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计算能力培养

2024-06-09

五年级计算能力培养(精选12篇)

五年级计算能力培养 篇1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笔者有“五个策略”。

一、激发兴趣, 让学生乐于计算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个性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而兴趣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除了知识本身的魅力和教师教学艺术的感染外, 符合学生心理的学习活动, 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你知道吗?”这一内容时, 巧妙地提出:“你知道数学家高斯小时候是怎么计算1+2+3+…+99+100的故事吗?你还能想出其他的简便计算方法吗?”当学生急切想知道小高斯的计算方法时, 进一步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咱们班也一定有现代版的小高斯, 看看谁能超过小高斯?现在就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 动笔算一算。”学生个个情绪高涨, 跃跃欲试, 结果几分钟后就有学生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老师, 我能很快算出1+2+3+…+99+100的和, 即1+2+3+…+99+100= (1+99) + (2+98) +…+ (49+51) +100+50=100×49+100+50=100×50+50=5050”;也有的学生说:“老师, 我还有其他的方法, 即1+2+3+…+99+100= (1+100) + (2+99) +…+ (50+51) =101×50=5050”。多么合理、简洁的运算啊!这个教学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计算能力。

二、讲清算理, 让学生理解算法

算理是四则运算的理论依据, 它是由数的概念、意义、性质和运算定律等构成的。计算法则是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是计算的基本程序、规则和方法, 具有可操作性。算理为法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则又使算理具体化, 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因此, 根据算理与法则的关系, 在计算教学中, 既要让学生知道怎么算, 又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 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这是计算教学的根本, 也是学生学会简算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 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时, 以“计算145×12”为例结合竖式,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个位上的2, 表示2个一, 与145相乘的结果是290个一, 所以2乘145得数末尾的“0”要与个位上的“2”对齐;而十位上的1, 表示1个十, 与145相乘的结果是145个十, 所以1乘145得数末尾的“5”要与十位上的“1”对齐。其次用竖式呈现“145×12”的笔算过程:先算2个145得290, 再算10个145得1450, 最后把290和1450相加得1740。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一般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 积的末尾与个位对齐, 再用十位去乘, 积的末尾与十位对齐, 最后把两次乘的积相加。这样的计算教学, 既让学生理解了算理, 又使学生以理驭法, 掌握了计算方法, 从而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三、教给方法, 让学生灵活计算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不仅是学到了什么, 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是学会思考。数学教学应教给学生如何思考, 学生只有学会了独立思考, 掌握了数学思考方法, 才能增长聪明才智, 才能学好数学。小学数学的四则运算或四则混合运算, 都要遵循一定的计算法则, 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 需要灵活运用五个运算定律和两个性质, 利用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 借助某些数字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特征, 才能使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和简便。因此, 计算教学应重视学法指导,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例如, 教学“计算25×48”时, 指导学生利用“拆、分、凑、合”的方法, 运用“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运算定律或性质, 放手让学生探索计算方法, 结果出现多种简便计算方法。

这个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法则, 突破习惯的运算方法和规则的束缚, 对式题进行恒等变形, 谋求新的简便运算方法, 既提高了学生的口算水平, 又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加强口算, 让学生熟练计算

口算也称心算, 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 依靠思维、记忆, 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口算不仅是笔算的基础, 而且是简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要学会简算, 提高计算速度, 首先要从加强口算训练入手, 让学生练好口算基本功。

一是基本口算要达到熟练的程度。如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是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的重要基础, 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 以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三是利用0和1在运算中的特殊性, 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提高计算速度。如有关“0”的运算:任何数加 (或减) 0都得原数;0乘 (或除以) 任何数 (除数不为0) 都得0。有关“1”的运算:任何数乘 (或除以) 1都得原数。有关“同数”的运算:同数相加, 和为原数的2倍;同数相减, 差为0;同数 (0除外) 相除, 商为1;同数相乘, 积为原数的平方。

五、培养习惯, 让学生正确计算

《数学课标 (2011年版) 》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一个人如果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和心理, 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 当成了乐趣, 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难受, 而是轻松愉快, 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不少学生做错题并非不会算, 而是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正确计算的保障。

首先, 要重视培养学生认真、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其次, 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一审运算顺序, 二审数据特点, 看能否简算, 怎样简算;再次, 要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良好习惯。一道题计算完了, 不能算计算完全结束了, 还应要求学生认真检查, 如看看数字抄错了没有, 运算顺序弄错了没有, 想想简算方法是否合理, 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并编成儿歌让学生熟记:“认真观察是关键, 数字符号莫看错, 运算顺序要遵循, 速算简算找依据, 要想算的对又快, 全面检查做判断。”这样, 学生的良好计算习惯入脑入心了, 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就会自然形成。

总之,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持之以恒和严格的训练。在计算教学中, 教师只有采取激发兴趣, 讲清算理, 教给方法, 培养习惯等教学策略, 同时加强口算、笔算和估算的训练, 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年级计算能力培养 篇2

姓名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

一、直接写出结果。(16分)

