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阵地拓展

2024-07-30

创业教育阵地拓展(共4篇)

创业教育阵地拓展 篇1

在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学生就业压力愈来愈大, 更多学生选择创业但成功率极低的社会大背景下,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这是“一种兼顾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且以创业教育为重点,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为创业打下良好基础的新型教育模式。”【1】同时, 不可否认,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在教学内容、手段、师资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其中, 教学时间与空间资源的有限是最基础的问题之一, 如不能妥善解决, 其它所有问题的实践与修正都将成为空谈。经调研,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 而是以就业指导课、职业规划课、形势政治课或课余学生活动等方式进行替代或补充。在学习的广度、深度和专业性等方面都远远不够。如何在原本固定而繁重的专业教学安排中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开拓出新的阵地的确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而“构建大量高度嵌入式的创业教育课程, 是将创业教育与我国高校传统课程和专业实现整合的高效方式, 也是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的明智选择。”【2】这种形式的阵地拓展必须遵循两大原则:一是不能挤占现有的专业学习时间, 不能对专业教学造成负面影响;二是嵌入方式不能生硬和短效, 要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我们知道, 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只是急功近利的创业技巧指导, 并非鼓动学生在校或刚毕业即刻进行创业, 而应涵盖思维、心理、方法等多个层面, 并指导其将创新创业的精神内核贯穿择业、就业以及再择业的全过程, 成为学生受益终生的一种教育。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指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 即通过艺术知识的讲授, 运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手段, 着重对人们进行的情操教育, 是集娱乐、欣赏、基本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3】它在教育本质和目标、教学资源、教育对象、教学模式、教育前景等方面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共通性, 在开阔视野、发散思维、优化知识结构、丰富心灵等方面对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都十分有利。两者在教育过程中互通、互摄、互促。因此, 公共艺术教育 (主要是其中的公共艺术课程) 可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阵地拓展的切入点和试验田, 两种教育存在着合作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从某种意义上说, 公共艺术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途径或载体, 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与目的。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共通性

从本质和目标上看, 两者均为素质教育。无论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还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它们关注和期待的都是“人的全面发展, 注重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提高, 发挥人的潜力和能力, 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 并使人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 将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4】尤其在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 两种教育尤为契合。它们都是对于基础教学内容的一种补充和提高, 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而进行的教育。在本质和目标上, 两者是互通的, 这是两者合作的逻辑基础。

从教学资源上看, 目前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虽称不上十分成熟, 但已经具备一定的积累。大多数高校成立了专门的艺术教育中心, 配备专门的行政班子和一定的师资队伍, 可进行较为深入的教学科研;品种丰富、数量众多的艺术类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向全校学生开放;特色鲜明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学生艺术团体、组织或社团琳琅满目;各级各类艺术活动与竞赛欢迎学生们的参与;教学场所也从校内一直延伸到校外等等。这些特质都与创新创业教育并无冲突, 更为其嵌入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其中, 时间与场所较为固定的公共艺术课程是实施嵌入的最佳途径之一。

从教育对象上看, 公共艺术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受众均为广大高校学生, 不受专业、性别、年级、地域等条件的限制。它们的特点即为广泛的、普遍的非精英教育, 是应当从学生迈入高校开始直至毕业都贯穿始终的教育, 是不分文理、任何专业都需要进行的一种通用教育。值得一提的是, 艺术类专业学生也需要进行公共艺术教育。不同门类相互贯通的艺术知识, 无论对其专业学习的精深还是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大有裨益。同时, 两者的教育对象虽然都是广大高校学生, 但也并非千篇一律, 应注意针对不同年级、专业和兴趣的学生展开分层次、有重点的特色教育。

从教学模式上看, 两者都适宜渗入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采用课堂教学、讲座交流、模拟实践、参观访问等相结合的具体教学方法, 从而更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优化知识结构, 提升综合实力, 使学生全面发展, 进而达到人文教育与专业科学教育的完美结合。在教学模式上的共通进一步奠定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理论基石。

最后, 从教学前景上看,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瓶颈。部分课程教学目的模糊, 教学内容空洞, 教学手段僵化, 例如某些欣赏类课程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氛围淡漠, 甚至沦为学生的电影院和休闲地。而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内容的嵌入融合正为公共艺术教育本身的发展找到了创新点, 为公共艺术教育的潜力挖掘找到了突破口。因此, 两者在发展需求上也是互通的。

二、公共艺术教育对于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积极作用

公共艺术教育开阔大学生视野, 培养发散思维, 增强创造能力, 为创新创业行为储备新型独特的思维能量。艺术通识在启智创造方面的教育功能众所周知, 而这正是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亟需增强的能力。纵观古今中外, 擅做科研的艺术家和精通艺术的科学家不胜枚举, 如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爱因斯坦、李政道等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 无论哪一方面, 我都一事无成。”李政道则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 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据《2013届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显示:“在2013届毕业生一年后的职业发展类型调查中, 自主创业的学生占到4.63%, 比前两届毕业生有所提高。而在这些逐年增加的创业案例中, 创业内容与所学专业‘完全相关’仅占9.62%……‘完全不相关’则高达33.92%。”【5】可见, 大学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 各种专业以外的“能量”似乎更为重要。以音乐、美术、戏曲、影视等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创作能够激发、锻炼人们的跳跃、发散、逆向、形象等思维, 提高人们的洞察力、理解力和表现力, 这对于各领域人才打破本专业定向思维, 发挥想象, 运用独特视角观察分析事物, 进而进行创新创业行为具有非常有效的启迪作用。

