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课的教法

2024-06-03

计算机专业课的教法(精选10篇)

计算机专业课的教法 篇1

在高校低年级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一方面衔接了学生在高中时期开设的《信息技术》课;另一方面,要能够适应各专业后续计算机课程的要求。因此,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知识面的扩充;二是动手能力的培养。

1 当前大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上面临的问题

1)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需求量的急剧增加,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日新月异,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尤其在找工作时,企业要求毕业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根据“智联招聘网”发布的招聘信息粗略统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应聘者,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企业要求熟练使用计算机。因此,在校大学生迫切希望能够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

2)虽然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等课程,但因为信息技术课只作为会考科目而不是高考内容,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在上课时往往是应付了事,在会考前也只是临时抱佛脚。因此学生在中学时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完全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3)很多高校的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基础课后要参加省一级的考试,在考试的压力下,学生只能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死记硬背考试内容,不能对计算机基础课上学习的知识灵活运用,也极大的打击了学生深入研究计算机的积极性。在对本校04年到07年毕业生的调查中,计算机一级考试的过级率在98%左右,但是在毕业时能独立做好一份求职简历的学生却不足60%。

4)另外,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各高校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了很多公共基础课,比如法律、思修、语文等,同时学生们还要学习一些专业基础课,如数学、英语,这样,每周按5天算,授课学时达到每周30学时以上。学生的课业压力非常大。这样,学生也就没有多余的精力自学计算机了。

2 解决方法

2.1 注重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在进入大学前,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中学开设的《信息技术》;二是通过自己平时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但是这两者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都没有太多帮助。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讲,计算机在他们脑海中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他们甚至感觉计算机很深奥,有的同学可能因此对计算机这门课产生排斥心理。这时首先应当为他们排除这种障碍,让他们感觉计算机和其他所熟悉的数学、语文课一样,内容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内心里拉近他们与计算机这门课的距离,从而达到让学生想学的目的。

2.2 注意各专业的应用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学科的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例如中文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文字处理工作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在对中文专业讲授Word的使用时,就应该把重点放在版面设计等方面;而数学专业则要侧重于公式编辑器的使用。

2.3 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比例

有些人认为,计算机是操作性的课程,上机时间越多越好。我认为,计算机基础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因此,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应仅着眼于对初学者简单技术操作和技能的训练,而应以培养初学者计算机的基本常识、对计算机的整体认识,建立计算机知识不断发展进步的观念为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能够有效的指导学生实践,使实践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使之共同促进学生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

2.4 讲授与自学并进

计算机基础课的总课时一般在52-74学时之间。想利用课堂时间完全掌握计算机知识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体会,培养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

我校的计算机课都配有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这比传统的板书要方便的多,便于使用演示法。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的组成时,我准备了很多硬件设备的图片,让同学们直观的认识了CPU、主板、内存等设备;在讲到计算机的组装时,由于不能现场进行组装,我事先用DV录制好组装过程,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播放,使学生记忆深刻。

综上,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本着“扩展知识,提高能力”的原则,牢牢把握当前企业对求职者的计算机的基本能力的要求,并相应调整和改革教学方法,必然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摘要: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能否使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成为每一个大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因此,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董正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

[2]赵致琢.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新构想[J].学术问题研究,2006.

[3]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郝兴伟.计算机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教法初探 篇2

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王  娟  胡英君

【摘要】本文从职业教育教学实践出发,从精讲多练;寓教于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设置个性化作业;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等六个方面阐述了高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关键词】计算机;教;主导;学;主体

从事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多年来,我深感计算机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很大差别。对于计算机的教学,我们应该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另外,在教学过程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高职学生喜欢独立地获取知识,又有较浓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这样才能真正使计算机成为他们的一个应用工具而不会成为学生考试的负担。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其中的知识呢?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倡理论教学的精讲多练

我们知道以前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成为教改的对象,尤其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课而言更是如此。因为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图文并茂,大部分学生都能看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所以我提倡教师只讲解一些难懂的、易混淆的知识,同时多介绍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此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比如我们在FrontPage2003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课只需讲一些难懂的,例如超链接、报表、表单的制作和HTML语言的编写方法,而诸如那些文本的编辑、动画字幕及互动式的设计等知识,由于学生已有word、excel等基础,我们在授课时可以一带而过,只需把作业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学并上机实际操作。在授课时不必满堂灌,总是留下一些时间回答学生在上机中遇到的问题。而上机课只是演示难懂的、不宜掌握的操作,其他时间留给学生去摸索创造,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比学生从头到尾在教师安排,监视下完成每一步操作要好得多。而对于基础的知识,例如WINDOWSXP的基本操作,则应当边讲解边上机练习。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计算机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应该针对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讲为Word文件设置文件密码时,考虑到以前经常有学生的文件被其他同学改动的现象,我先提问:“你们想给自己的文件加上密码吗?”学生回答的声音十分响亮:“想!”在这种气氛下,我开始演示和讲解,学生们都屏住呼吸,教室里安静极了,等我操作完毕后,学生才长出一口气,并且个个都急不可待地要亲自试验一把。接着,我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很快学生就通过上机实际操作并回答出来了。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情境,鼓励学生动脑又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因此变得相当活跃,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自然高涨起来。

三、合理地安排学时比例,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一般来说,高职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大部分是一些应用软件,如微软的Office办公软件,或者是一些系统软件,如微软的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软件和一些相关的语言类教程。它们都是实践性特强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处理:如果只上机不讲解,那就忘记了教学的目的;如果只讲解而不上机,就等于纸上谈兵。

我认为,较适当的理论课与上机课的学时比例是1:1。安排这样的比例,既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又能让教学与实践紧密相结合。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果

