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式学习策略

2024-07-13

协作式学习策略(共10篇)

协作式学习策略 篇1

随着Internet在我国的日益普及和“校校通”工程的实施,网络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网络环境已成为学习者学习的重要环境之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消除学习的孤独感,有利于培养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协助意识。许多国家的教育实践都非常重视协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如何有效地发挥网络的优势,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式教学模式及其应用策略有助于促进网络教育的发展。

1 网络协作学习的特点及应用现状

1.1 网络协作学习概念

关于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是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CSCL)的扩展,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来支持协作学习。它包括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多媒体会议系统、在线数据库、协作文档编辑、远程协作学习系统、虚拟教室等[1]。还有人认为,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2]。另一些人则认为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学习[3]。

从以上三种定义可以看出,他们都把网络及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技术平台,都强调学习者彼此之间的互助与协作。

1.2 网络协作学习的特点

(1)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师和学生不再受教室和地域的限制,网络所提供的学习环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有一台连入Internet的电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借助多种交流工具交流,有利于学习者在认知、心理等多方面提高和发展。

(2)教学资源丰富与共享性。通过资源丰富的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从而极大地丰富个人知识,开阔思维空间。教师与学生能方便地共同充实教学内容,自发地为共同的学习主题制定合作计划,开展讨论,互相启发,共享合作成果。

(3)高效性与快捷性。通过计算机能够快速而全面地得出科学的结论,这在计算机和网络广泛应用以前是无法达到的。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学习可以更广泛地对协作学习的效果加以评价,教师和各成员可以及时加以吸收、总结和反馈。文件传输是促进网上进行协作学习的重要因素,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传输非常快捷,如通过聊天室人们可以即时传递信息。

(4)教育社会化,学习生活化。网络教育给教育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新的学习手段,更是对整个教育思想和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通过网络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教育不再只能在学校进行,而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学习不再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专门进行,而是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4]。

1.3 网络协作学习的应用现状

协作学习是现代远程教育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协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兴于美国,备受各国教育理论界的关注,80年代起成为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90年代起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了实验研究。[5]如今,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协作学习的应用更加广泛。目前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种大的背景下,网络协作学习已逐步成为网络环境下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例如,协作学习的一种具体学习方式———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因其自身的优势也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重视,已经开始在实践中开展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协作过程中既分工又合作,资源共享,扩大了学习者的知识面,培养了团体协作的精神,而协作精神被认为是21世纪人的一种必备素质。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与最好的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

2 网络协作学习基本模式及运用

2.1 网络协作学习基本模式

(1)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学习。其优点: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媒体的优势;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可以凭借协作使学习者更好地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培养学习者获得信息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可以适用于学习者的校外学习、班级教学与远距离教学。

(2)基于项目的协作学习,是协作学习的一种具体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允许学习者自己构造自己的知识库,并和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学生自己作出决定,并且他们有一个完成任务的框架;项目包含有一些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学生们的工作应该是公开的,老师们可以看到各个小组的进行情况;学生们制作的成果是可以评价质量的;整个学习环境中有允许错误的气氛。

(3)基于专题的网络协作学习,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建立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围绕专题内容完成相应学习任务及其所有操作。其特点是:学习内容专题化;学习环境网络化;学习方式协作化。学习小组建立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小组之间有足够信息量,保证每个学习者在小组中都承担学习任务,都有获得学习的机会。

(4)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强调把学习引入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问题,来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其特点是:能够使学习者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能够发展学习者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该种模式需要首先确定问题,一般根据学生所学学科与其兴趣来确定[6]。

2.2 网络协作学习模式应用

目前,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使用较普遍的是基于问题或基于项目的协作学习类型,所使用的协作软件种类较多,衡量软件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是看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协作交互功能。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基本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创设问题,任务设计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确定协作学习的目标,在设计目标时尽量考虑到整体学习者的需求。教师在讲授之前,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收集一些有关的素材,以此设计学习情境,并利用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2.2 资源整合,小组协作探索

在这一阶段,为了避免学生在探索之初毫无头绪,老师应对资源整合,提出参考题目,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搜索的策略和方法,利用网络上的搜索引擎网站进行资料的搜索查找;利用在线图书馆目录、杂志、报刊索引从多种信息源检索和获取信息;利用科技文献资料、科普书籍提供的相关史实资料。

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组建2~4人组成的合作小组,再选择1~2个研究内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Internet网络和科普读物进行搜索查找。学生通过人机协作和师生、生生协作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发挥自己的才能,寻找各自研究问题的答案。另外各小组也可自己确定研究的题目。

2.2.3 小组展示,交流汇总

收集到相关的信息后,各个学习小组都将本小组的观点、成果公布到交流平台上(BBS,聊天软件等)和其他小组交流。通过交流,同学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认识学科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观点分歧较大,同学们争论非常激烈的,老师应给以指导。

2.2.4 教师指导,点评总结

每个学习小组都形成了学习成果,或是小论文,或是多媒体展示,或是调查报告。评价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包括教师对学习情况的总体评价、学生自身的个人评价、小组成员之间以及不同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通过评价,一方面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指出存在的不足,以进一步激发协作学习的兴趣。

3 网络协作学习模式应用策略

由于现行的网络协作学习应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和学生仍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网络协作学习有抵触情绪;以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课堂外的自由讨论为主,少量的网上讨论为辅,小组成员难以集中,没有发挥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交流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小组成员不愿意参与协作、小组凝聚力不强;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够科学,对协作成员分组不合理,缺乏适当的指导评价。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应用策略:

3.1 树立现代远程教育观念

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必须对教师有计划地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的学习,促进教师对现代远程教育的认识。使教师尽快转变观念和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中的主要信息提供者转变为指导学生正确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技能的导航师,由权威的施教者向平等的学习主体转变。[7]对学生则要端正其学习动机,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3.2 加强信息素养,促进交流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应当具备使用计算机和网上学习的能力;通过网络与他人联系的能力;搜集和查找信息的能力。[7]因此,学生的第一课就要进行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术的培训,让学生学会收发邮件,使用搜索工具及讨论平台软件等。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自身的信息素养应比学生更高,对网络环境和资源的掌握应该非常清楚,这也是网络协作学习有效进行的前提。由于互联网带宽的限制,各成员之间的交互是通过文字进行的,成员之间一般是不可见的,缺少面对面交流和形体语言交互,这些局限性使得在调动学习者情感、思维、全身心投入方面仍有缺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一些模拟面部表情,实时视频和音频来弥补,目前大家所熟知的腾讯QQ或MSN等网络通讯工具中的视频、音频和自定义表情就是很好的例证。

3.3 合理选题、分组,加强交流协作

协作的主题或问题一定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前提,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设计的题目尽可能利用多方面的知识或需要协作才能解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满足其挑战的心理。