0.76+2.4=

3-0.83= 1.6÷0.08=

0.42÷4.2= 2.4×3=

9.3÷0.93=

1.3-0.03=

5.7+3.2= 8.4÷8.4= 7.2÷0.72= 0.78×2.5= 0.54÷18= 14-4.7=

2.5×0.4=

0.3= 4.2×2.1÷4.2×2.1=

二、竖式计算。(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18分,每题3分)5.75×1.2=

7.38÷3.6=

6.4×3.45=

2.08×75=

18.9÷0.54=

1.3÷0.03≈

三、怎样简便就简便算。(50分,每题5分)

25.4-2.74-3.26

4.3×3.8+5.7×3.8

6.9+3.1×0.2

0.27×99+0.27

4.2-2.1÷0.7+5.08 2.07+2.3+6.93+7.7 2.5×32×12.5

24.5×102(5.84-3.9)÷0.4

3.68÷0.25÷4

四、解方程。(16分,每题4分)

X+4.8 = 7.48

X-0.36X = 12.8

3X + 4×4.5 =20.1

3(X+2.1)=10.5

附加题(用简便方法计算)。(20分)

999+99.9+9.99+0.999 4978.4978÷49.78×497.8

2000×1999-1999×1998+1998×1997-1997×1996

1995×199419941994-1994×199519951995

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3

一、注重操作,感知算理,激发兴趣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在玩中感知算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连加连减》这课时,对这些基础知识,我都是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原则给学生讲解得很清楚。首先我要求学生准备10支小木棒,出示例题“5+2+1=?”同学们想一想,你能利用手中的小木棒分一分、摆一摆、合一合,算出这道题吗?孩子们高兴地摆着小木棒。不一会儿,一只只小手举得高高的,“老师、老师,我算出来了。”他们都希望老师请他来展示他自学的结果。这时的我,不像孩子那么急,我说:“老师知道你们很聪明,都算出来了,但老师不只要知道得数是多少,还想知道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孩子自己动手了,说得头头是道,有条有理,从中也感知了算理,掌握了计算方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具有童趣,学生特别喜欢,对计算知识也特别有兴趣。当然,不只是小木棒、小红花、三角形、小木块,还有计数器等教具学具都能辅助教学,孩子都特别喜欢。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强化算理,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以具体思维为主,多媒体的运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由于学生年龄小,对一些抽象的问题不易理解,而对一些具体形象的事物却记得特别牢固,例如,我发现他们在计算3+2=5时,不是对抽象数字的分析综合,而可能是用三根手指加上两根手指、三个苹果加上两个苹果等具体的事物形象形成的表象相加出来的。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这种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抽象问题,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具体的实物图片或准备一些实物,使教学由抽象到直观,利用课件使学生从具体实物中总结出抽象的数字和算式来。这样,使教学更形象生动,学生也更易理解。

总之,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要靠老师的精心设计、认真指导,形式多样的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何提高五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4

在五年级数学教材中, 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有些概念的引入要通过计算来进行。应用题, 几何图形, 简易方程等等, 也都要进行计算。尤其五年级数学上册, 基本上都以计算为主。如:小学乘除法, 解方程, 求多边形面积等内容。学生升上五年级, 就开始教小数乘法, 小数除法。学生的作业做得相当差, 分析一下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由于到高年级试题的计算量增大, 因数的位数增多, 计算变复杂, 造成学生计算不准确。第二:由于学生刚接触小数乘除法, 把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与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混淆, 经常把小数点对齐, 产生计算错误。在四则混合运算中, 学习简便计算, 对学生来说难度更大了, 学生出现的问题更多。所以学生上了五年级后学习成绩明显比四年级退步了许多。分析一下考卷:一张数学考卷100分中至少有85分得通过正确计算得分的。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在教学中,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积极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应注意枯燥乏味的计算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应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采用多种训练形式, 代替以往单一练习的形式。如利用各类小游戏、小道具的训练方式, 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能力

良好的口算能力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训练形式主要有三种:一、开火车:教师出示口算卡片, 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回答, 看哪组答得既快又准确。二、抢答。教师出示卡片, 看谁最先讲出答案。三、教师在黑板上写口算题, 生直接写出答案, 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写得又多又准确。四、听算, 教师念题目, 学生写答案。以上都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 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挑战, 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评比, 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 口算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效果非常好。

三、笔算是关键, 反复加强训练

小学阶段, 大部分数学题要求学生列竖式的方法进行笔算, 因此这一内容学生特别容易出错, 在计算时也特别粗心, 因此要不断反复练习来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如:小数乘法要训练一些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题目, 学生最容易漏掉0, 还有训练一些积的末尾有0怎样点小数点, 和点小数点时, 遇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该怎样点小数点的题目。小数除法训练一些,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和商中间有0的除法, 这是本单元的重点, 又是难点。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病例, 在展示台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找出错在哪里?怎样订正?经常这样训练, 学生计算时就不在犯同样的错误了, 计算的准确率提高了, 收到的效果甚佳。

