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共12篇)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篇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核心课程。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 为了切实达到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目的, 各计算机教师务必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上机示范指导,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从互联网上进行可持续的学习, 完成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的同时, 争取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支持, 定期派送教师到企业或高等职业院校培训机构接受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技术的培训, 完成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转型, 确保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最新的, 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中, 教师在注重理论教学时也不能忽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及提高。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多进行操作演示, 在演示过程中让学生认真学习, 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相关的操作。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必定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如, 教学“Word”的相关知识点时, 教师就可以将这些知识与名片设计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 让学生试着为自己设计一张极具个性的名片。当然, 这需要教师的讲解及示范。教师可以当场一边为学生讲解, 一边动手示范,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 从而引导其规范地进行相关操作, 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这一教学内容的同时, 多种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如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创造力等等, 其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二、实施模块教学,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一门基础学科,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模块化教学作为许多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打破常规的完整课程体系, 突出实际操作。
1. 操作系统模块。
基本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传授;正确使用计算机的技能训练;鼠标使用的技能训练;键盘使用的技能训练;在操作系统下文件操作的技能训练;文字输入方法的技能训练;文字录入速度的技能训练;操作系统初级环境配置的操作。本模块的目标: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和训练, 学生具备熟练使用键盘和鼠标的能力, 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完成文字的录入, 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各部分功能, 能够在操作系统下完成各种工作。
2. 文字处理模块。
基本内容:文档基本操作的技能训练;文档排版的技能训练;表格设计的技能训练;图文混排的技能训练;页面设置和打印的技能训练。本模块的目标:通过以上内容的训练, 学生具备熟练的文字处理能力, 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 能够独立完成诸如各种报告的文档的录入和处理。
3. 数据处理模块。基本内容:工作簿的基本操作训练;录入数据的训练;格式化工作表的训练;数据图表的训练;工作表中的数据处理的训练;工作表打印训练。本模块的目标:通过以上内容的训练, 学生具备熟练的数据处理能力, 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 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和处理、绘制图表。
4. 演示文稿模块。
基本内容: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训练;幻灯片基本操作训练;幻灯片格式、幻灯片母板设置操作的训练;幻灯片中插入、编辑对象的训练;对象的动作和动画设置的训练;幻灯片的切换与放映训练;演示文稿的打包与解包训练。本模块的目标:通过以上内容的训练, 学生具备熟练的演示文稿制作能力, 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 能够完成诸如产品展示、课件制作等工作。
5. 网络模块。
基本内容:通过IE浏览器浏览信息的训练;通过搜索引擎搜索资源的训练;收发电子邮件的训练;常用工具软件的训练;多媒体实时通信的训练。本模块的目标:通过以上内容的训练, 学生具备熟练的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和使用相关工具软件的能力, 能够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以解决学习、工作中的问题, 能够通过电子邮件和多媒体实时通信工具和他人沟通。
三、实践探究, 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 为了充分激活课堂, 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力求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有效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比如, 引导学生制作一张声像图文并茂的动画, 就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自然得到有效的培养。对学习较好的学生鼓劢他们积极参与计算机各种专业团体活动。如:系统安装与维护小组, 网页制作小组, 平面广告设计制作小组, 网络维护小组, 动漫制作小组等等, 通过参与这种活动, 开展各种技能竞赛, 拓展学生的专业特长, 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 让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和企业实际项目开发为主要方式, 使学生学会调研、确定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项目的各个步骤和方法,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 提高项目开发和项目管理的创新能力。强化上机操作训练, 是加强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上机实操训练教学的效率, 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针对实训任务, 认真设计实习步骤、程序、所用工具、方法, 按实习指导书的要求进行上机, 并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辅导、答疑, 注意检查每一个学生的操作情况及对项目技能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上机报告。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教师要放手让他们钻研下去, 为他们尽量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我、提高能力。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教师务必在教学之后安排一些拓展延伸的任务要求学生完成。这样, 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 也就达到了知识应用的目的, 其计算机应用能力也自然得到培养。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篇2
一、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中职学生有其特殊性。首先,中职学生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其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远远比不上普通高中学生,并且他们关于计算机知识的理论与实践是脱节
的。由此,在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次,与普通高中学生不同的是,中职学生更多的是注重技能培养,因为他们走出校园就意味着步入工作岗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如此,方能保证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胜任相关工作的任务。
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因而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必须利用在校的两三年时间,积极学习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并努力培养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样,才能借助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也才能在往后的工作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由此不难看出,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容忽视,这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鉴于上述所分析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具体而言,还应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来定。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总结出来的.几个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方法。
1.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所谓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之前先给学生安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任务并要求学生完成。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然后在知识的指导下大胆动手,以完成相关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能更加积极自主地学习知识并进行应用,这对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教学Word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先安排学生自主设计一张独具特色的名片。学生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必然会努力探索,从而在完成这一任务的同时,其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2.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传统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忽视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总是习惯于将知识硬塞给学生,导致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只知道接受知识,应用能力简直就无从说起。对此,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为了充分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力求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有效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比如,引导学生制作一张声像图文并茂的动画,就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自然得到有效的培养。
3.采用拓展延伸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学以致用的最好见证就是通过拓展延伸的方法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所学。因而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务必在教学之后安排一些拓展延伸的任务要求学生完成,这样,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也就达到了知识应用的目的,其计算机应用能力也自然得到培养。具体来说,比如,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关知识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借助课外时间从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以丰富课堂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有效地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有效做到了学以致用,充分培养了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当然,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方法远远不止这些,具体而言,还需各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来定。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可谓殊途同归。
总之,就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而言,计算机的应用永远处于重要地位,计算机永远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尤其对于即将走上相关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计算机的学习更是至关重要。因此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务必立足于学生实际,积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计算机应用的知识,有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使学生迅速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田家华。浅谈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05)。
[2]崔亚军。关于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2(67)。
[3]梁智。中职学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07)。
谈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学生 计算机 应用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173-01
1 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是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信息化社会将打破人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人们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熟悉并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必然要求进入社会就业岗位的劳动者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并且具有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是信息社会对未来劳动者的要求、对培养社会新型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要求。