有些学生因为自己的具体学习需要或为了能自由掌握学习进度,选择了独立学习模式,参与协作学习的意愿不强烈;有些学生则因为小组内成员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不能平等地参与协作,或没有协作精神;有些学生在讨论时受其他组员的观点影响而抑制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发挥;小组成员知识结构差异太大等,这些都可能影响小组协作学习的效果。这可以通过小组成员的分组环节等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在分组时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需要不尽相同,尽量将学习进度一致和学习需要相同或相近的学习者组织在一起,还可利用奖励和表扬等激发学习者的参与积极性。

现实生活中小组成员如果相互不认识,就较难在网上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可能不愿参与网络协作学习。为了使网上的小组成员迅速熟悉起来并建立其协作意识,可以在网上建立一个特定的虚拟环境。例如构建一个虚拟小型会议室,小组内的几个成员根据自身的各方面实际特点选择一些虚拟的人物形象或将自己的照片作为的虚拟人物的头像,围坐在一个虚拟的轻松环境中展开讨论和学习。

3.4 适当指导及评价

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进行的。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给子及时的指导和帮助,通过提问或启发,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整合;同时对学习过程要进行组织、管理、监控和协调,积极支持小组的合作,帮助小组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促进协作学习的开展。教师主要作为指导者在小组协作学习活动完成之后对各小组习得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而在小组讨论活动过程中不过地多进行操纵或干涉。[8]可以看出教师对小组活动干预程度较低,教师进行概括性的总结,解决小组学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这种概括不是简单地提供标准答案,而应着重于理清混淆之处,并使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得到提高与升华。教师的评价具有开放性与多目标性,既要评价学习成果,又要评价学习过程,评价应关注学习者协作学习意识、协作学习策略、高级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提高[9]。

4 结束语

在这个高速的网络信息传播时代,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组织方式,它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多样的学习形式。应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学习者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学到如何学习、如何生存,真正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协作学习,促进网络教育健康、有序、稳步地发展。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引发了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变革。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应运而生。搞好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对于改变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协作学习的现状出发,初步探讨了网络教育中开展协作学习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网络,网络协作学习,模式,策略

参考文献

[1]甘永成.Web协作学习与CSCL的应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5,(1).

[2]Arnold,Brown.A map of the terrain[M]//Arnold 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毛听,许雄.论网络教育中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关系[EB/OL].htp://czdj.czedu..cn/yjzy/lyj/j:mw/imn-s3.him,2003.

[4]詹素青.基于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特点及优化[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3).

[5]黄伟.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探析.http://www.edu.cn/20011212/3013693.sthml.

[6]张榕玲,杨改学.网络环境下协作式学习模式的探讨[J].教书育人,2006,(7).

[7]陈小莲.网络环境下小组协作学习策略初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5).

[8]Bernard.RobetrM,Ludgren-Cayrol.Karin.Comput-er conferencing:Anenvironment for collaborative project-based leaming in distance education[A].Ed-ucational Research&Evaluation[C].Amsterdam:Swets&Zeitlinger,2005

[9]安晓飞,黄志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3).

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探索与实践 篇2

关键词 协作学习;网络;计算机公共课

中图分类号:TP3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07)11-0044-0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about Collaborative Learning based-on Network//Yin Chengliang,Yu Qianqian,Wang Jincai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has provided the forceful guarantee to medical universities computer public courses in educational reform. This paper i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eaching practice. It has made correlative exploration on th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of computer public course in medical university based-on networking and has got fin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learning;networking;computer public course

Author’s address Computer Staff Room of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Weifang, Shandong 261042

计算机公共课是高等医学院校最主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很重要的工具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实验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辅助专业学习的创新能力不足等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

1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内涵

协作学习是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个人和小组最大化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通常由4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

计算机网络技术能提供良好的学习界面、图文声像并茂的感官综合刺激,便于营造一种良好的开放的交互式、自主式的学习环境。这些特点都为协作学习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保障,成员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使用各种网络技术,自觉协调组成协作的小组,共同完成辅导教师针对某一专题提出的学习任务。不但更加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更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主要有7种,分别是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

2 网络协作环境的建立及在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公共课中的应用

2.1 目前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公共课存在的问题

一是开课种类单一,学科不受重视。对高等医学院校临床、预防、麻醉等各专业的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将计算机技术用于其专业领域, 使学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 又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但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往往只重视学生医学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及辅助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开设课程时把重点放在医学专业课程上,计算机课程仅仅是医学院校中的“小课”。

二是学习内容层次多限于计算机文化基础层次,内容包括了操作系统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网页制作软件等,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需要学生大量的上机练习。

三是学习对象起点不一,学习需要不同。由于地区、学校之间的差异,部分高中毕业生在初中、高中甚至小学就开始学习信息技术,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另一部分学生甚至从没有见过计算机,不懂得计算机的开关机。学生起点不同,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教师又必须按照统一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大班授课,造成一种“有人觉得讲得快,有人觉得讲得慢,教师夹在中间为难”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是学习过程长、教学模式陈旧。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多为1个学年,每周安排2课时(80-100分钟)的理论教学,学习过程漫长,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培养。在教学模式方面一直使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讲授,学生盲目记忆操作步骤。

2.2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特点

一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师和学生不再受教室和地域的限制,协作的范围可以从自己班级扩充到班级之间。

二是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是建立在由计算机的相关技术搭建的协作平台上实现的,学生要实现最终的学习目标,就必须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学生在不断的协作学习过程中,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这对高等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是一个巨大的有益的补充。

三是在网络协作学习环境下,学生对资源的获取、共享、交流变得更加简捷,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获取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合理利用这些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鲜明特点,搭建良好的网络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解决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2.3 网络协作环境的建立及使用

网络协作环境主要分为显性和隐性的网络协作环境两大类。所谓显性的网络协作环境主要是指在技术层面上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隐性的网络协作环境主要是指学习者与机器、与人的交互环境,学习氛围,学习策略等促进学习者健康成长、勇于探索的关键因素。

目前,笔者所在院校的校园网络已经进入了良性的运行环境,其软硬件配置相对较高。而网络协作学习硬件平台所需要Web服务器、FTP服务器、DNS服务器、e-mail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校园网络设施已经具备,网络协作学习软件平台主要为软件环境方面,搭建了具有良好交互的计算机学习精品课程网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在线答疑、在线作业提交、教师Blog等模块,建设了在线考试系统、计算机教学资源库,另外还创建了计算机学习QQ群。

该平台在计算机公共课的网络协作学习上的应用很广泛,例如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自行学习精品课程网站上的相关内容,观看教师上课录像,与老师、同学在线交流、在线答疑等。

