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式学习

2024-08-22

协作式学习(精选12篇)

协作式学习 篇1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 协作学习在认知建构发展中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协作式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可概括为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学习中的合作和团队活动、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三点。

一、建构主义协作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所得,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相应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 即通过人际协作、讨论等活动, 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1]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建构过程, 学习者自己或者在他人或其他信息源的帮助下主动建构知识, 学习是学习者在当前的或原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建构新的思想和积极主动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习在师生共创的“情境”中通过与老师或同伴的“协作”和“会话”建构意义, 获取知识。这样,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更具有“主动性”、目的性、真实性、建构性和合作性。

(二) 群体动力学思想

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的成员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可以互补, 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互勉、互助和互爱”的关系。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学习风格, 不同的知识架构, 相互交流, 相互启发, 相互帮助。使学习者深刻认识到与他人协作的重要性, 培养合作精神, 提高综合素质。

(三) 良构领域的知识与非良构领域的知识

根据知识的复杂性, 斯皮罗等人将知识划分为良构领域 (well-structured domain) 的知识和非良构领域 (ill-struct ured domain) 的知识。所谓良构领域的知识是指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 它们之间以一定的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则是将良构领域的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景时而产生的, 即有关概念应用的知识, 这意味着良构领域中的同一个概念应用在各个具体实例中, 其内涵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概念的复杂性, 知识应用的每一个实例, 都同时涉及到许多概念, 如多种图示、角度和组织原则等;二是实例的不规则性, 每个实例所涉及概念的数量、地位、作用以及相互作用的模式各不相同。非良构领域是普遍存在的。在所有领域中, 只要将知识运用到具体情景中去, 都有大量的非良构的特征。掌握教学内容中的良构领域知识和非良构领域的知识, 才能细致地规划教学内容, 应用教学实例, 引导学习者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问题。

(四)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从知识论的角度,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 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 和隐性知识 (Tacit Knowledge) 。[2]显性知识又称明晰知识、外显知识, 是指“能明确表达的知识”, 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 (最典型的是语言, 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 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 是指那种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知识的创新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交互作用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在协作学习过程, 通过互相协作, 来完成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与上升。

二、建构主义协作式学习的过程分析

在协作式学习中, 学习者通过合作探索、发现进行学习, 通过共享、对话、商讨、争论、竞争等形式, 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论证, 以此完成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 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 对自己行为负责, 并进行自我批评或反馈, 能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有助于个体的发展;同时, 学习处理与伙伴的关系, 学会小组与个体之间及其与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 自尊心与个体间相互尊重的处理, 如何获得协作伙伴的帮助;学习如何获得知识, 对学习内容和学校的乐观态度;建立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培养良性竞争意识;如何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如何看待权威等, 这些都有助于学习者的高级认识能力的提高, 并且逐步掌握信息社会环境下人员学习、工作所必需的协作精神。

(一) 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

分析教学目标, 组织教学内容, 安排讨论环节, 确保讨论内容不偏离教学主题。教师首先要向学习者在详细分析课程教学目标后, 剖析其知识体系, 分解为相对独立的主题知识单元,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为学习者知识建构提供可对课程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概念框架、关键知识和典型案例, 引导学习者投入到课程学习的情境中。

(二) 划分协作小组

水平不同的学习者混合搭配。水平低的能从高水平者获得优质的帮助, 而高水平者也可获得更多的输入的机会。

(三) 知识的准备

在实施协作式学习之前, 学习者应对所学内容具有知识上的准备。如果小组活动涉及自学内容, 教师需要根据学习者的知识水平, 对学习内容的难度和容量, 进行相应的专题讲解, 在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有充分知识准备之后, 才能对题目有深入的讨论。同时, 查找资料时, 对学习者进行必要的培训, 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充分地使用各种相关的工具和资源, 给出查找的提示和范围的要求。

(四) 教学情境的营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 可以激发学习者的联想思维, 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 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 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能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 强调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系统设计强调教学情境设计, 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 还原知识背景, 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 以此为出发点, 支撑环境, 启动教学, 使学习者产生学习的需要, 促使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五) 协作学习活动的开展

在同一教学环节, 各小组讨论主题相同, 学习目标一致, 围绕主题通过游戏、竞争、辩论、演示、问题解决与角色扮演等方式, 实现学习目的。

(六) 评价、反馈和考核

协作式学习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以促进学习者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积极的关系。评价作为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协作式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对学习者本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阶段性评价, 并对本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应根据本知识单元的知识要点有效地测试学习者的知识掌握程序和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便进一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同时深化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 进一步的要求是教师对学习者能提出有建设性的学习建议, 其中包括学习方法的调整、思维方式的改进、学习态度的纠正等。

教师的及时提醒、强化学习者的学习意识, 使学习者能与学习环节保持紧密的联系点, 对学习者完成学业给予必要的指导、作业的要求。通过学习统计分析、统计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如在线时长, 活动交流的次数, 能反映出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和规律, 作为学习者开成性考核参考依据, 以便尽量客观评价和控制学习的学习过程, 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的依据。

(七) 成果展示与评比

学习者完成协作后, 教师应及时组织各个小组展示其创作成就, 并让学习者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 学习者既可以学习他人的长处, 也可以发现自己的或他人的错误或遗漏之处, 有利于促进小组成员的自我反思, 以及以后探索协作学习活动开展。教师再依据教学目标以及学习者的实践情况, 对活动成果做出公正合理恰当的评价。

三、应用建构主义协作式学习达到的效果

(一) 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协作式学习的最开始, 将评价方式和学习目标明确告知学习者, 使他们明确学习的预期结果和努力的方向。将自我评价贯穿学习过程中, 在活动结束时, 获得外部评价和自我反思评价, 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 重新审视学习内容, 加深对重点难点的领悟, 进一步补充、完善知识结构, 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 学习能力提高

利用网络资源和书本知识, 学习, 整合、综合、分析、判断、利用。培养学习者的批评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培养学习者积极进行意义建构的能力。使学习者具备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学习者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 培养学习者的探索研究和创新精神。

(三) 合作能力的提高

小组内部通过知识共享、讨论、协作、与人合作、帮助别人, 获取别人帮助, 使学习者具有团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能处理好个人与团体的关系, 培养学习者的团队协作能力、竞争感和沟通能力。

(四) 培养学习者的社会技能

如要求别人澄清观点、确认别人是否听懂、解释自己的观点、确认自己的贡献、要求别人做出贡献、主动倾听、赞扬别人、就达成一致意见予以肯定和调节冲突等。

(五) 心理素质的培养

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具有学习的动力和自我反思、归纳总结的能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习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而且使学习者获取探索的乐趣和取得成功的快感。

协作学习有着广泛的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和基础。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亮.协作学习理念的研究与展望[J].科技信息化, 2009 (21) :148.

[2]袁磊, 李青.CSCL的知识论基础:三种知识团体的创新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 2003 (4) :20.

