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岗位能力

2024-08-22

计算机岗位能力(共12篇)

计算机岗位能力 篇1

一、改革的基础———调研

(一) 举办学生座谈会

课改小组通过举办在校学生座谈会, 发现将该课程各知识点分别学习,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二) 在新生中摸底调查

通过对2012级新生问卷调查, 了解到新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都不高。

(三) 毕业生信息反馈

通过对近几届毕业生的回访和调研, 了解到存在打字速度较慢、不善于使用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培养导向把握还不够准确。

(四) 社会岗位调研

通过对相关信息岗位的社会调研, 发现目前企、事业单位使用的文字排版技能要求相对简单, 一般文件的制作, 员工都能驾轻就熟, 但比较复杂的排版和表格、巧妙使用分栏、文本框等技能, 相对比较弱。

(五) 注重与专业沟通

通过与相关专业的沟通, 了解该专业的市场定位和所开设的专业课程, 及时调整课程的部分内容和教学进度计划。

二、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内容的设置未充分体现专业特色

目前, 黑龙江职业学院所有专业该课程的内容设置基本相同, 各专业均采用同一授课计划和标准, 在有限的64学时内, 让学生面面俱到地学习, 不仅学不透、学不精, 也无法体现专业特色, 不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

(二) 缺少职业氛围和综合实践环节

该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实践性强, 由于缺少课程设计环节, 学生无法将各知识点系统地运用, 也无法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教学若仅限于简单的案例, 学生无法体验真实的职业环境。

(三)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调研发现中、小学阶段都已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但大多由于学校和学生对此不够重视、老师讲解不够系统、城乡学生的计算机教学基础悬殊等原因, 导致了新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都不高, 基础也是参差不齐。

(四)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不主动、自制能力差、满足一知半解, 上课时经常溜号等,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人学习的积极性。另外, 学生对开设该课程的认识深度不够,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五) 资源不足

由于缺少计算机考试系统服务器, 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实践锻炼, 在使用考试系统答题时, 普遍操作很生疏, 使学生产生挫败感,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 由于授课机房缺少网络资源, 学生查找资料、下载图片、上传作业等无法实现, 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无法实现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 更无法使学生尝试新的行为方式的实践空间。

三、改革教学

(一) 改革要有针对性

课改小组本着基础课程为专业服务地理念, 教学内容改革要充分体现该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为了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首先要确定课改的专业, 针对专业以企业工作中常用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

(二) 加大实践环节

在学时分配上, 期末最后一周留出4学时进行综合实践, 使学生对知识体系有所了解。还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时, 尤其是键盘指法部分, 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练习, 从而提高操作技能。

(三) 创设教学情境, 设计典型案例

通过调研分析并结合专业, 提炼典型学习型工作任务, 重新序化和组织教学内容, 共创设了7教学情境———办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仓库管理与职业能力的综合应用。每个情境中都包含若干个与信息岗位相关的案例, 还要设计相应的练习, 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改革教学方法

1. 案例法。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增进才干, 从而缩短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 如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 可通过完成一篇毕业论文、一份杂志的排版过程来完成教学目标。

2. 目标教学法。

以学生为中心, 打破原有陈旧课程体系, 根据实际工作中相应岗位所包含的各项技能标准要求, 分离出岗位应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 设立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 围绕目标展开教学。

3. 探究学习法。

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 在探究中产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渴求, 对知识和技能的归纳、升华, 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互联网的应用,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每次完成作业后, 交到指定的办公邮箱。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学会主动探究邮件申请、邮件的发送、附件的添加及邮件的查阅等网络功能。

(五) 考核与评价

根据该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改革后的《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 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职业技能的考核, 采取无纸化考试模式。不再强调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 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同时要求学生参加省计算机等级考试。

当然, 面向信息化岗位适应能力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还需要不断探索与完善。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 更需要教师根据学科的发展、岗位需求, 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 进而培养出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计算机岗位能力 篇2

编号:LC/ZY—01A/0为了加强人员管理,并为人员能力评估提供明确的依据,经研究确定各岗位人员的基本能力如下。

一、总要求

所有人员都必须了解本岗位的职责,能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总经理

1.熟悉ISO9001:2000标准及八项管理原则。

2.确定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有全面的协调能力。

3.创造并保持使员工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外环境。

三、管理者代表

1.熟悉ISO9001:2000标准。

2.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3.能组织内审工作,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

4.对生产工艺及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有充分的认识。

5.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讲究原则。

四、生产部经理、主任

1.具有一定的领导组织能力,有应急处理能力。

2.有多年以上管理工作经验。

3.具备设备维修常识。

4.掌握本企业的生产流程,并能合理安排生产,完成生产任务。

五、质检部人员

1.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2.掌握化验、检验一般知识,熟悉电子行业质量检验业务。

3.具有三年以上检验或实验室工作经验,正确使用试验设备。

4.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

六、综合办人员

1.熟悉本公司所有产品的质量标准,包装样式,产品价格等。

2.有一定营销经验或采购工作经验。

3.具备公关方面能力,仪表端庄、语言清晰流畅、办事利落、头脑冷静。

4.具有一定的管理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

5.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具备文字写作能力和档案管理知识。

七、车间工人

1.具有一定文化程度。

2.掌握所在车间的设备使用操作知识。

3.经过本岗位的操作技能的培训,能按要求进行操作。

八、仓库管理人员

1.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2.熟悉本公司产品的仓储、搬运、包装、防护要求。

3.熟悉出入库手续及基本的记帐能力。

4.具备安全、消防及日常仓库管理知识。

编制:

日期:

岗位能力课程的多元评价研究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多元评价;岗位能力课程

实际上现行高职教育的学习评价方法可归纳为“以笔试为主,实际操作、口试为辅,少数课程配合课程设计”的基本模式。在这种基本模式中,有被实践证明的合乎教育规律的部分,又存在与时代精神、高职教育宗旨背离的诸多问题。虽然各地、各校都有一些改革措施,但是力度都不大,并无本质上的改变。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课改的不断深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越来越趋向于由单一知识考核向重视综合能力评价转变、由单纯考学生向发挥学生在学习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转变、由只重视总结性考核向重视过程性评价转变。多元性学习评价满足了以上的特点。

一、多元学习评价的特点

多元评价来自于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其主要内容如下:1.语言智能是指用语言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2.逻辑—数学智能是指人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3.空间智能是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知觉到外在和内在的图像,能够重视、转变或修饰心理图像进行思维的能力;4.身体—运动智能是指人能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5.音乐智能是指人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的能力;6.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7.自我认识智能是指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引导自己的人生;8.自然观察智能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