最为典型的应用实例是在学习完FrontPage内容之后,教师在个人Blog上公布本学期的协作任务为自行组建一个4—6人的小组,建设一个具备初等规模的网站,网站题材不限,同时公布协作任务的详细考核及量分方法,要求3—4天后学生通过e-mail提交excel形式的分组组长、成员等信息及word形式网站总体设计。教师确认分组后,指导学生自行学习专题学习网站上搜索引擎使用、网页制作工具、网页美化工具等内容。接下来的7天为学生自行利用各种即时网络通讯工具(如 QQ、msn等)协作完成网站制作期,少数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还利用了协作工具软件完成任务。7天后教师评阅学生以附件方式提交的网站并反馈教师意见,小组成员再次讨论修改,再次提交协作任务。教师将各小组网站挂在校园网上供各小组互相学习评论,最终完成整个的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短短的1个星期内掌握了怎样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并下载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掌握了FrontPage的使用并制作出了一个界面友好的网站,又综合利用了word、excel等知识制作出了网站总体规划书、小组成员分工表等内容,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

3 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模型的探索及实施要求

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协作学习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每个小组由1个小组长和4-6个学生组成,教师给出一个任务,在一定时间内由大家合作完成。这样的任务,一般要求小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在组长的协调下完成。

协作学习很多时候也是无形的,不一定要集中或实地进行。比如针对某一个问题,可以建立网络讨论QQ群,有针对性地讨论,再集中意见统一思想,解决问题,使网络的作用发挥尽致。

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大体可分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组协作—问题提交—反馈—任务完成”几个环节,整个的学习过程可以用图1表示。

实施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对教师以及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必须要掌握相应的网络技术来辅助教学。教师的职能没有因为失去了课堂而有所削减,反而要凭借自己对网络知识的掌握来进行独到的、合理的问题设计与教学组织以及教学策略的制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更加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应该学会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态度和思想,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对学生而言,必须积极参与任务的完成,并针对任务提出合理的意见,增加与小组其他成员之间的交互形式和频度,努力学会与小组成员沟通、合作。

4 结语

建构主义协作式学习模式分析 篇3

一、建构主义协作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所得,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相应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 即通过人际协作、讨论等活动, 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1]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建构过程, 学习者自己或者在他人或其他信息源的帮助下主动建构知识, 学习是学习者在当前的或原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建构新的思想和积极主动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习在师生共创的“情境”中通过与老师或同伴的“协作”和“会话”建构意义, 获取知识。这样,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更具有“主动性”、目的性、真实性、建构性和合作性。

(二) 群体动力学思想

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的成员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可以互补, 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互勉、互助和互爱”的关系。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学习风格, 不同的知识架构, 相互交流, 相互启发, 相互帮助。使学习者深刻认识到与他人协作的重要性, 培养合作精神, 提高综合素质。

(三) 良构领域的知识与非良构领域的知识

根据知识的复杂性, 斯皮罗等人将知识划分为良构领域 (well-structured domain) 的知识和非良构领域 (ill-struct ured domain) 的知识。所谓良构领域的知识是指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 它们之间以一定的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则是将良构领域的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景时而产生的, 即有关概念应用的知识, 这意味着良构领域中的同一个概念应用在各个具体实例中, 其内涵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概念的复杂性, 知识应用的每一个实例, 都同时涉及到许多概念, 如多种图示、角度和组织原则等;二是实例的不规则性, 每个实例所涉及概念的数量、地位、作用以及相互作用的模式各不相同。非良构领域是普遍存在的。在所有领域中, 只要将知识运用到具体情景中去, 都有大量的非良构的特征。掌握教学内容中的良构领域知识和非良构领域的知识, 才能细致地规划教学内容, 应用教学实例, 引导学习者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问题。

(四)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从知识论的角度,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 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 和隐性知识 (Tacit Knowledge) 。[2]显性知识又称明晰知识、外显知识, 是指“能明确表达的知识”, 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 (最典型的是语言, 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 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 是指那种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知识的创新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交互作用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在协作学习过程, 通过互相协作, 来完成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与上升。

二、建构主义协作式学习的过程分析

在协作式学习中, 学习者通过合作探索、发现进行学习, 通过共享、对话、商讨、争论、竞争等形式, 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论证, 以此完成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 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 对自己行为负责, 并进行自我批评或反馈, 能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有助于个体的发展;同时, 学习处理与伙伴的关系, 学会小组与个体之间及其与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 自尊心与个体间相互尊重的处理, 如何获得协作伙伴的帮助;学习如何获得知识, 对学习内容和学校的乐观态度;建立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培养良性竞争意识;如何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如何看待权威等, 这些都有助于学习者的高级认识能力的提高, 并且逐步掌握信息社会环境下人员学习、工作所必需的协作精神。

(一) 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

分析教学目标, 组织教学内容, 安排讨论环节, 确保讨论内容不偏离教学主题。教师首先要向学习者在详细分析课程教学目标后, 剖析其知识体系, 分解为相对独立的主题知识单元,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为学习者知识建构提供可对课程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概念框架、关键知识和典型案例, 引导学习者投入到课程学习的情境中。

(二) 划分协作小组

水平不同的学习者混合搭配。水平低的能从高水平者获得优质的帮助, 而高水平者也可获得更多的输入的机会。

(三) 知识的准备

在实施协作式学习之前, 学习者应对所学内容具有知识上的准备。如果小组活动涉及自学内容, 教师需要根据学习者的知识水平, 对学习内容的难度和容量, 进行相应的专题讲解, 在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有充分知识准备之后, 才能对题目有深入的讨论。同时, 查找资料时, 对学习者进行必要的培训, 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充分地使用各种相关的工具和资源, 给出查找的提示和范围的要求。

(四) 教学情境的营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 可以激发学习者的联想思维, 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 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 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能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 强调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系统设计强调教学情境设计, 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 还原知识背景, 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 以此为出发点, 支撑环境, 启动教学, 使学习者产生学习的需要, 促使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五) 协作学习活动的开展

在同一教学环节, 各小组讨论主题相同, 学习目标一致, 围绕主题通过游戏、竞争、辩论、演示、问题解决与角色扮演等方式, 实现学习目的。

(六) 评价、反馈和考核

协作式学习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以促进学习者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积极的关系。评价作为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协作式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对学习者本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阶段性评价, 并对本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应根据本知识单元的知识要点有效地测试学习者的知识掌握程序和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便进一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同时深化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 进一步的要求是教师对学习者能提出有建设性的学习建议, 其中包括学习方法的调整、思维方式的改进、学习态度的纠正等。