协作式学习 篇2

张家口市第二中学 高庆峰

对网络环境下协作式教学模式及其评价的思考

张家口市第二中学 高庆峰

【摘 要】:作为一种能够延伸拓展学习空间的教育形式,网络教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条件应运而生的。本文主要是针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特点以及对它的评价要素等方面进行的几点思索。

【关键词】:网络环境 协作式 评价要素

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促使现代教育从形式到内涵发生了质的革命。信息获取的丰富性、快捷性、开放性;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性、生动性,灵活性使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研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终生学习的思想变为现实。网络信息环境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整合和建构新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的科研成果的出现,尤其是基于互联网上不断涌现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我们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一、协作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协作式学习模式是一种在讲授式与个别化教学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学模式,是建立于合作学习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学习主题,学生通过开展竞赛、协同讨论、互动的方式达成知识建构的一种模式。

二、协作式教学模式的四种学习方式。

在这四种教学模式中以协作式教学模式为例来探讨一下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协作式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也就是利用网络,由多个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流合作,完成深刻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协作教学模式有四种学习方式:

1、竞争。基于竞争的协作学习是指两个或多个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通过网络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最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由于竞争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很自然地产生人类与生俱来的求胜本能。他们会全神贯注,学习效果也会比较显著。这种模式是由学习系统提出一个问题,并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学生先从网上在线学习者中选择竞争对手,并协商好竞争协议,然后开始各自独立地解决学习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随时看到竞争对手自己所处的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例如,在一位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课中,让学生自主查找有关“当前严重环境污染状况”和“保护地球的方法”的资料,看谁找的范围广、信息丰富,教师随时在投影上显示学生查找资料的情况。

2、合作。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是指多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根据各自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经验进行分工合作,在相互帮助、相互提示、相互争论中,学生逐渐形成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这种学习可以让多个学生通过网络来解答系统所呈现的同一问题。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协作通过公共的工作区来实现,在学习开始之前,每个学生都必须与他人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并共享集体的智慧,最终在学习者之间达到一致的行动方案,并选择他们认为最佳的合作方式。例如,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提供教学任务和教学课件,学生通过网络选读与教学有关的背景资料,阅读时学后第4人一组相互讨论,总结资料中提出的应掌握的问题。

3、伙伴。在生活中,学生常会与自己熟识的同学一起学习,遇到问题相互讨论,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基于网络的伙伴学习与此相似,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并不是孤独的,能和伙伴相互交流、相互鼓励,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行这种学习时,学生通常先选择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再通过网络查找正在学习同一内容的伙伴。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双方便于工作相互讨论从不同角度交换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直至问题解新局面。学习疲倦时,还可以在聊天区闲聊一段,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乐趣。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教师提出问题“你眼中的林黛玉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学生通过论坛发贴子、qq 互动来进行讨论分析,从不同角度交流自己的看法,解决问题。

4、角色扮演。人们或许有这样的经历,给别人详细讲解某个问题之后,自己对该问题往往会有新的理解。也就是说,在帮助别人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也有所提高。基于网络的角色扮演协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分别扮演学习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习者负责解答问题,而指导者则判断学习者在解答过程中是否有错误。当学习者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指导者帮助学习者解决疑难。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可以随时互换。例如,在《三国鼎立》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曹操、刘备、孙权,从网上查找各自角色的资料,解答其他同学的提问,通过角扮演使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三、协作式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较的优势。

在当前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中,在广泛提倡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成为全世界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网络教学具有学生学习主体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开放性以及教学内容的交互性等特点,为进行创新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以协作式教学模式为例,它有很多传统教学所没有的优势。

1、教学方法。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创新教育的阻力,人们迫切需要按照开发智力、提高能力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式、讨论式、交谈式等教学方法,改变教师讲得过多、过全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留足思考和创新的空间。从网络教学的特征来看,协作学习能够通过协商、讨论等方式集思广益,便于学生了解他人的观点,产生观点碰撞并生成思想火花。

2、教学内容。网络教育资源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汇集世界各地先进学校、研究所、图书馆等各种信息的庞大资料库,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学习和获取当今科学技术的动态信息。学生能过协作式学习共享教育资源,互相交流,开拓知识视野,丰富学习内容。

3、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网络教育资源可以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并辅之以时间倒置、时空踊跃等呈现方式。为需求各异的学生获取信息提供方便,极大地满足他们激发动机、体验感知、领会创新、交流巩固等认识要求,开拓学生思路,令学生思维高度活跃,引发创新火花。

4、教学中的交互方式。协作式教学模式可以产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资源之间的交互,这些交互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上的认知动机,发挥认知的主体作用,自主选择所需的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易于对教学活动进行控制与调整。

5、师生关系及角色转换。在协作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利用网络教育资源,选择与自己兴趣、需要相关的内容进行独立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学生都是隐性化的。因此,学生敢讲当面不能讲的真心话,教师亦然。通过网络,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倾心交流,没有任何心理隔阂,真正实现师生心灵上的“零距离”的接触。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心理氛围,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最佳情境,有利于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表现自我,尽显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多方面的潜能。

四、协作式教学模式中的评价要素

1、教学目标的评价

在重视学科基础知识、能力评价的同时,运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强调如下几项能力的目标设计和实施的评价。

信息能力:信息的搜集、运用、加工、筛选、传递能力(包括主题浏览技能、交流技能、沟通技能、信息发布技能、网络参与技能等)。

自主探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增强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学习内容、空间,丰富想象力、创造力。

协作交流能力:利用网络优势增强协作交流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协作交流品质。充分运用网络进行人机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教学目标的评价还应注意是否体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由于学生学科学习基础和运用计算机的基础不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实际,具有一定的弹性、灵活性。

2、学习方式的评价

网络环境下协作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为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有利的条件。要真正做到:从“知识接受型”转变为“主动探究型”,从单纯“理解型”转变为“实践活动型”。

协作式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方式的评价,要强化: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良好的参与状态(主动性、全员性);利用网络优势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过程。例如:学会浏览,学会选择,学会发现重点、难点;学会新旧知识的对比、迁移、利用网络资源在学好教材基础上拓展学习。包括预习、练习、复习及实践活动。

探究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积极、自主探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网络资源启迪思维,体现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创造性;在认真学习教材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筛选信息,并加以归类、整理,分析、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增强合作意识,养成良好合作品质;创设网络环境下新型的互助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完成目标的学习方式。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充分体现网络信息交流的优势。

3、学科教学特点的评价

由于学科教学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及教材的不同,运用网络环境有很大差异。既要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又要从实际出发。不是任何教材都适用于网络教学。特别是文科及艺术科更有其特殊性。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及其教学规律。

例如:语文科: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实践,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

英语科:重视听说能力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词汇的记忆、积累和运用。

美术科:重视美术基本能力的训练,培养爱美、审美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活动和创新能力。

4、教师主导作用的评价

在网络环境下,对教师如何发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有着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学评价要注重教师如何充分运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运用原有合作学习方式协作交流,又要运用网络环境优势拓宽协作学习渠道,并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和谐、合作的良好局面。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调控能力必须到位。要协调好:(1)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关系;(2)网络资源和教材的关系;(3)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的媒体的关系;(4)课内学习和课外拓展延伸的关系;(5)面向全体学生和发展学生个性的关系。

5、教学课件、学习资源的设计、运用的评价

教学课件、学习资源的设计必须和教学设计同步,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要有利于:(1)促进学生提高整体学习素质。改变只局限在认知领域的功能,要有助于知识与能力、情感和态度,过程和方法各方面都得到发展。(2)促进自主、探究学习。改变变相的灌输,过于着重呈现知识结论。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选择,学会提出问题,学会运用网络资源学习。(3)促进合作学习。运用网络优势,提供更宽广的合作学习的渠道和空间。(4)促进学习的拓展延伸。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开辟丰富的网络资源,在学好教材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丰富、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是开展网络教学的条件和保障,协作式教学模式是实践探索的各种模式之一,它还有很多我们没有发现的东西,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摸索中发现,不断的创新。

参考文献: 于镇、刘兵《网络教学中新型教学模式的思考》

叶澜、吴亚萍《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

协作式学习 篇3

关键词 Wiki;协作学习;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07)12-0028-03

Action Research at Cooperated-learning based on Wiki//Pan Qingho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involved in finding the combined point between Wiki and class instruction and the way improving of learning & teaching. The results of twice action researches show that in process of cooperating learning, Wiki is effective to advance students' initiative, opening attitude and cooperating, and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ng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e second finding is that key of application of Wiki in class-teaching is the rationality of design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tactic in instruction.

