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协作模式(共10篇)
小组协作模式 篇1
一、引言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探讨和界定。Khan认为翻转即翻转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在课外完成而指导(或作业)在课上完成。Bill Tucker认为翻转课堂的核心思想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课前通过教师制作的视频和互动类课程,使以往在课堂中进行的教学转换成成课前在家中学习,课堂时间变成了学生解决问题、提出概念,参与其中的合作学习。作为翻转课堂的推崇者,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对其基本特点进行了概括:首先,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和个性化沟通。其次,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此外,老师不是讲台上的“智者”,而是学生身边的“指导者”。最后,直接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相融合。
近些年由于受高校扩招的影响,大多数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很难达到一个自然班单独授课,多为两个合班乃至三个合班七八十人的大课堂。英语学科的独特性,需要师生间有效的互动,才能保证知识的有效输入。然而一个老师面对如此庞大的合班课堂,很难做到在一堂课对每名同学的互动和监控。“讲座式”的课堂环境下不仅教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清楚的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基于小组协作模式下的翻转课堂模式,学生在课前借助视频等一些学习资料,进行英语基本知识的学习,而课堂上为学生与学生交流、学生与老师交流并解决问题的场所。从而使学生利用有效时间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对于英语学习来说,学习资源并不能局限于教材、习题和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互联网中有很多优秀的教育资源,在老师的引导作用下,学生加以利用并解决学习英语上的问题和困惑。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小组协作模式的辅助
小组协作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小组充当组织单位,学生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在整个过程中也有个人的研究学习时间。小组协作的学习模式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包括在课前完成教师的布置的任务中,也体现在课堂模式中。学生运用小组协作的方式,在课前通过视频学习、课本学习、课前任务等方式习得知识,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进行交流。交流展示是整个课堂的主旋律之一。学生通过观摩他人展示也能学习并体会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在老师适当引导和布置的课前任务中汲取英语知识,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常规课程模式,促进课堂学习的效率。
三、课堂教学的设计
1. 课前资源。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出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的课前资源。最初的翻转课堂教学资源只局限于小段视频。这里所需要的是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包括:视频、音频、文本以及课件等形式。教师所提供的资源要有针对性,最好不是课本自带或网络统一的课件形式。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水平,制作出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视频或音频,能够突出重点、难点的讲解。在各种教学资源中标注难度和重点度,适应各个基础层次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 课下小组协作式学习。
课堂下,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材料,进行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是关键的部分,也是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吸收知识的关键。一些学生不免会对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好把握,所以老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基础,给出分组规则,使全班学生按照规则自行分组。一方面达到各小组的实力的均衡,也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性,有利于发挥小组协作的作用。教师会在课前给出充分的准备时间,分配给每个小组一定的任务,这些任务会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3. 课堂展示交流。
翻转课堂最为颠覆传统课堂的部分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主导整个课堂,掌控课堂的流程。课堂上,师生交流互动占据大部分时间。这其中包括着各种形式的互动,比如:生生互动、师生一对一互动、教师生一对多互动、小组指导、集体讨论等。教师可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设置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点有针对性的吸收,教师也可以通过互动交流及时反馈到学生对知识掌握了解的情况。
四、小结
翻转课堂做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极大的顺应了当前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并能促进教学中遇到的各种瓶颈,作为一线教师应当认真反思琢磨,整合出一套适应自己学生的一套全新教学模式。
摘要:现代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对教育领域也带来了一股新的模式——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以独特的方式对于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学生小组协作模式,对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模式进行设计,并初步应用于课堂教学。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小组协作
参考文献
[1]Jonathan Bergmann,Aaron Sams.Before you flip,consider this[J].Phi Delta Kappan,2012(2):25.
[2]Jonathan Bergmann,Aaron Sams.Excerpt:How to implement the“flipped classroom”[J].e School News,2012(6):26.
[3]崔艳辉,王轶.翻转课堂及其在人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4]巫正洪.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J].2015(8).
小组协作模式 篇2
【关键词】 协作小组 自主 写作能力
一、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写作前缺乏构思的意识和习惯
写作过程分为感知、构思和表述三个阶段。构思是介于感知和表述之间的重要环节。构思不仅包括写作前作者对写作材料或给定题目的感知和体验,还包括对写作主旨的酝酿和确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写作材料的选取和提炼,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思索以及表达方式、表现技巧和表现手法的预想。对于构思环节的重要性,徐龙年教授认为,构思是作者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的过程,是文章表达的先决条件,构思是形成写作的通道,是感知与表述之间的桥梁,是决定文章质量的关键。
构思虽然是英语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在高中英语写作中往往被很多学生忽视。
笔者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已有15年,发现学生在课堂或考试限时写作时往往没有经过构思或构思粗糙。笔者曾经对本校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一项英语写作构思情况的追踪调查:
表一 高中英语限时写作练习或考试之后的调查表
综合三个年级,从上表可知,学生限时写作中85%左右的学生在写作前没有构思意识,有8%左右的学生知道要构思但不知如何进行构思,仅有7%左右的学生在写作前有构思习惯。
2.中英思维差异对写作的影响
学生在高中英语写作中得分普遍偏低,大致存在 “词不达意“、“语言干瘪”、“连贯性差”、“中式英语”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学生习惯于将母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定式移植到英语写作中。众所周知,思维和语言紧密相关,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则依靠语言来表达。中国传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而西方传统是尚思。这两种思维模式明显的反映在英语写作的篇章结构和措辞造句及达意上。如: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病句:“You want to come first in the competition is impossible.”而英语通常这样表达 :“It is impossible for you to come first in the competition.”
