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安全专业(精选12篇)
石油安全专业 篇1
石油工业安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换届会议于2008年9月8日在大连举行。会上, “油标委”秘书长杨果宣读了“关于石油工业安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换届方案的批复”, 并向新一届委员颁发了聘书。
会议听取了徐钢主任委员《依法立标, 求真务实, 为石油工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的主题报告;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安标委秘书处2007年以来工作汇报和下一步工作建议》;对2008年已进行专家审查的11项行业标准的投票表决;复审了2003年版行业标准12项, 其中4项标准继续有效, 8项标准需要修订;会议学习了GB/T 1.1-2000《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杨果秘书长在会上充分肯定了安标委成立以来所作的工作和成绩, 他结合目前所面临的形势, 对新一届“安标委”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石油安全专业 篇2
各位领导、专家们:
我叫xxx,一九xx年七月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油藏工程专业,现从事于基层采油中心站工作。
毕业后,我先后担任中心站地质技术员、地质队生产副队长、采油中心站副站长等工作。下面,我从两个方面对我在职期间的工作进行小结:
一是跟踪单井产量、含水、作业井现场,取全取准第一手资料,这是大队产量升降原因的重要依据。
从而更加有效地对不正常井、措施井的情况进行评价,同时根据检查情况,适当地对单井工作制度进行调整,使得间开、取样、调参等工作制度实行动态管理。热洗是稀油稳产的重中之重,凡是油井发生断、卡、脱,认真分析原因,确定是因为热洗制度不合理,坚决调整,在我负责热洗工作期间,先后调整了五次,使得热洗有效率达到以上95%;二是开展地下大调查,进行油层对比,寻找可疑层,实施补层,同时对井下有问题的停产井,有一定开采价值,找出大修、侧钻井,这是区块上产的重要保证,措施井在组织过程中,我坚持分析一批措施井,储备一批措施井,总结一批措施井的原则,经常与地质大队的专家们请教,虚心听取宝贵意见,保证了措施井的有效率。xx区块xx、xx井由于原有杜家台层位产量下降,经地质大队专家同意实施上返莲花后,取得单井日增油25吨的成绩;三是加强联系,采油队地质技术员把不正常井的情况,油井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随时随地与我联系,对存在的问题做到了及时纠正,解决不了的问题上报有关领导,使得作业区地质工作井井有条。在新工艺、新技术方面,xx区块大机深抽,xx井区油层解堵,两项技术在采油作业一区取得重大成绩,这与工艺大队专家们的支持密不可分。我本人在二零二零全产开展的“油田发展我有责有责、我为油田献计策“活动中,被评为挖潜能手。在从事采油专业岗位上,重点总结在采油xx队任副队长工作期间。我们所管辖的区块属于“三低一高“,即低孔、低渗、地产量、高含蜡。管理难度大,我在生产管理中突出“三个加强”、“两个定期”、“一个严细”。首先是加强热洗监督,确保油井热洗质量。热洗工作是油井日常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践中,我能够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做好油井热洗工作,对低产、高含蜡井实行套管加药配合热洗;其次是加强套管加药制度的落实,根据电流变化绘制电流曲线图,确定合理加药周期,延长了检泵周期,同时降低了断、卡、脱井次;第三是加强套压控制,是低产井管理的一条途径,要求员工绘制他套压与产量曲线,确定最佳值。xx井,在职工精细的控制下,产油量由2吨上升到12吨。定期调防冲距,一是防止光杆拉断,二是活塞在上下位移时,深井泵的充满程度得到改善。定期憋压,改变深井泵在井底的工作状态,从而去除凡尔球及凡尔罩上堆积的蜡,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一严“就是保持严细的工作作风,踏实工作,认真负责。
对于过冬进罐困难井,通过在进罐管线上并排一根六分管,一道包扎,一但管线堵了,可以用胶管连蒸汽进六分管,起到伴热作用。这样处理管线快、容易。通过认真管理,我们xx中心站产量一直很稳定,本人也先后荣获作业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管理者”、“六大岗位标兵”荣誉称号。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工作经验少、工作量大时伴有急躁情绪;二是对所管理的区块分析认识的还不够深刻等,上述不足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改正。
xxx
浅谈石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养 篇3
关键词:石油企业;技术人员;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已由资本权力时代进入知识权力时代。改革开放以来,石油企业在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管理、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当前我国石油企业专业人才资源在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石油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消极人才资源管理的被动状态,进一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科学使用人才,已成为石油企业面对的挑战性课题。
一、技术人员的素质现状
石油企业技术人员不仅在职工队伍构成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在企业生产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技术人员是石油生产的主体力量,是物质产品和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所以技术人员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能否保证石油生产的正常进行,也决定着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兴衰成败。
(一)思想状态和职业道德方面
从总体上看,在企业深化改革、生产建设中,技术人员继续发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工作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技术上肯于钻研,不计报酬搞技术攻关;社会生活中遵纪守法,助人为乐,表现出较好的精神风貌。
不可否认,在一部分技术工人特别是青年技术工人中,存在“四重四轻”的倾向。
一是重实惠轻进取,缺乏进取精神;二是重享乐轻技术,有些甚至贪图享乐,不愿钻研技术,不愿接受培训;三是重索取轻贡献,上班出工不出力,但是工资奖金不能少拿;四是重关系轻工作,认为工作好坏无所谓,把“关系”搞明白比啥都强,甚至认为竞争上岗也要靠关系。存在上述倾向的技术职工普遍缺乏工作责任心。
(二)文化知识方面
企业和国外同行业大公司竞争,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和发展的需要。我国石油企业技术人员的文化知识方面仍然存在差距和问题,主要存在着“四个不一致”的脱节现象。
一是文化程度与技术水平不一致,文化程度高、理论能力强的,动手能力差、实际操作水平低;而一些工龄长的技术员工操作技术过硬,可这些人文化水平又偏低。二是所用所学不一致,许多青年技术工人一旦取得大学文凭,就试图转干聘干、进机关当干部,有的操作工学中文、会计、经济管理等专业,这与他们从事的专业工种根本不相关。三是文化程度与技术等级不一致,呈技术等级越高文化程度越低。四是存在学历层次与个人实际能力和水平不一致。
(三)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
专业知识、专业生产技能是技术员工素质的关键要素。随着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企业加快技术进步的要求,与国外石油公司相比,技术工人技术素质上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
1、技术等级结构不合理。我国石油公司员工技术等级结构则是“两头小、中间大”,并且高级工比例尤其偏低。
2、原有专业知识陈旧,专业技能不适应,好多技术工人对智能型仪表、新型电器设备往往所知甚少,束手无策。
3、相关知识缺乏。技术员工缺少对相关专业的了解。操作工只懂工艺而不懂仪表方面的知识,仪表工又不具备与仪表相关的工艺技术,工作陷于被动。
4、青黄不接,断层现象严重。老技术工年龄大,年轻工人多,独立顶岗的少,技术尖子更少。
5、新工人技术素质较低。近年来,石油企业的接班子女普遍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很难独立胜任所在岗位的生产技术工作。
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在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培训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
(一)认识不到位
没有认识到人才资源再造是一种可以获得丰厚回报的投资。有些企业尽管知道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但在惧怕因人才流动使企业培训变为“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思想指导下而不愿给予足够重视。
(二)缺乏系统的规划
许多企业对员工培训既无科学、系统的计划,又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内容,随意性大,故难以取得理想的培训和开发效果。企业没有长远的人才培训规划,因此或即使开展了培训开发工作,也往往因为缺乏系统规划,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前瞻性,形式单一陈旧,难以使员工获得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
(三)缺乏充足的培训经费
有的企业认为对员工培训和开发是一种成本支出,没有意识到人才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本的投资会激活其他资本,为企业创造效益。甚至有的企业还认为获得工作相关知识与技能是员工个人的事情,不仅不愿意投资员工的培训,甚至在员工自己出资进行培训时,也不愿意在时间上给予方便和支持。
(四)动态管理工作没有跟上
设定好培养目标以后,应当始终如一地给予关心和帮助,要对每一阶段所产生的得与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找出差距和不足,并指出努力的方向。然而,事实上往往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三、石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养途径
(一)注重思想、职业道德培训
各级技术员工要积极学习“十七大”精神,用“十七大”精神指引发展,对员工进行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培养。
(二)制定长远的人才培训规划
从事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油田企业,是资金人才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要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破除“一日成才,终身受用”的观念,在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中确立持续培训、终身培训的观念。
企业人才资源主管部门要在分析预测企业内外环境变化趋向的基础上,预测人才队伍在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等方面的需求走向,依据各类人才在不同时期的成长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规划,并采取单位与个人相结合的方法形成终身培训计划企业要大力宣传持续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利用继续教育培训的高回报性和“双赢”的特点,逐步营造学习型企业的良好氛围。
(三)实行分层次人才培训
石油企业技术人才是在生产科研实践中锻炼成长的,其成才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要在分析研究人才队伍现状、弄清各层次人员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实行分层次培训。
对第一层次的技术工人来说,他们是引进设备的直接使用者,他们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引进设备的使用及引进的技术消化和吸收。对员工众多的第一层次,培养目标是学用一致,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开展教学、培训工作。可由企业内部的继续教育机构承担,教师可以在内部找,也可以从外面请,还可以和高校联合办班。
对第二层次的技术干部来说,他们在企业中起的作用主要是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对引进的设备和技术消化、吸收、总结,为企业的技术自主开发打下基础。对他们的培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参加行业学会举办的一些短训班、研究班,加强与同行业的技术交流。
第二,由于生产和跨学科发展的需要,技术人员经常需要增补跨学科的知识,此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安排。如果是对某一专业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知识而组织的培训,可以在企业内部安排一周或数周的短训班。如果企业要进行从一个技术领域转到另一个技术领域,可以安排长期进修,时间三个月至一年、两年,在选定的大学和较大的培训中心进行。如果技术干部因需担任更高一级职务而需要补充知识,可以参加普及培训,时间为一、两年,主要是按企业需要委托大学代培。
对第三层次研究开发人员来说,他们在企业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制和开发,工作目标就是尽快将进口的外国石油石化产品国有化,抢占国内市场份额。他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进口石油石化产品国有化进程。对他们的创新培训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第一,和国内一流高校及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将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派到高校及科研机构集中学习工作一段时间。
第二,将国内一流高校和一流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请到企业研究机构来,和企业的研究开发人员一起工作。这样有助于企业获得技术创新的有关信息,有助于整体提高研究开发人员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对第四层次前瞻性人才来说,他们在企业的主要作用是跟踪本行业的世界先进水平,对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研制出世界一流的技术,使我国的石油行业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境地,能够真正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同行竞争,抢占国际市场份额,最终占领行业未来技术的制高点。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在国外设立研究机构的方法,聘请世界一流的研究专家,让前瞻性人才与他们一起工作;还可以送他们去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去学习工作。
(四)以满足生产需要开展人员培训
石油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在制定继续教育培训计划时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适时安排人员培训相关知识,确保按需培训以提高针对性。
在油田勘探开发程度提高且寻找新石油储量难度加大的时期,要选派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进行复合专业知识培训,选送他们到石油院校或地质矿产院校进行地质复合物探、采油复合地质、钻井复合地质和测井复合物探等知识培训以拓宽其专业知识覆盖面、促进思维创新和技术进步。还要组织他们学习国际商务和国际石油市场惯例方面的知识,组织强化外语培训,为企业跨出国门参与国外石油勘探开发提供人才保证。
(五)教育培训多样性
石油企业是集石油勘探开发一体化的企业,具有勘探地域广、投资风险大、技术要求高、生产任务重等特点。只有转变观念、创新思维,不断探索实现继续教育目标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才能实现生产经营与继续教育兼顾,石油开发与人才开发并举。
在组织继续教育的方式上以“五个结合”为主,即脱产与半脱产结合,函授学习与自学结合,专业课程进修与提高学历学位结合,考察培训与学术交流结合,参与课题研究与实践锻炼结合。
实现教育培训目标的主要途径有外送培养、送教上门、委托办班、联合办学、网上培训等形式。
参考文献:
1、孙光喜.入世初期石油企业人才培训途径初探[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6).