四、增强简算意识和能力, 提高计算灵活性

简算是计算中的难点, 它是依据算式中数据的不同特点, 利用运算定律, 性质及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 使计算过程简化。在小学数学课程, 学生进行简算的主要依据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减法的性质和除法的性质。所以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这些依据, 组织学生反复进行简算练习, 来提高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性。并让学生熟记一些常见数据, 提高计算能力。如:让学生熟记, 50×2=100, 25×4=100, 125×8=1000等等。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问题很常见也很简单, 但学生就是容易算错, 分析中我们发现学生算错的原因主要归结于未认真审题, 看错符号, 错误判断运算顺序等。如计算:25×4÷25×4学生容易将25×4放在一起进行运算, 结果与 (25×4) ÷ (25×4) 相混淆。认真审题是计算正确、方法合理的前提保证。对于学生计算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教师必须能够分析病因,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如认真审题、看清符号、遵循正确的运算顺序等。同时, 教师要严格规范学生的计算过程, 如计算格式规范, 书写工整, 并培养学生在计算时养成自我验算的习惯。

计算课对学生来说, 是枯燥无味的。对教师来说, 最难组织教学。每节课面对的是全班60多个学生, 计算速度相差很大, 快的同学10题做完了, 慢的同学有的才做2题。产生的后果是:做完的同学讲小声话, 既浪费时间, 又影响课堂纪律。针对这种现象, 我每次课堂上训练的题目, 通常分为基本题{每个同学必须完成的}和提高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的}, 规定提高题做的越多, 本单元考试加分更多。这样, 可以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大家都想赶着做完基本题后, 来做提高题加分。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充分利用, 学生积极性特高, 这样做既做到统一训练, 又注重个体化学习优势的发挥, 受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的计算能力与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具有综合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精心培养和注重引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 在做好以上五点的基础上, 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针对个别学生采取必要的个别辅导, 同时应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和分析, 找出原因, 从而指导教学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年级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总结 篇5

大两间房学校

张宝权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对小学数学计算的要求是:正确、熟练、合理、灵活。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达到正确、合理、迅速、“脱口而出”呢?下面就自己的一些做法进行总结。

一、重视算理教学,是准确计算的前提。

减少学生在计算中的错误,首先就要重视计算中的算理教学,使之符合概念形成的认知规律。在操作中揭示算理。恰当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想一想、改一改、算一算,从中揭示算理。

二、科学组织练习,是准确计算的关键。

通过必要的练习来加以理解,逐步掌握,熟练计算。但练习绝不能搞题海战,多多益善,我觉得练习的有效与否,更要突出有效。1、先慢后快。在刚刚教完一个新的计算内容时,我要求学生侧重掌握计算方法。因此,设计练习时,尽量计算量少一些,且不计时间,重在算对,过了一段时间,逐步提高计算要求,重在算快。、重点部分重点练。在教学前先认真分析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经常出错的计算反复练。计算过程中学生发生的错误尽管五花八门,但细细发现还是有规律的。较小数加较大数比较大数加较小数容易错,例 3+8、4+7 等;相邻两个加数相加,或者减数和差是相邻数的容易错,例 3+7,11-5 ;只是符号,或者某个数发生变化的算式容易错,例 34+6 与 34-6 ; 34+2 与 34+20。针对这些容易错的算式,我都及时纠正并加强针对性练习。平时批改作业时,我有意识地把学生作业中算错的题进行分析、归类,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4、讲究练习形式的灵活多样。针对低年级儿童好动,持久性、稳定性较弱的特点,试着采用了许多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计算。多样化的练习丰富了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使计算能力的提高有了保证。

5、培养瞬时记忆能力。学生只有对旧知识拥有记忆才能理解新知识,只有对系统知识拥有记忆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计算教学中创设各种条件,教给学生瞬时记忆的策略,指导学生用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获取良好的记忆效果,视听、视算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速看速算提高学生感知和记忆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准确计算的保证。

学生计算中的错误,由于不良的计算习惯造成的错误远远要高于认知方面的错误。小学生的可塑性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这一时期是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期。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我采用以下方法:

1、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学习习惯中的每一项内容做起,持之以恒。、抓住机会,不失时机地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例如做口算时,采用“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做作业时,“比一比,谁的书写最认真、最仔细、最规范” ;课堂上,“看一看,谁听课最当心,回答时声音最响亮。”

3、举办作业展览评比。对作业书写工整规范,认真仔细,计算正确,按时完成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往往一个小小的“优秀作业”、“作业认真”、“进步真大”的鼓励会给孩子们一个莫大的欢欣与激励。、及时表扬学习习惯方面有进步的学生,并用鼓励的话语期待着他(或她)有新的进步。

一年级计算能力培养之浅谈 篇6

关键词:计算;数学;能力培养

一年级就在跟我们打着交道的计算,看似简单,很多学生甚至是一些优秀生在做“简单”的计算时出现错误却是常有的现象,计算在小学数学教材所占的比重非常之大。很多概念的引入、推导都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离了计算那更是寸步难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计算是数学课基础中的基础、重点中的重点。作为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而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怎样提高一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建立良好的数感

低年级是学生数感发展的关键时期。数感,是学生对数的一种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数感的建立是学生对数由抽象认识到形象认识的一个必然阶段,同时也是一个渐进、自然的过程,在教学中需要我们老师去驻足留意。比如,我在才开始教学生数小棒时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先20根顺数,再20根倒数;先一根一根地数,再两根两根、三根三根地数……学生兴致很高,有的甚至6根6根、7根7根地数都数得烂熟。这样,在数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不经意地就把20以内的加减法过了一遍,为以后的加减法计算省去了不少的麻烦。