3. 英语信息输入的数量和质量不高
影响英语书面表达的另一原因是学生的英语信息输入量不足及输入质量不高。不少学生在写作时生编硬造,写出的作文经常是句句相叠,词汇贫乏,句式单调,用词及文体不恰当,逻辑性不强,不能利用高级词汇和丰富的句式进行润色。而英语信息的最大来源是阅读。阅读英文课外材料无论对学生写作还是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均大有益处,但目前高中学生很少阅读英文课外材料。笔者对学生平时阅读英文课外材料的调查结果令人大失所望。
表二 学生平时阅读英文课外材料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目前高中学生很少阅读课外英文材料,更不用说分析和积累优美的单词、词组和句式篇章了。而Paul Davies 认为,写作首先要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和观点,然后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信息和观点,接着把它们构建成段落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最后编辑文字写出文章。图式理论认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只有激活已有的知识结构才能写出好文章。因此,增强课外英文阅读量、摘抄优美词组和句式并适时背诵一些经典文章是非常重要的。
二、利用 “小组协作”法培养学生自主英语写作能力
1. 组建优良“协作小组”,为自主写作创造保障
“协作小组”是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的合作互助和小组之间的竞争,促进学生的学习,共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写作能力的教学目标。小组协作基本是在课堂完成的。为了便于小组讨论与互动,同时兼顾到组间交流,恰当安排座位非常重要。小组以4-6人为宜,座位安排为前后左右比较理想。因为,人数太多或座位跨越太大,不利于课堂秩序的调控。成员组成也很讲究,除了要求英语水平应该高、中、低档组合,同时还要考虑性格应该内向、外向包容,心理机制水平也应该互补,使“协作小组”成为“帮扶对子”。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写作能力强的学生的榜样作用,同时,也便于写作能力稍差的学生看到自己的差距,可以有意识地模仿“榜样”的学习方法。而且,不同的性格、心理机制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情感意识等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2.巧借“协作小组”积累信息,增加输入量
现在有不少学生整天陷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平时很少进行课外阅读,知识面窄,缺乏写作所需要的素材。经济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仅靠学生自身的力量,很难在有限的单元课时中高效地提高个体的英语知识面、拓宽视野。而“协作小组”能让学生之间互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学习时间,有利于他们快速、便捷地获取大量知识,解决了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与知识获取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并且,在知识互享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交流了知识,而且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世界观、人生观的互相渗透与摩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写作,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但是,为了避免少数人写作、多数人“搭车”的现象出现,教师要明确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的职责和分工。比如,小组中的四位成员,一位分析作文意图及文章的主题,一位策划文章的结构布局,一位负责收集作文的有关句型信息,一位收集作文的词汇及连词信息。这样,就为写作打下了基础。合作小组完成所有的有关信息收集后,每个小组成员必须独立完成写作。
3.构建“协作小组”多层修改作文,升华写作技能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从修改中得来的。写后修改可分为自我修改、小组修改、教师修改、自我反思四个步骤。在自我修改阶段时,学生自己尽量查找有无拼写、语法错误;标点符号是否有错误;用词是否恰当;文章主题是否突出;段落安排是否合理。在小组修改阶段,评改工作在组内和小组之间进行。教师宣布评改的重点是基本词法、句法、语法问题,让学生找出别人作文中自己认为优美的词汇、句子等,并探讨作者的构思、立意、审题思路、写作情感等,最后将小组的意见综合起来写评语,并写上评定的分数。各小组在完成本组工作后,再进行组间交换意见以便得到更进一步的检查与修改,修改后上交老师。在教师修改阶段,学生把带有修改痕迹的文章交上来后,教师复查一遍,并对前面几个工作中学生均未发现的错误和漏洞进行修改,对于某些特定的学生还可以进行面批。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遇到好的文章可以推荐发表,也可以在班级开辟一个“佳作展示栏”,把每次的优秀作文、甚至是作文中的几个优美字词或句式及教师的评语一起有选择地予以公开表扬,这样不仅增强了受表扬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信心,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小组协作的动力。最后的自我修改阶段是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一个过程。在经过前三个环节的修改后,学生对自己的写作水平会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再次修改,最后成文。这样经过师生共同参与、多维度、多侧面地修改,作文定会大为改观,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写作能力主要是指导学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和创造性,让每位学生投入到积极主动的写作中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留下广泛的思维空间,创造轻松自由的写作气氛。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需要具备很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如果教师指导得体、恰当,“协作小组”合作合理,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到位,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组协作模式 篇3
课堂镜头:在信息技术课上,老师布置了一项任务之后,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操作,闲着没事玩起了游戏,聊天……而基础差的学生却面对电脑不知从何做起,个别的同学也玩起了游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从上面描述的情景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 学生操作水平两级分化。
由于受地区经济、教育观念、学生学习能力等影响,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好学生吃不饱,教师的过多讲解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浪费,不利于他们更进一步发展,差生认为进度太快,自己无法跟上,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越学越差。由此可见,学生本身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2. 布置教学任务往往“一刀切”。
大多数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布置任务时出现简单的“一刀切”现象,根本不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差异、学习能力不同,以及电脑操作的特殊性情况,用相同的内容、同样的标准来要求各个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发展。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小组协作”的教学模式。
二、“分层教学,小组协作”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分层教学,小组协作”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个别差异,以学生的相互协作和“多方面独特发展”为教育取向而设计的教学形式。在教学实践中,虽然将学生分层,但绝不限定学生,更不是给学生贴上等级标签;而是创设学习小组,以班级授课为主,辅之以小组和个别教学,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小组中都是作为富有独立个性的存在而与其他同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改为“导”,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从而使得学生学会学习。这种模式兼顾了学生个别发展和共同发展,以学生的进步为衡量标准,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进步。
三、“分层教学,小组协作”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此模式具体操作可分创设情境,确定任务,分层学习,小组评比,作品展示五个教学环节。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时,教师应当用最有效的方法、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要注意采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地去学。
