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讨论学习

2024-10-03

小组讨论学习(精选12篇)

小组讨论学习 篇1

交流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表现形式, 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良好的交流讨论习惯包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准确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质疑、文明辩论等。

一、倾听与表达

日本著名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指出:“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 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表达的前提, 如果没有倾听, 表达也无意义。倾听能让学生了解别人的想法, 反思自己的做法, 完善自己的认识, 达成小组的共识。良好的倾听与表达习惯是小组合作学习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训练学生倾听与表达的习惯。

1.“一个声音策略”。

小组交流时, 要在主持人的组织下, 一个一个地发言。告诉学生, 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这是对别人的尊重。组内交流始终保持一个发言人的声音, 聆听者才能听清发言者的发言。避免抢着说, 各说各的, 无人倾听, 乱嚷嚷的局面。

2.“不重复策略”。

小组交流时, 如果自己的想法与前面发言者有相同之处, 发言时不重复, 只说不同的想法。如果自己的想法与前面同学完全相同, 则直接把发言的权利交给下一位同学。这就要求小组内聆听者注意倾听发言者的发言, 并与自己的见解进行比较、分析、修正、补充、质疑, 调整自己的发言。

3.“先评后说策略”。

小组交流时, 要求后一个发言的人, 要对前一个人的发言进行评价, 如:有什么错误, 有什么补充, 有什么收获 (或启发) 等, 然后再介绍自己的想法。只有认真倾听和思考, 才能准确做出评价, 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表达能力。

4.“主持人轮换策略”。

主持人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 其表现的机会要多于其他人, 如果长期让优秀学生担任, 极易出现“个人权威”。因此, 我们采取主持人轮换制度, 一个活动换一个主持人, 由小组内成员轮流担当, 使小组活动真正成为每位组员锻炼和展示自我的舞台。

5.“抽签发言策略”。

小组展示汇报时, 抽签决定代表本组发言的发言人 (事先将小组成员编号) 。发言人要能综合同组成员想法, 准确地表达出本组成员的意见。因为是抽签发言, 小组内每位成员都有可能被抽到, 所以小组交流时每个人都必须倾听同伴的发言, 只有小组交流时认真倾听, 才能知道同伴的想法, 才能综合同伴的想法进行汇报。

二、质疑与辩论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说学生的大胆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那么质疑之后的辩论, 就是向创新迈出了具有实质性的关键一步。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 总会出现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适时的质疑与辩论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质疑与辩论, 可以使学生的观点更加鲜明, 思路更加清晰, 思维更加严谨, 从而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但是如果质疑与辩论的习惯不好, 有可能演变成在课堂上争吵不休。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与辩论的习惯呢?

1. 带着问题来交流。

鼓励学生将自主学习时出现的问题在小组交流时提出来讨论。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时每人都必须提出一个问题带到交流时讨论, 以此训练学生质疑习惯。

2. 在交流中找问题。

交流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 听懂对方的想法, 寻找对方观点的漏洞。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 如:质疑对方的方法是否正确, 结果是否可信;质疑对方的推理是否严密, 有无疏漏;质疑对方的方法繁简如何, 是否简洁等。

3. 规范的辩论行为, 养成文明辩论的习惯。

辩论和平常交流不同, 辩论的任何一方都想推翻对方的观点, 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常常带有一些“敌意”的。展开辩论就应当要求学生做到:不做无意义的争辩;辩论中使用积极、文明、恰当的语言, 以理服人, 不使用过激言语;不管胜与负都应平静面对, 因为辩论的目的不是分出胜负, 而是为了得出正确的方法和结论。

4. 教给辩论的技巧。

学生想辩论, 但不知从何说起, 这会影响辩论的效果。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辩论, 并掌握一些辩论的基本技巧。如:举例说明、画图分析、验算证明、实验证明、归纳总结、演绎推理、指出纰漏、举出反证等等。

当然, 要使这些措施落到实处, 还需要建立配套的评价激励机制。我采用的是“积分激励”的评价策略, 即在交流讨论习惯方面制定相应的积分制度, 根据积分制度, 教师评价到小组, 组长评价到个人。如:组内出现几个人同时在说互不倾听的现象, 教师要给小组扣分, 组长要给当事人扣分;小组交流时发言重复的, 组长要给当事人扣分;小组展示汇报时, 发言人的发言不能代表本组的, 教师要给小组扣分, 组长要给当事人扣分;发言好的小组和个人都应给予加分奖励;交流时有问题提出的给予加分奖励;能文明辩论的小组给予加分奖励等。为了让每个小组、每位成员都能关心积分, 要定期根据积分评选“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予以奖励, 通过积分引导, 促进良好的交流讨论习惯的形成。

小组讨论学习 篇2

今天下午,我们在课室分组学习。围绕着“谢书记的授课给你带来了什么影响”和“你的入党动机是什么?”这两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分享。

回顾第一期开班典礼的时候,怀着一颗激动的心和大家一样坐在课室上,听着谢书记的授课。谢书记的课讲得很有趣,多与我们学生互动,不像我之前所想象的那么孤噪,那么排斥。她让我对接下来的培训课程充满了期待。

谢书记对我的影响是:第一、让我审视了自己为什么要加入党,同时端正了入党动机;让自己懂得要学会明辨是非,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已经不是小学生,要懂的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在做之前要深思熟虑。例如女同学怀孕,作为她的同学必定认为这种事不能告诉老师,不能让大家知道,替她隐瞒是为她好。殊不知这样我们是害了她,她的终生,难道要等到她的肚子大到无法遮掩,事情无法收拾时,才想到要通知老师吗?那样只会让那女孩受到更严重的伤害,影响到了身心和学业。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告诉老师,老师将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知道怎样做对这个女孩是最好的,那样不是更好吗?所以我们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要做让自己终生内疚的事。

第二、找到自己的理想信念,我的理想信念没有别人的那么伟大,但我认为首先得从小的方面做起,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和职位上的事;要有一颗服务他人的心,贯彻志愿者精神。我平时就会积极的参加志愿者活动,有时看起来不足为齐,就回收废品,旧衣等这种简单的事情谁都会做啊,但有些人觉得做这种事只是做做样子,而不屑于去做。而我觉得无论你做的是小事还是大事,只要是有利人他人的,我就会愿意去做,去服务大家,让身边的人开心。

我为什么要加入党?从众随流型: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我爸爸虽然不是党员,但他很喜欢看关于党这方面的知识,小时候经常在我和哥哥耳边讲关于党的历史,故事。从小受爸爸的熏陶,让我对党也有了好奇心,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但不是很深入。考入大学后,我爸要求我尽可能的入党,把握每次机会。我本人也是想入党的,想让自己的思想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学习党方面的知识,让自己变的更好,更优秀。虽然在前两次推积极分子时我没有被选上,但我不气馁,不放弃,因为有一年的时间可以让我的思想上更成熟,对党方面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充分的做好入党的准备。大二第一学期我又站在了推积极分子的讲台上,很荣幸的我被推上了,我很开心同学对我的厚爱,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向党组织靠拢。

使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教学反思 篇3

如何充分挖掘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价值,变形式为实用,化点缀为亮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一些反思:

一、分工明确,工作量化

为使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应明确组员各自在讨论之中的身份:组长,组织讨论开展,协调组员意见;书记员,记录讨论内容和进程;发言人,总结讨论结果,交流小组意见;督察员,督促组员讨论,纠正违规行为,做出表现评价。明确的分工确保了每一成员有所为,有所得。另外,小组人数以四至六人为佳。组内采取职务轮流制,既给学生多元锻炼的机会,又体现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长远规划。