加德纳认为, 相对于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论和智力评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为准确地描绘和评价人类能力。

在多元化评价中,首先要求评价主体多样化。在评价过程中评价的主体应是变化的和多样的,重视自评和互评的作用,评价的主体可以是任课教师、同学、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宿舍管理人员及实习(或用人)单位。

其次是评价标准多元化。多元学习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改变原来单一的评价方式,把学生知识、技能、素质一起纳入评价视野,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从过分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转向对学生思想品德、职业素养、遵规守纪、心理素质、健康体魄、合作意识、工作态度、审美能力、团队精神、开拓创新等的评价。

还有评价方法多维度。多元学习评价是以过程评价为主,终结评价为辅。从过分强调量化评价逐步转向对质性的分析与把握,把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口试、笔试、上机考试、项目设计报告、观察评价、问题研讨、社会调查、操作考试、过程考核、课程设计、主持会参加群体活动等等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考核评价方法,用学生的学习成果代替传统的试卷试题,用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参加公益活动的热情来取代学生的素质评定等。

还有评价的过程化。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且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学习的终结性评价只能反映出学习的某些方面,多元学习评价将传统的学习评价由学期末转移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都有评价,能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部分内在因素外显,这些内在因素一旦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而且被认为是有利的,就可以充分发掘和引导。

二、多元评价的实施

例如:《电子产品创新制作》课程的学习评价,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岗位能力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在这门课程里,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希望考察到学生的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理解消化资料的能力、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元器件识别和焊接能力、电子产品测试和维修能力、仪器仪表正确使用的能力、设计和测试文件的撰写能力、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设计能力、C语言、单片机和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应用能力等。如何考察学生的多种能力?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表1 《电子产品创新制作》课程评价表

该课程的考核分为如下几个部分:平时成绩占70%,期末测试30%,综合成绩就是对这门课程学习的总评价。具体评价方法见表1:

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主要是教师评价通过综合评价结果,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掌握我们给予了较全面、客观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注意到自评和互评相结合,使得评价结果对于学生有吸引和激励作用。变终结型考试为过程考核,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充分挖掘和展示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学习的乐趣。这种学习评价方法,还利于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发挥,他们乐于互相帮助,帮助同组或其他组的同学解决问题,期间也使得自己对于该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实践证明,通过该评价方法,使得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和电子信息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电子设计产生了兴趣,一年一度的大学生电子竞赛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诸如该课程学习评价中获得优异评价的学生,都会积极踊跃的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消化资料、知识应用能力等多方面能力都比较优秀,通过较短时间的集训,在比赛中皆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正确的学习评价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积极动手实践的欲望,充分挖掘和展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多元性评价提供了学习评价的思路,符合学生的学情,该评价方法具有真实性、可行性、成效性。

参考文献:

[1]马越,王文博.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学习评价与案例[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

[2]马树超,郭杨.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3]http://fzxpj.cersp.com/FZXPJ/200606/1216.html

[4]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7709306

[5]http://cgyq.8888.blog.163.com/blog/static/94955067200910269157970/

[6]建立高职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体系的探讨.第三期.2007年期刊.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国土资源职工教育研究会、职业教育研究会.mht

[7]职业教育研究,2009(1).

计算机岗位能力 篇4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构建一方面不能按照本科教育的理论体系,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学科性,否则将会成为“压缩型本科”,不能体现高职特色,不利于高职人才的培养[1]。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也不能照搬技校生的训练模式,不能让学生只是动手、动手、再动手,最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高职教育应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掌握必要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工学结合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2,3]。

一、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坚持以职业岗位需求的原则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生产劳动第一线的劳动者。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时应调查和分析各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确定每个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技能要求和工作规范。根据岗位能力确定课程,根据理论能力形成的规律,确定课程结构、排列顺序和教学形式[4]。

2.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原则

高职课程须以应用为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开设应用性强、实用价值高的课程,理论内容要服务于应用技术,准确把握人才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一些具体要求,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

3.主动服务区域、服务行业、企业原则

课程体系应主动服务区域、行业、企业的需要。服务区域、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是高职教育的目标之一,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该按照学校服务的区域、行业、企业需求来设置课程,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这样的人才,当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企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也是不一样的。

4.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原则

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要坚持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基础和面向教育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社会需求是出发点,学生的基础是前提,教育规律是保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目标。二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课程对培养目标所起的作用不同。要明确专业基础课、模块课程、支撑课程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在课程体系中。三是通过综合精简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类型,以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四是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比例关系,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找到三者之间最佳的结构平衡点,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5]。

5.坚持与时俱进、动态调整原则

技术日新月异,课程形式、课程内容也应与日俱进,要根据服务对象的变化、技术应用的变化和学生基础的差异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及时删减、补充、更新,使学生能学到最新的技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6.重视特色课程的原则

课程体系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要为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对人才类型要求、专业要求也不同。课程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处是特色课程,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特定人才[5,6]。

二、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传统学术型大学的课程设置是遵循以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基础一专业基础一专业”三段式的逻辑思路设计的,我们不妨把称之为“自顶向下”设计法。高等职业培养的是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其课程设置以职业技能为核心,把职业技能的掌握放在第一位,同时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种课程设计与学术型大学的课程设计思路是完全相不同,我们称之为“自底向上”设计法[7]。

(一)自底向上设计法

自底向上设计法是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起点。首先根据行业、企业职业对岗位人才要求,分析确定人才所应具有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设立专业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职业方向的不同要求,设计出职业方向专业课程,然后根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需要,并从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要求出发,设计特色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以“自底向上设计法”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坚持了以岗位能力需求这一导向,体现了高职课程理念紧紧瞄准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自底向上设计法的特点

1.“自底向上设计法”明确了构建课程体系的逻辑思路

“自底向上设计法”是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的。通过分析就业市场,跟踪人才需求,调查用人单位对岗位能力的需求及家长、学生的期望,奠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基础。自底向上设计法为高职课程体系提供了一种解决策略保证了课程体系在设置思路上是以岗位能力需求导向的。

2.“自底向上设计法”实现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以社会需求发展相适应

社会需求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力量,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发展的推动力来自于岗位需求。通过自底向上设计课程体系的策略把这一推动力体现到人才培养活动中,高职课程体系将会不断发展,成为动态、开放、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

3.“自底向上设计法”构建的课程体系奠定了学生就业的基础

就业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点,就业必须通过毕业生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来实现,利用“自底向上设计法”构建课程体系,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了机制保障。