如在《综合实践——制作班级网站》一节,为了激发学生综合运用网页知识来制作班级主页的兴趣,首先展示几个优秀的班级主页,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一是他们是如何利用班级主页来介绍和宣传自己班的。二是这些班级的主页好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创新。这种情境的创设,激发学习的兴趣,形成了学习动机,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2. 布置任务,明确目标。
这是“分层教学,小组协作”教学模式的关键。教师课前针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差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次教学,学生在自愿和教师指导的原则下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各小组承担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通过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全面提高。
3. 分层学习,小组合作。
在这一环节中,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学习任务收集相关的素材和资料,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各小组既有分工又紧密协作,整个学习活动在紧张、愉快的氛围中井然有序地进行。在小组合作中既要注重组内协作,又要重视组间的协作。
如在《综合实践——制作班级网站》一节中,在同组的成员中也有分工和协作,如有的负责页面制作、有的负责素材处理、有的负责文字输入、有的负责搜索资源等。各小组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协作,如技术小组、美工小组、动画小组。除了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外,美工小组还帮助其他小组扫描图片、处理图像等;动画小组则帮助其他小组制作动画和剪辑影片等。
4. 作品评价,小组评比。
传统的教学系统对学生的评价,过分强调其甄别功能,通常是一次考试定“质量”。“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改变了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注重多元评价的激励和教育功能。在小组协作学习中,因各小组的学习任务不尽相同,评价中应针对不同小组的学习任务,设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但都用同一个评价方案进行评价。我们的做法是:
A.评价采用星级制:共十级,用1~10颗★表示。
B.定量指标:科学性占40%,创造性占30%,艺术性30%。
C.总评计算方法:
其中小组互评取其他各小组评价的平均值,教师评价包括对小组作品整体性评价和学习参与度评价。总评计算方法为:X组的得分Z=A×20%+B×30%+C×30%+D×20%。
通过设定评价标准,可鼓励学生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参与讨论、参与协作,增进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5. 小组交流,作品展示。
教师根据小组的学习和制作情况有针对性地挑选出几个制作比较好、学习参与度比较高或在学习、制作过程中取得经验教训的小组作为经验交流的发言小组。然后,让挑选出来的小组选出学生代表来展示他们的作品,讲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如何进行分工和协作及如何进行作品的创作的,并交流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通过这种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交流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对创作者也是一种鼓励,对其他学生也起到了促进和激励的作用。
四、“分层教学,小组协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经过我们的探索、实践可以看出,“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团队精神。但在构建“分层教学,小组合作”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时,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师的备课难度加大。
“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中帮助指导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这就增加了教师讲课的跨度和深度,使备课层面拉宽、难度加大、工作量增多。因此,要求教师要开拓学科的更大空间,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吃透大纲,驾驭课堂,以渊博的知识和教学艺术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2. 教师要特别关注优等生和学困生。
“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对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给予不同层次的目标和不同要求的指导;使长者增长、短者补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3. 要注意发挥合作小组的协作精神。
按“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班级要组成多个含有不同层次学生的四人合作小组。课堂上要以合作小组的学习为基本形式,相互检查,相互交流;组内互帮互学,组外相互竞争。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轻松愉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积极向上、集体协作的精神。
4. 协作学习的小组搭配要实行动态把握。
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发展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层面、小组的搭配,要动态地进行把握,视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以激励学生不断地竞争向上。
“分层教学,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他们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建华,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M].
小组协作模式 篇4
关键词:科学分组;交流时间;评价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协作学习以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为工具开展学习,通过老师、学生之间的协作以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但是现实中却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使得小组协作流于形式,并未实现真正的“有效协作”。
一、科学分组,多元组合
分组是组织协作学习至关重要的一步。分组要有利于带动组内每一位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探究,注重结合学生本身特点,使得组内成员都能得到进步。同时,组长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组长必须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利于组内工作的开展。不同组之间要保持相对均衡,差距不能过大。随着教学深入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排组,从而让学生在小组流动中更好地发挥个体创意和水平。
二、明确小组协作使用条件,有效安排小组任务
小组协作学习有其独特的适用范围,信息技術教学中很多基础知识是每一位学生必须独立掌握的,如基本的Windows操作题目,此时便不再适合用小组协作方式来进行教学,以免浪费课堂时间,反而给教学带来负面效果。
三、充分保障学生思考交流时间
没有交流的合作是失败的合作。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在交流中实现思维碰撞的协作才会有效。协作学习前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交流,避免学生封闭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中,挫伤学生协作学习的热情,从而造成学习效率低下,不利于个人思维的培养。
四、合理、全面、积极的评价
课堂评价范围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既有教师评价,也有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课堂上可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根据各组任务的完成情况,组员协作意识和参与度等对小组及个人进行评价,使每位成员都能体验到协作的重要及从中获得的快乐,驱使学生进一步产生深度学习的欲望,提升教学有效性。
协作学习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对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小组协作学习不仅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形式,因而,我们在课堂上要不断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小组协作学习的有效性,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顾红星.议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有效合作”.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4).