二、创设情境,理解算理

有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没有了兴趣就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由于计算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教师必须先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兴趣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十几减一位数(退位)”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计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16-7”,可以让学生自己活动,用小棒来直观地进行观察,学生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先拿出16根小棒(1捆6根),再自己动手从拆开的1捆中直接拿掉7根,10-7=3,剩下3根和6根合起来就是9根,所以16-7=9。这样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知并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

又如,“8加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10”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10”的算理。“8加6”,出示有10格的盒子,其中已经装了8个皮球,盒子的外面有6个皮球。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摆,知道为了能很快算出共有多少个皮球,只要把盒子外面的6个皮球,拿出2个放在盒子的空格里,凑成1整盒10个,盒子外面的皮球由于拿走2个,还剩下4个,即把6分为2和4。进而说出8个和2个凑成10个,10个再加剩下来的4个就是14个,接着列出下列算式:8+6=14,这样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看大数,分小数,凑成10,再相加”的计算过程,进而理解“凑10”的算理。

除此之外,在练习形式上,我采用习题形式多样化,如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改错题等。如,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练习中,我收集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做成改错题,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来找错误并说说他为什么会做错。在练习方式上,我也尽量使其多样化:如采用童话故事、比一比、游戏、抢答、相互找错、小组活动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三、视听结合,强化口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它具有花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的特点。因此,通过口算训练,可以促使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视算和听算是口算训练的两种基本形式。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在口算训练中经常变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计算内容要有针对性,要发挥其启导功能。如,教学“9+7”,口算题可设计成:9+1+6,这样在于诱发思维,寓“算理”于练习之中,为用“凑10”法算“9+7=16”奠定基础。另外,要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如教学“十几减7、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做减法想加法”的思考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完善和发展新的认知。

四、开展竞争,形成技能

开展竞赛符合儿童年幼好胜、不甘落后、喜欢表扬的年龄特点,竞赛中,通过竞争可以促使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例如“夺红旗”比赛,让学生在“玩”中练,既能达到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这样的竞赛题有利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五、嚴格训练,养成习惯

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从书写开始。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计算后要检查。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的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只要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才能巩固学生已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而重要的在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于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打好基础。而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其关键在于教师的期望、激励、训练与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训练与培养,有明确的目标和统一的基本要求,要采取科学、灵活且有一定力度的训练方式,要在面向全体的前提下,关注个体的不同发展,做到既要注重个性化学习优势的发挥,又要体现统一的训练意志,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俗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我们的明天,为了我们的未来,大家努力吧!

参考文献:

何占普.浅谈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1).

作者简介:于朋,男,1978年11月出生,大专,就职学校:四川省仪陇县大仪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中高年级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7

一、要通过口算训练培养速算能力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决定了学生的计算水平。日常性口算训练具有费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效果久、好操作的特点。通过课前2分钟口算、睡前2分钟自测、阶段性口算过关检测等训练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口算的速度与准确率,养成了学生口算的习惯和思维的敏捷性。

口算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每个学生都应具备较强的口算能力。因此,在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每天利用课堂三分钟时间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每天十道口算题,如1. 25 × 0. 8 = 0 ÷ 2. 8 =0. 25 × 4 =6. 5 ÷ 6. 5 = ……这些口算题我经常以卡片、PPT课件、听算、小黑板视算等形式出示,然后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然后由我计时,看该组学生答完十道题一共用了多少时间。于是我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评比, 看哪组学生答对的人数最多,并且答十道题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为本星期的口算优胜组,并给予优胜组奖励。这样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 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口算的兴趣非常高,口算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效果非常好。

二、要利用笔算训练提高正确率

笔算是计算的关键,小学阶段大部分数学题都要求学生通过列竖式的方法进行笔算,因此,这一内容是学生们特别容易出错的,在计算时也特别粗心,像我现在教的五年级教材中———小数的乘、除法这些知识,在计算时学生们是感觉最头痛的,稍微不细心,就有可能打错一个小数点、少写或多写一个零等这些错误,并且这两个单元学生在计算时正确率都不高,做题时错得多。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马上在班里开展利用每天三题训练学生的笔算能力。训练时间为五分钟,训练任务是完成三道笔算题,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如果每次全对,累积五次,将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 没想到,这样的训练方式学生们很喜欢,也非常期待这样的笔算训练,一个月下来,前几次的训练效果不尽人意,满分的不多,但后几次的训练结果让我很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们的笔算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正确率也提高了很多,从满分寥寥无几上升到一个班有三十几名学生都取得了满分的成绩,这样惊人的效果,让我感到非常的惊喜和快乐。由此证明,学生们的这种笔算训练是非常有效,也是切实可行的。

三、要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所谓的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在一个班级中,就会出现不同的算法。这就叫算法多样化。 有了算法多样化,才有了讨论交流的必要,从而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所以,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具体做法:

1. 尊重学生的不同算法。素质教育的本质应该体现在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发展上,而每个学生发展的关键是要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机会,使他们在参与中得到发展。算法多样化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参与机会。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节课中,计算24 × 16教师请每一个同学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结果。学生给出了这样一些计算方法:

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事自己力所能及的探索,优生可以做得多而深些, 基础差的学生也不至于无从下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了方案,发现的结论都是正确的; 无论程度如何,都会给学生带来快乐,这种快乐感使学生心甘情愿继续去寻求更多、更好的问题,而没有无可奈何的被迫练习的感觉,这样的参与带有极大的主动性,每个学生在这样的参与中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 算法最优化。缘于对“算法多样化”的热衷,“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成为很多课堂常常出现的一句话。在多数课堂上教师花费大部分时间引导各种算法,然后一律称好,新课标不急于优化,有些教师干脆不优化了。的确,算法多样化满足了课堂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着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使命。但是,我们必须在“算法多样化”的背后做理性的思考。算法多样化的效用关键在于呈现后,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认识各种算法的特点和价值,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的选择恰当的方法。但是,有些教师却把提倡算法多样化当成让学生 “你想怎么算就怎么算”,以为只要是学生提出的算法就是合理的,只要是学生的算法就要“尊重”,认为这样就是“自主”。

四、要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由于某些知识不理解,学生在计算时并不意识到是错误的。二是基本口算不熟练,造成计算失误。这两种错误都是在学生当中存在的。不从计算方法和口算方面进行纠正,错误就很难更正。三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如抄错、 看错题目,计算过程不符合要求,没有验算的习惯等。多年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的计算发生错误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因素是属于学生不良的计算习惯方面造成的问题。

书写潦草,格式混乱,粗心马虎,都是造成错题的原因。要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就要克服这些不良习惯,培养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自觉检查、随时验算的好习惯。我要求学生在做题时,精神要集中; 书写时,数字符号要工整,以“提笔即是练字”为宗旨; 格式要规范,以数学书上的例题为样板; 计算时要做到“三对照”和“纵横检查”,保证做一步对一步。“三对照”是一种防止马虎大意的有效验算方法,具体做法是: ( 1) 从书上抄到作业本上时对一遍,检查是否抄对了。( 2) 从横式抄到竖式上对一遍,检查竖式上的数是否抄对了。( 3) 竖式计算后,把结果抄到横式上对一遍,检查是否抄对了。“纵横检查”指的是: ( 1) 横着检查运算顺序。( 2) 竖着检查数字和符号及小数点。这种检查方法,最适用于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自我检查。利用这两种方法进行自我检查,既能及时发现错误并加以改正,还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计算习惯。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而重要的在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打好基础。

摘要:学生在计算时产生错误的原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由于某些知识不理解;二是基本口算不熟练,造成计算失误;三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如抄错、看错题目,计算过程不符合要求,没有验算的习惯等。

五年级计算能力培养 篇8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问题

首先, 学生对计算重视程度不够,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 其心理特点并不成熟, 天真烂漫, 活泼好动, 在课堂中注意力无法长时间的集中, 甚至会觉得数学课堂沉闷乏味, 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在数学计算教学中, 往往不予重视, 出现粗心大意、马马虎虎等不良现象, 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看错数字或运算符号等问题。其次, 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计算方法,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循渐进, 有一定的科学性。对于他们来说, 在数学计算教学中, 无法形成正确的算理意识, 并且感觉学习难度较大, 无法掌握科学的计算方法, 一些计算技巧掌握不熟练, 无法熟练使用计算法则等。就如在小数加减法中首位数要对齐、分母不能是0等, 这些都是小学生无法掌握科学计算方面的具体表现。再次, 计算不熟练导致错误时常出现,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 学生会接触到“分一分与除法”数学计算知识,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是较为困难的计算, 所以就需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除法知识与乘法知识, 增加熟练度, 避免在计算中经常出现错误。

二、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技巧

1. 全面提高小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要想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水平与能力, 首先就需要激发其数学计算兴趣。小学生是从开心快乐、无忧无虑的幼儿园中来到学校, 接受小学教育, 在幼儿园和家庭等学前教育中, 学生也会接触到一些关于数学计算的题目, 但是这样的教学过程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他们也只是学习和掌握到一些十分基础的数学计算知识与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 部分低年级学生就会认为已经学习过那些数学计算知识, 就会对先学的知识比较怠慢, 不利于培养和提升其数学计算能力, 反正还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在结合具体的数学教材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 制定教学计划和目标, 提升学生对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视。另外,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导致教学内容, 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充分调动其学习数学计算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 不断优化学生的数学计算习惯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学生要想做好计算题就需要明确具体的计算方法, 对计算产生兴趣, 当然仅靠这两点是不行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有的小学生虽然比较头脑聪明, 但是在计算的时候往往出现错误,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般都是, 由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计算习惯。优化学生的数学计算习惯, 首先, 提升小学生对计算题的重视, 在一些学生眼里, 计算题难度系数低, 比较简单, 而正是这种轻视的错误思想, 导致学生无法认识到计算在数学知识学习中的重要程度与作用;其次, 教学需要做好对学生的控制与监督,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中, 不少学生十分想学习好数学计算, 提升计算能力, 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这就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要求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时一定要细心、看清数字和符号、检查时要真心,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让学生不断开展有效计算练习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 计算不仅是一种智力操作技能, 同时也是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过程, 通过科学、合理、恰当、有效的练习和训练, 才能够大力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第一, 开展长期的课堂练习活动,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上, 教师每天要抽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课堂训练, 根据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 可以设置20道左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第二, 新旧数学知识的对比练习, 在小学阶段, 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会不断提升, 但是同时也会遗忘旧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在训练学生新知识的同时, 加强与旧知识的联系, 巩固和复习数学知识;第三, 突出重点,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有教学重点, 在让学生进行数学计算练习时, 并不是越多越好, 而是要讲究数学计算题目的实效性, 要针对学生容易理解但是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重点练习, 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4. 重视计算评价对学生进行鼓励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智发育不够成熟, 适当的鼓励可以激发其学习动力与热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是如此,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教师就需要重视对学生的计算评价, 善于鼓励学生。在数学计算知识学习过程中, 当学生表现出进步或努力时, 教师就应该对其进行积极的鼓励或表扬, 对这种行为表示肯定, 促使持续出现这种行为;而当小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 由于其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 所以不能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批评或训斥, 以免降低其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发现错误, 并且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 加以指导。另外,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当他们的数学计算差距并未明显拉大时, 应该多给他们一些正面的鼓励性评价,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帮助其树立自信, 特别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要提供更多的关注与帮助, 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总结

