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安全问题

2024-10-03

石油安全问题(共12篇)

石油安全问题 篇1

我国经济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 导致对能源需求特别是海外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石油安全问题不仅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面临一系列严峻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充分认识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环境, 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 确保中国海外石油供应安全, 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石油资源现状

尽管我国油气资源潜力较大, 待发现和探明的资源较丰富, 但其勘查难度不断增大, 再加上一批老油田处于入不敷出的局面, 直接导致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增长缓慢。截至2005年底, 全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约占到世界总量的1.5%, 按目前开采水平, 国内现有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大约可供开采14年,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而中国的石油用量, 已由2002年的13, 495万桶, 增至2003年的13, 539万桶, 2004年增至13, 570万桶。据总部位于巴黎的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最新数据和预测显示, 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占近两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1/3。据保守估计, 在2010年、2015年和2020年, 中国需要进口原油分别为150Mt、180Mt和200Mt, 这将导致我国供求矛盾日益显著。

二、影响我国石油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 原油供给受制于人。

我国有超过一半进口的原油来自中东, 中亚国家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而且是我国的近邻, 双方在油气合作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但美国通过控股及参股等形式, 竭力插手我国同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油气投资及国际合作项目, 力图控制我国油气供应的中亚源头;我国原油水路进口的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是美国控制的全球最重要的战略通道之一;美国、日本和韩国通过各种手段对中俄输油管道项目施加影响, 阻挠中俄能源合作顺利进行。

从目前我国同大国之间的关系来看, 美、俄、日等国在能源领域已对我国构成了较大牵制, 我国利用国际资源的环境并不十分理想。

(二) 原油进口通道单一。

目前, 我国90%以上进口的石油需要从海上船运, 其中90%的海上船运由外轮承担。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的油运业务, 大多是从国际油轮联营体、环球航运、韩国现代等海外油轮公司租船承运。这使得我国的原油运输受制于人, 一旦遇到战争、外交或是其他不可抗拒的风险, 我国的石油运输安全将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同时, 我国的能源安全还取决于原油进口来源地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海上通道的安全, 但是这两方面的现状却让我国石油安全问题受到严重的威胁。

从我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来看, 2002年80%以上进口的原油来自10个国家, 60%以上来自中东和非洲的5个国家。预计未来几年, 我国从中东及非洲地区进口石油的比例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中东、非洲地区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 局部冲突持续不断, 恐怖事件频繁发生;而且无论是从中东还是从非洲进口原油, 大都采用海上集中运输, 其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安全隐患非常突出, 因此石油进口面临较大的运输风险。有学者明确指出, “目前中国海军还不能够确保海上能源交通线的安全, 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 将使得中国石油进口的脆弱性凸现。”

三、对策

(一) 加强能源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工作, 进一步提高石油资源的供应保障能力。

东部老油区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综合研究, 力争发现新层系和地区, 增加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西部地区油气资源比较丰富, 天然气资源更为丰富, 要继续努力配合“西气东输”工程寻找大中型油气田, 力争实现石油工业的战略接替。

南方地区要继续坚持海相碳酸盐岩的评价勘探工作, 力争尽早获得突破。海域地区应主要抓好东海盆地、渤海和南海海域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工作, 力争找到大中型油气田, 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

(二) 建立战略石油储备。

当前的石油消费国普遍建立了各自的战略石油储备其中, 主要模式有三种:

1、国家直接出资。

如, 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共有5.7亿桶, 基本上都储存在美国南部的墨西哥湾沿岸。据石油储备的管理机构美国能源部透露, 墨西哥湾一带的石油储备设施最大储油量为7亿桶,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储油设施, 总价值在200亿美元以上。

2、引入民间资本。

如, 日本的做法是官民一体搞石油储备。从目前已经形成的石油储备结构来看, 国家储备大体占51%~52%, 民间企业储备大约占48%~49%。

3、国家立法, 企业储备。

如, 法国的石油公司必须根据国内市场需求比例, 储备相当于95天消费量的石油, 石油战略储备专职委员会负责监督执行情况, 不遵守储备规定的石油公司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国石油公司按规定应定期向政府提供其执行法律条款的信息。

相对于这些石油消费国大量的石油储备, 我国至今尚未建立国家战略性石油储备, 石油石化企业应用于生产的少量零星周转性库存仅能维持一周左右。因此, 必须把建立石油储备作为当务之急。可以采取国家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可以将一些开采难度比较大或成本较高的边际油田暂时封存起来, 作为应急性的资源储备。二是采取罐存或洞穴存储的方式, 在油价合适的时候, 多进口一些原油作为实物储备。由于我国短期内没有足够的财力建立庞大的储备体系, 只能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近期战略石油储备的目标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到2008~2010年达到40天的进口量, 建立100万立方米原油储罐及其配套设施;第二步:争取到2015年达到70天的进口量, 2, 000万立方米储量 (约合1, 500万吨) 。具体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和布局, 将遵循进油方便、出路畅通、靠近炼厂、快速反应的原则。针对目前我国储备数量不大的情况, 国家石油储备一般不用于平抑物价, 而是用于非常情况或紧急状态。

(三) 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 避免对石油的过度依赖。

我国后备石油资源不足, 而居能源主体的煤炭资源却比较丰富, 因而能源结构调整仍应以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为主, 发展以煤炭洗选加工、液化、气化等为主的煤洁净技术, 加大煤层气的开发力度等, 积极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同时,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耗油较少的第三产业, 形成合理GDP经济体制。

(四) 建立多元化石油供应体系。

要解决石油供需矛盾突出问题, 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世界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合作, 尽快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和石油战略储备, 努力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 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石油供应保障体系, 在开放的格局中维护我国能源安全。

(四) 建立多元化石油供应体系。要解决石油供需矛盾突出问题, 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世界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合作, 尽快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和石油战略储备, 努力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 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石油供应保障体系, 在开放的格局中维护我国能源安全。

四、结论

1、我国石油供求矛盾日益显著, 严重影响我国石油安全。

2、可通过加强能源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工作, 进一步提高石油资源的供应保障能力;建立战略石油储备;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建立多元化石油供应体系等方式来保障我国石油安全。

参考文献

[1]上海社科院.论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2004, 20 (3) :7-11.

[2]陈甲斌.中国石油市场形势分析[J].天然气技术, 2007, 1 (2) :21-24.

[3]舒先林, 阎高程.石油: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与国际战略[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2004, 20 (3) :12-20.

[4]刘道信, 杨振勇.保障我国石油安全对策浅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2, 70 (3) :34-36.

石油安全问题 篇2

据 2002 年全球能源统计报道,中国石油探明储量为世界第 11 位,2001 年探明石油储量 33 亿吨,占世界的 2.3%。2001年中国石油生产量占世界第七位。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中国将在 14 年后出现石油枯竭的局面。油气后备资源不足,是制约中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

2.原油进口来源及通道过于单一,风险增大

目前我国 90% 以上进口的石油需要从海上船运,其中90%的海上船运由外轮承担,这使中国的原油运输受制于人,一旦遇到战争、外交或是其他不可抗拒的风险,我国石油运输安全将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同时,中国海军还不能够确保海上能源交通线的安全。因此,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使中国石油进口的脆弱性比较明显。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正常的石油进口可能无法得到保证,中国将承受重大损失。

3.原油供给受大国影响明显

石油经济与国际政治关系紧密。美、俄、日等国在能源领域已对中国构成了较大牵制。

第一,中国有超过一半的进口原油来自中东,而美国不惜动用武力加强对中东地区石油控制权的争夺。

第二,中亚国域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美国通过控股及参股等形式,竭力插手中国同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油气投资及国际合作项目,力图控制中国油气供应的中亚源头。

第三,中国原油水路进口的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是美国控制的全球最重要的战略通道之一。

第四,美国、日本和韩国通过各种手段对中俄输油管道项目施加影响,阻挠中俄能源合作顺利进行。4.中国能源安全的解决对策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3.有效开发厉行节约并重,确立节能优先地位

4.着力发展替代能源,降低石油进口依赖

5.加快石油储备建设,建立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石油安全问题 篇3

【摘要】 当今世界石油市场的发展趋势却使中国石油安全面临一系列严峻的国际环境。为此,必须广泛参与国际石油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实施维护石油安全的对外战略,以确保中国海外石油供应安全。

【关键词】 中国石油安全;石油短缺;国际战略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不仅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面临一系列严峻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充分认识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环境,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确保中国海外石油供应安全,对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石油短缺是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中的核心问题

在改革开放的头20年,煤一直是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在能源结构中,煤、天然气和水电的供求基本平衡,但煤在能源供求总量中的份额却有所下降,从而导致对石油需求的迅速增加。因此,洁净煤的问题不解决,就会在以油代煤、以气代煤的过程中,出现和加剧煤的供应过剩,而油气供应不足的矛盾,形成煤在积压、或用于出口的同时又不得不进口大量石油的局面。因此,石油短缺是中国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国内石油供应不足是中国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

二、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际石油市场

石油对外依赖程度越高,表明石油供应安全越可能具有脆弱性。有人说,中国未来石油安全问题的出路在“海外”,从发展的眼光看,这种观点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它却道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际石油市场和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中国的石油安全战略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石油对外战略或石油国际战略。

三、国际环境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制约

石油作为不可再生的先导资源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将会成为21世纪国际争夺与控制的焦点。国际环境对中国石油安全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制约因素。这里主要分析国际环境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制约。

1、全球油气资源的政治性博弈和控制权争夺愈演愈烈,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有利空间可能被挤压。

目前,全球可供勘探开采的油气资源有利空间越来越小,而中国在海外的石油资源产地大多分布在政治、经济不稳定的地区。中国必须依托大国外交、经济合作和一定优势的海权,在全球范围参与石油竞争,确保在海外石油市场份额及其石油运输的安全。

