但没一个人坐不住的,我抓住这个时机让他们也说说自己的爸爸,有的孩子说自己的爸爸是大力士;有的说自己的爸爸是美食家等,我看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我就大胆尝试让孩子画画自已的爸爸,并写上简单的一句话,孩子们的作品让我大吃一惊,没想到孩子的可挖的潜能还挺深。一节课,不但读了 书,还画了画,写了字,收获真不小,这也让我对孩子的阅读更有了信心。

在这一年里我和孩子们共读了《大卫,不可以》、《猜猜我有多爱你》、《我想去看海》、《月亮的味道》、《爷爷一定有办法》、《我的兔子朋友》、《逃家小兔》等二十多本图画书。

我精心地上着每节阅读课,我发现孩子也爱上了阅读课,因为一些特殊事情耽误一节阅读课,他们脸上会流露出失望核、和对阅读课的期待。这一切,让我觉得自己亲手播下的种子正在一天天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的内心充满了惊喜。

第二学期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我就在班里设立了一张 “好书推荐桌”每周我都会把一些和学生共同选的“好书”整齐地摆放在书桌上,让孩子们随意去翻阅,这张桌子上的书和图书角的书不一样,有它的特权,它不需要借,可以随意拿放。每次换新书时学生很是兴奋,争先恐后的去“抢书”,学生们也很是自觉,看完都自觉地归还,这张书桌真正地成为了无人管,又是人人管的书桌,它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看书的效果,不断地更新,也给学生不断地带来新的刺激和新的信息源,还可以让学生短时间内共同读几本书,也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的交流,让阅读给学生带来的益处大大提高提升。这种全新的,尊重学生的,开放式的阅读状态,是我一直所期望 的。

好书推荐桌上放着一个储物盒里面放满了各种各样,五彩六色的便签,学生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选自己喜欢的便签,写上自己看书的想法写出来,供大家欣赏。

孩子们非常乐于做这样事儿,便签上的字写得非常漂亮,内容也五花八门:

“我喜欢《爷爷一定有办法》,上面的爷爷很智慧。” “大家都来看《逃家小兔》啊,千万不能学里面的小兔,不能逃学噢!”

“我非常喜欢《蚯蚓的日记》里面的小蚯蚓真调皮,可爱。” 虽然孩子们的语言还是那么稚嫩,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但是这字字句句都是孩子的真情流露,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孩子们对阅读的挚爱。书香溢班级,孩子们时常用阅读去净化自己的心灵,用阅读去丰富自己的思想,贴满彩色便签的图书角,就像一只欲振翅而飞的小鸟,总有一天,孩子们会成为羽翼丰满的鲲鹏遨游天宇。

二、让晨诵成为一种习惯。

晨诵课旨在“让孩子们在每天的黎明时分与经典诗歌共舞,让他们的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时间得以舒展,灵魂得以灵动,师生共同传达一种愉悦、饱满的精神,并以此开启一天的学习。”每天早上7:40是我们全校学生晨诵的时间。开启诗是必读的:早安

师:早安,孩子们

生:早安,郭老师

师:整个早晨,我一直看着你们 生:整个早晨,我一直看着你们

生:怎样把每一寸玲珑的晨光,变成书本的跳跃,嚼成玲珑的诗行。

师:怎样把每一寸玲珑的晨光,变作粉笔的舞蹈,嚼成知识的芳香。

在读开启诗时,最好能够全体起立来读,在愉悦、精神饱满的氛围中达到咀嚼、吟诵的目的。在学习新诗时我利用小孩子的好胜心设计男女生赛读,要求读的同学起立,让孩子在不同形式的变换中感受新鲜与有趣,在竞争中保持晨诵的动力。学习新诗时,我都要给孩子范读,诗中生字的认读,练读,指名读,分组赛读,齐读,一个环节都不能少。在诵读中也可以抓时机进行感恩教育,“三八妇女节”那天,早上我一走进教室就问:“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孩子们大声说:“三八妇女节”,“那大家想不想趁此机会表达一下你们对妈妈的感谢呢?“想,当然想。”这时我把一首很感人的关于妈妈的 诗歌朗诵给孩子们听,孩子们都听得那么认真,好像听懂了妈妈的爱就在摇动的扇子里;就在唠叨的话语;就在严厉的批评中„„孩子也情不自禁地读起来,快下晨读课时,我又说:“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想不想表达一下你们的对妈妈的爱”,孩子们大声说:“想”,“让我们一起动手做一支花,送上我们的心意吧!”把材料发下去,在我的指导下,孩子们精心的做起来。

改写也是学习新诗时的一个环节,我通常把这个环节当做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作文课一样去上,但诗歌的语言都很精炼,对学生的改写要求不能过高。

三、交给孩子阅读方法。

现在这群孩子已经上三年级了,自已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于是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就是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

我们学校主要利用每周四的“课外阅读课”这一阵地,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读书的方法:

1、合理安排读书时间。新学期每个学生统一制定读书计划,每天总阅读时间不少于30分钟。晚上的书面作业相对少了,但不代表没有作业,而是变成了课外阅读,并且要写出读书积累卡,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计划的规定,并长期坚持下去。

2、掌握一般读书程序。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 上符号,阅读全书后在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掌握中心,最后写出读书笔记。

3、明确读书要求。(1)读书要求“眼到、心到、手到”。(2)读书要求不懂就问,善于思考。(3)读书要和“说话”、“作文”紧密结合,从“读”学写,从“仿”到“”创。(4)读书贵在持之以恒。

四、开展各项活动,激发读书兴趣。

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得以生动活泼地开展,不仅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活动氛围,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加强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而且需要实施恰当的课外阅读活动评价。通过评价可以及时了解阅读活动的情形,检测课外阅读的效果。为了把学生的课外阅读推向深入,我们隔周都会在班级内进行“读书交流”活动,通过此项活动,每周评出读书明星,班级及学校都有相应奖励,在班级内,在学生的读书卡上添上五星,有五颗星可以换取一面小红旗,当积够两面小红旗时,可推荐为学校的读书明星,学校定期对这些学生进行奖励。“读书交流”活动,各个小组都要积极进行读书展示活动,展示内容精彩纷呈,学生置身其间,“忘乎所以”。学生与美文为伴,与经典同行。“读书之星”评选活动,成为学生阅读的不竭动力。

另外,学校每期都会开展和阅读有关的活动,“图书跳蚤市 场,”学生相互交换图书,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籍;“信息发布会”,每天午读抽出10分钟,同桌互相报告阅读信息,再让两位同学向全班发布信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每两周一次进行故事会,编写手抄报,知识竞猜、词语(成语)接龙等竞赛活动;每学期开展朗诵比赛;每周检查一次读书笔记,期末进行一次阅读笔记展览,评出优秀读书笔记,进行表彰,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五、“师生”阅读总动员。

每天都抽出一定时间和孩子们共同阅读,读绘本,读童话,读古诗,读儿歌,读绕口令„„只要是有益的东西,我们都读,本学期,我们三年级段共七个班,每班推荐一本书,共七本,分别是《夏洛的网》、《柳林风声》、《绿野仙踪》、《父与子》、《木偶奇遇记》、《鲁滨逊漂流记》、《爱丽丝漂流记》每班学生购买一本,然后七个班交换书籍轮流阅读,每次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的时候,是我们全班最温馨的时刻。我们晨读,琅琅书声,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午读,恬静温婉,静静地读,静静地思,那份心灵的洗礼,让人陶醉;阅读课,最让人向往,小家伙们很兴奋,把自己搜集的好词佳句读给同学们听,交流自已的读书心得,读后感悟等,这时他们已明白浓浓的“书香”就是浓浓的“爱”。用阅读温暖孩子的心灵,也温暖我自己。我 和孩子们读古诗享受古诗好听的韵律,读绘本欣赏美丽的图画,读成语明白人生的道理,读童话让思想自由飞翔„„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时,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六、读写结合,全面开花。

读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为全面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抓住时机,让孩子进行小练笔。

1、在读书过程中发挥孩子想象力,进行小练笔。如《绿野仙踪》一书,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是一个很好的写话契机。

2、仿写练笔。如《大卫,不可以》一书,整本书都围绕“大卫,不可以”这句话展开,可以让学生以这句为开头写一写,还有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3、情到深处时练笔。如《夏洛的网》一书,老师动情地讲述:

夏洛为了朋友牺牲自己,你想对夏洛说些什么?

