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协作

2024-06-20

小组协作(精选10篇)

小组协作 篇1

1 小组协作形式教学的特点

很多教师在今天的教学中,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达到教材目标的完成, 做出了很多尝试。而小组协作形式的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它在培养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互相合作, 取长补短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 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合作精神, 大面积提高各层次学生学业水平。而且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拓展视野,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分层教学的特点

分层教学是建立在承认学生差异, 面向学生差异, 从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出发实施教学的理念之上的。分层教学改变了过去的“齐步走”模式, 分层实施, 因人施教, 允许学生上下流动。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吃适合自己的, 吃得了, 吃得好的东西。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 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

3 以小组协作形式构建分层教学的特点

以小组协作形式构建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 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 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成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 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 教师根据不同的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4 以小组协作形式构建分层教学的几点做法

笔者自1996年以来, 一直在一所市郊学校担任初中英语教学工作。郊区学校学生的英语基础非常薄弱, 而且学生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巨大。按照常规教法, 出现的问题就是, 每个班只有十几个同学达到合格水平, 合格的同学大部分都在七十分以上。而剩下的60%的同学是不合格的, 不合格的同学中有50%的分数都在三十分以下。这样两极分化的格局对于教师上课时极其不利的。

那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笔者实验了一年多, 觉得小组协作形式构建的分层教学对于改变两极分化有着比较良好的效果。因为素质教育的真谛, 就是以每个学生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 使学生主动地把人类文明成果, 内化到他们稳定的个性结构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 更重要的是能够反馈信息, 主动地, 及时地, 有的放矢地调整自己所输出的信息, 使教学活动和谐一致地向既定目标运行。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求教师根据这种差异设计教学, 教师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的层次与所授知识的层次相吻合。

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1) 科学有效地分组。

首先在新生入学后半个学期观察好学生的水平, 把他们按照他们的水平分组, 每组6~7人, 并确定好他们的平时听写的成绩以及测验成绩。

很多教师都有对学生的要求, 如达不到要求就会相对让学生抄抄单词或者重新默写单词。而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来源于他们在学习上的成就感。如果向学生提出一刀切的要求, 目标太高, 大部分同学达不到, 学生得到的就是他们不聪明不成功的信息, 他们就会越来越厌倦学习英语, 到最后彻底放弃学习英语。可如果目标太低, 又会让尖子学生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不利尖子生的培养, 后果也很糟糕。这样的分组和要求, 就让每个人都有一个依靠自己的能力可以达到的目标, 每个人在尽力学习后有了成功的喜悦, 这种喜悦可以让他们对英语学习不放弃, 不抛弃。

而且分组以后, 很多背书默写的任务可以直接下放到小组里面, 让组长直接负责抽背抽读, 培养学生管理自己的能力, 也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在同一水平的小组里, 学生可以和自己小组的同学相比较, 优等生之间可以进行激烈的竞争, 而后进生可以减少和优等生相比形成的压力, 各得其所。这样的分层分组方式, 既便于管理, 也使班级的英语学习充满活力。

(2) 课堂训练应该有序进行, 应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

老师检查学生训练情况的方法很多, 对于死记硬套题只需对答案即可, “中”类题要照顾好全班学生, 处理“难”类题时, 为照顾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练一些“中”类题, 而不必听他们听不懂的“难”类题。训练题的分层照顾才能使学生有所思, 有所为, 同时也照顾了全体学生;即可避免尖子生做简单题而思维不活跃的弊端, 也可以避免基础不好的学生对难题束手无策而失去兴趣, 出现睡觉或走神的不良习性。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Unit 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为例。设计课堂练习要参考各分组学生的具体要求。

教师可以按照这个目标去要求学生做相对应的练习, 让所有学生都力所能及。

(3) 作业的层次设计, 能使学生各尽所能, 各有所为。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Unit 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中的Section B 3a为例。课后作业这样安排。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成不同层次的课后作业, 这样的做法, 对于尖子生, 他们有更多的任务要完成, 完成以后可以大大提高英语水平;对于中等生, 完成课本比较基础的内容, 抓住考点去复习, 相对也能获得较好成绩: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 要求掌握最基本词汇和句型, 教师对他们的成绩期望不要过高, 能让他们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才最重要。

5 效果

笔者在实验一年多后, 取得了比以往的教学都要好得多的效果。以下是笔者所教的初101班八年级上期考成绩;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来, 90分段和30分及30分以下分数段的人数和原定的人数相差比较大以外, 其他分数段的人数和原定的没有多大的差距。其中, 合格的人数是25人, 占了总人数的43.8%, 40~50分数段的人数是14人, 占了总人数的24.6%, 30分及30分以下分数段的人数是18人, 占了总人数的31.6%.也就是说, 一个班之中, 有接近一半的同学是可以学好英语的, 还有四分之一的同学没有放弃英语的学习, 剩下三分之一的学生也掌握了简单的单词和句子。这在郊区学校里是不那么容易取得的成绩。虽然离原定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但相信在以后的实践中, 可以积累更多的经验, 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 任何事物的成长, 都要经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只要过程不停止, 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飞跃。再者, 人的素质既有同一性, 也有差异性, 教师要适应学生的这样差异, 艺术化的设计教学的层次, 用小组协作形式构建的分层教学使优等生吃得饱, 后进生吃得消。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化;课堂上学生会从“听懂学会”向“懂听会学”转化。也只有这样, 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下,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摘要:以小组协作形式构建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 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 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成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 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 教师根据不同的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关键词:小组协作,分层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走进新课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何克杭.基于构建主义的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俞唐.体现创新和实践的学习方法[J].中小学外语, 2003, (10) :15-17.