[2]徐超.试谈如何有效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合作[J].文理导航,2011(11).
小组协作模式 篇5
(一)改善评价原则。
传统教学的成绩都是以个人为基准,以学生个体为激励对象,而小组协作学习方式则改变了传统的评定方式,以小组完成目标为基准,促进了组内学生的合作。现代计算机教学中一定存在部分学生基础较好,而部分学生则没有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是高职计算机教学中,此类问题最为常见,但是基础较好的学生又怕浪费时间而不愿意主动去辅助基础稍差的学生[1]。而通过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以小组的成绩为标准成绩,组内学生必须保证一起完成教学任务,基础掌握较好的学生会主动辅助基础不好的学生,使其小组成员能够迅速的在一个基础线上。
(二)改善学习氛围。
在一个小组内的同学,学习方式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为了同一个教学目标,组内同学会进行自由讨论,同学间思维相互碰撞,产生新的思维,同时同学间会相互帮助,共同面对同一个难题,每一个完成的目标都是通过组内同学共同实现,使学生间形成了一种新的情感,而在此过程中教学氛围则不会过于严肃,在轻松的讨论环境中,愉快的获取了知识,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而计算机教学中会有大量的技能操作培训,学生可以发散各自的思维,进行培训的研究,共同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在此过程中同学间相互勉励,促进了学生学习意识的提升[2]。
二、小组学习方式在计算机教学的应用
(一)建立合作小组。
小组的建立是较为重要的过程,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状态,将不同个性、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的同学分在一个组内,形成一个学习小组。在小组建立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参与时间,所以人数是一项考虑原则。2、将班级成员进行合理的分组,将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分为一组,促进组内形成优势互补。3、要随时关注小组状态,要保持小组成员的稳定性,培养其团队意识,但是也要时刻关注,在不同阶段,适时的进行成员调整。
(二)制定小组合作学习方案。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的流程通常会随着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而有所改变,所以小组协作教学模式也要相应作出调整,常规的学习方案制定是:
1. 基础内容。
这个阶段的内容是基础知识的讲授,需要班级共同完成,教师需要将计算机理论知识进行整理,对学生进行讲授[3]。
2. 任务教学。
教师可以将需要讨论的教学内容以任务的形式分配给小组,同时将评判标准进行说明,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学习目标,并在组内进行任务的落实。
3. 组内学习。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教学内容学习,学习期间,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宏观地对整个班级各小组进行调控,及时辅助学生解决难题。
4. 意见反馈。
阶段性任务完成后,以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各组之间分享学习成果,教师需要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及时地引导学生的正确学习方向。
结论
近年来小组协作学习已经逐渐进入到高专计算机教学中,经过多个实践证实,小组协作学习方式确实适用于计算机教学。小组协作学习方式的参与极大地改善了现代教学中学生单独思考的局限性,促进了交互式学习模式的形成,减轻了教师对不同能力学生进行协调的负担,且效果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马娜.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2(06):42-44.
[2]余彦男.计算机协作学习模式在ACCESS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03(02):57-71.
小组协作模式 篇6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网页设计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前景广阔的行业。市场对网页设计人才的需求, 不仅在量上越来越大, 而且在质上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即:已经不再仅仅要求会制作简单网页, 而是要求既能够设计出富有创意和视觉美观的网页界面, 又能使网页实现各种丰富的互动功能, 同时还要保证其良好的安全性。因此, 这种人才需求的发展对教育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多年的教学效果评估和学生毕业设计的开展, 发现很多学生学完网站建设课程未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在课程实验和项目实习中可以发现一个共性问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很多同学面对网站项目开发一筹莫展, 让他们编写一个具体的功能还能编写出一定代码, 面对一个实际项目怎么分析、怎么规划则无处着手。透过这种现象, 分析教师的教学方法, 可以发现在讲授课程时, 对学生能力培养不到位。教师采用将大多精力花在语法学习中, 而忽视了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面向网站项目开发的思想和实际网站建设能力, 进而激发学习更深层次的应用的学习主动性。如何通过有限的教学时间,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学习主动性, 是重中之重。
本文将阐述如何利用“项目驱动”和“小组协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理论和实践结合, 以实践促进和巩固理论学习兴趣, 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1 项目驱动和小组协作的含义
项目驱动教学法通过有计划地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把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其目的是在教学中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应用空间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1]
小组协作则是以“组内协作、组间竞争”为手段,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根据项目设置, 适时创设情境, 启发、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并能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开阔思路, 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2]。
2 教学实施
基于项目驱动及小组协作思想与网站建设教学过程相结合,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项目准备、项目实施、项目考核三个阶段。
2.1 项目准备阶段
项目的选取和小组划分是开展项目驱动教学和小组协作的第一个步骤也是整个教学环节的核心。其中, 项目如何选取的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效果如何。小组的划分会影响教学进度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2.1.1 项目的选取
项目的选取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课程进度、教学目标等因素。一个大项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任务分解, 每个时间段都有对应的小任务, 这些任务之间不是孤立的, 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 每个任务都包含基本目标和拓展目标。基本目标通过努力和小组协作基本可以完成的, 而拓展目标则可以鼓励在完成基本目标基础上继续运用课外知识, 进行完善和提高探索,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勇于开拓的精神[3]。
对于网站建设课程来说, 我们选定和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项目“学工办信息管理网站建设”作为贯穿整门课程的开发的项目。本项目根据课程进度、知识结构和难易程度又分为辅导员管理系统、班主任管理系统和学生管理系统三个小项目。辅导员管理系统最复杂, 需要处理的信息相对最多, 应用到的相关技术也做全面。学生管理系统相对学生来说最简单也最熟悉, 完成起来较为容易。每一个小项目又会根据课程进度和知识结构进行项目任务的划分。以学生管理系统来说又分为数据库的创建、学生基本信息的管理、考勤管理、奖学金管理等。