公共艺术教育优化大学生知识结构, 提高综合素质, 为创新创业行为储备实用全面的知识能量。艺术通识教育弥补和充实了各专业学生, 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他们的美学素养和人文情怀。其中包含的鉴赏能力、审美品位、设计美学、广告艺术、形象包装、制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对于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技术创业的格调与层次非常重要。这些迥异于专业学习的艺术知识更能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可能, 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又根据《2013届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显示:“在浙江省所有高校中, 学生创业率最高的是中国美术学院……在2013毕业生创业率排名前十的专业中, 仅艺术类就有4个专业入围。”【6】可见, 具备艺术类知识储备的人才创业优势尤为明显。

此外, 公共艺术教育丰富心灵, 慰藉精神, 陶冶情操, 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作用, 为创新创业行为储备强大的心理能量。艺术对于平衡不断创新的物质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艺术教育也由此可以和创新能力相互平衡。当今时代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物质世界异常发达,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却是人们精神与情感的迷失。正因如此, 国外学者曾提出高技术需要高情感来平衡的命题。毋庸置疑, 艺术世界作为一种精神家园, 往往被视为平衡物质世界的一种力量。特别是在科学、哲学的发展逐渐削弱宗教在精神领域的影响之后, 艺术显得更加弥足珍贵。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念也正是明确了艺术对于人类精神世界和心理建设的重要性。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 攻坚克难、人际交往、失败意外等等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 此时, 稳健顽强的个性特征, 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顽强的抗挫折能力、合理的自我情绪调试能力等等, 对于创新创业者最终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而优美的音乐、纯洁的画面、励志的影片、有趣的设计……这些“真、善、美”的化身, 帮助人们洗涤心灵、升华精神、健全人格, 在很大程度上起了心灵“抚慰剂”和“柔顺剂”的作用, 教人们以诗意的视角看待世界与人生, 以豁达的心态直面困难与挫折。而艺术教育中关于伦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内容更为大学生的生涯发展点亮明灯, 把握方向。

三、创新创业教育嵌入公共艺术课程的途径探索

建立在教学本质与目标、资源、对象、模式和前景等方面互通的基础上, 公共艺术教育的“影响因子”客观地在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明确这些后, 如何适当调整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主要是公共艺术课程) 的内容与手段, 将创新创业知识自然嵌入, 实现“无缝连接”, 从而使公共艺术教育更为主动有效地在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发挥作用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在本议题中,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高是核心目标与内容, 公共艺术课程是切入点与主阵地, 因此我们的讨论应从创新创新教育的要求和公共艺术课程的常态入手。

首先, 我们知道,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根据惠及面由广至精, 专业度由浅至深, 大致可以分为大众普及类、创业认知类、精英培育类和实训实战类四个层面。而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员成分复杂, 课时场所分散, 师资教员非固定……根据这些实际操作情况, 其嵌入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前两种教育类型, 即大众普及类和创业认知类为主, 穿插少量精英培育和实训实战的成分。公共艺术课程中的相关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应以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 唤醒创业意识, 普及创业理念等的相关整体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为重点目标, 辅以部分较为具体和实用的创业知识与技巧。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嵌入类型是寻找恰当的结合方式的首要前提。

其次, 加强两种教育模式的机构建设和理论研究, 成立专门部门, 指定专人负责, 展开学科交流与研讨。目前, 大多数高校已经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它们有些独立为处级单位, 也有一些挂靠于学校学生工作处、党委宣传部或者二级艺术学院等。无论何种形式都应有较为健全的领导机构和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则多隶属于学校学生创就业指导部门, 由各学院分团委负责具体实施。这些部门应加强学科交流, 可考虑成立专门的教研室, 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嵌入程度、内容与方式。此教研室可由学校学生创业指导部门为主导, 艺术教育中心和相关部门积极配合, 委派专人参与, 进行定期与定量的教学研讨、交叉实验和模拟试行等工作。

再次, 加强相关师资队伍建设, 增强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跨学科研究经验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目前,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师资队伍一般由艺术专业教师、其他专业有艺术特长的教师或校外相关人士组成, 专职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师较少, 缺乏对课程进行分类研究和深入实践的人力与氛围。而专业艺术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的区别以及公共艺术教育本身的分层次教学又是其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学实效发挥的关键所在。因此, 我们需要进一步稳固公共艺术教师课程队伍, 加强奖惩制度、培训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的管理, 培养一批专职教师或有志于长期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兼职教师来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在此基础上, 甄选其中具有创新精神的成员, 或聘请其他具有创业经验的艺术界人士进行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嵌入探索, 对其进行培训和交流, 使其具备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强调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意识与能力。

