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

2024-07-29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精选8篇)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 篇1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

机电工程系数控技术教研室胡柏南

摘要:首先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和先进制造技术(ATM)在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状况,简要分析当前机械工程教育不适应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问题,提出面向先进制造技术工程教育应重视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工程教育,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先进制造技术,创新能力。

21世纪我国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将主要由理工科普通院校和工科职业技术学院来共同承担。从层次上来说工程教育又分为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其中,本科是工程教育的基础。在结构体系上,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特别重视的几个方面其中就有对工科学生要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简称CAD/CAM)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CAD/CAM技术在机械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集成与体现。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更加显得重要。

市场经济所强调的竞争第一原则,决定了我国制造业对技术创新、特别是产品的技术创新和更新换代的需求愈来愈迫切。围绕增强产品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设计能力这个目标,机械CAD/CAM技术的发展,在以下三条主线上开展工作:

1.产品数据管理与并行工程。

2.优化设计与智能设计。

3.基于产品模型的CAD/CAM技术及虚拟制造。

CAD/CAM技术的以上三个研究和发展方向,虚拟制造技术的建模技术与图形仿真技术是基础。产品数据管理和并行工程需要的数据库技术和通讯技术是核心,智能设计和优化设计是主体。

虚拟制造技术可以理解为在计算机上实现的制造技术。虚拟制造强调实际投入原材料于产品实现过程之前。完成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的全面的仿真、分析,以保证产品制造的可行性。

虚拟制造技术研究的内容包括适合产品、制造资源、制造环境等的建模技术与工具、面向产品性能分析评价、制造过程分析评价和生产管理与控制分析评价等生产活动的仿真技术与工具、综合应用图形用户界面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信息技术、虚拟产品设计技术、虚拟成形技术等。

CAD/CAM技术为虚拟制造技术的实现提供了较为成功的技术:建模技术、分析优化技术、制造过程仿真技术和分析评价技术、产品信息集成、转换、共享技术等。特别是特征建模技术在虚拟制造技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制造技术是加速新产品开发的有效手段。机械CAD/CAM技术与之相匹配的支撑基础是先进制造技术(简称AMT),后者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有以下几方面:

1.AMT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它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提高制造业综合效益(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效益)。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AMT是面向可持续发展。它涵盖从市场研究到终结处理等制造活动过程。

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出发点,涵盖了市场需求、设计开发、生产设备、加工制造、产品销售、使用维修及终结处理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3.AMT强调创新。它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行创新的过程,这种技术创新不仅是工艺技术的创新,也包括管理技术的创新,而且两者在互动中推动着

先进制造技术进行自身的组织创新。

先进制造技术正在成为一门以传统的机械制造为基础,融合了包括计算机、信息、自动控制技术、材料、能源、管理科学等学科成果的、技术与管理交叉的新学科,作为一个技术群,同时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先进制造技术将发展成为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技术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当今,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包括思维方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是先进制造技术对工程教育在能力方面提出的根本要求。面对迅速变化的世界,掌握的知识越广博,理解力和创造力越强,经验越丰富,就越有能力应付未来。塑造和维持这种竞争力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全球经济正经历着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阶段。制造系统信息化、知识化、系统化、集成化和全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改革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完成从知识型到能力型、从实用型到前瞻型、从自我型到合作型、从封闭型到开放型的转变,才能真正适应知识经济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

根据国家六部委今年下发的关于数控和汽车等四个紧缺高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文件,近年内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为制造业输送数百万各种专业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在整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机械工程专业教育的理念和体系,改造沿用多年的普通大专的专业设置分工和课程体系,根据产业全球的科技发展水平与趋势,设计高职技术专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紧密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高新科技密集,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和规律,重组课程体系,在强化企业生产急需的应用技术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科技创新观念和能力的基础学科的课程教学,这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作为高等教育这两者是不能偏废的。打好必要的、尤其是最基本的科学理论基础,科技创新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到企业工作才能有后劲。才能适应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和世界经济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潮流。

我们期望,加强对高职学生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经过若干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学生的业务技术素质,一定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这支新加盟的百万技术大军,将推动我国的制造业走向世界,攀登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优先领域战略研究报告—先进制造技术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熊有伦先进制造技术—制造业走向21世纪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3,18(3-4)。

[3]杨叔子 知识经济·高新科技·机械制造 中国机械工程 2002 Vol1 No3

[4]冯培恩 机械产品广义优化设计进程研究 中国科学(E辑),2001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 篇2

机械工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行业, 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 它的发展必须适当超前。因此, 担负着人才培养的各工科院校就如何更好地培养和提高机械类人才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问题已展开了认真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但就目前普通高校机械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来看, 还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存在不足, 主要体现在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缺乏创新观念、缺乏探索兴趣和探索精神;或者有创新意识而缺乏较深层次的思考、缺乏创新的毅力和创新性思维方法。

结合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建设, 我们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 努力构建一个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体系。