2、中国处在亚太新的能源消费增长中心,面临着与周边油气资源消费大国之间的激烈竞争

中国为实现石油安全目标而采取的“走出去”和“多元化”国际能源战略,在亚太地区遇到的最强的竞争对手主要是美国、日本、印度和韩国等,特别是与美、日的油气战略竞争尤为激烈。不管自觉不自觉、愿意不愿意,在全球化浪潮之中,中国别无选择,已经并将继续卷入世界油气资源领域的激烈竞争。

3、全球石油供应链中断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国际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难以避免

世界石油供应链是否连续而完整、油价的波动能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仍然具有不确定性。这是未来各国石油安全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国际环境,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石油消费大国所严重关切和担忧的问题。

四、实现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战略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内外环境和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保障中国石油安全需从多方面研究并采取相应综合性对策。

1、提高对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认识要具有国际战略眼光

中国的能源安全绝不可能关起门来实现。在新世纪,随着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的能源需求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同时,中国应加快海军建设,以期通过一定的制海权维护石油的安全供应。

2、进一步实施“走出去”的跨国石油经营战略,参与国际石油市场新秩序的建立

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的跨国经营,不是基于目前中国大量进口石油、国内石油供应紧缺情况的一种权宜之计,而是21世纪中国石油能源战略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即使未来国产石油大幅增加,中国也应该拥有足够的作为战略物资和优质能源的石油,以使石油供应在较长时期内的安全性得到保证。

3、实现多元化石油战略,确保中国能源安全最快的实现

首先,实施石油进口地域多元化。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世界市场上石油的主要供应者。

4、确立合作型石油安全新观念,建立多边油气合作安全机制

石油安全问题不可能游离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之外而单独成为一个封闭的市场,它只能通过双边或多边的合作或竞争下的合作,在彼此相容、交融和整体平衡的利益中实现。

石油安全问题实质上并不是总量严重不足的问题,而是世界石油资源如何合理有效配置的问题。上个世纪世界国际石油格局的变化和调整,以及大国能源政策的演进的历史表明,“竞争下的合作”将是21世纪世界石油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在海外能源竞争应该避免发生国际冲突,要与各国在石油领域共同合作或实现竞争下的合作。这样的合作乃是各方实现能源安全过程中“多赢”良策。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耶金,全球能源安全,国际经济评论,2003

[2]戴德铮、舒先林,石油开弓 一石五鸟--美国的中东石油战略目标剖析,中国石油企业,2003

[3]张文木.中国能源安全与政策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

[4]瞿国华.我国石油能源战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天然气经济,2003

[5]常泽鲲、李新华,美国"倒萨"的战略意图.西亚非洲,2003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分析 篇4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石油的需求。然而, 石油产量增长却很缓慢, 石油供需缺口加大, 供需矛盾日益增强。为了弥补石油缺口, 实施了石油进口战略。近年来, 石油进口的加速增长导致石油依存度上升, 严重威胁着中国的石油安全。确立石油安全战略不仅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也是关乎中国国际政治地位的战略性问题。

一、中国石油安全的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 在石油尚无可替代能源的今天, 中国石油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已完全被打破, 供给包括国内生产与进口状况, 以下就从供、求两方面看看中国石油的现状。

(一) 国内石油的生产状况

中国石油产量只占世界石油产量的比例不到5%。另一方面, 中国又是石油消费大国, 消费总量高居世界第二。1993年中国由石油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 此后对外依存度飞速提高。如此巨大的进口量对世界石油的供需状况和价格都有很大影响。同时, 高油价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很大程度影响我国的经济, 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将最直接最显著。因此, 必须把石油对外依存度控制在尽可能的安全范围之内, 以确保经济的良性健康运行, 自我生产能力对中国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石油作为当今社会、军事等发展的原动力, 其产量尤为值得关注。

现今, 能源产量大幅度增加。2008年, 原油产量1.9亿吨, 是新中国成立初的1583倍、改革开放初的1.8倍, 居世界第五位;原油加工量3.42亿吨, 是新中国成立初的2000多倍、改革开放初的3.8倍, 居世界第二位;汽油产量6347.54万吨, 是新中国成立初的2350倍、改革开放初的6.4倍;柴油产量1.33亿吨, 是新中国成立初的8867倍、改革开放初的7.3倍。

(二) 国内石油的消费发展趋势及未来预测

在过去的30年, 中国主要依赖原油、原煤的出口, 可现在时局已完全逆转。中国现在是全球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 面对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和国内石油资源有限的矛盾, 国际社会应尽快将中国纳入能源对话。在未来的年代里, 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会保持高速增长, 能源消费需求将持续强劲。

自工业化从发达国家开始以来, 全球的石油资源已被其消耗了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原本是世界石油资源的主要消费国, 加之其目前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新一轮升级, 为提高自身发展质量, 发达国家普遍将高能耗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在实施“赶超型”经济增长战略过程中, 出于引进技术的需要, 只得依托这些产业在本国的发展。正是在这一发展阶段, 中国的石油消耗急剧增加, 供需矛盾迅速激化。2008~2020年期间中国石油消费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石油需求年均增长率为4.5%, 2010~2020年石油需求年均增长率为3.3%。成品油消费需求将分别达到2.2亿吨和3.35亿吨。2008~2010年成品油需求年均增长率为5.5%, 使得成品油需求占石油需求比重进一步提高, 从2006年的47.1%提高到2010年的54.1%, 2020年的59.5%, 总体提高12个百分点。

2008~2010年的, 中国石油消费将在控制下增长, 年均增长量约为1500万吨~2000万吨。其中柴油比重将继续提高, 由2008年的34%提高到2015年的36%;汽油所占比重将减少;煤油比重保持在3%~4%之间;燃料油作为被替代的对象, 消费量基本保持稳定。

(三) 国内石油的进口状况

中国原油稳产已处于临界状态, 石油的需求量与日剧增, 没有合适的进口量是无法满足交通、航运等最基本的需求的。与持续膨胀的石油需求相比, 中国的原油自给能力几乎达到了极限, 原油产量不能满足需求, 供需矛盾突出, 进口石油依存度不断增大。2009年, 进口原油2.04亿吨, 进口依存度达到了52%。国内原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 中国原油的生命线将越来越脆弱, 一旦世界风云突变, 中国的能源安全将首当其冲地受到威胁。石油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 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 进而成为严重威胁国家安全的重大因素。

总体来看, 在石油消费需求快速增加和国内资源存在限制的共同影响下, 中国原油贸易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202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4.5%。

二、中国石油供给存在的问题

要解决中国的石油难问题, 必先要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究其原因:内源不足、外源受制恐怕是最主要的方面。并且外源牵制力量还包括大国限制和通道单一。中国的石油安全由此陷入了僵局。

(一) 内源供给的脆弱性

我国是一个人均能源资源不足、优质能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 在经济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对石油的需求呈刚性增长的前提下, 探明石油储量却在逐年下降, 原油储量有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世界银行统计, 中国原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2.43%, 天燃气储量占世界总量的1.20%。人均化石燃料仅为世界均值的56%, 石油天然气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均值的8%。中国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比重低。相对总人口规模和GDP总量规模, 属于“贫油大国”。这种状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油气短缺的问题会进一步加剧, 石油消费将更加依靠进口。

不仅如此, 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实力较弱, 没有对国际油价的话语权。由于国内石油现行的垄断和计划定价体制, 非市场的油价不能够反映实际的供求关系, 石油定价不被国际上所接受, 这就使得中国缺少价格博弈能力。提高市场的供给能力或购买协调能力, 是我们提高价格谈判能力的关键之所在。

(二) 外源供给的敏感性

1、原油供给受大国牵制

中国利用国际资源的环境并不十分理想, 美、俄、日等国在能源领域已对中国构成了较大牵制。首先, 中国有超过一半的原油进口来自中东, 而美国不惜动用武力加强对中东地区石油控制权的争夺。其次, 中亚国家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而且是中国的近邻, 双方在油气合作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美国通过控股及参股等形式, 竭力插手中国同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油气投资及国际合作项目, 力图控制中国油气供应的中亚源头。第三, 中国原油水路进口的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是美国控制的全球最重要的战略通道之一。第四, 美国、日本和韩国通过各种手段对中俄输油管道项目施加影响, 阻挠中俄能源合作的顺利进行。虽然俄罗斯与中、美、日等国同时开展能源合作, 左右逢源, 采取大国间平衡的原则, 但是俄罗斯对向中国供给原油始终保持着非常谨慎的态度。

2、原油进口通道相对单一

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 使得中国石油进口安全的脆弱性凸现。在目前的原油进口量中, 从中东和非洲地区5个国家进口的原油约占75%;进口的原油和油料90%以上需要从海上船运, 其中90%的海上船运由外轮承担, 这使得中国的原油运输受制于人, 一旦遇到战争、外交、海盗或是其他不可抗拒的风险, 中国的石油运输安全将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预计未来几年, 中国从中东及非洲地区进口石油的比例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中东、非洲地区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 局部冲突持续不断, 恐怖事件也频繁发生;而且无论是从中东还是从非洲进口原油, 大都采用海上集中运输, 其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安全隐患突出, 石油进口面临较大的运输风险。目前中国海军还不能够确保海上能源交通线的安全, 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 将使得中国石油进口的脆弱性比较明显。如果遇上特殊情况, 正常的石油进口可能无法得到保证, 中国将承受重大损失。

3、石油供给安全受制于美元汇率

价格和数量是影响中国石油供给安全的主要因素, 但是数量是刚性的, 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近一半;价格则最敏感, 只要美元作为石油定价货币的机制不改变, 美元汇率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就始终存在。即使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没有发生变化, 美元贬值也会造成每桶石油的美元价格上涨。防范美元汇率长期走低导致油价走高带给我们的不利影响, 是我们需要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而美国政府长期以来为了满足民众的愿望而偏好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房贷政策。美元发行与黄金脱钩, 货币供应量的约束机制就已弱化;美元转弱并贬值, 使货币供给约束机制进一步松动, 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加强中国石油安全的建设性思考