Key words Wiki Tech;cooperative learning;action research

Author's address Science & Technology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Yongzhou, Hunan 425100

1 基于wiki的协作学习活动设计

1.1 研究目的

Wiki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性软件,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可以在Web2.0的技术支持下实现群体性对Web页面进行浏览、创建和更改。在教学中引入Wiki技术更能体现“协作学习”和“资源共建”的思想。目前,对Wiki的教育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资源库的共建上,对Wiki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的技术实现、Wiki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的研究与实验甚少。本研究以行动研究法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中引入Wiki技术,寻找Wiki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

1.2 研究对象

选择湖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系教育技术专业2005级2个班共87人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笔者担任主讲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实验课程。研究对象已学过计算机基础等先导课程,大多数学生在寝室安装了计算机和宽带,具备了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软硬件环境,“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也是一门适宜知识汇聚的课程,符合Wiki技术协同创作的特点。

1.3 研究环境

目前Wiki平台搭建颇费周折,对广大一线教师要求每个平台都是自己构建显然无太多价值,因此精心选择了免费平台——“互动维客”。本研究项目在“互动维客”建立的学习平台“西山教育”如图1所示,网址:http://www.hoodong.com/g/xsjy。

协作工具主要体现在条目的编辑中,如图2所示,每个条目上方提供有5个工具按钮(正文、编辑、版本、维墙、工具),“编辑”功能是开放的,只要会用Work的编辑文件,所有小组成员均可通过“编辑”功能轻松修改页面,每次修改的旧版本都被保存,可在“版本”功能里找到,如果需要还可恢复。每个编辑者对页面进行修改的次数、时间等情况在“维墙”里有详细记录,最后进行总结性评价时的大部分统计数据从这里获得。

除以上网页功能之外,互动小组还提供给每个成员一个类似于QQ空间的个人空间,在“互动维客”站内设置有E-mail、留言等功能,便于成员个人之间互相交流信息。

1.4 研究实施方案

1.4.1 研究实施方案与进度(表1)

2 “多媒体技术”课程协作学习行动研究

2.1 第1轮行动研究

2.1.1 课程导入

课堂讲解课程学习目标、教学方法手段、评价方法;在互动维客注册账户,并创建名为“西山教育”的Wiki学习小组,对课程及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并划分教学单元模块,根据课程知识单元设置分类文件夹,设计Wiki站点栏目,再创建每个知识单元的提纲条目;指导学生掌握Wiki平台的操作技巧,在Wiki平台练习发布主题和条目;在教师指导下组成协作学习小组,自愿分组,适当调配。

2.1.2 目标

通过了解课程学习目标、教学方法手段、评价方法使学生接受并逐步借助Wiki平台协作学习,达到预期学习目标,观察收集模式应用的学生反应,为下一轮研究方案的调整做准备。

2.1.3 计划

利用Wiki平台,做好课前、课堂、课后3环节教学设计;实施步骤按课前小组协作,在教师发布的提纲基础上创建知识点条目,课堂讲授、归纳讨论,课后协作延展完善来进行,相关作业在平台内作业区完成。

2.1.4 行动

教师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学习单元,列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提纲形式创建条目,明确要求学生在Wiki上就这些概念进行课前学习并发布条目,与教师条目中相关知识点链接。一个单元的内容可以1次课也可多次课时完成,明确告知学生注意学习中的分工(由小组协调员负责,教师密切观察成员的网站活动记录),适当指导学生协作学习并共同修改条目,得到有关知识点的初步概念。

教师授课前从Wiki平台条目中总结归纳学生在先导学习中显示出的疑难点、模糊有争议、有遗漏的概念认识等,授课中选择相适应的教学策略、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形式。

课后延伸学习和练习分3类进行:一是由各小组协调员组织自己的协作小组,经教师授课及课堂讨论交流后,修订完善发布的条目,去伪存真,循环认识;二是形成性评价;三是要求每个协作小组确定一定数量的教育技术百科或最新发展动向的选题,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技术知识库。

2.1.5 教学观察与反思

通过第1阶段的行动,参与的学生基本掌握了Wiki平台的常用功能,学会条目的创建和编辑技术,但由于对Wiki这一新的共创方式很陌生,对教师要求的条目内容尚能完成任务,但参与积极性不是很高,几乎没有人去修改他人创建的条目。经对个别学生访谈发现,他们的解释是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好意思去修改别人辛苦发布的条目,宁愿自己去创建新的(颇具中国特色的观念)。显然,学习者对Wiki的共创共享精神领会并不透彻,于是笔者多次宣讲、讨论交流这个问题,后期有改观。

对条目和主题贴的参与者统计分析,发现由于初次参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活动,小组内分工不太明确,各小组协作学习水平差距较大:有的小组参与热情高,已形成自己的协作学习氛围和流程;有的小组主要完成任务的是固定的几个人,个别学生在第1个月还没有注册,只浏览过网站,基本游离在课程学习之外。

第1轮行动研究后,学生逐步适应接受基于Wiki的教学模式尝试,基本完成预期的计划,但仍然困惑Wiki到底在他们的学习中起到多少作用,毕竟原创性、创新性条目少,直接复制互联网资料多。同时对Wiki的功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主要是媒体的表现形式较少,功能没有一般网站那么完整,参与热情高的学生想做更多的贡献和尝试,Wiki却不能实现。

2.2 第2轮行动研究

2.2.1 目标

进一步探索新模式与课程学习的有益整合,帮助学习者积极发挥Wiki技术在课程学习中的作用,并提高参与者积极性,增强学习者协作学习的意识。

2.2.2 计划

在第1轮行动研究基础上找出新模式实践应用中的问题,在第2轮行动中修正并检验。采取具体措施和办法,进一步促进网络环境下有效协作学习。

2.2.3 调整

针对条目混乱情况,确定10名学生承担网站管理的工作,责任到人,每人负责一个课程单元。

针对协作学习的参与性问题和条目原创性问题,采取2条措施:一是将贡献度与教学评价直接挂钩;二是强化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形成评价性和总结性评价中加权小组创建条目的时间因子、条目浏览量因子及条目内容整理原创因子。

2.2.4 行动

由各小组技术辅导员组成网站管理团队参与wiki平台的管理,将教师对Wiki平台结构的设计思路贯彻下去,使得每个小组按类别发布条目和主题,做好各知识点间的条目链接。

各小组轮流交叉配对,互相修订完善第1轮和第2轮行动研究中对方发布的条目,目的是为了解决协作学习中碍于情面不去完善条目,或只是简单从互联网复制的问题。修订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将条目浏览量、条目原创性、小组成员参与度等因素包括进去。