二、找准论题切入点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但又没有脱离学生生活和学习能力实际,它应是开放的,多元的,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学生能思考的。在作文评改课上,笔者要求学生以写作要求为标准,对例文进行评点,完成作文评改记录表。通过讨论,强化了学生对写作要求的理解和把握,训练了学生分析、欣赏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倾听、交流的意识。

三、思考时间充裕

要想在讨论中有所收获,必须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形成个人认识,在交流中充分交换意见,了解他人思维模式,或强化、或完善、或改变原有认识,避免跟风现象、搭车现象。实践中笔者要求学生预先完成“个人评改记录表”,课堂讨论时,就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吸收众人的长处,完成“小组评改记录表”。或许目前的教育形势不容许我们有太多的时间用于讨论。但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缩小论题、提前思考等方法来节约时间,而决不能以放弃思考时间为代价,否则就变成了形式主义,走过场,成为毫无意义的一场闹剧。

四、教师指导准确、及时

小组讨论虽是以学生活动的形式出现,但活动中的灵魂人物仍是教师。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就好比乐队中的指挥,演出中的首席。因此必要的指导不可或缺。例如,怎样围绕写作要求对例文进行评改?在讨论之前,笔者依次给出示范的评改意见和修改范文。这样的示范从整体上控制讨论的方向,掌握课堂的节奏,避免盲目性。

其次,讨论过程中教师的适时参与会直接影响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效果。如果学生讨论热烈,教师应认真倾听,若围绕主题,应及时肯定,帮助深入讨论;若偏离主题,应给予指正;若徒有其表,应即刻纠正。如果讨论平淡,教师应询问症结,做出相应指导,或技巧指导、或启发引导、或要求重申。

最后,对学生的评、改,教师的评点也很重要,它能拨乱反正、指明学生思维中的盲点,也能画龙点睛,激发学生的灵感。

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伙伴,能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与学生分享他们体验成功时的喜悦;当学生讨论难深入或游离时,及时指点、引导、启发,使课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真正取得实际效果。

五、小组讨论恰当使用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并非“万金油”,百试不爽。这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来定。对于答案有多元化的、问题有多角度的,存在立场性的等等问题,小组讨论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六、活动方式灵活多变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只是抽象的概念,在课堂操作中,可以设计一些实用的活动来充分体现“合作”的要义。如:滚雪球——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个问题,然后和其他组结合成一个稍大的组进行交流,然后再组成更大的组,这需要根据问题的难度,或者学生的解决情况使用;信使——分小组讨论一个问题,然后,每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信使到其他组去,交流本组的意见并带回其他组的信息,分享不同小组的观点,扩大视野;信息沟——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每一组讨论一个大问题的不同分支问题,然后要求各组交流整合、概括总结,共同完成任务。只要我们教师处处留心,开动脑筋,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点子来丰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外延,使学生在丰富多彩中收获硕果。

总之,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不仅能促进学生思想的发展,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是完全符合新课标的内在要求的,为避免其沦为流行的过客、时髦的点缀。我们应凭借满腔的热情,本着务实的态度,进行切实的实践,做出长远的规划,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进行到底,使其在这风云多变的课改之初,不断完善,展示魅力。

小组讨论学习 篇4

一、语文课堂讨论的内涵和意义

1.语文课堂讨论的内涵。课堂讨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 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 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 可以全班进行, 也可分大组进行。它从拉丁文“seminarium”而来, 原意为“苗圃”、“发祥地”, 后转意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研讨学术。17世纪开始, 在西欧的一些大学的教学中应用课堂讨论, 具有专题研讨的性质。到了20世纪, 课堂讨论的某些因素, 在中学高年级的一些学科的教学中得到应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 中国在高等学校和中学高年级某些学科的理论探讨中用得较多。

语文课堂讨论是语文教师依据语文课程的理念和课程教学目标, 在师生共同探讨语文问题过程中, 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和重点提出问题, 激励和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思考,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或看法, 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促使其在讨论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课堂讨论的积极意义。就语文课堂教 学而言, 课堂讨论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

首先, 课堂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 课堂讨论使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得到提高, 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的状态, 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在讨论中碰撞、反馈, 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次, 课堂讨论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成为知识的共创者。在讨论中, 就倾听他人的意见而言, 因为讨论的进行以及不同的研究线索的推演是不可预测的, 教师和学生要共同承担起小组成员获得知识的责任, 认真讨论, 证实或反驳有关观点, 在讨论中学生便自然地成了知识的共同创造者。

二、当前语文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

1.为了有“小组合作”环节而设的课 堂讨论。

语文课程内容丰富多样, 因此相应的教学形式也应该多种多样, 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形式, 而教学形式又具有反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讨论的问题设计得当有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反之, 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影响学习效果。如一位老师在上《金色花》时, 前期的环节设计很合理:《妈妈的吻》导入, 然后是“检查预习”, 接着出示“读诗技巧———把握情感、确定语速、确定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课堂进行到一半时, PPT出示:小组诵读竞赛。这时, 教师说:“小组讨论朗读技巧三分钟。”三分钟之后, 教师也没让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马上进入“小组朗读竞赛”, 一组一组地进行, 六个小组读完后, 教师只是说了句“第三小组最好”就进入了最后的环节。那么, 在本节课中, 小组赛读的目的是什么?第三小组为什么最好?其他小组还需要注意什么……教师在备课时, 要对教学进行预设, 而不是突然想起要有个“小组合作讨论”环节而“临时起意”。

2.将课堂讨论演变成课堂表演。

语文学科更多时候是一门语言学科, 在语文课堂中应该引领学生从上下文中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理清作者的思路, 观察和描述客观事物, 欣赏诗文形象等, 这可以凭借学法指导或者具体示范来传达。

例如, 一位老师上《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空间顺序说明文。教师引导学生按空间顺序理清作者的思路, 并对照“研讨与练习”中的示意图描绘故宫博物院。教师的课堂流程如下:

一、检查预习:

1.齐读字音;2.齐读佳句。

二、PPT出示:

1.导游诗一首;

2.紫禁城的图片及“紫禁”的解释;

3.紫禁城的全景图片。

三、故宫简介:

1.结合预习案, 介绍故宫;

2.出示故宫示意图 (组内检查预习案) ;

3.小组展示。

四、合作探究:

故宫博物院的总体特征是什么?作者重点解说了故宫的哪一处景点?为什么?