同时, 在不背离公共艺术教育初衷的前提下, 建立更为合理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和内容, 进行课程设置改革, 有意识地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造能力、创业胆识、创业品质等的教育内容凸显出来。例如可以从国外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中寻找想法, 让学生感受截然不同的外国音乐、美术、设计、影视等艺术作品, 在感受耳目一新的异域文化过程中, 体会别样的美好, 学习创造的方式, 激发创新的灵感;也可以从地方文化和传统工艺中汲取养分, 与当地民间艺术传承人合作, 如雕刻大师、戏曲名家等, 让学生聆听、感受和学习他们的艺术表现、创新工艺和创业故事,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增强学生服务地方的意识;或者从流行文化和大众艺术中发掘亮点, 以大学生感兴趣的歌星、影星等为案例, 解析他们的经典作品、奋斗历程和成功业绩, 鼓舞学生的创业热情;另外, 还可以从创业过程的特点中寻找突破, 适当增加实用性较强的艺术课程, 如DV制作、新媒体艺术、广告艺术、摄影艺术、艺术心理学、交谊舞等。当然, 在普及创新创业通识的前提下, 还应分专业、有针对性、有侧重点、有层次地将其嵌入公共艺术教育, 实行分类施教、因地制宜。例如, 研究型综合类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应当与创新精神、创业远见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相结合;专业型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应当侧重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鼓励学生进行专业创新实践和创业构想;应用型和技术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嵌入则应注重学生的创新素质提升和创业技巧掌握等等。再如音乐类公共艺术课程的创新创业内容嵌入可侧重于创业理想的烘托和创业心理的疏导, 艺术设计类课程则注重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创业技巧的实践, 影视类课程可进行创业案例的分析和创业精神的鼓舞等等。还有如文科学生本身已具备一定的艺术基础知识和艺术感受力, 对其开设的课程可更为深入、具体和专业, 注重“点”。且文科类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多为创意类, 在教学中应增加注重方法与能力的艺术课程;而理工科学生的艺术教育应更为普识, 注重“面”, 在心理、思维、品质等方面为其技术类创业和项目转化类创业行为服务。

此外, 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也是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更和谐地嵌入公共艺术课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欣赏、聆听、观摩等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交流、体验、创作类课程, 强调参与性与实战经验。对于艺术基础较好的学生甚至可以开展“表演团”、“工作坊”、“创作室”等性质的课程尝试, 即参与一线的艺术创造, 直接体验与市场接轨, 进行精英孵化和实训实战, 从而形成若干门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公共艺术精品课程。

最后, 公共艺术课程这一阵地的拓展目前尚处积极构想和初步实践阶段, 实际的可行程度和发展趋势尚不明晰。可在某几所综合类高校进行试点教学研究和跟踪反馈调查。具体可针对几门艺术设计类公共艺术课程进行相关的师资队伍培训、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手段改革。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性教学, 对其评价效果、预估方向, 分析出现和可能出现的热点问题、实施困难或负面影响, 思考对策并制定具体的应对计划。对接受过这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毕业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 建立可供探讨的数据库, 对教学内容与模式进行及时修正。

总之,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诸多方面的互通、互摄与互促以及前者对于后者产生的积极影响, 使两者结合具有可能。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嵌入类型, 加强两种教育模式的机构建设和理论研究, 加强相关师资队伍建设, 进行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以及开展实验教学和跟踪调查等方式则是两者结合的具体途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前路漫漫, 能否成功开拓公共艺术课程及其它阵地更是任重道远。各方面力量必须一路同心协力、披荆斩棘、不断求索、与时俱进, 才能使这两种教育在完善人的能力和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真正发挥实效, 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曾水英.创新创业教育: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内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关系理论争论状况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9 (10) :7-8.

[2]陈哲.创新创业教育嵌入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操作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 (7) :53.

[3]苏玲, 曾艳, 贺才琼.深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99-101.

[4]“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 2006 (2) :3.

[5]浙江省教育评估院.2013届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内部资料].2014.11:47.

[6]浙江省教育评估院.2013届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内部资料].2014.11:40-46.

创业教育阵地拓展 篇2

(一) 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压力增大。在2014 年9 月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 李克强首次提出, 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 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 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2015 年3 月,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李克强总理指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 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

(二) 现代职教的历史使命

经济专家指出, 中国经济发展不能再依靠资源消耗、人口红利、出口红利的模式发展, 必须转换思维。中国经济要持续保持高增长, 经济结构必须转型升级, 依靠创新驱动发展。

现代职教旨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创新人才。创新驱动发展经济, 需要一大批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平民大众。有数据显示, 2015 年仅我国中等、高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就超过了3 600万, 培养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是现代职教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 潜能教育的职教本质

