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课外阅读

2024-06-03

加强课外阅读(共12篇)

加强课外阅读 篇1

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进行大量课外阅读, 将有助于学生英语语感的养成和知识面的扩展.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从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的过程.在这个心理过程中, 读者接受书面文字传递的信息, 并且, 运用它们来建立一种解释, 即作者所要传递的东西.为提高理解能力,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精选阅读材料, 扩大阅读范围, 增加阅读量

大量的阅读需选择大量的阅读材料.教师应尽量将练习设计得适合学生的能力范围, 优化阅读材料, 如让学生选择自己所理解的阅读材料, 在题材、体裁、难度等方面适合教学的实际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在日益丰富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

1. 选材要广.材料应来自英文报纸、英语杂志、英浯小说、英语歌曲等.阅读材料可以是新闻报道、科普文章、寓言、民间故事、政治经济等, 要求灵活多样、生动有趣.

2. 休裁要多样比, 要有描述、议论、应用等文体.

3. 难度适中, 所选文章应是不查阅词典也能理解大意的文章、生词较少.语言教育家都有一个共识:大量的阅读对学生形成语感和语言习惯有一定的帮助, 而要学生坚持大量的阅读则是一个难题.教师的工作是设法让学生做到轻松、愉快地阅读、保持阅读的兴趣.这样, 学生才能做到多而杂地阅读.“多”可以刺激学生大脑记忆, “杂”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认识能力.通过广泛的阅读, 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 丰富语言知识, 开阔视野, 开拓思路, 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美等国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及英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 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二、培养良好习惯, 掌握阅读技巧, 加快阅读速度

为了掌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意识, 理解文章所述的内在联系, 领悟文章内涵, 提高对文章的整休理解能力, 阅读时要讲究阅读方法.以下是学生的一些阅读习惯及阅读心理.

1. 近70%的学生认为只有慢慢地仔细阅读和推敲, 即读得慢, 才能全面详细地了解全文.实验报告表明, 读速快的读者在把握文章主要大意方面优于读速慢的读者, 只是在细节方面比后者差一点.因此, 教师要逐渐改变学生旧的细嚼慢咽的阅读习惯.

2. 许多学生对于已经看过的内容感觉不放心, 有再倒回来重读的习惯.语言心理学家认为, 回视这种现象不可避免, 即使是阅读能力很强的人, 有时也会倒回来看, 但次数过多, 则会影响阅读速度.

3. 许多学生在阅读时有出声朗读、默读的不良习惯.好的读者绝不是逐字阅读, 而是每定置一次 (每两次停顿之问) 看多个词, 一般以意群为单位进行阅读, 因此,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扩大以意群为纽块的视幅, 减少定置次数, 缩短定置时间.

4. Beck and Carpenter (1986) 认为阅读是“包括知觉的、语言和观念的操作这样一系列复杂、彼此相关的过程, 从对印刷字母的编码到决定特定单词或词组在故事或文章等课文结构的具体意义.”即阅读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和处理过程, 而大脑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在信息处理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近一半学生承认自己的短时记忆很差, 在读完一篇文章后, 很难记清楚文章细节部分.因此, 要注意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短时记忆能力, 扩大阅读量, 增强学生的长时记忆.

5. 阅读时要做到尽量少查词典.因为查词典会影响阅读速度, 遇到生词可以利用上下文等来猜测、判断它的词义.阅读速度的提高, 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正确率, 也能进一步增加阅读量.

三、明确阅读目标, 讲究阅读方法, 提高理解率

据调查, 70%的学生经常运用的阅读策略是游览、扫描和找中心思想等.在阅读中遇到生词时, 80%的学生会从上下文中的意思猜测词意.当遇到不懂的句子时, 他们往往会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事实上, 这些阅读策略是重要的.但是, 外语阅读策略与技能远不止这几种, 它们至少有:

(1) 预读:快速地看完读物, 大致获得一些阅读内容的提示.

(2) 预测:阅读中利用内容和语言知识猜测上下文内容.

(3) 提问:在脑子里同作者对话、提问.

(4) 扫读:快速地在阅读文章中找出具体信息.

(5) 识别主题:弄清楚所读为何物.

(6) 表达中心思想:了解作者想要主题表达的思想.

(7) 猜词:通过上下文线索和构词法知识推断词义.

(8) 识别组织结构:了解文章的总体结构, 论点与论述之间的关系.

(9) 利用语篇标志:通过诸如首先、其次、再次等标志词了解各论点之间的相互关系.

(10) 推论:了解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 利用已有文字线索获得没有明言的信息.

(11) 生动化或图象化:把文章中描述的内容具体形象化.

(12) 释义: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内容.

(13) 利用词汇了解语篇联结:了解代词和某指代词在段与段之间的衔接作用.

(14) 游览:迅速了解某篇读物的要旨.

(15) 批判地阅读:用读者的背景知识判断阅读材料的正确与否.

(16) 得出结论:将文章不同部分整合起来, 演绎或推断文章的附加含义.

(17) 概括:通过记忆、复述中心思想等, 加减阅读材料, 剔除细节.

(18) 快速阅读:在一定阅读范围内, 读速与理解程度相得益彰, 读速快理解率也高.

(19) 随目的不同而随时调整阅读方法, 能够随某篇文章的阅读要求而选择相应的阅读速度和策略.

总之, 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在阅读时应抓中心思想、作者意图及关键词语, 运用游览、推论、概括, 快速阅读等多种方法, 得出最佳结沦, 选择最佳答案, 不能主观臆断, 把自己的观点强加进去, 与文章的观点混为一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监督、指导的角色.定期检查学生自觉阅读的效果, 有时课前10分钟叫学生简单复述所看文章, 或回答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英语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阅读的复杂性不仅在于一系列对字母的认知、词的知觉和判断、句法分析、词义分析等沿言加工和信息处理过程, 而且还在于阅读涉及的诸多特定非语言因素.加强英语阅读指导, 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对语篇结构的敏感和重视,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策略和技能, 使学生能够根据某篇文章的阅读要求选择适当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策略.