1 课程体系创新

1.1 加强基础, 拓宽专业, 注重学科交叉, 解决好学时少、课程多的矛盾。

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根深才能叶茂。基础知识应与学生的潜能和悟性相结合, 内化为学生的科学与文化素质。专业基础理论是创新和发明的基础, 专业课程是不可缺少的专业能力培养的载体。精简课内学时, 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将现代机械设计、制造技术, 特别是信息科技融于教学。

1.2 举办“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系列专题讲座。

为了让学生了解学术前沿的学术动态, 学院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系列专题讲座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1.3 开设《发明创造学》、《创造工程学》、《创造方法学》等课程, 使学生接受较系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技法等训练, 启迪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 培养创新意识。

1.4 教材创新。

为了适应课程体系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师主编或参编了《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工程制图》、《数控技术实训教程》等十几部教材, 推动了教育创新工程的顺利实施。

课程体系的创新, 优化了教学内容, 精简了理论学时, 有利于将创新的观念、思维方式运用到机械或机械系统的设计、制造、控制的各领域,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提供了根本保证。

2 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创新

2.1 强化实验条件建设。

为培养学生综合设计与创新能力, 学校投入近500余万元, 购置和自制了一批先进实验仪器设备, 通过优化重组, 建立了“机械创新设计”、“仿真技术”、“数控技术”、“先进制造技术”4个实验与教学中心, 重点建设一批能够启发创新思维、拓展创新空间和开展创新实践的实验室。

2.2 增设创新设计系列实验。

根据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 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 设置了“机械组成与创新实验”、“机械传动方案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等创新性系列实验。所有的课程实验都要设置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体系的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2.3 学院所有实验室均面向学生开放, 学生可通过预约的方式进入实验室, 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配置相应实验设备与仪器, 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教学组织和管理的创新不仅为学生创新提供实验场地和平台, 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的热情。

2.4 实验室建设模式创新。

创新教育对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必须打破依靠国家投入的单一建设模式, 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拓宽实验室建设的渠道。首先我院把教师的科研工作与实验室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科研对实验室建设的作用, 教师的科研为实验室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丰富了教学内容。其次, 我们采取了与企业共建的方式, 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我院已与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建成“卡特彼勒工程机械实验室”。这些措施为创新教育提供了物质保证。

3 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

成立学生科技创新协会, 举办创新学术报告会、大学生科技论文报告会, 大力开展各种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结合社会实践, 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开设创新实践能力强化班, 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环境和氛围。开展大学生科技成果孵化、催化和转化的科技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发表科技论文。

4 科研训练的方法可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在本科教学中增加科研训练的方法, 既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更是培养学生设计中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目前老师承接的科研项目相当一部分课题是来自于企业, 如果能够让学生适当地参与这种科研项目的科研训练, 对学生设计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学生可以部分地参与科研项目立项的前期准备、开题报告、项目检查和项目结题等工作, 协助或者独立完成科研工作中的部分内容, 如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翻译资料、实验室工作、数据分析等工作。不但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 而且对学生在科研氛围中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精神, 促进科研素养和能力的养成也大有帮助。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大学生;创新能力

计算机专业学生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参与创新科技的活动,为各个技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当前我国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这也体现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进步空间还比较大。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为国家与社会提供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1.创新意识较强,缺乏实践能力。当前的大学生多为90后,家庭条件相对优越,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与频率较大,普遍具备创新意识,对创新也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即使持有创新动机与创新灵感,但实践创新的能力却不突出,而高校当前的软件硬件设施有限,难以时刻跟上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也导致大多数学生的创新灵感难以得到实现。另外,在各大高校组织的创新设计或者科技比赛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的作品具有“创新性”,然而,很多方案却缺乏可操作性与可行性。再加上计算机专业的本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积累还不够,开拓领域较小,再加上自身条件的限制,造成很多好的想法难以实现。

2.有一定的创新激情,缺乏明确的目标。大部分学生刚刚走进大学校园,对大学中的新环境、新知识都充满了好奇,刚刚脱离高中紧张的学习状态,持续到大学中还会有所保留,此时,他们对大学的新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大学各种竞赛活动、社团活动参与积极性都比较高,对创新也有强烈的激情。然而,由于对这些活动事前没有接触过,大部分学生在参与进去后,因为缺乏兴趣和明确的发展方向,导致原有的激情慢慢消退,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一种消极的状态,创新激情难以延续。

3.具备创新能力,缺乏实践平台。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具备创新能力,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很多人的能力难以发挥,创新的积极性逐渐消失。更有很多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也有一定的创新激情,但是却没有相应的创新平台。例如:一些学生的实践仅仅限制在课堂或者实验室,没有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教研场所等相关资源,最终导致学生很难发挥自己的能力。

