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发展(精选12篇)
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1
摘要: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是培养平面设计方面的人才。而平面设计综合素养决定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我们也必须具备必要的艺术素养。本文重点阐述了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师应具备简笔画、素描等艺术素, 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CorelDraw这门课程。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师,专业化,艺术素养
作为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学习不止是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有必要拓展其他的专业知识, 最典型的就是艺术方面的知识, 如绘画、构图、色彩、配色等, 必将对培养本专业学生的良性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源泉。本人就Corel Draw专业知识普及过程中的两个典例来分析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专业课教师拓展的艺术专业知识的必要性。
1 基于Corel Draw、Photoshop为核心的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现状分析
现今, Corel Draw、Photoshop已成为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核心内容。而一份好的平面设计作品, 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很熟练的使用软件进行操作, 而且也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艺术素养, 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就更有表现力。平面设计的艺术素养即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艺术素养包括在造型能力、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价、创意, 即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等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现阶段中职Corel Draw、Photoshop等软件的操作教学往往是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教授, 《平面构图》等美术类课程则是有美术专业的教师教授, 学生们在课室里学美术、机房里学软件操作, 这样会导致学生不能将艺术元素很好的结合到计算机设计当中去。
2 Corel DRAW要求在设计中能区分简笔画和素描的不同
Corel DRAW基础学习中, 绘图是基础。如图一, 要求学生绘画一个燃烧中的蜡烛。基本上用到矩形工具、椭圆形工具、贝塞尔工具、基本形状工具四个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一般20分钟学生就能掌握这个作品的绘画技术。但是两支蜡烛不同的就是, 右边那支在底座的细节方面处理得更细致, 而且还有蜡流下来的逼真效果。操作中所涉及到的美术知识还是要和学生解释一下的。这里要明确说明简笔画和素描的区别:简笔画, 是通过目识、心记、手写等活动, 提取客观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点, 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简洁大方的笔法, 表现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识性和示意性的绘画。素描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绘画形式, 也是最古老的艺术语言。在这一时期,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等人发明并运用了透视学、解剖学和构图学原理, 为素描表现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逐步完善了素描。
这两支蜡烛中, 左边那支若是作为简笔画的作品还是可以接受的。而右边那支蜡烛, 虽然所绘画的内容按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只是多了一个椭圆工具、一个贝塞尔曲线工具, 一个“焊接”技巧。但是, 所绘制出来的效果就截然不同, 蜡烛底座的的处理更加突出了立体感;并且贝塞尔曲线画出了有蜡流下来的效果, 使得整体效果越发接近真实。作为计算机的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要结合艺术元素的知识进行教授。教师要给人半桶水的话, 自己要先有一桶水, 这也是对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新要求。
3 Corel Draw技术中美术专业知识功底的必要性
掌握Corel DRAW时, 绘制一幅素描作品是必须的。如图二显示的一幅球体的素描图。需要学生的是掌握Corel DRAW里的圆形工具, 交互式填充工具, 交互式阴影工具, 交互式透明工具。这些工具只要演示一次, 学生课上就能掌握其使用方法, 若想充分利用好这些工具在电脑里绘制出一幅比较好的素描作品, 还是要下一下功夫的。我们对比一下“图二”中上下两球的不同之处:
(1) 上幅作品的轮廓线仍有存在, 下幅作品则无;
(2) 上幅和下幅的光源来源不同;
(3) 光源的最亮处的亮度效果不同;
(4) 阴影效果不同。
在教授绘制这幅作品的时候, 计算机专业教师应该向学生教授素描的基本因素:形体、结构、比例、透视、明暗。在别人看来, 这些应该是美术教师教授的内容, 怎么由计算机专业老师来讲了?若在美术课堂上学了, 但是有没有结合到电脑实际作品的操作上, 学生印象不深刻。所以只有在一边电脑绘制的时候, 一边教授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对于这两幅作品出现的问题, 解决的办法如下:
(1) 用Coreld RAW软件将上图的轮廓线填充为透明;
(2) 上幅的光亮处方向不同, 导致阴影位置出错, 这也算一个常识性问题, 要学生一定要注意的;
(3) 根据素描的光源明暗的基本因素, 不需要把亮的地方完全设置成纯白色, 可以根据不同光亮度, 设置成不同比例的灰色, 更具真实性;
(4) 下幅作品的阴影效果较上幅更加真实, 靠近球体处深、远离球体处浅。这里要求学生会把阴影所在那一层与球体所在那一层拆分出来, 再单独对阴影那一层运用交互式透明工具。从此可见, 美术元素和计算机软件元素是充分结合起来使用的, 才能把作品更好地表现出来。
从上面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学习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Corel Draw专业课需要艺术素养与技术能力, 计算机平面设计是人控制之下的应用技术, 是艺术与操作技巧的巧妙融合。计算机平面设计需要艺术设计思维作为结构与支撑, 艺术设计方面更需要电脑美术来作为表达的手法与媒介, 二者相辅相成, 互为基础。离开任何一方都将是设计的缺失。这样就对计算机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使用软件就行了,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 在教学中适当的加入美术因素就能更好培养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学生, 增强他们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曾文英.动漫类课程艺术素养与技术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计算机教育, 2009.
[2]樊孟维, 李国娟.关于电脑美术设计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 2010.
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2
教师作为课程执行者,他们的专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教学质量,决定学生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有必要对教师素质提高的各种途径进行研究探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反思性教学
(一)反思性教学的产生与发展
反思性教学即“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20 世纪80年代,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下降,人们将教育视为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提高师资水平就成为美国当时教师教育的首要任务。但到底如何对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师的素质呢?《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提出,设置教师硕士学校课程的目的,是使师范生充分利用教学的研究成果和优秀教师积累的知识,发展其教学和管理技能,培养他们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的习惯,为专业上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种通过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提升自己教学专业化水平的方法在美国教师教育实践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很快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兴起,进而波及全球。
(二)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反思性教学的意义从总体上讲,就是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教师掌握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教师的知识构成大体可分为一般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及实践性知识,前三部分知识分别与其他文化人、学科专家、教育理论工作者类似,而实践性知识则是其他人所没有的。因此,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肯定,就是对教师职业独特性的肯定,而这种肯定无疑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自尊和自信。其次,实践性知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建设性工具。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开发有利于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更好地对教师实践予以指导;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个体性、创造性和发散性特点有利于教师工作特点的充分发挥;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从新手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2、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的提高
反思性教学能使教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活动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认真的观察与分
易森林:教师专业发展基本途径的探索析,并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讲座使教师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潜意识中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与所接受的新信息之间的差异,从而使新信息不断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使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得到发展和改变。
3、反思性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转变
经验型教师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教师的教育观、教学方法、策略、学生观等不依时
间、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经验型教师之所以产生并得到延续,是因为其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但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经验型教师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了,社会呼唤反思型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实践能够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并使之成为其习惯,这样才能促进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转变。
(三)反思性教学的策略
在教学实践当中,根据反思的源起,我们可以将反思策略分为两大类:内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
1、内省反思法
内省反思法是指反思主体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根据反思对象及反思载体的不同,内省反思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1)反思总结法
反思总结法主要是指通过自己记忆,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予以总结、反思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教学实践中的“灵感”内化,也使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得到考虑。
(2)录像反思法
录象反思法是通过录象再现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主体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客观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这样能更好强化自己已有的经验,改正和弥补自己的不足。
(3)档案袋反思法
档案袋反思法则是以专题的形式为反思线索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包括课堂提高的形式是否多样,课堂提问的内容是否课堂的重点、难点,对某学生的提问的形式、难度是否符合该学生的实际能力等等。
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可以就某一问题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也可以是在听完某教师的一堂课以后,针对这堂课而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了解其他与自己不同的观念,进而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 Develop-ment School,简称PDS)是美国20 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教师培养的新形式。一般由一所大学的教育系(或学院)与大学所在学区的一所或几所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其目的是改善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鼓励教师专业发展。