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密不可分的。黑板和粉笔虽然在教学中仍起重要的作用,但教师尤其是计算机教师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教学设备,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教师通过编制一些教学课件,把那些较深奥、较抽象的知识以图文并茂,或者动画的方式形象地表示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并能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让个性化的作业、考试代替学生的学习负担

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所以检验学生学习的好坏不能完全凭一次书面的或上机的考试来判定。若是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不良学风。更严重的是埋没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

例如:我在设计多媒体制作的测验题时,采用了这样的一种方式:给学生2-3小时的上机时间,给出制作要求,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心制作自己的作品,考评时对学生制作的多媒体作品进行现场评分,并给那些应用了特殊设计技巧的作品加上附加分,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结果令人非常满意,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这些不同想法使他们设计出了很多极具个性化的多媒体作品,并且不乏结构清晰,功能齐全的作品。我们可以把这些精美的作品作为资料保存,以激励下一届学生的学习,教学效果一定非常显著。

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应只是单纯设计自己的教案,而是既设计自己的‘教’,又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学’。而且‘教’与‘学’的根本目的不再是单纯灌输知识而应该能够做到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边教学边总结,边总结边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例如,给学生介绍了Word2007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后,留下这样的上机作业:自己上机设计制作一张扇面,要求文字内容为一首唐诗,版面设计不拘一格,色彩搭配美观大方。让学生自己去采集资料,资料采集完后他们又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在文字底下配上图画,艺术字或图画需不需要用不同的样式放置等等。这就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综合使用WORD2007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努力去实现他们的这些要求,不一定都能实现,但必须亲自尝试。在上述制作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在文字底部配上图画的效果。一位同学利用图片的环绕效果,使用‘无环绕’方式,于是使得图片和文字能够重叠摞放,但是图片挡住了文字,也就是说文字在图片的下方,于是使用图片的叠放次序使它置于最底层,这样图片就被‘压’在了文字下面。但效果还是有些不好,因为图片的色彩对比比较鲜明,文字尽管覆盖在上面,却有点显乱,再想出最后一招,将图片设置为‘水印’,最后的效果十分满意。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必须使其具有强烈的兴趣;要引发他们的强烈兴趣,必须懂得激发其积极思考和发掘其不可忽略的创造力;而要做到这点,正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职责。

实践证明:计算机教学灵活多变,目的明确,而且教学内容活泼多样,美观实用。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多给他们设计一些较感兴趣的作业,他们必定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就是在较长的一些课间或活动课的时间也乐于上机完成他们的作业。

总之,计算机教学是个特殊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计算机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如果计算机教师能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并充分发挥其作用,那么师生的教学双边活动都将是愉快的、积极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时刻也是最佳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对计算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计算机教师必须不断充电,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以自己过硬的素质,宽广的知识面去感染每一位学生,从而使计算机学习成为一个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

[2]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

[3]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J].

计算机专业课的教法 篇3

关键词:数据库,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1 引言

数据库原理一直是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如何讲好这门课程, 是广大从事数据库理论教学的老师关注的问题。同时数据库原理也是一门相对抽象的课程, 没有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至于很多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之后, 感觉还不如学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实用。本文将针对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的特点, 探讨如何在数据库理论教学中配置好合理的实践课程来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

2 课程教材的选取

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由于工作的需要经常阅读有关数据库方面的书籍。得到一本适合自己需要的参考书, 有时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 数据库原理课程方面的教材很多, 归纳起来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数据库原理为主, 侧重于理论研究, 应用方法与技术介绍得很少。这类教材主要适用于广大计算机、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研究生使用, 也可供从事数据库教学及科研工作的教师与科研工作者参考;另一类是以数据库技术为主题, 侧重于对某一具体数据库软件产品及其开发技术的介绍, 数据库理论知识介绍较少, 写作风格有点类似于产品使用说明书。这类教材主要适用于广大非计算机、非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本专科生使用。

显然, 以上两类教材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本、专科学生的数据库课程教学均有一定程度的欠缺。若太注重于原理及理论知识的学习, 再加上各个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 直接使用第一类教材有一定困难, 而若采用第二类教材, 由于理论方面的内容较少, 容易造成学生理论知识的缺乏。因此, 根据本专业所开设的前导课程及本专业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专业发展及教学需要的教材, 较好地将抽象理论与应用实际相结合, 力求理论阐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并使用大量应用实例, 将“数据库原理”和“数据库应用技术”两部分内容有机结合的教材, 是数据库原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当务之急。而该类教材就是我们所要使用的第三类教材。由萨师煊、王珊编著的《数据库系统概论》是这一类教材的典型代表。

当前数据库教材名目、版本较多, 教材的选用, 将直接影响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因此, 针对一定的培养目标, 授课教师在选用教材之前一定要作全方位综合考虑。

3 教学内容的确定

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 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初步具备使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而言, 所开设的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也各不一致。因此, 在进行教学内容选取, 既要考虑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及要求, 又要顾及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

3.1 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里, 一般都会明确规定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数据库的管理及各项基本操作, 掌握一定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技术。在参阅大量资料后, 找出课程的重点内容, 然后根据各部分的特点, 在如何讲好讲透、做到深入浅出上, 对课程教学内容作精心的筛选。

3.2 根据学生实际、结合课时要求确定教学内容

教授对象是计算机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 平均年龄约在十八九岁左右。这批学生的特点是:

(1) 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数学知识和程序开发能力, 通过《计算机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等前导课程的学习, 具有计算机专业方面的数学知识和程序开发能力。

(2) 具有较强的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同时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 对理论课程的实践应用要求强烈。很多同学认为大学的学习与今后工作没有多大的联系, 特别是数据库理论这样的课程, 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对学习的投入不够, 不肯花更多的时间在理论课的学习上。