2.1.2 小组划分。
协作小组是协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 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然后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每个小组4人。在网站建设课程中我们依据学习基础进行分组, 每组有一名优等生, 两名中等生, 一名学困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又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既有利于增强小组优胜的信心, 也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展。
我们的分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每完成一个小项目后, 通过评价验收以及小组自愿原则可重新编组, 这样既可以锻炼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优秀学生的领到能力也可以督促小组中积极性较差的同学。
2.2 项目实施阶段
本阶段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引导, 团队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注重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鼓励团队协作精神,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动手摸索来完成各阶段任务。
以网站建设课程来说, 任务的实施过程如下:
2.2.1 项目调研
根据项目要求, 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到学工办进行调研, 与辅导员、班主任、各个班进行座谈、发放调查问卷, 了解网站应具备的功能。通过本环节让同学们了解公司设计的流程, 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本环节教师帮助学生整理调研思路、分析调研报告, 要求学生反复修改调研报告, 明确小组分工。
2.2.2 模块划分
根据上一阶段的任务调研,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调研汇报, 根据需求分析设置功能模块, 并互相指出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中以引导为主。小组学生需要发挥团队精神, 互相沟通、共同协作, 培养学生互相沟通、尊重他人、说服他人、聆听他人意见的能力。在超出学生目前知识结构的地方, 教师要加以实际指导, 或给予解决思路和参考书目, 辅助学生解决难题, 避免学生产生“技术屏障”等恐惧心理[3]。
2.2.3 分解知识点
模块划分后教师根据模块功能所涉及的知识点从易到难进行排序, 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所涉及到的知识点, 以翻转课堂的模式在课下学生通过教师录制的视屏和网站进行学习, 课堂上进行模块功能的编写。碰到问题是以讨论为主, 教师引导为辅, 辅以额外练习, 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并布置知识点扩展练习, 可以通过小组竞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翻转课堂在2007年就开始在美国一些学校流行, 但直到2011年才大热起来, 为众多教师熟知, 并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截止2012年初, 已经有2个国家20个州30多个城市在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实验。
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 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 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 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的, 课堂变成了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 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翻转课堂的实施, 可以增加课堂时间, 学生们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增强的课堂活动, 如讨论、实验、互动和基于项目的学习。同时, 也有更多的时间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到现实世界中, 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引入翻转课堂, 将增加师生互动的时间, 使学生可以自控式地深度学习, 满足其学习需求, 获得个性化的教育体验。老师们将有更多的时间帮助学生进行应用性的实践, 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规划和实施, 提高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 做的学以致用, 提高就业能力, 还能够帮助听障学生增强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项目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重在过程, 本课程的最终成绩采用过程考核和小组答辩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过程考核占60%, 小组答辩占40%。
2.3.1 过程考核
过程考核侧重于对小组实践过程的评价, 如需求分析的收集和整理、开发文档的完整性、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进展情况等。
过程考核中, 每个小任务完成后都要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打分。同时要对小组内每一位成员进行评价, 根据小组内部成员对其分担任务的执行及完成情况、在小组协作活动中的表现、与同伴互助协作、对项目任务完成的贡献等情况进行打分。对于表现突出的小组和成员, 可以进入到答辩小组参与课程最终答辩的评价和打分。
2.3.2 小组答辩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答辩, 教师和过程考核中优秀的学员共同组成答辩小组, 成绩由项目完成情况和答辩成绩组成。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和考察的全面性可适当采用笔试方式弥补答辩缺失部分。答辩内容重在项目的分析和实施过程, 同时对于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分析和总结也是一个考核项目。
3 结束语
以项目为驱动采用小组协作教学模式的同时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是现代教学改革中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通过我们在网站建设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方法在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学和领悟能力, 锻炼了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在课程中不仅学会了知识更找到了今后学习工作的有效模式,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 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 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摘要:网站建设是高校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践类课程, 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 从事网页的编辑和设计、Web应用程序的开发、网站管理与安全及其相关技术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本文将阐述如何运用项目驱动及小组协作模式在网站建设课程中开展教学活动, 克服学生动手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关键词:网站建设课程,项目驱动,小组协作
参考文献
[1]李霞.以项目教学法构建公共C程序设计课程[J].运城学院学报, 2011, 4, 29 (2) .
[2]吴海花, 王连山.计算机软件项目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 2009, 23:11-12.