4、也可以把自已的读书感受写在自已的博客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做老师的我们,就要做好孩子们的“点灯人”,让孩子们在儿时朦朦胧胧间,使他们一生的日子都有了方向,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地做孩子们的点灯人,点燃更多盏让孩子 们长大的灯,让我的孩子们优秀、优雅和完美。

我们都是课外阅读的点灯人

——“书香班级”经验交流材料

单位:新密市市直第二小学

儿童课外阅读的现状和思考 篇3

一、存在的问题

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课外阅读逐步重视起来,且陆续有相关文件出台,也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相关的展示、评比等活动。这样从上到下的行政推动,的确让各校领导、教师更加重视课外阅读,并开展相应的读书活动。但是,由于只关注轰轰烈烈的校级、市级、省级层面的读书活动,没有日常的、细水长流的读书活动,没有切合实际的阅读计划、目标及呈现系列化、阶梯式、螺旋上升式的有效指导、灵活指导,儿童课外阅读出现了以下问题。

1.儿童课外“被动”阅读。我们如果做个有心人,去深入儿童群体,密切关注他们的言行、神情,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儿童在教师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时,一脸苦恼,情感外露的男孩甚至会当场叫嚷:“啊?!怎么又要读那么多啊?!”课间,说不定还在相互发泄着自己对教师的不满,对课外阅读的抵触情绪:“×老师真讨厌!”“我一看到那书本就头疼!”“我也是,一捧起书本就想睡觉!”“就是啊!老师要求的书有什么好看的!我要看电视!我要玩电脑!”“为什么老师不布置些漫画书给我们看啊?否则,我肯定会超额完成任务的!”“倒霉啊!我又没得玩刺激的电脑游戏了。”……这些孩子也就鲜有在课余主动捧起书本阅读的,如果在校的午习课、放心班上作业完成得早,值班教师让孩子们自由阅读课外书,他们是“充耳不闻”的;而如果“不巧”,正好是语文教师当班,他们拿着个书本也是一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模样。在家里,如果教师要求家长每天负责检查签字,他们是能拖则拖,拖不过了再懒懒散散、无精打采地打开书本阅读。可想而知,这些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处于休眠状态,是带着任务观点、“被动”地在进行课外阅读,没有主观能动性与积极主动性,阅读效果与质量也就不言而喻了。

2.儿童课外“任意”阅读。儿童如果没有沉迷于网络游戏,没有电视瘾,没有其他不良嗜好,对课本以外的、新奇、陌生的书籍应该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兴趣,但是他们这种兴趣是不持久的,而且也会出现兴趣指向偏差导致书籍选择有偏差。

一部分男生天生的好奇心与猎奇心理,青春期荷尔蒙过早分泌,使得他们对富有感官刺激、充满惊险情节冲突、甚至是充满淫秽暴力元素的低俗漫画书、图文版笑话书、小人书等爱不释手,如《蜡笔小新》《哥玩的不是贱、而是寂寞》《四裤全输》系列书等等。而一部分女生,特别是相对较早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的女生,则对校园言情小说情有独钟,如《初恋之吻》

《惹我你就死定了》等。这些孩子虽然课余也在看课外书,但是阅读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就像一个人误入歧途,还蒙在鼓里。而实质上,他们的阅读是被那些“低俗漫画书”“暴力武侠小说”“校园言情小说”等的作者、出版商、销售商等牵着鼻子走的。

笔者长期以来通过对自己孩子以及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孩子的询问、观察,并于近日对实验小学五年级的一个班进行了一次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问卷,也访谈了一些一线的语文教师和一些小学生家长,还关注相关的文章、信息等,发现不少儿童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与有效的方法,普遍存在“蜻蜒点水”“囫囵吞枣”“舍本求末”式等阅读现象。

笔者就曾看到这样一件事:在一次班级读书会上,师生一起讨论《土鸡的冒险》这本书中主人公“中国土鸡”的形象,大家都说这只土鸡勇敢、富有智慧,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然而,当让孩子们从书中举例说明土鸡富有智慧时,一个男孩却讲了这个故事:另一只鸡名叫“白毛”,它平时一直在主人面前排挤中国土鸡。有一天,它看到主人床单上有污迹但很像一朵朵花,问土鸡是怎么回事。土鸡就骗它说,这是屎花,主人故意让它弄上去的。如果它也能把自己拉的屎弄到床单上,一定会得到主人的奖励。愚蠢的“白毛”信以为真,照着中国土鸡的话做了,结果正好给主人看见,挨了主人一顿毒打。

这个孩子说完,教室一片笑声。这个案例中的孩子们因为没有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所以记忆深刻的是文中的恶作剧情景,还误认为这就是“智慧”,而实质上这种阅读是“舍本求末”。

再如一些没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虽然课余时间也会读书,但细细一观察、一交流,会发现他们有的极少把书从头读到尾,有的今天看看这本、明天看看那本、后天已不知道前两天的书放哪儿了,也有的是根据同伴的介绍挑出搞笑、滑稽或刺激的片段、章节,匆匆浏览一遍就了事,对于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评析人物形象等等,常常一问三不知,或者只能回应一些形式化、标签式的词句。如果家长与教师根本不重视课外阅读,孩子的这些现象就尤为突出。

3.儿童课外“浅显”阅读。这种现状就是指儿童在师长的要求下,按部就班或饶有兴味地进行课外阅读,大部分书籍是师长布置的书目。虽然他们也会定期完成师长布置的阅读摘记、读书笔记等,但是,他们在阅读时,只关注或唯一记忆的只是故事的情节内容,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不重视,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句、段落、文本内容等总是懒于查阅工具书或请教师长等,基本上都是“跳过去接着往下读”“糊里糊涂往下读”;阅读时缺乏想象、联想、判断、辨别、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对于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没有理解、感悟。在师长检查阅读情况时,能记得的是书中大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或者只是好词好句好段的摘抄。细心、爱探究的师长应该能发现这样的阅读是浅表化的,儿童的思维是滞后的,精美语言的积累、人文素养的积淀明显不足。

二、原因分析

政府、社会、学校、师长们重视儿童课外阅读,并不意味着儿童课外阅读质量一定会高。儿童课外阅读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几种不良现状,笔者以为除了课本知识容量大、要求高、任务重,以及课肉阅读教学高耗低效造成儿童大量课外时间被挤占,儿童在沉重学业负担之余需要放松心情、调节情绪、寻求感官刺激因素外,主要有三大成因:

1.师长硬性下派课外阅读任务。教师与家长没有明确认识课外阅读的意义与功效,对其内在的长远价值没有准确把握,片面追求阅读的量,偏重于形式化的种种阅读任务、展示及评比活动等,唯以各类阅读评比奖项、荣誉称号为重,且对儿童阅读心理特征也没有清晰的认识与把握,所以就硬性下派课外阅读任务,并且有的阅读任务跟儿童现有的认知、理解水平及兴趣需求等相距甚远,也有的违背儿童阅读心理发展规律,最终导致儿童课外阅读兴趣缺失。例如,调查问卷中就有孩子反映“师长推荐的书有自己不怎么喜欢、甚至讨厌看的,主要有:《史记》《法律知识读本》《红楼梦》《水浒传》《论语别裁》《悲惨世界》《大西南战争》《在人间》《母亲》《我的大学》《战地钟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等等,主要原因是:枯燥、难懂、没兴趣等”。

2.师长缺乏课外阅读书目的合理推荐。一些师长虽然知道孩子应该要多读课外书,但是对于孩子现时段该看什么书,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该制定怎样的阅读书目计划及根据事态变化怎样进行书目微调等等都没有关注和思考,平时只是空泛地说教,“作业做完了多看看课外书!”“不要只顾着看电视、玩电脑,去看看课外书吧!”“不多看课外书,你怎么能提高语文成绩、写作水平啊?!”……同时,这部分师长自身的阅读也是“任性而为”,甚至平时几乎不读书,业余时间的爱好无非是电视、电脑、麻将、“红五星”之类的活动。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孩子们在课外也就难免出现“任”读现象。