2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当人类社会跨进知识经济时代的门槛,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机遇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已成为了摆在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神圣使命。
2.1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1.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渴望探求真理,与肯定的情绪态度相联系的积极的意识倾向。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真相,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前提,是成功的先导。让学生对此产生极大的好奇心,思维活跃起来,并开始思考怎样实现计算机的这些功能,并渴望马上去学习掌握这些技能。
2.1.2 强化上机操作技能训练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足够的上机操作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而又实用的操作内容,在上机过程中,教师要勤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操作课上,教师指导学生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生反复练习,教师及时总结,使学生动画处理基础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完全转化为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动画处理的基本操作技术。
2.1.3 优化课堂结构
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扩大信息交流,畅通教学渠道,为学生施展聪明才智,发挥个性特长创造有利的条件,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能力,培养学生间的互助、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与交流中去体会、去总结、去记忆,帮助、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从而,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2.2 改革教学内容,灵活教学方式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而教材的跟进步伐却相对落后。教师应注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掌握国内外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向和趋势,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能够有根据教材有选择地组织教学内容,实时地融合本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利用技术的先进性来吸引学生,使其产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教学更加灵活多样。教学中,可以利用声情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使知识传授过程变得意趣盎然。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并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珍惜学习的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2.3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建设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没有一支精湛的教师队伍,就無法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人才。教师要把握信息时代的脉搏,主动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通过参加大量的社会实践工作,掌握相关信息技术,拓宽计算机教学的视野,培养创新理念,结合不同学科的专业特点,借鉴各专业学科先进的教学模式,从数理、天文、历史、哲学等学科中完善计算机专业教学,活跃教学过程,严谨教学态度,使得计算机教育紧跟时代需求,提高学生的实用能力。
2.4 重视课程实践,提升实战能力
计算机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实验不仅仅是对理论的验证,重要的是技术训练和应用能力培养,包括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书写和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验课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会和验证理论知识。我们的计算机教学要优化教学组织形式,体现团体协作、共同参与课题,创造条件安排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是上机练习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充,能够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整体认识,提高学生对系统的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对该课程已经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系统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某一个章节的具体内容,能够为某一个实验目的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并选择一个最佳方案。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要及时检查、认真总结,讲评算法的优劣评判准则并推广优秀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
2.5 丰富课余活动,提高应用水平
利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听取学术报告,举办各种计算机专业的竞赛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主动学习意识,增进团结协作的氛围,推进应用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具备无限的潜质,在学校成立网络中心,以网络开发,数据库开发,计算机辅助及图形图像处理等作为任务主题,尽量争取与企业合作,使学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和公司培训活动中,使学生从主观上真正体验到市场的竞争,培养其实践与创新能力。
2.6 严格毕业设计,检测学生能力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检测。教师可以通过毕业设计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设计是学生从知识到能力上的提升和总结,它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手段,计算机专业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真实案例,自主研发创作,要不断完善毕业设计与论文管理系统,引领学生寻找到毕业设计的切入点,及时了解学生的设计进展,遇到问题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并对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帮助学生渡过一个个难关,完成毕业论文的要求。
3 结语
树立创新教育新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院校神圣而崇高、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也是高校教师光荣的历史使命。高校要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努力造就一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素质高”的富有创造性、时代感、责任感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士才,杜树杰,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J].计算机时代,2007,8.
[2]马竹青.在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
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能力培养 篇4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时代, 计算机网络作为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是自主计算机的互连集合, 它主要包括了个人区域网 (Personal area network, PAN) 、局域网 (Local area network, LAN) 、城域网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MAN) 、广域网 (Wide area network, WAN) 和互联网 (Internet) 等形式, 其中最主要、最大的是互联网, 它实现了全球计算机的互联并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网络新闻、信息检索、电子邮件、博客、微博、微信、文件传输、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登录、BBS等多种多样的服务, 实现了网络的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协同工作等功能, 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有人甚至把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称之为“微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作为大学生人才能力培养的基础能力, 成为我国各类高校迫切需要提高的能力, 它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局域网和广域网、电子商务等基础理论知识。
2 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2.1 明确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
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主要有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能力, 要求学生们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 熟悉网络工具及通信设备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熟练了解并掌握小型局域网的构架和组网方式, 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技术, 具有良好的公共网络道德。
2.2 增强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 需要硬软件多方面的支持。硬件方面主要是高校的资金投入, 包括具体购置一些适合于学校和学科建设的实验设备和专用器械, 对实验室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合理的布线等;软件方面需要和专业课程、实验课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 购置与课程相关的、有效地体现课程性质、达到教学目的软件和配套设施, 这需要全体相关教职工的全力配合和协作。
2.3 采用先进的教学软件和手段, 提高网络应用水平
学生可以借助于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学习与交流, 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是网络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随着“慕课时代”的来临, 教学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 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教育, 从而从教学中更加凸显了学生的个性水平, 并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日益涌现出的电子教案、电子板书、自主研发CAI课件、网络课堂、视频教学、慕课答疑、各类公开课等新型教学方式, 学生可以在互联网的资源中不断的汲取相关的理论知识, 甚至在家、在沙发或者是在床上便可以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 并与国内外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探讨和交流。
通过以上这些先进的教学方式, 学生得到的益处主要体现在:学生更好地学习课堂的内容, 不会的问题可以多方面的求助和请教, 直到学会并掌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和教师角色不再是“教”与“学”的角色, 两者都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学习和发展, 达到了教育“内化自我, 教学相长”的目的。
2.4 理论结合实践,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课程的教学包含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内容, 理论知识部分需要专业课程老师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授课, 注重理论分析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实践教学部分可以把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训练, 通过分组教学的形式, 发挥团队合作的能力, 同时, 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强化实践教学的内容;而实践教学突出地反应了学生对于课堂中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切实地达到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
增加专业课程、实验课教师培训,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网络技能大赛, 提高网络技能水平。学校专业课程和实验课教师在承担教学课程之前应该进行一定的培训, 熟悉教学和实验的具体内容和相关课程理论知识, 例如掌握网络和通信设备的配置命令及组网方式等。
3 结语
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学校应该借助于多种灵活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及手段, 不断探索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人才方向, 应该面向社会人才市场需求, 优化网络教学结构, 改良网络教学设备, 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最迅猛的一个领域, 计算机网络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来说,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人才成为各类高校在教学工作中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也是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考核标准。笔者对计算机网络应用技能的培养进行了分析, 以期为提高大学生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培养,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巩永旺, 徐秀芳, 刘颖.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模型[J].计算机教育, 2011 (3) .