因此, 最终确定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应用水平, 合理分配教学课时。

3.3 根据教学实际适当增补教学内容

在现有教材中, 很难找到完全符合学生需要的教材, 由于学校、专业以及学生存在的差异, 教材编写者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当教师选择好基本上能满足要求的教材后,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专业需要, 在教学内容上作适当的增加与补充。

4 传统理论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中,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理论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讲授很多基本理论知识, 但学生面对这些理论却茫然无措。实验课时也配置了相关的实验, 学生也是一头雾水, 不知如何下手, 使原本很重要的实践活动变成了搭配。数据库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而这种理论和实践相脱离, 或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教学方法, 导致学生学习的效率低下, 学习刻板, 难以面对和解决新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5 理论课中以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1 案例教学的作用

(1) 案例教学是一种生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2) 归纳和演绎恰当的结合, 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

(3) 以案例促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

(4)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数据库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5.2 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 精选案例。在选择教学案例时, 具体应遵循如下原则:典型性、针对性和系统性。

例如, 在讲解概念模型时, 主要讲解E—R图, 以及如何将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 这一部分比较抽象, 学生不容易理解。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作业, 即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个数据库系统, 要求学生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画出系统的概念模型。学生可以用WORD或其他画图工具画出该系统的E—R图。完成该设计后, 学生能够掌握E—R图的实践意义以及在数据库设计中的重要地位。然后在讲解关系模型时, 再让学生将该图转换为关系模型, 在讲到规范化理论时让学生对其规范化, 分解为若干个满足某种范式要求的关系模式, 最后在讲到SQL语句时就可以让学生使用SQL语句在实验环境中建立相应的数据表。

(2) 课堂分析讨论。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培养学生的特长, 在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中, 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除了积极地组织、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还要有意营造一种开放的气氛, 借助于提示、提问、反问、引起争论等方式, 让学生各抒己见, 逐渐深入讨论。最终确定解决方案并按小组布置实施。上机实验以学生具体操作为主, 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操作时间, 让学生大胆去尝试, 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领悟。这期间, 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作及时的提醒。学生将之前确定的若干解决方案通过上机操作, 得出真正的最佳解决方法和最优方案。

(3) 总结和评价案例。教师从案例的提出、分析、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到最终问题的解决, 让学生全面了解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重点评价案例解题思路是否正确, 分析方法是否得当, 解题的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等。此外, 注意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对于学生提出的具有创新性但不太完善的可行性方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点评和总结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以案例为示范,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拓展学生的想象力, 实现知识的巩固和迁移, 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然而, 案例教学法仅仅是数据库课程教学方法之一, 要讲好一堂课, 不是以一种教学方法替代另一种教学方法, 而应是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只有把案例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才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6 教学手段多元化

6.1 利用CAI辅助教学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PPT为讲课提纲, 配合多媒体CAI,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改善教学效果。在课后, 师生之间通过参考资料资源共享、互通邮件等网络手段加强交流。但是我通过讲课切身体会到采用PPT或者多媒体CAI只是一个辅助教学的手段, 有时它们会限制在课堂上的即席发挥。因此老师课堂教学不能照本宣科, 要先对课程内容全面深入理解后再结合案例把课讲活讲好, 重要的是讲课要有激情。

6.2 加强课程教学辅导网站建设

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 逐步建立并完善集基本资料信息 (包括教学大纲、教案、电子课件、课堂录像等) 、题库管理、答疑系统、论坛等模块为一体, 内容丰富的教学辅导系统, 方便师生共享, 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加快该课程建设的步伐, 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打下基础。

6.3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程的教学由于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 教师不可能将书本上的任何内容都讲得非常详细。所以一些简单的容易理解的内容, 即使是重点内容, 有时也可以采取给学生预留任务的方式要求他们通过自学来掌握, 既可以有效压缩教学课时,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7 结束语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和更新, 教师应该遵循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规律, 跟踪最新技术的发展动态, 结合专业实际把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带进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珊, 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 (第四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李菲.在数据库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计算机专业课的教法 篇4

【关键词】中职本科 ; 设计任务 ; 学习情境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135-02

1.引言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由中专学校、技校、职业高中组成的,目的是培养在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可以参加高考,被高等院校录取后,学制四年,称为中职本科。

2.中职本科学生的现状

为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2014年招收中职本人数,今年7月,我校根据生源地分布情况,对生源较多的中职学校进行实地调研。

(1)生源结构情况

当前在校中职生,大多数学生成绩不够理想,认为自己没有可能考上大学,才选择了中职学校。而普通高中的自费生扩招,使中职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为了招到足够的学生,要求分数较低,有的初中未毕业,就进入中职学校。所以整体来看,中职学校生源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另外还有一部分是高中转学到中职学校读一年或一年半复习考中职本科,这些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好。

(2)动手能力较强,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较差

通过统计,2014级招收的中职本学生,高考文化课成绩最低的是121分,数学最低的只有一位数,外语只有初三水平,专业课成绩普遍较高,其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的学习态度,较好的学习方法,使中职学校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

(3)具有较低的教育敏感度

很多学生在中职时,就经受过老师各种各样的“教育”,如讲道理、批评、处罚等等。他们对老师的这一套方法已经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不那么敏感。对付老师的办法相对也较多,有的和老师当面对着干;有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言行不一;有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有极少数学生暗地里对老师进行人身攻击,打击报复。对他们的教育在较短时间内很难见到实效。

(4)具有较强的承受挫折能力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初中时,由于学习不刻苦,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受到家长的打骂、同学的冷嘲热讽、老师批评,屡试屡败。在经受这些打击之后,他们的内心逐渐变得“强大”起来,“勇敢”地面对现实,接受现状,而一些成绩很好的学生很难做到这些。