五、写故宫导游词。

在程序来看, 第四环节是他的教学重点, 也利用了“课堂讨论”这一教学形式来完成这个教学重点。但是实际上, 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是, 每个组找一个细节, 细细研读, 精心表演:第一组, 大处落笔, 演说的是全景;第二组, 关注细节, 分析了“龙”、“凤”;第三组, 形式丰富, 唱着《北京欢迎你》, 关注了更细微的“小兽”……可以说每一组尽其所能去分析文本, 又是唱又是跳, 很热闹, 可是这样的课堂讨论流于形式, 学生没有得到新知, 思维也没有得到发展和提升。

3.课堂教学中给予“讨论”的时间把 握不够。

一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 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这是每个老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课———《陋室铭》, “导入”与“检查预习”环节扣得非常紧密, 到了“整体感知”环节, 教师抛出问题:“请有感情地吟诵这篇铭文, 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学生积极地走进文本, 从字里行间去挖掘作者的情感, 找出了作者“乐观豪放、淡泊名利、自得其乐”等性格, 这时距下课也就剩下十分钟。但接下来还有“深入探究———陋?不陋?”“课外延伸———《士子情怀》”等。而所有这些内容在最后十分钟内仓促解决。

可见, 教师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 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 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过长, 造成时间的浪费, 使得课堂讨论流于形式, 根本没有达到讨论的效果。

4.对讨论结果的评价不及时或是形 式太单一。

语文课程的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 其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 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改善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学生的课堂讨论结果进行及时到位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 学生的讨论结果无外乎有以下三种情况:其一, 结论与教师预设的完全一致;其二, 与教师预设的部分一致;其三, 与教师的预设完全不一致。而教师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评价呈现出三种现象:第一类是统统加以无原则的肯定, 没有指出对在哪里, 精彩在哪里, 也没有指出错在哪里, 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差;第二类是让小组按次序汇报讨论结果, 不加任何评论或是在下课时让科代表给每个发言的小组加分;第三类是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变为小组之间的辩论。教师评价的方法更是单一, 仅仅就是小组加分制, 而且当堂课并没有给小组亮出小组得分。例如在上文所提到的《金色花》一课中, 教师仅用一句“第三组最好”的评价加以概括, 没发挥出“课堂讨论”的真正价值。

三、有效的课堂讨论的方法和策略

1.有关事实性知识, 事实性知识是指学生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问题所必须知识的基本要素, 包括术语知识、具体细节和要素知识。在语文学科中则指语言学中的相关术语、文学理论的有关知识点、文章学的有关知识的必须要素等。

在实际教学中, 这类事关事实存在状态的知识, 只需回答知不知即可, 课堂上如果有学生不知道, 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而无需讨论。比如, 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告诉了学生“朗读的技巧”, 那么后来的“讨论朗读技巧”就不必了。

2.根据课堂生成情况, 教师可以适时参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通过巡视、督导学生发言和倾听, 掌握议论的进展及质量, 适当地引导和矫正, 补充信息供讨论的深入和转折。此时, 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 更能发挥出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笔者在上《愚公移山》一文中, 讲到愚公用他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赢得了后人的青睐。学生们就提出:举家搬迁就行了, 至于牺牲后人的幸福吗?这一问题我没有给出我所认为的答案, 而是和学生们就此形成正反两组进行讨论, 继而又上升到了辩论。从辩论中我发现, 学生积极地突破前人的思维, 从另一个层面创造了新东西, 这无疑是一种新的进步和成功。

3.教师在备课时, 更应该注重学情。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 悉心研究, 知之准, 识之深, 才能教在点子上, 教出好效果。

教师在课堂讨论的问题预设上必须事先把握学生讨论需要的时间、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得出的结论, 并预设相应的解决方案, 为适时的点评与调控奠定基础。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 这不仅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而且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与文本的实情, 设计好问题的难易度, 讨论所需的时间以及要呈现的讨论方式, 最大限度地降低问题讨论的无效和低效。

4.教师应给予讨论结果, 及时恰当地评价。评价的目标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全面优化其语文素养。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发言, 对回答正确的要充分肯定;对部分正确的观点, 要及时评价并告诉学生怎样分析才能答得更完整;对完全错误的观点, 要和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 使其他学生在以后的讨论中避免重蹈覆辙, 鼓励学生大胆亮出自己的观点。对于结论多元化的问题, 应表彰学生独到的见解和特别简捷的表达方式。在教学中, 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全面反映学生课堂学习状态及水平。

除此以外,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尽量使讨论更加具体化、情景化、生活化、情感化, 使课堂讨论能真正有效进行。

四、结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课堂讨论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着组织者与促进者的责任。只有理性地组织课堂讨论, 正确地引导学生去寻找问题的本质意义, 才能使课堂讨论真正有意义。作为教师, 必须在前期的教学设计与即时的教学实施中, 理清知识的属性, 从教学内容出发, 把问题回归具体的教学情境, 正确组织学生参与讨论, 激发学生思维碰撞, 促进学生的思维提升, 使课堂讨论真正发挥它的有效性。

摘要:在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深入的大环境下, 我们也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作为主要课堂教学模式引入, 并提出了“检查预习——合作讨论——教师精讲——学习反馈”四步教学法。因此, 课堂讨论的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讨论已逐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目前一些低效的“讨论”课也不断地显现在我们的课堂之中。本文把课堂讨论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环节, 结合课堂教学实践, 从语文课堂教学出发, 结合当前语文课堂讨论教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探讨如何从关注学生的“学”出发, 使课堂讨论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有效作用,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讨论,合作学习,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温儒敏, 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小组讨论学习 篇5

小组讨论是个人与他人交流形成学习合力的过程,是整合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思维水平的过程。

讨论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学习内容的难度和需要学生提出多少问题。一要随学习内容的难度而定,难度大的,讨论时间要长一些;难度小的,时间要短一些;内容较易时,时间就要更少一些,只要学生交换疑难点并探讨明白即可。二要受教师设计意图的影响,如果需要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总结的规律较多,时间要长一些;如果需要学生提出的问题较少,时间就短一些。

1.学生活动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有:

(1)讨论准备

在进行小组讨论前,学生要结合教师的要求做好三项工作:一要根据个体提出的问题,评价问题质量,根据问题的解决情况确定讨论话题;二要对学习任务和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逻辑性进行分析,确定讨论顺序;三要统一认识,激发动力,形成成果共享的学习氛围。

(2)讨论难点、疑点

学生针对疑难问题开展讨论活动。一方面获得别人的帮助,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主动帮助别人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在讨论时不要隐藏自己的观点,不要担心能否得到同学的认可,应该主动弹出想法,接受大家的检验。有时,学生还需要交流记忆知识的技巧、运用知识规律和解题规律的经验等。

(3)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把构建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对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况,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互相说明理由,指出各自的成功和不足,整合出与所学知识密切联系的知识结构。个人可以保留意见,吸收他人成果,构建有个体特色的知识体系。

(4)讨论解题思想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例题和评价练习,可能提出了不同解法,需要互相交流、互相分析和讲解。若题目有两种或更多解法,则可以帮助学生整合学科解题思想,提高解题能力。同时,学生也要探讨审题的准确性、答题的规范性等。

(5)规范讨论行为,提高讨论质量

讨论质量的高低是小组学习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提高参与质量,具体表现为:不依赖他人督促,主动参与讨论,帮助别人解决疑难;做对小组有贡献的事,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积极贡献自己的成果,达成成果共享的氛围;若个人不善于在讨论中发言,要首先发言或抢先发言,这样容易跨越心理障碍,展现自己的观点,因为随讨论的变化,会变得越来越难提出问题和见解;在听到人讨论时,及时思考,捕捉灵感,深入分析,清理思路,组织陈述;养成随时记录讨论内容的习惯,随时记录想到的问题,小组不断总结阶段性成果,并开始下一个问题的讨论;反思讨论内容是否与学习密切相关,摒弃与学习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随时调整讨论话题;抓住主要问题,不纠缠细枝末节;善于从别人的讨论中受到启发,既能提出问题,又对他人提出质疑,以促进讨论的深化发展;不垄断讨论时间,让他人有机会发言,不打断别人的陈述,寻找适当时机阐述观点;当不能组织讨论或无讨论话题时,要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或从其他小组引进讨论话题;不批评、讽刺、挖苦、嘲笑、攻击他人,允许有不同观点,求同存异;学生之间应真正学会互相欣赏和尊重;相互制衡,共同负责或轮流负责,不使讨论流于形式;自主调控和相互监控,监督讨论全过程;不放纵,并理智的处理错误行为或降低负面影响,把不和谐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6)讨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讨论时,学生要注意如何处理不同意见,怎样达成妥协和共识,以宽容的态度对待