三、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设计设置与体系的构建问题。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为例,依据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采用“自底向上设计法”,构建了以岗位能力需为需求导向的模块化高职课程体系。

(一)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之前深刻理解高职人才培养的内涵,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信息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改革的方向。因此,我们把为企业培养实用性人才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状况,适时调整专业设置方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根据东莞信息产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我院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职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技能人才。实施“双证制教育”,通过在校3年培养,使学生能适应东莞制造企业需求的,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按数据库、多媒体、网页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培养,我们把人才培养目标细分为如表1所示的能力模块。

(二)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需要有一个积累和提升的过程,这种提升表现为一种螺旋递进的形式。我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开发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模块、专业领域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和专业实践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

根据东莞的企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调查,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主流数据库技术、多媒体开发软件、网站构建技术等作为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重点培养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平面设计、网页制作、动画设计及多媒体作品开发的能力,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考虑专业的拓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学好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可通过对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选择平面设计、网页制作或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方向,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面向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群的多种职业方向,抽取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共同知识与技能,设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职业方向的不同要求,设计出职业方向专业课程模块,此类课程作为专业领域课程,重点放在掌握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多媒体制作、网页设计等项目开发的专业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根据职业标准t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情况,对所有模块化课程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

构筑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多种环节相互交叉融合的教学、实训、顶岗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行业岗位(群)的需要以模块形式组成新颖、灵活、可操作性强的实训项目。职业能力培养始终贯穿于三年的培养中,呈现出阶段性、递进性和体现职业能力的反复训练,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空、量、序上进行了合理结合。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提出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原则、策略、以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蓝本,构建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需要,研究新形势下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是一项重要课题,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探索与实践才能加以解决。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持续的改革过程,中间还会遇到很多其他的问题,我们会从市场人才需求出发,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努力实现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70-73.

[2]熊发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34-35.

[3]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1):47-48.

[4]丁桂芝,张岳,巩文坚.关注产业发展,预测人才需求,培养计算机类高技能人才[J].计算机教育,2009(16):48-49.

[5]陈顺立,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9(1):36.

[6]李寅虎,田丽,张国丽.高职高专计算类专业教学改革思路[J].计算机教育,2009(6):150.

计算机适合女生的岗位 篇5

虽然在很多学校里面计算机课程不算很重要,很多学生和家长也不重视,但也是必须要有的。计算机老师这个职业不仅工作清闲压力小,而且还非常稳定。不过竞争压力很大,如果家里有门路的倒是可以考虑下。

2、项目测试

项目测试虽然男生比较多,但是不代表女生就不适合了,进入单位研发、测试、后台数据维护部门,一般来说女生从事这方面的岗位压力都不算特别大。当然,研发部门压力会比较大一些,所以选择这个方向就要做好心理准备了,但是如果只要能够承受的话,有一定心理准备一样也可以,毕竟收入不错。

3、web前端

计算机岗位能力 篇6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 就业岗位 职业培养

一、分析中职学校中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之具体特征

当前中职学校中的学生基本上全部为90后,他们正值青春期,正是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人一生最为关键的时期,具有非常强的好奇心,在思想上,也非常的活跃,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其本质主流是好的,但也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入学考试分数普遍偏低,学习习惯不好;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心理问题上自卑与自大并存,心理发育可能有障碍;另外,职业道德较差,做事没有责任心。

中职学生身处人生的黄金阶段,因为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的不同,在心理上就有不同的表现,这样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也就有很大的差异,严格的分析,甚至可以说成是在计算机学习中有两个极端存在:首先,城镇学生可能因为很早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计算机,故而初期的教学课程在他们心中是非常的幼稚的,因为老师教的、课本上写的,他们都知道,但是实际上这部分学生知道的只是皮毛,并不深入的了解相关知识。而对于来自乡村的农村学生来讲,计算机对他们是完全的陌生的,所以在上课的时候,他们可能因为陌生导致不愿意学习,不想练习。这样的条件下,作为老师,一定要革新自己的教育方式,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对于后期步入社会找到好工作,具备很好的工作能力打下基础。

二、分析中职院校中培养计算机人才在当前的具体情况

按照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按照办学应该具备层次性,那么对于中院校来讲,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具体的目标应该有如下的定位:首先人才的培养方向是应用型的,也就是说培养的学生应该能够满足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在一线技术层面上的应用,其次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可以在计算机相关领域展开具体的工作,这些领域包括了网络技术、多媒体、软件和办公自动化等等不同的方面。

观察当前中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上的教学,可以说教学的模式非常的单一,老师基本上都是通过示范教学这种方法开展授课的,也就是先演示,尔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操作的时候也只是进行照抄照搬,有了问题而不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样就不能够很好的培养出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这种教学方法和计算机专业的特性相比,也是不足的,所以需要研究如何对教学方法予以改进,对教学思路作出很好地调整。

三、培养职业技能和就业岗位无缝对接

(一)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办学目标可以表述为:输送高职业化、高技能化的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中,一定要对相关的技术予以很好的推广运用,对相关的技术予以不断的革新和改进。对于中职教育来说,办学的具体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紧密地结合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学习水平。以就业为导向,那么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目标、科目、结构、具体内容,还是相关的组织实施,都需要做出对应的构建,进行新的探索,针对实际的社会发展情况,及时地予以变革和调整。

(二)职业能力是本位。在国际职业教育上,一个公认的观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追求所在,在我国的中职教育中,这也是核心。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教学,还是加拿大的社区教学方法,抑或者是澳大利亚的持续性教学都是对职业能力这一本为教学思想的独特体现。在学习、吸收和借鉴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先进性的同时,也一定要将这个根本的理念予以消化吸收。举例如下,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中,尽量不要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语言专业性课程,原因在于这些课程本身没有很强的实用性,对于学生就业也不会产生很大的帮助,但是可以对学生予以程序思维方面的相关能力的培养。

(三)校企之间要加强合作,推动建立和提升实训基地的水平。职业教育的实质就是职前教育,培育的人才也是技术方面的,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讲,毕业后的一个主要的走向就是工作,所以学生如果能够毕业后步入企业快速的成长为一个技术娴熟的工人,这是教学应该追求的和关注的。这个目标的实现要求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能够接受相关的技能培训,如果单单借助学校的力量,这个目标很难实现,但是学校如果和企业之间可以密切的合作,建立并且提升实训基地的相关水平,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企业需求的相关知识,并且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具备相关的技能水平。