加强课外阅读 篇2

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素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课外阅读既能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义能促进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吸收.同时,学生在人量的课外阅读中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认识许多文字,提高了识字能力,从而更激发了阅读的兴趣.那么,对中、低年级学生应如何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素质,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好习惯昵?

作 者:陆楷杰 作者单位:启东市第一实验小学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8)分类号:G252.17关键词:

加强课外阅读 篇3

【关键词】课外阅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的确,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心明眼亮;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孩子们会经常独立思考,从中提高自学能力,提高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并受多方面的教育。

具体到我们每位老师的教学中,我们该怎样实施,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为此,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作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在聆听中培养学生对书的热爱

从一年级起,我就注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于是.我让每个孩子轮流读自己喜欢的故事给大家听。原以为这样的做法会得到每个孩子的喜爱.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才发现,这种做法对几个阅读能力强的孩子还有一些促进,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简直就是负担。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一篇小文章很有趣,于是带到课堂上给孩子们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有坐有趴。但无一例外地仔细听,根本不用老师组织,就连平日里一名无法控制自己注意力的学生也瞪大了眼睛,半张着嘴,屏着呼吸听得入神。孩子们的表现感动了我,我深深地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真思考后,认为指导课外阅读同样应从兴趣开始,而我以前的做法有些“拔苗助长”了。学生只有对课外阅读充满兴趣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后,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外阅读中去,才能把课外阅读当作他们的一种享受、一种休闲,从而保持旺盛的阅读热情,主动遨游在浩瀚的书海中。于是,我每天下午课前五分钟,准时来到教室,给孩子们朗读一个短小精美的故事,还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半个学期过去了,在我不懈的努力下,一本厚厚的故事书让我们读去了大多半,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断地给我推荐他们喜欢的故事。孩子们爱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浓了!

二、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向

鲁迅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年朋友不要专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能专看文学书,要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书,还要求青年朋友看看世界旅行记一类的书,“借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可以增长见识。”鲁迅先生从三个方面具体生动地谈了博览群书的重要性,强调读书要广博一些,视野要开阔一些。

但是,我在与孩子和家长的交流中发现,小学生优秀课外读物匮乏,加之有些家长不知该如何选择,致使孩子手中拿的书不适合他们阅读。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一)推荐与时事相关的内容

在实践中,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2014年南京奥运会相关报道。

(二)书非借而不能读也

怎样能使学生的读物基本在教师和家长的掌控之中,而又能让他们愿意广泛阅读呢?古人云:“书非借而不能读也。”于是我借助语文课本中“书的世界”这一单元,鼓励学生每人写出自己最喜欢的五本书名,经过选择后打印出来,再教学生学会写借书条,把打印出的书目张贴在班级最醒目的地方,鼓励孩子们自己向同学借书。于是,课间很多学生围在书目周围,指指点点,然后纷纷书写借书条,借书读书的热潮就这样掀起来了。还书时还经常能看到他们在一起交流书中的内容。过一段时间,我就会进行一次粗略的统计,为的是让借书热潮不断坚持下去。

(三)做好积累,为广泛阅读打好基础

为了能让孩子们更好地投入到阅读中,从一年级起,我就结合课本中的一类生字,找出含有这些字的常用成语,指导学生每天背诵。一年多了,学生们查成语、背成语、说成语、用成语已渐渐形成风气,这也为他们加强理解、扩大阅读面和阅读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通过检查、奖励机制督促学生阅读

为了督促学生自觉阅读课外书籍,在课外活动中要实施阅读评价。首先,评价阅读量是否达标。学生完成“计划性”的读书任务,就已经完成了一定的阅读量。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计划性”阅读量应有所区别,低年级可以多一些,约占三分之二左右;中高年级可以少一些,有二分之一左右就行了。

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不能持久,许多孩子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进行课外阅读的。而且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能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在实践中,我采用“课外阅读记录”的方式,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小小的本子中有学生阅读过的书目,有简单的感受,有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有家长的评价……我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并给每位坚持阅读的学生送上“读书小明星”的称号,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加强课外阅读 篇4

个性化阅读是时代的呼唤。那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如何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呢?不少专家、学者和教师提出了必须立足文本的观点。笔者则认为, 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 在立足文本的同时, 不可忽视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一、抓好课外阅读的必要性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广阔的阅读视野的基础上的。目前的语文教学中, 因为应试教育的桎梏, 教师常常特别强调对课本上少量精品文章的精读精讲, 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变得非常狭窄, 更加可悲的是学生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这种短视的功利主义阅读也与现代语文的教学特点极不一致。当今, 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 报刊和因特网上每天都充斥着大量的信息, 然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缺陷就是信息量太少, 一堂课的教学仅仅围绕着课文转, 很少能够跳出课本, 超越课本。

实践证明, 要进行个性化阅读, 必须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 做到博览和精读有机结合。不但要指导学生对重点篇章仔细阅读、揣摩、体味, 更需要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 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鼓励学生多读书, 勤于做读书笔记, 上网阅读信息, 并从中获取精神养料。为了提升阅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 教师还要提高教学的课程意识, 摆脱课堂和课本的束缚, 特别要注重加大课堂内的阅读信息量。教师应尽量多翻阅一些资料, 及时恰当地补充新信息, 勇于跳出课本, 从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 使学生能充分阅读。

二、开展课外阅读教学的措施

1. 激发兴趣, 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内驱力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 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教师要将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入课堂教学中,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时可以采用“四步四方法”。

第一步为“设置悬念法”, 即每天在课前利用五分钟的时间, 给学生讲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 设置悬念。如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十五万大军上演“空城计”, 学生听到精彩处, 急于要知道结果, 我却设置悬念, 不告诉学生, 而是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看书, 下节课告诉老师结果。无形中学生中了教师的“圈套”, 主动去找书看, 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故事情节, 慢慢对读名著产生了兴趣。

