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讨论模式论文(精选12篇)
小组讨论模式论文 篇1
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采取这样或者那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活跃课堂气氛,刺激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课堂效率. 而分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是初中数学课堂上非常普遍的一种方法,绝大部分的教师都会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提出或者设置问题情境,供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然而,在学生分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的由于教师没有做好引导和督促的工作,使之流于形式,学生借此来沟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项,或者是干其他的事情,没有发挥好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效能. 如何才能把分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潜力挖掘出来,激发其最大的效能,使之服务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大局呢? 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分小组讨论模式的几点认识.
一、注重讨论中的引导
由于初中生年纪尚小,心智发育不健全,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如果没有教师及时的引导,而让他们独立的参与到分小组讨论模式中, 教学效果是难以令人满意的. 有的学生利用这个机会讲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做无关的事,或者是说笑打闹,或者交流讨论的层次浅,程度低,或者干脆是浪费时间,应付老师,通过交流,达成共识,统一得到一个答案,就是把讨论交流的过程给忽略了.
在这个过程中, 我认为教师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 尽管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提高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学生的交流讨论放任不管,毕竟学生年纪尚小,没有成年教师的引导, 他们难以达到好的讨论效果. 一般来说, 一个班的学生大致会分为6到8个小组,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听取他们讨论的内容, 是否紧紧围绕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如果偏离了教学主题,我们要及时的予以纠正. 当然,只要学生围绕着所设置的问题情境,我们尽可能不要打扰他们,让他们充分沟通,广泛交流.
二、合理分配讨论时间
一般来说,我们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讨论我们提出的问题或者设置的情境. 这个时间怎么控制呢? 我认为要因问题而宜,难度大一点的问题,我们适当的多分配点时间,难度小的问题,学生讨论不需要太久,就少划分一点时间. 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能过长,一般来说,三到五分钟是最好的,时间长了,他们也讨论不出来什么有价值的结果,毕竟初中生的思维敏捷,也较为直观. 但是,也不能刚设置问题没多久就让学生讨论停下来,或者是学生正在讨论之中,突然打断学生的讨论进程,这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也会影响到分小组讨论的效果. 有些问题较为简单, 没有什么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也没有多种解题办法,这种问题我们尽量不让学生讨论,不能为了分组讨论而分组讨论. 所以,在设置问题情境之前,我们要尽可能把那些容易混淆、容易犯错的知识点或者例题给学生讨论,比如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别定理,或者是有多种解法的证明题目,我们以一定的表现形式来给学生讨论,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对这些定理的认识深度和掌握程度,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能力,还能促进学生间对定理的看法交流.
三、注重讨论结果的运用
分小组讨论一般都会有一个或者多个结果,这些结果往往直观的反映着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 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分小组讨论结果的运用. 有的初中数学教师仅仅凭个人喜好,照顾那些成绩较好学生组成的讨论小组,多会选择这些学生来进行交流,而忽视了其他的讨论小组. 这样不仅会让学生产生教师偏心的错觉, 还会影响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情绪, 是非常不可取的一种做法. 因为每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时间限制了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所有讨论小组的讨论结果通通在课堂上评价一遍. 这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我建议教师在认真观察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选择一到两个讨论激烈的小组,交流他们讨论的结果, 给其他小组提供一个示范和参考.
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少的初中数学教师为了在课堂四十五分钟之内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分小组讨论的结果重视程度不高,对学生讨论的过程管控不严,甚至是直接忽略,匆匆亮出自己的底牌,给出自己的观点,强行把学生的看法和观点统一起来,这种教学方法是违背了分小组讨论初衷的, 也是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的. 我建议在分小组讨论结束后,收集所有的讨论结果,然后在黑板上演示给全班人观摩,让学生自己做评委,自己去发现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只需在一旁稍加引导,学生就能一目了然的找到哪一种讨论结果是最佳、最合理的.
分小组讨论学习是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一种较为古老的模式,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注重对讨论过程的引导, 合理划分讨论时间,注重对讨论结果的运用,这样才能发挥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效能,从而提高整个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小组讨论是较常见的一种模式,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并解决数学问题,如何发挥小组讨论模式的最大效用,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效,是值得广大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者认真深思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讨论,质效
小组讨论模式论文 篇2
时间: 地点:
讨论内容:1.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2.对党的态度;3.对“先进文化”的理解。
参加人员: 记录人: 主持人:
经过几周的党课学习,大家对党从理论上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使自己受益匪浅,在理论素养.调查分析及政治觉悟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使我们更多的从党员的角度来观察问题。以下是我们关于培训后的讨论记录。
一.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
杨瑞: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今天可能还不能很深的理解,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地加入,但是,我们应该开始并且坚持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觉得首先应该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大学生是我国社会文化阶层中的较高层次,大学生党员更要能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此大学生党员的专业知识一定要过硬,这就要求大学生党员勤奋刻苦,善于合理利用学习时间,认真对待大学四年生活,在学习中起表率作用,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尚倩:,要加强党性修养,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问题。大学生党员应该为人正直,且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更应该坚持党性,坚定信念。在经济时代,面对各种诱惑,要不动摇。
杨生良:大学生党员应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现代社会的开放性要求大学生党员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现代意识与创新精神源于开放的思想方式和思想的解放。邓小平曾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就是实事求是”。他要求大学生党员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要彻底摈除陈旧僵化的思想方式和思想意识,用开放的眼光看待新事物,接受新观念。大学生党员思想先进,容易接受新事物,我们的时代精神是建立在已有的认知的基础上。学校是一片净土,诱惑相对少,然而,要求大学生党员更应该注意提高自己共产党员的素质和修养,特别是思想上的改进,以期能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经受住更大的考验。
二.对党的态度