潜能教育是以人为本、激发教育潜能的教育, 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其实施潜能教育推动, 通过培养教师素养、开发校园文化、挖掘情感投入等多方面的教育潜能, 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校生是一个蕴藏巨大潜能的群体, 从本质上来看, 当前职教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教育, 是培养、开发、挖掘学生潜能的教育, 是一种素质教育。创业教育是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

二、创业教育的德育潜能

传统的职校德育以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价值取向、人生态度、民主法制等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说教, 教学效果不佳。职校德育必须与时俱进, 探索德育在新形势、新环境下的有效方法, 充分挖掘创业教育中的德育潜能。

(一) 重视创业文化, 培育创业精神

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包含学校发展目标、管理制度、行为规定、思维习惯、情感情绪,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校园创业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地理空间范围内, 在创业文化引导下进行的各种创业意识形成、创业行为开展、创业精神培养的综合体。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 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创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 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必须重视校园创业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创业文化对塑造学生创业精神的启蒙教育、自我塑造、思想引领等作用。首先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信念;其次要创设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 如校园创业实践活动、创业社团活动、校友创业讲坛等;再次要加大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台、电视台、宣传栏与班会等宣传创业人物和创业事迹;第四, 要加强校内外内涵建设, 一方面打造创业师资团队、建设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基地等, 另一方面“请进来”社会资源, 如企事业单位、金融组织、新闻媒体等, 学生有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 才能“走出去”。

(二) 丰富创业实践, 塑造健康品格

培养职校学生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是职校德育的重要目标, 是新时期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职校生尤其是中职生处在心理发展的特定时期, 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他们感情丰富但不稳定、向往梦想但不坚定, 需要时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和道德养成。为此, 在创业教育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 培养创业情感, 以丰富的创业实践增强学生的创业意志。

职校德育的创业体验一方面在课堂, 另一方面在校内外实践。德育课堂要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团结合作、爱岗敬业、诚信经营的商业道德, 在德育课堂教学实践中, 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和见解, 强化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在创业实践上, 首先要大力创造学生创业实训和实践的条件, 如构建学生创业园、学生创业街、校园创业基地与校外实训、实践基地等,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实践条件;其次要开辟创业实践的第二课堂, 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 如创新大赛、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提升创业素质的综合实践活动。

(三) 革新德育方法, 增强德育引力

创业教育已成为职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内容, 是激发职业教育潜能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职校德育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德育目标太高, 职校人才培养目标几乎都是高技能、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这与现实不符;其次是德育内容不实, 当前职校德育内容未能考虑学生认知特点, 未能与创业教育紧密结合, 未能贴近学生创业实践;再次, 德育方法低效, 重智轻德往往使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被动德育、说教德育往往使活动流于形式。

“双创”背景下的职教德育必须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 才能有效增强德育吸引力, 提升德育有效性。为此, 应构建一种“双创”背景下新时期职校德育新模式,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德育实践与探索;还要建设一支能教学会德育、有技能懂创新、能创业敢创业的教师团队, 担当创新创业实践中的德育工作, 成为职教德育学生身边的榜样;可树立一批校内外学生创业的成功典型, 激励学生提升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使创业教育助力职校有效开拓德育潜能。

(四) 创建考评体系, 提升德育实效

以考促学、以评促教, 建立一套科学、发展的德育评价体系提升职校德育的水平。“双创”时代背景下的职校德育必然要把创业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 使创业教育成为德育的新途径、新阵地。为此, 职校必须改革原有的德育考评体系, 在德育考评中加入创业教育内容, 在创业教育中增加德育考评的元素, 以此激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创业教育中, 实现职校德育考评体系的多元化、科学化与系统化。

职校建立多元、科学、系统的职校考评体系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第一, 重视对德育课程教学的考评, 关注学生德育课程学习的参与过程, 对出勤、作业、课外阅读等详细记录, 作为德育考评的主要依据;第二, 重视对创新创业活动与校内外实习、实训的考评, 对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实习、实训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做好跟踪和记录, 作为德育考评的重要依据;第三, 重视评价的多元化, 参与考评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及实习、实训单位等;第四, 重视评价标准的多样化, 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励学生创新性学习, 提升创新和创业能力, 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要在考评中得到及时的肯定和反映。

三、创业教育的教学潜能

(一) 重视文化教学, 夯实创业基础

“双创”背景下职校的创业教育要努力实现学生良好的就业和创业, 然而当前职校生薄弱的文化基础制约了职校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职校生的文化素养对就业和创业影响较大, 因此, 当前职校进行的创业教育须大力提高文化课的教学质量, 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文化素养, 为学生就业和创业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这应成为职校创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加强职校的文化教学以辅助创业教育须大胆破除当前职校文化课教学中存在制约教学效率提升的壁垒。以英语教学为例, 目前很多职校的英语教学难以达到我国职校人才培养对英语教学的要求, 单一的教学方式与落后的教学理念限制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为此, 首先要改革教学模式, 职校生是个体差异和文化基础差距大的群体, 单一教学模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吃不了”和“吃不饱”的局面, 按基础进行分班和分层教学能很好解决以上问题;其次要改革教学内容, 以江苏省中职汽修班为例, 从高一到高三如若都使用江苏凤凰职教职校英语 (没有一个单元是教学汽修的) 教材, 英语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将出现严重脱节;再次, 要改革教学方法, 不摆脱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不创造特定的语境教学, 学生难以提升英语应用和交际能力。