第二步为“扩展阅读法”, 即分阶段、有步骤地指导学生由阅读节选向阅读原著, 或由阅读课文向阅读相关篇目扩展。例如, 学了鲁迅的《风筝》, 可以让学生读他的《朝花夕拾》;学了泰戈尔的《金色花》, 可以推荐学生读他的《新月集》《飞鸟集》;学了冰心的《纸船》, 可以推荐学生读《繁星·春水》;学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可以推荐学生读他的《骆驼祥子》等。阅读长篇文学名著可以“不求甚解”, 随着年龄和知识阅历的增长, 到了适当的时候学生就会豁然开朗, 它对学生人文素养、生活情趣、思想品德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第三步为“情境设置法”。在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后, 采用情境设置法, 通过请学生上讲台讲精彩故事、评文学人物、演精彩片段等方式, 再创情境, 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例如, 在读完《唐雎不辱使命》这个故事后, 我让学生把这个故事改编成课本剧, 分角色扮演唐雎和秦王, 从情境表演中让学生感受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情境设置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第四步为“合作探究法”, 在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的同时, 注意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分小组讨论读书心得、分析人物形象、赏析精彩片段等, 要求小组成员合作、创新, 用喜欢的方式展示阅读成果。我惊喜地发现有的小组用读书笔记来展示成果, 有的小组用读书卡片, 还有的小组用读书手抄报。学生们通过合作、交流, 发挥了集体的智慧, 完成了一本本内容丰富的读书笔记, 制作出了一张张精美的读书手抄报作品, 设计了一张张富有个性的读书卡片, 甚至有的小组设计了期刊来展示本小组的阅读成果, 学生们由衷地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 将阅读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 陶冶学生情操

现在市场上书籍良莠不齐, 一些书籍充斥着暴力、色情、凶杀等思想, 教师要定期推荐优秀文学作品给学生, 既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 又帮助他们把握好阅读的方向, 使他们免受不良书籍的影响。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 根据他们的年龄、兴趣、爱好来推荐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 初一学生可推荐《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昆虫记》等, 初二学生可推荐《爱的教育》《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初三学生可推荐《名人传》《水浒传》《简·爱》《三国演义》等, 这些作品适合不同学段的学生阅读, 能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起重要的作用。如冰心的《繁星·春水》歌颂母爱、童心、自然, 能净化学生的心灵, 让他们体会到母爱的伟大、童心的纯洁、自然的美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坚强不屈的意志、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可鼓励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乐观积极, 不向困难言败;《简·爱》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 就如同和一位高尚的人说话”, 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汲取的不仅是知识的养料, 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力量。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这一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只有把这股精神力量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 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保持一种鲜活灵动的状态, 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 提高阅读的效率,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3. 指导科学的阅读方法,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新课程教学法中明确指出,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 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 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 从而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猜读、探究性读等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自主阅读, 以阅读为纽带, 把掌握阅读方法的过程与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提倡合作探究性阅读, 分享阅读带来的乐趣。在每个星期的阅读课上, 我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每月阅读一本好书, 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评论, 对学生进行仿写创作训练, 让学生从仿写开始, 逐渐过渡到创新写作。将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长期坚持, 学生的综合素质会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只要学会挖掘、利用好文学作品, 就不愁心中没有一汪清澈的泉眼, 手下的妙笔自能生花。

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 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 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 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让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些,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 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 为实现语文教学神圣的终极目标———培养一个文化人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广杰.个性化阅读旨在引导深度阅读[J].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版) , 2010 (1) .

加强课外阅读 篇5

孝感市孝昌县小河中学

李秋军

关键词:课外阅读现状

课外阅读重要性

改进措施

语文课改已经快十二年了,但在教学中,我们感到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越来越低了。经调查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学生的课外阅读太少、太窄。

我们都知道,书籍是引领人类从洪荒到启蒙的捷径,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对今天身在校园的孩子来说,健康的,贴近他们心灵的课外书,对他们个人气质、智慧、修养、能力的提高,对他们人文精神的提升,必然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道德情操与超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级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可见新课标对课外阅读的重视。

然而当前农村中学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语文素养不高,人文精神缺失严重,这种现状严重制约着语文新课改在农村的有效实施。

农村学生在课余时间大多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很少看课外书,看书也只看童话故事漫画等趣味底下的书或作文书,读文学名著和诗歌散文的极少,有限的名著知识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也都是通过电视剧了解的,读原著的极少。

出现上述现象,我们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学生很难读到好书

农村学校条件差,经费紧张,图书室形同虚设,没有条件对学生开放,学生很难得到好的图书读。

二、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浓厚的兴趣

现在很多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读经典名著觉得没有趣味,对那些幽默漫画故事特别是手机、游戏感兴趣,很少有人读名著。

三、学生没有时间读书

新课改虽已实施十几年,但评价制度依旧,分数依然是学生的命根,学生课业负担超重,作业超时超量,学生忙于应付,哪有时间读书。

四、学生没有正确的读书引导

老师和家长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只关心学生能否考上重点高中,都不重视课外阅读,不仅不认真引导孩子读书,很多家长还反对读课外书,说那是野书,对学习无用。课外阅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潜藏着很大的危机——造成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事实上,当前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说学生阅读面的狭窄,阅读品味的低下,是学生人文精神匮乏的重要原因。其实,学生人文素养仅仅依靠中学语文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虽然语文课改已全面实施十几年,但在农村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有待时日,语文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思想熏陶和人文精神仍然十分有限。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能否拥有丰富有益的课外阅读,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可是,当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危机最终只能靠学生自己整体阅读的单调,使他们缺乏自我意识和主体精神,造成个性缺失和创新不足。阅读还是一种生命本体的互相印照,没有阅读就难有个体心灵的成长,难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更重要的是,课外阅读是学生为紧张的读书生活减负的“良药”。读书有“谋生”与“谋心”之分,前者是“学以致用”,后者是“心有所安”,即获得精神的愉悦。如果读书不能让我们的学生“心有所安”,他们又如何获得审美能力,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实现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的飞跃呢?