二、改进计算机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1.为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激发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兴趣。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基本的实践技能,让学生认识到创新精神的强大力量,认真做好学生的创新教育。然后,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提供的科技竞赛,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学院的经济状况,为学生建造企业实训基地、学生创新基地、科研基地等发展平台。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在高校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除了重视创新知识,还要积极建设师资队伍与科研项目,这些都是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资源。目前不少院校已经对本科生实施导师制度,这样一来,每位导师带几名学生,对其进行详细的指导,可以将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导师的职责不仅仅在选课、实习方面进行指导,对其思想道德教育、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在教师的鼓励与带领下,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团队中。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工程研究训练,对提高其科研开发能力有着良好的功效。

3.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创新型实验。计算机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课程,学校需要安排大量的实践科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所学知识。在保证计算机专业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加强对课内外实验的动手能力培养。对学院内的教学设备,除了满足师生的教学计划外,可以在假期或者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进入机房或者实验室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另外,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团结合作下,师生共同完成创新型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设计能力,创新效果更加明显。

4.考试内容与形式多样化,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现有的评价体制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的综合能力难以实现科学的评价。为此,要丰富评价形式,考试内容也要广泛,尤其要加大试题的灵活性与综合性,重视学生掌握与运用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能力,综合文化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素质等多方面进行考核,提高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与全面性。

参考文献:

[1]谢泽琛.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进策略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1).

[2]蒋秀英.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3]王威娜.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专业”教学方式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9).

[4]肖汉,张莹,丁宏伟.美国大学成功经验对我国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7).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 篇4

例如企业文化方面,有的企业对员工的管理非常严格,那么所需要的人才也多是严谨性的,注意细节方面。而有的企业文化较为活泼,注重人性化的发展,对人才的`个性化解放程度高,则个人简历的特点上可以凸显更多个性化。现如今的大、中企业都是分为各种部门,也不是所有的部门都在招聘,编写个人简历对企业的了解上,也需要知道招聘的部门,以及招聘的流程。部门招聘在个人简历的筛选上有一定的特点,而招聘的流程也是个人简历投递的渠道。

以下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个人简历范文,更多内容请关注简历范文栏目。

个人信息

yjbys

目前所在:广州年 龄:27

户口所在:广州国 籍:中国

婚姻状况:未婚民 族:汉族

培训认证:未参加 身 高:168 cm

诚信徽章:未申请 体 重:50 kg

人才测评: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计算机软件:ERP实施工程师

工作年限:5职 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日期:一个月

月薪要求:3500--5000希望工作地区:广东省,广州,

工作经历

广州市拓璞电器发展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09 ~ 至今

公司性质: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担任职位:信息系统工程师

工作描述:主要工作:

1.负责推动公司ERP系统实施工作,协助管理、监督及规划公司整体运作体系架构;

2.改善及规划公司业务运作流程,制定各类运作流程标准,促进公司业务运作与ERP系统应用相结合;

3.负责ERP系统应用及培训工作,推广系统在公司内部的应用;

4.负责ERP系统日常管理与维护,反馈ERP系统应用情况;

5.调研及考察公司业务运作的实际状况能否与ERP系统功能相适应;

工作业绩:

1.帮助公司成功实施ERP工程应用模块,建立产品的标准化及信息化,提高产品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加强产品信息规范,提高产品的质量,从而提升了公司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

2.帮助公司建立工程信息化系统,极大的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快捷易用的信息查找功能,推动了产品的快速研发。同时使得信息得以有效的保全,为公司建立了庞大的资源信息数据库。

3.协助产品开发部进行架构的设定及规范,确定了完整规范的组织架构,提升了部门的管理及工作效率,从而加强了产品开发能力。

4.协助相关制作部门,改善或重制运作流程,将部门职能及运作规范化,确保产品制造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及控制。

离职原因: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暂未离职)

香港创科集团TTi东莞厚街科技电业厂 起止年月:-07 ~ 2007-09

公司性质:外商独资 所属行业: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担任职位:项目工程师

工作描述:主要工作:

1.负责电动工具(电钻及电批)的开发设计,改良更新与项目的管理和跟进;

2.对产品进行结构设计到可行性的分析,同时建立三维和平面图纸(主要绘图工具为AutoCAD,UG);

3.制作和审核BOM(产品物料清单),对产品的零件进行评估和测试,对合格的零件出SER(零件样品评估报告);

4.安排产品的各项相关测试,分析与研究测试数据;

5.审核产品能否符合相关要求的认证(如UL、CE、CSA及WEEE、RoHs等)。

工作涉及产品的测试、试产及量产,安规认证,技术转移等全阶段的管理与跟进。

工作业绩:

1.工作表现出色,被提升为工程师。

2.在一个月里,同时负责30多个产品的更新与改良项目(产品改良研发期限为1~2个月),所有项目都能按时完成。

3.接受了外资企业的先进系统培训,熟悉明确ERP系统及公司业务运作的标准及规范,拥有规范标准的企业运作理念。

离职原因:得到ERP系统实施的发展机会。

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最高学历:大专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2005-07

专 业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 业 二:

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所学专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092005-07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 良好粤语水平:精通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接受过系统的ISO体系及ERP系统培训,能深入理解企业的内部主体业务运作流程。拥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熟悉Oracle ERP系统模块架构,明确各业务运作模块的实施要求及应用运作,能将系统应用及企业管理规范相结合,拥有两年以上企业ERP系统实施培训经验,为企业制定运作架构及业务流程规范,并指导及培训系统的应用。对Linux系统及Oracle数据库有一定的了解,能比较熟练地运用SQL,初步简单地掌握PL/SQL及Java。有计算机网络基础,熟悉企业局域网组建架构,协助建立及维护公司的企业局域网。

自我评价

开朗乐观,有良好的自我表达能力及与人交际能力。有较强的适应与学习能力,能在最短时间内学习新的事物。善于分析及总结问题,转化为宝贵的工作经验。具有很强的集体观念与团队协作精神,能对突发事件作出快速的反应和判断,能承受工作压力,责任心强,善始善终。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 篇5

【摘 要】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是设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凸显学校定位与专业特色,上海电机学院对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进行了试验性改革,提出基于“以设计表现为主线,培养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的课程群建设思路,从课程群角度对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进行重组、整合,以网状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以案例教学法精讲重点,进而为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的课程体系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网状模式;案例教学

设计表现能力作为设计师开展设计活动不可或缺的能力,甚至有时在学生毕业应聘工作时还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核心课,也是设计表现课程群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笔者所在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将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类课程进行了极大压缩,因此在有限的48学时及2周的课程设计中需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Photoshop、CorelDRAW、Rhino这三个软件,是对教师的挑战。

笔者在深入地了解师生的反馈后,发现以往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虽有些教学较有成效,也考虑到了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基础环境等,但还存在不足的方面,如:多重技法,轻设计,轻创作,不能满足专业设计的实际需求;课程内容针对性不足,学习过程中容易迷茫,后续课程中难以活学活用;学生主动性不足,导致学生只是掌握了初步的计算机表现能力,曲面建模能力不足;技术应用型本科定位及专业特色体现不明显等等。改革和“再设计”设计表现课程迫在眉睫。

课题组试图从课程群建设中寻找突破口和解决方案,将归类于设计表现课程群的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利用网状教学模式进行重组、整合,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特点与我校的专业特色定位,优化教学内容,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真正做到一切以本专业的发展为重,培养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技术应用型人才。

1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

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我校的设计表现课程群在课程组织上,由设计构成、绘画基础、设计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产品模型制作等专业必修课和设计美学选修课构成。设计表现课程群包含的课程都应以设计表现为主线,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由传统的形式形态教学转变为内涵形态教学,课程间和谐有序,同时能够协同其它课程群,从而形成与培养创新型工业设计人才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素质与能力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为总目标的实现发挥最大的效应。

由此,基于我校的技术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基于专业特色定位,基于课程群的建设目标,明确了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

(1)突出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

软件的更新日新月异,课时的极度压缩,都要求该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突出能力本位的目标,课程的重点应该是“授人以渔”。本课程建设计划按照“理论教学――上机实践――课堂讨论--课程设计”的教学链,在整个教学链以学生为中心,着重抓学生动手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在实际工作中顺利应用软件表现自己的创意。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实践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设计流程,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路与方法,从而落实学校“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

(2)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理论方面,因为课时的极度压缩,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面面俱到地讲述软件功能是不可能、不现实的。通过阐述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开发交互理念、作用地位、设计原理,使学生从一开始就站在比较高的位置审视软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实践方面,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特点选择典型综合性的案例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软件作用,学习和掌握软件的大部分功能,打下扎实的基本功。通过案例实践,为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2围绕课程群,调整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群建设是通过对原有课程内容的融合、再设计,对课程内部知识进行重新构建,才能推陈出新,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鉴于我国传统教学采用的是前苏联模式的严格的学科导向的教学计划,其必然存在一些惯性,而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方式也多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填鸭式”教学。在运用案例驱动法时,还面临着如何有效兼顾理论体系完整度的难度。

根据课程群的培养目标与企业对于设计人员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的能力需求,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试图按照“一个中心,两个能力,三个阶段,三个模块”来组织和优化课程教学与实践内容。“一个中心”是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课程中要时刻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掌握创新的基本方法。“两个能力”是指自学能力和设计表现能力。“三个阶段”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演示示范――操作实践――综合运用”,在演示示范过程中还通过“课堂讨论”环节,使学生在课前就对相关的计算机原理有初步的了解。“三个模块”是“二维模块、三维模块、综合模块”。通过这些举措,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兼顾,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2.1以网状教学模式交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工科院校而言,工业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设计的轨道,拓展刚入校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更要培养他们对设计的兴趣和热情。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按部就班的“串行模式”与同步进行的“并行模式”。而我校原来采用的是“并行模式”,即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设计创新类课程自身形成系列,上课时间向前提,与手绘表现课程几乎同步进行,使学生很早学习绘图软件、设计构成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优点在于学生较早具备设计思维能力和较强的计算机能力。但是,其负面影响是容易使学生更倾向于计算机绘图,并对其产生过分的依赖,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下降。因此,在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改革中,我们试图通过典型项目、案例在课程间横向寻求联系,实现设计表现课程的杂交与融合,体现工业设计专业特色。