2.2.5 教学观察与反思

学生对借助Wiki平台的协作学习模式已经欣然接受,部分人在平台的条目、讨论区非常活跃,整体参与协作学习的热情明显提高,但不排除一部分学生是迫于考核的压力而参与;技术辅导员参与网站管理效果明显,教师工作量减少,网站的结构和条目井然有序;小组轮流交叉修订条目的措施效果显著,使得学生从关注条目数量转变为关注条目质量;修订条目的过程又是对知识综合归纳、分享不同观点思想的过程,真正达到了协作学习的目的;对部分原来协作学习参与性不高的学生,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协作式学习探究 篇4

所谓协作式学习是学生为达到学习目标, 在特定体制的激励下, 以小组参与的形式最大化学习成果而互相合作帮助的行为。信息技术下的协作学习是指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为工具, 通过团队或小组的方式在协作、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内容, 通过老师、学生之间的协作, 以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工具性、时代性、应用性、实践性和网络性等特点, 为了达到提高初中生的信息素养的目标,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适当运用协作式学习方法, 来培养学生获取、传输、处理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为他们以后能适应网络信息社会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进行以协作式学习为基础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将会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 达到新课程提出的着重培养初中生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精神的目标, 满足经济发展时代对人才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 也是塑造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法。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协作式学习策略及应用

1. 协作式学习策略。

(1) 准备阶段的协作式学习策略。

首先,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协作式学习的准备阶段, 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协作式学习方法。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 协作式学习并不能完完全全代替传统教学方法, 根据协作学习的目标及理念, 应该从开放性研究和综合性应用两个方面考虑协作式学习的教学内容。其次, 应该具备具体、明确和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具有可操作性的基础上, 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当下状态, 还要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 在目标的描述中应该体现对学生掌握和理解水平的要求, 并且要考虑到学生的层次差异, 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有所收获。最后, 学习任务的设置要科学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教师应该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巧妙地进行教学内容的任务化, 在创设特定的情境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布置任务, 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

(2) 实施阶段的协作式学习策略。

首先, 应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设立特定的情境, 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情境设置能为学生提供平台, 让学生尽可能快地进入角色并融入课堂。情境的设立需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点并体现实际生活中的某些需要, 如此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协作活动中。其次, 应该让学生明确自己协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后, 按照学生特点责任分工, 让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 顺利进行协作式学习。最后, 提供空间和时间给学生交流和思考。交流协作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内容互补的平台, 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能让学生在经历思维碰撞和互补后形成更完善的认知结构, 提高个人能力。

(3) 评价阶段的协作式学习策略。

首先, 应该让学生端正其评价态度并明确评价的意义所在。明确评价的意义所在不仅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 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和学习, 同时客观地评价也能促进教师的教学。其次, 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实行多元化评价。对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与内容的掌握、与其他人互相交流的能力、学习态度、协作意识、小组成员关系等各个方面进行客观评价, 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 应该及时分析评价并反馈评价结果给学生。让学生多方面了解自己的不足和进步之处, 以便在之后的学习中进行改进和提高。

2. 协作式学习应用实践。

协作式学习 篇5

通过学习《团队协作》这门课,让我学到很多在社会上才能学到的知识。老师告诉我们,我们在工作时的分工与合作离不开团队精神的支撑,没有团队精神的支撑就很难有我们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团队精神的实质就是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团队精神要想在工作中产生积极的影响,离不开团队价值趋向的定义,离不开团队荣誉的拥有力和团队成员的战斗力,离不开团队精神要靠一个统一正确的领导才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说到团队,就不得不提到合作。世界已从几千年前的刀耕火种社会发展到现在的高科技信息时代,它象一部巨型机器一样,需要在各个部位的协调运转下,才能发展,才能出产品。而每个行业,每个企业,直至每个人,都只不过是这部机器上的一个组成部分及至一颗小小的螺丝钉。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社会竞争非常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无数成功者的经验和失败者的教训足以证明:要想独自一人,信马创天下,单凭个人之力成功,无非痴人说梦,在当今世界上,不懂合作的人,没有团队的人是无法成功的。

俗话说,一根筷子轻轻就可折断,而一把筷子,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折断的。因此,团队的宗旨就是:目标一致,齐心合作,协调努力。我们说“人心聚齐,其利断金”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个故事,当大雁扇动双翼时,尾随的同伴可以借力飞行。雁群排成“V”字形飞行时,比孤雁单飞多飞71%的距离。因此,大雁们就相互合作以飞到南方过冬。这告诉我们团队协作可以更容易的到达目标。

所以,我们在进入社会后更要懂什么是团队协作。团队协作的具体表现就是团队精神,在我们工作中离不开团队精神的指引,团队离不开一个统一的领导和统一的指挥,才能保证我们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成绩的取得,这就是团队精神的巨大的作用。在我们不同的历史时期,团队精神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但最主要的事,在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将要结课的时机,我有太多的感悟要说,但主要的是谢谢刘老师的辛勤授课,让我受益颇多。我不会忘了老师放给我们看的视频,也不会忘了老师教给我们这些知识,我相信我在社会成长中一定会用到他的。

协作式学习 篇6

【关键词】协作式学习策略 小组 非专业本科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引言

随着大学英语外语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外语教学信息化的逐步推行,协作式学习策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无论是在外语传统课堂教学还是网络环境下,分组,合作式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教学模式。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批判,求异存同。无论是团队协作能力,还是求异思维,批判思维都得到了充分地锻炼,对于其将来适应社会,成为新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非专业本科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开展协作学习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对其应对四六级考试更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协作学习的概念

协作式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协作性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承担学习责任,完成學习任务。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学习的成功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并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英语协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更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

二、协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已定义的知识和价值的共同建构,是通过社会建构的机会发生,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也就是说英语学习并非是一个“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帮助,利用一定的学习资源,在一定的环境下逐步完成的。基于这样的观点,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倡教师创造情境,设计教学任务,引导学生相互合作、积极探索,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

2.多边活动理论。以“多边活动论”作为出发点来设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方法,是笔者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尝试,它把英语写作教学置于协作式学习的立体背景上,突出师生,生生,学生与网络诸多因素间的多边互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英语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组建协作小组,就是要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帮助个体,改变过去懒于动笔,怯于修改的学习状态。这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相互之间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不再是竞争的对手。

三、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1.协作小组。小组是协作学习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成员通常按照成绩划分。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和本校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一般的协作小组由4人组成。小组划分方式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协作学习的效果。

2.成员。成员是指分派到各协作小组中的学习者。协作学习成员不限于学生,也可以是由网络扮演的学习伙伴。一般情况下,小组成员自由组合,原则上每组有一位组长,组长由教师制定。小组的成员每学期都要根据其前阶段的表现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协作学习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运用协作式学习策略,把我们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分为三个部分:写作前活动(Pre-writing task);写作后活动(Post-writing task)和再次写作活动(Re-writing task)这里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为例。

1.Pre-writing阶段是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设计与主题有关的问题,给出题目: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Learn English。要求学生预习本单元内容的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通过各种途径,查找与之相关的信息,加工整理之后,各自按大学英语四级作文要求写出一篇文章。在这一阶段,小组分别采用了协作学习的“问题解决”和“合作”模式。

2.Post-writing task阶段,小组内部互相检查,找出对方在语法,拼写等方面的错误。每个小组会选出本次最佳的文章到讲台朗诵。教师应根据文章主题,词汇,语法,连贯性等诸多因素给出评价,及修改意见。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只是一味的接受,而应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他小组的学生在锻炼听力的同时,也可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在这一阶段,学生应用了“合作”,“伙伴”,“辩论”等多种协作学习模式。

五、结束语

笔者以2012级农学院本科学生为例,将协作式学习模式与传统课堂,网络课程相融合,从大一开始训练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收获颇丰。学生从开始的无从下笔,中间阶段的语无伦次,到后来的下笔如有神,英语写作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也大大地增强了他们开口用英语交流的信心,英语从何运用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笔者将会继续探索协作式学习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应用,以构建一个合理的,以学生为中心,积极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协作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0.10.