目前我国石油生产仍处于上升时期, 但受资源条件的制约, 产量增长十分有限。从需求方面看, 我国人均石油消费量仍然很低, 石油消费仍将大幅增长, 但是石油贸易过程中石油安全如何解决?我们从以下六个方面给予一定的分析。

(一) 加大对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 并以国外进口贸易为辅

目前, 国内原有油田的原油产量在逐年递减, 给国内原油供应造成一定的压力。如果没有后续石油资源接替, 要维持目前的石油年产量非常艰难。应加强西部和海域石油勘探开发, 增加石油储量, 扩大石油生产能力。从目前的勘探形势来看, 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约1/6的新疆是中国最有希望的能源支撑点。

为了保证中国对石油资源获得的稳定性, 进口原油的贸易方式应以长期合同为主。提高国内石油供给能力是未来解决石油供需缺口最基本的一步, 建议我国优先加强国内勘探, 努力增加石油后备储量, 保持必要的石油自给率;鼓励中国海上合资原油销往国内。在控制国内需求方面, 应适当控制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比例增长的速度, 大力发展可替代能源;利用税收作用, 抑制石油消费。适度进口应是实现油气资源进口尽可能地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二) 建立和完善科学高效的石油储备体系和商业库存体系

为了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变化, 对市场起到调节和平衡作用, 一方面, 必须尽快建立起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和商业库存体系。战略石油储备的重点是针对战争、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造成的短期内石油供给中断等能源安全问题, 因而不应受油价变化等因素干扰, 必须有序推进战略石油储备库建设和储油进程。商业石油储备主要是应对季节性、区域性需求变化带来的石油供给紧张问题, 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多次出现油荒等问题, 加快商业石油储备建设显得非常迫切。另一方面, 应建立相应的运行保障机制,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框架, 尽快制定和颁布石油法和石油储备法。

如果国家不能尽快建好战略石油储备库, 可考虑将战略石油储备的大门向民营企业敞开。中国商业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民营石油批发企业有663家, 仓储企业247家, 总储量约为2.3亿吨, 相当于国家二期石油储备基地储备能力的近10倍, 但多数处于闲置状态。

(三) 加强石油价格体系改革, 建立适应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市场机制

在国际油价和国内油价之间建立合理的价格协调机制, 使国内油价既能够反映国际油价的变动, 又可以防止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对中国经济平稳运行形成大的冲击。打破石油行业的行政性垄断, 实现中国石油行业的有效竞争,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 加强中国石油价格体系改革, 建立适应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市场机制。真正使国有石油公司进入国际石油市场, 提高国际竞争能力。鼓励和支持其他性质的企业进入勘探、开发和炼制领域, 引进竞争机制, 构建竞争型市场结构。同时, 使高能耗企业改变生产增长方式,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使国内原油、成品油市场体系更加规范, 增强应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

(四) 适时开展石油期货交易, 转嫁石油价格波动风险

国际石油市场的石油现货价格很大程度上要参照石油的期货价格。尤其是短期的石油价格波动, 受国际期货市场的影响很大。因此, 构建中国石油期货市场有很大的紧迫性和可行性。构建石油期货交易市场, 培育石油期货及衍生投资工具市场和投资者, 获得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决定的话语权, 充分发挥石油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价格信号功能、近远期交易均衡功能和公平交易功能。

1、发展石油期货将是大势所趋。

中国虽然是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 却没有自己的原油期货。按照加入WT0承诺, 中国已经放开了成品油零售市场和批发市场, 为石油期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扩大分配给非国营企业的成品油进口配额。《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稳步发展期货市场, 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逐步推出能够为大宗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货品种”。这些都表明发展石油期货将是大势所趋。中国积极发展石油期货市场, 对改变被动接受国际油价的现状, 增加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定价中的权重, 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而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2、有关政策及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

改革现有石油工业管理体制和市场准入机制, 放松进出口管制, 打破石油供应方的寡头垄断促进有效竞争。同时, 积极进行石油市场体系建设, 逐步形成规范、有序、公正、透明的市场规则, 力争以完整的市场规则来规范放开后的石油市场, 并在相互磨合中使其尽快成长和完善起来。

(五) 节约能源高效利用、大力开发新能源

中国必须从未来世界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 从能源发展的资源基础和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出发注重能源节约, 大力提倡和推广节能型经济和生活模式。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人均能源资源并不多。要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必须走节能型经济和生活模式的道路。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机制和政策, 合理引导能源消费, 改进能源消费方式,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乙醇和生物柴油代替石油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 国内乙醇汽油的比例可以在加入10~15%的乙醇后基本不影响汽车性能, 每年可以节约数十万吨石油, 并在中国拥有节约数百万吨的市场潜力。而美国最新的技术可以将乙醇的掺烧比例提高到80%以上, 如果汽车动力系统对于这种燃料的适应没有问题, 仅在中国就可以节约数千万吨石油。目前, 全世界看好燃料电池技术, 它不仅可以成为电力和热力供应的主要技术, 也可以与电动汽车技术结合, 成为交通动力的主要技术。因此, 应通过政府节能采购、合同能源管理、需求管理等方式, 引导和促进节能向政府推动、市场主导方向转变, 进一步提高燃油性能, 节约用油, 清洁用油。

(六) 动用国家和政府的力量, 为石油天然气国际合作开辟道路

石油天然气采掘业是商业性和非商业性行为相交融的产业, 任何国家的政府和领导人都没有放松过对石油产业的关注。

从中国国情和面临的21世纪世界局势出发, 应充分考虑中国改革开放建设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需要, 并参考西方国家的石油安全战略, 笔者认为, 中国目前的石油安全战略, 仍然缺乏足够的油气地缘政治观念, 特别是对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迫切性和加强国家对石油这一战略资源的控制与介入的必要性重视不够。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石油与政治间的密切关系, 具有宽广的石油政治视野。

中国的石油安全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研究的过程中, 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1) 由于石油本身的特殊性, 石油安全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石油进口来源地, 也应包括石油贸易方式和运输方式。 (2) 中国石油储备体系的不断完善是新形势下的策略准备。 (3) 石油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应得到重视, 监管部门将通过加强立法、完善法律规则, 促进期货市场规范发展。 (4) 石油安全的研究必须紧跟世界能源安全的新观念。

摘要:目前, 中国石油供需缺口加大, 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导致对进口石油的高度依赖, 进口石油依存度的不断提高成为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中国应采取加快国内石油开发、建立石油储备、开展石油期货市场、开发新能源等战略性措施, 保证石油等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石油安全,国际战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吟.中国能源形势与能源安全探讨[J].新浪财经.2009, 11, 10.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91104/19546923914.shtml.

[2]高新伟, 张娟.我国石油工业的国际化构架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 2009, (03) :3.

[3]中国能源发展报告.中国经济技术研究咨询有限公司.资料库.[J]2010.12.30.http://www.cetdc.com/c4540/w10043002.asp

[4]高析.近期国际油价波动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N].中国信息报, 2009, 11, 5, (08) :6.

[5]刘林.中国石油供给安全受制于石油美元计价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 11, (03) :6.

[6]李北陵.索马里海盗威胁中国石油安全[N].香港:大公报, 2010, 12, (22) :2.

[7]2009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突破4亿吨[J].中国经济技术研究咨询有限公司.资料库, 2009, 12, 30.http://www.cetdc.com/c4540/w10043002.asp

石油安全问题 篇5

一、管法兰、紧固件、垫片的选用

1995年前投运的液化气站基本采用板式平焊法兰和耐油橡胶石棉板,沿用HG58、JB59管法兰标准。由于板式平焊法兰强度、刚度不够,使用时往往为了改善密封性能,只能跳级使用,但仍不能解决泄漏问题。石棉橡胶板垫片使用在国际上已日趋减少。

为改善法兰密封结构,液化石油气储罐的第一道法兰,应采用突面带颈对焊法兰、金属缠绕垫片和专用级螺栓螺母组合。管道与设备、阀门连接的管法兰应采用带颈平焊法兰、金属缠绕垫片和专用级螺栓螺母组合。法兰、垫片、螺栓螺母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对气温较低地区,初冬和开春两季,由于液化石油气中水份会导致石棉橡胶垫片膨胀和收缩,易造成法兰密封失效,故对使用石棉橡胶垫片的液化气站要加强上述两季的安全检查,并逐步取消石棉橡胶垫片。

二、与储罐连接的管道及附件的稳定性

液化石油气储罐工艺配管一般有:液相进出口管、液相回流管、气相管、排污管、放散管、安全阀放散管等,储罐工艺配管配置的阀门10多个到20个,需要注意运行中管系产生的荷载、应力、振动,进行必要的应力分析,确定管系的支承和防振措施,避免应力过大和振动产生的事故隐患。

西安“ 3.5 ”液化石油气爆炸是由于400m3球罐根部法兰与排污阀之间的耐油石棉橡胶垫片泄漏,因泄漏时间长且量大发生三次爆炸,此次燃爆事故烧毁40m3球罐2台、100m3卧罐4台、燃损槽车7辆,炸毁配电室、水泵房等建筑,死亡12人(其中消防官兵7人),受伤3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477万元。事故调查组分析泄漏原因认为:排污阀上法兰密封垫片上、下表面与球罐根部法兰和排污阀上法兰密封面均在同一方位存在无贴合部位,密封面与垫片之间有弧长60mm的扇区无贴合。由于密封垫片物理性能退化,与球罐连接的阀门、管道处于悬挂状态,以及阀体开、关操作的周期性冲击、震动造成法兰密封面各部位及螺栓受力状态发生变化而发生密封失效泄漏。