(四)密切的结合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国家软件资格是全国各地都予以认可的一种职业资格证。很多学生都希望能够得到,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更好的基础。细分起来,这种资格证具体可以划分成如下四种不同的类型:高新技术类的,等级考试的,企业认证以及网络/软件类的。在职业资格证书方面,又可以对每个类别划分成不同的层面,一般都可以划分成初、中、高三个不同的层次级别。可以说具有很强的目标性,适合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去考试获得。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老师,也需要敦促、帮助和带动学生获取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考试这种手段强化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升,实现职业教学的基本目标。

四、结论

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行业的进步,推动了教育的革新,不但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内容,而且给教育以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伴随着高速发展的计算机行业技术水平,中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务必要关注教学的实用性,关注市场的具体需求,让教学能够更好的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同时也要充分的考虑中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让学生技能提升的同时,实现就业距离的降低,以至为零,输送优质人才到社会人才市场上。

参考文献:

[1]骆地美.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年第10期

[2]陈颖.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大众科技》2011年第08期

[3]秦燕.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育. 《内江科技》2010年第11期

药店岗位职业能力调查 篇7

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职高专层次药学服务人员的需求, 了解用人单位对药学服务人员的需求及职业能力要求, 我们对药店从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希望为构建我校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从事药学服务职业能力框架和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广州市范围内15家规模不同的连锁药店及单体药店的从业人员。包括海王星辰医药连锁药店、大参林连锁药店、老百姓连锁药店、百源堂药店、一致药业、仁和堂药业连锁药店、万泽医药连锁药店、二天堂大药房、广州中医药大学大药房、健民医药连锁药店、柏康连锁药店、宝芝林药店、博爰药店、晋兴堂药房、广仁堂药店。

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及药学成人继续教育培训班反馈形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涉及药学服务人员职业能力要求各方面, 包括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3 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400份, 收回有效问卷344份, 有效回收率为86.0%。所得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1 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3.1.1 性别

344份有效问卷中, 有255份为女性填写, 占74.1%;有89份为男性填写, 占25.9%。说明药店从事药学服务工作以女性为主。

3.1.2 学历及专业

学历结构调查显示, 本科及以上占11.6%, 大专占35.2%, 中专及高中占47.7%, 初中及以下占5.6%。专业结构调查显示, 药学及药学相关专业占60.2%, 临床专业占7.8%, 医学相关专业占6.7%, 其他专业占25.3%。由此可见, 药学及相关专业毕业生从事药学服务工作的比例较高, 专业对口率较好;中专及高中在学历结构中占绝对优势。

3.1.3 岗位群

调查对象中, 11.0%是店长或经理, 药师或质量负责人占20.6%, 营业员和健康顾问占36.6%, 其他岗位 (收银员、仓管人员、养护人员、实习生等) 占31.7%。344人中有4.7%具有高级职称, 具有中级和初级职称的人员分别占14.5%和39.2%。

3.1.4 执业资格证书

持有执业药师证的占4.7%, 药师资格证的占23.8%, 药士资格证的占13.1%, 药品营销员资格证的占11.9%, 医药商品购销员资格证的占22.1%, 验收、养护管理员资格证的占4.4%, 其他类别证的占20.0%, 说明持有药师资格证的从业人员比例较高。通过走访及问卷调查得知, 其他类别的证书包括:GMP上岗证、GSP上岗证、药品检验员资格证、中药调剂员资格证、美容师资格证等。

3.2 职业能力调查与分析

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 包括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3.2.1 一般职业能力

一般职业能力包括一般学习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判断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 药店对一般职业能力重要性认识见表1。

由表1可知, 各药店对一般职业能力的要求普遍较高, 认为一般职业能力重要的占较大比例。

通过从业人员工作期间对新药资讯等知识获取的途径调查发现:42.7%的从广告宣传中获取, 41.3%的从网络上学习, 79.7%的从药品说明书中获取, 70.3%的从相关书籍中学习, 64.2%的通过培训等途径不断充实自我。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 随着药品种类的不断增多, 新的药品资讯不断涌现, 单一的信息获取方式无疑会制约药店从业人员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药学服务人员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新知识, 从而满足各种工作需要。

3.2.2 专业能力调查分析

专业能力主要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 如研发公司的科研工作岗位最看重科研工作能力。

45.9%的药店认为专业能力很重要, 42.7%的认为比较重要, 11.1%的认为一般重要, 还有0.3%的认为不是很重要。走访座谈中了解到, 这些专业能力为:对患者的专业关怀, 用药指导, 采购、验收、保管及养护能力, 销售技巧, 建立用药档案等药学服务能力。7.0%的人认为自身专业能力很好, 35.8%的人认为自身专业能力较好, 51.8%的人认为自身专业能力一般, 还有4.9%和0.6%的人认为自身专业能力较差和很差。调查发现, 从业人员觉得自己欠缺的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用药指导方面, 包括药品的功能主治及不良反应的熟悉、药品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常见疾病及慢性病的用药知识、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很多人反映, 学校教授的知识和实际工作脱节, 一些常用知识只能在工作中不断补充和积累。

3.2.3 职业综合能力

主要包括4个方面: (1) 跨职业的专业能力。计算机应用、外语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可以体现出个人跨职业的专业能力。 (2) 方法能力。包括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 制订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能力, 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能力, 并能有效吸取经验教训。 (3) 社会能力。主要指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能够协同他人完成工作, 具有准确裁定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自律能力等, 这是胜任工作的重要条件。 (4) 个人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社会责任心和诚信将越来越被重视, 个人的职业道德会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赞赏, 爱岗敬业、工作负责、注重细节的职业人格会得到全社会的肯定和推崇。药店对综合职业能力重要性认识见表2。

由表2可知, 敬业精神和责任心是企业非常看重的能力, 是专业人员首要的职业能力。责任意识决定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态度, 有责任心的人, 一定会对家庭、亲人、朋友、工作负责;会积极主动地理顺各种关系, 处理好各种矛盾, 困难时不屈服, 失意时不自弃, 得意时不自负。企业与员工不是简单的雇主与雇员关系, 而是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关系。被动消极、工作懒散、斤斤计较的员工永远不会得到企业的赏识, 要想成为合格的员工, 必须要承担企业赋予的责任。企业就像一棵结满丰硕果实的大树, 如果员工不浇水、施肥、整枝, 只想方设法占有果实, 那总有一天, 大树会枯竭, 果实会干瘪。责任意识决定个人的敬业程度, 有责任心的人, 无论身处何职、位居何处, 都会以明确的目标、朴素的价值观、忘我投入的志趣、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