[2]杜钦生, 唐永林.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 2011 (8) .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篇5
创新能力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人才所具备的基本能力。
作为一名士官院校的计算机教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资源来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就计算机应用课程的中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谈一些体会。
创新能力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人才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的人才能适应部队的需要。因此,作为一名士官院校的计算机教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资源来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就计算机应用课程的中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谈一些体会。
一、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及士官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基础类核心课程,以培养“具有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装备操作技能,具备与汽车、勤务(分)队长任职岗位相适应的指挥、管理和组训能力,德、智、军、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指挥管理士官”为出发点。以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为牵引,遵循教学规律,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关注教与学的统一,注重学员信息素养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可见,对于士官学员,计算机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
但是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发现,大部分士官学员军事素质过硬,但文化基础薄弱,能把课堂所教授的内容全部掌握已属不易,更不用说大胆创新了。但也有少部分学员有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不仅能够对课堂内容全部掌握,还能在课余时间大胆创新。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适应任职岗位需求的新型人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二、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建立新型的计算机考核制度,完善学员学习成果评估体系。以往的计算机教学,是在学员平时表现的基础上给出考核分数,再结合学员期末考试的成绩给予总体成绩评估。但是,根据几年的教学情况来看,此种考核方法并不合理,不能提高学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教研室结合士官组训教育的特点,建立了新型计算机考核制度。以学员的平时课堂表现、创新能力为考核内容,考察学员的综合素质。以考核内容促进学员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视,进而促进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在每个模块结束后,都会布置相应的项目作业,作业的要求是完成一个作品,鼓励学员大胆创新,对有创新的学员给予加分的奖励。
(二)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学员创新意识。学校应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把创新作为重要的校园文化进行推广。营造良好的学校创新氛围,激发学员的创新意识,保护学员的创新精神。我校每年组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武竞赛,其中涉及打字竞赛、Photoshop设计、Flash动画制作等等,寓教于玩,在丰富学员课余生活的同时,充分激发了学员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也使学员的计算机水平得到很大的进步。
(三)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员创新能力。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仅仅使学员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软件的用法,这种做法的结果只能是极大地伤害了学员自主学习的热情,抹杀了学员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需要教员充分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任务驱动式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 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员在教员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积极主动地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教员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 引导学员进行一种学习实践活动。而启发式教学,指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员的知识结构,依据一定的客观学习规律,引导学员积极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Photoshop钢笔工具时,布置的任务是绘制小山,教员先让学员尝试利用所学过的Photoshop知识进行绘制,这时学员发现使用以往学习的工具无法实现小山的绘制,从而引出新的绘图工具——钢笔工具。通过这种启发,学员在上课时会更加集中精力,效果也比直接讲解绘制小山的操作步骤更好,之后教员提出画面太单调,能不能丰富画面的.问题,大胆地让学员发挥,最后很多学员在山上绘制了树木,还绘制了月亮和星星。通过这样的启发,打开了学员的思维,也培养学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对问题和方法的探索,培养学员的创造力,培养学员的创新热情。
(四)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启发创新思维。在士官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员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与兴趣,这样一来,学员既能够学习到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又能够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解Flash动画制作时,先播放了以往学员制作的一个“贪吃蛇”动画,学员们非常感兴趣,急于想知道它的制作方法。当讲解完知识要点和制作方法后,有些学员又制作了简单的桌球游戏。最后,将他制作的桌球游戏在全班展示,学员们都不敢示弱,都在发挥想象的翅膀,制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三、总结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篇6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教学;重要意义;应用能力
引言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指出:“时至今日,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走过了它的初级阶段,开始步入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符合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阶段。”在当前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普遍应用于企业和社会的大环境下,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现代化人才的必备能力,而在大学生的实际择业中,部分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难以将自己在学校学习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而错失了就业良机。这实际给高校计算机教师敲响了警钟,高校计算机教师应深入思考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应怎样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适应现代企业和社会对于计算机能力的要求。
二、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现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的重点。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不仅对大学生的未来就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而且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注重应用能力对学生的意义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大学学习中,一些大学生只注重和满足于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却忽视了一些公共类科目的学习,这对于大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因此,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未来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注重应用能力对教师的意义
传统的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多数计算机教师都是采用说教式的课堂教学方法,而且所教内容主要涉及到计算机理论层面,缺乏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的教授,这显然与现代计算机注重应用能力的社会需求相脱节。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加入应用实践环节与内容,能够引发计算机教师对于计算机教学的深入思考,对于提升教师的计算机教学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注重应用能力对社会的意义
如果每所高校都在计算机教学中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每所高校的大学生都提升了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那么,这对于整个社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都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高校计算机教学应如何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计算机应用能力对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加速价值作用,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之下,高校计算机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当前的高校计算机教学进行重新审视和改革,全面提升现代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1.高度重视应用教学,增加应用教学课时
当前,很多高校认为多数大学生对计算机都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很多计算机操作和应用都比较熟悉,因此,没有必要将过多的大学时间浪费在计算机学习上,因此在开设计算机课程时安排的课时比较少。其实,很多大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了解仅限于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部分内容,而对于社会真正需要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的了解却比较少,导致部分学生进入到工作岗位上时一时难以适应企业的计算机需求。