[4]张熊飞.透思探究教学与素质教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小组协作 篇2

关键词:高中物理; 小组协作;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35-001

一、“小组协作”教学的国内外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小组协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中有一个环节就是优生带后进生。实行“兵”教“兵”,对后进生有帮助,对优生也有促进。既密切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又提高了自己,起到了教师起不到的作用,这个环节中也体现了合作学习。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中, 将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个同学、每个小组来完成,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每个小组的集体智慧,充分发挥了协作学习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高中物理实施“小组协作”教学的关键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必须要十分注重实效性,要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协作”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高中物理实施“小组协作”教学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科学分组,全员学习,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

科学地安排协作学习小组是成功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的前提。每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全班学生按照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个小组,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每组四五人,每人都有分工。如由谁组织、谁作记录、谁承担小组发言的任务、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干什么等等。总之,小组成员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但角色可以适当轮换,这样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以此来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小组各成员应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确保每一次研究的质量。

2.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

在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尊重、信任的关系,营造一种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宽松的环境,让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在切磋争辩中过滤问题,去伪存真,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参与探索和创新,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

3.合理多维交叉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培养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

评价是小组协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小组协作”学习评价突破传统教学中对学习单一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等模式,呈现出多种评价多维交叉、有机结合的特点。评价方式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习者评价与教师评价,这几组评价以前者为主,但又可多重结合。评价内容有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学习者在小组协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习者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通过评价引导学习者的学习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引导学习者在协作中不断“碰撞、对接、融合”;通过评价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使其充分发挥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

三、高中物理实施“小组协作”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小组成员易产生“随大流”现象,教学中的延伸拓展不够

在小组协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容易产生依赖思想,不利于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学习者的个性易受抑制,协作学习的学习风格、氛围由大多数人的学习风格协调统一形成,个别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可能和其他学习者的共同性、相似性较少,由于合作的需要,个别学习者会在抑制个性需要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者创造性的发挥;参与性、积极性较突出的成员,会产生自满情绪,形成协作学习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对自己思路缺陷、学习问题的及时发现、修补,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而参与性、积极性不强的学习者,易产生自卑、依赖的消极情绪、思维定势,也不利于进步。大部分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只盲从他人的问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知识运用的空间狭小。在强调合作学习的同时,忽视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有时会埋没了部分学生个体的创造思想。

2.容易造成学习的盲目性

小组进程不易控制,可能会出现为赶进度而影响质量,另外,因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不够,容易造成对系统知识的一知半解,学习不全面、不系统。而学习目标的多层次和多样化,易造成学习目标的不明确,学习的盲目性。

3.由于小组间的竞争一般采用“每个成员的成绩相加作为小组总分(平均分)后教师对最好的小组和各竞赛组的优胜者予以表彰,这种激励方式会将组内认为妨碍取胜的同学排斥在外,比赛竞争失败后互相指责埋怨,影响团结协作性。

参考文献:

[1]齐伟.小组探究式教学在高三复习中的实施,探究物理教学

[2]叶静飞.“任务驱动型”教学探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 (2)

[3]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研究语言教育论文,中国教育文摘

[4]刘东华.小组合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学周刊.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8期

[5]崔召伟.优化协作小组探索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网络科技时代杂志社,2008年第22期

小组协作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实验课程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而兴趣则是人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这是本文讨论的关键。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其中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被很多教师采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在本学校初二年级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下面我将这次教学具体实施模式的过程记录下来,供同行们参考。

1 具体实施

把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协作小组,共同完成一项教师下达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其次由学生进行互评,相互找出对方的不足和漏洞,在互评中学习。最后,把协作小组制作的网页通过本校局域网,让本校学生都参与讨论和提意见,由点带面,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活动任务:用FrontPage2000制作网页。要求学生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素材,制作一小型主题站点。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鉴别、处理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学习的精神,同时提高学生的网页设计和审美能力。

(1)小组成员:从初二年级中选出一个班,按兴趣爱好分成三个小组,一个小组6—8人。其中,一个美术小组,一个文学小组,一个体育小组。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树立榜样,带动本年级和其他年级的学生网页设计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创新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2)指导教师:为了达到较好的活动效果,由该年级的两位信息技术教师负责指导。主要指导内容为网页制作及网页设计技术。

(3)活动时间:由于是一次探索实践活动,主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

2 合理分工,明确到人

自古以来就有学者提倡合作学习的观点。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观点都说明学习仅靠自己的力量是单薄的,须重视小组间每位成员的力量与智慧。

明确内容,合理分工:为了确定本次网页设计的内容和主题,指导教师让参与本次实践活动的学生积极地发表意见,新的内容和观点不断涌现,最后学生提出,为了保持神秘感,请指导教师分组参与讨论。最终,在指导教师的参与下,三个小组分别明确了自己创建网页的主要内容和分几个模块,哪个模块由哪位同学具体负责,都一一做了分工。