(5)具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中职学校的学生,能够正视现实,充分认识自己的学业水平,面对一次次挫折和失败,能够保持乐观心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一“笑”而过,可以说他们经历了“千锤百炼”,形成了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3.提高高等院校教师对中职本科教育的认识

基于中职本科学生的现状,高等院校部分教师认为,这样的学生没法教。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找一个适合他们工作能力岗位就业就可以了。如果高等院校教师对中职本科教育没有充分的认识,那么教学中积极性可能就不高,就不能用心去教这些学生,没有耐心辅导学生,就不能充分发挥高校老师的教学作用。因此,必须提高部分教师对中职本科教育的认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上讲话中指出,“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有机衔接,畅通人才多元化成长渠道。”这说明人才培养是多种途径的,人人都可以继续接受教育。如何授课,才能使学生能听懂,能学会,学有所成,真正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理论,胜任本职工作,从而为社会输出合格产品。这就要求每一位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因人施教。

4.教学方法改革

(1)实施分组

刚入学中职本科新生,计算机水平高低不同,授课时,将操作能力较强学生与操作能力较弱学生分为一组,在进行操作训练时,分配的训练任务不同,操作能力较强学生,完成任务后,指导帮助操作能力较弱学生完成任务,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到自己的计算机水平都得到显著提升。

(2)设计任务

设计任务,就是根据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确定每次课要达到的能力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授课的进度围绕任务展开,讲练结合。例如,在讲授Word基本操作时,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认真观察《计算机基础》这本教材排版有何特点?教学内容围绕教材排版这个任务进行设计,学生不断分析、思考,要想完成任务需要用到哪些知识点?怎样运用?任务完成,所学的知识也掌握了,这样的授课方式,培养了学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与上岗工作人员之间角色的转换。

(3)创设学习情境,保证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力培养

授课时,教师先描述与本节课知识点有关的真实工作场景,让学生置身于其中。例如在讲邮件合并时,就问学生,你们拿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是怎么做出来的?如果你是招生办的工作人员,如何制作大学录取通知书?学生回答各式各样。然后告诉学生,通过Word的邮件合并功能,就能快速地、高效率、大量地做出大学录取通知书,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认真地听完老师所讲知识点,顺利地做出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在巩固与提高训练中,学生自己做出了各式各样的请帖、名片。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利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4)注重应用能力训练,在做中学,学有所用

目前,中职本科学生在课堂上喜欢动手操作,不愿意听老师长时间讲授理论知识,理论基础薄弱。因此,讲课时,精讲多练,将授课内容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有所用,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授Word高级应用分节符设置时,先给学生展示一篇毕业论文,告诉学生这篇论文排版,能够按照每一章显示章的标题设置页眉,毕业论文封皮与其它页设置不同,在学完分节符设置后,就轻而易举地把毕业论文按要求排版出来。因此,学生就产生了主动学习愿望,一定要学好分节符设置,将来毕业时写毕业论文有用。

5.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实践动手能力很强,针对授课对象是中职本科学生,如果只是通过大屏幕演示操作理论知识,学生很难有兴趣学习。因此,只有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授课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对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为一线工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祥仲,李玉玲,时光.“任务驱动”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电脑,2009(11):32-34

[2]李美满,李湘黔,易德成.任务驅动教学法在VB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学习,2008(5):31-32

计算机专业课的教法 篇5

关键词:VFP,兴趣,实践,案例,任务驱动

VFP(Visual FoxPro)是大学非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它要求实践和理论并重,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这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是很不利的。学校对他们的要求是了解程序设计的相关概念,理解面向对象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分析一些常用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础上,能自己设计一些简单的应用系统,并能对其进行简单的管理维护工作,为计算机在本专业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针对三本院校学生,特别是专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都与一本、二本存在差距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能放任自流。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VFP(Visual FoxPro)算是比较简单的一个,但是这是对有计算机语言基础的人来说的。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语言,在短时间内要学好它其实并不容易。特别是教材的编排顺序,一般都是按照数据库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及其操作,SQL……一直下来,学起来同学们会感到相当的枯燥,不知学这些有什么实际用途,更不知怎么来应用,最初的一点学习兴趣也没有了。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进度不能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来,在第一堂课就要多花费一些时间,通过一个美观实用的案例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告诉他们这样的系统我们可以做出来,可以进行分析和维护,在以后工作中用到的时候,有问题我们可以自己解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学好。

2 实践和理论并重

在大学,学习的方式和高中有很大不同,自己的可支配的时间很多。对于学习,也不是只是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就万事大吉了。从我带的学生看,许多同学特别是女生在大学还沿袭着高中的学习方式,勤奋刻苦、把理论学得非常扎实,但是却严重地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考试分数很高,但上机实践就会出现很多类似标点符号是全角或是没有?显示的问题。

在教学中一般是理论和实践分开上课,理论课上保证大多数同学跟上老师的思路,上机实践环节,严格督促所有的学生都能很好的完成上机任务,遇到问题的时候先自己思考,尽量自己解决,在独立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实在解决不了再问老师。

3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1,2],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

一般在理论课上采用案例教学法[4]。在第一堂课就要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首先给学生展示几个常用典型案例,选取同学们最熟悉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分别把它的各个功能模块演示出来,并给学生演示其中一个模块的设计过程,主要界面就是表单的设计过程,用VFP很快就实现了,同学们觉得不难。结合班干部统计学生信息时的做法是首先在白纸上建立一个表格,然后填上数据,让大家理解VFP中所有数据都是以表格的形式存在的,演示表格的创建方法,输入数据,最后通过表单或菜单或命令对数据表进行添加、删除等各种操作。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自己有信心学好VFP,同时也跃跃欲试的想自己建一个信息管理系统。