因此,液化石油气储罐下部工艺配管支承均应可靠、合理,管线及阀门严禁处于悬空状态。

三、适当增加燃气检测报警器的设置数量

可燃气体浓度检测器设在爆炸危险场所,报警器设在有值班人员的安全场所,可有效的、尽早地发现泄漏点,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避免事故的发生。检测器的有效覆盖水平平面半径室内7.5m、室外15.0m。目前液化气站可燃气体检测器普遍存在设置数量不足的问题。在现有检测报警器制造水平及液化气管理水平条件下应适当增加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的设置数量。

四、应急抢险与防护用品

1.为应急抢险人员配备防护用品不少于2套,应包括防护服、防护鞋、防护帽、防护手套和空气呼吸器。

2.应按储罐第一道法兰结构尺寸,配备适合该法兰的堵漏装具和工具,有条件的站应在液化气储罐上加装注水装置。

石油安全问题 篇6

【关键词】石油开采;安全生产;生产管理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石油开采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逐渐成为人们更为关注的重点。因为石油开采环境的特殊性,以及生产的危险性,开采人员的安全已经成为石油开采行业必须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石油开采工作安全系数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生产安全,必须要找出并解决这些不稳定因素,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安全生产,保证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助力。

一、石油开采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1.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就我国石油开采安全生产管理现状来看,存在很严重的制度不健全现象。我国石油开采行业与国外相比在安全管理上存在很大差距,我国存在很少的相关安全生产管理理论,这就导致在安全事故发生后,并不能及时确定事故原因,进而不能进行良好的管理和控制[1]。另外,很多石油开采企业在对安全生产管理上具有明显的重视不足现象,对安全管理投入力度小,以及安全管理人员专业能力比较低等,使得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另外,我国对于石油开采安全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存在缺陷,在法律上存在盲区,具有的可操性不强,为逃避责任以及管理混乱等情况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的不足,造成了安全管理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现象。再加上一线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在没有操作证书情况下就投入生产,很难保证石油开采工作的安全进行。

2.施工技术管理不善

对于石油的开采作业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测井、钻井、采油以及输送,在各阶段中任何一个阶段管理不善都将引发安全事故。在测井阶段,主要就是获取岩层以及油气藏中各种原始信息以及开采信息,比将各种有效信息通过特定的技术传送到地面上,保证能通过信息分析并得出开采的有效的数据[2]。钻井阶段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工程,在是工过程中因为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在具体打井时所选择的方式也不同。但是无论选择的是何种打井方式,必须要保证减少污染提高打井质量,这是进行石油开采安全生产的基础要求。采油阶段主要就是将井内的石油提升到地面上,在这个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保证石油的数量和质量,避免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出水、结蜡和出砂等情况。输送阶段主要是对开采的油气进行分离,并对分类收集好的油气进行计量、储存、运输以及管理。必须要将安全生产管理贯彻到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任一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对安全生产造成影响。但是,现在大部分石油开采企业都将施工重点放在获取利益上,对生产的安全管理投入力度比较小,这就增加了生产的不安全性和不稳定性。

3.安全生产管理投入力度不足

现在我国石油开采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投入上明显还存在很大不足,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对石油开采安全管理提出的要求。很多石油企业将安全管理的投入看做为影响企业效益收入的重要因素,认为这是浪费企业资金的行为,严重的甚至还存在挪用安全管理专项资金的现象。投入力度的不足,使得生产设备得不到及时的检修和维护,而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得不到提升,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石油开采的安全性。另外,石油开采企业缺乏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对此项工作研究并不透彻,在进行管理时仅仅是走个过程,不能及时发现威胁生产安全性的因素,对于发生的安全事故也不能有效解决,妨碍了石油开采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石油开采安全管理工作实施措施分析

1.建立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石油具有高温高压性、毒害性以及燃爆性等,确定其开采生产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不安全性和不稳定性,为提升石油开采工作质量,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管理制度[3]。我国对于石油开采安全管理的相关理论并不多,这就需要相关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引进国外成熟理论,组织员工进行学习,为我国石油行业的进一步提升做好保障。建立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要求企业确定具有单独行政能力的监管机构,配置相关专业人员、经费以及设备等,保证其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度的建立需要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对各项生产工艺进行规范化管理。并且还需要加强制度所具有的行政效力,强制要求员工按照要求进行安全施工,对于存在的不安全操作行为要给予一定惩罚,保证石油开采工作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形成有效的安全监管网络,不断提升石油开采安全生产工作质量。

2.建立专门安全管理队伍

石油企业在进行开采工作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时,还需要建立一支具有过硬专业能力的管理人员队伍,将安全生产融入到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针对此方面,企业应该尽可能聘请专业管理人员进入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保证其不但能够将安全概念贯彻到底,同时也会对生产中存在的各种不良行为做斗争。另外,企业还需要加强对企业内全体员工的安全培训,特别是对于技术密集型的岗位要求施工人员必须要持证上岗。给予安全生产变现突出的个人或者团体精神和物质奖励,通过先进带动集体的形式来提高安全生产在企业内的影响。而对于妨碍安全生产执行的行为,已经查证必要严惩不贷。

3.制定应急预案和机构

应急预案与应急机构是保证安全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可以在安全事故发生后短时间内做出最有效的防护措施,有效降低事故影响。应急机构的确定需要将项目经理作为第一负责人,保证其能够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并决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通过有条不紊的指挥工作,将事故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应急方案的制定需要结合各种安全事故的起因以及后果来制定,并且要结合自身生产的实际特点。应急预案中包括抢险、安全疏散、后勤保障、医疗等内容,在预案制定完毕后要将其发放到每一位员工手中,并要进行预案演练,保证在事故发生后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做出正确反应,避免出现人身伤亡[4]。

结束语

石油是影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因为其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安全生产工作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为有效提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质量,工作人员必须要在吸取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生产的研究,积极寻找更为有效的管理措施,不但提升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证我国社会经济持续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明明.石油企业开采安全事故应急预案[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9):59-60.

[2]高明.对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2):78-79.

[3]高明.对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2):12-13.

[4]姚丙武.石油开采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09):15-16.

作者简介

石油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的对策 篇7

(1) 石油企业生产存在高温和高压的特点。高温会使可燃物燃烧的可能性增大;而高压或者负压会使得管道内物质急速膨胀和冻结, 造成管路堵塞或者破裂状况。

(2) 在石油企业生产中有很多极易燃烧和爆炸的材料, 同时会存在有毒和有害的物质, 当这些材料碰到明火时就会发生爆炸和燃烧, 导致火势迅猛, 扩散性强, 再加上有毒物质的蔓延, 会造成重大的伤亡事故。

2 石油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1 石油生产中的管理问题

在石油生产中一般会采用立体化、大型化和集团化的贯通纵横管道, 当出现火灾时, 很难扑救。因为在石油企业生产中存在很多安全事故的诱因, 热源、火源和电源等, 极易因管理不当和设置不规范等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造成极大的损失。石油企业生产过程存在连续性, 很多设备和生产工序都是穿插在一起的, 如果其中一个工序或者设备故障, 将会影响整个生产的连锁反应。

2.2 注重经营生产, 轻管理

目前很多石油企业在实际的工作中都会针对生产中的问题和生产进度和生产质量进行研究和探讨, 并分析生产过程中的经营和施工问题, 制定经营策略来生产效率, 在此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安全管理问题。石油企业的安全管理尤为重要, 而企业对待安全管理问题只是分析和学习管理的有关文件, 没有将具体的安全管理任务落实到实处, 管理效果太差。

2.3 没有发挥绩效管理的功能, 形式化严重

国家大力提倡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 在保证生产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石油企业属于高危行业, 目前很多企业都针对行业特点制定了安全管理体系, 例如HSE管理体系等, 目的就是保证施工人员的健康、安全, 保证设备的安全生产, 创造一个和谐的、安全的环境。但由于绩效管理没有硬性的强制手段, 很难发挥该管理体系的作用。形式主义严重。

2.4 经验方法多, 缺少系统理论

在石油企业的生产中很多生产人员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个别企业的生产案例来制定生产方式, 因为经验和案例只是个别的问题, 不具备全面性, 并不是对所有的生产企业和生产工作都适合, 缺乏硬性的理论指导。

3 提高石油企业安全管理质量的措施

3.1 强化安全生产,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在安全管理中要积极的组织和引导全体员工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 加强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 让员工明确石油企业安全生产的必要性, 落实好员工、领导和企业的责任等,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

3.2 组织应急预案, 让员工学习实践经验

利用业余时间多开展一些应急事件处理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学习安全知识, 明确事故发生后该如何应对, 避免事故发生后, 手忙脚乱, 无所适从。

3.3 提高石油企业员工对安全生产的意识

在组织和交流研讨会上提出安全生产的概念, 制作成文件的形式, 对每一个员工进行安全教育, 灌输一些安全生产的专业知识和安全常识等,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明确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4 HSE的标准化管理

在HSE的标准化的管理中需要实现从经验管理到制度管理, 然后完善HSE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推荐HSE的先进文化的宣传和建设。

3.5 安全管理结构的建设

(1) 建立具有决策性质的安全生产委员会, 也就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机构, 负责卫生、环保、安全等技术项目;

(2) 在企业中设置安全职能部门, 负责日常安全事务工作;

(3) 在石油生产车间必须要配置安全管理员, 并设置监督人员。

3.6 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

(1) 事后型的安全管理模式。该模式属于被动的管理模式, 在事故出现后避免事故进一步扩大, 而采取亡羊补牢的措施, 其步骤为事故发生-原因分析-研究重要因素-制定应对措施-对策的实施-评价-制定新决策。

(2) 预防型的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较为主动, 是积极的进行事故的预防和控制, 是现代石油企业使用的重要管理模式, 其主要步骤为:安全目标的提出-问题分析-方案制定-方案落实-评价-新目标的制定。