XXX:对于党的态度,大家有些爱之深责之切的感情。几乎每一个参与讨论的同学都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回顾改革开放 20 年的经历,中国的巨大变革,让人无比坚信中国共产党的强大力量。但是对于党内的许多问题,比如党内腐败、民主等方面,应该再加以改进。但是对于党的许多缺点,也不能抹杀党的先进性。而且,共产党一直在自省,自我调整,与时具进。这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也是大家所理解也能够从自我要求自我做起的。
XXX: 我觉得不应该单纯以党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而拥护她,既然是党员,就应该有更深刻的认识和觉悟。不管怎样,既然坚信共产主义,既然成为共产党的一员,就应该始终信任她,支持她,适应她和以自己的绵薄之力改进它。
三.对“先进文化”的理解
有的人对于共产党的“三个代表”中的“先进文化”有所疑问。何为先进文化?文化是否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经过大家的讨论,达成一个共同的答案。
小组讨论模式论文 篇3
一、当前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常见问题
1、纪律问题。由于班级大教师很难控制。课堂显得有些混乱。尤其是,当进行小组表演时,往往整个班级的学生集体出动,课堂组织变得很复杂很难安排,而将大部分口语交流活动安排成小组活动模式,能够较好的控制课堂组织状况,分散了教师的压力,这种情况下教师只需要跟几个小组长交流沟通,并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就可以了。
2、参与问题。由于学生水平不齐,性格不同,很难调动所有的学生参与,往往是少数几个人控制了发言或沉默不语。而性格开朗活泼的人往往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对这种情况下通常采取积极鼓励不爱发言的同学站出来表演,而这样势必造成课堂节奏的拖沓,同时又限制了想参与活动的同学的积极性。
3、选题问题。教科书上的讨论题单调,缺少灵活性。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全班同学如果只围绕一个选题来讨论,势必会有的同学对这个论题不感兴趣,或者有其他观点,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妨放开手脚,将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不同的小组,通过各自的讨论帮助他们进一步对论题进行更深刻的认识。
4、效率问题。不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课堂布置的任务不是太难就是太简单。大班活动由于节奏拖沓,往往一节课下来每个同学表现的机会很少,而教师也无法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因而课堂效率不高。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我们可以发现:纪律问题除了班级大、人数多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如:主题缺乏兴趣,表现单调,缺少挑战,小组表演时,说话不清楚或声音太小,使听的人失去兴趣,没有有效的评估和激励机制。参与问题、选题问题、效率问题以及语言表达都是由于没有做充分准备。我发现教师的设计和组织是上好每次口语课的关键。包括任务的布置,课后的准备,课堂表现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我采用以任务为中心的合作式自主学习方法,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以结对子和小组开展基于主题和任务型的多样化活动,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二、英语教学中采取小组讨论学习方式的优势与必要性
(一)小组讨论能够为学生赢得更多的时间
过去的集体教学方式里,每个学生在90分钟内的发言时间很少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看客与听众。如果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可以将学生按照5人一组或6人、7人一组(视话题的内容及具体要求而定)分成小组,让他们在组内自由讨论进而形成小组的结论,然后再由小组发言人将其结论拿出来与其他小组交流。这样如果除去教师及小组间交流所需要的时间,还留给了每个学生大量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
(二)小组讨论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笔者在长期的口语教学实践及日常访谈中发现,有些学生有着极强的害羞、怕教师的心理。这样的学生实际上是很想参加集体活动的,而根本上还是其自尊心超过了勇气的力量,这时候教师应该多给他们一些积极地鼓励,可以从简单的问答开始,逐步的帮助他们树立起积极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接受更大的挑战。而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内面对面地、针锋相对地交流与讨论,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并能有效地克服其害羞、怕错的心理,为其树立自信心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小组讨论学习模式设计以及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1、布置任务(Task):每次课堂口语活动前一周,我选择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选题要有趣并且多样化。说明目的、要求、注意事项以及评估标准。各小组选定主题并确定表现主题的活动形式如:讨论、辩论、访谈、对话、角色扮演、解决问题、小剧、小课题等等。
2、课前准备(Preparation):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教师应当做些适当的指导,如规定一些具体的任务目标,以及话题观点准备等等,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小组讨论的口语学习模式贯穿始终。
3、课堂展示(Presentation):经过一周的准备,在口语课堂上,每个小组给10—15 分钟进行展示和表演。每个小组同时要提交文字材料,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做演示的PPT。
4、课堂评估(Evaluation):小组展示和表演完之后,由同学、教师、个人按照制定的评估标准对小组以及小组的每个成员打分。并制定出教师和个人细节评分标准见和同学总体评分标准见。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每个小组都要交上所准备的口语文字材料或PPT演示文稿,并予以保存。
小组探究学习法的优点很多,体现了以任务为中心的合作型自主学习的现代教学理念。以小组形式安排的英语口语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同学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聪明才智,表现出了独特的个性。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能够弥补传统课口语训练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发现如下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改进。如有些小组过分注重PPT漂亮的画面和表演,忽略了语言信息的输出;同学评估和自评打分时,标准把握不够严格和准确;还仍有个别同学念讲稿。这些都是小组讨论学习中常见的问题。从另一方面讲,小组讨论学习对班级整体互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小组上台表演与班级同学互动较少。班级与班级之间存在着水平,能力,性格差异。最后一点,由于一个班级中几个小组论题不同,且观点也有很大差异,教师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充分的点评与指导,这就造成了学生讨论时候积极性很高,然而很多论题无法得出什么有效成果,这就对教学质量打了折扣。因此,教师一定要扬长避短,加强小组讨论活动中的进度控制,积极指导各小组的学习情况,使每个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小组讨论模式论文 篇4
关键词: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六步”应答模式
当前, 无领导小组讨论已广泛使用于公开选拔副厅级及以下领导干部的面试中, 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一种面试题型。我在多年的面试研究与辅导中, 经过深入探索, 认为应试者在面试中要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充分认识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基本原理, 通透掌握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解题方法, 并善于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一、理论前提
无领导小组讨论作为一种面试专业测评方法, 包含本质内涵、优缺点、测评要素、主要题型、施测程序、应对技巧等一系列基本理论与技术问题。其中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本质、题型、程序等三个方面对有效运用“六步”应答模式产生了独特影响。
1. 明确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本质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考生进行集体面试的一种测评技术。它通过一定数目 (5—9人) 的应试者组成一个临时工作小组, 进行一小时左右时间的与工作有关问题的讨论, 并作出决策, 讨论过程中不指定谁是领导, 也不指定受测者应坐的位置, 让受测者自行安排组织, 评价者观测应试者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辩论的说服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是否达到拟任岗位的要求, 以及自信程度、进取心、情绪稳定性、反应灵活性等个性特点是否符合拟任岗位的团体气氛, 由此来综合评价应试者之间的差别。
由于无领导小组讨论测试小组是临时拼凑的, 并不指定谁是负责人, 因此其本质就在于考查应试者的表现, 尤其是看谁会从中脱颖而出, 成为自发的领导者。
2. 熟悉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各种题型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讨论题一般都是智能性的题目, 从形式上来分, 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1) 开放式问题。主要考查应试者思考问题时是否全面, 是否有针对性, 思路是否清晰, 是否有新的观点和见解。如你认为什么样的领导是好领导?