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例子,根据教学计划分解该实例,确定好哪些知识点对应项目中哪些模块,如欢迎界面中有密码确认的部分,可以在讲完变量和常量之后,讲表达式之前让大家思考如何输入和确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并指出现有实例的哪些地方需要完善,怎样完善,把思路给整出来,然后再进行讲解。同学由于参与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起来积极性特别高,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课堂的最后,教师要把案例操作中的新知识点和操作注意事项进行总结,指出上机实践操作时的重点和难点,大家课下进行上机准备。

4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3,4]就是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优点是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培养能力的好方式。

比如,在理论课上的案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就是给学生布置的一个大任务,在具体讲课时再将它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在上机的时候实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用第一堂课的实例给学生讲解,把该系统按功能模块进行任务分解。每节课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对应的是哪一章的知识点。由于在理论课上已经进行了讲解分析,这时只要由教师布置下任务,给出相应的提示,然后由学生自己上机操作实践,看看能不能完成,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样反复几遍,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了教学内容,巩固了知识点。

5 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其实是传统教学法的结合,在具体教学中,要兼顾讲授法、演示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在各个知识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VFP教法的探讨是一项深入而持久的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现在只是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还需不断努力,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颖辉.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VFP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2(1):123-124.

[2]赵军云,徐国明,王欢.浅谈提高VFP课程教学效果[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28):8082-8083.

[3]钟杏云.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吸引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122-123.

[4]孙勇.浅谈如何提高VFP的教学效率[J].科教文汇,2009(7):83.

计算机专业课的教法 篇6

一、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法学法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对象基础不一。

一门课程的开展, 老师只是引导学生学习活动, 最终接受和获取知识的是学生本人, 故教学对象是教学的关键。众所周知, 高等院校不似中小学就近接受教育, 迎来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 而由于我国中小学生计算机教育普及程度的不同, 生源的多样化必然导致高校新生对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了解程度的参差不齐[2]。因此, 程度不一的学生, 起点不同, 再加之学生理解能力和对学习的积极性的迥异, 使教学的深度把握不准。

2. 教学理念老旧脱节。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更新之迅猛几乎是以秒计算的, 而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是数十年如一日, 理论与实践脱节, 重理论而轻实践[3]。学生每天只会拿着课本学理论, 一旦上机操作, 完全不知从何下手。任务教材是基础, 是关键, 然而学习教材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显然这样死板的教学理念已严重阻碍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与学生的就业。画地为牢, 缺乏实践, 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 教学方法单一俗套。

“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 可谓比比皆是。许多关于计算机的课程, 教师大都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一味地讲授、灌输, 霸语权日复一日, 这种方法具有很多不足, 如教学方法单一俗套、课堂气氛沉闷枯燥,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这与“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相违背[4]。而且, 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地被磨灭, 学生慢慢地成了局外人, 听天书, 等下课, 盼放假, 如此恶性循环, 浪费宝贵青春与大学时光。

4. 教学任务设置不当。

多数院校师资力量不足, 教学班级多, 教学任务繁重, 因此平均分配的每个专业的教学时间少、周期短。计算机教育是长期的、逐步深入的过程[5]。依照现在的教学任务设置, 教师要想按照考试大纲要求进行讲解, 就只能加快教学进度, 顾不上对实践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结果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但若全部进行机房实践, 不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最后, 教师既没时间, 也没精力去对教材内容做深层次的挖掘和推敲, 多数都是照本宣科, 更谈不上任务驱动了。

二、未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法学法的探索

根据以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种解决方案。并已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 初见成效。现总结如下:

1. 多次考查, 分层教学。

面对刚入学的新生, 给他们灌输完全一样的知识, 并且要求能力不同的学生以相同的速度接受并运用知识, 不仅很难带动知识薄弱的学生, 还有可能耽误那些“好苗子”。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考查次数实现分层教学。在新生入校后对他们展开一次考查, 包括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对这门课程的看法。然后教师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 将学生分为基础较好、基础一般和基础偏弱三层, 对他们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可以包括讲解分层法、练习分层法、作业分层法、辅导分层法等。例如作业分层是指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 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布置稍难的习题, 中等一层学生布置难度适中的作业, 知识基础偏弱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看概念, 多做例题, 并布置一些概念性强的基础题, 然后慢慢地提升难度。如此一来, 教师可以教授难易不同的知识, 下达不同的任务量, 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并着重提高基础较差的学生, 让他们早日赶上高一层次的学生。每学期中间, 还可以增添月考和期中考试, 然后重新划分层次, 让同学们产生努力奋进, 争取向上的动力。

2. 变被为主, 驱动教学。

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 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让学生在每节理论课后及时的上机操作实验, 而且必须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实验课时, 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即分析该次课程的主要任务, 把任务细分后布置给学生, 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应用所学的内容, 进行深入探索, 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协作完成任务。任务驱动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在课堂上, 教师还可以以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为题材, 提供给学生相互讨论,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鼓励大家主动得从身边的生活中去学习。教会他们走出呆板的课本, 走出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其次, 对于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 特别是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 教师下达的课程任务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完成, 所以他们会多出很多自由时间。那么如何让他们的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呢?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需要在课程教学的同时, 在课外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形式多样的计算机实践活动, 提供更好的学习实践平台, 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各种比赛。如在全校开展网页制作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等, 参与全省各高校联合举办的软件测试大赛, 全国性的数学建模, ACM大赛等。这种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教学课堂的补充和延伸, 很好的让学生学以致用,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变被动为主动。此外, 还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遇到困难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都是非常有益的。