敬业精神是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个人由于社会、机遇等原因, 可能对当前工作不甚满意, 但这决不能成为不敬业的理由。换言之, 即使不“爱岗”, 也不能不“敬业”。调查结果显示, 344人中有15.7%的人认为自己敬业精神和责任心不够, 他们在职业生涯中会比有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人遭遇更多困难。所以, 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 饱满的工作热情, 专业的精神迎接工作挑战;以新的思想、观念, 新的工作作风、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中。

学校需要构建新的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使药学专业毕业生零距离贴近社会和岗位需求。此次调查为我们今后制订和完善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提供了依据, 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未来药学的发展。蒉

岗位任职教育学员创新能力研究 篇8

一、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

没有思想观念的先进性, 就没有军事训练的创造性。适应新形势科技练兵的需要, 首先取决于思维变革的广度和深度。因此, 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应把更新观念放在首位。

(一) 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方法改革中, 要着重解决学习方法过死、课堂气氛沉闷等问题, 注重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员学习的内在动力, 通过诱导, 使学员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充分发挥学员的个性, 突出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使学员在学习上有兴趣, 思维上有空间, 创新上有意识。

(二)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现在院校和教研机构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九重九轻”的弊端。即:重专业, 轻基础;重科技, 轻人文;重智力, 轻态度;重统一, 轻个性;重书本, 轻实践;重课内, 轻课外;重灌输, 轻主动;重知识, 轻方法;重安排平坦的成才之道, 轻自主去克服障碍。这直接束缚着学员的创新思维。因此, 教学改革中, 各级应密切配合, 注重解决这些弊端。机关指导工作中要突出以教学为中心, 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以学员为主体, 作为学员队, 应积极疏通指导, 真正使学习兴起来、活动搞起来、思维活起来、学员动起来, 融入到创新环境中去。

(三) 敢于让学员标新立异。

教员在指导教学过程中, 应具有超前意识, 把视点投向科学前沿, 给学员留下较宽的创新空问, 让学员在不受束缚的情况下结合所学知识, 合理设想, 大胆创新。对学员全新的思想和观点要进行辨证分析, 并给予鼓励和引导, 激发学员的创新热情。

二、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

对学员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教学是教育学科的重要课题, 如何适应部队需要, 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一) 坚持启发式教学, 注重开发学员的智能。

启发式教学思想是以承认学员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为前提, 以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为起点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员应运用多种手段, 积极引导, 激发学员思维, 尽量避免以简单的结论方式把知识“告诉”学员, 而是要把学员引入到教员精心创造的情景之中, 使学员处于最佳思维状态, 跟上教员思路, 积极参与教员设计的活动, 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索精神驱动下去活跃自己的思维, 开发自身智力, 从而养成自觉思考的习惯。

(二) 改革考试模式, 促使学员学习方法的改进。

“怎样考, 就怎样教;考什么, 就背什么”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而这种现象的发生, 与当今考试模式不“活”有很大关系。目前考试形式单一, 只注重考知识、考记忆, 却缺少考核学员创造性思维的主观发挥题。在这种导向下, 学员死记硬背、临时突击、考完就忘的现象比较严重, 致使学员融会贯通、综合运用能力不强。因此, 在新形势下, 改革考试模式, 把学员从封间的、繁重的考试压力下解脱出来, 引导学员创造性地学习, 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 重视课外教学, 开阔学员的视野。

除完成教学任务外, 教员还应鼓励和指导学员加强对课外知识的学习, 以拓展阅读范围, 增加知识储备, 开阔思维空间, 打破书本知识的局限性, 弥补理论基础薄弱、课堂学习枯燥的缺陷。

三、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员能力素质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而创新能力是适应新时期练兵要求的关键。它基本包括自学能力、实践能力、拓展能力等几个因素。因而, 教学活动应围绕全面提高学员综合素质展开, 着重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

(一) 重视“学法”的改革, 增强学员自学能力。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强调“教”的作用, 而忽视“学”的作用, 对于学员来说, 教员讲什么是什么, 给多少是多少。久而久之, 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 依赖性过重, 创造能力低下的状况。要真正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 就要鼓励和引导学员进行独立性思考, 主动性学习, 创造性发现, 使其学习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另外, 学员在校学习时间短, 学的知识有限, 要想打牢自身的素质基础, 还必须依靠自学, 因此, 自学能力是衡量能否适应部队、有无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

(二)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所有其他能力都是为实践能力服务的。但是, 从目前状况来看, 学员总是听得多、看得多, 而实际动手的机会却很少, 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因此, 教学应重视培养学员的操作能力, 实现由士兵技能训练向军官素质的转变;演习、实习、战术战法研究由“保姆式”向学员自主操作转变, 多给学员创造自主动手的机会, 使学员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提高。

(三) 改进固定的教学模式, 增强学员的拓展能力。

要适应部队训练、要求, 在教学指导上应灵活多样, 积极研究和实践具有创造性、独特性和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方法, 使学员突破传统思维的条条框框, 能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得到启迪, 引申、拓展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增强以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在21世纪的军事变革中, 科技已成为当前军事训练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新形势下的科技练兵大趋势, 对学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 必须立足打赢, 着眼科技, 注重创新, 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重点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 才能发挥其“酵母”作用。

四、铺就学员的创新之路

为学员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术土壤是任职教育院校提高学员学术创新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必然举措。如何为学员搭好台、唱好戏是教学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文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 课余时间放开。

目前我军院校, 特别是指挥类院校, 还存在忽视学员个性特点, 课余时间管理不科学, 统多过多、过死的现象。在这个问题上学员队干部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 要尽量少给学员安排公差勤务和义务劳功, 多给学员一些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使学员个性得到充分展示, 鼓励学员按个体兴趣、才能、特长、爱好发展自己, 从而改变我军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一种模式、一个标准, 千人一面的状况。

(二) 教学资源放开。

图书馆、各学科资料室、有关专修室、实验室以及园区网、多媒体教室, 要对学员全时开放, 为学员自学和科研等创造性活动提供充实的“材料”和良好的条件。一方面不能为了严格管理, 在教学资源的使用上搞“一刀切”, 搞整齐划一。应允许学员根据需要使用。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学员自学和实验的引导工作, 培养学员良好的科研习惯和严谨的学术作风。