(一)专业发展学校的理论基础
PDS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PDS本身是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产物,所以,合作是PDS的核心概念;另一方面,PDS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反思性教师教育
思潮的影响。
1、反思性实践
反思性教师教育思潮以元认知心理学为其心理学基础,以批判理论为其社会学基础,以后现代主义为其哲学基础。这一思潮认为教师是实践者兼自身教学行动的研究者,具体说就是教师不仅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与技能,而且还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育内容进行反思、研究、改进的能力,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更广阔的教育问题的探究、处理能力。
2 、合作――PDS的核心概念
PDS是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合作的产物,所以合作是PDS的核心概念。这种合作并非一种短期行为,合作的目的也不光是信息的共享,而是带来改变,既关注过程也不忽视结果。
(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立原则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指导原则有:原则一,教师实行的教学是为了理解的教与学。所谓理解,首先是对知识、文化的理解。对知识的理解不仅是熟悉各个知识点,更是对知识产生过程的理解;第二,理解是指对各种不同观点的理解。原则二,把学校建成一个学习的社区或团体。学校是学习的社区或团体,意味着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学习者,而且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正因为地位的平等,所以他们应相互尊重、互相信任。原则三,提供平等的教育。学校是每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对形成各民族和平相处,互相学习的社会风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原则四,学习的团体是一个人人参与学习,人人都获得提高的团体。原则五,新时期的教师应该能够进行教学研究,成为研究型教师或反思型教师。原则六,教师教育改革始终是整个教育改革的组成部分,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放在教学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来实现。
(三)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管理类型
PDS的管理中有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1、联络小组
联络小组及他们产生的个人之间的接触是联系PDS伙伴关系中的一条重要途径。联络小组成员既有代表大学的成员,也有代表中小学的成员,前者的职能主要是以兼职身份每周一次亲临实习学校,有时也参与PDS的研究或其他性质的研究活动,有时成员也是大学实习生的指导员,后者的职能主要是安排实习生的实习、专题讨论会等。
2、学校指导委员会
学校指导委员会的实质仍是一个联络小组,只是其成员更多,成员的来源也不仅是合作的双方学校,其组织也更复杂,并取得合法地位,有着较巩固的地位和权利,分工也更细化、明确。指导委员会的职能主要是对PDS的日常和长期工作进行管理,负责安排实习生的实习、规划专业发展活动等。
3、多方协调委员会
前文所谈到的联络小组与指导委员会一般是一个中(或小)学和一个大学之间合作的PDS的管理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不适合由多所中(或小)学和多所大学参与合作的PDS的管理。这样多方协调委员会应运而生。其职能也和指导委员会相差不多。
三、师校本培训
(一)教师校本培训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校本培训一般是指以培训内容为依据,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计划、课程与活动。教师校本培训20 世纪70年代中期在英、美最先开始,主要针对当时已有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的弊端。当时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模式是由大学或教师机构集中地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训练,这种培训模式,其课程读者设计与中小学教学不符合,培训计划不完全适合特殊需要,导致教师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英、美等国开始重视学校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乃至教师整个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形成了以中小学为中心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20 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教师的校本培训与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及教师专业化的内涵紧密结合。也就是说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离不开学校教师、教师专业化离不开学校教师,这样就突显了教师的地位,而教师的地位是以其专业能力为基础的,而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是在教学实践岗位中逐步形成并发展的,教师任职的学校是其专业成长的主要环境。因此,教师校本培训适应了教师专业化的需要而受到普遍的关注。到80、 90年代期间,这一模式已从欧、美发达国家推广到易森林:教师专业发展基本途径的探索东南亚、非洲及拉美的一些国家。
(二)教师校本培训的特点
与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相比,教师校本培训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以中小学为基地
在教师校本培训中,中小学并不仅仅是大学的实验点,它们与大学的关系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因此也必须承担起它们应负的责任,在合作过程中扮演一个更具影响力的角色,如参与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主持课程的实施、负责对受训者的评价,等等。
2、以伙伴关系为保障
“伙伴关系”是指在高等教育机构与作为机构的中小学之间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对教师教育行使权力或承担责任。这种伙伴关系是通过在学校发展计划,新课程的开发及行动研究上表现出来的,其目的在于使大学生、中小学生、师范生都能从中受益。
在校本培训中,不能忽视的另一种伙伴关系是老教师与新教师之间的伙伴关系。在合作当中,新教师可以从老教师处获得丰富的经验,而新教师的新知识、新观念也可能给老教师带来冲击,从而可能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一种反思的文化。
3、以实践为导向
校本培训针对传统教师培训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非常强调与实践的联系,强调教师培训必须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来展开。
(三)教师校本培训的影响因素
影响教师校本培训发展的因素主要可以从教师校本培训提出的动因、理论基础及实践基础等三方面进行分析。
1、动因
教学专业最终是实践的。虽然专业知识是理论的,但如果脱离专业实践或者说不能指导专业实践那么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专业知识。理论是从业资格的基础,专业实践是教师所有指向的终极目标。校本培训正是以这种观点为基础的,使教师培训围绕教学工作展开,这样就在理论的概括性与实践的具体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借此使教师素质,无论是理论素养,还是实践技能素质都得到真正的提高,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理论基础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教师教学知识基础的形成中,实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舒尔曼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判断,即教育机智。这种判断是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情景中,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领悟和内省才能获得的。所有这些研究都证实了实践经历和经验学习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实践成为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3、实践基础
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3
职业学校 教育前瞻 教学系统 道德支撑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弊端不断暴露,这些弊端的形成与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制约性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探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各种制约性因素生成的原因有着重要意义。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缺乏教育前瞻性
职业学校要完成国家关于职业人才培养宏观目标就必须体现服务意识、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与锐意改革的决心,这样才能促使教师确保自己专业化发展方向,但是,现阶段职业学校教师普遍缺乏自主发展意识,不能把自己专业化发展与职业学校对社会应负有的职能相互结合。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与其它专业教学一样,教师教学前瞻性意识淡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较少思考、分析本专业教学发展方向,更多依赖于经验和固有认识,导致所教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他们的要求。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以计算机专业发展为依托,缺乏为社会培养熟练操作计算机专业人才以及具有一定计算机维护处理能力等基本长远规划意识。再有,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必要的社会调研,无法合理定位自己教育教学任务和工作方向。教师正是由于缺乏职业教育发展意识、缺乏职业教育定位意识,导致他们在职业教育过程中难以获得清晰的职业教育观念,难以树立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思想。职业教育以培养合格的职业人为主要方向,而教师正是由于对人才培养缺乏必要的研究,对计算机专业教学发展规划缺乏前卫认识,教师就不可能立足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这对于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制约显而易见。显然,职业学校要培养和打造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应用人才,教师如果在专业化规划蓝图中缺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教师专业化发展必将受到负面影响。反思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教师只有弄清了计算机专业在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才能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更加关注社会的实际需求,才能树立人才培养意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自我规划方面有着更为深远的考虑。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缺乏教学系统性
职业学校教育“穿新鞋,走老路”是制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又一主要瓶颈,教师教学模式的呆滞性,教师教学手段的单一性,教师教学思想的滞后性都使得教学质量止步不前,显然,教师专业化水平在低层次循环中难以获得突破和发展。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众多,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如果不注意迎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调整,那么只能造成教学的按部就班,难以取得任何实效。事实上,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教师只有把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实际相互结合,避免一味追求所谓的大而全,才能走出教学的怪圈。反思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教师由于缺乏精细教学目标,受制于单一教学思想的影响,造成教师教学的不利情形相当突出,例如,计算机专业教学所要求的的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等比较积极的教学方法都因为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限制难以获得突破,其结果只能造成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课堂教学的一味理论性、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性等,计算机专业教学所倡导的个性兼包容;系统兼开放等多元教学特征无以实现,教师在简单的教育教学沿袭中难以获得发展与提高,优秀教师群体的打造与培养显得愈发遥远,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困难重重。诚然,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育教学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受其熏陶、受其启发,教师专业化发展如果没有专业教学技术的支撑,教师如果不能植耕于课堂教学,那么教师职业化规划与发展只会是空中楼阁。与职业学校机械专业、电子专业等相比,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可能与企业的流水线相比,也不可能与批量生产的车间相比,计算机专业技能的严格性必然体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建立在教学的高层次和立体化基础之上的,否则,计算机教育过程只能是低水平,教师专业化发展只会受其牵累。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缺乏道德支撑性