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应该高度重视应用教学,在可能的前提下增加应用教学的课时。与此同时,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相结合,将计算机实际应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增加学生的上机操作环节,增加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模拟和实训,逐步引导计算机教师和大学生都要高度重视计算机应用,将提高大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计算机教学的重点。
2.改革教材教学内容,加大实训应用部分
当前的高校计算机教材中比较注重的是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考试时也往往采用笔试方式、以考察基础知识为主,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往往只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计算机实际操作与运用却不在行。
对此,高校应结合本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情况与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全面改革计算机教材教学内容,尤其是在教材中加入实践应用实训部分,引导学生在实训中掌握计算机应用技巧,以适应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为了更好的符合本校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需求,学校可以组织本校一些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计算机教师,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自己编造一套图文并茂、应用能力较强的计算机教材,并随着Windows、Office等软件版本的升级和更新,随时向学生讲解最新的软件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学校还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增加不同的计算机应用技巧的学习,比如,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增加人事管理软件的应用和操作,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可突出电子商务软件、国际贸易软件的操作和应用,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则可有针对性的增加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学习等等,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积极联系校外实习,培养实践应用能力
校外实习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纽带,是大学生初次走向社会的必然经历。计算机教学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学校可积极联系校外实习企业,将本校学生分批带入到企业环境中,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进入企业中时计算机理论知识是如何转化为具体应用的,以此强化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与校外企业合作,接收企业的一些简单的计算机工作,如图形、图像处理,人事部门的数据库开发等等,通过具体的企业计算机应用和操作,使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项目的计算机实际应用中去,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此外,计算机教师还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计算机相关的社团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院校主办的计算机竞赛类活动,使学生感受和参与到计算机实际应用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当前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作为一种基础工具,应该高度重视和特别突出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进一步改革教材教学内容,增加实训应用部分,积极联系校外实习,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操作能力强的现代化计算机应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苏雪.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3).
[2]王艳春.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01).
[3]曲萍.计算机教学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资讯,2015(02).
作者简介:
试谈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篇7
1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现状
根据我院除信息管理专业以外的六个其他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学习的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对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生源基础参差不齐, 导致学生的进度不一
由于学生来源广, 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据我院计算机基础教研组对本院2009级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入学前, 不同程度接受过计算机教育的占总人数的70%, 其中有20%的学生对基础知识较熟悉, 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仅仅接触过计算机, 如QQ、网络游戏等的占25%, 还有5%是来自农村或偏远山村, 几乎没有接触过电脑。还有很多学生认为这不是自己的专业课, 对计算机基础不重视。
1.2 各个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教材缺乏专业特色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计算机只是他们利用的工具, 这个工具对于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要求。而目前计算机应用课程教材、课件、培养目标统一, 缺乏专业特色。部分高职院校只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 没有向其他课程渗透, 也没有和专业课进行结合, 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只是为了应付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应用课程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延伸。
1.3 机房、实训基地有限, 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发展迅速的信息时代, 多媒体教室授课远远不够。据笔者的经验, 在机房边授课边操作, 学生听的更认真, 教师操作完后, 学生马上练习, 学的更快, 记的更深刻。然而目前机房和实训基地有限, 多数高职院校还无法把所有的计算机课程全部安排在机房, 据笔者对江西地区高职院校的调查, 一般的院校都是一周安排两节多媒体教室两节机房。在多媒体教室授课过程中, 师生互动性差, 学生听的很枯燥, 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1.4 教师改革创新意识落后, 教学模式单一
笔者听课的过程中, 发现多数教师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照本宣科, 系统的操作很少;机房上实训课的时候, 给学生布置了任务后对学生放任自流, 学生没有一个系统的概念, 操作不熟练, 随便做做了事, 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下手, 就在那上网、聊天、打游戏等。
2 面向任务型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方案
高职教育办学的性质属于职业类教育, 主要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的复合人才。那么如何培养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取决于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能力需求, 不同岗位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综合我院除信息管理系外的其他六个系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 以及笔者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 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方案。
2.1 分层次教学
根据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熟练程度, 将一个班级分成多个组, 不同层次的组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 并且采取多帮多的方式, 加大学生直接的交流和学习。第一节课, 笔者都会对新生班进行调查, 然后将学生分成三个组, 备课时做三套实训练习方案。第一套实训练习方案是所有学生都要完成的基础性操作, 第二组做前两套, 第三组三套全做。反过来第三组的学生带第一二组的学生做。这种分层次教学方式取得很大的成果。
2.2 分专业教学
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专门做了与各专业相关的素材, 比如在教授会计系学生时, 会让他们做员工工资表、会计出纳单等;在教授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时, 会让他们做产品销售单、产品报价表等;在教授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时, 会让他们做工程造价表并用图表进行分析等。
2.3 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操作。笔者每班每周四节课时, 多媒体教室和机房各占半, 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 先将重点难点用课件的方式展示, 然后操作实训练习, 演示完后, 随机抽查学生到讲台上来做。这样学生随时都保持认真警惕的状态, 效果比单纯的教授好的多。在机房上课时, 先把实训内容和要求发给学生, 让他们在一定时间内思考如何做出来, 然后在大屏幕给学生演示做法和技巧, 学生观察以后再结合自己的方法重新做一遍, 以达到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少的时间完成文件的制作过程并达到熟练程度。
2.4 开放免费学习机房
由于课堂练习的时间有限, 针对多数无电脑的学生, 让他们花钱到网吧或者机房去做练习, 一方面装的计算机软件比较少, 另一方面开通了网络, 学生往往控制不了自己去上网, 不能静心学习。因此, 学院应该多开放一些供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免费学习机房, 这些机房不联网, 安装有各类软件, 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练习或者根据专业和兴趣自主学习。
2.5 建立师生网络交流平台和资料库
目前网络如此发达,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建立一个师生交流平台, 并成立一个资料库, 将一些课件、实训练习资料、以及学生的优秀作品等放在里面, 学生可以自由浏览、下载和学习。有问题可以向计算机应用基础科研组的教师们提问, 教师可以通过远程协助等方式一对一的进行网络教授。
3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既要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不但需要在教学内容、目标、模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 还需在组织、管理、考核方式、教学资源优化、硬件环境等多方面实施配套改革, 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以职业为本位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敏.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J].现代计算机, 2012.