(2) 两难问题。主要考查应试者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说服力等。例如:你认为以工作取向为重的领导是好领导, 还是以人为取向的领导是好领导?
(3) 多项选择问题。主要考查应试者分析问题实质, 抓住问题本质方面的能力。此类问题对于考官来说, 比较难以出题目, 但对于评价考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和人格特点则比较有利。
(4) 操作性问题。主要考查应试者的主动性、合作能力, 以及在一项实际操作任务中所充当的角色。典型的例子如要求用PhotoShop这个软件分别设计一个照片的背景, 看谁的设计更有创新, 或者可以自由寻找合作者, 去完成这个在现场就需要实际操作出来的工作。
(5) 资源争夺问题。主要考查应试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分析问题能力, 概括或总结能力, 发言的积极性和反应的灵敏性, 等等。如让应试者担当各个分部门的经理, 并就有限数量的资金进行分配。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题目类型多种多样,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题型, 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让应试者展开充分讨论, 并最好能让小组成员间的意见出现分歧和交锋, 看最后能否达成一致, 以及如何达成一致。
3. 通晓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程序
了解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流程, 有助于应试者把握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全过程, 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沉着应对。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考生阅读材料, 了解试题, 独立思考, 列出发言提纲, 一般为5分钟左右;第二阶段, 考生按当场抽签确定的顺序或自由轮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每人3分钟;第三阶段, 考生交叉辩论, 继续阐明自己的观点, 或对别人的观点提出不同的意见, 并最终得出小组的一致意见, 大约20分钟。整个过程一般控制在1小时以内。
二、应答模式解析
在应对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无论是题型的变化, 还是问题形式与内容多元化, 都可以用一套操作模式来应答。下面以一则经典的案例为例加以解析。
1. 经典案例
现在发生在海难, 一游艇上有八名游客等待救援, 但是现在直升机每次只能够救一个人。游艇已坏, 不停漏水。寒冷的冬天, 刺骨的海水。游客情况:
(1) 将军, 男, 69岁, 身经百战;
(2) 外科医生, 女, 41岁, 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3) 大学生, 男, 19岁, 家境贫寒, 参加国际奥数获奖;
(4) 大学教授, 50岁, 正主持一个科学领域的项目研究;
(5) 运动员, 女, 23岁, 奥运金牌获得者;
(6) 经理人, 35岁, 擅长管理, 曾将一大型企业扭亏为盈;
(7) 小学校长, 53岁, 男, 劳动模范,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8) 中学教师, 女, 47岁, 桃李满天下, 教学经验丰富。
请将这八名游客按照营救的先后顺序排序。要求:3分钟的阅题时间, 1分钟的自我观点陈述, 15分钟的小组讨论, 1分钟的总结陈词。
2. 应答模式
第一步:明确题意。
即要求做什么?任何题目展现在我们面前时, 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要明确题目的意思, 即题目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什么。从本题要求来看, 就是将八名游客按照营救的先后顺序排序, 即需要排序。
第二步:寻求解题方向。
即如何去做?无论何种题型, 我们在明确题意之后, 马上就应该想到如何着手去解题。本题要求我们进行排序, 那就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确立标准, 即标准是否科学、客观、合理、全面。这是解决问题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 否则无法有效完成任务。
如何确立标准呢?此时要依据题意作出快速反应, 排序无非是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的因果联系、事件的轻重缓急、人物的重要性程度等来确立标准。案例中设置的是在特定紧急的情况下去救人, 很显然是要考虑依据人物的重要性程度来排序。
第三步:落实方案。
即如何进行具体操作?标准确立之后, 就要根据标准进行具体操作, 最终确定营救的先后顺序。那么如何来衡量人物的重要性程度呢?我们又可以从以下多个维度予以考虑:一是对社会的贡献;二是自救能力;三是年龄及性别因素;四是文化程度;五是职务或职称的高低;六是其他因素如文化传统, 等等。由于无领导小组讨论重在考查应试者的分析判断能力, 而无标准的答案, 因此, 我们应牢牢把握一条主线, 同时兼顾其他因素来解决问题。
上面所涉及的评判人物重要性程度的各个维度均可以作为单一主线来落实方案, 本文拟以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作为主线来操作。
首先将需要营救的人员按照职业类别划分开来:将军属于军人;外科医生属于医务工作者;大学教授和大学生属于科技工作者;运动员属于体育工作者;经理人属于经济工作者;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师则属教育工作者。这种分类既可以相对细化, 又可以比较粗略, 完全取决于应试者的经验和当时的认知状态来确定。
其次是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将各种职业类别的重要性依次进行排列:科技、经济、教育、医学、其他。此时应试者要运用头脑风暴法, 充分寻找各种排列的理由。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是上层建筑的基础, 发展才是硬道理;建国军民, 教育为先, 国家要发展, 还靠新一代, 等等。
最后依据各项标准具体确定营救顺序:教授、大学生、经理人、中学教师、小学校长、外科医生、将军、运动员。此时应试者要充分利用其他一些维度来具体确定顺序, 体现自己观点的全面性与思维的严谨性。如在大学教授和大学生之间应先救大学教授:一是他年龄大, 自救能力弱, 符合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二是他正主持一个项目研究, 对人类有较大贡献。而大学生虽有潜力, 但他正值壮年, 自救能力应该较强。在小学校长与中学教师之间应先救中学教师再救小学校长, 其理由是优秀的教师对教育的良性促进作用更来得直接些, 况且是女教师, 应当先救。在将军和运动员之间应先救将军, 因为拿过奥运金牌的年轻运动员, 其身体素质应该会比正常人强, 生存能力和自救能力方面都会比已经69岁的将军更有优势, 因此运动员最后才救。
第四步:理清发言思路。
即该说什么?将前面完整的思维过程列成一个简要的发言提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也是处理好后面几个步骤的关键点。如图所示:
第五步:适时调整发言内容。
即该如何说?无领导小组讨论是考官通过应试者在发言的时机与内容、遭到反驳时的态度、倾听他人谈话时的态度等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素质来对应试者作出综合评价。它重在发掘应试者中“无形”的领导者, 这个“无形”的领导者应当具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因此, 应试者必须在已准备好的答卷的基础上, 通过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情况, 在讨论中把握全局, 总结别人的观点, 对自己的观点予以补充、完善, 最终形成自己更加全面的观点。
第六步:正式发言。
即该如何把握最佳时机陈述?我们将正式发言作为一个单独的步骤, 是基于它的重要性考虑的。应试者的发言是观点的阐明、能力的显示、形象的展现, 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它重在发掘应试者中“无形”的领导者, 这个“无形”的领导者不仅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 在协调各方观点的基础上条理分明地加以陈述, 而且善于察言观色、机动灵活、随机应变、巧于应答, 显示出高超的组织协调能力。总之, 应试者要善于根据别人的发言或论辩的状况, 寻找到一个有效的突破口, 能将众多的观点引向一个一致的目标。
三、总结与思考
无领导小组讨论中的“六步”是一个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有机整体。其中明确题意是解题的基础, 寻求解题方向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落实方案是解题的核心部分, 理清发言思路是解题的保障, 调整发言内容是解题的重要补充环节, 正式发言是解题的灵魂, 是整个解题的归结点。
当然, 无领导小组讨论“六步”应答模式并不是万能的, 它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解题思路和应用模式, 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建立在应试者具有优良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戴维新.无领导小组讨论应试技巧.领导科学[J], 2009, (2) .