在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诸因素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方面就是教师职业道德,有识之士曾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本质界定为教师个体德性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无道理。社会对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认知与要求低于对普通中小学教师的要求,事实上,职业学校教师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符合积极价值观道德观念的建立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然而,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实践中,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诸如,计算机专业应用的社会广泛性,使得教师心猿意马,将本应该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的精力用在谋取个人利益方面。毋庸置疑,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为了迎合社会需要,更多关注了自己的利益效应,很少钻研与本学科教学有关的内容,这对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而言无疑是致命的弱点。从职业道德层面来看,教师应该把吃苦耐劳的工作劲头体现在计算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层面,以体现对工作的真诚,诚然,教师职业道德决定着教师在本工作岗位上的奉献程度,决定着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方向。毋庸置疑,教师职业道德自律固然重要,但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与监督同样不可或缺,在计算机专业发展不断精细化的今天,教师在人生职业规划中应该把握大的方向,追求大的卓越,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道德偏失问题,才能将注意力从单一物质层面转向为社会培养合格计算机人才方面。在职业学校众学科建设中,我们不难发现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速度如果跟不上发展的需求必然会落后,教师如果在这方面缺乏认识,缺少以严格、规范、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道德标准衡量和要求自己,只会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丧失更多的机会,从而造成自身发展的乏力。
总之,教师专业化发展制约性因素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解铃还需系铃人”,教师只有找准了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去解决问题,为本专业教育教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华康清,程宝山.职业中学办学思想与实践.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4.
[2]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中国职业教育,2004,15.
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4
目前,很多校本培训还停留在表面,为培训而培训。要实现培训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1. 聘请专家讲座
专家往往能够高屋建瓴地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入手,深入浅出地解决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困惑,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利用集中业务学习的时间,聘请专家来校讲座,可谓一举多得。如我们曾专门聘请湖南师范大学的刘铁芳教授就《师德修养与专业成长》 作了专题讲座,教师受益匪浅,会后还积极讨论并写下很多感想。
2. 抓骨干教师培训
骨干教师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头羊,对他们的培训更是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骨干教师要具有“长、宽、高”的立体形象。“长”就是一技 之长,要成为所 教学科的 带头人; “宽”就是知识面要宽,不但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而且要了解其他学科知识,做到一主多副,成为“全面手”和“大百科”; “高”就是政治觉悟高、情操品德要高。为此,学校要建立骨干教师的培训档案,从德、能、勤、绩上对他们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并鼓励他们创独特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特色,也让其他教师将领略理想的课堂教学的风采看成是不懈努力的方向。唯有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才能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3. 建立网络培训
网络培训打破了时空限制,可以让教师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学校要拓宽资源,为校本培训营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如打造网络资源开发室、开设教师论坛等,教师可以将课件、上课视频相互分享; 可以围绕某个专题,展开互动交流,让大家共享、共议、共思、共辩。除了通过网上发帖、跟帖进行交流,还可以请专家在线直接答疑解惑。这种互动使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师把困惑与问题、成功与经验进行梳理与交流,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
4. 完善 “青蓝工程”
在校本培训开展中, “青蓝工程”这一传统形式得以进一步完善。能者为师。在课堂教学方面,老教师是师傅; 在课件制作或网络等方面,青年教师可以是师傅。在教科研培训中,师徒可以共同承担同一科研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受益与提高。通过传、帮、带,年轻教师虽然参加工作不久,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轻教师不仅在教学上独当一面,而且教学也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充分发挥资深教师示范课的“传、帮、带”的作用。
5. 教学案例研讨
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编制《视频教学案例集锦》是一 种不错的案例研讨方式。具体作法: 第一步,随堂拍摄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 让教师自己看录像剖析教学行为; 第二步,随堂拍摄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让教研组的教师观看录像,集体对该教师的课堂及其专业发展进行剖析,推选出本组优秀的课例录像; 第三步,在教研室组织集体讨论的基础上,随堂拍摄教师的优秀课例,汇集教师课堂教学的精彩片段,编制《视频教学案例集锦》, 作为教师学习的资源。
6. 校企教师交流
除了请进来,我们还大胆地鼓励教师走出去。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让专业教师深入青苹果数据中心、湘计算机厂等著名企业学习和参与指导,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回来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再请企业专家来校讲课, 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这种模式加快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校本培训增添了新的血液,效果好。
总之,通过校本培训使每位计算机教师能掌握一门以上的专业技能,同时拓展边延学科,力求一专多能,使师资队伍结构更趋合理,为中职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和职业技能,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使他们尽快成为一名现代职业人。
摘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教师的专业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改革,这就要求我们着眼于校本培训,充分利用校本培训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本文从计算机专业角度阐述了如何建立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
计算机专业教师技能达标要求 篇5
共分为五大模块
一、计算机基础操作
1、汉字录入:在10分钟内完成一定量汉字的录入,0-30字/分,31-50字/分,每字1分;51-70字/分;71-80字/分;80字/分以上每字2分、对错字、多字、缺字及多余的空格均按错字处理,每错1字扣1分。
2、图文编排(WORD):文字编辑、图文编辑
3、电子表格(Excel):表格数据处理、图表处理、数据分析
4、演示文稿(Powerpoint):
5、数据处理(Accesc):数据处理与分析
6、电子CAD(Protel99 SE、EWB):电子线路绘制与直观演示
7、操作系统(Windows2000、Windows XP):
8、计算机基础知识:发展、软硬件结构、工作原理、病毒防治
9、计算机网络基础应用:数据上传下载、电子邮件、接入方式
二、计算机组装与维修
1、基础理论
(1)主机、存储设备、多媒体设备、网络设备、输出设备的工作原理、分类、性能指标、安装安装方法、使用方法及购置事项
(2)系统安装
(3)系统测试、优化和升级
(4)软硬件故障检测与维修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实践教学
(1)主机的安装与设置
(2)外存储器的安装与连接
(3)输入/输出设备的安装与连接
(4)CMOS设置及操作系统的安装
(5)微机的测试与故障诊断
三、程序设计
1、C语言程序设计
2、VB3、VFP
四、网页制作及网站管理
1、Photoshop平面设计
2、FrontPage网页制作
3、网站建设与维护
五、多媒体技术应用
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6
关键词:信息化中职 计算机教师 技能 素养
在中职教育发展及信息化的共同作用下,提升计算机教师专业技能和素养,成为中职院校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只有提升中职计算机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才能更好地进行计算机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信息化时代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一、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师技能和素养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中职教学的理念、方式和教学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计算机教师掌握了多媒体的应用技术,所以在信息化教学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其次,计算机技术、硬件、软件等方面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在不同学期,中职计算机教材和教学软件版本等的选择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中职计算机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最后,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计算机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信息素养,为学生和教学服务。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计算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向知识的构建者、提供者以及活动组织者转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中职计算机教师技能与素养的有效途径
1.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中职计算机教师要保证自身素质与时代发展相一致。学校必须定期组织计算机教师深入企业实习,或进行专项技能培训,使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保证知识结构的时效性。
2.参与教学软件的研发
计算机教师自身具备研发教学软件的能力,所以中职院校可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师的优势,开发教学软件。中职院校所使用的大多数软件,是由专业团队与学校一起研发,计算机教师参与其中,不但能提出相应的参考意见,确保软件的适用性,还能在参与实践中提高专业素养。
3.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良好的教学理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信息化教学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已经成为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信息化教学不仅能给教学提供便利,也给计算机教师带来了挑战。在教学中,中职计算机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更新教学理念,切实、有效地利用信息化资源,将现代化教学理念与计算机教学有机融合,提高计算机教学成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信息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和就业奠定基础。
4.鼓励教师参与信息化比赛
我国教育部门组织的信息化大赛,是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成效交流及展示的平台,赛事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学水平及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可通过参加比赛,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如语言表达、教学能力以及信息素养等。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技能与素养,才能更好地开展计算机教学,推动计算机教学发展和改革的速度。
5.建设资源库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中职计算机教师的技能及素养,中职院校要建立完善且丰富的资源库,以支持计算机教学。如课件中所需要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师可以把它进行分类并建成相应的资源库,方便教师教学所用。
三、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师的技能及素质,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建雄.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的素养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7).