3.7 石油生产中具体的安全管理措施

(1) 强化系统的危险辨识, 系统中的危险辨识是管理工作的必备条件, 可以为危险评价提供依据, 也可以为系统的有效控制提供数据信息, 找到薄弱环节, 进行判定和分析;

(2) 目标管理的实现和标准化作业, 有效的实行标准化作业, 在生产中实行目标管理, 有利于在目标变量中发现系统的变动和问题, 提出应对措施。

(3) 加强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力度。安全检查主要针对的是危险源的发生和发展状况、生产人员、生产设备和生产环境的变化状况, 需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问题。

(4) 企业可以组织人员分析系统的安全状况, 对事故进行细心的研究, 探索系统的安全状况和避免此类事故发生的方式和策略, 提高石油生产中安全管理水平。图1为事故消极作用转化为积极作用图示:

4 结束语

石油生产企业存在高温高压、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 再加上生产工艺和生产程序比较复杂, 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恶劣, 加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所以为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 必须加强生产的安全管理, 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素霞.基于安全生产绩效提升的中小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研究[D].江苏大学, 2012

石油农业下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分析 篇8

关键词:石油农业,化肥,粮食安全

1 石油农业概述

1.1 石油农业的概念

石油农业也叫化学农业、无机农业或工业式农业 (industrial agricul-ture) 。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以廉价石油为基础的高度工业化的农业的总称。是在昂贵的生产因素 (即人力、畜力和土地等) , 可由廉价的生产因素 (即石油、机械、农药、化肥、技术等) 代替的理论指导下, 把农业发展建立在以石油、煤和天然气等能源和原料为基础, 以高投资、高能耗方式经营的大型农业。

1.2 石油农业模式的贡献

石油农业使农业走向农业现代化之路。美国的“石油农业”不仅使美国的农业实现了现代化, 而且还促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农业发展。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 “石油农业”迅速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并成为此后20年间世界改变全球粮食供应紧张、消灭饥饿的主要措施, 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 世界得以养活了比原来预期多10亿以上的人口。

2 石油农业对保障粮食安全的局限

2.1 石油与石油农业的关系

石油农业耗用大量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和原料, 具有高产、高效、省力、省时、不施粪肥、经济效益大等特点, 无论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产量, 解决因人口激增而引起的世界粮食需求矛盾尖锐等问题, 或在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史上均起过重要作用。

2.1.1 石油是制造农资的最主要原料。

我国农业生产中, 60年间每1hm2化肥施用量增长100倍, 20年间农药年施用总量增加100万t。这些数量巨大的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的制造原料都是石油等资源。例如, 合成氨主要原料是石油和天然气, 采用焦煤制氨的方法已经很少采用。

2.1.2 石油是农业机械的最主要动力。

现代农业生产中, 使用最广泛的农业机械主要有拖拉机、播种机、插秧机、抽水机、收割机、脱粒机、烘干机。截至2010年中国拥有农用大中型拖拉机3921723台, 小型拖拉机17857921台, 农用排灌柴油机 (抽水机) 9462526台。这些数量巨大的农业机械是目前中国农业丰收、粮食稳产的保障, 但是这些农业机械的开动都需要足够的石油作为动力。

2.2 中国石油安全面临危机

中国经济20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 导致对海外石油需求不断增长。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不仅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压力。

2.2.1 石油消耗量巨大、储备量不足。

目前我国每年消费石油接近3亿t, 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石油主要应用于交通运输业和石油化工业, 一是小轿车数量增速过快, 2007年6月中国民用机动车保有量就突破1.5亿辆, 单单是汽车燃油需求就达到3亿t;二是一部分人还追求豪华的高耗油的大排量小轿车, 增加了石油消耗。

作为“世界工厂”, 一方面中国的石油消耗量巨大, 另一方面石油储备量却是极为有限。相比美日等国战略石油储备天数高达200天以上, 目前中国石油储备天数约在30~45天左右, 与国际能源署石油储备需要90天的标准线相距甚远, 严重不及格。而据官方口径, 中国需至2020年才能实现90天的储备目标。这意味着一旦海湾地区石油出现断供或者石油进口渠道阻塞, 中国单纯依靠现有储备只能支撑30余天。

2.2.2 石油对外依存度高。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 中国还是欧佩克 (OPEC) 以外最大的石油出口国, 但是从90年代开始, 中国的持续高速经济发展带动了石油消费量的急剧上升。1993年中国石油进口量超过了石油出口量, 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中国的石油产量居世界第5位, 为156Mt, 原油加工能力达到230Mt, 石油与石油产品的进口量为13.93Mt, 相当于当年石油消费总量的8%;2003年总的石油净进口量已经超过100Mt, 10年来中国石油的净进口量呈直线上升之势。

根据美国能源部预测, 2010年和2020年, 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分别将高达50%和60%;而国际能源机构 (IEA) 预测的结果更高, 分别为65%和76%。根据国内的有关分析和预测, 21世纪前半叶, 中国的石油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见表1) 。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连年增高还有另外证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2012年2月9日发布的《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可知, 2012年我国石油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预计全年石油需求量近5亿t, 石油进口量将在2.8亿t左右, 石油对外依存度将继续攀升, 预计将达57%。按照国际经验, 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0%便应该引起重视。以目前中国农业生产对石油 (化肥) 的依赖, 粮食安全问题完全值得注意。

2.2.3 石油进口运输渠道存在威胁。

中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石油, 必然经过的航路是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和中国南海。如果马六甲海峡遭到封锁, 中国的石油进口必然出现巨大危机。目前, 中国海军控制中国南海都很勉强, 控制马六甲海峡就更困难。伊朗的石油经过巴基斯坦和巴控克什米尔可以直接输往中国, 但这条输油管线仍然受到印控克什米尔的40万印度陆军的威胁。尽管如此, 中国在国际上购买石油也是困难重重。中国每年在OPEC成员国家购买石油都是有一定的配额, 这个配额也非常有限并且需要额外代价。中国的最佳选择是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进口石油, 但是年产石油4.88亿t的俄罗斯只是答应在未来20年内至少向中国出口2亿t石油, 并且条件也极为苛刻。

2.3 石油农业的缺陷逐渐显现

2.3.1 耕地粮食产出以至极限。

过去10年, 我国粮食单产几乎没有显著增长, 但每1hm2化肥施用量却增长了近35%, 每1㎏化肥生产的粮食不足19㎏, 这一生产效率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化肥增长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降低到10%左右。中国的依靠化肥的农业和粮食增产到了拐点。 (具体数据见表2、表3)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版

2.3.2耕地土壤质量严重下降。

农膜的广泛使用严重污染耕地。据统计,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50万t农膜残留于土壤中, 残膜率达40%。农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量使用而并不考虑其降解问题, 令我国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加速了耕地的“死亡”。大量残留在土壤里的农膜, 在15~20㎝土层形成不易透水、透气的难耕作层。而最关键的是它没办法降解。有人研究了其寿命后得出结论:大概要7代人、140多年还降解不掉。更令人担忧的是, 在降解农膜的过程中, 会有致癌物二恶英排放到空气中。比如有些勤快的农民将农膜从田里拣出来后就地焚烧, 看似干净了, 实际上低温燃烧排放的剧毒二恶英进入了农民身体和大气中, 成为难以除掉的恶性污染物。

我国各主要农区, 由于长期使用浅耕机械, 同时不重视施用和科学施用有机肥料, 农田活土层已明显变浅, 作物根系难以下扎。因养分供应极度失衡, 作物病虫害严重, 农药用量大幅度增加, 导致大量耕地酸化严重、土壤盐害、土壤污染、农药残留、结构破坏问题十分突出, 土壤生物性状、健康功能严重衰退, 生产性能大幅度下降。

3 石油农业下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由于30多年来, 中国粮食的丰收很多因素是来自于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的投入。因此, 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将对石油继续依赖, 但它决不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我们应当未雨绸缪。

3.1 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3.1.1 增强国家军事实力, 加强国家石油储备。

世界的石油市场是一个巨大世界政治问题, 也是世界矛盾冲突的关键所在。中国的石油进口大多来自于中东地区, 这其中的矛盾冲突、利益纠葛非常之大。并且运输航线上的风险也很大。因此, 中国必须大力增强中国海军实力, 特别是应该发展远洋海军, 增强我国对日本、特别是东南亚各国的军事威慑力, 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近年来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复杂多变, 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复杂的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政治危机、国际金融动荡以及局部石油战争等, 导致了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反复大幅波动,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不仅危及国家外汇支出, 而且造成国内油价大幅度波动, 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为了防范国际石油市场供应中断的危机, 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制定和实施利用国际石油资源、保障我国中长期石油供应安全的战略措施、加快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步伐势在必行。

3.1.2 抑制减少不必要的石油消耗。

石油作为重要的稀缺能源。目前我国已经有了燃油附加税, 为减少汽车用油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据。但是与邻区和发达国家比, 我们的油品税相当低, 以油品税占售价的比例计, 日本为50%, 新加坡为40%, 韩国为65%, 香港为56%, 而中国大陆地区仅为10%左右。我国的油价大大低于日本和欧洲, 我们完全可以提高税收和油价以抑制石油消费过快的增长。另外就是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倡导公民绿色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有人认为, 提高油价会增加百姓负担, 其实这是一个误导。中国使用石油的汽车的所有者是一部分高端的富人, 虽然石油价格高会进入CPI的涨价, 但是这个涨价与富人开车所得到的是不成比例的, 更何况在中国三分之一的经济份额是外向型的, 在石油的使用中外向型所占有的比例则更高, 中国的低油价是补贴全世界的, 这与美国的低油价人人有车自己消费是完全不同的性质。