2、郝宪秀.完善石油企业人才资源管理的对策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7(7).
3、中国石油教育学会.石油企业与教育[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4、乔文朋.关于石油企业人才培养与使用的几点看法[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3(3).
石油管材专业标准化进展 篇4
标准产生的基础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它是生产、科研、设计管理部门和企业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石油管工程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标准,它是联系石油管科研、生产、使用三者之间的桥梁。石油管领域的研究成果,一旦纳入相应标准,就能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因此,标准可推广和应用石油管领域的新技术和科研成果,从而促进石油管工程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石油管占石油工业用钢总量的40%以上,每年花费100亿元。过去我国石油管主要依靠进口。管材研究所自1987年开始参与API标准化工作以来,注意研究API标准化有关资料,跟踪其发展动态。针对API管材在油田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向API提交了如钻杆内加厚过渡区、材料韧性、钻杆接头焊接技术条件和提升短节等内容的提案。经过积极努力,这些提案均获得API认可并写入有关标准中,促进了石油管材生产技术的发展和质量水平的提高,为油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0年,提出并制定了油井管订货补充技术条件,针对API标准中未作规定或要求较低的性能指标提出了补充或更高的要求,保证了进口油井管的质量,维护了油田的利益。
通过多年的努力,尤其在石油管材专业标准化委员会(以下简称专标委)的组织下,建立了石油管材标准体系,基本满足了油田日常的勘探和生产需要。但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尤其是钻探技术的进步和石油体制的改革,石油管材标准化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加强标准化管理,推进石油管材标准化发展
石油管工程的发展,需要标准化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作为石油管材专标委秘书处单位,同时又是API/C1/SC5“管材标委会”和ISO/TC67/SC5“套管、油管和钻杆分委会”中方技术归口单位,API/C1/SC5、ISO/TC67/SC5和石油专用螺纹及量规资源组的正式投票成员,以及集团公司标委会石油石化设备与材料专标委管材分标委秘书处单位,担负着我国石油管材标准化工作的重任。
虽然在20世纪的十几年间管材研究所的标准化工作卓有成效,但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自2000年,管材研究所多次召开所内标准化工作专题研讨会,分析石油管材标准的现状和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石油管材标准化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提出了“实施标准化战略,促进石油管工程技术发展”的工作目标,明确了标准化工作思路。
1 完善标准化工作组织机构和程序,明确分工
成立了标准化与信息中心,并加强了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力量。同时,为促进我国石油管技术的发展,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发动全员参与标准化工作,成立了管材研究所标准化委员会,明确了标委会的工作任务及职责,并制定了《管材研究所标准化委员会管理办法》。为做好标准化委员会工作,下设了油井管和输送管标准化工作组,由具有相关专业特长的技术人员和专家组成,分别负责本专业标准制修订规划的提出、标准提案或草案征求意见的反馈、标准研究项目涉及的技术工作等。
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行业、中油集团、国际及本所标准化的日常管理工作。所标委会成员负责标准化工作中重大技术问题的讨论和确定,如国家、行业和集团公司标准年度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审查、TGRC标准的立项审查、行业及TGRC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重要标准技术内容的审查等。
管材所标委会每年召开一次工作会议。会议传达国家及行业标准化会议精神,总结上年工作,表彰标准化先进,审议本年度的工作计划。为落实责任,向承担标准化任务的相关部门和个人下发任务书,并将其纳入日常的科技管理、人员与业务单位的考核当中。
2 强化标准化工作的经费保障,建立标准化工作激励机制
为充分调动技术人员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了相应的标准化工作激励机制:
(1)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其中包括管理经费、标准研究项目经费、标准奖励经费等;
(2)制定标准项目奖励政策,每年对项目起草人进行奖励兑现;
(3)根据所标委会成员及标准化工作组成员参与标准化活动的程度,每年发放奖酬金,对参与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加以鼓励。
3实施项目制管理,保证标准化工作有序开展
启动了“石油管材标准化体系建设及核心标准制定”所级科技项目,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确定项目的技术指标及经济指标,制定项目工作计划表,使标准化工作管理更加规范化,与其它科技项目结合更加紧密,有利于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4全面清理标准,理顺标准体系
标准化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制定满足行业需要的标准,而标准体系是编制标准、制修订年度及长远计划的重要依据。因此,建立结构科学合理、技术先进适用、标准协调配套的标准体系是标准化工作的关键。
开展了标准清理工作,修订完善石油管材标准体系。体系清理、修订的目标:
(1)废止长期无人使用、存在严重问题及技术内容陈旧落后的标准;
(2)整合过细过小的标准;
(3)确定需要修订的标准,形成修订计划;
(4)提出体系中没有、但确需制定的标准项目。
在修订的标准体系基础上,每年对其进行更新完善。
5加强标准宣贯工作,提高标准技术水平
制定标准就是要在实践中实施,并使其发挥提高产品质量、促进技术进步、增加经济效益的作用。自此,定期开展了核心技术标准的宣贯培训工作,由专标委秘书处组织,标准起草人和技术专家参与。通过宣贯,使油田用户及生产厂了解标准的发展及作用、标准技术内容变化的实质及标准中存在的技术缺陷,使用户和生产厂能正确理解和使用标准。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可以准确地评价标准的制定水平,另一方面为标准的修订提供了依据。
6加强科研与标准化相结合,促进石油管技术的进步
标准化可使科研、生产、使用三者之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及时地把科研、生产、技术实践经验综合成果形成标准加以推广应用,它是促进技术进步的有力手段。要求本所的科研项目立项时,就要考虑如何将科研成果及时地转化为标准技术要求加以推广,研发成果必须有标准形成。
结合本所十多个科技项目,对所标委会进行了调整,将所有项目纳入所标委会,通过完善标准项目考核、激励制度等措施,进一步推进了标准化与科研工作的结合。
取得的成绩
1标准制修订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几年来,共组织制修订石油管材行业标准34项、国家标准9项,基本满足了石油管工程的需要。秘书处通过采取措施,着力推动科研与标准化的结合,以科研和自主创新带动标准化水平的提高并取得显著效果。其中《钻杆适用性评价推荐作法》及《油套管选用推荐作法》等标准在采用“复杂深井油井管安全可靠性研究”等中石油重点技术开发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油田的使用要求,提出了可满足油田现场使用的油井管选用推荐作法并在塔里木等油田成功应用;《摩擦焊接钻杆》首次将钻杆管体、钻杆接头和摩擦焊区技术条件等3个行业标准进行整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标准,解决了长期以来由于3个标准独立使用而导致对成品的质量判定存在一定歧义的矛盾。这些标准的制定既提高了标准的技术水平和适用性,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油田用户的技术难题,得到了专家和油田代表的肯定与好评。
2 标准化与重大工程结合,为重大工程服务
专标委围绕“西气东输管道工程”、“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及“中亚天然气管道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和管材生产企业密切配合,组织完成工程用钢管、卷、板及弯管、管件等29项标准的制修订及其英译本的翻译等工作,组织召开标准专家审查会和标准宣贯会,解决了管材、板材标准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保证了西气东输工程用管的质量及工程进度,为重大工程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技术支持,进一步提升了管材专标委在石油行业的影响力。
受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科技发展部委托,制定了CNPC企业标准“X80管线钢管应用工程”用钢板、板卷、螺旋缝焊接钢管和直缝焊接钢管等4项技术条件。标准已应用于冀宁联络线试验段。
标准化也为“克拉-2气田开发”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制定的管材订货技术条件、管道焊接操作规范等技术标准,为克拉-2气田开发做出了贡献。
3 开展标准复审,确保标准的有效性
通过综合考虑标准的先进性和必要性,组织完成了47项行业标准和2项国家标准的复审工作。确认继续有效的项目28项,需修订的项目18项、预废止的项目3项。对需修订的项目,秘书处组织标准起草单位及时申报下年度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保证了企业和油田生产所使用标准的有效性,从而满足了一线生产的需要。
4 加强标准计划的编制及申报工作,及时满足石油管工程建设需要
为了解决标准化工作与石油管工程现场脱离的矛盾,专标委加强了标准计划的编制及申报工作。
专标委每年多次采取不同形式,向各专标委委员、各油田技术监督部门、钻井公司、管子站、采油厂、物资采购部门及管材生产厂征集标准制修订项目。根据有关单位的申报情况,并结合标准体系表,及时编制和申报石油管材专业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及复审项目计划。参照ISO、API最新标准题录并结合专标委标准制修订情况,制定了管材专标委2002-2005年国际标准转化计划和行业标准采标计划。
5 重视标准的应用和效果,提高标准编写质量,标准宣贯培训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
为加大标准的实施力度,利用焊接钢管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宣贯、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用焊管驻厂监造人员培训、石油专用螺纹检测人员培训、石油管材无损检测人员资质培训等场合,适时进行相关标准的宣贯,受到生产厂及油田各单位的欢迎。
组织召开了7次石油管重点技术标准宣贯会,共有来自约200个企业的近400名代表参加了宣贯会。为使企业对石油管技术及标准现状有所了解,会议邀请了部分专家就国内外石油管技术的发展及标准现状等内容做了专题报告,并由各标准起草人对标准的技术内容和一些重要条款进行了讲解和说明。宣贯会为石油管用户和生产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会议得到了各位代表的好评。
为提高标准编写质量,组织召开了标准起草人培训班,对近几年参加标准起草的人员进行了标准化基础知识培训,提高了标准编写质量。
6 加强专标委组织建设
根据油标委的要求,研究确定了管材专标委换届方案,组织召开了专标委第五届委员会工作会议,对新形势下专标委的任务、职能、职责提出了要求,同时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石油管材标准化进一步发展规划。
根据专标委工作需要和专标委会议精神,对专标委委员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同时,为保证专标委工作的顺利开展,许多单位委员还推荐了两三名替补代表。
7 重视标准化技术研究工作,高水平完成多项研究项目
2001年,承担了“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体系研究———石油管材专业标准体系研究”子课题。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对比、广泛征求意见,完成了体系研究报告。报告对石油管材标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标准化今后的发展进行了规划,并为实现这一规划开展了对策研究,提出了石油管材规划项目表。为做好标准体系的动态修订,以指导今后的标准制修订工作,针对已形成的现有体系,每年向各单位、委员征求意见,并将修订后的标准体系提交专标委年会进行讨论。
根据国家及石油工业标准国际化战略,开展了标准研究项目《套管和油管标准技术发展及动态研究》。该项目以API Spec 5CT为主线,总结和分析了油套管标准的技术演变过程和规律,以及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采标时应注意的事项。该项目对指导采标工作及油套管生产和使用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按照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有关分工和部署,开展了2005-2007年石油装备制造业标准发展规划项目(管材部分)研究工作,并编写了研究报告。
根据油气管道直属工作组要求,开展了油气输送管道用钢管构件用材料标准及体系的研究,收集、分析了国内外油气输送管道用管线管及构件用材料标准,编写完成标准体系研究报告。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求,完成了石油管材专业“十一五”标准化发展规划。规划中总结了石油管材专业的基本情况及标准化工作基本情况,分析了标准化工作面临的环境和标准化需求,提出了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制定了石油管材专业“十一五”重点领域标准规划表。