笔者借鉴袁光群在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改革时采用的“网状模式”[1],突破课程间的区别,寻找其共同点,重视学生实践能力、艺术修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其相关的规律,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横向交叉渗透,形成了高“共通性”和“历时性”的课程群结构,如图1所示。

(1)创新设计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之间的交叉

计算机类课程通过二维软件、三维软件和工程软件等,形成循序渐进的系列课程,使学生掌握工业设计流程中从构思草图、效果图、模型等环节相对应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只重“手段”(表达技能)而轻“目的”(创新能力),学生的设计能力逐渐的图形化、机械化,只会模仿而没有创新[2]。在教学内容上,利用优秀产品形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造型分析,掌握塑造形态时常用的堆叠、融合、包裹、过渡等“加法”以及切割、旋转、挤压、拉伸、折叠等“减法”。同时,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内分专题讲解创新设计方法,结合“虚课题”(设计大赛)或“实课题”(实际项目)进行课题、作业的选取及考核,尽量体现创新,强调创新与功能相结合。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讲,塑造一个好看的、丰富的产品视觉形象往往缺少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将常用的产品造型思想融入。

(2)手绘表现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之间的交叉

作为设计的形式语言,手绘表现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又是设计表现的手段延伸,两者可进行相关内容的交叉实现两者的协同与共生。可以从形式因素的研究着手,在解决单一问题的过程中融入多样训练手段,从不同的角度、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从个别问题入手领悟到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渐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结构有序同时又符合视觉活动基本规律的视觉思维整体观。譬如将手绘三维效果图绘制时的分析方法与计算机三维软件中的单轨扫描、双轨扫描、拉伸、旋转、放样等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成型方法的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手绘表现能力。

2.2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线精讲重点

由于本课程课时的限制,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综合地运用软件功能,无法覆盖产品设计全过程,显然无法达到教学目标。本课程以案例为主线,针对以“产品设计为核心”的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同时兼顾其他设计专业,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为核心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安排上突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结合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的特色方向――机电产品、仪器仪表设计,在本课程中有意识地增加机电产品案例分析与设计课题。精选或设计“界面设计、包装设计、工业产品、机电产品”类型的典型案例,确保案例内容能够覆盖软件的重要功能。由此,在教学中,依据案例设计过程将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1)二维模块,以Photoshop、CorelDRAW软件为主,利用Photoshop进行海报设计、界面设计、图形处理,利用CorelDRAW进行标志设计、效果图制作。2)三维模块,以Rhino软件为主,针对工业产品、机电产品的造型方法进行讲解,并利用keyshot软件进行快速渲染。3)综合模块,在综合实例以及设计实践环节中综合运用三个软件,利用三维软件进行设计、渲染,利用二维软件进行版面编排与后期处理,从而使学生对三个软件、对专业有进一步的认识。

3完善资源配置与管理体制,促进师生课后的投入度

为弥补课时的不足,通过建立课程网站,不仅将课程的课件、作业等内容上传,方便学生课后学习、师生交流,更重要的是建立“版主”制度,通过选拔学得好的学生作为版主,将学习软件的经验传给同学,学生更会因为身边的同学学得好而激发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正是通过采用这种课下、课外乃至互联网的多维度教学,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另外,完善工业设计专用机房的管理体制,鼓励学生课后常用、爱用机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充分利用工作室,逐步形成以本专业导师为主体,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专业传帮带实践基地,形成可持续培养专业优秀毕业生的平台。总之,课程建设不是仅仅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就可以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还需要在管理制度、学习氛围营造、资源配置等方面下力气、花功夫,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将课程建设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袁光群:“计算机与艺术融合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工程图学学报》,2007(3): 118-122.[2]李冬梅,张持重等:“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设计图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工程图学学报》,2010(3): 161-164.基金项目: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 篇6

当今世界,是快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知识和技术不断创新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通过学习《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这本书,使我受益颇多。我深切地认识到自身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为了更好的胜任工作,必须不断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一、学习得到的启发与帮助

为提升本人专业知识水准,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今后的工作全面提升自我综合素质提供了保障。

(一)丰富的学习内容,提升了专业综合素质。

在阅读中,学习了创新及其特征;创新能力及其组成; 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产、学、研创新;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信息时代基本特征;能源危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知识理论内容。

(二)更新了思想观念,树立了医疗创新思想。通过学习《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这本书,使我更新了思想观念、树立了创新思想、掌握了现代医疗知识、优化了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

(三)明确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责任。

通过学习《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这本书,我深刻的领悟到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创新能力建

设是灵魂,医院要发展必须要以创新理念作为引领,才能激发基层从业人员的学习的兴趣,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多出成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程才能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中的问题与思考