3.2 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

3.2.1 保障国家耕地红线。

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数量可能会达到15~16亿人, 中国每年需要消耗粮食5.6到6亿t, 并且如果没有较大的农业科技进步, 中国每年仅能生产5亿t左右的粮食, 但是现在每年国际粮食市场仅仅只有2亿t的贸易量, 很难满足中国的需求增长。粮食是未来最重要战略资源, 中国粮食危机风险剧增, 因此我们要坚决守住18亿亩的耕地红线。

3.2.2 提高耕地质量。

“占补平衡”政策的完善。根据国土部门“占补平衡”政策规定, 新增耕地可以按比例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新多出的新增耕地面积指标, 则将通过省一级国土部门统一核算。“占补平衡”的本意是“用一亩地, 造一亩地”, “是为了保证耕地红线的安全, 并解决经济发展与用地不平衡的矛盾”。但现在, 被扭曲的“占补平衡”正构成对中国耕地安全的严重威胁。在各省纷纷出台土地整理置换指标允许有偿流动的政策后, 发达地区向山区等欠发达地区购买指标, 山区通过毁林造地等方式获得经济利益的链条便已屡见不鲜。欠发达县市获得不菲的有偿调剂收入, 发达地区则获得大量的建设用地指标, 惟一受损的是耕地质量。

国土部门应该考虑将未利用地 (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如荒草地、盐碱地等) 作为将来建设用地的新空间。制定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制度, 对确实不能按数量占补平衡的, 要求按等折算。总之, “占补平衡”不能以降低总体耕地质量为代价。

制定执行“休耕、轮耕”政策, 推广有机肥施用。为了粮食产量的稳定, 中国的土地都是满负荷耕作的, 这样的土地耕作使得土壤板结退化等等问题非常严重。因此, 有条件的推广休耕轮耕政策就显得很有必要。例如, 在有条件的耕地中插播、轮种能够固氮的豆科作物 (如大豆、花生、苜蓿、紫云英) 可以非常好的培肥地力, 改良土壤结构, 肥地养地之功能。

3.3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世界粮食产量大量增加是化肥革命的结果, 中国的粮食大增产也与化肥大量施用密切相关。中国1973年立项建设了27个超大型化肥厂, 到1982年全部投产, 以前大家捡马粪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前文已经提到, 单纯依靠化肥 (石油) 而增加粮食产出的方式正在面临巨大压力。因此, 粮食生产必须依靠人的力量, 加强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3.3.1 提高农民素质。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 农民对土地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农民为了增产、增收盲目的增洒化肥农药。我国化肥用量及其增长速度令人吃惊。上世纪50年代我国每1hm2土地施用化肥4㎏多, 现在是434㎏。以百倍速度增加, 但这些化肥的利用率仅为40%左右。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hm2, 但目前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到434.3kg/hm2, 是安全上限的1.93倍。导致短短几十年, 我国耕地肥力出现了明显下降, 全国土壤有机质平均不到1%。因此农民学会合理使用现代农业技术、农资产品、农业工具就显得极为重要。

3.3.2 大幅提高农民收入, 保持一定农民数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5月公布的数据, 各行业中, 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 只有2万多元,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8%。而且农民的养老、医疗的保障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显得极为微弱。近10年来农民收入低下仅能保持在糊口的水平, 大部分年轻农民纷纷进城打工, 很少留在农村种地。如果不放开粮价让种地收入超过进城打工, 5年之后中国农业问题会很明显, 根据有关机构在四川和湖南的调研, 60岁以上老人已经占据部分地区80%以上劳动力。而老龄化和城市化却在不断增加粮食需求。日本、韩国同样也没有年轻农民了, 但是日韩的人口规模世界粮食贸易能够满足, 中国怎么办?另外一方面就是, 中国的耕地类型中大部分都是丘陵地、低矮山地, 实现大规模机械化耕种是很困难的。因此, 应该大幅提高农民收入, 让部分种田能手留在农村种地是一项非常紧迫且重要的任务。

3.3.3 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首先, 培育高产、优质、高抗作物新品种繁育及产业化技术。加强粮食作物资源的筛选和创新利用, 特别是在基因工程技术育种方面寻求突破, 强化育种工作的技术装备。其次, 提高推广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化学防治重大病虫害的效果, 减少农药残留, 加强生物农药的研制与开发、病虫害的生物的控制技术及其主要病虫害的区域监测预警机制等。最后, 要重视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技术。重点加强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技术、水土保持技术、土壤培肥与精确施肥技术及林果生态技术等。

我国的资源状况、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农业发展只能走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土地产出率、降低资源消耗的道路。通过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 改变物质投入方式, 极大地提高物质投入的资源配置效益, 使农业生产力不断增强, 达到“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舒先林、阎高程, 石油: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与国际战略[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2004年第03期.

[2]6IEA, 2001Annual Energy Outlook Projections To 2002, Washington D.C., 2002.153.

[3]孙英兰, 中国耕地质量之忧[J].瞭望, 2010, 38:38-41.

[4]谭咏哲、吴润青, 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与对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 2007, (07) :825.

石油开采安全生产管理的问题探讨 篇9

一、我国石油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国内的石油产业相比于外国的相关产业, 仍处在初步发展时期,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国家部门和有关管理人员一直非常注重石油安全问题, 并通过一系列对应措施强化安全管理工作。然而由于起步较晚, 国内当今石油产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仍具有很多问题, 必须先处理这些问题才可以更有效的推动产油产业的发展。详细的说, 国内石油产业具有的问题大致感概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建设缺乏

石油开采技术相对复杂, 这也造成了相关产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多项因素, 如果无法构建科学体系的安全理论, 就无法实现理想的安全管理目标。然而在国内, 对于石油安全管理的有关理论并不充分,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石油产业的发展, 因为缺乏有关安全管理体系理论的支持,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无法及时找出事故产生的原因, 在有关的应急方案的工作开展方面也显得非常滞后, 总而言之, 国内石油安全管理还具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及早处理, 就无法确保国内石油产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发展。相对于国内, 当今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理论构建已十分成熟, 已经归纳出一整套完善的安全事故控制理论和措施, 只有积极借鉴其理论中的精华, 才可以更有效的推动国内石油产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

2. 缺乏对问题的深入分析

国内目前的石油产业在处理安全事故时, 只是处理问题表象, 对于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没有开展深入探究,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有关理论和经验的发展。因为只对事故表象进行没有深度的分析, 缺少系统全面的评估, 当此类事故再次发生时就很难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常常只做到治标不治本,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一旦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 就会导致国内石油产业的石油开采隐患, 一旦发生事故, 会对国内石油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阻碍。

3. 缺乏必要的总结

石油产业的安全管理常常需要进行很多实际操作的经验, 然而国内的石油产业在实施安全管理时, 常常只进行口头教育, 缺乏对有关经验的科学总结。也就导致了国内石油产业虽然发展时间不断, 但在有关的管理理论方面依旧水平较低, 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石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针对石油产业的污染性、高温高压、易燃性, 普遍具有相关的了解, 只有对其开展有效的安全管理工作, 才可以防止有关的安全开采事故, 确保相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按照以上针对国内石油产业安全管理具有的问题的探究, 我们能够利用以下方式来更有效的提升国内石油产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1. 引进相关的安全管理理论

国内的石油产业在开展安全管理工作领域依旧不够成熟, 特别是理论构建领域依旧具有较大的缺陷, 为了更有效的管理国内石油产业的安全开采, 有关企业应该学习外国成熟的理论体系, 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如此才能更有效的推进国内石油产业的安全管理工作。

2. 设立专项管理机构

为了实现更理想的管理目标, 需要成立专项机构, 过去国内石油产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大都处理表象问题, 这就导致管理理论不具体系, 无法完善安全管理工作。为了实现更优良的安全管理成效, 就要在公司内部设立专项管理部门, 并强化对该部门管理力度。另外, 为了帮助有关员工更有效的把握安全开采理论, 还要设立对应的培训部门, 唯有如此才可以实现较理想的培训目标。

3. 加强监督考核

要确保石油产业的安全开采, 监管考查是不能缺少的, 它是公司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公司只强化相关体制、政策的建设, 而不对有关工作监督管理, 就无法实现理想的目标。因此, 公司应该设立专项监督部门开展监督工作, 加强监督力度, 如此才可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4. 改进管理方式

要确保石油产业安全开采工作的顺利实施, 就要改进相关管理方式, 比如针对开采设施要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 及时采取多项安全措施, 严格根据政府和产业的有关标准来保障公司的安全开采。

总结

安全生产对于各行各业而言都是重要工作, 对石油开采产业来说更是如此, 唯有确保石油安全生产, 才可以确保石油开采工作的有效进行, 才可以更有效的确保生产人员的生命安全。更好的促进企业的盈利。笔者通过对国内石油产业安全生产管理具有的问题开展了具体研究, 发表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期望可以更有效的推进国内石油产业的安全开采, 提升其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逐渐较小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唐金贵;浅析石油开采企业安全培训问题[J].安全, 2009 (07) .

[2]侯明明;石油企业开采安全事故应急预案[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09) .

[3]高明;对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1 (02) .

[4]朱小年;张舒;陈建宏;周智勇;刘浪;;安全管理新概念——关于“安全学习志”的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年02期.

[5]王银广;试析油田安全生产特殊性及强化安全管理主要对策[J];才智;2011年22期.