8 维护石油工业利益,组织完成国家标准清理工作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开展国家标准评价清理工作的精神及要求,开展了石油管材国家标准和国家标准计划项目清理评价工作。通过标准归口确认、聘请专家组等程序对各项标准进行预评价。2004年9月组织召开了石油管材国家标准评价清理工作会议。会议对11项国家标准和国家标准计划项目逐一进行了讨论和评价。评价的11项国家标准和标准计划项目全部有效,满足了油田需要。
9 重视国际标准化交流活动,成功举办标准化国际研讨会
2004年,管材专标委组织人力,完成了由油标委和OGP联合主办、三大石油公司承办的石油工业标准化国际研讨会用中英文讲稿及宣传资料的互译工作,并承担了会务工作。
2005年,完成了由油标委主办的国际标准化研讨会资料的翻译工作及会务工作,使会议顺利召开,得到了集团公司有关领导的好评。
2006年4月在西安组织召开了“油井管技术及标准化国际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出席ISO/TC 67/SC5年会的部分国外专家和代表,国内三大石油公司的有关领导及油井管工程领域的专家,国内各大油田和部分生产企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各位专家和代表围绕油井管工程技术及标准化工作,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研讨,圆满完成了会议的各项议程。
1 0 积极参加标准化论坛,扩大了专标委的影响
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委员及专家撰写论文,油标委标准化论文征集取得丰硕成果。
2004年,根据油标委关于石油工业标准化论坛论文征集的通知要求,组织征集论文6篇,其中2篇获二等奖(一等奖空缺)、2篇获三等奖、1篇获优秀奖。
2006年,根据油标委关于第十一届石油工业标准化学术论坛论文征集的通知要求,组织征集论文5篇,均获优秀论文奖。
1 1 ISO/API标准化归口管理工作准确及时
作为ISO/TC67/SC5、API/C1/SC5中方技术归口单位,建立了投票文件意见征集制度,做好每一次投票工作。共接收并处理ISO、API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有关标准化信函230余件,投票40余次。
每年派员参加ISO/TC67/SC5年会及API勘探开发用设备与材料夏季标准化年会,跟踪ISO和API最新动态,利用《石油专用管》简报、期刊等媒体刊出,使广大技术人员及时了解国外标准化动态。组织有关技术人员作为工作组专家成员参与国际标准项目的制修订工作。
2006年4月于西安组织承办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第67技术委员会第5分委会(ISO/TC67/SC5)“石油、石化和天然气工业用材料设备和海上结构———套管、油管和钻杆”第16届年会。来自日本、美国、中国、法国、意大利、挪威、俄罗斯等国家的21名正式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的成功召开,得到了ISO/TC67主席及全体与会代表的感谢和赞誉。
开展了ISO/API标准提案征集工作,目前征集提案两项,在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方面取得了进展。同时争取了API管材专业标准的翻译授权。
1 2 专标委取得的成绩
由于管材专标委加强管理及各位委员对专标委工作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自2003年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启动评比和奖励先进专标委秘书处起,石油管材专标委秘书处已三年获此殊荣。
2006年,管材专标委被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石油工业出版社评为行业标准配备和宣贯先进单位;完成的《国外油套管标准技术发展及动态研究》项目被集团公司评为“十五”标准化优秀项目。
1 3 管材研究所标准化工作成效显著
成立了标准化与信息中心,加强了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力量;为加强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发动全员参与标准化工作,成立了管材所标准化委员会,召开了所标委会成立大会,明确了标委会的工作任务及职责。
召开管材所标委会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管材研究所标准化委员会管理办法》;审议了石油管材标准体系和标准化工作计划,委员们一致认为计划项目基本符合当前的形势,但应集中人力,合理选择标准项目和项目组成员,按期顺利完成这些任务;审议了标准化激励政策草案,委员们一致认为应将标准化项目纳入本所日常的科技管理、人员与业务单位的考核当中,严格管理,促进本所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发挥标准化的技术“引领”作用。
为能更好地为油田服务,解决油田生产急需,管材研究所在获得批准的TGRC企业标准代号的同时,确定了TGRC标准体系的范围和构架,建立了整套TGRC标准体系,制定了6项急需标准,解决了深井、水平井等复杂工况钻井工程中管材选用和合理使用的问题,将对我国油田勘探开发建设产生显著效益。
经验总结
石油管材标准化工作近些年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进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优势和特点:
1坚实的技术基础
管材研究所是国内唯一的集石油管材科学研究、技术监督和失效分析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实体,具有雄厚的石油管材科研基础实力,拥有一支精干高效的科技队伍和精良的设备,掌握油田现场实际,技术监督经验丰富。国家石油管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安全评价机构、国家石油管材认可实验室、CNPC石油管力学和环境行为重点实验室、石油工业专用管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CNPC石油管道与重大装备劳动安全卫生评价中心、石油工业专用螺纹量规计量站、CNPC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和发证机构等20多个国际、国家和集团公司的质量监督、安全、标准化等机构同时挂靠于管材研究所。管材研究所已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石油管工程研究基地及质量检测、认证和仲裁中心。
2便于转化的丰硕科研成果
管材研究所拥有的一大批石油管工程专业技术装备,如石油管材全尺寸模拟试验系统、高温高压腐蚀试验系统等,不仅国内少有、在国外也属先进水平。在“九五”、“十五”期间共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30余项,科技服务项目上百项,这些技术成果及检验和评价试验往往通过大量的验证数据和统计分析,为我们制修订标准提供了支持,是管材研究所开展石油管材标准化工作的技术基础,这也使管材研究所在石油管材专业的标准制、修订工作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在现有的60余项石油管材专业标准项目中,由管材研究所负责起草或参加起草的项目占70%以上,同时还参加了全国石油钻采设备、计量检定规程等方面标准项目的起草工作。
3领导重视,组织和人员有保证
管材研究所的领导非常重视标准化工作,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资金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为了促进石油管材标准化工作,所领导多次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研讨,提出提高和改进标准化工作的措施;将标准化工作从其它部门分离出来,成立了标准化与信息中心;为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发动全员参与标准化工作,成立了管材研究所标准化委员会;为调动技术人员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制定了相应的奖励办法;多次组织油田用户及管材生产厂就石油管技术及标准化进行研讨。
4科技项目制发挥重要作用
管材研究所在标准化管理方面大胆创新,以科技项目的形式,组织开展标准化工作。通过招标,确定标准化工作目标、任务和成果要求,特别提出了国际标准化提案和实质性参与的要求;竞聘产生项目长,明确项目组成员,按计划开展工作。对其它科技项目也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即在成果考核中把标准成果作为一项关键指标。科技项目刚刚开始运行,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5结合重大工程,开展技术支持和服务
管材研究所围绕“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及“中亚天然气管道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起草编制技术规范,组织标准审查和宣贯,积极开展国际标准化专项交流,共同研究和解决管材标准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挥了标准化的主导和归口管理作用,为重大工程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技术支持。
今后工作重点
石油管材专标委在总结过去几年取得的工作成果、分析当前石油工业的发展形势的基础上,积极探讨今后的工作方向和重点。
1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
跟踪ISO/API的步伐,对油井管、管线管等核心标准进行同步修订、同期审查。坚持ISO/API标准提案征集制度,争取ISO或API标准能体现我国的需求和利益,把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作为重点突破方向。
2开展标准的基础研究工作
为了保证标准技术的先进性、科学性,要开展标准基础研究工作,包括对API、ISO等国际国外先进标准的跟踪研究,为标准制定提供技术依据。其次对新的技术问题,开展科研攻关,为标准的制定提供技术基础。
3进一步加强国家和行业重点标准的宣贯工作
标准宣贯是标准化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标准宣贯好坏决定了标准效益的发挥。因此,要深入基层,按专业、分期分批开展标准宣贯,促进石油管材标准的实施,提高标准的使用率。
4推进石油管材标准化与科技项目的结合
将形成技术标准作为科研项目的重要目标并制度化,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同时,也要加强标准的基础研究工作,对新技术和标准的关键技术指标进行深入研究,为标准制修订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从而提高标准的技术水平,实现以科研带动标准化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5加强油井管质量控制工作,制定非API油井管标准
加强油井管质量控制工作,标准化是关键。通过《非API油井管材技术开发》项目研究,制定3~5项具有自主创新的特殊螺纹、高抗挤套管、超高强度油井管和抗腐蚀油井管产品技术标准规范,在非API油井管标准研究与制定方面有所突破。
6加强标准化与重大工程的结合
石油专业毕业论文 篇5
矿产资源是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是人类5%以上的能源来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前人们普遍认为,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积极的促进的, 但后来众多学者从一些具有资源优势国家的经济,结构分析来看,事实并非如此 资源丰裕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同时还给这些国家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收入不平等腐败和寻租活动盛行,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体制不健全,以及内乱频频爆发等问题 auty最早用资源诅咒来概括这种现象,现国际经济学界已通用此专有名词 根据相关文献,资源丰裕的国家有些成功规避了资源诅咒 ,如博茨瓦纳 智利 马来西亚泰国等,当然也有一些国家遭受了 资源诅咒 ,如尼日利亚、沙特阿拉伯、厄瓜多尔 刚果等 本文以博茨瓦纳和尼日利亚、对矿产资源管理 矿业繁荣的管理和收入的安排为例,说明中国矿产资源对经济的影响,今后对资源利用及资源收入管理须注意的问题 中国某些地区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具有资源优势。但资源丰富并不意味着这个地区的经济结构与发展就是健康的,虽然良性的以及丰裕的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但是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从长期来说将是缓慢的,甚至是停滞的。
一、我国矿产资源特点和综合利用的现状
我国是矿业大国,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贫矿多,富矿少;难选矿多,易选矿少;共生矿多,单一矿少。如有色金属矿的 85%以上是综合矿,共伴生铁矿约占总储量的31%。随着矿产资源大规模勘探和开发,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仍然很低,我国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率平均不超过 50%,总体上综合利用率约为 20%我国共伴生组分综合回收率在40%~70%的国有矿山企业不足40%。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为35%,黑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率仅为30%,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我国对矿产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才刚刚起步,全国现有xx多座金属矿山尾矿库,存尾矿约60亿吨,每年新增排放固体废弃物约3亿吨,而平均利用率只有8.3%。目前我国综合利用搞得比较好的国有矿山仅占30%左右,部分进行综合利用的国有矿山为25%左右,完全没有进行综合利用的占45%,全国2多万个集体、个体矿山基本上不搞综合利用。