3.师长缺乏有效阅读方法的指导。“新课标”、新闻出版总署等都对中小学的学生课外阅读有书目推荐。而且,有关绘本教学、阅读指导课、“师生共读一本书”指导活动等信息,在网上也能轻松搜得。所以,一部分师长就依样画葫芦地给孩子定阅读任务、推荐书目。在孩子课外阅读活动过程中,一教师只是阶段性地了解一下孩子读了多少页书、多少本书,稍微负责点的教师也只是定期批改孩子的阅读摘记本,在表扬学生或向学校申报阅读之星时也以阅读的量为主要的评选标准,有什么读写方面的大赛也总是直接布置给几个尖子生而己。平时,课内阅读也没有良好的方法指导,“读、读、读”“说、说、说”“做、做、做”是常用的三大法宝。他们既不去持续、动态地观察、分析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趣、能力等发展状况,自己也没有去认真阅读需要重点指导的课外书籍,在按学校或上级行政部门要求进行阅读指导等活动时也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如有时学校要检查或评比课外阅读指导课时,有的教师就临时从网上搜一个教案,在班中走过场了事,甚至由于自己没有完整、深入地阅读那本书,对于课堂上学生交流理解有偏颇或出现错误都浑然不觉。那这样的指导势必是不成体系、不会螺旋上升的。孩子们的阅读就只有“量”没有“质”。

三、对策思考

我们要想从根本上扭转儿童课外“被”阅读、“任读”、“浅读”等三种不良现状,就得从儿童课外阅读“兴趣”人手,在儿童课外阅读“书目”计划上动脑,在儿童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方法”上用心。这样,我们儿童的课外阅读才能从热热闹闹的活动形式走向实实在在的主动阅读、日常阅读、深度阅读。

1.从“兴趣”点入手,激励“好读书”。坚持长期的课外阅读的确能丰富儿童的语言积累,促进儿童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语文成绩的提高。但是,它最核心的价值应该是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让孩子的心灵在经典的浸润中成长,逐步涵养“真、善、美”,给他们的一生打好精神的底色。而且,儿童的阅读心理特征主要有三个特性:一是接受的阶段性;二是感知的直观性;三是想象的活跃性。所以,我们不能布置“拔苗助长式”“高压式”等阅读任务,那是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对儿童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发展起不到应有的促进作用,甚至还会起反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引导孩子开启课外阅读大门时,首要关注的是兴趣的培养及维持。一开始,我们可以选择一本切合孩子年龄特点、兴趣需求的儿童文学方面的书籍,跟他们一起阅读,每天布置适量的阅读量,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进入书中的世界。家长可以利用每晚亲子阅读的时间发现、引导孩子的阅读兴趣点,共同来对书籍内容质疑问难,让孩子体验成功阅读的乐趣。教师每周设定一段课外阅读互动交流的时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开展乡元的对话,让孩子享受到这个过程中产生“共鸣”的快乐与幸福。慢慢地,孩子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与方法时,可以让孩子们在切实可行的推荐书目中自由选择阅读,互动传递阅读(也可谓“漂流阅读”),还可让孩子们互相推荐书目表中没罗列的好书。等到时机成熟再进行阅读成果展示、评比,分享阅读活动等等,来强化、维持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在笔者的教学经验与育儿经历中,发现适合低年级阅读的有:新蕾出版社的图文版《兔子坡》(罗伯特·罗素著)、春风文艺出版社的《调皮的日子》(秦文君著);适合中年级的有: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的《森林里的小木屋》《草原上的小木屋》等系列丛书(9本)(罗兰·英格斯·怀特著),获国际安徒生奖的《蓝色的海豚岛》(斯·奥台尔著);适合高年级学生的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哈利·波特”系列、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夏洛的网》(E.B.怀特著)、美国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等等。这些书都能在师生共读、亲子阅读中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由于当今学生学业负担沉重等原因,现在的一些儿童原发性的阅读特点己跟师长们孩童时期有不小的差异了。所以,师长只有在明确认识儿童课外阅读的核心价值和儿童阅读心理特征的基础上,着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并想方设法维护他们的兴趣,才能让他们的阅读之路走得更远,阅读质量得以提高。

2.在“书目”上动脑,引领“读好书”。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被激活后,需要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合作,制定、执行课外阅读活动方案(阅读目标、阅读书目计划、阅读方法指导、阅读收获展示等等),教给他们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其中,帮助孩子选择书目是首要的任务。

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事,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但是,由于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及生活经历、人文素养的局限等等因素,造成他们在书籍选择上出现偏差、阅读行为不持久等等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师长要做个有心人。

师长对孩子要明察暗访,确切了解孩子们是否在看“低俗漫画书”、“暴力武侠小说”、“校园言情小说”等书籍,分析这种不良阅读的心理特征,创设有效情境引导他们认识到这种阅读的负面影响和危害。同时,通过“名家、名人小时候的经典阅读故事会”“身边的榜样(如“阅读之星”“小书迷”“小书虫”等等)的故事会”“好书推荐会”等活动,营造经典阅读的氛围,引领他们迷途知返,找到正确的阅读方向。

当孩子们的“读好书”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后,我们师长一定要在课外阅读书目计划的制定上多动脑筋。教师们可依据新课标、新教育实验、新闻出版总署推荐的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及接力儿童分级阅读研究中心列出的儿童分级阅读书目等,根据本班学生的兴趣特点、认知水平、能力状况等,每个学期制定一次基础性的课外阅读书目计划,可以儿童文学为主。家长则可以在配合学校督促孩子进行基础性课外阅读的同时,带着孩子进行“拓展性”、“个性化”的课外阅读。

理想的境界是,师长在对孩子的阅读心理特征、阅读兴趣特点等有了较为准确的把握后,要共同研讨、制定阶段化的阅读目标及阅读书目计划,且要将每一个阶段的阅读目标及阅读书目计划分“基础”“拓展”“个性”三大块,使得每个孩子既能完成基础性的阅读任务,又能根据个人的能力进行拓展性阅读,还能依据独特的个人兴趣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这就好比开出了一张促进每个孩子身体都健康成长的科学、合理、全面的食谱。

3.在“方法”上用心,确保“读书好”。有了兴趣、有了书目计划,并不代表着孩子的课外阅读能力与收获就会逐步上升,这还需要师长们动态、持续地关注孩子的状况,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必要时还要灵活调整措施、改变方法。

(1)“亲子阅读”法。“在决定儿童的学习成就方面,家庭因素比学校因素更重要”。在上文提到的调查问卷中也反映出:家长平时爱看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跟孩子一起看书报的,他们的孩子也普遍喜爱课外阅读,也爱在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问题时,请教爸爸妈妈。而笔者女儿的课外阅读成长经历也说明了在家有效指导的重要性。她在一二年级的时候逐步养成了课余时间爱读书的习惯,一直到现在读初一,每天有空她都会捧起书本津津有昧地阅读。她的基础性阅读以儿童文学为主,期间随着年级升高,每阶段都会有拓展性、个性化阅读,如三、四年级的图文版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四年级的《唐诗》《宋词》《元曲》《古文观止》等;六年级的原版《西游记》,巴金的《家》《春》《秋》等。笔者作为家长,在她低年级时,注重每晚的亲子阅读,跟她一起读、一起对文本内容质疑问难、互相交流理解感受;中年级开始,配合学校引导她边读边圈,点点划划乃至批注,读后做阅读摘记,读书笔记等等,有时还跟她一起朗读、背诵唐诗、宋词、元曲、古文中的精妙的句段等;现在,我会抓住有利时机询问她的阅读进程、阅读内容、阅读感想、阅读评论等,有时我也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两人还在民主、和谐的氛围里探讨有效的阅读新方法等。所以,晚餐桌上、睡觉前、周末散步时等等,都是我俩沟通的好时机。

(2)“教师指导”法。当然,学校教师在取得家长密切配合的同时,也应在校内既要注重课内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乃至高效性,让孩子逐步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又要有计划地开展各类课外阅读指导活动、课外阅读成果展示、评比活动等。如师生共读一本书后的读书交流会,请“阅读之星”讲讲自己阅读的好方法等,让孩子们掌握浏览读、略读、跳读、精读等方法;阅读摘记本每一两周上交老师批阅、读书笔记展评、读后感比赛、读书小报评比等活动,让孩子逐步掌握运用“提要式”、“列表式”、“心得式”、“索引式”、“剪辑式”等读书笔记的方法。