(二) 强化专业教育, 增强创业信心

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 创业教育须依赖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应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职校生成功创业的案例大多数是围绕自己所学专业开展的, 如果职校强调创业教育而忽视或弱化专业教育, 创业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木, 最终达不到预设的教育目标。因此, 开展创业教育必须加强专业教育、强化专业技能, 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有机融合。

加强专业教育, 夯实专业技能, 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业信心。职校实施创业教育需做好如下工作:首先, 转变传统专业教育观念, 在专业技能教育中树立创业教育理念, 在专业技能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将创业教育思想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其次,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融入创业教育的内容。“双创”时代背景下, 强化专业技能教育和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 才能适应新时代对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需求。第三, 改革专业学习评价方式, 在专业技能与创业实践关系比较密切的过程考核评价中, 增加企业案例调查报告或有创意的创业计划书等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三) 开展课程改革, 提升创业效度

当前不少职校的创业教育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 无论是文化课教学还是专业技能教学, 都没有与创业教育紧密结合。为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精神, 请创业成功的校友或企业家到校做讲座固然有一定的教育效果, 但与真正的创业教育要求差距较大。职校开展创业教育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才能提升创业教育的质量。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指导教学活动的蓝图和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工具。职校开展课程体系改革需在如下两方面做出努力。第一, 开设独立的创业教育专门课程, 编写相关教材。如将创业学列为专业必修课, 扩大选修课范围, 增设如创业与风险投资管理等课程为选修课, 促进学生系统学习创业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第二, 开展文化课和专业课课程改革, 将学科和专业教育融入创业教育中。深入研究各学科的特点和功能, 结合文化课、专业课和职业技术教育课渗透相关创业教育内容。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把文化和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为一体, 强化在文化基础和专业课教育中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品位。

(四) 举办创业大赛, 推动创业教育

1999年3月开始举办的全国高校“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在全国高校兴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创新创业热潮。创业大赛有力促进了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职校开展创业教育, 同样要多举办创业大赛,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要让创业大赛成为“双创”时代下职校创业教育的强大驱动力, 要让大赛的佼佼者成为职校生眼中的时代英雄。

创业大赛能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影响学生的就业与择业观念, 提升学生的信心和综合能力, 这恰恰是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不懈追求。以创业大赛推动创业教育需做好如下工作。首先, 要改变观念, 把创业大赛置于技能大赛同等重要的位置, 使创业大赛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各级创业大赛活动机制, 做到大赛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再次, 要鼓励职校生积极参加各类创业竞赛活动, 把一些创业活动的优秀成果直接推向市场, 激发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第四, 要围绕创业大赛开展创业教育, 政府、企业、学校等要多方合力营造出学校、社会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创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要办好创业教育还需充分开发、挖掘创业师资团队、协作团队、基地建设与服务平台等方面的资源潜能。2014 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 刘延东副总理曾指出, “职业教育不仅是‘找饭碗’的教育, 更成为‘造饭碗’的教育”。职业院校要大力激发职教德育潜能与教学潜能, 培养出更多“造饭碗”人才而无愧于“双创”时代下国家赋予职教的光荣使命。

摘要:“双创”时代职教被赋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光荣使命。基于潜能教育的本质, 职业院校要有效开展创业教育, 必须充分激发德育潜能与教学潜能。通过重视创业文化、丰富创业实践、革新德育方法、创建考评体系激发德育潜能, 通过重视文化教学、强化专业教育、开展课程改革、举办创业大赛激发教学潜能, 应当成为职校创业教育有效实施的战略新常态。

关键词:创业教育,潜能教育,双创时代,德育潜能,教学潜能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沈致隆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林红明.构建潜能德育体系, 践行育人为本理念[J].职业教育研究, 2015 (2) .

[3]刘伟.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 2011 (5) .

[4]傅强.中职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和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 2005 (7) .

创业教育阵地拓展 篇3

关键词:创新创业,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有机结合

随着近些年来高校招生规模在不断地扩大, 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和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大学生就业成了全民关注的热点问题, 各高校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完成, 同时大学生就业指标又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招生与发展, 如何更好地保障大学生就业工作, 这就需要打破传统就业模式转化, 就业思路走创新创业之路。

一、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与意义

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并且深受重视, 创新创业教育最早兴起于美国, 20世纪80年代, 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掀起的创业革命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的发展, 这些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创业活动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麻省理工学院1999年统计, 1990年后师生每年创办150家新公司, 1994年这些公司就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销售额达2, 320亿元, 而硅谷60%以上的企业是斯坦福大学和师生创办的。[1]而我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挑战杯”, 才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兴起。