二、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问题特征
我国因采矿引起的矿山环境问题类型较为复杂,依据问题性质将矿山环境问题划分为:“三废”问题、地面变形问题、矿山排(突)水、供水、生态环保三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近年来,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问题表现出如下特征:(1)我国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态势仍没有得到扭转。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90年代初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强化了污染预防和环境整治工作,并积极修复与重建受损生态系统。但由于矿产资源生产和消费规模的大幅度增加,粗放式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目前仍然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发展态势。(2)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造成了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我国资源短缺,而且开发利用过程中浪费严重。大型矿山回采率大体上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但我国小矿山所占比例大,由于利益驱动、地方保护、开矿准入制度不健全、技术落后等原因,多数个体和小型矿山采富弃贫,乱采滥挖,导致矿产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矿山环境问题特别突出。目前小型矿山开发和共伴生矿床低水平开发利用是我国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主体。提高小型矿山回采率和共伴生矿床综合利用率是遏制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关键所在。(3)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我国矿山固废弃物和废水排放量大得惊人。以矿山排放的废石为例,一般每生产一吨金属或煤,往往需要消耗和排放数十成百吨的矿石和废石,矿产资源开发累计破坏土地面积达200万hm2(按统计数据),按递增速度4万hm2/a计算,到xx年破坏土地面积将达到256万hm2。随着矿产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越来越大,治理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三、矿产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1.开发矿产时占用大量土地,引发新一轮的垦荒在开发时不节约用地,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同时造成矿业与农牧业争地问题。农牧民在土地减少,特别是耕地减少的情况下,为不减少粮食产量,去开垦新的土地,导致新的水土流失。矿产开采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这些固废的自然堆放,占地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矿区严重的环境问题。采矿结束后不进行回填复垦的`植被恢复工作,破坏了开发区及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利于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
2.矿产开采、破坏地表植被,干扰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探矿、矿山建设、运输道路的修建都需大面积清除植被,剥离表土,导致天然植被丧失,地表形态改变,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迁徙路线。主要表现形式有:①各种施工、建设项目直接破坏植被,如矿产开发区内铁路建设影响宽度为 100m,公路施工破坏地面宽度为 50m。②开发过程中爆破震动、交通噪声、干扰野生动物的正常活动,将导致其迁走和消失。采矿后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周围植被生长繁衍。③在植被较好的地区堆放各种固废,毁坏植被,地面塌裂影响植被生长发育,导致植物枯死,野生动物因食物缺乏而逃离家园等。④矿业开发、生活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3.加速土地荒漠化开矿、修路等开挖山坡,破坏坡面的稳定性,易造成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的发生。同时,原生植被破坏后,地表裸露,极易受到风剥水蚀。矿山开采过程产生的固废,自然堆放,成为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物质来源。增加了地表径流的含沙量。采矿塌陷区土壤养分随水渗漏,造成土地重点侵蚀。由于土地水分、养分流失,植被退化,形成新的荒漠化区域等等。
4.破坏水资源。一方面矿山开发造成地表水、地下水渗漏。随着开采量的增加,采空区范围扩大,矿区内水的循环系统发生变化,大量地表水、地下水沿塌陷裂隙向下渗漏,使地表水越来越少、地下水位越来越低,引起地表旱化,给当地生产和人畜饮水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尾矿和开矿过程中产生废水,造成了矿区和周围地区的水质污染,对农、牧、渔业造成不良影响。
5.环境污染严重。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星罗棋布,规模小、管理差、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没有任何污染处理设施,“三废”随意排放。以采金业为例,近年来,个体、乡镇企业普遍采用氰选汞吸附法,小氰化、汞碾子屡禁不止,氰化物废渣不经任何处理乱堆乱放,汞选点多数建在水源地,废水伴着废渣顺河而下,严重污染了水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6.矿产资源破坏与浪费严重。矿产资源开发中,不少地方不经申请、批准,在没有科学指导的条件下,争抢利用率低,综合回收率差,造成许多浅部矿产资源遭到破坏与浪费,同时破坏了资源结构,失去了规模开采价值。以小煤窑为例,多数小煤窑不掌握地勘资料,盲目掘进,边采边探 ,进行掠夺性开采,只顾眼前利益,随意性、原始性、破坏性严重,往往是采完就走,留下一片残局技术和管理落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采矿、选矿、冶炼、加工回收率低,达不到矿山设计要求的回收率、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要求,资源损失浪费严重。同时,由于上述原因,许多未回收的化学元素被带到环境中,污染了环境,威胁人们的健康。
四、有效控制矿产资源环境问题的建议
1.加强法规和制度化建设,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保护工作
目前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涉及到矿山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大多限于“三废”污染与治理,而对矿山存在的其他环境问题还关注不够。依据矿山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紧迫性,急需从矿山环境问题的特点和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紧密关联的特点出发,推进《矿山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矿山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要覆盖矿山勘探、可行性研究、矿山设计、施工、生产和闭坑等全过程,要将各项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法规化,并将矿山环境管理与矿业权管理、矿产开发管理紧密结合。
2.制定矿山环境保护规划,科学、有序地开展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
要以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开发与整治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等为依据,综合考虑矿山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和条件,结合矿产资源开发方案,参照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治理标准等技术要求,制定全国的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制定矿山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综合考虑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和条件,并结合区域的经济、社会的功能区划,划分出宜采区、限采区和禁采区。当确定开采区后,在微观层次上还要将矿山采区和生活区分离;对要在大型、特大型矿区基础上建设城市的矿区,更必须将城区和矿区相分离,以避免因生产区和生活区重叠,所带来的严重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问题。
3.实施矿山环境恢复与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
矿山开发都有特定的寿命期,矿业活动结束后的环境恢复是矿山环境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保证金制度是为采矿权人设置的申请采矿权的“门坎”之一。其实质是动用经济管理手段,强制采矿权人必需履行矿山环境恢复与土地复垦义务。为此,要按政府规定的数量和时间提交保证金。如果采矿权人按规定履行了矿地恢复义务,政府将退还该保证金以及利息;否则政府可动用这笔资金进行矿地恢复。
4.建立“废弃及老矿山环境治理基金”,对废弃矿山进行环境治理
我国废弃矿山的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方面的欠帐太多,建议实施以建立矿山环境恢复基金为主体,辅以其他市场化资金渠道的治理办法。借鉴国外的经验,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矿山、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建设的矿山,已无法寻找到原矿主的废弃矿山等的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欠帐,均应主要通过建立“废弃及老矿山环境治理基金”来加以解决,并辅以市场化手段,通过国家制定税收、财政补贴、土地使用、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法人或自然人,按照“谁恢复、谁受益、谁使用”的原则,进行产业化经营,享有废弃矿山的二次资源和取得矿地复垦后的使用权等作为其回报,进行已废弃矿山的环境恢复与治理。
5.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
为大力提高资源生产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矿产资源开采利用行业,科技进步是关键。要按照循环经济实施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的基本要求,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开发目标,以最大限度利用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废物的综合利用和产品的清洁生产,从而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和谐型经济模式。
5.1改变传统对矿产资源的定位,重新定位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作为环境要素存在于自然界之中,起着稳定环境和平衡生态的作用。矿区的自然环境可以看成是生态资源,在开发矿山时,应意识到矿产资源的利用就是对生态系统有机整体的利用 ,要改变“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认识。矿产资源不仅本身具有价值,矿区的自然环境也具有生态价值,生态一旦遭到破坏,这种巨大的生态财富就会丧失殆尽,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的利用应在保护中使用,使用中保护。
5.2实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第一审批权制度对矿产资源开发,要实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第一审批权制度。凡未经环保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没有做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计划部门不准立项,金融部门不得安排资金,矿管部门不得办理开采手续,工商部门不得发放执照。
5.3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强环保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在“谁污染谁控制”的原则基础上,把经济补偿的重点放在污染者负担、开发者补偿、破坏者恢复等方面。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推广“生态工程”“、环境工程”和“无污染工艺”等最有效、最充分、最洁净的合理利用。
5.4 把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生产新技术使矿产资源得到核算体系,加强对矿山开发的计划管理。提高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能力在增加环保投入的同时,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使排污费高于污染治理成本,并依法足额征收,以此来促进矿山企业治理污染的主动性。
非洲石油安全吗 篇6
实际上,除了这些“显性”的动荡危机,非洲其他国家的形势、尤其是石油资源国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比如,物资匮乏、酷暑难耐、疟疾等恶性传染病频发的尼日尔;战乱暴力冲突频发、自然条件恶劣的乍得;社会动荡部族残杀的苏丹;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管理混乱的尼日利亚,等等。