教师的及时提醒、强化学习者的学习意识, 使学习者能与学习环节保持紧密的联系点, 对学习者完成学业给予必要的指导、作业的要求。通过学习统计分析、统计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如在线时长, 活动交流的次数, 能反映出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和规律, 作为学习者开成性考核参考依据, 以便尽量客观评价和控制学习的学习过程, 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的依据。

(七) 成果展示与评比

学习者完成协作后, 教师应及时组织各个小组展示其创作成就, 并让学习者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 学习者既可以学习他人的长处, 也可以发现自己的或他人的错误或遗漏之处, 有利于促进小组成员的自我反思, 以及以后探索协作学习活动开展。教师再依据教学目标以及学习者的实践情况, 对活动成果做出公正合理恰当的评价。

三、应用建构主义协作式学习达到的效果

(一) 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协作式学习的最开始, 将评价方式和学习目标明确告知学习者, 使他们明确学习的预期结果和努力的方向。将自我评价贯穿学习过程中, 在活动结束时, 获得外部评价和自我反思评价, 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 重新审视学习内容, 加深对重点难点的领悟, 进一步补充、完善知识结构, 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 学习能力提高

利用网络资源和书本知识, 学习, 整合、综合、分析、判断、利用。培养学习者的批评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培养学习者积极进行意义建构的能力。使学习者具备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学习者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 培养学习者的探索研究和创新精神。

(三) 合作能力的提高

小组内部通过知识共享、讨论、协作、与人合作、帮助别人, 获取别人帮助, 使学习者具有团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能处理好个人与团体的关系, 培养学习者的团队协作能力、竞争感和沟通能力。

(四) 培养学习者的社会技能

如要求别人澄清观点、确认别人是否听懂、解释自己的观点、确认自己的贡献、要求别人做出贡献、主动倾听、赞扬别人、就达成一致意见予以肯定和调节冲突等。

(五) 心理素质的培养

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具有学习的动力和自我反思、归纳总结的能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习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而且使学习者获取探索的乐趣和取得成功的快感。

协作学习有着广泛的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和基础。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亮.协作学习理念的研究与展望[J].科技信息化, 2009 (21) :148.

协作式学习策略 篇4

一、协作式学习的定义

协作式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激励机制下,最大化地实现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在协作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学习,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在共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熟练技能。学生之间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资源、共同担负学习的责任,是学生成功学习的关键因素。

二、协作式学习实施的环境条件

均衡创建义务教育学校,为学校硬件设施创造了条件,为学生协作式学习创造了很好的实施环境。

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都想尽快掌握操作技巧、提高操作能力,希望在学习中得到教师的帮助,而让操作水平较好的学生帮助水平较差的学生共同学习,具有实际意义,是实施协作式学习的充分条件。

三、协作式学习实施的基本方式

基于任务的学习广泛运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它强调把学生的学习设置到复杂、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学生通过完成真实性的“任务”,来“驱动”建构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意义,这通常也叫做“任务驱动”。

结合“任务驱动”的协作式学习,是以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而协作式学习是促进学生完成任务的最佳方法,两者的结合是比较理想的教学方法。目前,协作式学习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的运用,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建立兴趣小组,组员4名;②任务是为小组精心设计的;③存在依托性;④每位组员要为承担的任务负责任;⑤限定完成的时间;⑥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四、基本任务的协作式学习过程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工具性较强的基础课程。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是指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开展协作式学习,让学生探索同一任务的不同方面,充当不同的角色,相互协作交流,最终共同完成任务。一般说来,基于任务的协作式学习过程,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目标,设计任务

在基于任务的协作式学习中,任务的设计是关键,教师应根据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设计为实际任务。设计合理有效地任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①任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②任务要具体,有可操作性;③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④任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⑤任务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⑥任务的难度要适当;⑦任务之间要有联系;⑧有多条完成任务的途径时,学生可以自己决定。

2.建立小组,明确分工

在整个协作式學习过程中,学生分组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组成四人小组,成员之间最好有差异,能够互补互助。这样有利于每位小组成员获得更多的经验和信息。

3.搜集资料,积极协作

任务分工后,小组成员应从不同的渠道,寻找相关资料完成任务,而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引导:①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②要求学生自己探索;③鼓励学生积极协作;④教师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⑤教师重新角色定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设计、组织、观察、向导的作用;⑥在倡导小组协作式学习的同时,教师还要强调小组内个人之间的竞争。

4.交流体会,引导发言

交流环节可以在基本完成小组任务之后进行,也可以安排在学生探索协作过程中,这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主体情况以及任务的难易程度。对于比较简单的任务,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成功体验后进行相互交流;对于比较复杂的任务,在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5.归纳总结,评价成果

学生通过参与协作式学习过程,最终获得知识与技能,并产生成果。这时,教师应该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并评价整个学习过程及成果。

协作式学习策略 篇5

一、协作式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1. 协作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教学模式从整体教学过程、教学结构上对数学教学的实施提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对稳定的程序[2]。经过实践探索, 我总结出高中数学教学协作式学习的课堂模式, 大体结构如下:

2. 协作式学习的方法。

协作式学习方法多种多样, 经广泛研究, 目前有几十种证实有效, 以下有几种主要的“协作式学习方法”[3]: (1) 学生分组学习, 每组有4~6个学生组成, 要求学生的成绩水平、性别、性格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区分。具体教学程序是:教师在讲课之后, 让组内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 然后互相交流、帮助、学习, 最后通过独立测验学生, 检验教育及教学的效果。将该测验所得分数与之前学生测验的平均成绩比较, 然后按照达到或高于学生之前成绩的水平计算分数, 并将小组成员的个人分数加和, 对于总分达到一定标准的小组给予认可或奖励。 (2) 小组竞赛学习, 定期进行竞赛, 代替测验。竞赛时, 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竞争, 为所在小组赢得分数。同时每个小组也派出代表进行比赛。就像拔河比赛一样, 班班比、组组比、男女比、人人比, 总之是为了激励大家, 激发学生年轻的朝气和活力。 (3) 切切拼接学习, 将学习内容切成片段, 例如一节内容可以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推导与变形, 公式的应用及变换等内容。协作组学生都要学习这些被划分成片段的内容。再将各小组中学习内容相同的学生重新组成协作组, 共同讨论、交流、搞懂所要学的内容。交流完毕, 学生分别返回到各自协作组内, 与其他组员交流所学东西。这样使得每个人同时掌握自己的那部分内容和其他内容, 由此来增加彼此间的学习兴趣。

二、实施协作式教学注意的问题

1. 要注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要多观察, 多体验,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摸索、探究。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 会促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深入地探讨, 找到促使学生有效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目的。

2. 要让学生自觉学习。

分组探讨、协作学习适合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这些组织都应该提倡学生自发地、自觉地进行, 不是教师强行分组, 强行活动, 而是让学生掌握方法, 知晓内涵, 不拘形式地进行。