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以往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只偏重于引导学生如何适应工作岗位、指导学生如何准备简历、帮助学生总结求职经验等层面, 是一种被动的就业教育模式。而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意识也不是很浓, 加之社会上不能很好提供创新创业环境, 创新创业被大学生狭义认为就是开个店当个小老板, 从思想上还没有深刻意识到创新创业对个人成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 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 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传统与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还未真正达到预期设想的效果, 其现实效果不明显。因此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为了培养创办实体的大学生, 更是为了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大学生。[2]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重点是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培养与教育, 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 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目的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具体来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素质为教育目标,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自主创业与择业, 培养学生洞察社会需求的能力, 应变能力和管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创精神, 引导学生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 这些目标的实现就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围绕以上项目与内容开展。

三、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内涵

素质拓展训练英文名“Outward Bound”, 其寓意为“一艘孤独的小船, 离开平静的港湾, 去迎接暴风骤雨的考验”。素质拓展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 当时是为了提高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而产生的一种特殊训练方式, 后来, 以美国人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为理论基础, 拓展训练强调通过体验从而转化为知识的过程, 以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的逐渐推广, 训练目标也由原来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大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在经济发达国家, 尤其被企业所重视, 是对企业员工提高素质、完善人格和培养管理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拓展训练通常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 精心设计包括水上、野外、场地、室内等具有挑战性的运动内容, 使受训者掌握一定遇险生存技能的同时, 开发其心智, 培养团队精神, 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常见的项目有信任背摔、高空单杠、高空漫步、天梯、断桥、沼泽、绳网以及各种个人和团体组合项目, 课程中包括组织能力、人际处理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判断能力、领导能力等管理素质培养的专题教学项目。在西方社会早已把素质拓展体验式训练作为企业员工培训的一种载体, 通过培训使员工更好地融入到企业中。

四、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特点

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体验式教学, 是借助于心理学、教育学和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学科成果, 针对社会不同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设计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有:一是教学方法新颖性, 在教学方法上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 其方法灵活, 载体新颖, 教学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是学生由被动学到主动尝试的一个过程。二是课程环节生动性, 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在课程环节中体现了生动性, 每个课程项目都有历史故事和战争情境作为教学背景, 通过教师现场讲述, 让学生模拟当时的情景, 能很快引导学生顺利进入角色。运用多种感官去接触情境中的事物。学生面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无法预料, 但又必须马上运用所学知识和现场的工具进行思考, 做出反应, 加以解决, 在这个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更深刻的体验。这对于封闭在书本、课堂里的大学生来讲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更有一定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三是现场体验感悟性, 每个教学课程结束前, 学生要进行体验感悟, 学生从这个课程中体验到什么, 学到什么, 感悟到什么, 关键就是这种心灵的震颤所带来的思索。通过教师的回顾与分析, 学生的分享与体验都是一次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 这个过程会给学生带来的感受在心中生根、发芽、升华, 使学生将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的收获迁移到学习和工作中去。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中的这种感悟性学习恰好弥补了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学习, 而忽略了其内在精神升华的不足。四是学生个体实用性, 当前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在与人沟通方面自我意识较强, 团队合作意识较薄弱。而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重点突出的是个人与团队的关系, 从学生个人培养角度讲通过自我挑战和克服困难, 增强了学生的吃苦精神, 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从团队角度讲就是合理组织和运用好团队中的每一个资源, 团队的决策力和执行力的科学性。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重点强调做中学, 学中体会, 体会中总结。侧重于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学生通过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能很好地弥补自身的不足, 培养一种良好的与人沟通和团队意识。

五、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创新创业教育中除了传授创新创业技能知识外, 更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创新创业者所具备的素质与能力。这与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内容是一致的, 两者共同特点都是为培养学生具备某种素质与能力的教育:即培养学生坚强意志、乐于奉献的精神、合作创新的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

(一) 把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理念融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

以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为载体, 把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入到素质拓展课程中。正确认识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在做中学的观点与素质拓展课程重点在于体验与分享, 这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两者都突出了实践与先行。以“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 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 从教育方法上起到了新颖的作用, 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 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

(二) 以素质拓展课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素质拓展课程内容以围绕创新创业为主线展开, 在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体验、感悟、分享三大环节的作用, 以挑战性和趣味性作为课程魅力的展示, 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在课程活动中把创新创业知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素质拓展体验式课程有着灵活的教学方式, 可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需要调整授课计划。如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需要学生理解个人和团队之间的关系时, 拓展课程可设计信任背摔、过沼泽和有轨电车等项目。如信任背摔从这个传统拓展项目中对学生个人和团队都有一定的挑战性, 通过这个项目能使参加的学生明白个体和团队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项目中个体做得再完美, 如果没有团队的支撑和保护, 对个人来说一样是失败的。而对团队来说这时就是一份责任感, 如果团队中的成员不全力以赴, 也很难确保这个项目顺利完成。参加体验的学生不但要挑战自身的心理极限, 同时还要对团队的队员有充分的信任感, 让学生明白团队的重要性是创新创业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和观念。

六、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一) 有助于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