但是,与此同时,非洲石油资源禀赋的独有魅力以及石油资源国诱人的开放政策,使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石油进口国已将非洲作为保证其能源供应的重要地区。据最新资料估算, 目前中国每年从非洲国家进口的原油量已占到进口总量的30%左右, 非洲已稳坐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地的第二把交椅。在可预计的未来,非洲大陆无疑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方向,但非洲不稳定的政治环境严重威胁着中国的海外石油利益。
非洲石油“险”在何处
影响石油安全的风险因素有来自石油行业本身的风险:如资源的枯竭,供应的暂时中断、严重不足或价格的暴涨和恶性污染事件而引发的恐慌;也有来自经济方面:如价格波动的风险、规模不经济的风险、利率和汇率的风险、各种资金投入比例不当的风险。不过,当我们经历了伊拉克战争、苏丹内战与利比亚战争后,却发现来自石油资源国政治环境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显然远远大于前两者。比如,我国中石油公司从2002年起进入利比亚,虽然利比亚向中国出口原油约750万吨,只占中国当年原油进口的3%,中国在利比亚获得的开发区块也不是很大,所以利比亚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不大,但是卡扎菲曾计划与埃及进行“油气互换”,修建通过埃及抵达红海的石油管道,进而将利比亚的石油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出口。此外,利比亚东南端与苏丹和乍得相邻,如果中国石油公司在利比亚能运作好,可与上述两国的石油开发项目相连,在北非地区形成上中下游一体化合作开发的局面。然而战事一开,一切计划都发生了变化。中石油在苏丹地区的投资——前期勘探开采和后期炼制的大量投入,也因为内战四起遭致巨大影响,几乎所有的石油设施都遭到了毁坏。石油工业投资规模大、资金回笼周期长、高技术密集等特点决定了石油开发对资源国政治环境的要求非常高,投资环境长期稳定和合同有效性得到保障是每一个投资方的期望。
非洲石油资源国的政治风险大致来自两个层面:在国内层面, 主要与资源国的政治不稳定或政权更迭、领导人地位不稳、腐败问题、因民族或宗教的矛盾引发的动乱及恐怖主义威胁等因素相关。从经济结构看,由于缺少必要的资金和技术,加之战乱不断、外债沉重、管理不善、腐败和人才流失等诸多不利因素,致使资源丰富的非洲各国始终未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脆弱的经济体系随时可能诱发政治上的动乱。从政治层面看,非洲是军人干政和军事政变频繁发生、局部武装冲突与内战连绵不断的地方,各国普遍存在的政治腐败、经营不善、地方割裂和狭隘部族观念严重等等,都是发生政局动乱的潜在隐患。从社会角度看,随着石油财富的产生,围绕石油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等问题形成的经济和福利问题,因为体制不完善、政府治理能力欠佳而愈发严重,石油经济利益的分享权问题往往会引发政治动荡、纷争, 甚至战争。
在国际层面, 主要与国际经济制裁、外部势力的介入、国际宿敌间的纷争等因素相关。非洲多数国家国力虚弱,易于外部势力插手。长期以来,非洲发展靠外援,财源靠出口,一直受制于大国政策和国际市场。历史上的殖民渊源关系和目前丰富的资源优势不可避免地会加剧大国在非洲的争夺和对非洲内部事务的干涉, 使资源国形势更为错综复杂。
如何控制和管理非洲石油风险
实际上,世界能源市场的竞争是常态,在石油资源的博弈中,由于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和石油的高度战略性质,安全是稀缺的,风险却是长存的。风险虽然难以根除,但是可以控制和管理。尽可能选择安全稳定的合作方,尽可能提前预知风险的到来,尽可能降低风险的烈度,以及尽可能有效修复风险之后的局面等,可以为我国的石油安全构筑坚固的防洪堤。
首先,石油开发的过程是一个集勘探、开发、炼制、集输于一体的庞大复杂的连续过程,绝不是一时一刻就可完成的动作,而风险在其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如果我们把风险虚拟地划分成三个阶段,对我们认知风险大有裨益。一是风险前,如何选择政治信誉度较高的政府进行合作。非洲50多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体制参差不齐,如何选择较为稳定的、有良好信誉的政府进行合作是规避风险的一个前提条件,对此应不为低廉的价格和轻率的承诺所吸引,要真正考察其政府的政治与社会根基及经济运转的合理性及性价比,然后方可介入,否则会因小失大。二是风险中,如何发挥情报机构的沟通能力和培育快速的反应能力与及时的协调能力。与石油公司进驻步伐相伴随的就是情报部门机构的跟进,经济合同的获得仅是石油开发战略的第一步,大量细致的外围工作是石油开发战略顺利进行的保障,对目标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动态要有基本的把握,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信息以免猝不及防。三是风险后,如何提升修复能力和拓展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开展基于三种可能性:危机中如果我们消极被动,那么我们是否能及时补救,获得修正;危机中如果我们积极主动,那么我们是否能够保住分红,甚至扩大自己的利益;危机中如果我们没有作为,那么我们能否及时表达利益诉求,以免遭受误解与歧义,争取寻求较大的生存空间。
其次,可以根据历史学和政治学研究的基础,借用概率论的计算方法,建构非洲资源国的风险预警体系。例如,我们可以先把国家政治环境风险的具体分类初步设定为八项:政局是否稳定(领导人地位是否稳固、体制是否健全);社会是否安定(贫富分化是否严重、社会治理是否强大、腐败程度如何);部族矛盾是否紧张;外部势力插手的可能性;周边局势是否和谐;恐怖主义袭击的可能性;与中国关系的亲疏;意识形态分歧的情况。然后,我们再对各国进行政治环境风险评估,以一国为参照体系,每一项设定具体数字,每一项在系统内的权重比例不一,最终进行排序,为中国的三大石油公司有选择地进入非洲资源国以及展开石油外交提供谘政要训,以建构预警模型和应对之策,最终保障非洲石油可以信赖、安全、及时、合理地运回国内。
最后,在面对和处理非洲石油资源国的风险与危机时,两个视域下的原则考量亟待解决:一是从政府视角看,如何定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提出自己的外交原则与理念,如何廓清中国在海外石油的“义”与“利”的困境,最终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二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如何构建强大的情报系统,进行政策研究,评估政治环境风险,研制预警机制与政策模型,如何明确企业与资源国政府间的关系,承担在海外的社会责任。
浅谈石油专业人才的培养 篇7
人人都能上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目标, 从1999年大学招生扩展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就有原先的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大众化教育的条件下, 要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 二要将培养目标从培养专业性强的学术型人才转向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在大众化教育形势下, 石油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二、石油专业高素质人才的特征
石油专业的技术人员要能够称得上高素质复合人才, 那就要在具备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能够掌握外语、经济、国际市场规则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具有“高素质、通外语、懂经贸、善交流”的基本能力, 不仅能够在石油的勘探、开采、施工等现场作业领域有着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且在技术交流、市场开拓、贸易谈判等领域也要有一定的建树。所以一个石油行业的高端人才应该具有以下的特征:
1. 知识特征
能够掌握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从而为多个学科知识的融合贯通提供了条件, 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能力特征
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可以将自己的多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彼此之间取长补短, 并在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能力, 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 同时, 在遇到问题时, 可以用一个新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 用新的思维去思考, 提出具有创新特性的解决方案。
3. 国际化的战略眼光
能够站在全世界的范围内, 结合本部门的职能特点, 紧跟最前沿的技术, 了解国际市场规则, 能够带领部门积极参与到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去。并有着较前卫的市场洞察力。
4. 高科技技术的应用
现在的世界是个信息化的时代, 计算机以及网络化的应用缩短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良好的使用并积极探索高科技产品在石油领域的应用。努力掌握和熟练应用石油领域的高科技设备, 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结合本部门的情况改进或研发适合本部门工作特征的高科技产品。
三、培养青年人才的建议
1. 尊重人才
这里所说的尊重人才是做到“人职匹配”原则。把青年人的自身特点、爱好、技能与他们从事的工作岗位相吻合, 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传统的用人原则是:领导的慧眼识才;方针政策限制新员工的工作岗位。这种人不尽其职, 不尽其责的原则束缚了员工的工作理念和发展空间。员工的思想只是完成工作而工作, 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尊重人才就是用科学的选才方式和机制选好才。通过建立科学的制度, 选定人才, 识人选才重素质、重潜能、重发展, 切实做到不以资历的高低, 来选择、聘用人才。要针对岗位需求和人才各自特点和爱好, 尽可能把每一个人安排在自己喜欢并且能胜任的岗位上。
2. 规划好青年人的职业生涯
当前高校院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 所以青年人基本上对职业生涯有所了解, 也能根据自己的自身特点来设计规划自己的理想职业目标。石油企业人员分散、条件艰苦、加班加点是常事, 青年员工基本上还是独生子女, 他们能不能适应这样的工作环境, 石油企业应该让专业的人士组织青年员工讨论他们的职业生涯, 结合企业的特点规划好青年人的职业生涯。首先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热爱油田企业, 乐于奉献, 同时规划好他们的发展方向, 确定他们的阶段目标, 并指导他们为理想的职业目标的实现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3. 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
企业的未来与发展主要取决于朝气蓬勃的青年人, 如何培养人才呢?第一, 充分调动青年员工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青年人才培养使用工作机制, 规范、完善岗位职责, 同时将岗位技能比武作为劳动竞赛的平台, 为青年员工脱颖而出铺设一条绿色通道, 创造青年员工发展的环境, 特别是营造能够促进青年人积极向上的优秀企业文化氛围。第二, 帮教结合, 在“新老结对”、“师带徒”等传统传帮带的基础上, 注重青年员工的系统培训教育, 让青年员工在思想上、技术上、技能上不断提高。第三,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能够树立人才、稳定人才、提升人才。一是物质激励:企业可以设立专项奖激励青年员工, 使进步的青年人得到优厚的物质奖励;二是精神激励:精神方面的无形激励, 包括向青年员工授权、对青年员工工作绩效的认可, 公平、公开的晋升制度, 提供青年员工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实行灵活多样的弹性工作时间制度以及制定适合每个青年员工特点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等等。精神激励是一项深入细致、复杂多变、应用广泛, 影响深远的工作, 它是管理者用思想教育的手段倡导企业精神, 是调动石油企业青年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方式。三是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励能够激情青年人积极向上、奋发图强, 激励的同时也要处理好与约束的关系。约束与激励的是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的, 约束包括科学合理规章制度、完善的责任制度和严格业绩考核制度, 做到奖罚分明, 在企业内部形成“羡慕人才”、“渴望成才”的强烈氛围。企业尊重青年员工的人格及个人利益和发展需要, 为青年员工营造良好的事业发展机会, 使青年员工随着企业的成长而成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诉, 通过对石油专业人才培养困境的思考, 我国严重缺乏具有国际战略眼光的高端的专业的石油技术人才, 认真研究把握石油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特征, 通过确实可行的培养渠道, 紧密结合油田现场对石油特色人才的需求, 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因材施教, 在高水平本科生培养的主题下, 实行有石油特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以油田为依托, 多层次满足油田现场对石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同时注重实践和工程能力的培养, 同时为优秀学生高层次就业提供外语训练, 工商管理、经贸等知识支撑, 使毕业生在求职就业中发挥其最大潜能。
参考文献
[1]傅诚德.近代石油科学技术发展史对我们的启示[J].石油知识, 2009, (1) .