通过学习,增强了本人创新型学习的精神和动力,作为基层工作者,要不断探究专业的前沿技术成果,丰富内容,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促进主观世界改造和业务工作深化,从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一是要大力发扬主人翁精神。做好工作,需要有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责任心不是上级强制压下来就会有的,那是被动的工作,如果在这种心态下工作,就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会有创新。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源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因为热爱所从事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岗位作为事业来对待,把自己的追求与自身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时刻想着自己是基层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围绕自己所在岗位上的工作,把如何才能提高工作质量作为每 天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是要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境界。干好工作需要有高尚的奉献精神,树立良好的的工作作风,先公后私,讲究奉献,就意味着少谈个人所得,平时多做换位思考,知理识大体,心胸坦荡,不计较个人得失,同事们互相尊重,共同营造良好愉快的工作氛围,将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整体的战斗力

三、学习专业知识,就必须扎实工作,努力争创一流业绩。

首先,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工作实践,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和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坚持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工作,努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不断把工作中取得的新进展推上 新台阶。知识日新月异,不学则惘。当今社会快速发展,虽然我们身在基层,也不难到感觉到知识爆炸的巨大威力。常常体会到了加强学习的必要性。对于我们这些从事基层人员来说,以前在学习上缺乏系统性,也没有形成学习的氛围。往往不能自觉主动地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学习。常常是需要什么,急用什么,才想起来学什么,遇到问题才翻理论、找材料,临时抱佛脚。不注重做学习记录,不注意对外宣传,只做不讲,很多工作做了没人知道,过眼云烟。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本钱,我应该以此为契机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其次,我想立足本职谈谈无为则殆: 做而不学等于蛮干,学而不做等于白学。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所学的知识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基层工作 的职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和职责。做为一名基层工作者,要为医院的发展出谋划策。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敢于讲真话、干实事,具有充足的钻研劲。要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维护既有集中又有民主,积极思考工作,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做好表率作用,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坚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坚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努力争创一流业绩,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来体现。

最后,我要谈谈怎样运用所学知识,从优质服务入手做好基层工作:一是,强化服务意识;二是端正服务态度;三是要保证服务质量。

以上仅仅是我通过这次自学的点滴体会,我一定要从自身做起,立足本职岗位上尽到自己的职责,牢固把握医院的发展方针,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实践和创新。我一定紧密结合新时期新任务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履行岗位职责,转变作风,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在同志们的关心和帮助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把本职工作推向前进。

技术含量;资料来源:李海东,林志扬.组织结构变革中的路径信;1.结合自身工作情况,思考为什么说创新是问题解决;2.通过正文中中国企业二次创新的案例,思考中国产;3.结合工作,体会三种类型创新活动的规律;第三章创新活动的模式和过程;第一节创新活动的模式;

一、从技术推动模式到系统集成网络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众多学者曾先后提出许多有代;

(一)第一代创新模式

技术含量。因此,二次创新的一个关键点是,不能过于强调全方位的创新而使企业失去核心能力,好的二次创新可以保证企业同样具有国际竞争力。1.结合自身工作情况,思考为什么说创新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2.通过正文中中国企业二次创新的案例,思考中国产业二次创新的独特性有哪些。

3.结合工作,体会三种类型创新活动的规律。第三章 创新活动的模式和过程 第一节 创新活动的模式

一、从技术推动模式到系统集成网络模式

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众多学者曾先后提出许多有代表性的技术创新模型:技术推动模式、市场推动模式、技术与市场双重推动模式、链环—回路模式与 系统集成网络模式,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企业创新的过程。

(一)第一代创新模式:技术推动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是美国学者提出的第一代创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技术创新始于知识创新,终于市场,即创新始于基础研究,经过应用研

究、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环节,最终推向市场,如图3—1所示。熊彼特是该模式的最初倡导者,该模式强调了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间接地满足或者创造了某种市场需求。如互联网技术的产生,人们根本没有预料到其应用前景如此广阔,随着浏览器技术和光纤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互联网技术推动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甚至催生了一些新兴产业(如电子商务),改变了与之相关的众多行业。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无不感受到互联网技术给其带来的巨大影响。图3—1技术推动模式

(二)第二代创新模式:市场推动模式

施穆克勒(J.Schmookler)通过对1948年至1951年间美国铁路、石油提炼等部门的考察得出结论,市场的增长和市场潜力是决定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推动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消费者的需求在创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企业通过与客户的紧密互动或者市场调研了解客户的需求,将客户需求信息反馈到研究开发部门,研发部门研制出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进而向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依次推进。这个过程如图3—2所示。在市场推动模式中,消费者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客观需求和潜在需求两个方面。近代的众多技术创新都属于这种模式。相对于技术推动模式,市场推动模式应用领域和潜在市场明确,因此它可以节省基础研究的时间和费用,风险更小,成果容易商品化,能较好地产生经济效益。图3—2 市场推动模式