[2]马旭升, 李海舰.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初探[J].人才开发, 2009, (4) .
[3]铁鑫.浅谈无领导小组讨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J].经营管理者, 2010, (11) .
小组讨论《一》 篇5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列宁曾经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党从成立起,就坚决有力地驳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谬论,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我们党的奋斗历史告诉我们,只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科学地总结自己的经验,确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前进道路和战略策略,我们的事业就能不断取得胜利。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更加感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走向胜利。
80年前,在中国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中,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澎湃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
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中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80年。在前80年中,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饥寒交迫。在后80年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空前团结和组织起来,冲破重重难关,革命斗争不断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从这前后两个80年的比较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切爱国力量深深认识到,中国能从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的前途实现伟大的历史转变,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我们党领导人民奋斗80年的峥嵘岁月和光荣业绩,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
当前,党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人民完成这一宏伟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实现几代人的梦想。
首先,我们党有代表先进文化最高成果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我们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表明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邓小平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能够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胜利前进。
其次,我们党有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确立了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根据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党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制定了一整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些路线、方针、政策,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改革开放中各种复杂矛盾,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在跨世纪的征程中,只要我们坚持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认真贯彻执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项方针、政策,就一定能顺利实现跨世纪的奋斗目标。
第三,我们党有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由于党在长期斗争中同人民群众形成的血肉联系,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反映了人民的意愿,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因而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自觉贡献聪明才智。对当前的困难和问题,人民群众是理解的,是支持党去克服困难的。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我们党能够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最根本的力量源泉。
第四,我们党有一支总体上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干部队伍。在中国,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像我们党这样集中了那么多先进分子。改革开放以来,党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出发,确立了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努力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我们党的各级干部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为指导,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开阔了眼界,得到了
锻炼,增长了才干,总体上是能够胜任各个方面工作的,能够同人民群众一道艰苦奋斗的。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胜利地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沧海横流,方显本色。历史表明,我们党不怕困难,总能依靠人民克服困难。现在,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指引下,走向新世纪的目标任务、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完全可以相信,在新的世纪征途上,只要全党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我们这个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就一定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更好地为人民所拥护。(3.民族的先锋队?
其一,中国共产党不是一般的工人群众组织,而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即党是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这并不是说作为工人阶级先进部队的党和整个工人阶级可以画等号。同时,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最终目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起来。
其二,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为,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要担当起自己的历史使命,也就绝不能是一个只是代表某些少数人利益的狭隘的宗派集团,而应成为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就指出,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人民群众的先锋队。就是说,人民离不开党,党也离不开人民。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主要体现在:(1)党制定和贯彻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又是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2)党的先进性和代表人民利益的广泛性是一致的。(3)我们党的党员既有来自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又有来自非劳动者阶层的先进分子。
其三,成为“两个先锋队”是我们党的一条历史经验。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始终是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的,我们党一建立就面临着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任务,这就决定了党必须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群众性,既保持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学军中学学生小组讨论 篇6
老舍写这么一个“懒人”,想表达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朱诗宸
懒人是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形象,或者确切地说,是与当时的社会主流相冲突的人。因为懒,“大家只呼他为懒人”,他被世人排斥。于懒人本身来说,懒是一种人生状态,以懒追求“花木样的恋爱”“静谧温暖”,而懒人的周围都是“见了花便折,见了镜子就照”的人,懒人以懒来抵抗世俗,坚守固我。
老舍以淡淡的笔墨来写一个不完整、不真实的懒人,或许就是以一个极端的虚假形象来反映当时是一个不正常的社会,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困惑,期望自己能够像懒人一样追求“静谧芬芳”的爱。
廖安知
第一人称的“我”是一个旁观者,代表社会普遍的心态。文章一开始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懒人的格格不入,随着情节发展,懒人叙述自己的爱情,作者非常奢侈地将笔墨赐予懒人理想化的爱情。这故事让人想起《局外人》。不同于默尔索的是,懒人的确是有自己的追求的,他的追求就是懒,就是静美的爱情,甚至在静美面前生命也不重要了。“不算最懒”就是他试图以爱情的形式融入社会,然而他追求的爱情与大众不同,从而无法走向婚姻。他希望在“懒”中获得自我的宁静,避开外界的纷争,这种心态的出现本身就是社会阴暗面的展现。作者安排女孩的悲剧结局,也是这个道理吧。