[2]刘健.浅谈信息化时代中职计算机教师的技能与素养[J].教师,2015,(5).
[3]刘艳阳.外优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内强学生信息技术素养——2013年江苏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纲要解读[J].才智,2013,(35).
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7
一、项目教学法核心目标
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不再作为教学追求的目标, 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 最终得到这个结果, 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 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 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而是成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二、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
设计项目任务—→确定、细化任务—→转化知识点为具体任务—→确定评价内容与方式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吸取了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三种学习理论的各自优点, 充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
三、项目教学法实施之关键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作为教学改革实践, 关键是教师, 教师教育教学创新的内驱力, 就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实践。项目教学实践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满腔热情地投入, 在实践中生成问题, 并以问题为导向, 进而解决问题。项目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熟悉职业实践, 具有跨学科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创设学习情境的能力、具备角色的重新定位能力, 教师应成为精选项目的引导者、项目教学材料的供应者、项目实施的管理者、项目成果的评审者。很显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改变。
(一) 精选项目的引导者
项目教学的前提是依据企业需求划分岗位技能, 围绕这些岗位技能抽取相应的职业能力, 以作为教学案例选取的依据, 使得项目教学目标直接与企业需求、岗位技能需求相一致。缺少或忽略这一环节, 项目教学可能会失去其首要意义, 项目案例的选取也会缺乏明确的指向性。通过调研, 笔者对计算机专业岗位技能做了详细分析, 发现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以及敬业爱岗、脚踏实地的职业素养。
围绕开设课程, 结合调研需求, 分析应包含项目案例的知识点并要有超出教材的内容, 使得项目学习的过程既完成知识体系的课程学习, 又能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扩展和延伸。项目应具有一定的难度, 能启发学生思考和研究, 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和方法能力。项目案例还应在个体研究和实践基础上提供小组合作机会, 使学生在协作过程中锻炼社会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创新力, 促使项目的完成形成个性化。
(二) 项目教学材料的供应者
依据所选课程项目, 充分发挥现有实习实训设备的优势作用, 围绕项目采集素材。其中应包括教学情境的搭建, 项目实例效果的展示,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实例的制作要设有瑕疵,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以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项目需要教学知识点的自主学习材料, 便于指导学生对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掌握;项目教学计划, 帮助学生理清教学的时间跨度、促进学习的循序渐进性;项目实例的素材清单, 可指导学生搜索空间, 若学生不具备条件, 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列出素材清单, 教师再提供素材, 切忌直接设置素材库局限学生的创作范围。
(三) 项目实施的管理者
项目实施应明确任务, 细化任务分工, 既要考虑任务的个体性, 又要考虑任务的整体性, 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分组, 由组员推荐产生组长, 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作个性、团队合作性;有必要的可由学生签订项目任务书, 增加实施过程中管理的透明度, 做到实施管理有据可依。项目任务的阶段性检查监督, 可采用组长集中汇报展示, 或进行随机抽查, 一定要加强学生完成阶段项目任务问题的汇总, 便于有针对性开展教学, 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每一个学生个体所从事的项目模块任务, 以及学生的个性要有充分的认识, 能对其完成任务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前瞻性的预测、判断, 提倡动态调整各模块的工作任务, 从而保证项目实施的每个环节能顺利实现。
(四) 项目的评审者
坚持“突出发展性和主体性、把握整体性和公正性、体现鼓励性和激励性、重视过程性和全面性、注重反思性和及时性、倡导多元性和创造性”的原则对学生的项目活动进行全面整体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项目活动的态度、学生在项目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知识的学习及其应用、设计与操作技能、学习的成果质量等。尤其要注意学生的态度与习惯、学生的技术意识形成等方面的评价。评价的方式应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指导学生积极的进行自评、互评;全程性评价, 项目活动在重视终结性评价的同时, 更强调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实践证明, 在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实施过程中, 教师不再是学生的资料库, 而是一名向导和顾问。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取得共同进步, 共建师生和谐关系的教学方法,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应大力推广应用。
摘要:《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要求探索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积极推广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
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8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外籍教师,双语教学
在所有学科中计算机科学与英语的结合尤其紧密,计算机的发明和计算机知识大都源于西方国家,我们用的绝大部分软件也是英文版,而因为上述原因,使得计算机专业的第一手书籍资料也大多是英文版的,而且计算机业的发展速度迅猛,新出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等资源众多,要学生在校期间一一掌握是不可能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其中由于计算机与英语的紧密联系使得计算机专业的双语教学[1,2]的重要性也突现出来。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大高校也把计算机双语教学摆在了显著的位置上。
1 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聘用专业外籍教师的必要性
在双语教学的种种模式[3]中,选择引入计算机专业外籍教师是提升双语教学效果的有效模式,引进外籍教师在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作用主要有:首先在语言上,外籍教师能在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能力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使用国外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从而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加方便的阅读原版的计算机专业资料,紧跟当前计算机发展趋势,不会因为语言问题而对当前计算机的国际发展的了解滞后,而且可以更加直接的掌握原版资料的精髓,使得学生学习到真正有用的计算机技能;无语言障碍的使用原版的计算机软件,培养真正技术过硬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其次,引入专业外籍教师实行双语教学,由外籍教师引进了国外先进的IT人才培养方式,使得学生能在不走出国门的情况下,就能接受到国外高级的IT人才培养教育,有利于培养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IT人才[4]。另外,在现有环境下培养计算机专业双语型教师的进度和效果缓慢,引入专业外籍教师能鼓励和激发了专业课教师学习和研究国外教材、教学方法、教学体系的热情,促进和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外语应用能力,增强专业课教师使用外语直接与国外专家进行科研交流的能力,从而起到促进计算机专业双语型教师的培养的作用。
2 改革实践
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高校计算机专业开始引进计算机专业外籍教师来开展计算机专业教学,而且多为印度籍计算机专业教师。主要是由于印度的IT业在整个世界上都是比较出众的,在美国的硅谷,38%的软件人才来自印度,美国《命运》杂志公开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03家请印度为企业开发软件,目前全世界大约有75家资质为5等的软件研发企业,其中有45个在印度,由此伴随的计算机教育的先进与成熟,在印度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国内外民间资本积极投入IT职业教育,形成了成熟的IT教育产业规模。
湘南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聘请了印度籍IT培训师为我系十多个班级开展了《计算机专业英语》、《JAVA程序设计》、《JSP程序设计》的双语教学,2012学年已完成理论和实验课程共429节,并组织程序设计兴趣小组,均效果良好。在教学过程中外籍教师把印度的有效的IT人才培养方法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能在不走出国门的情况下,就能接受国外高级的IT人才培养教育。
但引入外籍教师进行专业双语教学,也带来了不少问题。首先是英语交流沟通的障碍,由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跟外籍教师的沟通本就不是很流利,再加上计算机专业知识本身就很广、难,同时又更新快,使得学生和老师都必须要坚持不懈的花大把的精力来进行专业和英语的学习和教授。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把专业外籍教师引入课堂,应该立足于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在其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调查、分析、总结逐步形成计算机科学系自己的专业双语教学方案。
2.1 合理制定专业教学体系
要做好专业双语教学,首先根据当前计算机业界发展情况,以及计算机专业教育现状,并根据学校当前教学条件合理选择专业课程有调理的、有层次的来实施双语教学。湘南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在选择双语教学科目时就选择了当前IT业界适用面最广、就业形式最好的计算机语言——Java程序设计语言为中心的JAVA课程体系。为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开展双语教学,一方面这些学生经过了两年的外语学习,并完成了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外语能力与专业课知识,同时又没有找工作的压力。教师在开课伊始就向学生强调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以《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双语教学做铺垫,再依次开展《JAVA程序设计》、《JSP程序设计》、《J2EE应用开发》的专业双语教学。然后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制定合理的教学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确定将施行的双语教学课程的时间和课时,以及理论和实验课程的比例。同时在正式开课之前,还需要根据教材、学生各方面条件合理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为收获良好教学效果打好基础。