也谈小学低年级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课标 》 中的核心概念有以下10个: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计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其中计算是数学的基础, 它就像是语文的生字词, 计算不过关就无法谈数学。 计算能力的培养, 是小学数学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内容之一。 小学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考查, 很大程度上是对他们计算能力的考査。 因为刚刚教完三年级, 所以下面我对培养小学低年级计算能力方面做反思和总结。 培养低年级小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做计算题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计算题本身是枯燥的、无趣的,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讲, 计算题更是最不愿意做的一类题目。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可以借助课本中的情境图, 创造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环境, 编排相应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练习计算, 把枯燥的计算融入游戏、活动等中, 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好玩, 并从内心深处愿意学习数学, 喜欢做计算题, 愿意做计算题。

2.建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 一开始的学习信心对于孩子来讲相当重要。 刚接触小学数学很多孩子会有恐惧心理, 尤其计算题容易出错, 刚入学的小学生自尊心普遍较强, 越出错越害怕。 久而久之, 这种害怕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 就会产生一种影响终身的负面情绪, 见到计算就心烦、害怕。 这就需要老师多给孩子鼓励, 多表扬, 间隔一段时间, 让学生进行从简单到复杂的基础计算比赛, 让孩子产生对计算题的成就感, 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3.从具体到抽象, 将具体的事物演化为抽象的数学式子。刚入学的孩子, 对符号化的数字还是很陌生的, 怎样让他们自然地过渡到抽象逻辑性强的数学上, 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 一开始对着手指头和小棒学数数, 就是借助具体的实物帮他们建立最早的数学抽象逻辑, 慢慢地帮助他们意识到1根小棒和3根小棒和在一起就是4根, 即1+3=4。 小学刚入学时算计算题时数手指头是很正常的事, 借助具体事物理解数学, 这是计算能力的第一步。

4.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数学计算方法的掌握, 最重要的就是练习, 自己不动手做, 是永远都不能真正掌握数学的。 “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这个道理。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经常督促和指导学生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 虽说学习不能靠“题海战术”, 但是对于小学数学学习, 适当练习是必要的。

5.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是形成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 有部分学生, 在测验、考试之前单独鼓励一下, 谈一下心, 盯得紧一点, 成绩会有很大的变化。 分析原因, 不是基础的东西没有掌握, 而是平时的习惯不行。 因此, 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所以, 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审题, 仔细计算, 规范书写, 积极思考, 养成自觉检查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6.讲清算理, 强化算法。 计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 根据算理, 掌握算法, 再用算法规范计算。 学生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 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 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中23×12时, 要使学生理解23×12通过直观点子图使学生看到, 就是求12个23连加的和是多少。 可以先求出10个23是多少, 再求2个23是多少, 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从而让学生知道, 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先做两步乘法, 再做一步加法。 这样使学生通过例题教学, 使计算的每一步的方法都成为有意义的实际做题步骤, 让学生在实体点子图操作中理解算理, 掌握规范算法。

7.总结常犯错误, 及时纠错练习。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计算不足, 让学生自己搜集计算中经常要犯的错误。 如:题目看错抄错, 书写潦草;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等;计算时不打草稿;一位数加、减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 然后进行纠错练习, 纠错练习可以设计对学生的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总结出预防同类错误的方法。