仲逸青
老舍先生的这篇《记懒人》仍延续了以往的“亲民”风格,但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那懒人懒得没有了姓名,懒得忘记了年龄,也懒得与心爱的人厮守,真可谓懒得出奇了。然而在懒人借着酒劲不那么懒时说出的话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悲哀,隐约却深切的悲哀。
懒,前二十年是选择,是作茧自缚;后二十年是惩罚,是内心坚守。这也许就是懒人并不叫人厌烦的原因,也是“我”煞费苦心叫他开口的原因。不再因为不必要的勤谨,而让自己背上一生的包袱,那么索性一懒到底,以自己安心的方式活下去,只求死后能埋在海棠花下,作为后半生惩罚的终结。懒人是懒,但他并非无情无爱,他也羡慕“同卧在海棠花下”,也期待“成双作对”的不死之爱。老舍笔下的“懒”,也许只是一个普通人对所谓命运的顽强抗争,无谓褒贬。
朱丽琪
懒人好懒,仿佛天地自然,不去想,不去记,偶尔遇见爱情,也是“一期一会”,日后想起来,或者隐约记得碰见了一位好姑娘,或者什么都记不得了。
如果从姑娘的角度看,这悲剧仿佛弗朗索瓦丝·萨冈的诗:“我控告您无视爱情/一味逃避/唯唯诺诺/我判处您终身孤寂。”
而懒人显然并不介意“终身孤寂”,他到底有一段终生回忆的“花木样的爱情”。这样的人,无所谓“有为”,无所谓“无为”,顺势而行,早与万物化为一体。老舍先生写这样一个人,想来是企盼着一个人人皆“懒”的世界,不论珍奇的、平庸的,看见什么,遇见谁,不必刻意去记住什么,遇见了,就像风吹过风、水掠过水。所有的生命都没有固定的名字,活在当下,各自安宁,没有一个情感世界的孤儿。
沈 奕
中国道家思想主张一切纯任自然,要摆脱世上的一切牵挂,从人世的种种约束和限制中跳脱出来,所以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在被删节的段落中有“老子的心中到底有个‘无为萦绕着,我连个针尖大的理想也没有”的语句,这表明当时的人并不是在所谓无为的思想里懒于世事,而是一味地畏怯软弱,逃避自我和时代。
小组讨论模式论文 篇7
一、钢琴小组课教学现状
(一) 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通过调查,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在钢琴教学中一直以来延用了几种比较固定的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指导法、示范法、观摩鉴赏法和练习法等。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比较传统, 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弹, 钢琴老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的学习是对教师想法的复制, 这种“生硬”的教学, 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而言, 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在具有良好的音乐文化素养的基础上还应具有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并能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我们需要注入更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钢琴教学更具实效性。
(二) 教学内容注重技巧训练轻能力
通过钢琴小组课教学, 我们要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钢琴弹奏的基本技术的基础上, 具备弹奏一般的钢琴作品和声乐伴奏旳能力, 同时, 通过钢琴的学习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而目前的钢琴课教学更多的重视成品与结果, 关注的是演奏本身, 很少关系学生对于作品由来与深层的内涵的理解。通过音乐学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的观察, 我发现学生们在进行了两年的钢琴学习后, 只会弹奏简单的几首固定的曲目, 如《水草舞》、《意大利波尔卡》等, 当然, 这些学生跟刚刚入校时相比, 演奏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相当大的提高, 但是体现在综合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如在视奏、伴奏等方面90%以上的同学表示“不会”或是“好难”。对于弹奏水平相对较好的同学来说, 也只是练会了课堂上学会的那几首作品。从中我们不难发现, 学习演奏技巧有了, 能力却没有。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 老师教了就会, 不教就不会, 学习被动。
(三)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普通高校钢琴小组课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钢琴基础, 因此在手指执行能力、可塑性等方面都不具有优势。加上部分同学入校前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知识培训, 有些同学对五线谱的识谱都有困难。因此学生在钢琴的学习过程中有畏难情绪, 以被动学习为主。加上对钢琴的学习认识不够, 认为钢琴对于今后的工作没有太大影响。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学生们主要扮演听众的角色, 积极性不高。有部分同学迫于学分的压力而进行学习, 这使得老师的教学也很被动。
二、提倡讨论式学习对钢琴小组课教学的作用
讨论式学习是以讨论为基本方式进行的教学与学习活动, 在教师的策划下, 学生们针对某一个问题交换意见, 进行探索研究和议论、讲述。通过这种自主的、互动的、开放性的学习方式, 可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钢琴小组课给讨论式的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 在钢琴小组课中加入讨论的环节, 无论是对钢琴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可以提高学生钢琴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讨论式学习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学生是讨论的主体, 因此通过讨论的环节, 可以真正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它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关于钢琴演奏中音阶的指法的问题, 这是大家在学习音阶时经常遇到的难题, 老师不提前告知学生应该使用什么方法和指法进行演奏, 学生通过同学之间信息交流和思考, 会对信息进行接纳和修正。最后寻求出最佳方案。通过讨论结果的展示会使学生对音阶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更加感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 可加深学生对钢琴技巧和音乐作品的理解,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 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网络的发展给学习带来了多种途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各种知识, 钢琴教学也因紧跟时代的脚步。讨论式教学法可以为钢琴小组课提供了一个开放和创新的平台, 通过参与讨论, 学生需要对于信息进行加工和思考, 最后形成个人观点。通过小组学习进行观点的交锋, 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也能从同伴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演奏技能与钢琴作品的理解和内化,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例如, 在钢琴学习过程中, 老师请小组的其中一位成员演奏一首作品, 演奏过后, 其他同学与老师共同就其演奏的力度、速度、弹奏方法、双手的平衡等问题进行简评。之后, 例外几位同学轮流演奏, 其他人参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了解自己演奏问题的同时了解到来自己弹奏之外的作品, 而且通过参评讨论的方式了解到来作品的欣赏与点评, 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能力也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三) 改善小组课“一对多”授课带来的弊端
“一对多”授课所带来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数增加以传统的授课方式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习者, 在钢琴小组课的课堂上, 如果老师采用传统方式每位学生回课检查曲子的弹奏, 一节课下来所教授的内容十分有限。学生们也没用很好的参与到教学中, 这样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整节课学生就只有回课, 学生之间没有合作, 学习也很被动。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 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学习, 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平等的原则下, 通过不同讨论模式, 使学生将个人学习和集体学习相结合, 这将使每位学习者都会从中获益。
三、讨论式学习在钢琴小组课中运用
(一) 在钢琴小组课堂内建立多种形式的讨论模式
钢琴小组课堂上, 可以采用多种讨论模式:主题是、辩论式、案例式、课题研究式等等。在教师的主持下, 学生共同就某一个问题交换意见或者进行讨论。这是种主题式的讨论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运用在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的地方, 在讨论之前学生需要做好讨论之前的准备。例如, 对于弹奏中难点的乐句大家可以进行讨论, 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或者, 是大家普遍关注或希望解决的技术难点, 都可以进行讨论。这种讨论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 也可以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讨论、交流。辩论式的模式, 是对与一个问题做出正反两个方面的讨论和分析。这种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 在钢琴课堂外建立开放的讨论平台
我们可以建立一种更为开放的交流与研究形式。可邀请嘉宾到课堂参与学生课堂讨论的钢琴讨论式教学, 参与的嘉宾可以是本校的师生, 也可以是校外的师生。而且, 我们可以将教学空间从校园延伸到社会, 让学生在多元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与锻炼。学习的空间也随之变大, 由一个校园拓展到多个校园, 教师的资源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本校的钢琴教师, 而是以开放的教学理念与胸襟接纳校园之外的有识之士走进校园与学生进行学术上的对话、交流与研讨。这将会更好的开拓学生的视野与思维, 接触多元的信息, 从而更主动的接受知识。