石油安全问题 篇10

一、目前安全监督培训低效原因分析

1. 对成人学习的规律和特点认识不够

安全监督培训属于成人培训, 那么就应该遵循成人学习的规律和特点。成年人有知识储备、有经验, 做事就受到己有的知识、经验框架的限制, 跳出自己已有的框架非常困难, 一般会产生抵抗情绪。同时, 成年人具有机械记忆能力弱、理解能力强、抽象能力强等特点。那么, 监督培训就应该以引导、启发为主, 使他们自己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新事物, 跳出已有的思维陷阱。

2. 对安全监督培训的特殊性重视不够

由于安全监督岗位的特殊性, 决定了安全监督培训也有其特殊性所在, 在目前的监督培训工作中却忽略了以下特殊性, 导致培训效果不尽人意。

第一, 安全监督工作的性质是监督检查, 既不同于生产技术性工作, 也不同于生产管理性工作。安全监督在工作中既要提出问题, 还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安全监督培训, 既要有如何进行监督检查的培训内容, 又要有遇到问题如何去解决的教学内容。

第二, 安全监督工作是要与不同性格、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素质的人交往, 必然会产生众多不可避免的矛盾。在培训工作中应该有针对性的培养安全监督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监督工作才会得心应手。

第三, 安全监督与被监督人员是一对矛盾。安全监督依据规范去约束被监督人员的行为, 被监督人员难免有逆反心理存在, 只是个体在反映程度、方式上不同而己。这就要求安全监督要正视矛盾, 不回避矛盾, 具备处理问题、解决冲突的能力。在培训工作中也应该有相应的培训内容。

第四, 安全监督培训必须具有速成性。安全监督人员大都具备一些从事本行业的业务水平、生产实践经验以及安监工作的基本知识, 他们有一定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是能够通过短期培训提高本职工作业务水平的。因此, 一次培训的时间也不宜太长, 应简短、高频次开展培训工作。

第五, 安全监督培训内容必须具备时效性。安全监督工作根据上级要求和实际情况不断变化, 培训内容不能一成不变, 必须要随时更新知识体系。应随时进行培训, 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安全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安全监督的新方法和新手段, 石油企业生产采用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之后出现的新问题、新规定和新标准, 有关企业安全生产的新法规等。

第六, 安全监督培训内容必须具备超前性。目前的安全监督培训现状, 仍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老毛病, “干什么、学什么”是正确的, 但“缺什么、补什么”已过时。安全监督培训应有超前性, 在安全监督上岗之前他的职业能力就应该达到要求, 他的知识水平就应该及时得到更新, 满足新形势的需求。

3. 对安全监督培训的现状分析不够

目前, 我们培训工作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金,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由于有相当一部分安全监督对参加培训的热情不高, 导致培训效果不是很理想, 究其原因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课程不感兴趣, 不是每个人所需要的。安全监督的培训必须具备“实用性”, 要遵循使安全监督“学以致用”为原则。安全监督的教学内容必须能够满足其工作需求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只有对自己工作能力提升有帮助, 安全监督人员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二是培训方式过于单调, 吸引力不够。安全监督培训方式多数是教师集中授课, 互动的、双向交流形式较少, 对学员的吸引力和激发力不强。安全监督长期的室外活动导致了我们的安全监督很难适应长时间的室内学习活动, 面对枯燥无味的知识讲授, 就难免会出现精力难以集中等等现象, 培训效果也自然不够理想。培训工作应与现场进行紧密结合。

三是培训针对性不强, 浪费培训资源。例如, 年纪稍长的安全监督具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 由于记忆力衰退, 对理论学习自然劣于年轻的安全监督, 但在监督技能和工作能力上又明显优于年轻的安全监督, 采取相同的培训内容, 同样的学习进度, 就达不到预期效果, 浪费了培训资源。因此, 安全监督培训的教学内容, 必须根据安全监督的实际情况 (包括文化程度、年龄、工作经历等) 去选取相应的内容, 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二、提高石油企业安全监督培训实效性的对策

石油企业安全监督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安全生产服务的, 必须以“安全监督”为中心, 充分考虑企业生产实际和安全监督教育的特殊性, 针对不同的需求, 设置不同的课程, 采用不同的培训模式, 多渠道、多层次实施培训, 实现全员参与、共同分享培训成果的效果。

1. 变“被动性”为“主动性”, 确立安全监督培训的指导思想

安全监督工作是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实现其价值, 要求监督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作经验, 分析目前我们安全监督培训现状, 存在着“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老毛病, “干什么, 学什么”是正确的, 但“缺什么、补什么”已过时, 安全监督培训应变“被动性”为“主动性”, 应具有超前性, 在安全监督上岗之前他的职业能力就应该达到要求, 而不是等发现缺少了某项知识技能, 才去培训补上。

2. 变无米之炊为有的放矢, 使安全监督培训成为有源之水

安全监督培训不能成为负担, 甚至造成了工学矛盾, 主要还是缺少对安全监督职业能力素质的分析, 以及在此分析基础上的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培训。目前我们培训中最关键的任务是首先确定我们安全监督需要具备什么能力, 现有的能力水平和我们期望的能力水平存在哪些差距,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什么地方需要培训”, 才能加大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避免培训资源的浪费, 使培训工作的效果大幅度提高。

3. 变古板教条为灵活多样, 创新安全监督培训的有效形式

安全监督职业本身具有其特殊性, 因此其培训方式也应该灵活多样。一是成人性。安全监督培训属于成人教育, 其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与普通教育的对象不同, 培训方式应充分考虑到成人学习的规律和特点, 应以启发、引导为主。二是示范性。安全监督在作业现场, 不仅要能够查出隐患, 纠正违章, 还要能身体力行, 在作业现场具体地指导如何规范作业。因此应适量增加情景模拟等培训方式。三是多元性。安全监督队伍人员来自一线的各个岗位, 有新同志, 有老同志, 由于先前长期在一线从事相关工作, 难免有部分人员会出现角色转换问题, 再加上在转入安全监督队伍前的工作岗位情况也各不相同, 掌握的工作技能和实践经验也各不相同。因此, 不同的对象其培训方式也应该不同。

4. 变老生常谈为旧戏新唱, 丰富安全监督培训的教学内容

安全监督培训年年讲、天天抓, 往往都是老一套, 久而久之监督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其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如何针对老问题, 采取新办法增加新内容则是我们必须重点研究的课题。在教学内容方面、笔者认为:一是将空虚的理论改变为活灵活现的事实;二是将枯燥的灌输与有味的教育联系在一起。安全教育要齐抓共管, 多方配合, 要通过举办知识竞赛、文艺汇演、板报展览、摄影美术书法比赛等形式, 既丰富监督文化生活, 又从中受到良好教育。三是利用科技优势, 如我们可以采取ppt、电子书、3D动画模拟等等科技手段, 使培训内容图文并茂、声情并举, 理论联系实际。

5. 变数量为主以质量为本, 提高安全监督培训的实际效果

实际性、实践性、实效性是安全监督培训的最终目的, 而提高质量又是实现目的的重要措施和手段。笔者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加强:一是狠抓各项制度的完善与落实, 可以实行学习押金等制度, 使学习纪律有明显改观;二是严把考试、考核关口, 推广闭卷考试, 采取标准化试卷与口头答辩相结合的方法, 使之达到应知应会水平, 对考试不合格的人员坚决进行补考, 体现培训考试的严肃性与灵活性;三是狠抓现场技能能力培养, 对监督技能除进行理论授课外, 还应模拟场景, 解决监督人员动脑、动口、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

6. 变监督为主为齐头并进, 扩大安全监督培训的服务范围

随着HSE体系的不断推进, 公司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我们安全监督队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安全监督在继续做好“三个员”的基础上, 还应向“HSE培训师”、“HSE咨询师”发展。另外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层出不穷, 这就要求安全监督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理论, 不断充实自我, 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要求。应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方法, 使其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工艺, 培训业务骨干;同时开展校企联合, 聘请高校学者、专家讲课, 指导现场作业、扩大安全监督教育培训覆盖程度, 消除安全管理科学知识上的“盲点”和“死角”。其次, 充分发挥自身队伍作用, 让安全专业高学历人员、优秀安全监督当老师, 开展业余教学、现场教学, 形成以安全监督管理中心为龙头, 安全监督人员为主体、企业相关部门及单位统一合作的培训格局, 从而推动安全监督培训活动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石油安全问题 篇11

关键词:石油安全;东北亚;石油合作

随着中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加,石油生产量与消费量之间的缺口逐年拉大,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不得不增加石油进口来满足供求平衡问题。从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的进口量快速增加,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逐渐加深。2012年进口原油2.85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了58.7%。中国的原油进口大部分来自中东(主要包括伊朗、以色列、科威特、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非洲(主要包括阿尔及利亚、埃及、南非)。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地相对单一,且石油供应地地缘政治复杂,局势动荡,使中国石油面临着较大的进口供应风险。

一、石油安全相关理论基础

1.石油安全基础理论。石油安全这一概念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发生之后。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期间石油输出国组织中的阿拉伯国家,为了表达对欧美等国家在战争中支持以色列的强烈不满,联合起来大幅度提高油价以及削减石油产量,并对美国等国家实施石油禁运,历时 5 个月之久。结果导致美国经济严重衰退,出现通货膨胀严重、失业率飙升和工业生产总值急剧下降等现象。这给西方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混乱,因而引起了欧美国家对石油安全的广泛关注。

2. 石油安全涵义的界定。自20世纪石油资源广泛使用以来,石油已成为世界上使用量最大和应用领域最广泛的能源,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石油价格的波动不仅会引起股票、期货市场的震荡,而且会加剧通货膨胀,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滞后。作为一种商品,石油不仅仅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而且与全球政治、军事及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是各国不可缺少的战略物资。

进入21世纪,人类对石油资源更为依赖,随着对石油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消耗石油及其相关产品释放出的碳所导致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引发了全球对石油的再度关注。虽然世界各国都已提出,要发展其他类型,特别是清洁型能源来取代石油资源,但在未来几十年内石油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仍然是无法被取代的。