协作式学习 篇7

一、协作式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1. 协作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教学模式从整体教学过程、教学结构上对数学教学的实施提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对稳定的程序[2]。经过实践探索, 我总结出高中数学教学协作式学习的课堂模式, 大体结构如下:

2. 协作式学习的方法。

协作式学习方法多种多样, 经广泛研究, 目前有几十种证实有效, 以下有几种主要的“协作式学习方法”[3]: (1) 学生分组学习, 每组有4~6个学生组成, 要求学生的成绩水平、性别、性格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区分。具体教学程序是:教师在讲课之后, 让组内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 然后互相交流、帮助、学习, 最后通过独立测验学生, 检验教育及教学的效果。将该测验所得分数与之前学生测验的平均成绩比较, 然后按照达到或高于学生之前成绩的水平计算分数, 并将小组成员的个人分数加和, 对于总分达到一定标准的小组给予认可或奖励。 (2) 小组竞赛学习, 定期进行竞赛, 代替测验。竞赛时, 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竞争, 为所在小组赢得分数。同时每个小组也派出代表进行比赛。就像拔河比赛一样, 班班比、组组比、男女比、人人比, 总之是为了激励大家, 激发学生年轻的朝气和活力。 (3) 切切拼接学习, 将学习内容切成片段, 例如一节内容可以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推导与变形, 公式的应用及变换等内容。协作组学生都要学习这些被划分成片段的内容。再将各小组中学习内容相同的学生重新组成协作组, 共同讨论、交流、搞懂所要学的内容。交流完毕, 学生分别返回到各自协作组内, 与其他组员交流所学东西。这样使得每个人同时掌握自己的那部分内容和其他内容, 由此来增加彼此间的学习兴趣。

二、实施协作式教学注意的问题

1. 要注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要多观察, 多体验,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摸索、探究。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 会促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深入地探讨, 找到促使学生有效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目的。

2. 要让学生自觉学习。

分组探讨、协作学习适合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这些组织都应该提倡学生自发地、自觉地进行, 不是教师强行分组, 强行活动, 而是让学生掌握方法, 知晓内涵, 不拘形式地进行。

3. 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

教学准备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在课前预设充分, 能够保证课上从容不迫, 轻松应对。教学预设不是简单意义的备课, 它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整合。生成性反应了学生的差异性和发展性, 若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 学生的差异性和发展性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兼顾“预设”与“生成”。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在充分分析教材, 阅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只有在教学前充分了解学生, 才能使教师在进行课堂宏观设计时更具有可操作性。

4. 要深入教学的全过程。

高楼大厦的建设, 需要多方面的共同作用, 不仅需要技术精良的设计, 同时需要优质的施工与管理, 只有多方面共同作用, 才能建设出优质牢固的大楼。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亦是如此, 他要求任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己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 收放自如, 体现自己对课堂的主导作用, 有效利用分组协作、讨论探究开展数学课堂教学, 寓有形的备课于无形的教学过程。另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将这些闪光点加以利用, 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4]

三、对协作式学习的体会和认识

1. 协作式学习运用于数学教学中能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发挥主体作用, 并且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一些学生必须的社会技能的形成, 彰显教学的情意功能。

2. 协作式学习的数学教学, 着重强调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这种互动会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并且使课堂氛围更加融洽, 提高课堂的交流效率。这种教学方式在多边活动、多向交流的基础上, 使学生的各项能力 (如思维品质、创造能力、科学语言能力等) 都得到了提高, 强化了教学效果。

3. 协作式学习的数学教学能够创造出互相反馈的教学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同时, 该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与周围同学讨论, 这也会使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与他人协作, 有利于发展学生多人协作的能力。

4. 协作式学习的数学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作为指导者、帮助者, 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活动。

参考文献

[1]潘晓光.课堂协作学习[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6:2.

[2]曹一鸣.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9.

[3]王坦.协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23-26.

协作式学习 篇8

一、什么是Wiki

Wiki指一种超文本系统。我们在Web的基础上可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百度知道”和“新浪爱问”都是类似于Wiki的典型应用。Wiki的主要功能就是大家都可以编辑网页,甚至不用注册的普通游客也可以修改。随着在线编辑功能的逐渐加强,编辑一个网页已不再那么麻烦,不像以前需要掌握Wiki编辑的语法,这也为我们采用Wiki提高了可行性。

二、为什么采用Wiki

网络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及基于互联网的传播媒介等相关技术,多个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学习,针对同一学习内容相互交流与协作,以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的学习方式。Wiki技术所具有的读写并重、版本控制、协作性强和多元评价的特点正好迎合了网络协作学习对支持平台的以上要求。

Wiki是一个开源软件,现在国外有多种可以免费下载的Wiki源代码。其中MediaWiki下载、安装和建站都很简便,也支持中文。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下载这些开源的代码在校园网内组建一个Wiki服务器和校内Wiki站点,也可以在国内的Wiki服务器上免费申请Wiki空间。

三、Wiki平台的搭建

Wiki空间可以自己搭建或免费申请,这里我们采取自己搭建的方法。首先配置一个PHP+MYSQL系统环境,建议使用LAMP (Linux+Apache+Mysql+Php) ,然后把下载下来的Wiki程序 (推荐使用MediaWiki,中文官方网址http://www.mediawiki.org.cn/) 复制到相对应的/www目录下,执行INSTALL,根据页面的提示执行安装即可。

四、具体的应用

在《网络技术应用》选修课中,第二章是“因特网的组织与管理”,这一章内容以概念为主,而且理解起来比较生涩,而且缺少实践操作,学生没有过程体会,缺少交流。另外,现在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以,我决定利用Wiki平台,对这一章内容进行教学尝试。

首先确定讨论的问题,在Wiki中就是创建一个讨论的主题或者词条。比如:“什么是域名”、“域名的基本结构”、“IP的概念”、“IP的分类”、“IP地址的设置”等。其次就是讨论。针对确定好的讨论主题,让学生到网上进行信息检索,把初步检索来的结果汇总在Wiki的相关讨论区,再进一步进行修正。由于Wiki自身带的文本编辑器功能太过于单一,因此,我把它的文本编辑器改成了网页使用最多的FCKeditor,它的使用和Word非常相似,上手没有任何难度。学生讨论都很积极,得到了很多相关讨论主题的信息,比如“IP的概念”这一词条,学生一般都能找到相关的解释,在解释之中,又会有一些名词,如“IPV4”、“字节”、“位”等,这些名词又可以利用Wiki的特点,建立新的词条,让学生自己进行分工对这些新的词条进行补充。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又复习了前面的知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图1),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如“IP的分类”这一词条涉及二进制、十进制的转换。二进制、十进制的转换虽然不作要求,但对于理解IP分类范围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可以将具体的转换过程显示在网页上,因为包含数学公式,所以利用Wiki的扩展性,我加入了Mimetex.cgi插件专门在网页中显示公式(图2)。知道为什么A类IP范围是1.x y.z~126.x.y.z后,其它范围的记忆就不难了。