(1)学以致用,自主探索。因为学生是初次学用FrontPage2000制作网页,指导教师特别补充讲解了制作网页的主要方法和以及一些特殊的处理技巧,然后由学生分头制作,指导教师给予指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在网上搜索需要的文字和图片素材,并运用到自己的网页设计之中,经过多次集中时间的搜集素材和网页制作,每一个学生都基本上完成了各自负责的模块内容,最后1次进行网页集成,教师从旁进行指导。

(4)成果展示,激发信心。初步成果出来后,我们将学生制作的网页发布到学校的内部局域网上,让其他班级的学生来学习、借鉴,并请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再进一步修改完善。学校的有关领导到现场观看了学生的见面作品,见面制作主编作了网站演示,指导教师作了总结汇报,每一个学生均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学校领导对同学们在短时间内能做出这样出色的网站表示满意,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不断提高自己的网页制作水平,同时就需改进的地方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3 运用正确的评价机制

(1)参与学生受益匪浅。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收获很大,不仅提高了网页设计制作能力,更培养了他们信息收集、处理、鉴别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纷纷表示,将继续努力,把该网站办得更加出色。

(2)新的教师观、学生观。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看到学生身上蕴藏着极大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需要我们教师去开发、引导、整合,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在共同的教学任务中去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协助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学生学习所需的资源,创设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并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但并不是包办和代替学生的学习。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可能学生学到的知识并不系统和完整,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步养成了自主探索学习和与人协作学习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

(3)推广的方向。在实际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推广,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可以分小组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小组内部的协作学习以及小组间的竞争合作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在教学内容方面,不仅是网页制作可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其他教学内容,同样可以进行小组协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协作学习的实践过程中茁壮成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在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探索出贴近学生发展自己实际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比较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小组协作 篇4

关键词: 小组协作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应用

新课标教育理念明确指出,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和质量。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数学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小学是学生接触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阶段,学生的数学知识的积累量和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较弱,因此应当采取小组协作学习方式,集合众人力量,集思广益,从而有效提高自身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和水平。

1.合理设计小学学生数学小组协作学习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利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和质量,首先应当从数学小组协作学习的内容设计入手。数学小组协作学习的内容是学生正常开展小组协作学习的基础条件和前提,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重视数学小组协作学习内容的设计的合理性。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合理设计数学小组协作学习的内容:第一,小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内容的合理设计。在小学数学小组协作学习中,自主合作学习是小学生开展小组数学协作学习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小学生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如年龄较小、数学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小学是学生接触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阶段,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量和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较弱,因此小学生在进行自主小组数学协作学习的内容设计时,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理解能力和接受范围之内的小组协作学习的内容。第二,小学生数学课堂小组协助学习的内容设计的合理性。数学课堂小组协助学习的内容设计主要是由小学数学教师发起和设计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协助学习的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小学数学教师不可以以成人的思维方式代替学生的思维方式,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设计数学课堂小组协助学习的内容,从而有效增强小学生数学课堂小组协助学习的内容设计的合理性。

2.小学数学教师要给予小学学生小组有效指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知识来源,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发挥自身对于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在学生进行小组协助学习时从旁给予引导和帮助,从而提高学生的小组协作学习的效率和水平。小组协助学习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虽然可以有效地集合学生众人的力量,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数学知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数学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小学是学生接触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阶段,学生的数学知识的积累量较少和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较弱,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进行小组协助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新的数学知识或者问题时无从下手或者找不到突破口等问题。这时,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职责和引导作用,积极从旁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小组学习更好更快地进行,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小组协助学习的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3.科学分配小学学生的数学小组协作学习成员

小组协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多人进行分组结合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那么,要想使小组协作学习的作用发挥最大化,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对小学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使得协作学习小组的成员都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优势。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协作学习的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地、科学地分配数学小组协作学习的小组成员的数量。以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科书中的《三角形的三角之间的关系》和《正数与负数》这两个知识点为例。比如,在《三角形的三角之间的关系》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由于三角形的知识较多,如三角形的种类、三角形的角的度数、三角形的三个角之间的关系等,对于学生而言理解和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学习时给每一组安排更多组员,从而减轻每一组学生的小组协作学习的压力,提高小组协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然而,如果学生在进行小组协作学习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内容是《正数与负数》,由于正数与负数的知识内容理解起来较简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给学生分组时可以适当减少每一小组的成员,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小组协作 篇5

课堂镜头:在信息技术课上,老师布置了一项任务之后,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操作,闲着没事玩起了游戏,聊天……而基础差的学生却面对电脑不知从何做起,个别的同学也玩起了游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从上面描述的情景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 学生操作水平两级分化。

由于受地区经济、教育观念、学生学习能力等影响,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好学生吃不饱,教师的过多讲解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浪费,不利于他们更进一步发展,差生认为进度太快,自己无法跟上,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越学越差。由此可见,学生本身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2. 布置教学任务往往“一刀切”。

大多数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布置任务时出现简单的“一刀切”现象,根本不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差异、学习能力不同,以及电脑操作的特殊性情况,用相同的内容、同样的标准来要求各个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发展。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小组协作”的教学模式。

二、“分层教学,小组协作”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分层教学,小组协作”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个别差异,以学生的相互协作和“多方面独特发展”为教育取向而设计的教学形式。在教学实践中,虽然将学生分层,但绝不限定学生,更不是给学生贴上等级标签;而是创设学习小组,以班级授课为主,辅之以小组和个别教学,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小组中都是作为富有独立个性的存在而与其他同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改为“导”,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从而使得学生学会学习。这种模式兼顾了学生个别发展和共同发展,以学生的进步为衡量标准,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进步。