[2]毛卓琳.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究[J].华章, 2012.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篇8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普及, 尤其是网络应用的普及, 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是看重的一项指标,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也至关重要。但现状是大部分毕业生缺乏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 不能很好地将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应用到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 我校本科生开设计算机课程按专业不同设置不同, 计算机基础 (C语言) 、计算机基础 (VB语言) 和计算机基础 (VFP数据库) 。课程分一学年完成, 第一学期教材为张福炎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数据教程》和《计算机操作office》, 主要涉及信息技术、计算机组成、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数据库和OFFICE操作部分。第二学期为程序设计部分。学生要掌握基本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和编程基本思想。学生通过考试取得等级考试证书, 最重要的是学生要掌握这些知识, 应用于毕业论文排版、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工作岗位的计算机能力需求。因此, 提升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容忽视。
在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 采取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 让学生把学到说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实践过程中, 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培养。促进学生就业, 在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学以致用, 比如通过论文排版的练习, 体现word的相关功能。通过一系列的阶段性项目, 让学生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提高就业能力。
在培养实施安排上, 一是注重计算机常规操作能力培养;二是加强学生的硬件知识和硬件应用能力的培养;三是培养学生文字排版、表格和图形制作、文稿制作的能力;四是加强Internet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教学;五是加强使用计算机的安全意识;六是加强计算机编程能力培养, 服务于专业课程学习。为了提高实践培养质量, 必须加强实践培养环节。以项目驱动为导向, 实现个性化培养。
因此制定培养思路如下:
1、设计任务。教师在每堂课讲授之前, 挑选一个与专业相关的教学培养应用能力的任务, 比如word学习, 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完成毕业生论文排版任务。
2、分解任务, 形成项目。根据教学任务实践教学安排, 要将设计好的任务分成独立的阶段性项目。这样可以逐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毕业论文排版可以分解为:论文形成、字体段落、格式刷使用、图文混排、分页分节、页面布局等等。
3、严格考核, 规范操作。在实践操作部分, 要求每一个学生按时完成, 鼓励学生创新方法, 提高学生参与性。学生在动手过程中,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采取进行模底调查方法, 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提供依据。列举出计算机基础知识, 如办公软件WORD的文字排版使用、EXCEL电子表格的制作、POWERPOINT的演示文稿制作、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使用等, 了解学生熟悉的部分, 主要了解学生使用计算机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还有哪些方面有待提高。根据学生调查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
对入学新生, 先根据自愿原则参加摸底考试, 然后再根据结果对学生分层次培养。把基础好的学生集中在一起直接进行更高层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把基础差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基础的计算机能力提升, 比如熟练的键盘输入, 简单的word排版、excel表格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及上网搜索能力培养。这种分层次的培养方法使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更有针对性, 学生的学习也更有主动性和目的性, 从而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
总之,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方式, 让学生提前感受计算机应用的方方面面,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真正营造师生共同交流, 帮助学生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福炎,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 (第6版)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篇9
1 高职院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现状
受近些年高职院校扩招政策的影响, 高职院校师生比例严重失调, 学校人力资源紧张, 尤其是高职计算机教育领域, 教师更是缺乏, 很多教师都感到带班多, 感到教学压力大。教师在忙于上课, 很容易忽视自身计算机教学素养程度的提升与培养, 教师没有时间学习计算机领域的一些新知识和新技术, 不能有效对学生进行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指导。这种情况, 导致学生计算机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受教师的重视, 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另外, 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 高职院校都是通过考试成绩对计算机教学质量进行考评, 对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计算机学习情况进行考评, 这种考评方式导致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 教师更多地关注的是计算机理论教学, 而计算机实践教学, 普遍不受师生重视, 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计算机考试成绩, 而对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却关注的不够, 这就导致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 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流于形成, 这成了制约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
2 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 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社会需要大量的懂得计算机应用的专业人才, 即使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在未来就业过程中, 也必须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 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行业领域内的问题, 因此,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也是实现人才有效培养的策略。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 要不断向社会输入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在计算机教育中,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生才能有效利用计算机手段, 解决专业内容学习方面的很多问题, 学生才能通过计算应用技术, 更好地进行本专业学习。目前, 计算机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工具, 作为现在人才, 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 都必须要具有计算机基本的应用能力, 能够利用计算机为自己的学习工作服务, 这也是人才成长的必要所需。因此,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一定要重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3 高职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法
3.1 创新理论教学方式, 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必须要有理论教学作为保障, 高职计算机教育要重视理论教学, 并能够创新理论教学方式, 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 提高理论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计算机理论教学中, 可以采用总结实例与理论概念讲述相结合的方式, 将一些计算机应用中的项目实例引入课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项目问题, 通过设计有效的作业, 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 新算法, 不断拓展学生视野, 促进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有效学习。
在理论教学中, 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职计算机应用难度大, 学生必须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才能真正掌握相关应用技能, 在计算机利用教学中, 教师要多采用多媒体手段手段教学, 根据程序设计的语言特点, 加强例题讲解过程中的现场调试与分析, 引导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相关技能进行有效的理论分析, 通过这种策略培养学的逻辑分析判断能力, 这样, 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为学生进行有效的计算机应用学习打下基础。
3.2 突出计算机实践教学, 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借助有效的上机实践活动, 因此, 要加强计算机实践教学, 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突出实践环节,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要做好三个工作, 第一, 完善计算机实践教学设备, 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成功开展, 必须要由相关的实验设备做保障, 高职院校要支持计算机实践教学, 完善相关设备, 完善开放的网络服务资源, 为学生参与计算机实践活动提供环境支持。第二, 要保障实践教学的时间, 要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能够做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 保障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和时间, 为学生有效实践提供时间保障。第三,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能够改变传统以教师演示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 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 教师要设计一定的任务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探索的机会, 这样, 才能有效提高计算机实践教学效果, 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3 开展竞赛活动,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