以小组协作形式构建分层教学 篇7
很多教师在今天的教学中,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达到教材目标的完成, 做出了很多尝试。而小组协作形式的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它在培养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互相合作, 取长补短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 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合作精神, 大面积提高各层次学生学业水平。而且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拓展视野,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分层教学的特点
分层教学是建立在承认学生差异, 面向学生差异, 从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出发实施教学的理念之上的。分层教学改变了过去的“齐步走”模式, 分层实施, 因人施教, 允许学生上下流动。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吃适合自己的, 吃得了, 吃得好的东西。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 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
3 以小组协作形式构建分层教学的特点
以小组协作形式构建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 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 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成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 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 教师根据不同的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4 以小组协作形式构建分层教学的几点做法
笔者自1996年以来, 一直在一所市郊学校担任初中英语教学工作。郊区学校学生的英语基础非常薄弱, 而且学生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巨大。按照常规教法, 出现的问题就是, 每个班只有十几个同学达到合格水平, 合格的同学大部分都在七十分以上。而剩下的60%的同学是不合格的, 不合格的同学中有50%的分数都在三十分以下。这样两极分化的格局对于教师上课时极其不利的。
那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笔者实验了一年多, 觉得小组协作形式构建的分层教学对于改变两极分化有着比较良好的效果。因为素质教育的真谛, 就是以每个学生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 使学生主动地把人类文明成果, 内化到他们稳定的个性结构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 更重要的是能够反馈信息, 主动地, 及时地, 有的放矢地调整自己所输出的信息, 使教学活动和谐一致地向既定目标运行。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求教师根据这种差异设计教学, 教师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的层次与所授知识的层次相吻合。
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1) 科学有效地分组。
首先在新生入学后半个学期观察好学生的水平, 把他们按照他们的水平分组, 每组6~7人, 并确定好他们的平时听写的成绩以及测验成绩。
很多教师都有对学生的要求, 如达不到要求就会相对让学生抄抄单词或者重新默写单词。而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来源于他们在学习上的成就感。如果向学生提出一刀切的要求, 目标太高, 大部分同学达不到, 学生得到的就是他们不聪明不成功的信息, 他们就会越来越厌倦学习英语, 到最后彻底放弃学习英语。可如果目标太低, 又会让尖子学生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不利尖子生的培养, 后果也很糟糕。这样的分组和要求, 就让每个人都有一个依靠自己的能力可以达到的目标, 每个人在尽力学习后有了成功的喜悦, 这种喜悦可以让他们对英语学习不放弃, 不抛弃。
而且分组以后, 很多背书默写的任务可以直接下放到小组里面, 让组长直接负责抽背抽读, 培养学生管理自己的能力, 也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在同一水平的小组里, 学生可以和自己小组的同学相比较, 优等生之间可以进行激烈的竞争, 而后进生可以减少和优等生相比形成的压力, 各得其所。这样的分层分组方式, 既便于管理, 也使班级的英语学习充满活力。
(2) 课堂训练应该有序进行, 应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
老师检查学生训练情况的方法很多, 对于死记硬套题只需对答案即可, “中”类题要照顾好全班学生, 处理“难”类题时, 为照顾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练一些“中”类题, 而不必听他们听不懂的“难”类题。训练题的分层照顾才能使学生有所思, 有所为, 同时也照顾了全体学生;即可避免尖子生做简单题而思维不活跃的弊端, 也可以避免基础不好的学生对难题束手无策而失去兴趣, 出现睡觉或走神的不良习性。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Unit 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为例。设计课堂练习要参考各分组学生的具体要求。
教师可以按照这个目标去要求学生做相对应的练习, 让所有学生都力所能及。
(3) 作业的层次设计, 能使学生各尽所能, 各有所为。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Unit 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中的Section B 3a为例。课后作业这样安排。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成不同层次的课后作业, 这样的做法, 对于尖子生, 他们有更多的任务要完成, 完成以后可以大大提高英语水平;对于中等生, 完成课本比较基础的内容, 抓住考点去复习, 相对也能获得较好成绩: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 要求掌握最基本词汇和句型, 教师对他们的成绩期望不要过高, 能让他们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才最重要。
5 效果
笔者在实验一年多后, 取得了比以往的教学都要好得多的效果。以下是笔者所教的初101班八年级上期考成绩;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来, 90分段和30分及30分以下分数段的人数和原定的人数相差比较大以外, 其他分数段的人数和原定的没有多大的差距。其中, 合格的人数是25人, 占了总人数的43.8%, 40~50分数段的人数是14人, 占了总人数的24.6%, 30分及30分以下分数段的人数是18人, 占了总人数的31.6%.也就是说, 一个班之中, 有接近一半的同学是可以学好英语的, 还有四分之一的同学没有放弃英语的学习, 剩下三分之一的学生也掌握了简单的单词和句子。这在郊区学校里是不那么容易取得的成绩。虽然离原定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但相信在以后的实践中, 可以积累更多的经验, 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 任何事物的成长, 都要经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只要过程不停止, 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飞跃。再者, 人的素质既有同一性, 也有差异性, 教师要适应学生的这样差异, 艺术化的设计教学的层次, 用小组协作形式构建的分层教学使优等生吃得饱, 后进生吃得消。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化;课堂上学生会从“听懂学会”向“懂听会学”转化。也只有这样, 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下,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摘要:以小组协作形式构建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 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 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成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 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 教师根据不同的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关键词:小组协作,分层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走进新课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何克杭.基于构建主义的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俞唐.体现创新和实践的学习方法[J].中小学外语, 2003, (10) :15-17.