另外,如果教师在刚开始启动课外阅读工程时,发现家长对孩子课外阅读的引导状况良莠不齐、或是“三分钟热度”,那可以设计一些《学生在家阅读状况记录表》,一开始,倡导“亲子阅读”,且请家长每天记录下阅读的起止页码,还可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共同记录阅读感想、收获等,长短不限,最后家长签名;等到孩子具有良好的阅读方法、习惯后,可以开展“优秀家长经验交流会”、“家长征文活动”等等。

(3)“对症下药”法。万事万物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孩子的阅读也不例外。如果我们师长固守原有的经验、现有的方法,只注重阅读活动的“预设”与各种评比奖项、荣誉称号,不关注“生成”与阅读深度、厚度,那有时难免会导致各种各类阅读活动的形式化,孩子阅读时思维的浅表化等结果。因此,师长们在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启动儿童课外阅读工程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反思,总结提炼出好经验、好方法,深入分析阅读中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探讨解决策略,及时调整指导措施。

如笔者在对教师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事例:有位教师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她说自己在前几年发现在班内实施的指导、检查反馈等措施,虽然培养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基本方法、良好习惯等,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文本内涵的厚重,一些孩子却还停留在“浅表阅读层”。于是,她又在班内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每次带着孩子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一本书后,自己就从“孩子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度”、“孩子对整本书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梗概的记忆度”、“孩子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度、鉴赏度”、“孩子对文本思想、情感等的体悟度”、“孩子对文本表现手法的领悟度”等方面入手来编制一张阅读检测卷。每次在检测结果的基础上,既褒奖优秀学生,又表扬进步学生,还分别颁发奖状、纪念品等。同时,她又在学校网站上建立了班级主页,在上面开设阅读主题博客,自己和孩子们定期上传好书推荐、读后感等内容;有时还在上面开展“主题讨论”;对一些经典电子读本进行链接;在班级相册栏目里上传有意义、有特色、有成效的阅读活动的影视资料;鼓励孩子建立个人阅读主题博客等等。慢慢地,孩子们的阅读从量变走向质变。

当然,如果教师能做到向孩子推荐的课外书自己先完整地读、深度地读,也坚持高质量的摘记、笔记等,对于儿童课外阅读的评估方式方法大胆创新,设立体现阶梯式、螺旋上进式的星级制称号,根据孩子突出的兴趣、能力类别,组建各类阅读小组或文学分社(童话分社、科幻小说分社、儿童诗分社、小木屋分社、散文分社、动物小说分社等等),让孩子们的阅读在团队的力量中从表象走向内涵、走向文化,那将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境界。

“文字是酒,阅读是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儿童将来一生的精神品质、人文素养等的涵养、积淀,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师长切实重视课外阅读,促使孩子长期坚持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重过程、求实质、有获益的,阶梯式、螺旋上升式的课外阅读。

试论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 篇4

一、树立正确的课外阅读观念

在农村长期封闭和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对课外阅读教学有天然的短板和偏见,形成了错误的观点。或者是知道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因急功近利,只看重分数或重视家长的要求,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课外知识的拓展,无暇顾及课外阅读的相关教学。学生忙于课内学习和作业,没有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空余时间没能有效地利用。实际上,良好的课外阅读能力对学生的学业和自我修养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多读课外书能提高作文能力。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这样说,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同学, 都是喜欢课外阅读的,因为我们可以从课外书中学到一些好词佳句,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 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从各种课外书中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开阔视野,通过阅读,可以跨越时空, 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一个多读书的人, 其视野必然开阔,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 所以必须树立正确的课外阅读观。

二、现有条件下,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现在在许多农村地区的学校大规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不是很现实,因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村小学的图书馆只是摆设,仅仅应付上级检查而已,基本不开放。即使有的学校开放,但囿于图书馆规模小,图书内容老旧,种类少,对学生借阅做了各种限制,不方便阅读。调查中孩子反映图书馆的书不合他们的口味,学校很少组织读书角活动,因此不能激发引导学生的阅读热情。但这并不意味着各种条件都具备在开展课外阅读教学和活动,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展课外阅读相关的活动。例如,在学校开辟有效的空间,满足部分或全部学生的课外阅读需求,挤出必要的时间,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时间上的保障。很多学校图书馆内书籍陈旧过时,还有一些不适合学生阅读的,教师要把关,对学校现有图书进行合理筛选,找出对学生有益的图书, 以免浪费时间。教师与家长要加强沟通, 使家长明白课外阅读是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是课本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让家长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向学生推荐好的课外读物和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对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投入,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与孩子一起分享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快乐。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举办相关的课外阅读主题班会;举办班级或全校性的课外阅读交流会;也可以举办课外阅读知识技巧比赛;也可以在建立班级流动图书架,班级或班际学生交换阅读等,让更多的留守儿童有书读,读好书,最终养成好读书的好习惯。

三、课内课外结合,共同提升学生阅读品质

农村小学生不是因为不喜欢有意义的课外阅读,而是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和氛围。只有营造书香型家园、创建阅读型校园、打造学习型社区等,才能使农村小学生在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的熏染下养成课外阅读习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阅读的习惯和态度, 对孩子具有示范作用。按理说在家庭中, 阅读不受时间、场所的限制,没有考试指向和束缚,容易为孩子创造轻松的阅读氛围。然而,实际上农村很多家长文化程度较低,尤其是留守儿童家庭,跟着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家庭毫无书香气息,更谈不上阅读的认识和指导。留守儿童多的地区,往往经济落后,文化氛围十分缺乏,想成为学习型社区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创建阅读型校园成为最可能的实践,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课内课外相结合,共同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共同提升学生阅读品质。

留守儿童课外阅读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自身必须不断提高文章阅读写作的理论修养和阅读写作能力。要充分利用课堂进行合乎教育规律的阅读教学,对他们的阅读进行正确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课外阅读与课堂阅读及课堂上的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好词好句, 学习写作技巧和方法。也可以利用课堂同学生一起欣赏美文,交流读书后的感受等。在此基础上引导更广泛的课外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多读好书,充分调动他们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其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总之,在农村地区有效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大大促进素质教育开展。学生独立阅读习惯的养成,多种阅读方法的运用,学生情感体验的加强,丰富的知识在阅读中的积累,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提高,学生高尚情操的熏陶等等都离不开良好课外阅读。所以学校和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 创造有利的条件,重视课内与课外的有效结合,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这样可以为留守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在目前农村教育中应该受到重视。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课外阅读观念;其次在现有条件下,尽量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再次要重视课内课外的结合,以便共同提升学生阅读品质。

儿童课外阅读 篇5

1、《大英儿童百科全书》

适读年龄:4~12岁

不列颠百科出品

当当好评:99.4%

(56388人评价)

推荐理由:一般的科普书都是直接讲知识的,或者用提问的方式来讲知识,而这套书却是借故事来讲知识。书中附有大量有趣的古老传说,最大限度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插画也很好玩,或“挤眉弄眼“能让孩子笑出来,或让孩子小小心灵因为世界的美丽而受到触动……我想说,《大英儿童百科全书》满足我对儿童百科所有的想象!

2、《小小牛顿幼儿馆》

适读年龄:0~7岁

台湾牛顿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著/绘

当当好评:98.9%

(50849人评价)

推荐理由:如果你希望从小就给娃植入科学知识,那么《小小牛顿幼儿馆》是极佳选择,这套针对0~7岁的科普书用简单的与日常息息相关的事物涵盖了生物、理化、数学、天文等知识

3、《神奇校车》

适读年龄:4~12岁

(美)乔安娜柯尔 著 ,(美)布鲁斯·迪根 图

当当好评:99.6%

(425352人评价)

推荐理由:情节惊险刺激,语言生动爆笑,对话童稚可爱,知识却清晰严谨

美国国家图书馆把它推荐给所有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阅读4、《小牛顿科学馆》

适读年龄:5~12岁

台湾牛顿出版公司著/绘

当当好评:99.4%

(76411人评价)

5、《手绘世界地图.儿童百科绘本》

适读年龄:3~10岁

【波】亚历山德拉·米热林斯卡 丹尼尔·米热林斯基

当当好评:99.8%

(195984人评价)

推荐理由:每一页都是一封环游世界的邀请信,7大洲、4大洋、南北极和42个国家。一部纪实风格的视觉盛宴,用柔和复古时尚的米黄色、淡紫色和青灰色调,精美地描绘了世界丰富多彩的自然物种、山川河流和令人叹为观止的人类建筑艺术

6、《法布尔昆虫记》

适读年龄:4~10岁

(韩)高苏珊娜编著,(韩)金成荣绘

当当好评:99.2%

(127782人评价)