2.2 明确培养目标
目前有很多高校把计算机专业的双语课上成了英语辅导课,学生通过这种课程教学所收获的至多只是专业名词术语的英语表达。这就大大背离了计算机专业开设双语课程的初衷。计算机专业的双语教学目的必须是,也只能是兼顾计算机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两个方面。而且,如果要在两者之间分出轻重的话,那也只能是计算机专业素养为上,语言技能次之。专业素养为上,是我们开设双语教学所必须要坚持的准则。因此,就院校计算机专业目前的情况,合理管理外籍教师,发挥外籍教师的能力,抓住计算机专业的自身特定专业内容,以这些专业内容为计算机专业教学之本,结合双语教学模式来进行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计算机专业应用开发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就是我们当前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培养目标。
2.3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双语教学课堂上大量使用专业英语,而学生的听力理解障碍造成的思维滞后,要求教师放慢讲课速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理解授课内容。但是相应课时并未增加,教学大纲中要求完成的内容也不能减少,这就造成了限定的课时与放慢的上课进度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调动学生积极性,督促学生提前预习,课后复习,及时完成配套的实验,并主动跟外教沟通、学习,学生也应该增加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在老师的辅导下培养对双语课程的兴趣,杜绝畏难情绪。同时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对象、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和辅导,专业课双语教学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4 管理并协助外籍教师有效完成专业教学
协助外籍教师的教学,配备专门的助教和课代表,有效实现外教与学校教学部门和学生的沟通,通过跟学校相关教学部门的沟通,保证外教在教学过程中能按专业培养要求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课代表从学生收集了解教学效果,在外教完成理论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观察、学习、调整并修改完善教学方法、积累经验,通过各方面的沟通、磨合,建立合理、可行的专业外籍教师考核体系[5,6],有效管理外籍教师。
3 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聘用外籍教师开展双语教学来培养具有计算机专业应用开发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仅靠外籍教师显然是不足的。在目前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教师资源普遍缺乏的情况下,在一般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施专业双语教学确实存在较大困难。学校应该在引进外籍教师加速专业双语教学进程的同时,重视自身原有师资力量的培养,建设包括外籍教师在内的多种类、多层次专业双语教学师资队伍。通过开展专业双语教学既提高学生素质,也提高教师素质,促进专业教学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超.高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探讨与实施[J].软件导刊,2012(11):214-215.
[2]魏冬梅.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电脑,2010(07):199-200.
[3]熊蕾,旷强军.计算机双语教学方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8):203-204.
[4]邹芝.试析大学双语教学的瓶颈及出路[J].教育探索,2009(10):68-69.
[5]刘芳.浅谈高校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J].梧州学院学报,2010(20):91-95.
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9
计算机专业老师较其他教师而言, 对信息化教学的专业技术有着先天的优势, 从而对教学设计有着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从以往的几届的比赛来看, 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设计都很少取得优异成绩。作为践行信息化教学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值得思考总结。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还需学习改进。
一、顺势导利, 倡导新技术的应用
从信息技术教学大赛来看, 比赛分三个项目: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从项目分类上讲,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三个参赛项目必不可少的。都需要设计者根据选题确定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近几年来, 大部分老师用了这么几种传统的制作软件: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ASP+数据库…同样也出样了用VESTUDIO等制作仿真实训环境的教学软件。所以计算机专业教师只能说有良好的技术基础, 还必需利用自身优势, 认真学习新技术, 占领技术应用高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技术领先, 引领信息教学技术应用的潮流。
二、居安思危, 苦心钻研教学理论
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化教学中只能是一种技术保障, 所起作用只是辅助教学, 作为信息化教学比赛, 除了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外, 我们还应深层次的挖掘教育技术的应用。将教育技术划分两个方面进行入手, 即物化形态的技术——教学资源建设、智能形态的技术——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的建设应遵循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规律, 以学习者为中心, 追求教学过程中的高效率, 有助于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不管是的教学软件的制作还是教学设计都划为两个大的模块, “教材”与“学材”。相较以前而言更注重学习资源的收集建设, 利用多媒体手段革新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传输方式, 力争实现呈现媒体的多样化, 传输的网络化、数字化。两个模块的划分不是人为的划定界限, 而是科学的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特点, 达成以就业为导向, 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效果, 结合自主探究学习这一新课改精神, 形成有机的整体, 最终还是自成系统、互成系统。
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 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 试行解决方案, 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同样追求以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从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思路着手, 注重细节, 大胆创新, 寻求突破。附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图:
从以上图示不难分析出教学设计应紧紧抓住学生特征、学习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四大基本要素。现以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二年级学生为例进行宏观上的特征分析, 包括学生年龄特征、学习特征、心理特征, 学生已基本适应职业学校的教学方式、教学特点, 已具备一定的文档编辑、数据处理、信息收集整理、计算机设备的调试维护能力, 此时学生顶岗实习的意愿较大, 具备更为强烈的专业意识, 渴望获取更多的专业技术能力, 这样就为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等偏于实践的课程作了良好的铺垫。因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在设定学习目标时更应坚持职业岗位能力标准, 培养学生从事网络综合布线的设计、施工、监理、维护的能力。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动态的适当调整, 大胆的创新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建立仿真实际的实训环境, 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方法, 建立了基于实例的实训方法, 分组协作, 采用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辅以用户需求报告和任务单的形式, 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等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教学评价应设立量化的评价标准, 细化评价项目, 注重坚持技能操作的规范标准, 也得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互助等职业能力的考核, 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客观评价、总结拓展等能力的提升。除了几个要素的把握外, 还应注意环节的联系紧凑、及时反思修改。
三、革新比赛方法, 统筹兼顾, 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教学比赛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切磋平台。引领了信息教学技术的发展潮流。如果能通过比赛组织方科学的设置, 统筹安排, 可事半功倍, 达成更好的效果, 最终实现资源共享, 对职业教育产生质的影响。基于这种考虑作如下建议:比赛项目应对专业课程进行细化, 还以网络综合布线为例。将本课程设置为比赛课题, 将每章分给每个地区, 再将每个教学模块的设计划分至参赛学校, 同时可鼓励有能力的学校可延伸教学设计的范围。在分配任务时不是机械的划分界限, 应由教研部门出台指导性的比赛纲领, 例如我们可以先建立由两、三栋建筑物构成的建筑群的教学模型, 设计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指导书, 以建筑群系统为主线, 围绕课程培养目标, 将综合布线的7个子系统设置为子项目, 注意子项目之间的连续性、关联性, 始终保持项目的整体统一。
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作出必要的规定, 确保每个学校所作设计保持风格、技术的基本基本保持一致, 作品具备相互的兼容性, 最终再由技术团队对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整理、组合, 形成最具权威性的教学资源包, 让每个学校都能共享教学资源, 鼓励学校反馈修改性意见。每年赛事组织可以完成几门课程的开发, 逐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 最终实现专业教育教学的标准化。只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实现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的最优化, 资源的共享并不困难。
作为学生最乐意接受的信息教学手段, 理应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计算机专业老师的作用不可忽视, 只有学习更新的信息技术, 钻研创新教学理论的应用, 才能不断的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信息技术教学比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如果能创新完善比赛方法, 必定改变职业教育现状, 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