正因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这个建议向我们提供了化解课外阅读危机,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那就是真正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采取措施让学生喜爱阅读,学生一定会在阅读中找到乐趣,在阅读中扩张知识,在阅读中感悟生活,在阅读中享受生命的甘醇。为了切实推进农村语文新课改,为了学生的终身学习,结合农村中学的实际,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转变观念,创造条件,保证课外阅读正常有效的开展。

为了让学生走出课外阅读的误区,增强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意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要做到:

1、加强新课改阅读理念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加强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根据教学实际制定阅读计划和目标。

3、农村学校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好图书室,有选择地订阅、购买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图书和报刊,图书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尽可能地提供读书条件,让学生有书可读。

二、加强课堂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阅读兴趣。

为什么很多学生不爱阅读?为什么让我们热泪盈眶的文字在他们那里却是一派漠然?为什么粗糙的快餐文化的吸引力远胜于名家经典?为什么花哨的画面和故事反而能吸引他们的眼球?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缺少对文字的感觉,阅读在他们内心难以产生美好波动的感觉。文字于他们,无法成为目光的牵引,更无法成为心灵的牵引。19世纪的美国女诗人狄金森说过,“没有任何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可在阅读中,很多学生无法收获这种美好的感觉。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帮助学生找到对文字的美好感觉,抓住并迷恋上这种感觉,即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学生有了对文字的感觉,就会在阅读里收获幸福和快乐,感受生活的美,自然会喜欢阅读,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语感,除了在课外阅读中下功夫外,老师还可以经常准备一段动人的文字、一首动人的小诗、一篇让自己流过泪的散文、抑或简单的几句话,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在学生疲倦时、或是课尾多出的几分钟、偶尔一堂完整的课上,和学生分享。长期坚持,也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美好感悟。

三、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管理和阅读方法指导

1、学校可组织成立读书会,班级组织读书小组,学校广播可在课余时间播放诗歌散文等朗读节目,熏陶学生,营造好的读书氛围。

2、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老师向学生推荐好书,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励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

3、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老师和家长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读书,老师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制定可行的阅读计划,学会收集资料,写读书笔记,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书。家长也要更新观念,鼓励孩子多读好书,给孩子买健康有益的课外书。

4、教育主管部门也应组织一些县区级学生读书活动,并开展到农村学校,为学生课外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读写能力 篇6

关键词:课外阅读指导;读写结合;读写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58-01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但单纯地靠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还必须让学生到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中去自由驰聘。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十分强调课外阅读,他建议每一个学生“从小学起就建立起自己的小藏书箱”,收藏自己喜爱的书籍。他指出:“阅读应该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学校应该成为书籍的王国。”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

一、课外阅读到底能使学生有哪些收益呢?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1、丰富知识、扩大视野

一个什么课外书都不看的学生必然是孤陋寡闻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在广博的知识背景下进行。这个背景越是广阔、丰富,学习起来就越能灵活自如,得心应手。广阔的知识背景的形成要靠广博的阅读,即要博览群书。这样广泛的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就如补充精神营养.增加信息储量。每一本有益的书就是一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口。”

2、陶冶情操.增强对生活的认识能力

优秀的文艺作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它能给人以美的熏陶,使人精神充实,获得向上的力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激励成千上万的青年找到人生的真谛;《鲁滨逊漂流记》、《童年》等作品中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印在广大读者心里,使他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获得与困难作斗争的智慧和勇气……这种无形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3、提高读写能力

阅读和写作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深刻地说明了读和写的关系,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泉涌笔端,语出惊人。有人说阅读是“收入”,写作是“支出“,这话是引入深思的。没有收入,怎么能支出?不广泛地阅读,怎能提高写作能力?只有多读才能积累词汇,增强话言表现力,改变那种苍白无力的学生腔。读得多了,各种语言风格都能接触到:鲁迅的深刻犀利;朱自清、冰心的优美清新;老舍的通俗而风趣,都会在脑海中留下印象,读得多了,写作时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就会像那”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

二、怎样加强课外阅读呢

1、要加强指导

第一是读什么的问题。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是阅读的主要对象。围绕课本去读:课本里有《林冲棒打洪教头》、《三顾茅庐》。但光看文学作品还不够,自然科学的、历史知识的、思想修养的,都应该看一点。古代的、现代的作品都可以看,但以看现代的为主;中国的、外国的都可以看,但以看中国的为主;长短篇的都可以看,但以看短篇的为主;文艺、科技的部可以看,但以看文艺为主……总之,阅读面要宽,兴趣要广泛,像蜜蜂采蜜一样,遍采群花,酿出来的蜜才香甜。不仅如此,还要养成读报的习惯,坚持每天读报并经常浏览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杂志。第二是怎么读的问题,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书要专心致志熟读精思。革命老前辈徐特立同志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要求看书时,眼到、心到、手到。边看边划记重要语句,标出段落层次,在书边做简要分析,摘抄警句和有关资科;看完后归纳内容,写写提要,写写读后感。只有这样读书,才能真正读进去,读一本有一本的收获。要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等几种方法,阅读一部作品,可视不同章节,交替运用这三种方式。

2、要保证时间

至少每天要有半小时或每周4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我在每周有限的课时中,还抽出一节课为学生自由阅读课,让学生自带书籍自由阅读。这样虽然使课时显得更紧,但学生们仍非常欢迎。我还想法减轻课业负担,尽量少留家庭作业,去掉那些繁琐的、机械重复的作业。每周的固定作业为:观察日记一篇或阅读笔记一篇。保证孩子们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3、坚持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

我要求学生每周记一篇阅读笔记。开始只要求摘抄;接着要求学着写点评论、感想,三言两语也可;最后则要求一定写读后评或读后感。阅读笔记本每两周检查一次,及时褒扬优秀者,并指出缺点,提出建议;对有进步的也要及时肯定。总之。及时讲评,鼓励积极性,促进能力提高。

4、建立班级小图书馆.提倡学生订阅报刊杂志

每位学生都要订—份《语文报》,并选订两种杂志,一种文艺方面的,一种科学方面的。我们应当把学生引向知识的大海.让他们在里面邀游,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他们喜爱的活动。阅读心爱的读物,在课外这块天地里,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作业、考试的奴隶。

总之,如何结合课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对我们每个教师,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把学生放到广阔的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加强课外阅读 篇7