推荐理由:你阻断过蚂蚁前进的道路吗?你嫌弃过粪金龟臭臭的习惯吗?你知道被你碰了一下就到地的小虫子其实是在装死吗?在昆虫世界谁才是出色的猎手?昆虫的秘密武器又是什么呢?在法布尔的笔下,蜜蜂、蚂蚁、苍蝇等常见的昆虫都是一个个可爱的小生灵,他们有高低贵贱、长幼之分,也有“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昆虫世界里有风平浪静,也有硝烟战争,他们懂得团队合作、共御外敌,也会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来择偶并延续后代。

儿童科普推荐书(必读篇)

7、《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

适读年龄:4~12岁

作者:陈卫平

当当好评:99.8%

(24956人评价)

推荐理由:这是一套台湾学者精心为中国孩子编写的世界历史,以孩子能懂的经验、语言,搭建孩子眼中的世界史观。整套书分为16册、111个小章节,每章约两三千字,语言亲切活泼,朴实清楚,列出完备的历史年表,在时间轴上将中国与西方做并列比较,采用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精美历史插图,强调无偏见的看待历史,采纳各家之说,不做标准答案。

8、《HOW & WHY》美国经典少儿百科知识全书

适读年龄:5~12岁

(美)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著

当当好评:99.2%

(33311人评价)

推荐理由:内容上,它大而全;结构上,为了符合小孩的阅读习惯,每两页就构成一个独立的阅读单元,可以随时翻开,随时关掉,读起来比较轻松。还设置了“试一试”“全知道”这样的互动版块,让孩子去体验和探索。丛书的译者均为科普领域的专家,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

9、《美国国家地理少儿版百科》

适读年龄:4~10岁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 编

当当好评:99.9%

(101847人评价)

推荐理由:《美国国家地理少儿版百科》是《国家地理》杂志为少年儿童量身打造的百科类图书。它包括“我们的世界”、“探险天地”、“动物世界”、“文化长廊”、“地理趣谈”、“环保先锋”、“历史之窗”、“自然之谜”和“超级科学”等九大板块,内容覆盖了动物、植物、历史、地理、科技甚至美食、手工制作等各个方面

10、《DK百科全书系列》

适读年龄:5~12岁

英国DK公司

当当好评:99.1%

(14950人评价)

推荐理由:英国人做的书,最大特点就是非常权威和严谨,由学科分类权威作者、著名教育家、专业翻译共同制定百科框架结构,图片精美震撼,数千幅世界一流摄影师拍摄的精彩图片,展现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视觉世界。既可以学到动物界每一类、科、种的主要特征,又可以了解到感兴趣动物的栖息地、地理分布、相对大小、寿命及保护状况。从森林、草原、山地,到海洋、极地、沙漠,从最小的昆虫到最大的蓝鲸,从低等动物水母到高级哺乳动物黑猩猩。

儿童科普推荐书(优秀篇)

11、《自然图鉴》

适读年龄:4~12岁

作者:[日] 松冈达英 编;[日] 下田智美

当当好评:99.2%

(20345人评价)

推荐理由: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美!全书以精彩的插图、简练的说明,带着小朋友们走向森林、原野和海滨,去发现、辨认花草菇莓,贝螺鱼虾,它们好看、好吃还好玩,于是,孩子们发现、认识了一个美丽、多彩、真实的大自然,又交上了大自然这个好朋友。

12、《妙想科学》

适读年龄:3~10岁

[美]罗伯特·E·韦尔斯 著

当当好评:99.6%

(14678人评价)

推荐理由:怎样为一头狮子称重量呢?用一台又大又笨,叮叮当当响的大机器吗?用这样的机器确实可行,不过还有更加简单的方法,那就是简单机械。这本图画书会带领我们了解三种简单机械——杠杆、轮轴和滑轮。你知道吗?我们现在喝的水,很有可能是数亿年前恐龙喝过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一套可以让孩子在轻松愉快并且非常有趣的气氛中学习科学知识的图画书。它没有僵化地直接描述抽象思维,而是用很多具体的、充满奇思妙想的、看似不可思议但又符合科学原理的小故事,把枯燥的科学知识及术语传递给孩子。

13、《我们的身体》

适读年龄:3~6岁

(法)艾德兰 编文,(法)巴尔博里尼 绘

当当好评:99.6%

(11881人评价)

推荐理由:我从哪里来的?我身体的每一部分手、眼、大脑、嘴巴……都有什么用呢?我为什么突然觉得非常难受呢?他是男孩,我是女孩,我们为什么有这么的大不同?每个孩子对自己的身体都是无比好奇的,在幼儿成长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关身体的疑问。这本《我们的身体》在教会他认识身体的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和保护自己。

14、立体书《看里面低幼版》系列

适读年龄:2~6岁

[英]尤斯伯恩出版公司/编

当当好评:99.6%

(4678人评价)

推荐理由:第一次接触立体书,觉得太高大上了。可以打开汽车工厂的大门,看看他们喜欢的小车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打开车厢盖,可以了解汽车的工作原理;“农场”也将“打开大门”欢迎孩子们的到来,牛先生会告诉孩子每天喝的牛奶是从哪里来的。

15、《什么是什么》德国少年儿童百科知识全书

适读年龄:5~1岁

(德)雷纳·科特 等文

(德)埃贝尔哈尔德·埃曼 等图

当当好评:99.6%

(10492人评价)

儿童课外阅读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存在问题;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0-010-2

一、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无书可读。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存在着无书可读的现象。

据我们抽样调查,留守儿童家庭藏书量在30本以上的只占总人数的9%,有一些家庭甚至没有一本文学名著。留守儿童在家里无书可读,情况堪忧,到学校会不会好一点呢?情况依然不容乐观。现在虽然各所学校都配有图书室,但是由于经费的问题,学校图书更新慢,生均图书量偏少,这在农村学校问题更为突出,有些学校已有几年没有更新图书了。另外还有个别农村学校由于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图书室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平时很少对学生开放,这样就加剧了留守儿童无书可读的困难。社会上对留守儿童是很关心,但是关心更多的体现在物质方面,精神层面的关心较少,而关心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的则更少了。综合以上,留守儿童无论在家庭、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都很难找到有益的书来读,让大批的留守儿童陷入了无书可读的窘境。

2.无心读书。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缺乏有效的监管,因此大部分留守儿童阅读兴趣不浓,上网、打游戏、打闹嬉戏几乎占据了他们所有的课余时间。这不仅是这些学生贪玩幼稚,还可能是由于他们缺乏对课外阅读意义的认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阅读就是指读好语文书,只要钻透那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认真上好那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加上大量的练习,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有着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是不屑一顾,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

再者,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而在“唯考是举”的今天,孩子们的时间往往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几乎没有一点闲暇空余。早上至下午都是坐在课堂里上课,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则是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孩子不是超人,海绵里的水再挤也是有限的。在这样情况下,他们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轻松地“享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呢?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不仅强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无心读书,使得学生忽略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轻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3.读书无法。

读书无法,也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必要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导致不会读书。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忙于外出打工挣钱,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孩子的教育、成长无力关心,再加上这些学生的祖父母文化层次偏低,也无法指导他们怎样读书。

其次,从教师和学校的角度来看,受新课程理念的影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意识日益强烈,他们也都在教学当中或多或少地开展了一些课外阅读活动。可是,这种阅读活动也只是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扩大视野的阶段,而对于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为学生创造阅读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却是很少去关注和尝试。这样,势必会影响到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导致学生的阅读活动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达到阅读所应有的功能。然而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要想理解其主题思想,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对于留守儿童就更难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阅读;退一步讲,即便勉强阅读,也只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词造句上,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把握文章的思想艺术价值。

二、优化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效果的策略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兴趣入手让孩子爱上读书。

首先,教师应发挥榜样作用,用实际行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陶行知先生说:“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新课程要求老师扩大自己的阅读量,了解更多非本专业及众多边缘学科的常识,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因此,要想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自己首先自己要有兴趣。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老师喜欢阅读时,往往会被老师所感染。就拿笔者自己来说,笔者总是会在不经意间会把我读到的好书落在教室里,事实上并非我丢三落四,而是抛砖引玉、有意为之,因为笔者深知榜样的力量在于行动,行动比语言更能说服人、教育人、启示人。