摘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比赛意在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提升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 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广泛应用。作为具备良好信息技术基础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任重道远, 理应成为信息化教学的倡导者、引领者。
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10
自1978年步入教坛以来, 陈志红老师始终坚持开发与整合“五种”力量为提高教学实效服务: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教师人格的力量、教学艺术的力量、教育科研的力量与教育合作的力量。他的课总是给学生敬佩之感、快乐之感和幸福之感。作为省特级教师, 陈志红老师
经常受邀赴省内外中学讲学, 已作专题讲座100余场, 并把教学和管理经验著书成文。近年来, 他公开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余篇, 主持或参与6个省级立项课题的研究, 其中《农村重高实行AB班主任制的实践研究》曾荣获中央教科所一等奖, 《普通中学优秀教师群体培育的管理机制的实践研究》《从规则养成走向价值引领的生本德育研究》《普通高中生本导学行动研究》等曾荣获省一等奖。主编、参编《经济生活一框一练》《思想政治总复习导引》等中学政治辅导用书, 并著有《心之声》, 主编《管之理》《春之音》《夏之花》《秋之实》《冬之韵》《理之晖》《文之慧》《学之悟》等论文集。
【教育信条】学生满意是教师的不懈追求, 学生成功是教师的最大幸福。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 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教育中, 加快广大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升其专业化水平, 是实现学校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更是深化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陈志红老师以其35年的从教经验提出:青年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实践中只有做好“三本”文章, 才能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让自己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 不断创造新的教育辉煌。那么, 陈老师对青年教师提出的“三本”文章究竟是什么?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带着这些问题, 我们走访了省特级教师陈志红, 解读他对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期望。
一、“本”分做人:青年教师成长的根基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 育人是目的。教师唯有自己先做好人, 才能发挥自身的榜样力量, 让自己成为一本学生永远也读不厌的书, 不断引导学生主动求知、真诚向善、全面进步。同时, 从“本”分做人中优化人际关系, 赢得更多人的合作和支持, 争取更好、更多的成长机遇, 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
陈志红老师认为, 我国当今的青年教师, 从学校到学校, 不少又是独生子女, 生活阅历相对简单, 往往带着书生之气和自我之风, 难免在“本分”做人上显露出这样那样的缺陷。倘若青年教师对自己的缺陷无所察觉, 任其自然, 将招致众愤, 失去许多加快自身发展的良机, 贻误自己实现美好教育理想的前程。为此, 陈老师提出, 青年教师应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上狠下苦功夫, 本本分分争做一个好人。他的这个“本分做人”主要包括四个内容:
(一) “本”分做人的底线:不害人
欲害人者, 就有被人害之可能。其往往以损人开始, 以害己告终, 还会长期生活在惶惶不安之中, 从而影响自己的生命质量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反映在教育中, 青年教师如不认真做好教育教学的分内之事, 就会耽误其所教学生的成长;而青年教师对教育教学太过认真, 特别是过度采用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的方式对待教育教学工作, 则往往又会以牺牲学生的部分综合素质为代价, 还很有可能损害同班其他学科教师的利益。所以, 青年教师应该在属于本学科教学的时间内, 改进教法, 提高效益, 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自身、本班任课教师及学生的和谐发展。
(二) “本”分做人的前提:尊重人
敬人者人恒敬之, 尊重包括自尊与他尊。青年教师首先要做好自己各项分内之事, 包括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科研、待人接物等, 尽可能展示美好的一面。同时, 也要以广阔的胸襟对待同事和领导, 尤其是对待老同事, 要学习他们的优点, 包容他们的缺点;应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全体学生, 无论其贫富美丑, 还是学习成绩与思想表现优劣, 都要一视同仁;还要以文明的言行对待广大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 特别要尊重他们对自己教育教学的意见与建议, 不论其正确与否, 都要耐心倾听。
(三) “本”分做人的动力:学习人
三人行必有吾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青年教师要虚心学习老教师的宝贵教育教学经验, 善于学习新教师崭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新的教育教学智慧;及时吸收优等生闪光的意见, 学习后进生良好的心态和“坚持”的精神;学习校内师生员工的优点, 学习校外人员尤其是同行的先进理念与成功做法。
(四) “本”分做人的根本:帮助人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成长和成功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青年教师如要得到别人的帮助, 首先要学会积极主动又真心地帮助别人。既要懂得感恩, 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 又要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对他人不光要有物质的帮助, 也要有精神的激励。只有真诚关心同事和学生, 才能得到同事与学生更多的关爱。
二、师“本”研究:青年教师成长的关键
所谓师本研究, 即教师基于自己、源于自己、为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也就是教师把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提炼成研究的微型课题, 通过对微型课题的研究, 总结经验教训, 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实力。
陈志红老师认为, 教师的成长规律告诉我们:经验+反思=成长。青年教师只有大胆开展师本的实践研究, 反思师本问题, 才能加快其专业成长。陈老师提出, 青年教师的师本研究大致分为四个主要阶段:自我反思、提炼课题、实践研究、总结深化。这四个阶段是一个相对独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需要青年教师整体把握、紧密结合、有序推进。
(一) 自我反思———寻找自己的问题
青年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公开课中的集体备课、观课议课、个别交心等教研活动, 虚心邀请专家和同伴,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提出具体问题及适当对策;通过学生的民主评议、师生交流, 自觉倾听学生的不同声音;通过自我的“录像带分析法”, 仔细观看自己上课的全程录像, 自己发现问题, 分析和解决问题;还可以采取“同课异构”的方法, 通过自己与同伴教学相同的内容, 对比分析自我的不足。通过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全面深入的反思, 分析其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原因。
(二) 提炼课题———瞄准研究的方向
青年教师可以广泛收集有关研究资料, 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全面查找问题的基础上, 提炼出有针对性、有研究价值和具备研究能力的“微型”课题, 旨在一定的时间内, 以突出某个重点微型课题的研究, 来推动教育、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这些课题可以是涉及教学中集体备课的探索、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语言的锤炼、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试卷编写与讲评、学生成绩的评定等, 也可以是涉及德育中班主任的素养、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的自我管理、班干部的培养与使用等问题, 还可以是教育科研中课题的提炼、课题方案的撰写、科研方法的选择、教学论文的写作等研究。
(三) 实践研究———改善教育的行为
对于已经提炼的师本微型课题, 青年教师要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专业理论, 创造性地汲取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 选择教育行为研究、个案研究等切合自身的研究方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积极研究有关课题, 不断尝试新的实践, 分析新的经验和教训, 坚持边学习边研究, 边研究边改善, 边改善边提炼, 边提炼边写作, 力求逐步攻克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有关难题, 实现教育教学的新飞跃, 取得更新更优的成功经验, 开拓教育教学的新境界。
(四) 总结深化———攀登教育的新高峰
青年教师可以在实践研究中提炼出新的研究成果, 把新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接受实践的检验, 并不断深化。因为社会的日新月异、学生的不断变化、教材的改革创新, 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方法也应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否则只会落后于新时代的要求。因此, 青年教师在取得微型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时, 必须深入开展研究, 不能停滞不前, 更不能将阶段性研究成果“珍藏”起来, 而应让我们的教育研究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样, 我们的教育智慧才会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而日益丰富起来。
三、生“本”教育:青年教师成长的根本
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陈志红老师认为, 青年教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实施生本教育。
所谓“生本教育”, 就是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把生本德育、生本教学与生本管理完美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又好又快发展。陈老师提出的“生本教育”包括生本理念、生本德育、生本教学与生本管理等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主要方面, 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内容:
(一) 树立生本理念, 引领前进的方向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就是要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需求, 完善学生的个性, 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 引导最广大学生学习生存的技能、生活的知识与生命的价值,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种生本理念集中体现在“孩子理论”上:假如我是孩子 (坚持儿童立场) 、假如我是当下的孩子 (体现时空特点) 、假如是我的孩子 (奉献真诚爱心) 。青年教师要坚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 遵循学生思维与成长的内在规律, 满足学生科学的成长需求;青年教师要坚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学生, 学会换位思考, 着眼于学生的具体情况, 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青年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 对学生的教育不掺杂任何私心杂念, 全力关爱其成长。