五、教师的工作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为完全是学生在操作而什么都不做,要扮演的角色很多。一会儿是提问者,一会儿又是解释者,一会儿是协助者,一会儿又是评论者,还要做好管理者。完成整个课题的进程由学生自己把握,教师则起着提醒和督促的作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犯一些小错误,这个时候,教师又是学生思想的开导者。比如有些学生把别人做的删除了,或者写一些跟主题无关的东西。这时,教师除了利用Wiki的历史功能恢复以外,还需要做一些思想工作,对其灌输网络行为道德。

六、评价

为了督促学生加快学习的进度,提高学生积极性,进行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为了方便管理、统计,我设定要注册才能有修改、编辑的权限,然后利用Wiki的扩展性,装了一个统计用户贡献值的插件。主要看学生有没有动手在做,做的质量如何,学生之间有没有相互合作,有没有主动参与意识,有没有明确的目标,等等。学生通过统计可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后阶段的学习。

七、反思

初次接触Wiki使用学生感觉很新鲜,学习兴致和效率也比较高。但随着新鲜感的消失,学习效率往往会下降。同时,由于开放了网络,有些学生可能会浏览一些与教学活动无关的网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一些方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另外,对于Wiki更多高级功能的应用,还应该进一步地研究。

八、结语

协作式学习 篇9

关键词:Moodle,网络课程,课程设计,协作式学习

0 引言

本论述通过利用Moodle平台实现的一个在线课程来展示在线学习环境, 其独特性是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自由地添加、修改或应用素材, 参与同一门课程的教师都属于平等的开发者。另外, 笔者将展示基于Moodle的在线学习 (E-learning) 环境如何为教师提供许多有趣的工具, 来提高教学质量, 并鼓励学生以一种用户友好的方式来增强能力和知识。更重要的是, 这样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以轻松的心态来参与其中, 而这样的学习活动大部分又是在他们的课外时间来进行。

1 基于Moodle平台的信息技术在线课程开发

1.1 布局和组织

Moolde是基于模板的系统, 内容可以不断添加到其中。从效果上, Moodle的界面非常直观, 便于导航浏览。页面被分成多个区块, 并根据课程主题或者每周的工作提纲而组成不同的节, 每节有诸如教学内容、调查问卷、作业、论坛等各种教学工具。一个页面上的不同区块可以被单独排列, 每个节中的元素可以容易地挪动位置或者隐藏。

1.2 内容和资源

Moodle可以集成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 如聊天室、论坛、在线课程册、习题集、讲课课件;也包括各种文本格式或者网页格式的文档, 以及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类型的多媒体资源, 甚至是Flash格式的应用、Java小应用程序。Moodle平台中的课程可以链接加入任意的网络资源, 或者上传到服务器的课程资源。对学生任意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的访问, 都可以通过Moodle所提供的评价和反馈工具进行评估。Moodle由于有内建的HTML编辑器, 因此在创建课程资源时非常强大。

1.3 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协作式学习环境构建

Moodle的一个主要优点是既能将动画嵌入, 设计成更加容易使用的教学媒体, 也能设计成一种交互式游戏或者工具, 而这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完成课程任务的动力。例如, 一些集合概念的定义, 比如圆的半径和周长等, 如果利用课本或者文字去解释, 将会比较枯燥乏味, 而在在线课程中, 一个Java小应用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给定的一个点和半径绘制出一个圆来, 会让学生学得轻松, 并能更好地理解。

1.4 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协作式学习环境应用

1.4.1 教学模式

Moodle平台具有Wiki协作、互动评价、讨论区、分组策略等多种可方便用于学生间协作学习的活动模块和资源组织方式, 因此为学生参与相互探讨学习、进行不同观点和看法的交流合作, 提供了一种基于资源和活动的协作式学习环境。教师可充分利用Moodle平台提供的这些活动和资源, 通过分组策略、评价策略、激励策略的实践, 创建针对课程内容的协作式教学模式和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可利用这些模块工具和资源, 形成协作社区。

(1) 小组划分

利用Moodle平台提供的小组划分工具, 针对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特点,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小组之间可以是分隔小组, 即各个小组不能看到其他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也可以是可视小组, 即小组可以浏览观看其他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也可以不分组, 相当于全班同学在一个组中。

(2) 作业布置

教师针对当前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 以不同的Moodle活动形式布置需要由学生协作完成的作业任务。例如, 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让学生通过Wiki功能, 共同编写中央处理器、内存等相关的各种概念词条解释;或者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Flash动画, 同时以“互动评价”的方式, 让学生不仅提交自己的作品, 也要观看、点评和打分其他同学的作业。作业完成成果的提交, Moodle平台既支持学生各自提交, 也支持以小组的形式提交。这些功能都非常便于老师进行组织、管理、协调。

(3) 学生协作完成作业

学生在接到作业任务之后, 在教师要求的完成时间之前, 可充分利用Moodle平台提供的功能, 将作业完成过程中搜集的课件、文档等添加到小组版块中, 也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区, 开展小组讨论和交流。教师随时在网上观察辅导, 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协作任务。

(4) 作业总结与提高

各个小组的任务完成后上传各自的作品或者结果文档, 而老师通过“交互评价”模块展示这些作品, 然后由全体学生按照评价标准, 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 最后选出最优秀的作品。这样, 通过小组的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一方面能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更全面的评价, 更主要的是学生在评价其他同学的作业的同时, 对比和反思自己的完成情况, 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和优点, 从而促进了学习效果。

1.4.2 协作式教学实施案例

笔者在针对高中某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字处理软件Word使用”中, 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 将学生分成了4 人为一组的小组, 小组内成员在能力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互补性。具体的实施过程为:

(1) 布置作业

老师:在Moodle平台中利用“作业”模块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以分割小组的形式, 制作一份电子版的关于某个主题的宣传报。设定的主题有:“保护空气环境”“家乡的特色农产品”“水中机器人”。主题的设置特色鲜明、内容健康。

学生:根据老师划分的小组, 利用“在线讨论区”进行组内协商, 三个主题任选一个, 并利用word 2010 来富有创意地设计和制作一份宣传报。在“在线聊天室”内, 表达自己的设想和构思。

老师:利用“文件”或者“网页”等活动模块, 展示所收集的制作优秀的电子宣传报, 解释宣传报的设计要点。

(2) 教师指导, 学生实现作业

老师:在平台中利用动画、视频等资源, 展示利用Word 2010 制作宣传报的技术要点, 提供相关图片、网页等资源。

学生:设计好小组的实施方案、时间安排和计划, 进行合理的小组分工。通过查阅资料、认真学习老师的教学内容, 通过相互认真合作来完成作业。在作业完成中, 通过平台提供的即时通讯、在线讨论区、在线聊天室“、文件”和“网页”活动模块, 来分享资源和技术经验。

老师:随时在平台中查看学生制作情况, 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要求进行作品制作。