(三) 学术渠道放开。

在军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应该注重培养学员创新的志向, 训练创新的思维, 营造创新的氛围。一是要给学员多创造充分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二是要加强学术研究的管理, 严把学术研究的方向关, 防止出现根本性错误。要帮助学员把学习过程作为学、用、创有机结合的过程, 把学研活动作为书本知识学习的自然延伸和深化, 利用课题研究、开发运用、成果转化等时机, 努力营造学术创新的氛围和环境, 使学员在学术争鸣中受到创造性训练, 形成创造性成果。

摘要:岗位任职教育是培养部队第一岗位任职需求, 是全面打牢能力基础的关键阶段。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员的创新观念, 突出对学员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积极创造条件, 以适应部队新军事变革挑战的要求。

关键词:任职教育,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俄]萨里莫娃.当代教育史研究与教学的主要趋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计算机岗位能力 篇9

关键词:实践教学,责任意识,岗位能力,临床

护士职业是具有高责任、高风险的服务行业,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责任和风险逐渐增多,而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通过竞聘到基层医疗机构为患者服务,需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责任意识,如果操作技能和责任意识没有被认知并加以提高,将产生难以避免的医疗后果。为了拉近学生与岗位的距离,把学生培养成有责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多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在实践技能教学中加强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结合我校的具体做法谈一些体会。

1 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实践技能教学之中

随着新的护理模式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变到“整体护理”,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人们对护士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实践操作课始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产生热爱专业,主动操作的动力,还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人,护士必须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患者的康复。护士的责任心产生于对护理职业强烈的事业心和对患者的爱心,责任心强与不强是护士职业道德修养高低的集中体现,而且责任心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的高低。在实践技能操作中要重视和强调护理工作的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使学生养成严谨认真、耐心细致的工作习惯。从学生反馈信息证明,在实践教学中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能使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思想及责任意识,苦练操作。

2 严格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行为

由于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学校必须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规范管理。学生从第一次上实践技能操作课教师就强调每次操作前必须提前10 min穿好护士服;戴好护士帽:要求头发前不遮眉,后不搭肩,长发挽起,隔离技术操作必须戴隔离帽;穿好护士鞋;指甲必须剪短、不涂指甲;不佩戴首饰;在操作室不允许大声喧哗,未轮到操作的学生按组站好,操作中不随意走动;站、坐、走,端护理盘,与“患者”交流,治疗护理都必须按护士礼仪要求,塑造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通过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行为,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3 教师以身作则,给学生以表率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增强工作责任感,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准确而规范地演示,从环境准备—自身准备—用物准备—核对解释—示范操作—操作完交待注意事项—致谢—整理用物,特别是操作中的查对制度都要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操作作风去教育和感染学生,这对培养学生在护理工作中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会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 端正学生实践态度,要求学生换位思考

上实践操作课时,有的学生认为在模型人身上操作不真实,不是真的,所以可以随意不规范地操作。对操作思想不够重视,态度不够认真,如在正常分娩接生练习时,对分娩机转的操作练习不到位;对新生儿脐部的消毒和包扎处理不认真;对产后产妇的观察内容不全面;操作较随意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在实践教学中,结合临床案例或近年新闻媒体曝光的医疗纠纷案例进行医疗风险意识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操作态度以及责任意识,以此来告诫学生在操作中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而且技术要过硬,态度要端正。

作为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职业比较特殊,可治病也可致病,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患者?如果你是患者家属?你需要怎样的护士来为患者服务?我们要求学生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从而减少给患者及家庭带来的痛苦。

5 进行角色体验,增强学生责任意识

一直以来,我们在实践技能教学中采用以传统模拟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即讲解—通过多媒体看操作—教师演示—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回示—操作考核。对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无法体会患者心理,无法去感悟理解所学知识,也不能实现真正的护患交流,学生容易养成随意性而降低了实践技能操作质量。为了使学生体验患者、家属、护士角色,真正提高角色认同感,我们以临床案例为基础,设置未来的工作情景,将学生分组,分别扮演护士、医生、患者及家属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自编表演剧,展现临床护理的工作过程及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如对刚入院待产的产妇进行检查设置模拟情景,学生分别扮演“医生”、“护士”、“产妇”、“产妇家属”,模拟过程中设置问题情境,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演变为直观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学生临床应变能力、护患交流能力和岗位能力。

在情景模拟体验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更真切地加深对患者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我们对有些可行的操作采用真人真做进行角色体验。如产前检查中的骨盆外测量,两个学生互换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操作前的准备到操作结束,“护士”和“患者”之间的交流、合作都由学生完成,扮演护士角色的学生能够切身感受患者之所想,体验患者之所需,应用沟通技巧使患者在精神上消除紧张感而配合“护士”的工作。通过成功的仿真操作,使学生从心底产生自豪感,从而增加了对职业的热爱和责任感,为临床角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 严格执行考核制度,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水平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通过以考促学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临床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多与医务人员的操作技术和责任心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在校就加强责任心的培养和实践技能操作的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多年来我们坚持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考试,并对操作技能考核的内容、方式、方法、评分标准进行多次修改,力求更完善、规范,客观公正,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按考试科目单列,不合格者进行补考。为了提高实践技能教学质量,教师在学生操作中深入辅导,严格要求,好的给予肯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保证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和正确性。对个别能力有限的学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以求每个学生都能达标。其次,我们充分发挥实验小组长的作用,让她们充当小教师的角色,促进学生的互教、互学,克服过去多组学生只有一位教师指导的不足,通过操作技能考核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热情,由被动操作转变为主动操作;学生实习前再进行各项操作的强化训练并进行考核,要求学生达标后才能进入临床实习。我们体会到:严格把好操作考核关和强化训练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积极性和自觉性,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对提高学生岗位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7 小结

护患纠纷已经成为困扰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难题[1]。而培养护士为主要任务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责任重大,培养的学生能否与临床接轨,我们认为只有在各项实践技能操作中严把操作关,将责任意识和操作态度、护患沟通技巧的培养渗透在操作的每个环节,最后通过实践技能考核及实习前强化来巩固操作,才能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减少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学生进入临床后才能很快适应护士角色。纵观实习医院及实习带教教师反馈情况,虽然这几年生源素质在下降,但实习学生发生医疗差错事故反而在减少,这跟学校在实践技能教学中加强学生责任意识和实践操作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计算机岗位能力 篇10

关键词:图书馆员,岗位轮换制度,馆员素质

吴建中先生在他的《21世纪图书馆新论》一书中指出:21世纪图书馆馆员应是“知识的导航员”。而成为“知识的导航员”首要条件是了解馆藏资源和信息服务体系, 轮岗是使馆员全面了解和熟悉业务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图书馆内部实行馆员岗位轮换制度, 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措施, 也是实现以人为本,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1 岗位轮换制的先进性