竞赛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知识技能探索的积极性和热情, 学校要通过多种计算机竞赛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作为教师要重视自己的导向作用, 积极为学生设置各种计算机应应用的竞赛题目, 设置竞赛任务, 要为学生创造出创新氛围, 积极鼓励学生能够不断求新, 求异, 鼓励学生之间积极协作, 参与竞赛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 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摘要: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要重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 在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作为教师要积极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有效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这对于人才的有效培养意义重大。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龚沛曾, 杨志强, 袁科萍, 李湘梅, 朱君波.实施“12字”培养目标, 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计算机教育, 2011 (21) .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篇10
读、写、译能力的培养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 计算机英语应用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在于应用英语进行计算机实际操作、阅读英文的文献资料和技术文档或进行相关的翻译。对于有志于在专业方面深造的同学, 将来还有可能需要撰写专业方面的英语论文。这些应用更侧重于考验学生的读、写、译方面的能力, 那么应如何提高学生读、写、译方面的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这里提出来与广大同行交流探讨,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夯实基础
文章是由句子构成的, 而句子又是由词汇和相应的语法构成的, 因此, 不管是读、写、译, 要准确理解英语原文的意思, 写出正确无误的句子, 都需要加强学生在词汇、语法方面的基础。因此, 词汇和语法是笔者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1) 词汇
学习计算机英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熟悉常用的专业词汇, 如何使学生有效地掌握重要的专业词汇呢?
(1) 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主题 (如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计算机语言与编程、软件工程、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 , 全面覆盖计算机技术各个方面的核心词汇
(2) 通过不断重复加深学生对所学词汇的印象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对于新的专业词汇, 即使上课时已经讲过, 但有的同学印象还是不深, 可见, 对于仅看过或学过一遍的新词汇, 是很难让学生有效记住的。为此,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对所学新词汇进行重复, 具体做法是:上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 熟悉生词, 课堂上讲解课文前也先将课文中的生词罗列出来, 扫除词汇障碍, 下次课上课前又再花几分钟时间对上次课的生词进行复习, 这样, 讲过的重点词汇至少经过了三遍重复, 再通过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词汇, 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使用所学词汇表达专业概念的能力。
(3) 向学生介绍一些构词法知识
英语的构词法主要有三种:派生、合成和转化。派生是通过在词根上加前缀或后缀而构成另一个词, 计算机英语中常用的前缀有:micro-、hyper-、multi-等, 只要掌握了这些前缀的含义, 便可推测所构成的新词汇的含义。比如micro-这个前缀有“微小的”的含义, 因此microprocessor表示微处理器, microcomputer表示微型计算机, microchip表示微芯片。除派生词以外, 计算机英语中还有很多合成词, 例如:flowchart (流程图) 是由flow (流程) 和chart (图表) 两个词合成的, object-oriented (面向对象的) 是由object (对象) 和oriented (导向) 构成的, 这些合成词基本可以望文生义。向学生介绍一些构词法方面的知识, 有利于其掌握构词规律, 降低词汇学习的难度。
(4) 引导学生在日常的计算机操作过程中扩大词汇量
在日常的计算机操作中, 也经常会遇到各种英文命令、提示和帮助等。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列举这方面的例子:如BIOS设置界面中的英文词汇、计算机零部件上的英文标注、DOS的英文命令、常用软件及开发工具中的英文菜单、帮助及错误提示等, 这样, 既提高了同学们学习计算机英语的兴趣, 又引导它们在日常的计算机操作中多留意这方面词汇, 在不知不觉中扩大词汇量, 提高运用英语进行计算机日常操作的能力。
(2) 语法
如果我们把一个句子比作一幢楼, 词汇是这幢楼的砖, 那么语法就是指导我们如何用这些砖来修造这幢楼的一套规则。计算机英文文献中含有大量的长句, 因此我们必须具备必要的语法知识, 才能在阅读时正确地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的确切含义, 在写作时遣词造句才会更加游刃有余。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通过不断摸索, 总结出了下面一套进行计算机英文文献的读、写、译所必须掌握的核心语法:
(1) 句子成分
(2) 并列句
(3) 从句
(4) 非谓语动词
(5) 被动语态
(6) 情态动词及虚拟语气
(7) 其他常用结构, 如There be句型、with结构等。
2. 加强翻译训练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翻译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读、写、译能力的方法。通过翻译, 不仅可以使学生精确地把握句子含义, 而且还可以通过对比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学习如何用英语来表达相应的汉语意思。因此,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不时地穿插翻译练习, 精心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文章段落, 进行随堂或课后翻译练习, 学生完成后进行评讲, 在评讲的同时介绍一些翻译的规律和技巧, 让学生了解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以及在英译汉或汉译英的过程中如何去处理这种差异。
这样, 学生通过翻译练习, 既提高了其阅读和翻译的能力, 又可以通过原文和译文的对比, 学习相应的汉语如何用英语的表达方式来表达,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写作能力。
3.开展课堂活动,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能力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在计算机英语这门课程中, 这个“渔”指的就是学生自主地运用英语去获取计算机方面的最新理论或技术, 提高专业水平的能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课堂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读、写、译、说等方面能力的锻炼。
课堂活动采用的形式为:围绕计算机技术的某一主题, 例如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等, 要求学生在课后查找相关英文资料, 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后做成PPT或其他形式的媒体 (如音频、视频等) , 在课堂上以演讲或讨论等形式介绍给大家, 可以以小组的方式参与活动, 也可以个人单独参加。
通过不定期地进行课堂活动, 不仅使课堂氛围得到了活跃, 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提高了其获取和消化计算机方面新技术的能力, 同时还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可谓一举多得。
听、说能力的培养
前面谈到的读、写、译能力主要侧重于计算机英语的书面应用, 对于有志于在国际性IT公司就职的同学来说, 听、说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也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就谈谈笔者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拙见。
1.采用情景教学
计算机英语在听、说方面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一些将来可能会进入国际性IT企业就职的同学。因此, 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创设一个情景, 譬如在教学过程中假想一个名叫Great Computers的IT公司, 再假设一个在该公司担任某一特定职位的职员, 比如一个叫Jack的技术支持人员, 然后围绕这一情景来组织教学内容和编写教材:包括Jack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 (如简历书写、面试问答、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与同事相处等) , Jack如何使用英语来解决这些问题、如何与各种相关部门的人员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涉及的常用词汇及一些有用的口语表达等。
这种教学方法通过设置情景, 使学生仿佛真的进入到了特定的职场环境中, 使其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学习到许多非常实用的口语表达, 同时辅以听说练习,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听、说能力。
2. 按不同的交际用途组织口语教学内容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情景教学, 在口语教学的内容组织上, 则可以按照不同的交际用途来组织, 如常见的交际用途有:见面问候与介绍、提出和要求帮助、邀约、电话对话、致歉与回答、预定旅馆、餐厅对话、会议讨论等。在口语教学中, 可归纳出每一种交际用途中的常用句型, 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教学,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此外, 对于口语中的常用句型以及出现频率高的句子,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重复, 使学生烂熟于心, 这样, 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时, 便能信手拈来。
3. 创设语言环境, 学练结合
学习语言是需要语境的,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利用一切机会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 如上课时多朗读课文、要求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尽量用英语对话, PPT上的内容尽量采用英文, 给老师发邮件也尽量使用英文, 通过创设语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同时, 加强练习, 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多背、多听、多说。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听力训练, 积极展开课堂活动, 鼓励同学们就某一特定情景表演对话,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眼、耳、口等各种感官, 全方位练习, 加深学习内容在大脑皮层中的印象。
除听、说练习外, 在IT从业环境中, 经常还会涉及业务上的邮件往来, 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邮件格式、商务电邮的写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给出一些范例, 结合所设置的情景进行适当的练习, 也是非常必要的。