具体到我们每位老师的教学中,我们该怎样实施,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为此,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作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在聆听中培养学生对书的热爱

从一年级起,我就注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于是.我让每个孩子轮流读自己喜欢的故事给大家听。原以为这样的做法会得到每个孩子的喜爱.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才发现,这种做法对几个阅读能力强的孩子还有一些促进,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简直就是负担。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一篇小文章很有趣,于是带到课堂上给孩子们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有坐有趴。但无一例外地仔细听,根本不用老师组织,就连平日里一名无法控制自己注意力的学生也瞪大了眼睛,半张着嘴,屏着呼吸听得入神。孩子们的表现感动了我,我深深地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真思考后,认为指导课外阅读同样应从兴趣开始,而我以前的做法有些“拔苗助长”了。学生只有对课外阅读充满兴趣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后,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外阅读中去,才能把课外阅读当作他们的一种享受、一种休闲,从而保持旺盛的阅读热情,主动遨游在浩瀚的书海中。于是,我每天下午课前五分钟,准时来到教室,给孩子们朗读一个短小精美的故事,还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半个学期过去了,在我不懈的努力下,一本厚厚的故事书让我们读去了大多半,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断地给我推荐他们喜欢的故事。孩子们爱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浓了!

二、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向

鲁迅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年朋友不要专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能专看文学书,要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书,还要求青年朋友看看世界旅行记一类的书,“借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可以增长见识。”鲁迅先生从三个方面具体生动地谈了博览群书的重要性,强调读书要广博一些,视野要开阔一些。

但是,我在与孩子和家长的交流中发现,小学生优秀课外读物匮乏,加之有些家长不知该如何选择,致使孩子手中拿的书不适合他们阅读。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一)推荐与时事相关的内容

在实践中,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2014年南京奥运会相关报道。

(二)书非借而不能读也

怎样能使学生的读物基本在教师和家长的掌控之中,而又能让他们愿意广泛阅读呢?古人云:“书非借而不能读也。”于是我借助语文课本中“书的世界”这一单元,鼓励学生每人写出自己最喜欢的五本书名,经过选择后打印出来,再教学生学会写借书条,把打印出的书目张贴在班级最醒目的地方,鼓励孩子们自己向同学借书。于是,课间很多学生围在书目周围,指指点点,然后纷纷书写借书条,借书读书的热潮就这样掀起来了。还书时还经常能看到他们在一起交流书中的内容。过一段时间,我就会进行一次粗略的统计,为的是让借书热潮不断坚持下去。

(三)做好积累,为广泛阅读打好基础

为了能让孩子们更好地投入到阅读中,从一年级起,我就结合课本中的一类生字,找出含有这些字的常用成语,指导学生每天背诵。一年多了,学生们查成语、背成语、说成语、用成语已渐渐形成风气,这也为他们加强理解、扩大阅读面和阅读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通过检查、奖励机制督促学生阅读

为了督促学生自觉阅读课外书籍,在课外活动中要实施阅读评价。首先,评价阅读量是否达标。学生完成“计划性”的读书任务,就已经完成了一定的阅读量。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计划性”阅读量应有所区别,低年级可以多一些,约占三分之二左右;中高年级可以少一些,有二分之一左右就行了。

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不能持久,许多孩子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进行课外阅读的。而且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能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在实践中,我采用“课外阅读记录”的方式,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小小的本子中有学生阅读过的书目,有简单的感受,有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有家长的评价……我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并给每位坚持阅读的学生送上“读书小明星”的称号,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加强课外阅读 篇8

兴趣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 要想学生主动去读课外材料, 首先要让他们有兴趣去读。可以跟他们讲读课外材料的重要性, 再让学生读一些短小的幽默故事, 讽刺性的趣味性的东西, 让学生尝到看这些材料的乐趣, 然后逐步引导他们读其它一些材料, 这样学生就会乐意地去读。

二、明确目的

l、未来社会的需要

有人断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以前我们都认为“学会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而现在只学会数理化根本不行, 甚至可以说“寸步难行”。除数理化外, 还得懂电脑的操作, 懂至少一门外语, 尤其英语, 当然还得有其它方面的能力, 如:能说会道的口才, 标准的普通话, 一手漂亮的书法, 规范的行为举止等。为什么强调“尤其是英语”呢?因为随着通讯技术的越来越发达, 整个世界将是一个地球村, 一个地球村靠什么来交流, 当然是世界普通话——英语, 但只会讲几旬日常英语还是不够, 起码要懂得各个方面的东西, 甚至俚语, 这就得通过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来扩充知识面。

2、现实社会的需要

传统教育把人的大脑看作是一座仓库, 教育教学的任务就是简单地往这座“仓库”里灌输知识, 但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社会, 而且知识更新的周期在缩短, 老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知识, 学生现有的许多知识会陈旧、落后, 它们需要不断更新, 因此教育教学的基本观点应该是开发人的智力与潜能。我们只能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 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方法、技巧, 养成阅读的习惯, 培养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 最终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以此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具体做法

l、制订目标

学生根据读物性质、内容以及自己的接受能力和知识的准备状况, 自觉而合理地确定阅读目标, 使整个阅读活动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并按这一目标制订出阅读计划, 选择阅读方法。制订目标, 旨在阅读开始时, 先让学生明确“读什么”, “为什么读”, “要达到什么程度”, “选择什么性质的读物”等。

(1) 激发阅读欲望:有了欲望才有兴趣, 当然没有兴趣同样也激发不起欲望, 所以选材要以学生感兴趣且对学生的课业有利的材料为主, 这样学生才会认真地去读。同时, 还得对他们进行功利引导, 激发学生的强烈欲望, 使他们欲罢不能。

(2) 突现指导:突现指导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 哪种文章需明白哪些东西, 生词如何处理等, 让学生有一个阅读的基本模式, 这样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消除杂念:培根在<谈读书>-文中谈到, 阅读必须“全神贯注, 孜孜不倦”, 在读的时候要专心致志, 不能存在“一心将有鸿鸽之志”的旁鹜想法。因为阅读效果与阅读心态是成正比的。