不同观点等。

成绩好的学生因自己能够掌握、理解大部分学习内容,认为与成绩差的学生讨论实质上是为他们讲解疑难点,浪费自己的时间,而不愿意参与讨论,使小组无法形成融洽的讨论氛围。长久以来,人们已经知道,学习某种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准备去教授它。学生应该明白:不贡献学习成果而处于保守状态,做一个旁观者,自认为从别人那里学到了知识,自己得了便宜,其实由于自己的封闭观念、不合作意识,既会失去合作伙伴,又会产生扩展效应,在其他方面失去许多,并且不参加讨论,很难激活个体思维,无法发展其他的各种隐性技巧,实际上所失远大于所得。参与讨论是低投入高回报的活动,是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催化剂”,实际发疑问、提出问题的“催产婆”,学生可以由此获得创新的高额利润。

成绩较差的学生可能认为自己能力差,无法跟上讨论的思维进程而冷漠地对待讨论。这些学生应该明白:参与讨论,即使自己不能解答别人的疑点和难点,也能从别人的讨论交流中领悟自己的疑点和难点,学到许多与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有关的思维方法;如果不参与讨论,将永远失去一次获得提高的机会。请记住:只要参与,就有提高,就有进步。

总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这样一种共识:所有学生都有合作、奉献、顾全大局的意识。乐于为别人释疑解惑和追求共同提高成为一种学习时尚。这样,优秀生会更加优秀,后进生每节课都处于帮扶、转化和进步之中。

(7)提出并整理小组问题

提出和解决小组的疑难问题是小组讨论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创新式学习的关键。通过讨论解决问题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讨论中互相启发、激发潜意识、提出新问题。如果问题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能够深化知识的学习。则应致力解决;若与当前所学内容关联不大或无关,可以根据时间而定,讨论其中的一部分,也可以中止讨论,结合个体兴趣放在课下解决。小组讨论后要对问题进行分类:一类是小组的学习一点、难点,另一类是提出后没有解决的问题。学习小组要把这些问题提交组间讨论。

(8)制定展示方案

小组要在开展组间讨论前或教师精讲前,制定合理的展示方案,并进行适当的分工,以确保组间的讨论、交流活动或教师精讲阶段的小组展示活动顺利进行。

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分担适当的总结、归纳、展示、释疑解难的任务,如:那些小组成员负责展示本组的哪些学习成果,并确定展示的内容、方式、方法、角色等,确保展示活动有特色、有亮点,精彩纷呈;那些小组成员负责与其他小组练习已解决本小组的额疑难问题,并吸收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那些小组成员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提出质疑,为推动班级学习做出突出贡献。

 反思与活动1:您是肉经常发现并引导学生讨论为理解的学习疑难,这会对您的教学效

果产生怎样的影响?

 反思与活动2: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您认为在学生讨论问题时,还应规范学生的哪些行

为?应给予学生哪些更大的课堂权力?

2.教师活动

在讨论活动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有:

(1)参与学习讨论

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参与学习讨论,一般不要直接解答学生的疑难点,主要是为学生解决问题“铺路搭桥”,引导学生自己想、悟,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教师不要固定在某一个组,要多到几个组去,帮助他们清理思路,进入实质性讨论。当然,教师不必把自己的时间平均分配给各个小组,应根据每个小组实际所需要的指导程度而定,尽可能地把时间分配给需要更多知道的小组。

(2)推动讨论的发展

教师要推动学习讨论的发展,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管理课堂纪律。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习讨论时允许发出多大的喧闹声,分辨噪声是因为学习讨论引起的,还是故意引起的,明确何时可以以什么方式寻求教师的帮助以避免不必要的混乱和噪声。教师也要与学生约定某种信号或由临近小组给出暗示,来提醒学生注意并降低声音。当某个或某些学生有过失时,教师不要板着面孔教训人,应尽量以温和的方式制止,防止混乱现象的发生。教师要对伪装讨论、违反纪律的现象给予制止。教师要做的,往往不是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向学生提供怎样会做得更好的指示或指导。教师要针对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实施行为矫正措施。

有时讨论可能会升级为辩论,由于有些话题特别“敏感”,观点可能十分“尖锐”,导致部分学生忘记了应该尊重他人而出言不当,小组或教师应提醒他们注意表达观点的方式和控制情绪的方法,使之逐渐掌握谦恭地表达反对意见的技巧。

二是促进学生参与讨论。由于讨论的质量取决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情况,因此,教师应确保所有学生都参与讨论,不能是少数学生“控制”讨论。为了给别人发表见解的机会,有时可能需要让“控制”讨论的学生停下来。当一些学生明显没有参与时,小组或教师需要采取某种行动,使他参与讨论。有些学生天性喜爱安静,不善于在同学面前发言,教师应允许他们“被动”参与,用同学的讨论帮助自己理解学习内容。为了促进学生自我调控与程度,教师引导学习小组制定一些督促措施,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无论怎样,不能原谅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不参与讨论的行为。

三是调解交流偏差。由于某种原因,小组讨论的话题可能偏离学习主题或与学习无关,学生做着与学习内容联系不大的讨论活动或出于闲聊状态,这时,如果学习小组没有发现或无法调控,教师要给出提示。教师可向学习小组提出一些问题,如“我们已经在这个方向讨论了x分钟,现在来看这种方式是否行得通?”“我们是否可以试一试其他途径?”“您现在正干什么?您为什么要这样做?”“其他人对xx所说的有什么看法?”“您能否使其他人确信这一结果?”等,引导学生进行调控。对年龄较大或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提示有利于他们调控“跑题”的讨论行为;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简单的提醒有时难以影响脱离主题的讨论,教师就要进行多次干预。

四是提供讨论话题。如果学生无法阻止讨论或深化讨论,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制造讨论双方的问题矛盾、激化讨论;可以成为一方的成员,引导处于下风的学生出点子、想办法;引导学生从某个角度分析,意识到并提出某个问题,引起讨论;利用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为小组提供讨论话题;对于学生很难想到的问题,教师可以提示还有一个“怎么样”的问题,以促进他们更深入地思考,或变换分析角度,或提出不同论断。

有时学生的知识基础难以支持学习讨论,教师可以先终止小组讨论,转而通过补偿知识缺陷来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然后再提供话题延续讨论。教师要尽量减少对这种情况的误判。

五是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师要了解学生把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存在的偏见和误解以及产生的新想法,不断促进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例如,在讨论中,学生有了想法,却不能表达清楚,无法给出准确、清晰的解释,无法让他人理解自己的意思,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想法,很容易使其他学生忽视其中含有的一些极有见地的见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明晰这些若隐若现的想法,揭示其中的创意。

(3)保持中立的立场

教师不要过多地表露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始终有思维的选择、突

破和重新建构的自由。对于学生提出的有分歧的见解,教师最好不要进行评价,只需引导学生继续讨论,剥落一些伪装的、非本质的现象,揭示实质性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回答别人的质疑时,经过思维加工,发现自己的不足,顿悟他人的观点或产生灵感,提出深化学习的问题。如果教师有明显的表露,学生可能会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弱化了讨论或使讨论无法深入。学生在不断的讨论中,能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了解别人的不同观点,拓展思维空间,形成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论证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心学困生

教师不要只注意优秀生的意见或问题,而忽略学困生。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以多种形式关心各类学困生,如检查他是否参与讨论,讨论的质量如何,多问“您有什么观点?”等,同样为他们创设优良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教师要鼓励各类学困生参与讨论,并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评价,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不断积累,快速进步。