3. 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

教学准备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在课前预设充分, 能够保证课上从容不迫, 轻松应对。教学预设不是简单意义的备课, 它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整合。生成性反应了学生的差异性和发展性, 若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 学生的差异性和发展性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兼顾“预设”与“生成”。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在充分分析教材, 阅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只有在教学前充分了解学生, 才能使教师在进行课堂宏观设计时更具有可操作性。

4. 要深入教学的全过程。

高楼大厦的建设, 需要多方面的共同作用, 不仅需要技术精良的设计, 同时需要优质的施工与管理, 只有多方面共同作用, 才能建设出优质牢固的大楼。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亦是如此, 他要求任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己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 收放自如, 体现自己对课堂的主导作用, 有效利用分组协作、讨论探究开展数学课堂教学, 寓有形的备课于无形的教学过程。另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将这些闪光点加以利用, 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4]

三、对协作式学习的体会和认识

1. 协作式学习运用于数学教学中能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发挥主体作用, 并且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一些学生必须的社会技能的形成, 彰显教学的情意功能。

2. 协作式学习的数学教学, 着重强调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这种互动会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并且使课堂氛围更加融洽, 提高课堂的交流效率。这种教学方式在多边活动、多向交流的基础上, 使学生的各项能力 (如思维品质、创造能力、科学语言能力等) 都得到了提高, 强化了教学效果。

3. 协作式学习的数学教学能够创造出互相反馈的教学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同时, 该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与周围同学讨论, 这也会使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与他人协作, 有利于发展学生多人协作的能力。

4. 协作式学习的数学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作为指导者、帮助者, 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活动。

参考文献

[1]潘晓光.课堂协作学习[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6:2.

[2]曹一鸣.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9.

[3]王坦.协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23-26.

协作式学习策略 篇6

一、什么是Wiki

Wiki指一种超文本系统。我们在Web的基础上可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百度知道”和“新浪爱问”都是类似于Wiki的典型应用。Wiki的主要功能就是大家都可以编辑网页,甚至不用注册的普通游客也可以修改。随着在线编辑功能的逐渐加强,编辑一个网页已不再那么麻烦,不像以前需要掌握Wiki编辑的语法,这也为我们采用Wiki提高了可行性。

二、为什么采用Wiki

网络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及基于互联网的传播媒介等相关技术,多个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学习,针对同一学习内容相互交流与协作,以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的学习方式。Wiki技术所具有的读写并重、版本控制、协作性强和多元评价的特点正好迎合了网络协作学习对支持平台的以上要求。

Wiki是一个开源软件,现在国外有多种可以免费下载的Wiki源代码。其中MediaWiki下载、安装和建站都很简便,也支持中文。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下载这些开源的代码在校园网内组建一个Wiki服务器和校内Wiki站点,也可以在国内的Wiki服务器上免费申请Wiki空间。

三、Wiki平台的搭建

Wiki空间可以自己搭建或免费申请,这里我们采取自己搭建的方法。首先配置一个PHP+MYSQL系统环境,建议使用LAMP (Linux+Apache+Mysql+Php) ,然后把下载下来的Wiki程序 (推荐使用MediaWiki,中文官方网址http://www.mediawiki.org.cn/) 复制到相对应的/www目录下,执行INSTALL,根据页面的提示执行安装即可。

四、具体的应用

在《网络技术应用》选修课中,第二章是“因特网的组织与管理”,这一章内容以概念为主,而且理解起来比较生涩,而且缺少实践操作,学生没有过程体会,缺少交流。另外,现在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以,我决定利用Wiki平台,对这一章内容进行教学尝试。

首先确定讨论的问题,在Wiki中就是创建一个讨论的主题或者词条。比如:“什么是域名”、“域名的基本结构”、“IP的概念”、“IP的分类”、“IP地址的设置”等。其次就是讨论。针对确定好的讨论主题,让学生到网上进行信息检索,把初步检索来的结果汇总在Wiki的相关讨论区,再进一步进行修正。由于Wiki自身带的文本编辑器功能太过于单一,因此,我把它的文本编辑器改成了网页使用最多的FCKeditor,它的使用和Word非常相似,上手没有任何难度。学生讨论都很积极,得到了很多相关讨论主题的信息,比如“IP的概念”这一词条,学生一般都能找到相关的解释,在解释之中,又会有一些名词,如“IPV4”、“字节”、“位”等,这些名词又可以利用Wiki的特点,建立新的词条,让学生自己进行分工对这些新的词条进行补充。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又复习了前面的知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图1),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如“IP的分类”这一词条涉及二进制、十进制的转换。二进制、十进制的转换虽然不作要求,但对于理解IP分类范围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可以将具体的转换过程显示在网页上,因为包含数学公式,所以利用Wiki的扩展性,我加入了Mimetex.cgi插件专门在网页中显示公式(图2)。知道为什么A类IP范围是1.x y.z~126.x.y.z后,其它范围的记忆就不难了。

五、教师的工作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为完全是学生在操作而什么都不做,要扮演的角色很多。一会儿是提问者,一会儿又是解释者,一会儿是协助者,一会儿又是评论者,还要做好管理者。完成整个课题的进程由学生自己把握,教师则起着提醒和督促的作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犯一些小错误,这个时候,教师又是学生思想的开导者。比如有些学生把别人做的删除了,或者写一些跟主题无关的东西。这时,教师除了利用Wiki的历史功能恢复以外,还需要做一些思想工作,对其灌输网络行为道德。

六、评价

为了督促学生加快学习的进度,提高学生积极性,进行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为了方便管理、统计,我设定要注册才能有修改、编辑的权限,然后利用Wiki的扩展性,装了一个统计用户贡献值的插件。主要看学生有没有动手在做,做的质量如何,学生之间有没有相互合作,有没有主动参与意识,有没有明确的目标,等等。学生通过统计可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后阶段的学习。

七、反思

初次接触Wiki使用学生感觉很新鲜,学习兴致和效率也比较高。但随着新鲜感的消失,学习效率往往会下降。同时,由于开放了网络,有些学生可能会浏览一些与教学活动无关的网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一些方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另外,对于Wiki更多高级功能的应用,还应该进一步地研究。

八、结语

协作式学习策略 篇7

关键词:Moodle,网络课程,课程设计,协作式学习

0 引言

本论述通过利用Moodle平台实现的一个在线课程来展示在线学习环境, 其独特性是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自由地添加、修改或应用素材, 参与同一门课程的教师都属于平等的开发者。另外, 笔者将展示基于Moodle的在线学习 (E-learning) 环境如何为教师提供许多有趣的工具, 来提高教学质量, 并鼓励学生以一种用户友好的方式来增强能力和知识。更重要的是, 这样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以轻松的心态来参与其中, 而这样的学习活动大部分又是在他们的课外时间来进行。