三、“分层教学,小组协作”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此模式具体操作可分创设情境,确定任务,分层学习,小组评比,作品展示五个教学环节。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时,教师应当用最有效的方法、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要注意采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地去学。

如在《综合实践——制作班级网站》一节,为了激发学生综合运用网页知识来制作班级主页的兴趣,首先展示几个优秀的班级主页,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一是他们是如何利用班级主页来介绍和宣传自己班的。二是这些班级的主页好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创新。这种情境的创设,激发学习的兴趣,形成了学习动机,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2. 布置任务,明确目标。

这是“分层教学,小组协作”教学模式的关键。教师课前针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差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次教学,学生在自愿和教师指导的原则下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各小组承担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通过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全面提高。

3. 分层学习,小组合作。

在这一环节中,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学习任务收集相关的素材和资料,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各小组既有分工又紧密协作,整个学习活动在紧张、愉快的氛围中井然有序地进行。在小组合作中既要注重组内协作,又要重视组间的协作。

如在《综合实践——制作班级网站》一节中,在同组的成员中也有分工和协作,如有的负责页面制作、有的负责素材处理、有的负责文字输入、有的负责搜索资源等。各小组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协作,如技术小组、美工小组、动画小组。除了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外,美工小组还帮助其他小组扫描图片、处理图像等;动画小组则帮助其他小组制作动画和剪辑影片等。

4. 作品评价,小组评比。

传统的教学系统对学生的评价,过分强调其甄别功能,通常是一次考试定“质量”。“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改变了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注重多元评价的激励和教育功能。在小组协作学习中,因各小组的学习任务不尽相同,评价中应针对不同小组的学习任务,设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但都用同一个评价方案进行评价。我们的做法是:

A.评价采用星级制:共十级,用1~10颗★表示。

B.定量指标:科学性占40%,创造性占30%,艺术性30%。

C.总评计算方法:

其中小组互评取其他各小组评价的平均值,教师评价包括对小组作品整体性评价和学习参与度评价。总评计算方法为:X组的得分Z=A×20%+B×30%+C×30%+D×20%。

通过设定评价标准,可鼓励学生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参与讨论、参与协作,增进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5. 小组交流,作品展示。

教师根据小组的学习和制作情况有针对性地挑选出几个制作比较好、学习参与度比较高或在学习、制作过程中取得经验教训的小组作为经验交流的发言小组。然后,让挑选出来的小组选出学生代表来展示他们的作品,讲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如何进行分工和协作及如何进行作品的创作的,并交流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通过这种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交流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对创作者也是一种鼓励,对其他学生也起到了促进和激励的作用。

四、“分层教学,小组协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经过我们的探索、实践可以看出,“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团队精神。但在构建“分层教学,小组合作”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时,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师的备课难度加大。

“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中帮助指导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这就增加了教师讲课的跨度和深度,使备课层面拉宽、难度加大、工作量增多。因此,要求教师要开拓学科的更大空间,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吃透大纲,驾驭课堂,以渊博的知识和教学艺术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2. 教师要特别关注优等生和学困生。

“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对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给予不同层次的目标和不同要求的指导;使长者增长、短者补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3. 要注意发挥合作小组的协作精神。

按“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班级要组成多个含有不同层次学生的四人合作小组。课堂上要以合作小组的学习为基本形式,相互检查,相互交流;组内互帮互学,组外相互竞争。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轻松愉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积极向上、集体协作的精神。

4. 协作学习的小组搭配要实行动态把握。

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发展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层面、小组的搭配,要动态地进行把握,视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以激励学生不断地竞争向上。

“分层教学,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他们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建华,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M].

小组协作 篇6

一、教师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积极性

分小组合作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帮助学生更好更灵活地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小组组员之间相互帮助, 相互监督, 遇到困难共同想办法解决, 失败的时候也会相互激励.教师通过这样的分组, 把原本一些学习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 分配给一些擅长学习的学生, 组成一个小组.这样, 就形成了互帮互助的状态.或者在班级中, 可能有一些同学平时不善于人际交流, 性格孤僻沉闷, 教师就可以把他们同一些平日里调皮活泼的学生分在一起, 让他们互相认识交往, 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情操.当然, 每一次的分组活动, 不是用来让学生们去聊天说废话的, 而是需要他们聚在一起, 去扮演某种情境或是去完成某种任务.例如:在学习“认识时钟”的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对小组之中的成员进行分配:有的同学负责调节分针;有的负责调节时针;有的负责记录时间, 等等.再如:在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时, 教师要求每个组都扮演起杂货店店员的角色. 那么就要求学生们事先在家带来一些常用的生活用品作为商品进行贩卖, 而别的组员可以负责为这些商品道具增添价格, 在活动的过程中, 组员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商店老板, 收银员, 顾客……不仅增添了课堂乐趣, 也使得学生们更有效率地学习数学.