岗位轮换是指有计划按照大体确定的期限, 让员工轮换担任不同岗位工作的一种做法。主要目的是提高员工的素质。岗位轮换制克服了岗位责任制强调个人职责、固步封闭、缺乏相互协调和共同奋斗的精神, “从一而终”或“一岗到老”的现象, 它吸收了聘任制的打破平均主义、激发馆员内动力的积极作用, 克服了聘任制的论资排辈、人情交易的怪圈, 有利于优秀人才突颖而出。我馆从2007年开始也实行馆员岗位轮换制度, 通过馆员岗位轮换, 我认为:岗位轮换能使馆员全面接触各种业务岗位, 使馆员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本馆各部门的业务工作, 了解图书馆的馆藏分布, 了解各部门工作的流程;能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 提高了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能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使馆员为胜任新的工作岗位, 而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改善知识结构。

2 岗位轮换制的重要意义

岗位轮换制是图书馆培养“复合型”、“全能型”馆员队伍的重要手段, 是馆员开拓视野、更新知识、熟悉各岗位工作情况和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岗位轮换, 迫使馆员在各个新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学习, 掌握该岗位的业务技能和相关知识, 从而拓宽知识面, 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和综合素质, 增强其对不同岗位和网络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适应网络社会对“复合型”、“全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而最终使每个图书馆员都能成为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服务优的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全才”。

岗位轮换制有助于打破高校图书馆部门横向间的隔阂和界限, 有利于馆员和馆员、部门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有利于馆内各种矛盾的化解, 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部门间的本位主义和小团体主义, 往往来自于对其他部门的工作缺乏了解, 以及部门之间人员缺乏交往接触和沟通。通过轮换, 使每个图书馆员在对各自工作获得清晰了解的过程中, 认识了不同岗位工作的内容和作用, 逐渐也体验了其他岗位的甘苦, 从情感深处加深了馆员间的理解, 使馆员间精诚团结, 相互协作, 共同努力, 开创图书馆工作的新局面。

3 岗位轮换的几种方法

3.1 新员工在不同部门、岗位间的流动培训

新馆员到馆后, 在进行基本的图书馆知识培训后, 即进入岗位轮换培训过程, 进行系统的培训, 以期在实践中加深知识学习的印象, 并全面了解图书馆的各项要素, 如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所需要的技能、图书馆馆藏和可提供的信息资源、应持有的服务理念等。

3.2 为熟悉多种技能而开展的岗位流动培训

一个馆员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 会使其思想禁锢, 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既使有完善的竞岗竞聘机制, 由于所掌握技能的有限, 也难有岗位变动的机会。因此, 应考虑有计划地对馆员进行岗位流动培训。应有相应计划确保一个员工至少熟悉两个以上的岗位工作。馆员在一个岗位工作一段时期后, 即着手考虑其岗位流动问题。

3.3 不同岗位之间的人员互换

人员的单向流动培训, 可能使某些部门人力不足;而在两个部门之间, 由于工作内容的交叉, 可能需要获取相互的知识。这是进行不同岗位互换的原因。岗位互换的目的, 是相互学习知识和技能。互换的人员, 仅负有学习的使命, 则不需要经过严格的挑选。如果既负有接受新岗位培训的使命, 又作为向新岗位人员传授知识的指导者, 则需要挑一岗位知识和技能突出的人员进行互换。

3.4 以新项目为契机进行岗位轮换

处在变革中的图书馆, 新的工作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各种小组是应对新工作而频繁采用的管理方式之一。我们曾经设立图书回溯建库小组、特色数据库建设小组、迎评小组等。项目小组招募各部门的人员, 以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小组人员来自不同部门, 面对新的工作任务, 相互之间不断进行探索, 共享成员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一段时间, 相互都得到提高。结果证明这种聚集不同部门人员的学习和工作方法是很有效的。

3.5 馆际间的岗位互换

在图书馆馆际之间, 可以选派优秀人员, 进行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同一规模、同一类型不同规模、同一类型同一规模的图书馆进行岗位轮换。可以设计和实施馆长和馆长之间、馆长与部室主任之间、馆长与馆员之间、部室主任与部室主任之间、部室主任与馆员之间、馆员与馆员之间的岗位轮换。通过岗位轮换, 使工作人员能够从不同馆情出发考虑问题, 能够学习其他图书馆的优点和特长, 能够进行有效的比较和提高。这对于整个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实施岗位轮换要注意的问题

4.1 岗位轮换计划的制定一定要科学、合理、周密。

要依据本馆的实际情况, 人员素质、岗位的实际情况制定轮岗计划。岗位轮换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不能影响正常业务, 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人员的相对稳定。

4.2 岗位轮换前一定要做好上岗前培训和岗上指导工作。

使每一轮岗的馆员在上新岗前就已经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 上岗后就能迅速进入角色。否则, 馆员在新岗上一时无法适应。从而影响正常的工作。

4.3 换岗时要做好人员交接工作。

图书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 为避免遗留“尾巴”, 避免在轮岗中走马观花, 人浮于事等不良现象, 有必要进行岗位轮换交接手续, 并做好工作交接日志, 以确保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连续性。

4.4 在实施岗位轮换前要做好馆员的思想工作。

让馆员理解和支持这一管理制度。

4.5 岗位轮换要具有连续性和长期性。

岗位轮换一经实行要连续不断地进行。而且还要长期执行下去, 不管领导是谁。这是岗位轮换的基础。否则, 大多数馆员都不会赞成岗位轮换。

综上所述, 实行岗位轮换是高校图书馆深化改革的一项内容。通过岗位轮换, 使高校图书馆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充分调动了馆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使其挖掘潜力, 开拓视野, 扩大知识面, 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使自己成为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服务优的优秀馆员。从而更好地投入到高校工作来, 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从而提高了图书馆的整体形象。

参考文献

[1]吴建忠.21世纪图书馆新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 1.

[2]魏争光.以岗位轮换的方式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的图书馆员[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5 (1) .

[3]吴金敦.浅谈图书馆管理中的岗位轮换[J].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3, (4) .