石油安全专业 篇8
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 是石化工业原料, 是重要战略物质。中国想要走向工业化, 实现经济目标离不开石油, 甚至国防建设与人民生活也离不开石油, 石油是足以影响经济秩序和政治格局的重要资源, 各国间围绕石油资源的争夺事件不计其数, 可见石油的重要性。正因如此, 世界各国纷纷出于经济、军事需要考虑, 制定石油资源开发与利用战略, 确保石油供应。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石油资源消耗量不断上升, 中国石油安全状态值得关注和研究。
1 石油安全的基本内涵
石油安全指能长期、稳定、持续的, 以适当价格供应石油, 以满足国家建设, 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需要[1]。中国虽然地大物博, 物产丰富, 但资源储备量并不多, 属于资源贫乏国, 石油安全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就面临石油安全问题。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石油工业基础差, 技术落后, 发展缓慢, 石油产品百分之九十依靠进口。中苏关系恶化后, 中国面临全国性用油紧张, 石油安全受到严重威胁[2]。因此, 我国积极开发自己的油田, 使得大庆石油取得优异成绩。九十年代后, 我国石油产量一直处于平稳缓慢增长状态, 但进入新时代后,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石油需求量越来越大, 逐渐呈现净进口局面, 石油供需依然处于不平衡状态, 对石油长期稳定和安全供应已构成威胁。加之由于我国科技水平相对落后, 资源利用效率低, 对石油风险承受力相对低下, 客观上加重了石油供应负担, 基于石油安全进行石油工程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2 我国石油工程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石油安全的重要性。然而, 当前我国石油工程风险管理中对石油安全问题考虑不够全面, 存在着诸多问题, 风险管理效果并不理想。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我国石油工程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管理机制
石油工程风险管理是保障石油安全的重要手段。然而, 当前我国石油工程风险管理理论仍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与概念, 对石油风险管理问题始终缺少有效整合, 没有合理风险管理模式和调节机制[3]。风险管理中, 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流程相对独立, 无法按照评估结果行使决策, 管理效能无法得到发挥。从总体来看, 很显然当前石油工程风险管理中, 从风险识别、分析、管理、决策没有形成一个整体链条。最终导致管理中漏洞百出, 风险较高, 管理效果差强人意。
2.2 缺乏应对机制
石油工程风险管理最终目的是应对风险, 降低风险, 确保石油安全。因此, 石油工程风险管理中, 应采取必要事前预防及事后处理措施, 以控制风险, 把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然而, 目前我国石油工程风险管理中, 应对能力较差, 缺乏应对机制, 缺乏积极追踪国际石油市场动态环境变化的意识, 很少实际实施风险应对行动, 风险应对效率、水平低下。
3 基于石油安全的石油工程风险管理措施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知道, 当前我国石油工程风险管理现状并不理想, 管理有效性较差, 很多时候并不能有效发挥管理职能。因此, 石油企业应基于石油安全角度, 进一步加强石油工程管理, 采取相应措施。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基于石油安全的石油工程风险管理措施:
3.1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想要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保障风险管理职能发挥, 必须构建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明确风险管理行为。具体管理中要设立明确管理目标, 将风险识别、分析、应对、评估、控制整合在一起。风险评估、应对、分析都应考虑到事前预防, 不能停留在传统事后管理模式中, 应制定详细风险管理计划, 将各阶段风险都考虑在内, 提高风险预防水平。风险指标确定要以量化指标为主, 以提高指标直观性。
3.2 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素质
风险管理效果的好与坏, 质量的高与低, 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风险管理人员的水平和能力及综合素质。石油工程风险管理具有较强专业性和复杂性, 对风险管理人员水平要求更高。因此, 石油企业应对风险管理人员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与后续教育, 不断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 展开专业技能训练, 使其具备风险识别、分析、控制能力, 为高效风险管理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3.3 应用风险管理办法
石油工程风险管理中风险分析属于极为重要的环节。科学、有效的风险分析, 是风险管理、应对、控制, 计划制定, 提升应对能力的前提基础。因此, 风险识别中应积极融入风险管理办法, 通过:概率分析、混合分析、模糊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 对风险系数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应对策略, 提升应对能力。
4 结束语
石油安全问题关系着社会经济, 国家安全。从当前中国石油供求状态来看, 毫无疑问面临着石油安全问题。因此, 我国应提高对石油工程风险管理的重视, 基于石油安全展开风险管理, 确保石油安全, 为经济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紫伟.新的国家石油安全观及我国相关财政金融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 13 (11) :119-124.
[2]臧子东.国际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03) :30-32.
石油安全专业 篇9
社会需求在改变, 人才质量的标准也随之改变, 由以前的“凭掌握已有知识之多寡深浅”改变为“更看重是否具有创造活力、探索未知的能力”, 这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石油工程专业一直以重基础、宽专业为目标, 注重培养与本专业相适应的知识结构, 这种人才培养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人才的需求, 因为其“厚基础、宽专业”目标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平台”式理论教学体系和“基本”式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方面, 3个专业合成1个专业后, 由于专业面宽, 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广而不精, 没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不可能进行创新;实践教学方面, 主要以培养学生基本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为主, 也谈不上创新。因此, 培养创新性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2 石油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过去,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主要采用的是楼层式结构, 是以学科本位为主线构建的, 虽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行的设计考虑, 但仍以理论教学为主。传统课程体系结构采用的是“三层楼” (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 倒推式结构。这一结构从知识的纵向结构考虑较多, 将专业课倒推决定技术基础课和基础课, 形成了“专才”培养模式, 但对“通才”培养模式 (“宽厚基础”+“一定专门知识技能”+“职业方向性”) 不适合。针对上述问题,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确定理论教学为“平台+模块”、实践教学为“基本+创新”的全新模式。理论教学“平台+模块”的含义是, 提供“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和选修课平台”, 以实现“宽专业”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 根据专业方向, 设置专业课选修模块, 深化专业课教学内容, 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理论基础。实践教学为“基本+创新”的含义是, 通过认识实习、地质实习、生产实习、工程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基本动手能力, 通过创新实验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石油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3.1 创新教学体系, 优化教学内容
(1) 构建基础课教学平台, 奠定工科公共基础。数、理、化、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改变了按专业方向设课的做法, 执行全校公共基础课教育平台。 (2) 加强专业技术基础课, 奠定发展宽专业的基础。在实施全院公共基础教育平台的基础上, 构建了满足宽口径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体系, 使学生具有继续发展的基础, 增强适应性和发展后劲。 (3) 强调专业课的“三基” (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 , 重新构建专业必修课。将石油工程领域新理论、新方法及时引进课堂。重新设置理论教学、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 开设模块化专业选修课, 将专业教学内容溶入四年制的本科教学中, 建立专业主干课少而精、专业选修课广而新、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石油工程课程体系。 (4) 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在构建课程体系的同时, 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丰富教学手段。地质类课程内容上必须紧密结合石油地质特点, 为油田开发服务, 同时安排了地质实验课及野外地质实习, 以培养学生地质学思维方法及利用地质资料分析、解决油田实际问题的能力。机械设计基础课大力自主开发和应用CAI课件, 建立一套与CAI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大纲, 充分利用CAI教学手段, 使教师在常规教学中难以讲解的内容得到形象、直观的表达, 提高教学效果。
3.2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强化学生专业能力
3.2.1 加强实验教学改革以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对学
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作用为核心, 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按照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既互相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原则, 构建了“1个目标, 2个结合, 3个层面, 4种模式, 多种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即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 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按照石油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特点设置油气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3个实验教学模块, 通过课程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探索创新实验、自主开放实验4种实验教学模式的训练, 使学生得到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创新能力3个层面能力的培养, 优化了以不同教学内容与方式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 构建实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系统衔接的实验教学平台。
3.2.2 加强实习教学改革
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必须专业精, 所谓“专业精”, 就是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石油工程基础以及专业知识并获得石油工程师的基本技能。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实习机会, 增加实习任务, 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加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的管理, 搞好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协调工作, 通过与技术培训中心协调, 在保证采油模块实习内容能够真正运行的基础上, 使学生能够参与钻井生产整个过程, 切实培养学生基本的实践动手能力。
3.2.3 加强毕业设计改革
将毕业设计由原来13周拓展到15周, 可以增加毕业设计时间,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创新性研究。同时还针对石油工程专业教师科研任务多的特点, 石油工程专业有20%左右的学生提前半年左右进入毕业设计, 参与到课题研究工作中, 一方面缓解了教师繁重的科研工作量, 另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加强。
3.3 加强教材建设, 推行精品课程
紧密跟踪石油工程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结合石油工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修订了“石油工程”、“渗流力学”、“流体力学”3门国家级规划教材, 正式出版了“石油工程概论”、“试井”、“油藏描述”、“石油工程专业外语”、“提高采收率原理”、“油藏工程”、“课程设计”等7门教材, 编写了“特殊油气田开发”、“油水井增产增注”、“石油工程实验”、“油层物理”、“海洋钻井”等5部校内自编教材。
《石油工程》、《渗流力学》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 《提高采收率原理》的建成校级精品课。精品课程建设, 打造了实力雄厚的专业主干课教师梯队。3门课程的教师梯队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得到优化, 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精品课程建设, 优化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得到丰富和完善;精品课程建设, 让网络教学环境逐渐完善。《石油工程》、《渗流力学》、《提高采收率原理》3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大纲、实践 (实验、实习、课程设计) 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授课教案、授课讲稿、虚拟实验室、CAI、习题集、实验指导、参考文献均已网络共享。精品课程建设, 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掌握基本原理, 提高了教学效果。
3.4 完善后勤保障, 提供建设资源
3.4.1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创新性人才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 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就要提供有效的实习机会, 我们有完善的实习基地, 能多方面满足学生实习的要求,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能力。我们根据实习教学及管理的需要, 对实习基地的建设进行深化改革, 开创了以大庆油田技术培训中心为主体的基地, 以采油工程研究院、井下作业公司、钻技服务公司和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基地为辅助的生产实习基地教学网络。能够开展包括油藏、采油及钻井工程在内的42个方面的实习教学内容。使学生深入生产实际, 把本专业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深入理解和领会所学专业理论, 灵活引用所学理论知识, 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4.2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加强“提高采收率原理”、“石油工程”、“石油工程实验”、“石油工程设计”4门课程的CAI课件建设, 并不断充实完善。
收集大量的现场实际资料, 创建了完备的石油工程课程设计数据库。建成石油工程题库, 库中题型丰富, 试题数量多, 实现教考分离。
加大对资料室建设的力度, 增加订阅石油工程专业及其相关领域的书籍、期刊和杂志的数目, 以扩大教师及学生的知识面, 增进学习和讨论。
4 石油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实践
4.1 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增强
由于石油工程专业直接面对油田生产, 历年来专业教师一年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 其科研课题涉及到油田生产的各个方面, 为学生直接参与科研和创机关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
多年来, 一直有20%左右的学生在学完专业课后即进入科研课题或实验中, 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有关科学研究活动。提前进入研究课题的学生, 其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内容丰富、质量高。
经过多年的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完善, 学生“三基”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 表现在毕业设计阶段80%的学生可以独立设计实验方案, 独立完成整个实验操作过程, 同时, 综合性、开放性实验比例不断提高, 目前已接近50%, 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石油工程与地质实验教学中心已经成为学生科技创新的基地。
4.2 毕业生的社会声誉评价提高
石油工程与地质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保障, 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 实验准备充分, 教师讲解和指导到位, 学生认真预习和实验, 实验环境优越, 实验教学效果优秀, 学生通过实验掌握了大量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 加深了对理论课程内容的理解,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大大提高。学生通过实验、科研训练等实践环节的学习, 科研能力大大加强。学生毕业后, 在工作岗位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 毕业生秉承了大庆精神的优良传统, 综合素质好, 基础理论扎实, 业务技能突出,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严谨务实, 爱岗敬业, 进入工作状态快, 适应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强, 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摘要:培养创新性人才是当前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需要。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以确定理论教学为“平台+模块”、实践教学为“基本+创新”的全新模式。其途径是从创新教学体系, 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加强教材建设, 推行精品课程;完善后勤保障, 提供建设资源三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创新”四题[J].山东教育科研, 2000 (Z2) .