有些学生偏爱独立学习,不愿意参加讨论,教师应为他们创造参与协作学习的机会,使之逐渐掌握协作技巧,适应小组学习。如果学生根本不愿意参与讨论,教师应保留他拒绝的权利,并为他安排另外一种或由他自己选择一种通向学习成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5)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对教师而言,参与学习讨论是一个难得的了解学生的重要时机,教师要利用这个机会去观察和记录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如他们的需要、兴趣、学习风格、行为表现、与他人合作的互动情况以及更高水平的思维活动等。平时教师很少与学生这样近距离地进行学习接触,很少有机会如此细致地观察学生,因此,这个重要时刻成了教师了解每个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

(6)记录学习情况

教师要在参与学习讨论的过程中,记录学生的如下学习情况:学生欠缺的已学知识有哪些,学生掌握的新知识有哪些,对知识的联系达到了什么程度,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到什么程度,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提出问题的角度和层次,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学生学习表现出来的学习优势和劣势,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情况等。同时,教师要思考:应采取何种方式补偿知识缺陷?应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需要采取什么方法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需要组间交流吗?采取什么方式组织下一步的学习?

(7)组织学生反馈

教师在参与学习讨论时,无法详细地了解所有学习小组的真实学习情况,要想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还需要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反馈。教师可以设计学习反馈卡,让学生针对重要的、本质的学业目标和教师想要了解的其他情况做出反馈;也可以听取学习小组的口头汇报,并引导学生说出教师需要了解的信息。

在反馈时有一种危险,就是那些外向、活泼的学生可能夸大学习成果,那些内向、拘谨的学生却不愿意暴露自己存在的学习困难,从而误导教师对真实学习情况的了解。但是,如果教师准备充分,抓住学习重点和关键目标,就不会受到蒙蔽。教师得到的信息应该是真实的,它既不是教师所需要的理想化的学习信息,也不是教师所不喜闻乐见的信息,更不是学生认为能取悦于教师的学习信息。教师得到的信息不真实、不准确,就会造成课堂时间和学习精力的巨大浪费。

在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时,教师要注意理解显性和隐性的信息,从中揭示真实的学习情况。同时,教师克服自己的偏见也很重要,偏见会以一种微妙的形式不知不觉地渗透进来,其结果必然会损害信息的客观性。

(8)指导小组学习

教师应通过观察和分析课堂中的小组活动,列出合作成功与合作失败的小组的特点,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小组学习的方式和小组成员的责任,并给以引导,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组成员。

个别学生可能并不讨厌讨论、交流这种学习方式,他们讨厌的可能仅仅是在小组学习中被利用,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花费更多的精力,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

(9)评价学生的学习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促进而不是抑制学生参与学习,教师要让所有学生都成为评价的受益者,决不要让任何学生成为评价的受害者。如果评价使得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根本不愿意承担学习责任,那么学习就不会发生。为了让学生把握自己的成功,教师应使用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坚决避免破坏学生学习信心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应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学习,自己应承担学习的义务、责任和后果,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不断发生并不断地获得学业成功。

实际上,学生从步入学校大门的那天开始,就对学业成功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和激情,一直在任课教师那里寻求自己成功的证据。如果学生发现自己是成功的,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幸福感和对未来得到更多成功的期望,这些感受会燃起他们努力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从而带来更多的成功。如果学生发现自己一直是失败的,或总是得不到教师的认可,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挫折感,对自己的能力提出质疑,这些感受会严重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从而难以获得成功。其实,学生要从教师那里获得的学业证据就是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教师应通过学习评价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业成功的含义,向学生展示有关他们学业成功的信息,让学生不断地收集到证明自己学业能力的证据,激发学生向他人展示自己学业技能的欲望,支持和鼓励学生正面的自我形象,使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完整无损。

为了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评价标准的制定。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协商,小而言之是让学生帮助教师设定评价标准,大而言之是让学生获得个体更满意的成绩。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协商和制定,会产生很好的课堂学习效果:

① 学生会理解、承认评价标准,认可、支持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消除与教师的敌

对情绪,激发与教师的合作意识。

② 能把评价与学生个体实际结合起来,构建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增强教师评价不

同学生个体的公平性。

③ 学生会把学习与评价结合起来,按照评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习方式等。④ 学生明确了学习成果的最终展现标准,能够按照这个标准去开展学习,创造出

反映这些高标准的学习方案,努力达到评价标准的要求,会提高学习和评价的效益。

当然,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并不仅限于小组讨论,它应贯穿于课堂学习的整个过程,如自学阶段、小组学习、组间讨论、展示学习成果、课堂小结等。

(10)控制时间

教师要根据讨论情况调整讨论时间,进行有效调控,不要因失控而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并不是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越多,学习效果就越好,一个实际情况是:放任学习小组开展过多的讨论,可能导致提出和研究的问题过分地偏离学习主题。当学生不能再提出问题或学习任务已经完成时,要断然停止讨论:如果学生仍然热烈地讨论某个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或正在跃跃欲试地提出应该提出而又尚未提出的问题,就要延长时间讨论。总之,不能浪费时间,也不能因为课堂时间紧张而使讨论草草收场。

教师在判断所有学习小组结束讨论任务和时间上是有困难的,未必能准确把握,却可以在长期的观察中不断积累经验。亲自参与学习讨论,或让学习小组主动汇报,可以帮助教师较为准确地控制讨论时间。

 反思与活动:有的班级,学生总是难以参与学习讨论和交流,您认为这完全是学生的责

任吗?举一个您成功地促进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例子,说明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小组讨论学习 篇6

关键词:地理 高效 课堂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讨论学习方式确实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特别是地理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进行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他们的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地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笔者将重点在讨论小组组建、讨论问题创设、讨论小组评价等方面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合理组建课堂讨论小组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讨论学习及取得成效的基础。在组建讨论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同学关系等合理搭配,讨论小组的人数一般为4至6人,并且从2人或4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循序渐进,取得经验后再深化发展。

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组长”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主持人”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组内成员自学→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相同的意见不再重复)→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具体分工如表1。

二、科学创设小组讨论的问题

1、问题要明确:小组讨论学习探讨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度目标入手,设计出明确的活动要求,切忌模棱两可。

2、问题要精选: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地理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小组讨论学习要经常进行,但并非每堂必要,要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而定。一般一节课最多两个回合。

3、问题要设计:苍白、直露、难度过高的问题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情景性、启发性、层次性。其步骤是:教师情景导入、分层次展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记录 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三、有效评价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1、制定适宜的小组讨论学习目标:小组讨论学习的精髓是通过学生互动求得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讨论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所以,采用小组讨论学习模式,要求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目标,只有小组成员都完成了自身的学习任务,小组学习目标才算最终达成。

2、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研究结果表明,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对小组讨论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它包括: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个人对集体学习的贡献等。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并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讨论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

3、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小组讨论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要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的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4、评价和奖赏整体与个体相结合

我们研究小组讨论学习时,认为小组讨论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讨论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

总之,小組讨论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参考文献:

[1]余文利. 高中地理合作学习的三种常用方法简介[J].基础教育研究, 2008年06期

[2]王枫. 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32期

[3]徐建红. 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马九荣.生生互动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 2009年

[5]陈昌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教师),2010年10期

小组讨论学习 篇7

一、钢琴小组课教学现状

(一) 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通过调查,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在钢琴教学中一直以来延用了几种比较固定的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指导法、示范法、观摩鉴赏法和练习法等。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比较传统, 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弹, 钢琴老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的学习是对教师想法的复制, 这种“生硬”的教学, 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而言, 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在具有良好的音乐文化素养的基础上还应具有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并能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我们需要注入更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钢琴教学更具实效性。