二、质疑问难时合作学习, 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大自然让我们懂得这样的规则:在出现疑难问题时通过同伴相互之间的合作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数学学习过程总是不断的出现新的问题. 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 而小组合作是解决问题的合力. 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 应该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探索未知世界.在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 很多学生仅听老师的讲解分析, 往往都是一知半解, 在写作业回答问题的时候, 更是云里雾里, 错误百出.与其让学生独自查阅参考书, 倒不如再采用分组探讨的方式.进行小组合作, 在互相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年、月、日”知识后, 就给出一道这样的思考题:小明今年12 岁了, 可是他一共只过了三次生日, 这是为什么呢? 在课余时间里, 学生们在家中单独思考, 只会越想越纠结.于是, 教师就可以利用数学课, 开展一次分组讨论, 让各组组员分别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通过你问我答、你说我听, 你辩我驳的方式, 答案自然而然就被揭晓了出来.最后大家得出结论, 小明是2 月29日出生的, 只有4 年才有一个2 月29 日, 因此他只过了3 次生日.实践证明, 疑难问题是数学学习中常见的现象, 但只要通过合作就更容易解决问题.

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优势, 给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空间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已经知道, 分组讨论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有利也有弊.一方面, 它给予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和灵活性, 同时也给学生造成了不爱独立思考, 依赖他人的坏习惯.因此, 教师在采用分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时, 要做到张弛有度, 让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 有效率有作为地进行分析讨论.例如: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一道式子后, 不应当急于点名下面的学生让他们回答.而是应该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 并让他们分组讨论一下, 交换一下结果和心得, 也许会有更加意想不到的收获:有的学生答案不一样, 是因为他们所计算的顺序出现了差别, 这样的交流也可以帮助一些同学发现他们自己的错误, 当然也不难会发现有很多简便的运算技巧.例如:点数法, 凑十法……这种讨论得出的经验, 是光凭老师口头授课难以达到的.所以说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受益匪浅的. 它往往能带给学生和老师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给学生的学习效率带来提升, 也给教师改革教学模式提供机会.

四、在小组合作中相互交流, 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意识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通过把学生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交流讨论只是一种开端, 更为重要的是它能让学生把自己所想的东西大胆地说出来.这样, 就使得老师可以更为直观地发现学生的优缺点, 从而对症下药, 更好地完善课堂教学活动.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 他们渴望能够在大众面前自我表现, 发挥自己的能力.而这种小组讨论, 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们的表现欲望, 更能及时发现和改进自身不足之处, 真是一举两得.例如:在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时, 我们不妨带领学生们对不同大小的长方体模具进行探讨.并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观察它们,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通过小组讨论, 学生们也不难发现, 其实每一个长方体都有六个面, 且每两个面的大小面积都相同. 通过这样简单的思考和讨论, 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多了, 解答的效率也高了, 课堂的进程自然而然也随之加快了.并且学生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所学的知识也变得多了起来.这种教学模式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也能够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小组协作 篇7

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现在教师授课应以任务型教学为主, 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生活任务。因此,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 对于不同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参差不齐, 并且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等教学中的问题, 我主张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即“小组协作式任务型教学”。

“小组协作式任务型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 是任务型教学中非常好的实施方式。它通过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使小组成员彼此协助, 共同合作, 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和达成团体的学习目标。它在培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互相合作、取长补短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而教师在“小组协作式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就是通过任务活动的设计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同样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到完成任务的组织者、监督者的转变, 即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角“满堂灌”的形式, 而成为课堂活动的导演和助手, 由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

小组活动 (group work或pair work) 则解决了这一难题。这种活动形式要求学生2—4人一组, 围绕教师所给的话题进行语言活动, 或操练语言知识, 或发表个人见解, 或通过讨论获得某个问题的答案。这种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地加大学生语言的实践量,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在群体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 选择更具新颖性和挑战性的活动, 并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努力, 领略成功的喜悦。通过小组讨论, 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知识, 而且可以主动学习与本小组话题有关的词汇。这样, 学生既可增长知识, 又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完成课堂任务时, 他们得到了训练, 实现了探究性学习, 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我认为, “小组协作式任务型教学”要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在对小组活动任务进行设计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导入话题要有趣味性, 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长期以来, 对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导入课文, 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 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习、理解课文, 一直是我比较关注的问题。因为我深知:Well begun is half done。所以几年来, 我采用了各种教学手段, 力求寻找到最佳的方式。例如: (1) 由复习单词导入新课; (2) 由老师介绍课文的背景材料或简单地先复述课文; (3) 由课文的内容提出一系列建设性的问题, 让学生先作简单的讨论; (4) 如果课文有较强的故事情节, 则让一组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在讲解课文之前先行表演。现代教学论强调的是:creative, 要求的是培养创造性的学生。为了让学生既能拓宽思路, 又能以最佳状态进入课文的学习, 近一学期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手段导入课文, 从结果后, 学生热情高, 进入角色快。

以八年级 (下) 第Unit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park?为例, 在教授新课前, 我准备了若干个字条, 字条上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某个地方, 上课时, 展示了这些字条, 而学生很想知道上面的内容, 于是有了积极性, 学习的热情一下高涨起来, 为下面的活动作了铺垫。

二、小组活动的方式尽可能多样化

说起课堂教学, 人们就会想到这样的一个教学模式:复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布置作业。课堂活动包括: (1) 听:听老师、听录音、听同学; (2) 说:背诵、回答、小品表演; (3) 读:读课文; (4) 写:作业巩固。无可厚非, 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有一定的合理性, 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已习惯此教学方式, 但你会发现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 缺乏生气, 缺乏活力。