其次,要整合优势资源,营造阅读的氛围。笔者在班上开设了一门特殊的课程叫“从课本中走出去”,从《三字经》到《论语》《大学》、《中庸》、《史记》、《三国志》,从《百家讲坛》到《子午书简》、《走进科学》,笔者把很多的影像资料和课外读物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把自己在学习国学经典中收集的一些故事和得到的一些感悟与同学们分享,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另外笔者还定期组织开展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一日要闻等活动,让学生介绍在课外阅读中所了解的故事、要闻、风俗、奇闻,跟大家交流,在课外笔者还布置学生办手抄报、板报、墙报,放置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在班级图书角,如《求是》、《读者》等,通过这些途经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学生随时可以在这些材料中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会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可以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指导学生养成每天至少半小时的阅读习惯。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目前很多留守儿童普遍反应:我们没有时间读书。看看现实,也难怪他们。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少年时期,然而一天的安排,无非就是上课,然后完成老师和家长们布置的作业,他们为着理想在奋斗着。剩下的几近可怜的时间对他们来说,可能更愿意与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耍、打游戏,或是看电视等等。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尽量帮助孩子们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保障他们的阅读精力的同时,也保证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它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最后,指导学生养成“读说写结合”的习惯。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于是笔者就趁此机会指导学生摘抄好词好句、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在读过一本书或一个故事之后,让学生把其中的重点或基本内容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读完一本书后,还可让学生就某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提高自己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可让学生把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迁移到小练笔中来,哪怕只用到一个精彩的词或一句生动的话,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很有帮助。此外,也可让学生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同时,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坚持写读书笔记,哪怕是简单的一两句话也可以。每天的课余时间,同学们就可以随便聊聊自己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教师还可以展示学生的读书笔记手抄报等,给他们以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儿童课外阅读 篇7

一、儿童文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因而其蕴含着大量的生活信息,从而致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可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最终由此提高自身阅读水平以及阅读能力;第二,儿童文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为小学生提供了更多与我国民族文化相关的信息,从而促使小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可从中获取与我国民族文化相关的信息,加强自身对祖国文化内涵的了解;第三,儿童文学教育还为小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生活的途径,即促使学生在开展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 最终深化自身对生活的理解。另外,由于儿童文学更为贴近生活实际,因而其改变了传统小学课外阅读的教学环境,为小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愉快的学习空间,最终有效调动其积极性的提升,并促使其在此环境下亦可不断提高自身阅读能力。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中占着至关重要的问题,因而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给予此问题高度的重视[1]。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课外阅读中的定位分析

(一)满足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需求

经过大量的实践调查表明,小学课外阅读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由于传统的课外阅读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因而在此背景下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应将儿童文学融入小学课外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促使小学生能不断强化自身阅读量,最终提高自身阅读质量。另外, 我国教育部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大院校在开展小学语文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多样文化的教学原则,而由于儿童文学可满足小学语文教育需求,因而教师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加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整体阅读能力。但是,教师在安排小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应要求其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以便更好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高尚情操,最终促使小学生在良好的阅读环境的熏陶下能加强自身阅读能力,并健全自身人文品格。

(二)丰富师生间的文学活动内容

在小学课外阅读中强化对儿童作品的阅读,可以丰富师生间的文学活动内容,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因而在文学作品阅读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必然可以发散自身思维,进而亦可更为深入地了解到小学课外阅读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但是教师在利用儿童文学作品来引导小学生进行正确阅读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最终通过丰富文学活动内容的形式来提高学生自身的整体阅读能力。其次,就现状来看,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较为枯燥,而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课外阅读中的融入,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课外阅读形式,例如游戏活动、辩论会、朗诵会等文学活动的实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最终促使其由此提高自身阅读能力[2]。

(三)丰富小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丰富小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也是儿童文学在小学课外阅读中的定位表现,小学课外阅读促使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学习,同时也由此培养自身形成良好的精神品格。但是由于在传统的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更为注重强化学生对《老夫子》等课外读物的阅读,最终影响到了小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对于此,要求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小学生加强自身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由此丰富小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同时亦可调动小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且最终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并由此强化自身阅读能力[3]。

三、结论

儿童课外阅读 篇8

关键词:绘本阅读,教会方法,培养能力,感受快乐,打好基础

绘本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蒙与引导作用。教育家多罗西·怀特说:“绘本读物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 是人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所读到的书中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绘本中体会到多少快乐, 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

所谓的绘本, 就是把优美精致的绘画与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巧妙细致的结合, 从而构成的一种儿童文学。由于绘本是图文相结合的材料, 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 绘本是最适合这一群体阅读的。同时绘本的阅读方式已经逐渐进入课堂, 并为阅读带来了新的活力。它精美的图画和文字给学生带来非常丰富、自由的想象空间, 我们教师在进行创造性阅读的同时, 还可以利用绘本来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绘本阅读, 学生在其中学会了推理、观察、想象、阅读, 并体会到了阅读带来的乐趣, 学会在有趣的阅读中学会探索。所以当这种全新的阅读方式一出现便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同时, 绘本阅读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来说, 是一种很生动、很有效的方式, 对提高低年级学生听、说、读、写、画和欣赏、表演、创作的能力有十分显见的效果。那么, 如何进行有效的绘本阅读指导, 让低年级小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从而引导他们学会阅读、爱上阅读呢?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 将其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深情导读, 激发绘本阅读的兴趣

有一位教育家曾这样描述关于阅读的指导:在阅读的起步阶段, 老师应负责为孩子读故事, 在读的过程中以戏剧化的形式对整个作品进行阐释。儿童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 在自我阅读能力形成之前, 老师应该为学生进行生动的朗读, 帮助孩子了解故事的精髓, 让他们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成为真正的读者。

在关于绘本阅读的教学中, 老师通过对绘本的分析, 用自己富有情感的声音将绘本的语言表现出来, 通过神态动作的辅助, 将故事“演绎”出来, 并运用夸张生动的方式对故事进行呈现, 为孩子的阅读带来喜悦、快乐以及视觉的享受, 把这种感受留在孩子的记忆里, 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人们对书本的了解越深, 就更容易产生共鸣, 也就更容易深刻体会书本内容, 从而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例如在进行《小猪变形记》阅读时, 老师可以运用夸张的手法对小猪的行为进行演绎, 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感悟其主题。

二、对孩子绘本阅读进行指导, 教会阅读方法

绘本是文字与图画对完整的故事进行共同的叙述, 是一种图文合奏的形式。对于绘本, 图画是其生命而不是文字附属品。评价一本好的绘本, 就是看不识字的孩子能不能仅凭图画“读”出文章的内容大意。

手捧绘本, 在童话世界里, 生动的形象、鲜艳的色彩、熟悉的感觉一下吸引了孩子的眼球。在进行绘本阅读教学时, 老师不能着急翻页, 而应该给孩子时间让其仔细阅读图画, 引导孩子在图画中感悟内涵、发现细节、读懂故事。

例如《亲爱的小鱼》这个绘本的扉页就是一只猫盯着鱼缸里小鱼的画面, 能引起孩子们不同的猜测, 大多数学生都觉得是猫在动脑筋想办法怎样才能吃到小鱼, 所以对故事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股强烈阅读绘本的欲望。在阅读过程中, 孩子们的思维活跃, 而他们的想法随着故事的深入慢慢发生着改变, 到最后大家确定小猫不会再吃掉小鱼时, 都共同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是一只善良的猫, 这是一条懂得感恩的鱼, 小猫和小鱼成为了好朋友, 这就是孩子们仔细观察图画, 引发思考, 最终悟出其中的道理。

三、鼓励孩子进行猜想, 培养阅读能力

绘本在为孩子讲故事的同时也在丰富其想象力, 提升其观察力, 对他们的精神境界进行升华。学生可以在细腻的图画与简明的文字中发挥自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所以, 在进行绘本阅读时, 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识图能力。选用最具有想象力与生动性的图画进行观赏, 体会其中的色彩、细节、图画等, 感悟其中的真情实感以及所蕴含的意味, 提供文字图画以外的想象空间, 让孩子了解绘本的意境, 在此基础上对故事情节进行展开, 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设计。