二、东北亚区域中外石油合作的模式选择

1. 中国推进东北亚石油合作的必要性。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经济政治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引起一些国家的不安,“中国威胁论”经常被某些国家鼓噪和炒作,在石油方面更是如此,中国庞大的购买力和不断增长的石油消费需求被一些国家视为竞争对手,某些国家甚至鼓吹“中国能源威胁论”,在能源国际活动的各个领域给中国设置障碍,企图干扰中国对油气资源的获取和运输通道的建设,以此拖延中国的持续发展。这种情况在中国石油企业进军非洲油气产地、与中东海湾国家开展油气合作、中哈石油管道谈判、中俄输油管道走向等国际石油合作活动中已经多次发生。目前,中国面临的石油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如何利用地缘优势,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尤其是依托并推进东北亚石油合作,对于保障中国石油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2. 东北亚区域石油合作的原则。东北亚区域国情迥异,利益错综复杂,为了推进东北亚石油合作,必须建立一套适合该区域特点和和各成员国石油供需现状的运行原则。该原则是建立合作性机制、进行制度化安排的基础。互利原则体现着经济活动中的基本要求,是国际经济交往过程中最基本的一项原则,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东北亚区域进行石油合作的目标及行动计划都应体现互利原则。这要求各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应当把其他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通过互利原则来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冲突。东北亚区域内各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文化、历史等差异,在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呈现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日本是发达国家,韩国是相对发达国家。中国是石油生产大国和石油消费大国,石油行业是处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增长型行业。

三、基于东北亚石油合作的中国石油安全保障措施

1.促进中俄石油合作。中俄两国在亚洲互为两个最大的邻国,两国又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两国关系状况,对亚洲和世界的局势有着重要的影响。中俄睦邻友好、平等信任、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有利于亚洲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安全和发展。中国与俄罗斯在促进世界多极化发展,反对民族分裂与反对恐怖主义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共识。中俄两国无论是在地缘方面,还是在石油资源的互补性上,乃至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上,开展石油合作都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当然,由于种种原因,中俄两国近二十年的石油合作,总体来看仍然不尽理想。所以,两国应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充分认识两国石油合作中存在的优势与障碍,积极发挥地缘优势,有效解决合作中的各种障碍因素,积极推动两国石油合作。

2. 建立东北亚石油合作组织的构想。鉴于中、日、韩三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在石油领域面临着共同的困境,诸如,三国均易受到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波动的巨大冲击,均严重依赖中东地区的石油,均面临不断增大的海上运输风险,均遭受亚洲石油“溢价”的盘剥,因此,组建区域性的石油合作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将会大大降低上述情形给各国带来的潜在损失。作为行动的第一步,东北亚区域首先应建立地区性的石油合作对话机制,开展政府与政府、政府与民间、企业与企业间的对话。东北亚各国也可以借鉴六方会谈、上合组织的经验,探讨组建“东北亚石油合作协商机构”,形成东北亚各国政府之间定期沟通与协调的机制,各国石油政策对外要公开透明。然后,探讨组建东北亚石油供求等数据信息网络,加强石油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并加强应急经验的交流,探讨建立统一的应急反应机制,完善石油安全应急体系,努力建立东北亚石油储备体系。

四、结语

如何利用地缘优势,处理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依托并推进东北亚石油合作,确保中国石油安全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稳定,而且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

参考文献:

[1] 何沙,秦扬.国际政治经济与石油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2] 何贤杰.石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石油安全问题 篇12

关键词:石油管道施工,安全问题,施工工艺

1 引言

石油是工业发展的动力, 石油管道施工是石油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更是保障石油企业经济来源的根本。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 石油管道工程也逐渐增多, 而且施工规模也越来也大, 有关石油管道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石油管道施工质量的提高, 本文对有关石油管道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研究,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2 有关石油管道施工工程

2.1 石油管道施工工程

石油管道是由油管及其附件组成, 并配有油泵机组, 其任务是为了输送油料, 以及完成油料的接卸等。较为普通的石油管道布置形式有以下几种:双管系统、独立管道系统以及单管系统。常见的石油输油管道, 其材质大多为耐油胶管和碳素钢管, 前者被用于油料的临时装卸输转设施, 后者被用于固定的输油管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石油管道施工正逐渐向高效、低能、运输量大、安全性高、污染小、投资低以及运输连续稳定性的方向发展。因此, 石油管道施工不仅要确保其技术经济性和环保性, 还要保障其安全可靠。

2.2 我国石油管道施工工程概况

我国石油管道施工技术比较成熟, 能够自行研发设计和制造, 但是在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等方面还和国外发达国家有一定的水平差距。比如, 我国易凝、高黏的原油的管道输送技术, 尚未达到成熟、完善的发展阶段, 仅仅应用于管道改造工艺。我国石油管道施工中许多有关设计和运行中的问题还需要依靠丰富的经验来解决问题。除此之外, 对于石油管道的管理工作, 以及相关设备设施的利用水平, 都有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我国在石油管道施工中施工技术工艺的发展和管理手段的完善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3 石油管道施工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3.1 设计参数

石油管道施工工程中, 要依据设计参数来进行, 这个环节中对于许多参数的设置关系着后续环节中关于施工材料的选择和安装流程等, 因此设计参数对于石油管道施工安全特别重要。比如, 在进行有关温度、压力的有关参数设计时, 选择不当会导致后期安装不配套的现象出现, 最终引发安全问题。除此之外, 工艺流程的设计要符合相关设计标准, 并且要充分考虑周边环境, 合理选择管材和配件, 注意防静电、防雷设计, 避免在雷雨天被雷击中出现石油泄漏事故。

3.2 施工过程

3.2.1 石油管道施工人员的素质

石油管道施工对于施工人员的素质要求极高, 一旦施工人员在管道的安装操作方面出现问题, 会给整个施工工程的顺利进行带来较大困难, 也会给石油管道的输送留下安全隐患, 降低了石油管道施工质量水平。

3.2.2 安装方案

石油管道施工的安装方案, 主要包括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其中为了保证石油管道施工的质量安全, 要着重于安装方案中技术措施的选取, 比如安装的验收标准、材料的选择、水压测试以及焊接的工艺等, 以上种种都需要提前进行试验, 并选择最为合理的安装方案。

3.2.3 安装记录

石油管道施工中, 安装记录主要是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所有情况进行记录, 是质量监理的重要证据。比如图纸会审、放点设施以及材料检验等, 需要对安装记录进行仔细整理, 避免工程后期出现质量检查问题。

3.3 监理检查

3.3.1 审查资料

针对施工图纸、施工方案以及安装记录等资料, 按照相关标准和法规进行审查, 以确保石油管道施工工程的完整、顺利、正确的进行。

3.3.2 检查材料

对相关材料进行检查, 并核查质量证明书, 保证其质量符合相关设计规范。对于一些特别重要的设备, 要先进行试验和测定, 待其检测完毕才可投入使用。

(3) 监察工艺流程

主要是检查管道连接处以及管道内部介质的流向。此外, 在正确的位置上进行控制设备和测量仪器的安装。

3.4 焊接

石油管道施工中最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是在其进行焊接的环节。焊接质量的好坏, 关系着整个管道的施工质量。焊接处往往会出现未融合、未焊透或者由气孔裂纹的现象, 会对整个管道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 要对焊接进行专人专项检查活动, 对其质量进行评定, 待其质量评定合格才可验收。

4 解决石油管道施工中存在安全问题的对策

石油管道施工过程中, 首先要加强对施工项目的管理, 从施工技术工艺和安装方案上减少安全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从石油管道施工后的检查和审核程序中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因此, 对于石油管道施工进行质量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4.1 产品质量

石油管道施工中, 其产品质量是施工安全的保证。首先要对施工的原材料进行严格把关, 并对其进行检验, 确保其符合设计标准和相关规范。其次, 后续工序的所用材料也要进行检验, 对于不合格的材料、产品和设备及时上报, 并选用其他合格的材料, 保证整个管道施工的合格体系。

4.2 岗位责任的明确

在石油管道施工中, 可能会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 在具体的施工实践中这并不少见, 因此要对施工中岗位责任进行明确, 保证每个员工要及时完成自己的任务以及所拥有的权利, 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 同时加强对岗位职责的管理, 确保整个施工工程顺利进行。

4.3 管道埋设

管道埋设问题对日后石油管道的安全运行有着较大的影响, 如果管道埋设不符合标准和相关规范, 很容易出现运行失稳的情况, 甚至是管道断裂的现象, 从而造成较为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 石油管道施工中对于管道埋设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埋设管道时不要太浅也不要太深, 要因地制宜, 结合现场情况, 埋的太深导致管顶承受压力过大而导致管道断裂;另外一方面是施工后期对于管道的管理问题, 处理不当也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

5 结语

伴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 石油管道施工项目也在逐渐增多, 石油的应用也越来越广阔。然后由于石油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 使得石油管道在其安装过程中要严肃对待施工安全问题。不仅要对安装流程进行综合考虑, 而且还要加强对原材料和相关设备的控制, 把安全意识贯彻到具体的石油管道施工的细节中, 加强管理工作。本文对石油管道石油概况进行介绍, 对石油管道施工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分析, 并提出解决石油管道施工中存在安全问题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吴洪涛, 吴先金.石油管道工程质量问题及解决措施[J].企业家天地 (理论版) , 2009 (09) [1]吴洪涛, 吴先金.石油管道工程质量问题及解决措施[J].企业家天地 (理论版) , 2009 (09)

[2]大陆桥的新通道——铺设中的中哈石油管道[J].大陆桥视野, 2010 (11) [2]大陆桥的新通道——铺设中的中哈石油管道[J].大陆桥视野, 2010 (11)

[3]宋喜民, 乔丽侠.加工海底石油输送管道包裹层用铁矿砂的工艺及设备[J].矿山机械, 2009 (07) [3]宋喜民, 乔丽侠.加工海底石油输送管道包裹层用铁矿砂的工艺及设备[J].矿山机械, 2009 (07)

[4]翟东升“.巴杰”开闸全球关注[J].中国经贸, 201 (107) [4]翟东升“.巴杰”开闸全球关注[J].中国经贸, 201 (107)

上一篇:高中英语的整体教学论文下一篇:小组讨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