(二) 教学内容注重技巧训练轻能力

通过钢琴小组课教学, 我们要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钢琴弹奏的基本技术的基础上, 具备弹奏一般的钢琴作品和声乐伴奏旳能力, 同时, 通过钢琴的学习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而目前的钢琴课教学更多的重视成品与结果, 关注的是演奏本身, 很少关系学生对于作品由来与深层的内涵的理解。通过音乐学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的观察, 我发现学生们在进行了两年的钢琴学习后, 只会弹奏简单的几首固定的曲目, 如《水草舞》、《意大利波尔卡》等, 当然, 这些学生跟刚刚入校时相比, 演奏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相当大的提高, 但是体现在综合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如在视奏、伴奏等方面90%以上的同学表示“不会”或是“好难”。对于弹奏水平相对较好的同学来说, 也只是练会了课堂上学会的那几首作品。从中我们不难发现, 学习演奏技巧有了, 能力却没有。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 老师教了就会, 不教就不会, 学习被动。

(三)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普通高校钢琴小组课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钢琴基础, 因此在手指执行能力、可塑性等方面都不具有优势。加上部分同学入校前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知识培训, 有些同学对五线谱的识谱都有困难。因此学生在钢琴的学习过程中有畏难情绪, 以被动学习为主。加上对钢琴的学习认识不够, 认为钢琴对于今后的工作没有太大影响。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学生们主要扮演听众的角色, 积极性不高。有部分同学迫于学分的压力而进行学习, 这使得老师的教学也很被动。

二、提倡讨论式学习对钢琴小组课教学的作用

讨论式学习是以讨论为基本方式进行的教学与学习活动, 在教师的策划下, 学生们针对某一个问题交换意见, 进行探索研究和议论、讲述。通过这种自主的、互动的、开放性的学习方式, 可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钢琴小组课给讨论式的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 在钢琴小组课中加入讨论的环节, 无论是对钢琴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可以提高学生钢琴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讨论式学习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学生是讨论的主体, 因此通过讨论的环节, 可以真正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它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关于钢琴演奏中音阶的指法的问题, 这是大家在学习音阶时经常遇到的难题, 老师不提前告知学生应该使用什么方法和指法进行演奏, 学生通过同学之间信息交流和思考, 会对信息进行接纳和修正。最后寻求出最佳方案。通过讨论结果的展示会使学生对音阶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更加感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 可加深学生对钢琴技巧和音乐作品的理解,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 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网络的发展给学习带来了多种途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各种知识, 钢琴教学也因紧跟时代的脚步。讨论式教学法可以为钢琴小组课提供了一个开放和创新的平台, 通过参与讨论, 学生需要对于信息进行加工和思考, 最后形成个人观点。通过小组学习进行观点的交锋, 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也能从同伴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演奏技能与钢琴作品的理解和内化,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例如, 在钢琴学习过程中, 老师请小组的其中一位成员演奏一首作品, 演奏过后, 其他同学与老师共同就其演奏的力度、速度、弹奏方法、双手的平衡等问题进行简评。之后, 例外几位同学轮流演奏, 其他人参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了解自己演奏问题的同时了解到来自己弹奏之外的作品, 而且通过参评讨论的方式了解到来作品的欣赏与点评, 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能力也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三) 改善小组课“一对多”授课带来的弊端

“一对多”授课所带来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数增加以传统的授课方式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习者, 在钢琴小组课的课堂上, 如果老师采用传统方式每位学生回课检查曲子的弹奏, 一节课下来所教授的内容十分有限。学生们也没用很好的参与到教学中, 这样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整节课学生就只有回课, 学生之间没有合作, 学习也很被动。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 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学习, 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平等的原则下, 通过不同讨论模式, 使学生将个人学习和集体学习相结合, 这将使每位学习者都会从中获益。

三、讨论式学习在钢琴小组课中运用

(一) 在钢琴小组课堂内建立多种形式的讨论模式

钢琴小组课堂上, 可以采用多种讨论模式:主题是、辩论式、案例式、课题研究式等等。在教师的主持下, 学生共同就某一个问题交换意见或者进行讨论。这是种主题式的讨论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运用在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的地方, 在讨论之前学生需要做好讨论之前的准备。例如, 对于弹奏中难点的乐句大家可以进行讨论, 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或者, 是大家普遍关注或希望解决的技术难点, 都可以进行讨论。这种讨论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 也可以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讨论、交流。辩论式的模式, 是对与一个问题做出正反两个方面的讨论和分析。这种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 在钢琴课堂外建立开放的讨论平台

我们可以建立一种更为开放的交流与研究形式。可邀请嘉宾到课堂参与学生课堂讨论的钢琴讨论式教学, 参与的嘉宾可以是本校的师生, 也可以是校外的师生。而且, 我们可以将教学空间从校园延伸到社会, 让学生在多元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与锻炼。学习的空间也随之变大, 由一个校园拓展到多个校园, 教师的资源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本校的钢琴教师, 而是以开放的教学理念与胸襟接纳校园之外的有识之士走进校园与学生进行学术上的对话、交流与研讨。这将会更好的开拓学生的视野与思维, 接触多元的信息, 从而更主动的接受知识。

(三) 建立钢琴小组课讨论式学习的评价机制

我们需要对于钢琴课教学中的讨论环节进行有效的评价, 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在钢琴课堂中的参与能力, 教学内容的掌握、课堂效果等方面实施评价运行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运行, 及时掌握讨论式教学的实际效果, 便于教师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改进, 提高讨论式教学在钢琴小组课教学中应用的实效性。对于在课堂外的交流与讨论也可以通过获得学分的方式进行评价。

四、结语

讨论式教学与学习方式为钢琴小组课教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通过讨论式教学在钢琴小组课教学中的应用, 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使教师与学生二者的关系在教学中得到和谐统一。同时在教学中加入讨论的环节改变了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 可面向全体学生, 解决钢琴小组课存在的不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钢琴的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创新的能力,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变得“想学”、“能学”、“会学”。另一方面, 将讨论的空间扩展至课堂以外、扩展至校园以外, 拓宽了钢琴的教学内容,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使之从单一的技术训练变得更加多元。使学生从钢琴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与能力, 同时也能提升钢琴教师的综合能力。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招生的人数不断增加, 钢琴小组课的模式引入钢琴教学。面对新的教学模式本文将讨论式教学法引入钢琴小组课教学过程中, 以便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钢琴教学效果,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钢琴小组课,讨论式学习,主体性

参考文献

[1]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1.

[2]周剑雄, 苏辉, 石志广.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大学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8.