2、制订计划

学生根据阅读目标和自身的实际能力, 确定阅读进程, 制定阅读计划, 明确自己在不同阶段所要完成的不同阅读任务。在进阅览室时学生要带着笔记, 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可摘录, 用英语写简单的随笔等, 这样写作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3、读法指导

(1) 带着问题读:不管是什么文章, 都有一个中心思想, 在阅读时要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性质需要弄明白哪些问题, 如一篇人物介绍的文章, 学生应搞清这人的籍贯、出生年月、主要业绩或劣迹、他或她的成长过程、时代背景等, 即不管哪种文体都弄清六个“wh”和一个“H” (what, where, when, who, which, why和how) 以及中心思想 (main idea) 等等。

(2) 有意识读: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时, 都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上, 而忽视那些语言知识点和句型, 所以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去读, 看到重要的或常见的句型可以把它记下来, 看到与教科书上的意思表达不一致的东西要把它弄懂。这样, 词汇量就会得到扩充, 已学知识会得到巩固, 知识面会更广, 视野会更宽。

(3) 猜测性读:学生在阅读时, 往往会为某个生词而停下来查字典, 这样常会导致时间浪费, 因为有的词甚至词典也查不到。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要指导学生不要停下来, 而应继续读下去。因为, 在读完后一般都会知道它的大致意思, 其实有些词, 只要知道它是个什么词性就行了, 如果是名词, 那么它是地点名词还是人名或物件名称, 如果是形容词, 那么知道它是褒义, 还是贬义就行, 而这些都可以从上下文推测得出的, 同时, 最好能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构词法, 通过构词法来推测词义, 如果能养成这样的阅读习惯, 那么词汇量就会越读越大。

(4) 限时读:在考试时, 同学的普遍反映是阅读时间紧, 因此, 在平时阅读时, 自己给自己限定时间很重要, 以便在高考时能够按质按量按时完成阅读。只有在平时养成这一习惯, 才能在考试中发挥出来, 真正体现出熟能生巧的作用。

(5) 持之以恒地读:光有兴趣与欲望, 懂得读法, 还不行, 因为做任何事情都得持之以恒, 阅读就更得遵循“贵在坚持”的原则。而且阅读也不能挑三捡四。有趣的, 乏味的不读, 不行;容易的读, 难的不读, 更不行。因此在课外阅读时不仅要读, 坚持每天读一点, 而且还要各种文章都读, 难的更要读, 并要仔细地读, 这样才会在考试时无论遇到哪种文章都不会紧张。

结语

作为教师只发号施令, 光讲课外阅读如何重要或更详细地指导学法还是不够的, 因为任何事物都应“学以致用”, 因此教师必须总体把握方向, 对难度较大的文章作为示范阅读进行辅导, 同时在平时的测试中, 课外读物里的内容也要在试题中体现出来, 让学生尝到读课外材料的甜头, 这样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地去读。另外, 最好能为课外读物设计一些题目, 做到有的放矢, 让学生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因此, 我们要克服困难, 大胆地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 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能深化、延伸、拓展, 以此来适应高考, 适应社会, 使他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素质 篇9

一、课外阅读指导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大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在现实的阅读中,不少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最初学生刚拿到书,不过几分钟,举手答:“看完了。”仔细观察,原来学生拿到书后,只是囫囵吞枣地翻阅了一遍,看后连自己也不知自己学到了什么。这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造成的。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1.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轻松、和谐的阅读空间,吸引学生走进校内图书馆。宽敞明亮的阅览室、整齐排放的各类图书、墙上的名人语录,使他们感到心旷神怡,使他们能在所见之地都有机会受到熏陶,产生浓厚的读书兴趣。

2. 教会学生读书要充分利用工具书。如“新华字典”“汉语小字典”等解决书中的“拦路虎”,弄懂出现的生字、新词,达到读懂所读内容的大意。

3. 教给学生边读边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要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决不能囫囵吞枣,一目十行。这样起不到看书学习的效果;对书中重点句或优美的句子、精彩片段,要停下来理解其义,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好在哪里?

4. 当学生看完一个故事,就要求学生把书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给教师和同学听,并举办讲故事活动,对中、高年级学生,要求边读边思考,摘录优美词、句、段,做读书笔记,还可以练练笔,要求学生写心得体会,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段进行句子仿写、语段仿写,也可要求学生续写。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水平。

二、课外阅读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读书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他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功效。近年来,我校为了教育学生利用图书馆,学校领导把课外阅读指导纳入教学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阅读指导。中高年级学生要作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学校要求教师上好集体阅读指导课,进行新书介绍,指导学生选择优秀读物阅读,在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基础上,让学生们人手一册笔记本,对优美的句子、片段,抄一抄、写一写,便于下课后熟读背诵,这是通过读书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在图书中获取了知识的营养,文化、行为等各项技能素质。学校教导处配合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促进阅读活动地深入开展,每学期组织“读书写心得体会”“读书笔记展览”“日记评比”等活动,使学生产生深厚的阅读兴趣,阅读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汲取了文中的精华,从而掌握了更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倾吐于自己的作文之中,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写作能力大大提高。

三、课外阅读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在图书馆里,你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自主的地位、主动的状态;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小读者身上洋溢着积极的学习热情。为了参加数学比赛,他们在这儿找学习材料;为了创办《手抄报》,他们涉猎了天文、地理、科学,尝试了获取信息的乐趣;为了参加演讲比赛,他们阅读了大量书刊;为了一个有争议的词,他们一口气查了几种词典;而有谁发现了一本有趣的书,他们还要互相传阅,他们学会了离开教师自己学。为用而学,有的放矢,他们学习的劲头别提有多大!通过课外阅读,增加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加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了解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和境界得到高尚人物的洗涤,也得到了净化。读书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

加强课外阅读 篇10

阅读理解一直是英语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英语成绩的高低。因此,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英语得分的关键。但从江苏省近几年的高考尤其是2013和2014年高考及平时的英语考试看,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的得分不高,而且由于对部分题材不熟悉导致阅读速度慢,又直接影响了其他项目的得分,从而导致学生整体分数不理想。此外,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点的讲解,对于课外阅读没有足够的重视。阅读训练主要以做题为主,缺乏整体规划、无系统性,对于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更少。这些都导致学生阅读量小、阅读面窄、阅读速度慢,阅读能力低下。而这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是相悖的。