3. 三级管理, 分组教学。

既然学生是学习的能动者, 是知识的接受者, 是学习成果的获得者, 那么就应该让学生“动”起来,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 按照以上的分层法将层次不同学生分为一组, 由程度较好的作为组长, 进行三级管理, 分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对所学知识进行预习、备课, 课堂上由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分组式讨论教学, 如PPT展示、成果演示等。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 确保大家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小组长负责指导、督促本组学生完成任务, 课代表协助老师和小组长检查。以此形成三级管理的班级学习模式。还可以由老师分派知识点或知识块, 每组讲解分配到的内容, 也可以以比赛形式议决一二。通过这种形式使教师由主讲变为指点, 让课堂由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学生的百家鸣, 进一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不仅课堂上采用这种方法, 课后布置学习任务、上机练习内容, 依旧可以通过分组教学。这样不仅解决一个教师面对众多学生难以胜任的困境, 还可以给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在分层教学里那些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

4. 自由交流, 网络教学。

当计算机时代向我们走来时, 网络教学也向我们张开了怀抱。教师可以给每个班建立QQ讨论组、微信群, 如果学生在课后写作业时有难题或者对课堂上的知识点有疑问, 教师可以直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答疑。另外通过这个网络平台, 教师还可以给每个年级建立公共邮箱、论坛, 用来分配任务、布置作业、共享教学资源等。这些渠道还可以作为同学们的“讨论网”, 大家自由交流各自学习经验与学习心得, 也可以成为学生在线学习、在线测试的途径。然而这一切都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地点的约束, 由学生自由自主地选择性学习。如此, 不仅解决教学时间不够的问题, 缩短了学生与老师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感, 而且方便学生及时解决疑惑, 取得更有效的学习效果。

本文简析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是优缺点共存的。研究发现, 多次采用以上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 实施教学环节, 能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环扣一环的教学组织与管理, 能保证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教师的指导, 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 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 小组长和课代表如果责任心不强, 将影响整个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经常鼓励、辅导他们, 督察学习情况。另外务必杜绝学生之间相互包庇、帮忙完成实验上机报告的情况发生。如遇到这种特殊情况, 应及时地引导和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普及是时代的要求。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分析和探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教学改革, 以推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全面发展, 提升教师教学的能力与素质,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适应变幻莫测的时代要求, 迎接高速发展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 (13) .

[2]杨秋黎, 姜文波, 陈明锐.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04) .

[3]唐玲, 尹珧人.浅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11) .

[4]吴长中, 周娅.浅谈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教改创新, 2013, (11) .

计算机专业课的教法 篇7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建构主义理论就是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 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主要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多项具体任务, 以任务为线索, 将教学内容巧妙的设计串联在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探究性, 其核心是以课程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 合理分解教学目标, 将其分散至设计的具体任务中, 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就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践

(一) 明确任务教学目标

教师设计任务的主要目的就是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尤其是部分针对性设计任务,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来实现学生迁移使用知识的应用综合能力。并且将课程的重点知识作为中心,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例如, 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有关函数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首先明确该章节的核心教学目标就是学会使用函数来编写程序。因此,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需要时刻围绕这一教学目标, 从易到难的逐渐提升难度, 有针对性的实现教学目标。

(二) 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下, 教师作为引导者在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目标后需要密切观察学生, 注意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并且适当的加以鼓励, 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完成相关任务。任务教学法具有探究性, 学生自主独立完成任务, 实现自主学习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计算机上实现各类型的操作, 体验操作失败或完成操作的情绪, 从而真正的独立解决问题。学生在遇到困惑时,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释疑。教师不能直接告知学生问题的处理方式, 而是应该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找到解决疑惑的关键,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三) 反馈纠错

在任务完成的阶段, 教师仅仅作为一个引导者来帮助学生, 主动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们在任务完成阶段中必然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教师应该特别重点讲解, 并且在任务完成后也要进行再次的强调、讲解。实施任务驱动法能够帮助教师更快、更准确的获知学生的学习难点, 从而有针对性的实现重点教学。例如, 在计算机操作中选定文本的方式多种多样, 但是每一种方式的特点都不同。选择任意文本的方式可以将光标移至起始处, 在单击左键的同时按住shift, 再将插入点定位置文本结束处, 再单击左键, 就可以选择任意文本了。也可以单击左键将光标直接移动到文章结束处。这两种方式都能够选中任意文本。教师可以提出任务, 让学生寻找除这两种方式之外的选择任意文本的方式, 学生在完成任务后, 教师可以进行重点讲解。学生对选定文本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操作起来也更简便。

(四) 归纳总结综合评价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模式, 是将教学目标分解至各个具体的任务中, 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差, 学生难以建立起完整的逻辑体系。并且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 因此教师可以在完成章节学习后进行系统的知识归纳总结, 将每个知识点之间建立起联系, 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记忆, 从而构建起真正计算知识体系。同时, 学生在完成每一项任务后,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水平提出有针对性的评价, 并且提出相应建议和意见, 以便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不足, 从而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和任务完成规划。

三、结束语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对于学生的基本综合素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选择合适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能够显著提高其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 其能够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 获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高职专业英语教法实践 篇8

一、单词游戏

专业英语学习中, 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是专业术语。专业术语具有单词生僻、过长等特点, 读起来不够琅琅上口, 不断练习非常必要。然而单纯的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或学生自行练习, 常常单调无趣, 不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为了强化学习效果, 有效练习和记忆术语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专业术语教学中可采用各种各样的单词游戏来学习术语。采用游戏的方法学习术语, 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参与性, 而且轻松有趣。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方法学习术语不仅效果好, 而且课堂气氛活跃, 并易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 尤其适合五年制高职生。边玩边学习, 这与“做中学”的职教理念相一致。

二、问答式教学

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 大多数教师会采用传统的翻译法或语法讲解法, 逐字逐句翻译、讲解课文。或让学生参与翻译。这种教学方法, 限于被动的接受或机械的尝试, 学生缺乏积极的思考、分析。这种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阅读能力, 却不利于学生英语口头表达的培养及用英语积极思考、总结并学以致用。问答式教学法是英语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篇章学习方法。教师边教边提问,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 并训练学生英语口头表达、应用能力。在专业英语教学中, 间或采用这种教法, 一方面让教学富有变化性, 一方面利于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角色表演