虽然技术推动模式和市场推动模式在技术创新过程的决定性和主导性因素方面的观点并不一致,但两种模式都具有一个共同点:没有反映出创新的复杂性,仅将创新过程看作是简单的线性模型。

(三)第三代创新模式:技术与市场双重推动模式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技术所涉及因素也日益增多,单纯采用技术拉动或者市场需求诱导而产生的技术创新活动已经越来越少,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模式——技术与市场双重推动模式。该模式强调技术创新是由技术和市场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启动的。市场与技术双重驱动型创新改变了传统的线性技术创新过程,加强了技术推动和市场推动模式中销售与技术的关联,意味着技术可能性与市场前景更加紧密地契合。

(四)第四代创新模式:链环—回路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有关技术创新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以往的模式其实都过于简单化,没有反映出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劳伦斯 · 克莱因(Lawrence Klein)和内森 ·罗森伯格引入集成观和并行观,率先于1986年提出了链环—回路模式,也称为技术创新过程的集成模型。技术创新过程不再是一个单路径的循序渐进过程,而是一个多路径、多回路、各环节并行过程。该模式认为,技术创新是研究开发、原型研制、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并行发展、综合集成的过程,研究和知识不再是创新活动的起点,而是每个环节都需要的,同

时创新各环节之间具有多重反馈关系。链环—回路模式是对创新过程的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为众多学者普遍接受。

(五)第五代创新模式:系统集成网络模式

罗斯威尔(R.Rothwell)通过对日本等国家企业创新过程的观察,提出了最新的 系统集成网络模式(Systems Integration and Networking Model,SIN)。该模式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家的界限变得模糊,创新活动已经从线性模式向系统集成网络模式转变。该模式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将创新视为多因素作用的过程,创新组织被看作是在组织和其他机构既竞争又合作的网络中运作,企业之间广泛合作,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创新资源。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系统集成网络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创新过程广泛运用专家系统、仿真模型、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在该模式中,专家系统辅助开发工作。

二、从封闭式创新模式到开放式创新模式

(一)封闭式创新模式的含义

在20世纪的早期与中期,人们谈到技术创新,往往指的是企业内部的研发创新。当时企业的研发模式通常是建立企业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在内部单独研究开发,雇用最具有创造性的研发人才,给予优厚的待遇,投入巨额的研发经费进行大量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通过内部独立开发新颖的产品,通过企业自身的营销渠道进入市场,获得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和巨额利润。这种模式被哈佛大学教授亨利 ·切萨布鲁夫(Henry Chesbrough)称之为封闭式创新。

切萨布鲁夫教授认为,封闭式创新模式的逻辑在于——成功的创新必须得到有效控制。如图3—3所示,在封闭式创新中,企业边界是明晰的,组织创新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全部来源于组织内部,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的交流完全阻断。为了保持创新能力并且实现对创新能力的占有,组织惯常的做法就是在投入巨额资金的同时,对知识产权严格保护,限制创新成果在外扩散。换言之,封闭式创新模式的特点就是强调企业由研究新技术到商业化开发的整个过程都必须在企业内部独立完成,如果企业的某一项技术不是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则被认为产品的品质得不到保证。例如,施乐公司为了新技术“静电复印术”品质得以保证,该公司所有的活动,包括研发、生产、市场推广、销售均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甚至连复印纸也由该企业生产。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不少企业就是通过这种封闭式创新模式取得行业领先者地位的。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企业的创新活动往往具有较明显的路径依赖性,即通过内部的技术创新活动使企业推出更多的新产品和服务,接着企业再利用超额回报进行更多的内部研发工作,从而形成创新的良性循环。图3—3 封闭式的创新模式

(二)封闭式创新模式受到的挑战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 篇7

计算机辅助专业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几点构想:

1 政府职能部门切实落实有关政策

国家及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 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 实施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在现实中, 就业准入制度只是在有限的几个行业实行, 大部分行业只是作为参考, 而且各地的重视程度也不一致, 导致学生对职业资格证书不感兴趣或认为价值不大。计算机辅助专业相对来说和企业的实际结合比较重要, 为实现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并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予积极扶持, 保证这种制度得以实施, 真正把高职高专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联系起来。

2 调整教学计划, 重构课程体系

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按照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专业;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 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编写相应的教材, 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潜力, 培养学生的职业理念等。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功能定位是不同的。学历教育是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而展开的, 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则是根据职业分类和职业岗位标准来进行的, 针对性强。也就是说, 学历教育要求知识面较宽, 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则要求具体, 重视对操作技能的考核。这种区别就给学校组织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既完成学历教育目标, 又能使学生顺利通过职业技能考核, 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毕业时取得“双证书”, 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2.1 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