(三) 建立钢琴小组课讨论式学习的评价机制
我们需要对于钢琴课教学中的讨论环节进行有效的评价, 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在钢琴课堂中的参与能力, 教学内容的掌握、课堂效果等方面实施评价运行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运行, 及时掌握讨论式教学的实际效果, 便于教师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改进, 提高讨论式教学在钢琴小组课教学中应用的实效性。对于在课堂外的交流与讨论也可以通过获得学分的方式进行评价。
四、结语
讨论式教学与学习方式为钢琴小组课教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通过讨论式教学在钢琴小组课教学中的应用, 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使教师与学生二者的关系在教学中得到和谐统一。同时在教学中加入讨论的环节改变了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 可面向全体学生, 解决钢琴小组课存在的不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钢琴的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创新的能力,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变得“想学”、“能学”、“会学”。另一方面, 将讨论的空间扩展至课堂以外、扩展至校园以外, 拓宽了钢琴的教学内容,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使之从单一的技术训练变得更加多元。使学生从钢琴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与能力, 同时也能提升钢琴教师的综合能力。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招生的人数不断增加, 钢琴小组课的模式引入钢琴教学。面对新的教学模式本文将讨论式教学法引入钢琴小组课教学过程中, 以便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钢琴教学效果,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钢琴小组课,讨论式学习,主体性
参考文献
[1]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1.
[2]周剑雄, 苏辉, 石志广.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大学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8.
如何有效开展小组讨论 篇8
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是当前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讨论的效果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首先要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将学习成绩好,责任心强,善于与人沟通,且乐于助人的学生选作小组长,由小组长召集组员学习、督促学习过程、检查记录组员学习情况等。再根据学生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对学习小组灵活组合,同时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更有利于学生之间愉快地进行合作。力求小组之间能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让学生自行探求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讨论中争做发现者和创新者。
二、培养良好的讨论习惯
学会合作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和欣赏他人的机会,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讨论习惯,合作就是空谈。因此,教师应利用小班人数少的优势,切实做好对学生良好讨论习惯的培养。
1. 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组讨论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经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又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学生只有在思考到一定程度时开展小组讨论,才有可能达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以及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才能找到最佳答案。因此,在讨论前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否则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学生应根据学习目标先行预习,有了初步想法后再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 认真倾听和文明发言的习惯
在小组内交流时,要多采用轮流发言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经过相互探讨,集思广益,解决疑难。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暂时先搁置起来,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长提出,老师进行点拨。学生在交流中应认真倾听,注意力集中,学会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不仅要肯讲,更要会听,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吸收和分享别人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成果。同时,必须轻声交流,不影响其他小组。
三、成效评估、激励为主
小组讨论模式论文 篇9
一、 通过讨论对学生内在 思维进行调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讨论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设计讨论内容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对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进行突出,还需要注重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对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激发。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明确数学学科的重要价值。有部分教师在开展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没有注重对 学生内在思维的激发,导致学生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使得小组讨论的效果不能够得到发挥。因此要有效地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就需要对学生的内在思维进行调动,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出一个特殊的讨论情景:“当你去看电影的时候,电影票上的座位号是6排5号 , 那么应该怎样来确定你的位置呢? ”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较为陌生,但是对于电影票的座位号是比较熟悉的,用这样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将自己熟悉的东西与平面直角坐标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去对实际的生活进行思考。在这样的情景下开展讨论可以让学生更 加深入地开展小组讨论,并对学生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主观能能动性进行激发。
二、小组讨论中活化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之上,在小组条例中对自己的思维方法与过程进行充分的展示。通过想和说、看和说、听和 说、做和说的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清晰的表达,逐步做到能够有条理地通过数学符号、图形以及语言对自己的观点理念、操作过程、思考方法等进行有条理 的表达。在指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时, 不能够仅仅是注重语言的流畅性与条理性,同时还需要鼓励学生,适当地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识, 让学生做到敢说、乐说、善于说。这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完成知识构建,还能够促进自身思维的发展,促进大脑皮层的活跃与兴奋,使得思维能够更加的灵活。
三、小组讨论中激发思维 创新性
在小组讨论中可以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体验参与到学习中的乐趣和思维成功的愉悦,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例如,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过程中, 可以先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将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讨论“摆的方法以及如何摆得快? 摆出来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摆出来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各自的长宽高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长方体体积计算的规律所在,让学生的思维火花与创造欲望能够被激活。又如在学习四边形前,先引导学生讨论:“你们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对三角形进行认识的? 你们又准备从哪几个方面来学习四边形呢? ”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回忆,然后推断认识四边形需要注意的内容。在学习完四边形之后,让学生讨论它们的异同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淡化现象, 对实质进行强化,帮助学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讨论中掌握知识,形成良好的思维创新性。