实践证明, 每个人都有一种偏爱的学习方式。有些人是视觉学习者:当看到学习的内容以图像出现时, 就学得最容易, 最好;有些人是听觉学习者:通过交谈的声音或音乐来学习;有些人则是触觉、动觉学习者:通过触摸或者亲身运动, 会学得更好。美国马里兰州洛克维勒斯特市特殊诊断研究公司董事林恩·奥伯来恩发现, 大多数中小学生在运动时学得最好, 而大多数成年人则有视觉偏爱。但是, 我们中大多数人把所有三种类型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 只有当我们把大脑的许多巨大能量连接起来时, 才能学得更快更好。

因此,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我尽量让学生运用不止一个感观进行学习, 尽量通过其它感观牢记信息。以常见的Survey为例。学生在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句型之后, 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 通过询问、记录, 最后经过思维加工形成报告一系列活动, 口语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总结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创设情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某些课堂教学活动中, 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教学活动, 参与动机不明确, 而老师也只是让学生以指定的方式参与指定的活动, 尽管参与人次多, 课堂活跃, 但学生毫无主动性。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因此, 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有明确的学习动机, 参与的活动具有交际性, 学生就能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 这才是有效参与。而教师能做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之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 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 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以BookⅢUnit3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own clothes为例。本单元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对学生来说, 可以马上进入主题。我从学生熟悉的family rules入手, 让学生罗列出自己的family rules之后, 讨论哪些事情应该是允许做的, 哪些是不允许做的, 使学生增强遵守规定的意识。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现在的班规或校规, 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及说明理由。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热烈讨论、代表阐述和我的适时评价、鼓励, 学生启动了已有的知识, 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思维,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在“小组协作式任务型教学”中, 教师对课堂小组活动任务设计的好坏与课堂效果、课中任务完成的好坏紧密相关。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 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 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互相鼓励和帮助, 做到教学相长, 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小组协作 篇8

开展小班化计算机类专业教学, 并不是简单的分成小班开展教学, 而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改革, 其中采用“小组协作学习”开展教学便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将一个班级按每组3~4人进行分组, 每个班的分组数一般不超过6个, 每个小组安排一名自学能力、自我管理及约束能力相对较强, 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分组后对小组成员进行简单的团队沟通、协作和工作方法的培训, 帮助他们进行小组分工, 明确各小组的工作职责, 同时制定团队考核和评价方式, 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上课前, 通过召集小组长一起备课或进行课前专业技能培训等方 式, 先让小组长初步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技能要求, 以便在课堂教学和实训中协助专业教师进行小组辅导。小组之间经常开展技能操作竞赛, 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或正确的操作技能进行展示。

2 “任务驱动教学法 ”和“项目教 学法”阐释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在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得到广泛 应用, 这种方法采用的是“抛锚式”教学法, 是实现师生互动的一种有效方法。

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被普遍采用, 它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 动, 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 开 展小班化教学及小组协作 学习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分析

3.1 应用 “ 任务驱动教学法 ” 和 “项目教学法”作为主要手段

首先, 教师根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精心设计、规划、组合课程教学内容, 将本课程教学分解成若干个大的模块 (称为一级模块) , 再将每个大的模块分解为次大模块 (称为二级模块) , 最后将次大模块分解成适合一个个单位课堂教学的小任务。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先针对一个IT行业或工业界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实际问题的理论来源, 如“火车订票系统”、“银行自动存取款系统”、“企业管理系统”等。这些实际问题贴近学生生 活, 学生了解这些系统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这样就很容易给学生营造一个IT软件开发的氛围, 随后教师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 进行需求分析并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方法和任务实现细节。 并在此基础上以任务方式引导学生边学边练 (做) , 继而独立或协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从而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效地调动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

3.2 小 班化及小组协作学习教学 模式有利于工学结合的开展

近年来, 职业院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得到了很好的推进。由于采取小班化教学, 班级人数较少, 在实训内容、管理组织、交通出行、安全保障等方面, 非常有利于校企之间工学结合的实施与开 展。学生在学校掌握了必要的知识与技能, 并了解完整项目实施过程后, 可以进入企业开展真实项目自主实施过程。企业技术经理分配项目任务并提 出相关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 让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完成项目任务, 开展项目调研, 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 制定实施项目计划、步骤, 明确小组各成员的项目分工, 文档编写, 组织项目实施, 交换进行检查评估。最后企业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展示。

经过工学结合、顶岗实践这一环节后, 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和技能, 获得了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 同时学生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 增强了就业自信心, 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提高了专业技能学习的兴趣,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4 计 算机类专业实施小班化及 小组协助学习的几点思考

4.1 如 何有效解决学校师资设备 现状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

不可否认, 小班化计算机专业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 但无疑增加了学校教育教学成本, 加剧了职业学校专业师资严重匮乏的现状, 在目前的师资和设备状况下, 全面实施小班化开展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应选择专业操作技能要求相对较高、与企业岗位联系较密切的专业骨干课程开展小班化教学。

4.2 改 革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 让 企业技术骨干对部分专业骨干课程教 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鉴定。