结语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计算机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方法的一些初步探索, 主要从读写译和听说两个方面来探讨了提高应用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 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观点。应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相应的教学方法当然远不止以上这些, 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探索, 积累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 形成适合具体教学对象的方法。
摘要:本文从计算机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出发, 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 就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在语法教学方面总结了一套进行计算机英语文献的读、写、译所必须掌握的核心语法, 在听说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情景教学的观点。
关键词:计算机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韩玉民.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2008, (06) .
[2]京知林专家组.IT职业英语教程.外文出版社, 2007.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能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高职学生
1.引言
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意识和稳定的心理品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而创造型人才应该具有独特的创新思维,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不同种有效方法来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化教学法、课堂讨论法、演示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归纳与总结法等。良好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
2.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同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同学们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让他们学会动手动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证明以下几个有效教学方面能够成功地提高高职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2.1 启法性教学,有目的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学习以下几个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数据表格处理、多媒体应用软件Photoshop与Flash、网站建设Dreamweaver等软件。这几个软件操作与应用性广,故在教学中根据该学科的特点和内在的联系、在向学生们传授知识的同时,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多媒体应用软件Photoshop时,引导高职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用于实践,让高职学生设计教材封面或节日贺卡,并要求色彩搭配平衡、具有一定的设计创意,这样就能激励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封面或贺卡。因此不仅培养了学生们掌握Photoshop使用工具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2.2 演示教学法与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通过演示教学法与课堂讨论法来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同学们的能动性,让他们学会主动学习。教师选择适合学生将来就业的相关作品,通过多媒体大屏幕演示、讲解、分析,让同学明白理解创作者的思路,设计的技巧以及所用到软件的相关功能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受到启发,有了一定的观点,在设计作品时会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师在演示作品时,除了讲解之外,适当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进行课堂交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思路正确的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即使错误,也要正确地引导与分析,保持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只要能参与提出观点,就说明学生是积极向上、善于思考且富有创新的精神。学生遇到问题时,要鼓励他们多方面的进行思考,将知识学会,学活,同时引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能够让每一位学生有表现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创造力。这样课堂就成为一个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
3.有效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施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种动手能力较高的操作工具,在教学中,要把创新作为组织教学的中心,以启迪人的创造性为第一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显得重要。
3.1 注重教学内容应用性与实践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只有讲解新颖的教学内容、应用性广泛的案例,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内容及目前该学科的发展动态,教师充分备好课,把最前沿的知识在课堂上讲解给学生听,引导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讲解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教师运用项目化教学法直接在课堂中现场设计一个贺卡或班级小报,让同学们眼睛一亮,引领他们跟着教师的思路进入设计与制作的角色,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加强Word文字处理上机训练,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任务,让他们反复实践,领悟课堂教学的内容,模仿教师给出的项目作品,从而学会设计与制作自己的作品。
3.2 结合不同应用软件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如在讲解多媒体flash动画这节课时,教师在教学生如何制作动画时,应清楚地讲解制作动画的技巧,动画补间不同用法、图层的用法、不同种元件的作用等;同时引导学生动脑筋自己设计一个动画作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完一个项目,教师要针该项目进行归纳与总结,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该内容的要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树立起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4.结语
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教育要培养出创新人才,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提升,把新型教学理念带进课堂,这样才能不限制学生的思维,从而发挥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
[2]周华.财经专业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篇12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应用能力,培养措施
计算机学科是集知识性、操作性、实用性为一体,具有发展速度快、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等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我们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培养人才的需求,我们必须走出把计算机作为一种理论课程来学习的误区,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掌握,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注重多练多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广大计算机教师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然成为人们的基本素质和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社会职业需求的基本要求。信息化社会将打破人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人们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熟悉并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就显得至关重要,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培养的学生都应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这也是信息社会对未来劳动者的要求,对培养社会新型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国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以及很难满足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属于“填鸭式”教学,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制约,教学模式缺陷较多,教学内容也较为陈旧,很难培养出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状况不容乐观,学生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接触并不多,而课堂上又不注重培养、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仅限于娱乐和游戏,计算机的应用潜能发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其必要性,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就必须熟练掌握对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技术与应用能力。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注意培养、训练和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并且要将这个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计算机教学,摸索出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 发挥教师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上的主导作用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教师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上的主导作用。作为计算机学科的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原有知识的重复和记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关键。著名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先生在计算机课程教学方面曾精辟地指出:很难想象,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脱离了实践环节,学生还能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如果一名计算机教师只能在黑板上讲授计算机的相关理论而实际操作计算机能力不强,则教不好这门课程是毋庸置疑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师理应是计算机操作的能手。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熟练的操作技能会给学生以无形的感召和激励;教师能在操作训练学生的教学过程中迅速准确地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任何疑难,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激发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兴趣;教师动手能力强,会给更多的学生以指导和帮助,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更多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技能操作训练的教学目的。