(3) 作业提交、总结、推广

学生完成作业后, 以小组形式上传作品。教师通过平台提供的“互动评价”模块, 制定好评价标准, 让小组之间开展互动评价, 最后选出优秀作品。然后, 由教师总结电子宣传报的制作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可以在Moodle评分模块中设置教师评分占整个作业成绩的比例, 因此可适当降低教师所评成绩的比例, 而提高学生互评成绩的比重。

1.4.3 协作式学习模式的总结

在Moodle平台所提供的强大功能和丰富工具的条件下, 利用任务驱动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该过程以学生学为主, 教师主要扮演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 通过展示学生作品, 师生共同评析, 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各知识点, 进一步完善作品。通过协作式学习,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Moodle平台提供的各种交互模块和功能, 为方便实施协作式学习提供了可能, 有效地改善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1.4.4 学习效果评价和测试方法

在Moodle中, 几乎所有的模块都允许教师或者课程参与者通过定量或者定性的表格来提供反馈。例如, 作业模块给教师提供了选项, 可以让教师在反馈框中输入评阅信息。作业模块不仅可以让学生上传任意文件格式的作业, 也可以让教师上传对学生提交情况评阅的文本或者音频 (如MP3) 格式的文件。反馈可以只限定给老师, 也可以以论坛的形式让所有参与者都可以浏览访问。在《信息技术》课程中, 教师可以对每个作业进行评阅和注释, 同时可以将反馈结果以私人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学生。对学生的反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分别提供。当需要管理上百个学生时, 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 并在正确的时间给出恰当的反馈。

2 问题与展望

2.1 研究中的不足

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 本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1) 由于笔者的能力和时间有限, 本研究主要针对校内课堂实施Moodle网络平台的教学实践。Moodle的网络课程作为网络教育的一部分, 在课外甚至对于其他学科都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

(2) 在现阶段, 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还不够深入, 需要继续深化。在教学实践中, Moodle网络课程设计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如课程界面不够美观、导航不够清晰、学习活动及互动性评价设计不完全符合课堂实际情况以及缺乏创意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2.2 改进讨论

2.2.1 优化课程设计

认真考虑评价者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学习者的真实需求, 对课程进行优化设计, 如添加“基于项目的学习 (PBL) ”和“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 (Web Quest) ”等功能模块, 设计更加友好的界面、更加丰富的资源呈现方式等, 以提高其创造性、趣味性、多样性和实用性。

2.2.2 进一步深入进行Moodle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

在现阶段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 深入进行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的教学实验, 同时探索更多的适合Moodle平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为其他学科教师进行Moodle网络课程研究、开发和实施, 提供更多的范例。

参考文献

[1]黎加厚, 冯均芳.黎加厚教授答魔灯 (Moodle) 相关问题[J].信息技术教育, 2006 (5) .

[2]黎加厚.Moodle课程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75-80.

[3]张雪云, 马志强.国内Moodle平台研究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 2007, 12 (6) :28-30.

协作式学习 篇10

一、概述分组协作式学习

分组协作式学习, 一般是指教师以小组或团体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分组既是一种组织形式, 也是一种表现方法, 更是一种管理方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分组也不例外, 也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以学生为主体而组成的小组或团体。小组和团体是分组协作式学习之根本所在, 协作式学习则是教学方式的重要载体。协作式学习是有小组或团队成员之间协同工作、共同配合进而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用分组协作式学习的方式教学,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还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内容的探索与发现中去,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 一起实现学习目标。分组协作式学习是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平等性、发展新和创造性,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此可见, 分组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方式具有合作性、自主性、交互性、高效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让学生在协作式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应用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应用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分组策略

分组协作式学习首先强调的是分组, 再就是协作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分组之前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整体情况, 再根据情况对学生整体进行分析, 最后根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分组。在摸排学生计算机学习情况时应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摸排调查, 掌握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了解程度、学习兴趣、应用能力及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待掌握基本情况之后, 根据这些情况将计算机应能力有高低之差的学生进行交叉组合, 同时还应尽可能的考虑将自制力高于低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让他们互相监督、相互学习。例如在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时, 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并将教学目标作为基础以了解和分析学生。待掌握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情况和学习兴趣后, 进行细致分析, 并将学生分为四到五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 确定一个小组长。确定组长的时候应注意:确保该生计算机基础牢固、学习能力强, 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能力且善于乐意帮助同学等优点。这就能给每个小组中学习能力和自制力相对较低的学生提供学习榜样和求助对象。

虽然分组只是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才能体现协作式学习, 但能否正确的分组直接决定着分组协作式学习效果的高低, 所以, 分组是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前提。此外, 还应对每个小组的成员和组长根据实际应用去、效果进行合理调整, 最大程度的确保分组的有效性。

2、协作式学习方式在小组中的应用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 除了确保分组的有效性外, 还应联系教学内容应用分组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应全面分析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 再按照上述分组策略进行分组。分组是根本所在, 只有把学生分成小组方能将协作式学习应用在教学之中。协作式学习随着教师上课内容的讲述而进行, 教师在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进行讲解时, 应把教学内容分为几个小部分, 并将每一小部分的内容进行讲解, 并让学生根据老师所述进行操作, 待学生能够自主操作之后, 再进行下一小部分内容的讲解。学生在动手操作时, 应以小组为单位。对于操作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 教师应让学生自行解决, 假如问题难度大就应用小组协作式学习方式加以分析并尽可能的解决。教师只是个引导者, 只有所遇到的问题比较困难且经过小组分析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就应针对此类问题进行详细讲解。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竞赛, 并对表现出现的小组或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例如, 在进行word的教学时, 学生不仅要学会用word进行文档编辑, 还要学会在文档中插入图画、文本框、艺术字以及页眉、页脚等。但是在对这一部分的内容的讲解就会显得比较枯燥, 因此, 学生在听了讲解部分后的操作就显得特别重要。基于此, 笔者建议:学生在操作的时候老师可以发给他们一些资料, 让学生根据资料设计海报。因为在设计海报的时候不仅会涉及到文档的编辑, 也同时将上面所说到的插入内容也包括在内了, 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在发下资料后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 要求小组中每个人都必须设计一份, 然后将自己在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小组讨论时提出来, 在小组之间进行解决。若是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其交给老师, 老师在最后进行统一讲解。最后老师应收集学生设计作品, 并对学生的设计进行分析, 看看是否还有需要自己讲解的问题。另外, 在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分析后应该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和鼓励。

三、结束语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分组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方式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个别学生在小组中抱着“吃大锅饭”的思想, 不进行实际操作, 但这还是弥补了是整体教学中班级授课制度的不足,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 加深了所学知识的印象,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团节协作的精神。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发挥其优势, 做到扬长避短, 就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培养更多的新型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慧明:《“分层、分组”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辽宁高职学报》2008 (10) 。

[2]冯敬益:《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教育信息化同》, 2010 (12) 。

协作式学习 篇11

关键词:分组协作式学习;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校对计算机教学重视度不断提升,为了更好地进行这项教学活动,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中职院校必须对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分组协作式学习能够完全弥补传统教学的缺点,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沟通和交流,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应用这种学习方法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分组,进行组内分工学习,能够很有效率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宜中职推广的学习方法。

2分组协作学习的优点

2.1打破传统陈旧教学方式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中,任课老师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学习到较多的知识,但是长期来看,这种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越来越需要创新型人才,传统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将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引入计算机教学中,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同时还为计算机教学注入一股活力,为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提供可更好的机会。

2.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计算机的教学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以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让学生学习已有的计算机技术,掌握已有技术,并进行计算机技术上的创新。分组协作式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人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有自己的想法,达到创新的目的。