(二) 践行生本德育, 提升德育的实效
生本德育, 即坚持从学生成长的实际出发, 遵循学生道德成长的规律, 针对学生的道德问题, 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德育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超越, 追求“无痕德育”。举个很好的例子, 青年教师在找“问题”学生谈话时, 首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陈述, 让学生把话讲完, 然后请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再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 努力提升学生自我纠错、自主发展的能力, 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更不是在没有了解学生真实情况时, 过早提出不合理的“忠告”使学生反感, 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进而降低德育的实效性。
(三) 实施生本教学, 丰富教学的智慧
生本教学, 即针对学生的学习实情,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学习兴趣为动力, 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为根本, 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活动。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实施“过度教学”, 对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的教学内容总是不放心, 仍然简单地重复这些内容, 这就不符合生本教学的要求了。这种“过度教学”往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锐减, 在疲倦中降低学习效率。
(四) 探索生本管理, 彰显人文的关怀
生本德育与生本教学的实践离不开生本管理。所谓“生本管理”就是针对学生成长的现实, 遵循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 唤醒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 启迪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提高其自我管理的能力。例如, 我们针对学生不能按时保质保量上交练习的问题, 如果能适当地减少作业量, 采用设计有趣味性、针对性、层次性、激励性的练习等办法, 常常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对待练习, 变“要我做”到“我要做”, 从而大大提高练习的质量。
探讨电子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11
关键词:电子专业;教师;专业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体制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专业教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对此谈几点拙见,以望就教于方家。
一、电子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1、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薄。目标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已有相关研究者做出调查研究,哈佛大学的一个跟踪调查,主要调查的是目标对人生的影响,调查对象是一群学历以及智力都相似的年轻人。通过调查发现,在这些年轻人中,对人生目标的定位有着巨大的差距:将近65%的年轻人人生目标较模糊,有15%的人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竟然还有20%的人没有人生目标。经过2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有的成为了创业者,有的成为了社会精英,还有的成为了其他行业的上班族。尤其是那些目标远大,并且明确的年轻人大多都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号的专业人士,如律师以及工程师等,而那些没有目标以及不明确的人,几乎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尽管能够安稳的生活,但是并没有突出的成绩。通过该项研究表明,若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人生就会失去方向。对于教师而言,在事业上若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只会有害而无益。
2、专业知识还需加强。一位优秀的电子专业教师,只有雄厚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更好的任教。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趋于年轻化,在电子专业教学上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很多教师认为设立与电子史相关的专题,没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认为教学史对电子的教学没有多大作用,也就不愿意去花时间去学习。
3、专业能力急需提高。教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要素之一,对于电子教师而言,专业能力的内涵较为丰富,不仅包括良好的电子专业基本功,而且还包括从事任教基本功为主的教学能力。长期以来,教师的专业能力得不到提高,制约教师发展的同时也制约了学生发展。
4、信息素养不够全面。信息素养是美国人波尔在1974年提出的这一概念,他认为信息素养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以及主要信息源来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以及技能。具体来说,也就是信息意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以及信息道德素质。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作为学生学习“领航人”的教师,同时为了适用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应具备跟踪、了解以及掌握网络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价以及合理的组织、利用能力。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电子专业教师大多不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信息教学手段较低下。
二、电子专业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1、加强教师培训。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首先,应加强校本培训。其培训形式多种多样,方法灵活,培训内容应丰富多彩。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跨越理论以及实践的鸿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进而使得学校以及教师同步发展。其次,加强网络培训。最后,加强海外培训。通过海外培训能够与世界各国的教育理念以及方法进行沟通,使教师接触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在不同文化下,寻找中西教育的不同,进而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方式。
2、加强同伴互助。同伴互助是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以及共同进步的一种教研形态,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名家讲座、学术研讨以及网络日志等方式。首先,学术研讨。教育研究人员针对某一问题而进行的学术探讨活动,并不像讲座气氛那样严肃,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交流,所有参与者能够围绕一个问题而展开评论,思维碰撞,定期开展此项活动能够获得最终研究成果。其次,名家讲座。该方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名家的先进教育理念,促进教师在某些领域的思考,激发探究教育问题的热情。最后,网络日志。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利用网站来不定期的张贴新的文章或者博客,将最新的教育理念或者典型教学案例张贴出来,实现资源共享,进而促使自我发展。
3、提升专业素养。首先,进行专业教育。其次,善于整合各类知识。如:在讲解每一位概念及电路时,可将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办公通信设备及音频设备等电子产品来讲解,利于学生理解。再次,善于实验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CAD软件、PLC技术等,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及形象化,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最后,善于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常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理念及内容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利于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专业教师专业发展应从教师培训、同伴互助、专业素养三方面共同提升,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及专业素养等,旨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专业发展,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金华.走专业发展引课堂潮流——浅谈中等职业教育电子专业教师必备素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7)
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12
20世纪80年代后,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深入, 人们逐渐将研究的视角转向强调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过程——“专业发展”, 从群体的被动专业化转移到教师个体的主动专业发展——内在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实践的改进等。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野
教师教育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 更关注的是一种外部的影响——教师职业具有的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 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较少考虑到教师的内心感受和体验, 新视野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例如, 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想——“女性主义教育学”[2], 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教育发展问题, 并提出了新的教师发展观。女性主义教育学更关注教师的个人生活史, 关注教师的关怀伦理、非理性精神。它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启示。关于“非师范人格”的探讨[3], 认为现在对于教师形象的“师范人格”设计并不能应对教师职业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面临的挑战。
教师教育改革呼唤教师的专业自我。教师专业自我, 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 以及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人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这种主观判断, 定义为教学效能感。[4]它的实质是一种教师信念或自我实现的预言。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对有关教与学现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见解的判断。有关研究已经证明了教学效能感对教育实践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没有饱含情感的内心体验认识是很难转化为信念的。[5]