其次,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而且应该着眼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通过知识的传授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终生受益。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树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
最后,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起主导作用,由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广泛采取讲授式、启发式、问题式、训练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引导。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是实际的、容易引发积极思考的问题;教师讲解的例子,应能从特殊推到一般,能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愿意求新和创新,因而使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教师充当领路人及指导者的角色,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充分调动感官,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在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内发挥,使学习的效果达到最优化。
3.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过程中,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启发式教学代替注入式教学,多采用一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教师起主导作用,是外因。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才有可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努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发掘自身的创造能力,同时为活跃学习氛围,可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在交流、试验过程中,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完善,最终能熟练掌握所学内容。
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其主动投入到执行任务过程中。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成就感、满足感,从而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望。我们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主动建构起概念、原理、方法。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协作交流意识,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仅是与教师交流的过程,还有学生间的交流,同学交流中产生的认知冲突有其重要性,学生能够获得由其他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学生从与他人的交换意见过程中,审视自己的思考,组织完善自己的观点与结论。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发思维活动,学生可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主攻方向,完成相关知识的建构,从而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加强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主要措施
4.1 转变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观念。
传统课程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是大锅饭的教学模式。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受到家庭原因、地域因素等的影响会比较大,因此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接受计算机知识能力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培养,既照顾到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又满足基础较好的学生提高计算机技能的需求。同时,我们要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讲解为辅导、重视应用等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上来。另外,我们要改变教学观念,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可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营造浓厚的计算机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积极开展计算机讲座、知识竞赛、程序设计竞赛等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课外活动,构建开放式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活动不受课堂限制,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合理安排课程,做到学以致用。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新知识的不断出现,我们需要在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上做到合理安排,学以致用。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教学中,我们把计算机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在各个领域中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人才,而不是计算机专家。我们在建立课程体系时,应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加强基础教学,从实际需要出发,加强教学实践,以提高应用能力为主线,确定课程内容。在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上,从应用能力培养角度出发,要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好上机的比例,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3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是一门课程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是长时间以来,课堂教学一直受到高度的重视,而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却达不到课堂教学的一半。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来说,不管是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等基础课程,还是数据库、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等专业课程,都要求学生具备非常强的操作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对很多概念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计算机技术的抽象性和实践性使得我们对很多知识与概念的理解很困难,只有依靠具体的实例实践,才能有更为全面和透彻的认识。我们也要通过实例性的试验,使得学生在试验中更好地将正式与实际应用领域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性教学,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至关重要。
4.4 引导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明确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的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计算机教学应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己理论学习、上机实践、创新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能力,其核心是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学习意识,从而实现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4.5 构建网络平台,强化教学效果。
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学校在计算机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计算机教学,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的限制,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很有限,加之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有很多新知识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将一部分教学活动放到网上进行,发布教学信息,教师答疑、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学生提交作业、提问和考试均可在网上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QQ、E-mail、FTP、BBS等网络工具实现跨时空的交互,它们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交互,是计算机教学课堂交互的一个有效补充,为学生学习和复习提供方便,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照顾到学生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兰彬.加强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应用能力[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9, (7) :36-37.
[2]张晓丽.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111-112.
[3]单维锋, 丰继林, 高方平.改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J].计算机教育, 2010, (5) :30-33.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推荐阅读:
计算机能力的培养08-31
职工计算机应用能力10-25
计算能力培养06-13
五年级计算能力培养06-09
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策略08-14
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10-30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09-08
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内容10-29
学困生计算能力培养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