二、新课程的要求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于阅读的八级要求是:能识别不同文体特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多种媒体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除教材外,课文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同时,课程标准强调高中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些能力基本上都要通过大量和不断的阅读才能获得。但目前大部分高中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都远远没有达到标准。

而最近几年江苏高考的阅读试题越发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选题更趋于多样化、现代化、生活化;阅读量以及难度加大;文字材料改编幅度较小。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学生在高考中得分偏低。要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关键。而要提高阅读能力,仅仅依靠有限的课文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加强课外阅读及其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做法。

三、实施方法

1.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资料,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从目前的教学来看,学生的阅读训练更多的注重形式,忽视阅读方法。而大量的做题,使整个阅读教学淹没于题海中,导致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因此,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要注重趣味性。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只有感兴趣的东西,学习者才能积极投入其中,认真思考。为学习而学习是一件最枯燥的事,他产生的是不愉悦的感觉,因此谈不上主动性和积极性,阅读行为就缺乏持久性,而且往往效果差。此外,选择的材料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语言学家Rod Ellis认为,“学习者需要专门适合他们的发展阶段的外语资料”。因此,在开始阶段,选择材料不要太难,以免学生丧失兴趣。可先选择贴近生活的材料,从学校、家庭生活等学生熟悉的题材,逐步扩大到社会、环保、科普、经济等领域。同时,要注意材料的科学性、全面性。21世纪报、读者文摘、新概念英语、心灵鸡汤以及一些经典名著都是比较好的选择。

2.加强学生阅读方法及策略的指导,提高阅读能力。在选择好的材料后,教师还要加强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优秀的阅读策略对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技能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在外语教学方面被证明行之有效的阅读策略主要有:略读、找读、猜测词义、提问、推理、概括。“略读”是指为了获取语篇大意而有选择地阅读。我们可以读题目、介绍、标题、副标题、插图、表格、每段的第一句话或语篇的结尾。如笔者在讲到“影像和声音设备的发展”这篇文章时,通过让学生看小标题来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及其展开的方式,从而让学生对文章的框架有个整体的了解。“找读”是指为了确定具体信息(事实、日期、名字、数据等)而快速浏览阅读材料的技巧。在讲到电视的发展这部分时,我通过让学生利用找读这个技能去找各个时间点电视的发展情况,总体效果较好。同时,在阅读碰到一些生词时,笔者会根据具体的情况,让学生利用语境或结合已有的知识来进行猜测。这不仅能锻炼学生词义猜测能力,而且不容易打断阅读的连贯性。“推理判断”是阅读理解的基石。在阅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标题、插图、段落的主体句、过渡句以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等因素推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文章的隐含意思或发展方向等。要做到这些,教师要利用相关材料做好示范,逐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概括”是另一个重要的阅读策略。指导学生如何概括所读材料是全面提高阅读技能的又一重要方面。这一能力要求读者筛选语篇,分清重点和非重点、提炼文章主题思想等。要培养学生这一能力,必须在平时的阅读中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如让学生读完文章后讲主题思想、归纳段落大意、对文章进行改写、用一个词代替一系列东西名称如“水果”代替苹果、香蕉、让学生作摘录等。研究表明,如果平时经常做摘要,有意识运用有关信息宏观处理的规则,培养把阅读的语意层次逐渐提高的习惯,概括的能力就会提高,无意识处理信息的质量也会增强。而提问这一策略的使用,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及深度思考能力。

当然,除了这些主要的阅读策略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其他的阅读策略,如泛读和精读相结合的策略,预测下文的能力等。并注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帮助其克服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如出声阅读、手指点读、回读,或碰到单词就查字典等。

3.做好阅读教学规划,增强学生阅读效果。在课外阅读的指导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所以教师要有计划、有选择地给学生补充阅读材料。文章体裁应多样化,并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指导其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和方法、关注其谋篇布局。同时注重文章中长难句的分析。此外,教师还需开展一些教学活动来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如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书评或读后感;指导学生进行美句的摘录;安排学生进行读书汇报、讨论交流等。同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提问或者对于所涉及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来逐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的能力。这样既可确保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和阅读量,又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锻炼学生的写作和归纳能力。

4.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培养学生语感。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掌握策略和方法外,大量的阅读也非常重要。要学生坚持每天读。最好是读“原滋原味”的文章。正如叶圣陶所指出的,学习要持之以恒,不断积累。同时,教师也可根据教学需要补充一些与教学话题一致的文章。根据克拉申提出的“窄式阅读”理论,阅读关于同一话题的若干文章,可以帮助读者快速积累背景知识,巩固和扩大词汇,发展阅读技能。通过这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英语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阅读速度、熟练阅读技巧,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5.进行科学阅读训练,提高阅读应试能力。在注重语言基础知识和课外阅读指导的情况下,教师还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阅读训练,如限时训练等,做到阅读速度和阅读精确度的统一。对于高三学生,还有必要组织学生在35分钟内阅读与高考的难度、阅读量相当的阅读材料或近几年的高考阅读理解题,对学生进行训练,以培养其毅力。

四、实施效果

在所带班级进行了半个学期的坚持后,笔者所带班级的考试成绩尤其是阅读成绩有了较明显的进步。从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和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对比来看,笔者所带班级较同一层次的学生比,总成绩从原来的负2.1分到现在的超过0.11分,其中阅读理解这一项不仅在平行班居第一,还超过了部分上一层次的班级。

五、总结

总之,要想在英语考试中取得高分,必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夯实基础,掌握尽可能多的词汇外,还需要大量、广泛的阅读。同时,教师要做好材料的选择并加强阅读技能、阅读策略的指导,尽可能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高中英语教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为实现高中英语教学的整体目标服务。