[2]郑金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01) .
我国石油安全问题 篇10
一、我国石油资源现状
尽管我国油气资源潜力较大, 待发现和探明的资源较丰富, 但其勘查难度不断增大, 再加上一批老油田处于入不敷出的局面, 直接导致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增长缓慢。截至2005年底, 全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约占到世界总量的1.5%, 按目前开采水平, 国内现有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大约可供开采14年,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而中国的石油用量, 已由2002年的13, 495万桶, 增至2003年的13, 539万桶, 2004年增至13, 570万桶。据总部位于巴黎的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最新数据和预测显示, 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占近两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1/3。据保守估计, 在2010年、2015年和2020年, 中国需要进口原油分别为150Mt、180Mt和200Mt, 这将导致我国供求矛盾日益显著。
二、影响我国石油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 原油供给受制于人。
我国有超过一半进口的原油来自中东, 中亚国家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而且是我国的近邻, 双方在油气合作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但美国通过控股及参股等形式, 竭力插手我国同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油气投资及国际合作项目, 力图控制我国油气供应的中亚源头;我国原油水路进口的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是美国控制的全球最重要的战略通道之一;美国、日本和韩国通过各种手段对中俄输油管道项目施加影响, 阻挠中俄能源合作顺利进行。
从目前我国同大国之间的关系来看, 美、俄、日等国在能源领域已对我国构成了较大牵制, 我国利用国际资源的环境并不十分理想。
(二) 原油进口通道单一。
目前, 我国90%以上进口的石油需要从海上船运, 其中90%的海上船运由外轮承担。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的油运业务, 大多是从国际油轮联营体、环球航运、韩国现代等海外油轮公司租船承运。这使得我国的原油运输受制于人, 一旦遇到战争、外交或是其他不可抗拒的风险, 我国的石油运输安全将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同时, 我国的能源安全还取决于原油进口来源地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海上通道的安全, 但是这两方面的现状却让我国石油安全问题受到严重的威胁。
从我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来看, 2002年80%以上进口的原油来自10个国家, 60%以上来自中东和非洲的5个国家。预计未来几年, 我国从中东及非洲地区进口石油的比例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中东、非洲地区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 局部冲突持续不断, 恐怖事件频繁发生;而且无论是从中东还是从非洲进口原油, 大都采用海上集中运输, 其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安全隐患非常突出, 因此石油进口面临较大的运输风险。有学者明确指出, “目前中国海军还不能够确保海上能源交通线的安全, 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 将使得中国石油进口的脆弱性凸现。”
三、对策
(一) 加强能源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工作, 进一步提高石油资源的供应保障能力。
东部老油区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综合研究, 力争发现新层系和地区, 增加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西部地区油气资源比较丰富, 天然气资源更为丰富, 要继续努力配合“西气东输”工程寻找大中型油气田, 力争实现石油工业的战略接替。
南方地区要继续坚持海相碳酸盐岩的评价勘探工作, 力争尽早获得突破。海域地区应主要抓好东海盆地、渤海和南海海域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工作, 力争找到大中型油气田, 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
(二) 建立战略石油储备。
当前的石油消费国普遍建立了各自的战略石油储备其中, 主要模式有三种:
1、国家直接出资。
如, 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共有5.7亿桶, 基本上都储存在美国南部的墨西哥湾沿岸。据石油储备的管理机构美国能源部透露, 墨西哥湾一带的石油储备设施最大储油量为7亿桶,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储油设施, 总价值在200亿美元以上。
2、引入民间资本。
如, 日本的做法是官民一体搞石油储备。从目前已经形成的石油储备结构来看, 国家储备大体占51%~52%, 民间企业储备大约占48%~49%。
3、国家立法, 企业储备。
如, 法国的石油公司必须根据国内市场需求比例, 储备相当于95天消费量的石油, 石油战略储备专职委员会负责监督执行情况, 不遵守储备规定的石油公司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国石油公司按规定应定期向政府提供其执行法律条款的信息。
相对于这些石油消费国大量的石油储备, 我国至今尚未建立国家战略性石油储备, 石油石化企业应用于生产的少量零星周转性库存仅能维持一周左右。因此, 必须把建立石油储备作为当务之急。可以采取国家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可以将一些开采难度比较大或成本较高的边际油田暂时封存起来, 作为应急性的资源储备。二是采取罐存或洞穴存储的方式, 在油价合适的时候, 多进口一些原油作为实物储备。由于我国短期内没有足够的财力建立庞大的储备体系, 只能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近期战略石油储备的目标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到2008~2010年达到40天的进口量, 建立100万立方米原油储罐及其配套设施;第二步:争取到2015年达到70天的进口量, 2, 000万立方米储量 (约合1, 500万吨) 。具体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和布局, 将遵循进油方便、出路畅通、靠近炼厂、快速反应的原则。针对目前我国储备数量不大的情况, 国家石油储备一般不用于平抑物价, 而是用于非常情况或紧急状态。
(三) 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 避免对石油的过度依赖。
我国后备石油资源不足, 而居能源主体的煤炭资源却比较丰富, 因而能源结构调整仍应以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为主, 发展以煤炭洗选加工、液化、气化等为主的煤洁净技术, 加大煤层气的开发力度等, 积极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同时,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耗油较少的第三产业, 形成合理GDP经济体制。
(四) 建立多元化石油供应体系。
要解决石油供需矛盾突出问题, 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世界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合作, 尽快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和石油战略储备, 努力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 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石油供应保障体系, 在开放的格局中维护我国能源安全。
(四) 建立多元化石油供应体系。要解决石油供需矛盾突出问题, 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世界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合作, 尽快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和石油战略储备, 努力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 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石油供应保障体系, 在开放的格局中维护我国能源安全。
四、结论
1、我国石油供求矛盾日益显著, 严重影响我国石油安全。
2、可通过加强能源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工作, 进一步提高石油资源的供应保障能力;建立战略石油储备;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建立多元化石油供应体系等方式来保障我国石油安全。
参考文献
[1]上海社科院.论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2004, 20 (3) :7-11.
[2]陈甲斌.中国石油市场形势分析[J].天然气技术, 2007, 1 (2) :21-24.
[3]舒先林, 阎高程.石油: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与国际战略[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2004, 20 (3) :12-20.