计算机岗位能力 篇11

一、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饭店服务存在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技术单调、规范要求高、作息时间与社会不同步等特点。饭店服务专业学生在校时多为脑力劳动,而到饭店工作要付出相当大的体力;在校时是被服务对象,在家庭是父母宠爱的宝贝,而到饭店则是为别人提供服务,遇到不讲理的客人还可能受到委屈。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学生学过专业管理知识而瞧不起实际操作的服务工作,形成盲目的自大心理;部分学生觉得饭店服务工作低人一等,存在自卑心理。总之,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超出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产生了种种消极、厌倦、跳槽等现象。

二、学校教育与饭店需要的脱节

在饭店服务专业实际教学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教育与饭店实际需要脱节的现象:首先,在课程的设置上,基础课的比重偏大,专业课的比重偏小,所设置的课程带有较大的盲目性,教材空泛,不够细化。其次,从学校所选择的教材来看,理论有余,实践不足。饭店服务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就是饭店的一线员工,而不是从事理论的研究者,饭店对员工的要求主要是技能与能力,其次才是理论知识。再次,学校所能提供的实训场地有限,模拟设施设备跟不上饭店业的发展需要。第三,中职校的教师存在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对实际操作不够重视等不足。

三、饭店缺乏合理的用人机制

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较低,这使部分饭店管理者有"你不干活自有人来干"的错误思想。在从事饭店服务行业的人员中,普遍存在没有完善的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障机制,员工不容易得到培训与提升的机会,很多饭店员工对自己的前途不是很明确。因此,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时也难以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造成对饭店意识比较冷漠,对饭店没有归属感和荣誉感,毕业后难以融入饭店人的社会群体,不适应饭店的工作氛围。

四、社会对饭店服务行业的认识有偏颇

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普遍对饭店服务行业的认识并不全面,甚至有人把"服务"与"服侍"等同。现实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如一些素质不高的人对从事饭店服务的员工不够尊重,在一些交通落后封闭的地区,认为服务工作是低人一等的职业,因此社会上很多家长不愿其子女从事饭店服务工作。

为帮助职校毕业生较快较好地适应饭店岗位的需要,平稳完成从学生过度为员工的角色转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到旅游企业不同岗位实习

中职校饭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不能适应饭店环境,就不能成长为真正的饭店人。从学生到饭店人必须要有一个实习环节,到饭店实习是实现学校、学生和饭店"三赢"局面的基础。学校可以采取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密切与饭店、市场的合作,充分利用假期旅游高峰期、毕业前夕为学生安排合理实习。

学生实习,要提前制定方案,并安排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和负责学生的实习,让学生知识有所收获,技能有所提高,经验有所丰富。

二、实行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中职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与普教的最大区别就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中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学校现有的设施进行教学,模拟不同的饭店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客人与员工的角色。

中职校在招聘教师时可以直接招聘那些实践经验丰富,有较高知识水平,可以自己编写教材,熟练使用电脑的饭店从业员工,或从饭店聘请兼职教师,只有这样才能把饭店发展的最新动态、最直接的感受传达给学生。

三、在教学环节中注意引导学生对所从事职业的正确评价,将理想与现实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同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的观念。各行各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地位的贵贱和人格的高低之分,因此必须让学生认识到两点:一是客人付了费,在交换中他应该得到物有所值的服务;饭店收取了客人的费用,就应该向客人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是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关系。二是客人是饭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條件,充分尊重客人,为客人提供良好的服务,也会赢得客人的尊重,尊重他人和被人尊重是相辅相成的。

四、强化职教宣传和职业指导,促进学生及家长观念更新

加大职教宣传力度,改变众多家长“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使家长和社会正确认识职业与岗位;把握合理的机会对饭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指导,让学生和家长对自己、对职业、对岗位有正确的认知。

计算机岗位能力 篇12

一、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迅速, 计算机人才需求量每年都在增加, 但社会上却存在一种现象, 每年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很难找到工作, 而IT行业却存在着很大的人才空缺, IT行业很多岗位都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种现状, 只能说明, 在计算机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 现在市场迫切需要高级的计算机人才, 需要高级计算机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 这些人才一般都需要通过普通高校进行培养, 另外, 市场也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基础技术人才, 市场缺乏能够把科研成果应用计算机技术转化成现实产品的人才, 缺乏职业计算机工程师, 这些人才需要靠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提供。

制约高职计算机人才有效培养的重要原因, 是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沟通, 这种现状, 导致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市场针对性不强, 导致人才培养的职业素养低下。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岗位应用能力, 缺乏实际动手能力, 缺乏基本的对计算机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并加以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乏对相应工具的使用与掌控能力, 缺乏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 另外, 高职学生就业方向不明, 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也不成熟, 沟通能力欠缺, 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等等, 这说明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着问题, 因此, 高职院校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需要在研究市场需要的基础上, 了解企业岗位设置和岗位能力的基础上,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计划, 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才培养与企业需要接轨, 这样, 才能真正解决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基于岗位需求进行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策略

1.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情况。基于岗位需求进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 首先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情况。目前, 计算机应用已经十分普遍, 各个领域的发展都需要计算机人才的引入。不仅IT领域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 其他领域, 比如, 工业、农业、军事、商业领域等领域也需要的大量计算机人才, 因此,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要积极了解各领域计算机岗位人才需要的情况, 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 与相关企业进行沟通, 了解企业对待学生计算机岗位能力的需求情况, 在了解企业对人才岗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 进行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设置, 进行课程设置, 才能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通过市场调查发现, 企业对高职计算机人才的岗位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计算机系统使用、维护与软件应用人员;软件开发人员;网站设计与开发人员;多媒体技术人员;计算机销售人员。计算机人才培养要根据以上岗位需求情况开展, 这样才能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2.根据不同岗位需求制订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方案计划。基于岗位需求进行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制定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要了解学生未来就业方向, 针对学生未来的可能会选择的岗位情况,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企业需要对岗位能力进行细化分析, 在岗位能力基础上, 设置相应的核心课程, 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比如, 如果学生面向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中小型企业就业, 他们就需要掌握网站开发技术, 计算机维护与网页设置与制作技术, 需要掌握平面设计, 图像处理, 视频广告设置与制作技术, 产品包装设计技术, 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技术, 信息技术服务技术等, 学校需要根据这些技能情况, 设置相关的课程体系, 这样才能保障学生相关核心能力的有效培养。

3.重视学生综合能的培养。现在社会分工很细, 学生在毕业后也会面临择业问题, 这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人才培养时, 不仅要培养学生相关岗位能力, 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抵抗挫折的能力, 适应完结环境变化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推销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不仅要重视专业教育, 还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的环境时, 可以游刃有余地进行岗位选择, 才能保障学生在岗位工作中能够所创新和建树。

摘要: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高职院校要能基于岗位需求进行计算机人才培养, 这对于解决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岗位需求,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周雯.论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 (6) .

上一篇:AHP和模糊综合评判下一篇:协作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