小组协作模式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实验课程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而兴趣则是人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这是本文讨论的关键。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其中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被很多教师采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在本学校初二年级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下面我将这次教学具体实施模式的过程记录下来,供同行们参考。
1 具体实施
把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协作小组,共同完成一项教师下达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其次由学生进行互评,相互找出对方的不足和漏洞,在互评中学习。最后,把协作小组制作的网页通过本校局域网,让本校学生都参与讨论和提意见,由点带面,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活动任务:用FrontPage2000制作网页。要求学生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素材,制作一小型主题站点。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鉴别、处理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学习的精神,同时提高学生的网页设计和审美能力。
(1)小组成员:从初二年级中选出一个班,按兴趣爱好分成三个小组,一个小组6—8人。其中,一个美术小组,一个文学小组,一个体育小组。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树立榜样,带动本年级和其他年级的学生网页设计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创新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2)指导教师:为了达到较好的活动效果,由该年级的两位信息技术教师负责指导。主要指导内容为网页制作及网页设计技术。
(3)活动时间:由于是一次探索实践活动,主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
2 合理分工,明确到人
自古以来就有学者提倡合作学习的观点。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观点都说明学习仅靠自己的力量是单薄的,须重视小组间每位成员的力量与智慧。
明确内容,合理分工:为了确定本次网页设计的内容和主题,指导教师让参与本次实践活动的学生积极地发表意见,新的内容和观点不断涌现,最后学生提出,为了保持神秘感,请指导教师分组参与讨论。最终,在指导教师的参与下,三个小组分别明确了自己创建网页的主要内容和分几个模块,哪个模块由哪位同学具体负责,都一一做了分工。
(1)学以致用,自主探索。因为学生是初次学用FrontPage2000制作网页,指导教师特别补充讲解了制作网页的主要方法和以及一些特殊的处理技巧,然后由学生分头制作,指导教师给予指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在网上搜索需要的文字和图片素材,并运用到自己的网页设计之中,经过多次集中时间的搜集素材和网页制作,每一个学生都基本上完成了各自负责的模块内容,最后1次进行网页集成,教师从旁进行指导。
(4)成果展示,激发信心。初步成果出来后,我们将学生制作的网页发布到学校的内部局域网上,让其他班级的学生来学习、借鉴,并请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再进一步修改完善。学校的有关领导到现场观看了学生的见面作品,见面制作主编作了网站演示,指导教师作了总结汇报,每一个学生均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学校领导对同学们在短时间内能做出这样出色的网站表示满意,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不断提高自己的网页制作水平,同时就需改进的地方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3 运用正确的评价机制
(1)参与学生受益匪浅。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收获很大,不仅提高了网页设计制作能力,更培养了他们信息收集、处理、鉴别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纷纷表示,将继续努力,把该网站办得更加出色。
(2)新的教师观、学生观。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看到学生身上蕴藏着极大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需要我们教师去开发、引导、整合,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在共同的教学任务中去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协助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学生学习所需的资源,创设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并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但并不是包办和代替学生的学习。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可能学生学到的知识并不系统和完整,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步养成了自主探索学习和与人协作学习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
(3)推广的方向。在实际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推广,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可以分小组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小组内部的协作学习以及小组间的竞争合作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在教学内容方面,不仅是网页制作可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其他教学内容,同样可以进行小组协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协作学习的实践过程中茁壮成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在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探索出贴近学生发展自己实际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比较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小组协作模式 篇9
我们常常能理解动物、植物和人类都是有机体,但我们很难理解“组织”也是有机体。在理科生的世界里,有机与否取决于“碳水化合物”的构成;在文科生的世界里,有机与否取决于是否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是否能够新陈代谢;2、是否能遗传和变异;3、是否在和环境交互。如果以上述三点为标准,“组织”无疑具备有机性。组织的有机性由组织决策人的有机性和组织构成主体的有机性赋予并因此变化。