角色表演是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口语及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专业英语教学中, 教师也可根据篇章的内容要求学生想象、设定一些场景进行角色表演。例如, 学完一篇课文, 教师可列出文中重要的及应该掌握的内容, 然后要求学生把这些内容融入特定的情景角色表演中。这种教学法一方面可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强化学生对主要或重要内容的掌握;此外也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因为角色表演台词要靠学生自己完成, 同时必须把规定的知识有机包含于表演中。

四、素描

素描一般会被英语教师用于单词、句型的学习或复习。例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实物的简图, 然后说出其英文名字。这是一种调剂课堂气氛的教学手段。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 时间久了, 学生必然会感到厌烦。教师需要偶尔变化一下教授的形式, 以调节学生学习的心情,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保持其学习热情。专业英语教师在介绍或复习专业术语时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设备的形状, 然后让学生用英文说出它的名称, 对于学得较好的学生也可要求其简单说出其功用等等。这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实物教学

实物教学法是专业课中常见而实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当教师在介绍一种新的设备或装置时, 纯语言介绍会让学生云里雾里, 而实物展示讲解能够使教学一目了然, 印象深刻。在专业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专业词汇或工作过程的阐述。教学过程应把课本知识融入实际工作过程中, 真正实现课本知识的实用化、实践化。这种教法能够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简洁明了, 易吸引学生, 激发其学习热情。

六、示意图讲解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理解一个系统或一个工作原理, 通常会把整个系统或工作原理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并标注出主要的部件, 然后依照示意图解释每一部件的名称、作用以及整个系统的工作过程或原理。在专业英语教学中, 如恰巧有一篇文章是介绍一个系统或原理的, 就可采用这种图示讲解法。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然后化整为零, 逐步介绍。教师讲解后也可要求学生依照示意图重述教师的讲解过程, 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方法使理论抽象的讲解更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实践证明, 当教学难度超过学生能够承受的程度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锐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更易理解更简明的方式讲解各种抽象或难以理解的内容, 以免学生被“难”吓跑。

七、现场教学

专业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同学都深刻感触到:无论是介绍一个设备或一个系统, 教室里, 教师不辞辛苦地解释了一遍又一遍, 学生依旧似解非解, 但如果讲解过程是在有实物的专业教室或模拟现场, 讲解似乎不费吹灰之力。专业英语教师也可充分利用学校的专业教室、实训教室进行现场实物教学。通过教学场地的变化及教学设备的有效使用, 教学更具有实践性, 趣味性, 更重要的是使教学更简单、更易理解、接受。当然这种教学过程的展开必须分小组进行, 大班上课很受局限。除了应用于正常的教学外, 还可用于测试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例如, 学完相关章节内容后, 把学生带到专业教室, 让学生用英文介绍每一设备的名称和工作过程。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可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

俗话说“教无定法”, 即使一特定的教学方法, 也可灵活变化、随机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状况, 变化、创新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 一定要求“变”, 通过“变”来营造“趣”, 通过“趣”来吸引学生。值得一提的是, 为了激发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性、积极性, 过程考核的融入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摘要:高职专业英语由于其硬件和软件的不完善, 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文章阐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改善当前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专业英语,教学方法,专业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高明辉.徐红梅.高职专业英语教学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12) .

[2]韩雪.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的不利因素及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 2003, (5) .

[3]姜桂莲.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 2008, (4) .

[4]宋红英.谈高职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邢台学院学报, 2007, (3) .

计算机专业课的教法 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之一。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内容强调以计算机硬件部件和和整机系统知识为主的同时,还必需适当兼顾与硬件关系最密切的基础软件知识的学习。那种把计算机组成原理完全作为纯硬件课来处理,是陈旧的认识和过时的做法,不符合当今计算机研究和教育发展的潮流。学好这门课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计算机的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学生应能抽象出一个计算机模型,在此基础上,理解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但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专业性很强,很抽象,也很枯燥。而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基础差,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新知识时理解能力也相对比较薄弱。

那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当如何组织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呢?

一、教师要从简单的问题切入枯燥的知识

在讲解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之间相互转换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不直接讲转换算法,而是先提问了一个学生们都认为很简单,但是又回答不正确的问题,来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计算机用的是直流电还是交流电?对此问题,同学们讨论,并说出回答的答案的依据,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计算机用的是交流电。依据是计算机的电源插在220V的交流电源上。但学生们的答案都是错的,计算机用的是直流电,学生们很好奇,就急于想听教师讲出这个答案的依据,这样,教师就引进了二进制数的概念,告诉学生,计算机中所有的数值、文字、符号、语音、图形、图像等等统为称数据,在计算机内部,都必须用数字化编码(基二码,二进制编码)的形式被存储、加工和传送。

并且讲解了二进制码的基本点符号0和1。采用0和1的优点是:符号个数最少物理上容易实现;与二值逻辑的真假两个值的对应简单;用二进制码表示数值数据运算规则简单。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所用的数值都是十进制数,那么接着就讲了十进制数如何转换成二进制数。十进制数分为整数和小数。对于十进制的整数转换成二进制数的法则是:除以2取余。对于十进制的小数转换成二进制的法则是:乘以2取整。

相反二进制数如何转换成十进制数呢?教师同样可以先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了概念按阶展开。