五年级计算能力培养 篇10

数学计算能力作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培养重点,不仅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对小学生学习其他学科也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心智上还比较稚嫩,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计算错误,而一些教师急于求成,将教学重点放在改正学生的错误上,却忽略了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小学生进行计算训练,逐渐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一、熟练掌握乘法口诀,注重基础练习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中,乘法口诀是比较基础的计算知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上,切忌只是带领小学生读两遍就完成教学任务了。因为熟记乘法口诀是小学生运用口诀的重要前提,也是快速、正确进行计算的基础,并且对小学生今后学习四则运算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认识乘法口诀,更要引导学生在熟练记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乘法口诀。尤其是注意将乘法口诀的顺序打乱,并对学生提问任意一个口诀,让学生可以快速、准确的说出答案。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一方面加强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另一方面也是考验学生的反应能力,有助于学生计算效率的提高。比如教师需要进行3的乘法口诀教学,可以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编号,以一个班40个学生为例,那就有1—4个编号,然后教师依次从1号喊到40号,并要求编号是3的倍数的学生回答“到”,如果是编号是3的倍数的学生没有反应过来回答“到”,教师可以要求他表演个小节目等。相信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学生一定可以熟练掌握乘法口诀,从而提升自己的计算基本功,并为后续的计算能力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巧用计算规律,提高计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熟练记忆外,还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数学计算的关系,尤其是掌握运用计算规律的能力。在数学计算中,过于复杂的计算过程不仅会增加教学难度,也不利于学生数学计算兴趣的培养,甚至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的情况。所以教师在计算内容的教学中,首先是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简便的计算方法。同时教师也要传授给学生一些计算技巧,提高学生处理复杂计算知识的能力,只有学生自己体会到运用计算规律的乐趣,才会发自内心的产生学习数学计算知识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自己的计算效率。比如在“数一数与乘法”这章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联系实践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惩处关系,比如“每箱草莓40个,8箱的话有多少个草莓?一个足球15元,给你100元能买到足球吗?”等问题,通过这些和现实紧密的问题来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这个过程中,学生由于只会加减计算的方法,所以还不能认识到乘除法运算的规律,所以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注重传授一些乘除法的计算规律,尤其是和加减法的计算规律相区分,防止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换乱。

三、注重错题指导,养成良好习惯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心智比较稚嫩,经常会在数学计算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在对这些错题分析后,尽管错误形式多样,但大多是由于学生的粗心马虎、基本知识掌握不牢所致。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错题指导,对于学生做错的试题不要轻易指责或者批评,而是让学生自己分析错误出现在哪里以及错误出现的原因,然后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例如学生没有算对12除以4的结果,教师一方面要告诉他们正确的计算方法,还要让同学思考,“你有12个桃子,现在要分给4个猴子,每个猴子可以分几个呢?”或者让学生反过来思考,“总共有4个猴子,每个猴子分3个桃子,你需要多少个桃子才够分呢”,总而言之,教师让利用学生所犯的计算错误,通过思维引导和强化训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计算习惯。

四、营造活动氛围,调动学生兴趣

根据有关研究,小学生由于好奇心重,好动等原因,在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经常出现走神发呆的情况。因此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如果固守“师本教育”理念的话,会很难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专注的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一定的活动情景,从而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并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目的。教师要注重引导,保持活动有序的开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计算知识的能力,并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知识在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计算能力更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以及其他知识的基础。所以,通过加强小学生基础计算知识的训练,注重计算规律的运用,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可以逐渐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但是,这个培养过程是长期的,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给予学生必要的关怀和鼓励,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教师作为学生心中明灯,应一步一步带领小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计算能力,并最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摘要:计算能力作为一项基础的数学能力,是小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依据义务教育中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小学低年级学生不仅要体会到数学运算的意义,掌握数学计算的规则,还应当形成运用数学运算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本文结合当前小学低年级数学的教学实践,重点分析了其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

培养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篇11

关键词:激发;兴趣;加强;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102-01

低年级数学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因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確率。因此,低年级学生就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注意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从而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就数学本身,特别是数学计算教学而言,好象只是枯燥乏味的数字“开会”, 有了兴趣,学生在做起来就能把积极性和潜能发挥出来。一、二年级学生好动、好胜心强,比如采用开火车、夺红旗、对口令、找朋友、小组对手赛等形式来训练计算,看看谁能把火车开得更远;看看谁能得到胜利的小红旗……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意加强口算训练,打好计算的基础

1、掌握计算方法。如:运用实物直观演示、数的组成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用破十法或做减法想加法等方法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把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转化成一位数加减一位数;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然后再转化成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在加减混合运算中有括号的要先算,没有括号的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等,教给学生一些运算技能,不断提高口算能力。

2、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每节数学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进行多种形式的口算练习,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作业和练习的书写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要对齐。另外,教学中,还应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

2、认真审题的习惯。审清数字和符号、审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才动手解题。

3、细心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写的题目 ,都要及时校对,做到不错不漏。试想,题目都抄错了,结果怎么可能正确呢?因为在计算中,学生抄错数字或符号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4、及时订正的习惯。作业中的错误,若是共性的,可集体纠正;若是个别的,要让学生自己改正过来,并认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免今后再出同类错误。

5、改错练习。教师故意将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板书出来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说明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改正过来。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收集错题,定期上一节纠正计算错误课,让学生会诊,当“错题医生”,反复练习,便于对症下药。学生还可以自己收集错题,做成一本错题集,经常复习察看,以防出现类似的错误。

四、鼓励算法多样化和加强估算的教学。

“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算法多样化的本质是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学习新知识,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而探寻解题的方法。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形式交替进行口算训练,强化训练速度、密度,正确把握算法的多样化,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追求算法的合理与灵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加强估算,能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在计算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教学中应逐步渗透估算的意识和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方面明确指出: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如在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在计算后进行估算,能判断计算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加强口算和估算训练,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感兴趣的口算和估算训练,利用测试评价、竞赛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口算和估算的能力。