要使学生修业期满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 首先要把职业技能考核标准的各项内容细化和量化, 并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提前接触专业知识技能和提前进行职业资格的考核。在编制教学计划时, 必须充分考虑到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与学生毕业就业的需要。本校每年安排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都是在年底进行, 因此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和证书核发应在每年12月底之前完成, 以利于学生就业使用。在制定教学进度时, 学生必修的绝大部分课程应该安排在第1~第3学期完成, 以便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同时在平时的课余时间强化技能操作练习, 并把它编入教学计划。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 我们对学生在第一学期进行计算机操作考证, 第二学期进行CAD考证, 第三学期进行PRO/E高级考证。

2.2 重构课程体系, 调整课程内容

实施“双证书”教育, 就必须对目前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使之既能实现学历教育的目的, 同时又能认真考虑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 把两者有机整合。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实行模块化, 对于同一专业的不同方向, 设计出不同的课程模块, 而不同的模块支持不同的职业资格考核内容;在课程内容上, 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 但必须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 建立一支“双师型”和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考评员队伍建设方面结合实际建设一支“双师素质型”师资队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想要顺利实施, 一支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的考评员队伍必不可少。

3.1 培养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前提条件。

教师有过硬的本领, 学生才能练就过硬的技术。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举措:让年轻教师上岗前到相行业实践, 让其到实训基地或对口企业学习考察以锻炼提高实践能力;每个假期我们鼓励教师参加各考证培训机构组织的教师培训, 现在我们的任课老师有八位老师参加过国家级的高级培训。

3.2 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职业资格考评的内容包括理论与技能操作两个方面。对于在校生而言, 技能操作是个薄弱的环节, 教师这方面的教学能力也有不足。在本专业中, 每个学期我们都有几位外聘的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传授最新的操作技巧、最先进的技术和各种实践技能。这样, 学生易于掌握。

4 完善“双基”建设和考核基地建设

考评机制上虽是不同的考评部门, 为了更好地选择适合本专业的考证机构, 学生取得的证书能在社会上得到大家认同,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本专业我们有工种齐全的金工实习厂或工业培训中心, 可以进行各种机械技能、电工电子技能、数控技能等的培训教学的实训基地。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后, 各用人单位十分强调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办出特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与机械设计制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备计算机二维绘图、三维造型、数控编程及加工操作能力, 能够根据生产实际的工程需要独立完成产品的设计制造一体化工作。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优为重要, 必须要加大对实习基地的投入力度, 购置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总之, 搞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是顺利开展长期职业资格考证的根本保证。

摘要:对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实施“双证书”教育是实现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在这项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一些基本条件, 如教学计划和内容的调整、指导教师的培养、实训基地和技能鉴定的落实等。为此, 需要重构课程体系, 建立一支“双师型”和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完善实习实训和考核基地建设, 以保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顺利实行。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高职教育,“双证书”制度,探讨

参考文献

[1]曲安家.高职实施双证书教育的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 2003 (2) .

[2]林红等.高职双证书教育的实践与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2)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 篇8

摘要:培养高职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体现在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中。搭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多层次实践平台,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学生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把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适应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开展实践教学,才能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独立的创新能力,适应素质教育和实际工作的要求。所以说,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重要工作。

一、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现状

计算机专业学生面临着就业供求矛盾,一方面,我国计算机相关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急需大量的计算机人才,但企业不容易找到合适的毕业生;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存在就业难、专业不对口等问题。

分析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计算机实践教学明显滞后,是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创新能力和工作经验的主要原因。鉴于此,高职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特点,认真研究对策,改革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以便学生能应对挑战。

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思考

1.与市场接轨,加强校企合作

第一,高职院校必须及时更新教材,使之与市场需求同步;第二,高职院校必须大胆走出去,与用人单位共同研讨培养机制和教学方案,还要借助企业的平台进行教学,或者培训教师的技能;第三,高职院校可以和企业共同建立产学研基地,建立健全实习制度,由企业提供正在进行的项目作为学生实训内容,学生与带队教师组成开发团队,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双方共同完成项目任务,不仅学生能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有更多机会接触生产一线的技术,而且能大幅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要针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融为一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树立独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改革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并采用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式,创造激励教师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条件。如承接各种计算机开发项目,把实验项目向生产实际转移等。此外,高职院校还应把教师的实践能力作为职称评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一項重要指标,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加行业认证考试,获得证书,打造既具有较强教学能力,又具有一定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实现教、学、做、用的统一。

4.顺应时代变革,改革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改革考试模式,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主的全程考试模式,即把考试成绩分为理论考试、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三个部分,并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逐步提高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的比重。通过上述三种考核模式,能正确评价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5.加强就业指导,建立职业规划

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把就业指导课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使得学生不能较早地做好职业规划。没有职业规划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就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所以高职院校应较早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职业规划,让学生考虑长远的职业发展。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从基层做起,踏实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方向,通过不断积累,逐渐成长为高端人才。

三、结束语

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 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状况、本校学生的特点、课程实际,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种手段,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专业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樊晓菊.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J].中国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0).

[2]谢微微.浅谈高职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9,(11).

上一篇:化妆品企业文化下一篇:关于科学发展会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