我院多年一直实行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对部分专业骨干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鉴定的方式, 成立了考核鉴定小组, 系主任任组长, 各教研室主任和企业专家为鉴定工作组成员。考核鉴定小组精心组织, 认真设计, 结合市场主流技术设计课程制定考核方 案。一是要求企业技术骨干正确把握命题依据, 根据课程授课计划、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合理设计考核项目, 考核项目既要尽可能覆盖课程所有授课内容, 又要兼顾到企业用人需求。采取实践技能考核方式。二是规范评分标准, 由企业依据行业上知识点的重要性和项目考核的知识点予以制定。三是严格监考, 企业人员作为主考, 任课教师作为副主考, 任课教师全程参与学生考核过程, 学生考试结束, 由企业人员现场根据评分标准给出考核成绩, 并告知学生失分的原因, 做到成绩的评判公开、公平、公正。四是参照企业员工完成该项目需要的时间, 合理设置考核时间, 以鉴定学生对技能知识点掌握的熟练程度。这种考核方式的实施有力推进了我系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

4.3 如 何有效应用 “任务驱动教 学法”开展教学

首先要明确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 其次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设计是关键, 如何有效应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 应重视项目的选择, 应选择与就业岗位联系密切的项目作为实践项目, 部分操作技能要求较难, 理论深度大, 学生一时难以掌握和理解的课程, 可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恐惧感和挫折感。同时应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要重视成果 展示及正面的评价, 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 计算机类专业推行小班化及小组协作学习模式, 有效地克服了大班教学中的许多不足, 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 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求, 而在目前资源特别是计算机专业师资不足的情况下, 合理应用“小组协作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是实现小班化教学效果的关键。

摘要:本文认为, 小班化及小组协作学习模式比较符合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规律。“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求培养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 能胜任岗位需求。传统的大班教学, 虽然能有效提高师资等资源的利用率, 解决师资不足等问题, 但在专业技能课教学中存在明显不足, 因班级人数较多, 教师精力有限, 教学中师生之间不能进行有效沟通, 教师也无法及时纠正所有学生在技能操作中存在的不足, 小班化及小组协作学习模式能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关键词:团队协作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刘广登.高等学校“两课”实践教学现状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 2004 (06) .

[2]黄陈蓉等.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5 (06) .

小组协作 篇9

我们常常能理解动物、植物和人类都是有机体,但我们很难理解“组织”也是有机体。在理科生的世界里,有机与否取决于“碳水化合物”的构成;在文科生的世界里,有机与否取决于是否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是否能够新陈代谢;2、是否能遗传和变异;3、是否在和环境交互。如果以上述三点为标准,“组织”无疑具备有机性。组织的有机性由组织决策人的有机性和组织构成主体的有机性赋予并因此变化。

组织的有机性是一个复杂的议题,今天我们仅仅讨论组织结构,它相当于一个生命体的骨骼。它决定了组织这个“生命”是单细胞无骨生物,还是骨骼外化背着一个重重的壳,亦或是脊椎动物。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要无时无刻铭记一点:一切都是对环境的适应。

我们最常见到的“职能制”组织结构,事实是二三百年前工业革命的遗物。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是很少见一个正经的商业组织的。我们有“手艺人”,即使那个时候感觉是商业组织的组织,比如“江南织造局”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组织,他们是“手艺人的集合”。而手艺人是单细胞生物,一群手艺人的集合是把一群手艺人合在一起,他们个体有机而整体并不有机。由于蒸汽机等现代生产工具的发明,使制造这件事的复杂性增加和难度加大,于是一些先知先觉的生物开始因此适应,他们创造了“职能制”。这种创造效率之高以致于他们很快打败了“手艺人”,然后亚当·斯密追认了这种制度,他把这叫“社会分工”。这是一场进化了的生物对未进化生物的残酷屠杀,就好比远古时代农耕民族对采集狩猎民族的屠杀一样。先进的灭绝了落后的,毫不犹豫绝不手软。但职能制之所以产生在于环境中科技这个变量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工具的发明让使用难度加大,使分工更有效率。如果没有这个变量的变化,所有因此的空想是完全徒劳的。

在工业革命发生一百多年后,因为职能制的组织效率,造成了他们的快速扩张。这个时候单一职能制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扩张的冲动,因为地域、产品线和员工数量的增多,使扩张早期产生了“规模效益”。但扩张中期,产生了一个全新的东西“沟通成本”,这个时候,规模开始不效益,即因规模扩大带来的效益递减甚至为负,于是“事业部制”应时而生。事业部制的二级组织结构仍然是“职能制”,但每个事业部有一个决策人。事实上,这样的制度安排是赋予每一个事业部单独的生命。因为原来每个事业部事实存在又没被正视,他们变成了无头僵尸。而一个明确的责任人任命赋予了事业部这个生命体以大脑,但它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在于“沟通成本”的出现,它是有机体对抗“沟通成本”的第一步求解和变异。

从此,“沟通成本”就像一个幽灵一样一直在商业组织中如影随形。之后的很多组织进化都是在对抗它,但也因对抗它获得了很多好处与坏处。

工业革命二百年后,计算机工业崛起。生产工具进一步进化,使用难度继续加大。以前一个工具的使用安排一个人来研究,变成工序的一部分是有效率的,现在不是了。对一个工序的研究甚至可能需要一个组织,而且也只有这个组织才有对这个工具的使用效率。这个时候,出现了“矩阵制”。矩阵制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形式。横向的业务小组是为组织存在的根本原因负责,即“回答企业的价值和解决客户的问题”,而纵向小组是为生产工序负责,即回答该道生产工序如何使用更有效率。这是一个无奈的制度安排,也因此造成了“沟通成本”的势力放大。