思品课小组讨论效率述评 篇10
—、学生的参与不够, 参与不平均
学生的参与度低, 参与不均衡, 是课堂讨论效率低的主要表现, 也是课堂讨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思想品德课小组讨论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 但是学优生往往参与机会更多, 扮演了一种帮助人的角色, 学困生却成了听众, 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其他学生处获得信息, 致使他们在讨论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比班级教学中的收获还少。更多的学生把讨论学习看作老师布置的任务, 而不是学习的方式。他们的合作不够主动, 往往处于被动, 因此很难内化为能力。讨论过程中, 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 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 这就直接影响了讨论的顺利展开。学生对讨论不感兴趣, 讨论的积极性不高, 一部分学生成了活动的旁观者和局外人。没有参与, 主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学生参与度低的主要原因是讨论小组的组建不当。组建讨论小组是课堂讨论的前置程序。小组组建是否得当会影响课堂讨论的效果好坏。小组的建立要体现全人发展的要求, 即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使每位同学在课堂讨论中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都能畅所欲言、参与讨论, 而不是仅作为旁观者。
二、论题选择不当
论题选择不当是小组讨论效率低下的内在因素。论题是从情景材料中抽象出来的进行小组讨论的主题, 它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选择什么论题展开小组讨论, 决定讨论的方向, 关系到课程目标的达成, 从广义上说关系着教学效果。论题选择不当, 从局部来看, 讨论也许非常成功, 但从教学内容的全部来看, 违背了效益性原则, 这种教学也是失败的。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成功运用课堂讨论模式的保证。好的讨论问题首先必须精确, 要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的性质:事实性、解释性或评价性;其次不要太宽泛, 具体、特定的问题有助于引导讨论的方向;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问题应该反映真正的疑问。选择切合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论题, 是提高学生讨论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的内在动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景, 生成问题,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可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把电、光、形、声等多种媒体巧妙地组合起来, 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那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 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创设情境, 提出论题, 激发学生浓厚的讨论兴趣, 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课件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 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美好的学习情境,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件不仅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 更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合作探究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三、讨论不够充分
课堂讨论没有时间的保证是课堂讨论效率低下的外部因素。课堂讨论的步骤有创设情境、选择论题、小组讨论、组间交流、教师总结等。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讨论是课堂讨论程序的核心步骤, 应使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在讨论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有些教师误认为新课堂就是小组讨论课, 一堂课组织多次小组讨论, 却没有时间的保证, 每次讨论没有充分展开, 就匆匆结束。讨论过多过滥, 讨论走过场, 讨论不充分, 影响学生的讨论积极性, 也不可能达到课堂讨论的教学目的。教师指导全班进行讨论时, 应注意不要充当控制的角色, 要鼓励学生倾听彼此的意见, 学习运用课文提供的资料证实自己的观点。讨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问题是呈开放性, 不存在唯一的答案, 因此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 接受各种合理的解释, 对不适当的回答不要否定, 而要进一步提问予以引导, 重要的是讨论的过程, 而不是讨论的结果, 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批判性思维。在学生讨论过程中, 教师起协调作用, 把握讨论的时间, 提出讨论的总体要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特别是小组讨论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学生站在前面, 教师站在后面, 情感在前, 道德在后, 事件在前, 概括和抽象在后。
四、总结不足
小组讨论让语文课堂别样精彩 篇11
一、塑造宽松环境,创设讨论氛围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生生关系、小组关系和师生关系,这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缺少的氛围。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人的发言,适时把握学生相互间传递的信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避免个体学生因为怕回答错问题而不敢发言的尴尬,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
二、充分搜集资料,打开讨论话匣
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尽量多地去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也利用信息技术课让学生去查阅和海洋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丰富文本,缩小与课文的距离,同时也为课堂进行有效的讨论作了充分的准备。在此基础上,我让小组讨论“保护海洋”与“利用海洋资源”是否矛盾?有些小组就谈到了油价上涨,加油站总有很多人排队加油,供不应求,这说明能提供的能源有限;最近几年有些城市沙尘暴发生的频率较高,人们甚至要戴着口罩出行,这也跟土地沙化有关;还有小组结合了最近的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漏以及利比亚战争来说明当今世界“能源危机”的形势、环境破坏的危害。
讨论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讨论时教学法改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他们既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发出者,他们的思维不再受教师的限制。这个教学活动既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层次,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在此过程中交流、讨论完全成了他们的需要,于是讨论有序展开,步步深入,较为圆满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捕捉生成时机,启开讨论思路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通过公仪休拒收别人送的两条鲤鱼,塑造了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形象。学课文时,有学生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也许别人是好心好意送的鲤鱼呢?他为国为民日夜操劳,送两条鲤鱼给他补补身子,这完全合情理。一时间,教师里多了许多窃窃私语声。我稍作思考:“同学们,你们的想法很有道理。那就请小组讨论一下,课文中的管家以及他的主人到底是怎样的一番‘心意’呢?”
通过再读文本,小组成员思维的碰撞后,学生纷纷表达着自己的意见:
“满脸堆笑就是说笑是硬挤出来的,不是从心里发出来的”;
“满脸堆笑就是说那个管家是在假惺惺的笑,他不怀好意”;
“这样的礼物当然不能收,所以公仪休的做法是正确的”。
通过质疑,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展开有效讨论,呈现给我们的课堂是那样灵动。同时也让我深刻感受到知识在学生的讨论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升华。
四、挖掘教学资源,搭建讨论平台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教师要以一颗敏感的心去叩开学生探究生活、自然、文化的心灵之门,让学生把五彩斑斓的现实内化为情感顿悟,把学语文与生活完美融合。
我在教学《云雀的心愿》一课时,为了将学生引入对目前家乡环境的思考,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总结时顺势诱导:让沙漠变为绿洲,是小云雀和妈妈的心愿,其实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那如今我们的家乡工厂多了,这使得家乡的经济迅速增长,但给家乡的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引进更多的企业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问题一抛出,教室里立刻响起一片嗡嗡声,有的小组认为:工厂的增多,说明经济的飞速增长,让人们过上好日子,这有什么错?有的小组认为:工厂多了,每天排放的污水、废气、还有工业废渣污染了我们的居住环境,你难道没有发现现在得癌症的人在增多吗?有的小组认为:工厂的增多没有错,但关键是要自觉保护环境,在工厂投入使用的时候,环保工作要跟上。这样不就两全其美啦!