如何有效开展小组讨论 篇8

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是当前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讨论的效果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首先要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将学习成绩好,责任心强,善于与人沟通,且乐于助人的学生选作小组长,由小组长召集组员学习、督促学习过程、检查记录组员学习情况等。再根据学生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对学习小组灵活组合,同时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更有利于学生之间愉快地进行合作。力求小组之间能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让学生自行探求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讨论中争做发现者和创新者。

二、培养良好的讨论习惯

学会合作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和欣赏他人的机会,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讨论习惯,合作就是空谈。因此,教师应利用小班人数少的优势,切实做好对学生良好讨论习惯的培养。

1. 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组讨论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经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又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学生只有在思考到一定程度时开展小组讨论,才有可能达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以及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才能找到最佳答案。因此,在讨论前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否则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学生应根据学习目标先行预习,有了初步想法后再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 认真倾听和文明发言的习惯

在小组内交流时,要多采用轮流发言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经过相互探讨,集思广益,解决疑难。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暂时先搁置起来,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长提出,老师进行点拨。学生在交流中应认真倾听,注意力集中,学会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不仅要肯讲,更要会听,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吸收和分享别人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成果。同时,必须轻声交流,不影响其他小组。

三、成效评估、激励为主

小组讨论学习 篇9

一、 通过讨论对学生内在 思维进行调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讨论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设计讨论内容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对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进行突出,还需要注重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对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激发。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明确数学学科的重要价值。有部分教师在开展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没有注重对 学生内在思维的激发,导致学生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使得小组讨论的效果不能够得到发挥。因此要有效地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就需要对学生的内在思维进行调动,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出一个特殊的讨论情景:“当你去看电影的时候,电影票上的座位号是6排5号 , 那么应该怎样来确定你的位置呢? ”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较为陌生,但是对于电影票的座位号是比较熟悉的,用这样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将自己熟悉的东西与平面直角坐标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去对实际的生活进行思考。在这样的情景下开展讨论可以让学生更 加深入地开展小组讨论,并对学生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主观能能动性进行激发。

二、小组讨论中活化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之上,在小组条例中对自己的思维方法与过程进行充分的展示。通过想和说、看和说、听和 说、做和说的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清晰的表达,逐步做到能够有条理地通过数学符号、图形以及语言对自己的观点理念、操作过程、思考方法等进行有条理 的表达。在指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时, 不能够仅仅是注重语言的流畅性与条理性,同时还需要鼓励学生,适当地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识, 让学生做到敢说、乐说、善于说。这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完成知识构建,还能够促进自身思维的发展,促进大脑皮层的活跃与兴奋,使得思维能够更加的灵活。

三、小组讨论中激发思维 创新性

在小组讨论中可以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体验参与到学习中的乐趣和思维成功的愉悦,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例如,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过程中, 可以先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将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讨论“摆的方法以及如何摆得快? 摆出来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摆出来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各自的长宽高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长方体体积计算的规律所在,让学生的思维火花与创造欲望能够被激活。又如在学习四边形前,先引导学生讨论:“你们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对三角形进行认识的? 你们又准备从哪几个方面来学习四边形呢? ”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回忆,然后推断认识四边形需要注意的内容。在学习完四边形之后,让学生讨论它们的异同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淡化现象, 对实质进行强化,帮助学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讨论中掌握知识,形成良好的思维创新性。

思品课小组讨论效率述评 篇10

—、学生的参与不够, 参与不平均

学生的参与度低, 参与不均衡, 是课堂讨论效率低的主要表现, 也是课堂讨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思想品德课小组讨论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 但是学优生往往参与机会更多, 扮演了一种帮助人的角色, 学困生却成了听众, 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其他学生处获得信息, 致使他们在讨论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比班级教学中的收获还少。更多的学生把讨论学习看作老师布置的任务, 而不是学习的方式。他们的合作不够主动, 往往处于被动, 因此很难内化为能力。讨论过程中, 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 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 这就直接影响了讨论的顺利展开。学生对讨论不感兴趣, 讨论的积极性不高, 一部分学生成了活动的旁观者和局外人。没有参与, 主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学生参与度低的主要原因是讨论小组的组建不当。组建讨论小组是课堂讨论的前置程序。小组组建是否得当会影响课堂讨论的效果好坏。小组的建立要体现全人发展的要求, 即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使每位同学在课堂讨论中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都能畅所欲言、参与讨论, 而不是仅作为旁观者。

二、论题选择不当

论题选择不当是小组讨论效率低下的内在因素。论题是从情景材料中抽象出来的进行小组讨论的主题, 它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选择什么论题展开小组讨论, 决定讨论的方向, 关系到课程目标的达成, 从广义上说关系着教学效果。论题选择不当, 从局部来看, 讨论也许非常成功, 但从教学内容的全部来看, 违背了效益性原则, 这种教学也是失败的。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成功运用课堂讨论模式的保证。好的讨论问题首先必须精确, 要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的性质:事实性、解释性或评价性;其次不要太宽泛, 具体、特定的问题有助于引导讨论的方向;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问题应该反映真正的疑问。选择切合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论题, 是提高学生讨论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的内在动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景, 生成问题,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可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把电、光、形、声等多种媒体巧妙地组合起来, 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那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 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创设情境, 提出论题, 激发学生浓厚的讨论兴趣, 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课件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 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美好的学习情境,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件不仅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 更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合作探究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三、讨论不够充分

课堂讨论没有时间的保证是课堂讨论效率低下的外部因素。课堂讨论的步骤有创设情境、选择论题、小组讨论、组间交流、教师总结等。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讨论是课堂讨论程序的核心步骤, 应使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在讨论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有些教师误认为新课堂就是小组讨论课, 一堂课组织多次小组讨论, 却没有时间的保证, 每次讨论没有充分展开, 就匆匆结束。讨论过多过滥, 讨论走过场, 讨论不充分, 影响学生的讨论积极性, 也不可能达到课堂讨论的教学目的。教师指导全班进行讨论时, 应注意不要充当控制的角色, 要鼓励学生倾听彼此的意见, 学习运用课文提供的资料证实自己的观点。讨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问题是呈开放性, 不存在唯一的答案, 因此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 接受各种合理的解释, 对不适当的回答不要否定, 而要进一步提问予以引导, 重要的是讨论的过程, 而不是讨论的结果, 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批判性思维。在学生讨论过程中, 教师起协调作用, 把握讨论的时间, 提出讨论的总体要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特别是小组讨论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学生站在前面, 教师站在后面, 情感在前, 道德在后, 事件在前, 概括和抽象在后。

四、总结不足

学军中学学生小组讨论 篇11

老舍写这么一个“懒人”,想表达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朱诗宸

懒人是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形象,或者确切地说,是与当时的社会主流相冲突的人。因为懒,“大家只呼他为懒人”,他被世人排斥。于懒人本身来说,懒是一种人生状态,以懒追求“花木样的恋爱”“静谧温暖”,而懒人的周围都是“见了花便折,见了镜子就照”的人,懒人以懒来抵抗世俗,坚守固我。

老舍以淡淡的笔墨来写一个不完整、不真实的懒人,或许就是以一个极端的虚假形象来反映当时是一个不正常的社会,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困惑,期望自己能够像懒人一样追求“静谧芬芳”的爱。

廖安知

第一人称的“我”是一个旁观者,代表社会普遍的心态。文章一开始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懒人的格格不入,随着情节发展,懒人叙述自己的爱情,作者非常奢侈地将笔墨赐予懒人理想化的爱情。这故事让人想起《局外人》。不同于默尔索的是,懒人的确是有自己的追求的,他的追求就是懒,就是静美的爱情,甚至在静美面前生命也不重要了。“不算最懒”就是他试图以爱情的形式融入社会,然而他追求的爱情与大众不同,从而无法走向婚姻。他希望在“懒”中获得自我的宁静,避开外界的纷争,这种心态的出现本身就是社会阴暗面的展现。作者安排女孩的悲剧结局,也是这个道理吧。

仲逸青

老舍先生的这篇《记懒人》仍延续了以往的“亲民”风格,但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那懒人懒得没有了姓名,懒得忘记了年龄,也懒得与心爱的人厮守,真可谓懒得出奇了。然而在懒人借着酒劲不那么懒时说出的话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悲哀,隐约却深切的悲哀。