3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应用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3.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教师在将分组协作是学习引入到计算机教学中时,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分组。教师只有将组分得合理,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各自的学习小组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学生们才能保证自身的学习热情,保证自身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分组之前,教师要对本班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教师在分组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将兴趣相近的学生分到一个组中。同时教师还要为每个组挑选一位负责任的组长,这个组长一定要有耐心和责任心,善于沟通和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控制能力要强,最关键的是组长要充分领会到分组学习的好处与优势,并愿意实施这个教学计划。

3.2构建完善的教学设施

要想提升教学质量,还需要有完备的教学设备,保证每位学生能够享受到应享受的资源,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所以,教育部应当拿出一部分经费,大力扶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帮助学校完善自身的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操作平台。

3.3明确教师在分组协作式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分组式学习中的领导者,在面对新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放下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身价,与学生做朋友,监督、督促学生学习。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要一同与学生探索,而不是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4设置科学的考核标准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但是怎样改革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是学校应当考虑的一个问题。传统的以卷面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的形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时代,他不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新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应当考虑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教师在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组之后,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记录各个小组的表现,对于不正确的地方要及时纠正,做得好的地方加以表扬,最后要求学生通过讲案例或者讲问题、讲自身的创新方法等对这一学期的学习进行总结,教师要对学生的总结加以评价,并给出自身的意见,最后教师综合考虑各个小组整个学年的表现,给出综合性的分数。

3.5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起到主导的作用,是整个计划的引领者,所以教师的作用很关键。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与创新力、引导能力很关键,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了,创新能力强了,就能为学生传播更加先进的知识和思想,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可以定期为教师举行技能培训,邀请掌握先进技术的专家为教师讲解比较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也可以让教学成绩比较好的教师为其他老师讲解自身的经验,帮助其他老师开拓思路。

4总结

综上所述,分组协作式学习是适应计算机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改善计算机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帮助学生转变思想、活跃思想,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只有坚持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来。

参考文献

[1]徐俊彬.如何构建中职计算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年6期

[2]杨静.中职计算机任务驱动教学之“动力型任务”设计探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年20期

协作式学习 篇12

一、实施协作学习的困境

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 实施协作学习是必需的, 也是可行的。协作式学习尤其适用于初学者。当今, 中职计算机教育在各省、各地、各校的教材内容、学习进度不太一致, 从不同初中升入的中专生, 计算机基础差距也较大, 采用协作式学习不仅是现代教育对学生人格培养的要求, 也是中职学校实际教学情况的需要。由于计算机学科知识点比较分散, 相对独立, 即使一个基本文字都不会处理的学生, 他的电脑图片处理的水平也可能比较高, 这样在协作学习中, 一个人遇到的问题也许正是其他伙伴很容易解决的问题。

在实施协作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中职生相对高中生而言不容易被调动。一方面虚荣心强, 不轻易向同学低头询问, 害怕别人不愿帮忙伤了面子;另一方面不爱表现自己, 既不想为帮助别人耽误自己的时间, 又怕热情主动地帮助别人被认为“逞能”, 遇到问题要么轻易放过, 要么暂停学习, 等待教师指导。中职生较为活跃, 为了自己的小组获胜, 水平高的学生会悄悄地替水平较低者包办, 使协作学习流于形式。协作学习欲获得理想效果, 组织策略尤其重要。

二、实施协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1. 注重协作精神的培养

我们不能希望学生起初就主动参与协作学习, 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 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向学生说明协作学习的目的, 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 反复劝说、鼓励, 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实施协作学习, 第一, 能接近彼此距离, 付出的是真诚, 收获的是友谊;第二, 能学习协作技能, 学会交流, 学会合作, 共享成功喜悦;第三, 帮助他人的过程是一个知识重构的过程;第四, 能将教师从简单知识的重复解答中解放出来, 使教师有精力传授其他知识。

2. 抓住学生心理, 明确权利和义务

中职生从表面上看不爱表现, 但其内心的责任感日趋增强, 被尊重、被欣赏的心理需求更为强烈。抓住这种心理特点, 不管教师是指定还是自由组合, 小组成员应该相对固定下来, 实践证明一个小组三人最适宜。技术水平高、责任感强的成员担任组长, 明确成员之间询问和帮助的义务, 有问题须先向本组成员请教, 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由小组长负责向其他小组或教师求助。明确了学习伙伴之间询问和帮助的义务, 向别人请教的同学询问时不再胆怯, 解答问题的同学帮助伙伴义不容辞, 从而在三人之间形成协作学习的氛围。

3. 以各小组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

这种激励机制可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从而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己所能, 相互配合, 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经常开展小组竞赛, 根据课堂上的综合表现评选优胜组, 以组为单位给予集体奖励, 通过语言激励、作品展示、满足爱好等方式, 使学生对团体产生参与感、认同感,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协作学习的积极性。

4. 教师引导, 适时监控

作为整个教学活动设计者、组织者的教师, 是学生协作学习中特殊的学习伙伴, 在协作学习中起到引导和监控的作用。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中的共性问题,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及时发现学生中的好思路、好方法, 引导学生勇于创新;批评不公平竞争, 避免不负责任的帮倒忙;及时制止与学习内容无关的活动, 进行实时监控;及时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协作学习。

三、实施协作学习的具体案例

1. 协作学习适用于基本操作

在网络教室上课, 受病毒侵袭和网络瓶颈影响, 乱码、死机、网络不通等意外情况时有发生。计算机上装有保护卡, 重启即可还原至正常。每学期的第一节课, 笔者总是向学生详细说明解决问题的步骤:第一步注销计算机重新登陆, 解决不了进行第二步重新启动 (热启动) , 仍然解决不了则采用第三步强制关机 (冷启动) 。但遗憾的是, 在接下来的一学期甚至全学年的计算机课堂上, 总有计算机临时出现故障的学生因同样的问题中断学习, 等待老师指导。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当教师向全体学生讲授的时候, 绝大多数学生的计算机处于正常状态, 这些知识不能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 等到问题偶然出现时, 则茫然失措。实施协作学习后, 基础知识, 操作步骤之类的问题, 学生不再单纯依靠教师指导, 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2. 协作学习适用于主题活动

我国载人航天飞船遨游太空胜利返回。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以“航天科技”为主题的网页设计活动。如果学生各自为战, 两节课很难完成。利用协作学习, 小组成员协商分工后, 第一节分工查资料, 三人分别查找有关“神州五号”的图片、最新新闻、幕后的英雄事迹、航天科普知识;第二节课分别制作不同页面, 然后汇总修改。这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设计任务, 形式和布局算不上精致, 资料却比较丰富, 一个小小的科普网站颇具雏形。在主题活动中, 协作小组首先围绕主题规划任务, 分工查找资料, 然后将其汇总, 这种分工负责的协作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四、实施协作学习的展望

协作学习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培养他们的集体协作精神。协作学习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可适当地使用。如今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协作式学习已成共识, 协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或学习方法, 正不断显现它特有的作用和优势。

摘要:在中职计算机课程中采用协作学习教法,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就此教法进行了思考与总结, 以供中职计算机教师参考。

关键词:协作式学习,困境,有效策略,案例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呼唤有效的“合作学习”[N].中国教育报, 2006.9.

上一篇:计算机岗位能力下一篇:猪瘟检验检疫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