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通过各种体验式项目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到项目中, 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与理解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不同概念和内容。这与传统教学中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不一样, 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身体各种器官都受到一定刺激, 这对学生接收和理解知识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学生由被动接收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与体验,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升华。

(二) 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以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为载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拓展体验式教学的重点在于体验与分享, 学生在素质拓展体式教学中不但能学到创新创业知识, 还可以在拓展体验式教学中通过分享环节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与语言能力, 加强与人之间沟通的能力, 通过交流与分享发现他人的优点, 接受他人的观点, 在尊重和真诚的环境中, 学生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会变得简单、容易得多, 这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体验式教学中每个项目中还带有明确的任务性和目标性, 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任务与目标, 加强了学生的任务目标管理的意识。学生在体验项目过程中要学会合理分工, 同时对学生理解信息交流的重要性有很大的帮助, 积极的反馈对帮助建立人际交往是很有效的, 在拓展体验式项目中有些项目学生是需要不断克服自身的恐惧心理, 通过项目提高学生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的能力, 保持平和的心态, 挑战自己, 战胜自己, 从而塑造冷静、果断、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七、结语

本文以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为研究, 探讨与分析了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可行性。笔者认为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可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一个教学方式, 以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的课程来传授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相关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方式更能让学生接受和欢迎, 更能让学生从深层次理解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某个理念和知识点。

参考文献

[1].曹胜利.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关于“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几个认识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创业教育阵地拓展 篇4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内涵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应以开发创业的基本能力素质为目标, 通过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建设, 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通过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环境认知、实践模拟等方法, 以培养综合素质高, 知识面宽广, 实践能力强的创业人才为目标, 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强化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业兴趣、塑造创业精神, 培养创业品质, 提高创业知识、增强创业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 能够自主创业与择业, 培养学生洞察社会需要的能力, 应对危机和管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分析能力, 提高创新创业的实效性。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才和接班人的高校, 对在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未来的创业者, 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特点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是一种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就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的教学方式上, 传统的课堂讲授和说教式教学方式不能够满足其需要, 也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用简单的罗列案例就完成教学。这就必然要求使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 通过针对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 使受教育者能够参与其中, 培养受教育者领悟的能力, 感受创新创业实践对人的实际要求, 来完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为解决就业问题的职业培训, 也不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速成教育。真正的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着眼于为未来几代人设定创新与创业的“遗传代码”, 以造就、培养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作为基本价值取向。[1]

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训练、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组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三个重要内容, 通过这三方面的训练, 使大学生能够成为具有创新创业素质与相关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 应将传统的教学、案例讲解、课外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采用模拟教学与体验式课程进行, 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 也应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 积极引进模拟教学与体验式课程。

三、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的特点

1. 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的概念

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手段来说, 是一种全部的培训和教育形式, 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 当时为了提高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而产生的一种特殊训练方式, 以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为理论基础, 强调“先行后知”, 通过体验后转化为内在知识的过程。是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和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 以及个体经历创设相关情景, 让未成年人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悟、通过反思体验和体验内化为个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 在反复的体验中积淀成为自己的内在体验和知识。

2. 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运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

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作为一种新颖的教育方式, 有着符合教育本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具有着个体与整体共存、亲身经历、自主性强等特点, 符合当代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 乐于参与教育过程而非单向教育, 重过程不重结果的特点, 体验式教育也强调每一个参与者的个体是平等的、强调沟通合作, 能够较好地被大学生所接受, 其产生的教育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充分体现其以人为本,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实践、重视体验的特点, 引导学生在“做中学”, 激发学生求知欲, 通过亲身体验与实践, 能够获得个性化的创业知识与能力, 在体验过程中, 也能够体验创新创业工作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又能够将创新创业知识与实践的要求融会贯通, 在活动中检验、锻炼自身而对挑战,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在生动有效的实践过程中牢固掌握了知识, 更让学生在这种团队活动中深刻理解团队合作、表达、沟通、责任感、信任的重要性, 这些也是创新创业过程中必须的能力和素质, 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是激发学生潜在创新创业意识, 提高和强化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运用

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是培养同学们积极的自我挑战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的能力, 具体可以在以下几方面给同学们带来提高:良好的身体适应能力, 动手能力, 身心的控制能力, 受挫力, 沟通能力, 自我的再认识、自我激励和自我超越的能力, 领导力, 承担责任、诚信、团队合作等。这些方面都是创新创业教育所要强调的重点。

1. 将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在实践中学习与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重点在于体验和分享, 两者有着共同的理念, 都突出了实践与先行。“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 从教育方法上有着新的不同之处, 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 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氛围中学习到知识, 提高综合能力。

2. 在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的项目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素质拓展体验式培训通常包括三个部分, 团队热身、个人项目 (团队项目) 、回顾总结。这三个部分能够有效地组成一次成功的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活动, 在每一个部分, 都可以运用其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特点来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 团队热身阶段重点培养创新创业的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创业的核心能力, 是指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 与其内涵有许多共同之处, 是创业成功的主要保证, 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形象策划能力、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以及合作能力等。[2]