组织的有机性是一个复杂的议题,今天我们仅仅讨论组织结构,它相当于一个生命体的骨骼。它决定了组织这个“生命”是单细胞无骨生物,还是骨骼外化背着一个重重的壳,亦或是脊椎动物。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要无时无刻铭记一点:一切都是对环境的适应。
我们最常见到的“职能制”组织结构,事实是二三百年前工业革命的遗物。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是很少见一个正经的商业组织的。我们有“手艺人”,即使那个时候感觉是商业组织的组织,比如“江南织造局”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组织,他们是“手艺人的集合”。而手艺人是单细胞生物,一群手艺人的集合是把一群手艺人合在一起,他们个体有机而整体并不有机。由于蒸汽机等现代生产工具的发明,使制造这件事的复杂性增加和难度加大,于是一些先知先觉的生物开始因此适应,他们创造了“职能制”。这种创造效率之高以致于他们很快打败了“手艺人”,然后亚当·斯密追认了这种制度,他把这叫“社会分工”。这是一场进化了的生物对未进化生物的残酷屠杀,就好比远古时代农耕民族对采集狩猎民族的屠杀一样。先进的灭绝了落后的,毫不犹豫绝不手软。但职能制之所以产生在于环境中科技这个变量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工具的发明让使用难度加大,使分工更有效率。如果没有这个变量的变化,所有因此的空想是完全徒劳的。
在工业革命发生一百多年后,因为职能制的组织效率,造成了他们的快速扩张。这个时候单一职能制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扩张的冲动,因为地域、产品线和员工数量的增多,使扩张早期产生了“规模效益”。但扩张中期,产生了一个全新的东西“沟通成本”,这个时候,规模开始不效益,即因规模扩大带来的效益递减甚至为负,于是“事业部制”应时而生。事业部制的二级组织结构仍然是“职能制”,但每个事业部有一个决策人。事实上,这样的制度安排是赋予每一个事业部单独的生命。因为原来每个事业部事实存在又没被正视,他们变成了无头僵尸。而一个明确的责任人任命赋予了事业部这个生命体以大脑,但它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在于“沟通成本”的出现,它是有机体对抗“沟通成本”的第一步求解和变异。
从此,“沟通成本”就像一个幽灵一样一直在商业组织中如影随形。之后的很多组织进化都是在对抗它,但也因对抗它获得了很多好处与坏处。
工业革命二百年后,计算机工业崛起。生产工具进一步进化,使用难度继续加大。以前一个工具的使用安排一个人来研究,变成工序的一部分是有效率的,现在不是了。对一个工序的研究甚至可能需要一个组织,而且也只有这个组织才有对这个工具的使用效率。这个时候,出现了“矩阵制”。矩阵制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形式。横向的业务小组是为组织存在的根本原因负责,即“回答企业的价值和解决客户的问题”,而纵向小组是为生产工序负责,即回答该道生产工序如何使用更有效率。这是一个无奈的制度安排,也因此造成了“沟通成本”的势力放大。
终于,人类在第三个百年迎来了互联网技术。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革命,而互联网是沟通方式的革命。互联网在很多方面大量地熨平了信息的沟通鸿沟,无论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以及企业和环境交互的。
因互联网这样一个“新工具”的出现,一个更有效率的组织结构在孕育——“小组协作制”。以前我们和客户沟通的方式是通过电话,那对不起,最有效率的方式还是职能制。但职能制撕裂了信息,造成了巨大的“沟通成本”。在新技术下,决策人、执行人和服务人可以组成一个协作小组,一起办公,相互协作,内部沟通基本靠喊。请不要笑,内部沟通基本靠喊反而在这个时候是个更有效率的沟通方式。外部沟通大量靠新工具:QQ、微博、微信等等。我无比坚信,这种“协作小组制”的组织结构就会像二百年前“职能制”对手艺人的屠杀一样很快风卷残云,因为它确实更有效率,同时也因为它是对环境的最新交互方式。
同样,协作小组也有长大的一天。那个时候它们如何处理因组织放大而产生的“规模不效益”?在互联网时代,这个问题反而无比好解。看看腾讯,他们就是未来的组织形式。
在一个巨大平台下的各个灵活的协作小组。互联网帮助我们可以把最有价值的信息和最基础的应用集合到平台层,这大大降低了各个协作小组的“创业风险”,又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应变能力。互联网创业者常常抱怨腾讯是最大的敌人,因为一个什么好东西腾讯一抄就必死。我们下意识地把这种抱怨归根于腾讯的价值观和道义,当然这是中国人常干的事。但为什么是腾讯一抄就必死,而不是百度,不是360,不是阿里?剩下几家巨头想干死你们的心真的一点都不比他们少,但他们的组织拖累了他们干死你的能力。
“大平台下的协作小组”是基于未来的、基于互联网的组织形式。这是势,顺者生,逆者死。
小组协作模式 篇10
笔者运用行动研究,初步探索了小组协作模式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小组协作策略设计方案中首先要明确目标。要使得任课教师深刻领会教学目标,领会小组协作学习在各个教育案例中的有效运用,从感情上接受新策略的实施,积极促进新策略的运用。同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在小组中明确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使其积极参与,认真对待。
其次要确定新策略实施的有效环境。包括一些软硬件条件。教学策略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具有动态性和灵活性,是弹性的而不是刚性的,是可调整的而不是预定的。我们对学生强调学习目标和任务目标、小组讨论的纪律,重视学生对数学情感的培养,加入数学趣味故事等。课堂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传递和传播的场所,更是师生生活的心灵空间。课堂不仅是学生人生体验的场所,也是教师生命价值体现的重要领地。
向学生说明清晰的任务目标、布置清晰的学习任务、重视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鼓励大家创新、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鼓励学生积极向小组成员提出自己的不足和薄弱环节,让大家一起帮助学生进步。对于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将可以促进其学习热情的行为记录下来,倾听学生的意见,感受任课教师的观念并记录其教学方式。制作留言册和班级日记,学生可以在上面写上自己对新一轮研究的看法和感受,通过查阅学生的心里话,找出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比较前后作业的正确率,总结新策略的效果。
在具体的操作上,采取如下几种活动形式:
1.小组内部的交流和学习。
一般情况下,小组的学习首先以小组内部的学习探讨开始,不管是问题探讨,还是情景对话,都离不开小组的内部活动,它是小组之间交流的基础。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首先可以在小组中寻求帮助。
2.教师提出研读任务,组间进行交流。
A小组自由回答;B任务分配到组;C小组间相互比赛。
正如美国教育家莫里斯比格所言,在可能的时候,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民主课堂气氛的影响,去帮助诱导学生亲身介入。作者首先要向学生解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并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