二、教师要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讲解CPU的工作原理时,教师首先讲解CUP的全称central processing unit 即中央处理器,有人也称它微处理器。顾名思义,CPU就是电脑的中央核心部分,负责处理各种硬件装置传送进来的资源,经过判断计算后,再下指令将资料送到正确的装置上执行。讲完这些以后学生都很迷茫,因为太抽象了。教师就可用现实中做广播体操的例子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做广播体操的整个过程是,首先我们的耳朵听到指令,然后再把指令传送给我们的大脑,大脑经过分析判断后再把指令传送的我们的肢体,以此来确定肢体的动作。紧接着教师就用计算机如何打印文件这个例子与做广播体操相对照。

当我们要打印一份文件时,首先通过键盘或者鼠标输入打印的指令,CPU收到指令经过分析判断后知道我们要打印文件,就会下达指令将资料传送给打印机,然后由打印机执行打印工作。通过这个例子使学生们联想到可以把CPU比喻成人类的大脑它不但要负责接收外界输入的信息资料,而且还要负责处理这些资料,然后将处理后的结果传送到正确的装置上。几乎大大小小的工作,都需要CPU来下达命令,传送到其他设备上来执行。通过举例子的讲解方式使学生们了解了CPU的工作原理。把抽象的复杂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教师可通过学生讲解来验证教学效果

课堂上教师讲解一个系统的知识点后,为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可采用先挑一些程度好,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将刚才讲的知识再讲解一遍的训练方法,这样我教师就可以了解到学生们的理解与教师讲解的偏差在哪儿,还有什么地方没有理解到位。教师可以就此问题重新的再做解释。然后,再挑一些程度不好的且理解力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再来讲解同样的问题,如果讲解的比较到位,就证明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已经掌握了。

总之,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的教授过程中教师要想尽各种办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充满激情,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浅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法改革 篇10

在信息社会里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越来越成为一种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也正在逐步被社会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就是互联网, 而计算机作为连接互联网的重要工具, 在生活中必然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自身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技术与其它专业技术的融合渗透, 计算机教育在各类院校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 对于各类院校所有专业的学生来说, 计算机基础课已经成为了一门公共必修课。

2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

2.1 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 我们发现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别很大。由于生源地的经济条件, 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差异, 导致新生计算机基础相差较大。这给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教学起点过低, 必然会使程度较好的学生受到影响, 若起点过高, 教学又只能为少数尖子生服务;这会严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致使差生越来越差, 降低整体教学质量。

2.2 计算机实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在短短四十多年的时间里, 计算机技术几乎已经深入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一切领域, 引起了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 因此, 很多学者都赞同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以应用为主要目的, 以此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社会。

2.3 计算机实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过多的注重课堂教学环节、一味注重理论学习往往造就高分低能的学生, 有的得了高分的学生, 甚至在上机操作时让他们在“桌面”新建一个“文件夹”都不会, 这就是明显的理论脱离实践。而有的同学却仅仅通过利用计算机完成某项任务 (甚至是游戏) , 却很快地掌握了相关的操作技巧。这说明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3 结合实际教学, 浅谈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3.1 以“目标驱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开始我们就向学生强调, 学习知识和参加等级考试、取得证书的关系, 每个同学在公平、公正的考试平台上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是学习的目标之一。在这个目标的驱动下, 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讲授《计算机实用基础》这门课时, 把自己的教学大纲, 授课计划与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纲结合起来, 要把考纲中要求的知识点融合、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 实践证明, 这种目标驱动的教学方法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3.2 采用“任务驱动, 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 当讲授新的知识时, 大多采用实际的案例进行演示说明, 并在演示过程中逐步引出各个相关知识点和概念。生动形象的案例中融合了多个概念和知识点, 这样, 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抽象的概念, 使学生形成和保持对计算机技能的强烈求知欲。事实证明, 只有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 在给他们讲解Power Point2003幻灯片的制作时, 首先在课前要给他们制作一个完整的作品, 讲课时首先给他们进行放映演示, 使他们对幻灯片的制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然后利用这个作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 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和自己制作幻灯片的动机。在实验课上, 要求全班同学制作当前流行电影的内容简介, 其他不作硬性规定。同学们的兴趣盎然, 精心设计自己作品。制作完成之后, 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先是欣赏, 然后就会去看别人的作品, 再结合老师给予的评价, 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 接着就会主动探究怎样才能制作更好的作品。通过“任务驱动, 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 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 学生能迅速获得感性认识, 再经过教师的归纳和总结上升为系统的理论知识, 从而达到快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3.3 实施分层次教育, 改革考试方法。

鉴于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建议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水平考试, 将有一定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学生和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分开, 分为基础班和高级班。对于基础班的同学, 要从基础开始讲起,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对于高级班的同学, 可以直接从应用开始讲起, 以上机操作为主。另一方面, 建议将考试改成上机考试与笔试相结合, 两者并重的方法。到期末的时候,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上机实验课、期末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情况三方面的综合表现核定成绩。这样, 不但更能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同时也有利于鼓励学生多上机, 更多的注重课外的学习。

3.4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步伐。

所谓的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并不是不断更新教材。而是结合教材, 拓展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的扩充与更新。将当前各类信息技术的最新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 将那些已经在社会经济各层面得到广泛应用, 或者很有潜力、或即将在社会各层面得到广泛应用的新的信息技术传播给学生。只有这样, 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结束语

实践表明, 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 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爱, 为学生学习计算机后续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其自学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当然, 随着时代的发展、软件的更新、教学对象的差异,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还要不断地探索和逐步改进。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手段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丰富教学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润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教育发展研究, 2003 (2) .

[2]宋瑶, 赵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3 (2) .

[3]刘明生, 王救文.大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教育的探讨.2000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论文集, 2000.

[4]韩玉波.实用技能类计算机教学方法研究.2000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论文集, 2000.

[5]滕步炜.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J].连云港化工专科高等学校学报, 2002 (12) .

上一篇:加强课外阅读下一篇:农业类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