杨启亮教授认为, 教师的职业境界有四个层次, 最高层次是把教育活动当做幸福体验。幸福是行为主体的内心体验, 教师的幸福体验, 是从工作中感到一种成就感、生命的价值和内心的愉悦。
二、教师幸福体验的获得
教师专业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1989年, 斯德菲在吸收了费斯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生涯发展模式: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从中可以发现, 在教师职业生涯中, 教师的发展并非总是一种正向的成长过程, 有低潮期。如果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适时给予教师适当的协助, 就可能会挖掘出教师最大的潜力。
1. 幸福的教师是在教育实践中的反思
教师发展的内在因素是指教师的自我完善, 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意识、愿望、需要、实践和追求。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 是教师真正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是对教师个体过去专业发展的思考、对现在专业发展状态的意识和对未来专业发展的期待。教师专业发展完全依靠个人的努力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必须给予外部影响的关注、支持, 帮助教师的成长。内部因素与外部影响是相辅相成的, 据教师个人的生活史给予因人而异的帮助, 这样才会有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 外部影响通过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因此,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内部因素起着关键作用。教师的幸福依赖于教师个体的积极创造。
教师发展主体的自身实践活动是教师发展成长的根本动力。近年来有关研究指出, 使新手教师成为优秀教师, 不是他们的知识和方法, 而是教师对学生、自己的目的、意图和教学任务所持有的信念;[6]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批判反思能力。教师的发展成长是在教师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循环互动的发展过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对自己、自己的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物、事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以使其更好地行动。它带有更多主动探索的成分, 是教师把生活的“个人的”方面与“专业的”方面融合为一体。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和途径。可以说, 教师专业化推动着反思型教师运动的产生。
教育叙事。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极力推崇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教学冲突”, 以自己的方式取得的成果或自己没有改进、留下遗憾, 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会体会到教育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教师的工作成为主动的过程, 这个时候就会感到认同感、成就感、快乐和幸福的内心体验。
2. 幸福的教师是角色自我和个性自我的统一
教师劳动的“双专业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师的劳动属于专业性劳动, 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既是学科方面的专家又是教育方面的专家。
我们的教师需要关怀, 女性主义教育学关注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的成长, 笔者认为, 首先应该关注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传统意义上教师职业被赋予了过多的道德内涵, 更多强调教师的责任、付出、奉献, 而对教师自身发展需要、情感体验的需要却较少给予关注, 使得教师专业带有了些许的悲怆。“压抑个性, 默默无闻地承受自我异化, 可能使教育成为一项让人同情, 令人敬而远之的‘高尚’职业”。[7]“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不应该是对教师职业的形象概括。“无私奉献, 带病工作昏倒在讲台上”不是新时代的教师的形象。对于教师来说, 教育不是牺牲, 而是享受;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 而是生活本身。多种教师角色和多种角色期望同时作用于教师, 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教师的角色冲突, 这就需要教师的角色协调。如果将教师职业看成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是教师职业生活个性化的过程——专业自我。那么它是一种幸福的体验的职业。
3. 在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幸福的内心感受
师生之间是互动的, 是情感的交流, 在相互关系中感到轻松、自在、幸福。在幸福的教育中, 师生在幸福上是相互感染的。师生间实际上是一种互动的反射环结构。师生双方在教育幸福的创造和享受上得到了内在的统一, 是一种内在的体验。怎样看待师生关系, 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主体, 需要教育。为学生而活“无私”的教师和把教育只当成自己的实践的教师会有强烈的失落感。
女性主义教育学关注教师的关怀伦理、非理性精神。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 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才会在教育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的关怀伦理、非理性精神直接受到教师个人经验、情绪、价值观、生活观的影响。同时, 也影响了教师个人价值观、生活观的形成。当教师把教育看做是生活本身的时候, 在工作中就会获得愉快的体验。
4. 教师的幸福体验需要学校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教师发展需要学校发展, 需要学校创设发挥教师智慧和创造力的舞台。在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建设的“教师发展学校”实践中, 通过对以往事件的反思、教学过程反思、集体反思等方式, 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提升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土壤。教师发展学校在合作研究的实践中实现教师的发展, 在研究的实践中持续展开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师发展学校在教师发展的意义上也意味着对教师的重新发现。只有将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 教师的发展才有意义, 才是真正的发展。
5. 教师的幸福体验需要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
教师的成长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 需要自我反思及外部的支持与协助。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 是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由小组的教师相互合作, 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式。说“故事”, 是指教师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和教育教学实践, 说出他们的一些体会与困惑。[8]说课, 创造一种和谐民主, 了解自身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分享成功的经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骨干教师培养新手教师:专业引领, 听课观摩、评课, 是对他人的经验移植和整合。相互合作为教师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身份认同、满足感和成就感。
6. 教师的幸福体验需要建立激励机制
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遭遇、困难和问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以确保教师专业发展的顺利进行。如为了激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 应该把培训经费划拨到具体的教师, 专款专用, 使教师培训成为教师的个人行为。教师各取所需, 自己选择、联系培训学校, 这样做同时也使“教师带薪休假进修制度”得以实施。
另外, 中小学有组织地实施包括由骨干教师传帮带进行指导的计划同时, 对骨干教师的工作应实施褒奖制度。
7. 教师的幸福体验需要自我评价
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教师专业自主、自我更新的发展阶段。主要依赖教师自身反省能力、自我分析、自我提高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职业是一个多重角色的职业。人们普遍认为, 教师职业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对教师管理的特殊性。教师评价一般都采用多种途径、多主体来评价教师:他评——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社会评价;自评——指教师通过自我认识进行自我分析, 从而达到自我提高的过程。“自评”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在机制, 是培养教师自我意识的最佳途径之一, 它贯穿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始终。
教师应该将自我角色定位在“潜在的学习者角色”。我们注重教师“自评”的结果, 但也不应忽视了“他评”, 应客观的最终将其“内化”。创新精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对自身和现实的反思, 尤其来源于对自我的不断否定, 这是一个提高教师自身的过程。这样教师就会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专业化的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师生涯当中, 需要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生活观, 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 满足自身不同层次的需求, 从而表现出与特定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教师个性化的角色行为, 体现出职业的自由与人生的意义, 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
注释
1[1]胡志坚.专业特征和专业标准的研究与教师专业化[J].师资培训研究, 2003 (1) .
2[2]姜勇.女性主义教育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 2004 (11) .
3[3]程红艳.教师形象:从“师范人格”到“非师范人格”[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1 (5) .
4[4][5]俞国良, 辛自强.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教育研究, 2000 (5) .
5[6]赵昌木.论教师成长[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 (3) .
6[7]刘次林.教师的幸福[J].教育研究, 2000 (5) .
【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荐阅读:
计算机专业发展趋势07-26
计算机专业教育发展05-20
计算机技术专业发展概要07-15
计算机专业发展前沿学习总结06-12
文登高职计算机专业专业教师顶岗实习计划11-17
专业认知的计算机专业07-12
创新教学的计算机专业09-26
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排名11-09
计算机专业课的教法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