上述案例采用辩论的形式来实现交流,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快速思辨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得问题得到最大限度的探讨和解决。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是教学常用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他们的思维是灵动的。只要给他们一个空间,他们就会自己往前走,在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中、在思想与思想的交流中,他们会慢慢地学会起飞,生命活动也因此更加精彩。
(责编 张亚莎)
语文小组讨论的误区及对策 篇12
下面,笔者就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小组讨论”的误区一:置身事外。课堂中常常看到老师布置完小组讨论的任务后,学生们都忙开了。而此时老师该干什么?有的忙于看一下教学环节的设计;有的在一旁悠闲地等待;有的只是象征性地到学生中巡视;更有甚者,此时去干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对此,有的教师认为:既然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应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能去干扰。殊不知,没有老师参与的小组讨论缺少思想引领,没有规则的小组学习成了“自由市场”,嘈杂无序,有的学生甚至趁机大谈特谈与本课毫无瓜葛的话题。
“小组讨论”的误区二:草草收场。有时限于时间,老师布置学生围绕一段文字合作学习讨论,或是围绕几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一两分钟后便匆忙收场,让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而此时有的学生文章尚未读懂,甚至还没读通;有的学生还未来得及将问题与文本结合起来,讨论结果从何谈起?此时只能有两类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一类是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但是由于时间仓促他们汇报的只是个人理解并非思维碰撞的结果;还有一类是乖巧型的学生,为了配合老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事论事敷衍几句。随后老师便草草总结,话题一转,按教学设计的步骤进行下去。此举看似节约时间,其实不然。这样“草草收场”式的合作讨论,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通过小组讨论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目的也就无法达到。
“小组讨论”的误区三:形式单一。小组集合讨论是课堂讨论中运用得最多的学习形式。它打破了课堂上学生个体之间的隔阂,给大家交流的机会。但是,这种形式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比如,讨论时一些优秀学生往往会抢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而中等生及后进生则失去了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机会。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又回到被动学习的老路上。这种单一的小组集合讨论形式,达不到提高全体学生能力的教学效果。
“小组讨论”的误区四:变相灌输。有的教师为了让小组讨论之后的交流更顺利,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吻合,在学生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利用巡视的机会,通过一些提示,将自己所希望的结论有意识地暗示给学生,甚至趁机安排好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和程序。这样的课堂从表面看,学生积极动手,充分讨论,教师放下架子,参与其中,其实质却是“变相灌输”,教师过早地介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而且介入的目的是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和探究结果引导到自己预设的教案上来。
“小组讨论”的误区五:无果而终。小组合作讨论结束后,有些老师便匆匆进入新教学环节,既没有让学生展示讨论的成果,又没有对讨论及时总结评价,讨论无果而终。究其原因,还是教者对小组讨论理解不够,驾驭课堂能力不强。这样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脑海里仍在想着讨论内容及争辩的有关问题,陷在自己的思维中。“无果而终”弱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那么怎样的小组讨论方式才是科学而有效的?我想,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一.小组讨论应该是有序的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合作学习”这个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走进当今课堂,“小组合作”的形式随处可见,小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小组讨论要富有成效,在合作的方式上首先是有序的,即是有组织的、有分工的,成员间一段时间后形成默契。讨论结果的汇报展示应该形成小组各自的风格。同时,小组讨论前教师要考虑小组讨论的时间要求,这个要求不一定是硬性的,主要是告诉学生速度的重要性。过短的时间会使讨论流于形式;过长的时间又会使讨论偏离主题。教师可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讨论的实际情况适时调节。
二.小组讨论应该是交互式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平等中的首席”。若只强调学生主体而忽视自身在小组讨论中的角色地位,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少,师生间在知识情感层面就不能产生碰撞和共鸣。交流和互动是小组讨论的基本特征。它的基本要素是“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要注意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与沟通。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观察各小组的行为,洞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注意小组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小组讨论应该是有效的
小组讨论的有效性首先表现在是否全体参与上。其次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讨论结束后,教师给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总结。教师应尽量让更多的小组充分展示其成果,每位学生的发言都代表小组的意见,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补充。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思想的交流碰撞是受到老师尊重和认可的,以此来提高学生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展开小组讨论呢?
一.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在座位编排上根据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异,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有组长负责小组分工、讨论,中心发言人轮流担任或者采用1+2、1+3等灵活的汇报展示方式,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小组成员可以互相促进,互相学习,以好带差,取长补短。
二.借助小组讨论,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兴趣。
学生自主学习是小组讨论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向学生渗透自主、合作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在学习中只有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进步,要做到互教互学,互相切磋。
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七颗钻石》一课时,我让全班同学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交流,课前自主搜集到的关于“爱”的美文、图片,并运用想像描述自己感受到的生活中“爱”的场景。然后各小组通过各种形式讨论展示,全班交流,“大家教一人,一人教大家”。由于小组同学围绕讨论问题,互相激发感情共同讨论,在讨论时大家思维显得异常活跃,积极表达自己的感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给学生以展示自己的舞台,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以满足其展示自己的愿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1.在学生中开展“小老师”活动。在学生中选派一名小老师。这位小老师除了带领学生学习字词等基础知识外,还可以向展示学生提问、追问,对小组讨论的汇报展示加以评价。
2.结合教材选出小主持人。初中学生模仿能力较强,他们对电视节目里的主持人崇拜得五体投地。我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及时在小组之间评选最佳主持人,让他们来主持“语文天地”中的美文赏读、百家争鸣等节目。通过活动,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力、创造性及内在因素都得到了开发,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3.大胆辩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极为丰富。在教学中尽量多鼓励学生大胆说话,畅所欲言。在学生中通过对某些有价值问题的辩论,学生各抒己见,既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又使他们的思维得以拓展。
新课标指出:“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是国家对未来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小组讨论,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我们老师对课堂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了许多探索, 有的发挥了学生自主能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但也有一些所谓的“小组讨论”, 课堂气氛表面热闹, 实际却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存在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