如《神秘的大衣》画面夸张、有趣, 会一下子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球, 促使他们仔细观察画面, 寻找大衣的秘密。我翻开绘本前半部分的几个画面情节, 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画面, 猜想人物的心理活动。再次引导孩子们发现画面细节, 寻找大衣的秘密。“胡默尔先生巨大无比的大衣里面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和孩子们一起翻阅了绘本, 边设计提问, 边让学生自主猜测, 然后一起寻找答案。孩子们积极性特别高, 想象力很丰富, 气氛很热烈。当谜底揭开, 胡默尔先生敞开大衣, 打开家门, 孩子们发现原来里面藏着一个动物园时都震惊了, 震惊之余脸上洋溢着的是在绘本阅读中找到答案的那种无法言喻的喜悦, 孩子们发出一声惊叹“哇!”在绘本教学中利用猜想为主线进行开展教育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教学尝试, 孩子们通过猜想阅读, 获得愉快的情绪, 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创设情境, 感受绘本阅读的快乐

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 我们应当预设一些游戏的情节或者是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孩子主动探寻, 当孩子对绘本内容有了深刻的体会之后, 就会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或是角色扮演的形式对绘本进行回应。幼儿在游戏中更容易理解故事。在设置的游戏场景中为孩子提供道具服装, 加上孩子的表情动作、语言情感, 通过感官的调动让孩子进入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的设置根据孩子兴趣把握, 可以在孩子感兴趣的阶段深刻引导, 对孩子疑惑的部分, 待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再继续后面的游戏。让孩子充分感受绘本阅读的快乐。如:在阅读《逃家小兔》之后开展了语言游戏《兔妈妈找兔宝宝》。

活动中, 我们利用将教材中记载着小兔和兔妈妈想法的小卡片分发给孩子, 让这些孩子扮演不同变形的小兔, 另请一名学生当兔妈妈进行接龙式的语言游戏, 如:“如果我是小兔, 我就变成小鱼游得远远的!”兔妈妈就来找相应的小兔:“如果你变成小鱼, 那我就变成捕鱼人来抓你。”接着就由手持相应卡片的孩子继续练习对话。当游戏进行得比较熟练的时候, 我们还准备了空白的卡片, 教师以简笔画的方式记录, 记录孩子们精彩的讲述。

五、感受语言的魅力, 学会积累

简洁、重复以及形象是绘本语言的重要特征, 同时对绘本其语言的学习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讨论、故事接龙、反复朗读、看图讲述、听教师大声读等。老师在多种学习方式中进行引导,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其魅力。在众多阅读方式中, 听教师大声读是主要方式, 也是学习语言的重要形式。孩子除了在朗读中进行语言积累外, 还可以让其在绘本的学习中自己进行模仿表达, 让孩子领会语言的内容与形式。

例如《猜猜我有多爱你》的阅读中, 老师可以朗读小兔子对兔妈妈说的“我爱你有这么多”。老师引导学生看完图后, 师生可以共同朗读兔妈妈的话“我爱你有这么多”。通过这样的阅读形式之后, 老师可以范读小兔子的话“我的手举得有多高, 就有多爱你”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单独朗读。通过师生共读以及单独朗读的方式, 以及自己的肢体动作, 加深学生的印象, 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故事结束之后, 引导孩子用自己的形式表达对母亲的爱意。

六、与生活紧密结合, 升华情感

绘本的价值和魅力在于:虽然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在里面, 但娓娓道来的却是犹如清泉的关于情感认知以及生命哲理的洗礼。它没有任何教条性的语言, 但是符合了孩子成长的需求;没有大道理, 但是引发了孩子的深思;没有嬉戏打闹, 但是却有孩子的欢笑。在教学中我们更多地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帮助孩子们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和情感的共鸣点, 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长辈的爱, 明白友情的可贵等等, 学会爱, 也学会感恩。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 埋下影响终生的良好的情感。

如在《爱心树》的阅读中, 我问孩子们:在生活中, 有谁也像这棵爱心树一样给你快乐, 给你幸福, 给你爱心呢?对这些爱你的人, 你会怎么做呢?假如你走进故事, 来到爱心树下, 爱心树给你什么快乐, 你也给爱心树什么快乐呢?画出你心中的爱心树。这样孩子们在施与受之间, 也在爱与被爱之间, 感受到父母的爱, 也学会爱, 学会感恩……当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时, 阅读就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充实了他们的语言积累, 丰富了语言知识, 也增加了孩子对知识的接收能力, 为其建造了心灵家园与精神空间。

绘本就像一座城堡, 是需要人们去不断发掘的, 里面有着丰富的教学元素。老师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并运用到教育中, 孩子们会受益匪浅。儿童在对经典绘本进行阅读时, 为其创造力、观察力、表达能力、想象力以及逻辑思维等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为孩子以后的阅读能力打下了基础。只要老师在教学时, 根据儿童学习的需求以及接收能力的实际情况, 实事求是, 坚持做阅读路上的引路人, 引导他们进行学习, 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童趣、分享快乐, 相信我们的学生会由衷地爱上阅读, 为一生的幸福打好精神基础。

参考文献

[1]耿明磊.绘本阅读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分析及教育建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10) .

儿童课外阅读 篇9

一、问题的提出及背景

传统的阅读培养方法强调“传递知识”而不是强调“发展能力”, 尽管自学能力的意义逐渐被知晓, 但对思维能力和学习过程的注意仍然远远不够, 还是过分强调掌握全部内容, 使记忆占用了大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的三大规矩是“背书、练技巧、尊重权威”, 尊重权威的必然结果是沉默, 不向老师提问题。这一系列的历史“积淀”导致了当前农村地区中语感的培养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二、语感的界定

语感是一种修养, 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 (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 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 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 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 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它具有如下一些特性:锐敏性、直觉性、整体性、联想性和体验性。

三、语感培养策略

策略一、以读为本——培养语感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 课外阅读应以读为主线, 但不是那种单调、枯燥地“天地玄黄喊一片”式的死读、傻读, 要通过朗读、诵读、默读、、赛读、示范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 让学生对音的正误、音调的流畅, 词义的内涵, 表达的恰切, 语势的磅礴, 语法的运用, 条理的连贯, 意境的优美, 直到弦外之音都能够有所体会。

策略二、揣摩品味——培养语感的关键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 未必理解得透, 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 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

1.反复吟诵、熏陶语言意境。重视对教材拓展阅读中语言的形象、节奏、气势及感情色彩的推敲、品味、引导反复诵读, 使学生感受到语气、语序、节奏所蕴含的情味和意境等。

2.语句比较、品味语言神韵。让学生读读、讲讲、比比, 从而体会到整齐与错乱、细腻与粗略、形象与干巴、具体与空洞、准确与牵强之间的差异, 在比较中强化差别感觉, 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升华。这样, 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 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 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3.联系生活、丰富语言体验。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利用积累与运用中“自主阅读部分”,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 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 此时的感受才是真实的。

策略三、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保证

凡是技能, 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训练亦是如此。只有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 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 增强语感。

1.熟读成诵。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小学生记忆力强,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 文质兼美。让学生“熟读”, 逐步感受到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气势。通过背诵, 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 精美的篇章, 不断充实语言库存。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本身有量的规定, 教师可以因材施教, 每日推荐一定数量的诗、词让学生背诵。这样, 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 积淀语感, 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

2.广泛而多渠道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 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推荐一些优秀文章、读物, 让学生选读。通过晨读、读书汇报会、习作展厅等的形式, 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和大家交流。学生通过这样的阅读实践活动, 学会了读书, 内化了语言, 从而增强了语感。

“不积跬步, 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都是一个渐聚的过程。语感是语言认识的高级阶段, 也是必经阶段。我们要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努力通过符合汉语学习规律的语言文字训练, 结合学校优质的资源来弥补托管留守儿童的语感缺失, 发挥语感在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李准南《“语感”浅说》) 。

[2]龚向明《参与和合作:走出语感教学的误区》。

[3]林运来《语感, 语言训练的综合效应--学习叶圣陶论语感》。

儿童课外阅读 篇10

【实践及误区】

如何组织儿童开展课外阅读, 并在阅读活动中渗透德育?目前课外阅读存在以下误区:

1.因“偏食”而形成阅读误区

小学阶段, 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还不成熟, 难免“情人眼里出西施”。久而久之, 必然因“偏食”而形成“颇具个性”的读书兴趣, 导致“受力不均”。

2.因“涉奇”而形成阅读误区

“涉奇猎异”是人的普遍心理, 课外阅读中, 一部分学生总是“唯奇是取”, 余者不顾, 忽略了开阔眼界、丰富知识这一目的, 反被奇闻轶事所吸引。

【思考及调治】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必须使阅读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那么, 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 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并在其中进行德育渗透, 净化其心灵呢?