终于,人类在第三个百年迎来了互联网技术。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革命,而互联网是沟通方式的革命。互联网在很多方面大量地熨平了信息的沟通鸿沟,无论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以及企业和环境交互的。

因互联网这样一个“新工具”的出现,一个更有效率的组织结构在孕育——“小组协作制”。以前我们和客户沟通的方式是通过电话,那对不起,最有效率的方式还是职能制。但职能制撕裂了信息,造成了巨大的“沟通成本”。在新技术下,决策人、执行人和服务人可以组成一个协作小组,一起办公,相互协作,内部沟通基本靠喊。请不要笑,内部沟通基本靠喊反而在这个时候是个更有效率的沟通方式。外部沟通大量靠新工具:QQ、微博、微信等等。我无比坚信,这种“协作小组制”的组织结构就会像二百年前“职能制”对手艺人的屠杀一样很快风卷残云,因为它确实更有效率,同时也因为它是对环境的最新交互方式。

同样,协作小组也有长大的一天。那个时候它们如何处理因组织放大而产生的“规模不效益”?在互联网时代,这个问题反而无比好解。看看腾讯,他们就是未来的组织形式。

在一个巨大平台下的各个灵活的协作小组。互联网帮助我们可以把最有价值的信息和最基础的应用集合到平台层,这大大降低了各个协作小组的“创业风险”,又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应变能力。互联网创业者常常抱怨腾讯是最大的敌人,因为一个什么好东西腾讯一抄就必死。我们下意识地把这种抱怨归根于腾讯的价值观和道义,当然这是中国人常干的事。但为什么是腾讯一抄就必死,而不是百度,不是360,不是阿里?剩下几家巨头想干死你们的心真的一点都不比他们少,但他们的组织拖累了他们干死你的能力。

“大平台下的协作小组”是基于未来的、基于互联网的组织形式。这是势,顺者生,逆者死。

小组协作 篇10

一、小组协作探究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 互动性原则

将小组协作探究学习应用到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为小组布置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引导组内每一位成员都能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担负起组内自己的任务, 主动的进行对生物知识的思考, 这样一来才能够加强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组内各成员的相互合作要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加顺畅, 也才能够对知识进行更好的探索。合作的过程就是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对知识进行加工的过程。同时, 有效运用小组协作探究学习模式, 还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转变传统的教师作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 变成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模式[1]。

(二) 激励性原则

将小组协作探究学习应用到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起到鼓励与肯定的作用。当学生们在讨论中出现问题, 教师要能够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促进课堂气氛的融洽, 使课堂以一种和谐的气氛开展学习。当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正确答案的时候就能够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也就更愿意参加生物知识的学习, 更愿意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与合作, 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 还学会了合作。同时,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每次课堂活动之后积极的进行自我总结, 并进行小组内的评价, 要注重增加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 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二、小组协作探究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要想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小组协作探究学习模式, 就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条件下, 初中生物教学课堂应该以尊重学生为基础, 提倡发现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主体, 一味地进行知识的传授, 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并进行记忆就可以了, 这种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更不利于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教学。小组协作探究学习, 能够给予学生极大的空间来展现自己的个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自己的方式将问题的答案探索出来, 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互动, 能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自身的知识不仅能够得到提高, 同时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技能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3]。

(二) 提高教师进行科学分组的协调能力

小组协作探究学习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主要目的是通过该模式促进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积极的进行知识的探索, 从而提高整体的课堂教学效率。学习过程中希望通过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 获得更多的快乐, 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要想充分发挥小组协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功能, 教师在进行学生分组的过程中就要拥有较强的协调能力, 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活跃程度、组织能力和个性等多方面内容进行充分的掌握和了解, 促使每一小组的学习成员都能够做到能力互补。同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将组内各成员的责任进行定期的调换,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受到不同层面的锻炼, 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们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知识, 各方面的能力还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提高[4]。

例如, 教师在进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课的讲解过程中, 课程开始之前应首先为学生们讲解这一课程的学习目标, 并通过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 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和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将课堂学习目标引出, 接下来, 将学生们进行分组, 保证每一个组内都能够包含至少一个观察能力和思维较活跃的学生。接下来组织学生分析一组图片资料, 将一张母子合影交给学生进行观察, 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学生们会发现孩子有些地方像妈妈, 有些地方不像。生物学上把这种亲子间的相似性称为遗传, 亲子间和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做变异。之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等相关内容。

通过这样的小组协作探究学习模式, 学生们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将生物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提高了学习兴趣。

结论:小组协作探究学习模式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被提出并有效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课堂当中的。这一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们进行互相交流与学习, 在组内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共同努力进行生物知识的探索, 学生们主动参加学习的能力有所提高, 兴趣也不断增加, 提高了初中生物教学的学习效率。

摘要:近年来我国实行了新课程改革, 希望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来促进我国人才的全面培养。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提倡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自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初中生物教学经过教师的不断努力, 采用了小组协作探究学习模式, 这一模式的有效应用, 有效提高了初中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提高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小组协作探究学习模式,实际运用

参考文献

[1]于大泽.信息技术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生物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2]陈华杰.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陈亚丽.初中生物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9.

上一篇:中职数学课的课堂导入下一篇:新形势农村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