1 基于Moodle平台的信息技术在线课程开发

1.1 布局和组织

Moolde是基于模板的系统, 内容可以不断添加到其中。从效果上, Moodle的界面非常直观, 便于导航浏览。页面被分成多个区块, 并根据课程主题或者每周的工作提纲而组成不同的节, 每节有诸如教学内容、调查问卷、作业、论坛等各种教学工具。一个页面上的不同区块可以被单独排列, 每个节中的元素可以容易地挪动位置或者隐藏。

1.2 内容和资源

Moodle可以集成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 如聊天室、论坛、在线课程册、习题集、讲课课件;也包括各种文本格式或者网页格式的文档, 以及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类型的多媒体资源, 甚至是Flash格式的应用、Java小应用程序。Moodle平台中的课程可以链接加入任意的网络资源, 或者上传到服务器的课程资源。对学生任意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的访问, 都可以通过Moodle所提供的评价和反馈工具进行评估。Moodle由于有内建的HTML编辑器, 因此在创建课程资源时非常强大。

1.3 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协作式学习环境构建

Moodle的一个主要优点是既能将动画嵌入, 设计成更加容易使用的教学媒体, 也能设计成一种交互式游戏或者工具, 而这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完成课程任务的动力。例如, 一些集合概念的定义, 比如圆的半径和周长等, 如果利用课本或者文字去解释, 将会比较枯燥乏味, 而在在线课程中, 一个Java小应用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给定的一个点和半径绘制出一个圆来, 会让学生学得轻松, 并能更好地理解。

1.4 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协作式学习环境应用

1.4.1 教学模式

Moodle平台具有Wiki协作、互动评价、讨论区、分组策略等多种可方便用于学生间协作学习的活动模块和资源组织方式, 因此为学生参与相互探讨学习、进行不同观点和看法的交流合作, 提供了一种基于资源和活动的协作式学习环境。教师可充分利用Moodle平台提供的这些活动和资源, 通过分组策略、评价策略、激励策略的实践, 创建针对课程内容的协作式教学模式和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可利用这些模块工具和资源, 形成协作社区。

(1) 小组划分

利用Moodle平台提供的小组划分工具, 针对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特点,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小组之间可以是分隔小组, 即各个小组不能看到其他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也可以是可视小组, 即小组可以浏览观看其他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也可以不分组, 相当于全班同学在一个组中。

(2) 作业布置

教师针对当前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 以不同的Moodle活动形式布置需要由学生协作完成的作业任务。例如, 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让学生通过Wiki功能, 共同编写中央处理器、内存等相关的各种概念词条解释;或者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Flash动画, 同时以“互动评价”的方式, 让学生不仅提交自己的作品, 也要观看、点评和打分其他同学的作业。作业完成成果的提交, Moodle平台既支持学生各自提交, 也支持以小组的形式提交。这些功能都非常便于老师进行组织、管理、协调。

(3) 学生协作完成作业

学生在接到作业任务之后, 在教师要求的完成时间之前, 可充分利用Moodle平台提供的功能, 将作业完成过程中搜集的课件、文档等添加到小组版块中, 也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区, 开展小组讨论和交流。教师随时在网上观察辅导, 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协作任务。

(4) 作业总结与提高

各个小组的任务完成后上传各自的作品或者结果文档, 而老师通过“交互评价”模块展示这些作品, 然后由全体学生按照评价标准, 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 最后选出最优秀的作品。这样, 通过小组的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一方面能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更全面的评价, 更主要的是学生在评价其他同学的作业的同时, 对比和反思自己的完成情况, 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和优点, 从而促进了学习效果。

1.4.2 协作式教学实施案例

笔者在针对高中某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字处理软件Word使用”中, 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 将学生分成了4 人为一组的小组, 小组内成员在能力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互补性。具体的实施过程为:

(1) 布置作业

老师:在Moodle平台中利用“作业”模块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以分割小组的形式, 制作一份电子版的关于某个主题的宣传报。设定的主题有:“保护空气环境”“家乡的特色农产品”“水中机器人”。主题的设置特色鲜明、内容健康。

学生:根据老师划分的小组, 利用“在线讨论区”进行组内协商, 三个主题任选一个, 并利用word 2010 来富有创意地设计和制作一份宣传报。在“在线聊天室”内, 表达自己的设想和构思。

老师:利用“文件”或者“网页”等活动模块, 展示所收集的制作优秀的电子宣传报, 解释宣传报的设计要点。

(2) 教师指导, 学生实现作业

老师:在平台中利用动画、视频等资源, 展示利用Word 2010 制作宣传报的技术要点, 提供相关图片、网页等资源。

学生:设计好小组的实施方案、时间安排和计划, 进行合理的小组分工。通过查阅资料、认真学习老师的教学内容, 通过相互认真合作来完成作业。在作业完成中, 通过平台提供的即时通讯、在线讨论区、在线聊天室“、文件”和“网页”活动模块, 来分享资源和技术经验。

老师:随时在平台中查看学生制作情况, 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要求进行作品制作。

(3) 作业提交、总结、推广

学生完成作业后, 以小组形式上传作品。教师通过平台提供的“互动评价”模块, 制定好评价标准, 让小组之间开展互动评价, 最后选出优秀作品。然后, 由教师总结电子宣传报的制作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可以在Moodle评分模块中设置教师评分占整个作业成绩的比例, 因此可适当降低教师所评成绩的比例, 而提高学生互评成绩的比重。

1.4.3 协作式学习模式的总结

在Moodle平台所提供的强大功能和丰富工具的条件下, 利用任务驱动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该过程以学生学为主, 教师主要扮演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 通过展示学生作品, 师生共同评析, 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各知识点, 进一步完善作品。通过协作式学习,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Moodle平台提供的各种交互模块和功能, 为方便实施协作式学习提供了可能, 有效地改善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1.4.4 学习效果评价和测试方法

在Moodle中, 几乎所有的模块都允许教师或者课程参与者通过定量或者定性的表格来提供反馈。例如, 作业模块给教师提供了选项, 可以让教师在反馈框中输入评阅信息。作业模块不仅可以让学生上传任意文件格式的作业, 也可以让教师上传对学生提交情况评阅的文本或者音频 (如MP3) 格式的文件。反馈可以只限定给老师, 也可以以论坛的形式让所有参与者都可以浏览访问。在《信息技术》课程中, 教师可以对每个作业进行评阅和注释, 同时可以将反馈结果以私人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学生。对学生的反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分别提供。当需要管理上百个学生时, 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 并在正确的时间给出恰当的反馈。