一、“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 给予阅读时间

“功利阅读”的需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放松, 二是应试。功利性阅读是需要的, 但绝不能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流, 我们应引导学生品味经典的醇香, 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回归经典阅读, 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我们要利用课外阅读指导, 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赏析精彩章节, 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 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 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 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 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

二、“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 适当选择读物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应当成为孩子掌握知识极为巧妙的工具, 同时又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源泉。”兴趣是阅读活动的前提, 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而教师推荐的读物,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 培养阅读意志, 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将阅读量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年段、每个学期, 甚至每一天, 让学生逐步达到规定的要求。其次是运用阅读成果来强化意志的培养。因此, 我们定期举行读书节、报告会等阅读活动, 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 以成功的体验来补偿过程的辛劳, 增强战胜阅读障碍的信心。课外阅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语文学习, 更重要的是它的德育功能, 广泛的阅读对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至关重要。

三、“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共生, 探究阅读方法

在课外阅读中, 语文教师的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之间必须形成“共生”效应, 达到相互依存、彼此有益的境界。

(1) 共同阅读。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目, 教师要先去读。

(2) 共同感悟。师生在阅读中都有体验和感悟, 师生及时交流, 进行心灵的对话, 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

(3) 共同打造班级“阅读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 “阅读文化”的打造可以从氛围营造、环境布置、活动开展等各个层面进行。例如, 教师和学生拿出喜爱的书籍建成“班级小书屋”。又如, 教师与一些学生结成书友, 定期交流阅读情况……实践证明, 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二课堂, 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

四、“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生发, 促进人格发展

课外阅读在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良好阅读兴趣的培养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多读书。因此, 我们常常开展手抄报比赛、古诗朗诵擂台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评、读书征文比赛等活动, 多元评价,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在活动中树立自信, 培养兴趣。课余, 同学们会三五成群大谈读书体会, 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同学们所读作品也渐渐突破漫画、猎奇之类的作品, 阅读的范围更广泛, 品位更高雅了。这对小学生来说是可喜的现象。课外阅读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熏陶, 使学生逐渐形成鉴别与批判能力。

五、“拓展延伸”向“自我教育”升华, 接受熏陶感染

德育内容通过课外阅读活动在学生身上得到内化, 渐渐地学生的行为就会有所改变, 这种改变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 但这种教育的影响深远, 恒久可靠。至今, 保尔在烈士墓前想到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 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仍在我们心中回荡;《水浒传》中梁山英雄们“大丈夫生天地间, 应以天下为己任, 终生不移”仍让我们心潮澎湃, 思绪激昂;“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仍时时敲打着我们。

儿童课外阅读 篇11

首先,结合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能够熟练运用拼音,掌握所学生字,能理解听到的内容,能抓住文章的要点。这要求教师的话要标准,语言要生动、通俗、连贯、准确,针對培养学生听力的要求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必须找到正确的听的方法,把听和读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听的时候可用读的办法,叙述的内容可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生、变化及结果,还应亲自为学生挑选可激发学生兴趣的童话书、科技书和一些励志的书来鼓励留守儿童,让他们的人生观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次,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阅读训练。由于环境的影响,留守儿童阅读的能力不强,在阅读书籍的时候容易出现加字减字、不理解内容等情况,所以我重视学生阅读的训练。我让学生独立地看书,填写阅读卡或做练习题,遇到了问题可以与同学讨论,充分利用课本及多媒体教具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还通过讲故事、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形式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抓住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使其成为训练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舞台。因为这些活动能使孩子获得成就感,找到阅读和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能力,所以我会继续做下去。

最后,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中加强学生的自觉性,特别是留守学生,在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后,成绩进步很快。成绩的提高能带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来关注课外阅读,由于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也能间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留守儿童在长期不被关注的情况下,已经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计划好将来如何引导他们进步,关注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在教育教学中关注他们,让他们的课外阅读能力逐步提高,并让这种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和他们的自觉行为。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正确教育已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难题。我们应对留守儿童多多关注,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 冯 璐)

课外阅读真的“课外”吗? 篇12

一问本质———课外阅读不“课外”

课内阅读一直以来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 而课外阅读有时成了锦上添花的应景之物。身为任重道远的语文老师, 我们应该从语文教育本质的视角去反思“课外阅读真的课外吗”。

不, 课外阅读绝不“课外”。

(1) “阅读”从来就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附属品, 而应该是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和根本目的。简单点来说就是不要认为语文老师只管好“课内阅读”就行, 课外阅读提一提就算了。这恰恰本末倒置了, 我们更应该让我们的“课内”为“课外”服务, 课内教会读书的方法, 启迪读书的热情, 是为了课外放手让学生热爱读书。

(2) 我们应该致力于建构以读书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体系, 打破我们通常所认定的课内、课外的壁垒, 让课内对课外开放, 让课内与课外融通。要始终坚信读书是培养语文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最根本的方法。我们识字、写字、学课文就是为了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进而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

只有对“课外阅读”的本质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形成了这样的“重视”, 我们才能够真正地, 从根本上提升课外阅读的质量。

二问方法———课外阅读应“课外”

有了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 一些“浓墨重彩”的课外阅读课就应运而生。有的教师从内容到方法, 从人物到主题, 一番分析、几次辅导, 好像不讲透就是不负责任, 好像太简单就是水平太低;又或者教师以阅读专家的身份自居, 总是让学生完成一整套的规定动作, 比如摘抄、写读后感等;又或者课外阅读课设计精致得成了表演;又或者课外阅读的书成为了学生的第二本语文书, 为了应付考试, 学生埋头做课外阅读题……如此种种使我们愈加感觉到课外阅读已经承受了它所不能承受之重———沦为了一种应试的工具, 一种所谓素质教育宣传的工具。试想, 学生提到课外阅读就带着一种恐惧和厌恶, 又怎么能让学生成为“自觉的阅读者”呢?因此, 在认清课外阅读本质的基础上, 我们更要反思课外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的过程应该“课外一些”。

1.“净”显单纯———让阅读无功利

“净”指的是净化课外阅读的目标。课外阅读不应该是为了考试, 为了作文, 为了老师检查, 也不应是昨天读的书今天就一定要有效果……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春风化雨的熏陶, 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 是一种单纯的身心愉悦之旅。而课外阅读课应该是一扇窗子, 一扇通向某部作品、某位作家、某个世界的窗子;应该是一个起点, 一个有可能启程去阅读文字、与灵魂对话的起点;是一个约会, 一个“老师在书中等你”“成长在书中等你”的约会。如果一节课外阅读课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 那它就是成功的。

因此我们应该倡导一种澄澈的阅读, 一种纯粹的阅读, 尤其是在儿童阅读的起始阶段, 要为儿童展开一个无功利的阅读世界, 鼓励他们为乐趣而阅读, 尽可能地让他们在无功利目标的情况下自然、原始地阅读, 体验文字本身的乐趣和阅读引发人们情绪的乐趣, 感知被唤起熟悉经验的乐趣和引发想象的乐趣, 享受自得其乐解说作品个中奥秘的乐趣和与他人分享的乐趣 (培利·诺德曼《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 , 而这种种乐趣必将吸引着孩子迈上自觉阅读之路。

2.“读”养情性———让阅读轻负担

现今课外阅读中流行着种种“规定动作”———摘抄好词好句, 重点段落批注, 写读后感, 读书笔记, 等等。怎样才能够卸除加载在课外阅读上的沉重负担呢?采用一些非指导性的策略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一个值得一提的非指导性策略是朗读。研究一下我们成人自己的阅读经历, 我们常常读到动情之处想要读出声音, 读到精彩之处希望读给他人听……这就是阅读的一种真实状态。因此我们也要认同儿童阅读中最简单的策略有时就是最好的, 越是轻松的阅读对儿童来说越有效果。而朗读就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 也是学生习得、老师教学的有效方式。让朗读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习惯, 成为孩子们课外阅读中的一种习惯, 孩子们就能够在朗读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涵养性情, 在朗读中思考、感悟、表达、分享……由此可见, 朗读不失为学生轻松阅读、可持续阅读、终身阅读的一剂良方。

结语:

上一篇:复合合金层下一篇:开放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