石油安全专业 篇11
关键词:大学化学;石油工程;教学改革;理论;实践
开展大学化学教育能够为学生传授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对石油工程专业更加了解,对采油、储运、油气加工工艺形成系统认识,对指导其实践有着现实意义。大学化学教学包括对有机化学专业教学、物理化学专业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基础性知识教学。但就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来看,仍存在一定不足。学生对章节之间贯穿与联系较小,自主学习难度大,长期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接影响最终教学效果。本文将详细论述大学化学在石油工程专业的教改探索,为进一步推进创新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一、加强“结构决定性能”分析
石油工程学科当中开设大学化学基础课程,其中包括的有机化学课程当中尽管只包含了一个章节,但是其中内容涉及到了烷烃、烯烃以及炔烃等多方面的内容。另外也包括了一些有机反应的内容,也都需要学生完全掌握。这种情况下,非专业学生无法在四个学年的时间当中将全部重点知识内容进行充分掌握。为此,针对这个章节内容的教学需要进行科学性思考,教师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结构决定性能的学科特征传递给学生。令学生能够对未来学习产生理性认识。结构决定性能属于有机化学学科当中的学科思灵魂,结构属于能够决定物质性能的一种至关重要的内在动因,物质能够展现出来的一些性能,必然会受到物质的结构影响。这种思想在之后的全部教学当中都有体现。教师也会不断强化这一思想,只有具备了思想性的学习才能够成为更具有意义的高级学习过程。
例如教师在对烷烃以及烯烃等相关属性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对两种结构进行对比发现,存在结构为单键与双键差异性,因此,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化学性质。为此,教师应当有侧重的强调结构决定性能的重要思想。同时也应当进一步解释说明。单键以及双键究竟会造成化合物产生怎样的差异性。通过对本质进行分析,单键属于两个sp3杂化轨道交叠产生了 键,电子云流动性相对较小,活动程度有限。想对此双键处在不饱和状态当中,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电子云本身流动性较大的π键,活动程度较高,烯烃很容易产生亲电反应。
二、加强物理化学弱化公式推导过程分析
大学化学课程当中存在相当比重的物理化学内容部分,其中化学热力学知识所占比重最多,其中包括了热力学三大定律,为此,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大量的公式,并需要通过计算将公式推导清晰,同时也需要对公式应用情况充分掌握,但是学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重心。一些学生可能出现拿着公式乱用的情况,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然给学生首先掌握推导过程让学生自学,之后,教师在进行讲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一方面可以提升积极性,另外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节省时间,并借助例题与实例展示理论知识。
例如在进行熵变求算过程中,其涉及到的公式较多,学生很可能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将公式弄混,为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应用进行引导,首先当学生推导可逆反应中热量以及温度的商。通过不同条件下的熵变就能够进行转变,获得热与温度方面的比值内容。例如求算恒温过程中的熵变时,学生只需要通过求得热即可。其他条件下也可以同样求得和推导。
三、化学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
大学化学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性,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知识传授,不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效果,进而对后续学习造成不良影响。而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知识的实际效用,并指导于实践生活,形成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这种教学模式既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同时也能够有效巩固学生理论记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对提高其专业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例如,对分子间力的教学,以传统讲读灌输等方法无法使学生形成系统思维,接受效果较差。因此,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示活性炭吸附的过程和效果,在感受到活性炭神奇的吸附作用后,教师可带学生观看活性炭雕,在学生好奇心 和兴趣充分被调动起来时给学生讲授其具有伺服有害气体的效能,主要通过分子间力的相互作用原理实现吸附,但其价格相对较高。再如讲授氢键时,书中的实例仅限于氟、氧、氮与氢原子之间的作用,借助笔者从最新前沿文献中找到的一些单晶结构立体图和数据,向学生生动地展示了硫、卤素原子与氢原子也能形成多种非经典氢键,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氢键的理解和认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摒弃了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的弊端,通过真实的感受理解分子间力。结合实践案例引用等形式,都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提高化学课堂学习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石油工程专业开展大学化学教学,为达到专业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思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出发点,以达到化学教学目的。基于石油工程专业中大学化学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性和复杂性,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围绕教学改革中心进行课堂教学开展,引导学生对化学学习激发兴趣。通过本文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观点来看,学生通过实践锻炼能够有效巩固理论基础,对完善化学思维,形成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霄,蒲晓林,戴毅,黄桃.有机化学在油气井工程专业的教改探索[J].广州化工,2013,19:162-163.
[2]董斌,刘大鹏,王荣明,罗立文.石油工程专业留学生普通化学的教学探索[J].石油教育,2013,06:94-96.
[3]王富华.提高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积极性的方法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64-67.
[4]耿春香,张秀霞,赵朝成,王志伟.環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培育探索——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1,06:173-175.
石油安全专业 篇12
1 石油化工自控仪表专业监理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
1.1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首先, 要对承包商的资质进行核查, 以确保工程完成的质量。比如化工厂要安装25万吨/年全密度聚乙烯装置自控仪表, 在安装之前要对承包商的企业资质、技术人员资质、数量进行核查, 了解仪表安装和调试人员的基本情况。特种作业人员中, 要重点检查焊工持证上岗情况, 以保证焊接质量。检查承包商上交的“开工报告”, 了解施工方案和组织程序。其次, 对施工材料进行检查。按照施工方案和相关的技术标准, 检查设备安装所需要的管材、线材、配件的型号、规格、质量和数量。各种材料必须有生产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文件, 对于阀门还要进行压力、泄漏量试验。坚决防止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产品被用到施工中。再次, 校验仪表。检测工程中所用的仪表精度是否能满足生产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需要。
1.2 检查设计施工图
开工前, 要组织召开或参加施工图审查和图纸交底会议, 会上要就图纸的设计、工程的特点、工程的关键部位和技术要求和施工单位进行交流, 确保施工单位熟悉图纸, 理解设计意图。通过各方的审查来避免图纸的错误, 防止给施工潜伏下安全隐患。检查图纸的重点是仪表型号、规格、数量;图纸设计深度和完整性;各专业之间图纸是否一致。技术含量较高、专业性较强的软件、仪表等, 需要由制造商来派专门的技术人员检查、交底。
1.3 施工中的质量监督
石油化工装置自控仪表的专业监理, 重点要保证关键仪表系统的正常工作, 所以在安装施工中, 监理人员要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和共检点, 便于针对质量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主要的质量控制点有:
(1) 仪表系统导压管线试压。在变送器安装完成后, 要以1.25~1.5倍工作压力来对一次阀后的导压管线进行试压, 避免设备投入使用后出现管线的泄漏事故。
(2) 仪表接线检查。检查端子接线、线末端的标记、中间接线箱的防爆情况是否正常, 检测线路的绝缘电阻及连通情况。计算机房一端的电缆要进行屏蔽接地。
(3) 通电前检查计算机系统。这个环节是施工质量检测的重点, 如果出现问题, 整套安装设备将无法使用。监理工程师会同相关技术人员共同检查中央空调、UPS电源、接地系统、电脑的电源柜、主机柜、电脑的硬件和软件性能等关键环节。
1.4 竣工时的监理工作
仪表安装基本结束时, 开始进行竣工质量检测。主要对安装的设备、配件进行清洁、试压和试运行。
(1) 在施工单位自检后, 组织仪表车间的操作人员、工程设计人员和产品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来开展联合检查, 把发现的所有问题列出并逐项整改。重大设计问题的变更, 要在与业主和设计人员沟通后, 并在设计人员发出设计变更后才能进行。
(2) 通过试运行来发现隐藏的问题。试运行中要让所有仪表都处于工作状态, 并尝试进行自动控制, 全面掌握仪表的工作情况, 及早发现潜在的问题。
(3) 考核机组的DCS连锁保护仪器。通过实验, 考查设计方案能否起到保护的作用。记录并分析各类参数、连锁反应情况, 如果有问题则要由设计人员通知施工人员进行调整。
(4) 检查工程资料。仪表校验资料是竣工时需要出具的重要资料, 施工单位要按照合同来给出全部验收资料, 经过监理工程师确认没有问题后才能进行竣工验收。
(5) 验收交工。所有工程全部完成后, 各种仪表经过检查确保没有质量问题, 施工单位可以向生产单位、使用单位进行中间交接, 经过试料运行后, 如果试车合格, 达到考核要求, 便可以交工。
2 石油化工装置自控仪表专业监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
2.1 常见的问题
(1) 仪表安装不符合设计要求。由于施工单位对设计要求不理解或安装人员素质不高, 未能够安装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来安装仪表。
(2) 不及时报送仪表安装资料。由于一味追工期, 施工单位会把所有人力都投入的安装工程中去, 导致仪表安装速度很快, 但是无人专门负责整理质量资料报告, 从而出现施工资料与施工进度不同步的情况。
(3) 安装操作不规范, 导致仪器损坏。例如仪表的安装和工艺管道的铺设同时进行, 两类作业间相互影响, 如果施工队伍之间不能很好的配合, 就可能造成施工现场成品仪器的损坏。
(4) 不能完成特殊仪表的安装和调试。雷达液位计、红外分析仪等不是常见的仪表, 各厂家的生产规格和安装规范也不一致, 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不可能掌握所以仪器的安装和调试方法, 这样就给特殊仪表的安装带来了困难。
(5) 连锁调试中的问题。连锁调试需要各道工序的相互配合, 如果出现问题, 影响面很大。往往是施工单位的人力不足, 不能及时消除连锁调试对安装进度的影响。
2.2 解决方法
(1) 对于现在安装的仪器设备, 需要采取如下措施:
(1) 对需要安装的仪器, 监理工程师应要求技术人员对自控仪表的安装图纸进行会审, 并形成纪要来指导安装工作。
(2) 在安装之前, 技术人员要向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
(3) 技术人员、质检人员和监理人员对安装现场的作业做好巡查工作,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 仪表安装后, 施工方要做好自检。自检合格后上报监理单位, 监理工程师会同业主、质检单位、施工单位和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全面检查。
(2) 对于仪表安装资料的报送, 要做好如下工作:
(1) 帮助施工方建立完整的质保体系, 有专人来负责呈递质量资料报告。
(2) 预先检查施工技术人员的资料准备情况, 如果发现资料不够完善, 可要求技术部门经理进行整改。
(3) 对于仪表成品保护, 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 对于短期内不需要安装的仪器设备和其他管线材料, 要在库房内保管。
(2) 对于安装到位的仪器, 监理人员要督促施工单位对仪器采取包装、遮盖、遮挡等成品保护措施。
(4) 采取如下措施来消除连锁调试对工程进度的影响。
(1) 要求设计单位要充分考虑连锁调试中涉及的问题, 减少调试中的相互影响。
(2) 有专业技术人员对连锁调试进行把关, 防止出现意外。
(3) 协调各环节的进程, 争取多个连锁调试同时进行。
(4) 对于调试中出现的、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 记录后先进行其他施工或调试。
3 结束语
工程监理是工程质量的保证, 石化装置自控仪表的安装工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对于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要采取灵活而科学的方法及时解决, 才能保证工程按质、按期完成。
摘要:在大型石油化工自动化生产中, 石油化工自控仪表必须能精确地测量出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 并能够控制关键参数的数值以及对设备进行监控, 从而保证自动生产设备稳定、安全地运转。因此, 安装工程中的监理工作非常重要。本文介绍了这类工程中自控仪表专业监理工程师的主要工作内容, 列举了常见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希望能够对提高工程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石油化工,自控仪表安装,监理
参考文献
[1]刘德.石化装置自控仪表专业监理工作的基本内容[J].石油化工, 2008, 07:21-23[1]刘德.石化装置自控仪表专业监理工作的基本内容[J].石油化工, 2008, 07:21-23
[2]林五羊.自控仪表安装工程中的问题分析[J].工程与质量, 2007, 08:32-33[2]林五羊.自控仪表安装工程中的问题分析[J].工程与质量, 2007, 08:32-33
【石油安全专业】推荐阅读:
石油安全08-08
石油安全问题10-03
石油安全评价01-09
石油管线安全距离05-14
中国石油用电安全06-26
中石油安全知识07-07
石油钻井安全常识09-13
石油安全评价体系研究06-07
石油企业安全管理09-28
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分析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