2 问题与展望

2.1 研究中的不足

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 本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1) 由于笔者的能力和时间有限, 本研究主要针对校内课堂实施Moodle网络平台的教学实践。Moodle的网络课程作为网络教育的一部分, 在课外甚至对于其他学科都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

(2) 在现阶段, 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还不够深入, 需要继续深化。在教学实践中, Moodle网络课程设计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如课程界面不够美观、导航不够清晰、学习活动及互动性评价设计不完全符合课堂实际情况以及缺乏创意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2.2 改进讨论

2.2.1 优化课程设计

认真考虑评价者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学习者的真实需求, 对课程进行优化设计, 如添加“基于项目的学习 (PBL) ”和“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 (Web Quest) ”等功能模块, 设计更加友好的界面、更加丰富的资源呈现方式等, 以提高其创造性、趣味性、多样性和实用性。

2.2.2 进一步深入进行Moodle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

在现阶段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 深入进行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的教学实验, 同时探索更多的适合Moodle平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为其他学科教师进行Moodle网络课程研究、开发和实施, 提供更多的范例。

参考文献

[1]黎加厚, 冯均芳.黎加厚教授答魔灯 (Moodle) 相关问题[J].信息技术教育, 2006 (5) .

[2]黎加厚.Moodle课程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75-80.

[3]张雪云, 马志强.国内Moodle平台研究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 2007, 12 (6) :28-30.

协作式学习策略 篇8

一、概述分组协作式学习

分组协作式学习, 一般是指教师以小组或团体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分组既是一种组织形式, 也是一种表现方法, 更是一种管理方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分组也不例外, 也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以学生为主体而组成的小组或团体。小组和团体是分组协作式学习之根本所在, 协作式学习则是教学方式的重要载体。协作式学习是有小组或团队成员之间协同工作、共同配合进而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用分组协作式学习的方式教学,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还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内容的探索与发现中去,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 一起实现学习目标。分组协作式学习是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平等性、发展新和创造性,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此可见, 分组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方式具有合作性、自主性、交互性、高效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让学生在协作式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应用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应用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分组策略

分组协作式学习首先强调的是分组, 再就是协作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分组之前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整体情况, 再根据情况对学生整体进行分析, 最后根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分组。在摸排学生计算机学习情况时应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摸排调查, 掌握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了解程度、学习兴趣、应用能力及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待掌握基本情况之后, 根据这些情况将计算机应能力有高低之差的学生进行交叉组合, 同时还应尽可能的考虑将自制力高于低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让他们互相监督、相互学习。例如在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时, 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并将教学目标作为基础以了解和分析学生。待掌握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情况和学习兴趣后, 进行细致分析, 并将学生分为四到五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 确定一个小组长。确定组长的时候应注意:确保该生计算机基础牢固、学习能力强, 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能力且善于乐意帮助同学等优点。这就能给每个小组中学习能力和自制力相对较低的学生提供学习榜样和求助对象。

虽然分组只是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才能体现协作式学习, 但能否正确的分组直接决定着分组协作式学习效果的高低, 所以, 分组是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前提。此外, 还应对每个小组的成员和组长根据实际应用去、效果进行合理调整, 最大程度的确保分组的有效性。

2、协作式学习方式在小组中的应用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 除了确保分组的有效性外, 还应联系教学内容应用分组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应全面分析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 再按照上述分组策略进行分组。分组是根本所在, 只有把学生分成小组方能将协作式学习应用在教学之中。协作式学习随着教师上课内容的讲述而进行, 教师在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进行讲解时, 应把教学内容分为几个小部分, 并将每一小部分的内容进行讲解, 并让学生根据老师所述进行操作, 待学生能够自主操作之后, 再进行下一小部分内容的讲解。学生在动手操作时, 应以小组为单位。对于操作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 教师应让学生自行解决, 假如问题难度大就应用小组协作式学习方式加以分析并尽可能的解决。教师只是个引导者, 只有所遇到的问题比较困难且经过小组分析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就应针对此类问题进行详细讲解。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竞赛, 并对表现出现的小组或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例如, 在进行word的教学时, 学生不仅要学会用word进行文档编辑, 还要学会在文档中插入图画、文本框、艺术字以及页眉、页脚等。但是在对这一部分的内容的讲解就会显得比较枯燥, 因此, 学生在听了讲解部分后的操作就显得特别重要。基于此, 笔者建议:学生在操作的时候老师可以发给他们一些资料, 让学生根据资料设计海报。因为在设计海报的时候不仅会涉及到文档的编辑, 也同时将上面所说到的插入内容也包括在内了, 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在发下资料后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 要求小组中每个人都必须设计一份, 然后将自己在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小组讨论时提出来, 在小组之间进行解决。若是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其交给老师, 老师在最后进行统一讲解。最后老师应收集学生设计作品, 并对学生的设计进行分析, 看看是否还有需要自己讲解的问题。另外, 在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分析后应该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和鼓励。

三、结束语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分组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方式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个别学生在小组中抱着“吃大锅饭”的思想, 不进行实际操作, 但这还是弥补了是整体教学中班级授课制度的不足,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 加深了所学知识的印象,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团节协作的精神。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发挥其优势, 做到扬长避短, 就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培养更多的新型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慧明:《“分层、分组”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辽宁高职学报》2008 (10) 。

[2]冯敬益:《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教育信息化同》, 2010 (12) 。

协作式学习策略 篇9

关键词:分组协作式学习;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校对计算机教学重视度不断提升,为了更好地进行这项教学活动,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中职院校必须对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分组协作式学习能够完全弥补传统教学的缺点,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沟通和交流,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应用这种学习方法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分组,进行组内分工学习,能够很有效率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宜中职推广的学习方法。

2分组协作学习的优点

2.1打破传统陈旧教学方式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中,任课老师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学习到较多的知识,但是长期来看,这种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越来越需要创新型人才,传统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将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引入计算机教学中,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同时还为计算机教学注入一股活力,为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提供可更好的机会。

2.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计算机的教学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以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让学生学习已有的计算机技术,掌握已有技术,并进行计算机技术上的创新。分组协作式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人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有自己的想法,达到创新的目的。

3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应用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3.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教师在将分组协作是学习引入到计算机教学中时,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分组。教师只有将组分得合理,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各自的学习小组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学生们才能保证自身的学习热情,保证自身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分组之前,教师要对本班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教师在分组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将兴趣相近的学生分到一个组中。同时教师还要为每个组挑选一位负责任的组长,这个组长一定要有耐心和责任心,善于沟通和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控制能力要强,最关键的是组长要充分领会到分组学习的好处与优势,并愿意实施这个教学计划。