在培训开始时, 团队热身活动将有助于加深学员之间的相互了解, 消除紧张, 建立团队, 以便轻松愉悦地投入到各项培训活动中去。在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中, 通常这被称为“开营破冰”环节, 要求学生能够在一个陌生的团队中迅速地与其他队员产生良好的沟通, 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完成团队的组建。这对于一般的上课方式来说, 是很难达到的效果, 对学生的个人沟通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 同时, 作为团队重要的组成部分, 每个人都必须与其他队员熟悉, 直至信任, 为完成后续的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勇于面对陌生的环境, 并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得到别人的认可, 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中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

在团队组建中, 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要求小队在规定的时间内选出自己的队长等一系列的人员安排, 为自己的队伍设计队名、队呼、队旗、队歌, 并要求进行团队的造型展示。这一系列任务的完成, 就要求团队的成员能够迅速形成领导团队进行合理分工, 每个人都必须完成自己的任务才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体任务。在此项目中, 能够充分显露出学生的个性特征, 方便任课教师有针对性的观察和了解学生, 为后续的个性化点评有了充分的依据。在完成团队组建任务的时候也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 创造力, 才能够设计出足够新颖的队名, 有感染力的队呼、振奋精神的队歌等。这样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能力。

(2) 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不同项目实践中锤炼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在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本着心理挑战最大、体能冒险最小的原则设计, 强调每项活动中对受训者的心理承受力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 项目通常分为四类, 可运用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

一是个人挑战与责任感培养类, 如凌空跨越、勇攀天梯、空中单杠等;这一类的项目为高空项目, 如凌空跨越, 要求学生在有安全保护的条件下, 攀登至8米高的板桥平台, 从板的一端跳到另一端, 再跳回来, 然后安全返回地面。“空中一小步, 人生一大步”, 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困难不可避免, 通过这类的高空项目, 提高了学生在陌生环境下的自我认知能力, 挑战自我, 用积极思考代替消极思考, 重新认识自我, 对心理舒适区的认知, 行动是战胜恐惧的良方, 让学生意识到在遇到困难时, 敢于接受挑战, 勇于战胜自我。

二是创业创新思维培养类, 如过沼泽、地雷阵、鼓舞飞扬、欢乐校园行等;这一类的项目需要学生发挥自已的创造力, 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 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 进行资源的优化整合, 高效完成任务。如过沼泽项目中, 要求学生利用有限的三个油桶和两块木板, 从起点到达终点, 中间设定为沼泽地, 只有油桶能够在上面通过, 其他任何物品只要触及, 都会陷下去, 带动队伍就得回到原点重新出发。对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需要团队紧密合作, 积极寻求最合理的方案, 不仅要考验学生的创新思维, 也强调管理的运行执行力, 信息的有效传递, 整体协作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是团队合作与诚信培养类, 如毕业墙、合力桥、信任背摔、依存共渡、心灵之旅等;这一类项目强调参与的团队成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积极鼓励队员挑战自我。发扬团队精神, 互相帮助。如在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中经典的信任背摔项目中, 全队学生依次登上背摔台, 身体背向大家, 笔直向后倒下, 台下的接摔学生安全将其接住, 放回地面, 则算任务完成。完成项目挑战后, 能够得到挑战自我、相互信任的回馈, 整个项目过程中, 学生能够感受到一种经验学习和认知学习的过程, 也是个人追求融入企业的发展目标中, 企业的发展和自身的超越完美结合的一个过程。

四是组织协调与领导力培养类, 如电网、罗马战车、孤岛求生等。这一类项目中重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项目中学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体现协同工作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细节决定成败, 学会克服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在电网的项目中, 要求所有人员在相互协作下, 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通过到网的另一端。在完成任务中, 所有参与学员的任何部位, 都不准碰触网绳。也可规定每组有二至三人在碰触网绳后, 将被退回重过, 这是在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中著名的游戏, 要学会合理各种有效资源。每个网洞, 每个队员都是我们的资源, 要对所掌握的资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分工要合理, 明确, 不能浪费资源。也让学生充分领会到领导者要善于倾听, 要把握全局, 不要事必躬亲, 不能只盯一点, 一处, 要协调组织, 不能过分具体工作。对于每一个项目应有专人负责跟踪、沟通及协调。队伍领头人的作用, 观察, 思考, 指挥, 分配, 确定自己的领导地位, 加强自己的领导力。

(3) 以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重分享的特点强化教育效果。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活动结束后, 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总结整个体验式教学活动的所有过程, 并进行评估, 帮助学员消化、整理、提升训练中的体验, 以便达到活动的具体目的, 在分享环节中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 加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能力, 能够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 并为其他队友所接纳, 通过交流与分享发现他人的优点, 能够接纳别人的观点。学生会发现, 在充满真诚和尊重的氛围内, 分享的内容很容易被接受, 人与人之间也是可以拉近距离的, 这类的心理体验将非常有助于学生将培训的收获迁移到工作中去, 以实现整体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呼唤模拟教学与体验式课程[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8) :2.

上一篇:项目工程高层建筑下一篇:石油安全专业