摘要:在高考英语试卷中,英语阅读理解及与阅读能力有关的题型如任务型和完形占据了英语试卷的大部分分值。阅读部分得分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学生考分的高低。但目前在英语教学中,课外阅读以及相关的指导还不够,导致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精确度低下。那么,怎样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呢?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加强课外阅读及指导是一个比较有效地方法。

加强课外阅读 提高综合素质 篇11

一、注重方法,学会阅读

1.模仿强化法。也就是强化语言积累。一个人的语言积累不仅反映他的语文水平,还深刻影响其文化积淀、内在气质和品德修养。因此,在课内外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合适的优美词句、名言警句、格言歇后语、诗文佳作等,有意识地熟读成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

2.探究释疑法。孩子们大多好奇,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对很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类自身现象都心存疑问,如“沙尘暴是怎么形成的?”、“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社区垃圾为什么这么多?”、“孩子的长相为什么像父母?”、“眼睛为什么会近视?”等等。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收集有关资料,解决问题,并把这些相关资料进行整合,撰写成一篇篇小论文。简言之,就是带着问题读书,通过读书解决问题。这就是探究性课外阅读,它旨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能力”。

3.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订阅报刊,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4.标新立异法。就是把读书笔记和手抄报结合起来,营造一种相互激励的阅读氛围。定期自编手抄报,要求自拟刊名、自排版面,自定内容。除“三个一” (读文一得、日记一篇、好词佳句一组)的常规要求外,其他栏目自行设计,可以复印也可以剪贴:采取这种做法,目的在于全方位地表现个人阅读之后的审美感悟和创造能力。然后老师按小组装订成册,全班传阅。各张书写不一、设计不同、各具特色的手抄报,构成班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家在传阅中相互借鉴吸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欣赏别人,在欣赏别人的同时自我激励,学习他人长处,增强审美和情感能力。在这种氛围中,每个人都竭尽自己的能力去求活创新。

二、创造条件,适时激励

1.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自主选择,适当“强制”。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加强课外阅读 篇12

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这种情况, 就是读了许多书籍, 看了许多报刊, 要到用的时候, 却又忘记了, 或者找不到了。事实证明, 如果我们读完一部作品, 看完一篇文章, 不及时加以巩固, 就很容易遗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借鉴名人读书方法

根据许多革命家和著名学者的读书经验与体会, 阅读时必须做到:“心到辅以笔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读与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学会做读书笔记, 注意积累资料, 以巩固阅读效果。

我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 读书时总是聚精会神地学习着, 他忽而奋笔疾书, 忽而托首沉思。在他的书籍和笔记本上, 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心得体会, 标记着各种符号。

我们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 读书时也总是“深究而细讨”、“慎思而明辩”, 用铅笔标出重点, 加上批注, 为中华的崛起而发奋读书。

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 读书时也极为认真。有时在书上做符号, 加眉批;有时夹上一张纸条;有时把一些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以便随时应用。他还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即要全身心地投入。尤其要做到勤于动笔。这样, 才能帮助你记忆和掌握其中的要点、重点和难点;才有利于帮助你储存材料, 积累写作素材;也才有利于帮助你扩大知识领域, 提高你的分析综合能力。

这种“心到辅以笔到”的读书方法, 是一种古今中外普遍运用的科学的读书方法。这种读书方法既是练笔过程, 又是思维的过程, 也是积累生活素材、词语, 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过程和手段。既有利于培养字斟句酌、提纲挈领、分析综合的阅读能力, 又有利于培养深入思考, 完整领会的好学风, 还有利于培养记忆、感知、思维、想象与审美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学会开展正确阅读

为了指导孩子们学会正确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 让他们把学过的知识积少成多, 更好地加以巩固,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随时应用。学校教师和家长, 尤其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首先要指导孩子学会正确阅读, 学会做阅读笔记,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选择课外读物。这是学生正确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 阅读有多种方法。

1. 快速浏览的粗读法。

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 以及阅读价值不很高的书籍和报刊杂志上文章, 就可采取此种方法。即随便翻翻看看, 即通过看标题、看目录、看前言、看内容提要等, 大致了解一下主要内容, 以求在有限的时间中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

2. 品味欣赏的精读法。

对于名篇名著以及具有价值性、参考性的书籍和文章, 则要静心细读。就像人吃东西一样, 必须细嚼慢咽, 体味欣赏。做到体会立意构思, 揣摩布局谋篇, 欣赏好词佳句。然后, 把书籍或文章中的精华作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为自己今后的工作与学习提供参考。

三、懂得巩固阅读成果

巩固和扩大课外阅读成果, 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会做阅读笔记。阅读笔记没有统一的体例和固定的格式。最常用的形式和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 做摘录或摘记。

即在阅读的书籍、报刊、杂志、调查报告、文书档案时, 把与自己学习有联系, 与自己钻研的内容有关联, 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摘录下来。可记在笔记本、纸条、资料卡片或活页纸上。我国著名作家矛盾先生曾经说过:“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簿本, 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想随时记下来……”也就是读书时要学会观察, 学会随时记录, 学会做好笔记。这是读书学习的一种方法。

2. 编写资料索引。

如果觉得阅读的材料中有用的内容很多, 摘录不了, 或者自己已有这方面材料。则可把有关的书名或篇目、作者、版本、页码等写下来。然后, 按照内容编写出资料索引, 以便要用时查找。

3. 做读书提要。

如果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 认为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 或者某一章节、某一方面内容对自己有帮助, 可用自己的话把内容要点、有关方面的材料, 简明扼要、脉络分明地撰写下来。做这种读书笔记, 要求有一定的综合和概括能力。

4. 写读书心得体会, 或叫读后感。

即看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以后, 对某一个问题有所启发, 或有个人创见, 可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和感想。例如, 可就作品蕴涵的思想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 或者摘录好词佳句, 或者体会作者文章的写法。需要时可以整理或发挥成为有价值的资料, 甚至可成为创造发明, 或者阐明某一新观点的关键。这种读后感比较随便, 可记在专用笔记本上, 或写在资料卡片上, 也可写在书刊的天头、地脚、字里行间, 也可在书中作些符号或标记。

上一篇:计费管理下一篇:计算机专业课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