五年级计算能力培养 篇12

⒈环境条件和生源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者多,农村“留守儿童”增多。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吸纳了农村大量的优秀劳动力和人才。我校处于偏远农村,师资力量较弱,优质生资源流失严重,剩下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双差”:一是基础知识差, 二是学习习惯差,没有细致的观察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另外是学生的家庭作业无人督促和辅导,给他们积累了大量的疑难问题,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 成了问题学生和后进生。

⒉数学学科特点的挑战性

在四~五年级, 数学学习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进入六年级后,数学学习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以抽象思维为主。进入七年级后,有理数的计算,既有符号法则,又有绝对值的运算;用字母表示数、式的运算,由于儿童受到认知心理的局限,学生在此方面的困难和差异巨大。这对七年级学生数理逻辑方面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难度的增大,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巨大压力,产生了畏难情绪,不愿意在数学学习上下功夫,放松了学习要求,该掌握的知识达不到规定的要求,造成新旧知识的断链,后继学习无法进行,逐渐成为学困生。

⒊自我心理调适不当

进入七年级后,由于科目多,学习任务繁重,分配给数学的时间减少,部分学生表现出了对数学学习认识不正确,缺乏自强自主和积极进取的刻苦钻研的精神,没有长远的学习目标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甚至认为学了数学没有用处;学习态度不端正,主动性不强,态度消极,课堂学习不认真,作业马虎了事;学习习惯差, 课堂上不能集中精力,没有良好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缺乏坚强的学习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惰性大,怕苦怕累怕麻烦,怕动脑筋,学习自制能力差,抗干扰能力低,自卑、失落、焦虑等情绪导致这部分学生与优等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成了后进生。

二、培养后进生计算能力的策略方法

⒈激发兴趣,形成动力

由于数学后进生的新旧知识总是零乱的,孤立的储存在头脑中,不能科学的形成知识网络,加以综合应用。转化他们的过程中, 要避免他们进行过多地、盲目地思考,消除因多次无效的思维所造成的倦怠情绪,注意启发、引导他们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关点,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地讲解,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计算,去判断推理,逐步掌握和运用类比、归纳、总结等基本的数学方法,采用多种课程资源开展学习。针对后进生存在自卑害羞等心理障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数学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恰当的设置一定的学习困难,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有意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如设计提问或练习有一定梯度和跨度的题目,一步步引向深入,循序渐进,培养他们不畏困难、知难而进的意志品质,从而增强其责任感。

因为后进生都很害怕数学, 所以作为数学老师,在与他们的接触中,首先要充分尊重他们、关爱他们、信任他们,以消除恐惧心理;其次,要尽可能的创造一切条件让他们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感受到老师的期望,以排除心理上的焦虑、自卑、无助;再次,经常与后进生进行感情交流和沟通,嘘寒问暖,了解家庭情况,拉近距离,以培养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转变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责任感!

⒉反复纠错,形成合力

由于数和式的运算、解方程、解方程组等计算题,要求高,出错点较多,因此后进生的计算准确率普遍不高。他们解题时,心理状态极度松懈,对自己的思维状态不清晰,失去了监督自己,思维松懈的能力,不知不觉把思维纳入到定势的轨道,这是算错、错算的主要原因。

只要审题时,排除外界干扰,认真、仔细,注意力专注于解题,这种错误率会大大降低。因为后进生的自知力、自控力普遍较差,思维习惯不良,所以在每次练习或测试前我都强调“计算仔细、仔细审题”(简称“双仔细”)几遍,等到他们有些习惯,可以不强调或只要暗示“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此时他们松懈之心态随之调整,形成良好的思维状态和学习习惯。

在学习的过程中, 常遇到后进生解题时一错再错的现象。究其原因,多数是学习中不求甚解,不注意总结和积累所致。换言之,错误印象不深刻,先入为主,没有治好病“根”。因此,我建议每一名学生都准备一本错题集,专门记录每次作业或测试中的错题;针对解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再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原因,留下深刻印象,才能避免做题错之再三的现象。实践证明,自编一本“错题集”是避免一错再错的最好方法。

⒊反思自查,形成能力

犯错有令人懊悔、痛苦的一面,同时也有使人取得经验教训的一面。在纠错中,只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到出错的根源,可以提高自觉性和增强“免疫力”。数学教学中重视错误的意义更在于此,改错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集体改错,在演算教学中,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把学生极易出错的地方与典型错误适当展示出来, 然后让学生识别和互相争论,引起认知上的“冲突”,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共同矫正错误,以强化对这种错误根源的认识。

整式乘法、乘法公式、因式分解等计算题,后进生最易出现漏乘、混淆符号和字母及指数等错误,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找错、改错,提高查错能力;另一种是个人改错,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变式训练,暗示学生解后“反思”、自找错因、寻求正确答案,提高自查能力。此两种方法易引起学生注意,刺激强烈,印象深刻, 有利于培养后进生自觉地知错、改错、防错的能力,最终提高数学思维品质和计算能力。

⒋自我超越,形成竞争力

上一篇:TFT液晶显示屏下一篇:场独立和场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