3.2构建完善的教学设施

要想提升教学质量,还需要有完备的教学设备,保证每位学生能够享受到应享受的资源,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所以,教育部应当拿出一部分经费,大力扶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帮助学校完善自身的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操作平台。

3.3明确教师在分组协作式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分组式学习中的领导者,在面对新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放下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身价,与学生做朋友,监督、督促学生学习。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要一同与学生探索,而不是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4设置科学的考核标准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但是怎样改革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是学校应当考虑的一个问题。传统的以卷面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的形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时代,他不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新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应当考虑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教师在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组之后,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记录各个小组的表现,对于不正确的地方要及时纠正,做得好的地方加以表扬,最后要求学生通过讲案例或者讲问题、讲自身的创新方法等对这一学期的学习进行总结,教师要对学生的总结加以评价,并给出自身的意见,最后教师综合考虑各个小组整个学年的表现,给出综合性的分数。

3.5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起到主导的作用,是整个计划的引领者,所以教师的作用很关键。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与创新力、引导能力很关键,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了,创新能力强了,就能为学生传播更加先进的知识和思想,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可以定期为教师举行技能培训,邀请掌握先进技术的专家为教师讲解比较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也可以让教学成绩比较好的教师为其他老师讲解自身的经验,帮助其他老师开拓思路。

4总结

综上所述,分组协作式学习是适应计算机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改善计算机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帮助学生转变思想、活跃思想,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只有坚持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来。

参考文献

[1]徐俊彬.如何构建中职计算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年6期

[2]杨静.中职计算机任务驱动教学之“动力型任务”设计探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年20期

协作式学习策略 篇10

一、实施协作学习的困境

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 实施协作学习是必需的, 也是可行的。协作式学习尤其适用于初学者。当今, 中职计算机教育在各省、各地、各校的教材内容、学习进度不太一致, 从不同初中升入的中专生, 计算机基础差距也较大, 采用协作式学习不仅是现代教育对学生人格培养的要求, 也是中职学校实际教学情况的需要。由于计算机学科知识点比较分散, 相对独立, 即使一个基本文字都不会处理的学生, 他的电脑图片处理的水平也可能比较高, 这样在协作学习中, 一个人遇到的问题也许正是其他伙伴很容易解决的问题。

在实施协作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中职生相对高中生而言不容易被调动。一方面虚荣心强, 不轻易向同学低头询问, 害怕别人不愿帮忙伤了面子;另一方面不爱表现自己, 既不想为帮助别人耽误自己的时间, 又怕热情主动地帮助别人被认为“逞能”, 遇到问题要么轻易放过, 要么暂停学习, 等待教师指导。中职生较为活跃, 为了自己的小组获胜, 水平高的学生会悄悄地替水平较低者包办, 使协作学习流于形式。协作学习欲获得理想效果, 组织策略尤其重要。

二、实施协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1. 注重协作精神的培养

我们不能希望学生起初就主动参与协作学习, 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 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向学生说明协作学习的目的, 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 反复劝说、鼓励, 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实施协作学习, 第一, 能接近彼此距离, 付出的是真诚, 收获的是友谊;第二, 能学习协作技能, 学会交流, 学会合作, 共享成功喜悦;第三, 帮助他人的过程是一个知识重构的过程;第四, 能将教师从简单知识的重复解答中解放出来, 使教师有精力传授其他知识。

2. 抓住学生心理, 明确权利和义务

中职生从表面上看不爱表现, 但其内心的责任感日趋增强, 被尊重、被欣赏的心理需求更为强烈。抓住这种心理特点, 不管教师是指定还是自由组合, 小组成员应该相对固定下来, 实践证明一个小组三人最适宜。技术水平高、责任感强的成员担任组长, 明确成员之间询问和帮助的义务, 有问题须先向本组成员请教, 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由小组长负责向其他小组或教师求助。明确了学习伙伴之间询问和帮助的义务, 向别人请教的同学询问时不再胆怯, 解答问题的同学帮助伙伴义不容辞, 从而在三人之间形成协作学习的氛围。

3. 以各小组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

这种激励机制可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从而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己所能, 相互配合, 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经常开展小组竞赛, 根据课堂上的综合表现评选优胜组, 以组为单位给予集体奖励, 通过语言激励、作品展示、满足爱好等方式, 使学生对团体产生参与感、认同感,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协作学习的积极性。

4. 教师引导, 适时监控

作为整个教学活动设计者、组织者的教师, 是学生协作学习中特殊的学习伙伴, 在协作学习中起到引导和监控的作用。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中的共性问题,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及时发现学生中的好思路、好方法, 引导学生勇于创新;批评不公平竞争, 避免不负责任的帮倒忙;及时制止与学习内容无关的活动, 进行实时监控;及时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协作学习。

三、实施协作学习的具体案例

1. 协作学习适用于基本操作

在网络教室上课, 受病毒侵袭和网络瓶颈影响, 乱码、死机、网络不通等意外情况时有发生。计算机上装有保护卡, 重启即可还原至正常。每学期的第一节课, 笔者总是向学生详细说明解决问题的步骤:第一步注销计算机重新登陆, 解决不了进行第二步重新启动 (热启动) , 仍然解决不了则采用第三步强制关机 (冷启动) 。但遗憾的是, 在接下来的一学期甚至全学年的计算机课堂上, 总有计算机临时出现故障的学生因同样的问题中断学习, 等待老师指导。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当教师向全体学生讲授的时候, 绝大多数学生的计算机处于正常状态, 这些知识不能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 等到问题偶然出现时, 则茫然失措。实施协作学习后, 基础知识, 操作步骤之类的问题, 学生不再单纯依靠教师指导, 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2. 协作学习适用于主题活动

我国载人航天飞船遨游太空胜利返回。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以“航天科技”为主题的网页设计活动。如果学生各自为战, 两节课很难完成。利用协作学习, 小组成员协商分工后, 第一节分工查资料, 三人分别查找有关“神州五号”的图片、最新新闻、幕后的英雄事迹、航天科普知识;第二节课分别制作不同页面, 然后汇总修改。这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设计任务, 形式和布局算不上精致, 资料却比较丰富, 一个小小的科普网站颇具雏形。在主题活动中, 协作小组首先围绕主题规划任务, 分工查找资料, 然后将其汇总, 这种分工负责的协作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四、实施协作学习的展望

协作学习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培养他们的集体协作精神。协作学习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可适当地使用。如今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协作式学习已成共识, 协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或学习方法, 正不断显现它特有的作用和优势。

摘要:在中职计算机课程中采用协作学习教法,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就此教法进行了思考与总结, 以供中职计算机教师参考。

关键词:协作式学习,困境,有效策略,案例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呼唤有效的“合作学习”[N].中国教育报, 2006.9.

上一篇:制药工程技术下一篇:术后综合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