懒,前二十年是选择,是作茧自缚;后二十年是惩罚,是内心坚守。这也许就是懒人并不叫人厌烦的原因,也是“我”煞费苦心叫他开口的原因。不再因为不必要的勤谨,而让自己背上一生的包袱,那么索性一懒到底,以自己安心的方式活下去,只求死后能埋在海棠花下,作为后半生惩罚的终结。懒人是懒,但他并非无情无爱,他也羡慕“同卧在海棠花下”,也期待“成双作对”的不死之爱。老舍笔下的“懒”,也许只是一个普通人对所谓命运的顽强抗争,无谓褒贬。

朱丽琪

懒人好懒,仿佛天地自然,不去想,不去记,偶尔遇见爱情,也是“一期一会”,日后想起来,或者隐约记得碰见了一位好姑娘,或者什么都记不得了。

如果从姑娘的角度看,这悲剧仿佛弗朗索瓦丝·萨冈的诗:“我控告您无视爱情/一味逃避/唯唯诺诺/我判处您终身孤寂。”

而懒人显然并不介意“终身孤寂”,他到底有一段终生回忆的“花木样的爱情”。这样的人,无所谓“有为”,无所谓“无为”,顺势而行,早与万物化为一体。老舍先生写这样一个人,想来是企盼着一个人人皆“懒”的世界,不论珍奇的、平庸的,看见什么,遇见谁,不必刻意去记住什么,遇见了,就像风吹过风、水掠过水。所有的生命都没有固定的名字,活在当下,各自安宁,没有一个情感世界的孤儿。

沈 奕

中国道家思想主张一切纯任自然,要摆脱世上的一切牵挂,从人世的种种约束和限制中跳脱出来,所以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在被删节的段落中有“老子的心中到底有个‘无为萦绕着,我连个针尖大的理想也没有”的语句,这表明当时的人并不是在所谓无为的思想里懒于世事,而是一味地畏怯软弱,逃避自我和时代。

语文小组讨论的误区及对策 篇12

下面,笔者就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小组讨论”的误区一:置身事外。课堂中常常看到老师布置完小组讨论的任务后,学生们都忙开了。而此时老师该干什么?有的忙于看一下教学环节的设计;有的在一旁悠闲地等待;有的只是象征性地到学生中巡视;更有甚者,此时去干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对此,有的教师认为:既然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应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能去干扰。殊不知,没有老师参与的小组讨论缺少思想引领,没有规则的小组学习成了“自由市场”,嘈杂无序,有的学生甚至趁机大谈特谈与本课毫无瓜葛的话题。

“小组讨论”的误区二:草草收场。有时限于时间,老师布置学生围绕一段文字合作学习讨论,或是围绕几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一两分钟后便匆忙收场,让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而此时有的学生文章尚未读懂,甚至还没读通;有的学生还未来得及将问题与文本结合起来,讨论结果从何谈起?此时只能有两类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一类是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但是由于时间仓促他们汇报的只是个人理解并非思维碰撞的结果;还有一类是乖巧型的学生,为了配合老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事论事敷衍几句。随后老师便草草总结,话题一转,按教学设计的步骤进行下去。此举看似节约时间,其实不然。这样“草草收场”式的合作讨论,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通过小组讨论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目的也就无法达到。

“小组讨论”的误区三:形式单一。小组集合讨论是课堂讨论中运用得最多的学习形式。它打破了课堂上学生个体之间的隔阂,给大家交流的机会。但是,这种形式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比如,讨论时一些优秀学生往往会抢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而中等生及后进生则失去了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机会。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又回到被动学习的老路上。这种单一的小组集合讨论形式,达不到提高全体学生能力的教学效果。

“小组讨论”的误区四:变相灌输。有的教师为了让小组讨论之后的交流更顺利,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吻合,在学生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利用巡视的机会,通过一些提示,将自己所希望的结论有意识地暗示给学生,甚至趁机安排好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和程序。这样的课堂从表面看,学生积极动手,充分讨论,教师放下架子,参与其中,其实质却是“变相灌输”,教师过早地介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而且介入的目的是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和探究结果引导到自己预设的教案上来。

“小组讨论”的误区五:无果而终。小组合作讨论结束后,有些老师便匆匆进入新教学环节,既没有让学生展示讨论的成果,又没有对讨论及时总结评价,讨论无果而终。究其原因,还是教者对小组讨论理解不够,驾驭课堂能力不强。这样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脑海里仍在想着讨论内容及争辩的有关问题,陷在自己的思维中。“无果而终”弱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那么怎样的小组讨论方式才是科学而有效的?我想,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一.小组讨论应该是有序的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合作学习”这个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走进当今课堂,“小组合作”的形式随处可见,小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小组讨论要富有成效,在合作的方式上首先是有序的,即是有组织的、有分工的,成员间一段时间后形成默契。讨论结果的汇报展示应该形成小组各自的风格。同时,小组讨论前教师要考虑小组讨论的时间要求,这个要求不一定是硬性的,主要是告诉学生速度的重要性。过短的时间会使讨论流于形式;过长的时间又会使讨论偏离主题。教师可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讨论的实际情况适时调节。

二.小组讨论应该是交互式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平等中的首席”。若只强调学生主体而忽视自身在小组讨论中的角色地位,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少,师生间在知识情感层面就不能产生碰撞和共鸣。交流和互动是小组讨论的基本特征。它的基本要素是“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要注意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与沟通。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观察各小组的行为,洞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注意小组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小组讨论应该是有效的

小组讨论的有效性首先表现在是否全体参与上。其次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讨论结束后,教师给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总结。教师应尽量让更多的小组充分展示其成果,每位学生的发言都代表小组的意见,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补充。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思想的交流碰撞是受到老师尊重和认可的,以此来提高学生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展开小组讨论呢?

一.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在座位编排上根据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异,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有组长负责小组分工、讨论,中心发言人轮流担任或者采用1+2、1+3等灵活的汇报展示方式,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小组成员可以互相促进,互相学习,以好带差,取长补短。

二.借助小组讨论,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兴趣。

学生自主学习是小组讨论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向学生渗透自主、合作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在学习中只有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进步,要做到互教互学,互相切磋。

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七颗钻石》一课时,我让全班同学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交流,课前自主搜集到的关于“爱”的美文、图片,并运用想像描述自己感受到的生活中“爱”的场景。然后各小组通过各种形式讨论展示,全班交流,“大家教一人,一人教大家”。由于小组同学围绕讨论问题,互相激发感情共同讨论,在讨论时大家思维显得异常活跃,积极表达自己的感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给学生以展示自己的舞台,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以满足其展示自己的愿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1.在学生中开展“小老师”活动。在学生中选派一名小老师。这位小老师除了带领学生学习字词等基础知识外,还可以向展示学生提问、追问,对小组讨论的汇报展示加以评价。

2.结合教材选出小主持人。初中学生模仿能力较强,他们对电视节目里的主持人崇拜得五体投地。我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及时在小组之间评选最佳主持人,让他们来主持“语文天地”中的美文赏读、百家争鸣等节目。通过活动,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力、创造性及内在因素都得到了开发,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3.大胆辩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极为丰富。在教学中尽量多鼓励学生大胆说话,畅所欲言。在学生中通过对某些有价值问题的辩论,学生各抒己见,既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又使他们的思维得以拓展。

新课标指出:“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是国家对未来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小组讨论,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我们老师对课堂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了许多探索, 有的发挥了学生自主能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但也有一些所谓的“小组讨论”, 课堂气氛表面热闹, 实际却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存在很多问题。

上一篇:石油安全问题下一篇:常见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